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時間:2023-09-22 15:31: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長期以來都將林業作為一個創造經濟效益的部門,忽視了森林對生態系統的重要作用。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保證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的關鍵。但是,一些部門為了獲得經濟效益,過度采伐樹木,使我國原本就十分、短缺的森林資源更加緊張,而且,由于森林面積減少,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缺乏健全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體系我國目前的森林資源和自然環境面臨緊張局勢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體系。首先,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新林木缺乏養護措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其次,缺乏對林業建設的激勵和補償機制,群眾的造林積極性不高。
2開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2.1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保證生態平衡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和高耗能為代價,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同時,森林可以起到凈化空氣、調節溫度和濕度的作用,還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聲和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經過測定,每100米樹木就防護林就可以降低30%的汽車噪聲;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地球上有8萬種植物供人食用。因此,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對保證生態平衡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關鍵。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3森林是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橋梁
3.1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可以保證自然環境的健康,也可以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長時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在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破壞了森林資源,引發了很多環境問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做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僅可以保證自然環境的健康,也可以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3.2森林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森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對農田、濕地和草原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森林可以維護這些系統的穩定和質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利用農業和林業相結合的發展方式,既保證了糧食、生物能源的供應,又避免了土壤的退化,實現了雙贏。
3.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人口、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世界范圍內的重要課題,經濟的發展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缺少經濟支撐,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就無從談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可以說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
4結語
一、生態環境建設下影響林業發展的因素
在生態環境建設下,影響林業發展的因素較多,體現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國森林資源匱乏。新時期我國人均森林面積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積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積量僅占12%,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但在眾多發展國家中也處于末端。森林覆蓋率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遠遠低于世界森林覆蓋率。就我國而言,森林資源較多的是東北地區,所占比重較大,東北11省平均覆蓋率為31%,黑龍江、吉林等地區的森林面積已占到全國面積的41%。二是:人們的環境保護觀念淡薄。站在社會層面來說,人們大都不具備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大部分實際建設務工無法順利開展,工作效率極其低下,是林業發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礙物。在新形勢下,我國生態環境被嚴重污染、破壞,大部分植被、林產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環境,而林業發展也受到極大地影響,加上人們不具備較強的環境意識,沒有意識到林業管理建設的重要性,大量珍貴樹木被砍伐,影響林業的健康發展。三是:缺乏健全相關政策與體系。生態環境建設下的林業發展必須擁有健全的政策、管理體系,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確保各項林業工作順利開展。在林業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沒有綜合分析林業發展現狀,多角度健全相關的政策與體系、管理制度等,導致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頻繁出現,無法有效指導林業建設,加快生態環境整體建設步伐。
二、生態環境下新農村林業發展對策
(一)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管理工作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實踐中,必須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嚴格執行相關的政策、方針,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使其處于統一的網絡體系中,避免出現孤島現象,從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作,尤其是長江流域。對于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長江流域的實際狀況,多角度、多層次采取各種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為促進林業的整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林業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多樣化職能,做好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將其落到實處。在此過程中,還要做好總體規劃,制定可行的目標,比如,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新時期林業建設有序進行,要結合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全面、客觀地分析其影響因素,制定科學化的林業建設方案,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二)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力度
想要促進林業的健康發展,加強資金與技術投入力度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充分意識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重要性,適當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支出,調整投資比例,確保林業建設擁有足夠的資金。具體來說,政府要重新綜合規劃生態建設項目,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新農村整體工作布局中,將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資金投入量,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還要通過不同途徑發動社會力量,多鼓勵工業企業、社會產業在方面的投資,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做好資金的分級管理工作,提高資金在林業發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過程中,要多角度擴大投資規模,設立專門的林業發展資金管理部門,避免浪費大量的資金。此外,還要優化利用先進的現代樹木種植技術、管理技術,不斷拓寬生態環境保護渠道,借助社會力量,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下新農村林業的持續發展。
(三)健全相關政策、立法,加強法制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綜合分析林業發展現狀,健全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更好地保護林業環境,加大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大眾更好地了解生態環境建設,意識到其重要性,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對于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打擊,避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從某種角度來說,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國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會大眾必須重視的方面。政府部門要優化利用社會媒介的作用,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發動社會力量,充分調動林區附近的群眾參與積極性,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共同解決林業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避免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好人類耐以生存的家園。
