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地理;直觀教學;教學手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中地理直觀教學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逼真的事物或者親身實踐,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表象認識,進而推動知識全面系統地掌握。相比于傳統的照本宣科,這一方法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及學生的親身體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由于高中教師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直觀教學在實際的高中課堂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本研究正是基于此來探討高中地理課堂上怎樣應用直觀教學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高中地理直觀教學的必要性
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是借助感官來完成聽、說、讀、寫等活動,進而獲取感性的對象,為思維準備了加工材料,從一定方面來說,直觀教學和學生的感官、思維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直觀教學法不僅是學生感官認知特點的需要,同時也是認知心理特點的需要。此外,地理科學是一門關于地理環境分布、結構及發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空間性與綜合性特點,因此,“空間”理念需要始終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而觀察通常情況下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借助多媒體及掛圖等直觀手段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地理表象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興趣。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手段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適宜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一般來說,高中地理教學直觀手段涵蓋感官直觀與思維直觀兩個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層次,因為思維直觀比感性直觀更為復雜,同時感性直觀又是思維直觀的基礎,離開了感性直觀,思維直觀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1. 感官直觀層面上的直觀手段
通常情況下,在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采用的感官層面上的直觀手段包括野外觀察及教學掛圖,其中,野外觀察是帶著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對野外的地理現象及事物進行具體的觀察,進而獲得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鞏固課堂上的地理知識。當然在應用這一方法時,需要明確野外觀察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觀察重點,便于其對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掌握。教學掛圖是掛在教室墻壁上的教學地圖,常見的有交通圖、地形圖及氣候類型分布圖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掛圖能夠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及想象思維能力,此外,還能夠利用掛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激發愛國情懷。
2. 思維層面上的直觀教學手段
一般來說,思維層面上的直觀教學手段包括語言直觀、板書直觀及多媒體教學,其中語言直觀能夠借助教師邏輯思路來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教學語言直觀能夠采用直觀比較與形象描述的方法,直觀比較法是對地理事物的位置及高低的比較。比如,溫度是以赤道為分界點,南北兩極逐漸降低,形象描述是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地理事物,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板書直觀通過扼要簡明的板書來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某種方面來說,板書在地理教學中能夠通過邊講解邊畫圖的方式,使學生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多媒體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且通過事先制作好的教學軟件來開展的一種教學手段,其動靜結合,具有優化教學結構和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3. 常用的地理直觀教學在高中課堂的具體應用
由于地理中的知識很難記憶,一般采用一些口訣記憶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比如,記憶我國水資源分布規律,可以采用“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口訣。在學習洋流這一節中,可以充分發揮教學掛圖的作用,如果學生對掛圖理解有問題,可以通過板書進一步細化。在教授地層結構這一節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靜結合的優點來達到形象教學的目的。此外,在學習植物的種類及分布這一節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觀察。
三、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
目前,在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學中濫用多媒體,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會取代傳統教學,更有教師認為,假如一堂課不使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堂成功課。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教師認識上著手,讓教師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手段缺少實效性與針對性,比如,在進行地球自轉與公轉規律教學時,一些教師采用掛圖的手段,而不能夠充分結合多媒體和教學掛圖進行有效教學,因此,教師在使用具體的教學手段時,要避免思維定式,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手段。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大多伴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地理教師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如我在向學生解釋在太陽系行星中為何只有地球存在生命時,運用的就是此法。首先日地距離適中,太陽光照穩定,這就使地球表面有適于生命過程發生和發展的溫度條件。其次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這就使地球具有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是保證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再次地球具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吸引適于生命呼吸的大氣層。最后地球上具有液態水,水是生命之源。通過講授,學生明白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的條件。
談話法。談話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師生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此法的特點是教師講,學生也講。由于談話法是在師生交流中、生生交流中完成的,這就更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這比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如我在上中國的水資源保護一課時運用了談話法,問學生中國的水問題有哪些?學生經過思考做出正確回答。回答如下:水多:洪澇災害多,是部分地區發展的心腹大患;水少:供需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較多,造成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臟:水環境污染,水質下降等;水渾:包括水土流失、沙塵暴引起的一系列水環境問題。談話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習慣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演示法。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范性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如我在講地球的運動一課時,地球究竟是怎樣公轉與自轉的,無論我怎么說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學生就是聽不明白。