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農村建設戰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這與我國的各項產業的進步分不開,同時也是城鄉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體現。因此,要求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農村建設和發展也需要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從農村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趨勢來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此文以吉林省的新農村建設為例,對土地利用問題進行剖析。
1 新農村建設中土地利用的問題
1.1 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誤
吉林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在農產品、糧食的生產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農村土地并沒有做到以人為本、科學協調、統籌規劃的發展理念,使得農村土地的利用出現了浪費現象。僅僅追求GDP增長,對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學性和全面性。
1.2 土地投入減少
部分農民因過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養分降低,為追求高產重度利用而輕于養護,導致土壤的質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鉀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 耕地非農化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農村興建各類產業。雖然國家會征用耕地占用稅,但是并不指對非農化產業對農用耕地起到相應的利益負擔,進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轉型成非農產業,再加上農村干部不具備長遠的思維,造成農村耕地減少。
1.4 土地利用的違法現象
在部分農村出現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農村宅基地擴建等現象,雖然國家各部門共同配合,齊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顯,而且諸多用地是在出現問題后進行補辦手續來逃避問題的,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門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問題。
2 針對農村土地利用問題的對策
2.1 加強耕地的保護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農村耕地方面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從而確保耕地總量不會減少,耕地質量不下降,進而保護農民對于土地的經營權和承包權。對于耕地的水利設施進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證田地的水供應同時提高耕地的防災減災能力。實施科學積極的農業標準,使得在節約土地、節約水源、節約肥料、節約藥物、節約種子方面做到最優,實現節約型農業;對于化肥的使用能夠做到科學合理,一方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對于土壤的養分進行科學調動;另一方面從生物學角度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從節約土地資源的角度對農村的建設進行規劃和管理,從節約、經濟的角度為農戶提供科學合理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農民合理建設家園。另外,從現有住房的基礎上進行設施和房屋的改造,從而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保證農村建設的需要及農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對于農村產業用地盡量設在荒地、山坡地帶,盡量減少此類用地對于耕地的占用。
2.2 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在農村的進度
農村土地市場化是通過市場作用達成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動土地制度改革能夠使農村閑置土地及其他類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結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動土地使用權的自由轉移買賣,對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土地問題能夠起到積極的效應。同時也能夠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各個方面,對于吉林省的發展現狀而言,這樣的方式對于諸多出外務工而家中閑置的土地來講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變的機會,進而對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帶來利好效果。
2.3 加強農村土地整理
新農村建設的土地利用需要對農村土地進行規劃和整理,對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溝塘等進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農村的整體布局和規劃更加分明,農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農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閑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種土地浪費的現象,再如鐵路柵欄圈掉原為耕種土地的現象,從這個層面能夠發現,土地整理問題勢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從而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的土地利用問題。
2.4 建立農用地質量評估體系
新農村建設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問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合理科學的土地質量評估體系,農用地質量評估體系不單純的只是土地的養分及礦物質含量評估,同時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質量,利用一套科學合理的農用地質量評估方案制約農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從而實現農村用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學性,為完善我國經濟發展提前做好規范化準備。同時結合質量評估體系對于農用地的各類補償和處罰也有了明確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實政策,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戰略布局。
2.5 優化農用地結構,提高農業土地綜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劃分和布局的情況下,結合農村農業發展的不同情況對地塊地勢能夠有效利用,結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順序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從專業化的角度和方向帶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優。
實施“轉變”戰略。重點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節約型、環保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一要轉變農業發展理念。二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轉型。三要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四要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五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轉軌。六要轉變工作機制和方式。
實施“拓展”戰略。重點是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構建農業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開拓農產品市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水平。一要拓展農業功能。二要拓展農業產業鏈條。三要拓展農產品市場。四要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領域。
實施“提升”戰略。重點是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基礎,健全農業政策法規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力和競爭力。一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二要提升農業安全保障能力。三要提升農業政策法規支持保護能力。四要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五要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長期的歷史任務,是宏大的系統工程。建設新農村,要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作為中心任務;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主攻方向;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優先解決農民最關切的實際問題;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2006年,要以“三增”為目標,以實施“三大戰略”為重要舉措,圍繞大局,明確重點,突破難點,啟動實施“九大行動”。
