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科思維,簡而言之就是運用本學科知識解讀相關現象、解決相關問題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立足于專業的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智力活動。學科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其間所不可或缺的環節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科知識能力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首先完成教學內容的重構甚至創生,打造符合實際的學科教學內容體系。
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可按照學年安排依次完成以下任務:第一階段包括兩方面,其一在于基礎知識(主要指語言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其二在于基本能力(主要指基本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滲透;第二階段重在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強調知識遷移和綜合運用,學科能力初步形成:第三階段實踐延伸,探究規律,強調知識融會和能力提升,推進學科思維的最終形成,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和自身發展。
二、學科思維意識與方法的養成。意識先于行動,方法提升能力。成熟的學科思維要求學生在面對學科現象時能夠自覺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并最終形成理性的認識與判斷。這種意識與方法的養成對語文學科而言尤其需要強調,因而高中語文教學務必要在梳理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科思維的意識與方法,使學生養成習慣,形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率先垂范,注重演示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細化操作,在字、詞、句、段、篇各個層面展示“以語文之理求語文之真”的思路,及時總結歸納,使抽象的思維變成具體的套路:另一方面指導實踐,注重引導學生借鑒老師的做法。獨立實踐,學以致用,逐漸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維模式。從而使學生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之中獲得“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愉悅,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并最終登堂入室洞悉語文學習的真意。
三、學科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實踐。有限的課堂教學只是語文學科思維形成的基本依托和起始階段,無限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才是其拓展延伸的更廣闊舞臺,也只有超越學科超越課堂語文學科思維才有其更大的意義。在實踐中,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應有意識地突破狹隘的學科局限,將其他學科學習乃至社會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引入教學,去研究非語文學科中的語文,影視作品中的語文。廣告傳媒中的語文,街談巷議中的語文。豐富的素材使語文學科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與實踐,并在拓展與延伸中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從而使其升華為一種基本素質。真正讓語文教學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發揮出語文這一基礎學科最大的作用。
我們更大限度地讓教師和學生發出他們自己的課程聲音,改變過去單由他人來規范和解釋課程的狀況,也讓課程參與者用自己的語言和愿景來解釋自己的創造。那么學校、師生對課程應該發出怎樣的聲音呢?他們依據什么來選擇、開發和設置課程呢?他們依據什么來解釋自己開發的選修課程呢?如何保障教師在選修課中幫助學生建構有深度的知識?這些問題不解決,選修課程開發將會如潮起潮落,成為過眼煙云。
為此,我們組織了浙江省語文學科基地培育學校,研究如何構建學校語文課程體系,探索以語言、文學和文化為知識核心,構建學校開放的語文課程體系,來規范學校語文課程。在建構學校課程體系時,我們尤其慎重處理好普遍認可的知識、文化與地方文化、個體知識的關系,以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其反面。
一、課程范式轉型與課程體系的關系
后現代課程觀把語文課程從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課程范式,轉變為以教師和學生經驗為核心的課程范式。教師的作用也從以前“學科知識傳遞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學習的輔助者”。過去,“學生學習”往往要通過“教師教學”這個“跑道”,達到“學科知識”這個目標,而后現代課程觀認為,知識是學生或者學生與教師共同建構的,它不是客觀存在在那里由教師帶學生去獲取的東西,而是學習者重構的意義與關系。學習是從三個維度重構意義與關系的,即“重構客觀世界(原注:教育內容的世界)的意義與關系、同他者溝通的人際關系、同自身對峙的自我反思關系”[1]。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是“意義與關系的重構”(同上)的。教師的角色由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反思性實踐者”,教學是與教育內容對話、與學生多樣的認識對話、與自身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學不再像過去那樣探討科學原理與普遍程序,而是反思的、對話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構意義與關系,它實現了后現代課程立場所提出的受教育者應該擁有更人性化的課程范式的要求。
但是,我們在轉變課程范式的同時,卻把語文學科體系、語文學科知識丟失了,語文課程與教學也因此迷失了方向。由于“課程標準”沒有內容標準,沒有知識體系,語文課程身處茫然之境,不知所安,迫切需要語文知識以安放語文飄蕩的靈魂。
二、知識,語文課程體系的核心
