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50: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社會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規劃;調控;編制程序;規劃評估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發展規劃”從“計劃”中獨立出來,突出了發展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獨特地位,進一步強化了發展規劃對計劃、政策、政府工作的導向作用,對完善發展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規劃期限不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可分為短期、中期、長期規劃,其中4~5年的中期規劃最為重要。本文圍繞“十一五”規劃綱要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注重從比較研究中總結進一步完善我國規劃的對策。
一、中外規劃的功能
規劃功能是政府職能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延伸和具體體現。從規劃史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可分為指令性、指導性等類型。指令性計(規)劃是以行政命令來調控所有的經濟活動,起到經濟運行中樞的作用。指導性計(規)劃的功能較弱,主要是擔當信息、協調、調控職能。信息功能是指規劃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政府調控意向等信息。協調功能是指規劃編制過程中,協調不同群體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體利益的規劃方案;還包括為達到規劃目標,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調控功能是指通過規劃所確定的政策措施對經濟社會主體進行約束和引導,促使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方向符合規劃目標和發展戰略。調控功能一度被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規劃方式調控經濟的國家初期都獲得了較快增長,如1951~1979年法國GDP年均增長率為4.9%,日本則在5%以上,超過了原聯邦德國(4.7%)、美國(3.6%)和英國(2.6%)。但20世紀80年代后,法、日、韓等國經濟情況并沒有好于其他國家,政府和學術界逐漸意識到規劃的功能是熨平經濟周期,而不是單項的刺激經濟增長。
規劃的調控功能是規劃功能體系的核心,也是關系到規劃存廢的關鍵。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國家的指令性計劃調控功能強,轉型國家的指導性計劃調控功能相對弱;發達國家規劃調控作用較強,而發展中國家調控作用較弱。
規劃的調控功能取決于戰略目標與政策措施的有效組織方式。我國一直在探索加強規劃的調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規劃本身的問題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體制不完善和行政體制改革不到位。這集中體現在政府與市場間界線不清晰、財稅體制改革不徹底、政績考核體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與市場間界線不清晰使規劃內容選擇不科學,許多本應由市場實現的內容,卻被政府強加干預,目標因此落空。再比如,盡管各級政府在改革績效考核方面有較大進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關部門下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但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以GDP等經濟指標為核心的干部考核機制,許多部門追求眼前利益,“領導指揮規劃”、“項目引導規劃”的現象較普遍,產業結構升級、地區協調發展、保護資源環境等戰略性內容統統讓位于經濟增長。
要實現好、完善好我國規劃調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繼續完善五年規劃,包括進一步優化規劃內容設置、目標明確和切實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編制程序進一步科學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堅定不移的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只有理順經濟運行體制、行政管理體制,規劃才有可能真正具備調控功能,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手段。
二、中外規劃的內容
各國規劃內容具有較為一致的演變趨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一直是規劃的核心內容。但各國規劃內容的差異也比較明顯。第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不同。20世紀50、60年代,各國普遍以經濟增長為規劃目標,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以推動經濟迅速增長作為規劃的基本目標;20世紀70、80年代,發達國家規劃開始轉而強調增加就業、消除貧困和公平分配,重視可持續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規劃的目標和理念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收入分配公平、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包括文化的多樣性和政治參與等社會、文化和政治目標。我國經過長期的探索,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規劃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第二,規劃的內容涵蓋領域不同。發達國家的規劃一般集中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領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特點較為突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往往涵蓋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外交等各領域,“總體”規劃特征明顯,但重點又放在經濟建設領域,社會領域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的內容偏少。第三,規劃內容的組織方式不同。規劃目標是否可行、政策措施是否有效、目標與政策措施的組合方式是決定規劃成敗的關鍵。較為成功的規劃一般都是由明確的戰略目標和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有機組合而成。如,韓國的新五年計劃綱要(1993~1997)對于“100天、半年、各年”的目標都有清晰的界定,這些目標輔以對應的政策措施,組織嚴密。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和對策措施不夠明確,五年規劃中的目標多沒有具體分解,各年度實現的目標不清楚,而年度計劃又較少關注五年規劃的目標;而且我國規劃采取了“目標、戰略+配套措施”的模式,每個領域內都有相應政策措施,這帶來了各類政策如何相互協調和配合的問題;政策措施較為寬泛,許多政策往往只是指出方向,缺乏具體的路徑設計,實踐中難以遵照執行;一些支撐政策如投資政策等,與目標間的關系論證不充分,各種政策不一定能完全滿足規劃目標的需要。
我國發展規劃內容應“有進有退”,圍繞“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在政府可調控的領域內進行內容選擇,減少經濟等領域的內容,增加公共服務領域內容的比重,增加相應的對策措施。規劃內容應實現“虛實結合”,即一方面將總體規劃作為闡述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遵照發展戰略確定規劃目標,體現規劃的戰略導向性。另一方面,還應包含具體工程項目和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與具體工程項目性質相似,政策措施也是規劃的“實體內容”,各項政策是保證規劃和內容實現的基本手段。因此,規劃內容與政策的組合優劣是關系規劃成敗的關鍵因素。應逐步推廣“規劃目標+配套政策”的規劃模式,保證各規劃目標都有相應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采取總體框架和近期具體政策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強化政策對規劃內容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三、中外規劃的編制程序大多數國家編制規劃的程序都包括五個步驟,即前期研究、規劃草案、全面協調、正式方案和公布實施。核心環節是前期研究和協調。其中,協調環節是中外規劃編制程序中差別較大的部分。協調是不同利益主體對規劃方案進行討論、修改、完善來達成共識,促使規劃方案更貼近實際、減少執行阻力的基本手段。因此,協調的范圍和深度是決定規劃成敗的關鍵。發達國家規劃都重視協調,協調的時間要歷時3年,而規劃方案編制僅需幾個月;韓國規劃從開始編制到正式公布,整個過程一般需要兩年時間。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協調;日本一個中長期規劃的制定,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審議和決定過程。