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推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力爭“十一五”糧食平均畝產650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00億斤水平。2006年要努力實現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力求做到優質率提高5個百分點。
實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2006年,選擇黃淮海專用小麥等8個產業帶進行重點建設。同時,積極開展優勢農產品名牌創建活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品牌。
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行動。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行動,要以提升農業科技支撐和引領能力為核心,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重要目標,促進科研攻關由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轉變,技術推廣由注重單項技術應用向系統集成技術應用轉變,農民培訓由注重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
實施畜牧水產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使養殖業盡快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效益與生態并重的方向轉變。
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對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發展,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一要開發農村清潔能源。二要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三要建設鄉村物業。四要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1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挑戰
20世紀末,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得以建立,“金農工程”的開展為電子商務的實施奠定了基礎。近幾年,隨著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在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上網的農戶少。根據調查,我國網名的人數達到1.11億,但是多數是城市地區的有9168.6萬[1]??h城人數是全國人數的42%,占了網民的82.6%;然而農村網民是1931.4萬人,是全國網民58%的17%。從行業來看,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等占2.3%,從職業來看,林、牧、農、漁、副等占1.2%。然而農民的素質低、上網少導致絕大多數人不能從正規渠道上獲得信息,此外農業電子商務還存在以下問題。
1.1農村落后基礎設施
現在國家雖然已經有了完善的農業商務信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還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在硬件方面投入還是非常緊張,在軟件部分,因為農村環境相對不足,這樣使得相關人員不愿去農村發展,導致農村發展比較緩慢[2]。
1.2農產品的局限程度
農產品的特點是保鮮不持久,容易變質,新鮮的農產品因為沒有正規的檢測手段和缺乏完善的標準制度,所以市場上有很多假產品在市場上出現。
1.3商務信息量少
雖然農業電子商務建設有一些成果,但是大部分信息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導致真正可以幫助農戶在生產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的信息量更低。
1.4電子商務法律的不健全
目前,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牽扯出廣告、客戶信息、稅收等相關問題,由于在我國對電子商務沒有一個非常健全的制度去管理,致使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動增加了不少的阻力[3]。
2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的必要性
2.1轉變農業生產模式
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農副產品的信息、產品的銷售渠道、技術服務等越來越多的要求[4],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當前在新農村的經濟發展中電子商務仍然是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不僅可以解決農產品的信息不對稱、銷售方式單一等問題,還能降低各種產品交易潛在風險,是轉變農業生產模式的重要途徑。因此大力開展電子商務有利于農業產品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農副產品的交易成本費用,提高市場產品的競爭,使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更加發展完善。
2.2提高農業市場體系的發展
在我國現代農業市場中,農業市場是農產品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繁榮的農業市場,對新農村現代社會主義的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中不僅涉及農業、種植、圈養等普通企業提供實時有效的市場信息,還吸引社會機構、行業協會、科研等機構的參與,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達到新農村的農業體系高速發展。因此,建立各種農業電子商務的網站,有利于農民各種農產品信息擴大農副產品的銷售額。
2.3統籌城鄉農業發展以縮小城鄉差距
近年來,在城鄉經濟發展二元經濟的影響下,導致嚴重的失調,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恰好可以縮小這樣的差距。為了追求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效益及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公益性,我國相關部門提出大力支持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在農業電子商務的大力發展中吸引許多技術人才到農村為廣大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使農民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現代文明帶來的信息科技,同時利用農業電子商務縮小城鄉鴻溝差距,構建和諧文明的新農村的發展,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的完善。
2.4推進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
農業電子商務管理平臺主要通過網絡信息、電信運營等作用,依托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使農民領會到電子商務平臺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利用電子商務網站平臺,建立農業電子行政事務系統,利用計算機處理日常工作,達到農村政務的透明性、公平公正等[1]。
3實施農業電子商務在新農村中作用
3.1有利于農產品的供銷
目前,農戶對農產品在市場上需求了解的不多,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形成滯后效應,所以在農副產品交易的同時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在建設新農村的前期,政府就應該把電子商務這一項目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去思考,電子商務的推動是離不開農民和管理者離不開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和思想上的一個轉變,只要大家一起在思想上接受電子商務的觀念,才能進一步對在新農村建設電子商務上有著更大的推動作用。
3.2促進勞動力的高效就業
在農村勞動力存在不連續供給的情況,特別是近年的價格上升,多數農民重操舊業,都是在勞動力方面很難供給。建設新農村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強對電子商務硬件設施的建設,因為要對新一代的農村居住著以后的生活提供便利,要解決在以后使用中遇到網絡傳輸、速度等問題。
4農業電子商務在建設新農村中的發展與措施
4.1提高新農村農業電子商務需求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方式滯后,農民對農業市場信息的需要力度低、需求信息較散,難以形成規模,而且對農業電子商務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低,影響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積極性。所以,改變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產規模才能提高新農村農業電子商務的需求,帶動新農村的發展,實現農業產量的增加和增收[2]。
4.2加大整合資源力度
目前,各地區都有不同的涉農隸屬部門,在條塊分割的影響下,信息資源整合效果差,信息共享力度低,這些情況導致農業電子商務在實施信息采編中難度加深,影響農戶信息知識的不全。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及時做好協調引導,加強各部門的合作意識,加強農業信息共享,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豐富信息傳播的內容,提高農業電子商務管理平臺利用率。
4.3完善農村的電子商務管理
在新農村,農業電子商務作為信息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否有完善的體系關系到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第一,我國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保障,吸引不同的企業、協會、機構等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第二,充分利用各運營主體作用,加大投資力度,通過互聯網、手機、廣告、廣播、書刊等媒介,農業信息;第三,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政策,使農業電子商務信息是真實有效的[3]。
