時間:2023-09-24 10:57: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影視文學的鑒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影視藝術作品是由各種藝術要素組成的多維層面的綜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影視藝術鑒賞體現的只是觀眾對影視作品某些層面某些因素的選擇。高水平的影視藝術鑒賞者可以鑒賞多個層面、關注到諸多方面和諸多因素,但不可能選擇和鑒賞所有層面和所有因素。作為影視鑒賞的影視片,其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可以說是編、導、演、攝、錄、美的各個部分,再以各部分為切入點進行細致分析和研究,具體體現在文學觀念、美學觀念、整體結構、藝術特征、技術處理及民族風格上。
一、影視藝術的綜合性
影視是一門年輕而又現代的藝術。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綜合了各種藝術的元素,同時還形成了有別于其他藝術樣式的獨特的藝術特性。了解和把握這些特性,無疑將有利于提升我們感悟影視藝術魅力的審美能力。
(一)影視是藝術和科技的綜合
縱觀影視藝術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實際上就是一部影視科技的發展史。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傳統攝影到電腦動畫,每一步發展和飛越都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擬音、數字式錄音、變焦組合鏡頭、高科技仿真技術等新成果的誕生都是影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萍嫉倪M步,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并不斷開拓出影視藝術新的表現領域,豐富了其表現能力。據介紹,美國的皮克斯、夢工場、藍天工作室等動畫界的領頭羊,無一不是依靠自主研發的動畫渲染系統軟件而獲得穩固的領先地位。由于三維技術研發的長期積累,這些公司將3d動畫迅速轉換為立體電影可謂駕輕就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永亮在電影科技論壇上介紹說,世界電影史上票房前幾名的影片,《阿凡達》《泰坦尼克號》《指環王》等都成功運用了大量數字科技。
(二)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
影視從文學藝術中學到了表現復雜社會生活的敘事手段,在繪畫、建筑和雕塑中學會造型結構和技巧。在音樂藝術中學會在時間流程中展示各種音效的節奏感,從戲劇中吸取它通過調動系列影視手段展現的戲劇沖突,同時還吸取了戲劇演員的表演藝術特長等。影視藝術是集造型、表演和語言等藝術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攝影、剪輯、錄音等的新藝術。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部動畫片進一步開拓多種綜合藝術元素的才能,有意識地嘗試將本文由收集整理公眾對動畫的認識引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視藝術的視覺性
影視是一種視聽結合的藝術,它所調動的一切手段,無論是文學的、繪畫的、建筑的,還是音樂的、戲劇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須是創造出鮮明而生動的視覺符號。影視視覺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畫面構成的造型,畫面是構成影視的基本單位,是影視的基本語匯。
(一)影視藝術的視覺性特點
影視可以通過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影視的視覺性中的一大特點。在戲劇中,也可通過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但由于觀眾與舞臺的距離和視角相對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為了讓后排觀眾看得更清楚,演員的肢體動作往往有些夸張,而有些細小卻又極其重要的動作,觀眾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鮮影片《賣花姑娘》中,雙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親死去時,從外面回來連跌幾跤,跌散了藥包,最后跌倒在地,雙手還在向前抓的一個動作,就把其對母親的愛、失去母親的悲痛表現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懾力。
(二)影視藝術的視覺性情感
影視還可以通過鏡頭,將臉部表情、眼神和細節等放大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影視的視覺性中的又一大特點。影視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細節,比其他藝術都更細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現力也更強,影視可以用特寫、大特寫等鏡頭來表現,而其他藝術無法做到。
如國產影片《歸心似箭》中玉貞送給魏得勝那管小煙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視藝術善于借助物件作為細節,展現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這種以物托情的藝術手法,最能引起觀眾濃厚的興趣。
三、影視藝術的逼真性
影視的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學反映生活,雖然可以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但畢竟不是實聞、實見、實臨。音樂雖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難捕捉,主要是情緒傳達的逼真。繪畫、雕塑雖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現形態,但它不能表現動態的生活。而影視的逼真性是極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現出所拍攝對象的性質。
(一)影視的逼真性來自于照相式的紀錄性
影視是一門從攝影發展而來的藝術,能夠直接記錄現實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狀貌。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在他的《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中說:“電影按其本質來說是攝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攝影手段一樣,跟我們的周圍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近親性。”又說,“電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動畫片《龍貓》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識流之中,讓觀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鳴。
