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教育作業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智上都比較稚嫩,而且,自覺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同時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則可以正確利用這種可塑性。以課本和其它兒童讀物為載體進行的閱讀教學,為小學語文教師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在閱讀教學中逐漸滲透正確的道德品質等思想能夠起到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引導和治愈作用,為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本文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題,進行如下分析。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為了更好的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將在簡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點來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徑。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齡階段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核心,以相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是學生教育的關鍵環節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從學生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減輕學業負擔、提高學生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素質全面發展的功能;(2)從學校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動教育目標實現、減輕教學壓力、促進教育創新,從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功能[2]。(3)從社會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養全面素質人才、減輕社會負擔、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等長遠意義。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接受正式義務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也可以說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啟蒙場所。而小學語文閱讀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這樣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長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課堂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臺,因此,需要從課堂氛圍的營造著手,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首先,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以身作則。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平等待人的形象,與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比如,在每一節課開始前與學生微笑著打招呼,與學生一起分享課后活動中發生的小故事,以親切的口吻來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上一節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在輕松的聊天式對話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生活動態和心理動態;在教學過程中要細心觀察,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尋求學生的幫助,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完成教學的任務;在每一節課結束后,向學生進行“同學們要記得按時完成作業哦”、“下節課見”等溫馨提示,等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放松心情,快樂學習,不斷進步。其次,教師也可以帶領同學們一起動手,打造和諧教室。通過兒童文學板報布置、學生優秀作文張貼等方式來營造適合教學和學習的室內氛圍,使同學們在環境和教師榜樣的影響下不斷端正學習的態度、逐漸愛上語文,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2.2合理的運用語文課本,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提供素材: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著上百篇各種題材的課文。有表達感恩情懷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達鄉情的《回鄉偶書》,有表達助人為樂精神的《“紅領巾”真好》,有表達實踐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達相互尊重禮節的《陶罐與鐵罐》,有表達誠實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這些課文大多蘊含著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著顯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文閱讀和語句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中積極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師的正向引導,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2.3適當的布置閱讀作業,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擴展空間:
閱讀作業布置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更多接觸閱讀的時間,還有利于小學生課后語文作業結構得到合理的調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學語文閱讀作業布置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語文教師對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比如,教師可以對每一次的閱讀作業進行適度的范圍約束,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布置閱讀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選擇一則你最喜歡的關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夠正確的讀出來,在下一節語文課開始的時候跟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分享”,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而且“選擇自己喜歡的”要求也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業檢查方式也更加靈活,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課上教學、課下自主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2.4靈活的進行閱讀評價,為學生主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果往往要通過一些隨堂測驗、階段性考試來獲得。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學習成果評價時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要給予適度的贊美和表揚,另一方面,對于表現欠佳的同學給予建議和鼓勵。此外,還可以通過閱讀教學故事分享過程中的“好人好事”進行整理,進行階段性的“榮譽榜”評比,讓學生能夠在享受激勵的同時,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總結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教育工作,充分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平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于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與全面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陳敏 單位: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全安鎮中心小學校
參考文獻
[1]王紅梅,何亞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野下小學生閱讀療法的實踐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9):77-81.
