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漁業信息化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集團管控勢在必行
創業之初,獐子島是靠海養人,完全靠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發展。
“在2010年之前,獐子島一直是以資源加市場來進行戰略定位并執行的。”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說,因為獐子島是漁業資源生態型的企業,是產業鏈經營,所以在2010年之前的產業布局上,把更多的資本用在資源區域的選擇上和資源配置上,例如獲得更好的海域、提升單位畝產研究等。至今已經擁有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形成了中國貝類第一供應商的基地,又打造出鮑魚、海參、海膽和海螺優質產品,并且在品牌上實現了北緯39度特定的生態漁業符號。
完成資源配置后,獐子島需要把資源輸送到市場,釋放資源的價值,讓資源的價值化成經濟價值。為此獐子島提出了市場加資源的戰略,市場被提到了資源之前。開始加強了工業產業和市場品牌的投入,由運營產品向運營品牌提升,由區域市場向全國市場提升,由資源型企業向市場型企業提升。為了應對這種變化,在2005年,獐子島對企業的組織結構也進行了調整,由一個經營主體變成了多個經營主體,建立了中心和九大事業部。“獐子島進一步提出了‘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的建設目標,致力于‘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海洋珍品’,打造‘受人尊敬的、卓越的世界海洋食品企業’?!眳呛駝傉f。
隨著企業的發展,問題也凸現出來,一方面制定了新的戰略目標并且發展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集團的管控卻顯得非常薄弱?!扳訊u的漁業產品價格體系在沒有ERP系統之前,不僅是混亂而且是無序的,企業只關心銷售總額和利潤,對于產品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價格根本沒有控制,不知道是應該按成本定價法還是市場定價法。” 獐子島副總裁蔡建軍說,在高速發展中構建一套有效的管控體系以滿足企業管理需求被提上日程。
2009年,獐子島選擇與用友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制定了信息化建設的策略和路徑。一是全面啟動集團的信息化建設,企業中心和九大事業部的信息化建設同時啟動;二是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模塊不是分步選擇,而是全面選擇,把整個庫存、銷售、門店管理系統都囊括,將企業資金、資產全部的運營管理的內容全部納入進來,以打通各業務單元和職能為目標,解決各個職能單位因職能劃分導致信息不暢通的核心問題。“絕大多數企業信息化都是先上ERP后上BI,獐子島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則是BI規劃與ERP部署同期進軍?!辈探ㄜ娬f,這是讓他有些自豪的創新,并且現在的實施效果還不錯。
了解財務后面的業務
在信息化建設初步完成之后,一個明顯效果就是能夠及時得到各類信息。以銷售相關的財務數據為例,以前獐子島漁業通過財務查看銷售數據,通常需要3個小時才能進行一個無票根的匯總,并且進行多級上報。比如銷售單位財務報到所屬業務部門,業務部門的財務再將數據按照一定格式填報到集團公司,在集團再進行匯總,最后將數據報給集團高管?,F在通過NC的ERP系統,數據呈現在秒級完成。
“最關鍵的是能夠通過財務數據了解業務現狀?!辈探ㄜ娬f,以前是無票根的匯總,現在財務不只是業務的匯總,查看各個時間段的財務后面的業務數據和流程單元,還能清楚地了解企業運營情況。
現在,在獐子島內部,運輸財務數據的系統基于全部運輸單進行運費計算,先生成應付運費結算單,基于運費結算單,生成運費發票。如果運輸類型規定不需要進行運費計算,則可以直接基于運輸單生成運費發票;系統支持應付運費發票自制,再和運輸單核銷,如果按照運輸類型的規定需要進行運費計算,則與運輸單的核銷一定要基于運費結算單進行。通過財務后面的業務流程就能很清晰地了解運輸業務的具體數據和業務情況。
“ERP也能讓企業有效控制風險?!辈探ㄜ娬f,獐子島原來只知道各個事業部的銷售額和各類產品銷售額,現在除了這些數據外,部門下屬包括每類產品的各個規格的銷售額、各個事業部的產品通過什么渠道賣到什么地方,都有信息可查。還可以跟蹤,并且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讓獐子島有效地控制了風險。
漁業信息化
要有“個性”
蔡建軍認為,“漁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有自己行業的特殊需求?!痹阝訊u,人力資源管理是解決企業發展的核心之一。獐子島人力資源系統建設完成后,除了能夠實時知道研究生、本科生、中專生和高中生的人員情況,了解管理團隊的成分構成,還建立了人才梯度服務。
同時,獐子島還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幫助建立更合理的企業規章管理體系。獐子島有自己的加工事業部,但這個行業的年平均人員流失率在18%〜22%左右,以前不知道員工的離職原因,現在對獐子島的員工來說,一線工人在獐子島工作兩年以上離職,系統將會自動上報給董事長,這些人是屬于已經認同企業文化和制度后離開了,這些人離職對公司有損失。以前離職后沒有了解原因,現在了解原因后,就要修改企業的規章管理制度,使其更合理。
1.1構建了強力支撐、多級聯動的組織體系一是建立了從自治區到村級的“五級”聯動信息服務體系;二是建立了一支熟悉農業和計算機網絡知識,能勝任信息篩選和的6000多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三是構建了農業主管部門、涉農企業、電信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涉農信息服務合作基本框架。1.2構建了“龍頭”帶動、縱橫交融的基礎網絡構建了以廣西農業信息網為龍頭,協同廣西水產畜牧獸醫信息網、廣西農墾信息網、農機化信息網、農業區劃網、三農科技服務網等門戶和專業網站,連結全區150多個市(縣)涉農子網站的基礎信息網絡。以廣西農業信息網為龍頭的廣西農業網站群每年涉農信息50多萬條,廣西農產品貿易網網上促銷成交累計914.29萬t、成交金額232.35億元,實現涉農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政務外網和政務內網實現了上接農業部,下連全區各市(縣)農業局,橫向與自治區政府各有關廳局互聯互通。1.3構建了“進村入戶”、結構多元的服務模式為進一步豐富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廣西以“三電合一”模式為基礎,充分利用電話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寬帶進農村的建設成果,開辟了12316熱線、農技110、農訊通、新農通、甜蜜通、網站手機版、網絡電視等信息“進村入戶”的有效服務通道,成功探索了多元“三農”信息服務實踐模式,有效實現了農業信息服務。1.4構建了智能互動、高效管理的應用系統2003年以來,廣西農業廳、科技廳、農墾局、水產畜牧獸醫局、農業機械化管理中心等涉農部門成功開發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系統、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糖廠綜合農務管理信息系統、海洋漁業安全救助信息系統、農機購置補貼管理系統等30多個農牧漁業產業運行保障系統,及種養產業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等系列智能化支持系統,開發了農業信息基礎數據等多個農業數據庫,完善由構件庫、知識庫、模型庫、數據庫四大部分組成的農業專家系統(吳華瑞等,2003),開啟了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政務、生產經營及市場流通等方面的應用新階段。1.5構建了安全穩定、綜合運行的應用平臺2012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金農工程一期項目,構建了一個安全、穩定的農業綜合運行平臺。該項目覆蓋了廣西區本級、14個市、106個縣(區)和300個鄉(鎮),實現了省部級數據交換、共享和良性互動,并通過對縣級平臺、鄉(鎮)信息服務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點的建設,進一步擴大了農業信息站點的覆蓋面,為農業行政管理、政府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農業生產數據。
2制約因素
2.1對信息化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認識不到位雖然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啟動較早,但仍有不少領導干部對信息技術發展及其應用缺乏基本了解,片面地理解農業信息化建設只是拉網線、配電腦、建網站、發信息等技術工作,而對信息資源、信息主體、信息服務、信息法制等信息化建設諸多重要因素缺乏足夠認識,信息化建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2.2資金投入不足,受益面較窄多年來,廣西雖然較早提出農業信息化發展設想,但真正列入財政投入計劃的較少。以廣西農業系統為例,2003~2012年廣西區本級農業信息化投入僅9200多萬元,其中互聯網專線租金、視頻會議系統及設備維護等基本運維費就占了4600多萬,市、縣農業系統投入也僅有3800多萬元。由于投入少,經費缺乏,目前77個縣級農業網站中有近半無法正常運行,“三電合一”、“12316三農熱線”無法正常發揮后續作用,農業信息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過窄,農業信息在農業生產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發揮。2.3農業信息化機構設置不健全,信息專業人才缺乏廣西各地農業信息化機構設置不健全,全區14個市農業局(農委)中,僅有4個市設置信息中心,普遍存在人員流動大、身兼數職等現象,技術人才缺失嚴重影響了信息員隊伍建設,導致掌握的信息資源時效性差、可利用率低。2.4政府引導作用發揮不強,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不高廣西農業信息化建設受部門職能分工的限制,各自為政、重復建設、“信息孤島”等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業信息的合理利用。此外,由于農業信息化建設投資大、收益慢,同時缺少政府部門的統一領導和長期規劃,社會資金和各類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進一步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和快速發展。
3發展思路
