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災害的預防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我國桉樹資源種植概述
桉樹是世界上目前公認的一種速生樹種。根據聯合國相關組織的統計,全世界大約有將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栽種了桉樹,共營建人工桉樹林約1000萬hm2,占世界人工栽種林面積的1/10,這些栽種林每年能夠提供超過1000萬m3的木材量。在我國,現在大約有20多個省區栽種了桉樹,人工桉樹林面積達150萬hm2,栽種面積僅次于巴西,高居世界的第2位。目前,我國已經種植了300多種桉樹,成規模的有200多種,范圍遍及我國多數地區,南起三亞,北達漢中,東至蒼南(浙江),西至保山(云南),海拔從40~2400m的范圍內均有種植。
2 目前桉樹林常發生的災害類型
2.1 桉樹林主要蟲害介紹
目前桉樹最重要的害蟲類群是根部的蟲害,它主要有白蟻、蠐螬(金龜子幼蟲)、螻蛄以及地老虎等類型。
2.1.1土白蟻。土白蟻屬于群體性的土居生物,主要危害桉樹幼苗樹根,嚴重影響桉樹的生長。
2.1.2蠐螬(金龜子幼蟲)。蠐螬1年繁殖1次,幼蟲在土內過冬,次年開春爬到土地表面進行取食,4月中下旬化蛹。蠐螬一般在清晨和傍晚從土層深處爬出土地表面,將桉苗近地部咬斷導致桉苗枯死。
2.1.3小地老虎。又叫土蠶,其幼蟲對桉樹的危害最大,經常把苗木的貼地部份咬斷,然后將莖葉一齊拖進洞穴。
2.2 主要病害表現
2.2.1 青枯病。青枯病菌主要侵染桉樹林中的幼樹。按其危害表現可以主要分為以下2種類型:第1種是急性,感染了這種病菌的桉苗,整株一般從發病到枯死僅需2~3周;另1種為慢性,感染了這種病菌的桉樹,從發病到整株枯死時間為3~6個月。桉樹青枯病易發在高溫和高濕環境,傳播主要途徑是根頸損傷、地表徑流和株間連根。
2.2.2 焦枯病。焦枯病是桉苗易發的重要病害,它是桉苗感染帚梗柱枝菌引發,其主要危害是使桉樹樹苗葉枯、枝枯乃至頂枯,幼樹葉子焦枯大量脫落,最后整株枯死。焦枯病易發于6~9月的多雨高溫季節。桉苗感染后從植株下部開始焦枯,向上逐漸蔓延,從而對當年和來年的生長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2.2.3 桉苗莖腐病。桉苗莖腐病屬于一種桉樹的苗期病害,該病發作時會引起桉樹從苗木莖部開始腐爛,然后逐漸枯死。在大棚育苗或者塑料薄膜里培育的幼苗,更加易受到感染。莖腐病危害范圍廣,可以感染多種桉樹幼苗,引起苗木干枯死亡,“發病的桉苗在離地面0.5~1cm的莖上,先出現不明顯的水漬狀病斑,后變為黑褐色斑塊,擴展至莖部,引起莖部腐爛。病部組織下陷,葉子凋萎干枯,直至整株苗木枯死 ?!?/p>
2.3 其它桉樹災害
桉樹的其它災害包括火災、凍災、風災等,火災包括自然火災和人為火災2種,凍害多發生在海拔500m的地區,風災往往都是發生在沿海地區。桉樹遭受臺風襲擊時,幼樹會出現傾斜和倒伏的現象,個別的會被風吹斷甚至拔起,加之臺風伴隨的暴雨,增加了樹的負重和土地的松軟程度,從而給桉樹林造成嚴重的損失。
3 桉樹主要災害的預防對策
要積極建造出利于桉樹生長,能有效減少桉樹災害發生和擴散的環境,并制定出可行的能夠加強桉樹災害的檢疫與監測措施,盡力將災害控制在萌芽階段。應該按照桉樹的樹種習性,采取適地適樹的原則,創造出有利桉樹生長的條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桉樹速生速長的優勢,并增強桉樹對災害的抵御能力。
許多種桉樹的病蟲害(如青枯?。┒际菢O易蔓延擴散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說,要控制桉樹病蟲害的發生和進一步擴散,最關鍵的是要未雨綢繆,加強檢疫工作。另外,桉樹災害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萌芽狀態易被撲滅,擴散之后就會變得難以控制,所以要重點加強日常的監測工作。
4 結語
總之,要想有效地減少桉樹的損失,就要標本兼治,預防為主。在充分研究桉樹的生長習性和栽種地區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基礎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制定詳細的防治預案,只有這樣才能使桉樹的生長得到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唐仕明,許方宏,林國榮,羅建華.桉樹扦插育苗技術[J].福建林業科技,2004(3)
關鍵詞災害性氣候;種植業;影響;防災減災;江蘇海門
中圖分類號S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160-03
海門市地處中緯地帶,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是支配境內氣候的主要因素。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海門特定的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海門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余。年平均氣溫15.2℃,自1960年有記錄以來,極端最高氣溫為38.0℃,出現在1966年8月7日和1992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9.3℃,出現在1977年1月31日;年均日照時數2 122.5h,年最多日照時數2 529h(1967年),年最少日照時數1 821h(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1 033.3mm,年最大降水量1 500.7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654.6mm(1978年);年均蒸發量1 278.3 mm,年最大蒸發量1 466.3mm,年最少蒸發量1 127.2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月際變化呈夏半年高于冬半年,最大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5%(8月),最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5%(12月)。
1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海門市優越的氣候資源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由于地處中緯度地帶,是海陸相和氣候的過渡帶,是典型氣象災害的頻發區。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干旱、連陰雨、熱帶氣旋(臺風)、高溫、冰雹與龍卷、雷暴、寒潮、低溫、大霧、大(暴)雪等,其中對海門地區農業生產(種植業)常年造成一定損失的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常發性的旱災、澇災、連陰雨、臺風、寒潮(凍害),另外,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間歇性災害性天氣。據農業受災記錄資料不完全統計顯示,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常發性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累計達到了2.30萬公頃,農作物成災面積累計7 793.12hm2,農作物絕收面積累計59.19 hm2,農業經濟損失5.77億萬元。
2主要災害性氣候對種植業的影響
2.1旱災
旱災指由干旱性氣候引起種植業在田作物因為缺乏必需的水分而產生生理性破壞,對農作物產質量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干旱以降水距平百分率為標準劃分成偏旱、大旱及特旱,依此劃分,海門地區1960~2008年大旱年份有1年(1978年),偏旱年份有13年。資料顯示,海門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干旱性天氣出現,從發生時間上可以分為春旱、伏旱、秋旱和干冬4種類型。
