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促進法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起步較早,已經取得一系列成就,積累了較多經驗。然而我國起步較晚,現階段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面臨著較多挑戰。在這個背景下,通過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來解決現存問題,實現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驅動鄉村振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經濟發達國家經驗
(一)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之所以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支撐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順利發展。比如,意大利作為首個為農業旅游產業制定法律的歐盟國家,早在1989年就頒布了《農業旅游發展保障法》,要求欲從事該行業的農場主,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在獲得認證之后,才能夠進入農業旅游行業。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開始迅速發展,為了引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國家旅游法》《國家自然保護體系》等。日本同樣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例如《山村振興法》《農山漁村余暇法》《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在規范日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行為的同時,振興了鄉村的文化與經濟。
(二)注重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
經濟發達國家在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品質認證制度。例如,德國對國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監管十分重視,德國為保證休閑農業旅游質量,成立了聯邦農場和鄉村旅游度假協會,專門開展針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質量認證與監管工作。每三年都會對產業內各種休閑旅游場地進行質量評估認證,且消費者可以在協會網站上查看他們的各種信息。日本則非常重視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建設,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規劃,通過加強地域特色、產品特色以及服務特色來打造獨一無二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從而提高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質量。
(三)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縱觀這些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就的國家,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政府在產業發展中都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作為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與資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穩定持續的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農業領域經濟效益普遍降低,美國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加大對農業旅游產業的重視,將農業地區的旅游開發作為政府工作重點。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國農業旅游產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而且美國政府設立了“農業旅游發展基金”,專門扶持農業旅游產業。在韓國,想要開設“觀光旅游農園”,首先需要通過政府的審查,而一旦得到許可,“觀光旅游農園”就會得到政府政策與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制度,以約束“觀光旅游農園”的經營行為。在韓國政府科學合理的支持與管理下,“觀光旅游農園”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上缺乏較為統一的發展規劃。首先,各個部門之間沒有相互配合,導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工作的各個環節相互分離。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的建設,以及“農家樂”的建設,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而各個部門分離的工作狀態會直接導致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難以被制定出來。產業發展規劃缺乏統一的協調,也就會造成各個地方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及極有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的情況,這對我國整體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
雖然各級政府意識到了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許多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對這些具備良好發展潛力的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提供穩定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導致這些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雖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續發展動力,沒有后勁。
三、對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發揮出了高效的引導作用,是經濟發達國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國政府需要積極地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出自身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穩定充足的資金投入,并不斷制定出臺財政補貼政策,促進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市場內雖然出現了一系列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但是項目同質化比較嚴重,產業結構存在一定失衡的問題。針對這種問題,需要政府根據市場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從而引導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合理開發與建設。
(二)完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獲得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能夠順利驅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從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內容還比較匱乏,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施行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臺,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方面的內容還不夠完善,覆蓋范圍不廣。對此,我國立法機構需要及時地根據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
(三)創新市場營銷模式
經濟發達國家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產品的市場營銷,擅長通過各種媒介來推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所以,想要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應該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地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在借鑒海外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中國的市場規律,遵循時展理念,不斷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協調多方面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豐富,傳統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與活動已經滿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質化的市場產品讓廣大游客失去了消費興趣。在這種背景下,項目開發者就需要從“特色”出發,創新休閑農業旅游的模式與活動,讓“獨創性”成為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宣傳營銷的著力點,從而以特色旅游來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提高市場營銷的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可以借助眾多互聯網平臺來進行項目的宣傳營銷,項目經營者需要找準項目特色與優勢,然后用網絡信息化的形式將其進行進一步的包裝,最后通過國內幾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營銷,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廣效力。
(四)確保農民的主體定位
驅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是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根本目標,一方面要構建起完善的共贏機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鼓勵農民積極地參與進來,讓廣大農民群體能夠獲得項目開發的紅利;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的服務水平。通過對農民從業群體進行培訓來提高相關產品的服務水平,在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標準服務的同時,讓農民從業群體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四、結語綜上所述,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上起步較早,有豐富的成功經驗。我國應該在借鑒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國情,探索切實科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驅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謝夏冰.山區休閑農業發展探究——以福建永泰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1,55(02):104-105.