3.1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積極推進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GIS、3G、4G無線傳輸等技術,建設集遙感信息、農田土地信息、地籍信息及農作物種植信息,具有綜合信息處理能力的廣西大宗農作物信息化管理平臺,輔以智能分析和規劃、查詢展示和數據自動分類存儲等系統。引導種養企業、生產基地、農業示范園區等積極應用物聯網技術,提高生產環境監測能力及智能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確保精準施肥、精準投料、精準預警防控,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同時,加快建立自動化土壤墑情監測信息系統,建立健全自治區、市、縣3級土壤墑情監測網絡體系,對農田墑情相關數據進行采集、匯總、分析和決策,全面提升廣西土肥監測效率和服務能力,推進土肥信息化建設。開發廣西植保有害生物監控信息系統和農作物病蟲害遠程診療系統,建立植物檢疫情監測和防控、農作物種苗檢疫信息數字化管理體系,提高疫情監測、預警、阻截、防控的服務能力。3.2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指揮及應急調度能力進一步提升廣西農業生產管理各領域的行業監管能力,推進農業行業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在線辦理,實現農業應急、遠程會商、指揮決策、預測分析等多方協同功能,確保與廣西區應急平臺的數據共享與指揮協同,為廣西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提供可靠的信息化管理保障。3.3努力提升市場信息應用與服務能力建立農產品產銷價格監測點,加強縱橫協調,對大宗鮮活農產品生產、收購價格、流向等產銷信息進行收集、監測及深度對比分析,實時預判預警、把握大宗鮮活農產品產銷走勢,定期市場分析報告,提出未來產業發展對策。同時,要加強廣西農產品供求聯盟與全國農產品供求信息一站通系統的對接。此外,要建設并完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國際市場價格及產業損害等監測預警系統,開發包括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市場價格、相關稅費政策、貿易相關國家的檢驗檢疫標準及程序等信息資源,為政府職能部門決策服務。3.4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農產品產地準出、二維碼包裝標識、索證索票等信息化監管機制,加快推進廣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建立農藥化肥、農機及種子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協同涉農企業實現農產品基地、品種的電子化檔案管理及質量安全信息控制、跟蹤和追溯;建立農藥化肥及種子交易信息管理系統,推進農資監管信息化,提升廣西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張玉香,2005)。3.5不斷提高農村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優化農村經營管理,重點建設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土地確權登記管理服務、耕地流轉管理服務等監管系統,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引領農業產業升級。啟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推動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數字化、管理流程化及產品銷售電子化,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提升現代化經營水平,拓寬網上銷售渠道,規避市場風險。結合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建立減輕農民負擔或國家強農惠農監督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增強涉農政務信息的透明性。3.6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推廣應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新成果,加強農業行政部門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科研手段信息化;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和加強農業適用信息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自主創新;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化服務平臺,快速實現科研部門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方法等的轉化和應用。3.7積極探索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加強廣西農業信息網、廣西農產品貿易網及全區14個市級農產品市場信息子站點、109個縣級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點的建設。優化市、縣級農產品市場行情信息、供求信息及相關動態信息等的為農服務功能,提升與農業部“一站通”對接效能,實現農產品供求信息全國大覆蓋、大聯播。聯合淘寶、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開展在線交易,逐步創建快速、便捷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3.8強化農業信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對各類應用系統和數據進行整合,建立以農業云計算平臺和農業資源核心數據庫為基礎的廣西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實現跨平臺、跨網絡的存儲共享和數據融合。加強農業信息需求調研,突出信息的地域性、實用性,使農業信息資源的采集、開發具有針對性,突出地方特色(顧君等,2013)。建立規范的信息網絡體系,充分調動各級農業部門力量,加大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信息洞察和捕捉能力,提升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及開發利用能力,為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及廣大用戶提供專業、權威的綜合信息。
4保障措施
專家簡介:李道亮,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農業先進傳感與智能信息處理。北京市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農業信息處理分會主席,國家農村信息化指導組專家,農業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國農業信息化規劃起草牽頭人,獲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發表SCI/EI論文200余篇。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迅速推進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步走向農業信息化舞臺,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應用主體發育不成熟,亟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農業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重要體現和重要內容,明確農業信息化的新任務,對于推進現代農業,促進四化同步意義重大。
一、新形勢下農業信息化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創建智慧農業生產體系
1. 加快推進種植業信息化
推廣基于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設施農業環境智能監測控制系統,提高設施園藝環境控制的數字化、精準化和自動化水平。開展農情監測、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實現種植業生產全程信息化監管與應用,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標準化水平,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發展精準農業。
2. 加快推進養殖業信息化
在國家畜禽水產示范場,開展基于個體生長特征監測的飼料自動配置、精準飼喂,基于個體生理信息實時監測的疾病診斷和面向群體養殖的疫情預測預報,推進畜禽養殖信息化。以推動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建設為重點,加快環境實時監控、飼料精準投放、智能循環水處理等專業信息化設備的推廣與普及,構建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產養殖業。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網絡化
1.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和相關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規范體系,培育一批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線交易,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農村物流、金融、倉儲體系、商務流通體系和市場體系。
2. 提升農業企業經營信息化水平
鼓勵農業企業加強農產品原料采購、經營管理,質量控制、營銷配送等環節信息化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生產的高效化和集約化。鼓勵農產品流通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蓋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市場信息網絡,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渠道,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3. 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員管理、財務管理、資源管理、辦公自動化及成員培訓管理,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能力和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服務平臺,圍繞農資購買、產品銷售、農機作業、加工儲運等重要環節,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品牌宣傳、標準生產、統一包裝和網上購銷,實現生產在社、營銷在網、業務交流、資源共享。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政務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部門行政效能
