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評估與防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鐵路工程;地質災害; 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綜合評估;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由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新的環境地質工作,與建設工程緊密結合,建設項目類型、規模不同,采取的方法與手段各異,特別是預測評估,不同類型或不同規模的建設工程其方法與內容差別很大。根據近幾年對數十項道路工程建設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編寫經驗,以金華至溫州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為例,介紹本次評估工作內容和方法及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建議。
一、工程概況
二、地質環境條件
工程場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850~1700mm。工程沿線穿越金華江及甌江兩大水系。擬建鐵路跨越浙中盆地區、浙南中低山區兩個地貌單元,地貌類型復雜。大地構造單元屬華南褶皺系(Ⅰ2)浙東南褶皺帶(Ⅱ3)麗水-寧波隆起(Ⅲ7)和溫州-臨海拗陷(Ⅲ8),地質構造復雜,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山體基巖以白堊系沉積巖和侏羅系火山巖為主,局部出露侵入巖,地層巖性復雜;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復雜類型。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評估級別和范圍
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為復雜類型,建設項目屬重要建設項目,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中的有關規定,該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屬一級評估,評估區面積380km2。
(二)主要災害類型
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表現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裂縫、地面沉降及泥石流地質災害不發育。本次調查發現滑坡地質災害點12處,崩塌地質災害點16處,采空區8處。
(三)現狀評估內容與方法及結果
評估結果:①12處滑坡,現狀穩定的9處,基本穩定2處,不穩定的1處;根據穩定性和危害程度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的11處,中等的1處;②16處崩塌,現狀穩定的11處,基本穩定的3處;不穩定2處;③地面塌陷8處,現狀穩定的8處,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四、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評估內容
根據鐵路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與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設本事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與危害程度進行評估。將路線按分路堤、路塹、隧道、半填半挖、車站等工程類型進行評估。
[關鍵詞]地理區域 地質災害 危險性評估 防治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44-1
所謂地質災害,指的是受到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所引發的一系列災害,給人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等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縫、塌陷、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因此, 對于這些自然災害進行評估,運用正確、科學的評估原則、評估方法和量化指標,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達到防治的目的。
1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方法和量化指標
1.1評估原則
在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時,首先要對其評估原則進行考慮,主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1.1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的劃分
在對其危險性程度進行劃分時,將我國國土資源相關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文件作為主要的劃分依據,對其危害性級別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
1.1.2堅持“就急、就重”的原則
在對某個地質區域的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時,要將危險性進行明確的登記和分區,注重就急不就緩、就種不就輕。
1.1.3堅持“區域相異、相似”的原則
在對地理區域性的相關的擬建工程的危害級別、程度進行考慮時,首先要對該地域的地質環境條件、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解,對其進行劃分的過程中,主要以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1.2評估方法
首先將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作為重要基礎,然后通過對地理區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存在形式以及嚴重程度進行了解,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解決。
1.3評估量化指標
在對地質災害的量化指標進行評估時,主要對災害分布的長度、土方體積、災害影響范圍、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災害種類以及災害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慮,然后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估、現狀評估和綜合評估。
2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
2.1現狀評估
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不僅要具備大量、全面、系統的地質專業知識,而且還要采取專業性強的評估方法,對其進行現狀評估,主要對以下兩個方面:
(1)對地質災害區域的水文、地質、地形、氣象、巖體工程以及地震構造等方面進行分析和了解。
(2)對地質災害區域周圍正在建設的工程和以往的建設工程項目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評估,只有在對所有的區域信息進行全面、認真的評估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現狀評估。
2.2預測評估