[2]陳鵬宇,張再杰.鍛造“四鏈”賦能農業現代化[N].貴州日報,2021-02-10(011).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經濟發展 農業技術 安全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村從總體上已經進入小康水平。但相對于全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還相當滯后,傳統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很大一部分農村仍然使用傳統的生產資料,生產力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放。由于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的收入水平難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的社會事業就難以得到較快地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素是發展,要加快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一、加強農業機械化要進一步認識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
農業機械化是生產發展的主要物資裝備。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其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二,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保證??茖W發展觀的內涵在農業、農村中,具體表現為農民收入增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以及實現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共同發展,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進一步縮小,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切實現的基礎必須是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農業機械化是節約型農業發展的基礎。節約型農業發展主要表現于勞動力的節約,農業用耕地、能源、水的節約,以及種子、化肥、農藥的綜合節約等方面。如何發展節約型農業呢?農業機械化是關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會大幅度的減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準拖拉機、耕整機、節能型農機,以及滴灌、微灌、噴灌機械的使用,就會實現農業的節地、節能和節水;各種精播機械、化肥精施及秸稈還田機械、高效農作物植保機械的使用,也必將減少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利用率,從而推動節約型農業發展。
二、促進農業機械化必須和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技術結合起來
中國的農業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大背景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并逐步建成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農業的過程。把項目的資金、人才優勢用于農機科技教育培訓,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的,具有農機技能的新型農民參與農機技術的應用與農業的深層次開發,鼓勵農村中的各類農機示范戶和經營大戶通過培訓,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并充分發揮農村基地的龍頭帶動和農機專業戶示范窗口的作用,做到“辦好一個基地,振興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能有效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機械化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技術支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我們黨致力于解決農業深層次矛盾的戰略決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推廣使用農機科技成果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撐。保證農民(農機人員)能夠真正運用農機科技成果,必須通過加強農機技術推廣及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整合其技術力量來實現轉化。
三、加強農業機械化要強化農機技術推廣和教育工作
各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當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必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兩個:一方面是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素質,使其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技能;另一方面是直接運用先進的農業勞動工具——先進的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但這兩個因素都離不開農機技術推廣和科技教育培訓工作。
強化農機推廣與農機科技教育培訓工作對農機化發展的作用。一是促進作用。將直接促進農機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及其技術作為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最終將對農機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二是加速作用。促使大量農業機械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推動和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三是教育作用。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過程,實質是一個教育過程。一方面,通過試驗示范,讓農民群眾或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認識到科技成果的作用,增強科技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和心態,自覺改變生產行為;另一方面,通過農機科技教育培訓增加農機工作者和農村農民的農機專業知識、安全知識、法規知識、技能知識和增強技能能力,能夠在生產實踐中,掌握各種農業機械化科技成果和較熟練使用和掌握各種農機設備、技術;四是適應性作用。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不斷深入,機具的不斷改良,先進適用機具的不斷增加,農機化技術的不斷普及,農民對農機化技術的不斷掌握和運用,農業現代化的逐步推進,現代化農業將越來越依賴于先進適用的農機具及農機化技術,農業機械及其技術也越來越適應于現代農業生產。
四、促進農業機構化必須加強農業機械安全管理
農機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責任重于泰山,事關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關鍵詞:“十一五”規劃;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產業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作為提供知識、培養人才的教育事業,也必將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源。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是自“十五”規劃以來的發展思路。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實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教育投資體制創新就是實現教育發展規劃目標的制度基礎。本文從我國歷屆五年規劃中有關教育投資的規定出發,以公共產品理論為基礎,從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為我國教育投資體制的改革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我國歷屆五年規劃中有關教育投資問題的規定