任何學科都有其知識結構,不存在沒有知識結構的學科。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共同認可的知識結構來構建語文課程體系,構建的依據有兩種:一是以布魯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目標分類為基礎的知識框架;二是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前者具有動態性與功能性,后者與學習的具體內容有關。
(一)具有動態性與功能性的認知知識
從泰勒原理到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再到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說,都受到經驗哲學、科學主義的影響,他們以邏輯的思維方法,把課程作為一個實體概念,分析課程的過程結構、內容結構或者目標結構,直至把課程及其知識結構為樹形圖,或者構成網狀結構,用來分解知識、確定目標,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把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六個亞領域,即他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一書中提出的知識(knowledge)、領會(comprehension)、運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和評價(evaluation)。這些難以評價語文課程中占重要地位的情感領域、審美鑒賞、文化認同感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其實布盧姆非常重視情感領域等教育目標,他和克拉斯沃爾等人于1964年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領域》一書把情感領域目標分為五個亞領域,即接受(注意)[receving(attending)]、反應(responding)、價值評價(valuing)、組織(organization)、由價值或價值復合體形成的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by value or value complex)。這五個亞領域更適合語文課程的特點,卻被專家屏蔽了,原因是什么?其中存在二律背反原理。由于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對象,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它們之間存在矛盾沖突,難以融通。
當代著名的課程理論與教育研究專家安德森等近10位專家根據對布盧姆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長期應用之后,結合美國實施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于2001年完成了新的目標分類。與布盧姆一個維度的認知目標分類(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不同,安德森的分類采用了“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的二維框架。知識維度是指學習時涉及的相關內容,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四個類別:事實、概念、程序和元認知。其中,概念和程序的抽象程度有一定的交叉,即有的程序性知識比最抽象的概念性知識更具體。認知過程涉及學習時要掌握的學業行為表現(業績),包括了六個類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這是依據認知復雜程度由低到高來排列的,具體如下[2]:
知識維度的分類與亞類
(一)事實性知識
1.術語知識;2.具體細節和要素的知識。
(二)概念性知識
1.類別與分類的知識;2.原理和概括的知識;3.理論、模型和結構的知識。
(三)程序性知識
1.具體學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識;2.具體學科技術和方法的知識;3.決定何時運用適當程序的標準的知識。
(四)反省知識
1.策略性知識;2.包括情境性的和條件性的知識在內的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3.自我知識。
認知過程維度的六個類目
(一)記憶
1.再認;2.回憶。
(二)理解
1.解釋;2.舉例;3.分類;4.概要;5.推論;6.比較;7.說明。
(三)運用
1.執行;2.實施。
(四)分析
1.區分;2.組織;3.歸屬。
(五)評價
1.核查;2.評判。
(六)創造
1.創新;2.計劃;3.建構。
現在我國中學各個學科普遍還是依據布魯姆的知識分類系統制定評價量表,也以它衡量語文教學效果,但是所得數據往往與實際教學并不吻合,甚至相反。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并不按照這個知識系統,即使到了高三復習也不完全按照這個知識系統,而是依據試題內容和答案內容來確定知識框架,導致日常教學內容和考試復習內容不一致,考試內容與結果又與評價量表不一致。因為語文知識不同于科學知識,語文知識有流變性,有個性,它粘附于文本與心靈,大量的內容無法用單一的知識范疇規范它、評價它。
(二)語用學、文藝學、文章學、寫作學與文化等學科本體知識
語文課程學科知識,即我們一般所說的語文知識,或曰“語文學科知識”。這一類型的知識,是語文學科本體知識,包括語言文字學或者語用學、文藝學(主要是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文章學、寫作學與文化等。但是,我們所說的語文學科是學校教育課程中的語文學科,因而,具體一點說是學校課程視域中的語文學科。上述語文學科本體知識都可自成體系,所含知識也可構成相對獨立的系統。
我國現行的課程標準根據中學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無論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沒有單獨設定“內容標準”,沒有確定核心內容,當然也沒有內容具體分類,而以三個維度的目標籠而統之,這在中小學所有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是唯一的。與西方各國普遍以內容分類、知識系列化為核心的課程標準旨趣相較,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似乎力求圓融。
雖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沒有內容標準和具體、明確的知識結構,但是《標準》制定者所依據的還是語用學、文學、文章學、寫作學與文化等學科知識,這從《標準》所述的課程結構可以看出來。
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
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
系列1 詩歌與散文;
系列2 小說與戲??;
系列3 新聞與傳記;
系列4 語言文字應用;
系列5 文化論著研讀。
