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52: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畜牧業廢物處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存在問題
1.1 環保意識不強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殖業迅猛發展,但部分養殖戶只注重養殖增收,不重視環境保護;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發展、輕環境的意識,致使畜禽養殖污染日趨嚴重,“畜產公害”已成為農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 對農村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2 治污設施落后
目前,我國畜禽養殖還沒有實行規范的、剛性的環境準入制,大部分養殖場都是因陋就簡,缺乏統一規劃,也沒有建設必要的污染處理設施;同時,養殖戶缺乏專業的養殖污染防治知識和科學的治理方法,達不到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 治污資金困難, 也致使養殖戶直接將養殖廢棄物外排,造成環境污染。
1.3 食品安全隱患
當前, 隨著畜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獸藥、 飼料添加劑、 消毒劑等畜牧業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 由此引起的抗生素、 激素等獸藥殘留問題, 導致畜產品安全事故頻繁發生。 特別是近幾年, “三聚氰胺”、 “瘦肉精” 等一系列畜產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發展畜牧業發展敲響了警鐘。
2 對策與建議
2.1 樹立低碳養殖理念
低碳養殖是一種低能、 低排、 生態、 有機 、 綠色及具有良好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 低碳養殖通過技術創新、 制度改革 、 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 減少養殖生產中各環節的碳排放,達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的目的, 引導畜牧業向集約化、 規?;藴驶纳鷳B模式發展,最終實現畜牧生產與環境保護雙贏。
2.2 推廣標準化養殖
發展標準化養殖,是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統一規劃、適度規模、規范飼養、 生態平衡” 的原則, 科學選址、合理布局、規范建設,做到養殖設施化、 品種良種化、 生產規范化、 防疫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 提升畜牧業的短期生產效益和長遠社會效益。
2.3 加大新技術應用力度
新技術、新方法的推廣應用,有利于養殖過程中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有利于減少廢棄物、 污染物的產生, 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大力推廣“畜-沼-菜”、 “畜-沼-果”、 “畜-沼-草 ” 等循環養殖模式 ,節能減排, 防止污染 ; 二是加大發酵床、 微生態制劑、 秸稈青貯氨化等新技術、 新方法應用力度 , 構建畜禽體內外微生態環境的和諧、 優化和健康;三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減少抗生素殘留和代謝; 四是推廣節水技術, 改進飲水設備, 減少水的浪費, 并對污水實行凈化處理, 防止水污染。
2.4 加強養殖污染治理
提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科技水平, 引導和鼓勵種植農戶使用畜禽有機肥; 加強養殖場廢水 、 廢物處理 ,實施 “一池三改” (即一戶一個沼氣池, 改廚 、 改廁 、 改圈 ), 使沼氣成為能源、 沼液代替農藥、 沼渣用作肥料,使畜禽養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環。
3 意義
3.1 發展低碳養殖 , 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
通過大力發展 低碳養殖,應用、推廣各種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減少農業品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儲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達到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3.2 發展低碳養殖 , 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當前,片面追求產量效益已不適應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從轉變資源利用、生產方式入手,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低碳養殖技術,努力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縣畜牧業現狀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富民強縣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龍頭帶動,機制創新,科技升級,產業循環、優化環境,使畜牧業漸漸步入了集約化、產業化、工業化、生態化的發展快車道,使全縣畜牧業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可喜局面?;仡櫧鼛啄陙硇竽翗I發展,一是畜牧產值不斷攀升。十四年來全縣畜牧產值以年均遞增25%的增幅持續增長,20*年畜牧業產值達到14.3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畜牧加工產值達到17.5億元,人均牧業產值5748元,按人均牧業產值、肉、蛋產量三項指標綜合評定排序,已連續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飼養量成倍增長。20*年全縣規模化豬場42個,出欄生豬41.1萬頭,30萬只肉雞飼養廠達到165個,出欄肉雞達到5339萬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總量不斷膨脹。20*年全縣擁有肉雞生產線3條,時宰肉雞達到1.8萬只,班宰1千頭豬肉生產加工線1條,時宰600只羊肉加工生產線1條,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1.*萬噸,年產2.5萬噸及1.2萬噸熟食生產線各1條,年產熟食3.6萬噸,出口熟食5800噸,創匯1500萬美元,位居全國前十強。四是疫病控制能力進一步增強。先后投資300萬元,建成了省級動物檢測中心和龍頭企業化驗室,配備了酶標儀、PCR等化驗監測設施,完善了疫情測報站的建設,強化了重大動物疫病的預警機制,使全縣動物免疫密度達到100%,嚴防了重大疫病的發生,做到了“有疫不爆發,有病不流行”,從而保障了畜牧業安全。五是投入品監管程序更加規范。對生產投入品建立了源頭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檢方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及使用瘦肉精等違法行為,凈化了全縣畜牧生產資料市場。20*年,全國“瘦肉精”大檢查中,淇縣抽檢380份尿樣中,未發現一例違禁藥物使用情況,受到農業部的表揚。幾年來,淇縣先后被農業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全國農業結構調整示范縣”、“畜牧強縣”“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等榮譽稱號?;仡櫠陙戆l展歷程,我縣明確提出了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型畜牧業這一宏偉目標,以經濟、社會效益的持續高速發展為背景,以創建我縣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為主線,以建設生態良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小區為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產業發展為環境管理服務,合理規劃,科學決策,在推動畜牧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工作快速發展。
二、我縣循環經濟發展概況
從生態學方面講,我縣經濟是一種傳統經濟,這種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種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對我縣經濟的發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畜牧業發展方面,畜牧生產所導致環境污染的影響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雞糞對環境的污染和細菌、病毒的傳播,生產廢水的浪費和污染等。在這種形式下,我縣迫切需要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及防治動物疫病和保證畜產品安全的先進經濟模式。為此,我縣畜牧業必須走新型產業化新思路,提高企業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水平,加大技術創新,推行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在政策上多多給予扶持,促進我縣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而我縣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已有一定基礎,這種發展是由自發到自覺而成的。具體做法是:
(一)我縣把畜牧業發展同環境質量改善的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價格等市場規律來影響企業的行為;以公司為依托,搞自動化飼養、清潔化生產,食品標準化加工、安全化生產,形成了生態產業化綜合經營模式。養殖戶利用糧食作物秸稈來飼養,實現過腹增值,生豬糞可綜合利用,生產沼氣,經過集中發酵、消菌,形成優良的有機肥返回農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資源,形成了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依靠科技進步,變廢為寶,生產生活廢水含有機物較多,經過處理達標后灌溉附近農田,為農民節約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雞、豬糞加工有機肥料向市場出售;生產用的廢舊塑料袋、包裝箱由包裝廠進行回收再利用;雞、豬無大的利用價值的副產品賣給養殖場喂魚、喂雕。
廢物處理處置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拉動環保產業、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為最終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障環境安全,畜產品安全,維護群眾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導園區生態型生產,讓環境保護貼緊經濟,圍繞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開展工作使上游生產的“廢料”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材料,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爭取做到“零排放”;大力發展環境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崗位,同時擔負起分解者的職能,對無法再次循環利用的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1、把雞血“變廢為寶”,進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雞的雞血,沒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設了雞血車間,這個車間通過對雞血的過濾凈化、高溫殺菌等一系列生產工藝,使雞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雞羽毛,建設了羽粉加工車間。以前,屠宰毛雞的雞毛,沒有充分利用。后來,建設了羽粉車間,通過對羽粉的等系列生產工藝,使羽粉變成了飼料添加劑。
3、將雞腸轉為其它水產和動物的飼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雞腸實用于養鯰魚、狐貍、養貂,根據市場情況作為副產品進行銷售,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4、把雞糞進行進行深加工銷售,變成了果農瓜農的有機肥料。
雞糞改善土壤結構,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深受果農瓜農喜愛。為此,企業對養殖場的雞糞,都銷售給果農瓜農,增加了企業收入。
5、利用豬糞生產沼氣。充分利用全縣規?;i場多的優勢,在場區建設沼氣池,以解決規?;i場的供電、供暖等生產、生活費用高的矛盾,并把經過集中發酵、消菌,形成優良的有機肥返回農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資源,形成了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
6、建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建立經濟發展高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的發展模式。這個模式與循環經濟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產品生產高檔服裝革、醫用腸衣等,利用家畜內臟、頭血進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別是以“原料——產品——廢物”為特征的動脈產業和以“廢物——再生——產品”為特征的靜脈產業相結合形成循環發展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群。