這時,我拿起地球儀一轉,學生恍然大悟,立刻明白地球是如何自轉與公轉的。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對地理現象和規律進行總結,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學校所在地區的旅游景點進行旅游現象和規律的學習,也可以選擇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案例,這樣可以讓單純的理論知識滲透現實生活中,既增長學生的見識,又便于學生掌握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于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閱讀、領會,以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如地理必修3教材中的“萬家寨引水工程”、“雨林――人類醫學的寶庫”、“深圳的出路何在”等內容即可用讀書指導法。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討論法。討論法是指根據教學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討論、辨明是非,以此提高認識或弄清問題的方法。例如:現在無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太陽能熱水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庭安裝使用。如何獲得最多的太陽光熱,提高利用率,熱水器集熱面的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當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傾角應達到什么數值范圍,才能獲得最多的太陽光熱呢?讓學生邊觀察有關的地理現象邊議論,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問題內涵、展開討論。這樣的議題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悅和良好的認知體驗。又如假如地球不自轉,地球上的氣壓帶和大氣運動會怎樣變化呢?假如黃赤交角變大,地球上的溫帶范圍將如何變化呢?等等。這類問題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
實地考察法。對于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識,我們在進行課堂理論學習之后可以走出課堂到野外進行考察學習。比如在教學旅游地理之后,可以就近到一些景點參觀學習,進行實際觀察,把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降低難度,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主動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
地圖教學法。地圖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地理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地圖,比如在農業區位選擇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地圖的形式進行學習,在地圖上找到相應的區域,然后具體地分析相應區位發展農業的條件和影響因素。這樣再配上文字介紹做到圖文結合,學習自然會輕松起來。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調控方式
教師自覺地運用“控制論”的原理,對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有效的調控,使課堂出現張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學格局,整個教學流程呈現出預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調控態勢,這是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筆者常用的調控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教法調控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調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學生集中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美學的角度講,引起人們審美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客觀對象的新異性和多樣性。因而,課堂教學方法是否新穎、是否多樣,是決定能否有效地實施地理課堂教學調控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教師要克服教學方法模式化的傾向,追求教法的新穎性,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穩定的注意力。當前,地理課堂教學要一改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陳舊模式,建立以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主的新模式,確實把學生置于教學的主置。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學生學習,而應重在誘導、引導、指導,讓學生積極活動,主動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引路,學生走路,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思考、討論、訓練、實踐等多種學習活動,獨立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二、興趣調控
學生對學習發生興趣時,總是學習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師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將牢牢地掌握在教師的有效調控范圍內。揭示地理知識中的新異之處,可使學生獵奇喜新的心理轉化為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識內容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鄉,遠及全球。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描述絢麗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或采用直觀手段,在學生面前展示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創造地理意境,把學生帶入“想象”的王國中探索,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淺表,而應引導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加以分析比較,揭示其間的共性與差異,進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也可適當聯系地理科學的新資料、新發現、新理論、新問題,如南北極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爾尼諾現象等,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之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語言調控
在地理教學中,知識的傳播,思維的引導,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培養,處處都需要通過語言這個載體來實施。地理教學無論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因此,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教師的教學語言準確科學,符合邏輯,遵循語法,通俗流暢,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師的教學語言簡明扼要,內容具體,生動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教學語言語音清晰,音量適度,語速適中,有節奏感,音樂性濃,才能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現象時,要生動形象,造成一種地理意境;講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時,要嚴密準確,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具體;總結地理規律時,要抓住要領,編成口訣,言簡意賅;講述重點時,可提高音量,減慢語速,適當重復;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暫時變換聲調,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時,要富于感情,聲情并茂,使學生受到感染。
四、情緒調控
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是影響學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的氣氛很多時候是與教師的情緒同步的。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始終都應該情緒飽滿,精神抖擻,目光有神,滿懷激情,對上好課充滿信心。這樣,學生勢必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的感染,精神振奮,情緒高漲。其次,教師在講解不同的教材內容時,應該表現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熱情自豪的神情講祖國的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用嚴肅憂慮的神情講當前面臨的環境、人口等問題,用充滿信心的神情講祖國未來的前景。這樣,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與教師的喜、怒、憂、樂發生共鳴,達到“未聽曲調先有情”的境界。教師上課時進入“角色”,以飽滿的、愉快的、積極的情緒投入地理教學,真正用情去講授,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情境,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五、反饋調控