2.1.1春旱。春旱主要發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影響春玉米播種與出苗,設施瓜蔬作物的開花、坐果以及油菜、蠶豆、馬鈴薯等生長。1960~2008年歷年氣象資料顯示:春旱年發生率25%,其中最嚴重年份為2005年。
2.1.2伏旱。伏旱一般發生于盛夏7~8月,資料顯示,海門歷史上伏旱最嚴重的為1967年、1978年及2005年。1967年7月23日至9月20日,歷時60d總雨量僅20.3mm;1978年出現空梅現象,初夏干旱連伏旱,6月1日至7月12日,只有6月24日下雨18mm;2005年也出現空梅,春旱連著伏旱,自5月1日至7月4日,歷時65d降雨量僅25.6mm。伏旱對種植業影響較大,主要影響夏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的生長,造成受害作物萎蔫、產量減少、品質降低,并且伏旱能導致棉花等作物紅蜘蛛大發生。
2.1.3秋旱。秋旱發生在秋季9~11月,一般在海門地區發生較為普遍,主要影響棉花結鈴與吐絮,水稻灌溉,油菜育秧及移栽活棵,蠶豆、三麥和部分秋露地蔬菜播種與培管。盡管如此,秋旱有時也利于棉花鈴裂吐絮,并且對秋季作物成熟收獲也較為有利。
2.1.4干冬。干冬指發生在冬季的旱象,一般以12月至翌年2月為主,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遍布中國北部區域的干旱就是典型的干冬,造成農田淺土層土壤濕度下降,如再遇冷空氣侵襲,則易使油菜、小麥等越冬作物遭受凍害致死。海門地區對越冬農作物威脅最大的農業氣象災害就是干冬。
2.2澇災
澇災主要是由于短時降雨量超過一定程度使得農田積水被淹,作物根系土壤郁閉程度加大,致使在田農作物根系吸收營養物質受抑制,大大削弱作物長勢,出現葉片枯黃、落花、落鈴落莢甚至作物植株萎蔫死亡,形成嚴重的產質量損失。暴雨或者持續大雨是澇災的成因,而暴雨是主要誘發因子,暴雨依據劃分標準分為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3種。海門地區由于濱江臨海且地勢平坦,地表平均海拔高度僅4.96m,最低處僅3.8m,頻降暴雨時江海出現位,積水難以排泄,極易造成洪澇災害。據海門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出現大澇年份均為暴雨較多年份,如1991年7月1~2日,受臺風倒槽影響,出現連續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海門境內河水水位急速上漲,85%以上農田被淹,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從澇災發生時間看,海門地區暴雨量與頻次月際變化表現為6~7月暴雨全年最多,至10月暴雨日顯著減少。因此,澇災主要發生于6~10月。
2.3連陰雨
與暴雨造成澇災不同,連陰雨(連續性降雨)對農作物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急速的,而是遲緩發生的。根據連陰雨劃分標準,7d以上連續陰雨過程且日雨量≥0.1mm的天數達到或超過70%,若含無雨日,則該日日照時數少于5h視為連陰雨;此外,一次過程的總雨量在10mm以上,連續5~10d為短連陰雨,連續11~15d為中連陰雨,連續16d以上則為長連陰雨。當連續3d無0.1mm或者以上降水則視為連陰雨結束。按照發生時間連陰雨又可以分為春季連陰雨、初夏連陰雨及秋季連陰雨。
2.3.1春季連陰雨。海門地區春季絕大多數年份易出現連陰雨,最多年份出現4次,平均每年出現1.5次,而其中以短連陰雨居多,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3年4月27日至6月3日累計38d連陰雨。從發生月份看,主要在3~5月,其中4月居多,占57%。春季連陰雨期間田間濕度大、漬害重,造成三麥赤霉病、蠶豆赤斑病、油菜菌核病以及保護地設施瓜蔬灰霉病、菌核病等普遍加重發生,導致露地小麥、油菜等作物大面積倒伏受災、產量減少、品質降低。
2.3.2初夏連陰雨(梅雨)。初夏連陰雨主要指梅雨期,一般年份均有發生,僅個別年份出現空梅現象。初夏連陰雨或梅雨季節在海門地區主要集中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時連續性陰雨天氣常常造成在田露地農作物及保護地設施內瓜蔬作物病害加重發生,田間雜草生長旺盛,削弱目標作物的生長優勢,同樣會造成農產品、瓜蔬的產質量損失。
2.3.3秋季連陰雨。秋季連陰雨一般出現在9~10月,11~12月偶發。海門地區年平均1.5次,最多年份出現5次,并且僅6年未出現連陰雨,在出現的秋季連陰雨中也以短連陰雨為主,占59%;16d以上的長連陰雨較少,最長1次為1968年11月27日至12月20日,累計24d連陰雨。秋季連續陰雨常造成秋季露地種植的西甜瓜、大白菜等感染軟腐病菌而出現腐爛癥狀,在田棉花亦大量出現爛鈴爛桃現象,水稻因連續陰雨而易發稻曲病,秋玉米、大豆、花生等發芽霉爛,造成農作物大大減產,品質降低。
2.4臺風(熱帶氣旋)
臺風是歷年來影響農業生產最為頻繁的災害性氣候,據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主要有登陸北上型、登陸消失型、正面登陸型、近?;顒有秃湍虾4┏鲂臀宕箢愋汀呐_風影響海門時間看,每年5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現強度不等、類型不同的熱帶氣旋,但7月上旬至9月中旬相對集中,為其多發期,而8月則為熱帶氣旋影響海門地區最為頻繁和嚴重的月份;從數量上看,影響海門地區的熱帶氣旋年均2.7個,最多年份達到7個(1985年),其中影響時間最早的臺風為2006年1號臺風珍珠(2006年5月19日),最遲的則為1972年20號臺風(1972年11月8日)。臺風過境對海門造成影響主要表現為2種類型:一是熱帶氣旋本身環流影響;二是熱帶氣旋和西風帶共同影響。影響的天氣主要表現為7~9月出現暴雨甚至大暴雨與8級以上大風,常常引發花生等矮型農作物被水淹沒、玉米等高稈農作物大量倒伏、保護地大棚等設施被吹垮倒塌,使種植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2.5寒潮(低溫凍害)
寒潮是冬半年影響海門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當冷空氣影響后48h內最低氣溫降溫≥10℃,同時最低氣溫≤4℃,陸上平均風力5~7級(海區平均風力7級以上)即為1次寒潮過程。寒潮侵襲時不僅有偏北大風、劇烈降溫,還常伴有雨雪和凍害,影響海門的寒潮按照季節可以劃分為秋季寒潮(10~11月)、冬季寒潮(12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寒潮(3~4月),其中,春季還常發生倒春寒。寒潮侵襲多以低溫凍害形式傷害在田農作物,越冬農作物在遇到0℃以下的低溫,使植株體結冰或者喪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作物植株死亡或者部分死亡。伴隨寒潮低溫的霜凍主要有秋霜凍和春霜凍,其對農作物造成的傷害也十分嚴重。春霜凍對拔節后的三麥、抽薹的油菜、露地蔬菜表現出極大的殺傷性,原因在于拔節期三麥、抽薹油菜正處于低溫敏感期;并且隨著近年暖冬現象的出現,越冬三麥及油菜生長勢漸強,生育期提前,可以說春寒潮出現越晚對農作物影響越大。而秋霜凍則出現越早對秋季在田作物影響越大,一旦發生秋霜凍,未吐絮的棉桃棉絨變黃,出現爛桃,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山芋等其他喜溫作物后期成熟受到抑制,秋玉米易失收,部分露地葉菜類蔬菜也常被凍傷萎蔫枯死。
2.6偶發性農業氣象災害