近年來,我縣把把發展畜牧循環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重要舉措,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全面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結構,著力解決結構性環境問題,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著力解決結構性污染,從淘汰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入手,立足于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高畜牧產業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籌劃和建設了包括生產廢水處理廠、有機肥加工廠、廢舊物處理加工廠等一批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增加企業效益,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
(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知識創新,推動畜牧業生態建設。依托國內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機構,建設生態產業孵化基地,優先安排環??萍际痉豆こ蹋茝V最佳實用污染防治技術。加強對環保產業的扶持、引導和管理,逐步形成規模,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在資源綜合利用中發展循環產業。
目前我縣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未轉到體現以全過程控制、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的清潔生產上來,與循環經濟的理念相差甚遠。二是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三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四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術落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六是全民資源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不強。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在理論思維、實現途徑、操作方式等問題上的借鑒與創新,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今后發展循環經濟計劃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性課題,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實踐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圍繞“三步走”目標和畜牧大縣戰略舉措,按照既定的方針,著眼于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全縣畜牧業生態環境要年年有變化,力爭通過努力,實現新跨越。按照“發展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施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思路,增強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企業效益,讓企業也穩步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初步建立循環經濟體系,構筑初級生態企業基礎,初步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格局。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為畜牧長遠發展和生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發展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施循環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二要組織重大示范項目。要以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選擇具有標志性目標和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不要僅僅搞示范,還要使示范的技術開花結果,發揮效益。技術推廣這個環節很重要,特別要做好推廣技術的篩選、信息傳播和技術服務工作。
畜牧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畜牧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供給變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加強
畜牧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供給變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加強。2012年全國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7189.4億元,占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0.4%。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畜產品消費不斷增長,并已由副食品變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消費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實現畜產品均衡供給的要求更加嚴苛,整個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對畜產品供給更加敏感,供給不足和過剩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當前畜牧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牛羊肉價格不斷攀升,豬肉雞肉價格持續低迷。
(二)產量持續增加,生產波動明顯加劇
畜牧業生產和價格也出現過若干次較大的波動,生豬生產先后出現了6次較大波動。受近年來禽流感疫情的影響,家禽生產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價格在一定幅度范圍內的正常波動,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也有助于產業調整。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市場可控范圍,就會對產業發展和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我國生豬價格在2007年5月和8月,出現了急劇上升的勢頭,當前生豬和家禽價格又持續低迷,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嚴重困擾了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畜產品質量不斷改善,動物疫病危害仍然復雜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推動下,飼料及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2007年,“瘦肉精”拉網檢測的檢出率為0.51%,飼料中違禁藥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98.9%;2012年,全國畜禽產品的獸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為99.91%。2006年下半年,在部分生豬主產省暴發的豬藍耳病疫情和仔豬流行性腹瀉,直接導致這些地區仔豬供應緊張、育肥豬出欄量大幅降低,飼養戶恐慌的影響遠勝于豬死亡影響。據測算,2013和2014年的H7N9流感疫情給國內家禽業造成的損失高達1200億元。
(四)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生產粗放、環境惡化的局面仍未遏制
我國平均每頭生豬胴體由1985年的69.31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76.76公斤,出欄率由78%提高到150%。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八五”時期(1991-1995年)為45.5%,“九五”期末穩定在45%,目前已達到55%左右。但品種低產低效、飼養方式落后、養殖規模狹小、粗放管理,依然是制約我國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大制約因素。畜牧業產生的糞便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草原退化沒有根本改變,所有這些問題都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五)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受外部因素的制約有所加強
近年來,規?;B殖、養殖小區等現代養殖方式已成為生豬業發展的一個亮點,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但受外部因素的制約有所加強,如石油等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攀升,推動了畜牧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劉易斯拐點到來,散養戶不斷退出。農民就業結構多元化,務工工資普遍提高,而養殖行業比較效益低,養豬不如打工,造成散養戶空欄或轉產。外國飼料、品種、產品和資本不斷進入。2013年,我國大豆進口6340萬噸,進口DDGS 400多萬噸,進口牧草79.84萬噸,奶粉、牛羊肉和豬肉進口不斷增加。
加快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一)發展思路
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要全面兼顧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產業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主要畜產品基本自給為目標,大力實施“調整、轉變、升級、創新”四大戰略,加快我國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
1.實施畜牧業結構調整戰略。一要調整品種結構。建設現代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加大良種補貼力度,不斷提高畜禽良種比重,盡快形成品種和質量優勢,增強畜牧業的生產能力。二要調整畜種結構。盡快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狀況,選擇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畜種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當前要重點加大草食家畜奶牛、肉牛和肉羊的發展,強力遏制牛羊肉價格不斷上升的趨勢。三要調整畜群結構。要根據不同畜種的繁育特性,合理確定畜群內部基礎母畜、后備母畜和種公畜比例,盡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出欄擴大、周轉快速、持續發展的畜群結構。
2.實施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戰略。一要轉變養殖方式。盡快轉變將傳統的散混養殖方式轉變為現代的規?;?、標準化、集約化方式,加快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建設步伐。二要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盡快轉變傳統耗糧耗草型畜牧業,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實現畜牧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三要轉變驅動方式。盡快使傳統數量型畜牧業增長方式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變,最終形成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增長模式。
3.實施畜牧業產業升級戰略。一要促進產業規模升級。不斷提高畜牧業生產能力,有效解決國家食物安全問題。二要促進產業水平升級。積極推進畜牧業適度規?;a,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產品質量水平,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三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強化加工、流通環節為重點,強化畜產品加工業,完善流通業和服務業,延長產業鏈條。四要促進產業技術升級。要加大畜牧業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力度,盡快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養殖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控制能力,促進畜牧業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
