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休閑農業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對策;關鍵環節;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國農村自建國初期的后就遵循計劃經濟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體系里,逐步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制的結果。城鄉二元結構嚴重束縛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資,技術,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鄉二元結構不僅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得不到發展,還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很多農民紛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農村大量的田地被閑置,農民的進城潮還給城市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綠地減少,交通擁堵等等的問題。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在這項政策推動下,很多企業和個人從進場務工的農民手中獲得農村閑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經營權,加入資金、技術的投入,盤活了農村閑置的土地、荒地。產生了一種以農業產品為資源,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自己購進的設備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閑農業”。
1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中期的歐洲。迄今為止,“休閑農業”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各個國家的各個學者給出的定義都不一樣。國內外學者對“休閑農業”的定義大致如下:縱觀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觀點,休閑農業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秀美的生態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建設集旅游、觀光、住宿、購物、度假、教育等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其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的就業率,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2休閑農業的特點
2.1低成本
休閑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成熟的農作物來實現經濟效益,從開始種植就需要大量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培育期間還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產生的效益很低。休閑農業則是依賴于農業資源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之上,一次性購入建成可供游客觀光、休閑、住宿、教育的場所,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2.2高收益
休閑農業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產生高于傳統農業同等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很多農民在休閑農業中的收益遠遠高于在傳統農業中的收益。2.3污染小傳統農業一直在粗放式經營,耕作過程中流失的化肥、農藥和收割時產生的大量秸稈對周邊河流產生嚴重的污染。休閑農業主要以農業為輔、休閑為主,因此它比傳統農業更加的環保。2.4產品附加值高傳統農業只是單純的銷售農產品,休閑農業則不同,同樣一片果園,傳統農業單單的銷售果子,休閑農業則可以讓游客觀光、采摘果子、動手榨果汁等。產品附加值遠遠高于傳統農業。
3寶應縣概況
寶應縣始建于秦,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屬里下河平原區。全縣共有鄉鎮1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全縣擁有耕地面積7.67萬km2。寶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呈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適宜動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種植生長。
4寶應縣休閑農業分析
4.1地理優勢
寶應屬于黃淮沖擊平原,一條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境內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貫穿東西,s237省道貫穿于南北,縣內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條,是南水北調的源頭地。周圍有揚州、上海、南京、連云港等重大港口。寶應距離蘇中機場只要近一h車程,在建的連淮揚鎮高鐵寶應站使寶應和全國大城市的距離大大縮短。
4.2文化優勢
寶應始建于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南接歷史名城揚州市,北連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時的讀書處使得寶應更具有文化底蘊。久遠的歷史和現代文明使得寶應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市場優勢
寶應縣2014年GDP總量408.20億元,在政府的帶動下,全縣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閑農業的消費市場潛力增大。
4.4政策優勢
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規?;癁槟繕?,著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
4.5區位劣勢
全縣現有休閑農業企業11個,休閑農業個體經營戶10家。多數休閑農業區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廣時候難度很大,消費者群體范圍大大被限制。
4.6內容單一、設施不健全
除了荷園和白鷺島兩個大的休閑農業外,其他休閑農業,內容形式單一,很多只是單純的讓游客進行采摘、垂釣活動,沒有最大程度的開發,在和其他休閑農業企業競爭的時候缺乏優勢。經營管理者素質低:很多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很多以前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工作,對經營管理休閑農業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識,盡管有關部門在對很多管理者進行培訓,但效果還不是很顯著。
4.7休閑農業缺乏規范的管理
縣內絕大多數休閑農業雖然取得營業執照、稅務執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應自己要求開張發票的時候,很多休閑農業沒有發票可開。休閑農業在縣內已經運營數家,當時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指導。問題的根本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
4.8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縣內休閑農業的消費者群體還局限于本縣及周邊縣市,原因是本縣很多休閑農業定位低、規模小、低品味,沒有品牌營銷意識。內容不夠豐富,設施過于簡陋。社會影響力低。
5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策
國內外學者對于發展休閑農業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對策,通過對寶應縣休閑農業的調查認為:下一階段,寶應縣休閑農業的發展思路一定要高舉科學發展觀旗幟、統籌城鄉發展、堅持現代農業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和農業的優勢。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閑農業。
5.1科學規劃布局、因地制宜
縣有關部門一定以休閑農業長遠發展為目標,要將休閑農業區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農業產業化規劃結合起來。休閑農業的區位規劃一定要突出特色,從各鄉鎮、各村的農業資源、經濟資源出發,選擇一條適合本鄉鎮、本村發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閑農業。以農為本、以農為輔: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但是整個產業一定要貫穿“農”字,千萬不能脫離農業產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務業的發展。但是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開發的第三產業,堅持立足農業,合理開發觀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項目。
5.2制定政策、扶持休閑農業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關機制,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休閑農業中去,應積極鼓勵農民自主開發休閑農業,對于自主開發休閑農業的農戶給予政策激勵,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力度,引領農民自主創業。在用地審批過程中,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規范用地,避免出現土地濫用、他用。
5.3加大品牌建設
休閑農業包含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內容,需要具有更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很多從業人員缺乏責任感、品牌意識淡薄。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立足長遠的發展目標,致使休閑農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下。強化監督機制:休閑農業選址多在鄉鎮村落,很多時候政府的監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閑農業胡亂經營,擾亂市場秩序。游客投訴處理不及時,使得休閑農業進入一個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因此,強化監督機制,加強休閑農業的管理,使休閑農業能通過正規形式占得市場份額。
6結語
寶應縣休閑農業正在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是建立寶應縣的經濟、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發展的基礎之上。但寶應的休閑農業較周邊縣市的休閑農業水平還是較低。在政府的引導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可以產生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就業率、保護鄉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數效應。對于促進農村和農業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賴明洲,薛怡珍,謝佩珊.臺灣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芻議[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郭煥成,鄭健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閑農場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陳墀吉,陳德星.休閑農業概論,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樹宏.新農村新休閑[M].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6]盧云亭,劉軍萍.觀光農業[M].北京出版社,1995.
[7]葉瀅,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12).
