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
時間:2023-09-21 18:04: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劇增加。高校學生在面對這些高標準時,會有極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我國各高校在教育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人際交往方面
在人際交往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性格內向所導致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羞愧。人過于羞愧會導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表現出不自然、靦腆和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極容易導致他人產生誤會,阻礙人際交往。其次是恐懼。對考試、學習等的恐懼會給其生活帶來很多煩惱,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之下,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正常人際關系。最后是自卑。自卑是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自卑會導致人的不自信,不敢與其他人交往,導致其生活圈子變小,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2.戀愛方面
由于大學生經驗的缺乏和思想上的不夠成熟,在戀愛方面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具體的表現為單相思、失戀、與異往過程中存在交流障礙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學生極容易發生自殺或是犯罪情況。
3.求職擇業方面
由于對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不夠了解,大學生在應聘工作時缺乏自信。自從我國開始實行大眾化教育,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一年不如一年樂觀,并且以后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也會越來越嚴峻。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些大學生會出現拒絕步入社會、不想找工作等現象,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體系
我國各個高等院校都應該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體系以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在面對和解決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戀愛以及求職擇業等方面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時,各高校應不定期舉辦有關心理方面的講座,發揮各高校中心理咨詢機構和體系的作用,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心理素質培養和教育,并及時進行疏導,從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承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只有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
2.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在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過程中,要讓大學生形成自重、自愛、自強、自尊的精神,增強大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生活當中的自信心,促使他們對自己能夠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客觀看待自身所存在的優點和不足,尊重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成果,同時大學生在給自己設定目標時,應盡量設定能夠實際達到的目標。如果設定的目標一直達不到,將會使大學生的內心遭受嚴重的挫折,沉重打擊其自信心;但設定的目標太容易達到, 則會使大學生產生自負心理。所以,正確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為大學生多提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
積極開展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展示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獨特個性,還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大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能夠使眼界變得更加開闊,能力得到鍛煉,并且在提高心理素質和增強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僅僅是其個人的問題,還關系到我國未來人才培養、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等問題,所以,我國各類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增強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其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心理問題 對策
一、常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是指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尋找職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長和老師身上,或者寄希望于黨和國家政策、畢業生就業職能部門,而不主動去尋找工作和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推銷自己。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在大學生群體中,一些專科生由于學歷的差異,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農村同學的地域差異,比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大學生一旦被自卑的心理籠罩,在求職時面對用人單位難免會顯得底氣不足,過于拘謹,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而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三)焦慮心理
面對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大學生缺乏安全感,擔心找不到工作,感到前途渺茫,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這樣,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焦慮心理。一些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心理準備不足,或是在面臨事業與愛情的矛盾、個人理想與家庭意愿沖突等問題時都會產生憂慮焦躁、煩躁不安的現象。而過度的焦慮甚至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給就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四)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愿,采取順從行為的心理傾向。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由于受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的支配,自覺或不自覺地被他人左右,不顧自己的主觀條件和客觀現實,隨波逐流,盲目從眾。從眾心理會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正確自我定位,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因此大學生應該綜合各方面因素,培養果斷的抉擇能力。
(五)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主要指大學生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劇烈的心理沖突。大學生就業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自我能力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所學專業與未來工作的矛盾;擇業工作與繼續求學的矛盾。這些矛盾使得大學生在就業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六)攀比心理
