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心理調適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醫教協同;心理健康;情緒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22-0016-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可持續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業成績的提高不能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這不僅需要廣大學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重視身心素質的發展,還需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身心負荷情況,提供健康促進、問題預防和疾病轉介等不同層次的健康服務。
相關研究發現,情緒問題是高中生最為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進一步探索適應高中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服務模式,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在黃浦、楊浦、浦東、閘北四區抽取了12所高中50%的高一、高二學生(3814人)為研究對象,試點 “篩查―評估―分類干預”全流程的醫教協同健康促進工作。
一、調查發現
(一)2.22%的高中生存在情緒問題高風險,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心理預防服務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陳問卷(“長處與困難問卷”“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自評量表”)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篩查。發現其中有546名(14.32%)高中學生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評估,看是否需要在學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為其提供更專業的心理問題預防服務。
在獲取學生和家長的知情同意后,514人接受了一對一的簡明兒童國際神經精神訪談。最終發現高一、高二年級有心理問題高風險性學生154人(4.07%),涉及抑郁、焦慮、應激等各個方面。其中,約一半人存在焦慮或抑郁問題高風險(84人,占總樣本的2.22%)??梢?,情緒領域的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是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
(二)高中生焦慮類情緒問題進應和抑郁類一樣受到高度重視
由于抑郁類情緒問題干預不及時可能會轉化為自殺等惡性事件,受關注度更高。但本次評估發現在焦慮類、抑郁類情緒問題高風險的學生中,單純抑郁類高風險學生26人(31.0%),單純焦慮類高風險學生45人(53.6%),焦慮-抑郁合并類高風險13人(15.4%)。這反映出高中生有焦慮類情緒困擾的現象更為普遍,且表現形式更為多樣。焦慮類情緒問題不僅會損傷學生本人的身心狀態和社會功能,而且長期承受焦慮類情緒帶來的壓力感也會讓學生處于易激惹狀態,也可能會轉化為傷人、殺人等惡性事件。因此,焦慮類情緒問題的健康促進應和抑郁類一樣受到高度重視。
(三)焦慮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可從提升自信與避免創傷性事件兩個角度入手,問題預防需要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男生
數據顯示,焦慮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可以從提升高中學生自信心、自我價值感,塑造開朗、外向的性格等個體發展角度入手,也可以從營造互幫互助的支持氛圍、提升父母婚姻和睦度、推薦由父母親自撫養、避免學生遭受暴力虐待、關注學生失去親朋的情況等環境調整的角度入手。
在廣泛性焦慮、軀體化、分離焦慮、社交恐懼、學??謶值雀黝惤箲]情緒中,男生的焦慮情緒主要集中于學??謶址矫?。而性格內向又對焦慮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在焦慮類情緒問題的預防工作方面,需要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男生的情況。
(四)抑郁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應針對各類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抑郁問題預防需特別重視哀傷輔導
總體而言,抑郁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可從提升自我價值感、加強環境中提供幫助的支持性程度入手。但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抑郁情緒有主要影響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因人而異地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數據顯示,失去親朋這項因素對這些學生的抑郁程度有顯著的影響力(=0.426,t=2.26*)。可見,失去親朋的哀傷輔導應成為抑郁類情緒問題預防的抓手。抽煙喝酒的頻率可作為教師、家長觀測高中生抑郁類情緒變化的外顯指標。
二、工作建議
(一)建立“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層立體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本次研究的數據表明,面向全體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本次SDQ篩查數據優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但即使是這些心理健康工作優秀校,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評估出有各類心理問題的高風險性。有“問題預防”需求的學生群體并不會因學校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的實施而完全消失。而且由喪失親朋和暴力虐待等負性生活事件引發的情緒問題也不適合通過面上的工作進行。此外,近些年高中亦有個別學生經醫院診斷確實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這些學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已經超出了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能力與職責范疇。因此,為了讓所有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能接受適應其真實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建立“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層立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二)普適性的心理健康促進課程與活動宜覆蓋高中三年
上海的高中一般只在高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高二只有部分學生能選修心理課程,全校學生都能參與的心理健康活動就更少了。缺少了課程與活動這兩個心理健康宣傳與促進的主陣地,學生與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與支持性必然會有所下降。其實,心理健康活動課不是一門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學術類課程,而是一門以體驗、感悟為主要手段,以宣傳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健康促進課程。因此,普適性的心理健康課程與活動有必要像體育、體鍛課一樣排進高中三年的課表(各年級的課時數可以有所不同)。讓每一個學生在高中三年都有機會一邊增加學識一邊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實現可持續地全面成長。