選修課程的五個系列內在的邏輯分類與語用學、文學、文章學、寫作學與文化等學科知識相對應?!稑藴省访鞔_要求,“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研制的《模塊教學指導意見》和《選修課程綱要框架》圍繞學科本體知識從內容領域和不同層級進行分類。本期“專題”刊發的另外三篇相關文章分別介紹了三所高中學校的具體做法,其主要也是以語用學、文學、文章學、寫作學與文化等學科知識作為語文課程體系的內在結構,比如:杭州高級中學根據校本資源,以文字、文章、文學為核心,重新編排必修教材,架構適應杭州高級中學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框架;寧波效實中學圍繞“語言文字與文化”構建課程體系;溫州瑞安中學的課程體系嚴謹、細密,根據浙江省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多角度多層級設計安排,體現了多元化的特點,其選修課程體系也是以“閱讀與鑒賞”(文學類、文化類、文藝理論類、語言文字類)和“表達與交流”(文學創作、學術論文寫作、實用文寫作)構建的。
語文學科本體知識與大學專業知識范疇是一致的,這有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比較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大學四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雖然課程數量與表述頗不相同,但課程體系的知識結構基本一致,都是圍繞文學、漢語、文學理論、文化、寫作等領域設置了課程。例如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系三年級的課程內容,我們可把它分為文學類、漢語類、文學理論類、文化類、寫作類和其他實踐運用類,具體如下(課程目錄來自浙江大學網站):
【文學類】現代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代小說史、詩經研究、網絡文學研究、20世紀世界文學研究、史記研究、唐宋詩歌研究、諸子研究、20世紀外國作家研究、中國古代文學(3)、世界文學史。
【漢語類】文字學、校勘學、訓詁學、音韻學、現代語言學、漢語史、漢語語用學、詩詞格律、漢語方言田野調查法。
【文學理論類】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當代中國文藝理論思潮研究、后現代主義研究、文學批評與解釋、文學理論。
【文化類】文化語言學、當代文化現象與文學熱點研究、佛教文化與語言。
【寫作類】文學寫作、論文寫作指導與訓練。
【其他】社會實踐、版本學、邏輯學概論、出版學概論、中國編輯出版史、目錄學、電視節目策劃與編導、美國影片分析、歐洲影片分析、亞洲電影分析。
相比較而言,《標準》所述的語文課程結構和杭州高級中學、寧波效實中學、溫州瑞安中學三所學校的課程體系,雖然與大學的課程結構同在學科本體性知識范疇內,但是具體課程及其表述層級相距甚遠。顯然,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對語文學科本體性知識學習的內容與方法幾乎完全不同。大學生在身心發展階段、專業水平的要求等方面與高中學生都有較大區別,高中生對語文學科本體性知識不必進行系統學習,學習方法上與大學教育也有很大差異。簡單搬用大學課程可能會讓中學課程體系變成大學的“低幼版”“簡化版”。這就要求學校在構建語文課程體系時,必須遴選其最基本、最基礎、最有用的部分,選擇、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語文學科課程和教學的基礎知識。
我們曾經構建過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簡稱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但是這些知識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語文學科的發展。我們編制語文課程體系,要把語文學科知識體系轉化為語文課程知識體系。浙江省語文學科基地培育學校所構建的學校語文課程體系,不僅創造性地把握住了學科本體性知識,而且根據學校學生的文化特點,把語文學科本體性知識課程化,對它們進行加工、重整、變更,形成課程知識,這樣的知識是對語文學科知識的調整、增減、變序、轉化、提煉和改造的成果。比如黃華偉構建的瑞安中學語文課程體系,比較鮮明地體現了以“學生經驗”為核心的“層級性”“發展”特征。把“選修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獨立出來,稱之為“研究課程”,為能力發展的“高端”。
當然,我們構建學校課程體系要認識到知識是可以以多種方式架構的,而這些方式與知識獲取的結構并無必然的或直接的聯系。用更學術化的概念來說,認知與結構是兩碼事?;煜齼烧叩淖龇〞:φn程體系與教學。
三、文化植根,語文課程體系的特色
學校教育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其實質是學校文化出了問題。嚴密的學科課程體系制度化推行,切斷了學校教育與地方文化的聯系,隔斷了主體經驗與課程知識的聯系。臺州學子不知宋代詞人嚴蕊、嘉興海鹽學子無人研究小說家余華、衢州學子不知南孔……學校封閉了自身,在其內部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并且固執于這種文化,自以為是。久而久之,與社會精英引領的主流文化阻隔,普遍落后于社會主流文化。學校成為文化的沙漠,語文教師與當地傳統隔絕,與社會文化隔絕,無法與文化人、文學家溝通,成為沒有文化的人,只是考試知識的傳遞者。
因此,學校語文課程體系必須融入文化,實現師生、社區、學校共同向專業的源深方向發展,把學校、師生帶到文化的共同圈里,尋獲文化認同感。我們在構建學校課程體系時,特別突出地方文化元素,比如:瑞安中學的語文課程體系納入了晚清樸學大師孫詒讓、“南戲”鼻祖高則誠;杭州高級中學歷史上大師云集,名家薈萃,人才輩出,魯迅、李叔同、朱自清、徐志摩、郁達夫、豐子愷、金庸、張抗抗等名家大師撐起了中國現代文化的半壁江山,也支撐著學校的語文課程,另外,學校的三級課程還圍繞校史館、浙江貢院文化構建體系。
課程體系的文化愿景是:課程體系中融入地方文化、校園文化與課堂文化;以敘述和對話將個體、地方、民族和生命的存在,統一到廣闊的文化、生態、宇宙模體之中。
學校語文課程體系之愿景不在未來,也不在彼處,我們必須從當下出發來設想它:它整合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構成立體的、開放的、多元的語文課程體系;知識呈現連續性,具有不可替代與置換的特征;與地方學校文化融合,有文化的植根性;融入了社會與生活,具有實踐性、體驗性。它能促使我們開發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內容,探索新的課程模式與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研究性學習 教學現狀 必要性 開展策略