4.4建立全面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制度
建立全面的電子商務人才團隊,是開展農業電子商務體系的重要環節。第一,加強現有電子商務人員的培訓工作,使電子商務人才管理和電子商務建設同時進行,讓他們進一步學習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生產管理等知識[4];第二,加大各學校交流,設立相關的咨詢平臺,給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第三,設立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及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去幫助指導農戶,培養農業技術主力。
4.5設立安全的網上支付系統
農業電子商務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開展的一種商務活動,主要是信息共享交流,農產品的交易支付是唯一目的,網上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銀行的介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4.6優化并組建物流體系
【關鍵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影響因素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明確指出:中國的新農村應當是豐衣足食、健康向上、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社會。要完成這項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任務,實現建設新農村的遠大理想,就必須突出這個“新”字,其主要任務是“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成立新組織、培育新風尚”。
長期以來,城市人鄙視農村人,更沒人愿意去農村生活。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改變過去農村的窮、臟、亂、愚的狀況,讓農村成為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應該以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的公共服務來體現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情,不斷加強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推廣,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所以說,新農村應該是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
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因素
近年來,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產業化經營拉動了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的同步增長。但由于新農村建設涉及面廣,需要的資源多,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必須認真分析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各種因素。
(一)農用資金緊缺是新農村建設巨大障礙
無論是新農業、新設施、新環境、還是新農民,任何一個方面都需要資金,沒有資金,就不能建造新房舍、購建新設施、美化新環境、培育新農民。然而,而我國的很多農村,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農村,大多數都缺乏資金,鄉鎮工作人員的工資都難以維持發放,各鄉鎮基本上都有負債,且有的數額很大,拿不出資金來搞新農村建設??梢?資金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農村教育資源貧乏,勞動力素質偏低影響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之一是培育新農民。只有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和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建設新農村。否則,就不會或不能較好地運用現代生產技術和手段,無法進行科技創新,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當地經濟。在對新農村建設情況的抽樣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鄉村只有村辦小學,有初高中的村為數不多;農村沒有圖書室,農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勞動力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在抽查的1000位農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5%,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占18.5%,大專及大專文化程度以上僅占2%。并且,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缺乏學習意識。這樣知識結構的現狀,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阻礙。
(三)農村交通問題制約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之二是發展新產業。發展新產業一是要解決資金問題,二是要解決人才問題,三是要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一個產業能否不斷地發展,取決于該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是否能夠順利地占領市場,要占領市場需要將大量的產品運往銷售地。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公路建設較為落后,路況多數為砂石路,土路也占相當比例,道路翻漿問題仍較突出。即使該地區生產出優質的產品,也難以到達消費者手中,無法實現銷售,農村哪里能獲得發展的資金,因此,交通不便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嚴重障礙。
(四)農民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缺乏也構成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
絕大多數農民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識少之又少,資源浪費嚴重,掠奪式經營現象還時有發生,節能意識、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淡薄,集約式的生產經營理念還沒有形成。農民們缺乏合理開發、有效利用資源的思想意識,也暴露了他們缺乏有效利用資源的能力和技術。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累更多的新農村建設資金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能源建設、通訊設施建設,還是文化、衛生事業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使農村經濟走出困境,集體經濟也得到了發展,資金來源就有了保障,社會各項事業就有了發展的基礎。所以說,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是培育新農民,培育新農民主要靠教育。針對教育興村的現狀,要突出農村教育列入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韓國發展農村教育的成功經驗,提示我們要進一步突出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建設新農村,要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只有培育出眾多的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才會有新生力量。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事業的發展,改善農村環境
讓農民享用新設施,享受新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要發展農村電力和網絡建設;要加快公共事業的發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疾病的防治;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使農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樣擁有寬敞的公路、清潔的能源、衛生清潔的水源、優美的生活環境。
(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的。組織農民深入學習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思想,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護好各種資源;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健全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科學使用水資源、肥料和農藥;最終實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資源的永續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傳統文化延續及自然活力的維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國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新農村建設意義深遠,影響因素眾多,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著眼于本地區的實際,認真分析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每一個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只有找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路子才能扎實穩步地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徐小青.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些認識[J].科學決策,2007,(01).