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預測評估,其主要的評估范圍是對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現場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對實際的施工情況進行分析后,具有足夠的論證后,對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災害周圍半徑不超過50米的區域設置施工項目。立足于建設工程角度,需要對項目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災害和危險進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進而對其災害性進行評估。
2.3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指的是在實現預測評估與現狀評估的互相結合的前提條件下,對地質災害區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區域環境分布情況的差異性進行評估的一種方式。另外,在對區域內適應性進行評估之外,還要對區域級別進行劃分,主要將級別分為適宜、適應性差、相對適宜三個級別;對其災害危險程度進行劃分,主要分為大、中、小三種程度。
3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通過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后,針對其結果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所制定的災害方案除了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之外,還要對災害種類、災害級別以及災害情況等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選擇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嚴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建議和措施。
3.2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針對出現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首先要采取避讓措施,盡量繞開出現滑坡地質災害周圍的區域。如果不能完全避開滑坡地質災害區域,那么就要對滑坡地質災害的覆蓋范圍、規模以及種類進行考慮,然后確定具體的防治措施。例如通過采取設置擋土墻設施、建造排水系統以及更改滑坡體等防治措施。此外,尤其要注意,在進行深挖方工作時,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滑坡體前緣位置進行該項工作。
3.3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對出現崩塌地質災害的位置區域進行及時、快速的處理,有效的避免給以后工程建設的開展埋下安全事故隱患;其次,對于穩定性不強的后壁陡邊坡進行治理,有效的防止崩塌災害造成的重大威脅;最后,嚴格的根據實際的工程建設情況,按照建設工程治理標準規范對其進行治理和防范。例如對于那些建設工程中切坡高度大、開挖量大的工程項目來說,要著重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險進行關注。
3.4斜坡不穩定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部分區域中,其溝谷比較深,進而會很大程度的出現高陡邊坡。所以,在對該類工程項目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將路基段轉變為高架橋以及側移等方式,來有效的避開出現高陡邊坡的現象。另外,如果工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高陡邊坡,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避讓,那么可以采用控制開挖深度、加固以及設置安全坡比和坡型的方法,來有效的保證高陡邊坡的穩定性。
4結語
總之,伴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規模的逐漸擴大,建筑工程建設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如果人們沒有引起對地域性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條件勘測的重視,那么很可能導致建筑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留下安全事故隱患,進而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來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控制。
參考文獻
[1]張馳,辛曉玲.淺談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科技信息,2010,01(11):82-83.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原則;防范
一、地質災害及其危險性評估的概念
1、地質災害的定義
就地質災害而言,是指由于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因此,從上述地質災害的定義中,可以明確以下兩點:
(1)在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中即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為因素。有些人認為,有些由人為因素引發的災害(如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屬人為災害,不是地質災害。其實單從定義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上述災害肯定是屬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疇,屬于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①必須是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的才能稱其為地質災害,假如在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生的山體崩塌就不是。②地質災害必須是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假如因施工質量問題而導致的樓房倒塌,雖然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但與地質作用無關,也就不是地質災害。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內容
地質災害包括的災種很多,那么在評估中到底應評估那些災種呢?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中,對所要參與評估的地質災害類型做出了規定,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六種,并對相關概念作了詳細的定義。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只需按要求做好這六大災種的評估即可,切忌包羅萬象、求全的思想,把一些并未要求的災種全都羅列到報告中。如在湖北省荊門市丘陵山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高發區;在地下開采礦區、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區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是評估的重點。對于不屬于地質災害或雖然屬于地質災害但另有主管部門的某些災害,不應納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疇。如:地震災害(地震局主管)、洪水災害(防洪辦主管)、水土流失災害(水土保持部門主管)、地表水污染、大氣污染(環保局主管)等。即使是對上述六大災種的評估,也應結合項目的具體情況,來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
