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五村村位于小河鎮中心地段,該村距圩鎮1公里,S454省道、X064縣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676個居民戶,2703人,黨員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個以生產蔬菜、水稻為主的農業村。自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我鎮重點圍繞“產業引領、文旅結合、秀美鄉村”三個關鍵詞,著力在五村村打造鄉村振興小河樣板?,F將我鎮五村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我鎮嚴格按照“七改三網”、“8+4”建設要求,重點抓三個方面。一是村組道路建設工作?,F完成建設點周邊入戶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時硬化廣場鋪貼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溝500平方米。二是環境整治亮化。下衛、中間屋等建設點上所有空心房、牛欄、廁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墻粉刷5000平方米,外墻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鋪蓋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擋墻90平方米,回填綠化種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組織民工出工清理路邊柴草、垃圾300余堆,購置垃圾筒10個。基礎設施的建設,解決了五村村最想解決,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打牢了五村村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基礎,增強了發展能力。
目前,五村村鄉新農村建設正緊張有序地向前推進。后續將會添置文體娛樂基礎設施,建設魚塘等項目使陣地規范化建設上檔升級。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農村;農民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82-01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靈魂的發展。同時,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就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中的方向定位問題
當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主體的認識還不夠明確。農民自身缺乏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大多數農民都感覺農村文化無關自己。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應是方向定位問題。主體地位的確立,決定著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為誰服務。文化農村就是以農民為主要參與者、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生產對象,以文化產業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新農村形態,其突出特征是農村的文化資源與精神生產成為推動農村自身發展的主要力量與核心機制。
(二)農村文化資源匱乏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落后地區農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農村文化設施落后,文體活動貧乏單調,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部分文藝作品脫離農村生活實際,不能較好地反映當代農村的精神風貌。
(三)對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
實現文化農村、提升文化“軟實力”往往不能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他們忽視文化建設,也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農村文化的繁榮是民族文化的繁榮,民族文化的繁榮是國家文化的繁榮和綜合國力的強大。建設農村文化,實現文化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二、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設新農村,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相連的。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農民可以學習到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技能和本領,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認識和自覺性,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農村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農村文化建設的范疇,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運用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農村文化建設不僅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而且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三、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發揮農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民創造文化的主體作用。農民群眾既是文化農村的建設者和創造者,更是文化農村的受益者。農村文化建設的活力源泉正是廣大農村群眾,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還是廣大農村群眾。沒有廣大農村群眾的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活力。
.(二)加強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之間的交流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鄉土文化與現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農民所需要的現代鄉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與農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農村文化濃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領時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間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農村建設
優秀的民間文化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正確認識民間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蘊藏在農村傳統民間文化的精髓,激發農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并沒有變,農民在我國人口中所占的主體地位并沒有變,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農村社會乃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變。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任務。農村社會要進步,中華民族要振興,我們自當認清形勢,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勵精圖治,共同來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云和縣;童話鄉村;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069-02
1 研究背景
1.1 云和縣建設童話鄉村構想的提出
云和地處浙西南,生態環境優美,名優特產豐富,木制玩具蜚聲海內外,有較豐富的森林、水力、旅游資源?!吧剿覉@、童話世界”已經成為云和最大的特色。云和縣經濟發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績,但原有發展方式帶來的消費結構、分配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比較突出。童話鄉村建設是建立在童話文化基礎之上的鄉村全面開發,圍繞童話文化打造的一批旅游特色區點和旅游產品,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有形載體。創立獨特的童話文化旅游品牌,給云和縣各鄉村帶來的是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可以帶動當地特色農業、休閑產業、手工業等產業發展。
1.2 云和縣建設童話鄉村的可行性
(1)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為建設童話鄉村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云和地處浙西南,居麗水市中部,位甌江上游,龍泉溪貫境而過,麗龍公路穿城而過,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4%,生態環境質量排全國第10位,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理想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境內有以“綠谷平湖、瀑布飛流、巖峰多姿、曲溪田園、綠島秀麗”而著稱的浙江第二大人工湖――云和湖,云和縣還是“中國木制玩具城”、浙江省生態示范縣。
(2)木玩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建設童話鄉村提供了物質基礎。近年來,云和大力實施“小縣大城”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特別是木制玩具蜚聲海內外,全縣共有木制玩具生產企業659家,產品暢銷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類產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木制玩具生產、出口基地。