相對于上述5類主要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冰雹、龍卷、雪災等則屬于偶發性或者年度間間歇發生的災害性氣候,前兩者突發性大、破壞力重,但是影響范圍小;而雪災在海門地區發生概率更小,近年來只有2008年中國南方各省出現的持續冰雪災害波及海門全境。目前,對海門種植業影響巨大的主要為冰雹與龍卷。冰雹與龍卷均是局地性天氣,影響范圍都不大,持續時間短,氣象觀測難以記錄,預測預報更有難度,但是一旦小范圍發生則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災害,對保護地大棚設施、林果樹木等造成嚴重損壞。據海門氣象資料顯示,自1960年至今海門地區龍卷風(包括颮線)、冰雹記載共有49次,其中4月、5月、9月各4次,占比8.2%;6月為8次,占比16.3%;8月10次,占比20.4%;7月19次,占比38.8%,可見海門地區冰雹、龍卷發生活躍期為6~8月,7月為發生高峰期。而雪災則主要由于強降雪、持續大雪對農作物造成機械傷害、低溫凍害等。海門市年平均降雪日5.2d,平均積雪日3.8d,歷史上海門地區冬季最多降雪日為17d(1976~1977年),最多積雪日為14d(1968~1969年),累年平均降雪初日為1月28日,最早初日11月27日,最遲初日3月18日;累年平均降雪終日為3月2日,最早終日1月5日,最遲終日為4月2日。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中,雪災造成危害主要集中在3~4月,但是作物越冬期出現持續暴雪或大雪也能造成農作物嚴重受害。如3~4月正值三麥拔節抽穗、油菜抽薹開花期,耐寒性下降,此時若春雪遲到,加上大雪融化使氣溫進一步下降,則直接導致夏糧作物減產;而冬季若出現類似持續的強降雪,也同樣對種植業生產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2008年海門地區遭遇了“1月25日夜間至29日”與“2月1日午后至3日”2次大范圍強降雪天氣,累計持續7d,過程雨雪量近41.9mm,農田最大積雪深度超過23cm,造成油菜出現機械傷口與莖桿裂縫,融雪出現的低溫凍害加重油菜的受災程度,使得當年海門地區油菜生長勢與抗逆性削弱;加之種植的油菜品種抗病性普遍較差,最終導致當年油菜菌核病呈現大發生至個別品種局部特大暴發成災,使廣大油菜種植戶蒙受了近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此外,強降雪還造成眾多保護地大棚設施被嚴重壓塌壓壞。當然,強降雪后出現的持續冰雪嚴寒天氣凍死了大量農業害蟲,尤其使2007年在海門地區達到大發生至局部暴發的外來入侵害蟲煙粉虱種群激增與擴散危害態勢受到了明顯抑制,2008年至2009年入春以來煙粉虱在海門地區的發生都呈現中等偏輕趨勢。
3預防措施
3.1在氣象上加強預測預報
針對海門地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在統計分析歷年氣象觀測資料的基礎上,抓住常發性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著眼點,做好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中長期及短期預測。爭取更多的政府資金和科研項目資金支持,開展對當地農業種植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課題研究,提高預報準確程度;并將準確的氣象災害預測預警信息及時向當地農林種植業部門,以起到事前防備的作用,增強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性的主動性。加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以盡早在龍卷、冰雹出現之前開展好一系列防范工作。
3.2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上加強防范
3.2.1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程度。農業氣象災害事關農業種植業生產安全,必須得到當地政府與農林部門高度重視,以主動加強與氣象部門的信息交流,盡早了解與掌握每一年度、每一季、每一茬作物不同區域范圍內可能出現的災害性氣候特征;盡可能做到事前介入防范,啟動相應的防御措施,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宣傳、農民參與的農業氣象災害群防群治運行機制,讓規避災害、防災減災的行動成為一種自覺防范行為。
3.2.2各項防范措施運作到位,起到實效。一是應對旱災防范措施。為了應對春旱在春玉米、馬鈴薯播種時可以采取地膜覆蓋,不僅可以增溫、保墑,而且有利于作物提早近10d上市,增產10%;在保護地設施條件下,栽培大棚西甜瓜時使用膜下滴灌,控制水滴流量;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植株的抗旱能力。應對伏旱,在玉米擺果肥、棉花花鈴肥上可加大施肥的對水量。應對秋旱,可對秋熟作物施足基肥,特別對棉花、水稻等作物早期施好鉀肥,可以大大提高其抗逆性;油菜育苗、三麥播種時,可以采取前天上水,第2天播種,下籽播種時可以適當深播。此外,應對旱災,可以引進新栽培技術,如西北農大新近研發的保水劑,確保旱期作物根系始終有必需水分吸收。當發生旱情后,必須盡快組織群眾采取多種方式抗旱。注意利用早晚抗旱;避免漫灌;加大田間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機電抗旱機械設備;對于棉田等作物上由干旱導致的紅蜘蛛普遍大發生,要及時選用殺螨劑噴霧防治,以減少次生害蟲危害。二是應對澇災防范措施。應對暴雨等強降雨造成的澇災,可以事前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塊種植,搞好田間一套溝建設,深挖排水通暢的溝渠,做到能排能灌;在汛期、暴雨來前開閘降低內河水位。當發生澇災后,及時組織群眾排干田間積水,確保在田作物不淹水,對于根系吸收受影響較輕的作物及時噴施葉面肥,增強生長勢。三是應對連陰雨防范措施。應對連陰雨,部分作物可以采用高壟栽培,此外要開挖田間一套溝,確保田間與保護地內不積水。對棉花苗床則要抬高床位,防止爛種。當出現連陰雨后,要利用晴好天氣及時對玉米等春播作物進行松土、施肥,以提高抗逆性。對于田間由于連陰雨滋生的病害,如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需要及時加以必要防治。尤其在大棚等保護地設施內,瓜蔬類病害防治在陰雨季節應該換用施藥方法,改原先噴霧法為棚內煙熏劑熏蒸防治,以免再度增加棚內相對濕度而加重病害發生。四是應對臺風防范措施。由于臺風來勢迅猛,事前對農作物無法進行防范,只能對一些保護地大棚設施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當臺風侵襲過后,則要及時扶理倒伏的玉米、棉花等作物,排除田間積水,施好補傷肥,對折斷嚴重的田塊則立即改(重)種。五是應對寒潮防范措施。應對春寒(包括倒春寒),對玉米、棉花春播作物采用地膜覆蓋;對春播四青作物、瓜蔬則利用小棚、大中棚設施栽培;適當推遲和提前每天早、晚開關棚門時間;對露地作物利用晴好天氣松土,以提高作物根系土壤溫度。為了應對秋播低溫凍害,應嚴格掌握秋季收青玉米的播種期,最遲不得遲于8月10日;推廣早、中熟棉花品種,按照“早增、早發、早收”進行相應培管,以提高優質鈴比例;適當提早大棚草莓、越冬蔬菜的地膜及大棚棚膜的覆蓋時間。應對冬季寒潮,在寒潮來臨之前,對露地越冬蔬菜采用作物秸稈、地膜等覆蓋,在冷暖尾頭天氣搞好露地其他作物的中耕,不斷提高地溫;對保護地設施蔬菜,及時抓好大棚棚門管理,在大棚內采取多層膜覆蓋,夜晚在大棚外加蓋草簾御寒;采用電熱絲育苗,提早早春瓜蔬作物苗的移栽期,并提高秧苗質量。應對霜凍,在早秋霜凍發生前,及時收獲秋熟作物,對越冬作物,特別是瓜蔬秧苗,及時采用地膜覆蓋,大棚蓋嚴棚膜;在春霜凍之前,對春玉米、棉花苗及時施好苗肥,提高其抗寒能力,對所有苗床覆蓋好地膜;春季霜凍之后對三麥、蠶豆、油菜等夏熟作物迅速噴施好葉面肥,以增強生長勢。六是應對偶發性氣象災害防范措施。由于小區域范圍內冰雹、龍卷風等偶發性氣象災害(雪災除外)無法及時準確預測,所以事前的防范工作不能發揮作用,而只有在偶發性氣象災害突發后,第一時間采取搶險補救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如發生冰雹、龍卷風之后,應該迅速組織群眾扶理倒伏作物,噴施葉面肥,對受害嚴重作物田塊則拔除改種或重種,以減少經濟損失。
4參考文獻
[1]吳富寧,劉洪偉.氣象災害系統成災分析及應急管理[J].中國水利,2009(3):45-46.
[2] 邵末蘭,謝萍.2004年湖北省主要氣象災害的影響評價[J].湖北氣象,2005(3):36-38.
[關鍵詞]煤礦 頂板事故 事故原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149-01
在我國,煤礦生產安全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瓦斯爆炸、頂板災害、礦井水災、沖擊地壓、熱害等常見的煤礦災害所造成的危險依然潛伏在煤礦生產中。而頂板事故是其中主要的災害事故,對于煤礦安全有著很大的威脅。經統計,巷道頂板事故死亡率為80%以上,可見巷道頂板事故的嚴重性,為了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須采取預防措施,降低事故發生概率。由于巷道周邊巖石應力較大,圍巖本身又比較軟弱,所以過強應力很容易使圍巖破碎,必要的預防必不可少。巷道事故發生影響因素較多,事故預防必須全面考慮,做好有效預防,以此為工人生命提供保障。
