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5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的方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現狀
1引言
大學階段是高職大學生處于即將結束學校學習生涯而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轉折期,特別是在當前,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給社會帶來愈來愈多的不穩定因素和激烈競爭,導致高職大學生就業前景不理想,未來的期望和現實出現巨大的落差,引發高職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其中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就業壓力被定義為 “個體在面臨就業困難的情景時,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與情景對抗而產生一系列暫時無法消除的體驗:生理上表現出胸腺收縮、腎上腺擴張等反應,心理上表現出緊張、擔心、憂慮、、害怕等反應”。“應對”這個詞由拉扎勒斯等人最先使用,基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機制理論和應激理論,引入心理壓力領域,結合臨床心理進行研究。因此壓力應對方式可以簡單概括為個體要順應環境發展的要求及自己關情緒困擾而選用的手段。
目前國內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的調查工具主要采用特質應對問卷、簡易應對方式問卷。陳宇紅的研究發現:從總體上看,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傾向于采取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較少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羅錫莉編制了《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發現大學生采取最多的就業壓力應對方式是正面認識,最少的是發泄與回避。戴可發現在就業壓力下,大學生不同的應對方式與他們人格類型有一定的關聯。劉玉新等人研究結果顯示,每個年級的大學生最常用的應對方式是“主動克制” 和“籌劃行動”,由此得出在面臨壓力情境下,大部分學生群體能夠在保持鎮定的同時主動擬制計劃,必要時在各個方面抑制自己,減少干擾,實現目標。總而言之,從大體上看,大學生的應對風格是更為成熟的。
從所查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外學者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社會支持進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結果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針對高職大學生的研究還不多。高職大學生的應對方式也應該會隨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風格,有的積極,有的消極。因此,了解現在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現狀,尋找到如何更有效的減輕高職生的就業壓力,使得他們的應對方式更加積極有效的對策是擺在學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被試群體主要來源于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隨機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80份,其中有效回收問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5%。
2.2研究工具?!熬蜆I壓力應對方式問卷”采用西南大學羅錫莉編制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該問卷由9個因素組成,共39題,9個因素分別是正面認識、自我增值、尋求幫助、收集就業信息、妥協、調節心態、尋求支持、轉移注意、發泄與回避。問卷的α系數為0.88,各維度的分別系數為0.83、0.65、0.61、0.71、0.76、0.85、0.72、0.73、0.85。同時問卷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問卷回答方式采取“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確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的五點自評式計分法,選A得1分,選B得2分,選C得3分,選D得4分,選E得5分。
本研究的統計數據是在將失效的問卷排除后,把有效的數據導入SPSS l7.0軟件,對所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總體概況。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各維度中平均值最大的是正確認識,最小的是尋求幫助,其次是自我增值,所以說明從總體上來說,高職大學生群體在面臨就業壓力時,采取方式最多的是正確認識和自我增值,而尋求幫助則是最少采用的。從表中數據計算出,就業壓力積極應對方式的總體平均分為15.11,就業壓力消極應對方式的總體平均分為12.62,得出高職大學生群體更多的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高職大學生群體在應對就業壓力困境時,主要是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為正確認識、自我增值、尋求支持,而在采取消極應對方式中主要是注意轉移、妥協。
3.2高職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在性別方面的差異檢驗
從表2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就業壓力應對在性別方面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在,壓力的積極應對方面高職女生比高職男生得分更高些,顯著性水平p=0.005
4討論與建議
從分析各維度的平均值得出高職大學生群體在應對就業壓力困境時,主要是采取積極應對方式,采用最多的為正確認識、自我增值、尋求支持,采取消極應對方式主要是注意轉移、妥協。高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比較良好,所以在遇到就業問題時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持是合乎情理的,在尋求他人支持的同時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有利于樹立正確認識就業壓力的觀念,進而采取提升自我價值的手段,這是積極應對就業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高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處于一個低支持狀態,則極易變成消極應對方式。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壓力的積極應對方面高職女生比高職男生得分更高些,而在壓力的消極應對方面,高職男生得分比高職女生更高些,說明高職男生比高職女生更傾向采取消極應對方式。這可能是因為男生平時注重運動,遇到就業壓力多采用打籃球、踢足球等方式來緩解,這些方式均屬于“注意轉移”,只是暫時緩解,并不能有效解決壓力問題。女生平時更注重人際情感交流,在有壓力的時候更愿意和更容易找到親人、朋友溝通與交流,使得她們更傾向采取如“尋求支持”等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而經過有效的溝通之后,對于她們的認知改變也有良好的效果,她們能夠產生新的認知,進一步使得她們又采取了“正確認識”的積極應對方式。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有針對性進行一些主題活動。幫助高職男生多采用一些積極的應對方式,少采取一些消極的壓力應對方式。
參考文獻:
[1]李麗敏.重慶市應屆畢業大學生就業壓力承受力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2010,4.
[2]張冰.司法警校學員人格因素、主觀應激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東北師范大學,2006.
[3]Canas,J.J,Quesada,J.F; Antoli,A;Fajardo,I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 2003 [15]Arianne D.Stevens Social Problem-Solving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elations to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of At-Risk Young Childre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
[4]譚玲玲,賀玲玲.護理工作的應對方式及人口學變量對其的影響[J].2010,(8).
[5]陳宇紅.大學生就業壓力及其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33.
[6]羅錫莉.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的編制與實測[D].重慶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8.
[7]戴可.大學生就業壓力源及應對方式與人格類型關系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09,9:5-7.