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從自我的實際出發,缺乏對自我客觀正確的分析,總和身邊的同學比較,看到別的同學進了名企,或是進了大城市,就感到心理失衡,總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當的工作,盲目攀比,使得不少大學生遲遲不愿簽約,最后造成就業的不順利。
(七)自負心理
有的大學生過高地估計個人能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以“天之驕子”自居,好高騖遠,期望值過高,挑三揀四。這種大學生往往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印象,從而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自負心理的大學生,很容易脫離現實,當現實與幻想落差很大時,很難接受現實,甚至會產生極端想法和行為。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強化自身擇業自主意識
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當真正面對就業競爭與就業風險的時候容易驚慌失措。因此,面對“雙向選擇”時,畢業生應該在心理上具備自主擇業的意識。自主擇業在帶來機會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擇業是自主的,它表現在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之中。
(二)樹立正確擇業觀,調整就業期望值
大學生在就業時,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調整好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大學生在就業時急功近利、怕苦怕累的心理誤區和就業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就業與職業發展。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時,應該從自己的所學專業出發,了解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狀況,并且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等確定職業期望值,以自己所長擇社會所需,從而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三)學會有效的心理調節和控制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基礎和保障。大學生在就業求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系列的困難與挫折,為防止產生自卑、焦慮、挫折、從眾攀比等情緒障礙,大學生必須學會控制情緒,做好心理調節。
(四)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大學生求職就業不是畢業最后一年才去考慮的一件事,它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一年級就要開始謀劃,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而職業規劃是對個人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和規劃,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制定職業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利于明確個人職業發展目標,促成自我實現;有利于正確認識自身個性特質,發掘潛在資源優勢;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資訊,規劃長遠發展;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增強自信心;有助于縮短職業適應期,減少職業試錯過程;有助于提升應對競爭的能力。
(五)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對150多家國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民營及高新技術企業、三資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和部分高校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雖不是名校出身,但綜合素質好:有敬業精神和職業素質:有專業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強、有親和力;有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的求職大學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參考文獻:
>> 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及相關心理問題探索 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鴻溝的原因及對策 新形勢下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現狀及指導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 社會資本對江西省民辦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影響研究 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意愿分析 民族學院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下的心理調適 保山市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現狀分析 河北省商科類應屆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 高校畢業生就業歧視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高校應屆畢業生心理健康與擇業效能感的相關研究 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結構模型與核心能力培養 有效指導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措施與方法 如何有效推進高校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 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 改制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問題及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穆林.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灰色區域及其調整[J].青年探索,2005(05):54- 55.
[3] 白龍.大 學 生 就 業 心 理分析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3(05):60- 61.
[4] 鄭潔.當代大學生就業意向現狀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24- 25.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5-172-01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大量的大學生涌向人才市場,就業競爭愈顯激烈,很多大學生因此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對大學生心里問題的表現進行統計和觀察,見微知著,引導他們進入健康心理軌道,對于增加高校就業工作針對性和時效性,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效率有著極其現實的意義。
1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
(1)消極自卑:消極自卑是大學生擇業過程中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是由于畢業生的個人主觀臆斷造成的,表現在擇業過程中的大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過于拘謹 縮手縮腳,優柔寡斷,不能向用人單位充分展示自我,從而坐失良機。
(2)浮躁焦慮: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自然是當今就業形勢下眾多大學生的夢想,而現實要面對的是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這對剛出校門,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來說是很困惑的,同時眼高手低,有大量的單位在招聘的時候寧愿優先考慮??粕?這樣的不公平待遇其實是本科生就業心理不端正被給予的教訓。
(3)害怕艱苦:八零中后期出生的人,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其成長過程中未受什么挫折和苦難,在父母庇護的樹蔭下成長,從而害怕苦難。希望找到在城市里的工作,享受不愿意去條件艱苦的基層去鍛煉,這樣一來,大學生就業門路變窄,便增加了大學生求職的失敗率和困難指數,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擇業成功率。
2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來源