(3)新農村建設為構建童話鄉村提供有利條件。云和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內聚外遷和內聚外引并重的發展格局。通過深入實施“萬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不斷提升農民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依托木制玩具產業讓農民有業可就,規劃建設農民新村讓農民有房可住,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了進城農民子女就讀“同城同待遇”,努力化農民為市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統籌城鄉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普惠而靈活的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初步建立,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更加優良。
1.3 建設童話鄉村的目標需要進一步細化
以“環境優美、生活寬裕、和諧陽光、幸??鞓贰睘榻ㄔO目標的“中國童話鄉村”概念已經形成,但由于各鄉鎮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要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建設童話鄉村,也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因此,進一步明確什么是童話鄉村、怎樣建設童話鄉村以及如何評估建設水平就顯得尤為迫切了。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為童話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的考核標準。
2 童話鄉村的內涵和目標
2.1 童話鄉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它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新要求;它體現的是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決策和新舉措,凸顯的是全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條件和新機遇;它還是農村振興歷史進程的新起點,是“三農”事業發展的新希望。而云和縣建設“中國童話鄉村”正是在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云和縣情和發展特點對云和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度概括。
2.2 童話鄉村建設提出的主要目標
(1)生產發展。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經濟發展全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從而為增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生產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村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2)環境優美。是指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高,垃圾集中處理,飲用水安全。環境優美,既要保護林木資源,同時還要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綠色養殖,大量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少用化肥農藥,確保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
(3)村容整潔。是指村舍整潔衛生,布局科學合理,農民享有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好條件。村容整潔,就要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4)生活寬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采取綜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廣泛開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生活水平,使廣大農民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5)和諧幸福。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人際關系融洽。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農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孤、寡、老、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人們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3 建設童話鄉村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 基本原則
(1)目標明確原則。評價體系選取的指標應充分考慮童話鄉村建設的目標,從“生產發展、環境優美、村容整潔、生活寬裕、和諧幸?!钡确矫孢M行指標設計。
(2)系統全面原則。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要科學完整、整體把握,必須能夠涵蓋童話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且各評價指標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
(3)科學評價原則。評價指標的內容和構建方法具有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客觀、準確、全面反映童話鄉村建設的本質特征。
(4)簡便可行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要貼近云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評價指標的選擇盡量簡明實用,選取數據采集方便、來源可靠的指標,便于統計和實際操作。
3.2 基本框架
(1)“生產發展”子系統二級指標5個。其中“人均GDP”反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機械化生產率”反映當前農村機械化生產水平高低??紤]到云和縣域的木玩產業、特色農產品優勢等,我們用“特色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來反映木玩、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對當地經濟的支撐能力;用“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參與率”反映對新產業開發和鞏固實力;用“非農產業就業比率”來反映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情況。
(2)“環境優美”子系統二級指標6個。我們用“肥料農藥使用達標率”、“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農農村大氣質量”、“農村主要河流水質”和“生態農業面積比率”等5個指標反映農村自然環境保護和生態優勢水平;另外設計“農村童話景觀工程投資額”來衡量農村童話童趣特色的建設水平。
(3)“村容整潔”子系統二級指標5個。我們設計“房屋建設規劃達標率”和“垃圾集中處理率”反映農村干凈、整潔狀況,用“農村道路硬化率”、“農村自來水入戶率”、“農戶衛生廁所比例”反映農村改水、改廁、改路實施情況。
(4)“生活寬裕”子系統二級指標5個。我們用“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農村人均住房面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和“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這5個指標來衡量農村生活寬裕水平。
(5)“和諧幸福”子系統二級指標6個。我們用“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農村高等教育入學率”反映農村教育發展水平;用“農村平均預期壽命”和“農村社會治安滿意度”反映農村生活質量;用“村務公開率”和“一事一議制度普及率”來反映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3.3 評價方法
(1)確定評價指標的標準值。
云和建設童話鄉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創新性舉措,參照國家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并考慮云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們確定各指標的標準值如表1所示。
(2)確定指標權重。
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首先把握童話鄉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明確童話鄉村建設的側重點,依此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子系統的權重。然后通過層次分析、征求意見,最終確定二級指標權重。(見表1)
(3)利用綜合法進行評價。
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各指標的分值。
某項指標分值=該指標實際值/該項指標標準值
第二步:計算各指標得分。
各項指標分值=該指標分值/權重分數
第三步:得出童話鄉村建設程度。
童話鄉村建設程度=各指標得分之和
4 結語
由于歷史和發展的原因,云和縣各鄉鎮自然條件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要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建設童話鄉村,將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特別是體現童話特色的量化指標仍需完善。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設童話鄉村評價指標體系在實踐中難免會出現有待改進的地方。參考文獻
[1]李明賢,李立清.新農村建設評價理論及其實踐研究[J].農業經濟導刊,2007,(4).
