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6:38: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忽視勞動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 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 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
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 %, 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
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 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答卷”,使我們不得不憂慮,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 族最為優良的品質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與侵蝕。結果,許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欠缺。從種種調查報告和現實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正日趨淡薄,對青 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誤區。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在家長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家庭 教育,是由于家長思想上的偏差,忽視了勞動教育而產生的嚴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視勞動教育,致使孩子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不尊重勞動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體 力勞動者的壞思想。某小學校的一個孩子課間不慎將眼鏡掉入便坑中,急得沒辦法。一位工友用手從便坑中幫 她掏出來,還給了她。沒想到她轉身就走了,連個謝字也沒有。同學問她,你怎么不好好謝謝人家?她居然說 :“謝什么,她就是干這個的?!?/p>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 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 花錢大手大腳,不愛護東西,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分析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 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 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勞動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 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 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 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 取精神。
勞動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 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 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 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 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聯小學的許衛東和張永義,在他們十一、二歲時早晨起來要幫家里燒飯,但又想利用燒飯 的時間看書,有時讀書入了迷,忘了熄火,飯就燒糊了。為了解決看書和燒飯兩不誤這個難題,這兩個孩子一 起研制了一個飯熟報訊器。它是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一頭是裝了米和水的鍋,一頭是相當重量的沙罐。當飯 熟時氣體蒸發,重量減輕,沙罐下垂接通電源,電鈴便自動報警。如果人在外面,聽不到電鈴的聲音,報訊器 還可以自動將爐門關閉。這項成果,在湖南省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是勞動能激發 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生動一例。
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 要保證。勞動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 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 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 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 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三、學習發達國家家教經驗,走出家庭勞動教育誤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勞動之美德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 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 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 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 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 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 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 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 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 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 、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 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 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一、 指導思想:
為了貫徹市、區等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我校“勞動教育”實施計劃。培養學生勞動的意識,掌握初步的勞動技術。樂于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和社會實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二、教育目標:
1、在家能幫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務勞動。
2、在校能完成打掃衛生等基本的勞動。
3、通過勞動基地等勞動,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術及熱愛勞動的品質。