關于教育投資體制的內容,在歷屆五年計劃或規劃中都有所涉及,回顧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發現,政府、社會、個人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在“八五”計劃中,提出了“合作辦學、社會力量辦學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初步建立了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體制,形成了教育經費以政府撥款為主、社會其他渠道為輔的格局。這一時期的教育體制改革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全社會興辦職業教育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在“九五”期間,我國更加注視社會力量辦學的要求,而且加強了社會力量辦學的立法工作,以中等以下教育特別是各級職業教育為重點,積極發展各類民辦學校。規定現有公辦學校在條件具備時,也可酌情轉為“公辦民助”學?;颉懊褶k公助”學校。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及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其中,對于高等學校投資和管理體制的改革,提出了以“共建”和“聯合辦學”為主要形式,擴大學校投資渠道和服務面向,淡化和改變學校單一隸屬關系的要求。
到“十五”時期,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確立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初步形成了“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完善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笆濉逼陂g,也是我國辦學體制加快改革、民辦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到2005年,全國各級民辦學校(機構)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在校學生已達3 057.55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1685.45萬人,年平均增長17.38%。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形成。此外,還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實施辦法,進一步從法律上確認了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放寬了教育投資的進入門檻。
當前,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焦點和熱點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十一五”規劃的出臺,進一步強調了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這是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項長遠的基礎工作。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經營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發展,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在新時期的“十一五”規劃中,已經對我國的教育發展與改革做出了整體部署,提出了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普及、發展、提高”的三大任務。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此外,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也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繼續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鞏固和完善已經建立的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推進辦學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民辦教育,鼓勵探索多種途徑發展教育的新模式,促進教育多樣化發展。
以上歷屆的五年規劃中,雖然都多次提及到加大教育投入,積極發展民辦教育,促進教育多樣化發展等問題,特別是在“十一五”規劃中,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但這只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宏觀設想。如何從具體的操作層面,對教育投資問題進行理論論證和現實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措施,才是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改變當前教育問題成為社會矛盾的關鍵所在。
二、公共產品理論為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我們這里所講的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是指廣開投資渠道,充分調動國家、社會各界和個人的力量,實現各個方面的系統配合,由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一元化投入轉變為國家、社會、企業和勞動者個人的多元化投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共財政在我國逐步確立,筆者認為,教育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可以為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提供理論支撐。
按照現代公共經濟學理論,全社會的產品可以分成三大類: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私人產品在消費時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特征,購買者通過支付該產品價格而取得所有權,并排斥他人消費這種產品。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基本特征,公共產品的效用在不同消費者之間不能分割,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削弱或減少其他消費者對同一消費品的使用,也不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利益。由于這類產品無法進行成本核算或成本核算的費用較高,因此,這類產品一般都是由國家免費提供。準公共產品兼有上述兩種產品的特征,這種產品所獲得的收益一部分歸所有者享有,另一部分由所有者以外的社會公眾享有,這種現象被稱為收益的正外溢性現象。按照這一理論來劃分,筆者認為,教育事業從整體上看屬于準公共產品,它既具有私人產品的性質,又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但是,不同階段的教育,公共性也有所不同。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還有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教育的目的性在不斷增加,與每個人職業的相關性也越來越強,其公共產品的屬性在逐漸淡化,私人產品的屬性在不斷增強。所以,對于教育投資主體的認識,我們應當根據不同的教育階段,明確不同的投資主體。從義務教育來講,它屬于一種純公共產品,關系到一個社會的起點公平問題,是每個公民都應當享有的權利,費用應當由政府承擔。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教育支出的大部分也都是用于義務教育上。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教育投入的分工上,中央和省級財政的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則由縣鄉政府來承擔。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比較大,財政體制改革還沒有到位,事權與財權不對應,層次越低的政府,財力規模越小,而縣鄉財政收入不足的部分,中央和省級財政又不能及時給予支持,因此,給縣鄉政府帶來很大的負擔。從我國鄉鎮一級的義務教育情況來看,普遍實行的是鄉級政府負責制,根據2004年的調查,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鄉鎮負擔78%,縣財政負擔9%,省地財政負擔11%,中央財政負擔2%。鄉鎮財政負擔的義務教育費用占鄉鎮財政收入的70%-80%,而鄉鎮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來自農民,也就是說,實際上義務教育的費用大部分出自農民??梢?,這種財政分配狀況與不同階段教育公共產品性質的劃分是錯位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由于其私人產品性質較義務教育階段更加明顯,因此,投資主體不應局限于國家政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在保證政府投資的基礎上,放寬教育投資進入的門檻,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團體、個人投資的加入,形成多元投資主體共存的局面,這也是現代公共經濟理論給我們的啟示。
