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10:10: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建筑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工業建筑是專門提供工業生產的建筑物和構筑物,最早出現于18世紀后期的英國,后來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也興建了各種工業建筑,蘇聯在20世紀20~30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工業建設,中國在50年代開始大量建造各種類型的工業建筑。近年隨著工業生產技術和建筑科學的發展,工業建筑的理念和內涵發生了質的飛躍,現代工業建筑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1現代工業建筑的特點
1.1工業建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工業建筑功能的要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建筑只是單純地滿足生產工藝要求或者能夠改善勞動條件,而現代工業建筑不僅要求與周邊環境的融洽協調,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即對工業建筑的采光、通風、建筑造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1.2工業建筑的節能及經濟
據可靠調查,工業建筑在我國建筑工程中占絕大多數比例。當今社會提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工業建筑而言應更加注重節約成本、減少投資,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能源、資源的浪費。工業建筑設計有著一個最為基本的要求,即遵循“適用,經濟,安全,美觀”,在此基礎上力求在建筑設計實現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以最小的投資去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1.3工業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
對于內部空間環境首先須滿足生產功能使用要求,在務需增加資金投入的前提下,統一考慮功能、技術、環保、安全等因素,盡量做到環境優美, 明確區分功能,內部空間色彩明快。合理的內部空間設計既有利于生產和安全,還便于科學管理,同時有助于美化室內空間,對提高企業的自身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1.4工業建筑的造型設計
工業建筑造型設計作為藝術形象,表達工業企業抽象的思想內容。建筑造型的處理,如視覺與視差、統一與變化、均衡與穩定等均根據專業構圖規律而來。形式美的規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日益變化的,因此建筑的造型設計需在創作中緊跟時代脈搏,及時加入新技術,新材料,對建筑造型不斷突破創新,以展現出現代化的企業形象。
以上現代工業建筑的新特點使得工業建筑的規劃與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工業建筑總體規劃和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2現代工業建筑總體規劃與設計的要求
現代工業建筑總體規劃和設計應在滿足生產工藝需要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總圖布局、建筑風格、環境保護、建筑節能、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因素,選擇合理的總圖布置方案、建筑方案及結構形式, 協調建筑、結構,水、熱、電、氣、通風等各專業,認真貫徹“堅固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設計原則,力求工業建筑的最大使用效率和靈活性?,F代工業建筑總體規劃與設計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2.1滿足廠區總體規劃的要求
根據全廠總體規劃,從生產工藝、建筑造型、物流運輸、環境綠化、生產生活配套等方面,統一規劃廠區地上、地下的建筑物,保證各建筑物或構筑物塑造完整的建筑群體,達到廠區規劃中的要求。
2.2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
生產工藝是工業建筑設計的主要依據,生產工藝對建筑提出的要求是該建筑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因此,建筑設計在建筑面積、平面形狀、柱距跨度、剖面形式、廠房高度以及結構方案和構造措施等方面必須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同時建筑設計還要滿足廠房所需的機器設備的安裝、操作、運轉、檢修等方面的要求。
2.3 滿足建筑的技術要求
工業廠房的堅固性及耐久性應符合建筑的使用年限,由于廠房靜荷載和動荷載比較大,建筑設計應合理選擇廠房建筑參數(柱距、跨度、柱頂標高等),為結構設計的經濟合理創造條件,使結構設計更利于滿足堅固和耐久的要求,并且使廠房具有較大的通用性和改建擴建的可行性,同時應采用標準的通用的結構構件,使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從而提高廠房工業化水平。
2.4滿足建筑的經濟要求
在滿足生產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間,合理減少結構面積, 提高使用面積,在滿足使用要求和施工進度的前提下,應盡量降低材料的消耗,從而降低建筑造價。同時設計方案應便于采用先進的配套結構體系及工業化施工方法。
2.5滿足衛生及安全要求
工業建筑設計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現行有關職業安全衛生及勞動保護的設計規范、標準及相關法律法規,充分考慮建筑物采光、通風、防日曬、隔音降噪及消防,保證廠房內部工作面滿足職業安全及衛生要求,為生產人員提供舒適的生產工作環境。
3現代工業建筑的總體規劃與設計
3.1 現代工業建筑的總體規劃
現代工業的廠區規劃不僅能描繪反映現實,又能給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是工廠建設所依據的藍圖。合理的規劃不僅對初期建設投資及續建資金的準備與投入具有明顯節約作用, 也對樹立企業形象, 提高企業產品可信度大有益處。
1) 總平面及豎向布置
總平面布置在滿足生產工藝流程和最佳物流路線的前提下,結合場地特點力爭做到布置緊湊、合理、功能分區明確、生產管理方便,并符合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安全衛生、消防、節能等方面的規范和要求。生產車間在符合防火、衛生的條件下,盡量組合為聯合廠房以節約土地,并應考慮工廠有發展的余地。建筑大小體量搭配適宜,形成了一個高效的、高雅的、科技與人并重的現代工業建筑組群。豎向設計在滿足生產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土石方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價,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2) 道路交通
道路是廠區交通的基本載體,路網規劃應適應廠區發展的需要,路網布局的優劣是決定路網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 廠區道路網布局時應有全局觀念 ,路網結構要力求均衡,發揮整體效益。道路規劃依據不同生產路線應能達到生產流程通暢,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搬運路線短捷和方便,避免頻繁的貨流和人流交叉,以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目前廠區路網規劃中,存在主干道比例相對過大 ,支路比例不足干道交通難以迅速分流 ,而造成交通梗塞的現象。
3.2 現代工業建筑的設計
為保證工業建筑的使用功能,工業建筑在設計建造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主要生產設備布置及生產所需水、電、氣、風、動力的配套設計,由此增加了工業建筑設計的復雜性及難度。目前工業建筑設計主要從建筑結構、采光通風、節能環保、安全防火、節約成本等方面考慮,對工業廠房展開優化設計。
1) 建筑結構
工業廠房內普遍生產設備多而且尺寸較大,并有多種起重運輸設備,因而廠房內部大多具有較大的開敞空間。較大的開敞空間對廠房的結構形式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多數單層廠房采用多跨的平面結合形式,由于屋頂重量大,且多數吊車的荷載作用在骨架上,包括吊車制動的水平荷載和起吊荷載,因此要求廠房骨架的承載力較大。
2)采光通風
工業廠房長寬高尺寸較大,由此使得廠房的采光及通風效果較差。為提高廠房的內環境質量、改善操作人員的勞動條件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的能源消耗,工業建筑設計時必須考慮廠房的采光和通風。通常情況下,工業廠房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可通過設置組合式側窗、天窗、屋頂采光帶實現,自然通風可通過設置屋脊通風器和側墻百葉窗實現,在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通風要求時,可輔以機械排風。
3)節能環保
工業建筑的能耗在整個工廠全部能耗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工業建筑的節能非常重要。工業建筑節能必須首先在建筑規劃設計中做好建筑的布局、日照遮陽、自然通風等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同時在建筑設計中盡量采用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擴大使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和條塊、多功能輕質墻板、中空玻璃、熱反射玻璃和新型墻體及屋面材料。