三、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確立勞動教育的地位,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確勞動教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同時,利用家長會,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協助學校開展這方面的教育。我們把勞動教育列入工作計劃,建立勞動教育檢查制度,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性。從而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地位,促進了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2、因地制宜,開辟勞動教育基地 勞動基地是進行勞動教育的物質保證。我們除在勞動課中認真進行愛勞動的教育和手工勞動實踐外,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促進勞動基地的開辟與建立。 首先,開辟校內的勞動教育基地。我校的院區及綠化區,我們把這項工作作為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一項任務,全部由學生承擔,負責定期拔草、除蟲澆水、修剪等工作。其次,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打掃街道等公益性勞動。此外,積極倡導學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及時了解情況,使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3、舉行競賽,激發勞動教育情趣
四、主要工作安排:
9月份:校內勞動。打掃校園衛生,給我們一個干凈整潔的學習環境。倡導學生開展“生活習慣五個一”活動。即每天做一次家務勞動;每周做一 次飯;每周洗一次衣物;每周倒一次生活垃圾;每周在校做一次服務性勞動。
10月份:開展秋季衛生、清掃校園活動。
所謂學前兒童家庭勞動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為了使子女及其他年幼者能夠自強自立,從而實施的一種勞動教育。”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兒童在社會上的作用及作為公民的價值,完全決定于兒童參加社會勞動的能力,決定于他對這種勞動所作的準備。同時,兒童的幸福、兒童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據此來決定。只有當勞動成為表現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時候,才可能有創造性的勞動。任何工作只要具有某種意義,就不會把它看作不愉快的工作。” 因此,馬卡連柯指出,在教育兒童的工作中,父母應牢記以下幾點,家庭的勞動鍛煉對于兒童的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增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培養兒童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兒養成自尊、自立、自強的性格。第二,家庭勞動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開發智力、增強體魄、促進審美能力發展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享受創造勞動成果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幼兒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為以后獨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礎并一生受用。
因此,勞動教育應該從小抓起,讓幼兒學習初步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對幼兒進行勞動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
二、學前兒童家庭勞動的現狀
(一)家長對幼兒參與家庭勞動的態度有偏頗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在中國百姓的家庭教育觀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勞動教育更是被許多家長所忽略,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在家務上總是親自上陣。這樣做,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和好逸惡勞的習慣,也使孩子錯過了培養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嚴重制約孩子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教育方式不正確造成幼兒難掌握勞動技巧
部分家長雖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勞動,但因方法不當也收效不佳。有的家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隔三岔五安排孩子勞動,沒有形成一定規律,不利于習慣的培養。還有的家長簡單地把幼兒當勞動力使喚,或把勞動當作懲罰的手段,或以金錢和物質對幼兒的勞動進行獎懲,當孩子勞動中有失誤便加以訓斥和責備……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都會使幼兒難以掌握正確的勞動技巧,也難以在勞動中獲得愉快。
(三)幼兒對參加家庭勞動不重視
現實中我們常看到這樣令人憂慮的現實, 那就是嬌生慣養以及缺乏鍛煉, 使許多孩子身體虛弱,四肢無力,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孩子往往是在摸爬滾打中得以茁壯成長的,勞動是保持良好身體素質的重要因素。然而,現在的孩子卻極少主動創造條件鍛煉自己,偶爾參加一次輕微勞動就叫苦連天,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勞。
三、學前兒童家庭勞動的策略
參加家務勞動不僅是學前兒童為父母分憂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它關系到幼兒今后的就業成才和生活幸福。做父母應須知:不是家務勞動需要幼兒,而是幼兒個性的發展需要家務勞動。因此,家長要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并熱愛勞動。下面就是學前兒童參加家庭勞動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觀念
告訴家長,家庭勞動教育的意義不在勞動的效益上,而在于勞動對兒童個性全面發展上。通過勞動,使兒童理解勞動的社會意義,初步掌握最簡單的勞動技巧,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要讓幼兒從小就明白:掃地、洗菜等家務勞動是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而不是幫父母干活。這樣學前兒童就會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務,而不會討價還價。
(二)榜樣激勵
幼兒具有模仿榜樣的特點。在身邊樹立讓幼兒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從內心敬佩的勞動榜樣,從而學習榜樣。教師與家長也要時刻以身作則,平時不要因為做家務而發牢騷,也應成為熱愛勞動的榜樣。并在勞動中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幼兒參與進來??梢苑愿篮⒆幼鲆恍┦趾唵蔚氖虑?,如把報紙、拖鞋等拿給父母,培養其做家務活的良好習慣并體會到勞動的快樂。
(三)行為訓練
家長們在安排一系列具體的勞動教育活動時,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體辦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合理要求。如果幼兒知道他的付出對整個家庭有益,他會更看重自己和被分配到的任務。因此在分配工作時,記得向幼兒闡明這個道理。
