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建設成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民;新農村;根本要求
中圖分類號:F30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030-02
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要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人和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實現農村民主管理、推進農村管理體制的變革,無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新農村建設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離不開農民素質的提高。結合近年來各地新農村建設實踐,筆者認為,堅持以農民為本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的關鍵。
一、以農民為本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新農村建設需要踐行科學發展觀,而踐行科學發展觀最關鍵的不僅是要全面理解和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認識,而且必須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深刻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主體問題。
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的社會權益,激發農民的建設熱情。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做到建設新農村為了農民、依靠農民、建設成果由農民共享。
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把廣大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享有者來認識,更應明確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建設者。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因素,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城市對農村的扶持,也需要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但是,國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業的反哺,最終都要通過農民自己的行動來轉化為農村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難對農村建設發展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所以,明確農民新農村建設中建設者地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在新農村建設中,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不斷提升農民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速度;進而決定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速度和效益。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難以進行新農村建設,沒有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就難以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實現農村民主管理、推進農村管理體制的變革,無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新農村建設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離不開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強調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二、以農民為本必須在增加農民收入前提下,拓展農村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多種產業,實現了總體小康。但是,由于長期偏重城市改革、工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相對落后,農民小康總體水平較低,農村生存環境質量較差。因此,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是要增加農民收入,夯實農業基礎,改善農村環境。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已成為農村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事業。
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本,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建設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不斷推動農民實現全面發展。為此,一是繼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延伸農業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以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民致富能力。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實質就是增強農民的生存能力。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所在,也是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前提。同時,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的過程,必然是農民開拓視野的過程,這對提升農民民主意識,監督意識,發揮主體意識必然起到基礎性作用。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事業。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質。但農民現有的文化素質與日益發展的時代要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要求有很大差距。