(二)影視的逼真來自于它的連續的運動性
所謂“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記錄、傳真并復制顯現與存儲活動對象的性質,是現代科學技術給它提供的便利。影視具有通過不斷變換的畫面表現人和事物的運動特性。運動使影視具有連續吸引觀眾的特殊魅力。影視畫面的運動在延續時間中獲得敘事性功能,得以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表現多種矛盾糾葛的發展,從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運和個性。
(三)影視的逼真性來自于它的聲光色
科技的發展又使影視能再現事物的聲音和色彩。解決了錄音還音等問題,電影就從無聲過渡到有聲。解決了色彩,影視就從黑白過渡到彩色。影視劇的導演們立足于真實,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縮短銀幕和生活的距離。聲音這個維度的增加,使得影視給觀眾的感受更加真實可信、生動自然。因此,影視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尤其是優秀的影視藝術能以非常真實感人的形象幫助我們深入認識社會、了解世人。
四、影視藝術的審美鑒賞分析
(一)影視藝術鑒賞的策略
區別于一般的觀摩影片,影視藝術的鑒賞要求觀眾從感知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甚至到審美意義的層面。其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關信息的準備?,F在看電影還是存在一種隱性的“禮儀感”,觀眾總是按照個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釋放進入影院的。但從市場調查來看,目前絕大多數觀眾觀賞影視作品最主要還是停留在強調影視的娛樂功能上,于是消遣、調節成了觀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視鑒賞者明顯區別于一般的觀眾。他們有更為強烈鮮明的目標感,并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心理上表現得更為緊張,積極獲取各種視聽信息,在思維上也顯得更為活躍,往往會出現至少兩種觀影思維:一種是將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種則是呈現一種游離狀態,會打破原先劇本的敘述模式,不斷思考、聯想、分析、判斷、推理,從而挖掘影視片中的藝術蘊涵。
二是對影視作品相關信息的準備。信息面很廣,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簡介、時代背景、主創人員的特點和風格等。這一切資料來源可以通過媒體的各種渠道,鑒賞者可以借助它來準確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在缺乏準備的觀眾那里,會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分解對于鑒賞影視片來說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為它對部分、階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對影視片的整體觀照和把握。這樣就需要鑒賞者在分解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綜合。這個過程要求鑒賞者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片經驗以及儲備的影視知識等,對分解過程和分解結果進行整合。
最后,為深入鑒賞影視藝術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讀的基礎上,至少要對同部作品精讀兩遍以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影視藝術鑒賞的審美素養。
(二)影視藝術鑒賞的方法
1. 內容鑒賞
從內容上鑒賞可細分為宏觀、微觀和影視風格三個角度。宏觀角度一般是和文學內容密切相關,如社會的、民族的、時代的意蘊。以內容的方式進入影視片鑒賞方法之所以成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這與影視藝術和文學的根本聯系有關,與電影的觀念有關,也與鑒賞者的知識儲備有關。對主要以故事情節為敘事框架和表情達意的影視作品,以文學的方式進入影視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動的有關事件,仔細領會該事件中表現了人物何種性格特點或思想境界。如我國影片《長恨歌》是一部很有影響的作品,對于主人公王琦瑤這一形象,觀眾由于文化修養、審美趣味等積淀的不同,肯定通過事件對她的看法會各不相同,人物評價也存在差異,但觀賞者都是通過事件去評價人物的,其進入作品的鑒賞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過情節和人物的安排尋求導演的創作思想及作品主題。但是有的影視片,由于藝術家們創作心態的多元化、審美視角的多側面化、創作手法的多樣化,導致影片的思想內涵的復雜化和主題指向的多元化。如謝晉導演的《清涼寺的鐘聲》是一部多蘊涵的影片,其主題相當豐富。它既表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又宣傳對生命的熱愛,呼喚和平;還有深層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對于類似這樣的影視片的鑒賞,雖然也可以通過情節、人物活動、細節等安排來分析,不過要仔細地琢磨體會導演的創作意圖,特別注意其主題思想寓意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2. 形式鑒賞
一、語文教學中融借影視藝術的技巧
1. 拓展學習法。眾所周知,《哈姆雷特》代表了莎翁戲劇的最高成就,不管是作品中那突出對人物內心沖突的深刻描寫,還是將簡單的復仇故事深化成復雜的性格悲劇的手法,或是因“顯示出更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而成為文壇經典的語言獨白等——單憑課本上的白紙黑字和教師的“干嚎”,缺乏人生閱歷的學生又怎能感悟?這時,我們何不將《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影片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氛圍,補充或強化對劇本隱義的理解?比如思考:上世紀九十年代,彩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為什么這些電影的導演都還要選擇黑白甚至壓抑至極的形式?
