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醫療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 農村醫療衛生 改善方案
一、引言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在農村醫療衛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總體而言我國農村醫療衛生還是我國醫衛生工作中比較薄弱的環節,還有少部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不僅直接危及這些家庭的生命健康,而且影響到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其中變量相當多,而多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而增加了問題分析的復雜性。主成分分析不僅可以減少分析指標,還能降低原指標包含信息的損失,對所收集的資料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則剛好利用主成分分析可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別綜合存在于各變量中的各類信息的這一特點,通過分析《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的中部六省農村醫療衛生方面的數據,確定和解釋影響農村醫療發展的主成分因素,為農村醫改提供參考依據。
二、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也稱主分量分析或矩陣數據分析,通過變量變換的方法把相關的變量變為若干不相關的綜合指標變量。
若某研究對象有兩項指標ζ1和ζ2,從總體ζ(ζ1,ζ2)中抽取了N個樣品,它們散布在橢圓平面內(見圖1),指標ζ1與ζ2有相關性。η1和η2分別是橢圓的長軸和短軸,η1η2,故η1與η2互不相關。其中η1是點ζ(ζ1,ζ2)在長軸上的投影坐標,η2是該點在短軸上的投影坐標。從圖1可以看出點的N個觀測值的波動大部分可以歸結為η1軸上投影點的波動,而η2軸上投影點的波動較小。若η1作為一個綜合指標,則η1可較好地反映出N個觀測值的變化情況,η2的作用次要。綜合指標η1稱為主成分,找出主成分的工作稱為主成分分析。
可見,主成分分析即選擇恰當的投影方向,將高維空間的點投影到低維空間上,且使低維空間上的投影盡可能多地保存原空間的信息,就是要低維空間上投影的方差盡可能地大。
三、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是文獻[1]中關于農村醫療狀況的數據以及文獻[2]中關于財政支出的一些數據。數據(見表1),然后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SPSS軟件得到相關系數矩陣(見表2),可知各數據有較強的相關性,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
四、主成分分析法的應用
運用spss19.0對原始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和表3。由表3中的結果可知,這6個變量的方差都大于0.5,并且大部分都超過0.9,因此所提取的2個公因子可以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國中部六省的農村醫療發展現狀。發現第1、第2公因子變化最大,其累計貢獻率達到了96.756%。這就說明從6個變量提取的2個公因子可以表達足夠的原始信息。
表2中內容包含6個出事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提取兩個公因子后的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第一初始特征值為4.413,大于1,第二初始特征值為1.392,大于1;從第3成分開始,其初始特征值均小于1,故選擇2個公因子便可以得到96.756%的累計貢獻率,即表示2個公因子可以解釋約97%的總方差,結果理想。
在第一個主成分中合作醫療參保情況、農村鄉鎮衛生院病床數、農村鄉鎮衛生院人員數、村衛生室個數、政府醫療衛生投入所占的這4個指數所占權系數較大,并且4個指標變化方向一致,呈正相關,說明引起這4個指標變化的原因相似,而處理的方式也相關。對于合作醫療的參保情況而言,其參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方面的投入情況,因為不管是在投保時候的費用,以及到醫院報銷的比例都與政府在的投入直接相關,而參保所需費用和報銷比例就會影響到群眾參合的積極性,而對于農村鄉鎮衛生院病床數、村衛生室個數也是取決于政府在經濟方面的支持,因為現在我國的基層醫療的基本實施建設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另外對于農村鄉鎮衛生院人員數,因為在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薪酬對于吸引和保留醫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基層醫務人員薪酬相對地區醫務人員比較低的話,也會影響基層人員數量。故而,合作醫療參保情況、農村鄉鎮衛生院病床數、農村鄉鎮衛生院人員數、村衛生室個數、政府醫療衛生投入可以用第一主成分來表示,本文命名為政府投入。
在第主成分中鄉鎮門診量占門診總量的比重所占的權數系數達到0.96,而其他各項都比較小,因此將鄉鎮門診量占門診總量的比重作為第二主成分,本文命名為門診設立。
五、結論
主成分分析的結果表明,農村醫療的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政府對農村醫療的財政投入,另一個是鄉鎮門診的設立數量所占的比重。所以,可以知道我國增加對農村醫療的財政投入規模,對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的健康福利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在我國農村不論在醫療設施醫務人員方面還是醫療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醫療還存在許多不足,所以政府加大對這些地區基層醫療的投入,就會取得比較高的健康績效,而我國農村人口整體的健康水平也會有明顯的提高。另外就是鄉鎮門診設立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在財政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衛生管理配置,以財政為向導,積極促進相關部門提高對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2]2012中國統計年鑒.
