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3-09-20 18:22: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生 心理健康現狀 對策
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而高中學生要面臨父母、教師和社會的期望,在高考中獲得一定的成績,加之生理因素的影響,其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正確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思考解決對策將有利于促進高中生的健康發展。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
據相關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高中生中有10%左右學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問題。這一數據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關注??傮w看來,高中生的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現為性心理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情感單調,心胸狹窄,難以融入群體;性格乖戾,自制力差;意志薄弱,不能戰勝困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心理問題:
首先,抑郁心理。這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心理失常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有抑郁心理的中學生,經常會有焦慮情緒,內心孤獨而無助;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試失敗而感到痛苦和恐懼。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食欲不振、失眠、胸悶、頭昏等癥狀。其次,封閉心理。封閉心理主要是指中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輕易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有這種心理的人表現為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關閉性。他們往往很少與人交談,常常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焦慮心理。在焦慮心理的陰影下,學生常常被老師熱烈的升學期望和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壓得透不過氣起來,惟恐自己出錯,稍有不順,便自責不已,甚而有負罪感。
上述心理現象在高中學生中是普遍而具有代表性的,分析這些心理問題將有助于在對學生教育活動中對癥下藥,找出相應的對策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歸因
造成高中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歸結起來可從學生自身發展特點、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會因素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發展的過度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提高,但同時他們又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他們的情感帶有沖動性,意志較為薄弱,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影響。因而,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認識不足,再加上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心不足。由此,致使許多中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發展。
其次,從學校角度來看。我國教育延續的考試模式讓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以學習成績為主,學習成績壓力無疑就成為了高中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中以后,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加,課程加深,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以適應這一急轉彎時期,感到壓力很大。尤其是部分沒有考取高中而靠交調節費進入高中的學生,底子簿,接受能力較差,心理壓力就更大。
從家庭因素來看,父母期望過高,責罵,唆,與父母缺乏溝通,與兄弟姐妹不和,父母爭吵,家庭破碎,家庭經濟欠佳,兼顧太多家務等。有的高中生因此變得內向、自卑、寡言,對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會;有的父母關系不和,甚而出現家庭暴力,讓孩子內心痛苦不堪,從而產生異常心理。
而社會因素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現象更加復雜多變,的書刊、錄像、網吧、金錢的誘惑,讀書無用思想的侵蝕等等,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顧道德和良心,毒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許多學生在的書刊、錄像和黃色網站、暴力游戲的誘惑下,喪失了人性,最終墮入犯罪的深淵。
三、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高中生處于性格、品德、心理個性的發展成熟期,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宣泄感情,保持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可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通過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和實際訓練操作,引導高中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其次,可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設立心理服務室。熱線信箱十分有利于與高中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高中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而立心理服務室可在取得學生信任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實際問題使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最后,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總之,高中學生的健康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通過關注的熱點,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成因,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極大地促進高中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鳳英: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09年第08期。
【關鍵詞】 邊遠山區;高中生;心理健康
Analysis 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Liu Xiancui. College of Education, North 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for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325 senior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6.3% of all had more mental illnes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on learning and terror anxious was obvious. The anxious on comminute, lonely and body symptom had differences, schoolgirls perceived more anxious on those item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n others. Conclusion The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as lower than urban'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some sub-scales.
【Key words】 Remote mountain region; Seni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近年來,心理健康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也很豐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我們把心理健康定義為:個人心理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各種機能能夠適應生存發展的需要,并在發展中良好適應的協調狀態。國內的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的青少年心理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中國青少年心理不容樂觀,存在如嫉妒、焦慮、逆反心理、社交困難、學習不良、自殺、犯罪等心理行為問題。行為問題也稱問題行為,青少年問題行為是指青少年由于個人行為無法順應多變的環境,從而使他們感到適應困難,進而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1]。