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
1、綜合評估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原則是指我們在進行評估時需要根據地質災害現存的危險性狀況評估記錄和預測評估結果,在結合評估環境地殼運行狀況和地質環境條件之間的茶飲性,對目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性評估。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范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確定的危險性范圍指標。同時,我們還必須針對地質災害評估對象已發生過的地質災害情況對現在的評估進行綜合考慮,最后得出各方面綜合出來的結果。
2、分段評估原則
分段評估原則主要是指依據評估對象的不同地質環境差異、隱患地質災害的不同類型、級別對評估對象進行分區、分段處理,進行分別對待,分成若干個區域進行分別評估。一般來講,主要是按照導致災害的原因的性質、災害規模、承按災害的對象等條件進行劃分,也可以從災害的穩定性、幾率性、嚴重性進行劃分,并按照評估段分別對評估對象進行適宜性評估,將災害的級別評估到最精確。
3、分級評估原則
通過對建筑項目的重要性可以對地質災害的級別或成都進行分類,這樣很容易確定評估級別。但是在確定評估級別之前必須明確各個級別的不同含義及其劃分依據。同時,必須考慮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程度,綜合決定建筑用地的使用 j投資規模的確定。一級評估:指有允 的備案資料,論證充分,一般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且評估報告必須交由省級及其以上的國土資源廳(局)備案。二級評估是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和乙級的單位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檔。同理,三級評估即為獲得同樣部門頒發的乙級或丙級的單位進行,評估結果同樣是在有關部門進行存檔。三者的區別在丁評估報告的詳細、嚴密程度。
4、建設用地覆蓋礦產評估特別對待原則
對于建設用地地下存在著礦產的地區應當進行分別對待。原因在于在礦產被開發、挖掘后會引起地面的下沉、塌陷等狀況。況且一旦開采,地質災害的危險級別將快速逐級上升。對于建筑用地地表損傷較嚴重的地區,應首先擬定計劃對地表進行修復還原且一旦確定建筑用地,礦產的開采將必須嚴格控制甚至禁止。鑒于此類情況,也可以采取與礦產承辦方進行協商確保開采后的地基不受到嚴重損傷,可采取預留地保護煤住的辦法。從各方面綜合考慮可能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的影響因素以及地質災害的級別與范圍的綜合評估確定。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范工作要點
1、要根據實際的危險性評估結果,制定一個全面的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這個方案一定要全面綜合,也要突出防治的重點,并且根據相關的災害種類、災點的防治分級提出針對性較強、實效性較高、突出災害分級層次的防治措施與建議。建立一個災害防治標準與指導方針,以更好地引導日后的災害防治實踐工作。
2、幾種具體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議
(1)滑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議。要防治滑坡災害,首先應該考慮采取避讓的措施,如果實在無法繞避,就應該根據滑坡的類型、滑坡規模及其主要的影響因素,采取設置截排水設施、設置支擋設施、更改滑坡體的幾何形態等措施,并盡量不在滑坡體的前緣部分進行深挖方作業。
(2)崩塌的防治措施和建議。一方面,要對崩塌體或者有崩塌趨勢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處理,避免其成為日后的災害隱患。另一方面,還要對不穩定的后壁陡邊坡進行治理,消除其的繼發崩塌威脅。如果工程項目建設中包含有大量切坡高度較大的挖方工程,就要密切防范潛在的崩滑情況。在具體的工程建設中,可以按照邊坡的相關治理規范進行崩滑的防范。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和建議。對泥石流災害的防治可以通過在泥石流的溝谷種植固土草木的措施,防止水土的流失,還要通過預留一定的泄洪通道,并保持其暢通,減少其他施工設施對泄洪通道的影響等措施來減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在評估區域如果要進行橋梁的墩臺施工的,就一定要通過增大橋梁的跨度等辦法確保橋面的足夠安全。
(4)不穩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議。一些溝谷深切的區域,會出現較多的高陡邊坡。進行工程建設時應該采取適當側移、改路基段為高架橋等方法盡可能地避讓如果還是不能避讓的,就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施工方法,控制好人工邊坡開挖的深度、設置安全坡比和坡型、對較為完整或者新鮮巖面的坡面進行加固,以確保斜坡的穩定。
四、結束語
總之,在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中要貫徹“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防治結合”的災害預防原則,在施工過程中合理的規范施工流程和施工活動,做好工程用水的排泄工作,加強場地植被的種植和保護,做好災害應急措施,從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二、年地質災害趨勢分析
從多年發生地質災害的情況來看,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除受特定的地質環境因素制約外,明顯受制于暴雨的時空分布及強度,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的地區,也常誘發地質災害。特別是公路沿線、采石場和已經出現災情的地方,問題比較突出。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降雨量比往年有所增加,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大。
確定上述10處地質災害點作為全縣重點防范區域,進行重點監測,時間以雨季為主,每年5至10月份為重點監測時間。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如在大規模的城鎮建設、道路建設、礦山采掘中,出現的一些對山體邊坡開挖與處理不當,滑坡體的切腳或切腰及廢渣棄土隨坡排放等問題,如遇暴雨,必將誘發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地質災害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國土資源所、村委會和有關建設單位要高度重視,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加強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上報。
三、重點防范期