4)防火安全
建筑防火設計是工業建筑設計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建筑師和項目審核人員從方案到施工圖設計整個工程中都必須嚴格控制的內容。工業建筑的防火設計主要遵循《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正確定義建筑物生產的火災危險性類別,按要求確定建筑的耐火等級,合理劃分建筑物的防火分區,對每個防火分區的面積進行嚴格的控制,控制每個分區的疏散口數量及疏散距離大小,從全局出發,統籌兼顧,正確處理重點和一般的關系,積極采用行之有效的先進防火技術,做到保障安全、方便使用、經濟合理。
5)節約成本
在工業建筑設計階段,合理的選擇材料及結構類型可大大降低投資成本。工業建筑的造型結構對成本的影響主要包括:建筑的層高、面積、平面布置、外觀和內部結構體系。建筑的層高增加不僅使內外墻的面積增大,同時基礎設施隨上部載荷的增加發生變化,使得工程總造價增加,建筑的平面設計和結構形式對成本的影響也至關重要,一般形狀越復雜造價也就越高,因而在滿足工業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注重建筑設計的簡潔化、實現成本的降低。
4現代工業建筑總體規劃與設計的發展趨勢
4.1工業建筑設計的高科技化趨勢
工業建筑的發展本質上要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業建筑領域廣泛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及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滿足工業建筑環保、節能、經濟等方面的要求,新結構的應用在滿足現代生產工藝的同時,達到結構美和建筑與空間形象美的統一。同時,利用高科技信息技術,可合理設計物流、人流及信息流。高新技術使工業建筑成為城市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科技化將成為工業建筑設計的必然趨勢。
4.2 工業建筑設計的人性化趨勢
人性化設計的本質是將人類工程學引入現代工業建筑中去。一個工廠的“質量、品種、效益” 依靠工藝、設備、材料的先進程度,但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掌握工藝、設備、材料的人。人是生產活動中最積極的因素,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勞動力。人性化設計必將要求建筑師將建筑設計的中心從以往的生產設備轉移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重視并努力體現對人的關懷。在工業建筑空間設計上,創造讓人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的良好工作環境,最終達到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4.3工業建筑設計的文化趨勢
工業建筑在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的同時, 需要努力創造宜人、優美、時尚、有文化內涵的建筑空間及環境。在工業建筑設計中,建筑師應充分發揮地區性的文化特點,將工業建筑的特點、功能與地域、民族、文化相結合, 充分發掘并塑造獨特的企業形象,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實現工業建筑與文化環境的整體協調,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工業建筑的新形象、新趨勢。
4.4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
建筑業是耗能大戶,全球能量的50% 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工業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工業廠區規劃和工業建筑設計的主旋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廠房,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綠色設計,綠色設計應摒棄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強調高科技與適宜技術并舉;二、 節能設計,節能是可持續發展工業廠房的一個最普遍、最明顯的特征。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筑營運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業廠房過程本身的低能耗。這兩點可以從一些工業廠房利用太陽能、自然通風、天然采光及新產品的運用中體現出來;三、潔凈設計,潔凈設計是工業廠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強調對建設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調等資源、能源的節約、循環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循環、再生使用。因此,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滿足技術的有效性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建造 “負責任的”、具有生態環境意識的工業建筑將成為必然。
結束語:工業建筑與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國家的興旺與強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工業用地的迅速擴張,為使工業建筑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應不斷探索、創新、更新工業建筑設計思想與理念,以設計出更加合理的工業建筑。
參考文獻:
[1] 王克飛. 工業建筑設計新思維探討[J]. 硫磷設計與粉體工程, 2004,(03)
[2] 林萍. 工業建筑文化實踐與探索[J]. 江蘇冶金, 2008,(06)
[關鍵詞]工業建筑設計;現代美;人性化
工業建筑是建筑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民用建筑相比,工業建筑更注重于生產要求和使用功能,工業建筑受到工藝、設備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不少建筑師錯誤地認為,工業建筑就是排架結構、大型屋面板,畫畫墻頭,開開門窗,只要滿足工藝要求,就是工業建筑,顯然,建筑師的創作靈感、專業特長在工業建筑中得不到施展,甚至感到壓抑,以往的不少工業建筑總是簡單、粗糙、整體性差,當然更談不上建筑的藝術性和建筑美了。
1工業建筑的特點就是工業建筑的現代美
如今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大量的高科技新興骨干企業的建立,工業建筑已逐漸成為城市建筑、城市景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工業建筑的整體美、藝術美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以往的建筑標準已不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現在的廠區已成為一個企業的形象和理念的代言人。工業建筑內部的設施也要求必須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這就要求建筑師必須擺脫對工業建筑設計的偏見,充分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高科技手段,把握工業建筑的特點,建設一個具有現代風格和工業特色的新穎的工業建筑。雖然工業建筑要受多方因素的制約,但工業建筑卻有它不可替代的有利條件,工業建筑。具有規模大,體量大,成群落,布局復雜等特點,高低錯落的廠房,各種顏色標志的架空管道,高高聳立的構筑物,外露敞開的鋼結構,輕質、現代的壓型鋼板,凌空交錯的皮帶廊,以及形態各異的彩色通風器等,這些特征都是構成工業建筑現代美的重要因素,也為建筑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作空間。所以建筑師可以放開手腳的去策劃一個現代的工業建筑群,在其體量設計、流程設計里,自有一種建筑語言在其中,只要把握其節奏、韻律、色彩、運用現代建材的材質,色彩的潤色,創作的手法與風格,諧調統一,就不難創出一個有特色、有風格的現代工業建筑的整體美。當年的勒•柯布西??吹搅怂鄰S的巨大儲罐,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上世紀初就寫下了《走向新建筑》一書,奠定了現代建筑史的里程碑。我想在風格門類眾多的今天,也許很難有某個或某類建筑再能給人那么強烈的震撼力。但可以懇定的說,如果有,還會是工業建筑。
2工業建筑外部環境美與內部設施人性化
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廠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不僅僅是工業建筑自身空間形象特征的設計,還應包括工業建筑整體布局與外部環境的創造,如道路、廣場、綠地、小品等一系列相關設施,只有建筑與環境完美的結合,才是現代工業建筑的體現,因為一個良好的企業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進人的健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也是工業建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工業建筑外部的環境美與內部設施人性化,是相輔相成的。工業建筑內部環境的創造,包括建筑空間、建筑熱工、建筑聲學、建筑色彩等。在一些污染較重,環境較差的行業里,員工的生產環境、休息環境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在高熱、高污染、高噪音的生產過程中,員工汗流夾背的工作,有害氣體、粉塵嚴重的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隆隆的機器聲,使人與人之間僅在幾米之內,卻聽不清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樣的工作環境與現代工業建筑內部設施人性化極不協調。要改善勞動條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筑師必須進行采光、通風、熱工和聲學方面的設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廠房內的工作環境和休息環境,真正體現人性化設計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3以一個工程設計談工業建筑的現代美
