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學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材編寫。
我國最開始編寫地理教材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地理要素,把這些相關的地理要素并列編排在一起就完成了地理教材的編寫。教材只是對鄉土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簡單的介紹,圖像數量比較少,多是文字描述。就算配有圖片,圖片形式也比較單一。教學欄目的設置主要是以作業練習為主,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教學功能。90年代后,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有所改進,在編排體系上更加完善,側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煉。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原來沒有的旅游和環境保護知識。教材配圖數量也有所增加,同時豐富了圖片呈現方式,比如說新增了地圖、景觀圖和示意圖和統計圖,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2000年以后,鄉土地理教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首先在編排體系上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地理教材的編寫可以結合地理要素并列式和地理特征標題式,混合式類型等多種編排方式。在內容選擇上,更加簡潔突出了地區地貌的特征。這樣的教材反應了鄉土時代鮮明的特點和發展情況。
(二)實踐活動。
隨著地理教材編寫活動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在普通的地理教材大綱就明確規定:要重視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但是在80年代,因為條件有限,所以只有少數的學??梢蚤_展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大部分的學校都只能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教師只能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遞地理知識。進入9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學技術也有所提高,在實踐內容上也增加了家鄉知識、實踐基地的內容。也極大地提高了鄉土人文地理教學水平。進入21實際,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中學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在內容和開展方式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改變。各個學校有了充足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可以經常舉辦各種類型的地理實踐活動,比如在臨沂市,可以開展對當地的地形地貌調查活動,通過調查、觀察的形式深入地理實踐,然后結合圖表、論文的方式展現調查結果,學校也可以定期開展地理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型的比賽活動。比如在臨沂當地中學,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論文比賽、演講比賽和地理晚會活動。不僅結合了地理學科和鄉土地理的特點,還幫助學生提高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促進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發展的策略
(一)優化鄉土地理教材編寫。
鄉土地理教材應該有鄉土氣息,所以在編寫教材時,要根據當地的人文社會的最新資料來編寫,并且適當增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教學編寫要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智力的技能發展的要求。在教材呈現方式上,要注重優化性,極大激發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構建開放性的教材呈現方式。文字部分應該做到盡量簡潔,多用圖片和統計圖表,便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還可以采取漫畫和示意圖的方式,通過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
(二)豐富地理教學實踐活動。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發組成地理興趣小組進行地理勘測和探索活動,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經常組織學生到科技管,博物館和氣象站去參觀學習。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布置研究的課題,比如大氣環境研究、水環境研究、固體廢物研究,根據不同的研究任務,鼓勵學生深入地區的地質環境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幫助他們對家鄉的環境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深化鄉土地理教學研究。
開展鄉土地理教學研究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實現靈活多樣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鄉土地理教學活動應該是全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層次的,應該加強鄉土地理教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國在鄉土地理教學研究方面還處在初始階段,主要局限于教材編寫實踐活動方面。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經驗,注重教學的實踐和課程的實踐,采取課程實施者的角度來探索鄉土地理教學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方法。
三、結束語
[關鍵詞]全過程技能培養 地理教學論 課程群 保障機制
