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科學課程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是小畢科學課程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保陣。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誣問題,從腳位成長和師范培養兩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始于新世紀之初的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至今成效明顯:素質教育得到有力推進;兒童全面發展、自主成長的教育環境正在形成;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同時體現現代科技和文化特點的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初步建立;學校教育中單純知識傳授的情形大為改變,培養會生存、會生活、會學習、全面而又和諧發展的人,已是學校教育最為強調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我國基礎教育正在步入從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小學科學,是課改中設立的新課程??茖W課的實施,對小學課改的整體推進作用明顯,因而在新課改的進程中,尤為受到關注和重視??茖W課程在各地建設和開展情況不同,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各異,但卻均表現出教師隊伍師資缺乏和團隊專業水準不高的相同問題。筆者在對二百余所各級小學科學課程建設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愿與關注者共同探計。
1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專業教師缺乏、專業教學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數學校科學教師隊伍不能滿足“基本勝任小學科學教育的需要”
應當重視的部分調研數據分列于下。
學??茖W課專職教師只占任課教師的22%,兼職教師比例高達78%,且年更換率近40%。
任課教師學歷達標約90%,但專職教師中具有科學專業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職教師則不足20%。
75%的科學教師由學校安排任課,并非個人選擇和要求。
專職教師中通過科學課程崗前或在崗培訓持證上崗者約為47%,兼職教師則不足15%。
專職教師都兼有管理實驗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務。90%的任課教師周課時超16節,38%的教師在18節以上。
75%的教師認為,教學中設計教學活動、理解教學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分解和落實課程目標,均感到較為困難。
50%的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許多科學課成為“講科學”。
認為科學教師嚴重缺乏的學校占78%,認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須通過課程教學實現,這使課程專業教師隊伍成為關鍵。充足的專職教師,合格和高水準的課程教學,是課程實施和課程目標實現的保障。小學科學課,有“教師即課程”的說法,但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嚴重受制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滯后。
2理解、支持科學課教師工作,改善工作環境,重視崗位培訓,多途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師培養體系,加快,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
2 .1理解支持教師工作,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促進科學課教師成長
小學科學課教學,是一種新課程、新理念、新內容、新方法的科學實踐活動,實踐難度較大。學校領導應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努力創造物質與非物質條件,不斷匯聚和拓展教學資源,給科學課教師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使他們精力充沛、充滿熱情地投入教學和教研,大膽探索,努力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不少學校在實踐中,創立了各種形式的任務驅動和目標激勵機制,科學課教師在良好的工作環境中獲取動力,自我提高,銳意進取,不斷成長。
2 .2多途徑提升科學課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專業成長
我國小學科學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尚處初級階段,多途徑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和加快專業成長,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和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立足現實,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學課教師培訓工作,把崗位培訓作為最為急切的科學教師隊伍建設任務。通常的目標基本為專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和兼職教師普及化訓練。力求持證上崗,基本達到國家要求。
崗位培訓表現出新課程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一種最基本的需求,各地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多種適宜的模式,進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培訓體系。
崗位培訓策略一般包括:專家和教學骨干組成培訓團;成立專門網站,建立教師爭鳴、交流、異地探討的平臺;計劃和組織專職和兼職教師參加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專項培訓;積極開展校本教研。
受歡迎的培訓體系,常建構為“研訓結合”的形式。培訓方法主要有理論輔導(專家報告、教師傳經),教材分析(整體和全面分析、專題分析、課例分析),專題研討(專題研討會和研究課),實踐活動(親歷探究、實驗制作、科技環?;顒?和科學課沙龍(網上和校際交流)等。
多途徑的科學教師培訓,有效提升了小學科學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增強了教師們的教學信心和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小學科學課教師的專業成長。
2 .3盡快創立小學科學教師培養體系,加快科學課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師范教育的改革發展,近年來未能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變化和要求,尤其是未能給予小學科學教育足夠的支持和貢獻。
在教師教育已變化的今天,師范教育必須關注和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應當以此促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不少地方師范教育中科學教師教育已經起步,時代呼喚高素質的小學科學教師,同時也賦予師范教育新的歷史任務。
首先要盡快重建和創新小學教師包括科學教師的培養體系。盡快改變近年來小學教師教育弱化和無序的現狀,有力地承擔起新時期小學教師教育的重任,為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不斷注人新的力量。其次,還須盡快完善小學科學教師培養課程體系,明確培養目標、內容及要求,保證小學科學教師培養質量。還要注意擴展高師教育職能,高師培養要與小學教學實際聯系,教師教育要“下延后續”,走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教育改革共進、共贏、共榮的道路。