研 究 生 開 題 報 告
題 目:
學 號
姓 名
專 業
指 導 教 師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開題報告要求
一、課題來源(國家、教育部、省、市、自選)。
二、擬研究的問題以及研究的理論或實際應用意義或價值。
三、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踐的綜述。
四、主要研究內容。
五、課題研究擬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論文的實驗條件等。
六、研究過程中預計可能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七、計劃進度。
八、主要參考文獻。
附注:
1. 開題報告須存入學生個人學籍檔案。
2. 開題報告要求文句通順、內容明確、字跡工整。
3. 開題報告打印后提交給導師,再由導師審核簽字后提交給EMBA教育中心。
4. 申請某學期學位論文答辯的學生,其開題報告提交的最后時間為該學期開學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過期不予受理。
一、論文題目及來源
論文題目:NZ縣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課題來源:本課題為華中科技大學學生*****于畢業前夕,在管理學院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結合本人所在的NZ縣發展現狀與問題撰寫的畢業論文題目,屬于自選課題。
二、研究背景與目的意義
1)研究背景
NZ縣位于鄂西北,漢水以南,荊山山脈以東,東臨荊州武漢,西連神農架,南接宜昌三峽,北依襄陽南陽;地處江漢平原的北緣,南陽盆地的南緣,秦巴山系的東緣。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NZ縣山、水、林、城資源特色突出,景區與城區融于一體。擁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譽。林地378萬畝,森林蓄積量達2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4.6%。林特資源有1500多個品種。近年來,NZ縣農業產值增速一直居于各縣區前列,建設了優質糧油蔬菜基地85萬畝,優質林特基地67萬畝,優質煙葉基地3萬畝,特色農業產業生機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業園、襄陽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為核心的工業發展格局,且近兩年因園區的投入生產,工業生產總值不斷攀升,成為NZ縣經濟拉動力。正在著力建設1500平方公里的生態文化旅游區;投資20億元以上,重點開發5個4A級景區。生態文化旅游旅游產業作為新型戰略性支柱產業后起而勃發。
目前,中國的國家政策與襄陽市的地方政策的發展為NZ縣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實施為NZ縣搶抓特色和優勢資源提供了機遇;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襄陽所處的鄂渝豫陜毗鄰地區是十二五時期乃至未來中西部重點發展地區之一,襄陽市打造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標為NZ縣未來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國家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政策為NZ縣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化、城鎮化將是未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城鄉統籌是NZ縣這樣的人口大縣城市化過程中關鍵的舉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礎;大旅游時代的來臨則為NZ縣的旅游業發展方式提出了導向。
2)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著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為NZ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得NZ縣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問題與挑戰: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當前,NZ縣引進的大多數屬建材行業,浪費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礦石資源,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農村飲水困難;二是產業發展定位問題。目前NZ縣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電等六大產業,但大多數未成為終端產品,既浪費了資源,又破壞了環境,導致附加值較低。本文就如何通過制定與實施有效的發展戰略,打造山水園林城市,實現產城融合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通過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發展戰略,為NZ縣打造以山水農林保育為基底的綠色之城,以產業轉型升級,集約高效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務齊備、 資源豐富、品牌響亮的文化之城,環境優美、 人地和諧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決策參考,同時也為其他縣、市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
三、相關研究綜述
1)城市規劃概述
城市規劃最初是用于解決19世紀末資本主義工業城市的種種環境惡化問題和社會問題而產生。城市規劃是指政府部門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項建設設施的綜合部署以及實施管理。城市規劃不僅是一項政策性、綜合性很強的政府職能,還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城市規劃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綜合性、前瞻性以及強制性等特性。通過對空間資源、土地以及各項建設的實施與管理,城市規劃處理好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城市與區域等十大關系。
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期。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園城市理論”;1933年,《雅典》中,明確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馬丘比丘》中進一步提出城市的綜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城市的發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城市的多樣化。因此,城市規劃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而繁重。
作為一種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重要措施,城市規劃是政府干預、調控城市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我國的城市規劃的也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1980年,我國組織召開了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1984年,《城市規劃條例》開始實施;1990年,《城市規劃法》實施;199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城市規劃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鄉規劃法》實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城市規劃的定位是城市規劃是國家對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實行宏觀調控和具體管理的重要依據與手段,要求“切實發揮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及空間資源的調控作用,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我國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強城市規劃對土地及空間資源調控和建設活動管理的同時,既逐步向綜合規劃發展,又及時注重城市實體形象的塑造。新時期,我國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是“統籌安排城市各類用地及空間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p>
城市規劃作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務的組織力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傅約翰(JohnFriedmann) 對不同規劃類型在公共領域的角色進行了歸納,主要有四個,即規劃作為社會改革、規劃作為政策分析、規劃作為社會學習以及規劃作為社會動員。而結合我國目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我國的城市規劃至少要擔當以下三種角色:調控人角色,對城市的宏觀發展方向以及戰略進行調控;公益人角色,實現并維護一定的公共目標,鼓勵和保護有益的外部效益,預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應;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個經濟主體之上,協調、處理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主體間的利益沖突?!币胧钩鞘幸巹潛斠陨系纳鐣巧?,就必須實現城市規劃從藍圖向過程的轉化。
2)發展戰略概述
發展的本質是對舊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現,其核心是創新。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發展是一個包括了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經濟體制以及政治制度變化在內的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掇o?!分袑鹇砸辉~的定義是,“軍事名詞,對戰爭全局的籌劃和指揮:它依據敵對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照顧戰爭全局的各方面,規定軍事力量的準備和運用?!痹谟⒄Z中,戰略一詞為“strategy”,來源于希臘語“strategos”,意為“指揮軍隊作戰的藝術”。目前,戰略也已經在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是指對某一領域的基本性、長期性、整體性、決定性的謀劃,戰略屬于一個概念性的統稱,主要包括了競爭戰略、發展戰略、開發戰略等。
“發展戰略”一詞最初是出現在發展經濟學中,屬于一種最基本的戰略。發展戰略主要是指從總體上決定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的指導原則與謀劃。發展戰略的內容主要有戰略背景分析、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制定、戰略重點、戰略任務、戰略布局、戰略對策等??傮w而言,不同領域的發展戰略均具有如下四個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戰略問題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導原則和謀劃方案為目的。發展戰略對于制定該戰略的國家、地區、部門或單位來說均具有全局性的影響。
(2)長遠性。長遠性反映了客觀經濟社會系統在其運行過程中的時序規律。任何組織在戰略目標制定、戰略重點選取、戰略措施構建及戰略實施管理等步驟上均按照一定的時序步驟與規律進行戰略的管理,進而產生時序上的功能效應,使得能夠在遠期產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動態性。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發展戰略也應隨著環境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以便進行科學管理。
(4)利益性。無論發展戰略的內容和謀劃方式是什么,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服務組織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發展戰略主體的利益也是發展戰略的一個本質特征。
四、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論文首先介紹論文選題的背景及研究意義,在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對國內外有關城市發展戰略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整理,并根據論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對NZ縣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發展現狀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NZ縣目前的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次,對NZ縣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縣面臨的外部環境機會與威脅以及內部環境優勢與劣勢,進一步得出NZ縣的戰略定位。
再次,從戰略原則、思路以及階段性任務等方面對NZ縣的發展戰略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構建了NZ縣城市發展戰略體系。
最后,從人才引進,競爭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縣城市發展戰略實施的輔助政策。
論文大綱如下所示: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與內容
2 NZ縣現狀與問題分析
2.1 NZ縣簡介
2.2 NZ縣現狀分析
2.2.1 城市人口規模與經濟現狀分析
2.2.2 資源現狀分析
2.2.3 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3 NZ縣發展面臨問題分析
3 NZ縣戰略環境分析與戰略選擇
3.1 外部環境分析
3.1.1 政治環境分析
3.1.2 經濟環境分析
3.1.3 社會環境分析
3.1.4 技術環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環境提供的機會
3.2.2 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
3.2.3 內部環境優勢
3.2.4 內部環境劣勢
3.3 戰略定位與選擇
3.3.1 戰略分析
3.3.2 戰略定位
4 NZ縣城市發展戰略思路與體系構建
4.1 城市發展戰略總體思路
4.2 城市發展戰略階段及任務
4.3 城市發展戰略體系建構
4.3.1 城市產業戰略
4.3.2 城市休閑戰略
4.3.3 城市文化戰略
4.3.4 城市綠色戰略
5 NZ縣城市發展戰略實施的輔助政策
結束語
五、論文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方法與案例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獻閱讀基礎上,對城市發展戰略相關的概念及理論進行了闡述,并對戰略領域涉及的理論及方法進行了整理與回顧。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縣的城市發展戰略為研究對象,通過對NZ縣目前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NZ縣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通過對NZ縣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運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縣的發展戰略。
論文的研究路線圖如圖1所示:
六、論文寫作計劃進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獻查閱及收集相關資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設計,完成開題報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寫論文初稿
2013年9月:論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論文答辯
七、參考文獻
[1] 艾伯特·赫希曼. 經濟發展戰略[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1.