對青少年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已許多。按照國際心理衛生健康標準,北京師范大學發展研究所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了較廣泛的調查,結果表明,高中生基本心理健康比率為82.7%,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率為14.8%,嚴重心理問題的比率為2.5%。上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有29%的學生心理異常。浙江對2961名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16.7%的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牡丹江對1414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心理疾病的發生率26.17%。這些研究表明[2],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逐年嚴重。這些研究都是基于大中城市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為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然而,對于地處邊遠山區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目前比較欠缺,而邊遠山區的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中學生群體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本研究著眼于這一特殊群體,通過調查研究,探究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以了解邊遠山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并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調查選取江津市某中學高二年級的325名學生為研究被試。川、渝、黔三省交界地區包括寨壩、復興、柏林、四面山等鄉鎮,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山區,平均海拔1700米,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多地勢險要。這里有漢、苗、布依族等十多個民族,由于歷史和地域因素,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該學校招生以這些地區為主,所以選擇該校的學生有代表性。另外,本研究以高二學生為被試,是因為高一學生剛上高中,存在適應性的問題。由于邊遠山區經濟落后,只有少部分學生才能讀完高三,并存在升學壓力等因素,所以,認為高二學生最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本研究以《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3](MHT手冊)為研究工具,用于綜合測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該測驗共有100個項目,其中含有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每個項目后面有“是”與“不是”兩個選項,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記分采用10分制,4分以下為“正?!?,5~7分“有問題”,8分以上“比較嚴重”。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29,信度比較滿意。被試在總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以班級集中的方式組織施測,在施測前由主試向被試說明施測的目的和回答問題的方式,然后分別發給他們問卷答題,時間為45分鐘,要求客觀真實反應自己的情況。共發放問卷361份,剔除無效試卷,回收有效問卷325份。
1.3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數據全部輸入電腦,用SPSS 13.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 果
2.1 總體情況 見表1。
表1結果表明,邊遠山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屬于正常,6.3%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且男女生的狀況有差別。女生中76.1%的人屬于正常,6.9%的人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男生中78.3%的屬于正常,5.7%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說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心理問題。
2.2 量表中各類傾向所占的比例 見表2。
表2表明,邊遠山區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好,心理狀況良好的在62.4%~90.7%之間。全分量表在6.5分以上的有32人,約占9.8%,表明這些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適應行為,這部分同學自從上高中以來有過打架斗毆、抽煙、酗酒等行為,并因此受到學校警告記過處分。
結果表明,在分量表中,自責傾向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有14.2%的學生屬于將自卑、懷疑自己的能力,并經常將過失歸因于自己的一類。過敏傾向的比例次之,多數同學能夠正確的看待失敗,面對挫折等問題,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常常過于敏感。學生對人焦慮和恐怖傾向也比較嚴重,都占到6.5%,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對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尖叫、動物等產生恐懼。大部分學生能適應平時的學習,且學習的時候不受外界的干擾,能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有學習焦慮,對學習有恐懼心理,無法安心學習,十分關心考試的分數,需接受為其制定的有針對性的特別計劃加以指導。在人際關系和孤獨傾向方面,比較嚴重的比例不大,絕大多數學生能比較好的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及與父母的關系,有一部分學生處理人際關系有較大的困難,需要加以引導。有一部分學生比較孤獨,表明他們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孤獨、抑郁、退縮及不善與人交往。身體有異常情況的學生所占比例也較小。學生在沖動傾向上,有嚴重問題的比例最小,2.8%的學生十分沖動,自制力較差、好動,還表現為對低刺激有反應,大多數的學生能夠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
2.3 邊遠山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 見表3。
表3結果表明,邊遠山區高中男女生在學習焦慮和恐怖傾向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表明女生焦慮水平高于男生,在對人焦慮和身體癥狀方面女生也明顯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孤獨傾向高于女生,在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無明顯差異,而且得分較低,表明在這些方面男女都有較低的焦慮。
3 討 論
研究表明,邊遠山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良好,有77.2%的人屬于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4],城市中學生心理正常的有82.7%,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占14.8%,只有2.5%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與本研究相比,邊遠山區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數所占比例小于城市,但是有心理問題的人數所占比例高于城市,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的,這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邊遠山區經濟落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導致學生對外界的不安全感,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5],這與這些地區對待男女學生的態度和期望不同,學生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差異以及男女生關注的焦點有關,男生在這一階段興趣更廣泛,也較容易滿足,而女生則不同。研究表明,學生在自責傾向上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比例最大,他們常常將失敗等歸因于自身,懷疑自己的能力。由于邊遠山區大多數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子女的要求較簡單,只要學習好別惹事就行。他們意識到,為了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讓子女過的更好,只有通過讓孩子讀書,考大學找好工作,來改變困難的局面,時常教育孩子在生活上勤儉節約,在學習中勤奮努力,體現了對子女的希望,這也正是邊遠山區的貧困生在校遵紀守法、勤奮好學的動力。所以學生會因為失敗而自責,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不相背[6,7]。有研究表明家庭內外因素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系[8,9]。
