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走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新經濟 房地產 非理
知識經濟時代的資本運作 、資金流動趨向數字化、虛擬化、迅速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是產業信息化、信息產業化。當人類的生活 、辦公等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網絡來進行時,勢必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國的房地產經濟向何處去,怎樣才能步入一個健康、正規的軌道?有必要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傳統房地產行業的特點是 :生產周期長、資金投入大。傳統的房地產業,在項 目開發前往往需預測一年后甚至若干年后的市場,并且一旦資金投入,就必須頂著各種風險,繼續投入下去 ,其中,成本的風險,往往難以約束。因為無法確定現在的產品是否符合一年后市場的要求,所以面對一年后的市場風險,更是形同于賭博。在其漫長的開發過程中一旦社會公眾形象出現問題,項目就可能陷于危機 。
1、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之一
毋庸置疑,在近十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健康、持續 、穩定 、協調發展 中的重要地位 。絕對不能因噎廢食,否定房地產業在促進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要 、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過程中的積極而重大的作用。必須要明確目前房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在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房地產業仍然是我國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之一。
房地產業需要國民經濟中的建材、設備 、機械、冶金、陶瓷、儀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動力等許多物資生產部門和服務行業的產品生產和勞務提供相配合,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性十分明顯。
房屋能為商業 、家具業、家用電器業、房屋裝修業、園林花木業、家庭通訊業、房屋金融保險業、物業管理業、家 庭特約服務業 、搬 家公 司 、房屋買賣中介業等等的發展提供前提和發展場所。
發展房地產業,提高居民住房消費水平,從住房綜合消費方面講,為人們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促進生活消費水平全面提高。作為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它的增長和發展 自然會帶動經濟快速向前發展。
2、房地產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2.1“筑巢引風”導致城市化規 劃脫 離市場化進程
最近幾年,我國不少地方政府把廠房、住宅、交通、商業區、環衛等預先規劃實施好,然后以優惠條件吸引投資者、居民戶來投宿,美其名日“筑巢引鳳”。這種做法雖然也有成功的,但是不成功者居多。從市場經濟的觀念看來,城市化的進程是市場化的結果,城市規劃中的選址 、規模和時機是由生產者(企業)和消費者(家庭)的需求所決定,它們選擇的原則是比較成本利益 、規模利益和競爭風險利益,政府的行政抉擇不能代替它們的利益選擇,也不能靠優惠政策恩賜。這說明脫離市場實際需求的盲目 “筑巢引風”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實際上這是產品經濟“以產定銷”的翻版。
2.2產業結構調整脫離市場化導向 最求高層次消費
在地產市場中政府利用批租權實現其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現在的問題是,或者不顧投資者的經營方向,下命令定指標,誰出高價就批租給誰;或者不尊重投資者的市場取向,強行改變投資方向,片面追求高技術、高消費的高層次產業。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種城市集聚經濟的功能是不同的,有工業帶動型城市、經貿匯聚型城市 、港通樞紐型城市 、消費服務型城市、文化風光旅游型城市,還有各種因素的相互交叉滲透,這就對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交通實施、建筑風格、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3土地的批租價格“拍腦袋”,導致盲目的高地價和低地價
我國地產市場的“買方市場”還并未真正形成,確定土地的批租價格很大程度上靠“拍腦袋”。有兩個問題顯得很突出:一是盲目的高價行為。表面看來,地價高的國家總是收益大,其實不然。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地價過高會使房地產業投資或成本上漲,商品房價格上漲又會限制生產和消費,這反過來會導致經濟萎縮和地產市場的不景氣。正因為這樣,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初期和上升期 ,都是以低地價為條件的,只有經濟發展到城鎮土地資源嚴重短缺和壟斷,供需矛盾對認,在平均利潤率作用下,地價水平才高居不下。因此,盲目性的高地價對經濟增長并不利 ,是一種非理。二是行政和政策上的需要,競相壓低土地價格,這帶來了土地投資的盲目性,實物地租的無謂流失,這種行為暴露 的是現行政 治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3、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合理走向
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房地產業的發展是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以下四個方面:
3.1以科學發展觀看待城市建設,合理規劃建設用地
房地產開發項目有的是短期通過 出售直接獲利 ,比如商 品住宅 、小商鋪等 ;有 的是長期出租或經營獲利,比如大型商場、寫字樓等;有的是通過其他經濟行為的加入而長期獲利,比如工業廠房 、娛樂用房等 ;有 的則作為公共設施本身沒有獲利能力 ,但卻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資金或客流前來投資置業或旅游觀光,使城市經濟收入增加,比如公 園 、旅游景點 、綜合性大學 、大型集市 、金融市場等。在城市什么位置?建什么樣的房子?達到什么樣 的規模?能否成為城市的記憶?能否復制和再生?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以科學發展觀看待城市建設。
3.2房地產市場應該逐漸走向成熟化