從協調對象看。發達國家規劃是與所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群體進行協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各專業部門、地方政府、各類企業、民眾等進行協調,尤其是與企業、民眾間的協調更為重要。協調工作較好的法國、日本、韓國都側重于企業、民眾的協調。如,法國負責規劃協調的現代化委員會(后改稱為計劃工作委員會)由產業組織的代表、政府有關官員、政府指定的專家及工會組織的代表組成。其中,前兩部分人員占60%~70%。我國總體規劃主要與專業部門、地方政府協調,側重與不同專業部門之間的協調尤其是與財政、土地、建設等部門的協調。但與企業和民眾的協調還不夠。到目前為止,國家規劃的初步方案對企業和民眾都是保密的,只有規劃批準公布后,廣大企業、民眾才能了解規劃方案。編制“十一五”規劃期間,民眾、企業還只能通過發展改革委網站專欄反映意見和建議,或采取郵寄信件、電子郵件方式反映意見看法,還不能直接對規劃方案提出意見。目前,我國正致力于推進企業和民眾“知情權”的建設。
從協調內容看。規劃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目標選擇(在眾多可能的目標中選擇最優目標或為大多數群體所接受的目標)、目標與政策手段的配合、討論和修改總體方針和政策建議:最后,形成規劃草案報告。協調是為了確保國家規劃目標的實現,同時又能充分調動地區或企業的積極性,實現國家目標與企業經營活動的協調一致。我國規劃協調主要是不同政府部門、各地方對主要發展指標的可行性進行重點論證,對主要措施、重點項目和資金配套關系等進行討論修改,這與國外規劃大體相同。但協調本身追求的是與大多數群體達成一致,由于我國規劃缺少與企業、民眾的協調。所以,實質上協調內容較國外少。
從規劃協調的機構看。許多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規劃協調工作,以提高規劃協調力度,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是組織規劃協調的主要機構,從第五個計劃開始,在計劃草案報送內閣批準前,必須廣泛征集有關方面對計劃目標和政策的意見。我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是具體負責中長期規劃編制事務的機構。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我國應建立專門負責規劃協調的組織機構,以委員會的形式搭建規劃的協調平臺。加強規劃與企業、居民的協調,在進一步加大與專業部門、地方協調力度的同時,逐步加強與企業、民眾的協調,尤其是對戰略性產業的企業代表、不同階層的民眾代表進行協調。
四、中外規劃的評估
較為完善的評估體系包括監測和評估兩部分。監測是對規劃實施的全程記錄,評估可分為定期評估和不定期評估。定期評估包括年度評估、中期評估、最終評估(后評價);不定期評估主要是指應急評估。各類評估的差異很大,年度評估的重點是評價規劃實施的環境和進程,中期評估的重點是規劃實施環境、實施進程、修改建議和對新一輪規劃的建議。應急性評估的重點是重大突發事件對規劃的影響,最終評估的重點是規劃實施效果評價和對新一輪規劃的建議。
目前,我國規劃評估體系還不健全,年度評估、中期評估、應急性評估長期沒有開展。2003年,我國第一次開展五年計劃中期評估,并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提交了“十五計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報告”,但該報告總體上是描述式的,沒有對因素進行深度分析來解釋所觀察到的趨勢。
不同類型的規劃評估重點差別很大,評估方法因此各不相同。指令性規劃的基本目標是實現投資、財政、信貸等的“三大平衡”,主要圍繞經濟增長速度、投資總量等指標來安排具體項目,對其評估的重點是主要指標實現程度和指標之間的平衡趨勢,方法主要是對指標進行定量對比。指導性規劃目標的重點在于闡述和落實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及相應對策措施,對這類規劃的評估也集中到落實發展戰略的主要領域,主要是評價各領域的發展是否符合規劃的方向,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評估方法也由單純的定量比較研究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轉變,包括利用定量指標判斷基本指標的實現程度,依靠專家定性判斷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與規劃戰略的吻合程度,利用問卷調查評價規劃對企業和民眾的影響等。
我國“十一五”規劃是指導性規劃,而且具有一些新特點: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較為全面的體現。評估的重點是這一理念的貫徹落實情況,可通過個人、企業等微觀主體在規劃前后的切身感受對比,輔助以必要的統計數據進行評估。二是產業、區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等領域“虛實結合”。評估應兼顧戰略方向和具體工程的進度。三是發展指標性質不同。評估應注意到不同類型的指標。應著重從“指標、戰略、滿意度”三方面對“十一五”規劃進行評估?!爸笜恕敝饕窃u估發展指標的實現程度和重大工程項目的進度?!皯鹇浴笔窃u價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的發展是否遵循規劃的戰略意圖?!皾M意度”則主要調查企業、個人、政府部門對規劃實施的滿意程度。
“指標”的評估主要可采用數值對比方法,難點在于約束性指標的評估。約束性指標包括可均分性指標和不可均分性指標,即有的指標可基本平均分到各年,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等,這些指標均分后通過數據對比直接測度。許多指標包括全國總人口、森林覆蓋率等指標受自然規律影響,工作成效難以逐年體現。為此,一方面,應注重科學合理確定指標年度目標。另一方面,對指標完成情況的測度應放到較長周期考察。還有部分不可均分性指標如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程度,國家已對每年實現的目標進行了確定,可對照實現程度進行評估。一些重大工程中也存在類似情況,如,科技創新工程等探索性、試驗性、風險大等項目進程往往具有時間不對稱性,存在“先慢后快”、“先快后慢”等情況,對其評估應使用不可均分性指標進行處理。
當前,全世界進入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進入了全球經濟的新時代,城市作為社會主體,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間形態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今天,城市和區域的關系更加緊密,城市在區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區域作用范圍更加擴大,城市之間的互動互存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密切??梢哉f,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地與地區、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內外、近遠的城市進行著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與區域、研究城鎮體系,推動城鎮之間的有機協調與共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城鎮體系與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規模、不同職能、相互聯系的城鎮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現象,城鎮體系研究是認識區域城鎮發展特點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區域城鎮體系是與其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適應的。
城鎮體系規劃是政府行為,是國家或一定區域政府引導和協調區域城鎮合理發展與布局規劃;考慮到城鄉發展的連續性,稱為區域城鄉空間發展與布局規劃將更為準確。
就政府行為而方,區域規劃的本質特征是多個發展上相互影響密切的行政單元通過制定共同的協調發展目標、發展政策和發展公約,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
從組織形式上講,這種協調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質特征都是協調的。
由于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央政府的投資成為區域開發資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規劃比較注重如何計劃所確定的建設項目。對發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廣泛的內容研究不充分,對協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不同時期城鎮體系規劃的特點
城鎮體系研究和城鎮體系規劃興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當時的體制和經濟發展理論和方法,城鎮體系規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國家的資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鎮體系規劃的著眼點就在于確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所謂性質就是可以配置何種產業和間門,所謂規模就是可以發展到多大的規模。隨闃中國的經濟的對外開放,經濟體制得到不斷地改革與發展,中國的城鎮體系研究和城鎮體系規劃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為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為主要目的;