還有研究者對小學科學實驗課堂的組織和內容進行研究。提出了眾多激發學生思維動力和實驗興趣的策略,提出探究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限定實驗與多樣性實驗等多種實驗教學模式,但已有研究多缺乏與我國農村小學教育實際相聯系的實施性策略研究,特別是對于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生的實際情況缺乏分析與研究。不足以指導初中起點六年制小學科學本科免費師范生大學物理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因此在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教育中構建物理實驗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教育培養目標決定了構建物理實驗課程體系是必要的
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教育是為適應我國基礎科學教育改革,培養學有專長,能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師??茖W方向學生主要學習基于小學科學教育的統一的科學概念和原理,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接受嚴格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的訓練,以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具備從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與農村科學課程研究開發的基本能力。
物理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這一培養目標的重要課程途徑,所以物理課程不僅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科學方向學生的主要專業課程。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實驗是這些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能力是自然科學的主要能力之一。物理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實驗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生培養目標,物理實驗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二、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教育實驗教學任務決定了構建物理實驗課程體系是必要的
國內外專家對小學科學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培養問題做了眾多研究,提出了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思考的科學實驗教學模式,并指出為落實這一過程,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同時也必須具備對整個實驗過程(包括設計、準備、反思等階段)進行系統的認識和把握的能力。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教育也必須高度關注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茖W方向師范生的物理實驗能力(包括對實驗意義的理解、實驗設計與改進、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反思、實驗過程的組織與指導等)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成為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生培養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
對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生進行物理實驗教學的任務包括:①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理論知識體系和基礎實驗技能,能夠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熟練準確地進行相關操作;②使學生理解現代工業社會與物理有關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具備基礎的用物理原理分析的能力,形成與物理實驗有關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③使學生具有根據農村實際因地制宜地設計和改進物理實驗,完善物理保護性措施的意識和能力。這些能力和技能可以作為衡量小學科學教師整體科學素養水平高低的依據,也是六年制小學科學方向免費師范生專業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這三項任務階梯式遞進,其相應的課程體系也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就需要一個完整和系統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各階段學生實驗水平發展的需求。
三、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決定了構建物理實驗課程體系是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素質化教育
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對科學原理、科學知識與科學現象的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讓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1]。從本質上說,小學科學課程是素質教育新課改教學政策不斷深入與推進的結果,是我們有效提升小學課程教育成效與作用力的重要步驟與重要方式。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工作,理清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方案,從而切實提升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一、當前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主導,學生參與性不強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科學課程課堂教學始終存在著教師主導、學生參與性不強的弊端,教師代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基本知識的教學上,既沒有為學生提供思考與消化的時間,也沒有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長期以往,必然會影響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的學習熱情,這是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成效有限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激發學生探索科學、了解世界的欲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尋自然現象背后的奧秘,并非培養出專業的“科學家”。但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大多數教師往往忽視教學重點,側重于科學理論的解釋、基本概念的傳輸等等,將小學科學上成了理論課,這與小學推行科學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與出發點背道而馳。
(三)教學方式單一,課程改革進程緩慢
好奇、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在有效推進小學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師要更為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趣味性與吸引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學生更為新鮮、新穎的學習體檢。但當前教學方式機械、單一,缺乏變化性是絕大多數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通病,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阻礙了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
(四)實驗不“實”,理論替代
