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市場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農村的建設主要還是要以人作為主體,農民這一主體的素質培養對于整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的。要想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培養出具有高素質文化的新型農民。就現代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不是很高,所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也是建設新農村的需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對農民進行集中的教育培訓,從經營方式、技術要求等多方面進行技能培訓,讓農民自身更加了解現代農業的需求,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在農村要加強義務教育的力度,爭取培養出具有更高學歷的人才,爭取讓農民能夠科學種田,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農業的發展。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在糧食產業穩定增產的前提下,本著優質、生態環保的理念來優化產業結構,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場要求,發展經濟效益更高、更加優質的作物,提高生產管理的規模和標準。加強民營企業的發展,將一些市場前景好的作物作為重點發展的支柱,合理的進行資源的配置,形成以重點企業為支柱,中小企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由于國家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所以可以適當建設農產品的加工園,將一些當地種植具有較強優勢的作物經過自身加工包裝,轉換成具有產業和產品優勢的產業,成為具有特色的產業,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現代農業信息網絡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影響也逐步走入農村,加上現代農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說建立現代農業信息網絡勢在必行。要讓農民了解到信息網絡強大作用,大力的宣傳信息網絡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各種方便之處,讓農民對信息網絡首先產生興趣,進而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網絡知識。政府部門要給與一定的幫助,下派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來給農民進行現場演示指導操作,以最簡明的方式向農民展示信息網絡能夠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網絡上進行作物市場價格的查詢,以及市場需求等,讓農民了解到信息網絡能夠到給他們的好處。讓農民接受并學會使用信息網絡,能夠幫助他們選擇更加適合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場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4總結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措施;青?;?/p>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h作為海東地區農業大縣,只有突出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形式,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現代農業經濟,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才能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不僅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1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
加快推動現代農業建設,要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依靠優勢提高競爭力。一要制定規劃,明確相關政策,加快發展地方特色農業。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引導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盡快形成我縣優質小麥、油菜、馬鈴薯、蘋果等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快推行原產地等標識制度,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流通,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二要加快發展畜牧業。重點推進沿黃及交通干線為縱軸的綠色肉牛肉羊奶業產業帶、依托草場資源為主的牦牛和絨山羊產業帶、退耕還林(草)區牛羊育肥產業帶、卡力崗三鄉土種雞養殖帶等優勢區域開發,加快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繼續推行圍欄放牧、輪牧休牧等生產方式,搞好飼草料地建設,加快牲畜品種改良,進一步減輕草場過牧的壓力。充分發揮作物秸稈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水平。三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加大對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