2.進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改革開發力度的加大,市場機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明顯,城鎮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城鎮體系規劃逐漸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成為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的重要手段和依據;但當時,規劃還帶有限制資源、資本“計劃外”流動的企圖;
3.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醬多元化傾向促使人們正確地認識城鎮與區域發展的客觀聯系和城鎮發展建設的客觀條件,城鎮體系規劃開始重視城鎮發展條件評價,開始研究城鎮發展多重機會。
但是,十多年來城鎮體系規劃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忽視了對區域整體發展效益與利益的研究。這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和在這種體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發展觀念所決定的。
三、當前開展城鎮體系規劃要注意的問題
1.要適應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政府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中心職能就是強化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城鎮體系規劃要為政府引導區域城鎮發展提供宏觀調控的依據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務是:
(1)規劃要以區域為整體,著重研究發何完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確定區域城鎮發展戰略。要把確定引導城鎮體系完善與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作為規劃的重點和核心內容。
(2)要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對區域開發活動的空間布局和時序進行引導,協調和控制對區域整體發展不利的開發活動。通過合理、妥善的組織,實現區域基礎設施享,降低區域開發成本。
(3)要適應改革投資體制4需要,引導投資活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促進國家對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體制的需要,引導投資活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促進國家對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保障社會公益性項目的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建立整體規劃的觀念,不能就體系論體系
(1)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投資是區域開發的最基本投資不源。計劃部門通過“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按行業和部門分配建設投資。由于這樣的計劃和投資體制,形成了部門發展和地區發展之間的矛盾(即所謂“條塊分割”),導致產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同樣的原因,區域規劃也是按部門進行的。部門規劃不可避免的要強調部門利益,而區域發展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一旦被部門利益所替代,可持續發展就無人談起。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比較,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這為協調部門利益奠定了基礎。但是,還必須強調樹立“整體規劃”的概念,開展以區域整體發展為主體的區域規劃,并建立必要的機制,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
(3)城鎮體系規劃是以城鎮(居民點)為主體的綜合性區域規劃,要全方位地研究影響城市化的各項因素。城鎮體系規劃以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為基礎,但絕不僅僅是規劃城鎮體系。要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鎮發展機制的研究。
(4)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最重要的轉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受市場的支配而自由流動。因此,規劃要加強對生產要素流動規劃律,以及各項要素對城市化與城市發展作用關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訂綜合性的規劃,必須具備全局觀念;實施綜合性的規劃,必須借助各部門的力量。
3.注重強化協調的手段和措施
資本多元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規劃不僅要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公眾利益、區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因此,必須要強調協調。
區域規劃的本質特點是超越行政區劃,把多個行政單元、多個利益主體協調在一起,謀求整體發展,協調發展是它的核心任務。
·協調的目的: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帶動區域發展。
·協調的重點:區域與城市發展的協調和城市與城市發展的協調。
·協調的內容:包括對開發內容的協調、空間的協調和開發時續的協調。
不同的地域層次、不同的功能空間協調的問題手段不同。要以區域發展差異分析的為基礎,把握協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還要注重對實施機制和調控手段的研究,不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設,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實施控制。
要把區域城鎮發展布局與區域土域土地利用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要對開發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從維護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目的出發,綜合考慮長遠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上對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進行限制。要把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活動的控制,作為間接調調控區域開發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城鎮體系規劃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強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
進行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的目的是,明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區域,更不能應區域論區域。
5.要提高規劃的弱性和可依據性
要開展多目標、多方案研究。這里所說的多方案,是指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相結合的多重發展目標引導下的多方案。這些方案應并行地納入規劃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實施對區域發展與建設的動態管理。
6.要特別重視城市規劃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區域規劃的實施管理機制
區域規劃要針對政府權力有限性的特點,把握住各級規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規劃不僅要研究規劃方案,而且要研究調控的標準和政策。規劃的成果也要趨向系統化,既有規定性的,也有指導性的;既有約束公眾的,也有約束政府部門的。
實施區域規劃,必須有相應的協調和仲裁機構,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機制和法律依據。也就是說,不僅要使編制跨行政區域的規劃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實施規劃得到保障。
7.充分重視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交通、信息傳播技術以及能源開發技術的發展,對城市產業結構、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區域城鎮空間結構的影響。
結語:隨著中國經劉發展的國際化,中國城鎮體系必然要與世界城鎮體系接軌,因此要濟生對世界城鎮體系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城鎮的體系。