4.實施畜牧業全面創新戰略。一要進行觀念創新。要轉變畜牧業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畜牧業工作全局,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畜牧業發展,用市場化的理念促進畜產品流通。二要加強科技創新。加強自主創新,重點突出現代畜牧業和高新技術在畜牧業中的應用。三要進行管理創新。積極推進畜牧行政管理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四要進行組織創新。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探索企業與農牧民之間更加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幫助農牧民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強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爭取到2020年,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和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到更高水平,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實現一體化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畜產品加工業比較發達,畜產品產后加工增值比重明顯提高;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畜產品市場組織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現代畜牧業支持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畜牧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對策
1.大力發展規?;蜆藴驶a,加快推進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為廣大散養戶提供優質的社會化服務,積極引導散養戶向規?;较虬l展。規范畜牧小區,提升標準化水平,鼓勵養殖小區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引導規模養殖場戶創新經營管理制度,用先進技術和現代設施裝備畜禽養殖業,提升畜牧業規?;?、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對專業戶和大型養殖場“強制”推行畜禽標準化生產,把專業戶的標準化生產作為畜牧業生產標準化的工作重點,強化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規程,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盡量減少規模化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著力培育適應市場的新型主體,加快推進畜牧業經營方式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突破口,以品牌建設為核心,重點扶持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生產經營水平高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和規范以大型批發市場為龍頭以現代的營銷體系提升畜牧業的產業化水平。通過合同簽約或股份制方式,把分散的養殖場戶、營銷體系和龍頭企業有機銜接,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將產前、產中、產后組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經營管理機制,立足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升綜合競爭能力。
3.引導和規范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加快推進畜牧業組織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通過依托畜禽專業大戶、經營能人、基層畜牧獸醫站、龍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等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型、流通性專業合作組織,鼓勵畜牧專業合作社進入加工領域,不斷拓展和規范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功能。明確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規范專業合作組織運作模式,不斷增強行業自律作用,提升產業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專業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和利益聯結機制。
4.構建完善公共監管體系和機制,加快推進畜牧業管理方式轉變。加快畜牧業質量監管機構改革,構建一體化質量監管體制。不斷完善畜禽品種選育和改良,畜牧業生產經營管理和監督,動物衛生與疫情防治,廢物處理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標準和法律。堅持全程化監管的原則,突出機制完善和設施建設,完善畜產品質量監控和追溯機制。加強畜種、飼料、畜產品進出口貿易以及外資進入畜牧業監管,強化畜牧業產業安全管理。引導建立“安全、營養、健康”消費新觀念,促進安全、健康畜產品的流通和銷售。
1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渾源縣開展規?;竽琉B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對當地土壤與水資源的影響、對當地城鎮用地的影響、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三方面,具體分析如下。1.1對土壤與水資源的影響傳統畜牧養殖主要是以散戶經營為主,當地養殖戶大多都屬于農戶家庭,其所養殖的牛羊數量都比較少,所產生的糞便或廢棄物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3]。在科學進步的推動下,渾源縣分散型畜牧養殖已逐漸轉變為規模化養殖,而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牛羊養殖的數量也大幅度增加,牛羊的糞便、污水以及養殖所產生的廢棄物也急劇增加。而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養殖戶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相關知識較缺乏,在對這些糞便、污水等進行處理時,并沒有采取科學的處理方法,而是隨機地進行簡單處理,這就對渾源縣規模養殖場附近的土壤造成了較大污染;而污水的直接排放,則對當地地下水質量造成了破壞,進而導致土壤與水源等生態污染。
1.2對城鎮用地的影響
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在生活質量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這就促進了城鎮居民對畜牧產品需求量的增長。而大部分規模化養殖管理人員為了提高畜牧產品運送的效率,促進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就開始將規?;B殖場從農區或者是牧區逐漸向縣城郊區轉移。養殖場的轉移確實能夠為養殖戶減少運輸成本,但這樣的轉移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將養殖場向縣城郊區轉移后,首先就降低了種植產業用地面積的縮減;其次,最關鍵的影響是在規?;竽翀鼋洜I的過程中,其養殖所產生的糞便與尿液缺乏農田或菜地的利用,使其得不到有效利用,只能在某處堆積,久而久之,堆積越多,促使生態環境污染加劇,嚴重破壞了渾源縣的生態平衡。
1.3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中,傳統的農家肥已逐漸被化學肥料替代?;瘜W肥料具有效果顯著、使用便捷以及成本較低等優勢,而畜牧養殖所產生的糞便、尿液等農家有機肥并不具備這些優勢。因此,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很少將養殖場產生的有機肥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當中,這就更加劇了規模化養殖產生的大量糞便、尿液等無法得到處理,只能隨意堆放。再加上規模化畜牧養殖多數為個體經營,其在養殖成本的投入上,除了基本的養殖飼料資金的投入與疫情防范資金的投入以外,并沒有富余的資金購買相應的養殖污水或糞便等處理設施,造成養殖場產生的廢物等不能有效的回收利用,甚至部分養殖場直接將廢物與污水等隨意堆放和流淌,這不僅不利于規?;竽琉B殖的長期健康發展,對人們生存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安全。
2解決規?;竽琉B殖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措施
2.1提高規?;竽琉B殖人員的管理水平
畜牧業的規?;B殖,管理人員的協調管理最為關鍵,要想在不影響渾源縣生態環境或將生態環境的損害降到最小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畜牧養殖,就需要相關的養殖管理人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規?;竽琉B殖之所以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污染,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相關管理人員對環境污染不夠重視造成的。為了解決養殖糞便、污水和廢棄物隨意處置、排放,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的現象,首先就需要提高規模化畜牧養殖人員的管理水平,增強其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這就需要渾源縣相關的環保部門針對規?;B殖人員管理水平與環保意識較差的情況,加強對環保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強管理人員環保意識,在提高其環保意識的基礎上,提升養殖人員在環境保護上的管理水平,從而降低規模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2.2環境檢測部門需加強對環境的檢測力度
隨著規?;竽琉B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其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4]。因此,相關的環保部門針對目前存在的這種情況,加強對當地規?;竽琉B殖周邊環境的檢測力度與管理力度,以實現從污染源頭進行環境整治。為此,渾源縣環保管理部門,首先需要對當地實行規模化畜牧養殖的養殖戶進行走訪調查,掌握其具體信息;其次對規模養殖場建設、投入使用以及使用過程中對其周邊以及養殖場內的環境進行檢測,嚴格排查畜牧養殖造成環境污染的情況,針對一些嚴重損害生態環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行為進行調查分析,并勒令相關負責人對這一行為進行整改。通過增強環境檢測部門的檢測力度,能夠全面、細致、科學地了解規?;竽琉B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進而采取相應的解決或整改措施。
2.3合理規劃畜牧養殖的排泄物與廢棄物
規?;竽琉B殖相對于傳統的散戶養殖來說,工作較為繁瑣且工作量大。因此,在大量排泄物與廢棄物的處理上,首先需要加強管理,合理地對這些環境污染源進行規劃,通過在現有的養殖場排泄物處理的沼氣池上進行容積的擴大,建立與規?;B殖場廢物處理需求相符的沼氣池;并且需要對相關的污染處理設施進行修建或整改,以完善污水等處理系統;同時盡量減少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廢棄物與相關污染物的排放,盡量做到廢物的循環利用。為了能夠減少排泄物的堆積、杜絕污水隨意排放的現象,規?;竽琉B殖場可以和渾源縣當地的一些肥料制造廠家合作,通過協議合作的形式,將養殖場中的大量排泄物供應給肥料制造廠進行肥料的生產。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大量養殖排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促進廢物的回收利用,而且還能開發另一條產業鏈,增加規?;B殖的額外收益,實現既保護環境又提升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
3小結
隨著科學技術以及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畜牧養殖業從傳統的分散型養殖轉變為規模化養殖,已成為養殖業發展的主流[5]。而如何在實現規?;B殖的過程中減少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這就需要各養殖管理人員不斷提高規?;B殖的管理水平,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需要各地方相關部門做好相應的環境檢測工作,最后就是合理對規模化養殖所產生的大量排泄物與廢棄物進行規劃,從而降低規?;竽琉B殖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作者:張廣萍 單位:渾源縣畜牧局
參考文獻
[1]冉啟洋.規?;竽琉B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2(6):270-270.
[2]夏偉.規?;竽琉B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4(4):270-270.
[3]趙武恒.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J].農技服務,2015,32(9):160-160.