2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2.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思路,逐步建立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高效精干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農業常規技術升級戰略,將育種、施肥、節水、植保、養殖、防疫、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全面升級到優質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來。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技術集成,優先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推動傳統農業技術全面升級。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h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用于支持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為大面積應用提供成熟的綜合配套技術。
2.2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按照“公益性、區域性、綜合性、層次性”的原則,加快構建國家推廣機構和其它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一般性技術推廣工作和經營項目,要通過興辦科技示范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種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場。同時,支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一、專業型文化創意項目
1.文化創意農產品農場。指的是單純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的農場,它以文化創意農產品的種植為主要功能,通過批發文化創意農產品作為盈利手段。它的規模可大可小,主要目的為提高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文化創意農產品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產品。
2.文化創意農藝工坊。是以文化創意農產品包裝、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設計、創作與生產為主,以銷售此類商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
3.農品專營店。此種開發模式,主要結合城市或者旅游服務區,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創意農產品、農業工藝品、農業裝飾品等銷售服務,以此來獲得盈利的一種農業項目開發模式。以上項目規模較小,項目主題較強,因此盈利模式相對單一。
二、綜合型文化創意項目
1.主題農莊。主題農莊模式,是以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貫穿,以農業要素為主體和題材,輔以花園、果園、田園、菜園、樹園、牧園等農業生態環境,主要以為游客提供農事活動體驗、農業文化欣賞、居住、游樂、養生等功能服務為主要目的的一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于其中,可以增加文化創意農業景觀,品L、購買文化創意農產品、工藝品,體驗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等農業項目。
2.親子農園。親子農園模式,是以生態農業景觀、農作物、畜禽動物、農事活動等為主要元素,供親子家庭游樂、體驗的一種農業樂園??梢詫⑽幕瘎撘廪r業景觀、農產品、工藝品、農業技術展示、文化創意農業節事活動體驗融入其中,從而提升親子農園的品位與價值。
3.休閑農牧場。休閑農牧場,其實是休閑農場與休閑牧場的統稱。也有兩種結合的情況。此類開發模式主要是以農場或者牧場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種植、牧場養殖為主要目的,并輔以休閑、游樂體驗服務功能的一種開發模式。同樣,文化創意農業的融入,能為其增添更多樂趣與價值。
一、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1.法律缺失。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障礙還在于沒有具體的法律與之相匹配。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法規。為了從指導思想上、從制度保障上充分體現農業循環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并構建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實有效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這樣才能讓農業循環經濟更好更健康地發展下去。
2.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負效應。工業化的進程在過去的時期內一直是以犧牲農業發展為前提的。工業發展不僅占用原本就稀缺的農業用地資源,而且其產生的大量廢棄物也不斷傷害著農業自然生態,對農業發展帶來不良影響。而城市化的進程更是以低成本擴展城市邊緣的農村,不僅讓耕地數量減少,也使耕地質量下降,城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每天排出的大量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更多的農業用地,所排出廢氣引發了一些地區的酸雨,嚴重破壞了各種農業資源,不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的有效發展。