表3結果表明了邊遠山區男女高中生在各方面的差異,結果表明在學習傾向和恐怖傾向方面,女生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男生,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0]。由于山區經濟落后,人們的觀念比較保守,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比較嚴重,所以對女孩的教育不重視,女生面臨著隨時都輟學的可能,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女生學習更努力,對學習的焦慮也更高。學校給學生的影響是全面深刻的,學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以及校風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高中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重。有研究表明[11,12],學習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影響,高中的學習內容復雜、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很費勁,甚至會導致其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情緒低落、不安、煩躁,影響學習效率,損傷學生的身心健康。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膽小,而且在家受到的照顧也多于男生,因此缺乏獨立性,更易害怕,有較強的依賴性,所以對恐怖的焦慮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理成熟的差異,女生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的關注,對身體發育容易產生焦慮,需要家長和老師對她們的心理和生理給予關注,穩定其情緒,幫助她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邊遠山區女生的地位比男生低,她們與他人交往時表現出更多的害羞、自卑和退縮,所以在人際交往方面有更高的焦慮水平。本研究還發現,男生在沖動傾向上的分數比女生略高,表現出更多的反抗和過度好動,與俞國良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3]。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邊遠山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應該予以重視,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學校、班集體和個體之間三方面因素對學生的和諧教育,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源動力,因為他們在學校生活時間較長,和同學交往最多,受老師的感染最深。由于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于局部地區,對于普遍性還有待于后續的研究。中學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面臨巨大挑戰的轉折期,學生容易感受到心理壓力,也容易產生各種心里困擾,探討邊遠山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幫助其保持健康的心態,順利渡過青春期,排除心理障礙有積極的意義。對邊遠山區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方面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學生主動反思,進行自我保健,更需要社會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對山區教育的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的對他們進行正面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鄧世英,劉世湘,鄭日昌.西方有關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理論及研究綜述.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50-54
[2]陳 文[JX*1][KG-*1]心[HT6].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28-323
[3]宋傳茂,陳偉編著.心理健康診斷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207-218
[4]葉苑.貴州省農村城市中小學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19(1):90-92
[5]韓進之.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428-429
[6]葉俊杰.農村初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對策.心理科學,2001,24(3):367-368
[7]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與治療(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8-29
[8]左占偉等.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1):730-732
[9]Day AL, Livingstone HA.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stressors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J Behav Sci,2006,35(2):73-83
[10]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6,26(2):153-160
[11]胡勝利.中學生SCL-90評定結果分析及常模的建立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9):114-119
[12]陳家麟.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2,7(3):126-127
[關鍵詞]高中生;成長;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24-0028-03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指身體沒有缺陷和疾患,還指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無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內容。那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呢?1.正常的智力;2.健康的情緒;3.積極的意志品質;4.適度的反應;5.統一的人格;6.和諧的人際關系;7.個人與社會的協調一致;8.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的特征。[1]
影響人的成長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本研究選擇一名高中生作為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對象,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研究對象
張航航,1993年出生,男。2008年9月以中考全優的成績從郊區一所學校擇優錄取到市區一所重點中學重點班。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高一、高二學段),該生學業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但他認為離理想中的大學目標有差距。2010年7月張航航產生留級的意愿,2010年暑期補課(高三)他不愿參加。在高三的一年時間內,出現逃避上學、考試焦慮、有時偶爾參加考試、多次離開學校等現象。2011年6月的高考他僅僅參加語文、數學兩門學科的考試,第一次高考棄考外語和理綜。2011年9月他進入另一所重點中學復讀,2012年高考以高出一本20 多分的成績,他仍然認為沒有完全發揮水平而選擇繼續復讀。2013年高考他以570多分被河海大學錄取,步入高校殿堂。
二、案例描述
(一)案例1:高二優等生的留級風波
2010年6月底高二學期結束后,張航航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了留級的意愿,認為學得不扎實,一年后很難考到理想的大學。他的這一想法令同學、老師、家長不解,特別是他的母親堅決反對。他的父母都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2007年張航航就讀初三時父母離異。他的父親象征性地給予2萬元的撫養費后就去外地謀生,他母親在本地下崗再就業,承擔了監護撫養義務。為了張航航上學便利,他們在學校附近租了一房一廳的住房,居住條件較差,夏天很熱。由于他母親早出晚歸,工作辛苦,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所以不支持他留級,希望他能順利參加高考。