關鍵詞:縣級圖書館;新農村建設;措施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h級圖書館作為城鎮建設的文化前沿,與本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密不可分,通過傳遞和輸送科技信息等服務舉措,助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其主要服務對象應是廣大的農村讀者和急需新技術、新思路的新型農業及鄉鎮企業??h級圖書館服務職能發揮得如何,將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水平,關系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加大對縣級圖書館的投入和建設力度,轉變服務觀念,改進服務方法,提供信息支援,搞好文化服務,是今后各級主管部門和廣大圖書館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1 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與需求
1.1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
有的地方基層文化站因運轉困難,已經形同虛設,農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沒有,存在“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廣播電視難”等問題,健康的文化活動得不到有效開展,低俗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在偏遠鄉村的個別地方,賭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動沉渣泛起,破壞了淳樸的鄉風。農村文化建設嚴重滯后,與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很不協調,只有把農村文化搞紅火,才能把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目標得以實現。
1.2 新農村建設對文化的需求
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和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體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農村的完美結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緊貼縣域農村實際,新農村建設對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民需要及時掌握了解:一是黨和政府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二是在新品種引進上的信息資料服務;三是新農業的種養管理技術;四是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五是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信息;六是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服務;七是自然災害的預防等常識。
2 縣級圖書館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
2.1 開展思想教育
要使廣大農民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致力于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去,就必須首先轉變其思想。圖書館為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系統的政治理論知識,通過書刊資料或其他方式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各項政策,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2.2 促進農村教育發展
圖書館可以以文獻和非文獻形式在農村舉辦各種活動,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造就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圖書館利用其信息傳遞功能,可通過向教育主管部門和農村中小學提供人才需求和國內外教育發展的信息,引領農村教育發展方向,加快農村教育發展速度。
2.3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傳遞科學情報是現代社會賦予圖書館的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圖書館匯集了農業各種相關書籍,包含著大量的農業科技和農民致富知識與技術。農民通過對這些知識、技術的獲取,將快速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質和專業技能,使農產品的品種、質量、產量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2.4 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活寬裕”,不僅是指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溫飽問題的解決,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時,農民的文化需求也同步得到提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顯滯后,文化生活貧乏,精神窘迫困頓,降低了農民的“幸福指數”。圖書館能夠通過開展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使文化產品、文化消費品惠及廣大農民,真正體現新農村農民生活的寬裕。
3 縣級圖書館為新農村建設的服務舉措
3.1 加大資金投入,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資金保障
把新農村建設服務納入縣級圖書館年度建設規劃,并設立新農村建設服務專項基金。爭取政府的資金,設立新農村文化服務專項經費。按新農村文化服務的計劃,逐步增加購書經費,注意采購普及性、適應性、時效性強的農業科技書刊,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3.2 轉變服務觀念,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理論支持
圖書館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服務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為重點,以讀書活動為載體,不斷拓寬服務領域。一是樹立服務觀念,堅持良好的職業道德??h級圖書館要堅持不懈地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為科技興農做出貢獻。二是加強學習,不斷強化圖書館對科技致富的參與服務意識??h級圖書館要在指導思想上把為振興農村經濟服務放在重要位置上,安排足夠力量,扎扎實實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做出貢獻。三是抓好信息反饋。在圖書館設置意見箱,定人管理,定期開箱,歸類整理讀者的意見和建議,對自身服務存在的問題限時整改,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3.3 改進服務模式,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資源平臺
一是轉變服務,不斷發掘圖書館的服務潛能。縣級圖書館要在堅持館內陣地服務的同時,還要引導館員走出館門,把館藏資源投放到農村,深入到農村一線為農民讀者服務。二是建立農村流動圖書館。把農民所需求的圖書等資料配備到流動圖書車上,定期深入農村實行上門服務,解決農村讀者遠離圖書館,不方便查閱圖書資料的需求,緩解農民讀者看書難的問題。三是密切協作,提高服務實效。縣級圖書館因現行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限制,單靠自身的力量很難做好新農村建設信息服務工作,必須與縣級其他相關部門搞好協調合作,互通信息,并借助行政力量把服務工作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新農村建設服務質量。
3.4 開展活動,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有效載體
通過豐富的館藏、多種媒體的宣傳以及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社會各階層的參與,引領大眾閱讀。一是送文化下鄉活動??h級圖書館,要根據科技興農發展年度規劃,針對季節特點,把農業科技知識,致富信息等制作成宣傳圖片、資料、影像光碟等,通過巡回放映、發放等方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信息資源服務。二是舉辦特色文化展覽活動。定期舉辦以新農業種養技術、鄉鎮企業建設、民營經濟發展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專題文化展,為農民讀者提供技術資料服務。三是開展專題講座。定期舉行農科專家專題講座,為農民解難答疑。