1、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的重要性
安全是煤炭事業發展的基石,是煤礦順利開采的前提。煤礦一旦發生重大礦難事故,不僅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更會給傷者家庭帶來打擊,給國家帶來損失,另外,事故的發生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預期,煤礦事故影響巨大。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是目前煤礦事故中死亡率較高的事故之一,對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必須給予相應的重視。我國是煤炭采礦大國,雖然在煤炭開采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實際上我國煤礦開展不論是開采技術上、還是開采設備上都與發達國家有著一定距離,并且煤礦開采環境較為惡劣,這都增加了煤礦事故預防難度。煤礦事故制約著煤炭企業發展,做好煤礦事故預防不僅是為了企業利益著想,更是為了施工人員生命安全著想,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具有重要意義。煤炭企業想要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步,必須保證煤礦安全,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勢在必行。
2、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2.1 地質構造
中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無疑增加了煤礦開采的難度,再者,煤礦的生產條件也決定了煤礦生產安全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危險系數比較高。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主要煤礦中,38%的煤礦處于非常復雜的地質環境中,相對來說地質比較簡單的只占據了21%。另外,在煤礦生產中,瓦斯在煤層中的含量較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引發火災。管網式的煤礦開采巷道空間布置,由使許多容易引發災害的因素聚集在一起,互相影響碰撞,更加容易造成重大煤礦災害的發生。
2.2 采礦方過失
重大煤礦災害如此多發,煤礦所處地質條件復雜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采礦方的過失才是根本原因。例如近日某礦發生的重要頂板災害事故,9名礦工死亡,開采設備損壞,人力物力損失巨大。究其原因,便是礦工在作業過程中,不間斷掘進十多米以后未遵照要求安放錨索,最終導致煤頂與巖層的分離,進而煤頂垮落形成嚴重頂板事故。而造成這一事故的更深層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礦方追求生產效益重于生產安全,在管理方面比較松弛,對工人在安全方面沒有進行足夠的思想教育,導致工人沒有強烈的安全意識,不按照要求來進行開采作業,直接導致了這場災害的發生;礦方安全、生產等部門沒有進行有力的監督管理,沒能及時發現開采現場的工人違章作業現象并進行制止,也是導致這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礦方沒有對礦工進行嚴格的技能培訓,并且沒有科學的下達生產任務的指標及合理的安排勞動組織。同時在技術方面,對于開采過程中所用到的錨索支護技術應用的不夠規范和嫻熟,沒有按照相關規程對作業要求進行修改,這也是造成事故發生的技術漏洞;礦方的相關領導部門沒能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的要求,在安全防范方面比較重視對瓦斯的管理,而對于頂板災害的預防沒有到位,顧此失彼,也間接造成了此次事故的發生。
3、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措施
3.1 技術方面
1)礦方要制定健全的保證施工質量的體系,在對工程進行驗收的時候嚴格把關,把礦、科、隊、人的責任都分配清楚,出了什么問題可以具體到人,一環緊扣一環,把每個班的工程質量都納入控制范圍。
2)積極聯系相關科研院所并進行合作研究,更加深入的對錨桿、錨索支護技術進行研究,力求在開采過程中,針對各礦所處的不同的條件,在作業要求方面作出相應的技術調整,增加錨桿、錨索支護技術的合理性及科學性,進而使開采更加安全可靠。
3)在開采過程中,對支護質量與頂板的情況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及時有效的傳達反饋監測信息,并派遣專門人員分析處理監測數據,以做到一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
3.2 管理方面
1)嚴格制定管理制度。礦方在對管理制度、作業要求進行制定時必須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 《煤礦設計規范》等相關規定,而不能說依據自己的主觀想法和以往的作業經驗,因為不同條件必須不同對待,務必使作業規程、作業措施等符合規定,更加的具有科學性,能對煤礦生產及安全更有幫。
2)加強監督管理。礦方各個相關部門要以嚴謹的態度做好煤礦生產組織、調度協調和指揮管理工作,切實認真對業務保安責任制進行有效的落實,部門干部更要放下身段,親自進入生產現場進行觀察,對生產過程的每個環節進行了解與監督,對生產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在其出現的時候及時發現并解決,以防更大問題甚至是災害的發生。
3)合理分配人員。礦方在對煤礦開采進行人員組成和任務分配的時候,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并加強管理,使領導不依靠章程指揮、礦工不依靠章程作業的現象徹底的被杜絕,在施工現場形成領導遵守章程進行合理指揮、礦工依照章程進行安全作業的好風氣。
4)重視安全防范。礦方領導部門注重生產效益不為過,但在安全方面也要加強防范,生產過程中穩扎穩打,嚴格貫徹“安全第一”的要求,不能突擊冒進。在企業改革中心西移的同時不可顧此失彼,在重視礦井通風、防治瓦斯、防治煤塵、防滅火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可能發生的頂板災害的預防工作。
4、結語
煤礦事故預防意義重大,關系著企業穩定和國家經濟發展,關乎著每一位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最大限度減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鞠路超,史繼武,梁俊嶺.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及斷面優化設計[J]. 能源與節能,2013,02:38-40.
[2]宋曉彪.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分析及預防措施[J].科技風,2013,17:148.
[3]林大力.煤礦掘進巷道頂板事故預防及斷面優化研究[J].現代礦業,2011,04:40-42.
一、我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在我縣主要表現為崩塌、崩岸、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現象。從往年的情況來看,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與暴雨、連續降水等誘發因素密切相關。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縣年汛期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但降水時間分布不均,6月份和7月份降水相對集中,因此,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尤為緊迫。