三、我國現實的國情和教育投資狀況決定了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負擔發展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的水平。簡而言之,未來國家間的競爭,最根本的將是教育競爭。然而,與世界各國相比,目前我國教育落后的狀況仍然十分嚴峻。就高等教育來講,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1993年為3%,1999年為10.5%,2000年在高校普遍擴招后達到11%。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比200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可以說,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美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1994年為96%,德國為49.5%,韓國為50.8%,日本為59.6%。按照我國目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劃,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可以達到40%,而這僅為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教育事業落后的嚴峻形勢。為了扭轉教育科技的落后局面,我國也加大了教育的發展力度。從十五大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來,逐漸提高了中央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然而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教育經費占GDP比重較低的國家之一。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而我國的水平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具體情況見表 1,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根本滿足不了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表1
我國的教育經費及其占GDP比重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2—2004年)相關數據整理得到
從表1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的教育經費占GDP之比由1985年的2.5%增長到2002年的5.4%,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之比由1985年的2.5%增長到2002年的3.41%,絕對數額也有極大提高,但是根據這一組數據及相關資料,仍可反映出我國教育投資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我國教育經費增長雖然較快,但與現實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在我國,除北京大學等少數高等院校和一些大中城市的重點中小學校外,其他各類學校普遍認為自己經費不足,特別是邊遠山區的農村,教育資源更是嚴重不足。其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較為緩慢,政府投入明顯偏低,而且投向不均衡,偏向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投入薄弱。有關統計資料表明,中小學人均公用教育經費自1999年以來實際上呈下降趨勢,鄉村小學生的人均公用經費每年不足28元(程剛,2003)。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應當依靠財政性撥款來支撐的。政府作為國民教育投資最重要的主體,還有待于加強對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第三,在其他投資主體中,社會團體、家庭、個人、企業對教育投資的作用未能有突出表現。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國有企業中,有30%以上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只是象征性地撥一些教育培訓費,人均每年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國有企業對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人均每年在10元—30元之間;大多數虧損企業已經基本停止了人力資本的投資;部分有能力的企業也已經放棄或準備放棄崗前與中長期的教育培訓。過去附屬于國有企業的職業教育機構近幾年來被撤銷的占總數的45%,被合并的占總數的47%。第四,缺少調動民間資源的有效措施。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團體及企業、個人熱心教育公益投資的不少,但政府在調動民間資源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例如,向教育機構捐贈雖然按照我國的《捐贈法》可以享受有關免稅優惠,但實際上這一規定因具體政策遲遲不能出臺而得不到落實,事實上抑制了民間資源投向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與我國的實際國情有關,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口眾多,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偏重于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強調政府為主的投入。要實現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僅靠國家財政是難以提供足夠資金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教育投資體制不合理,急需完善。當前,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企業、個人群體中蘊含著投資教育的能力和動力,在這種情況下,轉變思想觀念,發展民辦教育,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既符合教育產品屬性的要求,也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為了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教育目標,我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要努力實現教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此外,從我國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來看,與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200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雖然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低3年以上,并且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7.2%,明顯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從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占32.9%,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明顯不足,這些不僅影響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從長期來看,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障礙。