[作者簡介]黃莉敏(1969- ),女,湖北潛江人,湖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柯新利(1977- ),男,湖北天門人,湖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GIS與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咸寧 437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科技學院重點教學立項“基于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學科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1Z012)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08-0122-02
一、高師院校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研究與建設現狀
自2005年以來,有學者打破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僵化研究范式,提出了“課程群”建設這一全新概念,課程群是指若干門彼此獨立,內容上密切相關、相承和滲透,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一組課程集群。課程群建設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從有限的研究文獻看,主要對課程群建設的意義、內涵、原則以及課程群建設目標、課程分解與組合機理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
在地理教學論領域有關課程群建設的文獻僅有二篇,最早進行研究的是重慶師范大學的李晴教授,她介紹了本校地理教學論課程一分為四的舉措,并提出了在教學方法、媒體與課程評價上的改革思想。內江師范學院進行了地理教學論課程群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安排的構想。在少數部屬院校,地理教學論進行課程群改革業已先行,如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由于改革的初衷不同,這些院校的地理教學論課程開設各有側重??偟膩砜?,目前高師院校進行地理教學論課程群改革,還未普及和深入,僅僅是停留在將地理教學論課程分解為幾門獨立課程,各自為營進行教學的層面,缺乏從師范生就業需求和課程間內在聯系的角度進行系統建設層面的研究。
二、全過程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的建設
(一)全過程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界、高等教育界有關人士認為,中小學進入新課程體系后,急需一批能夠迅速適應和勝任新課改教學的教師,這種需求使得中學職場更追求師范畢業生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悟和教學技能的掌握與應用。近三年的就業招聘市場行情顯示,中學地理教師招聘采取筆試和面試雙門檻準入制度,筆試包括做課改高考試卷、測試題、習題、設計教案,面試包括講課、說課、分析試題、畫圖等。有些學校對講課和教案設計還附加指定教學方法和技能條件,比如要求運用案例教學法講解“工業的區位選擇”,運用實驗法講解“鋒面”,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設計“洋流”一節教案等等,“以技取人”。擁有高超的教學技能可以提高師范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畢業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因此,構建 “一個中心,三個維度”,由最能反映師范技能的六門技能型課程“地理教學概論”“中學地理教學設計”“地理課堂教學技能實訓”“中學地理實驗技能”“地理教學研究”“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組成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結構體系,已成為高師地理教學論課程改革的方向所在和當務之急。
(二)全過程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內容
課程群建設是課程組合知識體系的重組,是對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再設計。課程群建設有別于課程建設中的單兵作戰和單一課程內部的吐故納新,它立足于大課程建設,既對幾門課程內容進行融合,又對融合后的大課程進行分解,因而課程群建設內容應該與以往課程建設內容、精品課程建設內容有較大區別。全過程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內容,既要緊緊圍繞“技能”,充分體現課程群建設的內涵與特征,又要使建設具有系統性,發揮課程群建設產生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功能。
1.制定教學大綱。要結合基礎教育地理新課程理念價值取向、功能特點、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總結歸納出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下的地理新課程教學技能種類,將不同種類教學技能分別對應納入“三維一體”相應課程中,然后在大課程框架下進行科學規劃,設計基于全過程技能培養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的總教學大綱和群下各門課程的分教學大綱。
2.教學內容的融合與分解。群內課程內容的相關性、融合與分解性及課程實施的相對獨立性是課程群的典型特點。針對地理教學論的課程特色,將原有獨立單一的課程“地理教學論”內容進行分解,弄清分解后的“地理教學概論”與“中學地理教學設計”“地理教學技能實訓”“地理教學研究”“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等課程間的關系,是總分關系,補充關系,拓展延伸關系,上下游關系,還是交叉滲透關系?或幾者兼有?各門課程的內容是什么,如何刪重增新,進行不同課程內容的對接與融合?厘清各門課程所側重的技能,確定先后學習的邏輯順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各門課程的銜接和教學計劃的制訂與課程性質的定位。
3.課程群教材建設。迄今為止,“三維一體”課程群中的多門課程無專門教材和教參,如“地理教學概論”“中學地理教學研究”“中學地理實驗技能”“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等?!爸袑W地理教學設計” 課程,目前市場上有三個版本的教參:王民、仲小敏的《地理教學論(第2版)》(2010年)、曹琦主編的《中學地理教學設計——教學原理與方法》(2005年)、白文新主編的《中學地理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2011年),“地理課堂教學技能實訓”課僅有華東師范大學段玉山教授主編的《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2003年)。這些資源中對中學地理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技能內容的取舍、編寫的角度各有側重,是很好的教學參考,但要突出全過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尚需進行課程群教材的全面創新開發與建設。