二、年汛期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結合往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和今年汛期降雨趨勢分析,在全縣劃出以下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一)崩岸、管涌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1、瓦埠湖、高塘湖沿岸莊墓鎮、羅塘鄉、左店鄉重點預防堤壩崩岸、管涌。
2、瓦東干渠、滁河干渠等重點預防滑坡、管涌。
3、中、小型水庫在暴雨和連續降雨時重點預防堤壩崩岸、管涌。
(二)不穩定斜坡土體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1、淮南鐵路線段、合淮公路、朱雙公路重點預防路基崩塌、滑坡。
2、磚瓦窯廠取土區重點預防滑坡、崩塌。
3、采石廠重點預防滑坡、崩塌。
三、工作重點
(一)全面摸底,及時制定防災救災預案。汛期前,由國土部門組織人員,對我縣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核實具體隱患點的位置、類型、規模穩定性及危害情況,督促指導鄉鎮、礦山責任單位安排好全年尤其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根據調查情況編制修定我縣地質災害總體預案。各鄉鎮要根據全縣汛期地質災害防災總體預案,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救災預案,劃定重點防治區段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由國土部門牽頭,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開發區參與,按照群防為主,群治結合的原則,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和廣大群眾的力量,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巡查和預報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縣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及時完善預防措施,落實防治任務,達到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和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
(三)分工負責,加強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重點區段監測防護。各鄉鎮、工程設施所屬單位及礦山企業要按照分工負責的要求,落實監測人員,明確監測內容及方法。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隱患日常監測,由有關部門、單位負責;鐵路沿線日常監測由鐵路部門負責;兩湖地區日常監測由周邊鄉鎮負責;干渠及中型水庫日常監測由水務局和滁河管理分局負責;小型水庫日常監測由所在鄉鎮負責;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點日常監測由礦山企業負責。國土部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重點防御區段的巡查,汛期巡查一般不少于2—3次;重要時段(如特大暴雨、連陰雨時段),要增加巡查次數。如發現重大異常情況要迅速采取預防措施并及時上報。
(四)屬地管理,及時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預報。對可能發生險情的隱患點,由所在鄉鎮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時險情預報。內容主要包括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成災范圍、危害程度等。對確認進入危害階段的隱患點,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規律、地帶及危害性等,由鄉鎮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時報請縣人民政府預警。
(五)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預防應急措施。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鄉鎮政府和有關單位要根據“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宜避則避,宜治則治。有條件的地區,可將危險區內受災對象撤出或及時進行治理,暫時無法搬遷或沒有條件治理的地區,應針對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采取必要應急預防措施,以遏制和減緩險情,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出現臨界險情的,要立即組織災害影響范圍內人員撤離,重要財產要立即轉移,并迅速做好搶險臨戰準備。對難以準確判斷是否進入臨界險情的,按照臨界險情方案運作。
(六)協調配合,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工作。災情發生后,災害發生地鄉鎮、開發區防災領導小組要立即按照既定方案部署搶險救災工作,并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的要求,向上級主管部門速報災情;國土部門要迅速組織技術力量查明災害類型、活動范圍、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圈定危險地段,加強現場監測,參與指導安全搶險救災;各級搶險救援隊伍要迅速進入現場,搶救人員;交通、通信、電力等部門要保證搶險救災工作所需交通通信聯絡、電力供應的安全暢通,并盡快恢復被破壞的有關基礎設施;民政部門要及時做好災民轉移安置撫恤工作;公安部門要維持好災害發生地的公共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實行各級行政首長負責制,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區域所在鄉鎮(開發區)要成立以政府(管委會)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協調本區域災害防治工作,并將地質災害監測重點地段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負責人??h國土部門負責做好地質災害防災的業務指導,與地質災害防治有關的其它部門,要按照統一布置、分工負責的要求,積級做好有關工作。
(二)加大宣傳力度。各鄉鎮、開發區和國土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街頭咨詢、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對基層干部和觀測人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廣大群眾防災減災和科學防災能力。
關鍵詞:鐵路養護;預防措施