[2] 陳友華, 趙民. 城市規劃概論[M].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0
[3] 儲玉坤. 周建平. 20世紀末世界經濟發展趨勢[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
[4] 崔功豪, 馬潤潮. 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展及其機制. 地理學報,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規劃決策[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6] 劉翠明, 張峻. 小城鎮發展對策研究. 生產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鎮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 決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孫施文. 有關城市規劃實施的基礎研究. .城市規劃, 2000, (7)
[9] 袁中金. 中國小城鎮發展戰略[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學生簽字
指導教師簽字
院(系、所)領導簽字
【關鍵詞】城鄉生態系統;安澤;可持續
1 引言:
城鄉生態系統是構成并支持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的自然基礎,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城鄉生態系統與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城鄉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現在中國人工環境的急劇膨脹正逐漸侵蝕著城鄉環境中的綠色和自然因素。
目前,發達國家的城鄉發展模式已不再是由經濟主導的局面了,而是特別重視城鄉生態的建設,即保持現實與未來的協調,保持城鄉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保持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保持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伴隨著城鄉發展觀念以及發展模式的轉變,中國城鄉生態系統規劃地建設理論也應有新的發展。但現在城鄉生態系統規劃只能反映科學性卻無法真正體現生態系統本身應具有的藝術和人文特性。
本文通過對安澤城鄉生態系統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力圖發掘如何運用城鄉生態系統規劃來調節城鄉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基本要素間的協調關系,并通過尊重和保證城鄉歷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找出塑造高文化品味的城鄉生態空間環境的方法。以達到自然、社會、經濟等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創造出和諧的城鄉生態系統,希望對城鄉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 城鄉生態系統的功能
城鄉生態系統是以城鄉中生活的人為主體,以城鄉次生自然要素,自然資源和人工物質要素、精神要素為環境、并與一定范圍的區域保持密切聯系的復雜人類生態系統。
城鄉生態系統不能僅給居民提供游憩場所、生產場所、休閑場所、自然景觀等空間,更重要的是對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所起的作用。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看,城鄉生態系統中包含的綠色植物既能維持和改善城鄉區域范圍內的大氣碳循環和氧平衡,又能無能耗地調節城鄉溫度、濕度,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還能調節城鄉區域通風,減少風害、降低噪音等等。由此可見城鄉生態系統的效益是多方位的綜合體現的。
但是城鄉生態系統的功能又與社會制度、歷史傳統、民俗習慣、科學文化、經濟生活水平及地理環境息息相關。隨著城鄉生態系統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重的不斷增加,使其必然會成為影響城鄉風貌的重要因素和城鄉的重要基礎設施,凝結著時代的各種自然、科學、精神價值要素的城鄉生態系統,也成為吸引人才、技術和資金集結的重要因素。因此,城鄉生態系統的發展應與城市文化建設及社會發展同步進行。
總的來說,城鄉生態系統不僅可以創造城市人文景觀,提供休閑、健身場所,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還能防災避難,值得我們重視。
3 安澤縣城鄉生態系統資源
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的南中部、臨汾市的東部,太岳山脈東南麓。東與屯留縣、長子縣為鄰,南與沁水縣接壤,西與浮山縣、古縣交界,北與沁源縣毗連。全縣南北長6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總面積為1967平方公里。
安澤建國以來,綠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縣有林面積由建國初期的9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55.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提高到52.6%。尤其是1994年太行山綠化工程啟動以來,年均增加造林面積約6萬畝,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進而在“十五”期間有林地面積從136萬畝增加到153萬畝,增加了17萬畝。全縣人均林木蓄積量41立方木。在工程建設的帶動下,隨著造林工作的不斷開展,帶來了明顯的生態效益,龐大的綠色屏障涵養了水源,形成獨特的“安澤小氣候”。2001年6月,安澤縣被國家環??偩执_定為第六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試點,確立了安澤縣領先的生態地位。
安澤縣縣城位于縣域地理位置的中部偏西,近年來安澤縣的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特別是在縣域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縣域生態系統的建設也是安澤縣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成績很大,如大量建設了城市交通綠化和防護綠化,使得城市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雖然安澤縣通過近幾十年制定并實施有效的綠地建設政策,城鄉綠化覆蓋率等指標比以前有較大提高。但與目前國內綠化先進城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安澤縣現狀綠化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指導思想的不明確使得生態系統的規劃方向不明晰,缺乏整體性協調性,缺乏地方特色,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同時,縣城城市規劃沒有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對城市綠地空間的多樣化功能認識不足,不注意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綠地景觀缺少藝術性和地域特色;從性能來看,安澤縣城因為城市較小,綠地的功能比較綜合?,F有四塊綠地的功能性不強,除了文體廣場綠地面積較大以外,其它幾塊綠地功能單一,面積不大,難以構成綠地系統。公共綠地分布在河流和過境公路的旁邊,造成居民使用不便,尤其是309國道以北的居民,北部區片沒有合適到達的公共活動的場地。安澤縣城由城市公園及各類綠化廊道構成的城市休閑開放空間體系沒有形成。城市公園和街頭綠地缺乏分級,地域分布不均衡,缺少廊道連通,布局孤立。