3.技術水平。技術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某種狀態,是為了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的體系。技術是科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中介和橋梁。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粗放的經營狀態上,科技、知識含量總體水平比發達國家要落后15~20年,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我國才剛剛起步。主要原因是我國沒有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技術創新體制,新技術的供給與需求脫節,農業技術創新資源分配不當??梢?技術水平的低下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1.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立法。農業循環經濟立法后可通過發揮法律的強制作用,扭轉農民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提高其環境意識,使其逐漸拋棄自私自利的小農思想,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杜絕短期行為。同時,農業循環經濟立法還可以將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列出來,通過規定經濟激勵制度、技術支撐制度、信息服務制度及政府的職責等內容,幫助農民解決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信息等問題,化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能給農民帶來的風險,消除他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顧慮??傮w而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場生產方式的變革,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沒有法律的保障,發展循環經濟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立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草莓;樹莓;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1-0109-02
1 長豐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在鞏固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以及國家宏觀調控,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
近年來,長豐縣積極實施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戰略,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單一的糧食生產向多元化產業的轉變,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不斷加快。從長豐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來看,長豐農業產業化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1 主導產業基本形成
立足縣情實際,以扶植優勢產業為重點,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壯大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日夜突出、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的態勢。2007年起,長豐縣實施了現代農業“418工程”。通過實施418工程,現已形成了優質糧油業、草莓蔬菜業、林果花卉業和養殖業四大主導產業,如長豐草莓產業、立華養雞產業等。
1.2 園區基地初顯規模
長豐縣農產品基地已逐步向規?;I化、區域化方向發展,并形成一定規模。圍繞建設全縣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加快草莓、果蔬、生豬、奶牛、養雞、飼草、花卉苗木、優質糧棉油等基地的“萬、千、百”工程的實施,已取得巨大成效。2008年,全縣草莓、蔬菜種植面積達16.6萬畝,產量達26.3萬噸,同比增長14.2%和16.6。2009年,全縣草莓種植面積突破12萬畝,畝純收益6000-7000元,最高收益上萬元,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龍頭產業。2012年,全縣力爭草莓、樹莓種植面積達20萬畝,形成全國最大的漿果縣。
1.3 龍頭企業隊伍迅速壯大
長豐縣現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2家,其中國家級2家,新增1家,省級9家,新增4家,市級37家,新增12家。其中,全縣農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17個,各類龍頭企業在長豐建立生產基地達20.1萬畝,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農戶11.4萬戶,同比增長12%,戶均增收1700元。全縣市級以上(含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13%。農業龍頭企業的強勁發展勢頭,為全縣農業規?;?、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1.4 農業組織創新逐步興起
全縣各類協會、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198家;會員、社員人數已達16000人,涉及糧食、草莓、畜禽、蔬菜、水產、林業、食用菌、水果、棉花等近10個類別,已成為我縣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搞活農產品流通、引導帶動農民結構調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5 市場體系逐步建立
長豐縣各級政府健全和完善農產品營銷網絡,建立草莓銷售專業市場,積極拓展農產品市場。在水湖鎮、羅塘鄉和左店鄉都分別開辟了草莓專業市場,縣城水家湖每年都在草莓銷售季節開辟草莓交易市場,各鄉鎮不但充分利用了專業市場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還充分利用中介服務組織作用,積極做好草莓交易工作。同時在合肥周谷堆市場建立固定批零網點。
2 長豐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基本做法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進程,關鍵是轉變觀念、拓寬思路、正確定位、創新發展。長豐縣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著重抓好了“十個環節”,實現了“四個提升”。