(1)家庭方面:首先是父母的期望值較高,一份調查顯示,大學擴招使大學錄取率達到50%,但僅有5%的學生能通過高考進入重點大學,而有92.8%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進入重點大學。就業作為自高考過后的人生第二次轉折,父母對其教育投入了更多精力和希望,這給大學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提升了畢業生在擇業時候的慎重和自負。
(2)社會方面: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了大眾教育,而且畢業生的人數逐年遞增,2001年全國高校的畢業生總人數為117萬,到了2004年,則為280萬,2008年的總數增至559萬,社會需求相對不足,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就業崗位就相對的緊缺,使畢業生承受這愈發嚴峻的就業壓力,同時大量往屆畢業生有原先未找到工作的,有原先工作不滿意跳槽的,還來分這杯羹,進一步惡化了就業形勢。
(3)自身方面: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而一個人的壓力最主要是來自于自身。自身壓力主要來源于過度自信和在現實中遇到挫折的落差。每個人都有種潛意識就是認為“自己是最完美最優秀的”,而用人單位卻會很客觀很現實很冷靜的來選擇所需人才,這不經意間打碎了很多人的自我感覺。有的人其實很優秀,遭到失敗后,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以前的努力,這在無形中給了自己最大的壓力。
3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調適
(1)政府:其實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就業,所謂“摘鈴還需系鈴人”,針對眼下大學生就業遇到的這些心理問題,首先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其次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后配合市級相關部門和區縣做好有關工作。如配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做好畢業生定向就業培訓、畢業生見習實習和就業困難群體援助等工作,配合市征兵辦做好畢業生參軍入伍的有關工作等。 政府還應積極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比如鼓勵人才下鄉等措施。
(2)學校: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和就業指導中心。學校是大學生心理培養和治療的最佳場所,很多高校都有其心理治療室,但很多學校的心理治療室常年處于關門狀態,這深刻反映了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心理健康重在培養而不是治療,可以將心理培養滲透到學科中,延伸到課堂上,并對個別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單獨治療,這有利于健康的就業心理形成。大學生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都是在大學校園里,因而大學的氛圍應該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心理方面的講座,對大學生就業心理方面多加指導,以講座等其他更多的形式進行宣傳和指導。
(3)家庭:家庭方面主要是父母,古語有云,知子莫若父,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不應該太功利,作為父母應該多給剛進入社會的孩子一些關心一些努力,允許其放開手去闖蕩,讓其自己去面對挫折去直面失敗,人生需要他們自己去闖蕩自己去面對,過于安逸的路對于大學生本身是不利的。家長在對于剛就業的大學生要給予心理上適時適當的引導和安慰,多與其溝通,鼓勵。
(4)自身:其實最主要的還在于個人,在遇到這些心理問題的時候要懂得調適,可以參照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治療,首先,充滿自信,知人為聰,知己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難。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把主觀愿望和客觀條件結合起來,強化自信心理,拋棄自卑,樹立自信意識。培養自強不息,寬容豁達,開拓創新等品質。樹立自信心,在求職遇到挫折,困境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暫時困難那所嚇倒。對求職的期望適度,保持實事求是。其次,正視社會現實,正視社會現實是大學生擇業必備的健康心態之一,積極的心態是正視社會,隨著國家勞動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社會講盡可能為大學生求職擇業提供了較好的就業環境。職業選擇的機會將大大增加,這必定為大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成才。再次,培養獨立意識,大學生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從生活的小事做起獨立處理問題,發展各種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擺脫家庭的關懷呵護學會自立。最后,正確對待挫折,挫折是試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戰百折不撓,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該保持將康穩定的心理,積極進取的態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極退縮。
參考文獻:
[1]鞋炳清,伍自強,秦秀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 2004.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6-0096-02
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1. 自負高傲心理。持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總是好高騖遠、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實際地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不能正確評價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2. 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職擇業過程中,有的大學生因為就讀的學校不是名牌、所學的專業不熱門或自身的條件不夠優秀等原因,自覺處處不如別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缺乏推薦自己的勇氣,不爭取就業機會。
3. 依賴等待心理。目前,大學畢業生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是依賴父母親友“托關系、找門路”為自己安排工作。他們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就業市場競爭,不會自我展示,不會爭取機會。
4. 焦慮迷茫心理。有的學生會徘徊在考研或就業的抉擇中,加上就業形勢嚴峻,擔心找不到工作,擇業上的失誤。各種過分的擔心會造成精神上的緊張,手忙腳亂,茫然困惑,焦慮不安。
5. 從眾盲目心理。有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主見,忽略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受社會或他人的影響,盲目追求熱門職業。
6. 求閑功利心理?,F在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很少經歷艱苦條件的磨煉,對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期望值很高。他們往往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估計不足,就業時拈輕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學生擇業時忽視自己的愛好、興趣、理想,只關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現實利益。寧愿放棄理想、放棄專業而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地區和職業中鍛煉自己。這種心理使許多畢業生失去更有發展機會的工作。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1. 一是就業觀和擇業觀不合理。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認知偏差、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不完整,加上他們缺少對社會、就業信息、就業形勢及就業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所以在擇業時容易出現盲目從眾、自負自卑等情況。二是自身綜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已經不再是鳳毛麟角的社會精英了,由于他們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好,實踐能力鍛煉不夠,溝通協調能力不強,人際交往能力匱乏,社會責任感淡薄,導致自己對未來失去信心,產生各種復雜的心理。