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設新農村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新農村建設;內涵;發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視新農村的建設,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措施。對于縮小城鄉差距相當有利,并且能促進現代農業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大會的精神,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樣地,工業化的建設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與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能否等同起來一直困擾著人們,在這里通過討論為大家揭曉答案。
一、有關新農村建設的言論及實施方案
不管是上層官員還是基層干部,亦或是業內學者都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論實際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來就是工業化與城鎮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
部分專家和學者也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方案。農村城鎮化就是使農村逐步向城鎮轉型,農民數量減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僅僅依靠農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業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專利,在農村也應該得到大力推進?,F在這些方案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在許多地區都已經開始了實踐。像山東省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的標志,在農村積極推進工業化。一些不夠發達的地方更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將城鎮化和工業化擺在首位。
二、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
農村的城鎮化并不是說在形式上把農村變成城鎮,盡量使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有實質性的提高,使其發展與城市相協調。雖然新農村建設的內涵不等同于城鎮化和工業化,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城鎮化和工業化作為外部推動力促進農業發展,反過來,建設好了新農村,又為城鎮化和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兩者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將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總書記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農村建設列入發展戰略,指出三農問題在實現全面的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新農村的艱巨性,并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部分地方領導也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抓緊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同時,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顧此失彼。
三、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
鑒于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對新農村的建設可以說是大勢所趨。我國的城鄉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綜合國力的增強,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新農村建設勢在必行。我國如今的情勢堪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我們可以借鑒其新村運動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韓國新村運動的目的、口號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靈活的運動方式,在物質建設的同時不忘精神層面,以自愿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建設新農村卻丟了新農村的后果,大規模的農村人員流失令建設空置,失去了建設的意義。鑒于這樣的教訓,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應該正確理解其內涵,找準發展方向,切不可簡單照搬國外的形式,西方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老路實在不應該效仿。在學習韓國成功經驗的同時,將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兩手抓,齊頭并進??梢哉f實現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自己的創新理念。
四、對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關系理解得意義
正確理解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關系,絕不能相互替代。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都具有戰略意義。由于我國地域寬廣,各地的發展水平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工業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對一些城鎮化和工業化程度非常低的市縣和鄉鎮,突出新農村建設的地位才行。從長遠角度考慮,正確的理解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相當有利。之所有具有獨創性,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物質基礎不無關系。
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區別甚至可以當作區分不同國籍的標準。因為我國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業文明幾乎是跟其他國家一樣的。中國要想真正發展起來,生搬硬套別人的模式是不太現實的,必須得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就得在農業文明上下足功夫,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
五、總結
中國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推動力,并且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意義深遠。我們必須從各種言論中自省,吸取經驗教訓,全面理解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正確把握發展方向,爭取早日實現新農村的建設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德喜.論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J].中州學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濤,姚國強.中國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要性分析[J].建筑經濟,2007,7,30(S1):27-29.
[3]任軍利,朱曉鋒.我國新農村建設與韓國新村運動的比較[J].求實,2008,7,10(7):93-95.