工業建筑的現代美不單單是建筑的單體美,它還包括建筑周邊的環境美。一九九四年初,我在溫州分院接了一個工業園的設計任務。該設計地域在溫州市蒼南縣,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現代意識超前的縣城,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蒼南縣的新興骨干企業,已不再滿足過去的小門市房和單體車間的規模。為此,縣政府決定公開召標,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接到標書后,我反復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創造出現代工業園的風格。這個工業園是由四家企業聯建而成的,企業各自的產品與功能均不相同,每個企業要有各自的廠前區、道路、出入口、工藝流程、人流走向必須互不干擾,但在具體設計中,企業既不能合并,又不能零散,否則將會給人缺乏統一規劃,整體l布局的感覺,在幾輪方案的比較,推敲中,我始終貫徹一個宗旨,現代化的工業園必須體現出整體布局美與外部環境美。工業園區規劃地塊為一個長方形,南北各臨主干道,四家企業各占1/4地塊,設計中我將四家企業的廠房集中布置在規劃地塊的中間,廠房與廠房之間以綠地相隔、企業與企業之間以灌木叢分界,將各自企業的綠地、小品、道路有機的組合在一起。由于采取了集中布置每個企業廠前區都留出大片綠地,樹木,四家企業綠地既相隔又相通,形成了一個綠色的包圍圈。工業廠房為鋼結構廠房,外飾乳白色壓型鋼板,以適當的色帶壓頂,嵌以通長的帶形玻璃窗,使建筑顯得干凈、利落、大氣,由于整個方案設計始終貫穿著整體布局美與外部環境美,使得工業園的方案一舉中標。建成后的工業園區,就像一個綠色的大砂盤,托起乳白色的建筑群,廠區道路四面相通,建筑小品、小巧靈活,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個綠色的世界,多彩的空間,創造了一個豐富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
總之,工業建筑的現代美是一個復雜的創作過程,做好工業建筑的環境設計是我們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邁出的一步,這既是建筑師的責任,也是建筑師努力追求的目標,只要建筑師擺脫對以往工業建筑的偏見,充分利用工業建筑的特點、優勢,精心設計,勤于思考,就能大有作為,就會創造出具有現代美的工業建筑。
[參考文獻]:
淺談現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勢 - 科技咨詢導報 - 2007(4)
現代工業建筑高技術化設計趨勢研究 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工業建筑學術研討會 - 2005
現代工業建筑的色彩設計探討 -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 2007(11)
現代工業建筑高技術化設計趨勢研究 - 工業建筑 - 2006, 36(11)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共生思想
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環境污染和地價上漲等多方面原因,位于市中心的大量傳統企業逐漸遷至郊區,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些郊區的工廠再次成為城市局部的中心區。由于這些廠房見證了城市文明的發展,因此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任意將其進行拆除或改造,必然會對“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將其進行合理地改造再利用,延續城市的工業文脈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經驗和理論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既有舊工業建筑改造已經成為建筑改造的熱點,按照其改造后使用功能分類有創意產業園類、博物館類、公園類、辦公室類、住宅類等,其中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的數量最多,占到總體建筑改造比例的42.5%。因此,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創意園主要以發展創意文化事業為主,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產業。由于其創意的特殊性需要一種無拘無束的大空間,這就與舊工業廠房的原始結構空間不謀而合。繼北京798創意園成功改造后,掀起了國內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類改造的新熱潮。但在現有的創意產業園改造中存在著對舊工業建筑破壞嚴重、整個創意園區缺乏活力、創意產業園區改造手法同質化的現象,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引入共生思想來解決上述問題。
1.共生思想的基本內容
共生思想最初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間通過各種方式共生、共存緊密結合在一起,后來逐漸由黑川紀章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共生思想極力反對現代主義機械論過于注重科學和技術,而忽略了文化、材料、宗教、藝術等感性因素,極力主張一種有生命力的建筑。共生思想注重強調建筑與異質文化相融合,設計出一種人與自然共生的建筑。共生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共生、內部與外部共生、人與技術的共生以及異質文化的共生。
2.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
(1)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是指建筑在改造或者轉換中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并且在改造轉換中存在著可以改造的“契合要素”。即舊工業建筑創意園類的轉換中存在“契合”要素,這就是改造的重點。創意產業園的“中間領域”包括了所有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元素,即找出對立雙方可相互轉換的要素,這些因素主要包含建筑自身要素和建筑技術兩個方面。建筑自身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的內外部空間、建筑的結構、建筑的立面、建筑形態等。如在北京798創意園的改造過程中,建筑外部墻面的標語雖然已經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創意園的改造中卻仍能表現出當年獨特的歷史記憶,這兩者存在著可以轉換的中間領域。這些存在的可以轉換的契合要素,就是我們在轉換中實現共生的必要條件。(2)創意產業園的圣域圣域論主要強調的是“文化自尊心”,它主要提倡的是一種對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尊重,每個國家、民族、人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圣域,并且都應該得到尊重,就像“米”對于日本人來說應該得到尊重,而對于美國人來說它只是糧食。在舊工業建筑的保護中,有重要歷史記憶或者價值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日本人對米的態度一樣,應該對其進行最大可能的保護或保留,就是應該值得尊重的圣域。因為它不僅滿足簡單的使用功能,而且能對心靈進行慰藉和回饋。但是相較于歷史和文化性比較弱的舊工業建筑,就像是黑川先生所提到的美國的“米”,這種建筑就不是我們改造中所注重的圣域,在改造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其實際應用價值,最大可能地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使用潛力。如上海市國際時尚中心的改造設計中,由于原工廠車間的建筑容積率過大,不能滿足于當代創意園區的發展需求,設計師首先根據《上海市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將具有較大歷史價值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更新保護,使整個廠區獲得了歷史的回饋,拆除了在中心廣場的幾個歷史價值較弱的舊工業廠房來適應新的功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紡織廠區的歷史風貌和記憶。(3)創意產業園中的“道”的復權東西方的城市規劃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西方城市的規劃是以廣場為主,著重建造一種高大的廣場形象,而東方城市的規劃中則著重去強調一種“道”的文化。街道是存在于密閉和開敞空間之間的中間領域,即黑川先生在建筑設計中所提到的“利休灰”。共生思想倡導一種流動的、共存的、有生命力的街道空間。在舊工業建筑改造過程中的“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創意產業園在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城市和外部環境的“道”;二是指創意產業園內部規劃過程中建筑與環境的“道”。這就要求在舊工業建筑的改造過程中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內部環境規劃角度、建筑底層業態布局、建筑內外部空間共生等幾個方面去考慮,來營造一種富有活力的“道”空間,通過“道”空間來統一協調產業園內各部分,達到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內部外部共生和建筑與人的共生,延續舊工業建筑的歷史記憶并發揮出舊工業建筑的價值。就如在北京798創意產業園(圖1)改造中,在內部建筑和環境的處理上注重了“道”的空間,實現了建筑與環境的共生,在改造中藝術家注重了底層空間的開放,并且還引入了咖啡和西點等小型休閑空間。室外的參與性休閑空間和大量的藝術性雕塑,大大豐富了先前冰冷的街道,是一種近人的空間尺度設計。而與之相對應的大連市15庫(圖2)改造項目中就存在著“道”空間缺失的問題,在建筑與內部環境的處理上采用了簡單的幾個“片”式的金屬構件,毫無“道“空間親近感,建筑的整個外部空間顯得冰冷,毫無生命力。