科學課作為小學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實驗則是完成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但農村小學受教育裝備和師資的影響,很多教師沒有實實在在的讓學生動手進行科學實驗,而是把實驗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背背答案應付考試了事,這樣就完全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推進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針對當前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問題,我們可將有效推進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措施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推行學生本位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推行學生本位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熱情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工作,也是有效凸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作用力的影響力的核心。比如,在進行“水與食用油”這一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小組討論等等方式提前預習書本,回答課后問題,并在課堂教學環節通過小組之間互相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來,同時也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科學學習的樂趣。
(二)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熱情的必要舉措??茖W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用科學知識來解答,教師可以有效進入生活教學方式,比如在進行“種子發芽驗”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綠豆粒,讓學生在課下種植綠豆,并且記錄綠豆破土、發芽的過程,讓學生親眼看到“科學”,發現“科學”,從而真正開啟學生渴望接近科學、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主動性,這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與出發點。
(三)實驗做“實”,為探究而設。
小學科學實驗課,應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實性、關注學生的有效參與、關注學生的真實感悟。科學實驗課如涓涓細流,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學有所得。這就要求我們:
1.農村學校要加大實驗設備設施的投入,能基本保障科學實驗的正常開設。
2.加大科學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確保師資。
3.加強科學實驗室的使用管理,較大對科學教師的考核力度。
通過以上措施,才能為學生實驗探究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和機會,真正做到“為探究而設”,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真真實實地體驗、領悟科學實驗的樂趣。這樣的科學實驗課才更加真實、樸實、扎實,這樣的科學實驗課才更具實效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升科學考試成績的含金量
必要的考核既是檢查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也是確定教學重點與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科學課程考試的含金量,我們必須改革小學課程考核方式,除了堅持傳統的筆試之外,教師可以引入現場作答等等方式,將生活中與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相聯系的科學現象制作成小紙條,讓學生現場抽取問題,并在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后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釋這些生活現象,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意識,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到知識,學會使用科學,從而進一步凸顯小學科學課程的操作性與實用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程改革是一項項目眾多、任務繁重的工程體系,學校、教師與家長要共同參與到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工作中來[2],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高效地解決小學科學課程改革中的諸多現實問題,提升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影響力,為我國素質教育的可持續化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與前提。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科學;人文教育;融合;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0-0095-01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
科學課程要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統一。教科書是科學與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現在的教科書在編寫上都增設了許多充滿人文色彩的內容,既有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科學故事、還有科學小詩……在教學中,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不僅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還必須充分發揮教育機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閱歷和實際需求出發,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內容,有效挖掘人文教育素材。
此外,小學科學教材的課時在學習內容安排上偏多,按一周2節科學課算,一冊內容通常無法在規定學時中完成。課程結構上采用的大單元形式在指導教師教學行為上也表現出來較強的流程性,各年級教材中前一次的教學是為下一次的教學做準備的,教學是為了未來學習做準備的,也即所謂“垂直相關”,這類內容成為教學重點。而所學的內容能幫助學生處理眼下所遇到問題的內容較少,即“水平相關”。也不易為教師和家長關注,也就是缺少些對“教學即生活”的關注。小學課程應為學生提供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多元化課程體系,此外,積極開發有利于豐富學生體驗的校本教材也是一個的途徑。
二、在教學設計中落實科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活動中,教師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直接關系到學科教學活動的實施,小學科學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擺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建立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目標導向。使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在目標中達到有機統一。
2.尊重主體,以人為本: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小學科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小學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要求教師在人文理念指引下,彼此敞開心靈,溝通接納,吸引包容,互動分享。教學過程不再是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教學相長的過程。