信息反饋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傳統教學方法把學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師講、學生聽,是單一的信息輸出式課堂結構。教師輸出的信息量大,而學生反饋的信息源少,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心里沒底,教學過程的調控也往往處于盲目狀態。因此,要對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有效的調控,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學信息反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唱獨角戲、滿堂灌的做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師生共同活動,做到有啟有發、有講有練,教師要善于創設信息反饋的教學情境,開辟多種信息反饋的渠道,通過提問、討論、練習等多種方式,及時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信息,從中了解學生對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達到了目標,哪些還有差距,并做出簡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時調控教學進程,調整知識信息的再輸出,揚長救失,亡羊補牢。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及時捕捉學生的聽課情緒、神態等間接的反饋信息,透過學生的眼神、情態去識別他們那豐富的表情語匯,透視出他們那靈活跳躍的思想火花,從中推測和判斷他們對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是否理解、滿意、有興趣、有疑問,進而迅速調整教學措施,并將教學繼續引向深入。
一、利用趣味生動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興趣
針對初學地理的學生而言,若能將課本上的知識與趣味的故事聯系起來,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就有熱情和積極性。通過認真備課,查找資料,上課前,教師可先引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講解七年級地理上冊“氣候”一節時,可用《三國演義》中家喻戶曉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他并不是靠祭神求佛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才取得一個又一個戰略勝利。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七年級上冊中講到“海陸的變遷”時,首先用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桑田”這個故事為切入點,使學生對這一章節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圍繞著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層層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例如:在喜馬拉雅山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國的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遺跡;東非大裂谷斷裂下沉、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逐漸縮小……造成這種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的原因是地殼的運動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又如在講地理八年級下冊“新疆”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對新疆的氣候特點(干燥、少雨、溫差大)了解的更為透徹。教師先提出問題:新疆盛產什么水果?(哈密瓜、葡萄)。緊接著又提問:為什么干旱缺水的新疆卻盛產甜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踴躍發言,最后明白:原來是因為新疆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加之高山環繞所以干燥少雨,但是新疆夏季日照長,晝夜溫差大使得水果的糖分大量聚集;利用新疆地區的一句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形象地說明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趣味生動的故事、成語、灰諧生動的語言以及不斷的提問方式,使學生的思維高度集中,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地理的極大興趣。
二、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統一以及形象的圖示,加上走出課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得益彰,通過形象的圖示,往往可以把復雜難于理解的地理知識由陌生變熟悉,便于學生記憶理解。例如在講述地理七年級上冊“天氣系統”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鋒面雨的形成和天氣變化情況,使學生很容易掌握天氣的成因及變化規律。但是這部分內容中,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天氣與氣候概念的區別等是新課標要求的內容,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容易忽視,從而脫離教學目標的要求。這個時候,則需要教師做基本概念的闡述,還要充分利用插圖來加強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天氣預報是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通過多媒體演示天氣預報,使學生能正確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和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到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又如講到地理八年級上冊我國地勢特征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首先利用多媒體將我國的地勢特征演示出來,同學們清楚地看到有三種不同的顏色表示: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棕紅色;由此往北往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直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的平原和丘陵。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我國地勢特征記憶深刻。在講到“經緯度”這一章節時,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繪出學校的平面圖,并通過采用不同大小的紙張,讓學生明確比例尺的內涵,通過這些實際做法,一定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拓展思維,實現知識遷移,鞏固興趣
(一)語法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是我們進行基礎日語授課的常用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有其可取之處:第一,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日語中的抽象詞匯和復雜的句子。第二,學生通過掌握日語的基本語法,就能夠更快地理解日語的意思并熟練的使用。第三,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背誦,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第四,對于授課教師而言,只要掌握了日語的基礎知識,就可以拿著教材授課,不需要任何的輔助設備。雖然這種教學法有如此的優點,但作為一門語言而言,該法僅重視日語的書面用法,忽視了口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教學,學生的口語能力得不到提高,以致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頻頻出錯,甚至使學生成為“聾啞人”。同時,由于該法過分強調語法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的日語與實際生活脫節。最后,因該法強調死記硬背,授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散失學習主動性。
(二)直接教學法