從市場表現看,房市則處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調整期。在未來的幾年里,市場理性將逐漸回歸。畢竟房地產開發是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參與者(有的是城市運營商),而房地產消費屬于長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 目不得?!安还芎梅?、壞房,只要搶到就好”的現象將一去不復返。從當前城市居民的經濟實力和市民購買力分析,只要經濟形勢保持平穩增長和樓市不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 ,樓市就不會倒掉。近期,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強了對房地產的調整,這種調整并不是指樓市崩潰,而是引導房地產業進入一個成熟理性的穩定發展期,將涌現越來越多的性價比優越的產品,市場將逐漸走向成熟化。
3.3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地價將趨于合理水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政府有必要加強宏觀調控 ,借助規劃 、計劃 、行政 、法律和經濟等宏觀調控手段 ,適當調整地產價格,使之趨于一個合理的水平,引導和保持房地產市場繁榮穩定發展是十分必要和必須的。這是 因為,房地產業是一個土地與金融兩種要素緊密結合的特殊產業,土地是一種極度缺乏供給彈性的要素,而金融資源則是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且極具流動性的要素。一旦房地產業深入投機要素,將會在短期內形成經濟泡沫,如果房地產市場資金鏈突然中斷,泡沫經濟將會立刻崩潰。自然將會給關聯產業及整個城市發展帶來致命破壞。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等均有這方面的經驗教訓。
3.4推進政治―行政體制改革,遏制“尋租”及腐敗
過去的二十年,改革的重心在國內經濟,對外開放是為對內搞活服務的,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努力建設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可以將這二十年的改革視為中國旨在實現現代化的第一輪改革。這一改革給國家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帶來巨大的進步性變化,它的直接成果是使中國相當快速地走向物質文明。
然而這只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系列改革的開始。經驗表明,僅僅注重經濟方面的改革是不夠的,其本身也難以取得最終成功。中國國情要求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改革應當是完整的改革;經濟改革發展到一定程度,其本身也必然要求有其他方面的普遍改革與之相匹配。適應這種歷史需求,當旨在努力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歷種種曲折而終至獲取重大成就之際,國家和社會生活發生兩個新的重要變化:一是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國家終于作為一種歷史選擇被正式提上日程;一是中國政府在國際舞臺上不懈地致力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獲得成功。
這兩個變化的實際效果會是怎樣的,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市場經濟在中國會如何繼續發展。沒有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成就作為物質依托,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從而按照國際公認法律規則與世界發生關聯,實難最終遂愿,其美好的目標定位很可能只是作為一種璀璨的理想之光劃空而過。但另一方面,這兩個變化的出現,同時也將積極地促進市場經濟建設進一步走向成功,使改革必然展現新的契機,推動和激活改革向新的階段轉變,并將標志中國改革選擇新一輪重大主題。
中國改革的新一輪重大主題、基本任務和所要達致的主要目標,便是推進中國以相當快速的步伐走向制度文明,主要是走向法律制度文明。制度文明尤其是法律制度文明是斷然離不開以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明的進步的,但制度文明則以其更高規格的文明形式存在著,并以它的種種功能和優點,對物質文明發揮直接、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當中國改革的新一輪重大主題獲取大的進展從而引領中國迅速地發達自己的制度文明的時候,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種種需要改革的事業,便也由于水到渠成而因之獲取成功。
德國人柯武鋼和史漫飛在他們的《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和公共政策》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對歐洲文明與其他文明的發達速度和發達程度的原因做了一個比較:一千年前無人預見到歐洲文明會領先于東方文明,那時華夏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擁有高超的技術知識和組織知識,它們的文明遠較歐洲文明引人矚目。但是最近這一千年是西方世界的至福千年,歐洲文明及其直接后果是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成就,并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持續創新和經濟增長過程。西方技術文明的演變與歐洲人獲自中國的有益知識很有關系,歐洲人完善了這些引進的技術,就像現在越來越多機敏的東亞人剖析西方發明一樣。由于歐洲人實現了物質上的進步,他們的營養標準、居住狀況、醫療條件、教育水平、預期壽命、文化成就、安全和自由都大為改觀。然而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歐洲人能創造出現代技術文明的原因,就在于他們開發并貫徹了一套人類交往的規則,它抑制了機會主義和權力的濫用。這些規則被稱為“制度”。
這是兩個西方人為他們的著作翻譯為中文說給中國人聽的。我們不便在意他們的自豪之情。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他們所說的不僅是事實,同時也是切中要害的。我們唯有從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兩個方面急起直追,方能復興我們的華夏文明,方能有效地與西方人比肩和重新競爭。
關于制度文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價值,中國人不是沒有認識,只是認識是參差不齊的。在中國法律制度以至整個制度文明本身還亟待改進和完善的制度背景下,從制度的意義上重視制度問題的人自然不多。換言之,在既有制度文明的狀況下,難能避免目前法學領域的這種基本狀況。法學界要真正從學術的誤解中走出來,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應當是同法律制度文明的進程在總體上一致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史實表明,良好的境況和有利的條件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惡劣的境況和不利的條件會抑制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而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與制度有直接的相關性。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規范人們行為的系列準則,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鼓勵人們積極地、放心地去干什么,約束人們不能去干什么。