3.5 建立局域網,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提供共享資源
一是建立電子圖書館,開通局域網絡。在縣、鄉、村建立圖書服務局域網絡,設置圖書服務網站,把服務觸角擴展到村級圖書室。三是加強培訓。定期開展鄉村兩級圖書網絡服務骨干培訓,達到會操作使用,會維護管理,會排除一般故障。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讓新農村建設得到更廣泛的信息資料服務。
參考文獻
[1] 十堰市圖.縣級公共圖書館為“三農”服務存在的問題及舉措.http:///,2006.5。
[2] 周梓平、陳永初.江陰市圖書館為農村信息服務案例剖析――兼談縣級圖書館服務創新思路.http:///,2007.11。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黨的十七大報告).四川黨的建設,2007.11。
[4] 王增紅.圖書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思考.中國科技信息,2006.12。
關鍵詞:農村區域規劃 農村發展 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107-02
一、發達國家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一)英國的農村區域規劃經驗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最早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其農村區域規劃實行的也比^早。英國的《城鄉規劃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這一法律為基礎,他們給每個城鎮與村莊劃線,目的在于建立一個適合當時情況的統一規劃體制,以便有效解決當時土地占用引發的矛盾和問題,并為更加合理的規劃提供可能,也為地方政府執行規劃以及通過購置土地落實規劃提供財政支持。
英國一直以來都注重“集鎮”的發展,并推出了相應的扶植政策,通過鼓勵各地發展集鎮,來為那些離開農業的居民找到新的就業機會提供幫助。英國的集鎮也是從村莊發展而來的。當一個村莊要發展為集鎮時,首先,要考慮它是否具備支持鄉村腹地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它與鄉村人口的關系能否成為地方服務中心,是否有利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其次,還要考慮村莊是否有適合發展工業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會服務,例如醫療、教育、污水處理服務等等。這樣分析之后,人們發現,在英國能夠適合發展成為集鎮的地方其實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國僅有1000個左右。能夠發展為集鎮的村莊,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發展潛力,而且其未來發展還不能對周遭的環境造成影響。
在英國,居民參與鄉村規劃設計,已成為農村區域規劃制定和實施的基本模式。因為只有當地居民,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們應該如何在當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與規劃師思想的有效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應該怎樣安排下水道,應該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項,都需要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的溝通。鄉村布局時,考慮的因素較多,沒有哪一種規劃思想能夠適用于所有鄉村的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國在進行農村區域規劃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進行討論,其目的就是讓當地居民充分地表達其意愿和觀點。
(二)美國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美國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村莊,在美國農村,農戶大多是在鄉村各自的農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國的農村區域規劃具有獨特之處。美國進行農村區域規劃時,主要考慮這樣四個原則。第一,滿足當地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綠化美化鄉村環境;第三,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民眾的生活傳統;第四,恰當地突出鄉村固有的鮮明特色。
美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基礎很好,其開發建設投資是由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負擔。其農村區域規劃的實施是由開發商來承擔的。具體來看,美國聯邦政府投資建設連接鄉村間的公路;地方政府籌建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供水廠等;開發商負責鄉鎮社區內的交通、水電、通信等配套生活設施的建設。
美國政府也在引導鄉村進行“生態村”建設,強調保持鄉村土壤肥力,保護水源和空氣清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些都為美國鄉村地區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三)韓國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在上個世紀60年代,韓國的城鄉收入差距還比較懸殊,其農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韓國為了促進鄉村發展,掀起了以農村開發為核心的全國發展戰略,有些類似于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韓國通過其“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鄉村發展和城鄉收入差別減小。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一階段,政府設計規劃了多種工程,用以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比如建設鄉村公路、橋梁、新農村會館以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韓國政府為項目實施免費提供鋼筋和水泥。先建設哪些項目,也是由當地農民根據當地生產生活情況自己決定,以使建設項目更好地滿足當地人的實際需要。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二階段,政府是實行分類指導的方針。韓國政府首先對鄉村進行分類,對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村莊,重點培養人們的“自立”精神,并繼續支持村莊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對于農業發展潛力大的村莊,倡導“自助”意識,重點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生產的基本裝備水平,同時合理布局村莊,促進多種經營發展;對于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村莊,重點是協助其產業發展,比如,促進其鄉村工業發展、農副業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發展等,政府鼓勵并支持農民采用機械化等先進生產技術手段,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
在韓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三階段,從時間上看已經進入21世紀。其“新農村建設”由初期的政府主導的、具有“官辦”性質的鄉村運動,已經發展成為完全由民眾參與的民間社會運動。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致力于促進民主法制建設、社會道德建設、集體意識教育等方面。
韓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改善了鄉村環境,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促進了其鄉村的文明發展和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促進了國家在城鄉之間得以和諧發展。
(四)日本農村區域規劃的經驗
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已經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但其農業和鄉村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鄉村人口老齡化、農地資源越來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業基礎還是對農村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日本的科技發展也助推了日本農業和鄉村的進一步發展。