2.1 突出重點,提升現代綠色農業產業水平
2.1.1 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
通過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園區科技創新,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增加現代科技設施,不斷提升農業園區的規模和質量。今年,長豐縣建立了草莓脫毒組培育苗示范園、全國蔬菜種植標準園草莓園、馬鈴薯科技示范園、南瓜新品種展示園等農業園且作用明顯。草莓脫毒組培育苗示范園已投產繁育原種苗,預計年底實現100萬株優質脫毒原種苗的培育能力,滿足全縣10萬畝以上的草莓種植用苗需求;創建全國蔬菜種植標準園草莓園,園區面積400畝,開展草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研究示范;馬鈴薯科技示范園各品種經實收平均單產達3160公斤/畝,獲得豐收,縣政府先后組織3次現場觀摩活動,推動全縣馬鈴薯生產快速發展;南瓜新品種展示園建成高標準溫室大棚40畝,落實全國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70家140多個南瓜新品種參加種植展示,栽種大棚南瓜30多畝,露地南瓜200畝,為展示長豐南瓜種植水平提供了平臺。
2.1.2 以不均衡發展為重點,形成草莓、樹莓兩翼齊飛態勢
長豐草莓經過30年的發展,在長豐北部已形成優勢集中產區,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品牌日益響亮,效益連年攀升,已發展成為全縣農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2009年,全縣草莓種植面積達12萬畝。今年,草莓育苗工作基本結束,全縣育苗總面積達4.8萬畝,同比增長14.3%,可滿足15萬畝草莓移栽需求。長豐南部將大力發展樹莓產業。2010年,長豐縣樹莓產業發展爭取達到6000-7000畝,到2012年爭取達到2-3萬畝,實現草莓和樹莓20萬畝,形成“北有草莓、南有樹莓”比翼雙飛。
2.2 緊抓三個環節,提升農民增收水平
2.2.1 以科技促進特色農業增效
長豐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成績顯著,與科技促進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長豐縣草莓產業的發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更是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長豐草莓的發展一直有著強大的智力在支撐,有著強大的技術支撐作后盾。縣內我們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草莓協會為主體的技術培訓體系,對草莓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為了加強技術指導,長豐縣從省外聘請草莓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如從青島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聘請姜卓俊教授對長豐縣400多名草莓種植戶和草莓生產專業合作社人員進行培訓。除此,長豐縣還從西班牙、以色列、比利時等國聘請草莓專家為長豐草莓生產支招。草莓專家還為長豐莓農引進了先進的滴灌設施。此項技術的實施,不僅減輕了長豐農民栽培草莓時的勞動強度,降低了草莓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和肥料隨水流失,而且增強了草莓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是一項應大力推廣的科技項目。
2.2.2 以草莓產業發展輻射擴大就業帶動增收
2008年,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農戶11.4萬戶,戶均增收近兩千元。全縣市級以上(含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13%。2009年,全縣草莓種植面積達12萬畝,較2006年增長126.4%,三年翻了一番多。擁有種植戶5萬多戶,從業人員9.2萬人,受益農民18.6萬人,總產量22萬噸,畝均產值1.2萬元以上。
2.3 緊扣三個主題,提升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2.3.1 以綠色安全為主題,提升農產品質量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長豐縣已注冊的農產品商標達16個;擁有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18個;綠色食品6個;有機食品1個。獲得省級名優產品2個,獲得國家標準委批準的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金潤米業的大米榮獲合肥市免檢產品稱號;長豐草莓成功獲得了國家工商局、國家質監局的注冊和地理標識的認證。
2.3.2 引進優良品種,提升競爭力
隨著草莓生產規模的逐漸形成,草莓品種的引進更新更快。開始選用品種為日本的“寶交早生”,后來被新品種“豐香”所代替。近幾年,縣農技推廣部門利用省級財政資金新建了合肥市作物組培中心,積極開展草莓種苗的脫毒組培技術研究和推廣,目前脫毒草莓種苗應用已占全縣草莓種植面積的40%左右。脫毒草莓的推廣,大幅度地提高了草莓的產量、品質、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深受廣大莓農的歡迎。
2.3.3 開發新品種,拓展新市場
樹莓,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擁有“果中黃金”、“水果皇帝”的美譽。長豐縣從2008年初,與沈陽農業大學合作,引種350畝樹莓,目前少量鮮果已進入合肥超市、賓館、醫院,呈現出供不應求狀況?;跇漭袌銮熬皬V闊,今年10月下旬,長豐縣組織人員前往“樹莓之鄉”沈陽市東陵區考察。根據東陵經驗,長豐縣計劃在三年內將長豐打造成萬畝樹莓大縣,形成草莓、樹莓比翼雙飛態勢。
2.4 做好三篇文章,提升服務水平
2.4.1 加強制度建設,做好護農文章
長豐縣是國家級草莓標準化示范區,長豐草莓是國家農業部確認的綠色食品,是安徽省第六件地理標志注冊商標產品。在組織標準化生產過程中,建立了目標責任制、運行跟蹤督察制、全程技術指導制;采用大棚蜜蜂授粉等技術,實行農資統一供應,對供應草莓農業生產資料進行監督管理;在縣農技推廣中心建立了農藥殘留分析室,定期監測,組織科技人員制定《草莓育苗技術規范》、《江淮草莓促成栽培生產技術規程》、《草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這3項標準不僅在長豐縣得以實施,而且被省技術監督局批準為省內地方標準。加強制度建設,積極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試驗,提升現代農業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實現廣大霉農的根本利益。