1. 推進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建設國家農業云計算中心,構建基于空間地理信息的國家耕地、草原和可養水面數量、質量、權屬等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體系;強化農業行業發展和監管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及開發利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區域性、專業性涉農信息資源建設,不斷健全涉農信息資源建設體系,豐富信息資源內容。
2. 加強農業行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推動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機、農墾、鄉企、農產品及投入品質量監管等各行業領域生產調度、行政執法及應急指揮等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全面提升各級農業部門行業監管能力。推進國家農情(包括農、牧、漁、墾、機)管理信息化建設,對農業各行業進行動態監測、趨勢預測,提高農業主管部門在生產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指揮調度、上下協同、信息反饋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進農村集體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監測分析和預警服務平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健康發展。
3.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開發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預警信息系統,實行分區監控、上下聯動。加快推進農機安全監理信息化建設。
4. 完善農業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
建立并加強農業病蟲害、重大動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災害等應急指揮系統,建設上下協同、運轉高效、調度靈敏的國家農業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推進視頻會議系統延伸至縣級農業部門,加快應急指揮信息化步驟。
(四)切實完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1. 打造全國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
進一步完善全國語音平臺體系、信息資源體系和門戶網站體系;探索將農技推廣、獸醫、農產品質監、農業綜合執法、農村三資管理、村務公開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業管理系統植入12316服務體系;推廣12316虛擬信息服務系統進駐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效滿足其對外加強信息交流、對內強化成員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務站點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
依托村委會、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資經銷店、電信服務代辦點等現有場所和設施,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可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認定或新建村級信息服務站。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信息員貼近農村、了解農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滿足農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務長效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探索市場主體投資農業信息服務。鼓勵村委會與各類企業合作或合資籌建村級信息服務站,采用市場化方式運營,實現社會共建和市場運行。
(五)全面夯實農業信息化基礎,助力農業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1. 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推進光纖進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提高寬帶普及率和接入帶寬。在國家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信息化設施建設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補貼與優惠政策,推進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 加大涉農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農信息資源標準,開展涉農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健全涉農信息資源數據庫體系。面向“三農”需求,開發實用的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切實解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最初一公里”問題。探索并完善涉農信息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區域涉農信息系統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3. 加強工作體系建設
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強化工作力量。加強各級農業部門信息中心條件建設,更好地為農業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進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強化對農業行政管理人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村信息員及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應用主體的信息素養。
4. 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產業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則,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加快農業適用信息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及示范推廣,加強創新隊伍培養。支持鼓勵涉農企業及科研院所加快研發功能簡單、操作容易、價格低廉、穩定性高、維護方便的信息技術產品設備和產品。鼓勵成立農業信息化等領域的產業聯盟,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農業信息化產業創新和成果轉化。
二、新形勢下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對策與建議
(一)堅持需求導向,摸清農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勢下的農民特點,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順應民心,充分滿足農民的各種信息需求,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時,要注重調研,切實以農業發展和農民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優先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尤其是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突出應用,務求實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實專項工程
研究建立農業信息化支持政策體系,引導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運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按照“基礎性信息服務由政府投入,專業性信息服務引導社會投入”的原則,多渠道爭取和籌集建設資金。設立財政專項經費,用于開展信息系統運維、標準體系建設、典型示范、安全防護及信息資源建設等工作。
(三)積極探索信息補貼政策,促進推廣應用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農機、良種、家電等補貼政策的實施對刺激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效果顯著,開展農業信息補貼必將大大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議國家和地方開展農業信息補貼試點工作。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724-05
Analysis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Method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Shan-hao1,2,NING Ling1,CAI Xia1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Guangdong,China;
