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港口物流;寧波港;地區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2
近年來港口物流和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飛快,港口物流的發展對城市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為直觀的表現在港口物流在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方面,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的擴大,港口物流還需要提升與改進,從而來更好的促進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地處沿海的寧波,由于沿海港口的地理優勢和海洋運輸產業的發展,其港口物流得到了進一步成長。而港口物流的發展一定會和城市經濟發生必然的關聯性,因此研究寧波港口物流對促進寧波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就更有意義。
一、港口物流對區域經濟的作用
(一)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港口生產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是港口物流對經濟推動的重要方式,港口所帶動發展的一系列經濟產業,同樣是地區經濟與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港口物流的發展,還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大型企業的投資,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港口物流的發展改變了區域的經濟結構,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港口物流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過程示意圖見圖1)
圖1 港口物流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過程示意圖
(二)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港口的生產發展在促進港口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其他行業的生產發展,尤其是對與港口關聯性較大的行業?,F在港口的功能已不再是單一化的,而是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了。港口不單單有港口直接相關產業,而且還憑借港口擁有便利交通運輸條件和相對便宜運輸費用的優勢,集聚了眾多港口依存產業;這就大大促進了城市中物資、人員、資金、信息的交換流動,促進港口物流的快速發展,從而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與生命力。
(三)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
由于港口物流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應,使得城市產業的經濟輻射能力大大增強,各產業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進而產業中的優勢產業就會脫穎而出,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然后經過城市產業結構之間的不斷調整優化,最終向著高級化產業方向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
二、寧波港口物流與寧波經濟概況
(一)寧波港口物流現狀
近年來寧波港口物流需求擴張速度越來越快,物流供應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逐步改善的物流環境越來越符合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為更直觀地了解寧波港口物流的現狀,本文選取寧波港口吞吐量、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等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指標進行分析。
(1)港口吞吐量
港口吞吐量是衡量一個港口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寧波港貨物吞吐量的增長速度也大大加快,從2007年-2012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見表1)可以看出近幾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增長迅速。
表1 2007年-2012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
(2)集裝箱吞吐量
由于寧波港有廣闊的腹地,足夠數量的集裝箱,使得寧波港可以有足夠的條件開展國際集裝箱運輸業務,擴大寧波港口物流的國際影響力,從而促進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從2007年-2012年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的增長(見表2)就可以看出寧波港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港口。
表2 2007年-2012年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
(二)寧波經濟概況
近年來,寧波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城市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而一個地區的生產總值可以大體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因此本文選取了寧波近四年的GDP來反映寧波經濟概況,經過建立增長趨勢圖可以發現寧波從2009年的4214.6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6524.7億元,每年的GDP都在增長,這說明寧波市是一個極具發展動力的城市。
三、寧波港口物流對寧波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變量的選取與說明
由于港口物流是一個涉及到眾多因素的復雜產業,所以要衡量一個地區港口物流發展的水平,必須要選擇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指標。經查閱大量書籍和計算統計方法,本文認為評價一個地區港口物流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有以下兩個:
第一個港口吞吐量。港口吞吐量反映港口物流活動的重要指標,能反映出一個港口的生產規模的大小及港口生產經營能力,港口物流所有業務的規模大小都需要采用港口吞吐量這一統計指標。
第二個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作為體現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是國際上公認的權威統計指標,同時也是各地區在經濟統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為了更為直觀的表現兩者之間的聯系,我選擇通過建立兩者間線性回歸法的函數關系來證明兩者間存在的具體聯系。
(二)運用線性回歸法進行分析
為了研究寧波港口物流對寧波經濟發展到底有何影響,本文運用了計量經濟學中線性回歸法來分析,用(G)來表示寧波GDP,即把寧波GDP來代表寧波經濟的發展水平;用(T)來表示寧波港口貨物吞吐量,即作為寧波地區港口物流的發展水平。為了使計算結果更為精確,本文選取了從2005年到2012年寧波市貨物吞吐量及GDP作為研究數據,通過建立數據表,可以看出2005年-2012年寧波市貨物吞吐量與GDP都取得了快速增長(見表3)
表3 2005—2012年寧波市貨物吞吐量及GDP
按照寧波港口貨物吞吐量和區域生產總值的數據(見表3),把參數取對數,建立函數關系式:Log(G)=c+alog(T)+u
使用統計軟件eviews6.0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第一步要檢驗的是異方差,其次要檢驗異方差性,經過查表得出,在自由度是3的條件下,T^2在5%的顯著水平上統計臨界值是7.80,而得出的結果中nR^2=5.50
然后要檢驗序列的相關性,通過D-W檢驗和LM檢驗,發現其有兩階序列相關。
因此根據廣義差分法,加入了AR(1),AR(2)作為解釋變量,建立方程:
Log(G)=c+log(T)+AR(1)+AR(2)+u
再次使用eviews6.0進行線性回歸得到:
Log(G)=2.73+1.03log(T)+[AR(1)=1.34,AR(2)=-0.57]
(2.55)(9.56)
從上面的函數關系可以的得出,樣本回歸系數是1.03,是一個正數,也就是說寧波港口物流發展與寧波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的關系。這也和我預期預測的結果相似。接著從方程擬合度方向上來說,在模型匯總表中,可決系數達到99.5%,證明了這個模型擬合的結果是非常好的。
最后從參數顯著性方向出發,第一步要做的是方程顯著性F的檢驗,在顯著性水平a為0.005的條件下,得出臨界值F0.005=(3.16)=3.24
根據上述的回歸分析,可以發現寧波港港口物流對寧波經濟的增長存在影響,主要體現在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對寧波經濟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兩者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寧波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寧波經濟就會增長1.03%。這說明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是寧波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能很好的促進寧波經濟的發展,所以要建設好寧波港口物流來進一步促進寧波區域經濟發展。
四、發展寧波港口物流促進寧波區域經濟增長建議
(一)完善港口物流運營體系
港口物流的發展離不開物流園區的支持,港口如果擁有一個強大實力和高運作效率的物流園區,將會大大推進其港口物流的發展。寧波港要加快物流園區發展的步伐,必須建立高效的港口物流運營體系,使港口物流從生產到消費整個環節上都能延伸,形成與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互補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
(二)加強現代港口物流服務平臺建設
要努力打造寧波現代港口物流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國際貿易平臺等項目。把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作為目標,加快國內外貿易商、物流服務商、采購商、制造商入駐東部新城,構建“一站式”的通關中心,建造一個集采購、展示、物流、展覽、交易、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貿易物流平臺,提升寧波港口物流的服務水平,為寧波經濟發展添加新的動力。
(三)加強港城產業結構間的互補
因為港口是寧波港城市產業結構發展的核心紐帶,所以要充分利用寧波港口這一優勢,使得寧波港乃至沿海產業帶城市的金融業、工業、貿易、商業向港口集聚。把港口和港口區域變成一個多功能化的地帶,使港口區域發展成多種產業聚集的綜合經濟區域,從而讓港口和城市的一體化程度大大提高,經濟協調能力大大加強。
(四)完善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