三、結語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環境保護
一、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農村環境一般指以農民聚居地為中心,一定范圍內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主要包括農村區域的人群生活環境、聚居地環境,當然也包括農業各產業環境,因為農業產業的活動空間主要分布在農村。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可歸結為三類:一是生態破壞問題。主要是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資源等,造成生態失衡難以自我修復與更新所導致的后果。二是農業的自身污染問題。農業的集約化、產業化對農藥化肥、農膜、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的高量投入以及養殖業發展帶來的畜禽糞便污染等是這一問題的主要根源。三是農業的外源污染問題。主要指鄉鎮企業、城市工業的轉入及農村社區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廢”污染。我縣農村集聚著豐富的資源與生態條件,是“三農”的聚居地與載體,也是事關國民經濟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區域。目前,我縣農村人口比重仍較大,因此,農村仍然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與科學合理地搞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已迫在眉睫。
二、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
科學規劃是合理建設與建康的前提。在所在區域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及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應遵循如下六項基本原則:
1.以生態學及規劃理論為指導,與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制定。村是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交叉融合的復合系統,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村鎮的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按照生態理論規律并結合村鎮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要求,按照“三同步”方針進行規劃,既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的原則。這樣才能使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
2.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應能不斷提高村鎮的生產生態位和生活生態位。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立足于促進生產、文化生活、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布局協調,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將生態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社區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同步發展。
3.科學設計發展規劃與模式,改善、優化結構。村鎮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在規模上應相互協調,既要便于集中進行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有利于就地開發和保護自然資源,發展生產。在總體構型、人口密度等方面要符合生態要求。應本著統籌規劃、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總體規劃的原則進行。
4.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使多種治理措施科學配置,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5.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現依法保護與科學整治相結合。
6.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的方式,確保生態環境建設能夠順利實施。
三、我縣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主要措施
要想搞好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必須領導重視、強化管理、轉變觀念、法律保障、措施得當等諸多因素配合,主要有以下七項措施:
1.加強領導,職責明晰,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組織與實施工作。把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列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計劃部門要統籌規劃,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各主管部門應各盡職能,明確責任,強化領導與管理。財政、金融、科技、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均應積極支持生態環境建設。全社會各部門通力協作,才能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2.盡快建立健全我縣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快相關政策出臺。各鄉鎮在建設規劃與經濟發展規劃中應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在產業布局、開發項目建設時,嚴格執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法規法律,要同時檢查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落實情況。
3.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手段規劃和整治生態環境問題。本著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節約型,和諧型社會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礦區;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環境
我國礦產資源很豐富,但是,隨著礦產資源的使用越來越廣,礦產資源的開發在帶來顯著地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要促進礦區林業生態平衡,積極構建礦區林業生態體系,加強礦區林業文化建設。林木是自然環境的天然空調,只有大力發展礦區林業,才能根本改善礦區環境。
一、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內容分析
曾有林業部門領導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林業工作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著力構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體系,推動我國林業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滿足新社會主義新時展的需求?!彼^的六大體系包括國土生態空間規劃體系、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體系、生態產品生產體系、支持生態建設的政策體系、維護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等,其中生態文化更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動,倡導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共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在人們尚未清楚認識自然、看清自然環境對人、社會、經濟重要性的同時,生產活動中大多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此認識到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能過度地從自然中索取以過度消費掉自然資源,應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索取和消費的文化取向。由此可見,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典型,增強生態意識,繁榮生態文化,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價值觀,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態文化體系?!睘榇丝蓪⑸鷳B文化體系構建分為陳生態文化導向機制、驅動機制和約束機制。
二、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措施分析
(一)生態文化導向機制
1、政策導向
政策導向,就是指政府運用行政手段,通過政策引導措施實現國家在落實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方面的戰略目標。例如,利用經濟杠桿、金融政策、投資政策和政府采購政策等工具支持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這就要求政府明確支持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倡導環境保護、節約減排。同時,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消費方式,為人們生活提供向導。
2、輿論導向