2. The CPC Committee Office of Guangdong Zhanjiang, Zhanjiang 524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uct: Currently, when cop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physical infrastructure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consciousness ability; joint of resource 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tegration; and common needswas more emphasized than individual require. It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feasibility,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meaning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in rural informatization was defired. Then the resource was classified into administrative, technical, the own resources of social and rural. At last, differ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ontraposing infrastructure,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method
伴隨著農村信息化的浪潮,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和建設成本的最小化,在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回答資源整合是什么、資源類別有哪些和資源整合怎么進行等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著眼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建設實踐,筆者對資源整合的涵義進行了歸納,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各個時段、各個環節所涉及的資源進行了梳理歸類,探討并提出了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和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以期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
1農村信息化建設中資源整合涵義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指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在建設、完善各項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整合農村信息資源,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過程。資源整合則是指對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客觀存在,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使之相互銜接、交叉和融合,從而使事物獲得超值的效益的過程。
在理解上述涵義的基礎上,可以這樣定義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為了提高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對信息化建設可資利用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資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工作效益、降低建設成本的過程。資源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建設成本的最小化和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2農村信息化建設中資源分類
按照資源性質的類別,本文把農村信息化建設資源分為行政資源、技術資源、社會資源和自身資源四類(圖1)。這四類資源中,行政資源是核心,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源是保證,農村自身資源是基礎。通過協調整合,它們同時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物質支撐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2.1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行政資源
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行政資源,是指為了確保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計劃、組織、實施、協調和評估等一系列工作環節中,涉及的行政信息、行政部門、行政人員和行政財物等各種資源的統稱。主要包括以下五類(表1):第一類是行政信息。包括政策法規、建設方案、調查報告、工作意圖等語言、文字、圖表信息。第二類是行政部門。在縱向上主要指國家、?。ㄊ校⒖h、鄉(鎮)4級政府,在橫向上主要指各級政府所屬的農業、海洋漁業、畜牧、文化、廣播電視等涉農及村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及臨時機構和派駐機構。是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導力量[1]。第三類是行政人員。包括國家機關行政(事業)人員、政府聘用人員、政府授權和委托履行行政職責的人員。第四類是行政財物。主要包括劃撥資金、物資等。第五類是公共設施。包括農村圖書室、黨員遠程教育系統、農村信息服務試驗站(點)等。
2.2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資源
技術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正是由于各種技術人員提供的各種技術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才能得以順利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資源主要包括以下3種:一是高校和科研單位。高校和研究機構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基地,為農村信息化過程中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2]。主要包括與農業和信息業有關的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和專門的研究機構。其主要特點是眼界開闊,熟悉、了解國內外先進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方法和成果,既可以提供設計咨詢、規劃論證等理論支持,又可以提供3S技術、進行農業深度開發、組織農村信息技術培訓等實用技術支持,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一支重要技術力量;二是技術企業。指以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企業為主要代表的骨干信息企業。主要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網絡鋪設、操作系統設計、設備安裝調試等軟硬件技術支持;三是涉農技術人才。涵蓋農業龍頭企業、農業推廣技術人員、農業項目實施人員等,既包括熟悉傳統種、養技術的“土專家”,又包括了解現代農業產業運作體系的新型農業人才。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源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和每一個農民群眾,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為了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協調發展,除了充分利用行政資源、大力挖掘技術資源之外,還必須廣泛吸納社會資源的參與,形成多元參與、多方合力的建設局面。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社會人力資源。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社會公益性機構等各種人員和組織;另一類是社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速度[3]。社會資本主要包括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的經費贊助、捐贈和公益性募集等。
2.4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內在資源
農村信息化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農村,服務主體是農民[4]。村民委員會、農民自治性組織和農民群眾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農村自身蘊含資源的發掘、組織和整合。農村信息建設的內在資源主要包括3種:一是村民委員會。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承擔的重要的計劃、動員、組織和協調作用,依靠他們推動農村基層建設工作的落實。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5]。充分挖掘和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潛能,可以提高農民群眾的組織化程度,整合行業內部資源,提高信息化發展水平,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三是農村信息骨干。在各行政村、自然村、鄉鎮企業中選拔、培養一批信息技術骨干,通過系統地信息培訓,提高他們采集、整理、傳輸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到信息化的組織與運營中來[6],成為推動農村信息發展的“星星之火”。
3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3.1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物質支撐?;A設施建設中的資源整合必須著眼于組織健全、方法科學、實施高效的目標來設立專門機構,采取統分結合的方法,有步驟、分階段地推動建設實施。