加大交通、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力度,把構建港口物流集疏運網絡作為發展寧波港口物流的重要舉措。要結合寧波港自身優勢特點,積極構建陸??盏榷喾N運輸方式相互協調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完善寧波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的建設。而在港口建設角度看,要整合寧波港口岸線的優勢資源,優化港區后方堆場和集裝箱碼頭的布局,使集裝箱碼頭和堆場向集約化、規?;姆较虬l展,集區優勢,發揮規模效益。
(五)積極培育壯大物流企業
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需要寧波物流企業的加入,為使寧波港口物流更好更快發展,重要一步就是要積極培育壯大寧波的物流企業。通過推動企業間兼并、聯合、收購等多種形式,然后經過各種形式的整合重組,最終形成一批有實力的物流企業。
(六)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設
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要跟上信息化的腳步才能更好促進港口物流的發展,而要建設信息化的寧波港口物流,首要就是要強化港口的信息化管理,加快港口的數字化建設,完善港口的信息化網絡,能使渠道和信息網絡一直連貫和暢通,來提高港口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同時要建立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信息處理平臺,能夠實現各類信息及時準確的對接,使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建設綜合物流信息港,來更好的支持寧波經濟的發展。
五、結語
寧波港作為大港,其港口物流的發展直接影響寧波城市經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對寧波港口物流進行分析,探討港口物流對寧波城市經濟作用,對寧波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文通過剖析寧波港口物流與寧波區域經濟的現狀,對寧波港口物流促進寧波區域經濟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針對寧波港口物流的發展提出進一步促進寧波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高遠東.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2]李華.未來我國港口發展的趨勢—港口物流[J].港口經濟,2011(1).
[3]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范圍經濟
早在1998年,就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技術創新是解決資源浪費問題,實現高質量經濟增長的惟一途徑;技術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新產業的發展;技術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并因此得出結論,“技術創新是人類財富之源,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正是技術創新,促成了各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梢哉f,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沒有哪樣事物能比創新顯得更為重要,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而且也決定了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弱。是因為創新,使眾多的區域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崛起,并走向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區域創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圍經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在從大的流域經濟、省級經濟到縣級經濟乃至更次一級區域經濟的范圍內展開。區域創新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和“推進器”.區域創新能力也成為區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蘑要標志。
1區域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從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過渡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閃以知識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顯著地區別于以土地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農業經濟和以資本為最基本生產要素的工業經濟。
傳統的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存在收益遞減的基本經濟規律和經濟增長的極限,并且隨著人類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如果沒有新的資源替代,其發展動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識經濟卻不同,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和知}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由于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無窮性和可再生性等特點,使知識資源可以無限創造和開發,從而避免了傳統經濟的各種弊端。與傳統經濟依靠大量生產要素的投入推動經濟增長不同,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其實質就是依靠不斷的知識和技術創新。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在創新驅動下.知識產品的成本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而下降,知識越使用價值越大,從而沖破了傳統經濟收益遞減的基本規律.形成了收箍遞增的特征。時,南于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是無限的.創新主體的創新產品——新知識和新技術理論上講也是無限的.這就使得以其為基硎:的知識經濟的發展空間也具有無限性。在創新馳動下,經濟發展永無止境,既不會枯竭,也不會中斷,而是持續不斷。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2區域創新提高了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
區域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即商品和勞務產出量的增加。根據這個概念可以推斷,一般情況下.區域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要素投人的增長,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則可稱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則可稱之為集型約增長方式。在區域經濟的增長過程中,速度和質量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之所以對立。是因為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質量常常不可兼得.提高了經濟增長速度,卻損失了經濟增長質量;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卻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若要統一,就必須兩者兼顧,而其關鍵就是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區域經濟發展往往注重的是速度。而忽視質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速度和質量都無法顧及;相反,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區域經濟發展卻可以達到速度與質量的統一。集約型經濟增長,關鍵在于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效率,而這種效率的改善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的。因為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在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上能夠發揮三重作用:①技術創新能夠以知識和信息等無形生產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資源等有形生產要素;②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有形生產要素的反復和循環使用;③技術創新有助于開發新的生產要素或尋求替代生產要素。顯然,技術創新有利于區域經濟采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以降低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物質消耗.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因此,技術創新是提高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有效手段。
3區域創新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區域產業結構是特定區域內務產業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內部符行業及企業問的構成及相互制約的聯結關系。區域經濟增長是以區域內各產業部門的增長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增長過程實質上是區域內各產業部門增長過程的綜合結果,因此區域經濟增長要求區域內各產業部門之間要保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合理和高級化的產業結構,能使區域經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符產業協調發展,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不合理、低級化的產業結構會降低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并最終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