[2]陳家付,陳曉,劉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校學報,2006(4).
[3]楊世華.新農村建設應優先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12).
[4]馮雷.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N].濟南日報,2005-11-28.
關鍵詞:鄉鎮政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路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關鍵轉型期和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殊歷史時期、面對“三農”工作呈現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進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全面涵蓋了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等各領域內容,是新時期“三農”工作在新任務、新目標、新要求上的具體化。鄉鎮地方政府直接面向廣大農村,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自身依然存在與之不相適應的諸多環節,面對呈現出的新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再局限于形式、更加注重實效、使廣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好又快的發展,成為一道新的歷史課題。
作為鄉鎮政府來講,在今后一段時間里,還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進鄉鎮政府職能轉型,全面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服務型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新時期一項新的“偉大工程”。鄉鎮政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執行方、推動方,實現自身職能轉型至關重要;本質上講,鄉鎮政府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當以一種更加自覺的行動貫徹好國家行政體制改革中關于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具體要求,讓鄉鎮政府自身的改革逐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需要,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多的是扮演一種服務型的角色。鄉鎮政府在實現自身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全面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對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具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突出鄉鎮政府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地位。
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型鄉鎮政府,必須要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和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本位思想,真正做到以農村建設為根本、以農民更好的發展為根本,不斷創新服務于農村、農民的執政理念;真正做到積極引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村農業收入;堅持全心全意提高農村社會公共利益為奮斗目標;不斷轉變地方政府行為方式,劃清市場與政府的合理界限,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合法化、和規化。
二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不斷提高鄉鎮政府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全面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回應型政府。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關乎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效果和進程,關系到鄉鎮政府在具體推動這一工程過程中所遇阻力的大??;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積極性,除了從符合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各項利益之外,鄉鎮政府必須要積極從自身出發構建回應型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所謂的回應型的鄉鎮政府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在推動新農村過程中對人民群眾現實利益需求以及提出的各項質疑、敏感問題作出及時的、正面的回應,而不是消極對待和聽之任之。
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回應型政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和現實需求,關系到人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效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建設回應型鄉鎮政府必須要全面堅持全心全新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做違背人民群眾意愿、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對人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困難和需求為切入點,不斷提高社會參與度,逐步減少政府服務的中間環節,以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更好的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終落腳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建設回應型鄉鎮政府必須要把廣大農村群眾放在一個重要的和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予以穩步推行,對于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做到第一時間公正、合理解決,維護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三是鄉鎮政府必須要從新形勢出發不斷創新新農村建設和管理的新機制、新方法。在新形勢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共事務發生的重大的變化,與傳統條件下的農村管理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就需要鄉鎮政府在新形勢下,逐步摒棄和改變傳統模式下鄉鎮政府對農村管理的體制和機制,從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入手,不斷提高鄉鎮政府決策水平和服務效率,改變以往對農村工作管理的“全能型”政府模式;鄉鎮政府要逐步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協調機制和溝通機制,減少傳達環節、消減多層管理,切實以高效、有力的姿態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協調作用,避免出現多重管理、相互推諉的局面;創新管理機制和管理手段,必須要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集中管理體系,加強領導、分工負責、權責明確、協調推進,避免鄉鎮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再度出現錯位現象;與此同時,鄉鎮政府的服務機制和服務體系要跟上,不斷完善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的服務配套建設,提高鄉鎮政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各項服務效率。