4.課程群團隊建設。教師是課程建設中最具活力、可塑性最強和實施課程群建設最關鍵的因素。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已成為我國改革高校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向。地理教學論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首先,要明確團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共同發展目標,始終堅持團隊與個人的捆綁式互動,個人榮譽服從團隊榮譽;其次,所授群內各門課程建設以課程群大目標為總向,課程之間進行關聯協作建設;再次,以“教研項目”驅動教學團隊成員的分工與協作互動,實行教學與教研雙軌并行,展現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先進性;最后,建設一支以中學地理骨干教師為成員的“海外兵團”實戰部隊援助教學團隊,即在“課堂技能理論教學課堂技能操作應用課后技能實踐落實”三段式教學體系中,涉及課堂技能操作應用和課后技能實踐的內容,請“海外兵團”作出觀摩指導和技能示范教學,同時,參與相關技能教學問題的教研活動和教學立項,通過這些舉措形成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最大合力。
(三)全過程技能培養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的保障機制
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要體現和落實全過程技能培養,需要建立課內、課外、教學模式和評價等方面的保障機制。
1.課堂教學以技能操作與應用為本,確保全程技能化。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要實施全過程技能培養,首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技能操作與應用為本,始終體現“課堂技能的全過程性”,因此,必須摒棄傳統以知識理解與掌握為目標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將技能操作與應用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運用有助于目標實現的最佳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教學方法上,倡導討論法、案例教學法、探究法、項目教學法、研究性學習等;在教學程序上,主張教學知識與技能理論講解(教師)案例呈現與解析(學生為主)技能設計與表現(學生)技能檢測與反饋(學生)技能反思與申訴的教學程序,保障技能培養的可操作化、全過程性。
2.建立完善的實訓實踐實習體系,夯實所學技能。課堂教學僅僅是室內的練兵場,要使培養的人才技能嫻熟、適應社會,必須建立完善的實訓實踐實習體系,進行相應的職場預習。首先,確立實訓內容,指出“地理教學概論”“地理課堂教學技能實訓”“中學地理教學設計”“中學地理教學研究”四門課程中哪些內容需要進行實訓;其次,確定實踐性的環節,如實驗、課程設計、見習、實習、頂崗、畢業設計等;再次,設計和規劃實踐環境場所、實踐實習階段、周期長短、內容等;最后,制定相應的實訓實踐實習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通過一體化的實訓實踐實習體系的建設與實施,夯實各項師范技能,保障技能培養的實踐性、應用性。
3.構建“1+2+3”模式,形成課程群建設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在課程建設改革中常見的有單一課程模式和精品課程模式,這類模式專門針對獨立課程,已取得較好的效果和建設經驗。地理教學論課程群是多門相互關聯的課程(“點”)組成的“集群”(“面”),比獨立課程建設面大,“面”上建設的要求與獨立的課程和精品課程的要求不同,建設的模式也與獨立課程、精品課程迥異,既要考慮群內獨立課程建設的個體性,又要把握群體課程建設的整體性。
根據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內相互關聯的課程內容、具有合力的團隊群體,凸顯技能操作的課堂內外實訓和經濟學“集群”概念的內涵,可構建課程群負責人制的突出團隊群策群力的“合零為整”的“1+2+3”模式,即1個龍頭、2個抓手、3個環節。團隊合力重點建設群內1門精品課程,以精品課程為龍頭,輻射示范其他課程建設;以教學研究和“點”“面”結合的課程群管理這兩個著力點為抓手,保證課程群建設的先進性和整體性;落實課程群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技能培訓教學程序,單門課程和課程群的實訓實踐實習體系,以及地理教學論課程群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等三個環節。通過“1+2+3”模式對地理教學論課程群進行建設,可以保證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貫穿到整個教學、實踐和管理中,保障課程群質量建設形成強大的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產生“1+2+3>6”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
4.設計體現全過程技能培養的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監督機制。要使地理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確保落實全過程技能培養,有必要設計凸顯全過程技能培養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課程群建設內容、課堂教學、實踐實習體系、教學模式四大模塊內容,并采取教學團隊自評、學生學習座談、同行與團隊協商式評價、教學管理部門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主體與方式,通過建立評估機制,保障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達標。
[參考文獻]
[1]龍春陽.課程群建設: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10(2).
[2]李晴.地理學科教學論課程群建設的實踐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
[3]盧小麗,楊梅,李尤.高師地理教育課程群建設的探析及構想[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6).
[4]黃莉敏,鐘儒剛.構建基于技能培養的高師地理教學論課程群[J].教育與職業,2012(18).