[8]劉玉新,張建衛,金盛華.大學生壓力與應對方式特點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傳統媒體;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5-124-2
0 引言
相比于傳統媒體如報刊、廣播、電視等,新媒體在新技術的支撐下迅猛發展,如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移動端媒體、網絡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即在新媒體的視野條件下,通過新媒體的大數據收集,大眾可以更快速、準確、便捷地獲取有利信息。通過對信息的過濾、收集和分析,大眾可以更準確地做出決策。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應該順應時展、緊跟技術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平臺,實現點對點的信息相互獲取,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與就業水平,實現大學生、高校與用人單位等多方共贏。
政府相關數據表明,2016年是“最難就業季”,就業形勢復雜、任務非常艱巨。根據教育部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65萬超越2015年的749萬,高校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根據人社部的畢業生數據,如果加上中職畢業生和2015年尚未就業的學生數量,今年待就業的畢業生加在一起約有驚人的1500萬人。
隨著新媒體在新技術的支撐下迅猛發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理念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者需要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傳統媒體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觀念向新媒體技術方向上轉變。充分以學生為中心,以用人單位滿意與學生滿意為宗旨,以就業實績為目標,探索就業指導信息化的新路徑,幫助學生更快速合理地就業。本文據此為目標,對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就業指導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分析,期望為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及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科學可行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政策及幫助大學生科學合理就業提供科學依據[1]。
1 在傳統媒體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遇到的困難與瓶頸
1.1 大學生就業指導短程化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在用人單位、學校、畢業生、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參與的為促進大學生科學合理就業而打造的創新機制。學校作為連接用人單位、畢業生的連接橋梁,在積極響應政府政策方針的基礎上,通過了解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傳遞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明確職業目標,通過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挖掘大學生自身潛能,激發學習動力,掌握符合用人市場的專業技能和基本素質,并結合自身特點選擇擇業方法,而這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作。但是在傳統媒體下,受限于傳統媒體信息擴散方式制約,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只能是“臨陣磨槍”型的短程化就業指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指導的服務對象上基本僅局限于應屆畢業生,缺少從學生入學就開始開展的系統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而就業指導時間上。學校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的時間一般逼近畢業生臨近畢業的半年內。而在這段時間內,畢業生一方面需要完成畢業論文,另一方面也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畢業生很難有時間再去接受系統的就業指導。二是在就業指導內容上,缺乏針對性與系統性,就業指導內容過于空泛,無法確切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2]。
1.2 大學生就業指導缺乏定制化
在傳統媒體下,由于傳統媒體信息收集及信息處理能力的匱乏,使得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無法通過傳統媒體,根據畢業生的特點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定制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每個大學生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導致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求職意向、求職技能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對于用人單位而言,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各個企業會根據自身的企業文化和崗位技能需求選擇專業人才。在傳統媒體時代下,就業指導主要由輔導員或就業指導教師或外聘就業指導專家,通過集中講座的方式向應屆畢業生進行集體講解。這樣的授課方式強調了擇業中的一些共性,但是這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差異性。使得高校組織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或講座,沒有充分考慮每個大學生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沒有根據大學生在職場定位、求職意向方面的差異,使得個別式的指導沒有發揮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積極作用[3]。
1.3 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能力不強
在傳統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信息收集及信息處理能力的匱乏,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只能依靠學校本身的科研配置和教學能力最大程度上給予學生就業的專業化指導,無法通過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平臺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專業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效就業指導隊伍的建設速度和建設水平無法滿足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專職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水平不高,與用人單位缺乏持續有效的溝通聯系;
第二,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不足,在這些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專職人員中,多數是從畢業生直接參與到就業指導的工作崗位中,缺少收集處理各類就業指導信息的能力與經驗。
2 新媒體條件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面臨的機遇
2.1 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模式的多樣化
相比于傳統媒體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形式為培訓講座、上課或指導類課程。而就業指導講座一般安排在畢業生求職前的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應屆畢業生除了需要面對找工作的壓力,更需要面對畢業論文的壓力。在雙重壓力下,應屆畢業生很難有系統的學習時間去接收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就業指導。更有甚者,在這有限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課程內容比較單一、缺少用人單位的直接參與互動,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效率提升不夠明顯,使得在傳統媒體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影響力較小。
但是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新技術和新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推動者,不斷學習著各類新鮮事物。如微信、微博等各類社交軟件和社交平臺,逐漸將傳統媒體分解成多個微媒體,微媒體的概念逐漸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因而,借鑒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正以此為契機,各類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平臺正逐漸建立與普及,如智聯招聘、海投網、前程無憂等。在這類專業的就業指導平臺上,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或方式,與理想的用人企業進行溝通聯系,用人企業和大學生的溝通機制逐步建立,打破了在傳統媒體下用人企業和大學生溝通的時間壁壘和空間壁壘。
2.2 彌補傳統媒體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缺失
在傳統媒體條件下,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內容多為當前行業及地區就業形勢的介紹與分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求職技巧指導培訓及就業信息的等傳統措施。受限于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上的滯后、內容單一和接觸面窄等缺點,使得上述促進大學生就業服務措施多處于理論狀態,指導內容單一乏味,缺乏對大學生就業的系統化指導。尤其對大學生的就業思想教育與就業觀念、就業心理教育等,如何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如何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的辨識與幫助認知。
在新媒體的條件下,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平臺,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可以通過新媒體傳播平臺,及時獲取大學生就業求職的各類信息。通過各類信息的系統交匯,大學生可以快捷方便、實時互動、虛擬介入地參與到各類以學生就業服務指導為中心的就業信息體系中。這不僅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各類活動中,更為大學就業指導人員和就業利益相關者與廣大大學生建立起了實時互動交流的平臺。
2.3 實現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全員全程參與
在傳統媒體條件下,就業指導部門受限于傳統媒體傳播成本高、傳播范圍窄、專業人才匱乏、經費不足等諸多缺點,使得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諸多培訓、講座等較難開展。在有限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我國高校就業指導的服務對象基本只局限于應屆畢業生,課程設置上也忽視大學生專業技能和有效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綜合技能的培養。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招生、輕就業”的不合理現象,甚至存在著大學生就業參與的主體僅限于應屆畢業生及其家長的錯誤思想,全員全程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格局基本還未形成。
在新媒體的條件下,新媒體轉變了傳統媒體僅限于單方參與的信息壁壘。通過新媒體平臺,學校方面可以把學校的校友都連接起來形成統一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不僅僅應屆畢業生可以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大學生又可以開放地參與平臺分享中,在師兄師姐的親身經歷中去感受職場的壓力及大學生為進入職場所需準備的專業技能、思維品質等。通過新媒體平臺,可較為容易地實現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前移并貫穿大學生大學教育的始終。
3 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策略
3.1 由傳統媒體下的就業指導觀念向新媒體下就業指導的觀念轉變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傳播技術與傳播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們應重新定位就業指導工作,縮小就業指導與社會發展及學生需求之間的差距。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目標,形成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加大投入,改善條件。各高校應重點抓好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從人力、物力、場地,特別是經費方面予以保障。要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促進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化。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建設,提高他們的理論素質和專業水平。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其就業指導的觀念應該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新媒體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重視應屆畢業生生“進口”和“出口”,還要側重于管理所有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面對每個大學生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和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建立其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的統一數據平臺,通過對企業和大學生的大數據挖掘,最高效地建立起企業與學生相互契合的挖掘機制。
3.2 利用新媒體技術,著力促進高效就業指導信息化的軟件建設
在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高效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建設過程中,系統的軟件建設所發揮的作用將不亞于系統的硬件建設。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高效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僅是引入一臺信息機器,更是將新媒體、微媒體、自媒體、流媒體等新理念、新思路逐漸引入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過程中,對傳統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觀念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效變革[4]。
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更需要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力量和技術理念,在政府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下,建立起高校、企業、學生和政府等多方參與的統一行動平臺,通過平臺中收集的企業用人信息、學生信息等諸多信息的大數據挖掘,精確地向企業和學生互相推送所需的信息,提高學生與企業的溝通效率。
參 考 文 獻
[1] 孫永紅.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4:139.