關鍵詞:馬克思 實踐主體性理論 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如何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重溫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理論,選擇其中若干主要思想作分析,探討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作用和啟迪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實踐主體性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自始至終都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思想。
1 人始終是實踐活動的主體。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實踐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認為“人始終是主體”、“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為了能夠生存和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與呈現在自己面前的自然客體發生關系,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以獲取維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續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是改造自然的主體,自然是客體。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以人為主體而不斷生成的自主運動。唯心主義雖然強調了人的主體性,但否定了主體以及客體的客觀實在性。而舊唯物主義把主體理解成進行感知活動的感性的人,把人置于自然之下,這都是不正確的。另外,馬克思肯定了人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指出現實的人和主體又不是等同的,只有現實的人具備了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后,并主動投身于實踐,才能成為創造歷史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主體性。
2 在實踐中確證人的主體性。
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從傳統西方哲學中繼承下來的,他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義傳統,但又嚴厲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非歷史性;吸取了西方傳統主體性學說,但又批判了這種學說的唯心主義基礎,而確立了自己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性學說。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說明,人的認識是積極能動地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主體性是受社會實踐所制約的。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著眼于“改變世界”,是哲學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人的主體性的真正基礎。在實踐活動中,人感受到自己的智慧、才能,體味到自己的力量和堅強的意志,從而了解到人之為人的快樂。
3 人的主體性是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創造性的統一。
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體性,就是人作為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自覺能動性,具體表現為人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創造性。
自主性就是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顯示的主人性質。有自主性的人會把自己看成是主動者,把萬物視為被動者,“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為自然立法”等觀念,都是主體性的體現。自主性帶有自發、盲目因素。自為性就是主體的自覺性,是揚棄了的自主性。選擇性是揚棄了的自為性,它標志著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決斷的性質。選擇性使主體有了更大自由。創造性又是選擇性的展開形式,也是人之主體性的最高形式。馬克思說“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性使主體的活動能夠將主體內在固有的尺度和客體內在固有的尺度統一在自己的實踐活動里,并最終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對象。
馬克思關于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論述是相互聯系的,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選擇性和創造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只有四者結合和統一,才是完整的主體和真正的主體性。
二、馬克思實踐主體理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人是最根本的,尊重主體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因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億萬農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把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最高標準。
1 要充分肯定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農民始終是農村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居民達7.5億左右,接近全國人口的60%;農村居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從事的職業雖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仍然達3.4億左右,占農村居民的45%。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和改善環境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農民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終受益主體。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不能僅僅把農民作為政府關愛、扶持的對象。要以農民為本,把農民看做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從思想認識上和工作中都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只有實現農民的主動參與,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才能順利貫徹實施,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發揮。
2 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
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作用,必須發揮農民主體的能動性、尊重農民主體的選擇性、肯定農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要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鼓勵農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廣大農民了解新農村的內涵和建設目標,知曉新農村建設與農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讓農民明白新農村的建設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業。只有最廣泛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自發地將愿望和熱情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內心動力和自覺行動。
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自主選擇性,是保障新農村建設成功推進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意愿。只有農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才更能為自身群體的前途負責。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創富活力的涌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
創造性是主體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的創造性表現為在改變自己命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農業現代化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性勞動和不斷地提升與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