參考書目:
一、基本情況
我市有回、維、滿等38個少數民族3.6萬人,其中回族3.5萬人,占97%。少數民族萬人以上的縣區2個、千人以上的鄉鎮12個(其中回族鎮1個)、500人以上的村16個。
民族聚居村分布情況:
**縣5個:
**縣4個:
**區5個:
**區2個:
民族聚居村經濟現狀:
16個民族聚居村共有30233人,其中少數民族16494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數的45.25%。*7年民族聚居村農業總產值1.04億元,工業總產值5.03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1.14億元,產業結構比為14.5:69.7:15.8,為“二三一”結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基本持平;民族聚居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003.5元,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低12.34個百分點(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567元)。與全市人均純收入相比: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民族聚居村有6個:召陵區久寨徐村5*元、常村5354元、歸村西村6*元、前油李村5355元、舞陽縣河北街村5025元、郾城區回馬村5800元。
基本持平的民族聚居村3個:召陵區后油李村4500元、臨潁縣清街村4280元、東街村4135元。
低于4000元的民族聚居村有7個:臨穎縣東關村3400元、黃連城村2900元、鍋壅口村3816元,舞陽縣西街村2120元、順河街村1800元、付莊村2435元,郾城區斗王村3800元。其中舞陽縣西街村、順河街村、付莊村等3個聚居村人均純收入在2500元以下,較全市低45個百分點以上。
少數民族有善經商的傳統,由于思想觀念、區位優勢等原因,16個民族聚居村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一是村與村之間不平衡。工商業較發達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超過當地水平;以種植為主的偏遠村,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依靠種糧解決溫飽,整體水平比較落后。二是貧富差距較大。一些經商辦企業的少數民族群眾,已步入小康水平,不少人還坐上了高級轎車;那些單靠種地,沒有副業的群眾,生活還不富裕,個別還較貧困。三是民族村與我市經濟發達的村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落后,缺乏整體規劃,特別是在道路、飲水、農田水利、醫療、環境衛生、文化設施等方面投入滯后,與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民族聚居村突出產業:
1、工業企業較好的聚居村——召陵區常村、久寨徐村、歸村西村、郾城區回馬村。主要集中在電料加工、熱度、屠宰、骨粉加工等行業。從*2年開始,常村的電料加工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由此帶動了周邊民營企業大力發展電料加工,不僅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又安排了不同民族的適齡人員就業,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據統計,召陵區召陵鎮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民族企業達20多家,產值、利稅分別占該鎮的24%、27%。
2、餐飲、商貿為主的聚居村——臨潁縣清街村、東街村、鍋壅口村、黃連城村,舞陽縣西街村、順河街村,召陵區歸村西村。少數民族群眾發揮自身傳統經商優勢,從事清真餐飲、經商貿易、牛羊肉加工等,逐步形成一批在中原有較大影響的知名品牌。如:北舞渡閃記湖辣湯、繁城鎮“洪恩”、“洪華”、“潁青”等品牌牛羊肉制品等。黃連城村、歸村西村集貿市場都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名聲遠及百里方圓。
3、種、養植業聚居村——召陵區常村、前油李村,舞陽縣付莊村,臨潁縣黃連城村。主要是種植煙葉、水果等。如召陵區常村成立農村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投資千萬元,建設萬頭肉牛養殖場、無公害供港蔬菜基地;臨潁縣黃連城村的2萬只養鵝場,舞陽縣付莊村的雙孢菇種植園1個等。
二、制約民族聚居村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
1、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一是大多數民族聚居村存在重經商輕教育的觀念。有的認為,現在供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需要支出幾萬元,畢業后就業又沒有保障,不如及早讓孩子經商,還能早掙錢早得利,缺乏長遠打算,致使農村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二是衛生方面,主要是農村醫療設施落后,醫務人員缺乏,難于適應廣大群眾的需求,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仍然存在。三是基礎設施落后,民族聚居村基本沒有文化娛樂場所。在16個民族聚居村中,有6個村的村村通工程落實不到位,8個村沒有用上沼氣,4個村沒有吃上安全的飲用水。
2、民族聚居村污染嚴重。民族聚居村普遍存在村內污染嚴重問題。如郾城區回馬村,召陵區久寨徐村、前油李村、后油李村、常村、歸村西村,舞陽縣順河街村,臨潁縣清街村和黃連城村等,這些村長期從事牛羊屠宰加工,村內缺乏長期發展規劃,生產生活污水排放不出去,滯留村內深坑淺溝,既有損村容村貌,又造成了地下水重度污染,嚴重威脅著當地群眾的身心健康。
3、村容村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民族聚居村的村內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村民住房、道路建設、生產生活用水、排水、村容村貌整治等長期處于無序狀態,相悖于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
4、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民族聚居村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是缺乏具有先進理念的管理人才,制約民族產業的做大做強;種、養殖業雖有項目,而且有的規模較大,象常村的萬頭肉牛養殖場、黃連城的2萬只養鵝場,付莊村的雙孢菇種植園,都存在專業技術服務滯后、缺乏有效技術指導等問題。
5、缺少引領民族經濟跨越發展的支柱產業?,F有的民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技術落后、資金不足的問題,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夠,缺乏集團化、集約化經營的理念,不利于支柱產業的做大做強,影響著民族經濟的跨越發展。
三、加快民族聚居村發展的建議
1、政策傾斜,加大投入力度。結合貫徹《關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建議市委、市政府整合現有支農惠農政策,出臺我市進一步促進民族聚居村發展的傾斜政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使少數民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動員社會力量,貫徹好落實好優惠政策,形成合力,支持少數民族發展。發改、財政、交通、教育、農林牧、環保等部門要加大傾斜力度,加大資金和項目投入,努力推進民族聚居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繼續抓好少數民族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
根據工作開展情況,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召開民族聚居村經濟社會發展現場會,一方面督促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另一方面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強力推進。
2、設立市級扶持民族聚居地區項目建設專項發展資金。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加快發展,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也是民族聚居地區實際需要。國家、省都設立有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專項發展資金,用于民族聚居鄉、村項目建設。省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鄭州、洛陽、開封、周口、商丘、許昌等市也每年拿出50-100萬元不等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專項發展資金。鑒于我市民族聚居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新農村建設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建議我市也要設立50-80萬元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專項發展資金,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適當增加,支持民族聚居村率先發展,走在前列,成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明星村、示范村、亮點村。