摘要:把心理健康融入數學教學當中,在備課中應引起足夠的注意,在施行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我能學好的自信心及毅力,采用適當的方式把數學特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構建教學與心理健康相輔相承的平臺。
關鍵詞:中學教學;心理健康;培養自信;增強能力;課外輔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132-01
1.在備課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普通的教學環節,還要圍繞學生,圍繞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果我應該怎樣做,學生應該怎樣學,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么等為中心,來設計教案,同時聯系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那么如何挖掘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教師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在教學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選用了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實例,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它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讓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
自信源于關愛和信任。對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我注意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個體,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格個性的完善也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內容。因此評價自己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盡量發掘自身優勢,看到自己長處,從而提高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2.1 分層設計練習,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在練習設計中,我根據每個學生思維的不同水平和跳躍能力,設計不同程度的作業要求,盡量使各層次的學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問題。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民主、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里,產生一種自覺、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滿足感,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進步。
2.2 放大學生的優點。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不要看到答案不對就打“X”,要注意其思維障礙,耐心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學習上的錯誤,自己糾正錯誤。數學作業也可以采用多次評價的方式,學生訂正之后再給予好的評價。我盡量找出學生平時學習中的進步,哪怕是細小的進步,也要鼓勵和肯定。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
2.3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對比。平時引導好的學生多進行橫向對比,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認識到本班或是本年級比自己強的同學有很多;引導后進生多進行縱向對比,將自己的現在和過去對比,進步了沒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這樣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毅力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課堂上的質疑問難、看書自學,認真、獨立、及時完成作業等都必須具有頑強的意志才能持之以恒。教學中,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積極啟發誘導,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獨立探索克服困難的方法和途徑。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以人為本,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克服困難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堅韌性和頑強的毅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論證、習題的解答等各個環節,培養學生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以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等。同時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質疑問難的勇氣,教學內容中,學生會說、會做的,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說、自己做,雖然其中難免會遇到失敗,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都是可嘉的。一定數量和一定強度的問題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對挫折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
4.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種的教學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要善于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課堂上,我是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平等相待,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應該高高在上。此外,我還要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因為我與家長的關系緊張,將影響到我對學生的態度,同時也將影響到學生看待我的眼光。
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適當增加提問和演板的次數。許多學生自卑、膽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問題,我就讓此類學生多回答問題,在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的同時,逐步訓練他們的自信心、耐挫力,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
4.1 多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沒有恐懼心理,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閉的心理毛病。
4.2 讓學生自主充分地活動。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預習、提問。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作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不僅節約了講授的時間,同時也充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積極思考的習慣。
5.對學生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研究背景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以心理學、教育學和衛生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教育部2011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學校應開設必修課或必選課,給予相應學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
蚌埠學院是一所省屬以工為主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開設了47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專業25個,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性質為公共必修課程。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和開設此課程的2016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年蚌埠學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學生2906人,其中理工類2325人、文史類361人、藝術類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分別從任課教師、學生的角度了解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
(一)訪談的組織和實施
訪談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包括專業負責人、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5名一線教師,了解不同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開展情況的看法;學生主要包括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的部分同學。
(二)問卷調查的組織和實施
編制了《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于2017年6月課程最后一次課,對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401名大一新生實施測量。
三 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標的相關規定,結合蚌埠學院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確定課程目標。
1 知識層面
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展特征及可能出現的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礎理論知識。
2 技能層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如學習發展技能、環境適應技能等。
3 自我認知層面
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師資情況
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1名。師資情況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統計數據)。從性別上看,以女性為主;從年齡層次上看,30-40歲教師有3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從學歷、職稱層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職稱均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講師1名助教;從課程發展建設的角度來看,教師職稱分布比較合理;從教齡上看,3名教師教齡超過10年,其中1名超過30年;從總體上看,本課程的授課教師教齡較長、教學經驗豐富。
(三)課時安排
根據蚌埠學院2014年修訂的本科教學大綱規定,本課程共28課時,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學時間分別為一年級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每學期14課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本課程從2013年9月首次開設,至今為止,只有 2013~2014學年度、2014~2015學年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分兩學期開展教學;2015~2016學年度、2016~2017學年度由于階梯教室不夠用等原因,均為第二學期集中教學,2017~2018學年度截至目前尚未開課。
(四)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自我意識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大學生的生涯規劃8個部分。主要涵蓋三大類,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理論;二是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三是大學生常見適應性與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調適。
(五)課堂規模與教學模式