大限度地迸發出來,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只有讓農民既能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創造歷史的主體,又能與其他社會主體一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內在地統一于廣大農民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才能真正全面地發揮和實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
3 尊重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利。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尊重農民的自利,就是要尊重農民自主選擇職業和勞動方式、自主支配勞動對象和勞動成果、自主選擇進入市場網絡參與市場競爭、自主參與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權利。農民主體的自主性是一個關系到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都已證明了這一點。凡是農民自主性發揮得比較好的時期,就是農村經濟相對繁榮的時期。改革初期的帶來了農村的繁榮,與它有效發揮了廣大農民的自主性是分不開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必須發揮農民的自主性。要把“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讓農民擁有建設新農村的發言權。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在決定支援農村時要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并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踏踏實實為農民辦實事。地方政府要充分考慮農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以及對自身利益的訴求和維護,但不能越俎代庖,切忌盲目地替農民作決定。
關鍵詞:新農村;村鎮;規劃
新農村的建設中,村鎮規劃即提高農村構筑物、建筑物、開放性的空間、綠化和道路等實體物質所構成的整體視覺的效果。當下,國家已把三農的問題作為了工作重點,并積極的展開了新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成效,但是部分農村在村鎮規劃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相關部門應重視村鎮規劃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解決策略,進而提高新農村的建設中村鎮規劃的質量。
一、新農村建設中村鎮規劃工作的重要性
推進新農村的建設的首要任務是進行村鎮規劃工作??茖W規劃作為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且城市發展和建設都離不開合理科學的規劃,農村發展和建設也更離不開科學規劃的正確指導。村鎮規劃是由政府來指導調控的城鄉發展和建設的首要手段,包括:市場監管、經濟調節、公共服務的職業和社會管理等等。村鎮規劃具有保護公共的利益、協調社會的利益和配置空間的資源等重要職能,不僅對其有著全局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影響,也對社會和國民經濟持續性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積極的作用。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通過合理科學的村鎮規劃可以真實的了解到村鎮所存在的一些實際的問題和農民的意愿,進而推動新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并保證新農村的建設能夠符合其實際發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村鎮規劃先行,新農村在建設中的各個工作才可以做到有序展開、有章可循和科學發展。
二、目前村鎮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村鎮規劃缺乏技術標準
我國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關于村鎮規劃的工作上只有一個相關標準,即為國家制定的總體標準。這個標準的技術規定最主要是針對農村的建設,因此這樣的標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籠統性,導致很多村鎮規劃在采用了這個標準里的技術規定和內容后,不能全方面的發展。在采用這個標準的同時,大部分農村也采用了城市建設規劃技術的標準和內容,這樣的雙重標準方式導致了新農村在建設過程中,村鎮規劃形成比較混亂的局面。
(二)村鎮規劃的理論體系不夠健全
部分新農村的建設中,都是沿用演進形式,因為農村建設的發展速度比村鎮規劃的理論發展快,且還未形成一個較為健全的理論與技術相互結合的村鎮規劃體系。在當下新農村的建設中,主要采用村鎮建設總體規劃來進行,但是在實際的建設中,只進行總體規劃而不根據農村自身的實際情況是不行的,因為不同的農村建設需要不同的理論指導。
(三)村鎮規模較小、管理力度不夠
部分農村的村鎮規模較小,產業發育較慢、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且布局也較分散。農業人口在農村人口中占了較大的比例,城市化氣息也非常淡薄,農村經濟積蓄的功能也較低,環境狀況也沒有得到改善。此外,較多農村在建設中對違法亂紀行為的處罰力度較弱,對農村建設管理的工作不夠重視,部分管理人員的素質也普遍不高,導致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農村建設的面貌也未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新農村建設中村鎮規劃的策略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新農村的建設在進行村鎮的規劃前,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首先規劃人員應深入的調查當地農村發展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背景,以及農村生態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除此之外,相關規劃人員也應該積極做好對農村的調研,發動農村居民共同參與,并廣泛的聽取意見,通過調查問卷、入戶訪談、召開會議和村民座談會等方式來了解農村居民對村鎮規劃建設真實的想法;最后規劃人員就可根據調查的結果總結出村鎮規劃的問題所在,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而更好、更準確和更有效的來對新農村的建設進行合理的村鎮規劃。
(二)堅持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
就目前的村鎮規劃情況來看,最大弊端就是在進行村鎮規劃的時候,規劃內容太依賴于城市的規劃內容,存在完全按照城市規劃來進行村鎮規劃的情況,脫離了自身的實際情況,導致了新農村在建設中缺少了應有的環境特征。雖然城市規劃發展和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推進了村鎮的規劃力度,但是其的內容和理論并不完全適應與村鎮規劃。因此,應堅持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編制一個適合農村自身情況的村鎮規劃,延續民俗風情并體現出鄉村的特點,確保村鎮規劃與當地農村居民對生活和生產需要的符合性。
(三)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科學規劃的原則
新農村的建設中,城鎮規劃要以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前提,對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使用,科學的規劃,并結合當地城鎮整體的規劃及經濟發展的情況,選取相應的新農村的發展模式。比如:畜牧養殖、生態農業、特色產業、旅游型和工業型等等,且要結合農村實際的情況,分析出村鎮建設的發展優勢及劣勢,并對優勢方面進行推廣,對劣勢方面進行改善,以此來積極調整村鎮產業的結構,確保新農村能夠有特色并持續性的發展。
(四)堅持突出農村文化特色的村鎮規劃原則
新農村的建設中,村鎮規劃應堅持經濟社會、低于文化和自然風貌全方面發展的原則,掌握當地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兩者的特點,保護好文化自然的景觀和文物古跡,并結合當地的民俗,積極進行對新農村的建設。同時,還應基于生產方式和自然要素等農村特色,充分的將現代的產業特征和文化底蘊結合起來,建設出以旅游或其他相關產業作為經濟增長點的新農村。
四、結束語
新農村的建設要求為: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和生產發展。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相關的管理部門應做到重視對新農村在建設中的必要性進行適度宣傳,帶動農村居民對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進而確保新農村的建設能夠順利的進行。同時還應加強對村鎮規劃的實施力度,加快農村公共設施的建設進度,并調節好農村和城市基礎保障的體系,讓農村居民能夠切實的體會到建設新農村的意義所在。此外,相關管理部門還應積極分析目前村鎮規劃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的提出解決策略,進而確保村鎮規劃的科W性和合理性,為新農村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白莉莉,賈艷峰.新農村建設中村鎮規劃管理問題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8(23):28~30.