2. 精彩呈現法。“世界是多彩的,而語言是蒼白的?!焙芏嗍挛锖艹橄?,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強行解析往往會“生吞活剝”,損害本義。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以課堂傳統講釋為主的同時,可讓學生觀看《紅樓夢》電視劇選段,最好是1987版和2010版相關情節比對觀看,借助它們較強的直觀性、生動性及它們之間那讓人議論紛紛的差異性,直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王熙鳳的美麗、刁鉆、潑辣和狠毒,林黛玉的柔弱、細膩和多愁善感,賈寶玉的博愛、平等與叛逆等,進而品味曹雪芹文筆的細致入微。
3. 模仿借鑒法。優秀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語文教科書,更何況影視作品往往與文學語言類的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因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影視作品進行分析學習,以提升閱讀鑒賞和表達之技能,包括聽、讀、說、寫能力。如看新聞類節目學習普通話,矯正方言口音;看小品類文藝節目學習修辭、串辭類的語言表達與運用;看紀錄片、故事片類節目可以強化寫作的記敘抒情技能,學習其中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和結構布局的方法;看論壇、訪談類節目強化表達邏輯的嚴密性。
4. 材料法。打開熒屏,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影視節目當作材料進行學習。其一,寫觀后感(以討論的形式在課堂開展亦可)。通過評論作品在語言、手法、內容、結構和主旨等方面的長短,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訓練他們的分析和表達能力。相信這種鑒賞課的效果,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這樣的評論、研討交流課(分析情節、手法、人物形象、主題等),亦可協助我們的課文鑒賞教學。其二,煽情和鋪墊于作文教學中。如看電影《爸爸的三輪車》(韓三平作品),為話題作文“虛榮”“親情”的訓練寫作做鋪墊。這對啟發學生的寫作思維和情智都是相當有效的。
二、語文教學中融借影視藝術的意義
1. 影視藝術與語文學科有著相通之處,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對文本信息的讀取、感知、分析、概括、判斷以及對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與對影視藝術的欣賞過程是一致的。那么在教學生活中鼓勵學生親近影視藝術,對提升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體悟能力,以及實現諸如引發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共鳴,塑造學生的精神人格、文化底蘊等目的,應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2. 影視藝術是生活的再現,但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年齡較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欣賞感受型的教學幾乎無法進行,至于與作者溝通、共振,實現心智的熏陶、感化,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更無從談及了。畢竟生活的經歷體悟不是課堂上片言只語的點撥可以代替的,更何況人性的感受、陶冶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課堂上的幾十分鐘也根本無法包容涵蓋社會、人生的全面。而源于并再現生活的影視藝術,于生動與淺易中寓含著深刻與不朽,深入淺出地演繹著生活,而且容量大,世間萬物無所不有,對觀眾的影響和生活對人們的影響有著相似性。因而借用影視藝術,可以填補學生閱歷上的空白。
3. 影視藝術有著直觀、生動的形式,且效果又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相比的。傳統語文教學的手段形式,有其簡潔方便之處,但弱點并不少。PPT教學手段,某程度上幫其擺脫了形式的固定性和用具的單一性,在形式和效果上都使語文教學向人文化、素質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而影視藝術就能很好地克服和彌補以上問題。因為哪怕就只有一臺電視也就可以進行了,它具有跨時空、超現實限制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內容形式的豐富性和靈活性。針對青少年學生獵奇、好動的性格特點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語文教學中巧融影視藝術的要點
一、公共影視教育課程在我國高校的開設
縱觀歐美國家,幾乎很少有未開設影視課程的院校,將學生培養成一名影視制作人并非影視課程開設的終極目標,他們實際上將影視文化教育作為人文學科的一部分,加入到大學文化教育體系中,使學生能較系統的掌握視聽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多樣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在我國從20紀8Q年代起,國家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將影視課程逐漸納入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在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彡中就明確將《影視鑒賞》課程納入到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中,成為公共藝術課程中的八門限定性選修課之一。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種完善人格、培養人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教育我們高等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機器人,“經濟人,,,而是培養能融入我們這個社會的,有個性、富有創造力、全面均衡發展的公民,而藝術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和諧完善發展的保證。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日益完善,我國大多數高校也已開設了影視藝術的相關課程,影視藝術正逐漸成為高校公共藝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倍受學生的青睞然而,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問題的存在,公共影視教育教學目標的模糊性,教學內容選取的隨意性,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師資隊伍建設的滯后性已然成為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高校公共影視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原因是多樣的,其中有部分是受到學校軟硬件條件的制約,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對于國家的公共藝術教育決策認識上的偏差造成的。本文以影視藝術教育為例,談當前公共藝術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公共影視教育課程面臨的一些問題