本課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課,人數為200人左右,班額較大。通過教師訪談得知,現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授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屬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互動主要包括配合相關教學內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測試。
(六)教學考核
本課程教學考核類型為考查,采用理論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包括期末考查(開卷筆試)與平時成績。最終成績以五級制計分,成績的構成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查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出。期末考查由任課教師自行出試題。根據?L談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課程論文和試卷答題兩種形式。
四 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別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重要文件。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沒有受到學校和學生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 學校方面
從總課時量來看,少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課程課時的相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主干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由于第一學期需要使用階梯教室的課程較多,所以隨意變更課程教學時間,并未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開課。教學時間的變更對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學生方面
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整體偏低,自覺到課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上存在各種問題行為,具體表現為:說話、玩手機、聽音樂、做其他課程作業、吃零食、發呆、睡覺等。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表3所示),55.9%的學生認為本課程沒有和非常沒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學生對課程較為排斥、不重視。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表4所示),出現超過三次的問題行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和說話,其中玩手機的占86.5%、做其他課程作業的占52.1%。
進一步的學生訪談發現,學生不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認為自己是理工科的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浪費時間;二是,理工科課程多、作業多,學業負擔較重,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還不如抓緊寫作業;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沒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問題直接上網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課開卷考試,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答案,不需要太過于重視。
(二)教學內容時效性不夠強
教學內容是為人的,是幫助主體認識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和促進心理發展的客體條件和工具,應適應和滿足主體的需要。伴隨著互聯網“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信息多元化、快速傳遞使得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時效性。同時,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隨之發展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穩定,無法適應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在調查中發現,67.1%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太過于傳統和籠統,指導性不強。
此外,教學時間的調整也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如“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按照課程原有時間安排,這一內容授課時間為大一第一學期第四周,此時學生正處于大學生活適應磨合期,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一內容授課時間變更為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教學內容基本無效。
(三)班額過大,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內容是靜態的,只有通過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其變得鮮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
講授式教學模式以知識傳遞為主,可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傳授心理健康調節方法的作用,即能夠實現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無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因而無法實現技能目標和自我認知目標。
通過教師訪談發現,教師們對于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會盡可能通過廣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的案例,將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雖然喜歡案例,卻僅限于聽故事,不能認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課后容易遺忘,很難在自己遇到相應的實際問題時加以運用。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們努力嘗試使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如:教師講授、團體輔導、案例分析、自由表達、角色扮演、音樂欣賞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相比講授式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地實現技能和自我認知層面的目標。但是,由于班級人數眾多、工科學生上課氛圍相對沉悶、學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師無法完全把控課堂、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新的教?W模式無法順利實施。
(四)教學考核缺少統籌規劃
關鍵詞:心理健康;滲透;課堂教學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個人潛質的發揮及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結合多年數學教學的實踐經驗,結合數學教學特點談幾點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教學目標滲透心理教育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決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實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教學目標之中,是實現學科教學滲透的前提條件。
第一,制訂教學目標要注重挖掘其內在規律性。如初中數學勾股定理,據史記載,我國對該項的發現和證明,比西方國家要早四五百年。對此,教師可以這樣設定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勾股定理,感受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教育學生用功學習,努力使祖國文明發揚光大。
第二,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心理的共性和個性,有針對性地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要“一刀切”,應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學目標的實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也有所不同,應針對性地因具體情況不同而靈活施行。數學教學目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徑直外露的形式,而是潛移默化的融合。
二、課堂是數學教學的陣地,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數學課堂上,每一步教學環節的擬訂和實施都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軌跡進行教學,這樣恰恰滿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受到訓練,原有的心理認知水平也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學生難于理解題意,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我拋開自己原有的設計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喜歡什么,愿意學什么,怎樣學習他們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接受,從而讓他們嘗到收獲的喜悅,經過深思熟慮后再精心編寫教案,針對實際授課,發揮了學生的潛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覺得教師和他們離的很近,教學活動得以開展。
2.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學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求知欲比較強。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點,如讓學生通過動手畫、拼、剪等方式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變為有趣的、直觀的畫面,當學生發現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成功完成任務時,成功的喜悅刺激強化了主動學習的過程,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愿望。直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學生感到直觀易懂沒有壓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效果。
3.精心設計作業,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讓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但學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著差異,這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和其他各種活動中。如: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同樣的作業練習布置下去達到的效果也不一樣。
作業練習設計得好,不僅可以把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三、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利用教師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深入鉆研教材教法,講課的時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會獲取全體學生在心理上的認可和配合,促使學生心無旁騖地投入學習。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動作、一句贊揚的話,都會使學生情緒振奮,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他們的優點,適時加以表揚,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讓他們伴隨著快樂的情感體驗來參與學習過程,提
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學科教學都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充分挖掘課本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只有重視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主動性、競爭性和創造性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晨怡.小學生的衣著[J].金色少年,2008(4).