對于經濟發展而言,制度也有優劣之分,那些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系列行為準則屬于好的制度,否則就是屬于壞的制度。好的經濟制度能夠減少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對未來的預期,降低交易成本,保護產權,促進生產性活動。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系列環境條件,往往是與壞的制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更直接地說,是由壞的制度直接造成的。例如,坑、蒙、拐、騙的市場交易環境,要么是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要么是制度執行不力導致的,更有可能是壞的制度激勵的結果。
因此,優化經濟發展的環境,首先得優化制度,從一定程度上,兩者是等價的,優化了制度也就等于是優化了環境。能夠起到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制度無外乎來源于三條途徑:一是相關制度的繼承,即對歷史上形成的有利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制度安排讓其進一步發揚光大;二是制度移植,將別的國家或地區形成的相關制度安排移植進來;三是制度創新,就是制度發明。從維系市場經濟發展的系列制度來說,能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主要是創新了的制度。這主要是因為,各國、各地區在不同的階段經濟發展所處的經濟條件和人文社會環境不同,對歷史遺留下來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的安排需要在創新中繼承;對于外來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礎上借鑒,而不是簡單地全盤照抄照搬。
那么,如何通過制度規范和制度創新來優化相關的經濟發展環境呢
第一,規范政策制定和實施程序,優化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政府政策是決定和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有的政策與經濟發展相抵觸,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基本的穩定性;三是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在各個環節被曲解或任意塞進人為意志;四是激勵經濟發展的政策難以制定和落實;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創新,規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強化政策的實施程序、監督政策的落實程序。
第二,切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由多方面的內容構成。首先是管理服務,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取決于行政管理體制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商業,它是由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性組織提供的;第三是社會服務,它是由社會非政府性、非商業性的公益性組織提供的,取決于社會公益性組織的發展狀況。它們共同構成經濟發展所面對的服務環境。服務環境的優劣關鍵在于管理服務的水平。優化管理服務,就必須切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管理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的改善,提高辦事效率和辦事水平。
第三,強化立法、執法、守法的制度體系,優化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各種法律是屬于正規制度安排的主體部分,是經濟發展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只有通過立法、執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創新,才能夠營造出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在營造法制環境過程中,立法是前提,執法是關鍵,守法是保證。這三個環節都需要系列的相關制度創新來實現。
第四,推進市場制度創新,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交易環境。市場經濟的最基本原則是等價交換、公平競爭。維護這一原則,保障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證。因此,需要通過系列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
毋庸置疑,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GDP于2010年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就是一個明證。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發展是建立在高能耗、廉價勞動力、環境污染上的大發展,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大發展。
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中國經濟還要面對資源短缺的現狀,面對到本世紀中葉中國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高峰、老齡人口高峰將接踵而至的情況,面對中國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狀況令人觸目驚心的情況。
要破解有關人口、資源、環境的三大難題,中國經濟應該朝著三個大方向前進。