三是競爭意識缺乏。很多大學畢業生存在消極求穩的心理,認為有份工作能養活自己就行了,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完全失去年輕人應有的豪情壯志。有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護,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學擇業,什么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長期的依賴已形成了習慣,導致他們缺乏積極主動性,缺乏競爭意識。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們知道現在大學生面向的是雙向選擇,由于大學生初次就業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和行動準備,往往不能成功,面對就業壓力和挫折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所以產生了各種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會影響自己的就業,甚至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2. 客觀原因。一是社會環境影響。首先,就業形勢嚴峻。1999年開始高校大規模的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急劇增多,加之每年沉積未就業的學生和社會待工人員,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我國大學生勞動力供給的增長速度遠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長速度,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突出。其次,就業體制不完善。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的問題,承擔培養人才的高校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高校也在想辦法促進大學生就業。近年來,政府為了鼓勵大學生就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業機制不健全,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和措施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會上學歷歧視和性別歧視依然存在。有些單位招聘時要求學歷本科以上,??粕豢紤],現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單位明確規定不接受女畢業生。這些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導致悲觀、不滿等不良心理的出現。二是家庭環境影響。家長所從事的工作對有關就業的看法,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家長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惠主義”,這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工作輕松、工資收入較高、福利待遇好、不費多大力氣就可以干一番大事業”的擇業誤區和一切以工資待遇為主的功利心理。家長對子女過分的溺愛,往往會造成子女在擇業過程中出現“高成績低能力”的狀況。甚至有的家長在孩子擇業過程中全程“作陪”,畢業生招聘會常會看到家長替孩子投簡歷、陪孩子應聘的現象。家長的“全權安排”,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依賴性強,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們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擇業”,在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會出現不能適應、不能勝任等問題。三是學校環境影響。首先,高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沒有實現市場化與社會需要脫節。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擴招、盲目設置專業的現象。在設置專業和招生時忽視按需培養,沒有很好地與社會的需求進行有效的對接。部分高校發展理念落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創新,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不專業、不完善,不能滿足大學生需要。職業輔導教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傾向、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然而,我國真正開始重視和開展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工作起步較晚。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職業規劃教育,到了大四才對有關就業政策、方針、擇業技能和心理準備等問題有所了解。許多大學生臨近業時還對就業、擇業等問題認識不清,從而容易出現焦慮、迷茫、困惑、煩惱、浮躁等負性情緒。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1. 調整就業期望值,建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要謀求理想的職業就必須認清形勢,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當前,高校急劇擴招,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大學生在擇業時,要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專業的社會需求情況,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個性、能力以及家庭情況等出發定位職業期望值,在職業定位基礎上建構正確的擇業觀。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出現的求閑、怕苦、虛榮、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他們的職業選擇與發展。高校應在大學生中加強擇業觀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把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發揚傳統的艱苦創業精神,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
2. 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為順利就業打基礎。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觀念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職業生涯是指個體職業發展的歷程,一般是指終生經歷的所有職業發展的歷程??茖W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人生目標,非常重要。由此可見,大學生要樹立終生擇業的觀點,切不可為了求得職業的穩定而放棄就業的機會。當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應采取“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辦法,把就業過程當成取得個人職業生涯經驗的重要經歷,通過就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合理的職業流動,逐步實現自我價值,取得事業的成功。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技能素質、人文科學素質等。學校應努力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不斷增強對社會了解,從而提高自己各項能力。大學生活一開始,就要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確定與自己興趣、愛好相一致的就業目標。利用課余時間,拓寬知識面,培養能力。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與社會接觸,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提升就業能力。
4. 進行就業心理疏導,增強就業心理承受力。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出現的心理誤區和心理問題,與畢業生的認識水平、社會閱歷、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關。這就要求學校有關部門除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有關求職擇業的專業知識培訓,掌握求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要對大學生的擇業心態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客觀現實地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指導學生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從而避免由于準備不足而錯過求職機會。高校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就業中的失敗和挫折,幫助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結語