2010年7月暑期補課,張航航拒絕參加。留級意愿落空后,他出現了多次消極抵抗行為。有一次與母親爭執后,拒絕上學。在同學、班主任的勸導下,張航航回到高三課堂。然而張航航常常中餐只吃幾塊餅干,晚上拒絕母親送晚餐達一個月之久,直到晚自習后才回家吃晚飯,飲食很不規律。張航航與很少同學交往,總是埋頭讀書,有時老師講課他也不聽,獨自做題。晚飯時間有些同學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輕松一下,張航航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他焦慮、壓抑、困惑,也漸漸把自己封閉起來。
(二)案例2: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
2010年9月張航航與他母親爭執后,拒絕上學一天。2010年10月12月同學們都在如火如荼地進入學習狀態,他第二次拒絕上學,他母親把他送到學校后,他擅自離開學校到新華書店看書或者在街上閑逛,直到凌晨2點才回家。2010年10月底的一次月考,他沒有交化學試卷。2010年11月的月考,他只參加一場考試,還遲到40分鐘。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高三的最后一個學期,他偶爾回到學校參加考試,感覺不好就放棄。班主任擔心他會放棄高考,高考期間特意要求到他的考點留守,防止出現意外。不出班主任所料,第一天的高考語文、數學他正常參加了,感覺不好,第二天的高考前,班主任發現異常,打車到他家里想把他找回來繼續參加高考,但一切努力都無結果,他還是放棄了外語和理綜的考試。同學和老師在惋惜中接受了他高考缺考的事實。
(三)案例3:復讀兩次,步入高校
2011年高考缺考后,張航航選擇另一所重點中學復讀,偶爾遇見同學也言語不多。2012年高考,他高出一本分數線20多分,認為高考沒有正常發揮,繼續選擇復讀。2013年繼續高考,高于一本50多分,選擇了河海大學,步入大學的殿堂。
三、分析案例的原因
高中生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冷漠、孤獨、過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慮。張航航一個高中優等生,首先在高二結束時有留級的意愿,然后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最終復讀兩次才步入高校。針對以上案例,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張航航生活在家庭經濟拮據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崗工人。雖然母親選擇了再就業,但經濟狀況一直不佳。而他父親也時常喝酒,一些家庭矛盾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2007年張航航就讀初三時,父母離異,這些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有壓力、有焦慮、有困惑。而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低,在教育過程中不能起到主導作用。他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處于被動狀態,孩子情緒不穩時,她只能是隱忍,小心翼翼地順從,無奈地聽從擺布。當張航航與母親交流時,母親有時回答不了他的問題,跟不上他的思路,不能有效地應答,導致母子溝通交流障礙。他父親知曉他不上學雖然從外地趕回來,父子相見時心情很好,但交流溝通不暢也不歡而散。張航航很難從家庭中得到有效的引導和幫助,父母的文化素養以及親情都不能幫助他克服成長中的煩惱。家庭因素是影響張航航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二)性格原因
張航航從小學習成績優秀。雖然家庭有很多不利的成長因素,但他學業上的優勢得到同學、老師的肯定,這使得他的性格缺陷得到忽視。他性格孤僻、內向,任性、自閉、自負,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差,自尊心強。有一位家長得知他晚自習后才回家吃飯,送他一點水果,等家長走后,他氣憤地把水果砸了,這充分說明了他的自負、自閉。不能有效利用同學、老師的優質資源,使得他不得不獨立面對壓力,焦慮、困惑困擾著他,他只能孤獨前行。
(三)心理期望過高
張航航在高二下學期就思考要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他認為只要考取名牌大學,將來才有事業發展,就業好,待遇高,如果沒有考上好大學,就難以實現買房、買車等良好愿望。他的目標是清華大學,當高二學期結束時,他知道考取清華大學的愿望難以實現,就有了留級的意愿。當留級的意愿受阻時,他選擇了逃避上學、考試等極端的消極方式,情緒不穩定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高三是高中生活壓力最大的時期,月考、聯考、??嫉瓤荚囀浅B。考試后的班級排名、年級排名,有時難免讓學生有挫敗感,考試焦慮、期望與現實壓迫著每一個學生?,F實與期望的差距越大,就越有挫敗感,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理異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會出現逃避、苦悶、恐懼、失望、悲傷、煩躁、壓抑、懈怠等消極行為。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力
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重視高考的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心理建設。雖然學校也有心理咨詢室,也配備了心理輔導教師。但面對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杯水車薪。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分數,好分數才是硬道理。高中生從早晨到晚自習長時間周而復始地學習,生活單一,節奏緊張。即使有心理需求,高中生也沒有心理建設的主動性,心理調節能力有限,心理咨詢室也形同虛設,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動力不足。學校和班級在高考前的宣傳動員、高考倒計時、分數排名等一系列信息撲面而來,壓抑得學生透不過氣來。學校也沒有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作用,導致高考生以自我心理調節為主,壓抑、焦慮、困惑得不到有效的釋放。
四、應對策略
(一)重視家庭教育
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家庭成長環境,“一個問題兒童背后有一個問題家庭”。當前社會離婚率逐年上升,中國有6100萬留守兒童,這些都是一些社會問題。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導致兒童性格缺陷,因此,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即使家庭破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疏通,同時給予孩子親情,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長要提高自身修養,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教育者。
(二)要注重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據報道,現在獨生子女成為人格障礙的高危人群。性格決定命運,在生活中要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積極向上、與人為善、樂于交往的心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鼓勵學生向同伴、教師、父母傾訴,將不良的情緒宣泄出來,那學生的壓力就能減輕很多,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會“放松訓練”,進行自我調整,形成良好的性格。[2]
(三)恰當的心理期望。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期望定位越高,失望越大。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次選擇,但不是唯一選擇。高校是人生發展的一個平臺,期望定位合適,考生才有希望、有信心達到目標。
(四)學校要發揮心理建設的主導作用。高中生的壓力、焦慮、困惑普遍存在,一個強烈刺激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崩潰。學校要發揮心理建設的主導作用,定期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集體輔導。如當一個壓力來源被認定對個人有威脅時,智力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一般而言,壓力愈大,認知方面的功能及彈性思考就會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當有限的,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及個人的焦慮上,我們對問題的注意力就會大大降低,威脅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記憶也會受到影響,短期記憶的好壞是根據個體對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樣的,壓力也干擾問題解決、判斷與作決策的能力。因為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知覺范圍縮小了,思想也比較刻板、古拙,所以很難會有靈敏的反應。[3]學校要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幫助。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服務要常態化,可以利用社會的咨詢機構和心理志愿者參與學生的心理建設。
雖然張航航生涯規劃走了一些彎路,但他堅強、堅持、堅韌、倔強,遵循自己的內心維度,找回自己的平衡,挑戰自己的極限,修煉著自己的功力。他了解了失敗,更加珍惜成功。
參考文獻:
[1] 于小偉.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J].讀寫算:教研版,2014(17).