第一,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的發展走向集約型的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總理在2010夏季達沃斯論壇答問時說,提問者所言的通過“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來建立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問題,也是保持中國經濟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第二,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與生產密切聯系的服務業,高端的金融服務業;以及公共服務業,比如教育、衛生、醫療等。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使得中國經濟結構趨向合理,一方面可以大量吸納中國龐大的就業人口,在中國就業永遠是優先需要得到解決的問題。
第三,實行包孝法增長。將發展經濟的根本落實在“人”上。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兩個“比重”,一個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個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而確保群眾收入能夠跟得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堅持社會公平正義,一定要強調分配公平,避免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避免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從而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然,在朝著三大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必須要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復雜性,注意處理好三個“度”,避免因為度把握不好影響到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第一個度,是把握好經濟發展速度的度。中國經濟在經歷金融危機后,迅速反彈,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已經達到11.1%。單從速度上講,這個速度應該說已經屬于略為過熱的區間。于是,有人也提出,既然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可以忽略GDP增長速度。誠然,要想節能減排是需要壓制經濟發展速度的。誠然,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GDP增速可以下降到8%左右。但這個時候一定要警惕,從唯GDP論走向另一個極端的GDP增長無用論,從而出現經濟發展的突然失速。中國很多問題要解決,依然要建立在經濟較快增長之上的。激進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可能會得不償失。
第二個度,是掌握好區域發展差異的度。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情況各異,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遠遠高過中西部地區。沿海地區可能已經到了工業化發展后期,到了非常緊迫的產業升級的階段,到了固定資產投資過剩的階段。但在其他地方可能還在工業化發展中期,固定資產投資不是多了可能還是少了。面對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就不宜在全國實現一種標準來衡量經濟結構調整的程度。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石灰巖 礦床特征 開發潛力
中圖分類號:P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b)-0129-01
石灰巖的用途很廣,這主要歸因于石灰巖具有的耐寒性、磨蝕性、韌性、膠結性和可加工性等特性。在石灰巖的開發過程中,它可以用于建筑工業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涂料工業、造紙工業、橡膠工業甚至環保工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建筑業的發展,這也加劇了建筑材料的需求。在建筑材料中,石灰巖主要用以生產水泥和燒制石灰。在經濟落后地區,石灰巖的開采構成了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柱,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稅收起到重要的作用?;谑袌鲂枨蠛徒洕l展的需求,廣東陽春市城區東北部春灣鎮石灰巖礦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因此,本研究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廣東省陽春市春灣鎮石灰巖礦床的地質特征、礦體特征及開發條件進行了總結,旨在探究該礦床的開發利用潛力。
1 區域地質
研究區出露的地層為泥盆系上統帽子峰組、石炭系下統劉家塘組和第四系。泥盆系上統帽子峰組分布于礦區北西部邊緣,巖性為雜色砂巖、粉砂巖夾頁巖,粉砂-泥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石炭系下統劉家塘組接巖性特征可分為二個巖性段:第一段分布于礦區的北緣和南緣,巖性由下至上為含粉砂質灰巖及砂質灰巖、白云質泥灰巖夾少量灰色中厚層狀隱晶質灰巖、中厚層狀微晶~細晶質白云質灰巖和厚層狀白云巖;第二段集中分布于礦區的中部,巖性為淺灰~灰色灰巖及少量含粉砂質灰巖,局部夾白云質灰巖、白云巖,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斷口多呈貝殼狀。第四紀地層分布于山腳一帶及山間洼地,巖性為土黃、褐黃色含巖石碎塊砂質粘土、粘土,上部巖石碎塊及滾石較多,為殘坡積所成。
受吳川-四會斷裂帶和區域復式向斜的影響,研究區的構造與區域構造基本一致。在研究區,構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褶皺在研究區表現為向斜,向斜軸位于中部且軸向近東西。地層總體走向近東西,局部產狀變化明顯且沿走向和傾向有波狀起伏。
(2)斷裂主要為節理且無明顯的斷層。研究區內的節理主要有三組:第一組為北東走向且不同地段其產狀有所變化,節理面平直、緊閉無充填;第二組為南東走向,分布稍為稀疏且局部節理面有張開溶蝕現象,并充填有土黃色含巖石碎塊色粘土。第三組為南東走向,節理面一般平直無充填。
研究區內尚未見有大規模的巖漿巖體和與之有關的小巖脈出露。變質作用在研究區內并不強烈,區域構造導致研究區東側巖石有輕微的變質現象并主要表現為巖石發生大理巖化或角巖化?;規r因變質作用導致礦物的自形程度偏高,最終形成了鑲嵌粒狀變晶結構。
2 礦體特征
研究區內石灰巖礦床為淺海臺地相沉積的產物,礦體賦存在石炭系下統劉家塘組第二段地層中,底板為劉家塘組第一段的白云質灰巖及白云巖以及粉砂質白云巖等。實地考察表明如下。
研究區受地形控制,礦體構成了山體的主體,山體南北側山腳為礦體底板—白云巖。礦體分布集中,形態呈狹長方形狀。
礦層受地層控制,呈寬緩向斜產出,局部較陡,其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大致走向近東西,北翼傾向南東~南西,傾角20°~35°,南翼傾向北東~北西,傾角20°~33°。沿走向有波狀隆起,產狀局部發生變化并沿傾向局部也有輕微波狀起伏。