關鍵詞:生命周期評價;水足跡;氣候變化;土地利用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Meat and Meat Products
Jo?l AUBIN
(Rennes Center,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Rennes 35042, France)
Abstract: Animal products are at the heart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agriculture. Their global impacts on land use, biodiversity, water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singled out. The application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specially meat products has changed the percep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s, providing a broader view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and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While the impacts of livestock are better know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remain to be stabilized. A common approach and data bases for the entire meat product chain remain to be developed, to better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e consumption of meat products.
Key words: life cycle analysis; water footprint;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中圖分類號:S98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5)02-0010-05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2003
通常認為肉類產品生產對環境有較大影響。這些影響具體指哪些方面?如何來評價其對環境的影響呢?針對世界人口(在21世紀中葉)將增加到90億 人這個預測,一個實質性的問題被多次提起:地球到底有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承載這么多人口,并提供足夠的食物養活他們?Rockstr?m等[1]指出,地球再也無法承受如此大的環境壓力,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氮循環等問題。它們影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機能,并加劇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以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問題得到廣泛關注。然而,這些概括性的了解還是忽略了地區的差異性,因為各不同地區間無論是人口的發展程度,還是環境受影響的類型和程度,都存在較大差異。這個差異性要求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間保持一定的平衡,并且要考慮社會因素和經濟學因素,而不只是環境因素。食物生產活動是影響人類環境足跡的一個關鍵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人口的增長會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飲食結構的改變和對肉類消費需求的增長[2]。就全球范圍來說,不同畜牧業在肉類產業中的比重各不相同。2010年,反芻動物產肉量占總產肉量的29%[3]、豬肉占37%、禽肉占24%[4]。各個產業的發展情況也不平衡:牛和小反芻動物在2006―2050年間產肉量增長幅度不大,預計每年為1.2%和1.5%[3];而豬肉和禽肉在2005―2030年間產量的預計增長幅度很大,分別為32%和61%[4]。因此,在討論環境問題時,很有必要討論一下食物產業,尤其是畜牧養殖和肉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并了解如何評價這些產品的環境足跡。本文第一部分介紹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要點以及最近的研究觀點;第二部分討論了畜牧生產活動對環境的重要性。
1 方 法
1.1 定義研究(農業生產體系)的目標和范圍
生命周期評價法的應用,使畜牧生產體系范圍的定義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分析過程加入了區域生產活動對全球范圍的影響(如氣候變化)以及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例如,南美洲的大豆生產對其他地區帶來的影響。這一對生產體系的新定義使參與環境評價的評估人員的觀點發生了巨大改變,它將一個全球性體系的不同組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多個生態系統相互關聯[5]。這個概念對于一些地域性從業人員來說較難理解,因為他們只關注其所在地區現階段的問題,而很少關注其他地域或未來將面對的問題。
食物生產體系的另一個邊界是農業生產的下游產業。許多關于環境問題的研究止于產品從農場運出時,即只計算1 kg活體動物在離開農場時對環境的影響。而之后的運輸、屠宰、分割、加工等環節很少被計入評價體系,因為與之相關的信息較難獲得,特別是加工階段的信息常作為加工業的機密而受到保護。另外,副產品的價值利用以及產品出廠后的配送、銷售、備餐和食用等環節,也都構成影響環境的關鍵因素。除此之外,在備餐和食用等環節中對包裝和保質期的選擇,以及其他后勤相關因素和廢物處理環節,也都影響產品的環境足跡。整個食品產業鏈通常會產生30%的資源浪費[6]。肉類產品的浪費對環境的影響到底如何?它們對法國畜牧業環境足跡的影響具體有多大呢?
環境影響評價也涉及一個功能單位的定義,即要確定環境影響的計算是基于什么樣的基礎。這個功能單位與生產體系的定義相關,如1t出欄的活體家畜、屠宰后的胴體或者是售出的成品肉。這個概念相當重要,因為它為研究對象的功能評估提供了參考依據。在農業領域,對土地的規劃和管理是生產活動的關鍵,所以按農場面積(hm2)來計算環境影響就很有意義。比如,把傳統農業體系和粗放或有機農業體系的環境影響進行比較研究時,如果選取不同的功能單位,比較結果也會不同。由于肉類產品是高營養物質,以蛋白質(kg)或能量(kJ)為單位來計算環境影響,也是可能的選擇,只是目前還沒有推廣的方法。這是因為,肉類產品營養功能較為復雜,對其功能單位的定義才剛剛起步。盡管如此,已經有少量研究開始嘗試往這個方向發展[7]。另外,產品的“享受功能”對于食品來說也是至關重要,但它也同樣難以量化,不易轉化為功能單位。
弄清楚環境影響評價的目標非常重要,因為目標不同,評價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時還很含糊)。本文將目標分為以下幾類:1)認知產品,對具體情況作一個清點;2)用于制定決策,即要指導實踐技術的改進;3)用于交流,即對(產業內)狹義或廣義的對象進行宣傳(如法國食品包裝方面對該食品環境足跡的標注)。
通過確定分析目標,可以引出對研究步驟和初始數據質量的具體要求,并決定評價結果是否可以經適度調整后應用到其他情況。
1.2 建立生產體系各項資源消耗和環境排放的清單
評價環境影響需要掌握大量信息,這涉及到清單分析這個步驟。首先,在產地和加工地收集的信息(實景數據)可以確定生產體系的功能、產品的性質和產量以及投入品和排放物。這些信息隨后被轉換為各種對環境有潛在影響的物質(通常為化學分子)清單??紤]到數據庫的數量、被研究體系的復雜性以及地理分支等因素,數據庫一定要提供符合該生產體系背景的相關信息,如運輸、能量和原料生產的環境影響數據(背景數據)。對于農業生產排污來說,直接在產地測量各組分對土壤、空氣和水的污染物質排放量難度太大。因此,需要利用可靠的數據或數學模型來評估畜牧生產排污的去向和終產物。在如何確立數據和數學模型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對于農業生產環境影響的評價非常關鍵[8]。因此,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建立數據庫,特別是飼料投入數據庫的建立,以確定數據的質量(如數據的不確定性)和其有效應用的范圍(包括地域范圍和時間范圍)。
科學家和農業環境工作者在一些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9]。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肉類加工產生的副產品的環境影響評價。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將總的環境影響份額分配給各個產品。例如,在一個農場中生產的乳或肉,或屠宰分割環節的其他中間產品(如瘦肉、肥肉、內臟、骨頭、皮等),由于其銷售和價值轉換路徑各不相同,它們對總體環境的影響貢獻程度也各不相同。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建議將分配規則進行一下分級排序[10]。第1級是構建生產體系并明確功能單位,以便盡量避免使用分配規則(如生產體系的擴展);第2級是基于物理規律決定相似副產品間的關聯;第3級是利用其他規律,如經濟規律來決定分配。鑒于農業體系的復雜性和副產品的多樣性,Cederberg等[11]提出的體系擴展方法很難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表1總結了分配環境影響的各種方法。
根據經濟規律或基于產品質量及其組成(如干物質量)來分配不同類型的環境影響,其結果往往會出現巨大偏差。當利用經濟規律時,經濟價值高的產品所負擔的環境影響也更大。然而,學術界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在乳品行業中,盡管國際奶業協會[14]的指導標準和法國環境與能源控制署的ARIBALYSE項目[16]都提倡采用生物物理學分配方法,但大部分研究工作和國際生產規范[17-18]還是主要應用經濟學分配方法。
1.3 評價環境的影響