2.適度贊美。當幼兒喝完水會將杯子洗干凈放好稱贊他:“你記得把杯子洗干凈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鼓勵幼兒繼續保持這個行為。適度贊美可以使幼兒在成就感的動力促使下,培養成勞動與整潔的習慣,一種負責感也就初步形成了。
3.善用記事本??蓪⒓沂掳凑諘r間先后列表,例如,上學前需完成的包括鋪床、穿衣、吃早餐等等。這樣的安排很合邏輯,孩子做起來也比較有效率。大家照章行事,只要等孩子做到的時候,站出來夸獎他就好了。
(四)情景體驗
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知識化,常常組織學生集體參觀一些勞動教育基地,聽聽講解,少有技術操作和模仿。二是片面化,認為智育第一,勞動不是教育的目的。三是形式化,勞動就是在學校掃掃地清潔一下衛生,或者是在家里幫家人洗洗碗,打打雞蛋。四是邊緣化,認為教育就是學習文化知識,就是培養道德品質,而不是要學會勞動,勞技課常常被數學、英語等所謂的主科擠占。五是狹隘化,認為勞動就是種田,勞動就是懲罰,甚至將勞動教育賦予思想政治改造功能。六是功利化,認為勞動無用,勞動者工作強度大、工資福利低、晉升機會少、職業前景差等。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造成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區分不了韭菜與麥苗,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以勞動為榮,不尊重他人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脫離生活和勞動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勞動教育被弱化被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傳統因素,如書中自有黃金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等。二是文化因素,如學而優則仕,君子謀道不謀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三是制度因素,如應試教育是以訓練獲得高分的考試選拔制度。四是社會因素,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學生群體,家長的過度期待,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蔓延等。五是教育因素,如手腦分離、知行脫節,未真正實行素質教育等。勞動并不等同于勞動教育,勞動與教育結合,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愛惜勞動的真正的勞動者,關鍵是要賦勞動以教育意義,發揮勞動本質的價值。
勞動曾經讓我們的教育很靈動。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的生活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他立下宏愿要“征集100萬個同志,創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村”。他寫的《手腦相長歌》:“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手不用腦,快要被打倒。用腦不用手,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闭Z言樸素,形象生動。他首次把墾荒、施肥、修路等勞動列為考試科目。教育部曾于1958年規定開設生產勞動課,初中開設手工勞動和農業基礎知識,高中開設農業實習和機械實習,還規定學生每年要參加14至28天的體力勞動。把生產勞動教育制度化、課程化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勞動是立國富國之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問德國經濟成功的秘訣,德國總理默克爾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可見勞動是德國經濟領跑歐盟的秘訣。勞動讓我們國家繁榮富強。勞動創造財富使中國工廠變成了中國市場,中國市場正邁入全球最大市場。勞動孕育創新使中國制造變成了中國智造,正邁上趕超德國制造、日本制造和美國制造之路。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5萬億元,2014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超過萬億元。
這個思考觸及的是勞動的價值實現問題。通常意義上說,學校組織的勞動,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價值實現:其一,要引導每一個勞動者,重視個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積極的勞動態度、基本任務的完成、在勞動中體驗到的成就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以上這些都是勞動所賦予個體勞動者的重要收獲。其二,要在集體勞動中,進一步增進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構建合作意識,善于用積極態度幫助別人。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學生融于集體之中,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觀念。其三,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實踐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長和適應未來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長遠意義和社會價值實現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師的思想糾結點,主要是要個體價值實現,還是要集體價值的實現。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存在兩個或許不妥當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勞動中“個體、集體、社會”三重價值實現上的沖突性。簡要說明如下:
1.班級勞動任務個體均等分,由學生獨立完成,這種組織方式是否合適?
教師在活動中,較為重視的是勞動任務的完成本身,而忽視的則是這是一個教育實踐活動。這或許是潛意識行為。
這次勞動分工還有第二種組織方案:把學生根據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則分為若干勞動小組,三五人為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切分勞動任務。
與個體分工比較,小組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具備幾個優勢:(1)減緩教師在該勞動中的管理壓力,提高管理效率。試想,一個班級幾十人,每一個人都等著老師劃分拔草的區域,這個過程是比較耗時的,客觀造成怠工。(2)小組編制,容易形成小組內的個體分工,兼顧到每一個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機制,會干的可以教不會干的,形成帶動力。(3)教師的監控和評價相對容易。教師一人對幾十人,監控過程,這非常困難;而以小組單位勞動,教師的關注點就減少了。在個體化勞動組織中,在教師發現問題時,做出糾正和補償,例如讓快的去幫助慢的,看到態度不積極的還要進行思想教育,這讓教師工作負荷很大,照顧不過來。(4)在小組內,客觀形成一個教育體,在其中有人消極怠工,也會被同學指正、批評。這似乎兼管了教師的教育工作。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形成一個教育共同體是非常重要的。
小組勞動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義在于讓個體勞動價值與集體勞動價值的實現統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師存在糾結的問題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學生在等分勞動任務之后的差異化表現?