(三)情緒健康促進工作宜將情緒調適課程和自我認同課程整合實施
本次研究發現,無論是對于所有學生,還是有情緒問題高風險的學生,自我認同度高(自信、自我價值感高)都是顯著的保護性因素??梢姡瑢τ诿嫦驅W生的情緒健康促進課程,其落腳點不應局限于了解、探索常用的情緒調適方法,而應結合合理歸因,認知調整等方式在情緒調適的同時提升自我認同度。讓女生在情緒的變化過程中更多地積淀對自己能力的積極評價,讓男生在情緒的變化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評價。在情緒轉化與自我認同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提升高中生情緒彈性與抗逆力。
(四)情緒問題的預防工作應以建立協同關注學生生活重大變故的網絡為基點
本次研究發現,高中生易患的抑郁類問題主要是由生活事件引發的抑郁發作,而心境問題與喪失親朋和暴力虐待的負性生活經歷能顯著提升多數高中生患情緒類問題的風險性相對應。但學校的心理教師并不能及時掌握全校學生是否曾經(或正在)經歷負性生活經歷的信息,往往會錯失情緒問題預防的先機。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區―家長―老師―學生心理委員組成的協同關注網絡,及時發現高中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使學校心理教師能及時了解、專業跟進,以降低其因不能正確處理負性生活事件的打擊而罹患情緒類問題的可能。
(五)以生態―系統的視角改善成長環境,才能幫助高中生從根本上化解情緒困擾
根本性地改變高中生的情緒困擾,必須要從生態―系統的視角對其成長環境進行全面改良,提升支持性和包容度。當前應以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建構適宜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社會氛圍。決不能再走僅靠心理教師孤軍奮戰,其他人袖手旁觀,甚至不斷給學生加壓的老路。
綜上所述,醫教協同視角下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以“篩查―評估―分類干預”為主要的工作路徑,包括“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個層次。在各層面的具體工作中,宜根據高中男、女生的不同特點有所側重。學校、家庭、醫院、社會要真正肩負起增進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職責,共同營造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成長環境,攜手提供滿足各類學生需求的多層服務體系。
21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敢于冒險,敢于探索,善于競爭,善于合作,富于創造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這些品質無一不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就是要求中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素質全面發展,中學生素質發展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質教育的歸宿。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等方面的認識和處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前途的看法,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庇纱丝梢?,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部門政教處,要努力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就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學校心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據報載,現在中小學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方面
14%的小學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厭學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學者100%,但愿意學習者不到10%;考試方面
普遍存在考試焦慮、考場恐懼和認知變態現象;情緒意志方面
33%的小學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緒波動性大,42%的小學生、51%的中學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生活適應性方面
相當一部分因嬌生慣養致使其依賴性強、不會勞動、不會自理,缺乏自立意識和生存能力;人際關系方面
10%的小學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著交往上的障礙,缺乏責任意識與合作精神。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遠不止于此。,由于心理異常而引起的心理疾病現象,如抑郁癥、強迫癥、疑病癥、神經衰弱、青春期精神分裂癥或癔病,也均呈逐年上升態勢。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對新時期的學校各項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戰。
二、如何搞好學校的心理工作
幾年來,學校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比如從上學期開始專門設置心理咨詢室,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在網上開通心理熱線等,我認為還應該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要求班主任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心理活動
不把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出、列入課程計劃,而是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來進行,是這一途徑的特點。新生入學時的“始業輔導”、畢業時的升學就業輔導也屬于這一類。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輔導與班級、團隊活動以及學校的其他例行活動結合在一起,便于發揮這幾項工作在統一的育人活動中的整體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仍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讓心理輔導被班級、團隊的日?;顒铀娑鴨适ё约旱奶厣?/p>
2.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學習輔導是輔導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結合學科教學來進行的。 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于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于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近年來,已有中學小學教師在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社會等科目中嘗試滲透心理輔導,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3.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有些小學開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于心理輔導的精髓在于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么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三、學校心理工作的目標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