四是努力構建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行政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積極健康、和諧向上的鄉鎮行政文化;鄉鎮行政文化的建立,能夠更好的發揮鄉鎮政府組織在推動這一工程中激勵作用、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熱情。鄉鎮政府在構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行政文化過程中,要從建設之后的新農村社會效益出發,努力提高新農村社會效益,構建和形成更加有利于推動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良好行政習慣和優良行政行為;要從自身做起,逐步摒棄形式主義作風和作風的消極行政文化,積極構建一種維護群眾利益、服務農村發展、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的積極行政文化。鄉鎮行政文化盡管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看不見、摸不著,但鄉鎮行政文化的作用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行政文化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軟實力對行政行為起著反作用,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軟動力”。
五是不斷創新完善鄉鎮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管理機制。社會新農村建設的過程很重要,但是新農村建設之后的管理同樣重要,如果新農村建設之后,鄉鎮政府對其管理不到位,對出現的新問題不能予以有效解決,那么不但會影響到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而且也會使得黨和國家的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執行效果大打折扣。不斷創新完善鄉鎮政府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管理機制,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和完善鄉鎮政府在新農村管理的決策與執行機制,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按照民主、科學的原則對新農村管理中的各項事務予以決策;不斷規范執行程序,讓新農村建設管理的各項事務都能夠按照合法、正規的程序進行,讓具體執行暴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新農村建設之后,要進一步規范和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對推進適合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農民權力不受侵害、農民利益不受損失;要讓監督約束機制真正發揮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決杜絕借新農村建設出現的各種腐敗行為,尤其是一些重大項目、一些與農民利益最為直接的項目。
關鍵詞:寒地新農村 生態設計方法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嶄新的發展觀,是21世紀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間相互協調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新農村建設作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和生產力的空間載體,是保障生產資料、資金合理使用、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得以大力發展的廣大地域。因此,新農村建設發展作為實施以上條件的基地是實施科學發展、保障民生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重大舉措[1]。
當前新農村建設應以“人為本體”這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為指導思想,并充分地體現在當前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之中,作為寒地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在遵循這個原則的基礎上,更要適應寒地的建設特征、包括農村建筑與環境改善。如何落實這一目標,應該是獲得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1.寒地新農村生態建設空間格局的營造及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實施科學發展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重大舉措[2].因此,現代新農村的建設應該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首先在建筑形式上要符合當地環境的依托,既要有特色又要有一定的適用性;第二要能突出經濟建設的目標;第三要能體現當地特色。寒地新農村由于其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冰雪項目的發源地,適當的打造地方特色是提高文化建設和經濟收入的首要來源,如“雪鄉”利用冰雪資源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2.寒地新農村生態設計的主要內容
2.1 寒地新農村建設的生態性原則
寒地新農村建設應充分考慮生態建設的發展,建筑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要有一定的代表性,體現當地經濟狀況和可持續發展,如充分考慮建筑與環境的結合,房在境中、境中有房,盡可能的營造生態建設中的“生境”并形成可持續發展。寒地新農村生態設計的組成內容見下圖1。
(1)生態規劃階段。農村由于自然環境好、尺度小、能源消耗低等特點,具有很好的體現生態建設的天然條件。比如尺度小,相對于大城市綜合設計和設施的處理要簡單得多,因此也更加有可能將新農村規劃直接做成生態規劃,而不需要在城鎮規劃外另外進行。
(2)新農村可持續生態建設。開展生態可持續建設目標是使新農村朝著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良性環境方向發展,而開展可持續新農村建設目的是要使得任何城鄉的開發建設活動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開展生態新農村建設會推進城鄉的可持續發展,而生態學是開展可持續城鄉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二者都關注新農村建設中的維護生態系統健康、關注居民生活質量、土地和資源節約等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共性問題。