輿論導向,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各種媒體和宣傳工具通過社會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專欄,及電影、戲劇、文學等形式弘揚生態文化,宣揚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正面引導社會大眾,讓大眾在這種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真正發揮輿論的導向和監督效果。
3、市場導向
所謂的市場導向,是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通過經濟工具調整資源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浪費,倡導綠色消費,進而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與此同時,大力執行市場準入機制與認證機制,各地組織部門嚴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益的產品進入市場,并積極推進綠色工業發展,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
(二)生態文化驅動機制
1、政策驅動
政策驅動,就是在政府推行的產業政策下,利用產業政策所產生的驅動力建立健全與完善的清潔生產機制,積極倡導新型產業發展,帶動傳統產業升級,通過此渠道拉動生態文化體系發展。為了做到這一點,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驅動積極鼓勵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和潔凈能源產業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機制,進而推動林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利益驅動
利益驅動,就是運用國家稅費杠桿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嚴格按照“誰污染、誰受罰,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增加生產者消耗資源、能源的成本,讓那些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的生產者承擔相應的經濟補償,使其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3、激勵驅動
激勵驅動,就是要求國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形成再生資源循環回收利用體系,利于保護環境。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稅費減免等措施全力支持現代生物技術和高新技術為依托產業發展,并加強廢舊物回收利用,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增強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索取的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環境。
(三)生態文化約束機制
1、法律約束
法律約束,就是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用法律、法規來規范和調節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關系。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利于加大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使全社會的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置于環境保護之下,進而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并達到構建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效果,推動林業改革。
2、道德約束
所謂的道德約束就是將倫理道德、社會道德、思想素質等擴展至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增強社會民眾的責任意識,并肩負起這份責任做些對環境保護、生態維持有益的行為。自然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了家園,全國政府、團體、社會、廠礦企業、事業單位、接到社區、學校等,每一位公民都應承擔起這一份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責任,并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使之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3、制度約束
制度約束,就是進一步建立和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為了做到這一點,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充分考慮生態補償因素,秉持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理,利用補償制度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由于補償機制初行,可在各地方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并建立遺傳資源惠益共享機制,全力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確保生態補償機制發揮切實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補償制度,可采用對口援助、經濟補償等形式自上而下、自東向西逐步實行,補償對生態環境貢獻者,進而形成良好的機制。
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實際情況,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措施的實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為此,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加強探索,才能達到既定目標。林業改革與建設是以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為前提,林業要想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要積極發展好生態文化建設。在未來的工作中,林業主管部門必須進一步加大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提高林業生態文化在建設上的規模水平,健全與完善林業法規體系,為推動林業健康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安廣君.堅持基本國策促進礦區可持續發展[J].山東環境.2000(01).
[2]文竹,張燁.論礦區建設規劃與生態[J].煤炭技術.2013(05).
首先,針對農戶過度使用農藥問題,國家除了可以采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大力倡導使用農家肥以減少對環境特別是水質的直接污染的方法外,還可以給予農民生產以及技術的支持。
2.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生態資源的日漸匱乏,對生態以及自然資源的保護成為我們黨的重點關注問題,于是加強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了解人們的心理,了解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程度,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在中小學的教育中增加對學生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的教育,有意識地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于生態的保護應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由于受教育情況分布不均的特點,農村的受教育情況遠不如城鎮,于是在某種程度上農戶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更為薄弱。但是,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題,若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某些生產行為可能產生的危害性,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就非常的不利。加強農戶思想上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讓農戶樹立起生態治理與與經濟同步發展的理念。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揚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法規,切實深入各家各戶,讓人們深刻體會到資源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從根本上認識到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認識到生態建設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從而有意識的主動參與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中來。
3.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目前我國仍處于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粗放型的增長模式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提高,但是由于產品的質量難以同比的提高,導致了經濟效益較低,所以能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國以資源的大量消耗支撐經濟增長的現狀,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由于我國大部分的生產仍停留在對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上,生產相對分散,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直接造成稀缺資源的迅速減少,對生態的破壞程度大大加重,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在工業生產中應該樹立節能減排的經營理念,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改進機器設備,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同時,企業應該努力培養技術創造型人才,利用先進的技術增加產品的價值。實現經濟增長,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減低成本,不斷提高產品的種類,使經濟效益更大化。努力實現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