3.要有親身經歷的過程: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真槍實彈”式的探究過程中經歷、感悟、體驗,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從而領悟科學的本質。
4.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科學研究不只是科學家的事情。我們要幫助學生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使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內容,追求“課堂生活化,生活課堂化”,于是科學就回到了它本應依存的天地――生活中。
三、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人文內涵的彰顯已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
1.課堂教學中重“身教”。言教不如身教,這要求教師自身首先要有人文思想,行為上努力從自身做起,隨時注意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如不能隨意亂掉扔一些實驗的材料、在課堂上要反復使用紙張等。這樣的行為有利于人文思想的滲透。
2.教師要蹲下來教科學。蹲下來教科學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理念。它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知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師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未成年狀態,關注每個學生的問答,并及時予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
3.要善于利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信息。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鮮活整體,每時每刻都會有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在其中有許多可以進行人文精神養育的契機,這就需要教師去捕捉、去發現,并因勢利導進行教育。
四、改革評價體系
1.對科學知識、技能的評價。通常我們可以用測驗、作業、實驗操作等方式對科學知識、技能進行評價。還可以用訪問、小論文、成長記錄袋等進行評價。主要是看學生對基本的科學概念、原理等知識的理解、表述狀況,及運用科學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2.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及討論、探究、創新等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重點評價學生“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評價時要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和體驗。
五、營造科學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具有無形的教育功能,對師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對于促進科學與人文教育融合也有著重要作用。精心設計的校園布局、綠化、美化、人文景點等,能被賦予育人的意義,對人們能夠起到感染、激勵、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我們在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由精美圖片、精辟文字與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的欄目如“中華美德”、“中華賢哲”,“中華科技”、“百年諾貝爾科學獎”等可使學生在課間休息的同時得到心靈、思維上的啟迪。
總之,小學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使科學返樸歸真,使學生在科學性和人文性兩方面都得到均衡的教育。強調實現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知識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統一,以培養科學與人文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
體育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現狀;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曹艷(1962—),女,漢族,山西靈石人,昆明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
國家教育部為了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推出了我國《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這是高等教育開展的以適應21世紀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起點高、立意新、系統性強、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改革系統工程。1997年2月原國家教委辦公廳還下發了“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程方案》(試行)的通知”。通知要求有關院校從1997年新學年開始實施《課程方案》,及時總結經驗,認真研究試行中存在的問題。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其特征就是以人為本,以創新為靈魂,以知識為產品,以全球為背景。大學教育必須圍繞知識經濟的特征來考慮,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高等學校為了適應這些要求,需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辦學效益。而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則需要更新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及時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引進到教學中來。
1.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
探討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首先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有了明確的定位,才可能進一步確定和優化課程設置體系。根據原國家教委1994年提出制定并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體育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受到體育科研基本訓練的體育專門人才”[1]。但當前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對現在的中學體育教學僅僅是基本適應,與未來多元化的中學體育教學發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注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中學和小學體育教師是本專業主要培養目標,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而擴大的目標口徑,具有動態性特征。