在日本,農產品大多實現了精細化生產,并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的加工產業。這適應了日本社會對于農產品質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現今日本居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普遍較高,由此又帶動了日本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新興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因此,單一的鄉村規劃,已經不能滿足日本鄉村區域發展的現實需求,結果使得日本的農村區域規劃轉而開始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在日本的鄉村建設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鄉村的“一村一品”規劃,目的是通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來提升農村的經營效益。突出農產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價值,突出農產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突出農產品的加工傳統與特色還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通過多層系地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就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也拓展了農產品的消費客戶群體,結果是極大地提高了鄉村農業的經營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規劃,與農產品的市場開發策略緊密結合,使大分的農業縣面貌煥然一新,使日本鄉村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安定、環境優美的典范?!耙淮逡黄贰币巹澦鸬木薮蟪晒?,已經使這一舉措在日本逐步推廣開來,并且引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相效仿。比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就發起過“一州一品”運動,泰國也在全國開展過“一村一品”的農村開l運動等。
日本農村以其自然條件和物產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農產品為中心,進行鄉村規劃設計,促進了地域經濟發展。其鄉村發展規劃綜合了地域特色產品、生產經營技術水平、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綜合性規劃設計同時滿足了當地生產的要求和市場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總之,在規劃之初,務必要對農產品生產區域特點、市場需求走勢等因素,進行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綜合分析。要以差異化和個性化為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村區域發展規劃。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綜合化的規劃可能引起的同質傾向。區域規劃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是農產品,還要進一步擴展到景觀環境改善、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公共福利等多個方面,并且還要由農村發展聯系到城市消費,最終才能使農村區域規劃促進城鄉之間經濟協調發展。
二、發達國家農村區域規劃給我們的啟示
由于各國國情的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村區域規劃模式。但是,發達國家在農村區域規劃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教訓也值得我們記取。
(一)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獲得政府的支持
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其本身就需要技術、資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輔助與支持,離開了政府的支持,農村區域規劃就無法制定和實施。農村區域規劃不僅能為農村區域發展提供宏觀發展方向,也能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持。
通過農村區域發展規劃,能夠促進實現國家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在這一過程中,各級政府應積極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為農村區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在規劃背景下,農村區域也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比如,美國每五年修改一次農業法,并且由政府主導制定長遠而系統的發展規劃,以此來對農村區域規劃進行規范。
(二)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
農村區域規劃的對象是鄉村,這是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因此,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現實需求,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來保護農民的權益。比如,日本制定了《農業振興法》《村落地區政治建設法》《土地規劃利用法》等,就是為了應對農村區域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傷及鄉村和農民利益的問題。
另外,在規劃過程中,英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普遍會主動引導農村居民參與其中,從制定規劃開始就悉心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在實施過程中,在每個具體階段,都要吸引農民直接參與其中。通過農民的直接參與,不僅使其意愿直接體現在農村區域規劃中,而且也調動了農民參與規劃落實的積極性,這極大地減少了規劃實施可能面臨的阻力,保障了農村區域規劃的順利開展和預期的效果。
(三)農村區域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需要突出重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
發達國家在農村區域規劃上,更加追求“生態文明因素”的凸顯和那些“可以留給后人的東西”,即對于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的保護。這些觀念都值得我們借鑒。
目前,我國在許多傳統村落和鄉村環境,都得到了較好保護。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郊區與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近郊區的大量農地轉變成了建設用地,這就使鄉村的環境和文化遺跡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給后人的鄉村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存越來越少。從農村區域規劃的角度來看,這被認為是“城市病”正在郊區和鄉村蔓延,工業文明正在蠶食鄉村傳統文明。
未來我們在制定農村區域發展規劃時,必須以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為基本理念,倡導發展太陽能、秸稈汽化燃燒技術等,以實現農村資源因地制宜多樣化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對于鄉村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還要充分考慮低碳排放、節能減排、環境承載力等問題,以促進農村區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鄧蓉,鄭文堂,華玉武.梯田的悠久歷史與梯田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價值[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5(12)
[2] 桂俊榮.國外農村建設與中國新農村建設對比研究[J].世界農業,2013(11)
[3] 郭永奇.國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及借鑒:以德國、韓國、日本為例[J].世界農業,2013(3)