由此可見安澤縣城鄉生態系統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因此,雖然綠化投入大,而生態系統收效微,
4 安澤縣城鄉生態系統規劃探索
根據安澤縣的城市性質和綠地現狀的調查研究,本文對安澤縣城區生態系統的目標和構想定位為:調整綠地布局結構,完善綠地類型,提高綠地配置和養護水平,豐富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突出城市特點,使安澤縣的綠化與現代化都市的城市形象相匹配,使安澤縣在城市生態環境和整體面貌上得到極大改善,城市歷史文化環境得以保護和突出。
4.1 綜合考慮生態系統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優化城鄉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營造城鄉特色景觀。筆者認為在城鄉環境保護規劃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措施:
4.1.1 環境的保護
劃定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地, 加大保護力度, 確保飲用水源的水質達到國家標準。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力度, 鼓勵畜禽糞便資源化, 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
4.1.2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
為保護基本農田保護地,對土地承包者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凍結征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地、林地等,重大建設項目盡量減少占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4.1.3 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時, 應統籌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綜合平衡, 堅持開源節流并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
4.1.4 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
切實搞好各類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特種用途林等生態公益林。大力發展科技, 利用可再生能源技術, 減少樵采對林木植被的破壞。
4.1.5 保護生態環境
城鄉域內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它人為破壞活動。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 走生態經濟發展道路。
4.2 城鄉生態系統與自然人文資源的結合:
通過利用城市的山水自然資源,合理引導城市功能空間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紤]城市未來的拓展方向和模式,完善城市功能組團分隔,構筑安居和發展的山水型園林城市。通過園林綠地建設,弘揚地方文化,改良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安澤縣城綠地系統規劃布局為:
4.2.1 公園綠地
規劃公園綠地的布局應滿足市民步行10分鐘可以到達縣級公園,步行15分鐘到達大型公園或生態綠地的原則。規劃公園綠地按“片區級”劃分, 規劃6處片區級公園綠地,其中5處為新增公園綠地,主要布置在生活功能主軸線澤明路上,片區級公園綠地按500米服務半徑設置。
4.2.2 組團綠地
為提高居住環境質量,應在縣城中建立組團綠地,做到基本覆蓋泥土。應充分利用零散用地種植花木,美化城市生態環境。組團綠地主要分布于城市景觀道路兩側、部分河道兩側以及居住區出入口附近,在居住人口密集、商業活動聚積之處、新區和舊區,分別以豐富城市空間環境、消滅綠化盲區為目的,盡可能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組團綠化,如:空、荒置地復綠、舊房改造和違章拆建等,爭取更多的親切宜人的綠化空間。
4.2.3 防護綠地
規劃按照城市衛生、安全、防災、環保等要求建設防護綠地,積極營造人工林,在規劃區內的山體、河流、水源保護區、工業區周圍、市政管線和交通干線兩側布置防護綠地。在高速公路、城市過境道路兩側設置寬度30-50米的隔離綠帶;污水處理廠、變電站周圍、工業用地與生活用地之間及高壓線走廊沿線設置一定寬度(10-20米)的隔離綠帶。規劃防護綠地面積共計48.85公頃。
4.2.4 濱河綠地
濱河綠地主要是在河流水道兩側布局帶狀綠地,規劃寬度一般為兩側各10-50米。
在街頭綠地和濱河綠地中需要建設一些活動設施及人工種植花草、樹木,成為市民日常休閑的綠地。
4.2.5 住區公共綠地
在縣城居住小區建設中,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設置綠化用地,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采用人均2平方米(其用地面積計入居住用地之中)。
4.3 安澤城市景觀風貌規劃
4.3.1 城市景觀風貌要素及特征
基本要素
(1)山:縣城位于山谷之中,東西兩側為連綿的山丘。西側山峰雄偉渾厚,東側山峰險峻挺拔;山丘遍布綠化,呈墨綠色;山形與山色是縣城景觀最重要的背景。
(2)水:沁河從縣城東部沿山腳而過,是城市景觀精華所在。河中有樹,各種植被十分茂盛;河床漫灘,河道蜿蜒曲折;水聲淙淙,悅耳動聽;樹、河、聲是安澤縣城最有價值的景觀特質。
(3)林:縣城山上到處長滿了松樹等樹林,郁郁蔥蔥,為城市景觀帶來了生機和綠色。
(4)城:城市在河谷中沿河呈帶狀布局,低多層建筑分區明顯。
4.3.2 安澤城市景觀規劃目標:
(1)河谷山城:從地理環境看,安澤縣城山丘、河流、城市緊密結合,呈現典型的河谷山城特色,具有較為獨特的景觀特征。
(2)歷史與現代兼容:城區既有以現代建筑為代表的城市景觀,又有以歷史上形成的大片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平房區為代表的傳統地方建筑景觀,新舊共存,體現出城市發展的脈絡。
(3)傳承歷史人文:各種建筑符號、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動等等都體現出了山西本土的文化風格,在城市景觀上呈現出獨具特色地方人文的特征。
4.3.3 安澤城市景觀規劃探索:
規劃形成以沁河為主要景觀廊道,以周邊山體、樹林為背景,以特色風貌區為重點,山、水、城、園交融的景觀格局:
(1)“一心”――規劃安澤月亮灣濕地公園及周邊景觀,為安澤縣城公共景觀中心。
(2)“三軸”――三條主要道路景觀軸線:
一是濱河大道,為濱水景觀軸線,具有視線開闊、自然景觀豐富等特征;二是國道路,是縣城東西方向主要聯系通道和主要的城市出入口所在地,具有開闊的視野、變化起伏的地形等特征;三是澤明路,為城市重要公共景觀主軸線。三條重要城市景觀道路將城市的主要出入口、重點景觀地段和結點,以及山與水連接起來,是城市景觀認知的重要途徑。.