3、加強督導,深化“一對一”結對幫扶工作。建議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對民族聚居村的結對幫扶工作。一要提高認識,加強對結對幫扶工作的領導。結合我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督促幫扶單位明確任務、強化責任,切實加強幫扶工作,真心實意幫助民族聚居村加快發展。要發揮優勢,采取不同形式,切實解決民族聚居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要把結對幫扶工作納入本部門工作計劃,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檢查、同考核。
二要健全幫扶機制,加強工作督導。建立幫扶工作定期報告制度。各幫扶單位每季度要以書面形式向市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幫扶工作情況。建立跟蹤督查制度。由市政府督查室牽頭,市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配合,定期了解幫扶活動的進展情況,適時進行通報。健全考核制度。將幫扶工作列入各幫扶單位年度工作目標,分階段進行考核,表彰先進,督促后進。
本報告運用綜合評價體系,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了客觀分析與評價,同時與全國進行了比較,以更好地認識我區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和創新能力等五個方面以及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的位置。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不僅包括一個地區經濟結構、運行效率、社會和諧等領域,也涵蓋生態與環境質量、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等。因此,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合自治區實際,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同時體現評價指標體系的層次性、可比性和動態權變性等特征。
在指標處理方面,失業率、恩格爾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萬元gdp能源消耗等同經濟社會發展呈負相關的逆指標,對其處理采用倒數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數據標準化處理;對于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科技進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同經濟發展方式呈正相關的正指標則直接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
表1 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結果
在確定指標權重系數的情況下,對已標準化的各省、自治區各類指標進行加權求和獲得各大類指標評價值,然后各大類指標評價值進行求和獲得綜合評價值。2010年各大類及綜合評價值結果如下:
(一)經濟發展水平
2010年,我區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6位,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等省市。其中我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位于全國第25名,其他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gdp增速位居全國首位。
表2 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發展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二)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我區人民生活水平位居全國第14,處于中等,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居民人均收入為1222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83元,位于全國第10位;收入增速與gdp增速比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位于全國第26位;其他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恩格爾系數僅次于北京市。
表3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生活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注:由于資料的限制,各省市區居民人均收入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加權計算。
(三)社會發展水平
2010年,社會發展水平位于全國第20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三項指標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新農保覆蓋率處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三項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表4 各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注:由于資料的限制,各省市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利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算。
(四)資源環境水平
2010年,資源環境水平位于全國第25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鎮居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2.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9個百分點;其他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單位gdp能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
表5 各省、市、自治區資源環境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五)創新能力水平
2010年,創新能力水平位居于全國第20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口達到10207.7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77.7人;每十萬人擁有的r&d人員為129.6人,r&d占gdp的比重為0.55%,兩項指標與全國差距較大。
表6 各省、市、自治區資源環境創新能力有關指標及評價結果
(六)綜合評價
以上五個部分發展水平經加權后綜合評價,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結果位居全國第15位,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總體發展水平已居于全國中等水平。其中,經濟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六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發展不全面、不平衡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人民生活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和創新能力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客觀認識我區整體發展水平,保持清醒頭腦。今后一個時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圍繞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表7 各省市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
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各省(市、自治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課題組負責人:那艷茹 課題組組長:包思勤
課題組成員:朱曉俊、李文杰、黃占兵、寶魯、趙杰、馮玉龍、
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取得良好開端,2000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8。6%和9。2%,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3942億元,增長14。4%,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階段開發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為主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較快發展。
中西部開發第二階段的思路并不清楚。外部環境是什么?開發機制是什么?以計劃經濟為主導還是市場經濟為主導?達到什么目標?