針對大多數農民缺乏職業知識、經驗和技能,只是初級型勞動力,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對技術型工人的需求的現狀,新農村建設中,一方面必須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針對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增強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技能,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建設現代農業。另一方面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從中央到地方應該建立完善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制度,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基金,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健全的培訓機構。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
三、以農民為本必須切實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城市對農村的扶持,也需要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但是,國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業的反哺,最終都要通過農民自己的行動來轉化為農村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難對農村建設發展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
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茖W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指針,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就是以農民為主體,尊重農民的意愿,相信農民、依靠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有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才能調動起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智慧與力量源泉。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要以農民為本,發揮、調動、保護好農民大眾的積極性。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強調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從戰略高度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農民不僅是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享有者,更應是新農村建設主要建設者。所以,只有始終立足于為農民謀福祉,相信農民群眾,依靠農民群眾,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新農村建設才會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Oriented Farmers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Xiao-q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Law,Luliang Higher College,Luliang 033000, China)
一、村基本情況版權所有!
xx村位于xx鎮中部,為鎮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255人,20個村民小組,890戶,全村耕地面積2450畝,黨員91名,兩委干部7人,主要特色產業有四大懷藥種植加工、塑料加工、紙業生產等。2005年人均純收入3880元。
二、主要作法
1、強化組織,加大宣傳力度
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主任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選出工作踏實、責任心強的村民代表為工作骨干,負責新農村建設日常事務。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辦法和建設目標,進一步調動全村村民關心新農村建設、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速度。
2、責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獎罰激勵機制
按新農村建設標準的九項要求,村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依任務性質不同進行了分工,將工作人員分成5組,分別負責不同工作,避免了推諉扯皮事件的發生。與此同時,經村兩委和村民代表會議研究,制訂了切合實際的獎罰措施,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各工作組定計劃定目標,制版權所有!訂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日程表,保證了各項工作的按時完成。
3、發動社會力量,多方籌集資金,確保工程順利開展。
針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量大,需用資金多的情況,村建設領導小組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在取得多方支持的同時,借助市縣幫扶單位,籌措資金,使各項建設工程有了可靠保障。
三、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1、完成村莊編制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合理,即符合農村生產生活習慣,又不失城鎮發展要求。
2、全村計劃硬化道路9條2900米,已完成8條2200米,剩余一條道路鋪設已近尾聲,月底前保證按時按質收工。道路綠化已做好計劃,確保美化綠化率達100%。
3、村莊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全村共挖排水溝3630米,路溝預制已基本完成,村內已建設積水坑塘3個。
4、全村共拆除低矮破舊房屋50間75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30間300平方米,確保了村容村貌的整潔有序。完成了長久垃圾的清理以及村內外的亂堆亂放清除,落實了四有一落實的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規范了各種線路架設,清除了村內各種有礙觀瞻的標語廣告,美化墻體10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5、完成118個露天糞坑和簡陋廁所的拆除,改造衛生廁所850個。