一、主題鮮明,與時俱進
2009年學術研討會圍繞“新時期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發展”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報告。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學論發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改革與創新”
(袁書琪)
“強化教育見習、實習、研習質量管理探討――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徐寶芳)
“國際地理教育動態――以盧塞恩可持續發展地理教育和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為例”(王民)
“地理考試的研究與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學術研討會圍繞“創新,讓地理教師更具專業水準”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發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
(袁書琪)
“創新地理教學模式,培養優質地理師資”(李家清)
“課程改革中‘差異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將學科特色作為地理教學繼承與發展的生長點”
(林培英)
“地理教學論核心課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師教育課程重構的幾點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的改革探索”
(劉蘭)
2011年學術研討會圍繞“前沿?理性?責任: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的改革與創新”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交流。
“修改后地理課程標準的目標闡述”(夏志芳)
“走向發展性的地理教學論”(李家清)
“數字星球系統實驗室與地理教師教育”(徐寶芳)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銜接的思考”(仲小敏)
“關于高師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技能訓練問題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學系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黃京鴻)
“地理教師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學地理實踐教學改革探討”(楊新)
“以命題為抓手,提高地理教師教學水平”(劉恭祥)
“基于中學地理教學的《地理教學論》若干問題思考”
(王向東)
三屆學術研討會的專題發言與廣泛交流,不僅直觀反映了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在學科建設、理論構建、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系統思考與持續探索實踐的成果,也生動體現了他們孜孜以求、認真執著,堅持改革創新和繼承發展的精神。
最近傳達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生學習理念,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科學設置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充實到教學內容中;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擬課堂、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積極開展實習支教和置換培訓;加強教師養成教育,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重視塑造未來教師人格魅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支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雙導師制等。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試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等舉措,無疑為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平臺,當然也對地理教師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二、內容豐富,成果顯著
三屆學術研討會內容安排豐富,學術氛圍濃厚。每屆會議提交學術論文幾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踴躍參與。會議多由大會學術報告、分會場專題討論和自由發言等環節組成。在大會報告及對話、分會場交流發言及分會場代表匯報和自由發言等活動中,還對高師地理教育跨區域的科研合作、結合課改指導中學、各類型師資培訓及新人幫扶、地理前輩對高師地理教育的貢獻及宣傳、網站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研討,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從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年輕博士、碩士嶄露頭角,成為地理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的生力軍。
三屆學術研討會除主要進行主題研討和學術交流外,還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會議安排了參觀蒙牛工業園區、內蒙古師大盛樂校區和博物館,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庫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動。2010年會議組織參觀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東北師大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自費游覽長白山等。2011年會后進行了西寧市區和互助縣土族風情考察,自費游覽青海湖、日月山等,為外出考察機會相對不多的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提供了親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風貌的機會。
伴隨著學術研討活動的日益活躍和高師教師堅持不懈的探索實踐,三年里有關地理教師教育方面的教研獲獎、教研論文、教研課題和教育專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斷呈現,這里僅展示部分學術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學科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書琪、關偉)
《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張繼紅、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林培英、馬賀山)
《初中地理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書的文本比較研究與編寫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林培英,楊國棟)
《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實踐與理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徐寶芳)
《新課程地理教學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11(黃京鴻)
《中學地理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國地學書鑒》(地理教育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宮作民)
三、凝聚團隊,展望明天
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隸屬于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長期以來,其學術研討會每隔四年或兩年與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一同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東、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師,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廣大中學一線教師齊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大計,薈萃了地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展現了廣大地理教師的時代風貌,這也為高校地理教師提供了極好的學習與交流機會。然而,高師學科教育領域長期以來未受到高師院校應有的重視,實際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極大地挫傷了從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學與研究教師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阻礙其發展與提升,他們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國綜合性學術會議之外,有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專業組織或平臺可以傾訴、交流、展示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艱辛與寂寞、快樂與成功。