[2] 陳欽華,鐘云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生與就業,2006(6):45-47.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參與主體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政府不再是大學生就業的唯一包辦主體,高校、社會就業服務機構、用人單位等相關主體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得以彰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高校等日益成為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主體,企業要在競爭中生存生存和發展,要從技術進步和環境變革中獲益,必須改變傳統的用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挑選、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高校面對教育資源的激烈競爭,以及高等教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必須注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大學生就業能力。可見,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關系到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大學生就業問題也由此成為需要不同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解決的系統工程。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產生受到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其中既有社會相關主體參與大學生就業的利益訴求,也有高等教育以及高校發展的內在動力的驅使。但從根本上來說,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是伴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或者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和促進大學生就業而產生的。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后,畢業生就業數量逐年攀升,但與此同時因受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影響,社會就業崗位需求則呈現出持續低迷狀態。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開始逐步擺脫無所不包的大學生就業管理體制,開始重視市場機制在大學生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大發展。當然,由于大學生就業市場屬于整體勞動力市場的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其它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相比,兩者之間具有運行機制的相似性和職能、屬性的共通性。同時,由于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及其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可分割的聯系,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本質上也屬于教育中介組織。從現實生存狀態而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承擔了從政府分離出來的大學生就業管理的部分職能,并享有業務運作上的相對獨立性,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的關系還處于“磨合”之中,甚至還與政府保持著濃厚的行政隸屬關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具有傳統意義上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屬性。從起源來看,我國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的前身是勞動服務公司或人才交流機構。據統計,截止到2004年10月,全國共有4600多家各類人才中介服務機構。[1]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凸顯以及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的建立,這些社會人才中介機構也開始承擔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部分職能,與此同時,專門的大學生就業中介服務組織也相繼成立。目前,可以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由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舉辦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二是各省教育部門、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三是職業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經營性機構。[2]由于大學生就業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特殊重要性,我國政府一直很重視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規范發展及其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獨特作用。2002年,教育部還專門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及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提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建設目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或服務中心已經成為不同類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重要主體,以及高校人才培養和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中心。
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持續發展的制度約束
相對于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而言,我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發展較晚,但勞動力市場及其中介組織的發展實踐為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先行的制度環境。在認識上,鑒于以往大學生就業管理工作中具有較強的行政權力導向,有人建議建立開放的大學生就業體系,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服務機構,大力扶持各種社會中介組織,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3]針對大學生就業服務質量缺乏保障和服務功能不完善的弊端,有學者主張采用政府購買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建立社會組織參與大學生就業服務機制。[4]在實踐層面,伴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有些地方政府開始簡政放權,把原屬于政府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與政府職能分開,建立相對獨立的運作機制;一些地方政府逐步加強了對社會化中介組織對大學就業服務的監督和管理,著力規范大學生就業服務行為;一些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嘗試建立全程式、個性化、多樣性的就業服務模式。實際上,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政策,可發現我國已經具備了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運行的法律基礎。當然,在建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職能和運行機制時,還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就業及其就業市場的特殊性。但在實踐中,由于傳統的高等教育體制、大學生就業管理體制的“慣性”制約,以及大學生就業市場發育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政府監管經驗不足,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還不遠是一種制度化的設置,在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面臨著一些制度性的約束。
1.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高校之間定位模糊,職權不清
如前所述,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兼具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和教育中介組織的雙重特性,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建構和發展,既要遵循勞動力市場管理的基本規律,又要關照高等教育發展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特殊要求。在政府“簡政放權”、引入市場機制和實施“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政策以后,如何協調和落實不同大學生就業服務和保障主體之間的責權關系,一直是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實踐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政府轉變大學生就業管理職能的同時,往往缺乏有效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緩沖和配合,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政府分離出去的公共就業和大學生人才服務機構仍然迷戀于計劃體制下大學生就業管理的行政角色,習慣于對就業市場發號施令,而對如何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服務需求、提高服務滿意度等并不關注,更缺乏開拓就業服務項目的內在動力。[5]其二,雖然高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或服務中心,但這些中心普遍傾向于將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就業管理機構,服務意識淡漠,服務范圍狹窄;尤其是在政府所謂就業政績的驅動下,一些高校為保全自身所謂“面子”和“聲譽”,甚至成為大學生就業率數據虛高的制造者。其三,社會經營性就業中介組織提供的大學生就業服務模式滯后,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缺乏對社會性中介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的質量監督、政策規范,缺乏統一的服務質量管理標準和責任追究制度,進而導致社會大學生就業市場魚龍混雜、可信度較低;另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經營性中介組織提供的大學生就業服務職能狹窄,僅僅局限于信息提供、失業登記等服務項目,有待建立包括就業培訓、就業服務、就業實習、法律咨詢等功能完善的服務體系。
2.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信息和職能分割,缺乏協作溝通機制