Abstract: on railway maintenance problems now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me even influence to train and normal use, this in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train is particularly. I am in the last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basis and lear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project for som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ailway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U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關于鐵路養護問題現在越來越突出,有的甚至影響到列車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這在列車安全運行中尤為突出。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全面的維護、維修,一直是鐵路工程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本人依據幾年來的工作經驗和學到的理論知識,并結合實際的工程項目作如下闡述。
一、關于鐵路養護困難的原因分析。
鐵路線路是由路基、軌道組和鐵路建筑物成。它是一個整體工程結構,共同發揮各自的功用,其任何組成部分的改變或損壞,都將影響整體功能。因此鐵路養護最主要的問題不外乎是路基、軌道組和鐵路建筑物的養護和日常線路養護修理工作安排、和線路養護組織三個方面。下面就三個方面的原因分別作出闡述:
路基、軌道組和鐵路建筑物的養護困難的原因
鐵路路基和軌道的質量是否穩定可靠,是列車安全高效運行的基矗,路基和軌道養護能夠保證繁忙干線鐵路線路的可靠性,為高速列車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此外自然災害包括水災、地震、泥石流、雨、雪及人為災害,病害頻發,設備老化、磨損嚴重,建筑物設施落后。養護工作必須切實摸清病害產生原因,掌握病害發展規律,根據病害情況結合使用要求,制定整治規劃和預防措施。
(二)日常線路養護工作不到位
鐵路日常養護是一個長期持久的工作,需要職工全身心的投入,通過選擇性保養、強制性保養、季節性重點保養、單項重點病害整治,對軌道結構和幾何不平順以及線路病害進行有效的質量管理,使線路質量經常處于均衡良好狀態.而我過鐵路養護專業人才缺少,再加上養護工作安排不合理所以難免有的轄區和線路養護不到位的情況。
(三)線路養護組的原因
1.養護組織設置的原因。我國鐵路工務部門的工作人員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形成了的不良習慣比較多,使得他們在提高專業素質方面進展不明顯。另外,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還有待改善,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員的熱情。
2.養護組織人員的的管理和考核有待提高。我國養護組織人員龐大,管理困難,各專業工作隊在信息溝通能力方面還達不到要求,相關人員還沒有形成很好的協作意識,因此管理、考核有待提高。
二、鐵路養護的預防措施
根據以上對鐵路養護原因的分析,結合實際的情況,建議采取如下預防措施。
(一)路基、軌道組和鐵路建筑物的養護的措施
1.采取相應的措施,重點預防那些可能發生不正常永久變形以及各種病害的設備,減緩設備各部件發生老化,以防出現不正常磨損情況,延長各設備的使用壽命;
2.對各設備超限的永久變形和各種病害進行消除,保持各設備狀態良好;
3.周期性地修理加固、更新線路和建筑物,并根據相關的客觀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改建和改造。
4.自然災害預防措施。建立災害預防系統,在災害發生前和發生后由安全防災系統發出不同的警報信號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在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的處所或重要地段設置觀測設備和觀察員,利用高科技產品時時監控,確保行車安全,將損失減少到最低。
(二)線路養護修理工作安排的措施
對線路養護修理作業劃分為線路經常維修、線路中修和線路大修三個方
1.經常維修:預防線路發生一切問題現象,并及時消除已經發生不良后果的作業。包括:①線路維修,主要是對線路的綜合維修,經常保養和緊急補修相結合的方式。②線路巡查,包括隧道、路基和路邊工作,定期的巡回檢查,發現并及時排除故障,并做好力所能及的線路補修工作;③線路建筑物看守,在公路與鐵道交叉路口設道口看守工,維護道通秩序,保證通過道口人員人身和財產安全,同時要定期檢查和解除故障。 2.中修:對線路及附屬設施的一般性磨損和損壞部分進行修理加固、更換或局部改善,以恢復道路原有技術狀況的工程,從而消除鐵道線路上經常維修但又不能消滅的病害的作業。其主要內容是:道碴空隙地段要及時補充道碴,恢復道床彈性和良好的排水性能,同時更換變形、損毀的軌枕和鋼軌及聯結零件,使線基本情況恢復到或接近原來的標準。線路中修嚴格按照線路設計或工作量表進行施工。 3.大修:在規定期限內對設備定期進行檢修、維護,或者對已帶病運行的設備進行檢修維護,大修方案制定前應查閱平時的生產維修記錄,即損壞和維修狀況,從而消除線路上積累起來的一切不良現象,使線路質量全面恢復到原有標準或達到更高標準的作業。線路大修有兩種操作方法,一是全面更新,一是部分更新。不管什么方式都要經過勘測、設計,嚴格按著設計施工。制定大修計劃:技術方案、工期進度、施工組織、人員安排、后勤保障等等。
(三)線路養護組織設置、管理的措施
1.中國鐵路在工務段設置若干養護區,負責組織和監督區內的線路經常維修工作。此外,還設置專業的鋼軌檢查、鋼軌焊補、及路基工隊或工組,在全段范圍內流動作業,完成各自的工作計劃。養護組織要對線路進行維修、巡查和建筑物看守工作。路基特別復雜的地區設路基工區,另外還有日常的保養、緊急補修和巡守工作。
2.逐級負責,責任到人,嚴格執行標準化作業和落實精細化管理,要在養護區基層內部實施以定人員、定設備、定質量、定安全、定指標、定職責為內容的“六定”管理。每月對各養護區工務組的設備保養情況、任務完成情況和安全生產情況進行檢查考核,通過這種定職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使養路基層生產任務和安全職責層層落實,最終落實到了每個職工頭上,從而使職工的生產和安全責任明確,責任心強。
關鍵詞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勘查
Abstract: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mine environment, enhancing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event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s a long-term and important work. Therefore, value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ype of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the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O74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我國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造成損失嚴重。礦山地質災害是人類開采礦山而直接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研究的一個分支。由于迅猛發展的中小型礦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礦山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落后,大多無環保措施,加劇破壞礦區環境。開采環境明顯惡化,礦山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潛在的致災隱患不斷增多,且隨時可能發展成災,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報廢、設施損毀甚至礦井關閉、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危害分析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1.1 巖土體變形災害