20世紀80、90年代,全國范圍內曾舉辦過多次高師學科教學論或學科教育學學術研討會,語、數、外、史、地、生等學科教學論教師熱情參與、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積極有效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數規模、經費緊張等具體原因,未能持之以恒。進入21世紀后,在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的熱情關懷和愛護下,在全國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專委會李家清、夏志芳、徐寶芳等主任委員的精心謀劃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國各高師院校廣大地理教師的積極支持和熱忱響應下,一年一度的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術研討會如期舉行,為深化學術研究、深入課程改革、凝練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強交流協作、加快事業發展提供了陣地和平臺。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術研討會還應開闊思路,尋求拓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報規劃項目的方式作為科研基礎。目前教育規劃項目或專項項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點師范院?;虮绢I域學科帶頭人領銜主持申報,其它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合作參與,共同推進教育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也可為學術研討交流奠定基石。
以學校地理課改的緊迫課題作為應用目標。基礎教育地理新課程已推進十個年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具體實施中仍存在不少現實問題急待解決,可以深入中學地理教學第一線,積極開展緊迫課題的改革試驗,更切實有效地服務于基礎教育。
以承辦單位為案例作高師課改實證研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建設,都是為了加快提高師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高師地理課程教學論改革持續不斷,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單位為合作伙伴發表學術成果。期刊、報社和出版社等,不僅為地理教師科學研究搭建平臺,也為展示學術成果提供陣地。學術研討會可與出版單位緊密合作,有主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及時推出地理教師教育研究最新學術成果,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為宗旨選擇學術交流與考察地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對教師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國東、中、西部師資力量和培養存在差異,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學習、資源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素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33―01
中學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正隨著教育職能的轉變而不斷發展, 地理學科的目標在于教育學生關心并參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能夠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認識并評價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形成對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態度和行為方式。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具有“教師意識”,同時還要有“地理教師”意識。地理教師要勇敢地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在讀書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不遺余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成為學習型的教師。
一、地理教師要有專業精神
教師的職業精神有很多的內涵,歸根結底是對教育的“愛”。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就需要有堅毅、持恒的地理專業精神。全球關愛是地理專業精神之追求,地理學視角在關注自然世界的演變規律的同時,對諸如經濟發展、環境退化、民族矛盾、醫療衛生、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地理教師唯有真正樹立關愛全球的意識,才可能在教給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更注重幫助學生養成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更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問題,以使學生了解和承擔他們所該承擔的責任。
二、地理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
1. 夯實知識基礎。堅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地理教師只有完整、系統、扎實、精深地掌握地理專業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統攬全局。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地理教師還要貫徹通識精神,建構多元知識結構,以專業的精神,廣博的知識支撐教學。
2. 重視思想教育。地理學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內涵。地理教師必須具備這方面的素質,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藝術,并將知識、思想、行為三者有機結合。不斷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教育,在教學中以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向學生進行生動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國情,理解國策,貢獻祖國。
3. 自覺提升教學能力。教育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順利完成教學活動而采取的一系列行為方式,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應以提高教學能力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高超的教學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全面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
4. 堅持學習科研。未來的教學,需要具有科研素質的學者型教師,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對地理教師的要求。作為地理教師應時常充實自己,使教學和學習并重??蒲心芰σ越虒W研究為中心,教師要在教學中既實踐、探索,又思考、研究,動心動腦,并努力創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三、地理教的專業化成長途徑
1.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地理教師應樹立科學、正確的地理教育價值觀,具有為地理教育事業奮斗的信念。地理教師的價值觀和行為影響著地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在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下,地理教師平時可以閱讀地理教育資料,學習同行在地理教學研究中的優秀成果,汲取營養;可以購買與地理教學關系密切的理論書籍,提高地理教學的理論水平;可以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視頻等資料,領略其他地理教師的風采,激勵自己不斷成長。雖然外力是推動自己成長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地理教師自我積極追求進步,才能真正的成長。
2. 進行教學研究是永遠的主題。教學研究是伴隨教師職業生涯永恒的主題,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師之所以作為教師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立身之命,生存之本,因而也就成為我們研究的永恒的主題。作為普通中學教師,面對許許多多充滿熱情和活力的中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場景,有著比高校教師更為豐富的教育“研究”資源。教學研究又可以分為教學方式、備課資源以及課堂教學研究等方面,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收集整理個性化的備課資源,有助于教學研究。通過研究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設計、調整教學行為,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實現從觀念到行為的專業素質整體發展。