現代教育理論與基礎教育改革都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靈活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主體的姿態帶著科學研究的精神主動參與學習,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個體探索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有如強勁東風,催動研究性學習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
1998年研究性學習在我國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實現在基礎教學方面的全面推廣,日益成為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和熱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基礎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著重在學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等語文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和審美能力。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堅持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生活經驗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一、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在以教師單向傳授書本知識為主的境地,語文課堂教學枯燥、僵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缺少活力和創造力。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接受知識,影響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堅持以“理論聯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界就在引進國外教學理論和總結語文學科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教學模式,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新課改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給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完善,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對終身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最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成長,在研究性學習組織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1.樹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對話、活動等教學策略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能開展高效的研究性學習。民主、合作、對話等策略強調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民主,師生、生生之間針對高中語文知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活動策略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和生活化,語文作為語言學科依賴于一定的語言環境和生活經驗,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打破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究學習,樹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體驗到參與語文學科研究的樂趣,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此外,在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語文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合作和團隊能力??偟膩碚f,研究性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綜合素質。
3.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知識;第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強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提高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質量。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魯迅《寶玉挨打》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集中反映了賈府哪些矛盾”,根據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學科知識的研究,除了教會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外,還要注重語文知識探究方法的傳授。
5.創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關鍵詞】 新課標;高中語文教師;素養;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5-0-01
前言: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在的學生及家長對語文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語文學科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大多數的人把會說漢語作為會語文的標準,其實不然。新時期、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變得更人性化,更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作為語文教師承擔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那么高中語文教師又如何去迎接新挑戰呢?