相對于其它勞動力資源,大學畢業生是較高層次的人才資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面向、就業崗位層級也相對較高,因此,有必要發展相對獨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及其中介組織。但大學生就業市場是整體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整體就業市場獨立運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必須實現與其它勞動力市場及其中介組織之間的相互貫通和資源共享。實際上,其它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中介組織本身就承擔擔著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部分職能。當前,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還處于“資源割據”和“各自為戰”狀態,遠遠沒有實現相互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有效協作。從內容來看,這種分割主要表現為就業信息和服務職能的分割。在信息分割方面,當前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只是進行一般的就業信息,且信息范圍面較窄,信息更新緩慢,并且不同就業中介組織之間信息相互封閉,不僅不利于大學生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影響大學生之間就業機會公平的實現。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區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就業信息更是呈現出相互分離的狀態,或者同一信息在不同區域的效用性表現出顯著差異,導致大學生就業流動成本的增加。[6]在職能分割方面,主要表現為高校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其他勞動力中介組織、人才市場中介組織之間的職能分割。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雖然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以其針對性強的優勢在大學生就業服務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資金投入有限以及服務機制缺乏靈活性、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其職能還主要局限于就業崗位推介和就業咨詢服務。實際上,僅僅依靠高校就業服務的力量,難以滿足大學畢業生日益多樣化的就業服務需求。但在實踐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職能缺乏協調,甚至呈現出相互沖突的狀態,缺乏統一的就業服務質量標準和規范,這不僅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服務質量難以保證,而且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就業服務功能的發揮。
3.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呈現出較強的“自閉”傾向“,中介”職能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無論從我國教育中介組織產生的背景還是西方國家的實踐而言,教育中介組織實質上是在傳統的“政府-企業”社會結構中引入的第三方力量,目的是彌補政府和市場“機制失靈”的缺陷。[7]同樣,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產物,旨在于政府與大學或社會用人單位之間架起溝通、協調的橋梁,減緩政府與高校、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促進大學生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推進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市場“適銷對路”的人才。時至今日,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在實踐中并未能實現這一預期的職能。實踐中,政府仍然習慣于用行政權力干預大學生就業服務,以及用數量化指標考核和評估就業服務,來自包括學生、用人單位等社會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機制尚未建立;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也熱衷于迎合政府評價,缺乏主動面向就業市場開拓畢業生供求信息的動力,更缺乏成熟有效的就業信息搜尋和分類機制。在這種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無論是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還是社會經營性就業服務機構,不管是服務內容還是服務職能,仍然主要局限于就業工作的程序,既不能為大學生提供一體化的就業服務,更沒有能力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有價值的改革建議。當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目前,這種協作機制還處于自發性或政策性倡導階段,缺乏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有效參與。因此,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如何引導用人單位參與高校就業服務,同時引導高校面向人才市場進行人才培養,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
三、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發展的制度創新路徑
在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有效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面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乃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當務之急,而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建設是走出這一困境的突破口?,F在的關鍵問題是要著力在目標定位、運行規制、資源配置等方面推進中介組織發展的制度變革,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
1.合理定位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與政府、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西方國家的實踐表明,規范政府行為,加強立法監督和增權賦能是就業市場中介組織發展的重要經驗。首先,我國急需在就業促進法、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制訂專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及其中介組織規范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明確規范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性質和職能、服務質量和標準,為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和有效運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其次,轉變政府職能,由原來對大學生就業和中介組織的直接管理轉變為依靠法律法規、政府購買、委托、質量監督等方式進行間接管理,給予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更多獨立自主的運營空間;尤其要放寬經營性中介組織對大學生就業服務范圍的限制,探索其參與大學生就業服務的體制機制。第三,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要切實淡化管理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形成就業服務、就業培訓、職業生涯規劃、人才培養咨詢等功能于一體、依靠服務質量求生存的社會化機構。
2.建立就業中介組織之間服務大學生就業的合作機制
就發展趨勢而言,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大學生就業服務合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不同區域大學生就業中介機構的合作,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就業信息之間的合作共享。一方面,政府應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信息搜集、傳遞過程中的調控、監督和質量監督功能,加強不同區域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信息溝通,為學生跨區域就業搭建流暢的信息交流和就業服務平臺。另一方面,政府應致力于打破大學生就業市場分割狀態,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市場,縮小依附于不同就業市場的工資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異;當務之急是加強全國統一的大學生就業信息機制建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全國統一的就業服務平臺。其二是公共就業中介組織(包括政府主辦的就業中介組織和高校就業服務中心)與經營性就業中介組織之間的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用契約式合作或授權式合作,[8]還可以通過成立全國性的大學生就業服務理事會,制訂大學生就業服務準則,對大學生就業服務進行機構認證和就業服務人員培訓,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目標和計劃的落實。在合作內容上,當前應主要致力加強高校就業服務中心與公共就業機構、社會經營性中介組織與之間職能協調,包括大學生就業市場信息的開發、失業大學生管理、大學生創業扶持、畢業生實習崗位管理、就業技能培訓,等等。
3.加強大學生就業中介組織自身的內涵建設
一、導師制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的作用
導師制是高等學校實行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和生活進行個別指導的一種教學制度。導師制下的大學生就業教育旨在為學生的個人職業規劃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借助導師自身的工作成果及成功經驗與學生分享,幫助學生培養職業意識、了解職業環境、尋找職業方向,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并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提供推薦就業、實習和實踐的機會??赸實行導師制,有利于形成全員參與和支持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新局面,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暢通就業信息,增加就業渠道,提高就業數量和質量。擔任大學生就業教育導師的教師一般都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背景和社會經歷,可以促進學生與社會,特別是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加強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了解并與學校開展多方位多渠道的校企合作。具體來說,導師制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因人施教。傳統的大學生就業教育,一般采用群體教育,如就業指導講座等,很少顧及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其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將導師制引入大學生就業教育,采用學生與導師雙向自愿選擇、一對一指導的方式,導師根據自己所帶學生個體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和個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做好就業準備,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大學生的就業教育不僅僅只是簡單地培養大學生的應聘能力,而是培養學生與未來從事職業相適應的綜合能力。導師通過對學生個體進行跟蹤式一對一成長規劃指導,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特點進而提供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建議與參考,不斷完善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能力。