關鍵詞:新農村 ;規劃建設 ;思考
Abstract: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own homes, should is with the farmer this, arouse a farmer to build their own homes enthusiasm, farmers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s and hard work, to have a better life. Bu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farmers often become passive recipients, the farmer of a few places not only life not bounteous, but saddled with debt.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黨的十七大的政治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 近幾年新農村建設受到廣泛的關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1月1日,頒布實施了《城鄉規劃法》,更進一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規劃依據。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聯系日益交融,互為影響。但原有的規劃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上,就鄉村論鄉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引導,出現盲目建設、無序建設的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種規劃制定與實施模式已經不適應城鄉統籌的需要,影響了城鄉協調的發展。為了落實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必須做到規劃先行、全盤考慮、統籌協調,避免盲目建設。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上重新研究制定規劃,根本上改變農村建設中存在的沒有規劃、無序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
要堅持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目前我國多數的村莊還沒有制定規劃,要求所有的村莊,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
制定村莊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對規劃的要求。制定和實施村莊規劃,應當以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基本目標,堅持循序漸進、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公益事業建設與管理,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科學引導,體現地方和農村特色。合理確定鄉和農村的發展目標,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 轉貼于 中國
三、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難
黨和國家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對今后農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卻面臨著許多現實障礙和困難。
一是體制依然存在。雖然近幾年來 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困擾和制約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問題仍然存在,一些關系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沒有得到改變。 長期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投入,都由公共財政給予保障,而農村卻依靠基層政府和農民集資來進行。由于大多數地區鄉鎮經濟發展不理想,地方財政入不敷出,使得許多鄉鎮政府無力向農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農村的土地、資金、補貼、農產品增值等要素和現實利益繼續呈流向城市的趨勢,導致農村發展落后,農民增收緩慢。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老化和毀壞嚴重。由于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投資制度上表現為"重工輕農",導致農村投資嚴重不足, 農村道路等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存在無人管理和養護現象, 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
三是農民增收壓力大。 目前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所面臨的困難很多,例如:單純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鄉鎮企業和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等。 雖然當前國家免除了農業稅,兌現了種糧直補,但農資價格不斷上揚,農業增收空間變窄。同時,農業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自然災害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局面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農民增收帶動力也不強。
四是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但由于長期受經濟社會條件影響, 我國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農村文化、教育基礎尤其薄弱,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受教育機會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導致當前農民整體 文化素質偏低, 缺乏專業技能, 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觀念落后,重農輕商的意識相當濃厚;小富即安,小成則滿,缺乏開拓精神和市場風險意識 ;農村中封建迷信等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五是村莊建設亟需規劃。鄉鎮面對廣大農村的土地管理,特別是農民建房的管理難以到位,很多農村規劃嚴重滯后,村莊房屋雜亂無章,目前農村違法建筑和違章搶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時規劃,將來按新農村標準要求進行規劃建設,代價將更大,同時也留下很多安全隱患。另外,由于雜亂,農民住房獨家獨戶,缺乏有序管理,沒有科學規劃建設公廁、統一垃圾投放點,環境衛生臟、亂、差,雞飛狗跳、毛廁遍地、污水橫流的現象隨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正確面對和妥善解決這些現實障礙問題。