6、完成了村文化中心建設,建起了村衛生室,理發店、澡堂和公廁,使村公益公共設施逐步完善。
7、建設了文化游園,保證了村民休閑時節的健身娛樂。
四、不足之處
1、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村內建設3處景觀墻工程還沒有完工。
但毋庸諱言的是,新農村建設宣傳工作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從筆者深入農村調查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廣大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問題還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模糊認識。這就需要我們冷靜頭腦,認真學習,認真比較和思考,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工作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提高。
一、只有從歷史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宣傳報道工作才能有深度和力度。
目前,不少新聞媒體的宣傳沒有站在應有的歷史高度,缺乏對現代化歷史進程形勢的科學把握,就事論事,宣傳報道沒有深度和力度。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充分把握了新時期的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結果,我們找到了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廣大農村的最佳結合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實質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施政品格。我們只有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來看待和認識新農村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宣傳報道工作才能有深度、有力度、有針對性,才不至于嘩眾取寵,做表面文章,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相反地,我們不難發現,目前有一些媒體的新農村建設報道立意不高,角度不新,隨意性強,從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其實膚淺得很,收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二、只有深刻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重大歷史進程,宣傳報道才能做到實事求是,有所作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現在不少媒體的編輯、記者或多或少地有一種盲目樂觀的思想,時隱時現地表露在自己的報道中,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誤導群眾,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們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人口眾多,資源欠缺,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又很不平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巨大資金投入不可能全部由國家包下來,也不可能從某個地方一下子籌集齊全。在這一點上,任何盲目冒進、盲目樂觀都是有害的。
一、匯演基本情況
(一)匯演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進行。一是各村(社區)創作一個節目參加鄉鎮匯演;二是各鄉鎮組織各村(社區)文藝匯演節目在本鄉鎮集鎮上進行匯演,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各鄉鎮在自行組織匯演的基礎上,選送1——2個節目參加縣級匯演;四是縣級選送3個節目參加市級匯演。
(二)全縣938人參加演出。其中:農民演員347人,學生演員469人,教師、職工演員122人;共有漢、彝、苗、回、白(穿青)5種民族參加演出;共演出62場次。其中,縣級3場,鄉鎮59場;演出節目232個。其中,自創節目138個、原生態節目48個、學習節目46個;節目形式以音、舞、戲、曲為主;據不完全統計,觀看節目的群眾達到12萬余人次。
二、主要做法及達到的效果
(一)加強領導,明確任務。根據市的通知要求,我縣及時組織宣傳、農業、廣電、文體等部門,認真學習了省、市“關于舉辦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相關文件精神,研究部署*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工作。
一是成立了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劍竹同志任組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成剛同志任副組長、相關部門領導任委員的“*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組委會”,負責全縣新農村文藝匯演工作的組織領導。組委會下設辦公室在縣委宣傳部,并成立了節目組、評審組、演出組、宣傳組,具體負責全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具體工作。
二是明確各鄉鎮必須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編排選送1——2個新農村文藝節目參加全縣匯演。
三是明確節目內容。和鄉鎮參演節目要充分反映全縣新農村建設成果;反映各民族優秀的藝術成就;反映農村改革發展變化和時代風貌以及各行各業服務“三農”、助推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熱情謳歌*縣改革開放30周年來各條戰線特別是農村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舞蹈、歌舞、戲劇、曲藝或反映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節目。
(二)領導重視,保障有力。各鄉鎮根據縣組委會《關于舉辦*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通知》精神,迅速成立領導組,并指定專人負責,具體抓好本鄉鎮新農村文藝匯演節目的編排和演出工作。
一是羅坎、果珠、杉樹等鄉鎮,抽調人員,在外請老師到縣里進行指導、編排。
二是*、塘房等鄉鎮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認真組織全鄉鎮的文藝匯演,重點打造節目參加全縣的匯演。
三是全縣各鄉鎮及部門共投入到此次新農村文藝匯演的資金達156萬元,確保了整個文藝匯演的順利進行。