遵循22年改革開放的路徑,以全球化,市場化為基本機制,主張把80年代開發深圳的模式應用到西部,中央政府給予大量優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對落后地區實施優惠政策也不違背“非歧視原則”。
為推進西部開發將增加投入,實行的優惠政策集中在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征,三年減半征收;擴大外商在銀行、商業零售企業、外貿企業投資的試點范圍;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對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資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預計國家還會有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資變為貼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進行開發,承包資源給外資,鼓勵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決中西部開發的基礎問題。以全球化,市場化的優惠政策體系,是基于民間投資為主體,外向型經濟,以外部需求為目標,以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企業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區之間進行自主選擇,這是投資機會成本的概念。很顯然,最大量的國內外民間資本,仍舊會投入沿海地區,因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會,文化條件,和人民收入所聯系的國內市場,都不具備產生投資高收益的條件。
1999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結構有所改善,東部地區在吸收外資總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東部地區全年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53家,合同外資金額350.6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4.34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00家,合同外資金額41.18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長了0.11個和1.54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47億美元,所占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區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65家,合同外資金額20.4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8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比重依次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與上年相比,合同外資金額增長0.34個百分點。
截至1999年底,在全國累計批準設立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東部地區所占比重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12.86%、8%和8.94%;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累計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分別比截止1997年底所占比重提高+0.36個和+0.11個百分點。全國吸收外資最多的5個省市是:廣東、江蘇、福建、上海和山東,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國吸收外資最少的5個省區是:、青海、寧夏、新疆和甘肅,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顯,如果沒有國家資本和優惠政策的有效帶動,外資和國內民間資本的主體,仍舊會流入沿海地區。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面積的71。3%,占全國人口的1/4,GDP僅占全國18%。至少到2010年,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的差距仍舊會繼續拉大,各項優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夠延緩差距拉開的速度而已。
盲目模仿沿海地區開發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沿海地區飽和論”。
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論”來分析東西部關系,似乎東部的投資很快就會飽和,加以優惠政策,民間資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來。這是嚴重的理論誤導。
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勞動力不能跨國界自由流動,發達國家的資本才會流到發展中國家來。在一國范圍之內,即使有戶口限制,勞動力基本自由流動,中西部近乎無限的勞動力,會自發流入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的資本卻不會自發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區。即使深圳地皮飽和了,外商投資企業也只會到東莞,一個東莞市就可以容納臺灣大部分電子企業。大連為了發展城市第三產業,以高稅收把工業企業擠出去,但也只是擠到遼寧省的“中西部”而已?;蛟S北方嚴重缺水時,重工業會向西南搬遷,這不是市場規律所支配的,而是自然環境突然惡化和資源枯竭造成的。
即使是北京,上海,廣州,仍舊有容納投資的巨大空間,如地鐵建設剛剛開始。上?,F有軌道交通總里程為65公里,擬建地鐵11條,長384公里,輕軌線路10條,長約186公里,每年平均要建設15-20公里,需要投入資金100億元,總體需要3000多億元?!笆濉逼陂g,中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至少有2000億元將用于建地鐵。北京辦奧運會,8年投資數千億,何時飽和?
我的分析,與大多數“市場經濟導向”,“制度改革”萬能的理論恰恰相反。他們認為:中西部開發落后于東部,是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夠,即自由度不夠;我承認制度不自由阻礙了資本由東向西流動,主要是東部綜合投資環境較好,在制度和人才,思想上比西部開放。但是從現資學,要素流動角度分析,則得出相反的結論:恰恰是由于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自由度增加,特別是勞動力自由流動,才拉大了東西部差距。如果繼續經濟主義自由路線,比如取消城市戶口,中西部勞動力會進一步流入東部地區,差距還會繼續拉大。
加入WTO的作用,與市場經濟的思路是一致的,大部分外資將投入東部沿海地區。
(二)中西部開發的基本內容
第一,以調水和移民為中心的國土整治。
中西部開發可以分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關鍵是調水和開發資源。調水成功以后,可以優惠政策引導移民:將國有荒地進行規劃以后,組織大批農民,以家族為單位進行開發。開發出來的耕地和城鎮的使用權,100年不變,承包給開發者。西南的關鍵是以政府為后盾,以大公司為主體,以國際貿易為先導,移民隨后跟進,向東南亞地區發展,四川和重慶的經濟入??谠谟《妊螅皇?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國家將突出重點,力爭用5---10年時間使西部大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確定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特色經濟和科技教育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領域,建設好一批對西部開發全局具有關鍵作用的重點工程。同時選擇現有經濟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人口較為密集,沿交通干線和城市樞紐的一些地區,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區域。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黃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進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長江上游經濟帶、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形成,在這些交通干線上重點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極具挑戰性,建成后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三條線路,東線投資需要1500億人民幣;中線涉及大規模移民30萬人。中線和東線主體工程的輸水線路長達2600多公里,工程投資約2000億元(不包括其他費用,如設備、土地等),涉及7個省市、數億人口。西線調水如果成功,將長江水源調入黃河,經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將沙漠變成綠洲,可容納2億人口。
沿著調水沿線,建立移民點。將扶貧改為移民。組織貧困農民全家邊挖河,邊移動。國家提供生活和生產資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鎮獲得土地使用權和住宅。
以調水和移民為主要內容的國土整治,也是中西部開發的主要內容。這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根本競爭。20年以后的中國,究竟是依靠自己農民的勞動積累,進行愚公移山式的國土整治,造地引水;還是進口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土地和水(進口糧食的含義就是進口土地,石油和水)?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10億人生存的根本問題。
解決西部缺水的另一條新的思路,認為北方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水庫太多,延緩了水流速度,造成水量不足,應該從下游疏通運河與歷史上的江河湖泊,將汛期的長江水調入黃河淮河,灌滿以前的湖泊,以恢復氣候。這條思路非常重要。
第二,農業,生態和環保。
我國需要用50年的時間才能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基本解決風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幾萬億的資金。
