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承文化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阿育邁村情況
(一)阿育邁村的來歷
阿育邁村是一個海波800米的阿卡族村寨,距離清萊市64公里,距離皇太后縣城18公里。該村坐落在山脊的斜坡處,周圍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紅豆杉、柚木等天然林。土壤肥沃,可種植玉米、咖啡等。離阿育邁村4公里的地方,有中學、醫療站,村里通水電,有手機信號。
阿育邁村的阿卡族是屬于黝倮阿卡支系,大部分村民信奉萬物有靈,因此有許多風俗是源自于萬物有靈的。從村子里的長者那里得知:本村建于1972年,最初有19戶人家來到這里建寨,這里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資源豐富。一開始來到這里,村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最瑪”的人選,因為舉行各種風俗儀式都需要“最瑪”的領導,且以后對本村風俗習慣的管理需要“最瑪”完成。所以,他們推選出地位和學識很高的一位巫醫擔任村子里的“最瑪”。
之后,在1982年泰國政府進入村寨來普查時,正式將這個村子命名為阿育邁村,且屬于清萊府皇太后縣管理。第一任村長叫做阿惹?培米亞,從那時候開始這個村就有村長處理對外事務,現在的村長已經40多歲了。
阿卡族在建寨的時候,最瑪的家是建在寨子的中心,這也是最瑪的權利被村中的人認可的象征。在村子的中心還有個大操場,可以供小孩娛樂玩耍,也是商量各種大小事務的場所及老老少少聊天的好去處。
(二)社會生活
現在,阿育邁村已從最初的19戶人家發展到現在的59戶人家,共有289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58人;21歲-50歲年齡段的男性有67人,女性有86人。一般家庭最多2個孩子,由于經濟上的原因,使他們控制著家庭成員數。
村民們主要種植旱稻、玉米及飼養家畜。種植旱稻不僅是大部分阿卡族的主要職業,而且是與他們的風俗儀式息息相關的;至于種植玉米,主要是用來飼養雞、豬等家畜的,而這些家畜常常是用在各種風俗儀式和祭祖儀式中。除此之外,村民們也在離村子5、6公里的地方種些蔬菜供使用及飼養牲畜。因此,種植旱稻田是體現阿卡文化的一項事務,它與風俗儀式的產生相輔相成,豐富了阿卡社會內容。
自1989年政府實施引入電力、道路、水利、學校等公共事業的發展計劃,這些事業的引入是村民增加就業機會和阿卡族信仰改變的原因。雖然如此,村民的主要職業還是種植和養殖業,上述的那些職業還不能成為村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些消費的費用快速增長,無論是送孩子上學也好,還是蓋房也好,費用都上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冰箱、錄像機、摩托等一些電器的使用使得費用也增加,這就需要村民們增加收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如:卷心菜、茄子和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及最早一批商販的產生,商販也介入當地的農業生產中,例如:曾經種植玉米的一季能獲得收入大約1萬多元,但后來商販們壓低經濟作物的買賣價格,不久之后村民們都不種地了,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輕人學業結束后就到曼谷、佛統府、清邁府等地方打工,只有少部分人還留在村子里種地。阿卡族的生活方式正遭到來自金錢和資本體系的挑戰,村子里的很多家庭為了外出打工掙錢,都不能夠像以前一樣定期舉行風俗儀式,因為現在舉行儀式要花很多錢,為了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和舉行儀式的開銷,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并把這項工作交給了老一輩。
綜上所述,種植旱稻和玉米不僅是阿育邁村民們的主要職業,而且是產生各種風俗儀式的主要職業。雖然幾乎每家人都種地,但阿卡族的年輕人不愿意種地,因為僅種地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他們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掙錢。
(三)教育情況
阿育邁村沒有小學和中學,只有幼兒園和教成年人學習中小學知識的夜校,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就要去幾公里外的學校上課。家境好點的家庭可以騎車送孩子上學,而家庭困難的則只能走路去,在雨季來臨的時候,走路上學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F在,村里的孩子受過大學教育的只有2人,受過高中教育的有10人,受過初中教育的33人??梢?,村里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都比較低。
(四)管理
在阿育邁村還存在傳統的社會風俗,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幫助扶持的體系,以及對最瑪的推崇。最瑪是村子里的各種風俗習慣得以實施的領導者,堅持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并繼承阿卡先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阿卡族遵照“阿卡章”的規定幸福地生活著,如果產生與村子格格不入的家庭,頭人就會讓他們搬出村去?,F在,阿卡村寨的管理存在兩種形式:
第一種,通過選舉產生村長及村委會成員,還有一些自愿為村子事務找政府官員接洽的人員,這些人管理著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第二種,風俗儀式的管理者“最瑪”,以前的“最瑪”還管理村子里的行政事務,而現在他只負責風俗儀式等方面的事務,任期是一輩子。
二、阿育邁村阿卡族傳承和保護風俗文化的具體措施
阿卡族的每個支系通過學習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但是隨著阿卡社會漸漸融入泰國這個信仰佛教文化的國度,阿卡族知道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融入現代生活中,使得他們的一些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正在消失。因此,搶救消失的風俗文化,使之能一直延續到阿卡族的子孫后代成為現在生活在泰國的阿卡族的重要工作。阿育邁村的阿卡族也同樣意識到了保護風俗文化對后代的重要性,他們從阿卡青少年的觀念意識、生活方式著手,為風俗習慣得以延續引導他們實施以下措施:
第一,自學。讓年輕一代人認識大自然,總結自己的實際經驗,同時學習一些阿卡的治病方法、草藥知識等;學習辨別好與壞,并能夠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從家族成員那里學習老一輩具有的知識。例如:阿卡族少年可以從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及奶奶那里學到一些生活的經驗、生活方式與手藝等。阿卡族的主要職業是種植和養殖家畜,通過老一輩的經驗,他們可以不必走彎路,增產增收。另外,阿卡族的刺繡也是比較有特點的工藝品,這也是通過老一輩的教授。
第三,從各種風俗儀式中吸取知識。他們要參加每個月村寨里舉行的各種風俗儀式,例如:春耕節儀式、耶苦扎節儀式、建寨儀式、婚嫁習俗中的各種儀式,等等。通過參加各種儀式,他們可以了解阿卡族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并能夠學習到舉行儀式的時間、地點及物品,這樣有助于他們掌握整個風俗儀式的過程,為其得以延續提供保障。
為了使年輕一代能學以所用,老一輩對他們的所學都有檢驗辦法,讓他們背誦和反復地念。這樣有助于他們記憶,記住了就能更好地理解并應用。
由于阿卡族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與重要人士緊密相連,因此傳承和保護阿卡族文化需要加入一些科技手段。以前,阿卡族沒有文字可以用來記錄發生的事情,所以人就成了重要的記錄載體,各種風俗儀式都是通過人記住,一代傳一代。現在,傳承和保護出現的問題是阿卡青年一代不能夠真正明白和理解風俗文化的意義,就不能明白價值在哪里,他們不懂得風俗文化的價值,也就不能很好地踐行這些風俗文化儀式。老一輩們做了各種努力,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像耕種、養殖等傳統農業已從原來的重要地位變成了現在的副業,而與這些農業生產活動相關的一些風俗習慣也隨之消失,這意味著風俗文化的消失。風俗文化的消失使阿卡族沒了本民族的特色,所以,了解阿卡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對青年一代有很大幫助。
三、阿卡族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
在阿育邁村,風俗文化對阿卡青少年的價值和重要性表現如下:
第一,在工作方面的價值的主要體現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是阿卡族的主要職業,也是風俗習慣產生的根源,更是阿卡社會文化產生之源。有了這些職業,隨之而產生的風俗也會一直存在,有助于本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第二,語言方面,由于阿卡族先民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風俗習慣及儀式就成為記錄阿卡族歷史和傳承阿卡族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后來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才通過歌曲、故事、諺語等記錄阿卡歷史和文化,且依舊根據風俗習慣舉行各式各樣的儀式。由此可見,風俗文化無論是在有文字時期還是沒文字時期都對阿卡族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社會關系方面,阿卡社會通過風俗習慣管理人們的行為規范,例如:在耶苦扎節舉行的第一天,男人是不用去“圣泉”舀水的,因為這是女人們的專屬工作。一些風俗中的禁忌規定著在節日開始的時候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祖輩相傳下來,因此年輕一代也照著這樣做。由此可見,風俗習慣是人們日常生活與人際關系的紐帶,規范人民的日常行為,對阿卡族青年來說有重要價值。又如:人生禮儀中的一些風俗教會阿卡族尊重長輩,有孝心,有同情心,并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總之,風俗文化要傳承,還需要眾人的保護,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年輕的阿卡人不知道風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那么不能很好地作為傳承者。
參考文獻:
[1]春潘?查穆尼第.青少年和現代藝術(泰語).曼谷:泰國商業發展出版社,1989.