筆者在教授一些藝術課程時,讓學生評析一些電影作品,可學生對于這些影片的理解與影片表現的主題和內涵偏差很大,這讓筆者很不解。近年來,面對形形的現代藝術觀念,不少學生對藝術的理解過于狹隘,尤其是面對一些現代影視藝術作品時,常常顯得困惑不解和無所適從,一些學生失去了對于藝術應有的理解闡釋能力,患上了〃藝術失語癥”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這與我們的影視藝術教育不無關系。我國的普通藝術教育長期等同于技能教育或者幾門鑒賞課程,影視藝術課程也不例外,這與西方綜合性大學形成強烈反差,雖然國內一些高校開設了影視鑒賞課作為大學生的公共選修課,但多局限于對于影視作品的觀賞,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開設存在諸多的問題,使學生失去了對于影視藝術的整體觀察與把握,造成了許多學生由于影視藝術知識過于單一而對影視藝術的理解非常的狹隘。
目前,公共影視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較大,一般以影視鑒賞課或者影視概論課為主,特別是影視鑒賞課泛濫已成為普遍現象。影視鑒賞課僅從幾部作品的觀賞,很難從整體上去把握影視藝術的發展
脈絡這一類影視課程的開設通常很孤立與其它課程缺乏聯系,同時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管理,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教育大綱、教材及考核方式。公共影視教育目前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缺乏長期穩定的核心課程,僅有的幾門課程的開設也沒有先修課程到后續課程的過渡,通常情況下都是入門課程與研究型專題課程并置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教師水平的高低也直接關乎教學質量的高低,而目前公共影視教育普遍存在教師資源缺乏且非專業化的現象。在影視專業教師資源非常缺乏的情況下,部分非影視專業教師由于課時量不足,為補足課時量所以開設影視鑒賞相關課程,由于這一類教師非影視專業畢業,通常影視理論水平欠缺,因此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類教師通常把影視鑒賞課中的“觀影”作為教學的唯一手段,缺乏對于電影史、電視史或者相關的視聽文化知識的講解,只是讓學生被動的看片,沒有互動,缺乏一種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上課的隨意性也很大,大多數學生把影視課程當作是一種消遣,僅憑興趣來觀影由于部分教師開設這類課程也并無教材或者講義,學生多數空手來上課,課程中也不做任何筆記。更有甚者,還帶上零食、飲料,拉上好友走入課堂,儼然把教室變成了一個電影院。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影視課程的學習非常的輕松,因此把它當作賺取學分的最好手段學生不明確學習的目的,更沒有一種參與性,學生評價課程的好壞,僅是教師放的影片是否合他們的胃口,是否“好看”,希望教師盡量少一些評析和講解,而多給他們看片。
三、對于公共影視課程開設的建議
應該說公共藝術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或者說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公共影視教育也不例外,這與影視文化在社會上的巨大影響力并不相稱,影視藝術正沖擊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大眾的思維方式和接受方式,影視藝術以其全面的文化內涵成為大眾也是青年大學生認知社會和實現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生正處于完善人格服務社會的關鍵時期,通過影視作品培養大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取向,促進大學生對于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都大有益處、任何一類課程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公共影視課程也不例外,目前公共影視課程開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穩定的核心課程,在已有開設的課程中沒有先修課程到后續課程,入門課程到研究型專題課程的過渡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改變過去那種以鑒賞課、概論課為主的方式,概論式的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學科的背景和知識概況,但很難獲得相關人文學科的思想方法而鑒賞課僅從幾部作品的觀賞,又很難從整體上去把握影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在公共影視教育中具有穩定性的核心課程的開設顯得非常的必要和緊迫,所以應當首先確定一部分核心課程,而在這些課程中又要區分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入門課程與研究型課程,課程的開設要遵循一種規律性,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
在電影電視中我們可以發現哲學、政治、音樂、文學、美術等課程元素,因此還應加強影視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聯系,加強學科之間的縱向聯合,以促進公共藝術課程群的建立可以嘗試開設一些綜合性課程,例如影視美學、影視音樂欣賞影視制作基礎等完善公共影視課程的設置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逐步加強影視課程的整體性和特色性,加強與其它門類藝術課程的縱向聯合,逐漸完善公共影視課程的課程體系同時,高等院校還應在公共影視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制定大綱,編寫教材,加強影視精品課程建設,實施課程的優化和教學改革。
