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8:04: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安全體系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公共交通安全體系構建不足
1.安檢措施缺乏。公共交通的特點是大眾化、便利性、公益性,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其安全是屬于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檢查是必須要進行的。這些安檢措施通常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民航等公共交通出行中進行,其中民航的安檢最嚴格,也最有效。安全檢查措施是保證平安出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公交車出行中,根本就沒有安全檢查措施,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公交車。近年來發生的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大多是由于乘客攜帶了汽油,報復社會進而傷及無辜導致公交車爆燃,造成傷亡慘重的巨大代價。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之一就是安檢措施缺乏。筆者有時乘坐長途汽車,發現汽車站的安檢也存在缺陷。沒有專人值守,乘客有沒有攜帶危險品,根本無人查驗。如果有乘客攜帶危險品,蒙混過關,那后果是無法設想的,所以乘客攜帶危險品是發生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不到位。科學的管理在公共交通安全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到位,經常會導致事故更嚴重。例如在成都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超載無人管;發生事故后,公交車安全錘找不到,乘客無法破窗逃生;廈門BRT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著火之后,司機堅持開車到站臺停靠,這樣做無異于火上加油,加劇了事故的嚴重性;另外,廈門BRT快線建好后,有市民就建議政府部門對BRT快線的安全隱患(包括超載)進行了分析??上В嘘P部門沒有采納,最終導致了事故的發生。這些管理不到位導致了事故的發生以及后續救援受阻,從而加劇了公共安全交通事故后果的嚴重性。
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良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是公眾在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發生后進行自救的重要依據。公眾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例如,即使公交車已經達到滿座的情況下,還是要擠進去,以至于公交車里人滿為患,乘客連正常的移動都無法進行。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爆燃事故,后果就十分嚴重,擁擠的公交車使得乘客的逃生變的十分困難。如果對上述的公交車載客量進行限制,那么即便發生不測,乘客下車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對乘客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眾對公共交通安全的認識,從而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發生。
二、完善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對策
1.加強安檢。對利用公共安全交通工具的乘客實施安全檢查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措施。從源頭上杜絕導致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發生,進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眾所周知,飛機的事故率最低。除了必要的飛行技術保障和飛機可靠性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安檢。飛機的安檢最嚴格,連一瓶礦泉水都不允許帶上飛機。筆者曾經攜帶一罐八寶粥,結果被收繳了。和飛機相比較,公交車的安全檢查幾乎沒有,因此,筆者建議在公交車系統運行中強制安檢。隨著科技的發展,安檢技術已經很成熟,只要為每輛公交車裝上安檢設備,至少從技術上杜絕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加裝安檢設備會造成公交運營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在這方面給以補貼?;蛘哌m當提高公交運營價格來抵消安檢設備引起的成本負擔。人的生命是無價的,安檢設備的成本負擔和人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學管理。管理是否科學是衡量一個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茖W的管理是實現安全公共交通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上述公交車爆燃事故中,公交車超載就體現了管理上的缺位。公交車超載加劇了公共交通事故的嚴重后果。公交公司不能簡單一成不變地安排公交車輛,而應該根據不同時段人流的狀況合理調配公交車輛,實施公交車輛的動態管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分流、增加運力等措施來杜絕超載現象的出現。嚴格遵守公共交通工具的限額人數,堅決打擊超載現象。除了對超載現象的治理外,還需要在公共交通的運行中強化管理。加裝視頻監控設備,對公交運行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及時將公共交通安全的隱患消除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門、衛生消毒和逃生工具等各方面的維護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時用不到的工具在關鍵的時候才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
3.加強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實施是為了讓每一個乘客和司機都有較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識。在事故發生前能有一個基本的安全考慮;在事故發生時能夠有效地、臨危不亂地開展自救,避免次生事故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后,能夠有序地逃生。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經常在公眾中開展。無論乘客還是司乘人員,都要接受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經常開展公共交通事故演習,使得公眾在心靈深處對公共交通安全具有清楚地認識,從而有效地防范公共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乘客和司乘人員的自救能力,盡最大程度減小公共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4.構建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公共交通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和社會上的食品安全、醫藥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信息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構成了公共安全。盡管公共安全的各個方面有區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比如:貴陽公交車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懷疑妻子出軌,發泄心中憤怒,從而報復社會;另外,廈門公交車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因為派出所不更改年齡,訴求無門,從而訴諸報復社會,導致了嚴重事故的發生。這些案例表明,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對預防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定這些不法分子心中的不滿和訴求能夠得到一定的釋放和滿足,也許這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政府部門要恪盡職守,為民服務,讓有訴求的民眾具有申訴的途徑和渠道,不能訴求無門,以至于絕望。除了滿足正常的訴求,政府還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對普通民眾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切實做到保障全民,使得民眾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構筑良好的社會安全網。
【原因分析】
臥鋪車乘客熟睡事發時間為凌晨2時40分,客車大部分乘客正處于熟睡中,遇到事故后產生恐慌情緒,沒能第一時間進行自救。
門窗封閉兩車追尾,客車嚴重變形,臥鋪客車窗戶都是封閉式的,又沒有應急通道,唯一的前門堵上了,乘客疏散困難。
可燃物多液體甲醇大量泄漏,包圍了整輛客車并迅速燃燒,臥鋪車上下兩層有大量被褥等可燃物,致使火勢在車廂內迅速蔓延,并產生高溫。