[2]納塔柑?斯桑.文化媒介體系(泰語).曼谷:班納吉謝鼎出版社,1997.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教育;傳承保護;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252-01
高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物質載體,它所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應該符合社會文化發展基調,在展現他們專業能力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建設作出相應貢獻。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也是我國對未來一代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希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與民族地域性都體現在教育內容當中。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一)重要性。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就指出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實現以高校為核心的傳承機制,并在實踐中規范其教育思路及要求。在《意見》中還指出,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在高校采取如資助教育扶持、表彰獎?、教庸膭畹榷嗄J剑寚曳俏镔|文化遺產傳承后繼有人。
(二)可行性。高校在知識傳播與人才培養方面一直都追求不斷創新改進,所以在對知識的積累與教育體系形成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即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學術氛圍。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該義不容辭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當中,這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培養大學生愛國精神并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好契機。本文認為,非遺保護在高校需要大量的理論支持,高校師生人才在文化層次及內容挖掘方面都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可以整理和應付基礎非遺研究工作內容,并將其轉化為理論研究能力,通過專家、學者、教師等多方力量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方向探索。所以說高校在開展非遺教育及科學研究方面是頗有心得經驗和實踐能力的,這一點也說明在高校實施非遺教育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優化策略
在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教育模式體系,需要首先明確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際路徑,將教育基礎根植于地方文化及生態環境之中,從不同角度來達成傳承教育目標。本文以云南省少數民族――傈僳族的民間舞蹈《阿尺木刮》為例來探討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高校的教育傳承保護優化策略。
(一)將民間藝人請入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定還需要老一輩藝人的協力支持,以云南省瀾滄江地區的傈僳族地方教育為例,他們就將民間藝人請入大學校園,利用講座形式來擴大非遺在高校校園的宣傳影響力,并激發學生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興趣。該地區高校在民間藝人講座方面主要提出兩套教育方案:第一,采用教師、藝人雙教師模式來展開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主要傳授地方舞蹈《阿尺木刮》的相關歷史及知識文化,以理論課模式來實現對本體歷史知識的傳授并進行相應外延;第二,采用以學生為活動主講人的形式,讓教師及民間藝人協助學生共同開展公開性講座活動,期間讓學生主動查閱并整理講座內容。
(二)延伸探究式課堂教學空間。探究式課堂教學空間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查閱網上資料、觀看《阿尺木刮》影音資料來自覺主動地探索相關非遺知識,而教師則設計各種教學情境,提出各種教學問題來幫助學生明確非遺客觀事物的主要屬性。
(三)表演式創新教學形式。由于傈僳族民間傳統舞蹈《阿尺木刮》具有著強烈的文藝色彩,是地方藝術形式中的主要代表,所以針對它的非遺教育也應該做到對學生實踐操作欲望的有效激發,例如采用表演形式來作為教學過程的考核及評價標準。為此,學校及班級可以舉辦各種規模的匯報表演,邀請民間藝人與學生一同來表演《阿尺木刮》,在舞臺上充分展示非遺文化的組合創編成果,并相應為學生給出評價分數,鼓勵他們在舞蹈表演、舞蹈創編方面的優秀才華。這種以直觀表演來促成的創新教學模式也應該成為高校非遺教育的主要途徑[2]。
三、總結
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可行性及教育方法,也希望通過對新一代大學生青年的思維意識及實踐行為培養來促進非遺傳承的發展步伐,在豐富素質教育形式的同時也做到對地方非遺財富的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在當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中,教師有必要讓其對傳統音樂進行深入的學習,以便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認識了解,并通過高職階段對傳統音樂的不斷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的傳統音樂進行傳承保護。因為,越是傳統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教師要在高職音樂教育中,有效的把傳統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對傳統音樂進行必要的傳承,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我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繼承,這是我們民族的歷史使命,這是當前高職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任務,這是對音樂人才進行有效培養的必要條件。從深層次來講,傳統音樂的傳承是我國文化得到有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國文化獨立的具體表現,還是我國音樂文化得到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一、在高職教育中傳統音樂傳承的必要性