1.大力加強草原建設和草地保護。治理和建設草地2.2億畝。牧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草地生態環境預警體系和草地自然保護區建設。落實草地承包經營。遏制西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
2.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新疆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廣西和云南甘蔗、內蒙古和新疆甜菜生產基地,西南地區熱帶、亞熱帶水果和西北地區蘋果、葡萄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四川、云南、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云南、甘肅、內蒙古、陜西和等地的花卉生產基地,重慶、寧夏、甘肅、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云南、貴州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七大特色農產品。
3.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西部地區現有耕地5。7億畝,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萬畝,要有計劃地做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
4.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
5.加快發展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
6.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地區現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億畝,其中有灌溉條件的2。1億畝,只要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糧自給。
第三,提高中西部農民的收入。
我國農村消費水平比城鎮落后10年。農村彩電普及率只有10%。同時彩電生產能力閑置一半,農民收入低下造成國內市場萎縮,而主要是中西部產糧區農村的落后。
我國有著9億消費群體的農村市場,其潛力之大可想而知。家用電器為例,全國2。38億個戶農民家庭,家用電器擁有量達到1998年城市的普及水平,則需要1。68億臺彩電、1。8億臺電冰箱、1。7億臺洗衣機。我國農村居民實現1000億元的最終消費,將對國民經濟產生2356億元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1253億元,農業部門620億元,第三產業478億元。1999年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著增加3500多億的消費品零售額,整個國民經濟新增8000億消費需求。如農村人口消費水平達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費可達到53867億元,現存積壓產品還不夠用。
空說提高農民收入是沒有意義的。有效的辦法之一是降低基礎設施價格,由于這部分價格對于富人來說微不足道,所以相對收益者總是大多數居民,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政府都以財政無償投資于公共設施的原因,國家對于農業的支持,包括興修水利和交通設施,低價提供電力亦非常重要。北京上海等城市是0。5元左右,在高收入的深圳為1--2元,全國大中城市電價平價為0。78元,但縣城的電價竟然比城市高出45%,關鍵是下面變電站層層加價,必須全面清理。如果農村電價調低10%,彩電的購買量將大約增加342萬臺,相當于1999年總銷售量的10%;洗衣機的購買量將增加約565萬臺,相當于1999年總銷售量的50%;電冰箱的購買量將增加約214萬臺,相當于1999年總銷售量的20%。如果調低50%,低于城市,那么將有效啟動農民的需求。
第四,加速農村城鎮化
1995年我國人均GNP620美元,城鎮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美元之間的11個國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2。5%。按照購買力平價,我國人均GNP為2920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之間的19個國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為50。8%,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分別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國家平均水平約12和21個百分點。
我國城鎮化一直滯后于工業化,1952年滯后5。1個百分點,1978年滯后26。4個百分點,1998年滯后11。8個百分點。這正是我國經濟發展潛力所在,也是中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城鎮化的主要方法是現有城鎮的擴大。我國有城市667個,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個,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512個,20--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216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個,19000個建制鎮。城市數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區劃的變動結果?,F有城市的54%是“縣改市”設立的,建制鎮的83%是“鄉改鎮”設立的。市鎮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鎮增幅。城市數量增加2倍,建制鎮增加7倍多,城鎮化水平僅提高了不到13個百分點。行政區劃變動帶來的市鎮人口增加在市鎮人口中占較大比例。20年我國城鎮凈增人口2億,其中,市鎮人口自然增長0。5億,農轉非人口累計約0。6---0。7億,行政區劃變動使市鎮人口增加0。8億,在城鎮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規模趨于縮小。20年來,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萬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規模只有17。8萬人。因此,可以將現有城鎮的規模擴大。
全國3000個縣城,20年內由1萬人擴大到11萬人,增加3億城鎮人口;
216個中等城市,人口擴大2倍,平均每個城市150萬人,可容納3億人口。
51個大城市,由50萬人擴大到300萬人,可容納1。5億人口。
37個特大城市,由100萬人擴大到500萬人,可容納1。5億人口。
共9億城市人口,城市的擴大將產生規模效益。
20年以后,中國總人口至少16億人,還有7億,一半居住在鄉鎮從事經濟作物和農村服務業,每戶可分配1--2畝土地;一半在農村務農,每戶可分配20畝土地。
每年3000萬農民進城,大約600萬戶,600萬套住宅,每套造價5萬,連帶需求5萬,即有6000億投資,需要鋼產量3億噸,目前我國鋼鐵生產能力1。3億噸已經過剩,實際上農村城鎮化只要上了軌道,全部工業生產能力還不夠用。國家可以貼息,支持鋼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廉價出售給農民。只有住宅的大規模建設,才會帶動家具,農用汽車,農業生產資料,電信,家用電器的需求。這是我國工業的根本出路。
除擴大城市規模以外,還可以結合調水,在中西部地區興建新的城市和居民點??梢园逊鲐毟臑橐泼?,組織農民以勞動積累,自己建設城鎮,自己居住。
第五,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鐵路密度為美國1/3,日本1/5,復線率、電氣化率、行車速度和集裝箱、冷藏箱等現代化運輸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國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萬公里總里程中,國道主干線僅100000公里。
2001年國家將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西部地區投資力度,加強西部地區重點工程建設,在繼續搞好2000年開工的10大建設項目的同時,計劃再開工12個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約3000億元。計劃新開工的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包括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的新疆至長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廣西龍灘水電站、廣西百色水利樞紐、內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電解鋁等有色金屬基地建設、運七200A飛機產業化、退耕還林還草及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西部地區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時云南小灣水電站、塔里木河綜合治理、黑河綜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進出境鐵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樞紐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將加快進度。
Abstract: Cangnan county is a large populous county in southern part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Cangnan in the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doesn't grasp the opportunity, it faces many major challenges now,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radiction in quality,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 paper makes a clear thought on Cangnan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ive the Cangnan development strategy positioning and goal and 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sound and fa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angnan.