疲勞駕駛貨車在服務區休息后出發,剛上高速路就發生客車追尾事故。有分析認為,貨車剛起步,車速不快,而客車速度過快,可能因為客車司機疲勞駕駛,而且事發前當地曾下過雨。
事發后,記者在事故現場看到,大客車的車頭在與罐車尾部撞擊后已完全變形,車身在火燒之后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副“鐵骨架”?,F場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橡膠焦糊味,現場有10余米剎車痕;地上到處是玻璃渣和灰燼;路邊綠化帶綠樹被燒焦;部分泄漏甲醇流到高速公路邊正在修理的水溝。
“走路死”的悲劇還沒完全平靜,“坐車死”又撲面襲來。一樁樁悲劇接踵而來接踵而至,總讓人不免感慨“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只是那“終點”再也無法抵達。
“8·26”包茂高速公路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交通部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門迅速對長途班線客車開展全面排查整治,加強對客運車輛運行全過程的動態監控,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止駕駛員疲勞駕駛。緊接著,公安部也召開緊急視頻會議,強調各級公安機關落實路面管控措施,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8·26”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對大客車的執法檢查活動,再加上兩部委發文,這樣的執法檢查活動可能會更加深入。只不過,在這樣的執法檢查中,人們總是習慣于以“運動式執法”來形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事先防范總是多有疏漏甚至形同虛設,事后補救乃至追責又不夠徹底。每一輪執法檢查過后,事故依然會接連發生,只是悲劇的主角和事故發生的地點發生了變化。
以“8·26”特大交通事故中的當事大客車為例,經媒體記者調查,2011年1月11日到2012年5月30日,該客車在延安境內有7條違章記錄,基本都是在包茂高速延安段600多公里處被發現。有記者為此詢問陜西省公安廳交通警察總隊該客車的處罰情況,工作人員卻拒絕回應;而當事客車所屬的呼運集團則稱,公司所有營運車輛全部手續齊全,年檢也全部合格,兩名司機資質也沒有問題。
一方面是三令五申的安全之網,一方面卻是處處可見的“漏網之魚”,每一起悲慘的事故,幾乎都是“司機職責懈怠、交管監管缺位、公司利益至上”結下的惡果;每一起特大交通事故,幾乎都有類似的翻版。不斷“預演”的事故,不斷“重復”的檢查,“公路礦難”發生的頻率依舊不見明顯改觀。17個月高速大客車連奪140條人命,換來的依舊是“相關安全制度執行不到位,運營單位安全意識的麻痹大意?!?/p>
或許,對于事故發生地而言,慘劇發生后,當地交管部門可能會吸取血的教訓,在安全監管方面下大力氣,司機和運營單位或許也會以此為鑒。在安全意識方面自我加固,從而消除安全隱患,減少事故發生率。但是必須承認,這些“進步”都是以乘客的生命為代價取得的。而對于沒有發生事故的地方而言,“僥幸”的心理大概還是要勝過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識:司機僥幸地以為疲勞駕駛或許挺一挺就過去了,監管部門僥幸地以為事故不見得一定會發生在松口氣的當口。而悲劇一旦發生后,我們才發現,本已脆弱的信任又填新傷,這個社會上又多了許多破碎家庭……
關鍵詞:環境 應急管理 保障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1-117-01
全國環境應急管理會議中總理強調指出:“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是政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務,是現代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民利益重于泰山,我們的責任也是重于泰山。作為職能部門,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保障人民群眾利益不受侵害、減少突發事件損失。
環境應急管理應該做到:
(1)要建立健全體制,明確各個責任。健全分類管理、實行分級負責、開展條塊結合、建立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來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各級職能部門要加強環境應急管理,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2)居安思危,預防為主。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建立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抓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3)強化法治,依靠科技。加快環境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將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環境應急管理科學研究,提高環境應急裝備和應急技術水平,加快環境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國家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高科技支撐體系。
(4)協同應對,快速反應。樹立環境應急的大局意識以及責任意識,不僅要加強本地區本部門環境應急管理,落實好負責的專項預案,還應該按照總體環境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崗位職責。
(5)加強基層,全民參與。要特別重視城鄉基層以及各項基礎工作,做好小社區、農村、大中小學校、醫院、企事業等基層單位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層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通過廣泛宣傳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識、環境應急管理知識、自然災害知識、防災救災和自救知識,提高群眾參與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和組織自救能力。
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環境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環境質量有待改善,生態環境很脆弱。近年來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以及污染糾紛,環境應急管理和處理處置工作還是亟待加強。在客觀上存在環境污染事故隱患。例如,一些老的企業年久失修,工藝非常老化、設備很陳舊、管理不到位,污染防治設施維護不力、運行不良、設施不斷老化;使放射源丟失或失控,危險廢物也隨意堆存、危險化學品看護不嚴、運輸處置不當等等,都非??赡芤l環境事故。不少環境事故隱患位于飲用水源地、江河兩岸等敏感地區和人群密集的地區,一旦發生環境事件,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嚴峻現實凸顯行動緊迫,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做好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才能確保環境安全:
(1)應該加快應急預案體系建設。以提高預案編制針對性以及可操作性為重點,依據國家總體環境應急預案、國務院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環境應急預案,全力抓好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強應急演練,確保預案能在實際工作中發揮預期效果。
(2)應健全應急組織體系。統一領導,整體執行,按照“堅持分類管理、保證分級負責、實行條塊結合、建立屬地管理為主”原則,形成有效組織、積極快速反應、持續高效運轉、臨事不亂的組織管理體系。
(3)應完善應急工作運行機制。健全、完善統一指揮體系,使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環境應急機制。建立環境預測、環境監測、環境預報、環境預警的整套體系,做到盡早發現、最早報告、最快處置。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科學決策指揮體系制度以及各方協作應急處置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和影響,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4)應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統一高效應急信息平臺,增強信息準確性、時效性;加強應急裝備建設,做好應急資源普查與儲備工作,確保應急所需物資的及時供應。
(5)應切實提高基層應急能力。加強農村和小型社區應急管理工作,構建基層環境應急組織網絡,提高基層的環境應急管理能力。高度重視和加強企業的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做到環境應急有預案,緊急救援有隊伍,聯動有完善機制,善后有積極措施。重視重要部門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督促重點單位抓緊建設安全高效環境應急體系。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共服務;體制創新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黨的1項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從理論到實踐,它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完備的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系,以消除社會公共需求日益增長與當前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的矛盾,緩解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緊張關系。