當前,傳統音樂的傳承是高職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需要。我國的傳統音樂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其是先人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先祖遺留下?淼難だ夢幕?遺產?,F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追逐時尚文化的道路,在對時尚文化的一味跟隨中,迷失了自我,從而忽略了原本瑰麗多彩的傳統音樂文化。如果任由這樣的發展繼續下去,傳統音樂就將面臨著無法繼續得到有效傳承的尷尬局面。在當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是能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搶救性的教學,對傳統音樂進行保護性傳承,那么必定能讓傳統音樂得到有效的延續,并能讓傳統音樂同當前社會文化發展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時代文化基礎的新時代音樂文化,這將是我國所獨有的一種音樂文化形式,能夠在世界文化中奏響民族文化的最強音,這是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趨勢之一。
另外,當前教育對優秀民族文化進行傳承是其基礎功能之一,高職音樂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組成之一,也應當對傳統音樂進行必要的傳承,將傳統音樂文化予以發揚光大,這是歷史賦予當前高職音樂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職音樂教師要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適當的研究,通過各種有效渠道對傳統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并對當前的音樂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將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資源穿插在其中,借此來開展積極有效的傳統音樂教育活動,通過這種形式來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這是歷史賦予當前高職音樂教師的神圣使命。
最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是當前音樂人才培養的必然需要。高職院校在音樂教育中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音樂素質培養,培養出更多的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人才,培養出更多的能夠從事到音樂教育中的人才,培養出更多的對音樂有廣泛愛好的音樂“發燒友”。當然,成功的對這些人才進行培養,需要以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為必要前提。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對傳統音樂進行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對傳統音樂進行更好的傳承,才能培養起學生優秀的音樂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將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予以汲取利用,使學生在高職教育中得到快速的成長,最終成為一名有用的音樂之才。
二、高職音樂教育中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的對策
在當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中,我們面臨著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音樂教育對于傳統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音樂教育中鮮有傳統音樂出現,其相關課程的開設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之下,并且在目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中,對傳統音樂課程的課時安排極少。然而,我們要有效的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的傳統音樂課程教學作為支撐,因此,學校要想搞好音樂教育,搞好音樂教育中的傳統音樂教育,那么就必須要保證音樂課程的足量開設,如《中國音樂史及其名作欣賞》、《中國樂理》、《民族調式及其和聲》等課程,都是在高職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只有保質保量的將相關課程予以開設,才能談對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才能談有效傳承的問題。
高中音樂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傳統音樂學習對自身素養提高的重要性。傳統音樂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校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學習,可以說,當前的學生群體是傳統音樂傳承的希望。但是很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學生較為喜歡流行音樂,對于傳統音樂卻擺出一副敬謝不敏的姿態,這就使得傳統音樂的傳承處于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高職音樂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干預,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打破傳統音樂對于其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對于整個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要性。
一、我國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國很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轉變,這一變化有利有弊,文化在發展也會有失傳的情況出現,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兩個顯著的問題,內容的多樣性減少,傳承的時間出現斷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狀況不容樂觀,如果不加以重視,民族體育文化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研究,才能有效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民族文化的傳承包含兩個方面,“傳”是以研究對象為基礎,并對研究內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承”是在認識研究對象后,以“傳”的價值為基礎,“傳”主要是研究,而“承”更多的是價值的依據[1]。因此我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準確的把握歷史的流變。
二、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運動形式和所處區域的差異而有很大的區別,肖寧根據這一體育文化現象進行劃分,比如家族血緣性傳承,收徒拜師性傳承,宗教信仰性傳承和地域民俗性傳承。
(一)家族血緣性傳承
我國維吾爾族的特色突出且歷史悠久,是一種文藝體育項目,表演者多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裝配飾,伴奏是維吾爾本民族的音樂。“達瓦孜”的傳承中主要是在新疆和田地區的墨玉縣,目前“達瓦孜”也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達瓦孜”和雜技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使得“達瓦孜”的藝術性和整體難度都有了較大提高。“達瓦孜”的學習也讓它本身走出了家族血緣的領域,而且,這一體育活動對學習者的要求更高。類似的項目還有許多,如太極等。