事實上,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要受很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如國民經濟增長水平、資源條件、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經濟政策、投資結構、勞動力流向等。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就是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的,其中技術創新是關鍵的因素。根據熊彼特的觀點,技術創新就是導人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可大大地提高潛在的產出水平.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就是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的效能和效益的過程。因此,技術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決定性手段,或者說,產業結構升級就是技術創新的展開過程和邏輯終點???。產業結構升級,既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也包括落后產業的淘汰,還包括新興產業的創生。
4區域創新推動著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基本要求是人類能動地調控“自然一經濟一社會”復合系統,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利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是擴大資源供給的有效途徑
相對于人類對資源的無限需求而言,資源的供給是受到嚴重限制的。眾多制約因素中,一個關鍵的囚素就是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進步水平。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對資源供給增加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技術創新可以使幾年前人們還難以想象其利用價值的自然物成為今天寶貴的資源,從而使資源供給的絕對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使資源供給的相對數量增加。
4.2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
發展中國家的大量事實表明.技術水平落后和技術創新乏力是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環境經濟決策失誤的直接癥結。此,保護生態,減少環境污染也必須依靠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對環境保護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環境污染:第二,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能夠幫助人們治理環境污染:第三.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有利于培養人們的環境意識,在樹立持續發展的觀念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4.3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是推動社會文明的變革力量
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作為推動社會文明的變革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改變著人的價值觀+直接和間接地決定著人類的理想和信仰:第二,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幫助實現正確的領導與管理,影響社會的政治生活;第三,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人們社會關系的調整;第四,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和學習時間,使生活更加豐富。總之,社會文明程度與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水平成正比。
所以,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而且能帶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
5區域創新有助于創新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獲得范圍經濟
【關鍵詞】地方高等教育 區域經濟發展 市場需求
一 地方高等教育應面向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
1.地方高等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用企業的話說,以市場為導向就是要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其主要產品就是完成學業的畢業生,而這些產品的銷售過程就是畢業生走向就業崗位的過程。高校畢業生能否實現較為充分的就業,對于打造地方高等院校品牌來說十分重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
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市場運行的規律,在市場調配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務于本地方和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進步,它的市場終端主要在院校所在地和經濟區域。因此,研究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必須研究區域經濟的結構特征和發展趨勢。換言之,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就是研究就業市場的走向,只有清晰地掌握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脈絡,才能把握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走向。
當然,同樣以就業為導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微觀的操作,如通常所說的“訂單式”教育。這種做法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夠實現畢業生的充分就業,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是,教育產品的生產是有一定周期的,如果不能超前規劃,必然會因為生產的遲滯期而使接受畢業生的企業的生產受到影響,或者因為急于滿足企業的人才需要而違背教育規律;另一種做法是宏觀把握市場發展的趨勢,通過科學的手段,獲取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動規律,以超前的敏感調整學校內部教育資源的配置,從而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時候有充分的產品儲備滿足需求,而在市場需求萎縮的時候,已經轉移了主打產品的結構和樣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較為理想的狀態應是人才培養數量、層次與社會需求曲線同步變化。因此,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等教育,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保持畢業生的供給數量、質量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教育。要始終保持這種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就要從市場需求形成的源頭――區域經濟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開始考察。
2.區域經濟的結構特點對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影響
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性技術人才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責,相應地,區域經濟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正是地方高校教育專業設置、調整、改革、發展的主要依據。過去我們僅僅從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應轉換視角,從地方高校畢業生能否實現充分就業的角度看地方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 區域經濟發展對地方高校就業的影響
1.區域經濟發展會影響就業規模
區域經濟發展對地方高校發展的推動作用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了經費保障。地方高校的經費主要靠地方政府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了,才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所以區域經濟發展是增加教育投資的基礎和前提,而教育投資的增加必然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地區的經濟越發達,其可能投入的高等教育經費就越多,從而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越快、規模越大、質量也就越高。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則意味著大學生就業隊伍的規模隨之擴大。同時區域經濟發展也會擴大了地方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當然,區域經濟發展在推動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模擴大的同時,也為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經濟上的保障。
2.區域經濟發展使得社會職業對大學生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社會職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地方經濟的發展現狀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地方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要求高校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生產、管理、服務人才。實現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關鍵就是要努力提高經濟生產的質量、效率與效益,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這都離不開高素質的生產、管理、服務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任務主要還得依靠高校來完成。
3.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范圍