在普通高校公共影視教育中師資缺乏且非專業化已成為普遍現象,由于許多高校并沒有影視相關的專業,因此也很難有專職的影視專業教師,而高校的公共影視課程一般由中文系或者藝術系教師教授,由于這一類教師通常理論水平欠缺,教學方法又不得當,所以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公共影視課程的教師應當由知識淵博、專業精深、視野開闊、經驗豐富、注重創新的影視專職教師來擔當,但這樣的教師通常非常匱乏在專職的影視教師匱乏的情況下,筆者建議現有的公共影視課程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學校也應當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提供機會讓他們參加進修、培訓來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是影視專業畢業的教師也可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開設一些例如影視美學影視文學等自己更擅長的課程,而不是一味的開設影視鑒賞課在師資匱乏的情況下,還應加強校際之間的聯合,整合教師資源,達到資源共享“目前上海東北片區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九校已實行了跨校公選課制度,各學??梢詢瀯莼パa,加強各高校強勢學科、特色學科的校際交流,讓不同學校的學生有機會感受其他學校的人文氛圍,領略不同教師的學術風采?!?滕朝軍、母華敏《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歷史與現狀》,載《電影文學》2010年14期,10-11頁)上海的這種跨校公選課制度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樣做可以有利于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共享大學校園是陶冶學生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還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好的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例如可以定期開展藝術節影視文化節等各種文化活動,舉辦各種影視講座,專題報告會等等同時高校也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可在校園網上建立影視資料庫,供學生學習交流之用,學校的圖書館影像廳或者電影院應定期播放優秀影片,輔助公共影視課程的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在寓教于樂中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影視藝術教育普及國民素質創作水平對策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愈來愈被人們看重,藝術教育的范圍也遠比過去擴大,除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傳統藝術教育之外,我們已經無法回避影視藝術教育的迫切問題。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看待藝術教育,就不能不談影視藝術教育。
一、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
影視作為一種視聽語言藝術及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相比,其受眾人數在全球范圍內占絕對第一,公眾的接受性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望其項背的。西方曾有實驗證明:沒有電視,人們幾乎無法生活下去,人們對于電視的依賴已達到很深的地步,其實質是電視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但是廣大受眾的影視鑒賞水平還有待提高。人們只是膚淺片面地對劇情進行理解,對深層次的主題表達理解不到位,使優秀文化不能準確傳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卻乘虛而入。有些影視語言的表達手法使受眾只是門外看熱鬧。這么龐大的、每天都在欣賞影視藝術的受眾群體,影視藝術鑒賞水平亟需提高。
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及全社會都已經普及,而最具有大眾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繪畫、音樂、三維技術、化裝、表演、文學、攝影、燈光、編輯等眾多門類的影視藝術,卻還沒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就一定要普及影視藝術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視藝術教育,人們才能真正準確地吸收影視藝術中的優秀文化,拋棄垃圾文化,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這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社會。
二、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提高大眾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需要
影視藝術是大眾容易直接參與創作的視聽文化。DV是近年來頗受大眾歡迎的一種表達理想、抒感的藝術形式。大學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帶動了社會各階層民間DV活動的開展。DV使藝術表達更加自由和個性化,散點式的個人寫作使得影像產品的數量高速增長。但是中國DV民間活動的興起和發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愛好者無論從拍攝內容還是技術把握上還不得要領,一是選題“另類”。盲流、乞丐、客、同性戀等社會邊緣性題材被大量選用。這與中國社會主流生活與發展著的中國現狀極不和諧,沒有代表當前社會中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沒有達到公眾視覺審美的要求,許多DV作者走向了極端,要么不具備基本的敘事語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虛,讓觀眾無法得到觀賞。拍攝隨意、多變、主觀,敘事不求流暢,缺乏邏輯。