(二)收徒拜師性傳承
“藝”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占相當大比例,比如“武藝”就是一門深厚的學問。而且,還有很多與“藝”相關的體育運動都比較博大精深,如口技技藝中的“藝”等其余形式的“藝”。我國歷史中,“藝”也有是為了謀生而不得已進行的活動,如“賣藝”。因此,教授和講解的內容不僅是一種技藝,也是一種神圣的職業。收徒拜師這種體育文化的傳承也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宗教信仰性傳承
宗教一般都以具體的某些身體活動相聯系,體育中也有宗教信仰的起源這一說法。宗教的形式不管是原始的或是現代的,大多在祭祀時都需要借助很多的身體活動,但是也不排除將其作為防身護教的情況。在我國的道教和佛教中對此都有較突出的表現,道教的內丹,佛教的內功等。宗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一定規范意義的標準下進行傳承的,況且原始宗教的一些武術正存在著挑戰。
(四)地域民俗性傳承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域表現出來的文化習慣也存在著差異,民風民俗中的風土人情和習俗都有不同。比如鄉村中的體育文化活動與城市地區的體育文化,偏僻地區與繁榮地段的民風民俗,內陸與沿海的民族傳統體育在進行實踐訓練和發展傳承的過程中,就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特點[2]。傳統體育項目的表演和競技一般都能襯托出節日的熱鬧與活躍氣氛。這種傳承方式中也存在拜師學藝的情況,但還是大多以休閑和娛樂的目的為主導。
三、如何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體系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已經不容忽視,因此維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任務也刻不容緩,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構建良好體系:
(一)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擴大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優秀的,良好的傳統體育文化以文字,圖像,音頻等方式保存下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歷史的沉淀,體現著各個時期的風貌,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最好可以結合時代背景來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主體是人民,同時還有必要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和喜好程度進行有關研究。
(二)學校應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設一些課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把出色的傳統體育文化引入教學體系,讓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更需要將具有本民族藝術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引入課堂,使得該地區的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也能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完整,有序發展,讓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健康傳承。
(三)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可參入旅游業的成分,建設有意義的體育文化項目。如把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存于鄉土氣息濃厚的村莊,在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還能促進經濟發展。體育文化村的建立讓民族傳統文化在該地得到一些民族體育文化的熏陶,對村民體育意識的增強和附近地區體育事業的擴大都具有重要意義。設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讓民族傳統成為一種流動的文物在民間傳承,提高人民的文化保護意識。
(四)在企業或政府下設民族體育文化表演隊,可以在某些民俗節日中起到渲染氣氛,活躍民情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豐富的民族文化,需要我們更多的了解和發現,僅保存在鄉村是不夠的,城鎮同樣需要了解。通過設立民族體育文化的表演團隊,能激發更多人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熱愛與欣賞,并宣傳企業與政府積極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優秀表現。
(五)在體育院校增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一內容,以專業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水平。體育專業生是人民群眾中能夠對體育文化有更多了解的人士,體育專 業生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一定意義上影響到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提升水平[3]。因此,高校應對體育專業的學生加設這一學習內容,增強人民體育意識,進而提高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學習水平。
四、結束語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祖先留給后世不可多得的財富,怎樣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研究是當前必須面對的課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方式是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見傳承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另外在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模式的研究應該注意到我國體育的特點,結合我國實際來考察研究,通過正確合理的方式才能科學,全面的歸納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模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應用的傳承模式也必定有所區別,但是,傳承的始終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將其貫穿于整個研究的過程,才能真正推動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白晉湘.全球化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34-37.