2.4.2 加大政府支持,做好扶農文章
長豐草莓產業的發展受到了省、市、縣三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的大力支持對長豐草莓的發展有著保駕護航的作用。長豐縣已經與中央電視臺合作舉辦了八界草莓文化節,推廣、宣傳長豐草莓,擴大長豐草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長豐縣還先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推介會,在北京新發地市場、天津紅旗市場、沈陽水果批發市場召開經銷商與草莓戶對接會,加強長豐草莓與各地經銷商的聯系與合作.此外長豐還在制度方面給草莓保駕護航,全縣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村長均為草莓經銷第一責任人。
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長豐草莓產業的發展。2009年提出了打造省會經濟圈草莓基地的戰略構思,這項舉措不僅符合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江淮草莓產業帶以長豐為主”的戰略思想,更符合合肥市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強長豐草莓產業的發展目標。
2.4.3 強化各項服務,做好惠農文章
長豐縣政府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000萬元,整合項目資金不低于500萬元,設立特色農業雙20萬畝工程專項資金,并根據發展需要逐年增加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優質種苗引種、繁育、推廣和科技示范園及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引進培育、產業服務體系配套、品牌創建、人才引進等環節。具體獎補政策包括:對本縣繁育的脫毒優質草莓原原種苗每株獎補1元,脫毒優質原種一代大苗每株獎補0.2元;購買指定的優質樹莓脫毒原種苗及種植配套設施每畝獎補1200元,優質脫毒馬鈴薯、南(冬)瓜100畝以上的,每畝獎補200元,建立新品種展示推廣示范園300畝以上和建立種苗繁育推廣示范園100畝以上的,給予連續2年的土地租金補助;每年整合服務體系建設經費50萬元,重點用于專家聘請、科技培訓、市場營銷等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等。
3 長豐縣發展現代農業的啟示
(1)政府政策調控扶持是發展現代農業之本。
(2)更新理、創新發展是現代農業之前提。
(3)強化生態意識、提升產品質量是發展現代農業之基。
按現代農業企業的標準,建設高標準的農業科技示范場
示范場建設伊始,按照“立足本地實際,圍繞河北市的蔬菜、果品、糧油主導產業,引進現代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法,發展設施農業、標準農業、精品農業、無公害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與國際農業接軌”的思路構建了示范場建設框架,確定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新農業科技成果為依托,以高新技術、新品種示范為核心,以綜合配套技術應用為保證,突出高科技,強化現代管理,使之成為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示范、技術推廣、人才培訓、良種繁育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展示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為遷安市乃至周邊地區農業的發展提供窗口和樣板”的指導思想,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幫助規劃設計,分期實施,已建成集現代溫室生產、農業高新技術、名優種苗繁育、名優綠色果品展示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科技示范場。
目前,已建成24棟占地100畝的高標準節能日光溫室小區。其中包括4棟大跨度、鍍鋅管框架結構、雙層加芯聚苯板復合墻體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和20棟冀優I型改良溫室。一是進行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工廠化育苗、生產及無土栽培。先后引進12個國家和地區的蔬菜、花卉及果樹品種78個:包括:法國、美國生菜;南韓西葫蘆;以色列紅、綠、黃三色椒;荷蘭大果青椒;尼加拉瓜大果椒及北京蔬菜研究所選育的四棱黃色青椒;以色列、荷蘭、臺灣西紅柿;日本、美國、西班牙草莓;美國甜脆香豌豆、西芹;日本、臺灣產青花萊;北京蔬菜研究所研制的黃瓜101、102品種;日本羽衣甘藍、綠菜花、櫻桃蘿卜、京水菜、十月紅菜苔、烏塌菜等14種特菜品種和16種草本花卉及多種優質木本花卉品種。今年又根據種植業調整需要,引進了歐洲李、西洋梨和無核葡萄品種26個。二是立足遷安,面向國內展示大田農業現代技術。引進示范了以色列滴灌技術、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蔬菜無土栽培技術、中國農大微噴技術、北京蔬菜所工廠化穴盤育苗技術、自動卷簾技術、大田節水灌溉技術、快繁技術、活性炭溫室加溫技術、苗木嫁接技術和機耕、機播、機管、機收技術,使農、水、機各專業及栽培、植保、種子、土肥多學科有機結合,以農作物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為主攻目標,實現集約化經營、現代化生產。
展示、培訓、推廣相結合。推動傳統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改革