目前DV的低門檻造成了制作者素養的降低,他們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陸離,并沒有對于DV美學進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提高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從而提高其影視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揚文化主旋律,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三、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影視藝術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說電視節目沒文化,電視文化是快餐,這說明影視藝術的創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眾影視藝術鑒賞和創作水平不高所制約。影視首先是一門傳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門藝術。傳播規律要求作品必須能夠傳播,為了爭取更多觀眾,而迎合大多數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觀眾的審美趣味,一些媒體就會不自覺地向著通俗化與低俗化蛻變或降級,將一種崇高的審美趣味或純粹的思想感情與智力活動變為一種幼稚與膚淺的弱智文化。各種娛樂節目和搞笑快餐鋪天蓋地而來,觀眾在輕松的笑聲中,人們的嚴肅思考和追問消隱了,理性的認識退化了,崇高的審美趣味解體了。國內外經驗證明,高質量的影視藝術作品不僅對開拓廣泛的經濟市場有益,而且對加大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影響力,提高該民族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整體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樂之都維也納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視藝術創作水平是建立在大眾影視藝術鑒賞和創作水平基礎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視藝術教育,提高了大眾影視藝術鑒賞水平,那么水漲船高,高質量的、具有優秀文化內涵的影視藝術作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創作出來;反過來又對廣大受眾進行優秀文化的傳播和藝術熏陶,形成良性循環。
四、影視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淺探
1.影視教育的價值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一方面,影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社會生活,豐富著人類生活;另一方面,人們又深感不同于書籍文化的被動接受缺憾對人的消極影響。于是,西方不少知識分子家庭反對電視傳媒,放棄電視機,中國的家長們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方式來躲避外界的“禍害”,筆者認為,影視教育在這里負有重要的責任。
影視藝術教育的發展在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學的影視教育也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學的影視教育多為零散狀態,而且社會影視教育的價值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建立多層次的影視教育體系是影視藝術教育的必然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早已不是高深的學理研究的領域,它更多地成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對和評點的一種存在對象。影視對生活的影響相當巨大,面向大眾的影視教育肯定是綜合的、傳媒化的。
2.在學校教育中,大學中小學影視教育應屬于不同的層次。大學影視教育應包括影視藝術的鑒賞、創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養影視專門人才和影視文化工作者的專業教育,與對普通大學生進行藝術審美素質教育的兩個任務。中小學影視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培養正確的觀看習慣和影視藝術鑒賞能力,進行審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藝術素養,以及借助影像進行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人生觀與道德觀。社會影視藝術教育是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它包括對影視創作的社會文化批評、媒介批評和優秀影視作品的宣傳,使人們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視作品。通過各種途徑宣揚佳作,貶斥不良傾向,促使創作者認識到與社會民心保持什么樣的聯系,從而生產出優秀的作品。中央電視臺舉辦的2004“我們的影像故事”在廣大DV創作者和DV愛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意義深遠。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中央媒體的這一舉措大大地激勵了中國DV愛好者的創作熱情,也為中國的DV創作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做出了努力。社會影視教育是艱巨的工作,需要社會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場”。
結語
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愈來愈被人們看重,影視藝術教育和音樂、美術教育等一樣,是當代中國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也是提高我國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師關注行為須自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程度又取決于學生對課堂學習抱有怎樣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情感應當是學生自覺行為的體現,但也是我們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去促進形成的。學生的學習情感是可以發展的,也是可以泯滅的。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而且是正常性的關注,那將能夠獲取學生學習情感的第一信息,以此作為關懷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不僅僅是這些,學生對文本存有興趣上的差異,有的喜好文學作品,普遍的對說明文、議論文缺乏一定的興趣。應當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因素同樣屬于我們所必須關注的范疇,因為閱讀教學的內容應當是百花齊放的,而我們學生只有在百花齊放中才能去采到許許多多的花,釀出更多的蜜來。