1.1.1 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煤礦采空區,保留的支柱,或失去支撐能力受損的支柱,它會導致地面沉降。尤其是那些礦石埋藏淺,相對平坦的礦區發生的機構(如煤),地面沉降現象較為普遍。礦體埋藏比較深的地下挖掘,如果不能采空區回填和放,當它達到一定的規模將有一個大面積倒塌。此外,在喀斯特地區,但也由于礦井排水脫水而導致上述地面塌陷的洞穴。地面塌陷不僅破壞耕地,建筑物,道路被毀,水庫,也可以是直接導致一些地下隧道破壞的礦井坍塌,或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倒入坑內,沿下陷裂縫,導致沉沒事故,直到它停止工作停止。
1.1.2 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1.1.3 坑內巖爆 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1.1.4 采礦誘發地震 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1.1.5 場庫失穩 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1.2 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1.2.1 礦坑突水涌水 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1.2.2 坑內潰沙涌泥 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1.2.3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1.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1.3.1 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 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1.3.2 地熱 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2、礦山地質災害的勘查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發生后,在深??碧绞抢眠b感信息技術和物理勘探方法。
2.1地球信息技術方法
當前信息技術是利用遙感收集的“3S”技術,掌握地質災害的可能分布,位置和地區。這種高風險的精確定位,使用全球定位衛星系統的地質災害點,并利用遙感衛星覆蓋分析,預測的災難性趨勢。
2.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主要是指應用物理手段來檢測巖土圈的相關信息,以確定采空區,斷層位移,磁場的變化和與信息相關的其他潛在的災難,早期的分析和預測地質災害。地球物理勘探,礦山地質災害,包括高密度電阻率法,視電阻率法,瞬變電磁法,淺層地震方法。這些方法是預測地質災害的潛力挖掘的重要技術手段。
2.3環境化學調查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人們經常使用的地球化學勘探方法。例如,在礦區環境污染監測,化學檢測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應用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確定污染因子,預測污染趨勢,追溯污染源,分別為污染區和污染控制方案開發和技術支持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3、針對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要點
在劃分的基礎上礦山地質條件和地形特征和礦山開發和利用,以及控制區的不同層次的災害點的分布,以便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一般分為上預防和治療領域,特別關注區和控制區的焦點。
3.1預防和控制區劃的控制措施
3.1.1邊坡參數的合理設計,加強邊坡監測,提出擋土墻堅實的邊坡開挖后,裂紋和變形,建議做專業的工程地質調查。
3.1.2對于災難的原始點,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采礦引起的災害的復發的隱患。
3.1.3渣場棄渣嚴格,使側面的音量和坡度設計,使擋土墻設計,設置攔渣壩,以防止產生泥石流。充分和合理利用的渣場,禁止破壞(尤其是公路沿線)。
3.1.4隧道在隧道挖掘,必須支持,使礦方支持,以防止危害由于礦井坍塌屋頂邊緣,洞穴產生,特別是,在上面住戶,以防止造成上部的地面開裂。
3.1.5準備隧道排水設計,防止基坑涌水危害。
3.1.6設立監測點,監測,記錄和分析,預防措施,以確保容易災害地段。
3.1.7統一規劃礦區,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的計劃結束后,采礦。
3.2在進場道路和礦山建設的主要預防控制措施,在生活區,形成一個斜坡,以及一定數量的破壞,可能會形成一個斜坡不穩定,導致泥石流和山體滑坡以及不合理的破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可形成一個斜坡泥石流,有可能是滾石和飛石的傷害。
3.2.1科學和邊坡參數和合理的支持和加固設計合理,應設置斜坡以上的排水溝,良好的表面,阻止排水措施。
3.2.2加強現場管理,合理堆放棄土,禁止破壞;攔擋滾石和飛石的區位條件優越設施建設。
3.2.3采礦結束后的棄土場扒平套管,植樹林,恢復植被。
3.3一般的預防措施在該地區的控制,沒有一個主要的建設和建設項目可能會導致土壤侵蝕,由于表面的巖石破碎。應禁止跨境開采,以減少人為干擾,植被良好的保護和水土保持。
3.4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和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礦山復墾工作計劃,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采礦破壞不要隨意堆放,必須統一堆放礦井在開采過程中,破壞采礦邊界線以外的場地,有計劃回填采空區破壞。棄渣處理后的表土和草種樹的沉積。
結束語
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各種因素,類型,不同類型的采礦和地質災害有著不同的形成機制和表現。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不同特點,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挖掘和積極的方法,把地質災害消滅在萌芽狀態。從當前礦山地質災害勘探技術方法和預防措施以及礦山地質災害的特點類型來看,預測災難的身體變化的發展,提出的控制措施,提出合理建議,從而緩解礦山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丁雅麗.唐山市體育場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例[J].西部探礦工程,2002(1).
[2] 黃釗文.露天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淺析[J].勘察、測繪與測試技術.2007,(8).
[3] 閆車杰.礦山地質災害研究及防治探討[J].中國地質,2004,13(3):66-68.
[4] 張琦.遼寧省主要礦山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探討[J].化工礦產地質,2004(1).
[5] 劉會平廣東省的地質災害與防治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04(2):l0l-105.
[6] 岳 境,鄒繼興.露天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7,(2).