2.有利于因群施教。從大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來看,導師制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的運用是對高校導師制度拓展和完善。在大學生就業教育過程中,導師制的實施是對就業指導課程的細化和加強。雖然高校設置的就業指導專門機構能夠解答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過程中的疑惑,但畢竟人員有限,不可能對學生進行全程跟蹤和精心指導。導師制的實施,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組成就業教育導師群,通過導師群體的多樣化實現了指導內容的豐富,有利于知識的交融,也有利于學生多維視角的產生。另一方面,導師針對各種學生群體進行分類指導,對特殊困難學生群體,以就業能力訓練班、職業發展協會為載體,開展經濟、心理等就業援助,進行專門的職業訓練活動,切實提升這些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促使其順利就業;對思想、學業、就業能力等方面較優秀的學生群體,重點開展創業教育,引導、鼓勵他們去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來實現個人價值,并從中選拔成功個案,樹立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有利于因業施教。導師一般對某些行業有較深入的了解和較豐富的生活閱歷。他們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不斷探索專業特色就業教育方式,在專業教學、生產實習的各個環節中,積極介紹本行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增強學生投身本專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時,他們憑借自己個人閱歷、工作經驗、專業知識、社會能力來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指導學生分析個人條件、發展潛能、發展方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終完成相對準確的職業定位和科學的規劃方案。在學生臨近畢業時,導師根據自己掌握的社會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接觸實踐和參加實習,甚至可以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
二、導師制下大學生就業教育的目標體系
當前大學生就業教育多以職業規劃為出發點,其實質是“職業人”為本位,以職業的發展抹殺人的發展,這無法適應時展的需要,也是有違關于人全面發展學說的。我們提出以導師制為切入點,以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為起點,個性化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將就業教育融于大學生全面發展之中,“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一切學生,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結合,避免就業教育的平面化。
導師制下大學生就業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培養各類合格人才。針對大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導師制下大學生就業教育階段性目標是不一樣的。一年級――完善學生知識結構;二年級――提升學生素質能力;三年級――就業探索與分化;四年級――就業實踐與定位。具體說,第一階段(大一)主要進行人生理想、基礎道德與法紀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學習方法與角色轉換教育;同時,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有針對性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夯實專業基礎。第二階段(大二)主要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初步確立職業目標、重視職業規劃團體輔導、注重職業遷移能力教育;同時,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針對自身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第三階段(大三)主要對學生進行就業思想指導、就業政策指導、就業信息指導、升學指導、就業實習指導等,幫助學生進行就業探索,并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專長進行就業分化,初步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第四階段(大四)主要側重臨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指導、求職技巧指導、從業指導、實踐指導等,在實踐的基礎上最終準確進行職業定位。當然,這四個階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呼后應、相互重疊和有機統一的,后一個階段包含前一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孕育后一個階段。
三、導師制下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對策
導師制下大學生就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師資隊伍、指導模式和規章制度。其中,轉變思想觀念是前提,提升師資水平是關鍵,創新指導模式是重點,健全規章制度是保證。
1.轉變思想觀念。在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下,“就業鴻溝”問題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出現“就業鴻溝”并不奇怪,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雖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市場存在脫節現象,大學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對就業所需要的職業觀念、知識、方法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統性的培養。造成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真正困境,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因此,高校不僅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而且更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大學生都能順利就業,并盡快適應職業要求,成為社會的有用
之才,實現高校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目標。大學生教育是支援受教育者的終生發展,并根據每個人的特性使其形成作為社會人和職業人應具備的積極選擇人生道路的熱情、態度和能力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更新就業教育新理念,認識到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重要性,適時建立并保證大學生就業技術支持系統的正常運行,能夠較好地發揮其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作用。大學生就業技術支持工作不僅需要整體性的開展,更需要針對性的開展。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引入導師制是做好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項新方法、新途徑,其優勢和價值十分突出。導師通過個性化指導學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也可以對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反饋意見,建立起從學校到企業、再由企業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信息雙向交流機制,對于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實力具有積極作用。職業導師制的有效實施,可以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各方多贏的效果。
2.建設導師隊伍。將導師制運用于大學生就業教育是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的一項新舉措,而這一舉措有效實施的核心問題在于導師的選聘。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師生比偏低,各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很難保證個性化就業教育的質量,難以滿足在大學生就業教育中實行導師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大學生就業教育導師隊伍是當務之急。對此,必須廣開思路,組建滿足大學生就業教育需要的導師隊伍。導師來源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專業教師。他們從專業角度,行業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做好就業前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準備,將自己對行業的了解和經驗介紹給學生,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二是管理人員。主要包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員,他們大多數直接從事服務學生的工作,便于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能夠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就業定位。三是社會力量。在高校師資緊缺的現實下,動員全社會力量充實到大學生就業教育導師隊伍中,不失為一種更有效的渠道。2007年,也發起了在全國100所高校推行“中國大學生就業導師團”活動,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為廣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各高??梢晕{校友、企業事業單位人員等為大學生就業教育導師。他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給大學生就業以最有說服力的指導。除了組建導師隊伍外,高校還應定期和不定期加強對導師關于就業教育方面的培訓,提高導師在指導大學生就業的水平。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就業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當下,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已經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效顯著,據麥可思《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屆大學畢業生全國總體就業率為89.6%,比2009屆上升了3個百分點。但在喜人成績的背后,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1.1 大學生就業的不穩定問題