4.適度提高資源性產品的價格
由于目前我國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偏低,導致企業多發展資源依賴性產業,過多的使用稀缺資源,導致生產環節對稀缺資源的粗放使用和較多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可以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適當的提高資源型產品的價格,以此來降低居民對于此類產品的購買,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企業轉向對其他產品的生產。這一舉措引起的消費減少對于稀缺資源的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態環境。
5.總結
關鍵詞:城市建設;生態保護;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目前,在我國城市建設中,生態保護建設問題還比較突出,因為城市建設而導致生態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工作極其重要。
2、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卻在不斷惡化。局部的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1978年,全國城市數量為193個,2000年達到了667個,其中200萬以上人口的超級城市13個,此外還有2萬個建制鎮。大面積的城市建設已經帶來了許多問題。
3、生態保護是城市建設的當務之急
“城”是人們生存、生活、生產的基本環境,是發展經濟的載體,有“城”才能有“市”?!笆小笔墙洕?,“市”的發展反過來又是改善人們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的動力與活力,促進“城”的發展。因之,城市建設從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聯系在一起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組成一個“生存鏈”。
3.1、城市建設的本質就是環境建設
如今,人們將環境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環境為城市(包括鄉村)建設;第三環境為室內設計。由此可知,第一環境為自然(生態)環境;第二、第三環境為人文(人工)環境(這里包括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和遺跡)。城市建設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改善居住質量、發展經濟的最基本且盡可能好的環境。因此城市建設的本質就是環境建設。
3.2、城市建設的目的就是創造一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隨著人們對環境的層次認知越來越細,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公共環境,公共環境又可分交通環境、景觀環境、商業環境等等,人們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質環境,而且強調有好的精神環境,即所謂的“硬環境”、“軟環境”不一而足。
現代城市建設的關鍵,并不在于“建設”本身,就象一首好歌必須有好的曲譜,一出好戲必須有好的劇本一樣,而在于有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的規劃,而規劃的核心、靈魂正是創造一個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自然資源保護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3.3、城市建設必須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其本質就是—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其來源及本質就是環境保護。它包括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不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使人類的發展與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持平衡;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其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資源在當代人之間及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續發展理論現在已成世界許多國家指導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
4、城市建設中加強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考核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其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必須融入各級政府部門所設立的建設目標中,通過分攤責任與義務而建立關于環境保護的考核機制。通過嚴格實施環境考核機制,對城市環境進行考核,并且對各級政府部門的環境工作進行評價,這樣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展過程,同時,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
4.2、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協調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可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加強生態城市建設。首先,應該由相關的科研單位對生態環境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給城市建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作為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其次,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城市規劃,鼓勵科技創新,從而在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加大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再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項目;最后,加強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使環境保護人員能夠提高各項能力,為保護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4.3、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機制
在城市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同樣,對于這項任務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監督部門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分級管理,促使城市建設的相關部門將環境保護的計劃積極落實到實處,以此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
4.4、優化資源配置
城市要實現全面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其中,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聯系在一起的,要協調好生態環境與整個城市建設的關系,才能維系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4.5、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因此,從普及環保知識做起,加大關于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這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措施。其途徑:一通過社會媒體,對環保加強宣傳;二通過建立相關網站,對環境保護加大宣傳力度;三開展關于環保的輿論和科普宣傳活動,不僅增強了人們對環保的認識,還增加了人們自覺環保意識。
5、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5.1、科學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中,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理論的重要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其需要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考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現代生態環境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的開展城市規劃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到緩解,使城市規劃工作中更多的關注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5.2、了解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首先對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以此為基礎指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指導城市規劃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理論的應用。立足與城市生態環境基礎現狀、關注城市規劃需求,以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為中心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5.3、針對現有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
針對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運用的重要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對現有在建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在原有城市江邊、湖邊的休閑建筑中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用,同時注重植被保護設施的設置,減少人員活動對水環境及植被的影響。另外,在城市會現有建設工程中,還應注重植被景觀、綠化等配套工程的設計與應用。將生態環境理論切實落實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工作中,促進城市會話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6、結束語