(3)實施生態工程。生態工程就是在物質和能量利用方面的各種實施活動。生態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因而可以廣泛應用于城鄉規劃建設的方方面面,首先通過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功能將新農村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持久特點的生態系統;其次通過將規劃、建設和工程融為一體,尋求城鄉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諸如土地利用、資源使用、自然保護和環境建設等問題的綜合解決方案和途徑;第三通過實施生態工程,尤其減少城鄉系統對不可再生的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和依賴,并盡可能使用太陽能或者太陽能產品。
2.2 寒地新農村建設中的設計因素:
在新農村建設中除了要考慮傳統設計中的功能性、空間劃分、適用性以外,更要考慮這個設計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生態可持續性。比如氣候影響、地形影響、植被因素、形象、文脈、能源與設施因素等[3]。只有對新農村的當地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充分尊重其影響因素才能做出適合的生態設計來。
(1)冰雪資源的應用。寒地由于氣候因素,一年中有4-6個月處于冬季,室外的景觀單調、但冰雪資源雄厚,因此要利用其進行室外環境的塑造以達到景觀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如“雪鄉”每年利用冰雪資源的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地形植被的利用。寒地多處于山地和平原地區,尤其是山地居多,要充分考慮其特有的地形特色,利用原有地形和當地鄉土植被進行二次設計,既能體現原始風貌又能促進生態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鄉土景觀。
(3)當地文化的展示。寒地新農村具有很濃厚的鄉土文化,這是寒地特有的文化形式,如有名的東北怪“窗戶紙糊在外、草皮房子籬笆寨、翻穿皮襖毛在外”等富有民族特色、意味深長的風土人情的文化形式是需要向外展示的。
3.寒地新農村生態設計成果
成果表達要求內容具體明確,又要避免瑣細剛性;既要為規劃部門的編寫更詳細的項目設計條件提供依據,又要給具體項目的設計留出充分的創作發揮的余地。寒地城鄉生態設計過程見下圖2。
4.結語
將生態的概念和原理運用于當今小城鎮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普遍的應用價值。它一方面契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共識。另一方面,也為解決未來新農村環境建設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因此邁向生態的新農村建設是城鄉建設和發展的新方向,是將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生產系統、建筑生產系統和決策規劃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以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最和諧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基本規律,根據新農村環境和資源狀況,以低投人經濟為基礎,以生態平衡為特點,以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優化組合基地功能結構,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者同步協調發展的人類理想居住區模式。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11544050)。
參考文獻:
[1]王士蘭、游宏滔.小城鎮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一、正確看待新農村規劃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從它建設任務的長度來看,它要比小康社會還要長,伴隨整個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必須樹立規劃先行的思想,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而且,新農村規劃是一個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地域性的規劃,它不是一個村莊規劃、不是單純的農村居民點的規劃,也不是某一項專業規劃,新農村規劃既包括戰略性、總體性的規劃,也包括很多戰術性的規劃,有具體性的整治或建設,是一個規劃體系,新農村規劃既要考慮縣域的規劃也要考慮村莊的規劃,新農村規劃雖然是綜合的、全面性的規劃,但是它的中心是以“三農”為重點,圍繞一個“農”字,著重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重在農業、重在農民、重在村鎮,一切是為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色進行牢牢重點把握。同時,新農村規劃是一個務實的、實踐性強的規劃,它搞的都是實事、有很多明確的工程項目,是可以操作十分到位的規劃。
二、科學把握新農村規劃的重點
一是要確定好發展定位。主要是發展的定位、功能的定位問題,有的是以旅游為主、有的是以特色農業為主、有的是以工業為主,我們必須通過規劃更好地明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就是要抓支柱產業,要抓產業興村、產業強村,要選準“一村一品”,選準能夠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如果第一個不抓支柱產業而去抓別的,新農村建設就有可能抓偏了,因此,新農村規劃首先要抓好產業的規劃,做好產業的發展定位、產業的功能布局。
二是要明確切實可行的目標任務。5年的近期規劃,還是10年的長期規劃,從縣到鄉鎮都要制定好各自的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實施計劃,村一級也要通過民主的形式,形成每一個村的新農村建設的決議規劃和計劃。不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比較優勢不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也不同,規劃中應注重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能照搬硬套,脫離實際。確定目標既要可行,又要適當超前,可設置兩個層次目標任務,一是確保完成的目標,二是通過努力可以爭取完成的目標。
三是要明確兩個重點。新農村的規劃內容很多,千頭萬緒。作為政府,在新農村規劃中更要著重于老百姓問題,一個重點就是要更好地解決新農村建設的扶貧問題、幫扶問題,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經濟薄弱的農村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財政支農政策,加大扶持投入;第二個重點是把新農村規劃的重點放在改善農村的環境方面,重視農村環境的建設,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河道污泥、改廁、改水、改路“三清三改”為重點,全面做好一個網絡化的基礎設施支撐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