六成2010屆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工作不符合職業期待,34%畢業生有離職經歷,這些數據反映了目前大學生就業的不穩定問題,與大學生職業定位、高校的就業制度、就業政策、教育體制以及專業課程結構有著相互聯系。解決大學生就業不穩定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依靠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多個主體共同發揮作用,只有多方面共同促進,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就業不穩定問題。
1.2 “有業不就”現象突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對單位地域選擇性較強,根據筆者對246位2012屆應屆畢業生的調查來看,有26.5%的大學生只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參加工作,截至到2011年底,其中有18.4%的學生基于自己出色的整體素質以及適時的單位需求信息順利簽約,而另外8.1%的學生則因為遲遲未等到家鄉單位的需求信息白白喪失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就業機會;
第二,大學生對單位的性質要求較高。部分學生希望自己能順利進入國企、事業單位等規模較大的單位,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變化,大量的就業崗位集中在民營企業或者是私人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等單位的需求人數在不斷減少,①由于大學生固有觀念,造成大部分學生對供求比例小的單位趨之若鶩,而對當下供求比例相對較大的單位則無人問津,這些將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進而影響著大學生就業的整體滿意度。
1.3 大學生自身問題
第一,壓力增大,就業信心不足。201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為66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畢業生就業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每一名大學生在應聘時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與難題,在象牙塔里生活了三年的大學生們面對激烈的競爭,面對親朋好友對他們的期望,自身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就業信心不足;第二,角色定位不準。攀比心理作祟,人云亦云,跟風盲從,沒有很好的審視自己的性格與優勢,只會簡單地向其他優秀的學生看齊。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或者職業標準過于功利化、等級化;第三,誠信問題。比如在就業過程中,部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同時選擇幾家單位,參加幾家單位的面試,等到單位認可他,準備與他簽訂協議時,他又列出諸如家里人不同意、專業不對口等借口。另外,畢業生去單位報到后也出現了誠信問題,畢業生頻繁盲目地跳槽,影響了學校就業工作的延續性。
2 積極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軟著陸”
2.1 以思想工作為先導
思想工作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首先,與時俱進的思想工作方式以及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思想工作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們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在就業中找準切入點;再者,在就業工作中以思想工作為先導,注重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在遇到困境時能夠感受到學校給予他們的關懷,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軟著陸”。
2.1.1 全程跟蹤大學生就業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高校的思想工作應該貫穿始終,應從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環節有重點地有效進行思想工作,保證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有效進行。
第一,事前準備。就業工作的事前準備不僅包括自薦材料的準備,更重要是的思想準備和心態準備。作為高校就業工作一線工作者,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只有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
第二,事中調整。幫助學生完善學生就業人格,提高就業挫折承受力。當就業機會來臨時,幫助學生充滿信心地準備面試、參加面試,避免過度焦慮與急躁,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加強自我理解與分析的能力培養,以平常心面對就業形勢,冷靜地作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第三,事后鞏固與總結。一方面,注重與學生交流溝通,對于順利找到工作的學生,要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增強信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學校以及對社會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對于少數畢業時仍未找到工作的學生來說,要幫助他們正確地面對暫時性的挫折,調整目標,腳踏實地的繼續前進,去爭取新的機會。
總之,以思想工作貫穿于就業工作始終,意義重大,對于思想工作基于就業的事后鞏固與總結,更是對大學生思想品質的一種升華。
2.1.2 注重大學生心理疏導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思想工作應注重大學生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意識和觀念,在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一個和諧校園氛圍的同時,幫助青年學生學會用適當的方法緩解心理壓力。
第一,作為高校學生工作干部,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咨詢水平,在與大學生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注重細節,幫助學生減輕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壓力,對存在一定心理問題或者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應倍加關懷,用心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第二,在思想教育內容上應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②促進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接受和踐行,根據大學生內在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和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此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教育,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積極創新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工作是承前啟后意義的重要工作,也是關系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高校就業工作以思想工作為先導的同時,作為高校就業一線工作者,應積極創新就業指導教育,從大學生自身做起,提升其就業能力。
2.2.1 創新指導方式
一線就業工作者要不斷創新指導方式,增強就業指導實效,就業指導教育不能空洞說教,要適時結合活動和實踐,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踐活動,幫助畢業生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找工作時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③避免紙上談兵,部分高校已經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暢談大學生活 規劃人生目標”、“模擬招聘”等系列活動,都是很好的就業指導創新模式,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受到啟迪,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呈現出就業目標多樣化的趨勢,因此,高校就業指導也需要多元化與個性化相結合,既符合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又注重學生個體性格,更加具有針對性。
2.2.2 重視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
作為應屆畢業生,自身的就業素質如何也是影響其就業是否順利的關鍵因素。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作,是包括就業素質培養,就業目標確立和就業崗位選擇在內的完整的,連續的過程,不能只因為在就業率等數據結果而只注重求職指導,從而忽視了對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要從就業過程之中甚至是就業工作之前就充分做好大學生的就業素質的培養工作,做到既重結果、又重過程,既實現了高校就業目標、又實現了培養具有高就業素質人才的終極目標。
2.2.3 創新就業信息分享渠道
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傳媒等工具收集就業信息,把相關的就業政策,就業步驟等程序化的內容和招聘信息通過QQ、飛信、校園BBS以及博客等平臺高效、準確的,讓學生隨時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過網絡渠道把求職意向傳送到用人單位;再者,對往屆畢業生應做好跟蹤調研工作,同時,應對歷年各種就業數據和走勢進行分析,比如,對于每一屆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分地域、分企業類型等方面對就業信息進行歸類對比。
2.3 重視誠信教育
大學生的誠信無論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講,還是對于高校整體就業工作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加強思想工作和積極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基礎上,應充分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反思能力。
首先,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要把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入學、畢業教育之中,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誠信意識,④認真履行應負的各項義務,對畢業生的誠信教育,必須滲透到教學、生活、管理各個環節之中,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再者,具有誠信和責任感的大學生不僅為自己贏得了肯定,更能代表自己母校的形象,得到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認可,用人單位歡迎具有誠信的應屆畢業生,正是基于這樣的良性循環,高校的教育事業才能得到更高更快的發展。
3 結語
以思想工作為先導,并將思想工作貫穿于就業指導教育與誠信教育始終,有效促進情感和諧和校園和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母校的關愛,完善人格,畢業后回饋社會。只有這樣,大學生就業工作才能做到既重結果、又重過程,既實現了高校就業量化目標、又實現了培養具有高就業素質人才的終極目標。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量與質”的雙重提高,真正實現大學生就業工作“軟著陸”。
注釋
① 徐才千.提高大學生就業滿意度途徑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1(9).