研究區礦體覆蓋層甚少,礦體于地表并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出露的相對最大高差約為300 m。多數地段沿走向連續性好,厚度變化較穩定。礦體沿走向、傾向、厚度方向層位穩定。
3 市場需求
根據《廣東省陽春市木瓜坳礦區水泥用石灰巖礦詳查報告》,廣東省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廣東省內截止2007年末的445家水泥企業平均熟料生產能力為25.86萬噸/年,其中規模在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或企業集團有17家,設計生產能力4493萬噸/年,占全省熟料總生產能力的40.43%;規模前10位的企業的熟料生產能力3684萬噸/年,占全省熟料總生產能力的33.15%;規模在1000萬噸以及以上的企業1家,設計生產能力1085萬噸/年;規模在500~1000萬噸的企業1家,設計生產能力550萬噸/年。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201.08噸/人。
陽春地區2008年水泥產量為160萬噸,旋窯水泥產量為35萬噸,占區域總產量的21.9%,與全國新型干法水泥比例(63%)相比差距較大,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較低,從市場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區域內水泥消費以P·C32.5R和P·L32.5R級袋裝水泥為主,產品質量欠佳。因此,陽江區域目前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仍是空白,為滿足水泥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地產水泥企業多數采取增加磨機的模式,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速度較為緩慢,高等級水泥主要依靠江門等外來水泥進行供應,預計2009年區域內高等級水泥年需求量約50萬噸,后期隨著市政、道路建設等對水泥需求的比例增加,高等級水泥市場需求缺口不斷增大。
陽春區域水泥企業均為立窯和粉磨站企業,熟料多為自產自足,在150 km以內能對陽春水泥項目產品形成一定沖擊的僅有茂名勝利水泥廠(位于茂名市環市北礦路,至陽春運距130~160 km),但其只擁有1臺1250噸/天水泥產能約45萬噸/年的熟料生產線,而云浮區域(主要有廣信青州水泥、中材亨達水泥、中材天山水泥、中材粵鷹水泥)又距離陽春市運距約為200 km左右。
綜上所述,區域內暫時尚難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木瓜坳石灰巖礦將具有巨大的潛力。
4 結論
水泥產品市場與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根據當前國家大力實施沿海開發戰略和國家產業政策,廣東省的優質旋窯水泥市場前景較好。木瓜坳石灰巖礦區的地質特征簡單、礦山開發條件優于且交通發達,具有制造高質量水泥的潛力。此外,該石灰巖礦山的開發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它還可以改善廣東省的水泥工業結構,增大優質水泥的比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木瓜坳地區石灰巖質資源的開發具有巨大潛力,這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三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已成為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減免農業稅、實行糧食補貼等惠農政策,在這些惠農政策的誘導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轉變,農民收入也不斷增加,農村經濟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動向。而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服務,可以解決農業經濟發展許多問題,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新動向
農民收入得到提高。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投入到農業生產,以往那些荒廢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國家對農業重視度的提高,使得各項惠農政策不斷出現,而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解決了農民農業生產問題,使得農民投入到農業生產的成本相對減少,所獲得的收入不斷增加。
農業生產結構得到優化。以往,農民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而隨著國家對農業重視度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紛紛拓展特色產業,利用本區域的優勢資源,打造了屬于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如,甘肅地區,甘肅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甘肅利用本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及資源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向一品”的思想,發展了許多具有優勢的特色好產品,加快了r業生產結構的轉變。
農產品走向國際化。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糧食作物、水果蔬菜除了滿足內需的同時,也開始走向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進入到國際市場,遠銷海外。農產品的國際化走向也將成為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加快農產品的國際化發展可以為農民帶來更好的收入。
金融服務創新的必要性
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就是農村金融,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動向和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村金融服務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種傳統的金融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低,相關設施不完善,這種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矛盾越來越突出,而要想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大金融服務創新。只有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一系列政策的更好落實,推動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農民資金積累與融通能力低。對于農民而言,他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人均消費水平比較低,對金融需求不高,盡管農民對金融有需求,但是農民能夠用于抵押的物品很少,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金融服務范圍比較狹窄,農民融資能力不高。