3.1.1機構專設,重點保障為了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序進行,政府必須建立強有力的領導體系,強化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管理、政策調整和基本投入[7],保證基礎設施建設各個工作環節的有序銜接和順利推進。首先,設立專門機構。在各行政區劃內成立由主管領導任組長,由相關業務部門、科研院所、骨干企業及下一級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本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計劃、組織、協調、實施、檢查、考核和評估工作。其次,建立責任體系。按照業務歸口、統一調配的原則,賦予工作權力,明確工作職責,重點解決信息基礎設施建什么、怎么建、需要達到什么標準、什么時間完成、發生問題如何協調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最后,要實施重點保障。抽調思想好、技術精、工作熱情的業務骨干,組成若干個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小組。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納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及時足額地撥付建設資金。鼓勵企業進行前期經費投入,爭取大型龍頭企業、公益性組織的大力支持,促進建設物資流、資金流的聚積。
3.1.2有統有分,統分結合堅持統一協調、區別對待的原則,對各個環節、各個階段的工作進行區分,構建統分結合的建設體系。一是系統設計上“統”,系統建設上“分”。在綜合設計、規劃上,成立專門小組,充分聽取意見建議,統一建設目標、步驟、方法和要求。在建設的實施上,按照部門職能、企業特色等進行明確劃分,既要“分頭行動”,又要搞好“齊步走”;二是重點內容上“統”,一般內容上“分”。在建立標準信息數據庫、培育信息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群眾信息能力等重點內容上,必須集中各級政府、各部門和各個單位的智慧,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重點傾斜。反之,在一般性的工作上,只進行原則性地要求,給建設單位更大的自主空間;三是在交叉工作上“統”,在專項工作上“分”。對交叉性、銜接性和邊緣性工作,進行統一的指揮、協調和控制,確保工作環節的相互承接。而對一些責任明確、內容具體的專項工作,則應當在事責相稱的基礎上,分工明確到單位,責任具體到個人,提高建設工作效率。
3.1.3分步實施,逐次推進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雖然廣大農村地區確實已經具備了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條件和“土壤”。但綜合起來衡量,地區與地區間、同一個地區不同地方之間依然存在發達與欠發達、富裕與貧窮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信息化不可能將有限的資源同時投放到所有領域和所有地區[8]。農村地區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在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走分步實施、點線面逐次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路子。主要分三步走(圖2):第一步,突出建設的“點”。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初期階段,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于各行政區劃內的若干個重點地區和示范單位,開展試點建設,摸索做法,總結經驗,為信息設施建設打牢基礎。第二步,延伸到建設的“線”。建好縱、橫兩條線。一條是縱線。建設操作簡便、內容豐富、成效明顯的縱向信息通道,在硬件設備上完成信息源點、信息節點和信息端點的串聯;另一條是橫線。完善信息試驗站、農業龍頭企業、農技推廣站、農戶等橫向信息接收終端,搭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骨骼和框架。第三步,發展到建設的“面”。在完成建設中“點”與“點”的串聯、“線”與“線”交叉的基礎上,進行網與網的融合,最終實現網狀布設、多層覆蓋的建設目標。
3.2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圍繞農民群眾信息需求這個“中心”,上移信息服務平臺,延伸信息服務終端入戶到人,堅持傳統傳輸載體和新型傳輸載體并重的原則,構建內容豐富、傳輸順暢、方便實用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3.2.1信息源“遠距離”整合無論從技術人員的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農村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力量的分布都是呈“漏斗形”排列的(圖3)。按縱向層次來衡量,行政級別越高,信息技術力量越雄厚;越到基層,信息技術力量越薄弱。因此,在信息服務平臺的規劃和建設上,應盡可能在更高的行政區劃內進行整合,將復雜的信息內容進行抽取挖掘分析[9],提高信息利用率。這種建設模式便于建成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的信息服務體系,有利于信息數據共享;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對比分析和整理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除了提供滿足農戶需求的微觀信息外,還可以為各級政府提供各種宏觀農業信息,為其進行“三農”工作決策時提供多樣性參考。
3.2.2信息服務終端“零距離”整合在目前國內普遍流行的“政府農業部門+信息服務點+農戶”的信息服務模式[10]中(信息服務流程見圖4),由于信息服務終端普及率較低的限制,鄉鎮信息服務中心,特別是村信息服務點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信息傳輸“中繼”作用。隨著農民群眾經濟條件的改善和信息能力的提高,這種分程傳遞的信息傳輸方式終將被各種入戶到人的終端直接服務模式所取代,這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在鞏固已經普及的有線電視、收音機、DVD、手機等終端設備的基礎上,采取政府補貼、社會扶持、企業贊助等方式,延伸電腦、實用技術期刊、報紙等各種信息渠道、“終端”設備“入戶到人”。同時,拓展信息服務內容,豐富和拓展與手機、電腦、有線電視、收音機、DVD、報紙、雜志等多種終端設備相匹配的農村信息,開發軟件載體,簡化操作程序,提高終端設備利用率,最終實現農業信息與農民群眾的“零距離”接觸。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2.3信息傳輸載體“等距離”整合在當前農村信息傳輸載體的建設上,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一講信息化建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光纖、建網絡、配電腦,往往忽略了報紙、收音機、雜志、農技推廣等傳統信息傳輸方法的使用,片面地將“計算機化”等同于“信息化”,這種有失偏頗的建設觀與信息化建設的本質含義是背道而馳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信息服務載體的多樣性,傳統信息傳輸方式與新興信息傳輸載體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農村實情,進一步提高光纖、寬帶、有無線電信號的覆蓋率,按照國家的統一安排和部署,加快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三網”的建設與融合。在整合現代新型信息傳輸載體的基礎上,同時抓好圖書、報紙、期刊等紙質載體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信息培訓人員等傳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既能解決各職能部門發揮各自特點的問題,又能解決信息服務盲點問題[11],保持農村信息傳輸載體建設的協調、平衡發展,千方百計地把農業信息化的現代成果傳遞給農民[12]。
3.3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方法
立足信息能力建設中的資源現狀,把農村地區、農民群眾對信息能力的個性需求突出出來,堅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原則,把握特點,突出節點,圍繞亮點,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信息素養。
3.3.1針對“特點”,因地制宜地域之間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在進行信息能力建設的資源整合過程中,必須重視這種大到地區、小到鎮村的個性信息能力需要,各地應該因地制宜[13],開展深入調查研究,找準地區特點,掌握群眾信息能力需求,從而在培訓技術力量的選定、培訓內容的安排和培訓方法的明確上進行科學整合,提高培訓成效。比如,在信息培訓人員的組合上,要合理搭配;在信息培訓內容的設置上,要有主有次;在信息培訓的方法選擇上,堅持走貼近群眾需求、體現地域特點的培訓工作路子等。
3.3.2把握“節點”,因時而異針對各個時段、各個環節,有重點、有區別地開展信息化的能力建設。在信息化建設的初始階段,多安排一些簡單、實用、見效快的操作性內容,多進行實際操作,少安排純理論說教,主要提高農民群眾和基層信息服務人員對各種信息終端的使用能力,會利用上網電腦、手機、電視機等各種終端設備進行信息的閱讀、下載、互動。在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階段,重點突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反饋和評估等信息管理系列工作內容,幫助農民群眾學會對各種綜合農業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評估。在信息化建設的成熟階段,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市場化、農村社會發展、農民綜合技術能力等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培訓,培養出集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信息系統開發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14]。
3.3.3圍繞“亮點”,因勢利導對農民群眾來說,靠信息增收的事實產生的推動作用遠勝于說教。在提高農民群眾利用信息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培育信息利用示范戶、示范企業和示范經濟合作社等“亮點”,在建設規劃、硬件配置、技術支持上進行重點傾斜,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并轉化為生產效益,通過“真金白銀”的收益,就能很好地發揮示范作用和連鎖效應[15],為周圍的群眾產生積極的比對作用,從而激發農民群眾、基層組織自發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熱情。同時,采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技能示范等方法,及時宣揚好的經驗和做法,大力營造學習、宣講和利用信息技術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邱建軍.地方政府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0(3):39-41.