大學生是我國特殊的就業群體,大學生的就業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時也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我國每年畢業大學生不斷增加,就業的競爭性也逐年激烈,雖然我國在促進就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勞動力過剩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就業問題仍然會是我國長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大學生的就業成了我國突出的社會問題。另外,由于大學生剛出校園,沒有經過社會的磨礪,對自身缺乏正確理智的認識,因而在擇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從而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鄭云恒.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 2011(01 ).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心理問題 對策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加之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惡化,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前所未有。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矛盾、自卑、盲從、焦慮等不良情緒,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必須對這些學生加強關注,積極給予干預和疏導,使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最終能夠在就業的激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焦慮
大學生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或是薪酬待遇不理想等等。焦慮心理使得大學對就業產生恐懼感,這種焦慮恐懼的就業心理使大學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特別是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筆試、面試等,都會感到心慌意亂。
(二)自卑
在求職擇業中,這類大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氣,不敢競爭。在屢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學生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膽小、畏縮、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自卑型問題人格發生。
(三)壓抑
由于學歷偏低、就業困難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較大等因素的長期困擾而產生抑郁、壓抑心理。這類高職畢業生頻頻向其向往的單位投遞求職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長的回音等待中,在希望與失落之間,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心情緊張而壓抑,有的甚至對求職失去了信心。
(四)盲目
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畢業生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招聘會和求職擇業過程中千頭萬緒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暫時找個單位上班,以后再調整,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單位就不就業,是選擇專業對口的單位還是挑選單位的地理位置等等問題使他們難以應付。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主客觀原因
(一)從社會環境看
一方面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在短期內急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企事業單位減員、政府機構縮編、部隊裁員,在短期內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有限,這就造成了一些大學生心態失衡。
(二)從學生自身因素看
首先,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自我定位比較高;同時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適應市場的壓力普遍加大。其次,由于大學生社會經歷比較淺,心理發展尚不成熟,還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全面了解社會,理想往往脫離現實,擇業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面對初次就業,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業壓力面前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
(三)從學校和家庭因素看
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和心理教育相對滯后,也是大學生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匹配,導致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之間的脫節。同時,受傳統家庭觀念“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影響,使得很多的大學生盲目追求公務員的工作,完全不考慮專業對口和個人喜好等因素。此外,家庭背景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會形成依賴心理,不主動積極地找工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會怨天尤人,覺得社會不公平,形成自卑心理。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
(一)增加社會關注
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應該構建公正合理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制定良好的就業政策,調節就業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平臺;用人單位需要積開展針對高校畢業生的校園招聘活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另外,家長和親友要主動關心畢業生就業期間的心理變化,積極配合學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緩解心理壓力,使他們有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二)提升自身能力
大學生在求職擇業前,首先應認清就業形勢,了解職業對擇業者的要求,同時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從而正確定位,科學地進行人職匹配,并為了理想的職業做好擇業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同時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廣泛閱讀和專業實踐提高專業水平;另外通過一些適當的溝通訓練來提高溝通水平提升組織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大學生個體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組織各類活動,并善于總結和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個人組織能力。
(三)積極心理調適
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做到全面綜合地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正視自己的差距,確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高職畢業生在擇業時也不能只考慮工作的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更要考慮職業對畢業生自我一生發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放平心態,把求職當成一次繼續學習的機會,利用這次機會豐富知識、增長經驗。對于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較差,但發展空間大,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于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高職畢業生要建立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的、合理的職業價值觀,實現正確擇業。