針對語法翻譯法不能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缺點,19世紀末,歐洲的教學研究者們發明了直接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和直接應用。它的主要特點是不允許使用母語,用動作和圖畫等直觀手段解釋詞義和句子。使用直接教學法也有其可取之處:第一,采用各種直觀教具,廣泛運用接近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用外語思維的能力;第二,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注重語言實踐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第三,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雖然直接教學法有上述優點,但因其不允許使用母語,故而使學生對一些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同時,因其不注重語法教學,導致學生說出的話語法錯誤較多。
(三)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顧名思義,這種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強調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它起源于歐洲,社會背景是歐共體的成立,并且有了學習語言的需求;語言學背景是英國語言學傳統。這兩點背景就產生了意念功能大綱,由此交際教學法開始產生。該法認為語言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以任務為目標的教學過程,通過任務來讓學生進行交流,這樣的一個任務就要注重語言的意義和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是活躍的,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實現意義的協商,提高交際能力。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授課者重視的是使用語言的流利性而并非語法正確性。該法認為語言的使用時多樣性的,并不要求拘泥于一種固定的用法,同時,它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在課堂活動中更加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正是源于該法的上述特點,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使用交際教學法進行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學生對日語的掌握程度決定著開始何種程度的日語交際;二是課堂活動的選擇最好貼近生活;三是在交際過程中,授課者在訓練學生的準確性的同時,也要關注其語言的流暢性;四是對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授課者不必逢過必究。因交際教學法對交際雙方的詞匯和語言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該法不適宜在一年級開展。通過對以上教學方法的介紹,我們可以得出,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具體到我們實際教學中,授課者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來加以選擇。如果采用的教學方法不能服務于教學目標,那么這種教學方法就是失敗的,是不可取的。
二、民辦高?;A日語教學的原則
那么,民辦高校基礎日語教學應該采用何種教學法?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教學法都可以運用“拿來主義”,即上述的常用教學法均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使用。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使用何種教學法應因人而異,即任課教師應認真思考,哪種教學法更適合自己的使用習慣?哪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最好?哪種教學法最能被學生接受?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法的功效,從而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法。具體而言,對于民辦高校的日語教師而言,在實際運用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教學方法應服務于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方法都應是為了培養學生社會文化理解能力而準備的。如果采用的教學方法脫離了教學目標,偏離了教學的本質,那么最好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授課者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要將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使每個活動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這樣才能有助于日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和日語運用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使學習與目標實現有機結合,使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的作用下逐漸實現。
(二)教學方法應服務于學生特點
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民辦高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對社會現象理解不深;思想活躍,易于接收新鮮事物;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較差;對學習的毅力和刻苦精神不足;社交廣泛,綜合素質不均衡;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強烈。鑒于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授課教師應根據其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來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教學方法應服務于教學內容
摘要:教師的語言魅力對激活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把修辭手法正確地運用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對創造真實、有吸引力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修辭;激活;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創造真實、有吸引力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標。本文就從自己的實際教學經歷出發,通過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學習需要,積極探索新課標下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語言學的修辭手法是一種常用的激活課堂的教學方法,下面就是筆者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些修辭方法:
一、比擬法
比擬法就是指在地理教學中,為了把事物描繪得更形象、更生動,而借助另外的事物來“打比方”,從而達到容易記憶和理解效果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比如,地球的內部構造,就像一只半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殼,質地較為緊硬;蛋白相當于地幔,質地富有彈性;蛋黃相當于地核,呈黏重狀態。這種比擬,一般是從形狀的角度將地理對象比擬為另一物體,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地理
事物的外形特征。
另外,在一些抽象地理原理的理解中我們也可以用比擬法,從而達到易化難點的目的,同時,可以使地理語言更加豐富、更加生動形象,學生聽起來也津津有味,印象也強烈深刻,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達到了深刻記憶的效果。以下就是筆者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比擬:
1.冷暖鋒――拳擊比賽
在鋒面氣旋圖中,冷鋒和暖鋒的判別是一個難點。我就給學生這樣做比擬:把鋒面兩側的冷氣團和暖氣團比擬為兩個拳擊手A和B(北半球),其中A直面打在了B的面部,而選手B打偏了,沒打中。同學們,你們說:“A和B誰贏?”顯然是A贏。故我們說A的勢力較強,L1為冷鋒。同理,學生很容易判斷出L2為暖鋒。
2.大氣受熱過程――哺育嬰兒
太陽輻射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面,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然后向外輻射能量,即地面輻射。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我們可以把太陽輻射比作“饅頭”,把地面和地面輻射分別比作“母親”和“乳汁”,把大氣比作“嬰兒”。只有“饅頭”在母親體內轉化為“乳汁”,才能被“嬰兒”消化和吸收。
3.軟流層――橡皮泥
“位于地球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固態的,但又具有可塑性”這一知識點很多學生不理解。很多老師以“燒紅的鐵塊”舉例,但是現在的學生一般對煉鐵沒有什么概念。因此,我用了一個隨手拈來的比擬:橡皮泥――既是固體,又有可塑性。這個比擬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二、夸張法