3.共生模式的建立
基于共生思想在創意產業園改造中的延伸并且結合改造實際,將從三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創意產業園改造的共生模式,然后由“共生模式”指導具體的改造實踐(圖3)。共生思想中的圣域主要是指建筑改造中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即舊工業建筑的場所精神,需要構建出舊工業建筑保護評價體系,對舊工業建筑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進行評估,確定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實現建筑與歷史的共生,并通過實例進行驗證分析。共生思想中“道的復權”主要是強調一種“道”的建筑,即“道”是建筑中處于封閉和開放中的一種灰空間。這種空間能夠促進人與人的交流,道主要引申為兩個方面即規劃角度的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和創意園內部環境兩個方面,運用共生的思想分別處理好“城市的道”和“創意園內部的道”,實現建筑與人與城市關系的共生。共生思想中的“中間領域”主要是針對現代建筑中“二元論”的觀點,對立的雙方中存在著這些共通領域即舊工業建筑轉化中的主要契合因素。將中間領域引申為兩個方面,即建筑自身的共生與建筑與技術的共生,建筑自身的共生分別從建筑空間、建筑結構、建筑立面等因素,建筑與技術共生主要是從舊工業建筑建筑生態技術方面進行論述。
4.結語
舊工業建筑轉換為創意產業園相較于拆除新建有其特殊性,因此現代建筑設計理論并不能夠完全指導設計。通過對共生思想進行解讀并延伸到具體改造設計的各個方面,建立舊工業建筑產業園類共生模式。用共生思想去協調建筑改造中新與舊、異質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可以進一步完善舊工業建筑的相關設計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韋恩•奧圖,唐•洛干.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第一版.王勁方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94,
[2]黑川紀章.新共生思想.第一版.覃力譯.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劉析諦.面向展覽建筑的舊工業建筑更新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新進展
舊工業建筑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民族工業文明發展的主要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另有部分舊工業建筑,因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結構較為堅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質價值,還有部分舊工業建筑同時擁有物質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標在于節約資源、能源,縮短施工周期,減少建筑過程所產生的垃圾。所以,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節約較高的環境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和歷史意義。
1 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現狀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工業建筑在退出生產環節后,均處于自然衰退、大量閑置狀態,若該地處于新一輪規劃范圍之內,則會被直接拆除。但是,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對于倉庫、舊廠房等舊工業建筑再利用和保護思想逐步傳入我國,國內建筑行業工作人員也逐漸開始對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關注[1]。
隨著國內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實例的逐漸增多,一場影響范圍較大的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獲得也悄然興起,主要體現在:第一,改造和保護舊工業建筑的范圍逐步擴大,即改造和保護舊工業建筑涉及的范圍,逐步擴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關部門對于改造和保護舊工業建筑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其發展路線已經由自下而上的民間自發式逐漸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統式運作、設計、規劃趨勢發展[2]。
2 舊工業建筑的轉型和分類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舊工業建筑轉型的基本方向,而舊工業建筑轉型方向的根本性決定因素為其自身的建筑特點和類型。非歷史性工業建筑和歷史性工業建筑是舊工業建筑的兩種基本類型,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的分界[3]。
2.1 非歷史性舊工業建筑
非歷史性工業建筑只有現存歷史,而無歷史,但相對而言其歷史沉淀不足,存在時間較短,因而建筑物的歷史價值較小,物質價值較高。非歷史性工業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第一,空間結構的獨特性。倉庫、廠房等工業建筑通常內部結構較為空曠,且體量較大。工業建筑物通常為排架結構,廠房柱距在6至9m之間,能夠進行空間的二次分隔,且結構較為堅固。工業建筑處于生產的需要,通常內部結構較為空曠,且外觀大氣簡潔,并需要配置有多種結構較為特殊的機械設備等構件[4]。第二,主要特點為建筑屬性。非歷史性工業建筑的基本建筑屬性為其特定的美學價值和物質特性。工業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產價值后會遭到廢棄,且結構堅固,體積巨大,并為一批高質量、數量巨大的物質資源[5]。
非歷史性舊工業建筑的轉型方法。對于非歷史性工業建筑來說,通常不應選擇博物館凍結式靜止的保護方法,依據非歷史性工業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轉型方法包括:第一,重新開發,局部拆除。對于超出特定范圍的產業類建筑和地段,則可通過重新開發的方式進行改造再利用,從而開發出該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第二,在工業建筑現有結構的基礎上,改造其外觀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時展的趨勢,與周圍建筑物的基本風格相互統一,強化工業建筑物的時代感[6]。
非歷史性工業建筑由于其具有較大尺度,因而能夠為設計者和建筑者提供最大的盡情發揮、天馬行空的空間,而非歷史性工業建筑的這一特征也決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轉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辦公空間的商用開發方向,娛樂休閑空間方向,展示空間方向,旅游購物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方向以及創意產業園區開發方向。
2.2 歷史性工業建筑
歷史性工業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歷史性”,也就是工業地段和工業建筑物是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發展過程的重要見證,能夠直接反應歷史實際,以及特定時間段內工程藝術成就和社會歷史面貌。歷史性工業建筑的基本特點包括:第一,歷史性工業建筑的歷史意義優于其他建筑物。人類通常十分眷戀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而作為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的主要見證,歷史性工業建筑具有自身無法替代的歷史價值,且這一歷史價
明顯高于其作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質價值。第二,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歷史性工業建筑是一個城市或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也是其工業工藝發展的主要記載主體。同時,受到民俗傳統和文化傳承作用的影響,其所具有的認同、教益、紀念等價值也受到了人們的認可。
歷史性舊工業建筑的轉型方法。文物古跡式的保留和保護方式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常用的歷史性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原址重建,原貌恢復。因為歷史性工業建筑的通常經過了數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因而必然會在當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過程中,通??梢赃x擇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復的改造方法,從而盡可能恢復期歷史文化內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歷史性工業建筑在實現主要結構和外觀特征保留與保持的基礎上,可依據基本功能的不同,實施相應的內部改造。