關鍵詞:農村;貧困;醫療救助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6-0037-02
一、中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及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百性“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在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一大批因經濟困難而不能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貧困農民,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醫藥費是低保救濟金的數倍,疾病讓他們陷入“貧困―疾病―治病―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對貧困人群實施醫療救助制度,幫助他們擺脫疾病困擾,維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2002年開始,國家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在這個文件中明確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發的《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中指出“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通過政府撥款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資,對患大病農村五保戶和貧困農民家庭實行醫療救助的制度”,同時也對醫療救助的內涵、目標原則、救助對象和救助辦法做了更為具體的規定。2004年,民政部、財政部聯合了《農村醫療救助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對農村醫療救助基金來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2009年民政部、財政部、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建立城鄉統一的醫療救助體制,提高農村醫療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的醫療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較全面的實施制度。醫療救助主要通過國家、地方財政撥款、彩票公益金、社會捐助等方式進行籌資,并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各地在自身財政收入情況,需要醫療救助的對象數量基礎上制定救助標準,按照按照“廣覆蓋,低標準”原則對貧困人員進行救助。
在國家民政部門及相關部門的不斷努力下,中國醫療救助資金投入和醫療救助對象的數量不斷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斷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到2009年,國家投入農村醫療救助資金為58.6億元,比2005年5.7億元投入多了將近10倍。但是,由于中國農村貧困群體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數較大,救助資金有限等因素,農村貧困群體在醫療救助方面的全國人均水平起伏較大,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
二、中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救助對象界定缺乏科學性
在民政部2003年的《關于農村醫療救助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了農村醫療救助對象為“農村五保戶、農村貧困戶家庭成員以及地方政府規定的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農民”。但是在實際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地方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通常是以政府定期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為主要依據來確定救助對象,雖然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是固定的救助標準和動態的救助對象之間就形成了矛盾。另外也容易導致申請者設法隱瞞自己的實際收入,以獲取救助的行為。
(二)政府對農村醫療資源投入不足
目前,中國的高級衛生技術人員和先進儀器設備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農村的衛生資源十分欠缺。2005年底,全國1 633個縣共有綜合醫院僅2 009所,縣婦幼保健院(所、站)1 526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 586所。每千農業人口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5人,2005年中國各類醫療機構人員達542.7萬,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46.0萬,平均每千人有醫療人員3.59人。即便是有限的農村衛生預算和衛生費用,也越來越向高層次醫院轉移,中、下級的醫療機構卻無人問津,進一步降低了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運作效率,導致貧困農民無力就醫、無處就醫,引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三)醫療救助資金不足
由于中國現行的醫療救助制度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因此,醫療救助水平的高低不取決于疾病的種類,而是以各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作為最終的決定因素。由于受救助資金不足的限制,各地農村醫療救助實施辦法一般都確定了救助的起付線、封頂線、以及救助病種。較高的起付線使得患一般疾病的貧困農民不能享受救助,較低的封頂線對患大病的貧困農民來說杯水車薪,將某些大病、重病作為主要救助病種的做法又將一些患有病種規定之外、亟須救助的重病貧困農民和患有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貧困農民除在救助范圍之外。醫療救助體制中的這些門檻,已經讓很多的貧困農民處于貧困疾病交加的狀態中,給貧困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
(四)醫療救助和“新農合”銜接斷層和錯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都是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都是為了有效緩解和降低農民因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但是由于兩者在保障對象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這兩種制度的銜接出現斷層和錯位。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表現:首先在救助與參合對象方面,農村醫療救助覆蓋的對象主要是農村困難群眾中五保戶、特困戶。但在農村地區還有不少困難群眾也交不起參合費,需政府的資助。其次是起付線的設定問題,新型合作醫療實行的是報銷制,發生醫療費用并達到起付線后才能得到報銷,醫療費用達不到起付線的則不能受益。作為農村醫療救助對象的五保戶和農村特困戶,雖然已經由民政部門資助參加了合作醫療,但是卻由于起付較高可能享受不到相應的待遇。最后是制度推進進度上的問題,部分地區認為做好兩項制度的銜接就是將兩者完全同步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只能在新農合試點地區開展,其他地區不宜開展,這在客觀上會導致新農合阻礙農村醫療救助工作開展。
三、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探析
(一)科學界定救助對象
首先,民政部門在確定救助對象的過程應嚴格審批程序,落實調查工作,提高政策的執行力。尤其是在審批過程中,民政部要切實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醫療支出等進行深入了解和調查。其次,要做好醫療救助的宣傳工作,提高村民對政策的知曉率,在救助對象確定過程中發揮村民的輿論監督作用,減少操作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最后,考慮到貧困人口的動態性,對于救助對象要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更新救助對象,確保制度的相對公平性。準確界定救助對象才能真正切實為貧困人口提供一個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體系。
(二)擴大醫療救助資金來源
目前中國醫療救助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是財政性資金,社會捐助為輔。財政性資金應當根據各地方財政實力的大小,實現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有機結合。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財政負擔能力相應較強,地方財政負擔比例要稍大;中、西部農村地區財政負擔能力較弱,中央政府根據當地的“五保”供養和低保對象規模,加大專項資金轉移力度,受援助的地區省政府要按規定比例提供相應的財政配套資金。還要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證政府的財政撥款及時到位,做到??顚S?。就中國醫療救助實現狀況來看,僅靠單一的政府財政性撥款的籌資方式所籌集的資額是不足的,還要積極發展多渠道的籌資方法,建立起確實能夠發揮作用的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系統。例如可以通過規范社會捐贈行為,讓廣大公民參與到扶貧救困中來。還可以通過培育和發展社會救助的民間組織,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加,利用民間組織籌資、發行的福利彩票、社會捐助向社會籌集醫療救助基金。