(3)“四區”――五類景觀風貌區,包括:
城市公共景觀風貌區:為城市公共空間及公共建筑形成的風貌區;
現代城市居住風貌區:為城市現代化居住社區風貌地段;
傳統特色居住風貌區:城市中部、澤明南路東側的平房區是安澤縣城最具規模、最具歷史特色、建設條件較好的平方建設區,目前居住環境不佳,但平房區建筑群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方面具有較強的地方傳統特色。建議在平房地區的改造過程中,應充分尊重現狀,挖掘這一地區建筑的歷史文化資源;
自然景觀風貌區:以荀子公園山體、西山山體以及高壁村北山體為主的縣城周邊山體,所形成的自然景觀區域。
(4)“六廊”――六條生態景觀廊道,塑造沁河及其他6條支流沿線的生態景觀廊道。其中,沁河及其沿岸綠地河谷為縣城最主要的生態景觀廊道,另外以城區內的沁河支流為基礎形成的6條生態景觀廊道。
(5)“六片”――八片公園綠地。(見表1)
通過這些手段,使市域和市區生態資源背景之間建立聯系,并構成自然與人工相互滲透、有機聯系的生態網絡,以達到生態效益最大化。
5 結語
城鄉規劃的實體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許多城市與鄉村是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相互影響的產物。因此在生態系統地規劃中,對文化進行有效利用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因此從發展旅游、塑造城市特色角度來看,城鄉生態規劃應注重尋找有傳統文化魅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模式,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從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發,強調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目標與區域或城鄉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追求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整體最佳效益。
同時,生態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系統各生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僅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而且也直接關系到系統的結構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因此,在城鄉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中必須遵循協調共生的原則,使得城鄉生態系統形成動態平衡,在這個系統中,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經常處于非平衡狀態。只有當城市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時,整個系統的整體效益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
參考文獻:
[1]焦勝等著,《城市生態規劃概論》,北京,化工出版社,2006
[2]黃向華,《城市園林生態系統規劃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學位論文],2007
[3]吳良鋪,《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108294);“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08BAJ08B04)
作者簡介:
關鍵詞:殘疾人高等教育;教育價值取向;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2-0155-03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價值問題是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整個教育工作實踐的出發點,許多教育現實問題都源于教育價值取向[1]。價值是指客體滿足主體的程度。教育價值就是教育這一活動及其結果滿足教育主體需要的程度。它反映作為客體的教育現象之屬性與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價值取向是指主體依據自身需要對客體進行的思考與選擇;教育價值取向就是以教育主體的自我立場對教育價值的自覺判斷與抉擇,它直接影響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價值實現[2][3]。教育價值可以分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包括生存或謀生、滿足興趣或精神需要、完善或自我實現等價值;社會價值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價值[4]。其中,滿足興趣或精神需要、自我完善或實現個人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中的文化價值屬于教育的本體價值,生存或謀生以及政治、經濟價值則屬于教育的工具價值。與教育價值的分類相對應,教育價值取向也可以分為個人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本體價值取向與工具價值取向等。作為教育縱向體系中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先進文化引領者的大學,自誕生以來其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就一直是學界積極探詢的熱點和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大學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始終是以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為導向的,而價值取向是維系高等教育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所在[5]。一般認為,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體在高等教育實踐領域中保持的價值立場、態度及傾向[6]。
隨著人本主義和教育民主化思想影響的深入,殘疾人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弱勢群體,其教育公平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殘疾人高等教育逐漸成為展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本體功能是賦予人以價值生活之能力,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生存尊嚴和理想追求,給人以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和完滿人格的自我塑造。就此而言,教育理應面向、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與排斥殘疾人,滿足不同人群對教育的需求[7]26。但長期以來,由于各種社會偏見與陳腐觀念的存在,殘疾人平等的公民地位及權利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而當今我國大學似乎又集體陷入了創優或改革的焦躁狀態,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現了價值取向上的迷惘與失衡,非但沒有與政治保持良好的邊際距離,而且深深地卷入了經濟的功利主義漩渦,過度追求社會工具價值而忽視個體生命價值,導致殘疾人高等教育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邊緣化狀態[3][8]。大學人文精神的衰微以及由此引發的公眾對其品質危機的責難已然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高等教育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與殘疾人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凸顯[9]。為殘障人士之福祉考慮,審視特殊教育對生命關懷的人文訴求,理性反思當前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偏離,回歸大學本身的高尚與包容精神,無疑是當前大學精神重構和社會文化重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命題。
二、當前殘疾人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及偏離
殘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國殘疾人事業和特殊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是社會和諧與進步的內在要求,對于保障殘疾人平等教育權的全面實現具有重要意義[10]。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黨和國家就致力于殘疾人教育層次的提升與生存狀況的改良,開始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種教育現實問題也十分突出,很多問題實則根源于教育價值取向的偏離,尤其是以急功近利為標志的功利主義對教育本體價值的沖擊。當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社會工具價值取向占據主導地位,殘疾學生的生命本體價值被弱化。二者的失衡主要表現在:1)殘疾人高等教育各種安置形式(特殊教育學院/系/班、隨班就讀、各種非正規教育等)下的專業設置都比較狹窄,過度關注了殘疾大學生生理缺陷的表象,片面分析了他們的優勢與弱勢,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精力對其進行缺陷補償,卻忽視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沒有充分尊重和開發其潛能,更沒有考慮到大學教育對其后續生活的支持與推進。2)很多高校往往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及評價模式,無原則地對殘疾大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忽視其個體價值和人格塑造,缺乏其對生命發展的全面認識和理性把握,直接導致畢業生專業學習質量偏低、就業能力與空間有限、職業調適能力不足及社會適應性不良等[11][12]。
受當前主流媒體文化中廣泛流行的悲劇或慈善模式的影響,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特殊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種慈善怪圈,這種現象的背后實則是打著慈善幌子的社會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對教育行為的操縱。事實上,殘疾人教育往往淪為商業炒作或政治作秀的犧牲品,甚至背離慈善行為最初的道德底線[13]。作為一種根植于人性本源的樸素人道情懷,慈善是仁愛之源和道德之基,但基于同情與憐憫的慈善行為往往會指向外界的恩賜與施舍,而這樣的饋贈無疑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俯視,實質上是對不平等的默認,尊重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按照這種人道慈善觀的價值取向,殘疾人高等教育就是慈善義舉,接納殘疾大學生的高校就是一種“高級收容所”,這顯然是對教育本質的誤解與偏離,也很難使教師產生積極的教育期望和真實的教育接納。所以,盡管慈善可以為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爭取到一定的物質支持和心理同情,但是,不可否認它隱含了一種歧視性的教育態度——忽視殘疾人的生命主體性和教育公平權。事實上,與這種片面教育價值取向相對應的是長期以來在我國已經根深蒂固的一種思維定式和價值認同——殘疾即殘廢,這從本質上否定了殘疾人的權利、價值和潛能,直接導致了文化隔離與參與受限,社會溝通及生活的障礙便由此產生。