為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場的技術推廣職能,我們把新成果展示、技術培訓和農技推廣三個職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首先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試驗示范任務放在大田展示區,組織群眾現場觀摩,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群眾得到感性認識后,再組織技術培訓,教給農民做,然后再利用示范場工廠化育苗系統、組培快繁中心的設備,繁育優質糧、油、菜、果、花及美化綠化苗木,提供優質種苗,將物化技術傳送給農民,帶著農民干。建場以來,圍繞河北市農業結構調整,市委、政府委托示范場繁育黃瓜、西紅柿、西葫蘆、錯季菜、特菜等蔬菜和美國萬壽菊、松葉牡丹、瓜葉菊、千日紅等花卉及紅葉小檗、小葉黃楊、苗木、花卉500萬株,帶動了全市6000畝設施萊的發展和夏官營鎮洪莊村,上莊鄉高各莊、七里坎、東孟莊、平林鎮村,遷安鎮菅莊村等百畝以上設施蔬菜生產專業村20個,共引進新品種130個,展示新技術18項,消化吸收11項。接待專家、領導、技術人員、農民來訪2萬人次,推廣農業新技術15項次,實現農民增收1300萬元,充分發揮了示范場的引導、示范、創新、輻射作用,為河北市的結構調整和美化、綠化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
建立現代農業企業制度。完善運行機制
在對示范場的管理上,從轉變經營機制入手,建立全新的運行機制。一是加強組織管理。建立了示范場技術、銷售、管理三支隊伍,實行目標量化管理,把示范場各項工作目標進行量化,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簽訂責任狀,實現農業項目工業化管理,保證示范場工作有序進行。二是信息管理。為了及時掌握市場動態,搜集、篩選有效、可靠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信息,示范場充分應用現代化的微機管理設備,與全國大中城市聯網,收集、篩選、信息,指導全市生產、加工與銷售。三是經營管理。①實行效益承包制,示范場將20個生產展示棚按每棚純收入3000元承包給示范場技術人員,所有生產用工及生產資料開支都由承包人自己負責,示范場只負責項目規劃、品種供應,技術人員包生產、包管理、包銷售,承包人在完成農場規定的業務目標前提下收益全歸自己,充分調動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②實行獨立法人制。注冊事業法人單位,建立起了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機制,拓展了農業科技示范場的活動空間,增強了企業活力。③實行經濟股份制,按照現代公司法要求,廣泛吸收社會各界人士到示范場入股投資,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示范場建設投資機制。如在綠化苗木小區建設上我們嘗試股份制經營方式,農場以土地和現金形式入股31萬元,吸收農場及農業局職工個人入股30萬元,股份公司按公司法進行運作管理和利益分配,真正把示范場建設變成一項社會工程,促進示范場進一步上檔次、上水平、出效益、出經驗。四是科技管理。示范場將科技項目以招標形式分解到技術人員,實行包項目、包經費、包成果的“三包”責任制,保證示范場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
不斷創新,提高效益,滾動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為使示范場健康持續發展,我們始終堅持不斷創新,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充分利用示范場的現有設備優勢、技術優勢,向國家、河北省及唐山市有關部門爭取立項,進行超前性研究開發。先后有“甘薯專用型品種篩選與定向”、“甘薯脫毒與快繁”、“麥谷兩平高效模式開發”、“甘薯精深加工及產業化技術”、“綠色雜糧標準化生產及產業化技術”等五個項目分別得到了唐山市科委和河北省科委的立項支持,共爭取項目資金18萬元。同時,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了示范場的技術實力,提高了示范的知名度,也為示范場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通過“甘薯專用型品種篩選與定向”項目篩選出的“濟薯15”甘薯新品種已被確定為遷安的主推品種,所有一級種苗全部由
示范場提供,2002年共統一繁育供應“濟薯15”秧苗4000萬株,獲利20萬元。
二是瞄準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大膽引進市場前景看好的名特優新種苗。投資20萬元建立的100畝名優果品展示區,其品種如“歐洲李”、“西洋梨”、“無核葡萄”等,在10年內免更新,都是未來果品栽培的主栽品種;投資6萬元引進的“轉雙抗基因741”楊樹,是剛剛通過國家品種審定的環保型優質速生楊,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目前我們僅有的8萬株樹苗已全部預定售出,預計可獲收益16萬元。
三是積極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目前,已投資13萬元的用于建設綠色雜糧加工車間,已完成了設備選型,年底即可投產,年生產加工能力可達到2000噸以上,年可獲利40多萬元。
雖然農業科技示范場在河北市的結構調整及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農產品市場與國際接軌,我們的示范場工作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們要以建設“鋼鐵遷安、中等城市”為目標,圍繞河北市的“菜籃子工程”、“花卉工程”、“苗木工程”、“綠色食品工程”實施,制定新標準,上新項目,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向果、萊、花卉、苗木等領域拓展。改善基礎設施,增添加溫設施,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出效益,推進河北市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在工作內容上,重點抓好三方面:一是加大種苗繁育力度。利用組培、脫毒、快繁設備與技術,重點加快轉基因毛白楊、金葉金枝國槐、四倍體刺槐、德國香花槐、金葉美國梓、法國錦帶花等美化苗木品種的繁育速度,明春繁育規模達到100萬株以上;二是按照無公害標準,在全市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為全市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摸索經驗;三是依托市無公害農產品監測中心和已取得的農產品品牌,開發農產品分級、包裝、銷售項目,實現產、包、銷產業化經營。
[關鍵詞]產業一體化長吉