歷史性是歷史性工業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轉型方向必然會受到較大的限制,現階段常見的歷史性工業建筑轉型方向包括:第一,商務旅游與工業博覽綜合的開發方向。將其改造成為工業博物館或是工業博覽館,可舉行旅游、商務貿易與交流活動、招商活動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稍跉v史性工業建筑原址向建設部分公共娛樂設施,將其作為景觀公園或是休閑娛樂場所。第三,主題博物館方向。博物館是該轉型方向的主要表現形式,能夠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藝生產過程。
3 總結
舊工業建筑資源改造再利用的價值已經逐漸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肯定,盡管我國的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巨大。舊工業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難點,本文分別對非歷史性與歷史性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況進行了探討分析,以期為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物質價值的彰顯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舊工業建筑通常風格明顯,且與現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過程中發揮充分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夠為建筑物注入新的動力,使其恢復生機,不再沉默,而這一過程的核心就在于設計和規劃人員是否具有巧妙的構思。工藝技術是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過程中的主要難點,主要表現在設備的安裝、材料的選擇以及結構設計等方面,同時,應注意實現相關施工檢測技術與舊工業建筑改造的良好結合。
參考文獻:
[1]李淼.可持續發展下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東校區為例[j].青島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1):10--11
[2]付瑤,劉文軍,崔越.國外舊工業建筑再利用對我國的啟示[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l):34--36
[3]高輝,張神樹.成功的舊建筑革新--加拿大多倫多市女王港舊倉庫改建項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張靜.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價值研究與評價[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1(1):11--12
關鍵詞:綠色工業建筑;節能;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20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1―0231―03
1走向未來的工業建筑
1.1傳統工業建筑缺乏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工業建筑大部分沒有做到可持續發展。大量的城市噪音、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垃圾排放從工業建筑中產生,影響著城市居民的健康。同時,環境污染不僅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嚴重影響到工業建筑自身的使用,最簡單的例子便是工業建筑普遍短命。
在當今低碳社會和綠色建筑浪潮的影響下,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題,綠色建筑的理念也已經進入工業建筑設計領域。我國《“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我國建筑節能要形成116億t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其中在綠色建筑環節,要形成4500萬t標準煤的節能能力。這就要求包括工業建筑在內的建筑業必須積極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1.2從傳統工業建筑到現代工業建筑
在人們的觀念里,相對于民用建筑,工業建筑追求的僅僅是經濟實用。一般的工業建筑給人的印象總是“笨重”、“龐大”、“丑陋”、“粗獷”等,這是人們對工業建筑的基本認識。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分工有了新的變化,產業結構已經與數十年前不同,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也由粗放式為主轉變為集約式為主,企業的升級改造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高精尖工業取代了傳統工業。在此背景下,工業建筑也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出于對人員的健康保護,對建筑室內外環境要求更高了,與此同時,建筑的建造成本和能源消耗也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工業建筑形象也有了新的需求,工業建筑也需要成為體現時代特色和精神訴求的新建筑。
2工業建筑的優勢和價值
工業建筑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樣板作用和獨一無二的創新優勢?,F代建筑先驅格羅皮烏斯認為,工業建筑應當是住宅建筑的樣板。一直以來,工程師就尋求用最少的勞動力、時間、原材料和資金生產出最簡潔產品,工業建筑很早就已經開始在工廠像其他產品一樣裝配和制造,這比建筑行業為住宅建筑采取同樣的預制裝配措施要早得多。在這一方面,工業建筑無疑是具有領先性優勢的。
對每一項建筑工程來說,有技巧性的、創新性的方案,包括形式、材料、色彩、從內而外每個細節都體現出完整、清晰的觀念。工業建筑由于其特殊性在追求綠色建筑的創新方面更具優勢。新的材料、形式、構造細節等,都可以在綠色工業建筑中得到嘗試創新,在這一方面,工業建筑面臨的不僅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機遇。
3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工業建筑
3.1綠色建筑的發展成為社會主流
綠色建筑這一概念源自20世紀60年代,當時主要聚焦于建筑技術發展的研究,希望通過技術的進步取得建筑節能領域的發展和突破。綠色建筑關注的范圍,既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發和既有構造節點的創新研究,也有新型建筑結構體系的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諸多方面。隨后數十年,關于綠色建筑的實踐在世界很多國家展開,眾多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筑節能技術、綠色種植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循環再生技術等逐漸應用于建筑實踐。時至今日,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成燎原之勢,遍布全球。
3.2綠色工業建筑中離不開設計
工業建筑的綠色節能設計不是一個單獨學科,是一個設計與實踐結合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要求從前期的規劃中就考慮建筑的低碳策略,將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概念引入,并貫穿到整個設計之中。設計伊始就應該有各專業工程師介入,共同制定建筑的綠色計劃。例如,如果暖通工程師最初沒有介入的話,后期往往是很多補救的措施,這些措施將難以成為最優化的措施,進而造成浪費。
以建筑節能為例,節能設計首先要有節能設計的目標,目標的設定應該是科學合理、符合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節能設計的目標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長遠觀點。這個目標,除了滿足國家規定的節能百分比要求外,還可以根據項目特點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斷的提出更高要求,才能不斷取得突破和超越;在指定節能目標的基礎上,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選取最合適的節能技術和策略,這一步則是最為關鍵性的,是決定性的。同時,建筑節能的技術需要合理組織、靈活運用,不能簡單堆砌或者顧此失彼。沒有合理規劃的節能措施往往難以達到節能的目的,反而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
4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建筑