[2]胡群芳.淺談根據小學生心理特征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
[3]楊勇.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新課程(中),2011(06).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反饋;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103-03
一、問題的提出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忽略了作業及其反饋的重要價值,對課堂之外的作業環節,往往不那么重視。很多心理健康課的教師并不布置作業,以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業負擔。有些教師會選擇布置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但并不要求提交作業。作業具有特定的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以及各種技能的形成。作業反饋是把作業中呈現出的信息和問題再次返回到學生的頭腦中,以利于認識、改進和提高。合理地布置作業和適當地作業反饋,是保障和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途徑。教師不布置作業,或將作業布置下去,卻不及時檢查,都無法發揮作業反饋的作用。作業反饋應當是整個作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對于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有益處。下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嘗試將作業反饋的方法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去,并檢視和反思作業反饋的應用價值。
二、研究方法
作業可以使學生準確地將信息傳達給教師,作業反饋可以使教師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學生。通過這個雙向反饋過程來研究課堂教學,或許對教學活動大有助益。為了實現這個雙向反饋,并盡可能多地在反饋中發現問題,研究設計了三次具有連續性特征的作業。教材選用《大學生活健康心理學教程》,課堂講授的課程共10次,作業布置穿插在10次課程之中。時間次序和主題分別為:第一次作業安排在第3次課程《個性及其優化》之前,主題為“認識自我:談談我的優勢與劣勢”;第二次作業安排在第6次課程《挫折及其應對》之后,主題為“認識壓力:我所經歷的一次壓力事件”;第三次作業在第九次課布置,即全部課程結束之前,主題為“認識老師:寫給心理老師的一封信”。三次作業都要求圍繞主題進行寫作,沒有其他限制。整體設計理念是引導學生認識內在的自己、認識外在的環境,并在課程學習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里的作業,實質上是學生的自我陳述報告。通過對作業的回收、批改和整理,分別將三次作業所收集到的有用信息以及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反饋給學生。
三、作業反饋
三次作業收集到大量信息,下面是對這些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一)以學生的自我分析為基礎,了解學生現在所處的狀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發現、領悟
第一次反饋時,對主題為“認識自我:談談我的優勢與劣勢”的作業在課堂上作了總結分析和展示。總結分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總體評價,二是優勢與劣勢,三是存在的問題。首先,在總體評價上,學生的自我認識較為客觀且帶有積極性。在分析自身的優勢劣勢時,能夠認真反思。表明他們以此為契機,對自己進行了重新認識、發現、定位。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并存,盡管不少學生提到的缺點要多于優點。這看上去似乎并不樂觀,不過可能與成長背景和文化環境有關(例如對于謙虛的推崇,并不提倡自我張揚)。事實上,學生對未來滿懷期待,他們認為上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心態,并表示要做一個樂觀、幸福、有用的人。其次,在優勢與劣勢方面,學生的分析極其細致但是欠缺條理。他們列舉出自身諸多優勢與不足,但大多只是簡單堆積詞匯,而沒有對其進行分類和深入分析,略顯膚淺。例如,學生認為的優勢包括“喜愛數學、不喜歡網游、個子高、會玩、年輕、”這樣一些描述,劣勢中還包括“懶(幾天的襪子一起洗,賴床)、不認真聽講、長得不帥、身材偏瘦、身材偏胖”這樣一些描述。透過現象看問題,這里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優勢與劣勢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思維方式以及態度和價值觀層面。最后,對作業中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總結,從側面發現當前階段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并反饋給學生。其問題包括:書寫上,90%的同學有錯別字或語句不通且字體不端正;認識上,80%的同學談到缺點多于優點,60%的同學認為性格內向是缺點;交往上,70%的同學談到不喜歡或不善于人際交往;態度上,5%的同學態度不夠端正、敷衍了事。這樣劃分之后,便于他們找到自己在班集體中所處的位置,從而主動思考,并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領悟。
(二)通過兩次作業的對比分析,檢查學生課堂學習狀況,促進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形式與手段