1、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與先決條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社會市場化進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帶來了新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國內各種利益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伴生出了諸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社會貧困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然嚴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大量的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環保問題等日趨突出。諸如此類的社會不和諧問題猶如病灶1般侵入并損害了我國社會機體,給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深入分析上述這些侵害我國社會機體的因素,筆者認為,這些不和諧因素歸根結底都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備所致??偫碓浿赋觯骸疤峁┕伯a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边@不僅給“公共服務”下了1個權威性定義,而且深刻地闡述了公共服務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確,在新形勢下,我國公共需求呈現出增長迅速、主體多元化、結構復雜化、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結構正逐步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具體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主要表現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近幾年我國城鎮居民的總需求中,個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當于過去5年的總體增幅,并且近兩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體快速擴大,廣大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者逐步成為公共需求的主體。3是公共需求的結構變化迅速,除了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對公共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利益表達的需求越來越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長,另1方面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已經成為我國突出的社會矛盾。這個社會矛盾不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和諧社會的建構就無從談起。因此,從1定意義上說,建設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與先決條件。換言之,只有建立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才能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快速、健康、持續性的發展。
2、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必須1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出發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相當長時期內所要面臨的1大基本國情。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要受基本國情的制約,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同樣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說,當前我國所要建構的和諧社會,是1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和諧社會,否則,這種和諧社會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們黨也正是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發展狀況,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九大目標包含了我國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務、道德文化、社會創新、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全方位的內容,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1定時期內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樣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1現實。也就是說,1方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1個適應和諧社會需要的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但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要有條件的、分步驟的。那種脫離現實國情、好高騖遠式的盲目建設難免要遭致失敗。我國仍是1個發展中大國,在當前條件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目標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就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完備,就能安全地度過經濟社會發展的危險期。唐鐵漢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據國外經驗,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可分為3個基本階段:1是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左右的階段。在該階段,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否則,將導致經濟發展的中斷與停滯。2是人均GDP處于1000~8000美元的社會經濟增長階段。這是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統地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堅持教育、科技優先增長,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適度控制社會福利的增長水平。3是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階段。這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的發展階段,要注意穩定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會福利的過快增長。在該階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務的數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關鍵發展階段,比較國外經驗而言,當前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應該說僅僅處在第1階段(即“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的階段)向第2階段(即“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過渡時期。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路徑