早在2010年6月,我國《綠色工業建筑評價導則》就已經編制完成,并于同年8月由住建部批準頒布。在此《導則》基礎上,由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會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14家單位參編的《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已于2011年通過審查,2013年8月,2014年3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綠色工業建筑”的概念,抓住了工業建筑的特點和共性問題,并為各行業工業建筑進行綠色設計提供了有力依據和評價標準。該標準針對工業建筑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外環境和污染物控制、室內環境與職業健康、運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評價標準。其中,關于室內污染和職業健康部分的評價標準,是《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的創新之處,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4.1綠色工業建筑與節地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大量土地資源消失,建設項目中節地的要求也越來越突出。綠色工業建筑節地,首先要充分研究工業生產形式以及內部的物流特點,再以此為依據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其次,設計合理高效用地的單體建筑也非常重要。要地上、地下統籌考慮,充分考慮立體空間的應用,打破以往工業建筑以單層空間為主的思維,充分研究、科學論證,做到疏密得當、簡潔高效;第三,要充分利用非耕地類的土地如荒山、荒灘、劣地等,盡量不占越來越寶貴的耕地資源;第四,在工業建筑設計中,要合理處理建筑物內產生的廢棄物、污染物,以免污染周邊耕地,這也是節地的重要體現。
4.2綠色工業建筑與節能
能源節約和新能源的開發是解決當今能源危機的兩個重要方面。因為建筑的能耗占到全社會能耗的30%~40%,因此,建筑領域的節能在整個社會的節能中至關重要。
工業建筑在節約能源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力。在綠色工業建筑設計中,能源消耗應該成為一個重要設計目標參數,這個參數決定著工業建筑設計從最開始選址到正常運行的每一個細節:在總體規劃和選擇結構形式中,要明確地根據太陽的方位來判斷;要將氣候條件和擬采用的綠色技術相結合;要合理組織流線以減少交通方面能源消耗;要充分利用工業建筑運行過程中的采暖通風空調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為生產服務??偟膩碚f,優秀的綠色工業建筑內部僅僅需要很少的機械或者人工采暖、通風和采光。
關于綠色工業建筑的節能,建筑師應形成以下認識:首先,最便宜的能源其實就是好的節能設計方案,好的節能設計方案是最佳選擇;第二,因為要充分利用被動式太陽能。而且,現代工業建筑往往有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采暖、自然通風等被動節能措施;第三,有條件時,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盡管目前可再生能源相對昂貴且效率不及常規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能夠節約石化礦物能源且環境污染小。就太陽能應用來說,盡管目前應用太陽能比較昂貴,但使用太陽能仍然是值得的。目前,國外很多綠色工業建筑在設計中嘗試用技術方法將可再生資源轉變為電能、熱能等建筑消耗的能源,實現了太陽能建筑設計一體化。例如,在屋頂安裝太陽能光電裝置和風力渦輪發電裝置,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為電能等,實現建筑自身能源供給平衡,即建筑運行不再需要額外的能源供應,甚至建筑自身產能大于消耗,并能將剩余的電能輸送給城市電網。
綠色工業建筑節能主要是護結構的節能,包括屋頂、外墻、門窗等部位。在這些部位,要優先采用綠色環保建材作為保溫隔熱材料,以起到節能作用。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一方面可以減輕建材的使用量,另一方面也能減輕建筑結構自身重量,減少熱量損耗和資源損耗。同時,建材使用量降低可以加快施工進度,節約了人力資源。
4.3綠色工業建筑與節水
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據有關資料,我國人均淡水供應只有2000m3,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世界平均水平是3000m3)屬于缺水國家。同時,我國人均淡水供應正在急劇減少。另一方面,我國淡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南方較為充足而北方嚴重缺水。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由于以前粗放式的發展,我國大部分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超過6億人口正在飲用被污染的水。
對于綠色工業建筑的節水,要從開源、節流、高效利用和創新利用4個方面考慮。開源方面,主要是提高非傳統水源利用率,工業建筑一般所占區域大,建筑層數低、屋頂面積大,同時地面鋪裝面積大,雨水完全靠自然滲透是不現實的,反過來,將屋頂、硬質路面、廣場等區域的雨水進行收集、儲存、凈化,將會是一筆不小的資源;節流方面,主要是減少水資源流失和浪費;高效利用方面,是指利用技術創新,安裝節水型設備和器材,正確、科學地設計城市管網,使水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合理;創新利用方面,是指依托技術創新,加強水的循環使用。可以通過污水、廢水凈化系統、中水系統等設置達到這一目的。
4.4綠色工業建筑與節材
根據法國《環境建筑報》,綠色建筑材料可分為以下5個類別:材料有利于環境;不含有某種有害成分;可減少建造、維護、拆除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建筑運行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有助于形成安全而健康的室內環境。綠色建材的宗旨是保護人體健康、保護環境的。綠色建材在生產中,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大量使用工農業或者城市廢棄物,盡量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生產出的建材無毒、無污染、無輻射,有利于人類身心健康和環境保護。
目前,業內綠色建材主要有以下三類:首先是一些傳統綠色建材,如鋼材。這類建材的特點是可回收、可循環利用。雖然材料的生產消耗了大量能源,但材料的重復使用有利于節材節能;其次是用工業生產和建筑廢棄物為原料在經濟合理的條件下制造的建筑材料,如利用建筑廢棄物現場制造各種磚材。據報道,我國某企業研發出一種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制磚組合生產線,即移動制磚工廠。該生產線將建筑垃圾處理移動破碎站與移動制磚機配套,把“磚廠”移動到拆遷和施工現場,現場制作道牙磚、植草磚、廣場磚等十幾種市政用磚。這類建筑材料的特點是既獲得了新的建筑材料,又消化了大量廢棄固體垃圾,一舉兩得,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第三類是新研發的各種新型綠色建材。這類建材主要特點是在某些方面有著很強優勢,如保溫方面。對于新型建材是否能夠推廣,還要綜合各方面因素由市場進行判斷。對于建筑師來說,一方面在設計中要積累材料信息,在經濟合理的情況下積極使用新型綠色建材,同時,也要加強甄別能力,防止因為綠色建材魚龍混雜而失去判斷力。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4.5綠色工業建筑與職業健康
傳統工業建筑中一般都有大量余熱和煙塵散出,大量化工類工業建筑不斷排出大量酸、堿、鹽等腐蝕性物質或者有毒、易燃、易爆氣體,還有很多工業建筑內部時刻產生大量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現代綠色工業建筑設計中,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僅要關注人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身體健康,還要關注人的精神健康,力爭創造宜人、舒適、高效的綠色空間。在這里,不僅僅生產活動能夠高效有序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也能夠得到滿足。具體設計時,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例如迪斯?喬比恩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法蘭克福奈爾曼售后服務部中,企業決策者和建筑師力求給廣大員工提供積極的趣味性空間。整個設計強調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的重要性,并且按照人員規模和比例精心設計建筑結構,同時為員工設計了精彩的生態休息大廳作為交流的場所;再例如德國諾伊格鮑爾與羅斯設計的格特拉克研發中心,設計理念強調建筑的開放性、交流性。在建筑師的精心設計下,該建筑內部各部門之間清晰可見,視覺上形成溝通。
4.6綠色工業建筑與環境保護
對于工業建筑來說,真正的“生態建筑”幾乎是不存在的,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生態建筑本身是不破壞自然環境的。但建筑總是會形成對環境的破壞,工業建筑的破壞往往更加明顯。對于工業建筑來說,盡可能地減少因為建筑存在帶來的環境污染、將因建筑的存在而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就是生態。值得期待的是,綠色工業建筑有可能采取科學高效的綠色措施來達到節約資源和避免浪費的效果。同時,在工業區規劃時,要考慮到對基地內部生物群落的影響,盡可能地使綠地聯通,保護生物群落以及生態走廊。再例如,工業建筑要避免在一些特殊地區建設,如生態敏感區、動植物保護區、水源保護區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區等。
參考文獻:
[1] (德)H?M?耐特.建筑美學與能效設計[M].孫巖,白楊,梁昕,譯.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工業建筑評價導則[R].北京:住房與城鄉建設部,2010.
[3] 許遠超,李國順.國標《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及要點[J].建設科技,2012(6).
[4] (英)湯姆?伍利.綠色建筑手冊-1[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 常宏.綠色節約與工業建筑的保護及再利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4).