[4] 李錦宏.區域規劃理論方法及其應用――基于欠發達、欠開發地區視角[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5] 孫碧榮.日本農業區域規劃發展分析[J].世界農業,2013(6)
[6] 楊山.鄉村規劃理想與行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 葉齊茂.發達國家鄉村建設考察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8] 趙穎秀,鄧蓉.京郊農業低碳化發展研究初探[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2(4)
[9] 鄭文堂,鄧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
[10] 鄭文堂,鄧蓉,胡寶貴等.論北京都市型現代循環農業發展[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3(4)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影響;建設現狀、問題及措施
在當今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社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國家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極大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在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扶持之下,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但面臨城鄉地區不斷向前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處于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各項基礎設施在建設和投入使用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一個時間長遠、系統性較長的工程,需要繼續加大投資,加強管理。通過有效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進一步帶動先進生產技術的有效投入,進一步增加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經濟產生的影響
1.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包括了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多方面內容。農村經濟要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注重加強對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程度,因為基礎設施是開展各項經濟活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其對助推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指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以及對推動農村全方位發展有利的各項設施和措施,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的基礎水平,助推經濟健康發展,將高科技的先進技術應用到農業農村生產當中,真正實現農業操作的自動化、機械化?;A設施建設還包括了改善農村面貌,進行有效的規劃,建造加強垃圾分類處理,維持良好生態環境。簡單說來,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改善生產生活水平。未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該從“三農”問題角度入手,對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進一步的完善,開展針對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更好地梳理農村經濟發展的全部脈絡,保障農村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1]。
1.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經濟產生的影響
加大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村地區服務職能、服務效率,促進農村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反映,也有利于增加廣大基層群眾的經濟收入,助推鄉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諸城市下大力氣劃撥出專項資金,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不斷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更好地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生態條件進一步改善,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強化農村改廁規范升級和后續管護,80%的村莊達到濰坊市一類村莊標準。完成農村改廁12萬余戶、建設農村公廁171座、生活污水治理村莊477個。30%以上農村居民實現清潔取暖。社區公共服務不斷優化,改造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92處、衛生室150處。統籌基礎設施建管,推進水、路、氣、暖、物流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管護。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的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大幅提升,為農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礎保障,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互促進、融合發展,讓美麗宜居鄉村創造美麗經濟。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現象,這種問題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視,勢必會對未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滯后是制約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原因,主要在于農村基礎設施配置不合理,存在總量不足,農村生活設施建設任務有待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結構不平衡,項目基本是直接服務于農村生產生活的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在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種服務設施投入存在不足,在整體布局上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和設計,致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難以和當地的實際農業發展相結合。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老化現象,配套設施不健全,缺乏科學的后期管理,導致有的工程成了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2],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短時間內出現了運行障礙、缺陷,根本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同時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鋪張浪費,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2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幾年,中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各地抓住利好政策,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道路、農村飲水安全等涉及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在具體工程建造過程中,經常存在資金供給不足或者各項資源利用不到位的現象。廣大農村地區所建造的各種基礎設施普遍表現為運行效率相對較為低下,尤其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邊遠地區,由于受到建設資金不足和當地農業發展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缺乏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滯后性、效率低等特點,有的工程還存在建設完成能不能有效運行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基礎工程建設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監督,造成了設施建設效率低下,建設質量相對較差,項目后期管理不到位等情況,影響到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進程,既浪費了國家資金,又影響到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