1般說來,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1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1政府主導。有學者指出,公共服務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權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這種政府主導的特質,首先表現為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質,政府的主要職能之1就是公共服務。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須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治安和國防安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政府主導的特征還表現為政府責無旁貸地成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政府根據國情和本區域內的人口資源和財政能力來確定公共服務的總體目標、水平、策略、原則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經同級權力部門機構批準實施。從公共服務過程來看,無論從目標設定到組織設計再到公共服務的機理運作,還是最終輸出公共產品到收集社會反饋再到修正輸入,政府始終是其中的主導者。換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務制度的設計者、實施者與維護者。公共服務體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歸根結底取決于政府意愿與政府能力。
2社會參與。和諧社會中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1個社會公眾、政府以及其他各種公共服務供給者之間互動的過程。首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有公共服務需求信息與持續不斷的支持。這不僅需要政府設置暢通的公共需求的表達渠道,而且更需要社會公眾需求表達的積極參與。社會公眾是公共服務的直接消費者,因而在公共服務的需求等方面最有發言權。如平新喬、趙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居民作了1項公共服務需求調查,并對公共服務需求事項作了1個排序。結果表明,解決戶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種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補助、治安、衛生及其他。該項調研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某部分人群的社會需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對于公共服務需求是不1樣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暢通的公共需求表達機制,以真實客觀地反映來自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心聲。當前全國各地的獻計獻策行動即是1個很好的佐證。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會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失去方向。不僅如此,社會公眾的合法性支持與資源性支持無疑是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業的發展方面,美國的慈善捐助每年達6000多億美元,相當于GDP的9%;我國香港地區的慈善捐助每年也達60億港元。我國內地目前每年僅有10多億元,只相當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擴大第3次分配的規模,這樣既可彌補國家用于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應該說,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務供給者,私人部門和第3部門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當中來。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等人認為,在治理公共事務方面,政府和市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論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政府與市場兩種秩序的2元思維,公民通過參與自主治理公共事務,改進公共服務。在傳統意義上,私人部門主要提供私人產品和服務,私人部門不得進入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提供領域;而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則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門的力量逐漸滲透到公共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私人部門的角色和性質。它不僅使自己獲得了相應的利潤回報,而且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從而分擔了政府的責任,改進了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第3部門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觀的公益性后果,以社會的自組織、自規則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權的行動方式,或者以跨國行動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門共同采取行動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局部性或專項性公共服務。
3體制創新。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能缺少體制創新。這種體制創新首先表現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上。主體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產品的生產市場化、效益化與社會化,并繼而間接帶來了這樣1種前景可觀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產品的直接供給,且依據公共產品的不同種類,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區別。
其次則表現在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多樣化上。政府職能外包理論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職能可借鑒經濟部門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場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標、承包、租賃、委托、、拍賣等方式實現政府職能的對外轉移,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樣,政府通過職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務交易成本,實現了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甚至精簡了政府機構。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大膽地借鑒了國外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進行了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創新。比如,在我國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過程當中,政府就已經借鑒并摸索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資模式、直接購并、純民營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共服務;體制創新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黨的1項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從理論到實踐,它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完備的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系,以消除社會公共需求日益增長與當前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的矛盾,緩解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緊張關系。