關鍵詞: 高中“學困生” 學習心理 應對策略
近年來,伴隨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急劇轉型,學生的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其中面臨高考升學壓力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引人關注,尤以“學困生”為甚?;陂L期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實踐,我對其存在的學習心理問題及如何應對等問題作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學困生”類型與個案分析
“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成績差,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即“后進生”或“潛能生”。包括兩類,一是思想型,思想認識模糊,學習無動力,缺乏上進心,學不進且不愿學,嚴重的逃學、厭學,對學習非常抵觸,甚至經常給學校和老師惹出麻煩。二是智力型,不會學習,不善于學習,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常被老師視為蠢的學生。不同類的“學困生”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之策,即“因人制宜”。因智力型“學困生”一般不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只是學習方法有問題,故本文所討論的“學困生”特指第一類。
為便于論述和理解,本文采取個案分析法。小史,男,18歲,高二學生。他以較高的中考成績考入本校,初中時各科成績名列前茅,是“三好生”專業戶。入高中后,學習成績不斷退步;自我評價低,夸大缺點,自卑、內疚;覺得生活無意義,對個人前途悲觀失望;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喜歡自己做自己的事,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也不愿意與他人過多交往,社交時缺乏自信;高一下學期期末名次退入倒數,上課常常分心,學習興趣缺乏,高二上學期更因作弊被學校處分;對老師、父母的教育、管束能夠接受,對自己的行為也深感懊悔,但無法自拔。
上述案例中的小史屬于典型的思想型“學困生”,思想的轉化至關重要。當然,首先必須明確成績倒退原因。小史是獨生子,父母經商,家庭富裕。父母忙于工作,家中經常無人,因小史之前成績不錯,所以家長對其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很少過問,平時對他也有求必應。母親望子成龍心切,但只關心學習成績,對思想道德方面很少關心。在初中,小史深受老師喜愛,在同學中有較強的號召力,因家境富裕,優越感強,表現欲強。但高中成績開始下滑,原優越感和表現欲逐漸喪失,對學習毫無興趣和信心。因其人緣和家境較好,故仍有攀比心理。他既想重樹在班級中的地位,獲得承認和尊重,但違紀后,遭到班集體的拒絕使之無法實現,又想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找到歸屬感,但自己的行為表現使這些愿望無法實現。這一心理矛盾使他內心產生劇烈沖突,并因此焦慮不安。在攀比心理得不到滿足后,就變得缺乏理智而易沖動,喜歡頂撞老師、諷刺同學、爭強逞能,習慣采取頂撞方式發泄心中憤恨以滿足非正常的心理需求。
“學困生”成因分析(小史)
經深度訪談,我了解了其家庭背景、既往表現、個體心理、同學關系對其心理變化的影響,而學習心理的變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過去的成績使其自我認知較高,進入高中后面對激烈競爭,成績下滑,學習心理劇變,逐漸失去信心,陷入畏學、厭學、不學的惡性循環。
二、常見學習心理問題
由上可知,準確把握“學困生”學習心理的變化是開展轉化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正所謂“對癥下藥”。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1.焦慮心理。焦慮指對個人的自尊心構成威脅的情境產生的擔憂反應或反應傾向。高中“學困生”的焦慮心理主要體現在對考試成績過分看重,說到底也是對自己未來前途的焦慮。高中“學困生”生活在集體中,受氛圍的影響,不自覺地將分數作為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指標,以至將獲取高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價值。部分“學困生”因之前成績不太好而擔憂,離考試越來越近,心里發虛,于是臨時抱佛腳、挑燈夜戰,但效率低下,又缺少睡眠,以致第二天頭腦昏沉,進而處于過分焦慮狀態。過分焦慮,精力分散,精神過度緊張,必然影響思維,有些狀況嚴重的還會引發煩悶、恐懼、抑郁等連鎖反應。
2.厭學心理。“學困生”無論是由小學初中時的“優等生”變化而來,還是從小學以來一直都是“學困生”,經過長時間的落后,自尊心、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感到努力或不努力都一樣沒有希望,一般都會出現厭學心理,不再考慮學習對自己、對社會的重要意義。他們會認為學習太苦、太難、枯燥乏味、單調沉悶,學習、考試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對學習會厭倦、反感,否定學習意義,意志力受挫或放棄努力,進而表現為心煩意亂,情緒波動大,時而冷漠,時而易怒,極易與老師和家長對著干,逆反心理較強??荚嚂r,他們往往飛快、胡亂地答題,答完后便趴在桌上睡覺,直至考試結束。這些均是由厭學、厭考造成的。
3.僥幸心理。主要有下列表現。一是投機取巧。他們總企圖走捷徑,希望老師考前透風押題,甚至期望考試時正好鄰座是個出色的同學,能給他們透露答案,這是潛在的作弊欲。二是無所謂的態度。近幾年部分學生是降分后錄取的,知識基礎比較差,他們抱著混文憑的念頭走進校門,求知欲不強,因而不把學習當回事,松懈懶散,考試成績很差。但精力充沛,好奇心強,經?;孟胍灰贡└?,易走上邪路。抱有僥幸心理的“學困生”往往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確的道德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易受不良事物迷惑。如有的同學明知作弊不對,但為獲得“好成績”而弄虛作假。這些“癥狀”在小史身上都或隱或現地存在著。
三、班主任干預策略
針對“學困生”存在的上述共性問題,作為班級的主要責任者,班主任應第一時間介入,進行早期心理干預,即在早期覺察診斷的基礎上,及時給予有效的溝通、咨詢和指導,將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以免心理問題惡化成心理疾病。
班主任的早期干預主要從以下諸方面入手。
1.注滿愛的談心?!坝H其師,信其道”,只有先用愛心打開學生的心靈,雙方才會理解、溝通。首先,要與小史“同感”,即“移情”或“神入”,也就是理解尊重他,“身臨其境”地深入其內心世界,走進其心田?!霸O身處地”地站在其立場了解、認識其思想與行為。如果師生之間缺乏這種理解,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并不了解自己、關心自己,就會失望,不愿與老師交流。而如果老師不理解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或談心時就可能不著邊際,無的放矢。我告訴小史:“在老師的眼中,你和其他同學是一樣的,都是老師的好學生,你們都是最棒的,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未來。老師更相信你的能力,會為你的進步感到驕傲與自豪。”由此讓他感到出現心理問題都是正常的,是成長中的煩惱,具有普遍性,不足為奇,從而緩解、消除疑懼心理、焦慮心理及對立情緒,樹立自信心。