案例中教師看到的個體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態度上的差異和能力上的差異。
教師最耿耿于懷的是,勞動態度比較消極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勞動教育的重點關注,也是這部分學生,以及他們好逸惡勞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總是有特定的環境養成,學校教育應該營造普遍熱愛勞動、熱心助人的集體環境,以此來感染學生,激發其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要實現途徑,建議如下:
(1)在勞動之前,應該賦予本次勞動以充分的積極的意義詮釋,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勞力付出對于全校師生享有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的。于是,在學生心理激發起勞動的熱情,以及他們對于建設美好校園的責任感。這件事就是勞動教育,把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師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說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說服力的事實來闡釋。
(2)勞動分工時教師刻意把勞動任務有輕重差異體現出來,以小組招標的方式,讓學生以多為班級作出貢獻為榮。這就是勞動競賽的組織方式。應用好的話,可以激勵學生爭先勞動,不計較分工的不均等。在勞動過程中,也要做好鼓動和宣傳工作,形成勞動競賽的熱潮。這有助于引導大多數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勞動中。
(3)勞動教育是一個全過程,在勞動之后也一定要有針對本次勞動的個人和小組評價、總結,對于在勞動中表現良好、樂于助人的,要以班集體的名義給予表揚。如此,讓一次勞動從前期動員到過后總結成為一個教育流程,發揮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師思想上還有一個焦灼的地方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觀念,“溜奸?;钡默F象不是個例。
這是現實社會環境與教育價值偏離共同造成的結果。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屬于關門經營,與社會的聯系很少,社會提供給教育的資源,包括生產勞動的機會不多?,F實條件下勞動教育的開展自然帶有局限性,學生很難走出校門,服務社區。
國外在解決相類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與社區是文化共同體,學校有責任要服務社區。因此,社區會提供很多公益性勞動機會,或有生產實習的崗位。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到生產一線,或者在勞動實習中增加生活體驗。這一類勞動價值的實現,是不講回報的,強調奉獻精神。
二是,學生利用假日,到適宜的崗位上打工。這是一種最為真實的參與社會化勞動的形式。學生需要考慮的是,用自己的勞動來贏得相應的回報。這個價值實現是看得見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以及在勞動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種獨立處境下的勞動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會化勞動,凸顯出勞動的服務社會的價值。本案例中,勞動為學校環境里的勞動,與社會化勞動不同。
教師在思想中,顧及到未來學生的勞動態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發展出社會需要的勞動能力等,其實還不是以學校集體勞動可以實現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勞動組織難于實現帶有穩定基礎的勞動觀念和行為習慣。
我個人認為,勞動教育和其他主題教育一樣,貴在激發學生內需。學校勞動教育如果能很好地根植于學生的校園生活,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之中,學生就能在日?;膶嵺`體驗中逐步理解并認同“勞動”的意義,即“勞動”對于“我(們)”、“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成長”的作用,從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從案例所及“校園除草”這樣的勞動任務,或者說想以此展開的勞動教育有兩個具體的操作思路:
1.設立勞動小崗位,使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可能。