(三)整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醫療救助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與醫療救助政策都是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中重要的成員,兩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醫療救助基金部分用于為救助對象代繳參加合作醫療制度的費用,其他醫療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附加補償,救助對象除了從合作醫療基金報銷部分醫療費用外,還可在此基礎上從醫療救助基金獲得部分補償,其醫療費用補償比例顯著提高,從而使醫療救助力度大為增強。醫療救助通過合作醫療管理網絡的實施,制度運行成本因而下降,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雙方的銜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續發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對參合的救助對象就醫服務質量、費用控制和補助等方面給予協助,民政部門負責資金的籌集及費用的支付終審,以降低整體管理成本。
(四)完善醫療救助政策法規體系
完善醫療救助的政策法規體系,需要各級主管部門共同努力。基層民政管理部門要規范醫療救助申請、審核、審批與發放等環節的檔案管理制度,上級民政、財政和有關紀律檢查部門對下級農村醫療救助尤其是基金管理與發放等情況實行定期監督審查與通報制度,醫療機構的主管部門也要根據醫療救助的相關文件制定醫療機構相關的配套制度,提高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對醫療救助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除此之外,國家也要通過立法程序,加快出臺《社會救助法》,并且通過修訂已有的法律法規或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對農村具體醫療救助的對象、主體、范圍、標準等作出規定,使得農村醫療救助得到規范,實現醫療救助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崔秀榮.農村醫療救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推進策略[J].安徽農業科技,2008,(10).
[2]洪人用.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救助制度[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華,等.完善中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學刊,2009,(1).
[4]趙江利,等.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與“新農合”制度銜接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0,(1).
關鍵詞:公共醫療衛生;農村;管理;對策
一、發展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需要強化管理
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施行以來,我國農村衛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衛生環境和就醫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隨著新農合制度的持續深入推進,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需要加以解決的新問題。只要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保持頭腦清醒,分析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探索進步的有效新途徑,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才能使廣大農村居民更好享受到國家改革發展帶給他們的紅利,為建設更加美麗和諧的新農村助力。[1]
二、當前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公共醫療人才難以適應發展需要
新農合制度實施后,農民群眾就醫主動性與自覺性得到激發,致使原有公共醫療設施、醫院規模根本無法滿足居民就醫需求[2]。此外,城市醫療單位人才需求的擴大、優越條件的吸引、民營醫療企業的高新待遇以及縣級醫療單位骨干的上調,使得農村醫療人才不斷流失,醫療技術水平難以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呈現斷代、衰退趨勢。
2.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持續改善
看病難一方面指的是居住在偏遠村莊的農民,看病需步行較長路程,從而造成了時間、病情、財力上的浪費。另一方面則難在多數醫院人滿為患,尤其好醫院,往往需要排隊等候,且有不少科室病房入住困難。而看病貴問題,則表現在一些地方藥價居高不下,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一些醫生開貴藥、重復醫療檢查等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從而加重農民的醫療負擔[3]。
3.農村醫療保障機制還需要持續健全
盡管農村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但切實可行的醫療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防保機構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重要疫情的應對能力較為薄弱;公共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監管體制還不健全;醫務人員私自接診、亂收費、吃回扣等現象時有發生;社會統籌及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醫保資金籌措方式在農村推行緩慢等等。 [4]
三、加強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管理的對策
1.增加資金投入
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的管理發展需要加大農村醫藥衛生資金投入與補貼力度,尤其是貧困地區。要提高各級財政對于新農合的補貼標準,確保衛生醫療器械達到一定質量與數量,并保證農村醫務人員薪資支付落實到位。要積極拓展籌資渠道,提倡慈善機構、私營企業、團隊組織等無償投入農村醫療事業,并進行技術支持。
2.加強人才管理
醫療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是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發展的關鍵,通過引進專業醫療技術人才,強化人才管理,對原有鄉村醫務人員進行分批培訓,提升其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與專業醫學院校合作,定向培養全科醫療人才并充實到農村基層。實行持證上崗、優勝劣汰、獎勤罰懶等淘汰機制,全面提高醫務人員服務水平。同時,建立長期專家支援農村醫生機制,利用職稱、經濟等激勵手段促進城市醫療機構幫扶農村,從而形成醫療共同體。
3.完善基本制度
完善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是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發展的基本保障,可向西方國家學習借鑒成功管理經驗和制度,明確我國社會醫療保障法律關系,建立系統化醫保體系。將醫保內容全面納入法律法規調節范疇,在保護公民正當權益基礎上,對違規行為進行懲治,使醫保法律更加具有權威性。鞏固并完善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新機制和基本藥物制度,通過確定補償比例、調整藥品價格等保證醫療經費收支平衡。此外,規范和監督合作醫療經費的使用進行程序,杜絕私自挪用醫療經費,維護經費使用的公平、公正、規范、透明,防止干部與群眾之間出現私享待遇、費用不公等的現象,以規范推進醫療衛生秩序的管理發展更加均等。
4.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
鄉鎮衛生院是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的特殊福利性事業單位,肩負了為廣大農民提供基本醫療、保健、預防服務的重要責任。不僅通過治病救人直接服務農村居民,同時,在宣傳預防保健知識,改善農村居住衛生環境,促進新農合制度全面健康深入發展,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不僅可以有效緩減城市醫院壓力,而且在提升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管理中也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我國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其發展可促進黨、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在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以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盡管在醫療衛生管理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但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改M和解決,相信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事業一定會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從而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韓燁.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及對策[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 31(1):202-203.