2.家校一體,無限溝通。針對小史學習焦慮情緒背后的家庭因素,我及時與其父母聯系,多次溝通,期間進行了兩次家訪,讓他們認識到對子女有較高期望是正常的,是中國父母的共性特征,但期望過高,會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并交代,孩子一次兩次的失敗并不代表什么,發揮失常很正常,不要太在意。否則,一考試就緊張,反而發揮不好,老師絕不會因其成績好壞而對學生的態度有所差別,讓他們放心。家校溝通,讓家長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小孩的種種煩惱,如來自人際交往、學習壓力、考試焦慮、社會和家庭瑣事、不公平待遇及成熟過程中身心變化引起的緊張等,待其回家后,要關注其心理健康。更要緊的是,對于“90后”來說,最大的煩惱不是煩惱本身,而是無處傾訴、發泄造成的孤獨無助感。另外,我從家訪中得到小史成長過程中的大量信息,使以后對他的心理輔導更有針對性。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各科配合,全員育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思想德育工作僅靠班主任個人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班級各科任教師的通力配合,全員育人,實現德育的日常學科滲透。班主任首先需向各科老師通報該“學困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家庭背景、秉性、優缺點、行為表現等,使他們“心中有數”,“因材施教”。“教師的德育素質是教師的一種業務素質,是教師對德育實體的相應觀念和操作能力的總括”。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產生,都與教師的不當教育方式密切相關。諸如,個別教師不理解“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不應該是“等待加工的產品”,對優生的偏愛和對“學困生”的漠視、歧視,會使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對立情緒;鼓勵不足,慣于批評,使“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多地體驗挫敗,缺少成功的喜悅,以致因學習動力不足而厭學,等等。故而,要鼓勵任課老師與“學困生”多交流,接納和關注他們,班主任可采取導師制,制訂并落實“培優轉差”計劃。即把“學困生”分組,為每小組配備固定的任課老師作為小組導師,而任課老師將組內成員認作“干兒子”、“干女兒”,進行分層教學,讓其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心,體會到益友般的關懷,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緩解和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問題,增強求知欲。
4.營造良好的班級管理環境。首先,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要充分發揮班委會的作用,突出自主教育、自主評價、自主激勵的作用,努力培養“學困生”的自主意識,讓“學困生”由“他管”轉變為“自管”,有利于形成一種“無管而無不管”的“人人自管”的佳境,達到“會學習、會做人、會合作”的目標要求。從做好清潔衛生、進行紀律教育開始培養“學困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提高自習課的質量入手讓“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習課堂是學生自主的空間,晚自習更是他們自由發揮的舞臺。我們要注重發揮“學困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困生”自主管理、自主約束和自主復習的能力。以生為本,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山梃b愉快教育、和諧教育的經驗,減少消極評價,多鼓勵、多激勵,讓“學困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步的樂趣,愉悅的心情是預防和克服心理問題的良劑。班級工作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面向全體,慈愛寬容,分層鼓勵,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從最后一名“學困生”抓起,“一個也不能少”。真正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切實解決思想問題,營造便于自主管理的良好班級氛圍,以便“通過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達到對情意和行為的感染、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形成良好品德行為的目標”。
通過及時心理干預,一段時間后,小史同學終于勇敢地抬起頭,眼中不時閃耀著自信的光芒,學習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四、結語
“學困生”的存在,不利于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事關學生未來和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教育者特別是班主任努力提高心理認識水平,用美好的心靈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會出現“復萌”現象,我們需要以極大的毅力和耐心,以“愛”為宗旨,因人施教、因勢利導、務求實效、持之以恒,做好他們學業上的導師、生活中的父母、成長中的朋友。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鄭和鈞,鄧京華.高中生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 案例 】
學生A,在初中階段是年級第一名的尖子生,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高中。但是就在高中的第一個學期她就患上了嚴重的強迫癥。每天上學出門前她總是擔心忘記拿東西,反反復復地檢查書包,有時甚至會耽誤一個小時的時間,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總是不斷地洗手,以致無法正常上完一節課。最后這個學生的癥狀發展到根本無法正常生活的程度,被迫休學一年。
【 診斷 】
A同學的心理問題是屬于典型的強迫癥。強迫癥是強迫性神經癥的簡稱(簡寫為OCD),是指一個人重復出現并非自愿、明知不對而又無法控制的觀念、意向和行為,也就是“身不由己”。強迫癥的表現有很多種形式,如有人見到電線桿或者欄桿就數數,這是強迫計數;有的反復檢查煤氣是否關死、門是否上鎖,這是強迫檢查;有的不停地洗手打掃衛生,這是強迫清潔。
【 分析 】
強迫癥是繼抑郁癥和亞健康之后,困擾人們的又一頑癥。強迫癥多在30歲以前發病,男多于女,以腦力勞動者常見。本來強迫癥的多發人群是白領階層,但是最近幾年來,其發病年齡呈現低齡化,尤其以高中階段的學生最為突出。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高中生面臨著巨大的高考壓力,每天都要完成相當繁重的學習任務,身心發展又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這些都是引發強迫癥的典型誘因。
A同學本身就屬于強迫性人格,做事認真嚴格,過分追求完美和精確。比如她的作業總是干干凈凈,沒有一點涂改的痕跡。生活細節非常程序化,從書包的整理到課本的擺放,都有固定的模式。同時她生活刻板,不茍言笑,缺乏幽默。A同學雖然成績優秀,但是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對名次和分數過分敏感,平時做事前思后想,生怕出錯。強迫性性格的人極易患上強迫癥,而不能及時地應對初高中銜接階段的變化更是導致A同學患病。
進入高中之后,由于知識結構調整,學習難度加大,課本知識的難度和深度都比初中時期上了一個大臺階。A同學為了能保持自己名列前茅,不斷加大學習強度,一再延長學習時間,幾乎每個晚上都開夜車到凌晨。A同學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名牌大學的熱門專業,這種自我加壓的做法使她的神經始終緊繃著,沒有心情放松的時候。為了不浪費時間,她在吃飯的時候看閱讀材料,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聽英語對話,甚至上廁所都拿出隨身攜帶的卡片背單詞。
這種緊張到極點的學習方式,在老師和家長看來是值得表揚的勤奮好學精神。但是對于A同學來說,她沒有時間放松心情,沒有空閑去和同齡人交流,內心充滿了對考試和成績的擔憂與焦慮卻無法傾訴,超強的腦力勞動導致思維僵化,最終誘發了強迫癥。
【 對策 】
1?郾 注重學習方法的調整。高中三年開設的十幾門學科雖和初中差不多,但每一門學科的知識難度比初中要增大很多,對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特別是分析綜合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要求大為提高。同學們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學習方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制定勞逸結合的學習計劃,從初中階段的注重認知和背誦逐步過渡到高中階段的注重理解與應用。
2?郾 培養一定的興趣愛好。好的興趣愛好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增長知識面,調節情緒,舒緩心情,同學們可以在學習之余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以為這樣會浪費時間,只要合理安排,反而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3?郾 加強溝通,多多交流。同學們應當主動結交新的朋友,多與老師溝通聯系,一方面贏得友誼和幫助,另一方面能夠正常地與人交往,這正是破解許多心理問題的鑰匙。同時,也要多和父母交流,一個和諧溫暖的家才是同學們學習的大后方。