一、語文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一)對教師的闡釋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建而成的,老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老師,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后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稁熣f》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雹?/p>
老師是一件神圣的職責。師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是一個魅力不衰的話題,因為教師職業道德具有永恒性,又具有時代性,時代不斷地賦予它新的內涵。
(二)語文學科的處境及教師的作用
語文,最為母語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現在卻處于很尷尬的地位,猶如雞肋一般――棄之可惜,留著卻又得不到重視。我經過不斷思考感覺到其中的原因是國人把會說漢語作為會學語文,其實不然,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有很多,不僅
僅局限于會說漢語,還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傳授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提高個人素質等得。不過現在卻過度重視理科,“可惜啊,國文那么通,怎么物理那么不通呢?真是可惜??!”②這種話語在過去年代也曾出現,而在現代愈演愈烈。為了改變現在的處境國家出臺了各種舉措,例如提倡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調整傳統節日的假期等等,這些改革無不是調整國人對中國文化的重視和對民族文明的傳承。而語文教師面對改革也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
二、新時代新課標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建設高中語文課程,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應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③
(一)人文素養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是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內涵豐富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整體素質。因此,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語文教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
(二)知能素養
在學習方式上,《新課標》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在教學及學習方式上的變革,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知識和能力素養。
一筆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腔與學生融為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善良的心,是構成一位語文教師的神韻和魅力。語文課堂上,教師沒有飽滿的激情,沒有抑揚頓挫的語言,這樣的老師,學生喜歡嗎?這樣的課,有效益嗎?所以,只有知能兼備的教師,才能提高學生的知能素養,培養出知能兼備的學生。
(三)實踐素養
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使它的觸角伸到幾乎所有領域。只有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實踐素養,使語文教師對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某些知識掌握到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做到文理滲透、中外滲透、史學滲透。其實,高考語文試題也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的的反映,它正體現了“學科滲透”的命題宗旨。這一點在高考語文科技文的閱讀中最明顯。
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④,重視“讀萬卷書,交萬名友”。古代有李白、杜甫等名家的“游學”“覽古”之舉,當代有“留學”“海歸”之風。這也是學習、探討、交流和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
三、語文教師提升的渠道
二十一世紀是綜合國力競爭地激烈的時代,作為國家實力保障的教育事業受到空前重視。作為語文教師而言,當務之急是提高我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在當今的改革時代,也是教師立足教育之本,特別是作為語文教師更應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業務素質身心等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更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相關學科知識,轉變傳統的單調教學的做法,使教學的知識豐富起來,使學生在語文課上不僅得到語文知識更要使其眼界擴大,使其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心。
(二)要加強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教師其實也是吃業務飯的,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正是為了更好地教學。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相關學科知識,轉變傳統的單調教學的做法,使教學的知識豐富起來,使學生在語文課上不僅得到語文知識更要使其眼界擴大,使其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心。
(三)更新教育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當今時代是知識競爭的年代,一些外國先進的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幫助我們更新了教育觀念,明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促進我們樹立了教學的新理論,新學說。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于那些有志于教育教學改革的語文教師更應該懂得更多的教育科學理論,具備更高的理論素養,用以指導自己教學改革實踐,所以要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新理論。教師應靈活熟練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給予學生“立體刺激式教學”⑤,從聽覺視覺甚至是觸覺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語
高中語文教師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在和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取得教學相長的雙重效果。21世紀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的轉折期,教育重于泰山,為了培養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教師不單單要從書本入手更要從學生們的思想入手。
注釋:
①韓愈,《師說》.高中語文(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59
②席慕容著,《槭樹下的家》海南:海南出版社,2007,2.P23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P15
④(明)董其昌著,周遠斌點校纂注.《畫禪室隨筆》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8.P14
⑤羅明東等編著.《教育技術學基礎――現代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9.P35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宋運來編著.《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5.