【關鍵詞】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高師音樂
傳統音樂以其自身豐富多彩的姿態,一直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凝聚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然而,在當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斷滲透下,傳統音樂并不太受國人喜愛,甚至處在被邊緣化境地。因此根據傳統音樂在高師教育中的現狀,總結其在高師教育中的傳承價值具有切實意義。本文在借鑒學者江水蓮《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一文的基礎上,對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重新梳理與研究,以期能為今后的傳統音樂傳承與教育提供借鑒。
一、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現狀
高師音樂教育在初創時期就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雖然我國的專家學者一直在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的研究,但從現狀來看,傳統音樂教育教學并不樂觀。其中主要表現在傳統音樂在高校中的傳承不足,一些學生對外國作品的分析頭頭是道,然而一講到中國傳統音樂則漏洞百出;一些聲樂專業的學生演唱水平雖然很高,可以演唱歌劇詠嘆調,但是不會演唱京劇片段;主修鋼琴的學生雖然演奏水平極高,但是不會民歌伴奏。在中小學教堂,律動是常用的教學手段,而在傳統民族音樂教學時,很多學生設計的律動與傳統民族音樂風韻明顯不符,不會從民族舞中找出有針對性的動作。種種跡象表明,目前許多中小學音樂教師還難以勝任傳統音樂教學,這就使得高師音樂教育培養優秀中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眾所周知,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階段的最高級,有許多優秀人才都在這里成長,高校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我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者。因此,在高校建立傳統音樂傳承機制,可以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二、中國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發展對策
在現代高師音樂教育中,必須安排充足的傳統音樂課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音樂的重要性,學校要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課外實踐,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一)安排較充足的中國傳統音樂課程
現如今的高師音樂一直存在傳統音樂課設置不足的情況,而其他關于傳統音樂教學的內容也不豐富。我們要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就必須安排充足的傳統音樂教學課程,還要保證傳統音樂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傳統音樂有效發展起來。
(二)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音樂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傳統音樂教學都與學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必須依賴年輕人的力量。然而很多年輕人并不喜歡傳統音樂,因而使得傳統音樂的發展停滯不前。要有效發展并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就必須提升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識,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積極宣傳傳統音樂文化,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其魅力。
(三)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課外實踐
許多高校平淡的音樂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厭倦,因此,學校應該組織較多的傳統音樂表演活動,除此之外,學校應頻繁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學校還可以不定期開設以傳統音樂為主的比賽等活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們學習傳統音樂的興趣,使學生自身技能得到升華,使傳統得到更有利傳播。
三、結語
傳統音樂相比其他音樂類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而其又沒有實際存在的經濟效益和物質產品,所以,傳統音樂處于相對的弱勢,它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存活下去,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保護”它。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重要的基石,它具有較高的美學及歷史文化價值,更是提升我國文化實力發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理應自覺主動擔任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擔,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斷學習與積累,使我國傳統音樂一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江水蓮.傳統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02):185-186.
[2]楊碧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弘揚傳統音樂的設想[J].中國音樂,1996,(01):35-36.
[3]王建.論我國民族音樂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與傳承[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5,(04):70-73.
[4]李偉.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3):369-372.
[5]李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傳承[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2,(04):82-83.
麗江地處金沙江中游,位于滇、川、藏交通要沖,自古以來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重鎮及軍事戰略要地。長期的民族交融、多元文化的融匯、悠久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納西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麗江的民族音樂文化中,以洞經音樂為例,麗江洞涇音樂是納西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對象之一,具有獨特的民族地域特點。麗江洞涇音樂在歷史上主要以工尺譜作為媒介,其被保留至今的幾個鮮明的特點是使用獨特的樂器即胡撥、蘆管和曲項琵琶;以宮、商、角、羽和徵等五音為主,保留了我國古典音樂的基本特色;麗江洞涇音樂的演奏基本上都使用#C調,具有平和、古樸的音樂風格。麗江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非常值得人們學習與了解[1]。
二、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1、高校是保護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機構
我國高校教育已實現規模擴張,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內涵建設,而內涵建設的核心則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高等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需要。麗江擁有“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和“東巴古籍世界記憶遺產”三項桂冠,是人們向往的目的地。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就著落于這座神秘而美麗的城市,是滇西北民族文化的搖籃。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學使得其成為了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機構,與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具有緊密的聯系,所以對高校的民族音樂文化教學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入口,從而向學生傳播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單純的依賴民間文化組織是遠遠不夠的,而高校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接班人,是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便自然地成為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傳承的主要機構。
2、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隨著人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重要性意識的逐漸提高,如何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和保護便成了當前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民間文化組織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途徑之一,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通過把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傳授給廣大學生,從而實現對音樂文化的傳播和保護,所以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2]。
3、保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高校民族音樂文化