區域經濟發展導致職業類型不斷變化。使新的職業不斷產生,舊的職業不斷淘汰,這就意味著經濟發展對職業的變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而當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或為人們生活服務時,必然與新產品、新設備、新工藝技術、新的經營管理相聯系,新的職業類型也隨之出現;(2)區域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變遷,而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變遷將影響職業類型的分布狀況。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職業種類和對從業者的素質與能力要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對大學生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與創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的職業由于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對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大,造成人才奇缺,形成了所謂“熱門職業”,而一些傳統職業由于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而慢慢萎縮,甚至于消失。而“熱門職業”由于其人才的緊缺性,往往會有較好的經濟待遇,因此,它們大多會成為大學生擇業的主要目標。
4.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流向
區域經濟收入狀況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學生擇業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發達的地區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如廣東、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由于經濟實力雄厚、經濟增長速度快,對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崗位供畢業生選擇。同時,這些地區經濟活躍、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為畢業生提供了一個能充分發揮自己才干的大舞臺。因此,許多大學畢業生將前往這些地區就業作為首要選擇。中西部則相反,國家應采取一些激勵措施,鼓勵大學生志愿到中西部發展。
三 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地方高校就業的對策
1.積極開展創業帶動就業
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是穩定就業形勢的需要。創業者通過創辦生產服務項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不僅可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而且以一定的倍數創造就業機會。積極開展創業帶動就業工作,鼓勵畢業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效緩解當前就業壓力,有效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業帶動就業,應做好如下幾點:
(1)強化組織培訓,提升創業能力。將創業培訓作為當前就業培訓的主要內容,作為全面提升勞動者創業能力的重要舉措,盡快建立滿足城鄉各類勞動者創業需要的培訓體系;(2)落實優惠政策,加強創業扶持。首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根據財力發展情況,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創業專項資金;其次,嚴格落實相關政策。督促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對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和創業者及時發放創業補貼、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等資金,減免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稅費,激發創業者創業和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積極性;(3)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協調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金融支持政策,積極爭取貸款授信額度和信貸資金,加大對創業企業的信貸投入;(4)搭建發展平臺,拓寬創業空間。一是項目平臺。針對創業者“找項目難”的問題,通過社會征集、網上搜集、個人提供、有償設計等形式,采集開發一批投資小、見效快、市場前景好的項目,供創業者選擇;二是載體平臺。要利用社會資源,大力開發和培育創業載體。可通過購買、租賃等形式,在城區選擇部分門市房,作為創業孵化基地;三是指導平臺。勞動保障部門牽頭,要抓緊成立創業指導專家咨詢顧問團,比如由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專業人員及中小企業負責人、成功創業典型組成。
2.促進充分就業的財稅政策
區域經濟發展可以促進地方高校就業,那么,政府可以采取積極的財稅政策激發區域經濟發展。也就是說政府可采取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的間接措施。具體如下:
(1)實施低稅負鼓勵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目前,許多發達國家以較低的宏觀稅收負擔來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促進就業。在處理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問題上,從事著輕稅的稅制改革,通過實施減稅讓利給納稅人,來鼓勵社會創辦更多的企業,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為地方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2)實施差別稅率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作為活躍市場的基本力量,吸納了社會上及高校畢業生大多數就業人員。為了鼓勵發展中小企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行差別稅率。一是在所得稅和流轉稅上根據納稅人的效益規?;蛘咂髽I規模實施不同的稅率,規模大的適用高稅率,規模小的適用低稅率或者零稅率;二是實施所得稅的累進稅率,對企業利潤水平低的實施較低的稅率;三是規定起征點,對所得稅或者流轉稅規定起征點,在起征點以下的則不征稅。
3.建立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贏關系,更好地促進就業
密切企業與地方高校的聯系,強化校企合作,實現企業和地方高校的互利雙贏,特別是高校的主動性與企業的積極性是校企合作的關鍵。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方式或模式,應根據各地區經濟社會狀況、科技水平以及校企各自的利益分配,因校制宜、因企制宜。為了體現學校的主動性,學校應建設特色優勢學科。地方高校要結合地方實際,緊緊圍繞地方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當地社會經濟需要及其結構變化,主動地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使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最大限度地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一致,使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符合地方的現實需要和未來需要。地方高校設置專業應遵循“發展需要驅動”原則,緊密結合社會需求。
高校一定要有意識地建立和企業對接的機制,要有對接的組織構架,不能光埋怨企業、埋怨市場,關鍵是自己的立足點要改變,要有實實在在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和行動,這樣才有可能和企業建立起一種互信機制。這樣地方高校與社會建立聯姻關系,也為地方高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 結語
經濟增長必然帶來就業增長,但實踐證明這個假定是經不住考驗的?,F在,經濟的高增長與高失業率同時存在,并已成為無法回避的一個矛盾。因為很多因素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是復雜的,比如技術進步,從短期來看,技術進步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產生就業擠出效應。但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能大大增加社會產出,提高社會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導致社會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產業結構的演進,尤其是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又具有就業增長效應。雖然經濟增長不一定能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但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是就業的必要條件。因此,面對13億人口大國這樣的具體國情,我們需要制定一個把就業增長放在首要位置的經濟增長戰略。我們可以通過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經濟政策選擇、投資重心與結構調整、產業類型選擇、技術進步政策等的安排,以謀求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雙重實現。
參考文獻
[1]高慧等.中國各地區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作用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1)
[2]羅清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3)
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經漸成氣候,在今后較長時間里,這種趨勢將繼續得到加強。
一是產業轉移的層次會逐步提高。產業轉移的重點將由以前的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如輕工、紡織服裝、制鞋等,逐步向電子、機械等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換。產業承接地的勞動力優勢與區位優勢是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轉移時主要考慮的因素。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時,更加注重產業承接地的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綜合優勢。
二是產業轉移的主角發生轉變。在產業轉移初期,政府主要通過出臺促進地區間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等相關政策措施、舉辦洽談會和推介會等形式,推動產業轉移機制的形成,加快產業梯度轉移的步伐。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企業的主導作用將會越來越強,以前作為主角的政府將逐步淡出,并集中力量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和進行有效的監督。
三是產業轉移的領域不斷擴大。產業轉移從過去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或單個產業,向包括相關產業的整體性轉移;從單純的制造業向制造業、服務業和研發業務轉移。不同產業之間相互整合,不斷拓展轉移領域。