從學校層面講,教學班以外的公共區域的管理,既可以設置專門的校級崗位,面向全校學生招聘,又可以根據就近原則(近班級所在位置,近學生能力所及)分配給各個班級,納入班級勞動小崗位統一管理。無論是校級崗位,還是班級崗位,我們都可以按照崗位設置崗位競聘崗位實踐崗位評價崗位輪換這樣的運作過程,豐富并提升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學校、班級日常勞動的育人價值。
勞動崗位設置,可以從學生生活的具體維護和建設需要出發,從發揮學生才能、彌補其不足的角度出發,鼓勵由學生提出、策劃各種類型的勞動崗位,自主地設計勞動崗位的職責,確立合理的勞動崗位目標,讓勞動崗位的產生與設置過程,成為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自主地建構生活的過程。勞動崗位的名稱不求統一,可以個性化命名,像“黑板美容師”、“桌椅小排長”、“護綠小天使”等,不僅崗位名稱與崗位內容相關度高,而且富有童真稚趣,崗位競聘時往往會受到許多學生的喜愛。
勞動崗位的競聘,要提前公布崗位職責和人數,以供學生對照選擇。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愿望,自主選擇有興趣的勞動崗位,包括適合自己且能勝任的崗位,也包括挑戰自我、希望在實踐鍛煉中提高自我的崗位。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給予指導,但不要替代學生選擇,更無需扮演“任務分配者”的角色。因為是“我要做”,比起“任務分配”可以少許多“很難做到公平”的自責。
學生新接手一份勞動崗位工作,會因為自身能力、個性和崗位間的差異等呈現出不同狀態。作為教師,除了耐心等待學生的實踐、體驗與發展,還需要時時給予幫助、引領和糾偏,而不僅僅只是“監督落實”。特別是對于那些“嬌生慣養,根本不會勞動;由于體質問題,勞動能力比較欠缺;好溜尖?;瑫稒C取巧”的學生,更要在尊重學生發展差異的同時進行分類指導。
前兩類學生,初次承擔勞動崗位工作往往會感到有困難,老師一定要對他們充滿期待,并給予手把手的指導,及時肯定他們在勞動崗位工作中的點滴進步,因為這份崗位工作能否做下來,不僅影響他們對勞動的快樂體驗,還會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對于第三類學生,可以通過目標引領,鼓勵創造和多元評價來激發他們參與勞動實踐鍛煉的內需。
另外,勞動崗位的定期輪換,不僅可以豐富每個學生的角色意識,使學生在不同角色的動態流動中得以發展,也是追求“勞動中的公平”的一個有效舉措。
2.組建勞動項目組,為學生創設協作互助的時空。
勞動教育,除了自主選擇勞動崗位、定期輪換來盡可能追求“勞動中的公平”,我們還可以通過勞動項目組的建設,來促進學生差異資源的積極轉化。
這樣的項目組一般說來,有三種類型:
一是把小干部培養與勞動崗位進行橫向溝通,組建項目組。例如:紀律委員――課間小巡警、綠化小衛士;生活委員――餐廳小衛士、水電節能員;勞動委員――黑板美容師、桌椅小排長、地面清潔員……項目組“組閣”時,由班委、隊委擔當項目組的組長,項目組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即為班委、隊委的管理內容,這樣既可以明確小干部的職責,在相對穩定的較小范圍內培養其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又可以通過評價項目組工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學。
二是通過“一崗多人”來組建勞動項目組。例如:黑板美容師項目組、桌椅小排長項目組、地面清潔員項目組等,因為組內成員勞動內容和要求相同,最能實現“同伴互助”“以老帶新”,學生便于相互比照,容易找到同伴比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便于發現自己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加入“崗位小能手”之類的評比,還能促進學生的爭先積極性。
三是同一天從事崗位工作的同學組成勞動項目組。這種類型的勞動項目組,對于開展勞動教育會呈現出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因為評價指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勞動崗位工作做好,項目組才算完成勞動任務”,所以利于強化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目的不僅是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獨立自強的精神。
讓我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勞動最光榮”的種子吧,這會讓他終身受益。
兩位媽媽的對話
晚飯后,超市售貨員李阿姨到幼兒園劉老師家里串門??吹絼⒗蠋?歲的女兒蘭蘭正在刷碗,她十分驚訝:“哎呀,你們蘭蘭這么小都會刷碗了?”
劉老師熱情地請李阿姨坐在沙發上,說:“她剛開始學,還不太會刷,不過,倒也像樣?!?/p>
李阿姨感嘆道:“我那6歲的兒子都快上學了,連洗臉洗腳、穿衣服這些事都懶得干。為了他,每天我們都忙得團團轉。”
因為是老鄰居,彼此熟悉,劉老師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兒,不是孩子懶,恐怕是你們做父母的沒有注意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教育吧?”