教學的基礎對現代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重點內容,而音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礎課程,是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體現。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高校音樂教學的基礎和依托,其素材都是經過仔細挑選的、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的優秀代表作品,這些音樂作品是高校對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結果。
三、高校保護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對策
1、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傳授時,還應該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灌輸給學生,時常向學生強調保護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通過在教學當中引用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來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音樂細胞,熏陶學生的音樂情感,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水平,學生發自內心的對民族音樂產生熱愛之情,便會主動的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3]。
2、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觀念
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不是指對所有的民族音樂都需要進行傳承,應該有選擇性的將好的保留下來,將不好的進行丟棄,這樣才能保證傳承下來的民族音樂文化都是極好的,都是真正優秀的音樂作品。這種傳承目標需要依靠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觀念才能得以實現,因為高校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是要學習其優秀的成果和因素。文化的傳承與開放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傳承的同時不斷的吸收其他優秀先進文化,這樣才能實現高校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保護與傳承,以及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3、深化高校民族音樂文化的課程改革
通過深化高校民族音樂文化課程的改革,實現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方式的正確性,才能使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得以有效的進行。根據目前我國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其還無法適應我國音樂發展的需要,所以對高校民族音樂文化教學課程的改革需要維持長期的、持續的進行,這樣才能保證高校民族音樂文化課程得到實質性的改進,進而促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4]。
四、總結
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而家風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傳承和發展不容忽視。但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時期所形成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家庭教育很不樂觀,家風的傳承也很不理想。基于這個群體的現狀,本文論述了家風的傳承對該群體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進一步分析了該群體家風傳承的方式。
關鍵詞
留守兒童;家風;立德樹人
一、引言
家風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家風的傳承不可忽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中的孩子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導致其家庭教育缺失,甚至是空白,因此阻礙了良好家風的傳承。這樣的現實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家風教育的必要性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出現了價值觀上的偏離,人格發展不健全,甚至出現情緒等心理和道德危機,而這一切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密不可分的。家風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啟蒙教育,它能教會人們最基本的處事方式和對生活的態度,對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留守兒童也是國家的希望,塑造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我國今后的社會發展尤為重要。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家風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對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留守兒童進行家風傳承教育十分必要。
三、引導留守兒童傳承家風的重要性
(一)家風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左傳》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彼选傲⒌隆睌[在第一位?!豆茏印分姓f:“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段話說明我們的先賢已充分認識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千百年來,“立德樹人”都是我國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家風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吸收并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傳統文化的豐厚知識惠及后世,源遠流長。
(二)家風對留守兒童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重智輕德”,導致應該堪當大任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淪落的現象出現。因此,作為全面教育之重要內容的德育教育,加強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十分重要。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庇纱丝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家風才是德育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是兒童成長的搖籃與襁褓。縱觀兒童的成長階段,家庭作為每個人基礎教育的組織體,是兒童最先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因此,只有將優秀家風牢牢扎根于家庭教育中,才能使青少年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成為推動今后社會發展的潛力軍。
四、引導留守兒童家風傳承方式的途徑
(一)家長以身作則將家風帶進日常生活家風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因而家風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每個人所處的家庭環境對其性格、舉止、道德情操、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有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所以家長作為監護人和直接教育者應該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尤其對于留守兒童的家長來說,家長在與孩子短暫相處的日子里更應該做出榜樣。例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長應該帶頭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再如讓孩子參與家庭的重大決策等。這樣不僅會產生一個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而且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將家風帶進自己的生活。
(二)學校應加強留守兒童的禮儀教育由于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學校成為了這個群體接受各種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要實現留守兒童家風的傳承,應該強化學校的引導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學校應該加強留守兒童的禮儀教育,即學校首先要重視立德樹人教育工作,培養老師立德樹人教育之理念,不斷提升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隊伍來對留守兒童進行禮儀教育,從而引導留守兒童對優秀家風的傳承。
五、結語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家風的傳承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而留守兒童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弱勢群體和當今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更重視對他們的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楊利君.社會轉型期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研究[J].蘇州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2]董慧嫻.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5月碩士學位論文.
[3]張濤.農村留守兒童福利保障支持體系研究[J].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