三、實現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思路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實行由國家財政和各地財政統一負擔的單一化投入模式,人們可以不花錢上大學,這是沿襲了高等教育社會責任說的投資理論,但是很明顯,這一理論在我國現有經濟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大,其資金來源也舉步維艱。我國政府自1985年對整個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以后,隨著個人教育補助制度的改變、收費標準的不斷提高、教育附加費用的征收以及各種鼓勵社會團體集資辦學等優惠政策的出臺和完善,政府預算外教育投資比重越來越高,我國的教育投資開始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和態勢。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50條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格局已經形成,但是,我國的教育發展仍然長期受到經費短缺問題的困擾。尤其是自1990年以來,高等學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持續的擴招使教育經費更顯緊張。因此,為了緩解教育投資短缺的矛盾,我們更應該積極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為此,從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投資多元化的角度出發,筆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其一,加大投入,突出重點。毫無疑問,我國政府有必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的比重應當盡快達到4%,并盡可能早地達到5%。政府教育投資的重點應當從高等教育投資轉向義務教育投資。在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分配中,義務教育應當成為重中之重,政府應當成為義務教育的完全責任主體,確保義務教育真正成為普適性的、完全公平的福利教育。此外,特別要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政府應當每年撥出一定比例的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資金,真正在農村普及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
其二,積極鼓勵、引導和規范企業對教育的投資,走官民結合的發展道路。政府包辦教育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面對教育需求的持續擴張和國民不同的教育需求,有必要走官民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投資上,形成政府、民間資本共存的局面。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彌補我國教育投入經費不足的問題,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形成一個政府與民間教育共存的競爭局面,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在這方面,政府不僅應當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而且有必要通過相應的政策引導與制度保障來調動民間、社會、企業參與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例如,取消教育領域的投資限制,吸引內資外資興辦教育;通過稅收優惠的政策來引導企業成為勞動者繼續教育的投資主體;用制度來維護各種私立教育的正當權益;鼓勵社會各界捐贈教育事業,等等。只有充分地調動民間、企業與社會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才有可能促進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其三,劃分教育層次和類別,確定教育投資主體。對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等,均應當確立分類指導辦法,確定不同的重點投資主體。比如,公立高等院校就不宜辦成營利性機構,在公立高等院校中也不宜舉辦各種具有營利性質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等,這些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與民間力量來發展。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已成為國民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發展之根本所系。國民經濟的增長及其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與教育的發展、勞動者文化知識和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已密不可分。因此,“十一五”期間,我們在加速經濟發展,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要重視發揮教育的潛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增加教育投入,普及國民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投資上,轉變傳統觀念,按照教育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實現教育資金來源和教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這樣,既有利于籌集和增加教育投入,發揮全社會的力量來加快教育發展,又有利于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尖銳矛盾。
參考文獻
[1]劉瑞。國民經濟管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張鳳湘。試論教育投資多元化[J].北京成人教育,2001,(9).
[3]張勁松。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國家的義務[OL].ICXO.COM,2004—12—14.
[4]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OL].cer.net/article/20010101/3053786.shtml,1998—12—24.
[5]鄭功成。從福利教育走向混合型的多元教育體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0).
[6]呂玲,唐光松。建立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
[7]爾東。企業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N].市場報,2003—11—29.
[8]胡乃武,姜玲。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缺口的經濟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9]王靜,王諾。基礎教育對地區外貿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3).
[10]翁杰。人力資本投資需求和供給的不對稱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4).
[11]鮑勁翔。財政教育支出效率與公共教育服務政策采購[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2).
[12]效率、公平與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2).
[13]潘學峰,王陽亮。淺析我國義務教育財政分配的不公平[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