② 王海平,林常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之我見[J].前沿理論,2007(5).
一、管理路徑:就業力發展中心
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部門可以成立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中心,承擔大學生就業力系統培訓的工作,幫助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以開展就業力訓練、就業咨詢服務等為主要內容,進而增強大學生就業本領,拓展就業能力,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就業力發展中心在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發展方面,主要從學習能力、團隊能力等著手。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曾對“雇主最重視面試者什么”和“實習期內企業家最關注應聘者哪些能力”兩方面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雇主重視面試者的實踐能力(占26%)、專業知識(占24%)、談吐表達(占22%)、個性特征(占16%)和形象氣質(占12%)。實習期內,企業家最關注應聘者的學習能力(占51%)、團隊合作能力(占42%)、執行能力(占36%)、創新精神(占24%)”②。2001年,Brennanetal.曾對英國、日本等部分國家的大學畢業生進行抽樣調查,評定他們認為的畢業時所擁有的前十項能力。英國大學生認為有學習能力、工作獨立性、書寫溝通技能、團隊工作能力等,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學生認為有學習能力、集中力、工作獨立性、書寫溝通技能等,而日本大學生認為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忠誠于整合、集中力、適應性、學習能力等。綜合三個地區和國家的能力排名,可以看出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書寫溝通技能、集中力等是大學生所看重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主要可以從職業素養教育、就業指導服務、職業導航機制、就業能力評鑒等方面展開:1.職業素養教育。對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生與用人單位對職業素養的認知明顯不同。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知,大學生在“職業素養認知”上,占比重較高的分別是外語水平、計算機運用水平、創新精神和人際溝通,而對于職業道德、學習能力、團隊精神的認知相對較低。用人單位在“職業素養認知”上,比較注重實干精神、綜合素質、團隊精神、學習能力等。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在職業素養的認知上存在一些偏差,造成這種認知偏差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原因應是大學生對社會及未來職業發展的定位偏差和認知偏差。因此,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中心需要注重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完善職業素養教育機制。一是互動機制。職業素養教育一定要堅持完善互動機制,即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互動,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互動,專業教育與能力教育的互動。例如,開展創業成功人士進校園活動、與HR面對面、大學生創業競賽等活動,為學生組建就業的“導師團”、構建就業的“苗圃園”、匯聚就業的“大數據”等。二是發展機制。職業素養教育不是單純的“擇業教育”和“就業指導”,而是系統化的“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的服務式教育,這種服務式教育應遵循人的發展規律。目前的畢業生不僅僅存在找工作的問題,甚至存在“被就業”或“安置就業”的問題,所以職業素養教育要注重發展機制,注重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能力,要積極構建大學生就業發展服務平臺,建立“就業工作坊”“創客空間”等平臺,服務大學生就業發展。三是過程管理機制。職業素養教育不是在學生的某一個階段進行,而是堅持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按照入學有職業規劃和教育,畢業有就業指導和服務的過程管理方法,開展諸如職生涯講座、校友論壇、技能培訓等活動。建立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檔案”,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制度,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目標確立、職業能力提升,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個人技能,提升再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形成職業發展的能力。2.就業指導服務。在對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項目需求”進行調查時發現,就業和職業技能、職業需求動態信息、就業和職業生涯指導是學生需求度較高的項目,分別占53.2%、49.1%和45%。這些需求相對來說比較符合大學生自己和社會的需求,目標也相對明確,即希望通過學校提供的就業和職業技能、生涯指導等就業指導服務來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拓展就業視野。因此,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是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途徑之一,就業指導服務要堅持引入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采取項目合作、自主開發等方式,豐富和拓展就業指導服務的內容和途徑。注重轉換就業指導服務的理念,特別要做好四個轉變,即“從實現就業向全面發展轉變、從結果向過程轉變、從群體管理向個性化服務轉變、從灌輸教育向體驗教育轉變”。③在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中心的平臺上,嘗試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合作組織、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課程,借鑒E-Learning等先進的學習理念,采用多元化、社會化的職業素質教育方式,按照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以“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養”為原則,用“菜單定制”“跟進培養”等方式服務學生,在院系、班級、宿舍等地設立“就業轉角”,制定“就業服務清單”,組織成立“就業導師團”“就業服務社團”,構建“轉角—清單—導師團—社團”就業服務生態體系,進而大幅度提升職業指導和大學生就業力發展的成效。3.就業力評鑒。就業力評鑒就是對大學生的專業水平、學歷背景、實踐技能、職業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和鑒定,旨在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為大學生的就業力提供評鑒。同時,就業力評鑒宜涵蓋大學生的整體經驗。在就業力評鑒時,要科學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要因材施教、方法得當,要能助長學生就業力特質的發展。開展就業力評鑒時,要覆蓋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全部的“就業力(employability)-助長(fostering)”活動。例如,可以開展大學生“預就業”模式。所謂“預就業”,即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個暑假開始,選派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培訓,優秀者可進入第二年的實習培訓,依此類推,大學生在畢業時可直接持證上崗,并可以享受工程師待遇。還可以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評價大學生就業力和就業質量,如麥可思每年出版《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為國內高校提供年度數據跟蹤與咨詢服務,也可以為各個高校訂制本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這就為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和評鑒提供了有力的第三方依據,進而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力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二、項目路徑:就業力訓練營
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旨在架起學生和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讓學生認知社會的需要,繼而把社會的需要轉化為自己當下的成才目標,讓企業的用人理念和用人要求前置到學生的培養過程,幫助企業將來能夠獲得職業素養全面、專業技能對口的核心員工。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企業與大學生的“無障礙”對接,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訓練和挖掘自身的潛能,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培養所需的員工。這樣一來,大學生和企業都縮短了各自的“準備期”“適應期”,進而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和創造企業效益的雙贏。對已經實行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模式的個別高校進行調查,發現學生與單位的磨合期在縮短,學生對自己的就業選擇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參與到就業力訓練營的企業紛紛表示,訓練營培養的畢業生“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1.項目模式。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項目主要面向的群體是全體學生,采取會員企業管理流程,采用“受訓學員+就業力訓練營+會員企業”的互動發展模式,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工作的“孵化空間”,了解企業需求,訓練職業能力。