四、規劃后的實施總結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大學生就業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的建設情況也受到了各方關注。農村發展的目標是將現在的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而實現農村經濟和城鄉統籌的高速發展。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人才的需求度也越來越高。而農村大學生出自農村,在就業時也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若能將二者聯系在一起,不僅可以解決新農村的建設中的問題,也能緩解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實現二者的聯動發展。
1新農村建設中人才資源方面的主要問題
1.1農村相關人才匱乏
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知識水平普遍低下。目前農村的勞動力中,很多人都只有小學或初中的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都很少,甚至不少人都是文盲,這嚴重影響了有關文件和思想上傳下達的效率,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教育方面,還是醫療衛生方面,或者是養殖、種植等專業技術方面,都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并帶領大家共同建設,但是,這些專業人才往往難以走入農村,從而制約了相應的建設進程。
1.2農民思想觀念落伍
一方面是傳統思想不能得以根除。盡管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不斷開展和深化,但是,很多農民的傳統、落伍的思想觀念難以較快轉化。甚至有些居民仍舊保持濃重的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加之其生活背景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往往很難得以改善。這也給有關政策和思想的落實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是先進思想難以落實。先進的思想除了包括先進的發展觀念和建設理念等,還包括相應的法律意識等。而現在大部分農村居民的發展、建設理念尚未形成,法律意識淡薄,繼而導致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發生破壞現象。
1.3科學技術水平低下
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然而,囿于種種因素的限制,當前我國的農村大多數仍舊采用傳統的勞作模式,科學的管理和勞作觀念并未得到普及,這也導致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更不能結合當地的環境、地理位置等優勢形成有特色的產業,從而錯過了大量的發展機遇。
2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2.1擴大城鄉差距
一方面是貧富差距。隨著教育理念的普及,農村家庭越來越多地希望孩子考上大學,因此,在教育方面給予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些資金投入對于農村的居民而言,仍舊是十分沉重的負擔。農村大學生的事業會導致更多的家庭無法回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進而加劇了城鄉的貧富差距。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的差距。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導致家庭原本的改變孩子和家庭命運的美好希望破裂,從而使其教育觀念淡化,甚至引發“讀書無用論”的擴張。這也是農村孩子的輟學率大大增加,進一步導致城鄉差距的擴大化。
2.2影響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對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也有不良影響。一方面是農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從事收入較低的工作,使得其精神壓力增大,最終在城市無法生存,再次回到農村,可是其又不具備相關的農業技術,因而無法適應農村的生活,最終導致農村家庭的經濟損失,對新農村的建設具有不良影響。另一方面,農村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其生活和事業都不能圓滿解決,因而消極情緒,影響農村的和諧氣氛。
3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大學生就業的聯動發展
3.1相關政府部門應完善有關的就業政策
為保障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情況的穩定與新農村的建設形成良好的合作、互補關系,國家和社會的相關部門或組織已采取了一定的優惠政策,例如在基層工作滿一定時間可以在公務員、研究生等的錄取方面享受一定的優先條件等。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政策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能夠長期穩定地致力于新農村的建設,同時,也使新農村在醫療衛生、經濟統籌規劃等方面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
3.2有關高校應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
首先,在思想方面。有關高校應積極宣傳國家的相關政策,同時對大學生的就業思想進行一定的指導。通過相關的引導,有關的大學生應樹立起正確科學的就業觀念,同時,對新農村的建設理念認可并愿意投入到其實踐中去。其次是在能力方面。基層的工作相對艱苦,一般的大學生往往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壓力,而農村大學生植根于農村自身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也應進行相關的培訓增強其綜合能力和素質。
3.3農村大學生自身應形成科學的就業觀念
農村的大學生享受了農村家庭和社會的優秀教育資源,其思想意識和自身能力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專業技能方面也有所增長。但是,年輕的大學生往往血氣方剛,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而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并不透徹,因此導致眼高手低,遭遇挫折。大學生在擇業時,就應該樹立正確、實際、科學的就業觀念,從基層做起、從實際做起,通過積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一蹴而就。綜上所述,新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在人才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缺憾,而農村大學生在就業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政府和社會的鼓勵,高校的引導,再加以學生自身觀念的轉變,可以實現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大學生就業的聯動發展,繼而為社會主義的和諧作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永偉.新農村建設問題討論觀點綜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35-37.
[2]朱文興.論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81-85.
[3]袁紅清,李荔波.農村大學生就業質量分析———基于浙江省1514名農村大學畢業生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65-70.
[4]楊金平.解決好農村大學生就業問題以促進新農村建設[J].市場論壇,2010(4):32-33.