四是各鄉鎮、部門的領導,經常到排練現場進行指導,解決排練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及困難,并做好演出人員的思想穩定工作。
五是在著力打造各鄉鎮特色和品牌上下功夫。全縣各鄉鎮參演節目亮點頻出,質量較高,充分展示了全縣新農村建設景象。
(三)措施得當,方法靈活。為確保全縣各鄉鎮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順利進行,組委會辦公室及時下發了《關于舉辦*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通知》,并結合通知精神,制定了《*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實施方案》一并下各鄉鎮執行。進一步明確了全縣首屆新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演出時間、演出的內容及形式。
一是為確保文藝節目的質量,從全縣范圍內抽調了文藝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四個工作組,分赴全縣28個鄉鎮具體指導各鄉鎮文藝節目的排練。
二是各鄉鎮為保證匯演節目的原創性,分別從昆明、*或縣里請文藝方面的老師進行作曲、作詞和編導。
三是從民族村寨組成演出隊,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性。
四是把鄉鎮正在實施的民心工程項目、新農村建設項目、全縣重大工程項目、農村變化搬上舞臺,全方位展示全縣人民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建設的精神風貌。
(四)市里關心,蒞臨指導。市新農村文藝匯演檢查組高科長一行觀看了我縣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節目后,檢查組對*的文藝匯演給予較好評價,認為*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領導高度重視,組織措施有力,覆蓋面廣,質量高、內容齊,演出水平高。通過匯演發現了人才,對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將起到積極作用。檢查組一行,不辭辛勞,分別找各鄉鎮的演職隊員座談,觀看各演出隊的排練,并與*鄉的演職人員進行交談,指出在演出中的不足,糾正了一些動作,提出了希望。
(五)節目豐富,質量較高。各鄉鎮選送的32個文藝節目,能結合鄉鎮實際,把新農村建設中的故事搬上舞臺,通過舞蹈、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表演形式,充分展現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繁榮農村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美好景象。同時,有些節目還融合了我縣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文化,自編自導出帶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的各類節目,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羅坎鎮選送的舞蹈《人·水·魂》通過舞蹈形式,講述了羅坎鎮黨委、政府千方百計想辦法,努力解決集鎮15000名群眾的飲水困難,受到了群眾的尊敬和愛戴;赤水源鎮選送的舞蹈《新農村,新氣象——和諧發展的鄭家灣》講述了鄭家灣在黨的富民、惠民政策指引下,開發生豬市場,從貧窮落后走向文明富裕,建設新農村的歷程。*鄉選送的舞蹈《撒蕎舞》通過大量原始舞蹈和詞曲,表述了撒蕎、割蕎、運蕎、打蕎、篩蕎的全過程,表達了勤勞勇敢的彝族人民喜獲豐收的喜悅之情。塘房鎮的花燈歌舞《搬家》,通過搬遷戶搬新家的一個場面,表現了*人民對華電*電廠建設的支持,以及華電*電廠對地方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同時謳歌了全縣農村呈現出來的新生活、新面貌、新氣象和新風尚。節目內容豐富精彩,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匯演現場迭起、亮點頻現,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六)頒獎晚會,座無虛席。匯演結束后,縣領導分別為獲獎鄉鎮頒獎。頒獎晚會上,組委會組織獲得金、銀、銅獎的節目,向縣領導及觀眾進行了匯報演出,觀眾座無虛席,市檢查組高科長一行觀看了演出。
晚會在舞蹈《桃源歡歌》中拉開序幕,歡快的節奏、動人的舞姿、精彩的構思,把人們帶到大灣美麗的羅甸河,向觀眾展現了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可喜成績。小品《翠花戲夫》通過一對農民夫妻之間的故事,歌頌了在黨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指引下,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音樂小品《田野暢想曲》講述了縣委新農村駐村指導員和村民的故事,歌頌了駐村指導員認真調研,指導村兩委調整產業結構,扎實工作,使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晚會在歌伴舞《今夜無眠》中落下帷幕。整臺晚會通過舞蹈、歌舞、小品等表現形式,展現了我縣新農村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謳歌了在黨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的指引下,農村呈現出來的新面貌、新氣象和新風尚,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豪情壯志。
(七)重點打造,參加匯演。組委會從獲得一、二等獎的節目中重點選送能反映*新農村建設、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三個原創節目,從八月六日開始,由縣文體局具體負責重點打造,加班加點進行排練,積極備戰,組織到市里參加全市的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
三、存在問題及今后打算
鄉村干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訓講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面系統、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既需要政府支持、部門聯動和社會廣泛參與,更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力軍作用。鄉村干部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直接組織者和推進者,是真正的“一線指揮員”,讓他們正確認識并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尤為重要?!案鶕{查實踐,我認為,當前鄉村干部在思想認識上要走出三大誤區,強化四種意識。具體工作中,則要切實把握五條原則,突出六項重點。
——走出三大誤區