1.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意義
1.1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經濟意義
對于每一個項目而言,經濟價值往往決定了項目的可行程度,對于舊建筑的改造也是一樣。工業建筑的主體結構能夠長期使用,然而其功能卻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改造并再利用舊的工業建筑是充分發掘其適應性潛力,使其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的二次設計。相比較推倒重建,其具有工期短,投資少,效益高的三大優點。其次,保留舊工業建筑周邊的基礎設施,并稍加改善和維修,可以為政府節約大量的公共成本。舊廠房常常蘊含著更大的經濟存活力。一方面保存和維護舊廠房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再現其作為生活場所的本質。舊廠房這種融入生活,浸含著歷史與文化記憶的教育價值是一個城市源源不斷的商業財富。
1.2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環境意義
建筑作為一項重大的經濟活動,在其建造、使用、維護的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舊的工業建筑作為一種潛在的資源,儲存著能源,盲目的拆除,不僅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也是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相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則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3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歷史意義
舊工業建筑經歷和見證了工業文明的發展,記載著人類進步的腳步,其蘊含的巨大的歷史價值是其他類型的建筑所不能比擬的。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和風格展現了城市建筑藝術和技術發展的歷史延續性。在我國的一些工業城市,一個家庭的若干代和特定的廠礦之間存在著聯系,彼此之間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人們對其生活的廠礦也具有一定的認同感。因此,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不僅是對歷史建筑的保護,也是對歷史的脈絡和社會生活的結構的保存,對舊工業建筑的生命的延續。
1.4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文化意義
現代城市規劃往往只重視人們居住、工作、和娛樂的主要活動,而忽視了能夠讓城市生活豐富起來的次要性活動。在此指導下的舊城改造則演變成簡單的平地起高樓和大規模的推倒重建,破壞了城市原有的集體記憶和文化上的認同感。由此可見,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對保護居住環境的場所精神和社會生活的網絡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建筑是所處地區獨特文化的物質載體,尤其是舊工業建筑,其獨特的風格、形式、細部和工藝,維系了地區之間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推動了各個地區的進步和豐富多彩。
1.5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社會意義
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可以激活經濟衰落的城市空間,通過節約城市的投資成本、提供租金低廉的使用空間,開發旅游觀光資源等方式,以點帶面地帶動衰落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改造的策略對于城市的發展,尤其是一些老城市的更新改造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個城市自我更新、發展的基礎。
2.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的案例分析——以成都的“東郊記憶”為例
成都“東郊記憶”位于成都市成華區建設南支路4號,一期園區占地約218畝,二期園區占地162.83畝。它是由建于1950年左右的紅光電子管廠改造而成,在成都東區大遷移過程中紅光電子管廠被作為工業遺址完全保留下來。紅光電子管廠的廠房呈現多樣化,涵蓋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的辦公建筑,我國自建的多層廠房,本世紀初的辦公樓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項目的改造由成都傳媒集團承擔,以“傳承文化、創意時尚,保護遺存、創意功能,產業主導、創意呈現”作為主導理念。秉承“原址保護,修舊如舊,舊房新用”的原則,將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產物與現代時尚商業建筑功能完美結合,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和潛在開發價值。原有建筑群是傳統的院落組合空間,兩邊是高大的主體廠房,中間是主要的交通要道。在改造的過程中,設計師保留了以往的布局,主要對外立面和內部空間進行改造。原來的厚重磚外墻具有經典的尺度及比例、豐富的細部,蘊含著那個時代的文化歷史信息。改造在不影響原有建筑整體形象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富有時代感的設計元素,提高了建筑外觀的現代文化表達(圖1)。內部注重空間的充分利用,跨度為24m,層高為16m的大廠房被改造成了劇院和電影院(圖2)。在影院最大的數字影廳內部,其獨特的結構為寬22m,高12.6m的巨幅銀屏提供了空間環境。在其他的廠房空間,設計師通過將原有建筑空間分成局部兩層的做法,實現了空間的重組與整合。其中,一層以展覽中心、互動體驗為主;局部二層形成商業和服務體系。廠區外部空間的更新以步行系統的設計為主:通過延續原有廠區三條橫街肌理,合理設置了貫穿主街的步行支路,并且有效連接了開放式廣場和部分商業內街。園區內大量生產時期留下的構筑物,都一一根據景觀特性保留了下來,作為步行系統的節點細節設計。不僅要營造出工業歷史的氛圍,同時還要與具有時尚感的當代景觀氛圍相契合。通過保留架空的管道體系(圖3),加強步行系統的視覺引導性預計工業廠區的特性;使用紅磚將整個園區的步行道路鋪底,強化了其計劃經濟時代歷史符號的地位。一些工業部件則作為景觀元素加以設計,保留其工業特色的同時,也賦予了其創意的靈魂。比如原有的小礦車被改造成了景觀小花臺,原有的儲氣罐被改造成了景觀噴泉(圖4)等。原紅光電子管廠區的整體更新與改造,注重當地工業文化的根植,通過合理引入經濟與產業,形成了一個具有自身造血機制的有機整體,扭轉了城市中心區域東部長久以來經濟實力弱,城市形象差的城市經濟發展格局,重塑了城東的形象。建成之后的“東郊記憶”給周邊居民,尤其是擁有舊工業區兒時記憶的群體提供了交往的空間,激活了社區的活力,鞏固了舊工業區居民的社會結構。而廠區內多樣化的工業文化表達,則形成了一個東郊舊工業區文明史的縮影,人們可以通過現代的日常生活去理解和感知。這種對東郊舊工業區內歷史文化資源的非靜態式保護有效地解決了文化繼承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了老工業區的可持續發展。
3.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所存在的問題
3.1缺乏雄厚的資金保證
國外很多改造再利用項目是由政府鼓勵,出臺了多項相關的優惠政策。舊工業建筑改造項目規模龐大,多為涉及整個廠區或工業區的巨無霸式的改造。開發商也會洞察舊工業建筑文化價值的背后隱藏的巨大的經濟價值,進行積極的投資。由倫佐•皮亞諾改造而成的意大利都靈林格圖大廈,將原有的汽車制造中心的5層的框架結構廠房改造為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商業綜合性建筑,改造后的林格圖大廈是一座具有想象力的令人稱贊的泡狀建筑,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林格圖大廈的投資周期長,影響范圍大,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復活。然而,國內的開發商多追求短期效益,對于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識還很淡薄,很多改造的項目還處在自發階段,缺乏統一的規劃、統一的管理,有礙于整體的發展和環境的治理。
3.2忽視保護和改造相結合
舊工業建筑記載著歷史,凝聚著人類進步的烙印,所以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的時候,要注意對歷史文脈的延續和體現。國外很多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都是盡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間、結構特點,針對自身的特征進行改造,方法靈活,手法豐富。這種保護性的再利用,不僅凸顯出舊工業建筑的歷史價值,也提升了人文環境質量,注入了新的社會活力??v觀我國的改造項目,總是存在著過度再利用的問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只是對舊工業建筑的內外進行簡單的裝修改造,其歷史文化性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失去其建筑特色。
3.3改造功能的單一與片面
舊工業建筑的改造的過程中,功能置換主要集中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藝術家工作室、時尚餐飲等幾種模式,這些功能已經成了改造模式的標配。其實再利用并不是簡單的模仿,而要真正地切合實際,符合城市發展的方向和特色,從而帶動周邊經濟的復蘇和環境的再生。有些舊工業建筑改造,沒有延續工業的精神內涵,僅僅是利用工業廠房的外殼。北京的百萬莊園將工業廠房功能置換成餐飲娛樂的休閑場所,然而卻是歐式風格的外觀,這是片面理解了改造而出現的盲目效仿的結果。
3.4綠色生態設計手法的缺失