關鍵詞:休閑農業;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經濟效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偉大的目標,國家要求加大對農村建設的力度,農村圍繞著城市發展,逐步形成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休閑農業逐漸被人們接受和看中,這種新型的農業形式對新農村的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加快新農村的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休閑農業逐步發展的今天,城市的文明發展和農村文明的發展相互結合,使農村居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休閑農業對于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于農村內部結構的發展起到了調整的作用,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
1 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情況
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初步發展起來。臺灣發展較早,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也給我國大陸發展休閑農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雖然我國大陸休閑農業的起步較晚,但是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公民的法定假日越來越多,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進行休閑娛樂,放松心態,因此休閑農業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支持;對于農民來講,休閑農業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不用再去城市務工,必然得到農民的大力支持。目前休閑農業也被叫做旅游農業,因為休閑農業把農業和旅游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使農業和旅游業都得到了發展。
2 城郊休閑農業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2.1 城郊休閑農業改善了經濟狀況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農業形式,可以供人們旅游、度假、娛樂、聚會、體驗、放松等等。由于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這種形式的農業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接受和認可,使得農業除了本身的農作物產生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額外的提供場所和服務的經濟效益。那么為提供這種休閑農業的農村就帶來了經濟效益,對農村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 城市和農村相互融合
原本村民一直生活在傳統的農村環境中,城市居民也奔波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休閑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城市里沒有的環境、空氣、放松的心情,所以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來到農村體驗這種愉快的休閑方式,也使農民和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機會加以了解和溝通,促進了彼此的人際關系,更加大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使文化相互傳播,讓農村與城市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2.3解決了部分農村勞動力
現在每年到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就業的壓力大,讓農民為了家庭的生活而四處奔波,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多,很大的原因是農村并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過剩的勞動力使農村發展的速度較慢,不能很好地利用勞動力,浪費了人力資源,然而休閑農業的發展給農村增加了產業,使農民有了更多的經濟來源,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緩解了勞動力剩余的問題。
2.4 改善城郊的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的城市用地比較緊張,使得大量的工業產業移居到城郊和農村。工業產業的污染相對較大,近年來城郊和農村的環境越來越差,面對這樣的問題,休閑農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休閑農業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環境,需要保留原有的農作物、農產品和山水等等,因此就必須改善城郊農村的生態環境,也使人們大大提高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自然生態得到平衡發展。
2.5 充分利用資源
休閑農業是一項多功能的農業,農村的環境以及農業作物在農民的眼中并不是特別的東西,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其實這都是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寶貝,因為在城市居民的眼中這些都是難以買到的綠色無污染產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放松,休閑農業就能夠使農作物和農產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它們的經濟價值。既滿足了城市居民放松娛樂的需要,也滿足了農民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環境的需要。
2.6 鄉村設施的改善
為了發展城郊休閑農業,對城郊鄉村的生活設施必須加以改善,這不僅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需要,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這樣會減少城鄉之間的差別,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鋪墊的作用。
3城郊休閑農業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城郊農業對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發展城郊休閑農業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如果不能合理地開發,利用,就會給農村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城郊休閑農業的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城郊休閑農業發展不能因地制宜
休閑農業的發展興起于大中型城市,雖然發展休閑農業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來源,并且能夠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但是有些鄉村并不適合發展休閑農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的鄉村還要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色,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要和城市生活過分融合,太接近于城市化建設,如果大肆發展休閑農業就會造成相應的負擔,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3.2市場競爭惡性循環
對于政府而言,如果不能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嚴格的控制,就會導致盲目發展休閑農業,使休閑農業的數量增多,超過了城市居民的需求,出現休閑農業旅游景點過剩,景點大致相同,沒有新鮮感和創新性等問題,一旦這些問題出現,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就會互相攀比,采用降價的模式進行經營,造成市場競爭的惡性循環。還有在開發休閑農業的過程中,政府如沒有起到監督的作用,就會出現急于投入使用經營,而忽視質量和環境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
3.3 過度建設,浪費資源
發展休閑農業必定要對基礎設施加以改造,但是如果改造過度,太過于城市化,缺少了鄉村的本來具有的特色,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使資源過度浪費,就會改變休閑農業本身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對此需要經營者和當地政府部門對于休閑農業的本質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能夠真正理解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不僅要發展,還要可持續發展,達到一個長遠發展的目標。
4 總結
社會主義一直是我國長遠而偉大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任務,建設新農村就要改善農村環境與基礎設施,提高農民收入,加強城市和農村的文化交流,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態,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城郊休閑農業的興起有效地解決了這樣的問題,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業成為我們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還使農業產生了更大的經濟價值,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但是在發展休閑農業的同時也要注意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要因地制宜,建立管理和開發部門,科學地開展休閑農業,不要盲目開發,過度浪費,造成市場競爭和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城郊休閑農業得到快速、穩定、持久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加志.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 中國農學
通報,2007(1)
2牛明明,岳耀智.休閑農業對山西省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基于共生
理論的分析[J].大眾商務,2009(24)
3潘國亮.休閑農業在福建省沿海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科技和產業,
2009(12)
4 馬海潮.城郊休閑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D].湖南師范大學,
關鍵詞:新型農民 新農村 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了決于農民素的高低。當前,我國廣大農民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培養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的任務之一,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新農民。沒有農民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農民知識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一、培養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