【關鍵詞】興趣 素質 知識生活化 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51-01
學習知識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未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學得非常被動,甚至整天愁眉苦臉沒有一點快樂,更有甚者出現“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狀況,這樣一來不但學生學得非常痛苦,而且老師抓了半天累得要死要活,最終不及格的大有人在。面對慘狀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地理教學究竟出了啥問題,使我們的學生如此討厭地理?思來想去,我認為是學生對地理沒有興趣,且在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注意對學生地理興趣的培養。那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魅力四射來吸引學生。
我們知道老師應該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可以說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更是傳播知識的使者,扮演著把人類文明的成果轉化為學生樂意接受形式的角色,是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而要真正扮演好這一角色完成使命,那前提是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1.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語言是傳授知識進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是能否順利完成地理教學任務的關鍵條件之一;2.靈活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于地理教學實踐的能力;3.分析和組織地理教材的能力;4.設計和調控教學過程的能力,該能力是地理教師為實現地理教學目標順利制定地理教學方案與進行決策的活動方式;5.運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獲得地理知識,形成讀圖能力掌握編繪常見地理教學掛圖的方法;6.速繪、設計和運用地理略圖、板畫及各種常見地理圖表的能力;7.選擇、運用和制作地理直觀教具的能力,由于地理知識具有較大的時空跨度,許多地理事物和現象難于直接感知。因此,地理教學離不開地理直觀教具的輔助;8.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能力,除進行地理課堂教學外,地理教師還擔負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9.進行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地理教師在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同時,應進行相應的教學研究,發表研究成果,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1]
二、實現地理知識的生活化,學生學了知識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使學生覺得地理知識非常有用。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的學科,特別是它的理科部分和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比如太陽為什么會東升西落,是因為地球在不停地做著自西向東的自轉運動;一年中的白晝和黑夜為什么有時長有時短,是因為地球斜著身子繞著太陽公轉;晴朗的天空為什么是藍色,主要是因為太陽七色光譜中藍紫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號燈為什么呈紅色,因為紅光不易散射且穿透力強,使得司機和行人在較遠的地帶就可看到,從而起到疏散交通的目的;等等。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識,學生掌握了就可以解釋生活中的眾多現象。在解釋這些現象的過程中,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覺得地理知識非常的有用,從而產生探索地理的欲望,進而加倍努力學習地理知識,使得學習地理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三、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許多詩句中包含有趣的地理現象。我們教學中不妨把這些句子引用到課堂上來,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同時更能體會到地理之美。
把古詩詞名句中所蘊含的地理現象和相關的地理知識結合起來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基礎。比如講月相:“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上玄月)”,“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滿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下玄月)”;講四季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氣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地球公轉自轉時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 講滄桑之變時用“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吳空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在高二地理中講解旅游景觀欣賞更可利用此法實現“詩景”結合,達到不在景中勝似景中的效果。講解桂林山水時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長江三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黃果樹瀑布“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講解時再配上適當的圖片,最好能體現出詩歌的意境,這樣會產生賞心悅目之感。不但掌握了各種景觀的欣賞方法,而且充分體會到了大自然和地理之美。
理論和設想固然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由于多種原因我們的學生厭學情緒很濃,這也是我的設想付諸實施的最大障礙,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習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獲得知識探求新知成為學生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地理教師的十大教學能力及其要求》,作者:袁孝亭,《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77年第05期。
[2]《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作者:陸芷茗,東北師大出版社。
[3]《中學地理教學論》,作者:張杏梅,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有效探究
為了呼應素質教育新課改的號召,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由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逐漸地向現代的生活化地理教學模式靠近,地理教學貼近生活,對于教師、學生、地理授課本身都有益處。對于教師來說,通過地理生活化教學,教師能夠更加深入地融入地理,對于授課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說,通過生活化地理教學,他們可以建立起對于地理更加濃厚的興趣,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運用地理,培養一種地理學素養,這對于建立終身學習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情況
在現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雖然教學模式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轉化,仍然有一小部分的問題存在,包括:(1)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比較被動,有些教師不斷重復課本,這樣一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被降低了,他們對于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也就低落了,因此地理也就脫離了現實,脫離了生活,地理在學生的生活中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應用。(2)現在的應試教育現象比較嚴重,學生學習了知識之后,習慣做題和練習,沒有仔細思考把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視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實踐。(3)在我國當前的地理教學形勢下,太多的地理知識都偏向于知識型,而不是生活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學習和了解到的生活地理常識也就變得十分有限了,不會容易運用到生活中。