[2] 李道亮.論農村信息化的主體及其角色(下)[J].中國信息界,2009(11):13-15.
[3] 趙文泉.農村信息化中的政府作用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 施韶亭,曾碩勛.農村信息化發展階段的宏觀界定[J].甘肅科技,2010(2):9-11.
[5]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EB/OL]. [2006-11-01].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 2006-11/01/content_7323580.htm.
[6] 張艷霞.淺談農村信息化戰略的推進[J].商業文化,2010(2):183.
[7] 賀志華.推進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路徑[J].科技資訊,2009(1):220.
[8] 李雪.黑龍江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2008.
[9] 羅長壽.中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利用問題研究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1):358-360.
[10] 李道亮.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08)[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54.
[11] 旺杰.對青海省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J].青海農牧業,2008(4):21-23.
[12] 熊尚鵬.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8(10):46-48.
[13] 陳軍.湖南省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14] 漢宇.農業信息化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初探[J].甘肅農業,2009(11):4-5.
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建設是基于會計工作以及網絡技術兩者的基礎上所發展的,企業強化會計信息工作的同時,不僅僅能夠帶動會計技術的發展,也能夠提供網絡技術的更新。利用網絡技術對會計數據的更新不斷地提高了企業管理質量,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機遇。會計信息化工作是一個長久地,可持續性的發展工作,這不僅僅是對會計行業的變革,也是網絡技術應用的一大挑戰,因此加強企業信息技術化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建立健全企業會計信息管理工作的結構與模式,這對于企業信息的持續更新與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于企業現代化的建設,會計信息化工作也有著重大意義,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企業會計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與模式,改變過往以手工記賬的工作方式,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錄入數據,不僅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工作失誤,還提高了勞動力,短時間看來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就長遠來看,這大大降低了會計工作的投入成本,有利于企業管理更加快速,便捷,也使得會計管理工作更加高技術化,高現代化,并且能夠快速地、更準確地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
二、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一)企業對于會計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
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建設已經發展了將近20年,在這20年的時間里,我國涌現出了許多既精通會計知識,又了解計算機信息知識的人才,奠定了我國會計技術行業以及信息技術行業的發展。從目前來看,我國中小企業已經開辦自己的企業網站,但其中有64%多的企業沒有安全審計系統,若一旦被網絡黑客所攻擊,企業網站將無法應對安全信息被泄露的危機。從以上數據就可以看出,即使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著重建設會計信息化的建設,但是對會計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僅僅停留在一個淺顯的地步,缺乏對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全面認識和系統化的整理。因此對于企業來說,用信息技術對會計信息進行采集和整理,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網絡技術。
(二)企業對于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忽略
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是會計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變革和轉折點,網絡、信息人才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隨著科技地不斷更新,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高水平的會計信息化工作者,不僅僅需要熟悉會計核算的基礎知識,基本的管理流程,也要求工作者能夠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會計數據進行分析。而對部分年齡稍大的會計工作者來說,很多人對于網絡技術的運用都不是很熟悉,將會計工作的技術停留在手工記賬上,技術相對來說比較落后,對于先進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及適應新市場工作的開展,造成了會計信息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更新與分享,從而影響會計信息化程度的進一步拓展。會計信息化工作不僅能夠提高會計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還能避免很多由于手工記賬帶來的失誤。因此企業對于會計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很大,雖然現在高校對于社會會計人才的輸入大大增加,但是面對強大的會計市場,能夠適應發展的人才卻是寥寥無幾。
(三)企業對于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資金投入不夠
盡管現在企業對于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十分重視,也將它作為企業建設工作的項目之一,但是由于對于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為這項工作僅僅是將數據輸入電腦中,從而忽視了會計信息工作的關鍵是將數據達到開發信息、共享信息的模式與狀態,結合信息技術將會計數據進行重新整合。因此對于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建設不僅僅是需要一臺電腦,更需要對于軟硬件設施的投入,會計工作人員進修培訓事項的組織??梢妼τ跁嬓畔⒒ㄔO工作的投入還有大量的不足,而這一工作的進行也牽扯到新型技術人才的引進,企業資金的配置,以及老一輩會計工作者的變動,這一切都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
(四)目前會計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的不夠完善
由于許多企業實行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時間不長,沒有足夠的管理經驗,對于會計信息化工作檔案的整理及保存經驗不足,缺乏實踐的經驗,很容易造成信息數據的空白遺失和錯誤,而缺乏相應的工作人員進行修復和維護,一旦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將企業的信息泄露及丟失。會計的信息化工作是流動性的,需要及時地將信息錄入計算機進行整理,例如企業業務訂單發票,倉庫的進銷存數據等等,如果缺乏系統的管理,這些信息都得不到足夠的更新,這樣容易對企業的保障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擾,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
三、強化會計信息化建設的對策與方案
(一)新型人才引入,新型技術學習,新型認識的深入
面對高速發展的會計信息化工作,企業要做到“三新”,首先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企業管理者加強對這一新型工作的新認識,深入了解21世紀的今天,網絡技術在會計行業中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手工記賬到電腦鍵盤輸入的變革,更是技術的革新,管理系統的革新,特別是企業高層領導,一定要從信息化社會的角度出發,創新自己的管理理念。當然企業在建設會計信息化工作時,要積極地引進先進人才,而且不光光是將人才引入,還要由此帶動全企業工作人員學習會計信息技術,面對日趨激烈的發展,對于會計工作人員的要求素質越來越高,企業經營者不僅僅需要加大對外來新進人才的投入,也要組織老員工定期培訓進修,除了具有較高的會計業務處理技能和管理能力之外,還要將這一門技術融入網絡信息技術中去。這是對企業會計工作人員和領導者的巨大考驗。除了企業之外,國家也要加大對這一類人才的培養,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出發,企業做到微觀管理,而國家應該從宏觀角度,長遠出發,加大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資金投入,高校教育也要從培養信息化人才的角度出發,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術,高強度的綜合性會計信息化人才。
(二)加強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系統的管理和安全系統的重組
會計信息化不僅僅是會計行業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企業管理系統和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無非是將信息數據合理化,清晰化,安全化,會計信息工作包含了會計業務處理信息,企業經濟政策信息以及企業未來發展的多項信息。作為傳統會計技術與新型網絡技術的產物,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這都屬于商業機密,它的安全性要求十分嚴格,面對猖獗的網絡犯罪分子來說,唯有加強會計信息工作的安全性是解決安保問題的最好手段。
(三)加強會計信息化工作的創新
“四化”同步為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同時也對農業信息化適應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城鎮化可持續新格局,加快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內在要求。從農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來看,現代農業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信息化生存的土壤,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產物、不可或缺的內容、主要標志和重點體系保障。推進“四化”同步,就是要將信息化發展納入農業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之中,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設步伐,使之迎頭趕上,促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協調發展、同步發展。