雨季是地質災害多發季節,5至9月份全縣降雨比較集中,是強降雨多發時期,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時期。地質災害的程度主要取決于降雨的范圍與強度,地質災害多發區與暴雨中心的迭加地區是地質災害的重點災區。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地質災害直接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要求,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確保潛在的地質災害得到及時治理。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本轄區、本行業范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工作責任制,落實責任人。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專題知識講座,開展全民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教育,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減災防災意識,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
(二)健全機制,強化監測。各鄉、鎮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所要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和《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35號),建立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速報等責任制,嚴格堅持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國土資源所要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做好地質災害發生區的監測預報工作,制定以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為主要內容的應急方案,健全群防群治體系,加強對公路沿線山體滑坡、采石場的巡回檢查,與各災害點監測人員簽訂責任狀,發現災害隱患,及時上報,切實整改,迅速消除隱患。
(三)規范管理,嚴格評估。要嚴格落實評估制度,有效減少人為因素產生地質災害。工程建設要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文件要求,全面開展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避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因素誘發地質災害。特別是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做好農村村莊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加強對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規范管理,采礦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鎮建設等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由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避免不當的工程活動破壞地質環境而誘發地質災害。要加強對礦山采空區地面、尾砂庫(壩)及矸石堆的監控,防止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四)把握重點,落實責任。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鄉鎮、村要繼續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落實監測、預警責任制,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將“防災明白卡”發至受威脅的群眾手中。要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災害預報等制度。縣教育部門要會同縣國土部門組織有關單位對中小學校區(舍)周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指導學校做好監測工作,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縣交通、建設、水利和旅游等部門要認真落實各自領域內的防災責任制。
五、獎勵與懲罰
(一)對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國土局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給予表彰與獎勵。
(二)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國土局視其情節予以警告或者依規罰款;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縣公安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1、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活動的;
2、故意虛假的地質災害預報信息造成損失的;
3、侵占、盜竊、毀損或者破壞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工程設施的;
4、阻礙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
5、不按防災預案要求承擔監測預防任務的;
6、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責任者不履行治理責任的;
關鍵詞:地質災害;評估工作;評估對象;應對策略
1引言
我國關于地質災害評估的研究起步較晚,尚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和數量日益擴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劇。這使得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在此形勢下,必須加強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優化措施的探索與實踐,有效預防、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2評估目的與任務的概念與界定
關于地質災害的評估目的,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明確指出,通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項目(工程建設、規劃發展、礦山建設等)的立項與用地審批,具體的評估任務包括以下幾方面:(1)查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確定項目的評估范圍和評估工作級別;(2)結合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程度等,做出危險性現狀評估;(3)結合項目規模、特點,對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做出危險性預測評估;(4)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做出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5)在此基礎上,分析建設場地適宜性,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及建議。