一是認識上存在片面性。有的鄉村干部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村莊建設,就是拆舊房、蓋新房、修別墅、建高樓,搞新村。二是思想上存在消極性。有的鄉村干部認為,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和政府的事,上面給多少錢就辦多少事。建設新農村必須有票子,沒有錢就建不成。三是工作上存在盲目性。在具體工作上,急功近利,求急圖快,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重點上突破輕整體推進,存在顧此失彼現象?!斑@些誤區的存在,導致一些地方新農村建設脫離實際,一些地方新農村建設遲遲打不開局面。這些問題如不及時糾正,必將嚴重制約新農村建設進程?!?/p>
——強化四種意識
鄉村干部走出在思想和工作上的三大誤區后,還應該強化四種意識。首先是強化全面發展意識。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推進的新農村,是農村的“三個文明”共同發展的新農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既要把握關鍵,重點突破,又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
其次是強化農民主體意識。建設新農村,農民群眾是主體。當前農業、農村薄弱環節很多,全靠上級支持和國家投入也是不切實際的。必須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引導廣大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好家園。
再者是強化長期作戰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至少需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必須克服求急圖快的傾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從實際和現有條件出發,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
最后是強化真抓實干意識。既要看到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又要看到從現在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的重要性。要按照總體規劃,從農民群眾積極性較高的事情入手,從比較容易的項目入手,從短時間就可見成效的事情入手,從群眾收益面最大的事情入手,具體抓、抓具體,做到天天有事做,月月有項目,季季有重點,年年有突破。
——把握五條原則
鄉村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把握五條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由于村與村存在自然環境、經濟實力、產業技術、交通條件、風俗習慣等差異。因此,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在村鎮建設上,要結合實際,做到依山就勢,借山用水,順乎自然,張揚個性,留住特色。在產業發展上,要立足于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引導農民培育新產業,讓老百姓富起來。
二是規劃先行。建設新農村,規劃須先行。規劃需要具備“四性”:一是全面性。規劃要全面系統,既包括產業發展又包括村莊建設,既包括硬件建設又包括軟件建設,既包括農村經濟建設又包括農村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二是特色性。特別是在村莊建設規劃中,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展現農村的田園風光,彰顯農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要體現現代生活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間農莊、農村社區;三是前瞻性。要從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的戰略高度,根據村莊布局、經濟條件認真測算投入成本,有效避免先建后拆和重復浪費;四是計劃性。既要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規劃,又要有一年的計劃,明確長期干什么,近期干什么。
三是急事先辦。新農村建設需要辦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齊頭并進,要從群眾要求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事情抓起,做到群眾盼什么就先解決什么,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變化。存在上學難、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等問題的,就要先在學校建設、道路建設、水利建設、衛生所建設上下功夫;存在生活用煤難問題的,就要先在開發沼氣、秸稈氣化等新型能源上下功夫;存在臟亂差問題的,就需要先在村莊整治、環境衛生整治上下功夫。
四是量力而行。無論是經濟強村,還是貧困村,都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對于基礎條件較好、經濟實力較強、農民積極性較高的村,要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樹立樣板,做出示范。對于條件差的村,發展不起大產業,可以適當發展一些適合當地發展的小項目、小產業來增加農民收入,也可以搞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增收;沒有實力搞村鎮建設,可以講衛生、搞綠化,讓舊村莊有個新氣象;沒有能力建設高標準的文化娛樂設施,可以搞一些投資小、受歡迎的小型設施,適當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五是尊重民意。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們最有發言權。要把農民需求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農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檢驗新村各項建設成效的根本標準。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內容要反映農民要求,過程要讓農民充分參與,建設成果要讓農民來評判,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
——突出六個重點