在今后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問題;作用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進行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復生態環境、改善自然條件,通過森林所具備的功能來平衡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際中,由于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其所產生的影響無法立刻消除,因此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必須要根據其發展現狀及實際需要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及恢復,通過森林培育來恢復其所具備的生態功能,以此來促使生態系統可以得到有效恢復,進而滿足現代社會在持續發展中對自然生態的需要。
1生態環境建設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人類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作用,但是在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難以避免,但是在實際中,自然環境破壞所產生的負面因素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無法忽視的影響,近些年來氣候變化異常、地質災害頻發等都是由于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所帶來的影響,根據我國生態環境的特點,其主要需要面對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水土流失。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樣化,流失面積也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質區域都有分布。我國已針對水土流失現象展開了全面的預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著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的現象。
1.2土地荒漠化與沙塵暴。經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面積已達到262.2萬hm2。占據我國國土總面積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繼水土流失后出現的又一土地惡化類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現會導致大面積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續不斷發展,就會形成沙塵暴。當土地荒漠化不斷加劇是致使沙塵暴發生頻率不斷增多,強度不斷增大的直接原因。
1.3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是環境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如今我國的森林資源與發展需求極不對稱。主要由于我國的森林面積小,森林資源的嚴重匱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勻,總體呈東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國近些年對森林資源的大量采伐,卻對樹種培育和植樹造林等積極措施實施較為被動,因此致使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另外,人們為了搞建設、促發展,對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奪,使得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致使多種物種都瀕臨滅絕。
1.4淡水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資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資源的急劇消耗造成許多河川徑流量嚴重衰減,河流出現斷流。河流斷流使得河道內水資源大為減少,直接影響到沿岸以河水為主要水源的飲用水和生產用水的供應,而且直接影響到沿河以河水為主要灌溉水源的綠洲生態系統,還會影響到航運業務、能力急劇下降和下游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2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2.1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重要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據測定,1cm厚的枯枝落葉層,就可把地表徑流減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減少94%;1萬hm2林地可蓄水300萬m3。森林可以使集水區的徑流較緩地進入溪流,在暴雨情況下延緩洪峰,減小洪水量;在枯水季節,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對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調節作用。因此,中國把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為一項整治國土的重大戰略措施。
2.2防風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在實際中具有極好的防風固沙的效果,風沙在經過森林時因樹葉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速,沙粒經由樹葉的阻隔可以避免其隨風侵蝕土壤,并且森林還可以使風調轉風向。一條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迎風面防風范圍可達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面可達林帶高度的25倍。在防風范圍內,風速減低20%~50%。如果林帶和林網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災害性風變為無害的小風、微風。喬、灌木根系可以穩固土壤的顆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經過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對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3防災減災,確保農業穩產高產。在森林覆蓋的區域,其區域內通常會形成較為良好小氣候,根據調查發現,一般在有森林的區域,其周邊氣候相對穩定,尤其是在冬季及夏季的時候,在低溫及高溫的控制上森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在有大片森林覆蓋的區域,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及蒸騰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空氣質量,并增加空氣濕度。因此防護林網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有利于作物播種、生長和越冬。森林對減輕水旱災害的綜合作用是明顯的,能減輕干旱風、霜凍等自然災害,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2.4吸收、固定CO2,緩解全球“溫室效應”。陸地生態系統碳貯量約達5600~8300億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貯于森林之中。每生長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二氧化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但森林破壞后又能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當前,由于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引起的“溫室效應”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關注的環境問題。因此,人們在千方百計保護森林,減少砍伐森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碳庫的同時,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率,以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2.5保護物種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萬種,占世界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壞,導致物種多樣性降低。據統計,中國的物種有15%~20%受到威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自然保護區保護著中國大部分瀕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也保護了約2000萬hm2的天然林和約1200萬hm2的各種典型濕地,它們分別占全國森林和天然濕地總面積的14.6%和50%。
3結論
森林培育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措施,其在實際中對生態系統起到了維護及恢復的作用,對于生態環境建設來說,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復生態功能。因此在實際中相關單位必須要對森林培育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重視起來,加強研究與探索,還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支持以及民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支持。努力振興中國的林業發展,促進林業經濟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孔繁輝.試論森林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J].科學與財富,2016(4):201.
[2]呂陸海.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探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6(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