“勞動教育?”李阿姨一聽到這幾個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說:“我可不想讓兒子長大以后,和我們一樣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從小就知道干活兒,長大了當工人,現在都下崗了。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么個售貨員的差使,掙那么仨瓜倆棗的?,F在這個社會,還得有知識。那刷碗的工夫,還不如教孩子認幾個字,做幾道算術題呢。”
這兩位媽媽關于勞動教育的對話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現在,許多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勞動教育還真的不大重視呢。
我國孩子勞動不如國外孩子
據調查,我國城鎮的中小學生中,大約有50%不參加或每天只參加10分鐘的家務勞動,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而美國中小學生為72分鐘,泰國為66分鐘,韓國為42分鐘,英國為30分鐘,法國為36分鐘,日本為24分鐘。就是說,我國中小學生和外國學生相比,不僅參加家務勞動的比例小,而且勞動的時間也比國外的中小學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經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從事家務勞動能力的孩子,在家里還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學齡前兒童參加勞動的情況更差。有的孩子已經五六歲,都快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著胳膊等家長,就像個小少爺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衛生間,等著家長給他擦屁股;還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兒園,玩完了玩具不會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都是孩子的問題,不少是家長不讓孩子“動手動腳”,從思想上輕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那么早進行勞動教育沒有什么意義。其實,正是因為不太懂事,才是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的大好時機。小孩子天生喜歡動手動腳,凡是他們沒有做過的事,就會覺得新鮮,就想試著做。他們并不把勞動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一種游戲,比如穿衣服、系紐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這個機會因勢利導,在孩子的多次重復和練習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生活自理,增強自信心,激發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腳幫倒忙,覺得還不如自己做省心。這樣等到孩子長大了,這些本應該自己做,也能夠自己做的事,他們很可能就覺得是一種負擔,不想學,不想干了。這不怪孩子,是家長造成的。因此,勞動教育是越早進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開發和勞動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長認為,過幾年孩子要上學念書,總該先讓他學會識字、數數吧。其實,這不能成為拒絕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統一的。我們知道,小孩子思維特點是具體行為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學習是要在活動中進行的。如果在勞動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會一舉多得。比如,教孩子學習洗碗,就可以邊洗碗,邊數數,邊認字;學習擇菜,就可以教孩子擇菜,同時認識蔬菜名稱和了解蔬菜營養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處,等等。像這樣邊教孩子干活兒,邊進行知識的啟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嗎?
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好處多
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不是要孩子“分擔”家務,而主要是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讓他們學習一些勞動技能,更是要培養熱愛勞動的思想習慣、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有了這些良好的思想品質,還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事業等方面,讓他們終身受益。
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勞動,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并且由此進一步培養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家庭義務都不盡,那怎么談得上盡社會義務和責任呢?
樹立熱愛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有的家長認為,在今天的社會,不熱愛勞動、不會勞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識。還有極個別家長有時看到干體力活兒的人,就“諄諄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不然的話,就會跟他們一樣當"苦力"。這種"告誡"是教孩子忘本,會使孩子厭惡勞動和勞動人民。
我們想一想,沒有工人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衣食住行從何談起?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無所用心可恥,熱愛勞動光榮――這是做人的首要標準?!奔议L應當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勞動是光榮的,懶惰是可恥的。是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世界。勞動也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不會勞動就不能生存。
有人認為,隨著生產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再也用不著提倡勤勞、進行勞動教育了,而應當大力提倡“休閑”。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勤勞并不是因為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勞動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勤勞又是一種道德修養,是對待任務、工作、學業、事業的態度。
家長必須明白,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科學技術多發達,生產勞動手段多么先進,不“勤”,就不會充分發揮先進生產勞動手段的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勤",科學技術就不可能進步,現代化的生產勞動手段也創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