我國改造項目的大部分設計往往遵循傳統,忽視了系統性的介入生態與節能技術的設計。其實,由于生產工藝的要求,舊工業建筑的熱工性能大多比較差。改造時,應當采用相應的保溫隔熱措施以及可循環再生的建筑材料,避免能源的浪費和經濟損失。如今,建筑節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因此從長遠角度看,應當協調節能與改造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強生態技術設計的意識,促進舊工業建筑改造多樣化。
4.總結
舊工業建筑不僅是歷史文化的遺存,其蘊含的經濟、環保、社會價值也是無窮的。從成都的“東郊記憶”等一系列的國內外改造的實際項目看,人們已經把舊工業建筑的改造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和更新的一個契機。針對一系列再利用舊工業建筑初期階段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做的是從投資方、設計師、使用者都樹立起歷史文化觀、循環利用觀,充分吸取國內外取得的先進經驗,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的舊工業建筑改造之路,通過多樣化的改造和利用舊工業建筑,讓其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設之中,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徐杰,《城市舊工廠再生的若干問題研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6
[2].李慧慧,《我國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2008
[3].張月淳,《失去生產功能的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初探》,重慶大學建筑學院,2005
[4].黃步甌,《成都東郊工業區舊工業建筑改造性再利用模式淺析》,西南交通大學,2006
[5].朱建偉,《基于“城市觸媒”理論下的城市舊工業廠區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東郊記憶”為例》,西南交通大學,2013
[6].崔云云,《城市舊工業建筑的Loft模式改造再利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學,2014
[7].史逸,《舊建筑物適應性再利用研究與策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2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 室內 局部空間 改造利用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對舊工業建筑進行合理的改造利用成為趨勢。在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利用時,室內局部空間重構的方式具有規模小、時間短、見效快、便于操作等優點,在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加強對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方式的研究和實際應用。
舊工業建筑的原有外墻面保留不變,以其既有的室內空間為基礎,對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設計構筑,形成新的局部空間體系,這種設計就是“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
局部室內空間重構應遵循以下原則:必須符合改造后的用途(共性);必須符合使用者的需要,達到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個性);實用性;美觀性。
北京798藝術區的改造案例就能充分說明以上原則。北京798藝術區內眾多的文化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對其所租用的舊廠房進行改造利用時,全部按798藝術區的要求進行改造,體現了藝術區的共性特點,即使是餐飲酒吧,也有濃濃的藝術氣息。在798藝術區內,每個被租用的舊廠房,使用者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造,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又張揚個性,把實用性與藝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正是由于798藝術區的中國式藝術特色,才使其不僅受到廣大藝術工作者的青睞,而且受到許多非藝術工作者的青睞,成為國內外游客必到地之一。
青島啤酒廠(圖1)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青島啤酒廠的老廠房建于1903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廠房建于1903年,屬于德式建筑,由德國漢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造,是啤酒廠最早建造的生產車間之一。其對研究當時的建筑風格、施工水平,以及青島啤酒廠的悠久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老廠房改造的過程中,原外墻基本被保留下來,至今這幢廠房仍保留較好,只是局部因風化有些破損的痕跡。因此在改造為博物館時,只是將其外墻進行了細微的局部修整,室內空間在保持原先格局不變的前提下簡單修葺。
任何舊建筑室內空間改造利用時,都要滿足新的功能對室內空間提出的新要求,室內局部空間重構主要通過“局部增建”與“局部拆減”兩種方式來滿足這種新要求。
一、局部增建的方式
(1)插入新空間
插入新空間就是在舊工業建筑原有室內空間基礎上加建新的功能空間,如樓梯、中庭、走廊、門廳等等。安特衛普碼頭住宅的實踐就是19世紀倉庫改造成現代化五口之家公寓的經典實例。
安特衛普碼頭原有許多倉庫,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安特衛普的海運業務量大幅下滑,大量閑置的工業建筑隨之出現,針對這一狀況,邁耶在20世紀80年代對安特衛普地區做了一個總體規劃設計,認為應該結合當地的情況對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按照這一規劃設計,碼頭附近的很多倉庫被改造成住宅。建筑設計師根據倉庫具有特殊結構、厚重的木材和高大的空間的特點,按照業主的要求,設計了一系列的采光系統、夾層、連廊、樓梯、管道等,將開闊的單一空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分割,創造了許多功能各異的獨立小空間,呈現出輕巧、靈活、多樣的空間效果,使業主滿意,達到了有效利用的目的。
(2)局部加建
局部加建要充分考慮新加建的空間對原建筑的影響。由于局部加建通常是在原建筑室內上方或原建筑室內中間增加新的功能空間,所以要充分考慮加建新的功能空間后帶來的整個建筑物的受力變化。只有經過精確計算,在確保局部加建后原建筑仍然是安全的,才能進行局部加建。
北京798藝術區凱旋藝術空間(圖2)的改造設計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設計師巧妙地利用了工廠廠房空間高大的特點,根據新的功能需求,在原有的室內空間中加建新的空間,再通過樓梯的連接作用,讓空間與空間之間產生銜接,產生新的交通流線,讓新舊空間和諧地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空間。
由于原發電廠的巨大空間及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可作為一個新的館址,位于英國倫敦的一座發電廠被改造為泰特現代藝術中心(圖3)。在設計師的構想中,想要利用新與舊的沖突釋放出的能量來表達舊工業建筑重生的可能性。設計師通過發電廠空間大而通透的特性,將室內空間改造為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的美術展覽館。
二、局部拆減的方式
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時,原則上內部空間的功能要求會發生較大的變化,為適應這一變化,需要對原有內部空間進行重新劃分,可以利用空間的加、減法和改變局部建筑結構來達到空間再利用的目的。室內空間局部拆減的方式使空間跨度變大,為重新設計室內空間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增加了室內空間的有效使用率。
奧賽車站成功改造成博物館(圖4)的事例,充分說明了局部拆減的方式在室內空間改造中的運用。奧賽車站改造時注重對室內高大空間價值的充分發揮,在改建過程中,拆除火車站原有部件,使內部空間改造后滿足展廳的使用需求。
在室內空間改造中,運用局部拆減的方式也可將其理解為拆減后的“少”并不是空白,而是既簡約又精致。就是要求在滿足改造空間使用功能的同時,對于室內空間的規劃和布置不要過于復雜繁瑣,以簡潔流暢的線條、精巧的構思、精細的布置達到使用功能的要求,規劃室內空間。
結語
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方式的運用,要服從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的原則。在運用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方式時,要高度重視新舊要素的融合。從對舊工業建筑室內局部空間重構的有關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對室內空間整合的過程中,對已經存在的空間格局和物體進行改造和再利用時,新舊要素的融合是室內空間重構成功與否的關鍵。這些新舊要素并非只是簡單的疊加與羅列,而是應該通過空間的合理重構,使新舊要素之間、新要素之間有機融合,從而滿足多樣化的、新的使用功能的需求,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獲得共存。
參考文獻:
[1]常青.建筑遺產的生存策略――保護與利用設計實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易.室內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陳宇著.建筑歸來――舊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精品案例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