二、教師關注眼光須銳利
作為老師需要經常性地察言觀色,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亦可以看出學生在交流和表達中所流露出的學習情感。當然也有的同學不予表達,抑或是不善表達自己的心聲。我們也經常注意到,部分學習差的學生有自暴自棄的心理,往往極不愿意去表達。經常性的語無倫次致使其產生諸多的靦腆心理,尤其是在創造性的閱讀鑒賞方面――一般說來他們的感悟力有限,是不大體現出創造性的。即使是學有余力的學生,他們亦存有諸多弊病,因為他們總以為自己無需再去做任何的努力。這是因為我們在做著比較多的關注全體的事情。因此,在學生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學生的表達,思慮學生的需求,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去思慮他們對閱讀鑒賞的喜好度。
三、教師關注效果須顯著
【關鍵詞】新課改 影視資源 初中語文教學
【正文】
隨著語文新課改的深入和發展,“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話題?!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边@是語文課程觀念的更新,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的必然。新課標同時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弊鳛榕c現代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便成為語文學習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國外早就將影視資源納為學校教育的學習資源了。瑞典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學三種語言,第一是瑞典母語,第二是英語,第三是電影。在他們看來,電影語言不是印刷符號,而是聲音和畫面組合而成的圖像“文字”?!八俏宀世_紛的畫面、千曲百折的敘事、繪聲繪色的視聽沖擊,以及它那‘缺席的在場’所帶來的逼真感與想象性的高度融合,使它‘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類藝術用‘通感’、用‘造型瞬間’、用‘語言形象’等各種手段仍然難以克服的鏡與燈、面與線的美學對立,創造了一種空間與時間、視覺與聽覺、表現與再現一體化的藝術樣式,從而成為20世紀人類藝術的新寵?!雹俣呤嗄昵?,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雹谥档脩c幸的是,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利用影視資源進行語文教學的好處。
影視作為視覺媒體,追求直觀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為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提供感性的視覺聽覺體驗。把影視作品引入課堂,貼近學生心理,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習興趣;影視作品內容豐富,濃縮了生活原味,既能拓展學生視野,積累習作素材,又能促感共鳴,幫助理解文本……正如蔡永青老師在《影視作品: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中所說,“影視作品由于具有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多角度、多層次的審美意象,發人深思的人生故事和多姿多彩的語言以及使用操作的簡便性和大眾化等優勢,理應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③
然而,當我們把影視資源引入初中語文教學時,卻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現象。
一是以影視觀看替代文本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中,不乏一些經典名著的學習,而這些名著往往又被拍攝為電影、電視劇。不少語文教師便大展“拿來主義”,在課堂中放映相關內容,丟開文本與學生討論人物形象、主題刻畫。筆者就曾聽過一節《智取生辰綱》的公開課,執教者播放了近20分鐘的電視劇,卻只讓學生花3分鐘瀏覽課文就進行問題討論,而討論中處處引電視作例,完全拋開了小說文本本身,忘記了這是一節語文課。
二是讓影視作品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當課文有對應的影視作品存在時,教師往往會先讓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再學習文本,而這直接導致學生對影視作品“先入為主”,他們可以理清故事情節線索,卻對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諸多模糊,評價單一。教師一旦盲目的把影視作品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勢必致使一部分學生缺乏從文學文本中構建自己心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產生“一千個讀者心中只有一位林妹妹”的現象,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是為了利用影視資源而在課堂放映影視作品。
新課改推行后,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處處求新求異,課堂中只要能用多媒體就絕不寫板書,但凡找到與課文有一點關系的視頻材料都要拿到課堂中去放映,甚至整節語文課教師就淪為“放映員”。
四是影視鑒賞浮于表面。
不少語文教師愛讓學生寫觀后感或影評,學生往往只關注演員表演、故事情節,教師對此卻視若無睹,為了迎合學生的趣味也大肆評論明星表演,甚少涉及影視與原著本身的差異,人物的塑造、藝術表現手法等。這其實降低了影視鑒賞的格調。
五是利用影視資源的形式單一。
語文教師往往在背景介紹、名著閱讀、綜合性學習時利用影視資源,而且就是放映影視作品,忽視了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影視資源的利用。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語文教師對初中新課改還存在認識誤區,“為賦新詞強說愁”,將語文教學本末倒置,只重形式忽視內容,忘記了“語文”教學是與文本密切相關的;二是語文教師本身缺乏影視藝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影視鑒賞要求不高;三是語文教師思路不夠開闊,往往關注影視資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及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幫助,卻忽視了影視資源在學生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啟發和引領,因而使用影視資源的目的和形式過于狹隘。