夸張是指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從而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法。在風向對工業布局的影響中,學生對“工業區應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這種情況普遍不能快速正確地理解。最小風頻是指一地一年中出現次數最少的風向,我們可以把它夸張為:一年中,吹這種風的日數只有一天。在最小風頻下風向的居民一年中只需忍受一天來自最小風頻上風向的工業區的大氣污染,其余364天都高枕無憂。
三、摹形法
摹形法是通過對地理事物的形狀進行生動地描摹,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刺激,引起學生聯想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運用摹形法進行教學,可用較簡單的幾何圖形或字母表示出較為復雜的地理事物。例如,全球大洋環流呈“8”字形。另外,通過將抽象的地圖形象化,能幫助學生很快識別區域和掌握區域。如,意大利像一只長筒皮靴,法國像六邊形,長江干流形狀如字母“V”和“W”的組合。
四、諧音法
諧音記憶法是指把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通過諧音組合到一塊,然后創造出一種意境的記憶方法。對于難記憶的地理知識利用諧音聯想記憶,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收到“記中樂,樂中記”的藝術效果。如,國土面積排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可諧音成:“我家中沒有巴掌大”,學生能很快記住、記牢。
五、借代法
借代法就是指在教學中不直接說出所要說的地理事物本體,而是借用該地理事物的某一屬性來代替,以突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加深理解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例如,“鋼城”攀枝花,“世界油庫”波斯灣。借代富有深刻的含蓄性,能使教師的語言比較生動,帶幽默感,這樣使學生感到要記住一些地理名稱就不覺得枯燥無味了。
修辭方法多種多樣,恰當使用修辭手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地理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揭示科學真理,啟發學生思維,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只要做個有心人,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就一定能歸納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修辭教學方法,使我們的地理課堂更靈動。
參考文獻:
[1]臧麗芹.巧用修辭,讓地理課的語言生動起來.時代教育,2011(1).
[2]李朝輝.巧用幽默語言 搞好地理教學.中小學教育,2011(7).
[3]楊榮斌.地理教學中比喻的運用.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6).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方法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27
總體而言,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高中地理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與新課改提出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課改后的高中地理教學。適應高中地理教學新課改的實際要求,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地理教學工作者面前的迫切問題。
教學方法必須是服務于教學活動的,同時,還必須切合教學實際,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基本要求,才算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必須服務于教學活動,這是從方法服務于目的的角度而言。拋開教學目標只談教學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對方法好壞的評價,不是看方法本身,而要看方法是否能夠促進目標的實現。如果想要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要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做到切合教學的實際。以往應試教育背景下,最大的教學實際就是應考,我們把精力放在研究教學大綱、研究考試試題上,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如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增長,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僅僅研究試題是不可行的。必須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采取靈活、科學的教學方法,方能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方法不在于求新求異,而在于追求實效。
首先,要重視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地圖與地理教學的關系十分密切?!暗貓D是地理教學的第二語言”,從某種程度上講,地圖是學習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同于一般的景觀圖片、幻燈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地圖的使用更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并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概括的表象,對學生的思考更具有啟發意義。了解基本的地圖符號,掌握基本的地圖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功,也非常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地圖是一種模型化的語言,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夠集中地反應很多有用的信息。仔細研究新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新教材中,圖象的內容和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地增加,而且表達更加多樣化,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和時代氣息。如果我們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好好利用這些地圖,則對我們的地理教學具有很大意義。我們的地圖需要反應什么樣的內容,需要了解什么樣的實際,需要進行什么樣的抽象概括。其目的不同,結構也會不同,功能亦有所不同。地形圖要表達地形的分布,經濟聯系圖又須表現出不同經濟部門或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這兩種圖就完全不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則有利于學生形成“模型化”的思維,提高用地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在這里,重點談一下研究性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基于“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識得到加強,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師生互動,形成更為活躍、更為有效的教學。比如,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我們的建筑一般是坐南朝北;比如,為什么會“月有陰晴圓缺”;比如,為什么會有“時差”;比如,你怎么理解“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一些看似常見的現象,則可以適當地問一些為什么、怎么想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比如,關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等課題,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加以形象地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方便我們的教學。多媒體教學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已經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形象的展示。如:地球的運動等,這個概念就比較抽象,然而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便可以一目了然,既方便了學生理解,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對于一些需要耗費大量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的內容,有了多媒體,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的重復利用。多媒體技術受時空的限制比較小,在不同的地區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現在,有很多農村學校的教師,積極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地理教學,將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從網上獲得的豐富資源融入到自己的課件里,補充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