1、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與先決條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社會市場化進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帶來了新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國內各種利益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伴生出了諸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社會貧困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然嚴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大量的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環保問題等日趨突出。諸如此類的社會不和諧問題猶如病灶1般侵入并損害了我國社會機體,給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深入分析上述這些侵害我國社會機體的因素,筆者認為,這些不和諧因素歸根結底都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備所致??偫碓浿赋觯骸疤峁┕伯a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這不僅給“公共服務”下了1個權威性定義,而且深刻地闡述了公共服務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確,在新形勢下,我國公共需求呈現出增長迅速、主體多元化、結構復雜化、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結構正逐步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具體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主要表現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近幾年我國城鎮居民的總需求中,個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當于過去5年的總體增幅,并且近兩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體快速擴大,廣大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者逐步成為公共需求的主體。3是公共需求的結構變化迅速,除了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對公共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利益表達的需求越來越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長,另1方面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已經成為我國突出的社會矛盾。這個社會矛盾不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和諧社會的建構就無從談起。因此,從1定意義上說,建設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與先決條件。換言之,只有建立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才能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快速、健康、持續性的發展。
2、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必須1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出發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相當長時期內所要面臨的1大基本國情。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要受基本國情的制約,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同樣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說,當前我國所要建構的和諧社會,是1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和諧社會,否則,這種和諧社會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們黨也正是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發展狀況,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九大目標包含了我國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務、道德文化、社會創新、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全方位的內容,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1定時期內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樣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1現實。也就是說,1方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1個適應和諧社會需要的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但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要有條件的、分步驟的。那種脫離現實國情、好高騖遠式的盲目建設難免要遭致失敗。我國仍是1個發展中大國,在當前條件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目標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就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完備,就能安全地度過經濟社會發展的危險期。唐鐵漢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據國外經驗,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可分為3個基本階段:1是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左右的階段。在該階段,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否則,將導致經濟發展的中斷與停滯。2是人均GDP處于1000~8000美元的社會經濟增長階段。這是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統地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堅持教育、科技優先增長,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適度控制社會福利的增長水平。3是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階段。這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的發展階段,要注意穩定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會福利的過快增長。在該階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務的數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關鍵發展階段,比較國外經驗而言,當前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應該說僅僅處在第1階段(即“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的階段)向第2階段(即“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過渡時期。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路徑
1般說來,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1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1政府主導。有學者指出,公共服務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權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這種政府主導的特質,首先表現為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質,政府的主要職能之1就是公共服務。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須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治安和國防安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政府主導的特征還表現為政府責無旁貸地成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政府根據國情和本區域內的人口資源和財政能力來確定公共服務的總體目標、水平、策略、原則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經同級權力部門機構批準實施。從公共服務過程來看,無論從目標設定到組織設計再到公共服務的機理運作,還是最終輸出公共產品到收集社會反饋再到修正輸入,政府始終是其中的主導者。換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務制度的設計者、實施者與維護者。公共服務體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歸根結底取決于政府意愿與政府能力。