二、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的方式及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完善高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師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為切入點來探究高中地理教學策略。(1)地理知識生活化,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地理知識生活化,就是讓老師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通過這種方法導入教學課堂。例如,老師可以讓他們去探索身邊的地理,在活動的地點選擇上,教師可以與專家們進行探討,選擇一些安全方便學生進行地理探索的區域,在旅游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學習查看地圖的能力,又能夠學習各個地域的氣候、植被,這些對于學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實踐機會,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2)實際舉例導入法。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解一些實際存在的例子來進行地理教學,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對于一些十分重要而且有意義的地理案例,學生又不可能親自去考察體驗,案例教學就成為了一個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師應該精心準備和挑選案例,這些案例應該是源于生活,貼近實際,便于學生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講解時,應該抓住案例的要點與特色,把案例講活,提起學生的興趣,師生之間要相互溝通,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徹底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識。(3)創建溝通平臺,引入地理教學課堂。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老師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導入教學課堂的知識學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為學生組織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進行知識型互動和交流。學生對于地理方面的許多知識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讓他們以課本為起點,聯系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互之間交流提問,讓學生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實踐來回答和解決問題。當學生進行過許多次交流活動之后,可以適度地讓他們探索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古今中外的許多地理未解之謎,奇怪地理現象,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雖然問題不一定能夠得到解決,但是通過學生的激烈探討,他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周邊的知識,這對于整體地理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也能提高他們的口才,培養他們的演講能力。(4)教師自身實踐和探索。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是引路人,只有通過教師,地理知識才能夠系統地、完整地到達學生的大腦中,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潮流,對于地理授課不斷地探索創新,實時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探索出學生適合的授課方式。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雙方要不斷地為地理學習而努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創新和研究教學方法,善于與學生溝通,除此之外,學生要善于大膽地運用地理知識,善于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探索地理知識,更要善于與同學、老師不斷討論所學習知識的疑難點,不懂的問題要及時虛心請教比自己懂得多的人,共同營造一種地理學習的氛圍。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夠為地理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金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的課堂導入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多媒體 地理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144-02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內容廣,具有研究對象的聯系復雜性、空間多維性、地域廣闊性等屬性,這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概念、發展能力等方面有較大困難。而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視頻等多種信息編碼為交互性、實用性強的課件,其以獨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地理教學中顯示出獨特的魅力{1}。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尚存在一些問題。
一、多媒體教學在地理課堂中的必要性
1.信息時展的需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中學地理課堂中的案例比比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地理教學就必須進行多媒體課堂教學改革,以促進地理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2.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地理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信息應用水平,熟悉多媒體課件制作,為學生學習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提供高效的學習工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突出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將地理課堂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能夠為學生營造更有利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課件的信息載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其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2}
3.學生學習的需要。地理是一門邊緣性學科,涉及知識面十分廣泛,表現的地域范圍尺度較大。而中學生往往只能局限于其生活環境或曾經到過的地方,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對外界信息知之甚少,這些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許多地理事物、地理環境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然而多媒體不僅能演示播放音像、動畫,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還能變靜態為動態,形象地展現畫面, 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能夠彌補學生地理學習視野的不足,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二、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應用