這一步驟主要是將生產過程中對環境有潛在影響的排放物(即清單分析)轉換為與特定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相關的指標。人們通常引入一個特征化因子,將不同排放物的影響和特定的參考指標聯系起來(如使用二氧化碳度量對應氣候變化的排放物)。然后再根據不同的分析方法確定一個環境指標,如利用碳足跡表示氣候變化的影響,或者確定多個環境指標如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或者將多個指標綜合為一個指標,如生態足跡。生命周期評價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可以整合多個環境指標。這個多重指標可以展現研究對象更廣泛的環境影響,并體現潛在的環境影響的轉移:如在改善一個問題的同時惡化另一個問題,例如處理糞便以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但卻增加了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等。生命周期評價中的指標可以劃分為兩類:與問題相關的指標(如水體富營養化)和與危害程度相關的指標,如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而后者通常是前者的綜合結果。與問題相關的指標在農業環境問題上的運用比較普遍。數量眾多的指標可以涵蓋多樣的環境問題。de Vries等[9]指出,畜牧業所導致的環境問題主要涉及氣候變化、水體富營養化、酸化、土地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關于畜牧環境問題的研究也涵蓋了水資源利用、水和土地污染、土地利用變化等方面,但其評價方式并不一致。另外,生物多樣性也是畜牧生產環境問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但這方面的相關理論還不夠一致。
2 畜牧生產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關于肉類產品環境影響數據的收集難度還比較大。但越來越多畜牧產品的環境影響已經得到認識,如AGRIBALYSE 項目的研究結果(表2)[16]。《畜牧業的長期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一書[19]引起了對畜牧業環境問題的廣泛討論。報告指出畜牧生產越來越集約化,其中對4個領域的影響尤為突出:即氣候、水、土地資源利用和生物多樣性。
2.1 氣候
畜牧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曾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最近的數據顯示,來源于畜牧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于71億 t二氧化碳當量,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5%[20]。其中排放量最高的是反芻動物,特別是肉牛和奶牛,分別占41%和20%,而豬和禽類(肉和蛋)只占9%和8%。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將全球范圍溫室氣體的排放歸納為兩大類(表3):第1類是牛肉生產,主要是胃腸道甲烷的排放(42.6%)、飼料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施肥(35.5%)、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主要是毀林放牧和毀林種植大豆,占15.5%)[3];第2類是豬和禽類生產,主要是在飼料生產環節(分別占60.3%和74.4%),然后是大豆的生產和動物糞便排放(分別占27.4%和11.3%)[4]。
牛的胃腸道甲烷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精飼料生產(針對所有動物)。但這個概括的結論忽略了畜牧體系的多樣化,包括氣候條件和飼料資源利用的多樣化。因此,要通過分析兩個關鍵因素來細化結果:即分析動物對飼料的轉化效率和影響飼料轉化效率的飼料品質。這兩個因素同樣對牛胃腸道甲烷的排放量產生影響。例如,傳統粗放型的放牧生產體系生產每千克肉的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較高。但是這種類型的生產體系包含草場的維護,即涉及了牧草對碳的儲存。由于沒有統一的評價方法,放牧管理引起土壤對碳的儲存和排放并未被考慮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中。據Gerber等[20]估計,全世界草場的碳儲存相當于6億 t碳當量。這一研究在西歐國家的模擬得出草場碳儲存可以抵消反芻動物溫室氣體排放的5%。但該報告同時也指出其結論的不確定性很高。
2.2 水
在地球上,水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畜牧生產活動對水資源的利用問題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討論。Hoekstra[21]提出了表達水資源利用的指標和水足跡的概念。她將水分為3 類:1)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2)綠水:雨水和土壤中可蒸發的結合水;3)灰水:用于將污染物稀釋至無害程度所需的虛擬水量。生命周期分析法主要考慮了藍水的消耗量,已不能再當作同一級別水作為其他用途為準來計算。最近的研究也將水的稀缺程度納入考慮,這樣可以結合水的稀缺度和水資源的利用情況。生命周期評價法對水質的評價主要基于富營養化或水污染程度等影響指標。對于量的評價主要是對飲用水的直接影響,其次是與種植用水相關的間接影響,如灌溉、蒸發等因素。另外還要計算屠宰和加工環節的水消耗量。針對這個問題,文獻中的數據差異較大,而分析方法往往不夠系統和清晰。Corson等[22]認為,每生產1 kg牛肉在畜牧養殖階段的水消耗量為12 000~43 000 L之間,而Pimentel等[23]則認為是 200 000 L;生產1 kg豬肉是4 856~6 000 L,雞肉是3 500~4 325L。由此可見,水足跡的評價方法還不完善,同時,各種新的方法不斷被提出(如ISO 14046、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Water Footprint Network等)。畜牧生產區域的水質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首先是營養物的排放,特別是氮和磷的排放。通過質量平衡方法得出的結果顯示,陸生動物對氮和磷的吸收有限(僅22%~40%)。因此,即便在施用農家肥時做了很大努力,很大一部分污染物質還是排放到了生態系統(特別是水)中[19]。根據養殖場密度、養殖管理方法、糞便處理和土地的接納能力不同,污染物進入水中的量也有差異。排污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是暫時和短暫的,也可能是循環往復的(如綠藻泛濫)。這些現象可導致急性污染(如氨污染)或慢性污染(如富營養化)。另外,水污染問題還包括濫用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風險、獸藥(特別是抗寄生蟲藥)、重金屬元素(銅、鋅等)的遷移,甚至是將病原體傳播到野生動物以及人類的風險。所有這些因素,目前只有分散的評估方法,而沒有完整和有效的評價指標??偟膩碚f,畜牧業對水的污染是一個直接或間接的重要環境問題,但其評價方法還有待改善。
2.3 生物多樣性和土地利用
測定畜牧生產體系的生物多樣性和制定土地應用的綜合評價指標,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而且對科學界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由于生物多樣性本身涵蓋的領域很廣,小到基因,大到生態系統,都包括在內,使評價的難度倍增。目前有一些用于評價草場放牧的植物和動物多樣性的指標[24-25],但也只限于草場這個特定的生態環境。有學者也嘗試過利用生命周期評價法來評估生物的多樣性[26-27],但這些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并且除了物種減少以外的其他指標都沒有納入考慮外,在系統范圍內的應用難度也很大。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畜牧生產活動對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很嚴重[19]。這是各種排污所導致的綜合結果:即氣候變化、酸化、富營養化、水體和土壤遭有毒和病原物質的污染,以及由空間或環境管理不善導致的破壞等。另一份研究則持相反觀點,認為在草場上放牧對草場的維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起會積極作用[28]。畜牧生產是農業生產各領域中占用土地面積最廣的產業,78%的土地都被用于畜牧生產,其中33%的土地用于集約化種植[19]。由此可見,畜牧產品消費需求的增長是影響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發,如將熱帶森林開墾為草原或農田,特別是用于種植大豆用以生產飼料。直接生產食物和生物能源的土地資源不足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要求,都使得畜牧生產用地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對于畜牧生產模式的選擇也沒有統一觀點,即到底應該提倡粗放型生產來保持生物多樣性,還是應該發展集約型生產模式以騰出更多的受保護自然空間[29]?這些生產模式對地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又是怎樣?
3 結 語
人們對畜牧環境足跡的了解越來越多,其相關的認知和評價方法還有待發展和完善。學術界和產業界在畜牧生產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選擇和數據庫的建立等方面,還需進一步達成共識,并共享相關信息,特別是肉類加工環節的信息還未公開。AGRIBALYSE項目豐富了人們對環境影響數據和評價方法的了解和掌握[16]。這都是技術和科研單位的集體工作的結晶。因此,要建立共享的評價測試和繼續在整個生產鏈上改進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就應該繼續倡導這種類型的合作。本文所做的總結,多數來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基于全球背景研究得出的結果。這里提出的各種問題不容忽視。然而,畜牧產品生產的兩個基本角色仍需重新審視:即畜牧產品的營養價值以及它們對農業用地機能的影響。一味地強調畜牧生產對環境的消極影響顯然是不全面的。Mille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30]曾估算了自然生態環境對人類的貢獻。如果把類似研究成果移植到農業生態系統,特別是與畜牧生產相關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將為生態農業的發展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ROCKSTR?M J, STEFFEN W, NOONE K, et al. A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J]. Nature, 2009, 461: 472-475.