關鍵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城市化;節能減排;改革動力
Key words: economic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rbaniz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reform power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4-0149-01
1著力推進沿海產業帶建設,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
蒼南具有長達168公里的黃金海岸線并有江南海涂圍墾、大漁灣圍墾、沿浦灣圍墾等三大圍墾的腹地支撐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為此,蒼南縣審時度勢,把發展重點調整到沿海產業帶上來,把沿海產業帶作為蒼南縣實現“后發崛起,全面跨越”目標和今后產業集群轉型發展戰略平臺,全力推進蒼南沿海產業帶建設,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空間。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強勢推進沿海產業帶建設,提出了實施沿海產業帶建設“12345工程”,即推進“一新城、二港口、三圍墾、四基地、五工程”項目建設,實現蒼南“后發崛起、全面跨越”的發展目標?!耙恍鲁恰?即臨港產業新城。提升產業準入門檻,優先發展科技創新產業,重點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建設成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集工業、港口物流、貿易、金融、居住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濱海新城?!岸劭凇?即巴曹商港和霞關商港。充分利用蒼南縣得天獨厚的海涂、港口及岸線資源優勢,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港航經濟培育和服務配套,切實提升蒼南縣海運吞吐能力,努力引領蒼南發展向“藍色經濟”時代邁進。“三圍墾”,即江南海涂圍墾工程、大漁灣圍墾工程、沿浦灣圍墾工程。通過三大圍墾區的建設,為沿海產業帶的發展提供土地保障,努力破解發展的土地瓶頸?!八幕亍?即臺商創業基地、民營科技創新基地、浙南能源基地、霞關石化基地。通過沿海產業基地的發展和培育,形成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科技含量較高,能源供應充足,商住條件優越的特色基地;“ 五工程”,即交通暢通工程、濱海旅游工程、現代漁業工程、環境保護工程、民生保障工程。通過積極打造“五大”工程,全面構筑沿海便利的交通道路網絡,形成集沙灘美食、濱海度假、海上娛樂、休閑漁業等旅游產業浙南濱海旅游強縣,全力推進我縣霞關、巴曹、大漁、石砰等鄉鎮進現代漁業的發展,力推一批環保項目上馬,切實解決沿海產業帶民生保障問題。
2著力推進城市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城市化促進城鄉之間發展的協調共進,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新型城市化作為撬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桿”,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龍港鎮要圍繞打造鰲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目標,依托老城區,加快規劃城市中心區,逐步拉開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重點向東、向南、向西拓展,向東依托蒼南臨港產業新城構建濱海城市框架,向南依托行政中心區輻射和帶動南部地區,向西通過蒼南工業園增強與靈溪的聯系,拉開、拉大城市建設框架,建設以工業和商貿為主、輻射浙南閩東北地區的現代化組合型港口城市,奠定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的地位。
縣城靈溪鎮要圍繞打造浙閩邊貿物流中心的目標,利用溫福鐵路靈溪站建成契機,加快104國道沿線商品市場群建設,著重完善物流倉儲、商務辦公、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提升浙閩邊貿發展水平;利用靈溪縣城新區建設以及蒼南工業園區擴容升級的契機,著重布局一批重大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先進制造業項目,沿蒼南大道布局一批商務辦公、展覽展示等現代服務設施,不斷鞏固靈溪鎮的縣域中心城市地位。
3著力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繼續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建立健全節能降耗工作機制,完善節能降耗統計、監測、考核及能源消費公告體系。深挖減排潛力,拓展減排渠道,強化工作保障,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減排指標任務。切實抓好重點區域、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減排,推進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健全完善重點污染源監管和監控體系,提高對污染排放執法監管水平;強化節能減排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蒼南垃圾發電廠的作用,實現垃圾集中處理,完善縣城污水處理工程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工作,不斷我縣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水平。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工作,要完善循環經濟規劃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出全面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和節能減排綜合性實施方案。加快循環型示范企業、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再生資源回收和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快推廣風能、太陽能、集中供熱項目建設服務工作,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一,持續用力深化轉型發展。轉型發展是鄂爾多斯再鑄輝煌的必由路徑,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發展結構四個方面實現轉型,率先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轉型項目建設,在抓好能源、化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產業項目建設的同時,同步抓緊抓好農牧業、服務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夯實轉型發展基礎。二是大力推進資源清潔高效集約開發利用,推動資源轉化增值、延長鏈條,力爭非煤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是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以上。四是加快發展全域旅游、現代物流、健康養生等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7%。五是扎實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設國家級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第二,全面著力強化創新引領。創新是鄂爾多斯實現轉型發展的命脈,創新這步棋走活了、走好了,我們就能夠取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的發展。一是以國家級高新區建設為平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率先建成自治區創新驅動引領區。二是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推動簡政放權、教育醫療、文化體制等各領域改革,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成效。三是加大“走出去”“引進來”力度,統籌抓好國際航空口岸、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內陸港建設,在認真實施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中率先突破,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讓鄂爾多斯更好地融入全國、溫暖全世界。
第三,精準發力推動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必須補齊城鄉發展短板,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以康巴什設區、自治區推進呼包鄂協同發展為契機,加快中心城區一體化進程,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二是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每年打造100個美麗鄉村,不斷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七網”建設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鐵路、公路、航空、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四是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切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全力促進就業增收,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全面加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動安全生產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