第二次反饋時,對前兩次作業進行了比較分析。第一次為課前作業,學生對課程內容還沒有進行學習,尚不熟悉;第二次為課后作業,學生已經經過課堂學習過程,對相關知識有所掌握。比較的結果發現,第一次作業更為開放,學生基本上沒有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自我分析,而是自由發揮,發散性較強,涉及范圍較廣。第二次作業相對規矩、保守,對于壓力事件,超過70%的作業都與高考有關。如“考試結束后,擔心自己考得很差,回到家時卻還要表現出自信滿滿的樣子”,“當時只是覺得心中苦悶,覺得十幾年的學習都白費了,覺得別人都會瞧不起自己”。此外,少數學生還引用動機理論、焦慮理論等心理學知識對自身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指出高考時動機過強、過于焦慮影響了自己真實水平的發揮。從對兩次作業風格與內容的比較中,可以形成三個方面的解釋。一是課堂教學可能具有使學生思想刻板化的危險。第二次作業沒有第一次活潑,相對死板,內容也更為固定,可能是受到課堂教學的影響,無形中限定了學生的思考范圍。二是學習遷移影響作用顯著。少數學生經過短暫學習,已經具有運用原理分析問題的意識,這是正遷移的作用。同時,課堂教學中講授了較多高考相關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學生作業往高考方向集中扎堆的原因之一,這是學習遷移的負作用。三是高考對學生而言意義非凡??赡苁且驗閯偨洑v過高考的原因,學生對于這一階段的壓力印象深刻。從比較結果和原因分析來看,教師似乎更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注意教學中的心理規律,同時也應當關注實際的教育問題。
(三)將調查融入作業之中,充分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幫助教師增強教學針對性、改進教學效果
第三次作業主要是對課堂教學的廣泛調查。調查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的直接陳述,反饋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并收集有價值的信息,為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提供線索。經過對作業的篩選和分析,得到了積極和消極反饋信息。積極信息有兩類,一類是對教師的褒獎,例如“如果每周能多幾節心理課,那便是極好的”;另一類是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例如“課堂上多講些貼近同學們的話題,解決同學們的生活困惑,激發聽課興趣”。消極反饋信息表現為少數學生對教師的行為和態度等方面不能理解,一類是表現出抱怨和不滿,如,“從小學到大學,老師總是居高臨下,沒有一個老師是真正關心學生的”;另一類是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寥寥幾句,敷衍了事,如,“沒什么好寫的,我的心理非常好,請老師放心”。以上調查收集到了許多有用信息:(1)學生對教師的褒獎信息,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從學生反饋中得到的最直接的益處。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還應結合自身情況去識別這些信息的真偽,學生也會有說客套話、與老師套近乎的可能。(2)學生對教師和教學的建設性意見,反映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對教師的期望,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技巧、增強課堂效果具有啟發意義。同時,也隱含了學生對教學的評價信息,表明教師的實際教學工作仍存在不少缺陷。(3)學生的抱怨和不滿,反映出師生關系方面的一些問題。師生之間如何有效溝通與協調,如何克服師生角色障礙、增進師生感情,需要教師在交往行為中反思與實踐。(4)少數學生的敷衍態度也不可忽視,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態度?是對學業的不重視,還是對課程的不重視?是對教師的不滿意,還是對自己心理的封閉?教師需要通過調查與反思,用心去挖掘態度背后的東西。(5)從學生反饋的內容來看,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期待,有自己喜歡的不同風格。作為教師,既需要因材施教,又需要精益求精,不斷提升教學水平。(6)從學生的表達方式來看,學生不僅敢于將自己的意見直接表達出來,而且還采用新潮的語言,如“那便是極好的”,極具個性,言辭之中也透露出對教師的尊重。從學生是否愿意表達、敢于表達這個視角出發,既能把握學生的一些個性心理特征,又能從側面檢驗師生關系的真實狀態。(7)調查還反映出學生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上課瞌睡”,為什么上課瞌睡?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師的問題,又或者是教育環境的問題?還有學生說“沒有一個老師真正關心學生”,何以對老師有如此偏見?如何才能幫助學生重新建構一個積極的認知觀念?這許多問題,值得教師去思考、行動、解決。
四、教學反思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面向對象上,它面向全體大學生,覆蓋面廣。這就體現了它的重要性,每一名大學生都必須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課程性質上,它是一門公共課,不是專業課。這就給教學指明了方向:應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而并不強調掌握多少專業技能。因而在教學目標上,不是讓學生理解復雜的心理學理論,也不是讓學生操作專業的心理學技能。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從短期來看,是為了讓他們在校期間更好地適應和學習。