[2] COMBRIS P, MAIRE B, REQUILLARD V. Consommation et consommateurs, pour une alimentation durable, réflexion stratégique dualine[M]. Paris: QuaeEds, 2011: 37-59.
[3] OPIO C, GERBER P J, MOTTET 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uminant supply chains: a global life cycle assessment[R]. United Nations, FAO, Rome, 2013: 214.
[4] MACLEOD M, GERBER P J, MOTTET 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pig and chicken supply chains: a global life cycle assessment[R]. United Nations, FAO, Rome, 2013: 196.
[5] MATHEVET R, THOMPSON J, DELANOE O, et al. La solidarité écologique: un nouveau concept pour la gestion intégrée des parcs nationaux et des territoires[J]. Natures Sciences Sociétés, 2010, 18(4): 424-433.
[6] REDLINGSH?FER B, SOYEUX A. Pertes et gaspillages. Pour une alimentation durable, réflexion stratégique duaLIne[M]. Paris: QuaeEds, 2011: 143-163.
[7] GAC A, TRIBOT-LASPIERE P, SCISLOWSKI V, et al. Recherche de méthodes d’évaluation de l’expression de l’empreinte carbone desproduits viande. Collection Résultats[R]. Institut de l’Elevage, 2012: 130.
[8] CEDERBERG C, HENRIKSSON M, BERGLUND M. An LCA researcher’s wish list -data and emission models needed to improve LCA studies of animal production[J]. Animal, 2013, 7: 212-219.
[9] de VRIES M, DE BOER I J M. Compa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livestock products: a review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s[J]. Livestock Science, 2010, 128: 1-11.
[10] ISO.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Life cycle assessment, european commitee for standardization[S]. 2006: 20.
[11] CEDERBERG C, STADIG M. System expansion and allocation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ilk and beef produc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3, 8: 350-356.
[12] AYER N W, TYEDMERS P H, PELLETIER N L, et al. Co-product allocation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s of seafood production systems: review of problems and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2007, 12: 480-487.
[13] NGUYEN T T H, DOREAU M, CORSON M S, et al. Effect of dairy production system, breed and co-product handling method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at farm lev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20: 127-137.
[14] FIL. A common carbon footprint approach for dairy[M]. Bulletin IDF, 2010: 46.
[15] BASSET-MENS C, van der WERF H M G. Scenario-ba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farming systems: the case of pig production in Franc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5, 105: 127-144.
[16] KOCH P, SALOU T. AGRIBALYSE: rapport méthodologique - version 1.1[R]. Angers, France, 2014: 386.
[17] PAS 2050, Guide to PAS 2050. How to assess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goods and services[M]. London: British Standards Organisation, 2008.
[18]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 Product category rules: meat of mammals-Version 1.0[S]. Sweden, 2012: 27.
[19] FAO.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R]. Roma, 2006: 390.
[20] GERBER P J, STEINFELD H, HENDERSON B, et al.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livestock: a global assessment of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R]. United Nations, FAO, Rome, 2013: 139.
[21] HOEKSTRA A Y.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 1963-1974.
[22] CORSON M S, DOREAU M. ?valuation de l’utilisation de l’eau en élevage[J]. Inra Productions Animales, 2013, 26: 239-248.
[23] PIMENTEL D, PIMENTEL M. Sustainability of meat-based and plant-based diets and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3, 78: 660S-663S.
[24] DUMONT B, ROSSIGNOL N, LOUCOUGARAY G, et al. When does grazing generate stable vegetation patterns in temperate pastur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2, 153: 50-56.
[25] SCOHIER A, OUIN A, FARRUGGIA A, et al. Is there a benefit of excluding sheep from pastures at flowering peak on flower-visiting insect diversity[J]. 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2013, 17: 287-294.
[26] SCHMIDT J H. Development of LCIA characterisation factors for land u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 16: 1929-1942.
[27] CURRAN M, de BAAN L, de SCHRYVER A M, et al. Toward meaningful end points of biodiversity in life cycle assess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0, 45: 70-79.
[28] DUMONT B, FARRUGIA A, GAREL J, et al. How does grazing intensity influences the diversity of plants and insects in a species rich upland grassland on basalt soil?[J]. Grass and Forage Science, 2009, 64: 92-105.
[29] TSCHARNTKE T, CLOUGH Y, WANGER T C, et al. Global food secur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2, 151: 53-59.
一、加強價格宏觀調控,保持了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甘肅省物價局加強對市場價格形勢的分析判斷和價格監管的力度,健全了甘肅省物價局價格監測報告制度,完善價格監測體系,密切關注價格走勢,適時通報各地價格運行情況,及時向政府和上級部門提出調控意見和建議。
二、緊緊圍繞經濟發展第一要務,運用價格措施促進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深化價格改革,解決突出價格矛盾,理順了基礎產品價格,改善了公用事業價格長期偏低的狀況。充分運用價費“承諾”政策,為甘肅省公路、電力、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吸引社會資金500多億元。利用國債資金完成了甘肅省農村電網改造,實現了甘肅省物價局省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每年可減輕農民負擔2.3億元。
三、積極清費治亂減負,營造良好的價格環境。清理規范涉及機動車輛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社會負擔7429.85萬元。清理各類建設收費239項,取消和降低建筑收費項目165項,年可減輕建設單位負擔23億多元,清理農民建房收費,可減輕農民建房負擔2400元/戶。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年可減負2億元左右。取消了城市暫住人口管理費、勞動力跨省流動管理費、計劃生育管理費等收費項目。
四、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維護群眾利益。開通了甘肅省物價局全國統一的價格舉報電話12358,受理群眾價格投訴?!笆濉逼陂g,甘肅省物價局共查處價格違法案件9339件,查處違法金額17,461萬元,實現經濟制裁總金額11,615萬元,有效遏制了亂漲價、亂收費行為,維護了群眾合法利益。
五、逐步完善價格法律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價。加強建章立制,甘肅省物價局全面規范政府價格行政行為。依據《價格法》、《甘肅省價格管理條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制定《甘肅省定價目錄》,《甘肅省價格決策聽證實施辦法》和《甘肅省價格聽證目錄》,逐步建立起政府定價集體審議、專家論證等制度,完善了政府定價機制。對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實施成本監審,保證了定價成本真實性。制定《甘肅省物價局價格規范性文件審查備案規定》和《甘肅省物價局法制工作程序規定》,將各項價格行政工作置于法制監督之下,使價格行政管理體制逐步走上“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六)價格服務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價格工作領域進一步拓展。緊緊圍繞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做好成本調查監審服務工作,完成了農民種植意向和主要種養殖、畜牧業生產成本調查,為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翔實的成本資料。
回顧“十五”期間價格工作,甘肅省物價局有以下幾條基本經驗和體會:一是始終把促進發展作為價格工作的第一要務;二是始終把執政為民作為價格工作的根本宗旨;三是始終把依法行政、按經濟規律辦事作為價格工作的基本原則;四是始終把加強價格調控監管能力作為價格工作的長期任務;五是始終把隊伍建設作為價格工作的根本保證。
今后幾年的工作設想