3當前地質災害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3.1對地質災害的危害性認識不夠
政府有關部門把地質災害評估作為建設項目重要性的判定,足以說明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建設單位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也不重視。在實際操作中,只是把這項工作當作辦理征地手續中的一個環節。甚至認為這項工作是一項“大麻煩”,費時費力,對地質災害勘查單位的評估工作既不支持,也不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地質災害勘查單位的工作人員開展評估工作的積極性。他們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工作,寫出的報告也是漏洞百出。即便是應付過去了,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指導作用也不大。
3.2工程實踐中成果應用跟不上研究的進展
各級政府和廣大地質工作者高度重視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相關研究,研究成果日益豐富。但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在具體建設場地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對實際的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意義不大。
3.3評價方法仍需精細化
目前,我國對地質災害的評估主要分為危險性大、中等和小三級。關于這三個等級的劃分雖然有一定的標準和規范,但最終還是要靠工作人員的主觀判斷得出結果。這樣的評價方法和技術偏重于定性分析,不能精細地評價出危險性分級和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3.4對評估對象的現場了解及工作程度不夠
很多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人員認為地質災害往往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比如,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礎施工等都會誘發地質災害。所以,在地質災害評估中,片面注重建設征地范圍內的地質調查。實際上,建設征地外的自然因素也極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尤其是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
4優化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措施
4.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
國土資源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并加強宣傳地災評估工作的重要性,讓相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充分了解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采取地質災害預防措施的作用與意義。這樣在實際的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過程中,便能得到有關單位的理解與支持。國土資源部門要通過正反兩面的生動案例,提高部門、單位和個人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認識,促使其自覺執行建設用地地災評估制度。
4.2對技術規范進行修訂與完善
為提高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技術含量,必須加強有關技術規范的修訂工作。建議有關部門成立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制定一套全國通用的技術規范,為全國范圍內的地質災害評估提供統一指導,提高評估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
4.3深入了解評估對象及現場工作內容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對地質災害的評估范圍有著明確的規定“不能局限于建設用地和規劃用地面積內,應視建設和規劃項目的特點、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種類予以確定”。評估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深入了解評估對象及現場工作內容,合理確定評估范圍。同時,適當擴大評估范圍,充分認識不同災種從形成到成災可能涉及的空間。
4.4組織培訓、嚴格把關,實施規范化管理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對工作人員各方面的素質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強評估隊伍建設。首先,對工作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不但要注重提高其技術水平,還應使其樹立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同時,要對從事評估業單位進行嚴格的審查把關,杜絕資質不高的單位進入進入評估業,從整體上提升地質災害危評估水平。
5結束語
我國地質災害評估從無到有,逐步發展成為國家強制執行的工程建設程序之一。大量實踐證明,我國地質災害評估日趨成熟、規范。針對當前地質災害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必須不斷探索與實踐優化措施,重點攻克,提高地質災害評估水平。本文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經驗,提出了幾點措施及建議,以期為廣大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一、組織領導
成立以糜飛松局長為組長,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五到位”建設的組織領導。
二、建設單位
溪口分局、大橋所、莼湖所、江口所、尚田所為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建設單位。
三、工作內容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到位
大力宣傳“農民建房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轄區內干部群眾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認識到位。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鎮規劃、建設工程和農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備案資料齊備,評估制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到位。
(二)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到位
協助鎮、街道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并熟練掌握相關工作內容。協助鎮、街道組織相關干部和受災害威脅群眾學習預案,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
(三)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到位