二、國內產業轉移的方式
從現實情況看,目前國內產業轉移主要涉及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包括五金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電子信息、家電、家具等,其轉移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擴張性轉移。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起步較早的加工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相當基礎和規模。受土地、資源、交通運輸、勞動力等成本增加的影響,這類加工企業在當地繼續發展的空間有限。因此,這類加工企業急于向外擴張和發展,并在此過程中,淘汰原有的比較陳舊的設備和相對落后的技術,采用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生產線,大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實力。如佛山的陶瓷工業,隨著窯爐技術的進步和陶瓷工藝的發展,整個行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在粵北建立新廠房和采用一些新工藝和設備的方式,提高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在新廠房建成投產后,一些企業將佛山的舊址改建成企業的研發中心,或把原廠房拆掉,獲取土地升值價值。
二是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由于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產業競爭激烈,一些企業可能轉到其他地區或其他行業謀求發展機會。由于中西部地區開發時間較晚,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商業市場、房地產市場開發潛力巨大,吸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的流入和產業的轉移。
三是基于生產成本的產業轉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一個普通勞動力每月可能要1,000多元的工資,但在山區可能只需要800元左右。這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很大。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是市場對生產要素和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新一輪產業升級主要是通過市場調節的形式,將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出去實現的。
三、國內產業轉移的條件
一般來講,國內產業轉移應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東部沿海地區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其發展經濟的愿望強烈,發展潛能較大。這是產業轉移的社會條件。二是轉移產品或產業的市場需求比較旺盛,這是產業轉移的市場條件。三是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環境容量差異。在承接產業地區的環境容量大,環境準入的壁壘小,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空間基礎條件。
四、國內產業轉移的路徑
從產業梯度轉移趨勢看,國內產業轉移基本遵循以下路徑:
一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向中西部地區欠發達省份轉移。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土地、人力、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嚴重制約、產業梯度轉移成為必然趨勢。近年來,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省份的企業紛紛到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中西部地區落戶。中西部地區也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如安徽省憑借自身在區位、土地、人力和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主動融入長三角,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梯度轉移。2007年,安徽省來自滬蘇浙的千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就達868.7億元。目前全省55%以上的省外資金來自長三角。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一些傳統的農業大縣也在四五年內迅速完成工業布局,如望江縣多年前幾乎沒有規模以上工業,2004年至今,該縣經濟開發區已入駐77家工業企業,帶來79.3億元投資,其中七成以上來自長三角。
二是在同一區域內,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隨著珠三角企業向外擴張和轉移的要求日益迫切,廣東省積極探索“飛地”式的產業轉移模式,由珠三角城市與欠發達的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聯手建立產業轉移工業園,共同為轉移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如位于粵西的廉江市經濟相對落后,年生產總值僅有100億元,低于珠三角的一些鄉鎮。2007年2月,廉江市和佛山市順德區聯手創辦了順德(廉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目前,第一期960畝土地基本開發完成,并成功引進了16家珠三角的企業,其中建成投產8家,在建8家,總投資3.5億元。作為全國最大電飯鍋生產企業之一的廣東威王集團已在廉江投資建廠,并計劃繼續投資8億元擴大生產規模。與順德工廠相比,該集團在廉江生產成本至少可以低7%至8%。今后,廉江工廠將作為企業的主要生產基地,產量將達到公司總產量的60%。順德工廠將主要負責該集團的產品研發。
江蘇省在城市化進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工業化較早的蘇南地區向蘇北區轉移產業的現象。2004年,蘇南地區向蘇北地區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1,893個,總投資641億元,投資額同比增長高達82%;而2005年,向蘇北地區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的總投資達到702.3億元。在所有投向蘇北地區的工業項目當中,機電、紡織、化工類產業占6成以上。
三是從城市向農村轉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以前位于城郊和郊區的企業現在處于城市的市區或城市主要功能區。基于城市發展、安全生產和減少污染等考慮,這些企業將被搬離城區,并主要搬到遠郊區縣。如北京市為治理工業污染、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加大重污染企業停產或搬遷工作的力度。截止到2007年10月,北京市先后停產了北京化工實驗廠、北京焦化廠、首鋼特鋼公司、北京染料廠、北京橡膠一廠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同時加大“五小”企業的關停淘汰力度,小鋼鐵、小化工、小造紙、小玻璃等企業基本全部退出北京。在2002-2007年問,按照《北京市推進污染擾民企業搬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辦法》的要求,該市近200家城區內的工業污染擾民企業實施了搬遷調整,涉及鋼鐵、化工、電子、汽車、機械、輕工、食品等多個行業。到2007年底,四環路內已基本沒有工業生產企業。這些工業企業騰退的約900萬平方米的土地將主要用于發展服務業和完善城市功能。同時,北京市還要求在2008年之前,污染企業全部遷出五環路,落戶到五環以外的農村。目前,全國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對工業污染實施搬遷。每次城市產業的調整升級,都推動著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如不能將企業搬遷與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技術創新、技術進步有機地結合起來,則搬遷企業只能在減輕城市環境污染的同時,造成農村新的環境污染。
五、國內產業轉移存在的一些問題
推動國內產業轉移,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利于將中西部地區的資源、能源、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與東部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有效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增速均超過了東部地區,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區域之首的局面。與此同時,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地區合計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在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東部沿海地區可能出現產業空心化,并不全力支持本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在發展新產業時,投入大、成本高,在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受到總體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約和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在創新機制尚未建立、新興產業不能及時培育發展并形成規模、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還沒有完全形成時,將現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東部沿海地區可能失去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出現產業空心化,并導致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在東部沿海地區內部,也存在著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除上海外,包括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福建和江蘇在內的相對發達地區,仍然存在著一定范圍的欠發達地區。在廣東省的21個地級市中,珠三角、山區和東西各點1/3。從人均GDP來看,山區和東西兩翼的人均GDP只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4%和60%,只相當于珠三角地區的19%和26%。2005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三角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文件,鼓勵本省產業向山區和東西兩冀轉移,并建立若干產業轉移園區。浙江省也積極鼓勵省內產業轉移,每年省內內部轉移的資金占轉移資金總量的2/3。