[3]高中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鄭和鈞,鄧京華等編著.《高中生心理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我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最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逐漸感覺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語文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與新課程改革不相適應的幾個問題:
(1)在教學方法上,由于過于重視做題訓練,出現了在教學過程中把語文肢解為孤立的知識點,破壞了語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學生不重視閱讀,只重視題海訓練。
(2)在教授內容上,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它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成的、確定的知識答案為目標。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從文章結構入手解析課文,推敲課文所提供的內容要點和零碎的語文知識點,視各種《教學參考書》為寶典,照搬照抄,沒有自己想法和見解,結果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缺少求知欲望,總是培養不出語文的優等生。
(3)從學生角度看,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閱讀優秀的文章和文學作品,提高語文素養,短期效果不明顯,有時還會出現學習勁頭大了成績反而下降的現象。因此學生在三年的高中學習中,也往往把精力放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不愿意在語文學習中花費過多的功夫,大部分農村學生高中三年,沒有讀過一部文學名著。
(4)從高中語文教師角度看,一部分語文教師,幾乎不能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更難以讓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在這種條件下,語文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
在高中語文大綱中明確規定:"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無疑為我們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教學方向。我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為構建新的語文教學,適應新時期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秉承傳統,弘揚優秀文化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過多地強調了技巧,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但在目前教育改革這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時刻,我們的語文教育決不能趕時髦,一味地追求新花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語文教學,為語文的學習和傳承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鑒的方法,我們要弘揚優秀文化,提高語文素質,秉承傳統的一些有益的優良傳統,往往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教法上,借鑒和吸收我國古代教學的傳統。特別是古代的誦讀法,不僅是記憶,更多的是在誦讀中有想象的空間,在誦讀中記住了優秀的作品,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我國傳統中的賽詩會、對對子,成語接龍游戲,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培養人文素養,形成健全人格
語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還要訓練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健康的情感,塑造他們高尚的人格,提高他們高雅的審美情趣。因此,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讓他們中表現自己,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取自信,從而追求新的成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核心思想。
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還要進行人品人格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韓愈的《師說》、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 阿Q正傳》等一批高中課本中的文章,教師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語文上,而是要通過對這些優秀作品的精讀,得到思想的熏陶、人格品格的培養、人生境界的提升,真正達到語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3.重視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多邊的群體活動。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系處在不斷轉換之中。這種轉換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很強的現場性。近幾年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生怕自己講不全面,從而導致課堂缺少靈活性和現場性,出現"老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很多學生把語文學習當做負擔,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最后還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厭惡。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做到目中有"人",才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和諧發展。在備課要精心設計,注重激發學習興趣,把課堂構建成為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要和學生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幫助學生去發現,引導他們而塑造他們"。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和鼓舞。而創設和諧平等的情境,則便是為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注重創新精神,積極進行教學改革
每一位語文教師要在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教學下大力氣,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大膽創新,正是提高目前農村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教師在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也要指導學生主動探究性學習,特別是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主動上網查找學習資料,這有別于傳統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備課。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探索,本身就是一個知識自我發現、自我重構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老師、學生真正產生互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創造潛能。
5.重視合作,共享語文資源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一、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價值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發展,為此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
首先是選擇課題的自由,課題研究是落實研究性學習最為主要的形式,沒有課題研究就沒有實實在在的研究性學習。單課題的選擇上,應該讓學習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的需要、獲得研究素材的便利條件來確定,這樣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局面。
其次是選擇合作伙伴的自由,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合作學習,一個人往往難以勝完成,不同的課題需要不同的人選。比如某課題需要熟悉電腦方面的人才,那么課題組成員中就必須又這樣的人。這樣的組合能起到人盡其才、優勢互補的作用。