新農村建設工作千頭萬緒,應該重點從哪些方面入手?這要結合每個地方的實際來說,但總體上要突出六項重點。首先是抓產業發展。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對于地下資源豐富的鄉村,要立足資源優勢做文章,依托優勢創造新的優勢。一是要挖掘資源潛力。積極穩妥地對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對煤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改革開采方式,強化安全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發展能力;二是要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煤炭等礦產資源的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三是培植非煤產業。依托煤炭資源開發積累的資金,積極發展地面優勢產業,實現地下向地上轉移,奠定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產業基礎。對于土地資源豐富的鄉村,要立足土地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桑蠶、山萸、藥材、紅薯等種植業,發展豬、雞、羊、牛等養殖業。對于荒坡荒地多的山區鄉村,要大面積發展核桃、花椒、紅棗等干果經濟林,積極發展牛、羊等養殖業。對于資源貧乏、沒有掙錢門路的偏僻鄉村,要鼓勵引導農民走出家門,到外地打工掙錢。
其次是抓環境整治。村容村貌是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最直觀的反映,也是農民群眾人人都可感受到的工作。因此,新農村建設要從環境整治入手破題。對于經濟發達的村,要搞好“八通六有七化”: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班車、通信息、通互聯網;有幼兒園、有敬老院(或以鄉鎮辦)、有衛生所、有文化大院、有健身活動場、有洗浴美發室;達到住房舒適化、飲水安全化、污水管道化、能源新型化、街道明亮化、環境整潔化、村莊園林化。對于中等村,要重點搞好“四化四改兩建”:街巷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路燈亮化;改水、改灶、改圈、改廁;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和生態園林化新農村建設。對于經濟欠發達村,可以從“兩改兩化”,也就是改圈、改廁、綠化、凈化做起,做到房前屋后栽樹,清除煤堆、灰堆、土堆,保持村莊整潔、衛生。
第三是抓農民教育。要以先進實用農業科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充分發揮農民夜校等陣地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掌握新技術。要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和以“遵紀守法”、“敬老愛幼”等為主題的群眾性評比活動;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元宵”等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第四是抓實事好事。要繼續抓好學校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特別要大力改善偏遠鄉村辦學條件,讓每一名農村孩子都能有學可上、上得好學;要加強村級衛生所建設,建好鄉(鎮)中心衛生院、縣醫院,做到打針輸液不出村、小病小痛不出鄉(鎮)、大病治療不出縣,讓農民得了病能夠就近得到及時治療;要做好村村通公路的管理,同時要進一步抓好自然莊與自然莊之間的莊莊通,甚至戶戶通工程,方便農民出行;要繼續實施飲水解困工程,讓農民均能用上水質安全、水源穩定的飲用水;要認真抓好農村保障工作,搞好農村低保、醫保、社保等工作,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一、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工作能力。在村委會換屆中就提前考慮農村社區工作人員問題,通過換屆為社區配備了5名村兩委班子成員,為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又招聘了2名工作人員,并從鄉政府抽調了一名有過城鎮社區工作經驗的黨員,到社區任支部副書記。社區成立之初,選派了包括支部書記在內的5名社區干部到庫額爾齊斯鎮4個社區跟班學習一周,對社區工作進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為今后更好的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區為民辦事能力。為社區新購置電腦4臺、打印機1臺、檔案柜4套,辦公桌椅6套,會議室板凳、吧臺凳等40余把,制作圖版4塊,為社區工作人員全部統一制作服裝,并掛牌上崗,以良好面貌和嶄新的形象為黨員群眾服務。
三、入戶調查,摸清底數。通過分片區入戶調查摸底,**社區常住人口共有362戶,1460人,短期暫住與流動人口110余人,主要為修路工程隊和建筑工人等。社區建立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26人,轄區各機關站所建立支部7個,共計黨員105名,其中包括邊防派出所支部黨員9個。
四、建立為民全程代辦服務中心,全面提高為居民群眾辦事能力。服務中心下設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分站、文體活動服務站、社會保障服務站、計劃生育服務站、農業技術服務站、社會治安服務站、法律援助服務站、環境衛生服務站等8個服務站,分別確定了工作人員,為保證各崗位責任人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從鄉機關抽調了16名志愿服務人員,指導幫助他們開展工作。目前,各項工作都已全面展開。如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分站利用干酪素培訓基地、手工藝品培訓基地,組織轄區黨員群眾開展學習培訓,擴大干酪素、手工藝品加工銷售規模,不斷提高自身經濟收入。環境衛生站每天監督各站所、個體戶打掃責任區衛生,監督聘用環保員開展垃圾清運。文體活動服務站組織成立了5支社區籃球隊、一支社區文化隊,通過比賽和文藝表演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
文章以涼山州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為例,分析鄉村旅游產業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涼山的鄉村旅游產業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實現新村新寨建設與鄉村旅游產業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產業;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
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成果卓著并獨具特色,抓住機遇、發展鄉村旅游是鞏固新農村建設成果和民族文化產業化良性互動的契合點,推進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本文將以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為例進行探討。