二是產業承接地投資與創業環境有待改善,商務成本偏高。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西部的大多數省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已有較大改善,但因遠離口岸、運距長、運輸周期長、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對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在承接產業轉移的軟環境方面,中西部地區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政府辦事效率不高、行為不夠規范、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相關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財務、咨詢、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較為落后,特別是在當地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使一些外來投資者可能面臨政府扶持有限、資金來源單一、融資成本過高和企業后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產業承接地缺乏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和商務人才。此外,文化環境的差異也影響了當地的投資軟環境。此外,中西部地區產業層次較低,尤其是西部地區,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占據了較大比重,對于承接產業較發達,產業層次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轉出產業也有一定難度。
商務成本也是決定是否向中西部進行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來講,商務成本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成本、生產服務成本、生產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關于生產要素成本,雖然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但缺乏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員。在中西部地區雇用高級員工的費用比東部沿海地區還高,很難招聘到素質優秀的高層管理人員。因此,中西部地區的人力成本并不占絕對優勢;中西部的工業用地成本與其他地區相差不明顯,甚至要高于東北地區,西南地區的商業用地成本甚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原料上攤派各種費用和稅負,使原料成本高于企業預期,資源優勢并沒有完全轉化為成本優勢。此外,中西部地區的交易成本較高是在人們意料之中的,投資商到中西部投資后也會面臨一些隱性成本。交易成本偏高將制約產業轉移的步伐。
三是一些轉移出去的產業對承接地產生了新的污染,影響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是一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區域。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嚴重,而且給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帶來了較大影響。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時,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目前,在東部沿海地區發達省份轉移出去的產業中,大多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一部分產業是因為受到環保政策的限制而轉移出來的。雖然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承接地的政府也強調有選擇地引進產業,但從現實情況看,也存在“饑不擇食”的現象,承接了一些高污染產業。這些產業對中西部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影響了中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六、統籌兼顧,推動國內產業轉移
為有效地推動國內產業轉移、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兼顧,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并做好轉移產業的承接工作。
一是統籌規劃國內產業轉移。要結合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科學規劃國內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要通過建設專業化產業園區的形式,有序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轉出產業。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針對西部地區資源加工產業起點較低、規模較小的特點,適當放寬西部地區資源加工型產業的進入門檻,促進西部地區資源加工型產業的發展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要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標和嚴格禁止落后生產能力轉移流動的要求,防止落后生產能力和污染嚴重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東中西部地區應根據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確定其產業地位和分工關系,實現東中西部產業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和區域間產業的合理分工。
二是營造有利于產業轉移的政策環境。要制定促進產業轉移的稅收優惠政策:繼續對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實行15%的所得稅稅率的優惠,允許西部地區適當放寬鼓勵類產業的范圍;完善資源稅的征收管理,防止西部資源的盲目開采和浪費;西部地區應在一些地方稅的征收上給予適當的減免和優惠。要制定差異性的土地政策,適當放寬西部地區建設用地指標的控制,為西部地區工業化項目提供用地;降低西部地區土地出讓價格;對西部地區規定較低的土地投資密度等。
三是建立和完善產業轉移承接地的投資環境、服務體系和承接載體。中西部地區要進一步優化服務,完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和服務保障體系,維護和保障企業在本地創業的合法權益。要加強工業園區的建設并把工業園區作為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不斷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布局工業園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要積極走出本區域,與發達地區、沿海開放城市建立廣泛聯系,不斷擴大產業轉移領域。
四是強化產業轉移承接地的環境監管。要在園區發展規劃制定、園區選址、園區環評等方面嚴格把關,加強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監督,堅決查處各種違法行為。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嚴格控制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項目,嚴禁引進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的行業和項目,對化學制漿、電鍍、紡織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煉、發酵和危險廢物處置等重污染行業實行統一規劃和定點。要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實行開發活動,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和旅游開發的環境監管。嚴禁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上游地區規劃和建設有排放污染物、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產業轉移園區,嚴格禁止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等物質進入飲用水源保護區。
五是大力采取市場化方式推進國內產業轉移。國內產業轉移應主要采取市場化方式,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利益驅動機制實現。各級政府應遵循市場化原則,通過產業政策和財政金融手段,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向中西部投資,進一步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要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東中部地區的產業聯系,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的升級換代,實現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機會。要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兼并中西部企業或組建企業集團,為中西部企業引入新的生產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使之形成與東部沿海地區企業的上下游或技術互補的產業聯合。
六是不斷提高中西部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還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高新技術、高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等。要堅持技術、人才的引進與輸出相結合,積極組織本地區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高技術企業,通過技術轉讓、技術承包、合資和合作生產等多種方式,加快具有相對優勢的技術和科技成果在中西部地區的轉化、擴散和應用。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應主動與國內外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共同進行技術研究、開發和創新。中西部地區要抓住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大科技投入,鼓勵自主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福建三明;農業發展;農業問題
一、三明市產業現狀和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產業現狀分析
根據福建統計局2010年各市生產總值和產業比較數據,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據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6位為800.24億元,根據第一產業排名第三為146.28億元,與同樣的以農業為主的漳州,相差72.37億元,根據第二產業排名第七為365.36億元,按第三產業排名第六為288.6億元,根據人均GDP排名第四名為30370元。從整體狀況看,三明雖然初步實現了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但是第二、三產業優勢并不突出,發展水平都相對其他市區低。而農業生產總值占比重相對較大,約為18.3%這說明第一產業在三大產業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總體來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低。