未來五年,是甘肅省物價局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五年,甘肅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機遇,也充滿挑戰。價格主管部門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和困難,充分認識價格改革和價格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樹立信心,明確任務。在迎接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對接和貫徹落實甘肅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重大舉措中,不斷開拓創新,確立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價格工作,依法強化價格監管,繼續整頓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努力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為促進甘肅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密切監測市場動態,把握價格走勢,對可能引起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要及時做出預警預報,提出應對的意見和調控措施,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控,努力完成甘肅省價格總水平調控任務,確保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
二是運用積極的價格政策,促進項目建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繼續完善收費承諾政策,運用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確保建設資金需求,加快公路、危險廢棄物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完善水資源費和各類水價改革政策,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水價體系,促進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利用。進一步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促進電力資源的充分利用。繼續對限制發展和淘汰類的行業和產品實行差別電價政策,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認真制定和完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固體廢物處理收費制度,建立排污者交費、治污者受益的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出讓價格管理制度,促進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
三是強化價格監管,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深化價格改革,堅持市場導向,完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清理整頓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收費。著力治理向非公有制經濟的亂收費,堅決取消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性收費政策。規范中介服務價格和收費,清理流通領域中的監督檢驗、檢測、鑒定等收費項目和標準,解決社會反映比較強烈的重復收費和標準過高的問題,取消與發展大流通、建設大市場不相符的價格和收費政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公平競爭。
關鍵詞:“3S”技術;生態補償標準;天峻縣
1引言
生態補償作為聯系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經濟的橋梁,已成為地理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之一[1~5]。補償標準是生態補償的核心,關系到補償的可行性和效果 [6,7]。確定補償標準應用較多的方法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意愿調查法[8]。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李曉光等[9]以海南中部山區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為例,應用機會成本法探討生態補償標準。戴其文等[10]以甘南州草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服務為例,構建以機會成本、交易成本和實施成本為參數的參與成本模型確定生態補償標準。陳傳明[11]依據發展權限制的損失(包括退耕還林的機會成本野生動物破壞造成的損失) 社區居民受償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標準。龐愛萍等[12]以保障黃河口生態需水引起的山東引黃灌區農業損失補償標準分析為實例,計算了冬小麥和夏玉米種植戶不同等級的生態補償標準。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關于生態補償研究多集中在我國中東部地區,較少涉及西部,特別是青藏高原地區,尺度大多涉及國家和流域,缺乏對縣域生態補償問題探討和研究。因此,在大范圍環境背景下確定的補償標準不能準確反映農戶的實際損失,易造成補償力度不夠,難以充分利用有限資金實現環境共同保護??h域尺度作為生態補償的主要行政區單位,確定其生態補償標準更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天峻縣是布哈河、大通河、疏勒河三條河的發源地,也是青海省西北部重要的濕地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天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一遭破壞便很難恢復。本文利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多次科考調查數據、遙感影像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借助“3S”技術,試圖運用不同的方法確定出天峻縣生態補償的上下限標準。本研究結果在理論層面上可為我國縣域生態補償標準的研究提供借鑒,現實層面上也可為政府部門對天峻縣生態補償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2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區域概況
天峻縣位于青海湖西北側,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轄,是海西州主要的牧業縣之一。地理位置介于N36°54′~39°12′,E96°49′~99°42′,之間,研究區總面積約0.14萬km2,最高海拔5826.8m,最低海拔2850m,相對高差近3000m;地勢中間高,西北和東南低;屬高原寒帶氣候,年均溫-1.5℃,極端最高氣溫25.6℃,極端最低氣溫-35.8℃,年降水量303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農作物不宜成熟,畜牧業是全縣的主導產業。2010年末總人口3萬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0%,還有漢、蒙古、回等民族。
2.2研究方法
2.2.1數據獲取
遙感影像數據,采用2007年7月Landsat衛星軌道號為p132 r35、p133 r34、p133 r35、p134 r34的Landsat-5 TM(30 m×30 m)的遙感影像數據。利用ENVI4.5軟件將5、4、3三個波段疊加合成假彩色圖像,根據遙感數據空間分辨率、植被類型可判讀性、前人研究成果、結合野外實地調察和相關資料等,建立青海湖流域植被類型遙感圖像解譯標志。根據建立的解譯標志,在ArcGIS9.0的Arcedit中進行人機交互式判讀解譯;運用GPS進行外業精度調查驗證;將所得數據在ArcInfo Workstation環境下進行編輯和修改,劃分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各景觀類型并計算出各景觀面積(見圖1知表1)。
數字高程模型:來源于NASA的SRTM數據,分辨率為90m×90m,使用ArcGIS9.3的Solar Radiation模塊進行太陽輻射(MJ?m2)計算。氣象站點數據:2007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12個氣象站點的月均溫(C°),使用ArcGIS9.3中的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進行插值。
以資源平衡理論為基礎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是一個充分考慮環境條件和植被本身特征的光能利用率模型[13]。其與“3S”技術相結合成為NPP估算模型研究的一個新方向[14,15]。運用CASA模型與“3S”技術模擬出研究區不同植被類型年凈初級生產力。
2.2.2方法
根據“庇古稅”理論,補償金額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額,即邊際外部成本;從環境經濟的角度來說,當邊際外部成本等于邊際外部收益時實現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理論上最佳補償額應該以提供的生態服務的價值為補償標準[16]。韓艷莉[17]等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區域景觀價值的基礎上,確定出青海湖流域區域生態補償的上下限標準。本文結合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實際情況,對研究區生態系統所產生的氣體調節、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形成與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綜合評估與核算,確定出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總服務價值,以此作為研究區生態系統補償理論上限值;以研究區NPP為基礎,將生態系統固定的生物質產生的能量轉化為相等能量的標煤能量,由標煤價格間接估算生態系統景觀單元所能夠提供的生物資源NPP的價值,并以此作為研究區景觀價值,這些景觀價值可體現當地牧民在不同植被景觀類型中所能獲取的本年度最低物質生產量和可轉化的最低經濟利益,因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將植被景觀價值作為區域生態補償的下限以彌補每個牧戶的直接經濟損失。
(1)補償上限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法是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本身具有的價值或修正后的價值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一種方法[8]。該方法的核心是:運用市場價值法、置換成本法、機會成本法等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并將估算的價值作為生態補償的標準。計算公式如下:
VES=∑61i=1Ai×CVi(1)
其中,VES為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元),Ai為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面積(hm2),CVi為生態價值系數 (元/hm2?年)(表2)。
(2)補償下限計算。補償下限計算采用景觀價值法,本文先利用CASA模型模擬出研究區不同類型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然后采用市場價格法[18]、能量替代法[19]估算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區域景觀價值(Vj),公式如下:
Vj=∑91j=1Wnppj×19.24110×P(2)
式中,10為標煤的熱值(kJ/g),19.24為生物量熱值(kJ/g),高寒地區植重生物量的熱值為16.54~21.94kJ/g[20],取其平均值19.24kJ/g,P為標煤的市場價格(354元/t)(1990年不變價)[21]。Wnppj為研究區不同植被類型年凈初級生產力(g/cm2?年),借助CASA模型獲?。ū?),CASA模型中NPP估算是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與光能轉化率(ε)的函數。
NPP=APAR(x,t)×ε(x,t)(3)
式中,APAR(x,t)為像元x在t月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gC/m2?m),ε(x,t)表示像元x在t月實際光能利用率(gC/MJ)。
3結果與分析
3.1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特征