2社會參與。和諧社會中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1個社會公眾、政府以及其他各種公共服務供給者之間互動的過程。首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有公共服務需求信息與持續不斷的支持。這不僅需要政府設置暢通的公共需求的表達渠道,而且更需要社會公眾需求表達的積極參與。社會公眾是公共服務的直接消費者,因而在公共服務的需求等方面最有發言權。如平新喬、趙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居民作了1項公共服務需求調查,并對公共服務需求事項作了1個排序。結果表明,解決戶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種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補助、治安、衛生及其他。該項調研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某部分人群的社會需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對于公共服務需求是不1樣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暢通的公共需求表達機制,以真實客觀地反映來自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心聲。當前全國各地的獻計獻策行動即是1個很好的佐證。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會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失去方向。不僅如此,社會公眾的合法性支持與資源性支持無疑是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業的發展方面,美國的慈善捐助每年達6000多億美元,相當于GDP的9%;我國香港地區的慈善捐助每年也達60億港元。我國內地目前每年僅有10多億元,只相當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擴大第3次分配的規模,這樣既可彌補國家用于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應該說,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務供給者,私人部門和第3部門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當中來。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等人認為,在治理公共事務方面,政府和市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論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政府與市場兩種秩序的2元思維,公民通過參與自主治理公共事務,改進公共服務。在傳統意義上,私人部門主要提供私人產品和服務,私人部門不得進入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提供領域;而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則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門的力量逐漸滲透到公共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私人部門的角色和性質。它不僅使自己獲得了相應的利潤回報,而且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從而分擔了政府的責任,改進了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第3部門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觀的公益性后果,以社會的自組織、自規則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權的行動方式,或者以跨國行動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門共同采取行動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局部性或專項性公共服務。
3體制創新。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能缺少體制創新。這種體制創新首先表現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上。主體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產品的生產市場化、效益化與社會化,并繼而間接帶來了這樣1種前景可觀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產品的直接供給,且依據公共產品的不同種類,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區別。
其次則表現在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多樣化上。政府職能外包理論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職能可借鑒經濟部門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場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標、承包、租賃、委托、、拍賣等方式實現政府職能的對外轉移,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樣,政府通過職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務交易成本,實現了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甚至精簡了政府機構。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大膽地借鑒了國外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進行了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創新。比如,在我國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過程當中,政府就已經借鑒并摸索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資模式、直接購并、純民營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在2016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全國政法機關要履行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三大職責使命。”其中,“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居于三大職責使命之首。為履行這一首要之責,黔南州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創建維穩信息網絡、嚴格管控社會治安、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向各領域不同程度存在的不穩定因子發力,為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五大理念”
引領“兩創兩嚴”
今年是黔南建州6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黔南州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國內發展新常態和國際形勢新變化,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把防控風險、服務發展和破解難題、補齊短板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為維護全州社會大局穩定做了大量工作,具體體現為“兩創兩嚴”: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一是完善形成以“五位一體”統一抓,“五種力量”合力抓,最大程度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三大需求”,始終貫穿群眾路線“一條紅線”為主要內容的“5531”社會治理新模式,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針對困難弱勢、利益訴求和特殊人員“三大群體”因地制宜實施了社會治理“135”工程建設,全力推進“育新”工程,助力“135”工程升級為“136”工程;三是推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福泉“112”模式;四是實施涉法涉訴改革“2345”模式。一系列創新社會治理的經驗,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其中多項經驗在全省進行推廣并吸引各級媒體廣泛進行宣傳報道。
創建維穩信息網絡。2015年,黔南州法院啟用案件信息管理新系統,完成三、四級網絡和科技法庭改造升級,基本做到庭審同步錄音錄像、案件遠程審理等,實現案件監督管理全程留痕。全州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六張網”規劃建設,其中“天網工程”安裝監控探頭10026余個。建成了覆蓋全州的公安信息網和州、縣兩級警務綜合平臺,民警信息化應用的意識和水平明顯提升,基礎信息即采即錄即查成為基層執法的規定動作和自覺行為,全州信息化建設應用走在全省前列。