一、鄉村旅游產業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新農村建設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涼山新村新寨建設已經取得良好的階段性成果,但鞏固和發展這一成果任重道遠,必須有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發展生產才能真正實現涼山民族地區,特別是彝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而持久,才能真正實現涼山的跨越式發展。
2.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可帶來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發掘涼山各族飲食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服飾文化、生態文化、交通文化、醫藥文化、體育、文學、藝術等方面內涵,滲透貫穿,總結成就,弘揚優秀傳統,尋找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更佳途徑,以利又好又快地實現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將其融入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養殖種植、工藝制作、文體表演之中,使新村新寨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處處生機,農產品和工藝品樣樣特色,獲得較好較大的市場份額而成為具有地域特色又經久不衰的經濟增長點。
3.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是實現涼山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涼山民族文化獨具特色,內涵豐富,多姿多彩,是彝區的寶貴資源,有極大的開發潛力。發掘并揚棄繼承民族文化,打造新的產業,形成新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是克服地理不利因素,實現涼山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4.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可促進民族團結和和諧社會構建。涼山既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又是多民族雜居區,彝漢藏等各族團結友好歷史悠久,各族經濟文化交流是共同發展的動力。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弘揚民族文化正能量,繼承發揚各族互幫互學傳統,發展經濟和文化產業,以求更好適應現代市場需求。
5.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可推動鄉村新風新貌的變革。旅游活動是旅游從業者和旅游者之間的互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向游客展示民族風情的時候,外來的游客會帶來一些新思想、新觀念,這對于摒棄一些陳規陋俗,樹立良好新風尚將有一定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世界鄉村旅游、國內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各級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涼山經濟的快速發展等都為涼山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涼山旅游從無到有,旅游業正逐漸成為涼山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也為涼山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
2.昔日多種因素制約著涼山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大小涼山鄉村旅游資源,難以有效地轉化為產業優勢。而今已建成上千個“環境優美、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新村新寨,交通、通訊、衛生、安全等設施得到大幅度改善,增強了的旅游可進入性。
3.涼山各族新村村容村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民居自成風格,現代化家具一應俱全,“1+N”活動中心為游客提供了安全、衛生的旅游活動環境,具備了為游客提供食、宿、游、購、娛的服務條件。
4.新村新寨建設既是一場村容村貌的變革,更是一場民族地區人口素質提高的偉大民生工程?!耙蛥^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和“彝家新寨建設”使民族地區鄉村人口素質大幅度提高。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取代了的傳承數千年的陳規陋俗;商品觀念漸入人心;各族村民也在發展新產業中逐漸獲得了旅游接待技能。
二、涼山的鄉村旅游產業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鄉村旅游發展觀應強調中國特色
受國內外“主要以城市游客為目標市場”、“從業者界定為農戶”,“鄉村旅游企業規模要小”、“鄉村旅游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后”等外延縮小化、內涵簡單化的片面觀點影響,束縛了涼山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導致鄉村旅游產品的單一性和同質化現象明顯。
(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區域間不均衡現象明顯
涼山存在的普遍二元經濟現象在涼山旅游經濟中發展比較突出。涼山州2012年旅游總收入94.26億元,其中:西昌市旅游收入達71.87億元,占全州旅游總收入的76.25%;其余16個縣雖然也賦存著豐富的高品位旅游資源,但旅游收入的總和是22.39億元,只相當于西昌市的31.15%。達到1億元及其以上的有普格、鹽源、冕寧、德昌、雷波、會理共6個縣;而收入低于1億元的有10個縣,其中火把節故鄉布拖縣只有0.15億元,畢摩文化之鄉美姑縣只有0.31億元。
(三)鄉村旅游發展層次低
新農村建設雖然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但至今覆蓋全州各縣市的旅游市場和產業鏈遠未形成。鄉村旅游產品多數以第一個層次的游覽娛樂為主,田園風光、瓜果采集等休閑娛樂項目居多,與之相應的第二個層次各項服務中,僅農家樂形式的旅游飯店業開發較好;旅游交通運輸業主要集中在靈山寺、邛海等地,包括著名的彝海鄉,鐵廠鄉等都缺乏固定的運輸服務;旅游購物主要以鄉村林果為主,很多特產尚未得到開發;旅行社業務很少涉足鄉村旅游產業。第二層次中對旅游業直接提供物質、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務和支撐的行業群遠未介入現代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實踐中,導致涼山鄉村旅游開發深度不夠,復合型旅游產品較少。
(四)鄉村旅游管理和服務人才短缺