2.3地方政府部門的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工程,一旦脫離了政府部門的資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步履維艱。但從當前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地方年度財政收入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足。由于扶持力度不足,直接影響到政策的執行和實施,政策落實不到位,難以落地,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影響到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同時也對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制約。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措施
3.1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各個工作部門的具體職責,發揮各個部門的優勢作用,加強對資金資源項目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不斷向前推進,切實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市級政府部門應該對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負總責,并將建設工作進行進一步的細分,明確建設工作,重點落實各項責任,強化保障措施,在人員部署、人力資源組織、財政安排方面進行有效協調。另外,應該因地制宜地統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技術扶持和技術引導,積極扶持新科技新技術的有效應用[3]。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不斷加強技術革新,積極開展網絡建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領帶動作用,為技術革新創造更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提高基礎設施的運行水平。
3.2完善投入機制
為了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應該加快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廣大農民群眾普遍參與,社會廣泛支持的投入機制,實現對各項資金的針對性整合,要按照專項資金專用,用途不變,統籌合理安排,集中投入,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則,針對性地利用好各項資金資源,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扎實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還應該加快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和引導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中,按照誰投入、誰運行、誰管理的原則,加強對基礎設施的針對性管理,保證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運行效率。
3.3建立長效機制
應該堅持政府為主導,農民參與為主體,落實各項責任,注重建設成效的原則,進一步探索城鄉一體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并形成全新的公共服務機制,探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運轉機制,加快培養市場化的運轉,維護隊伍,提高設備的運行水平。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評價機制,加強對農村建造的指導和有效監督,對于工作不積極,工作政策落實不到位的,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在建造和發展過程中,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我們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加強技術和政策方面的改進,切實提高整個設施建造質量和建造效率,保證各項基礎設施的配置更加合理,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以此來帶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增加農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農村市場[J].農業經濟問題,2000(7):2-3.
[2]鞠晴江.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30(3):113-116.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小城市;發展模式;津市市
一、小城市建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1.新農村建設的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表現在五個方面:1)生產發展。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2)生活寬裕。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農民的財富增加,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3)鄉風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進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鄰里之間,生產上要相互幫助,生活上要相互關心。鄉風文明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4)村容整潔。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民的生存環境,這是建設新農村的外在表現。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機制,實現農民自己當家做主。
“新農村”的“新”,就體現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上是以生產發展替代經濟發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實;以村容整潔替代社會和諧;以鄉風文明替代文化繁榮;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再具體一點說,新農村的新表現在:發展新產業、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建立新體制??梢哉f,這都是從統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對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高度概括。
2.農村經濟建設對小城市的依托
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生產,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近年來,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現象,農業生產長期徘徊,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土地不斷減少,這些問題顯然單靠農業生產是無法解決的。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問題,缺乏城市的帶動作用,新農村建設最終是不可能完善甚至不能實現。應當盡快以小城市建設為契機,加快城市化進程,發展農村經濟。農村問題首先表現為農業人口過多,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方面可以轉化一部分農村人口,使他們脫離農業生產,提高農村人口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可以促進農村的發展,通過把部分鄉鎮企業轉移到城市,可以解決這部分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人才、技術支持等問題,促進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小城市發展模式的選取