三、殘疾人高等教育生命價值取向之重構與回歸
從社會責任和道義來看,大學不僅要樹立知識權威,而且也應成為“社會的良心”,大學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其中最為本質的就是以理解和包容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正如前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所言,“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14]。就這個意義而言,呼喚大學人文精神的回歸與審視殘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文訴求不謀而合。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殘疾人都能直面自身缺陷,堅強應對命運的殘酷挑戰,努力追求生命的價值,這種強者姿態應該引起人們對生命硬度與尊嚴的深刻反思。毫無疑問,人之生存應當是殘疾人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確證的哲學依據。關懷生命應成為當前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而生命價值取向的選擇也是對當代我國大學精神嬗變而進行批判與糾正的一種時代回應[6][9]。
1.核心:以人為本,堅持全納的教育態度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缺少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伴隨功利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泛濫,教育往往被單純地視為一種工具,“人才”的培養凌駕于“人”的教育之上。按照這種功利邏輯,殘疾人由于自身的局限不具備與普通人同等的學習或工作能力,自然應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隔離的學?;虬嗉壙梢詾闅埣矊W生提供最有效的教育。還有更為極端的觀點認為,發展特殊教育尤其是殘疾人高等教育難以產生顯性的社會效益,只是在浪費社會資源。事實上,很多高校都把殘疾學生視為一種負擔,認為他們會給學校工作帶來麻煩,會對正常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因而“理所應當”地把殘疾人拒之大學門外,或者只是提供有限的、隔離的教育服務,從而加劇了殘疾人的生存危機,這些現象都有悖于教育公平的精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歐國家的特殊教育界對傳統的特殊教育觀念及其教育經驗的合理性提出質疑,最先倡導“正?;苯逃_始打破隔離的傳統。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為一種教育思潮伴隨教育民主化的推進而逐漸興起,它以人權的視角和方法重新審視教育公平問題,對之后世界各國普通教育的改革和特殊教育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指導作用[7]。從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情以及殘疾人對高等教育龐大的潛在需求來看,源于教育人道主義使命的全納態度與精神無疑將會使以生命關懷為取向的殘疾人高等教育價值重構成為一種可能。
全納教育哲學的基本內涵是所有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應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都應在全面參與與合作中達到充分發展[15]。以全納為導向的普通學校應該反對歧視與隔離,無條件地接納所有學生并為之提供有效的教育。全納教育把教育關注從部分學生引向全體學生,充分而深刻地體現了教育民主的三大內涵,即教育機會均等、民主的教學與管理和民主的師生關系[16]。全納教育最核心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其靈魂就是對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懷,這意味著高等教育應該直面所有學生的生命現狀,以包容的教育胸懷接納殘疾大學生,并以積極的教育態度為其營造健康成長的空間。當然,教育不應是對個體發展的盲目順從,而應通過明智的選擇主動適應個體發展。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高度概括了“以學生為本”的真諦,他說:“教育是把一個人從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個人從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個人從虛假引向真實?!盵17]正如《學會生存》中指出,人類發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因此教育應指向具體而完整的人,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而不僅僅是經濟工具加以對 待[8]。人是教育活動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現代社會不應當有比人更高的主體和目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應當是主體的構建和公民的塑造。特殊教育的價值不能單純用結果取向的世俗功利原則來衡量,而應該通過最大程度地追求殘疾學生的發展得以實現。特殊教育的投入與產出無法達到絕對的物質平衡,其價值重心在于它的文化靈魂,即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超越生命局限的人文關懷。
2.落腳:科學發展,堅持生態的支持理念
2001年,WHO制定了《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標準。按照性質、程度和影響把健康損害分為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局限三級,某人的功能和障礙被認為是健康與背景性因素之間動態交互的結果[18]。按照ICF的理論模式,任何個體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人類的社會行為正是在各種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以及休閑娛樂情境中得以進行與延續的。因為身體缺陷或發育障礙的存在,使殘疾人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進行缺陷補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如果外部環境不能給予殘疾人有效而持續的支持,這種個體層面的缺陷和障礙就會上升到社會層次的障礙,進而導致社會參與受限和社會適應不良。換言之,障礙產生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良的外部環境因素和個體內部因素共同導致了殘疾人失能的結果。特殊教育價值的獨特性正在于它體現了社會宏觀責任意識,即殘疾不只是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為了提升殘疾人接受教育之后的持續發展的能力,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力量為他們提供一個良性運作的、多元的和生態化的支持系統。
所謂支持是指提供一些資源與策略。從個人角度講就是幫助他在工作與生活中獲得資源、信息和關系,進而提高其獨立性、生產性、社區整合性與滿足感[19]。近年來,促進殘疾人發展的支持理論越來越受重視,支持已日益成為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各個層級的支持系統也逐漸得以建構。這些支持系統主要包括以家庭支持和社區支持為核心的自然支持系統、由高科技帶動的技術支持系統、以人文環境改良與教學調適為主的學校支持系統、整合政府功能和社會力量的社會支持系統等[20]。支持的本質在于增進個體發展的內力,逐漸減少其對外力的依賴。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支持與輔助,是殘疾學生最有力的支持基礎。建構生態化教育支持系統的意義在于滿足殘疾學生的個別化需求、增加教育環境的包容度及提升教育的整體品質。在全納理念下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工作,應該追求在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降低障礙度,把握支持度。支持度即支持的程度、強度,還包含頻率、時間和支持類型。它分為間歇支持、有限支持、廣泛支持和全面支持。支持度的把握直接決定支持的效果[7]86。
綜上,在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盛行的當下,謀求大學人文精神回歸和殘疾人高等教育生命價值取向重構的高度統一,最為核心的就是以殘疾大學生個體生命作為教育的本原,在全納教育理念和生態支持理念下,以包容的教育胸懷接納殘疾大學生,并盡可能地促進他們無障礙成長和生命的完善,使之真正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進而使其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有益于人類的福祉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郭英娜.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哲學反思[D]. 昆明理 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0.
[2]薛忠祥. 20年來我國教育價值取向研究述評[J]. 教育科學研究,2009(11):20-23.
[3]李家成. 關懷生命——當代中國學校教育價值的新取向[D].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2.
[4]劉衛東. 當代中國教育主導價值取向的考察與反思[D].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0-12.
[5]王萬忠,楊勝良. 現代大學理念與高等教育價值取向[J]. 高等 農業教育,2005(10):6-8.
[6]徐紅,董澤芳. 中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60年嬗變:教育政策的 視角[J]. 中國高教研究,2010(5):7-10.
[7]劉春玲,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8.
[8]牛海彬,白媛媛. 人性視閾下的教育價值取向疏離與重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9-52.
[9]彭元. 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確證——一種基于生存論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6):36-39.
[10]麻一清,孫穎.殘疾人高等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 中國特 殊教育,2012(7):19-24.
[11]余慧云,韋小滿. 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綜述[J]. 中國特殊教 育,2006(4):66-70.
[12]李瑞江,帥敏. 成全生命特教學校教育價值取向的重構[J]. 綏 化學院學報,2011(5):4-6.
[13]何少穎. 大學生對殘疾人態度的研究[D]. 福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3-4.
[14]陳海容. 論大學精神的思想內涵[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7(4):132-135.
[15]黃志成. 全納教育、全納學校、全納社會[J]. 中國特殊教育, 2004(5):16-19.
[16]王珩. 全納教育哲學與教育民主[J]. 中國特殊教育,2003(5): 1-4.