[2]李華.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醫學信息,2015, 28(7):23-24.
關 鍵詞:社會保障;農村養老;模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F840.6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07)02-0060-02
一、當前呂梁市農村養老保障現狀
(一)基本情況
呂梁市是革命老區,轄13個縣(市、區),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區之一,總人口353萬,其中農業人口280萬人,貧困人口55萬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73元。目前,呂梁市農民養老主要形式有家庭養老、“五?!敝贫?、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三種形式。
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開小型座談會和進戶實地察看等方式,對呂梁市13個縣(市、區)50個村的425名6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居住、飲食、衣著、生活設施、醫療、經濟收入、勞動和生活自理、兒女盡孝、精神狀態和娛樂等內容。在受訪的425名調查對象中,47%的老人與兒女分居,三餐難保的占4.5%,平均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的占91%,64%的人生病吃不起藥,95%的人得病住不起醫院。調查時還發現,在這些60歲以上的老人中,只有6.6%的人精神狀態良好,88%的人精神文化生活僅限于看電視或者聊天。與之相對的是,兒女的生活水平要高于父母幾倍乃至更多。在農村,看到的普遍情況是,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舊房里住的是老人,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戶”,也不是民政救濟對象,只是因為兒女不能很好地照顧,其生活境況甚至不如那些無兒無女享受政府“五保”的老人?;窘Y論是養老保險剛剛起步,農村合作醫療出現退化,農民養老主要依靠子女來維持,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娛樂,均處于相對較差水平,并有惡性循環的趨勢。
(二)當前農民養老保障體系存在問題
1.農民收入與支出增長的不對稱。近年來,農村農民收入有了持續的增長,但與農資生產資料、食品消費資料和其他日常生活資料費用開支相比,其增長幅度很低。尤其是教育費用、醫療費用激增使農民根本無力考慮養老問題。在呂梁山區廣大農村地區,農民一旦患有重病,高額的醫療費將花光農民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一般的農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資力不從心,根本無力負擔。資料顯示,目前,呂梁市因供孩子上學、看病導致的貧困人口占總貧困人口的45%。
2.土地經營權與開發權不匹配。一是違規征地操作與民爭利。突出表現為兩類現象:一類是篡改征地性質,通過兩級土地市場流轉高額獲利。個別政府部門以公益性用地名義低價征地后,高價轉讓給開發商進行商業性開發;另一類是擅自降低補償標準,造成補償標準就低不就高,征地價格偏離了作為資本性質的土地的真實價值,侵害了農民利益。二是受現行戶籍、社保體制制約,失地農民處于“低保無份、社保無門”的窘境。三是就業安置效果不理想。目前,農民失地后的安置措施主要采取貨幣安置和招工安置兩種辦法。簡單的貨幣安置面臨著理財挑戰,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財知識和投資環境,往往難以保證補償錢款的有效運用;招工安置同樣面臨著問題,一方面,農民對新環境所需的技能水平偏低,崗位競爭劣勢明顯;另一方面,企業用工并非土地耕作那樣穩定,一旦企業出現關停并轉,對務工農民沖擊最大。
3.家庭規模萎縮與家庭責任巨大不平衡。一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往往一對中年夫婦將要承擔贍養雙方父母四人和一個或兩個子女的撫養責任,這將使未來家庭不堪重負。二是農村勞動轉移,形成老年人獨居的“空巢家庭”,使家庭養老無法實現。三是人口老齡化影響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延續。據有關調查,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續增長,這就需要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而激烈的生存競爭,又使年輕人無暇顧及個人生活,必然增加了消極拒養老人情緒。
4.“五保”制度的弱化與社會養老保險啟步緩慢不銜接。我國實施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項制度以來,農村養老保險和農村醫療保險在呂梁市剛開始起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未執行。由于農村經濟收入低,養老保險起步較晚,宣傳教育不到位,制度建設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據調查,到2005年末,呂梁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不足全市農業人口的8%,社會化養老保險對大部分農民來說還很遙遠。從農民繳費的情況看,人均繳費不到150元錢,主要涉及人員有村干部和比較富裕的家庭,由于繳費金額太低,基本上起不到養老保險的目的。而在農村實行了幾十年的“五保戶”制度,也因基層鄉鎮、村委在取消農業稅,鄉鎮企業民營化后沒有了收入來源變得難以為繼。
5.大量的進城農民工與相應保障制度缺失不對等。據調查。在相同行業工作的農民工卻不能向正式工一樣,獲得應有的社會保障待遇,尤其是在他們遭遇工傷事故時,不能獲得事故保險待遇或者只能獲得數額極少的一次性補償。農民工隨著年齡增加終將失去勞動能力,他們的養老將無著落。據調查,呂梁市文水縣離村外出打工人員達13.8萬人,占文水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2%,調查對象中無一人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6.社?;饘ο髲V泛、作用巨大與管理不順、循環不暢的矛盾?,F行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存在條塊分割:民政部門管一塊(社會救助),衛生部門管一塊(農村合作醫療),社保部門管一塊(養老保險),這種條塊分割的現實造成了政策協調、資源共享等諸方面的人為矛盾,不利于農保工作的開展。此外,社?;鹜顿Y渠道單一,收益有限,使基金的增值同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國民收入增長水平不同步,難以回避通貨膨脹的風險;縣級管理基金分散、運營層次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政策支持
(一)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為農村養老保障提供根本性支撐
增加農業收益,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農村養老保障的基礎。我國農村分田到戶造成過高的農產品生產成本,低效的農業生產率發展現狀迫切需要走農業經營規模、集約化生產的道路。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地涌入城市和進入當地鄉鎮企業,僅靠留守農村的女人、老人來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推進農村土地集中經營,發展現代科技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以解決農村養老的基礎性問題。
(二)改革現行土地制度,對離地和失地農民做出制度性安排