農村金融服務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就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來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對于農民而言。融資難一直是農民開展各項農業活動的關鍵問題,由于農業發展資金得不到解決,就會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造成農業融資難度的根源就在于農業金融服務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比較低,農民缺少融資的途徑。
創新金融服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強化服務“三農”。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一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是當前農村經濟必須深思的問題。而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的核心,在要想推動農村經濟的更好發展,在農村金融服務中,就必須用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三農”問題來定位金融服務,要始終把“三農”作為金融服務工作的重心,要創新“三農服務”理念,加大“三農”的支持,從而更好地決絕農民融資難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工作。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服務,而要想推動農村經濟的更好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首先,相關部門要在農村地區設立多個金融服務網點,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網點覆蓋率;其次,要完善金融業務模式,推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抵押貸款,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探討發展“信貸+保險”的金融服務新產品;再者,要強化金融線上、線下服務,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制的完善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更好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需求以及農村金融服務實際構建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要加強農村金融風險管理,對農村金融服務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同時,要善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網絡系統,采取全動態的管理,建立統一的金融服務平臺,從而為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例1】 (2011新課標全國卷?25)依據《隋書?食貨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該圖(圖略)反映出( )
A.長江流域經濟水平總體上高于黃河流域
B.河西走廊與嶺南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
C.黃河流域的絲織業迅速發展
D.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相對穩定
【考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解析】本題如果用排除法或直接做出選擇難度比較大,但如果運用時代背景判斷法將較簡單。本題提供了具體時代――南北朝,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處于分裂的時期,北方政權更迭,戰亂頻繁,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政治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同時江南地區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為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選擇D項。
【例2】 (2012?海南單科卷?4)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這反映出當時( )
A.佛教傳入顛覆了傳統觀念
B.儒家倫理不為社會所重視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與儒家倫理抵觸
【解析】魏晉時期,儒學發展受挫,面臨來自佛教的沖擊。題干中“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倫理道理,而題干斥責佛教導致“隔、乖、曠、絕”的后果,說明佛教與儒家倫理抵觸,D項正確;A項具有夸大佛教傳入的影響,說法錯誤;B、C項無從反映。
【例3】 (2013?全國新課標卷I文綜?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脊棚@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點】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據時代背景解讀材料信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墓葬仍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而秦國僅君主墓葬明顯高于其余墓葬,這充分表明戰國時期秦國率先由等級序列明顯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權統治,故選擇C項。分封制度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由于鐵器牛耕的推廣導致分封制瓦解,A項表述錯誤;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表現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級序列,還沒有形成集權制,B項表述錯誤;戰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項表述錯誤。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資產轉型;產業替代