就業是畢業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個高職畢業生都應該謹慎對待。但在謹慎的同時也不應該給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壓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確定好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競爭意識,克服焦慮、自卑、自負、依賴、攀比等心理,以一顆平常心面對挑戰和挫折。
參考文獻:
[1]冉超鳳,黃天貴.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23
關鍵詞: 大學生 擇業 心理障礙 成因 對策
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擇業是人生道路上面臨的一次重要抉擇。擇業過程中的競爭、挫折等壓力會給大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心理障礙由此產生。對大學生擇業期間的心理障礙進行研究,并開展恰當的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可以舒緩或消除擇業心理問題。
一、大學生擇業期間心理障礙
1、焦慮心理
在擇業時期,在面對就業還是創業、留都市還是下基層、回家鄉還是離家鄉、馬上簽訂協議還是等待觀望、著眼現實還是堅守理想等問題,難免舉棋不定。由此而引發焦慮心理,表現在整個就業期間,心里緊張焦慮、精神萎靡、寢食難安,甚至是意志消沉、煩躁不安、無所適從,對前途憂心忡忡,嚴重影響學習生活和成功就業。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即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現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在面對競爭對手時消極、依賴,不能充分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才華,對自己的前途持消極態度。
3、自負心理
自負心理就是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沒有自知之明。有自負心理的畢業生自我定位偏高,想著一畢業就走上領導崗位、管理崗位,展示自己的才華。對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崗位缺少興趣,眼高手低,不切實際。
4、攀比心理
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忽視自己的特點,盲目的和其他優秀的同學相比。由于自我認知的偏差,無法判斷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和他人做不切實際的比較,一心追求地理位置好、報酬高的用人單位,無形中加大了自己的就業難度,造成難以把握最佳的就業機會。
5、嫉妒心理
嫉妒就是在擇業中對他人的成就、特長或優越之處既羨慕又敵視的情緒。把別人的優勢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因而感覺到心理不平衡,因為羨慕而煩惱,對同學進行挖苦諷刺、造謠中傷,使同學關系惡化、人際關系冷漠,同時也增加了自身內心的痛苦。
6、盲目心理
對自己的就業要求、人生目標和社會現實缺乏清醒的認識,在求職時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
二、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原因分析
1、社會原因
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2009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約為611萬人,2010年達630余萬人。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使得就業壓力增大,就業競爭白熱化,導致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全民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
2、家庭原因
中國的家庭有“望子成龍”的傳統,每個家庭都期望孩子能夠學有所成,畢業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光耀門楣,這給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擇業行為帶來一些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特別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也會受家庭的影響,將選擇穩定的、高收入的職業作為自己的選擇。
3、個人原因
一是畢業生由于處于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階段,面臨擇業的壓力,心理會不同程度的出現緊迫感和憂慮感。二是由于從單純學習的校園生活向社會生活過渡,個別同學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容易產生心理不適。
三、教育和引導的對策
1、從思想層面上進行引導
(1)引導大學生合理評估自我價值
針對一些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對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工作地點、工作舒適度等有較高預期,當這種預期難以實現時,就覺得就業受挫,從而引發心理問題。教育的對策要側重于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就業觀念的引導,使畢業生能夠意識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個體為他人與社會創造的價值。
(2)引導大學生樹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助于畢業生坦然的面對得與失,促進畢業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法設法戰爭困難。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畢業生積極行動,消除懈怠思想和焦慮心理。
2、就業政策及知識的傳授
(1)通過就業政策、形勢、法律等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傳授,畢業生可以充分認識和了解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就業法規、就業程序,對自己的就業工作做到心中有數。
(2)要讓畢業生及時獲取相關專業所在行業、領域、單位的實際情況以及崗位需求信息,使大學生充分了解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做到知己知彼,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自薦。
(3)相關心理知識的傳授,如常見的情緒困擾與調節、常見的人格缺陷及矯正、抗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培養等,使畢業生能應用心理學相關知識解決自己在擇業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改善心理品質,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
3、就業方法和技巧指導
(1)人際交往的禮儀和技巧的傳授可以使畢業生注重人際交往中的禮儀、儀容儀表,掌握溝通交流的技巧,改善自我形象,從而改善就業心理。
(2)指導畢業生掌握面試及筆試技巧,可以舒緩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4、開展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
(1)高校課堂滲透。要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及兩課教學、形勢與政策教育中滲透與就業相關的思想認識、道德品質、價值觀念、法律意識等,并注重提高教學效果。
(2)加強就業指導。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要開展授課、報告會、講座、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并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對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
(3)家庭協同教育。家庭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職業選擇影像巨大,個別學生對家庭的建議甚至言聽計從,學校應當聯合家庭,共同做好畢業生就業期間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金奇,錢國平.大學生就業期間的心理問題及其教育對策,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2]許靜.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初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