從長期來看,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實現這兩個目的,要處理好四對關系:自己與社會的關系、自己與集體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要實現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是一個逐漸拔高的過程,同時也是處理四對關系問題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慕課;翻轉課堂;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232-0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重要一環,是心理健康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教學基本要求》)極大地推動了這一課程的普及,尤其在高等教育發達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普遍成為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課。然而,該課程也面臨著傳統高等教育的共性問題。固定的課堂、簡單的說教、教師單向知識灌輸、僵化的教學計劃安排,與重視個人體驗、鼓勵分享和感悟,并以此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學目標格格不入。同時當代大學生正生活在網絡時代,尤其是近年來網絡技術的升級和多媒體手段的進一步成熟,各種類型的在線開放教育形式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熱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需要認清自身不足,在網絡在線教育浪潮中汲取充足的營養,并選擇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迷思
《教學基本要求》中,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做了清晰且合理的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然而,綜觀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情況,雖然開設成公共必修課程已是趨勢,但各高校對于這門課程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各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提供資源的有限性和良好教學效果之間存在著較大矛盾。
1.學時要求高而課時有限的矛盾。《教學基本要求》提出,各高校要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主干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心靈的改變、心理素質的提高確實需要大量時間的浸潤,但在高校教學安排的現實層面,在已近乎飽和的教學計劃中再排入此課程實屬不易,導致課程開設了,但課時量往往很難達到要求,8~16個學時的情況較普遍,且上課時間也只能安插在周末、晚間等非正常教學時間進行。這樣的狀況,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法進入正常課程體系,非常不利于學科整體建設,占用課余時間也讓學生反感。
2.授課面廣而教室資源有限的矛盾。心理健康課程作為校級公共課,面對有限課時和大量受眾,多采用大班講座方式。數百人同堂的局面讓任課教師只能選擇自說自話,盡可能快地將核心知識點告知學生,師生互動無法組織。固定的桌椅更限制了團體活動的開展,難以即時引起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3.專業要求高而師資力量薄弱的矛盾。心理健康課程最佳師資來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詢中心的教師,他們有心理學背景,而且從事心理咨詢相關工作,有心理健康領域的實踐經驗和體會,但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教師往往人數較少,且還要承擔日常心理咨詢,無法負擔所有教學任務。因此,各校通常會從其他崗位征集教師,如心理學專業教師、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等參與到教學中來。其中輔導員、思政教師由于專業所限,知識不足又缺乏培訓和學習,屬于勉強上陣教學,實際效果差。
二、網絡教育熱潮來臨的啟示
1.興起背景。網絡課程早已有之,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便啟動Open Courseware計劃,提出將大學基礎課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制作成網上可以下載的課件。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提出了微課概念,主張將單一主題錄制成數分鐘以內的聲音解說或視像演示。之后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形式呈現給學生。反響最大的要屬2012年慕課在美國取得的空前成功,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異軍突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西風東漸,2013年,北大、清華相繼加入edX項目,吹響了國內MOOC啟動的號角,很快,清華學堂在線、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上海課程共享中心、果殼網相繼出現,數百門課程上線供全世界的求知者選擇。