[7] 張衛東.大周市礦山地質災害的現狀及防治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
關鍵詞 玉米;倒伏;原因;預防措施;淮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056-02
玉米是淮北地區主要的糧、飼、經等多種用途的高產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揚,整地、播種、施肥、收獲等機械的推廣應用,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擴大,然而玉米生育期短,生長季節自然災害頻發,耕作、種植、管理粗放,每年玉米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現象,倒伏導致玉米減產15%~25%。我國每年因倒伏造成玉米的產量損失近100萬t [1-7]。目前我國玉米栽培中倒伏問題依然突出。因此,在玉米生產中,應采取科學的預防和補救措施,使玉米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達到穩產、高產、高效的目的。
1 倒伏類型
1.1 根倒
根倒是由于根系發育不良,土壤疏松,在下雨或灌溉后遇到大風發生的倒伏。根倒主要發生在苗期,特別是在播種前進行旋耕或翻耕整地田塊,發生根倒后要及時進行扶正或培土固牢。
1.2 莖倒
莖倒是由于植株生長發育太快,莖稈細嫩,莖基部承擔不了上部整個植株的重量而發生向地彎曲。
1.3 莖折
一般有3種:一是在節間部位折斷,但植株養分依然能運輸正常,植株仍能生長,但這種倒折后葉片光合作用降低,容易造成植株腐爛;二是在節間部位全部折斷,植株無法運輸養分造成全株死亡;三是病、蟲的危害,玉米抽穗后因莖腐病引起或因玉米螟鉆蛀莖稈蛀食降低了抗風能力而引起的折斷。
2 倒伏原因
2.1 整地質量因素
近年來,農村有效勞動力逐年減少,耕作越來越粗放?,F在全面推行小麥秸稈禁燒,有大量的小麥秸稈粉碎施入田間造成整地質量差,土壤通氣性差,透水性不良,根系下扎困難,影響根系發展,導致莖稈細弱。
2.2 品種因素
由于玉米品種莖稈細軟,植株、穗位偏高,果穗偏大,抗倒伏能力差,在遇到大風暴雨時容易發生倒伏。
2.3 播量因素
種植密度過大,玉米個體與群體不協調,導致通風透光條件差,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由于種植習慣,加之較粗放的田間管理,有些農民播種后不間苗、不定苗,導致種植密度過大,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細弱,抗倒性差。
2.4 施肥因素
在對植株施用肥料時,全部施用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鉀肥;或者施肥時期不當,易導致玉米營養的失衡,如果生長過快就會引起植株過高,從而使得莖細長,自然根部的組織缺乏強度[5-6],出現倒伏;比如在玉米拔節期追施過多氮肥,致使莖基部3~5節伸長,導致玉米生長過快,莖稈細弱而發生倒伏。若肥料過多,則由于肥料位于根部會燒斷根部,引起玉米的根部下伸受限制,失去支持作用從而出現倒伏現象。
2.5 灌溉因素
在玉米生長時干旱缺水或澆水過多時,不利于根系發育,也容易導致根莖倒伏。
2.6 病蟲害因素
莖腐病最易造成玉米穗上部莖稈折斷;玉米螟幼蟲蛀食莖稈造成空洞,引起莖稈折斷。
2.7 氣候因素
每年7月、8月淮北地區高溫且多雨,正值玉米旺長期,莖的生長速度較快,莖的組織較脆弱,一旦出現大雨、大風、暴雨、冰雹或風雨交加天氣就易引發倒伏現象[1-3]。
3 預防措施
3.1 選用抗倒伏品種 ,精細整地
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品種,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小麥秸稈要拋撒均勻,加深耕層,改善土壤的條件,促進玉米根系發育,增加次生根的生長,增強抗倒能力。
3.2 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特征特性合理種植,改善植株個體發育,培育壯苗,使植株生長健壯,減輕倒伏。
3.3 氮、磷、鉀肥合理施用
玉米雖然對氮肥需求較大,但在施用氮肥同時增施磷、鉀肥可以促進玉米莖稈的機械組織發育,有利于培育壯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再者,避免在玉米拔節期追施氮肥,以免基部節間拉長,造成莖折。
3.4 科學灌溉
玉米是夏季作物,每個時期都可能出現干旱,在出現干旱需要看天、看土壤墑情進行科學灌溉,避免水量過大或灌溉后降雨造成倒伏。
3.5 病蟲害防治
玉米生長期都要施藥,以防止玉米莖稈出現病害,尤其要嚴格控制玉米螟等蛀莖害蟲[5-7];對于玉米莖腐病的預防可以選用抗莖腐病的品種;對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有2種方法:一是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口基數,清除堆放在溝邊、路邊的舊玉米秸稈;二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制成顆粒劑丟心,用辛硫磷3.75 kg/hm2摻細土120 kg/hm2混勻后丟心。
3.6 噴施化控劑
噴施化控劑可在玉米7~10片葉時進行,在噴施時要嚴格掌握噴施時期及藥量。過晚化控,會影響對玉米的控制效果;噴得過早,在化控植株的同時,也抑制雌穗發育。低肥力的中低產田、缺苗補種3類苗地塊及因特殊原因生物量明顯不足的地塊[6-7],不宜化控。高水肥、耐密植的高產田品種地塊適于化控。
4 倒伏后挽救措施
雖然采取各種栽培技術預防玉米倒伏的發生,但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倒伏依然會發生。倒伏后可采取如下挽救措施。
4.1 苗期倒伏
此時玉米苗齡小,可采取將玉米苗扶正,并將根部培土,促進根系發育。
4.2 拔節期倒伏
這時玉米氣生根正在下扎,植株可以自行恢復起來,不用人工扶正。
4.3 抽雄灌漿期倒伏
可以將玉米植株輕輕扶起并找來物品固定,避免用力過大造成根部拔起[8-10]。
5 參考文獻
[1] 王若冰.淮北地區夏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預防對策 [J].現代農業科技,2013(3):64-67.
[2] 李景峰.淮北地區夏玉米漬澇災害及其防御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65-67.
[3] 王恒亮,吳仁海,朱昆,等.玉米倒伏原因與控制措施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11(10):1-5.
[4] 冷大賓.夏玉米倒伏成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5(13):42.
[5] 王振軍,雷曉天,郭志剛.夏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 2011(10):122-123.
[6] 徐麗娜,黃收兵,陳剛,等.玉米抗倒伏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J].作物雜志, 2012(1):5-8.
[7] 孫冠中.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4):273.
[8] 張繼余,劉姝,宋朝玉,等.玉米倒伏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山東農業科學,2009(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