1.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式在創設問題情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導入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理圖片、動畫、視頻等教學素材創設地理教學情境{3}。如“地殼運動”,可以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做成動畫。先把畫面做成水平巖層,在內力作用下,巖層慢慢發生變形彎曲,形成相應的向斜和背斜,這時的圖像便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其次,演示背斜軸部在張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張裂,遭受外力侵蝕的速度較快。相反,在向斜軸部產生局部壓力,抵抗風化侵蝕能力較強,遭受外力侵蝕和速度較慢;最后演示差異性的侵蝕繼續發展畫面,展示背斜部位成為谷地,向斜部位轉為山峰動畫,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通過模擬演示,使學生難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現象變得更加形象直觀,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2.充分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圖文轉換能力。地圖是地理教學中的第二語言,換句話說,地圖是地理教學的一把“利劍”。地圖在地理教學中扮演著信息載體這一角色,整合了豐富的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地理感性知識和地理理性知識。地理教學中,黑板具有靜止性,無法充分展示一些動態畫面。此外,地理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完成內容豐富的板書、版畫等教學任務{4}。然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借助課件充分展現地圖固有的功能,同時結合課本的文字資料,則可以達到圖文結合的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將課件中的圖片、文字、練習等素材的大小、顏色、虛實、繁簡等功能進行設計和修改。據此,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眼到、手到、嘴到、心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多媒體課件上,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和圖文轉換能力,對于訓練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突破地理教學重難點,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中,除了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突破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傳統教學中,教師多以掛圖、展示模型或者畫草圖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由于上述教學方式具有靜止性、單一性,其效果并不理想。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抽象的重難點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充分體現出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優勢{5}。如“地球的運動”,其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僅僅從文字角度來學習,學生在認識上很難理解學習目標。盡管課本上附有大量插圖,但是其主要是平面圖,并且有些圖的信息容量過于豐富,學生很難獲取所需信息。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則可以將靜態圖轉變為動態圖,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學生可以從演示過程中觀察到地球運動的整個演變過程,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運動方向,與太陽的運動關系,黃赤交角的變化及其影響等原本較抽象的知識。
三、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注意事項
1.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方式,不能取代傳統教學方式。由于多媒體的應用日益增加,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多媒體教學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甚至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黑板上沒有任何板書。然而,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俺哂兴蹋缬兴L”,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其教學地位是現代化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6}。作為傳統教學的教具—黑板,其具有很強的再現性,隨寫隨看、隨擦隨寫,其內容可以方便布局。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時會突發奇想,聯想到的知識點不能即時呈現在課件上,此時板書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多媒體屏幕絕不能將黑板全部遮住,它們各自所占空間比例最好為1∶1,可以左右平行放,也可以將多媒體放中間,留出兩邊的黑板。總之,教師只有將傳統與現代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合理運用多媒體和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處理好用還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問題,避免出現由于學校的鼓勵而運用多媒體的“盲從”誤區{7}。如在進行“洋流”的教學時,多媒體課件不一定能夠完全展示洋流的分布規律,而通過在黑板邊板畫,邊講解,其效果可能會更好,更易于學生理解。然而,與多媒體息息相關的課件也是教學中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事項。在制作課件時,首先,幻燈片的數量要適當,太多過少都不合理。其次,課件所展現出的教學內容要適量適度,簡單明了的知識可以不放在幻燈片上面,關鍵是否能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部分教師從網上下載課件,不加思考就直接搬到課堂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別人的東西可以拿來參考,但必須要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
3.既要注重教師的教,又要關注學生的學。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板書的同時,學生也完成了記筆記的過程。但是,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下,若是幻燈片切換過快,學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做筆記。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應盡量控制好演示課件的速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活動時間, 確保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位于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只注重課件的制作與演示,而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目前,課堂教學一貫注重言傳身教,板書、語言描繪、手勢比劃、模型展示、實物演示、師生情感交流等傳統做法,仍是十分有效和必需的{8}。
四、小結
多媒體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足之處。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既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同時也要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要認識到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全部教學方法。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突出其在地理教學中應有的地位,使其在地理教學改革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注釋:
{1}毛有力.淺析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0(2):32.
{2}呂四龍.探析多媒體技術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5):27.
{3}王愛紅.論多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革新,2008(10):72.
{4}高學軍.多媒體技術與地理教學[J].新課程(教研),2011(7):162.
{5}宋繼紅.多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1(32):111.
{6}李根.高中地理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利弊[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0):35.
{7}黃素君.淺談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的幾點體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4):132.
{8}張云霞.談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利與弊[J].寧夏教育科研,20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