2.對心理健康課程的啟示。面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問題,網絡教育模式的興起為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優勢在于:(1)化課堂教育為自主學習,精簡課時。通過開放網絡課程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課外閑暇時間學習知識點,減少課內知識講授的時間,起到精簡課時的作用。同時,學生也可自行評估學習情況,主動選擇對未掌握知識點反復觀看,并有充足時間利用網絡鏈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上課時,教師只需要利用少量時間對掌握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即可,大幅減少了課時耗費。(2)變傳統課堂為翻轉課堂,增加互動。網絡教育并非完全放棄課堂教學,據研究顯示,將翻轉課堂和在線教學結合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教學。翻轉課堂強調學習知識在課外,課堂是用來內化知識的,其做法是將課堂由教師中心翻轉為學生中心,由學生提出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論點進行討論,開展課堂活動,老師側重引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3)充分發揮骨干教師資源,節約高效。高校內僅有的高水平心理健康師資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其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對課程內容充分理解,合理地分解,再以最生動有效的形式進行詮釋,通過錄制技術和網絡技術轉化為在線課程形式供學生觀看,不再局限于課堂班級,而是面對全員,實現了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慕課+翻轉課堂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
1.高校心理健康慕課課程的模式選擇。當前主流的慕課模式包括兩種:cMOOC與xMOOC。兩種慕課在教學理念上存在不同:cMOOC側重基于關聯主義的知識建構,促進學習者通過社群網絡,通過師生互動問答獲取知識;而xMOOC更側重于傳統教學模式,通過網絡視頻傳授知識,同時通過線下活動的方式鞏固知識。就心理健康課程來說,cMOOC的不足在于,無論視頻中語言多么優美和貼切,課后討論多么積極和熱烈,始終無法代替學生親生實踐和體會,深入虛擬實境終究需要回歸社會現實,只有在真實的人與人互動中才能領會情感流動的真諦,因此xMOOC這種課下知識獲取和課上知識鞏固內化的形式更貼合心理健康課程的要求,是當前較好的改革方向。
2.課程平臺的搭建。慕課課程平臺的搭建有兩種基本途徑:尋找外部依托及自建平臺。當前不少名校名師都依托專業公司設計和制作了心理健康教育慕課,這些課程結構完整、目標清晰,呈現手段豐富多樣,富有吸引力,而且課后測試、作業、資料、社群討論基地等配套措施一應俱全。如合理選擇,并結合內容制定翻轉課堂方案,將是實施這一教學改革措施最便利的方式。
自建慕課平臺主要包括教學視頻的制作和平臺搭建,首先由任課教師根據心理健康課程規劃進行知識點碎片化,然后開展視頻拍攝、編輯和剪輯,加入豐富的動畫、音樂等元素,使知識更容易理解。其次建立課程平臺,結合每個知識點視頻安排課前預習資料、課后復習資料及布置作業等內容,加深知識點的掌握;還需提供互動交流空間,由教師及助教在課余回復學生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翻轉課堂的傳統形式為提問回答、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形式。但是具體效果卻又褒貶不一,有研究發現,雖然教師試圖在課堂上發動學生參與,但學生發言頻率少,內容淺,活躍度低,學生自評也多有不滿。因此,如何創造性地設計課堂互動環節是翻轉課堂能否達到預想效果的關鍵一環。
團體心理輔導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翻轉課堂提供了重要支撐。圍繞課程主題,當前已形成大量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和活動環節,完全可以相互契合。如人際交往主題活動之解開千千結/盲行/信任背摔,情緒管理主題活動之漸進肌肉放松訓練/情緒ABC識別等,此外,團體輔導還提供了豐富的熱身破冰活動,以及原生家庭等自我探索活動供教師靈活選擇。
在具體課堂設計時,可進行學生分組,按照10~12人為一組劃分,在90分鐘課堂時間內,引導學生進行1個熱身活動提高學生投入程度,形成參與意識,理解活動規范,2~3個主題活動,由淺入深,動靜結合,幫助學生進行問題探索和感悟。最關鍵的是活動后結合主題知識點的討論和反思,由于有了團體輔導活動這一載體,學生將會擁有更多的感性體驗,則思考也會更加深入和廣泛。
參考文獻:
[1]王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新發展與應用:從C-MOOC到X-MOOC[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羅春燕,封彬賢.淺析X-MOOC模式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欽州學院學報,2014,(5):70-72.
[3]柴曉運,徐永安.基于MOOC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以“心理、行為與文化”課程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11):64-68.
課堂教學是學生的主要活動,課堂是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場所。所以,如果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途徑。數學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若能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取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應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效益觀