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就是要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新型農民。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要改變農村面貌,農民當然是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農民素質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有后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有保證;反之,農民素質低,建設新農村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力量。正如同志指出的,“廣大農民群眾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然而,我國農村的現狀是8億多名農民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8%,其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還占7個百分點。農民受教育程度如此低下,要想擔當建設新農村的重任是可想而知的。沒有農民的知識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與之相適應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要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中外實踐證明必須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重誠信、講文明的新型農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力求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片面性。要綜合應用文化教育、職業教育、思想教育和市場機制等多種手段,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健康素質和就業技能,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人力資源基礎。要大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使農村的青少年和后備勞動力不再成為像父輩那樣的缺知識、少文化、沒專長的傳統農民和農民工,而是讓他們成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要適應工業化中后期農民分工分業分化加速的新型勢,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的培訓,重點培訓社會需求量大的制造業技術工人和專業服務人才。既要培養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相適應的有充分創業、就業技能的勞動者,還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現代國民素質教育、增強社會公共道德意識、生態環境意識、文明禮儀意識、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一代農民主動參與新農村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社區的社會風氣,樹立文明新風尚,形成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民培育良性互動的機制。
二、大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基本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應立足農村實際,認真落實中央的有關要求和部署,切實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首先,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資金投入。因此,加快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和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地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確保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財政支出主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農業和農村。完善支農投資管理方式,整合支農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鼓勵、支持金融組織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積極發展小額信貸,引導社會資金抽向農業和農村。
其次,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個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要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第一,轉變觀
念。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著力點,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境和糧食生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而實現這些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民要有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有接受和應用農業新技術的強烈愿望。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有效途徑,讓廣大農民意識到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讓農民感受到應用科學技術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給他們的實惠。在新的發展階段,要以農業資源為依托,推廣新技術、發展新產業,著力調動農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農民的實用技能水平。第二,根據農村生產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村學習型組織。新農村建設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要根據現代農業經營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村學習型組織,培養造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制訂發展規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生產發展相結合,創建符合各地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調動和激發農民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創業的積極性;注重培養造就一批各方面素質較高的基層干部、農產品市場經營與管理人才,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開展特色技能培訓,全面分析不同地區農村的資源特色、農業產業結構、農業技術推廣、人口結構、農民素質情況,根據當地需求,制訂實施有針對性的農民勞動技能培養方案。
第三,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堅持以人為本、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也是建設社會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引導農民群眾解放思想,實現由滿足現狀向競爭進取、由安貧樂道向追求富裕,由依靠體力發展向依靠智力和技能發展生產等觀念轉變;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在高度重視農民素質提高的基礎上,還應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戰略任務,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笆晃濉币巹澗V要指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風俗習慣、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差異較大,不同地區的農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有明顯不同。因此,各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既應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制定工作重點、實施方案和具體措施,注意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充分調協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離開了人的發展這一根本目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沒有任何意義。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也是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享有者。只有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才有更加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在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村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不斷促進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農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聰明才智和極大的創造力。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應當也必須發揮農民群眾的創造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實踐中的許多成功做法就是由農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正是依靠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我國打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積極總結推廣農民群眾在實踐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時,進一步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通過學習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轉變觀念、開闊思想,在發展農業生產、加強農村民主的管理、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勇于開拓、大膽創新,努力解決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全面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本文為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項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6KR67)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曉明.培養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要[N].人民日報,200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