在對云南省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工作現狀以及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了調查,發現目前體育教育專業部分畢業生工作表現與實際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缺乏事業心和敬業精神;不能正確處理愿望與現實的關系;綜合素質能力有待提高:應聘能力弱;品德教育能力弱;教學訓練能力弱;科研創新能力弱;競爭和適應能力弱。從畢業生的學校教學的反饋意見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體育院系重專業知識教育,輕文化素質培養;課程設置不合理,開設科目太多,學得太粗太淺,理論教學門類分的過細,重復內容較多,缺乏教材之間的系統性;部分科目不能與畢業后的就業緊密結合,缺乏實踐鍛煉機會;對學生畢業論文重視不夠;教學方法手段陳舊,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知識經濟時代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應是利用綜合性大學、重點師范大學學術優勢,進行跨系選課,有利于培養知識含量較高的復合型體育人才。畢業生可以適應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體育管理、體育新聞等工作。一般性師范院校應重點考慮面向農村、面向小學培養體育師資[2]。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教育能力結構體系是:組織教學能力;講解能力;示范能力;觀察、分析、糾正錯誤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編寫教材能力;輔導余暇體育活動能力;宣傳、誘導能力。一個合格的體育教師專業素質應具備:思想素質;組織能力;講解示范能力;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業余訓練能力;裁判能力;運動場地的設計與畫法能力;口令和哨子能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需要培養的是既能勝任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同時又具備社會體育指導能力的新型人才。其實質是人才培養的口徑更寬,社會適應能力更強,更注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這也是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從計劃時代逐步向市場時代轉軌轉變的必然結果。
2.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課程分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提高水平,減少重復,加強綜合,重視實踐,培養能力,因材施教”為指導思想。把課程分為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規定學生應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課,按照不同培養要求設置的限選課和照顧學生興趣、擴大知識面的任選課3大類,三者的比例為7∶2∶1。這一分類方法實質上是將課程體系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課下轄公共必修和專業必修,選修課下轄專項選修、限制選修和任意選修,這種分類方法便于教學管理。
在公共基礎課的設置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論和外語上,容易造成知識面狹窄,忽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育類課程門數少,只局限在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課,而提高教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尚還欠缺。在專業基礎課中,主要的學時集中在國家規定的專業主干課,因此,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比較強,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很快的勝任工作,但也容易造成學生的人文知識貧乏,在學科交叉和橫向聯系上較弱的現象[3]。一些學者認為以必修課程為主,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既強調共性,又不忽視個性,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更加合理、科學,并進一步構建合理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強化人文社會學學科課程,精選專業課程,增加選修課的門類和學時數,確實實行主輔修制。通過調查發現,云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培養目標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結構體系不盡合理,基礎理論課比重偏低,選修課偏少,忽視了人文社會學科及交叉學科知識的傳授。
課程的門數、學時和課程比例。有關體育教育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必修課和選修課比例為73%︰27%,學科課程和術科課程在專業學時中分別占63%和37%[4]。在對云南省部分高校的調查中看出,公共必修課平均為18%,教育類課程為8%,二者合計為26%,專業必修課程為59.6%,專業選修課程為17.2%,學科課程和技術課程占專業課時的63%和37%,占總學時的比例為45%和27%,基本和指導性計劃相吻合,但從調查中發現部分院校必修課和選修課比例則相差懸殊,其中,公共必修課最高達50%,最低為20%,二者相差一倍多,選修課最高為29%,最低為17%。一些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必修課的課程分量明顯偏高,集中的科目主要是專業主干課,因學時太多,影響了選修課的開展,學校過于重視競技項目,勢必造成學生畢業后,學的用不上,而中學需要的適合于學生的健身項目以及一些非競技項目又不會。學科中,72學時以上的課程主要集中在人體解剖、運動生理,36學時以下的課程偏少,術科中,有的學校田徑、體操(競技體操)超過160學時。
國家指導性計劃的制定目的在于構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框架,各院校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特點作靈活的調整。但數據表明,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發展極不均衡。
3.課程設置的特點和建議
目前課程設置的特點是:重視政治思想理論課;重視師范教育類課程;理論課和技術課并重的思想在逐步加強;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市場意識”初步形成;更加注重工具課程。
課程設置要注重素質教育的整體育人效應;適應體育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促使學生體育能力特長的發展;增強科研創新的學術成份;滿足學生的擇業需求。
在課程體系整體優化中,應注重加強基礎,突出主干,拓寬知
識面,注重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課程的交差滲透。
在必修課程中實行“必”中有“選”,在選修課程中實行“選”中有“必”[5]。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雖發展不均衡,但總的趨勢是向著課程目標綜合化,結構彈性化和多功能化,課程小型化發展。學生能用較短的時間、較快的速度修完自己喜歡的或適合于自己發展、社會需要的課程,也能為多學科選修提供條件。
綜上所述,現代“必修課綜合化,選修課小型化”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已成為高校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應同時加強地方課程的開發,突出特色;利用校際資源嘗試跨校選修形式;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更加和諧的課程體系。
[1]黃漢生.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體育科學,1998.03
[2]宋亞炳.高師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
[3]王丙振.培養體育專業學生專業素質的方法和途徑[J].體育學刊,2002.09
【關鍵詞】高等教育 基礎教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b)-0005-01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近年來,教育部對中小學基礎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學課程標準》進行改革,新課程的輪廓已大體趨于清晰和穩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任務、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的改革和創新。但這種改革決不是孤立的,它與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連,因此認識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特點