政府應當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從法律上給予強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具體操作可以實行誰用地誰承擔土地所承載的農民養老保障責任,其資金繳納方式,可以考慮從土地出讓金或增值收益中扣繳,也可以在土地權屬變化之前提前繳納,這樣不但能解決失地農民的土地養老保障責任問題,而且還能有效地遏制土地濫占濫用等現象。當然土地所能提供的僅是農民初級的或部分的社會保障,要實現農民的完全養老保障,還需政府在宏觀政策層面做出重大調整,繼續推進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及失地、離地農民的有序流動與安置提供就業崗位,經濟發達及有條件的市郊地區,可以考慮將失地和離地農民納入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當中。
(三)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解決農村“三?!眴栴}設計戰略性步驟
一是優先考慮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要將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醫療合作制度作為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積極推進與完善其它形式的農村醫療制度。對困難家庭、貧困人員,各級政府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實行醫療救助。努力探索與實行適合當地條件、符合農民意愿的民辦公助集資型的合作醫療保險方式,對經濟發達地區,條件成熟的農村要引導與鼓勵農民參加商業醫療保險。
二是分層次推進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基礎性和主體性工程,一方面進一步深化農村財稅制的改革,加強農村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正確處理各級財政資金確保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付;努力提高社會保障的支出比例。另一方面要科學地確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面排查,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厚實低保資金籌措基礎。
三是全面實施農村養老保障基金制度。在養老保險金的制度建設中,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對不同的保障對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農村務農人口來講,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要以市級籌措為主,在此基礎上建立省級的調劑基金,政府提供部分資金給予擔保支持,承擔有限責任;對進入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可根據農民工的實際需求與制度建設的可能,分層分類面向農民工建立相應的保障項目,對該群體的基本養老保障可采取個人賬戶儲備積累、個人與用工單位相結合的繳費確定型辦法;對面向鄉鎮企業就業人員和小城鎮人口其養老保險應有步驟地、分階段實現與城鎮養老保險體系的有效銜接,并最終納入城鎮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
(四)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和營運機制,為提高農村有限的養老基金的使用效率打造長久性平臺
為保證養老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到受保險人手中。一是整合農村社會保障基金資源(養老保險、社會救助、農村合作醫療),進行統一管理,嚴肅養老保障基金的專用性,二是拓寬養老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運營渠道。對于農民養老保障基金除了要求存銀行和買國債以外,積極探索投資資本市場的渠道,社會保障基金應按不同比例擇機投資于股票、公司債券、基金權證以及直接投資和國際投資等領域。
課題組主持人:劉貴斌
>> 村鎮銀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新方向 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的制度經濟學研究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方向 探討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程考試改革的新方向 我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方向的選擇探討 農村改革的新方向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研究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制度完善 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開發性金融支持(DFS)研究 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制度變遷特征及趨向 論我國農村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研究 論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改革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反思 關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現狀與對策分析及發展研究方向 關于改革和創新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思考 我國農村金融創新與改革的路徑依賴 適合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特征的農村金融體系創新 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創新方向分析 我國農村醫療制度改革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晉奇, 張成玉. 農業信貸需求發展瓶頸及對策農業信貸需求發展瓶頸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1):16-17.
[4] 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2008: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R/OL]. [2013-04-03]. http:///history_file/files/att_17775_1.pdf.
[5] 中國農村金融現狀調查.[EB/OL]. (2012-11-28) [2013-04-03]. http:///2012_nongcunjinrong/.
[6] 劉磊.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研究[J].三農金融,2011(3):66-68.
[7] 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課題組.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1.
[8] 田婕,陶小平.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J].管理論壇,2011(2):38-39.
[9] 謝平,徐忠.新世紀以來農村金融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
[10] 王永剛.進一步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1(6):37-38.
[11] 何燕,解睿. 山西省農業生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12):1 315-1 318.
[12] 布仁吉日嘎拉,唐邦勤. 農業產業化政府支撐體系的組成與構建[J].河南農業科學,2010(11):146-148.