(二)三明市的農業現狀
農業在三明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該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農業的發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業增長緩慢,農業就業人口過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產業生產總值及增長率和農村從業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數據顯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增加值146.77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數值則分別為355.59億元和231.88億元,遠大于農業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達到18.20%,第三產業次之,增速為11%,而第一產業農業的增長率僅為5.6%,遠遠落后于第二、三產業。從農業人口及其構成來看,農村從業人員83.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86.9%。從表二中的數據分析得到,三明全市農村從業人員總量為84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占其比重為70%,第二、三產業分別占12%、18%。其中明溪、寧化和泰寧三縣從事第一產業人員占75%以上。
2、農業種植種類較單一,經濟作物分布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三明有九個省定商品糧基地縣,其中有八個縣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寧化、清流兩縣是福建省四大烤煙生產縣之一;建寧蓮子、黃花梨、獼猴桃、茶樹菇,尤溪銀杏、姬松茸,沙縣蘆柑等土特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縣均有自己的特色產品。
3、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從全市市的勞動力文化構成來看,文盲率為7.8%,小學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專及以上僅占1.8%(數據來源:三明統計局《勞動力資源及其構成》2006)。從中可得出,三明市農村勞動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還占有很大的比例,整體受教育水平低。勞動力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下,這也是農業發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農用機械使用狀況。根據三明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三明市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23.6%,機電灌溉面積、噴灌面積和滴灌滲灌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分別為0.3%、0.1%和0.2%。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0.1%,機收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3.5%。而整個三明市在農業生產中75.8%仍然是傳統的手工勞作,農用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數量所占比重都很低,從而可知三明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低。
5、對農業的資金和科研投入不足。從三明市統計局2009年分行業R&D投入情況數據顯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分布,制造業的投入人員和經費分別占85.6%和93.7%,而對于農林牧漁業的投入人員和資金分別只占1.1%和0.7%。這也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很不足。對農業的科研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對于提高生產效率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對三明農業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關鍵詞:民營企業;廣西;資本運作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186-02
一、廣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現代管理方法,本來是用來進行企業戰略分析的。S/W/O/T是四個英文單詞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縮寫,即企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是什么。這里我們借用來對廣西的區情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二、廣西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WO戰略
廣西目前外部條件(O)即機會非常好,可謂千載難逢;廣西優勢也很突出;廣西自身(W)存在的劣勢很多,其中有些比較好解決,有些卻不太容易解決;廣西的威脅并不突出,因為市場經濟中不可能沒有競爭,無論哪個省份都會面臨著競爭的壓力。經過初步篩選,我們認為廣西較適宜采用WO(扭轉性戰略)戰略或者SO戰略(增長性戰略),即充分利用大好機會、努力改變關鍵劣勢的戰略或者充分利用機會,發揮優勢的戰略。鑒于增長性戰略進攻性過強,廣西作為并不發達的省份,還是以學習先進、穩打穩扎為宜,所以我們認為廣西在當前發展階段選擇WO戰略即扭轉性戰略比較合適,也就是抓住機會、扭轉劣勢的戰略。
三、制約廣西經濟發展的最關鍵劣勢分析
(一)廣西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魚刺圖”分析法
下面我們結合SWOT矩陣,運用“魚刺圖”分析法來對廣西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作一分析?!棒~刺圖”分析法是一種現代管理方法。我們知道某個問題的特性總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們通過腦力激蕩(或稱頭腦風暴法)找出這些因素,并將它們與特性值一起,按相互關聯性整理而成的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并標出重要因素的圖形就叫特性要因圖。因其形狀如魚刺,所以又叫魚刺圖,它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方法。
根據上面的因果圖,可以把廣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所有可能的原因歸納如下:①
(1)區位優勢未充分發揮;(2)資源優勢未充分發揮;(3)民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4)制度軟環境差;(5)基礎設施建設差;(6)人才缺乏;(7)對外開放不夠;(8)區域競爭力弱;(9)對區域市場的滲透不夠;(10)沒有利用好政策機會;(11)競爭意識不強,沒有很好地研究競爭對手。
(二)民營企業發展滯后是制約廣西經濟發展的最關鍵劣勢
上面的(1)、(2)兩點,我們認為并非影響廣西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兩點不成立。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的,地方政府這些年來實際上還是很重視發揮廣西自身優勢的,每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會體現這一點。
第(3)講的是事實。而且我們認為這一條很關鍵,它直接影響到廣西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富裕程度。因為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只有企業數量足夠多足夠強,才能創造出足夠多的新增價值,這實際上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第(4)點原因不是主要的。因為制度軟環境差并非廣西特有,可以說在目前的整個中國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目前國內,除了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制度軟環境建設比較先進外(尤其是上海),其他省份相互之間差距并不大。
第(5)點原因實際上現在不明顯了。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廣西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廣西基礎設施建設上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心力,到2008年為止,廣西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很不錯了,雖然和沿海發達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但是應該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廣西的基礎建設在全國沒有明顯的比較劣勢。
第(6)點談到廣西的人才缺乏是一個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才流向一直表現出“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特點,不僅廣西,中西部的其他一些身份也留不住人才。不過,自從廣西的泛北部灣開發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以來,自治區政府越來越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開始逐步面向全國和海內外招聘急需的高端人才,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我們認為,廣西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自己培養人才;同時提高人才的待遇,留住人才。
第(7)點和第(8)點談到廣西對外開放不夠、區域競爭力弱,這是過去的事實。但是廣西進入新世紀以來對外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區域競爭力正在逐年提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開放度和競爭力方面,廣西跟內地大部分省份相比,并無比較劣勢。
第(9)點談到所謂廣西對區域市場的滲透不夠,主要是指廣西對全國其他省份,尤其是周邊的云南、貴州、廣東、湖南等省份的市場滲透不夠,在這些市場上很難見到廣西的產品,甚至很難見到廣西的特色產品;另外,對東盟各國的市場滲透也不夠。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因為廣西產品本身還不夠豐富,而且競爭力不夠強。而本質上是由于上面第(3)點原因造成的。也即,廣西企業太少,又不強;相應地,產品就沒有競爭力,對周邊的市場便難以滲透。