4?郾 積極從事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手段,更是排解憂愁,釋放壓力,全面調節心理的有力措施。高中期間的學習之路漫長而艱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學們要在平時注意鍛煉,為今后越來越緊張的學習打好身體上的基礎。同時,積極的體育鍛煉能讓同學們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作為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能很好地消除各種不良心理問題對同學們的困擾。
[附]強迫癥自測方法
強迫癥是否能采用一種簡便的方法進行檢測呢?下面就介紹一種簡單檢測方法,請你根據最近一周以內的下述情況和感覺進行評定。
評分標準:沒有評為0分;很輕評為1分;中等評為2分;偏重評為3分;嚴重評為4分。
1.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
2.忘性大。
3.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
4.感到難以完成任務。
5.做事必須做得很慢以保證做得正確。
6.做事必須反復檢查。
7.難以作出決定。
8.反復想些無意義的事。
9.注意力很難集中。
10.必須反復洗手,點數目。
11.反復做些毫無意義的動作。
12.常懷疑被污染。
13.總擔心親人,作無意義的聯想。
14.出現不可控制的對立思維、觀念。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輔導
1 新形勢下大學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1.1 大學新生對大學環境,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適應
大學新生經過激烈的高考后進入到大學生活,而大學生活以及學習環境與他們以往所經歷的高中生活學習環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學習內容、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學新生難免會有諸多的不適應,從而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迷茫的困惑,由于對學習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夠好,從而導致學生對生活學習逐漸喪失了興趣,讓學生難以從困惑的心靈陰影中走出來。
1.2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獨立意識淡薄,難以擺脫對家庭的依耐性
大學新生在情感上依舊處于對家庭極其依賴的階段,不能獨自挑戰并克服困難,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獨立的意識。面對陌生的大學生活環境,不能擺脫對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現出自我封閉,心理上嚴重的不安全狀態。
1.3 人際交往障礙導致大學新生心理上的孤獨感
大學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終日處于學習高度緊張的狀態,學生集體活動少,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鍛煉,因此當他們走入大學校園,面對形形的人和事,讓大學新生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如大學生大都是自主性學習,師生之間很少有學習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學新生難以接受這種冷淡的師生關系。同學之間的矛盾以及師生之間的冷漠,大學新生難以有效地處理好,容易導致大學新生心理上的孤獨,若得不到適時適當的引導,將對大學新生以后的大學生活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1.4 大學新生自我認知能力弱,自我價值系統受社會影響頗為深刻
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他們從對大學充滿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時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當他們走入大學,意識到大學并非如他們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給大學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失望的陰影。而大學又是云集人才的地方,曾經在高中的輝煌到了大學突然被這么多的人才給掩埋了,讓大學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知和評估,對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重塑的重要時期,網絡的發達以及物質等各個方面的誘導使得大學新生處于心理迷茫時期。
1.5 學習動力的缺乏
大學新生高中時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進入大學之后,新生的學習目標的缺失以及學習動力的乏力讓學生的學習處以一種漂移的狀態,大學新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不了解,于是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學習動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學新生前進的道路,延緩了新生前進的步伐。
2 大學新生心理困惑調適合對策建議
首先輔導員對大學新生的引導和適應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學新生與朋輩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大學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節地適應大學環境,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學后對于大學生活的適應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因此可以通過開展新老生交流活動,讓高年級的學姐學長們把自己的生活學習經驗傳授給新生,讓新生對大學生活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并能進一步增強自我的角色意識。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把大學的學習方法同時適當的途徑傳授給新生們,引導新生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學習方法,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有效地減輕學習的心理壓力,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從而不斷地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通過一些學校文化活動的舉行,增強入學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學生處、團委、學院學工辦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舉辦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給新生發放一些學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情況,進行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開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動,鼓勵同學之間互助合作,讓學生能夠在這個校園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并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際交往引導。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逐步構建一種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校園氛圍,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一種強烈的群體凝聚力,通過各類體育文藝等活動開展,促進同學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網絡。