[13] 尹明理. 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1):149-152.
[14] 陳樹杜.對發展農村小型合作銀行的探討[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3):6,21.
[15]于仰南,孫艷春.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J].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10):48-51.
[16] 徐竹英.發展現代農業 推進新農村建設[J].河南農業科學,2008(8):10-11.
[17] 申潞玲,任紅燕. 參與式方法在農業投資項目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05(3):23-26.
[關鍵詞]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網絡培訓平臺;常熟
[中圖分類號] R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5(a)-0096-05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improve rur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s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farmer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actu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motion such as low student attendance, poor training efficiency and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which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herefore, we develope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Changshu, which includes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system and examin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119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nounc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CM, we chose the following six technology which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area: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winter diseases treated in summer "plastering therapy" for asthma, acupressure for preventing myopia, glycemic control of diabetes,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hypertension and the periarthritis humeroscapularis. With the advantage of computer network, we can carry out systematic, targeted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on students of Changshu. This training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wide coverage and flexible training time. Without affecting normal work, it gains high participation rate and good cooperation from primary hospitals and saves teachers' time and energy as well. The establishment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makes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platform more dimensional, and facilita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management at all levels of departments. The database and test-question bank of the network training system can be modified by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time, which guarantees the practicality and the permanence of the system, and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other specialized f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greatly improves the training efficiency of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making the satisfaction reach 100%.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effective to develop and apply the training test software, and implement training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t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but cannot completely replace it. TCM appropriate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hrough effective train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technology level and efficacy. However, it still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and compliance, and relevant policy support is the booster.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romotion; Network training platform; Changshu
目前,廣大百姓的健康保障已經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農村的患者。農村醫療是整個衛生事業的薄弱環節[1]。因此,要解決農村的醫療問題,需要向農村的醫療衛生機構推廣適宜技術[2-3]。研究適宜技術的推廣,可以提升農村醫療技術服務能力,減輕農民經濟負擔[4]。但農村適宜技術的推廣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建設一批以鄉鎮中心衛生院為龍頭的適宜技術推廣示范基地[5],建立一個適宜技術推廣網絡,帶動鄉衛生院、村衛生室,形成縣鄉村適宜技術一體化推廣,這樣才能真正讓農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相關政策和發展現狀
1.1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相關政策
原衛生部從1991年開始實施向農村和基層推廣醫藥適宜技術十年百項計劃。2002年國務院十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也提出:“根據居民需求,大力開展中醫藥、民族醫藥等的適宜技術,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004年初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范研究”啟動,2008年“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及產品研究與應用”啟動,上海、浙江、寧夏、遼寧和江蘇分別介紹了適宜技術推廣的經驗[6-10]。
1.2 我國適宜技術推廣的現狀
從國家實施適宜技術推廣以來,到2007年已累計推廣適宜技術190多項,累計培訓各級各類醫務人員40多萬次,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據初步估算,每年減輕農民經濟負擔數億元。2006年,浙江省對杭州市的各級醫務人員進行調查,有99.4%的人認為應該推廣農村中醫適宜技術,還對存在哪些問題進行了探討[6]。2007年,任建萍[6]又對浙江省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困難進行了分析,發現問題在于基層醫務人員接受新知識機會少,沒有及時更新,導致專業知識貧乏,開展技術推廣的力量薄弱。因此必須重視鄉村醫生的中醫技術培訓,加強中醫藥知識的宣傳,把適宜技術用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