1.小城市的發展定位
小城市的發展定位決定了小城市的發展方向。小城市所在區域有一定的范圍,這個范圍指的就是小城市的經濟力所能輻射到的范圍,由于小城市經濟力的輻射作用,這個區域內的物質生產、商品流通、信息交換、資金融通等經濟活動均以該小城市的發展與運作為中心。因此,小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性質是決定小城市發展定位的根本因素[1]。以小城市為其經濟活動中心的一定的區域為農村區域,由此決定了小城市的發展定位為一定范圍農村區域的發展中心。具體表現為區域內農業發展中心、農村工業化中心、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心、第三產業發展的中心、農村城市化中心、農村外向型發展中心等。小城市的諸中心的具體定位也就是它的諸種城市的經濟功能,而它的集合功能就是通過對區域內農村的經濟服務和生產力能量的輻射來促動農業、農村工業、農業產業化、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村逐步實現現代化。這也就是小城市作為一定農村區域發展中心這一發展定位的含義。
小城市的發展定位與大、中城市的發展定位不同。小城市是一定農村區域的發展中心,而大中城市則是現代大工業的集結地,是包括交通通訊、資金融通與貨幣運動、商業貿易在內的大流通中心,是在更大范圍內包含農村區域在內的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一體化綜合發展區域的中心。小城市要在它所定的發展位置上有成效地運作,就須遵循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躍位、不要越位。那就是不能在城市性質、城市功能、城市規模上搞拔苗助長,盲目升級,也就是不能朝集中大工業、發展大流通、必辦高等級科學、教育、文化事業的大都市化方向發展,而要安于作為一定農村區域發展中心的小城市之位。二是一定要在帶動區域內農村經濟的發展上面做足文章。
2.津市市發展模式的取向
津市市是湖南省的一個縣級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歷來是湘鄂邊際的工業重鎮,現轄4鎮3鄉和4個街道辦事處。據2006年統計,總人口達到26.7萬,其中,城鎮人口18.34萬,鄉村人口8.36萬,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積68.3km2,建成區面積10.66km2,是一個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雄厚的工農業基礎,根據津市的發展條件及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我們認為,津市市應該采取支柱產業、城郊型、生態性的發展模式。
(1)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津市工業基礎雄厚,全市擁有工業企業170余家,并已全部實現民營化,湖南汽車車橋廠目前已成為國內三噸輕型車橋生產規模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專業化車橋廠,在全國輕型車橋市場的占有率達70%以上。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鹽基地,湘澧鹽礦是全國第一家真空制鹽企業,其供開采工業儲量為12.2億噸。隨著湘澧鹽礦80萬噸精制鹽擴改項目的竣工,天盛電化公司10萬噸燒堿項目的建成投產以及下游產品如聚氯乙烯、無水硫酸納、雙氧水、漂白劑等產品的進一步開發,津市將成為湖南省最大的鹽化工工業基地。津市的產業發展要充分利用輻射范圍的資源優勢發展產業,產業發展形成以汽車、鹽化、食品三大工業板塊為支柱、多種門類配套的工業體系。通過產業經濟的發展提高城市的整體經濟實力,由此帶動輻射范圍的區域經濟大發展。
(2)城郊結合型的合理布局。城郊結合型的布局就是以城區為中心,發揮城市的職能作用,帶動郊區的發展,激活郊區的經濟,引導郊區的產業結構,使郊區成為城鄉的紐帶,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又要注意環境的保護。由于城郊土地資源數量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城市的擴展要和郊區有機地結合起來,切不可把郊區當作城市向外擴展、隨意擠占的空間和垃圾堆放場所,也不能當作獨立的經濟區域,應視為整個城市中具有生態調節功能和環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在實施城郊型的戰略中,要宣傳政策,嚴格管理,充分發揮城郊兩者優勢,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使土地利用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有機結合,達到保護農業用地,使其產生更大效益的目的。
(3)生態型的發展思路。經濟發展以往追求急功近利,采用掠奪開發、瘋狂索取的做法。津市建設發展為保證長期的持續發展能力,一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摒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走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經濟質量為目標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二是要產業的生態化,把產業活動納入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中,把產業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置于城市系統的物質、能量的總交換過程中,實現城市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三是要搞好城區主體綠化,包括清潔交通體系、環境的美化、優化,水資源的凈化、大氣保護等。通過這些措施,不斷地增強城市的生態功能,自凈功能,保證城市的發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質的提高。
1.與所在區域內的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小城市的發展同所在區域內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是正相關的關系。區域內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小城市發展的基礎。有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由農村經濟發展而來的對城市功能的需求、對城市發展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會有小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隨后之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功能的齊備、城市市場的繁榮、城市人氣的興旺,小城市的發展則對所在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引導、帶動和促進的中心作用,這一作用對農村經濟之市場化、現代化尤為明顯。所以,小城市與所在區域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是小城市發展的必要的條件。
2.不同小城市發展重點的差異
不同的小城市之間,它們作為一定農村區域的發展中心是共同的,但卻有各自發展重點和相應的城市類型之別。形成差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農村區域之間的差異。全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這就包含了不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同為一定農村區域的發展中心,小城市之間卻有城市發展重點與不同重點功能作用發揮的差異。換言之,不同農村區域中的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發展之戰略重點的選擇,從而會形成不同類型的小城市。
3.城市建設的合理規劃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協調結果修編城市規劃,劃定城市在規劃期內的增長極限范圍[2]。由于歷史原因,各小城市的城市規劃都優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的城市規模和城市規劃確定的城市規模不一,又因為在城市規劃編制的過程中,是按各建設部門的用地計劃匯總確定城市規模,這不利于節約用地,也和現在的以供給制約并引導需求用地原則不一致,所以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對城市規模進行調整,劃定城市具體的增長邊界,嚴格控制城市郊區農用地用途轉變,切實遏制住城市任意外延的趨勢,以保證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