[17]田建國. 以學生為根本,用真愛去育人[N]. 中國教育報, 2011-10-21(4).
[18]邱卓英. 《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研究總論[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
關鍵詞:參與式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利益相關群體;社區參與;白洋淀
abstract:as a scientific and wise use pattern for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ecotourism will benefit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ocial equity between people, so it enjoys broad promis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heory, key stakeholders playing an active role and produc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especially the broad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eco-tourism.
key words: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etland eco-tourism; stakeholder group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aiyangdian
地處河北省中部平原的白洋淀,總面積366km2,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濕地,其85.6%的水域分布于保定市安新縣境內。wwW.133229.cOm白洋淀的現代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安新縣經過20多年的開發與建設,目前已建成初具規模的以自然風光游覽為主的大型旅游區。20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然而,白洋淀的旅游開發仍停留在大眾旅游的階段,對濕地自然生態文化和水鄉原生的民俗文化挖掘不夠。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的參與不夠充分,廣大居民未能真正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利益。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白洋淀旅游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加以糾正,而根本的對策是實現大眾旅游向基于社區的濕地生態旅游的轉型,促進自然環境和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對民眾賦權為核心的參與式發展理論[1],對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現在,參與式理論得到了快速推廣,成為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農村工作模式[2]。在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采用參與式發展方法,協調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關系,加強他們之間的協作,特別是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將有利于發揮濕地生態旅游的扶貧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社會、經濟和環境等綜合效益。
一、白洋淀濕地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分析
(一)主要利益相關群體的識別
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會涉及到很多相關群體的參與及利益。旅游業的利益相關群體(stakeholder),是指任何能夠影響旅游開發目標并被該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3]。據此,可以羅列出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群體:政府;旅游企業;當地社區;旅游者;非政府組織(ngo);學術界及相關機構;媒體;國際組織及其在華機構;社會公眾等。本文依照研究的重點,篩選出如下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1.白洋淀景區管理委員會。為加強對白洋淀旅游業的監督、管理,安新縣集中了縣旅游局、環保局、財政局、工商局、物價局及公安局等政府部門的管理權,成立了統一的白洋淀景區管理委員會,代表安新縣政府負責對白洋淀旅游業的管理工作。
2.旅游企業。白洋淀景區的旅游企業包括荷花大觀園、白洋淀文化苑、漁人樂園等9個旅游景點及16家賓館飯店(星級5家,非星級11家),其投資者多為北京、天津等區外的旅游開發公司或飯店集團公司。
3.當地社區。白洋淀包括安新縣的39個純水村和134個沿淀村,總人口約10萬,水面38萬畝,葦地12萬畝,荷塘近10萬畝,沿淀耕地40萬畝。漁業、蘆葦種植與加工、旅游業是淀區居民當前主要的生計來源。
在上述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中,當地社區及其居民,因為是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所倡導的最主要的參與群體及最直接的受益群體,同時也由于參與式發展理論同“社區發展”理論的緊密聯系,因而成為本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并被定義為本研究的目標群體(target group)。
(二)主要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分析
參與式發展強調社會變遷中各個角色之間的互動[4]。在當前的白洋淀旅游業發展中,主要的利益相關群體出于各自的利益取向,面臨不盡相同的困難,借助自身優勢,通過不同形式從事或參與旅游業,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緊密互動的關系。
1.社區與景區管委會。社區居民需要政府及管委會以各種優惠措施為其從事旅游業提供便利,同時以強有力的措施保障他們對旅游收益的分享;另外,政府主導的旅游開發也離不開社區居民的響應與支持,景區管委會牽頭編制的旅游規劃,只有在社區居民的積極配合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白洋淀旅游發展之初,安新縣政府就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社區居民的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然而,在白洋淀的景區開發與管理中,管委會擁有絕對的主導權,社區居民完全處于被動而從屬的地位。開發中對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濕地資源占用,補償措施卻遲遲沒有到位。
2.社區與旅游企業。旅游企業包括景區和賓館飯店,客觀上為當地社區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以及直接獲益的渠道,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當社區民憑借著對當地環境的熟知及其生活、生產場所所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無疑可以使生態旅游產品更具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而且與社區居民有著最為密切的關系的當地自然、文化資源,也是旅游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而兩者的互動合作,有望實現互惠互利。然而,旅游企業的經營者歸根結底是追逐利益的生意人,其經營活動必然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會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且雙方在資源占有狀況和經濟地位方面極不相稱。當地居民雖然也從旅游開發中獲利,但同時也是旅游負面影響最直接的承受者,不利于社區經濟的全面提升。
3.景區管委會與旅游企業。在中國大部分自然資源豐富而保存完好的旅游地都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白洋淀地區也不例外,政府無力全部承擔大量的旅游開發資金,不得不需要吸引投資商來完成。目前白洋淀景區中的各大景點均是由區外的旅游開發商投資興建的。然而政府和旅游企業在發展目標上存在較大分歧:政府在旅游業中起到的是一種宏觀調控的作用,因此,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必須考慮到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全面協調的發展;而旅游企業的經營者則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濕地資源和當地環境的保護以及社區居民生計的維系缺乏責任感。因而,白洋淀的景區管委會在為引進資金而對旅游投資、經營商大開綠燈、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其行為的引導、監管,以防止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社區發展之間出現尖銳矛盾。
二、白洋淀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問題
(一)認清主要問題
1.確定主要問題。召開分別由政府部門代表、旅游經營者代表和社區居民代表出席的三方主要利益相關群體座談會,共確認了10個主要問題。(1)旅游收入低;(2)人員素質低;(3)傳統民俗文化流失;(4)生態環境退化;(5)旅游產品單一;(6)缺乏統一、合理的規劃;(7)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效率低;(8)收入分配不均;(9)社區參與不足;(10)缺乏協同、參與機制。
2.確定核心問題。在進行問題分析之前,必須首先確定核心問題。確定核心問題的方法是,基于各個主要問題,構建問題矩陣,尋找問題之間的關系;存在關聯的問題,在問題矩陣中賦予值“1”。累計各個問題得分,將得分最高的問題確定為核心問題。根據問題矩陣,“社區參與不足”與其它問題關系最為密切,總得分列全部問題之首,因此“社區參與不足”被考慮作為核心問題。
(二) 核心問題及相關問題分析