1.3 本地適宜技術培訓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常熟市衛生局先后組織了2期“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對常熟市鄉鎮衛生院的中醫師進行了培訓,能來脫產學習的,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鄉鎮衛生院工作繁忙、人員緊缺,有的村衛生室只有一名工作人員,休息尚不能保證,難以抽出更多的時間來脫產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體會到開展適宜技術的優勢,主觀上也沒能予以足夠重視。同時,市級醫院不僅承擔著臨床的繁重工作,還有科研、教育等工作,也難以安排時間開展培訓,導致中醫適宜技術的培訓參與者少、到課率低,培訓質量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所以,亟需建立良好可行的培訓機制,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做好農村適宜技術的推廣。因此,我們通過設計一個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的網絡平臺,讓鄉村醫生通過網絡學習,然后進行考試,結合現場實踐等多種方式,來提高鄉村醫生的中醫適宜技術水平。該網絡建立并成功應用之后,可以推廣至其他學科。
2 適宜技術網絡培訓平臺的開發
2.1 中醫適宜技術數據庫的建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公布了119項中醫適宜技術,編印成冊作為培訓資料。這些適宜技術操作簡便,容易掌握和應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我們進行篩選,選取了其中本地適用、操作性強、應用成熟的6項適宜技術,分別是骨關節炎、哮喘的冬病夏治“敷貼”、耳穴按壓預防近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老年性高血壓及肩周炎,以此建立中醫適宜技術數據庫。
2.2 軟件系統的開發
網絡培訓軟件的開發由計算機軟件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適宜技術網絡平臺包括管理系統、培訓系統和考試系統三個部分。
2.2.1 管理系統 管理系統分為三級,即“管理員-培訓部門-學員”,管理員為常熟市衛計委相關職能科室的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培訓考試的計劃和安排、中醫適宜技術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培訓考試的實施、下發各級文件和培訓考試等通告。培訓部門即常熟市衛計委下屬的35家醫院和部門,負責本單位的培訓考試各項工作,具體包括管理本院員工、安排本院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和考試。學員是納入管理的中醫專業人員(包括各相關醫院的中醫專業人員以及下轄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中醫專業人員),均配有獨立的登陸賬號,可以隨時登陸,根據管理員的要求,完成相應的培訓及考試。
2.2.2 培訓系統 培訓系統包括首頁、通知公告、最新動態、常見問題及培訓列表。首頁為打開網站頁面(圖1),包含網站Logo、考試入口鏈接等培訓系統各欄目。
通知公告欄最新的培訓及考試通知。最新動態欄國家級、省級、本市的適宜技術的相關文件。培訓列表欄包含各科培訓的具體內容,培訓資料以先前建立的中醫適宜技術數據庫為基礎,包含了疾病的簡介、技術的簡介及相應的操作方法、步驟。同時每個適宜技術有視頻鏈接附于文字之后,使學員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觀看視頻,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更利于技術的掌握。見圖2。
培訓系統為開放式,面向專業人員和所有中醫適宜技術愛好者,無需登錄,擴大了適宜技術推廣的輻射面。培訓不設時間限制,可以方便多次學習、分次學習。暫時未設培訓監管,培訓效果通過考試進行檢測。
2.2.3 考試系統 考試系統需賬號登錄,每個學員有獨立賬號,見圖3。
系統包括題庫、試卷、閱卷三部分。
題庫出自培訓資料的相關內容,涵蓋內外婦兒、針灸推拿等所有專業,包括題目和標準答案兩部分,由管理員根據培訓資料完成設置,題庫可以增補和修改。見圖4。
試卷由管理員輸入試卷名稱、題量、有效時間后,根據培訓內容和考試要求組卷自題庫中選取適當的題目。見圖5。
需要參加考試的人員根據要求用自己的賬戶密碼登陸考試平臺,在規定時間內答卷并遞交,然后由計算機自動閱卷,培訓部門即各單位可查看本單位所有人員的成績,管理員可以根據部門或職稱兩種條件查看成績。成績以表單式顯示。見圖6。
2.3 網站的維護
每周三安排專人上網查看理論學習的情況,以便更好地掌握適宜技術的培訓情況。根據考試結果,分析哪些是掌握的薄弱環節,以便在下次更新適宜技術種類及課程時進行調整,用最科學的教程,讓鄉村中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地吸收理論知識。
2.4 質量控制
制作和使用培訓效果評估表,由接受培訓的人員在培訓前和培訓后填寫,考核培訓效果和滿意度,以修改培訓的方式和內容,調整在線培訓和現場培訓的內容。
3 對培訓效果的評價
通過對培訓學員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分別對培訓的必要性、培訓的滿意度及對培訓知識與技能的熟悉程度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顯示,通過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平臺進行適宜技術培訓的必要性和滿意度,對知識與技能的熟悉程度均達到90%以上,見表1。
4 網絡培訓平臺的優勢與不足
4.1 優勢
網絡培訓采用了計算機網絡系統,具有培訓面廣、培訓時間靈活、特別適應年輕人的特點。不影響正常工作,可以調動中醫人員主動參與培訓的熱情,基層醫院也容易配合。節省師資,正好彌補了單純集訓的不足。分級管理系統的設立,使培訓管理平臺立體化,方便行政管理部門總體把握,統一部署,可以根據具體培訓效果采取相應的措施。
管理員可以對網絡培訓系統的數據庫和考試題庫及時進行增補和修改,保證了該系統實用性,同時也可以推廣至其他專業培訓。
4.2 不足
網絡培訓雖然彌補了傳統培訓的不足,但是尚不能代替傳統培訓,主要是操作部分,雖然可以通過網絡鏈接觀看視頻資料,但考核仍然需要脫產進行。
5 對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網絡平臺建設的建議
在農村進行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理念,符合低投入、高效益、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與構建和諧社會相吻合。通過我們開發的網絡培訓考試平臺試運行,提出以下建議:
5.1 重視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村患者的認知度
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必須要強化廣大農村患者的認知度。加強政府引導和社區、鄉鎮的宣傳,讓農村患者了解適宜技術的好處,改變不論病情輕重都涌向大醫院的狀況。一來可以緩解市級醫院的就診壓力,二來可以減少患者的治療費用。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還應該構建形式多樣的適宜技術的推廣平臺。
5.2 完善網絡運行機制,加強配套政策設施和經濟扶持
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的發展,需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面參與的服務運行機制。適宜技術的推廣,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尤其在初期,加強政策保障,擴大報銷比例,制訂門診優惠報銷的政策。
5.3 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需要采取綜合手段
網絡培訓是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之一,可以較好地優化培訓結構,但是不能替代傳統培訓,還應該繼續結合集中培訓考核、名醫帶徒、名醫下鄉、科普宣教(包括開設科普講堂、科普咨詢、發放健教處方)等。
6 結語
適宜技術網絡平臺的開發、應用和推廣,可以更好地進行培訓工作。網絡平臺能夠及時更新一些最新的醫療知識,讓鄉村醫生在知識上和上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接軌,提高他們技能和救治能力,對各級醫療的實施真正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有了這樣的推廣平臺,結合集訓和“三名工程”等多種形式,形成綜合的培訓體系。其中網絡培訓無疑將是最具主動性、便捷性和廣泛性的形式之一。
目前,江蘇省尚沒有中醫的適宜技術推廣網站,沒有專門負責適宜技術的管理體系,也沒有在鄉衛生院設立專門的適宜技術推廣管理人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爭取在培訓體系方面能夠逐步完善并推廣應用,實現成果共享,以更好地為廣大的農村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楊清波.我國農村醫療衛生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
[2] 李衛東,崔建周.農村醫療衛生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長江論壇,2005(6):84-86.