長春和吉林是吉林省中部的兩座特大城市,空間距離75km,時間距離僅30分鐘。兩市人口占全省的45%,經濟總量占全省的60%以上。其中長春市是吉林省的政治中心,在經濟發展上有區位優勢;吉林市則具有多樣性的資源條件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然而無論是長春或吉林,如果僅憑本城市自己的經濟總量或綜合實力,在國內外都不具備明顯的優勢。若要提升長吉兩市在國內外整體實力,應充分利用長春、吉林兩市近在咫尺的區位關系以及地域聯系,合理組織兩個核心城市以及周邊城鎮在區域中的分工,實現一體化發展。
實際上,長吉兩市一體化發展的想法由來已久,同時長吉兩市一體化發展也早已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然而之所以長吉兩市一體化發展進程較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區域經濟不具有強有力的競爭性。而現階段面臨全球化競爭和挑戰的大背景下,地區產業一體化程度,則是增強區域經濟實力,提高區域競爭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率先實現長吉一體化的目標,宣告了長吉一體化區域發展的全面啟動,為提高長吉一體化地區的區域經濟實力,如何提高產業一體化程度就成為一體化研究的核心內容。
一、產業發展概況
長春市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9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產值4400億元。汽車、農產品加工、軌道客車等已發展成為全市支柱產業。裝備制造(不含汽車)、光電信息、生物醫藥、能源和材料等新型產業呈現出競相發展態勢。是國內文明的“汽車城”、“電影城”、“科教文化城”和“光電信息城”。吉林市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0.1億元,增長17.7%。重化工業是吉林市工業產業特點。擁有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纖集團、中鋼吉林鐵合金廠等一批在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大企業。主要工業產品2000余種,化工、冶金、農副產品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占全市工業的70%。
二、產業一體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其近些年產業趨勢來看,雖然長春市產業頂著“汽車城”、“電影城”等光環,吉林市的重化工業在國內外也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然而長吉兩市無論在產業競爭力還是綜合實力都存在下降的趨勢。從實現轉變發展方式、“三化統籌”等目標考慮長吉兩市的產業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有:
產業結構偏重、資源集約化程度較低。第二產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化工產業、糧食深加工、能源、材料等重、化行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能耗和污染壓力較大。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業、高端服務業、信息、商務會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部門發育程度較低。第一產業仍以傳統的種、養殖業為主,經營單體規模普遍很小,不利于資源的集約利用。
空間格局尚不清晰,區域內部分工不順暢。長、吉兩市已經成為重要的產業基地,但管理體制上各自為政,“競相發展”的制度性矛盾依然存在,導致“惡性競爭”多于“良性互動”,產業結構趨同。連接兩地的產業發展軸帶和重要節點已具雛形,但總體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尚不清晰,區域內部分工不順暢。
產業發展的就業吸納能力不足,制約“三化統籌”。偏重的產業結構以及服務業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得產業發展的就業吸納能力不足(城鎮人口的單位從業率和報酬處于較低水平),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矛盾”多于“統籌”。
長吉兩地的產業關聯度不高,成為一體化發展的“短板”。產業一體化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內容,而長春、吉林兩個城市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鏈條上的技術關聯很少,一體化的內在需求不明顯。產業一體化已經嚴重滯后于長、吉兩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的一體化。成為發展的“短板”。
三、長吉一體化區域產業優化策略
1.引導區域一體化發展
首先,要大力培育長、吉兩大產業基地之間的關聯環節,特別是其基本經濟部門(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學工業)之間的關聯,形成產業鏈條。其次,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培育產業功能區和產業基地之間的關聯,形成“核心-”結構,讓一體化區域內的各個城鎮能夠最充分地利用核心城市發展的力量。最后,培育不同產業發展軸帶、城鎮產業共生區之間的關聯,形成聯系緊密的產業鏈網絡,實現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
2.產業發展向高級化轉變
從第一產業角度來講,應注重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嘗試耕地流轉制度,擴大單體經營規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倡導發展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工廠化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和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在減少農民的基礎上提高農民收入。利用英俊、泉眼、勸農山、四家、奢嶺、齊家、山河、太平、萬昌、岔路河、一拉溪、搜登站、大綏河等全省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的8個節點鎮,發展現代農業,重點在岔路河中心節點,建設中國新加坡(吉林)食品合作產業園區,打造世界一流的農產品生產、出口基地和農業生態新城。建設勸農山無公害蔬菜基地,開發高端、綠色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使之成為供應長吉兩市的“菜籃子”。