1.社區參與不足。白洋淀的居民世世代代以捕魚、葦編為生,旅游業興起之后,參與旅游業逐漸成為他們另一項重要的生計來源。當前,社區居民通過個體經營餐飲業、葦編工藝品加工、導游、漁船游覽、景區和賓館服務等形式實現在當地旅游中的就業。除自主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的居民外,其他被旅游企業雇傭的社區居民由于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缺乏專業技能等原因,只能局限在地位低、工資低、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環境差的崗位上。而就業之外的參與更是有限,社區未被賦予旅游業發展的決策權,不能充分參與到旅游業的規劃和管理中來。在旅游收益分配方面,旅游企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大部分社區居民并未因參與旅游業而走向富裕,而沒有機會參與旅游業的社區居民,尤其是其中的貧困戶等弱勢群體,更加沒有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利益,旅游業維系與促進當地社區生計的功能并未全面彰顯。而社區被排斥在旅游決策、規劃、經營管理和獲益之外,其結果是社區居民缺乏保護當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和傳承社區文化的熱情和動力;另一方面,社區沒有掌握旅游開發的主導權和控制權,造成了旅游產品的單一、旅游景點雷同、人造景觀過多和旅游經濟收益漏損等問題。
當前白洋淀社區居民參與不足,問題的形成有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兩個方面的原因。(1)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管理權和開發經營權的相對壟斷。我國由于長期處在政府主導的機制下,民間非政府組織力量薄弱,民眾缺乏民主參與意識,,使得旅游開發中缺乏有效的協同、參與機制。(2) 內部條件因素。白洋淀社區參與旅游除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外,其自身的種種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問題存在的重要因素[5]。主要是資金不足,人才匱乏,信息不暢等因素的影響。會使當地社區居民在參與旅游業中處于不利地位。
2.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效率低下。白洋淀地跨兩市五縣(市),是一個多行政區管轄的旅游區,同時各地旅游開發管理,涉及旅游、水務、建設、環保、交通等部門,這種行政管理重疊、部門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經濟利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等多種矛盾,導致產業發展投資浪費,重復開發以及攔車、搶客、擾亂碼頭秩序等行為時有發生。
3.生態環境退化。白洋淀生態功能逐年下降,生態系統極其脆弱。淀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洲灘圍墾、環湖丘崗的開墾和掠奪性捕撈、狩獵等,導致濕地萎縮,植被破壞,局部水土流失嚴重,嚴重破壞了白洋淀的生態平衡。
4.旅游收入低。白洋淀地處北方地區,典型的季風氣候使白洋淀形成明顯且難以改變的淡旺季,為擴大旅游業規模增添了困難。目前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夏季風光,旅游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 10月份至次年的5月這段時間旅游企業基本處于停業階段,旅游活動的可持續性差。此外,大眾觀光產品仍是目前白洋淀旅游的主流,缺少休閑度假產品和參與性、認知性、體驗性的生態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旅游者在白洋淀的人均停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不高。
三、 白洋淀生態旅游的參與式開發對策
參與式發展注重對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賦權,以期提高其在發展決策中的參與,以及使其最終在變革社會結構的過程中發揮作用,因而社區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對濕地生態旅游的成敗具有決定作用。在白洋淀旅游業發展以扭轉社區及其居民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劣勢地位。
(一)提高參與能力: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教育和培訓往往最能體現造血式扶貧,是旅游扶貧的思想精髓,也有利于社區參與旅游的可持續性。針對社區居民的宣傳和教育應由白洋淀景區管委會負責牽頭實施,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環境宣教,除幫助居民了解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還要使其掌握保護環境的基本技能;(2)旅游知識普及,主要的講授內容包括旅游及生態旅游的概念、旅游開發的內容與步驟、參與旅游業的成本與收益、國家有關政策等;(3)旅游從業技能培訓,旅游接待服務及經營管理的技能培訓包括指導居民將其空閑民居改造成農家旅館開展接待活動。另外,為實現婦女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的就業而實地開展景區導游、景區及賓館服務人員的培訓,組織培訓班,傳授婦女葦編工藝等。
(二)提供參與機會:資金支持
為使社區居民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獲得平等的參與機會,景區管委會需要通過一系列手段為其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或者引入相關的經濟激勵措施。如建立社區旅游發展基金。引入低息小額信貸制度,實行減免稅收的政策等。
(三)創造參與途徑,發展參與型旅游產品
這是發展對策中的核心措施,社區居民參與白洋淀濕地生態旅游的途徑主要是在生態旅游規劃及決策中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以使規劃或決策更加符合景區實際情況;另外就是共同發展營造社區參與型旅游產品并成為其最主要參與者與最大受益者。社區的參與有利于實現旅游產品的多樣化和旅游者體驗的深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產品單一和季節性明顯的缺陷。
(四)保障參與效果:利益分享
獲得經濟效益是社區參與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6]。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對社區居民在參與生態旅游中的付出的必要回報,也是對社區參與資源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的有效激勵。除了通過就業等直接參與利益分配外,沒有直接參與的社區居民,也可通過集體基金補償、利益的二次分配等形式保障他們也能分享旅游收益。對征用社區集體和居民的土地、及破壞其他資產的所做的補償,可以是資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補助,也可以是技術培訓、提供就業及信息等。社區及管委會共同出資聯營公司的收益中,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和公益金,分別用于擴大社區旅游再生產,及社區的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等。
四、 結論與思考
濕地生態系統由于具有較強的生產功能,因而其周邊往往是人口聚集的區域。世世代代生活在白洋淀周邊的居民,因此成為白洋淀生態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在濕地生態旅游中加強參與式發展理論的指導作用,在各利益相關群體中實現權利的均衡與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扭轉生態旅游開發中政府處于絕對支配地位、企業攫取大量收益的現狀,保證社區居民成為生態旅游的主體,平等地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合理地獲取生態旅游的收益。
濕地生態旅游的良性發展,是其利益相關群體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結果。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存在、完善及正常發揮功能是促成這一結果的基本前提。因而,部分利益相關群體的空缺及職能不完善將成為濕地生態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例如,我國本土的非政府組織很不發達,而且缺乏影響力,未能發揮其在生態旅游中應有的作用[7]。與白洋淀關系最為密切的保定市的幾家環保ngo組織,也沒有充分參與到白洋淀生態旅游的規劃與監督、管理中來。白洋淀當地ngo的缺失,無疑為協調主要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關系帶來了不便。因而,在推動濕地生態旅游進一步走向成熟、實現社區全面參與的過程中,非政府組織的興起與壯大將是勢在必行的。此外,生態旅游的初衷是定位于旅游者和社區的,因此作為另一利益相關群體的生態旅游者,其作用亦不可小覷。他們的廣泛參與,特別是他們在旅游活動中對保護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的意識與行為,包括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支付意愿、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態度,也將成為影響濕地生態旅游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joseph e.stiglitz.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radigm[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6(2):163-182.
[2] 謝屹,溫亞利.淺談參與式發展理論在自然保護中的運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81-83.
[3] 劉雪梅,保繼剛.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剖析國內外生態旅游實踐的變形[j].生態學雜志,2005,24(3):348-353.
[4] 李小云.參與式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16-17.
[5] 房艷剛,劉繼生.中國自然保護區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