建立汛期巡查制度。協助上級部門或專業隊伍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配合鎮、街道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檢查落實防災預案、兩卡發放和值班情況,并建立格式規范、內容詳細的巡查日志,相關巡查責任人簽字齊備,臺賬檔案妥善保管。對巡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
(四)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
開展經常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及時向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和易發區群眾發送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宣講。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及時建立標識牌。通過宣傳培訓,使防災責任人和群測群防監測員做到職責明確,工作到位;使受災害威脅群眾清楚何處危險、何時避險、怎么避險。
(五)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時人員到位
建立汛期值班、災情報告等制度,明確分工。通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訊錄”,掌握轄區內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的聯系方式,并及時更新,確保緊急情況下聯系到位。發生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時,反應迅速、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向上級部門和鎮、街道作出報告,協助鎮、街道撤離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并協助做好相關應急處置工作。
四、工作步驟
(一)部署準備階段(1-3月)。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2月底組織國土資源所長(分局長)赴寧??h學習“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建設工作經驗;各國土資源所擬定創建方案,落實具體責任人;加強與鎮、街道的溝通匯報,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二)組織實施階段(4-6月)。按照“五到位”工作內容,逐項落實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臺帳,格式規范,內容詳實。協助鎮、街道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并適時開展演練;至少開展一次以上識災、避災知識的宣傳培訓,分發宣講材料;建立汛期值班、災情報告等制度,明確分工,配合鎮、街道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對巡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報告;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訊錄”,確保緊急情況下聯系到位。
(三)檢查考評階段(7-8月)。7月份,各所(分局)對工作任務是否落實、資料是否齊全、臺帳是否完善、記錄是否規范詳實等內容進行逐項自查,查漏補缺,進一步進行完善,并完成“五到位”工作總結。8月份,局組織考核組將對各所(分局)進行全面檢查、考核,并將合格單位報市局考評。
五、工作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五到位”建設工作,保證3個、力爭5個所(分局)建設成為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達標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周密部署。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學習動員,充分認識“五到位”建設工作是加強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周密部署,擬制工作方案,明確工作任務、指定專門人員具體負責,確保工作落實。
(二)狠抓落實,逐項推進。各單位要結合工作實際,逐項抓好落實。在評估到位方面,做到積極宣傳,應評盡評,大膽探索后續監管;在預案到位方面,協助當地政府建立鎮(街道)和單點預案體系,及時發放明白卡,開展應急演練;在巡查到位方面,積極配合專業調查,開展巡查,指導群測群防監測,做到巡查臺帳與監測記錄完整;在宣傳到位方面,做到資料發放、防災培訓及時,現場警示清晰醒目;在人員到位方面,不斷完善制度,健全工作體系,明確工作職責,及時處置到位。
關鍵字 地質災害; 易發區; 隱患點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018-02
1黔江區地理概況
黔江區行政區劃范圍,東經108°28′~108°56′,北緯29°4′~29°52′。黔江區屬重慶市管轄,東臨湖北省的咸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渝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90公里,幅員面積達2398.7平方公里。
2引發黔江區地質災害的原因
黔江區多年來經濟建設中,引發地質災害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以城鎮建設、道路建設、水利建設等為主。
2.1城鎮建設。黔江區城區地處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基坑開挖、基坑排水為主,由于城區樓房、道路分布密集,受條件限制,深基坑開挖形成高陡的基坑壁,出現基坑涌水等現象,如果護坡、排水不當,將會產生崩塌、地面沉陷、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災害。
2.2道路建設。黔江區十多年來大力發展交通設施:修建城區道路、通往重慶市的高速公路、貫徹境內的渝懷鐵路,通往各區縣的二級公路及通往各鄉鎮的道路。這些道路因為挖坡、削坡和填士,形成高10~30m、坡度3°~70°的高陡邊坡。高陡邊坡的臨空面或坡體填土加載常引發斜坡、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或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溝谷填土則容易引起泥石流地質災害。
2.3水利建設。自開展水利能源以來,黔江區修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灌溉防洪水利系統,這些水利工程大多沒有防滲護坡措施,局部水利邊坡高陡,水的滲透使水利邊坡土體軟化,常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2.4工業與民用建筑。黔江區農村工程建設大量挖坡、削坡和填土,形成高5~1 5m、坡度30~50。的高邊坡,易引發滑坡、崩塌。
2.5礦產開發工程。黔江區境內有煤礦和采石場的開采。由于受不規范采礦行為的影響,礦區已出現有滑坡、崩塌(危巖)、地陷等地質災害現象。
3地質災害隱患點類型及分布特征
3.1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概況。根據《重慶市黔江區2012年地質災害排查報告》查明我區現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530處,其中滑坡359處,危巖(崩塌)35處,不穩定斜(邊)坡113處,地面塌陷23處,對5415戶22007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及部分公路、學校等基礎設施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潛在經濟損失約3億元。有特大型地災隱患點9個,大型地災隱患11個,不穩定的重要地災隱患點37個,必須搬遷避讓影響區居民達5000余人。以滑坡、不穩定斜坡為主,地面塌陷、危巖次之。危害對象主要有旅游風景區、村莊、學校、農田、公路、廠礦等。