從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創新能力,做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同時,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具體來講,以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和吉林市汽車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依托一汽等重點企業,重點發展整車和零部件產業,打造汽車產業集群;以中油吉林石化為依托,帶動發展地方配套化工,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為基礎,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汽車配套化學品為特色的化工產業體系,打造石化產業集群;依托大成、中糧、燃料乙醇、天景等龍頭企業,建成世界級農產品加工基地;以中國北車集團長客股份公司為龍頭,以長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園、吉林風電核電裝備產業園、九臺農機產業園為載體,建設獨具特色的裝備制造業基地。
鼓勵發展承載大量就業的基礎服務業,大力培育金融保險、會展、創意設計、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等高端服務業,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具體來說,依托長吉高速公路、長吉城際高鐵西段和龍嘉國際機場構筑的現代服務業產業帶,重點發展長春綜合保稅區、總部經濟、航空服務、TOD商住、商貿物流等現代、高端服務行業。
培育新型業態。把握科技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發揮域內科技優勢,培育發展潛力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新型業態”。近期,重點培育高性能纖維(碳纖維、聚乳酸纖維)、生物化工(多元酸、多元醇、生物丁醇、生物柴油)、平板顯示、RFID射頻標簽、固態照明光源等新型業態,以便在未來的產業擴張當中占據主動。
3.引導產業聯動發展
從實現“三化統籌”和踐行新型工業化的角度,必須強調現代服務業、新型工業和現代農業之間的聯動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其中的總部經濟、金融、中介、設計研發、信息服務、物流、咨詢等高端部門引領傳統工業部門步入新型工業化,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城鎮就業,承接新型工業化和發展現代農業所轉移出的勞動力。以發展新型工業夯實現代服務業的擴張基礎,為傳統農業轉型提供物質和技術上的保障。以發展現代農業加速區域城鎮化進程,為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提供良好的生態空間和基礎供應。
4.積極拉動就業
新型工業化、產業結構高級化排斥居民就業是我國工業化道路上遇到的一個難題,在東北地區特別典型。到2020年,長吉一體化區域城鎮人口將達到650萬左右,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與現狀416萬城鎮人口比較,意味著新增200多萬城鎮人口。因此,通過產業發展增加城鎮就業,推動“三化統籌”,意義格外重大。
當前切實可行的舉措有:依托區域產業特色,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為汽車、軌道客車產業配套的小型零部件、紡織、內飾、皮革加工等。為石化、糧食深加工產業配套的包裝材料制造。保潔、安保、配送、家政等都市型服務業。
轉變發展理念,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激勵,挖掘現有產業的就業增量。給與安置就業多的企業以多種優惠政策,從補貼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轉向補貼新增就業崗位。對于食品加工、旅游業、服務業、商務會展和物流等就業潛力較大的行業,在發展理念上就要以就業最大化為目標,成為推動城鎮化的有力“抓手”。
在雙陽、九臺、永吉等轉型新城建設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給與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一是培育自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吸納就地轉移的農業人口,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統籌發展。
5.推進一體化區域“兩型”產業體系的發展
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體系,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壓力。執行國家最嚴格的保護耕地政策,保護并留住生態用地,有限制地擴張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碳權”和污染物排放交易制度。嚴格限制既沒有科技含量、又無就業增量,市場前景充滿風險、高耗能、耗水,占用大量工業用地的項目。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大力發展“靜脈”產業。
6.引導一體化區域空間統籌
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本質是為獲得空間效率的節約,并實現空間效益的最大化,要在效率最高的地區集中配置資源,讓資源最充分地流動。依托長吉間已經形成并將繼續強化的交通走廊建設,培育產業發展軸帶和廊道;依托軸帶上規劃發展的新城、新區和新鎮等,培育產業結點;依托現有的各類開發區,合理配置特色鮮明的城鎮產業共生區。形成產業基地、軸帶(廊道)、城鎮產業共生區,層次分明、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總體空間格局,實現一體化地區空間結構的優化和空間效率的最大化。
四、結論
長吉一體化產業發展,就是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業態,以及優化區域內部分工,強化產業關聯,拉動就業等產業發展策略,使產業發展服務于“三化統籌”,服務于轉變發展方式,使產業一體化其成為一體化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