從圖1和表1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流域天峻縣2007年Landsat-ETM遙感影像解譯結果的景觀類型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高寒草甸面積達71757216hm2,占縣域面積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分別為34436199hm2、21560855hm2,所占比例分別為2515%和1575%。高寒沼澤和溫性草原面積較小,其面積分別為4233872hm2、2158770hm2,分別占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總面積的309%和158%,其余景觀類型分別占不到1%。其中沼澤(高寒,湖濱,河谷)面積為4839174hm2,占整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面積的353%;不可利用土地(包括裸巖、裸土地、石礫地和沙地)面積為21787209hm2,占整個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面積的1591%。
表1天峻縣各種景觀類型面積
景觀類型1面積/hm21斑塊數/個1比例/%裸巖1215608.5513145115.75裸土地12057.61158810.15石礫地1205.931110.02河流112904.071410.94湖泊1929.2012910.07高寒草甸1717572.161227152.41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1.991200125.15溫性草原121587.7012311.58河谷灌叢13839.24110310.28山地灌叢11527.8418510.11高寒沼澤142338.721226613.09湖濱沼澤10.001010.00河谷沼澤16053.0218010.44耕地10.001010.00居民區與工礦用地1252.4114210.02沙地10.001010.00
3.2補償上線的確定
根據對天峻縣不同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分析,由公式(1)計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可作為對研究區生態系統進行補償的理論上限值,故2007年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即補償上限為101.42×108元。
結果顯示,在不同景觀類型中,草地的生態服務價值最為顯著,為66.97×108元,占總價值的67%;其次為濕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26.82×108元,占總價值的27%;第三為水體,其價值為29.80×108元,所占比例為16.18%;水體的價值為5.63×108元,所占比例為6%;價值最小的為灌叢,其價值為1.19×108元,所占比例僅為1%。從生態系統類型來看,廢物處理價值最為顯著,為22.29×108元,占總價值的29%;其次,土壤形成與保護價值為19.61×108元,所占比例為20%;水源涵養價值為16.95×108 元,占總價值的17%;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為12.59×108元,占總價值的13%;氣體調節價值為8.54×108元,占總價值的9%;氣候調節為7.51 ×108 元,所占比例為8%;此外,娛樂文化和食物生產價值分別為3.34×108、3.05×108元,均占總價值的3%,原材料價值僅為0.55×108元,占總價值的1%。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表2天峻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生態服務功能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單價/元灌叢1草地1農田1濕地1水體1荒漠1總計/(108元/年)1比例/%氣體調節11902.51707.91442.411592.70101018.5410.09氣候調節11592.81796.41787.5115130.901407.01017.5110.08水源涵養11769.71707.91530.9113715.20118033.2126.5116.9510.17土壤形成與保護12588.211725.511291.911513.1018.8117.7119.6110.20廢物處理11159.211159.211454.2116086.60116086.618.8129.2910.29生物多樣性保護11924.61964.51628.212212.2012203.31300.8112.5910.13食物生產11771265.51884.91265.50188.518.813.0510.03原材料11172.4144.2188.5161.9018.81010.5510.01娛樂文化1584135.418.814910.9013840.218.813.3410.03總計(×108元/年)11.19166.9710.00126.8215.6310.811101.42占總價值比例/%10.0110.6710.0010.2710.0610.01
3.3補償下限確定
通過對天峻縣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的分析,利用公式(2)計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各類型植被景觀價值及總景觀價值。研究區總景觀價值即補償下限為47.61×108元/年。
由表3可知,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山地灌木林的單位面積NPP最大,為802.69g/m2/年,其次為耕地,為778.67g/m2/年,最低的為高山流石坡植被,為378.11g/m2/年。青海湖流域天峻縣高寒草甸面積分布最廣,NPP總量為5.19×106t;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為1.30×106t;其余類型景觀面積較小,相應的NPP總量也較小。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寒沼澤、溫性草原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貢獻較為顯著。由表3可知,高寒草甸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的貢獻最大,為35.33×108元,占總價值的74%,足以說明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地位,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8.87×108元,占總價值的19%,該類植被景觀價值較大原因是該類景觀為研究區的主要景觀斑塊,即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單位面積景觀價值雖小,但其總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25.15%,因此在景觀價值貢獻上較大。
表3天峻縣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
類型1面積/km21NPP/(g/m2/年)1標準偏差1總NPP/104tc1景觀價值/(104元/km2/年)1總景觀價值/(108元/年)山地灌木林115.281802.69172.7511.23154.6710.08耕地101778.67171.9310.00153.0310.00河谷灌木林138.391738.24167.8812.83150.2810.19高寒草甸17175.721722.871100.31518.71149.23135.33湖濱沼澤101719.07180.3310.00148.9810.00高寒沼澤1423.391664.31174.25128.13145.2811.92溫性草原1215.881661.801107.68114.29145.0710.97河谷沼澤160.531595.801206.5113.61140.5810.25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21378.11178.651130.21125.7518.87
4結語
(1)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類型共有9類,青海湖流域天峻縣主要是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景觀分布格局下的其他景觀類型的鑲嵌。高寒草甸的面積達717572.16hm2,占縣域面積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巖的面積分別為344361.99hm2、215608.55hm2,比例為25.15%和15.75%。山地灌木林面積最小,為1527.84hm2,只占0.11%。
(2)通過對天峻縣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和不同類型植被景觀價值的計算,確定了青海湖流域天峻縣的生態補償標準區間為:101.42×108元~47.61×108元。其中,草地的補償上限最大,為66.97×108元,其次是濕地,為26.82×108元;在補償下限中,高寒草甸對青海湖流域天峻縣景觀價值的貢獻最大,為35.33×108元,占總價值的74%,足以說明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在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地位,其次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8.87×108元,占總價值的19%,高寒草甸與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觀價值占本縣總景觀價值的93%??梢?,這兩類景觀對確定天峻縣生態補償標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伯杰,劉世梁,馬克明.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J].生態學報,2001,21(11):1885~1892.
[2] 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38~41.
[3] 杜萬平.完善西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3):119~120.
[4] 李文華,李世東,李芬,等.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若干重點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2):14~19.
[5] Pagiola Stefano.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712~724.
[6] 賴力,黃賢金,劉偉良.生態補償理論、方法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8,28(6):2870~2877.
[7] 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等.我國生態補償研究中的科學問題[J].生態學報,2007,27(10):4289~4300.
[8] 趙翠薇,王世杰.生態補償效益、標準――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9] 李曉光,苗鴻.機會成本法在確定生態補償標準中的應用-以海南中部山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9,29(9):4876~4883.
[10] 戴其文,趙雪雁.生態補償機制中若干關鍵科學問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態系統為例[J].地理學報,2010,65(4):494~506.
[11] 陳傳明.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5):595~599.
[12] 龐愛萍,孫濤.基于生態需水保障的農業生態補償標準[J].生態學報,2012,32(8):2551~2560.
[13] 劉勇洪,權維俊,高燕虎.華北植被的凈初級生產力研究及其時空格局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4):564~573.
[14] 陳正華,麻清源,王建,等.利用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凈第一性生產力[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263~273.
[15] 樸世龍,方精云,郭慶華.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國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J].植物生態學報,2001,25(5):603~608.
[16] 吳水榮,馬天樂,趙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進展與經濟分析[J].林業經濟,2001(4):20~24
[17] 韓艷莉.青海湖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研究[J].生態科學,28(5):460~464.
[18] 李曉光,苗鴻,鄭華,等.生態補償標準確定的主要方法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09,29(8):4431~4440.
[19] 任志遠,李晶.陜西秦巴山區植被生態功能的價值測評[J].地理學報,2003,58(6):50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