再次是給予學生探索的自由,確定課題只是為自己預定了一個目的地,至于走什么路則由學生自己決定,只要到達目的地就行??梢宰卟牧戏治鲋罚梢宰邔嵉乜疾熘?,也可以走訪談咨詢之類,或者兼而“走”之,等等,由學生各顯神通,最后是給學生展示的自由,完成展示是研究性學習中最后一個環節,其成果有可能是錯誤地,片面的,這無關宏旨,重要的是恰當的展示給大家。高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出發,堅持語文基礎知識與語文生活經驗并重,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
二、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
1.高中語文的教學理念有所轉變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處于學習的邊緣位置,被動地接受知識,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國大部分教師都已經參加先進教學理念的教育和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堅持以“理論聯系實踐”和“以學生為主”的理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2.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有所創新
新課改打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重視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的局面,開創了促進學生讀、寫、說等能力全面發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學習中,使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達到了本質上的統一,在遵循語文教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1.構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高中語文研究性學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學模式: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進行自我學習,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營造良好的語文研究氛圍;第二,組織學生對語文研究性內容進行研讀,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挖掘出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拓展,在課后布置研究性作業,通過課外的延伸訓練鞏固語文課堂教學;第四,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組,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展開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強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第五,對各小組的研究成果給予合理、客觀的評價,在總結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
2.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有利于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事半功倍。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注重教材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授魯迅《故鄉》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到底是誰偷了碗?”,根據教材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例如在講授《守財奴》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次,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設置疑問,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研究性學習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學科知識的研究,除了教給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外,還要注重語文知識探究方法的傳授。
3.創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評價要實現雙重功能,既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給予客觀、合理的評價,又要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研究性學習。在綜合考慮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研究過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表現后給學生予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價,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的綜合評價活動,實現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長期的接受性學習也給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帶來了負面影響。其次,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組織結構的優化,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再次,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情、意、理等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對以后的終身性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和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可行的。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色出發,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優越性。從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日益成熟,能夠對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辯證分析,為深入的探究學習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美育;語文教師;教師素養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促進人的發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責任。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視,各學科正滲透著美育進行著審美化教學。在這樣的美育背景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教師素養至關重要。文章將從美育概述、語文與美育、語文教師素養現狀、提升語文教師素養四個部分展開論述。
一、美育的概述
1795年德國偉大劇作家、詩人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標志著美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20世紀初王國維將“美育”從西語中譯出,《孔子的美育主義》一文(1904)較早地使用“美育”的術語,標志著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美育研究在中國的開始。
有關美育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湯英杰在《美育概念考察》從三個角度對美育概念進行歸類總結:一是從功能角度,二是從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角度,三是一種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功能角度總結的觀點有:美育是德育的輔助手段;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教育內容與教育手段角度總結的觀點有:美育是美學知識的教育;美育就是藝術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感教育;美育是培養審美能力的教育。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的觀點有:美育是教育的一種境界。
隨著美育的發展,它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著。陳建翔在《現代美育觀念的演進》中對美育內涵提出了“ 審美” 和“ 立美” 兩個維度。周慶元在《走向美育的完整》一文中繼承發展了美育兩個維度:“審美”和“立美”,從“立美”的角度,指出其在社會學、行為學范疇的一片天地和教育學方面的責任,豐富了陳建翔僅從品德和心理角度觀照“立美”的內容。特別強調學校的“立美教育”,把學生當作審美客體培養,使學生自身成為美的人。
二、語文與美育