大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加訓練營,從而使學生“營”得團隊、“盈”得自信、“贏”得崗位。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主要包括體驗式培訓、實景式演練和針對性推薦等三部分內容,具體如圖1所示。2.項目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針對性,從會員企業中動態采集職業素養樣本,針對現今大學生的特點,系統地開發就業力提升實戰訓練課程。第二個特點是實戰性,模仿真實公司運作流程,讓學生以員工的身份參加訓練營,“讓老鴨帶小鴨在水中學游泳”,徹底克服“小雞教小鴨學游泳”這樣被動的、無奈的就業指導局面。第三個特點是權威性,著名人力資源專家、資深企業HR、政府人力資源部門官員、高級職業指導師、優秀畢業生校友等,聯合組建培訓課程研發團隊和授課團隊。3.培訓模式。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按照“培訓—訓練—練就—就業”四位一體的模式,并以“TEAM”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理念,形成了“技能+態度+知識”的ASK職業素質金三角模型。同時根據成人學習金字塔理論,以討論、實踐、教授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并結合ASK職業素質金三角模型,開展綜合型培訓模式。4.課程體系。大學生就業力訓練營主要采用體驗式培養和實景式演練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主要從職業認知、企業認知等方面,鍛煉學生在職業意識與心態、職業形象與禮儀等方面的職業發展能力。同時,從企業見習、項目實踐等方面鍛煉大學生實踐工作能力,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課程。具體如圖2所示。
三、結語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聯動機制 實現
大學生就業難是目前高校就業工作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表現為社會對人才的有效需求與高校無效供給、社會有限需求與高校過多供給的矛盾。實踐證明,靠高校、政府或者企業等單方面的努力來解決這一矛盾,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建立高校、政府、企業聯動的大學生就業機制,實現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對接,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一、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的內涵
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是指高校、政府、企業等主體以共同利益與制度約束為基礎,以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大學生供需平衡為導向,共同承擔責任,加強優勢整合,實現互利共贏的一種合作過程和方式。其內涵包涵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益共同體的重構。在此構架下,高校、政府、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二是就業工作實現高校、政府、企業一體化整合,充分加強和發揮政府的橋梁、激勵與導向功能,促使各方利益與責任的有效聯接。三是通過聯動實現大學生就業平衡。高校根據社會的需求,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社會積極吸納大學生。
二、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的實現
(一)加強三大主體整合
1.形成校企聯盟
企業通過設立大學生獎助學金、創新基金,以及開展與高校合作辦學,加大對人才培養的介入力度,增強大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性;通過建立大學生聯合培養基地,接收大學生到企業實習,激活企業學習創新的氛圍,為選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機會。高校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改善辦學條件,調整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2.加強高校與政府合作
政府應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強化對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職能,完善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扶持政策。高校應善于將政府的優惠、扶持政策轉化為自身的辦學資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優勢為政府排憂解難,保障政府重點工程、基礎工程、創新工程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積極推進高校、政府、企業三方聯動
高校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條件,確定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企業應及時向高校反饋人才需求與要求,積極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并在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政府應根據區域特點和發展規劃,對高校和企業進行人才的聯合培養與使用提供科學化的建議與制度化的扶持。
(二)優化資源配置,創造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實現的條件
1.拓寬辦學主體來源
普通高校應立足當地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扎根區域經濟與地域文化,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能夠引領社會發展的高層次精英人才推動高等教育發展。要拓寬辦學途徑,以地方為主,社會與企業參與,爭取海內外各界支持,鼓勵有資質的個人或民間團體興辦各級各類學校。
2.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應開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和研究中心,引導和鼓勵具備相應規模和條件的企業興建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或者與高校共建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積極吸納大學生參與就業前培訓和實踐鍛煉。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業以及其他方面的專家、領導、企業家、知名人士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創業課程建設,加強創業教育,創建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創新創業條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3.調動各方面的社會力量
應建立社會化的高效就業人才市場和人才測評機構,完善就業預警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在就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加強信息共享、政策、網上招聘、遠程面試、指導咨詢五位一體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在全社會樹立“人才為本”、“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創造人盡其才的環境和機制,推進就業觀念的轉變,營造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改善制度環境,強化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實現的保障體系
1.完善法律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完善促進大學生就業聯動長效機制的法律制度體系。要在《就業促進法》的基礎上,出臺針對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明確高校、政府、企業在高校人才培養和大學生就業中的權利和義務,并根據財力狀況確定各自的資源投入強度與方式。二是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聯動實施情況的執法力度。要完善大學生就業聯動的執法依據,明確執法目標,強化執法程序,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執法中的重要職能作用,切實推動高校、政府、企業各自責任與功能的依法發揮。建立由高校、政府、企業代表組成的大學生就業聯動爭議仲裁機構,主動協調三方責、權、利的不平衡、不對等現象,積極處理各種利益糾紛與矛盾。三是增強法律意識。大學生就業聯動機制作為一種新的責任、利益協調機制,有關方面應加緊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與制定。高校、政府、企業應該統一思想,轉變觀念,自覺增強大學生就業聯動的法制意識。
2.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政府應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調控優勢,發揮在大學生就業聯動中的推動作用,促進高校與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合作。政府應將企業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實習基地的建設納入統一的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體系,撥劃專項經費給予支持。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實習基地的確立與建設要采取項目申報制和評估制,對考核合格的基地,給予建設企業稅收減免、項目支持、貸款擔保等優惠配套政策。同時,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評估,實現資源投入與大學生就業掛鉤。加強對創新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大學生創業門檻,營造相對寬松的創業氛圍。為到基層就業的優秀畢業生落實待遇,增加柔性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張建國.談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00,(4):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