基礎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礎教育的改革重構了基礎?;A是重要的,但基礎本身也在變化,基礎的結構也要完善?,F階段,在基礎的結構性分析上,僅僅簡單地強調知識基礎是不夠的。要考慮到能力結構的問題,考慮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基礎含義,因此,需要我們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礎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質教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突出了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綜合素質包括人文素質、科學素養等等?;A教育要培養學生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培養學生在現實的基礎上構思未來。使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倫理觀。第三,基礎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現代化。課程的內容要充分地反映時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國際化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課程內容的選擇,使學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傳統,又反映現代,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十分關鍵的。第四,基礎教育的改革強調多方位的交叉綜合。首先是培養目標上的綜合。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對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養作為核心,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著力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些是對人才培養的高度綜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實現內容上的綜合。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實行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明確提出要開設“科學”、“歷史與社會”等綜合課程。當然還要實現課程形式的綜合。研究性學習就是這樣一種具有綜合形式的課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有著本質的差別,研究性學習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個性成長、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以及學生群體性共同發展出發,充分體現創新性學習、多樣化和差異性學習、主體性和探究性學習以及互動性合作學習的特點。
2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面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與特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緊密相連,高等院校不但肩負著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任務,同時還為基礎教育提供師資,因此,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形勢,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要充分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以我為本,博采眾長。逐步改造中國固有的教育體系,努力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性轉型,以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體制,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完成大學本科專業知識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訓練、教育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體驗、啟迪教育智慧與端正教育思想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加強大學本科階段的文、理通識教育,使他們具有厚實的文、理各學科專業知識及人文和科學素養。同時,在課程設置、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體現不同的培養要求,強化其教育教學的專業性,使準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大學生在畢業時具備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等綜合性的職業素養。
(2)優化學科結構,從當前高等院校的實際出發,參照國內外大學教育的成功經驗,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整體結構,形成以專業教育為主干,以通識教育為輔助的相融相諧的學科群;優化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具體學科結構;優化特定專業、學科結構,使之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
(3)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是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應遵循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緊密結合、教育理論學習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啟迪教育智慧與培育教育價值觀緊密結合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專業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科學設計并建立課程體系。一方面,科學論證專業教育課程設置,在夯實學生文理各學科專業基礎的同時,科學設置教育學類、心理學類、信息技術類、科研方法類和教育實踐類的教育專業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為從事基礎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充分重視本科教學實踐科目的學習和考核,加強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特別注重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采取不同的教學實踐方式,加強雙語教學、微格教學、畢業設計、綜合設計性實驗等教學環節的訓練,重視到中小學教育實習的實踐機會,為基礎教育輸送高質量應用型的骨干教師。
3 結語
國家振興,教育為本;教育振興,教師為本。具有百年傳統的中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究竟何去何從,迫切需要我們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關系,以新的戰略思維,作出恰當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國的教育健康持續地發展,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本陸.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爭鳴.湖北教育,2006,11,8-13.
[2] 屠莉婭.論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國情的適應與創造.全球教育展望,2007,8,20-25.
[3] 丁邦平.以學習性評價促進探究式教學.科學課,2007,5.5-6.