同時應該引導大學新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態度,時時刻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處處考慮到他人以及集體的利益,讓自己在校園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建立一個有效的大學新生心理教育機制,幫助新生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學生能夠健康成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關注的不僅僅是當前某個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大學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個時期的心理健康變化問題,因此學校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個動態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機制。首先對大學新生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歷史以及動態型檔案,可以為科學診斷以及通過各種合理的教育方式來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輔導提高可靠的依據。其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講座等等,讓新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所了解,從而能夠進行自我調節或者配合學校的心理問題治療。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詢工作,鼓勵新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
通過心理輔導,引導新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增強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調節能力,構建大學新生長期的人生奮斗目標。首先心理輔導員應該引導新生重新構建自己的學習目標,由從前的被動讀書為了升學過渡到主動讀書為了求知,通過對自我能力的準確定位,挖潛自己的潛能從而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同時可以讓新生參與一系列的心理學講座等,在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方面給予新生一個正確的指引方向,預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會黑暗面的影響,讓新生學習自我選取人生觀,調整自我的價值觀,從而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堅瑞.淺談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不適原因及對策[j].絲綢之路,2009(16):108-109.
[2]賈玉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11):91-92.
[3]劉欣.當代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困惑及其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9(6):688-689.
一、當前中職生的特點
(一)心智不夠成熟,身體生長發育快
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在教育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容易叛逆的一個階段。
(二)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絕大多數中職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成績處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心理自卑,自信心不足。
(三)行為習慣較差,自律意識不夠強
由于學習成績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鼓勵,往往情緒低落,自暴自棄,甚至沾染了某些惡習。
(四)農村生源占大多數,成分較為復雜
通過調查筆者所在學校學生,有近90%的學生家在農村,有4.1%的學生來自于單親家庭或是孤兒。
二、中職學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
養成教育是通過素質教育的途徑實現對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向度意識。主要內容是:
(一)紀律行為的養成教育
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各種有效的教育活動,要保證各種教育手段的正常實施并產生應有效應,必須以紀律作保障。
(二)基本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中職學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現在道德修養的缺乏,這會對學校管理造成阻礙,對學校形象造成較大的影響。
(三)理想目標方面的養成教育
理想目標是每個社會成員從事各種活動的動力源泉,更是中職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支撐。
三、中職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基本對策
好習慣是加速器,是助人騰飛的雙翼;壞習慣是枷鎖,是難以掙脫的羈絆。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一)明確學習目標,提振學生學習信心
中職生一入校,學校就應該通過主題班會、展板宣傳、優秀畢業生事跡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有定位,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建章立制,使學校的養成教育規范化、長期化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有相應的行為規范,讓學生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有規可遵。學校應根據中職學生特點,加強制度建設,在已有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制度的基礎上,制定《學生一日常規》《學生請銷假制度》《違紀學生處理規定》等制度。
(三)從小處著手,促學生良好習慣養成
中職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教育要著眼于培養學生養成一生受用的品質和習慣,從學生當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入手,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行為習慣教育。如針對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問題,開展課堂紀律集中整治行動,經過集中一段時間整治,使學生逐漸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氣,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生精神家園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不斷凝聚學校發展的正能量。要按照“每月一主題,每周一活動”的要求,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各項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活動。
(五)密切家校聯系,形成育人合力。
周末學生管理教育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學校要重視與學生家長多渠道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讓家長參與到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來,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向上思想的形成。
對中職生而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以后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和吸引力,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