2農業信息化關鍵要把握戰略機遇,確立發展意識
近年來,浙江農業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浙江農民信箱系統、浙江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全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亮點。但總體來說,浙江農業信息化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甚至滯后于現代農業建設。當前,浙江已進入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構建有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關鍵時期?!八幕蓖綉鹇詻Q策為農業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同時也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發展農業信息化,必須緊緊抓住農業信息化發展新機遇,不斷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與實際應用水平。樹立高度的機遇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有為才有位的意識和創業精神,振奮精神,轉變作風,真干事、干實事,積極探索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領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長點,做大農業信息化產業,做強農業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進浙江農業信息化工作。組織農業信息化發展扶持政策調研,全面了解農業信息化工作進展情況,調研農業物聯網應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等重點難點,探討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推進主體、發展機制、政府扶持等問題,為制定農業信息化發展政策、推進農業信息化提供依據。
3當前應重點突破的農業信息化建設領域
3.1拓展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
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是圍繞推進現代農業的科學管理,全面建立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目標而建成的系統[1]。3.1.1建設歷程立項階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設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思路和工作任務。7月《關于建設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請示》(浙農〔2010〕34號)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認可。在明確項目建設任務后,浙江省農業廳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方案》,確定系統建設由廳產業處、農作局、土肥站和農業信息中心共同負責。試點應用階段。浙江省農業廳組織浙江省農科院數農所等單位實施系統開發,并組織專家不斷調整、完善系統的架構、功能。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試點方案》,并根據農業區劃、“兩區一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和標準農田)建設狀況和農業信息化基礎,確定長興、平湖、海鹽、諸暨、嵊州、衢江、龍泉、溫嶺、仙居等9個縣(市、區)為系統建設試點。2011年8月8日—9日,專題部署系統建設試點工作。11月,浙江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爐院士為組長,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國土廳、浙江省測繪局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系統開發與應用進行評估。推廣普及階段。浙江省農業廳對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實施頂層設計。2012年6月26日,聯合浙江省林業廳、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和浙江省水利廳統一部署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舉辦2期全省性的系統操作培訓。在集中建設期間,建立《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進展動態報送制度》,全面、準確掌握系統進展動態,并于9月27日,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的通知》,督促建設進度,確保建設質量。在系統驗收期間,浙江省農業廳制定《浙江省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涉農部分)建設工作驗收方案》,組織專家組逐地驗收,抽查測量“兩區一田”項目上圖入庫信息與實地相符性。結果“兩區一田”上圖入庫準確率高,賬、表、圖、實一致。3.1.2建設現狀系統總體建設情況。據統計,目前已有11個市、83個縣(市、區)建成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并通過驗收,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建立了信息系統基礎平臺,“兩區一田”業務數據庫,落實系統管護人員521人?!皟蓞^一田”上圖入庫情況。2010—2012年全省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22.307萬hm2,上圖23.899萬hm2?,F代農業綜合區137個創建點全部上圖入庫;主導產業示范區169個創建點,上圖82個,其中,已認定的25個全部上圖入庫;特色農業精品園473個創建點,上圖276個,其中,已認定的94個全部上圖入庫。全省100.867萬hm2標準農田全部上圖入庫,2009—2011年標準農田質量提升的,已上圖11.857萬hm2?!皟蓞^一田”項目信息化應用情況。指導各市、縣在建設地理信息系統過程中,按照業務系統渠道、項目內容、工作流程“三不變”原則和實現項目申報、審核、立項、創建、驗收、評價的一站式管理要求,開展上圖入庫,落實相關管護工作。同時,按照“分級、協作、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由產業、農作、土肥、農業信息化等部門500余人組成的系統管護隊伍,開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統建立、數據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訓。針對農民服務需求,組織開發并在吳興區八里店鎮、桐鄉市石門鎮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試點觸摸屏信息化服務系統,全面系統、集成“兩區一田”、測土配方施肥、園區智能監控、專家咨詢診斷、萬村聯網工程[2]、農產品電子商務、浙江農民信箱等信息系統,實現涉農服務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農業“兩區”建設現場會、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現場會與會代表的好評。3.1.3建設成效保障各級政府科學決策。通過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方式,管理以耕地為主的農業生產要素,展示“兩區一田”建設進度、建設信息和建設成效,為農業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的建設奠定基礎,為各級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保障。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平。通過對“兩區一田”實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設面積比對、衛星影像比對和區域分布比對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動態監測、評價和預測預警,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平。提升涉農部門服務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為各級農業部門提供現代農業建設進展情況,便于全面掌握農業主體的建設需求,為農業部門開展信息、技術服務提供支撐,有助于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和實際服務效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降低各級行政運行維護成本。系統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為支撐,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業務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節約人力、財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運維成本。3.1.4主要經驗在系統建設過程中,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整合資源,協調推進”的原則,積極落實以用促建。一抓組織領導。將系統建設工作列入對市級農業部門年度考核目標責任制,做到人員、措施、工作、責任“四到位”。市、縣(市、區)農業部門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相關責任,將系統建設任務列為重點工程,列入相關科室的年度目標任務。二抓資源整合。遵循“三不變”原則,整合農業產業、農作糧油、土壤肥料和農業信息化等部門資源,組織市、縣(市、區)農業部門按照全省統一的標準共同開展系統建設。同時,與國土、測繪、通信等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系統建設的工作機制。三抓建設質量。找準業務需求,制定建設方案,組織系統研發,采集業務數據和開展系統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把系統建設質量關,確保系統滿足現代農業管理要求。特別是在“兩區一田”數據采集上,組織各地落實省定技術方案要求,認真核查業務屬性數據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數據是否準確。四抓長效管理。對“兩區一田”項目進行綜合運維,項目申報、審核、立項、驗收和評價等活動,全部通過系統實施信息化管理,不進入系統的不予立項或驗收。同時,積極落實以用促建,通過開展數據采集分析、圖件加工處理等培訓,提高各級系統管護人員的業務水平,確保系統建設的順利推進。3.1.5發展設想拓展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在建設“兩區一田”業務應用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領域,研發測土配方施肥、農村土地流轉、農業應急指揮、農機作業調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系統,建立全省農業系統“一張圖”。推廣應用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等設立觸摸屏,普及園區智能監控、測土配方施肥和農業物聯網等新型實用技術,加快系統建設成果轉化,創新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提高“智慧農業”發展水平。建立省、市、縣現代農業數據中心。以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業務數據庫為核心,統一數據結構、數據標準和數據接口,統籌建立省、市、縣三級分布式農業數據中心,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務、多部門聯動、全覆蓋應用的現代農業數據中心網絡體系。