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多的認可實施美育是進行素質教育不要或缺的重要部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視。隨著“審美化教學”的提出和不斷實施發展,各學科正滲透美育進行審美化教學。其中語文學科與美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課進行美育是其內在的必然要求。學人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語文與美育的關系:
1.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性是語文學科的內在的獨特的重要性,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部分和語文學科知識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如語言、文字、閱讀、寫作等同樣充滿著思想精神與審美性。
2.語文教學應實施美育任務。語文學科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并且語文教學是極利于審美教育的,可以透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美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修改,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雹?/p>
三、語文教師素養現狀
語文教師更好地將美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教師自身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不懂美,不討論美,不研究美,沒有美育理論的教師如何能夠培養出“美”的學生。所以作為美育推動者的語文教師其審美素養至關重要。何齊宗在《教師的審美素養及其本體價值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師的審美素養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由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等構成。還有學者認為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包括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和鑒賞力、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等。
但是目前語文教師的素養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面狹窄,審美理論欠缺。教師的知識結構除了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知識,其他領域的知識很少去涉獵,或者是有瀏覽但是沒有融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很少有時間去關注學科知識以外的東西,或是沒有激情和積極性再去提高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霸诤芏鄮煼对盒h語言文學系的課程設置中,美學課程只是在本科階段才有較為系統深入的講授;一些??茖W校雖然也開設了美學課,但講授大都很簡略;中師層次就更接觸不到美學課程。這直接造成了中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中小學語文教師)美學知識欠缺和審美素養不夠理想的問題。”③
2.語文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差,讀寫能力下降,審美感受力缺失。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然而有很多教師,對閱讀必讀篇目不熟悉,課外閱讀篇目更是陌生。語文教師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導致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視野封閉狹窄和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本談不到對學生進行美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寫作方面,由于不閱讀,沒有寫作的積累和素材,所以基本不動筆,長期保持疏于動筆的狀態,其寫作能力必然缺失。更不用說,教學生寫好,寫得富有生命的氣息與活力,寫得富有美感。教師自身審美感受力缺失,學生也會疲于閱讀與寫作,從而降低了或者喪失了審美感受力。
3.語文教師缺少對教材的研讀、分析與創造,缺乏審美鑒賞與創新能力。從教師的備課,即下載教案,要么稍作修改,要么整體照搬,教師上課的組織形式,拘泥于傳統教學,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積極性的提高。以這樣的狀態進行學習與教學,根本不能從語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更不可能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談不上審美鑒賞與創造,讓語文喪失了原本的美,泯滅了學生對語文對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四、提升語文教師素養
1.與時俱進,更新知識結構,加強審美理論學習?,F代科學文化知識日新月異,要求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學習力,及時捕捉現代化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展知識面,更新自身知識結構。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要有拼命吸取知識營養的素質和本領,猶如樹木,把根須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眳^培民老師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指出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其次,師范院校??圃盒<爸袔熢盒R訌娒缹W課程的設置,這樣才能系統地學習美學理論知識,了解什么是審美,為何審美,如何審美,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充盈的知識,完善的知識結構與充實的美學理論基礎,才有可能自覺地感受審美對象,有可能創設一個審美教學,學生才會嘗試、體驗到審美活動,才能得到美的感受與滋潤。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獲取豐富的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不斷擴充審美理論。
2.不斷閱讀,時常寫作,提高審美感受力。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增添情趣,讀得多,視野才夠開闊,用心閱讀,才會發掘與體驗出作品中的美,進一步提升文學修養與審美修養,這樣才可以感受到教學或生活中美的趣味性。優秀的語文教師,除了閱讀外,還要擁有一顆熱忱于寫作的心,將這顆心沉浸在安靜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擾,生活中的美便可以用心中優美而深刻的文字流于筆下。經歷這樣的積累與磨煉,語文教師才能成為有情趣的藝術人,審美感受力已隨之提升。擁有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的語文教師指導的學生,不會不喜歡閱讀,不會厭惡寫作,反而能夠用心體悟作品中的點滴美,想要抒寫心中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感受力。
3.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正視教師角色,挖掘教材美,分析教材美,創造教學美,提升審美鑒賞力與創造力。許多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全,連榕在《教師專業發展》一書中提到,教師對角色職責的認知:了解學生需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讓學生感受到愛;不斷更新自我。作為語文教師,需要不斷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進展、新要求,了解教師需要具備的素養,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墩Z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的闡述反映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鮮明地指出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強調,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語文教師需要用審美感知去挖掘、分析教材中的美,并通過教學實踐創造美的教學,使自己與學生一起踏上美的旅程,從而不斷提升自身與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
[1]湯英杰.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大學學報,2002(3).
[2]周慶元,胡緒陽.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3]何齊宗.教師的審美素養及其本體價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王瑜.語文美育呼喚教師專業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5(11)
[5]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01.
[6]連榕.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