[3] 張茜.中醫“治未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運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5):147-148.
[4] 先德強.我國農村衛生工作研究現狀及進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2):86-88.
[5] 任建萍.浙江省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影響因素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6(12):29-30.
[6] 任建萍.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難點及對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經驗[J].中國衛生經濟,2007,26(6):54-55.
[7] 郁東海,王家瑜,楊惠勤,等.上海市浦東新區2010-2013年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實踐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11-15.
[8] 陳巖松,趙用,馬寶東.遼寧省五縣農村居民年齡和性別因素與關節炎發病狀況調查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7):1012-1014.
[9] 梁寧霞,張雪靜,梁智,等.江蘇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1,24(3):175-187.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農合的補助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補助方位也在擴大,而補助的方式也體現了基于地域差異的公平。例如,2011年我國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從以前的120元提高到了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力爭達到70%左右。到2014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方法為:各級財政對新農合和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在2013年的基礎上提高40元,達到320元。
二、少數民族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特殊性
(一)獨特的氣候地理與醫療保障的需求
民族地區整體上處于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的地方,像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氣候,新疆的干燥干旱氣候,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潮濕悶熱氣候,在歷史上多為蠻荒之地,生活環境較差,導致農牧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疾病多有發生,所以他們對于農村醫療保險的需求度更大。而2014年衛生部的一個文件中稱,中國東西部的人均預期壽命相差15歲。然而惡劣的條件使得在由市場配置醫療資源的當下,幾乎沒有醫療基礎設施和醫務人員基于利益驅動進入民族地區。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不能選擇,但是政府在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方面可以基于公平的選擇性的調整,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新農合投入,滿足潛在需求很大的民族地區對于新農合的需求。
(二)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對新農合的阻礙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分布在經濟發展速度慢的西部地區,比如青海、西藏、新疆、寧夏、貴州和云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域,都位于西部不發達地區,整體經濟水平比較差,處于“老、少、邊、窮”地區,整體貧困和個體貧困是這一區域顯著特點。這樣的局面會產生以下結果:首先,地方政府籌集新農合資金的能力差,薄弱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能力無法彌補新農合資金保障的缺口;其次,社會集資能力低,民族地區農業占整個產業比例較大,商業活動在這里活躍度低,社會資本對于新農合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大;最后,個人支付能力低。普遍的貧困使得農牧民參保的積極性降低。
(三)落后的思想文化觀念對新農合發展的阻礙
傳統的鄉村社會中,熟人關系圈子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在就醫選擇上更傾向于傳統的就醫方式,比如他們對醫生選擇上對鄉村醫生比較信任。長期的接觸,鄉村醫生與當地農牧民之間建立了一種信任和依賴關系,這會阻礙新農合的定點醫療制度的發展。此外,我們在跟少數民族接觸過程中發現,他們對于民族醫藥情有獨鐘,民族醫學是在少數民族同胞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民族地區中草藥資源極為獨特和豐富,比如藏藥、苗藥、蒙藥等等,對于疾病的治療有獨特的功效,也成為少數民族就醫的習慣性選擇。而這些藥并不在新農合的報銷范圍,這就會降低新農合在民族地區的功效。
三、基于特殊性分析的民族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突出政府的主體責任地位
針對民族地區的整體貧困和個體貧困的特點,加大中央政府對于民族地區新農合資金籌集的支持力度。合作醫療補助和救助資金使用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予民族地區更多的政策和資金傾斜,來提升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參合率。我國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政向中央集中,越到基層,財政能力越差。單單在在退休金發放、教育支出、職工工資等問題上都捉襟見肘。因此,中央財政在在資金籌集上應承擔更大責任,來更好的適應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真正讓新農合的效果發揮出來。
(二)改善新農合的制度設計
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大病醫療報銷比例,讓農牧民真正不會“因病返貧、因病致貧”,讓新農合真正成為一項富民工程、利民工程;在報銷定點醫療單位資質問題上適當給予民族地區地方政府自主決定權,讓他們依據當地現實情況來決定最適宜的醫療單位,降低偏遠地方農牧民就醫交通成本;擴大藥品報銷范圍,基于民族地區老百姓對于民族醫藥的偏好,可以將民族醫藥納入到藥品和醫療服務的報銷范圍之內;加大報銷相關流程的宣傳教育,簡化報銷程序,縮短報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