從排查的情況看,目前地質災害點遍及全區3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以黔江主城片區(城南、城北、城西)、石會片區、馮家片區、濯水片區、馬喇片區、黃溪片區為區內地質災害多發地段。
3.2地質災害點分級管理現狀。黔江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實行區、鎮鄉(街道)、村(社區)三級管理?,F有的530處地質災害點統一納入群測群防點,但由于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技術力量薄弱及信息不暢通等,各級領導及相關街道鎮鄉、村、組人員對當地的地質災害情況都還缺乏了解。地質災害監測網絡與預警系統尚待完善,一些隱患點的監測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地質災害防治投入力量、防治經費不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尚處于被動、應急、分散狀態。各部門間還存在重復、交叉或相互推諉現象。
3.3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情況。根據有關標準并結合實際情況對黔江區現已查清的地質災害點進行穩定性預測評估,從2007年到2012年我區搬遷避讓地災隱患區域群眾2212戶8002人,搬遷了西泡、南家坪、桃園三所小學,轉移師生1210人。投入各類搬遷避讓資金3408萬元。在積極實施搬遷避讓的同時,對一些危巖和重要基礎設施、集鎮、居民集聚區的滑坡隱患進行了必要的工程治理,從2007年以來共清炸危巖39處,治理滑坡10處,投入整治資金達6250萬元。
4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4.1領導重視,科學管理。地質災害防治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民生大事,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與管理,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思想,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這一民心工程。
4.2強化工程建設與運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嚴格落實易發區內工程建設項目、城鎮總體規劃、集鎮、村莊規劃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備案制度,加強對評估成果審查的監督和備案,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率達100%。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本行政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是否按照規定進行評估以及評估成果中提出的防治措施、“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管理和監督檢查。
4.3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避讓災情發生。在黔江區、集鎮、農村、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及其他有可能導致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在項目選址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4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國土資源、住建等相關職能部門要結合黔江區實際情況,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新農村建設的選址、舊村改造、移民遷建及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的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地質災害調查、論證和評估工作,從源頭上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相關費用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切實減輕農民經濟負擔。
4.5治理建議。根據黔江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危害程度、防治技術難度以及經濟合理性等實際情況,分別實施勘查治理、應急防治等工程。堅持因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對規模較大、穩定性差、危害嚴重且治理費用又遠小于預期損失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工程勘查治理。
4.6搬遷建議。對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偏遠貧困,且受到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地區,地質災害治理投資大于搬遷的,應提倡搬遷避讓,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搬遷避讓應遵循避讓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和宅基地復墾相結合的原則,依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在區政府統一組織領導下,根據監測情況,逐年實施搬遷避讓計劃,以解除偏遠農村人口遭受地質災害危害和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首先在地質災害頻發、交通不便的區域選擇試點組織實施,逐步推廣。
4.7監測建議。黔江區地質災害數量較多、分布較廣,防治工作任務較繁重。對于絕大多數地質災害點,只能通過發動廣大群眾,在專業隊伍的指導下,適時進行監測,一旦遇險便搬遷避讓。對確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落實到人,統一監測,分級管理。對重特大隱患點還應做好應急預案,一旦出現險情,及時啟動。監測點按危險性、危害程度劃分級別,分為區級、鄉(鎮)級,實行分級管理,下級對上級負責,明確職責,層層把關。為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配備精確的監測儀器,改善監測手段及監測方法,配備必要的監測儀器,提高監測水平。
5結束語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 ,在防治災害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運作機制,總結經驗教訓。合理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變被動應急防治為主動預防,前瞻性地預防地質災害,提高防災減災效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以適應構建和諧黔江區的要求,為黔江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地質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