引言:
顧名思義,資源型城市一定是絕對依賴國內現有資源為生存條件而發展的,而且大都依賴著我國的一次能源即不可再生的資源,這種特殊的城市發展方式要想發展下去就要不斷地進行對資源的開采和加工,使得國內現有資源漸漸耗竭,這種依賴性的表現在其發展中期尤為強烈,而這種發展方式并不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要求,因此將逐漸走向衰退的道路,為了不最終走向末路,就必須要組織起大規模的轉型工作。
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理論視角
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實施轉型工作實質上就是改變其資源型依賴的發展狀態,結合祖國現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從而讓城市發展走向良性發展道路。
1.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
從經濟學的宏觀角度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可以發現從行政區域到區域內部外部的劃分,一直到區域各種資源的環境分析和合理配置,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都有其現實依據。因此,對于城市各項發展和建設,區域經濟理論依據十分重要。如今我國資源型城市正在進入大規模的轉型預備期,在正式投入轉型之前,要正確分析壞境內外條件和區域內各項資源的配置和現有狀況。由于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和各項工作都需要相互配合、建立關聯,其工作內容也逐漸廣泛起來,內部分工也隨之越來越細化。由此考慮到環境的變化趨勢,就要求資源型城市在尋求轉型的同時,立足于整個經濟發展角度,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對周邊環境做一個合理宏觀的調查和分析,將自己在國內和國際的發展角色定位好,只有這樣才能在轉型過程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配合,尋求合理、最優的資源配置。
2.可持續發展理論
綜合觀察我國過去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其發展模式是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的利用并不是有節制有規劃地利用,而是不考慮其不可再生特點,肆意進行大量消耗,對現有資源進行毫無節制的浪費,使得我國本就十分珍貴的資源現在變得更加稀缺,而且導致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對生態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些發展行為的弊端究其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沒有重視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的要求,因此如今面對轉型,應大力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讓新型的城市類型心系祖國生態發展和資源保護,走向高效、低耗、節約的資源可持續發展道路。
3.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一條十分重要的經濟發展理論依據,循環經濟倡導的是資源、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這項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國內和國際的廣泛運用,可見其發展效應是緊跟時代的。因此,在我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過程中應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論重視起來并利用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去??v觀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過去使用的各項資源現今已然十分稀缺,為了讓我國資源走向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就應做好循環經濟的發展,事實上這正是資源型城市必須注意的轉型條件。具體做法應該包括:城市發展應對現在正在利用的資源做合理分析,做到提高其利用效率,對現行發展方向做長遠分析,解決產業正面臨的斷層問題;投入資金對新能源進行開發,讓產業發展的資源緊缺狀況得到緩解。只有這樣才能減弱城市轉型過程中由于資源匱乏而帶來的沖擊,最終向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邁進。[1]
二、資源型城市的共同弊端及轉型的必要性
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問題從表面來看是對資源的肆意利用、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忽略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聯系,使得其經濟發展問題漸漸轉變為社會和環境的共同問題。而其急需進行轉型的原因和弊端從資源和科學發展觀的深層聯系具體表現如下:1、城市發展的資源產業決定其發展現狀。城市發展依賴于資源產業對其提供用之不盡的資源,然而資源不可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地區資源儲備狀況良好的區域也不可能對資源型城市發展提供其要求的資源供應量,因此其轉型是必要的;2、可持續發展才是城市發展硬道理。眾所周知,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主要競爭力體現在對資源的掌控上,資源占有量大的產業在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上自然就占有絕對優勢,然而現在大部分的資源型城市發展過程中并不珍惜資源,不能讓有限的資源得到良好的利用,跟不上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思想,使得城市發展陷入資源與發展的惡性循環。從這兩個方面觀察,資源型城市的弊端是統一的,因此面臨轉型也是整個產業都要解決的問題。 [2]
三、資源性城市的發展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
1.自身發展不能與社會、民生緊密聯系