對此,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影視資源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目的性原則。
無論怎樣精彩的影視資源,都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所以,語文教學中,何時使用影視資源,要看教學目標;怎樣使用影視資源,還是要看教學目標。任何唯美的聲畫效果不能替代文本本身的閱讀。從某種角度而言,文本是“本”,影視是“末”,萬萬不可本末倒置。尤其是對學生根據文本產生的認識和想象,切不可以影視作品的塑造來否決。語文教師應該是利用影視資源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去看作品,更努力地去探究文本的思想和藝術,從而順利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激活興趣 影視作品 閱讀
首先,影視作品的多元特色決定了它能迅速具有強大吸引力,這是文字名著所不能及的。影視文學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刻等多種藝術形態,以及現在的電腦合成等科技手段,無論是畫面的動感、質感還是音響效果都足以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大肆宣傳的海報、對電影大片的追逐、對流行明星的膜拜都讓我們的學生緊緊追隨在影視作品的后面。相反我們的文學經典名著脫離了喧鬧文化主流,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反復咀嚼,才能心領神會。然而,這樣的靜心閱讀對于習慣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效率、高壓力生活方式下浮躁的學生們來說,實在是極難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的。因此,我認為影視作品在吸引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原著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值得我們去挖掘,好好利用。
其次,影視文學的劇本本身就來源于文學,但又不同于文學。好的影視作品可以成為文學的鏡子,也成為生活的鏡子,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感悟,它可以將文學名著的精華以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迅速消化,同時教師恰當的引導往往可以調動學生主動閱讀名著本身。我們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影視多元綜合的特點,就能吸引學生主動投入文本原著閱讀中,改變了學生對經典原著產生的枯燥感、厭煩感,調動了他們的閱讀動力,變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主動投入文學名著的仔細品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枯燥文字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審美鑒賞等能力,加深他們的人文素養。
當然,我們看到現在的許多影視作品的商業化氣息過于濃郁,很多影視作品都脫離了作者的處衷,這是我們常常批評的。但是既然學生如此喜好,作為教師為什么不投其所好,掌握引導學生的主動權,引導學生正視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調動學生的主動閱讀、深層分析文學原著,對比影視作品與文本原著,尋找二者之間有何不同,更深層次剖析原著,展開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審美鑒賞活動中去,學生將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獲。既然影視作品有如此可用的資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怎樣充分利用,使其成為學生閱讀文學原著的新動力呢?
①我們可以運用影視作品突破學生在文學經典作品語言、人物性格的閱讀難點。高中課文中總有一些文學性較強的課文,學生最初閱讀總是十分不耐煩的,課堂常常出現沉悶的現象。這時強大的視覺沖擊的影視作品就可以豐富學生感知,補充文字教材無法傳遞的空白,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閱讀原著文本的興趣,主動尋找原著經典閱讀,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課本節選了《雷雨》的兩幕劇,話劇的閱讀對于學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困難:要在簡練的對話中掌握人物的性格,分析作品現實意義,對高中學生來說基本上是“對牛談琴”。面對如此沉悶的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動力呢?我首先播放流行一時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激發了學生對話劇《雷雨》的閱讀興趣,然后從學生的流行偶像周杰倫扮演的角色談起,引導學生從《雷雨》原著中尋找他的原形;尋找電影中人物與《雷雨》中原著人物的不同之處,學會賞析電影作品的優劣,更深層次閱讀《雷雨》原著。
②我們可以利用影視作品激發學生對產生濃厚的外國經典的閱讀興趣。外國文學經典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尤其薄弱校的學生而言,是個極其難啃的硬骨頭。外國文學名著描寫的社會與我們學生不僅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而且在文化上還存在極大的隔閡,這樣的作品學生常常感到艱澀難懂。對僅有十多年閱歷,同時生活、文化、風俗截然不同的學生來說是的確很難準確把握,尤其對文學修養不高的學生更是產生極大的限制作用,學生閱讀欲望極其低下。因此,這時影視作品就可以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激發學生閱讀作品的興趣,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引導學生閱讀《哈姆雷特》時,我深深感受到影視作品的極大魅力,當學生觀看了電影《夜宴》后,其中一些同學早已經迫不及待地閱讀起莎翁的原著了,還有不少同學對莎翁的其他幾部巨著都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班級縈繞著閱讀外國名著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