[關鍵詞]小學科學;STEAM;演示實驗;自主實驗;心流體驗
起源于美國的STEAM教育強調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教育理念,旨在通過跨學科學習,培養創新型、綜合型、應用型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我國從2015年開始關注STEAM教育,并在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探索STEAM教育[1]。而2017年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則進一步明確了科學課程趨向于跨學科的綜合素質培養[2]。
盡管國內對STEAM理念的基礎教育研究關注度很高,但有關STEAM教育的研究內容較多側重理論[3]。在STEAM教育實踐上,國家的推動措施、投入資源等相對缺乏,STEAM教育的課程體系、活動設計以及教學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在此,將基于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水資源與水污染”一課為例,討論基于STEAM理念開發與設計相關課程的原則和方法,并對演示實驗和自主實驗兩種教學方法進行對比。
一、課程開發與設計
體現基于STEAM理念的重點是多學科融合?!八Y源與水污染”一課取材于小學科學課程,以小水滴故事為背景,融合STEAM理念[4]以及環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設計了水質測試與宣傳環保的任務,要求學生使用技術手段測量數據,利用數學思維處理數據,采取藝術化的手段表達環保理念或倡導環境保護。研究者分別采用演示實驗與自主實驗兩種方法實施了課程。
研究者在課程設計別考慮了以下問題。一是水樣測試涉及較深層的物理和化學知識,在選擇實驗參數時,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可用于教學的環境測量設備。二是獲取所需水樣(如河水、海水等)的方便性及可行性,根據實際條件,可選用相似的替代水樣。
二、研究過程
課程實施對象是廣東省某欠發達地區兩所農村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共92名,平均年齡11.75歲。這些學生此前未接觸過科學課程,科學素養不高,但對科學實驗有較強的興趣。
1.實施教學
研究者將學生隨機分為演示實驗組和自主實驗組。每一組均混合了四、五年級的學生,以消除自然班影響(見表1)。
研究者按事先設計好的演示實驗與自主實驗的方法,分別對兩組學生實施具體教學,并組織前后測、心流體驗測量(見表2)。整個過程中,兩組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同,主要區別在于:在演示實驗組,由教師在講臺上演示水質測試實驗,由學生代表讀數,其他學生記錄測量數據,學生不分組;而自主實驗組,則由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檢測水質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將學生分組,由學生組內分工合作,利用水質測量儀器對不同水樣進行檢測與記錄。
2.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自編問卷,從知識技能、深層理解和環境認知三個方面分別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測量,以檢驗兩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吸收程度(見表3)。
3.心流體驗評價
心流體驗(FlowExperience)是個體感知到的最佳體驗狀態,它是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皮爾斯(Pearce)等人認為,心流體驗的構念是享受、參與和控制,即學習者喜歡某種學習活動;學習者參與并集中于該學習活動;學習者對該學習活動具有控制感[5]。本研究采用心流體驗量表[6]測量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心流體驗。該量表包括享受、參與、監控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三個正向和一個反向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問卷描述進行5點評分。對兩組學生的心流體驗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結果顯示克倫巴赫?琢系數(Cronbach’sAlpha)分別為0.76和0.88,說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三、實施效果分析
1.教學效果分析
本研究所有的數據管理與分析均采用SPSS軟件進行。在剔除無效問卷和缺失數據后,最終獲得有效數據包括演示實驗組37份,自主實驗組45份。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別探究兩組教學方法在知識技能模塊的前后差異,結果顯示,演示實驗組和自主實驗組的后測成績均顯著高于前測成績(p<0.01)(見表4)。說明在課程實施中,兩種教學方法均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
2.心流體驗結果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個實驗組在享受、參與、監控三個維度上的平均分進行差異比較,結果見表5。具體來說,在享受維度和監控維度上,自主實驗組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演示實驗組(p<0.01;p<0.05),這說明在自主實驗教學條件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課程體驗,以及更高的自我監控能力;而在參與維度上,雖然兩種教學方法不存在顯著差異,但自主實驗組的平均值略高于演示實驗組,說明兩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課堂活動,而自主實驗組的學生可能表現得更為投入。整體來說,自主實驗組學生在較好地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還能夠更好地享受課堂活動,也表現出了更高水平的自我監控。這表明,科學課的自主實驗教學法更能寓教于樂,使學生更享受課堂,并產生了更強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