嚴格管控社會治安。全州各級各部門以社會治安防控“六張網”、重點人群服務管理“六項工程”為抓手,全面深化平安黔南建設,主要做好機場、車站、街道、廣場、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區域,黨政機關、部隊駐地、城市標志性建筑、大型商貿集會場所、國計民生基礎設施等重點目標,鐵路、民航、公交等敏感地點的安全保衛和管控工作。以打造“犯罪實時控制機制”升級版為龍頭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實施黔南“141”(一個核心、四輪驅動、一網考評)犯罪實時控制機制,進一步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打、防、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分工明確的犯罪實時控制警務模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兩搶”犯罪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州累計實現236天“兩搶”犯罪“零發案”。
嚴厲打擊違法犯罪。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危害國家安全的搗亂破壞活動,成功偵破了“12.29”特大電信詐騙案等一系列重特大案件,全州每年刑事案件總量和八類主要刑事案件連續多年呈現出“穩中有降”的態勢。2015年,州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全年收案7314件,結案7166件,同比分別上升6.54%和7.57%,結案率97.98%,居全省中院第一;全州檢察機關立案查辦貪污賄賂案件86件105人,辦案率為100%,名列全省第一。
“十個精準”
營造和諧穩定社會環境
黔南州實施“兩創兩嚴”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但維穩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同樣不容忽視。因此,建議施行“十個精準”助力破局。
精準掌握情報信息。動態掌握社情民意,快速就地化解各類矛盾隱患,準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矛盾的新動向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的社會不安新趨勢,重點關注國家安全領域、經濟領域、社會治理領域、特殊利益訴求群體等可能引發的重大、大規模聚集上訪、輿論炒作熱點等重大不穩定問題。
精準化解突出矛盾。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按照“一事一策、一案一策、一人一策”的要求,制定方案、采取措施,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合力攻堅、限期解決,確保突出矛盾問題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不疊加。
精準評估穩定風險。把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從源頭預防減少突出矛盾糾紛、防范發生重大不穩定問題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切實做到應評盡評,堅持關口前移,強化風險排查預警,做到排查全覆蓋、精準研判、及時預警、主動防控,有效預防和化解潛在風險。
精準管控重點人員。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扎實做好重點人員的管控工作,認真落實穩控對象、穩控責任人“雙實名制”措施,按照“一人一策”要求,堅決將重點人員穩控在基層、吸附在當地。
精準辦理案件。堅持用群眾工作方法統攬工作,著力打造陽光、責任、法治,提高解決突出問題的效能,真正把群眾吸附在當地,努力防止上行。
精準幫扶退伍軍人。積極主動了解和掌握困難復員退伍軍人的所需、所急、所盼,切實解決復員退伍軍人“生活難、住房難、就業難、就醫難”等實際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方式幫助復員退伍軍人創業就業。
精準打擊違法犯罪。全州政法機關要按照上級的部署,組織開展以“夏季嚴打”為龍頭的社會治安重點整治工作,認真落實好“嚴打”和專項整治各項措施,把矛頭對準黑惡勢力犯罪、“兩搶一盜”、黃賭毒、涉眾型經濟犯罪、電信詐騙、網絡詐騙、拐賣婦女兒童等突出犯罪。
精準巡查公共安全。健全和完善各類災害和安全生產隱患滾動排查、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應急處置等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嚴格落實安全責任,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強化監管人員、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在公共廣場和城區主干道增設治安卡口、卡點,增加巡邏車輛、流動警務室及警用設備,最大限度提高見警率,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精準設置應急預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在思想上、工作上、措施上全面做好應對處置突發事件準備,進一步健全完善應急處置工作預案。堅持“三同步”(依法處理、輿情引導、社會面管控)機制,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風險點妥善平息事態,堅決防止事態升級惡化,杜絕發生燒事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01
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這意味著在未來近20年中,我國將有9億左右的人口在城市和城鎮生活。但是,當前城鎮化面臨著自然環境承載力有限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雙重約束,因而若引起城市和城鎮中的突發公共事件,將會嚴重地影響城市安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為此,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就成為區域城市管理中的重中之中。
如何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在這方面上海有許多經驗可以總結。比如,在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上海與江蘇、浙江等許多城市都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非常值得借鑒。其經驗可以歸納成三條:一是長三角的各城市積極籌建以安全世博為主題的組織和規劃機構,開展了以安全世博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共同建設現代化區域的安全交通網絡,全面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長三角區域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的工作雛形。(但可惜的是上海世博會后,城市合作應對協調工作的組織機構解散了,長效機制沒有堅持下來。)二是長三角各城市積極建立了環境質量區域聯動機制。比如,對上海世博園區為核心的半徑300公里區域,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確保空氣質量。三是蘇浙滬積極建立世博安保警務聯勤指揮機制,探索了“長三角”地區警務一體運作機制。
世博經驗也告訴我們,要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首先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世博區域中,許多城市都形成了政府聯盟,這為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和屬地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次,城市合作的應對協調機制,要與城市的應急管理體系相結合,要與城市應急預案相結合,要與城市的實情相結合。要在城市的社區、農村、學校、醫院、企事業等基層單位,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提高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為提高國家和全社會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效率、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打下堅實基礎。
由上可見,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的目標建立,要按照城市應急管理中長期規劃的要求,在城市公共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建立協調工作平臺,建立健全城市安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完善和提升城市綜合減災體系,提高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和協調能力。
就目前我國的城市現狀而言,必須要深入理清城市合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重點,一般來講,主要是指公共衛生方面和社會安全方面。因此,公共衛生方面的重點是要建立區域公共衛生突發公共事件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區域公共衛生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法定報告的傳染病大流行,二是重大動物疫情。社會安全方面的重點是要建立區域社會安全事件類的城市合作應對協調機制。區域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金融突發事件,二是大規模,三是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四是恐怖襲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