課堂教學效益觀,將直接影響到教育長遠目標的實現。一堂好課的標準不只是教師教得有多么精彩、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從全面素質培養的角度來評判。我們的教師應該認識到:一堂好課,除了知識的傳授與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還應包括師生在課中積極情緒體驗的狀況,包括學生由此獲得的在生活中的啟示以及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技能的興趣,包括學生在這堂課中心理健康發展的習慣培養與問題的糾正,以及其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參與意識、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體現。教師應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效益觀,努力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在備課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普通的教學環節,更要圍繞學生的,圍繞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果宋備能只考慮教師應該怎樣做,學生應該怎樣學,把學生看成配角。而要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么為中心來設計教案,同時聯系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以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實現這一點,就等于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打下了堅實可行的基石出。那么如何挖掘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們在教學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系學生中出現的懶惰問題,可選用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實例,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元、角、分時,針對學生中的浪費現可通過聚少成多的事例,對學生進行節約意識的教育等。
三、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將對聾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氛舊主要決定于人際關系的質量。首先,教師要善于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鬧。有些教師善于進行學生之間的比較,并認為此舉可以給學生帶來積極的競爭和壓力,促進學生的進步。殊刁;加,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競爭壓力,學生被這種壓力層層包圍,壓得喘不過氣來,以致戀上嚴重的考試焦慮癥,甚至厭學、逃學。其次,同時要處理好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八是學生的指導者,應與學生平等相待,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應該高高在上。
( 二) 在授課的組織方式中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適當增加提問和演板的次數。許多學生自卑、膽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問題。
多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沒有恐懼心理,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閉的心理毛病。
( 三) 針對聾生心理特征結合數學教學特點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聾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差、自卑,教師應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多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逐訓練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基礎好,但存在自滿、驕傲的情緒,教師則應適當增加他們所答問題的難度,使他們暫時受挫,認識到自己不懂的東西還有很多,從而儀他們逐步糾正自滿、驕傲的不良傾向,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 四) 在課外輔導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因此,數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滲透到課外輔導中去。如有些學習成績差的聾生,自信心不夠,學習興趣不強,共至出現厭學、逃學、焦慮、抑郁等心理行為問題。教師應通過課外輔導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糾正他們不良的心理傾向。又如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不愛做課外作業,教師應采取教師監督和同學結對幫助相結合的方法,多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同時訓練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