第(10)點談到政策機會問題。我們認為,近年來廣西最重要的政策機會應該是北部灣開發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包括的政策優惠有:首先,關于投資資金: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明確表示國家支持在北部灣地區設立地方性銀行,探索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其次,關于稅收優惠:《規劃》中明確指出國家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再次,關于項目審批:《規劃》中表示國家在有關規劃、重大項目布局及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等方面,給予北部灣經濟區必要支持;另外,還將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南寧,提升北部灣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北部灣的建設已經有了實質性的建設,包括七個“一千萬”和兩個“一千億”項目。
第(11)點談的是競爭問題。關于競爭,我們認為,廣西主要的競爭來自于:一是在旅游方面和旅游大省云南的競爭;二是在農產品方面和周邊省份及其東盟國家的競爭;三是在工業品上和國內其他省份的廠家及其東盟一些國家產品的競爭。在旅游業方面,現在云南已經超過廣西成為第一旅游大省,值得警醒,但是旅游業占廣西GDP的比重為8.5%,①比重不算高,還不能對廣西經濟發展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在農產品方面,今后的趨勢是農產品價格不斷上升,廣西作為亞熱帶農業,在國內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廣東,在東盟主要是泰國和越南。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農產品需求一直旺盛,因此農業的競爭不會對廣西的經濟發展產生大的負面影響。
四、做大做強廣西民營企業的有效途徑:資本運作
一個企業要發展,只有兩條路徑:一條是通過自身的積累獲得發展,另一條就是資本運作。而如果要迅速獲得發展,單靠自身的積累,速度是很有限的。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資本運作。民營企業要發展,也無非就是這兩種途徑。前面我們已經探討過,民營企業資本運作的主要方式有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并購、重組等等形式。
企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經營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生產經營,另一種則是資本經營或稱資本運作。通俗地理解,生產經營就好比企業買賣產品和服務來賺錢,而生產經營就好比企業買賣企業來賺錢。兩種經營方式必須齊頭并進,企業才能獲得健康、迅速的發展。關于資本運作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后面會有專門的案例研究進行進一步探討,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資本運作對企業經營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資本運作促進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簡單表述為:民營企業資本運作―民營企業做強做大―民營經濟發展―廣西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立.戰略德隆[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2]王子雄.中國民營企業失敗原因分析[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
[3]劉偉萍.中國民營企業.管理制度與發展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關鍵詞】公路經濟效益;公路運輸;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基礎;體現
公路運輸具有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原始投資少、資金周轉快以及公路運輸的操作方式比較簡單易學的特點。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公路經濟效益的概述
公路經濟效益是公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通常新建的公路或者改建的公路具有兩種類型的經濟效益:(1)新建或者改建公路其系統內部的經濟效益,即新建或改建的整個公路系統通過對公路養護及其管理等活動過程進行其內部管理的不斷強化,使得自身所從事的公路在建、養、管等各個方面的生產發展得以不斷提高,另外,該系統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加同該部門員工的工作以及生產條件、對新型工藝進行創新和應用,使其福利待遇得以提高等的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均為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2)指的是整個公路系統社會經濟效益,也就是說這個公路系統能夠進行的社會經濟的相關服務能力。具體來說,主要指的是其能夠帶給車輛、行人乃至整個社會一個更為完好、安全、暢通、舒適的公路交通環境,最大程度地將人們的行駛費用以及行駛時間能夠降低,同時使整個交通系統的肇事率得以降低,創造一個行駛舒適且便利的交通環境,同時,還應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公路系統內部經濟效益同公路系統的社會經濟效益之間為對立統一關系的集中體現,其同公路的建設、養護、管理以及整個公路的生產活動各個環節的全過程相互融貫。
2、公路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2.1中心――理論
弗里德曼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存在客觀差異。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的中心。(落后地區)相對于中心(發達地區),處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并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空間經濟發展并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在內陸地區,公路交通是連接城市及其農村的主要紐帶,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及城鄉經濟一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2.2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在韋伯工業區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區位理論,指出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響,并認為在運費、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三者中,運費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作為內陸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最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交通運輸,其快速直達的特點大大節省了各種工業原材料、貨物及農產品的運輸費用與運輸時間,這就為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2.3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干線地區的人流和物流將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不斷降低,會形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對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鎮,并由公路運輸干線將其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即公路沿線形成各種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帶等,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3、公路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體現
3.1優化投資環境
交通運輸作為一種重要的區位因素,是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公路以其快速、舒適、安全的特點,為客貨運輸提供了優越條件,對企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沿線企業即可以節省運輸時間,又可以提高運輸效益和質量,還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3.2增加就業崗位
公路建設過程中,將為大量勞動力就業提供空間,帶動大批縣內勞動力從事土方的挖掘、運輸、銷售等和建材的生產加工,解決很大部分的剩余勞動力,公路建成之后,還需大量人員從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同時,與市區及外地時空距離的縮短,將極大促進各縣的勞務輸出,更不用說公路建設推動交通、商貿、旅游和服務業所帶來的就業。公路建設為延安直接和間接創造了可觀的就業崗位。
3.3促進全面發展機會
公路的建設密切了城鄉與外地發達地區的聯系,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城市人群也來到縣鄉投資旅游,這無形中將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管理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進步因素傳遞到各地,進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對落后地區人民市場觀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公路建設事業的發展使得由封閉式自我發展向全方位開放轉變,開展并加強與國內外發達地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往與經濟技術合作。公路通車后,沿線山區、貧困地區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城市文明的機會大大增加。
結束語:
研究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制定交通發展戰略計劃,實施公路養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國民經濟的發展使得交通運輸業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而公路作為主要的交通運輸通道之一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完善的交通網絡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各地區的物資和信息交流,由此興起的交通運輸業也得以日漸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紅建.公路運輸市場經濟規制的全新視角[J].物流技術,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