人才是發展一切新興產業的首要因素。在當前國際國內鄉村旅游產業向集約化、市場化、制度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的總趨勢下,鄉村旅游在產業模式、管理體制、資金來源和從業人員結構等方面都有著新的人才需求。涼山鄉村旅游的多數經營主角是農民,未接受過正規的、專門的培訓,不懂現代經營方式、規則的比例較高,難以適應當前國際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新形勢的需要。
三、實現新村新寨建設與鄉村旅游產業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一)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促發展
依據“鄉村旅游資源”應界定為“鄉村地域內的一切旅游資源”的觀點,按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表》對涼山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分門別類的調研,獲得的結果是:涼山擁有《旅游資源分類表》中所列的全部8大主類旅游資源,31個亞類中的30類,155個基本類型中的143類。旅游資源豐富并且地域覆蓋廣泛、品位高、各類鄉村旅游資源配套組合良好,具有整體性,市場潛力巨大,應抓住機遇發展鄉村旅游。
(二)立足于實際,摸清家底,審視資源狀況和資源結構,促進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
涼山部分縣由于受地理區位和條件的限制,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發展旅游業,尤其是大力發展農村的鄉村旅游,不僅能擴大就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還能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個鄉村,要依據各自旅游資源的品質,認真分析開發的前景,了解客源市場,針對不同的資源采取不同的開發模式和方法、過程,有特色的組織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將鄉村旅游資源作為文化進行產業開發,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三)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涼山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地區分布相對均衡
第一,做好規劃,按照規劃繼續進一步加大各個縣市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進行環境治理、造林綠化、宣傳促銷等工作。第二,繼續大密度的組織和舉辦一些鄉村文化節、文化旅游節,擴大鄉旅游資源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各縣市的鄉村旅游真正融入到涼山旅游這個大舞臺當中。第三,按照項目推廣模式向社會推介,項目建成后,可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服務業收入增加。逐步實現區域間的開發逐漸平衡,從而帶動涼山的和諧發展。
(四)著力于涼山鄉村旅游經營模式的改善與創新
目前涼山鄉村旅游已經發展出傳統農家樂型、休閑農莊型、景區依托型、民族風情依托型、品牌餐飲、旅游城鎮建設型、特色產業觀光購物園、現代農村展示型、紅色旅游結合型、候鳥型租房時養老休閑、汽車自駕游野營地型、自然山水特色酒店型等模式,但這些經營模式中的服務類型多集中于觀光游覽型和體驗型,也有少量的養老休閑型。民族文化、氣候景觀得到較好利用,而更多的地文景觀、水體景觀、森林草原等生態景觀利用程度不夠,一日游游客的數量遠高于過夜游客的數量,因此,尚需大力發展森林之家、草原之家、汽車營地、租賃農園等休閑體驗模式。
(五)組織力量,創建科考型、修學型鄉村旅游產品
充分利用涼山地質地貌、水體、生態等自然景觀所賦含的科技文化知識及其附著于其上的人文內涵,設計打造科考型和修學教育型鄉村旅游產品,創建教育型鄉村旅游模式、農村留學旅游模式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開展深度旅游。
(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
宣傳不僅停留在重點縣市以及已經打造成重點景區的“大家閨秀”點,要創造性的更多宣傳那些人們還未深刻認識的“小家碧玉”。如美姑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在宣傳中,以民族風情為特色,著力于獨特品牌的宣傳、旅游項目的形象策劃和營銷,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美姑,喜愛美姑,從而產生到美姑旅游的激情,創造旅游經濟效益。
(七)突出鄉村旅游產品的綜合性和異質性
充分利用涼山各類鄉村旅游資源配套組合良好,具有整體性,各地鄉村又有地域特色這一特征,設計打造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鄉村旅游產品。既強調“一村一品”“一溝一色”,也注重多種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
(八)加強涼山鄉村旅游的人才培養
組織人力對涼山鄉村旅游的人才狀況進行分類調研,根據實際情況,按不同層次用不同形式進行培訓、提高。其重點一是幫助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因地制宜的創造鄉村旅游產品;二是培養旅游從業者的現代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以熱情和誠懇吸引游客;三是鄉村旅游服務技能的提高,引導更多受過現代職業教育的新型農民參與鄉村旅游創業活動,幫助他們熟悉各個鄉村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特色景觀,氣候氣象、風土民情各方面知識。在培養方式上采用“請進來”,即請旅游主管人員、職業院校的專家學者、外地成功企業家等幫助培訓,可采用“走出去”,即分期分批的組織鄉村旅游從業者到外地進行參觀、考察、學習、取經。
(九)大力發展涼山鄉村的生態旅游,合力推進涼山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開發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原始族自然資源進行最大化的保護。尤其是生態環境效益方面,要按照合理利用旅游資源的原則和符合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要求,以開發促進環境保護,以環境保護提高開發的綜合效益,從而形成保護―開發―保護的良性循環,創造出和諧的生態環境效益、生態經濟效益。同時,將涼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融入中央“五位一體”的戰略目標。
(十)繼續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大涼山彝區的旅游可進入性
參考文獻:
[1]陸銘寧.彝家新寨建設與民族文化產業化途徑探討[J].人民論壇,2012.11
[2]陸銘寧.彝漢餐飲技藝互補促進涼山新農村旅游經濟發展[J].北京農業,2011.6
基金項目:
本文系四川省科技廳2014年度科技計劃課題《彝家新寨建設與鄉村旅游產業化研究》(2014ZR0039)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