一、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對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國各地的農民,無論是東中西都對信息化的需求極為迫切;文化素質較低限制了農民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輕人更加注重對信息的求索。
信息的需求與傳播方式,我們在研究中將其分為原始模式、傳統模式、現代模式、網絡模式,但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這幾種模式往往都同時存在。1、原始模式:該類型主要依靠人口舌相傳,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包括手語),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信息傳播模式,但是這種方式傳播效率較低、信息可追溯性較差,傳播過程中信息容易失真。2、傳統模式:以文字為媒介的傳播模式,其傳播介質主要包括書籍、雜志、報刊等紙質媒介,其特點是傳播面積較廣,傳播效率較高,信息在傳播的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對較小。3、現代模式: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后,隨著廣播、電視、電話的普及,信息傳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現形式更為豐富。4、網絡模式: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現形式極大豐富,沒有了時間和空間距離,是目前最為便捷的信息傳播模式。問卷調查表明信息化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電視、報紙書刊雜志等、科技人員推廣、現代模式、傳統模式與原始模式并存,而網絡模式所占比例很小。
農業信息化的需求重點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市場供求信息全國和農產品價格信息。需求重點在區域間存在差異,在東部地區,農民除重視農業生產實用技術信息以外,更加重視市場供求信息和國家有關農業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農產品價格信息,第三位是生產資料信息。
農業現代化對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等三方面。農村城鎮化對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農村教育培訓信息化、農村管理信息化、農村金融稅收信息化。
二、當前“三農”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國初步構建了以農業部信息中心為龍頭、連接31個?。ㄊ?、區)農口部門的信息平臺,建立了以批發市場價格行情、農產品供求、科技教育、種植業、水產業、農墾等專業網為骨干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部信息中心為核心的機群網絡。截至2003年底,全國已有72%的縣市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平臺,47%的鄉鎮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依靠農民經紀人、種養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其它社會中介組織發展了農村信息員近11萬人。
三、“三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限制性因素
盡管農業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程度還很低,遠遠趕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統計報告(2004年7月)顯示:在行業分布上,農林牧漁業上網用戶僅占總數的2.3%;職業分布上,農林牧漁工作人員僅占1.2%。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涉農人員還沒有接觸網絡。
“三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中央、省、地、縣、鄉(鎮)、村等不同層次信息化服務“三農”的差異問題;二是信息化的區域差異問題;三是“信息孤島”與“網站雷同”問題;四是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五是面向農業的信息資源數量匱乏及質量不高的問題。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機制不健全;二是體系不健全;三是投入不足;四是農業產業規模較??;五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六是農民文化素質較低。
四、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農業科學計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數據庫開發;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研究重點轉向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
在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有以下方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計算機網絡等。農業中所應用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格、多媒體、人工智能、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PS)等。概括而言,這些技術具有以下特征:網絡化、綜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現為:一是政府調整;二是注重農業基礎設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廣三結合;四是信息服務主體多元化,信息服務形式多樣化。
對中國的啟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為“三農”信息化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強農業信息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推進農業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養信息化人才,推進信息化進程建設。
五、依靠信息化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模式與工作重點
(一)主要模式
1、區域模式: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東部、中部、西部)在實踐中,出現了不同類別的農業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大典型類型:農民網吧、農技“110”模式、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專家大院模式。
2、建設模式:不同投資主體的建設模式,包括國有主導型、市場主導型、專業協會主導型、農民集體主導型、個人籌資型。
3、運營模式:根據不同的運營方式將信息化分為若干模式,主要包括無償共享型、有償共享型、交換共享型。
4、推廣模式:根據信息推廣的不同方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電子商務、教育培訓、農業信息網絡建設、農業信息監測與災害預防系統建設、專家系統等。
(二)工作重點
根據對我國信息化服務“三農”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農”的工作重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農業實用技術信息體系、生產資料信息體系、市場供求信息體系、農產品價格信息體系、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及繼續教育體系,以及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議
“三農”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考慮多方的因素,集合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時由于農業是個弱質產業,信息化建設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國家必須給予適當的扶持??梢圆扇∫韵聨追矫娴拇胧?/p>
1、將信息化納入城鎮化、現代化與工業化戰略。信息化不應是一個與其他戰略相獨立的概念,而要貫穿于各大戰略落實的始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以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
2、加強公共政策支持。國家應該繼續給予更多的公共資源支持,解決城鄉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問題,東中西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并在金融、稅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進的政策。
3、區域梯度推進。在信息化推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狀況。依據區域特點采取不同的推進措施,可以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首先推進基于國際互聯網的信息網絡技術傳播方式。
4、促進市場融資。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爭取各級資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時要注意引導各類公司、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大戶投資信息服務事業。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絡是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在我國農村通信普及還不完全、整體信息網絡還未建成的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版權所有
6、開展信息資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據農業信息的類型,將農業信息進行分級分類,確定不同級別信息資源的共享方式:無償共享、有償共享、交換共享、知識產權形式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