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嚴重依賴性并不能持久,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呈現匱乏狀態,使得不論企業還是產業對資源的使用都不能達到從前所要求的,這就使得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經濟落后使得失業現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口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阻力。而這種現象的惡化最終將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急劇減少,城市發展止步不前。過去企業和產業所承辦的民生服務再也得不到保障,社會民生問題一一發生,企業無力再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將其社會責任移交給政府,政府解決民生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不堪重負,導致地方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開始走下坡路。
2.不能對相關產業建立經濟關聯,導致經濟結構不平衡
地方資源型城市建設過程一般是獨立于其他企業和事業單位而依靠國家相關工業系統的,國家提供的現代化技術和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以及大規模國家工業原料供應,是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資源型城市地方經濟發展中與其并存的中小型企業、資產型企業等經濟形式的產業發展幾乎與其沒有聯系,它們相互之間的溝通和支持幾乎是沒有的。這種資源型城市發展與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卻互不關聯的發展形式是有很大弊病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國家對第一第二產業提供大力支持,使之呈現獨占鰲頭的快速發展趨勢,而第三產業的產業發展狀況卻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由于國家和地方的幫助力度有明顯區別,導致產業間的發展距離越拉越大,壟斷形式的發展趨勢和極度不平衡的經濟結構使之發展壓力越來越大,一旦面臨變革將影響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3.城市缺乏功能性發展
資源性城市的發展是跟隨我國過去計劃經濟的發展而來的,現如今形成企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分塊的發展形勢,不能共同發展,城市功能與企業功能相互等同、混淆等狀況愈加嚴重,企業與城市、社會的地位沒有明確,重企業、輕城市的發展理念形成了現在落后的城市管理現狀。而追溯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即是資源型城市發展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時代步伐,缺乏放眼看世界的開放眼光和正確科學的經濟發展體系,依然保持其資源依賴的弊病止步不前,失去了經濟發展空間和城市發展機會。
4.缺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
資源型城市發展越來越缺少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導致其發展創新能力落后,原因有三個:第一、區域發展趨向專業化而不能多元化地發展衍生產業,不能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也無法發掘潛在的發展空間,致使人才資源較為單一,人才能力不能綜合發展;第二、產業發展空間小,高素質人才不愿為其效力;第三、資源依賴過于嚴重,對資源的開采和加工要到邊遠地區,而人才走向一般流向一般都聚焦于城市發展步伐較快的經濟發達地區,難以吸引高素質科技人才。
5.生態環境慘遭破壞
資源依賴型城市的發展可謂發展了自身卻不顧環境發展,城市發展不能照顧好與環境、社會的關系,肆意破壞環境,對資源進行粗暴的掠奪和不科學利用,這種行為長期下來導致以下幾種環境問題產生:資源不斷枯竭;環境面臨土地鹽堿化、沙化,耕地逐漸退化;生態水資源不能得到平衡,遭到嚴重濫用。這些問題每一項都可以直接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而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對此卻不管不顧,最終讓當地居民深受其害,甚至遭到生命財產流失的威脅。[3]
四、探索資源型城市問題的解決之道對策
1.對資源型城市發展構造長遠且可持續的發展規劃
對資源型城市的長遠規劃一定要結合現代化發展理念,將現有資源和資金做合理劃分,使之得到有效利用,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要做到統籌兼顧,城鎮發展各自發揮優勢,不做大規模的變動,在具體問題上作調整,讓變革不顯得唐突,實現各方面協調發展。同時,要客觀考慮城市職工的自身居住、工作條件,不應再讓他們跟著企業資源流向而分散居住,而應建立集中化的城市發展規模,讓轉型跟得上時展。
2.營造良好的城市轉型環境
曾經的資源型城市發展給區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負擔,如今在面臨轉型時應將這些錯誤一一彌補起來,在資金投入方面不能吝嗇,大力發展城市與生態相互平衡的項目,構造生態型城市,將城市資源合理調度恢復其生態平衡,提出外向型經濟發展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另外,大力營造社會型企業文化,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此同時,不能忽略與其他經濟產業的關聯,國家對此應給予各種經濟形勢的產業以支持,做到綜合發展,全面提高城市發展活力,廣納賢才,讓人才的轉型與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共同進步。
3.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資源型城市企業的轉型不能單一停留在自身,更要結合環境發展趨勢,尋找其替代產業。這方面的工作要做好前期調研和市場觀察,對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做綜合考量,發展其接續、替代產業:首先,選擇資源豐富的區域,延續過去產業的優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的工業環節,摒棄過去粗放型的資源利用方式,并發展輔助產業和次生產業輔助其綜合發展,讓資源型城市的優點得以留存并發揚光大;另外,針對已經遭到環境破壞的城市應徹底摒棄資源型城市發展模式,另尋蹊徑,尋找其替代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為城市構建發掘新生的生命活力,與此同時建立長效現代化的科學發展機制,讓現有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大力推動城市現代化發展。[4]
參考文獻:
[1]曹蘭芳;尹少華;城市林業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作用分析――以耒陽市為例[J]2012(02)
[2]陳玲艷;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研究――以淮北市為例[J]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