高中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生理與心理、心理與社會關系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容易產生種種心理矛盾及沖突,提升高中生的心理自助能力成為解決心理問題的現實選擇,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有效方式之一。針對高中生心理自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多數停留在文獻綜述、理論性探討、積極性呼吁、操作方法和途徑籠統性建議等方面,強調由外力滲透強化自助意識和能力,很少研究如何通過個體自助核心思維的形成,從而指導自我自主操作,并充分發揮心理自助的功能,真正實現高中生心理自助的目標。鑒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學習領悟能力以及具備一定的哲學知識,筆者嘗試探索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高中生構建心理自助模式,促使其主動調和自身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的矛盾,逐漸走向身心全面發展的和諧狀態。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近年來,有意識地訓練新的思維、感受模式和積極品質成為心理自助科學化新的研究趨勢。積極心理學是在消極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和更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潛力、動機和能力等,幫助人們尋求和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與途徑。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立足“積極”, 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積極品質和挖掘人的潛力上,展示了一種開放、客觀、發展、主動、積極的理念,將這種理念應用在高中生有意識的調節自身情緒、改善心理問題的行為和活動中,有利于高中生新型心理自助模式的形成。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中生心理自助的意義
高中生心理自助是有意識地改變和自我成長的過程,積極心理學的引進將為高中生的心理自助系統注入核心力量,促使高中生在心理自助結構的系統化方面實現了以下三大突破:
(一)強化思維訓練,堅持思維外化與內化思維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助人自助,圍繞“助人自助”,貫徹落實“全員參與、全體受教、全面鋪開、全程實施”的“四全教育”思想,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心理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學科滲透、校園文化滲透等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能力。在心育過程中,仍可能存在活動內容涉及面廣而不深,老師家長的輔導能力良莠不齊,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分享程度難把控,化鞏固后續教育不到位等問題,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影響活動由外而內的滲透效果,無法真正達到高中生心理自助目標。積極心理學正好補充這種缺陷,從核心層面由內而外地指導個體解決心理問題,最大限度激發高中生的自主性、積極性進行自我探索,在已有條件基礎上,根據問題解決的需求創造整合條件,在實踐和反思中不斷構建高中生以思維外化行動和以活動內化思維并重的心理自助系統,完善心理自助系統的自我預防和干預功能。
(二)健全思維機制,堅持科學操作與經驗指導并重
除少數的障礙性問題,高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學習、人際、情緒情感、青春期困惑、自我意識、應激性心理等不適應引發的發展性問題,而發展性問題若沒有得到科學、合理、及時的疏導,易演化成障礙性問題。心理困擾存在個體間差異性、個體問題階段性、同一問題動態性等特點,這就對高中生的心理自助提出較高的要求,出于高中生年齡和心理不成熟,碰到心理問題時,心理自助容易局限依賴于自身零散有限的知識儲備、社會經驗、能力條件,若無法快速解決問題易手足無措、處于不良情緒狀態中。嘗試引導高中生學習并運用積極心理學處理自我心理問題,依照“開放接納――客觀看待兩面性――挖掘并整合轉化條件――積極行動實現轉化”思考方式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式,使得心理問題的解決有理可依、有章可循,促進高中生心理自助從重視問題解決方法向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機制的過渡,實現高中生心理自助實現經驗化向科學化的突破。
(三)深化自助內涵,堅持光明升華與黑暗轉化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力、物力不足與學生心理幫助需求大之間的矛盾劇烈,要實現總目標只能以學生心理自助為主渠道,而學生的自助通常只關注自己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只注重預防與干預黑暗面,認為沒有心理疾病與心理問題就是實現心理健康的目標,這種取向是片面的、保守的。在積極心理學的導向下,個體除了黑暗面轉化外,還有光明升華,在面對事物光明面時嘗試以開放的心態接納,看到光明中黑暗的一面,并尋找守住光明的條件,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止光明向黑暗轉化,以求在良好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同時在黑暗轉化和光明升華過程中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發展綜合的技能,增強個人責任感。只有光明升華與黑暗轉化并重,才能最大限度幫助學生挖掘潛能、發揮自助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構建
在實際操作中,要形成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自助模式,將此積極理念自如應用在自助實踐中,實現從有意識訓練到自動化運作的飛躍,高中生就要圍繞“自助”這一“行”, 展開“知、情、意”相應的探索、學習與運用。
(一)加強探索,客觀評價,整合資源――為“自助”明“知”
立足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認知”要素,具體就是高中生要知道為什么要心理自助,要怎么樣才能實現心理自助。而基于積極心理學,高中生主要學會客觀認知事件和自我。
第一,看待問題由單一向多維轉化。要尋找看到事物黑暗或光明的另一面,必須從行動的價值性出發,行動具有體驗、成長、結果三重價值,也就是說可以從是否有愉悅體驗、是否收獲成長、是否有實現成功等三個角度去評判一事物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僅憑事物的表面意義去判斷其積極或者消極,光明或者黑暗。
第二,整合資源由所有向所需轉化。事物兩面性轉化的條件是行動實施的資源保障,個體可以嘗試運用逆向思維法,假設兩面性要轉化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并羅列出來,根據最小努力原則進行排序,標明哪些條件具備即可最快實施轉化?;貧w個體自身的條件,系統客觀評估自身知識結構、操作技能、心理狀態、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和性格能力等,以及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財力,根據轉化所需的條件在自身條件系統中尋找匹配的,或者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在自己已有資源基礎上再造適合的資源,最大限度為心理自助提供資源服務。
(二)注重調控,適度體驗,營造心境――為“自助”創“情”
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情感”要素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高中生應該加強對自身的心理環境和外部條件的體驗進行適當管理和調控,使之合理化、積極化,有利于發揮“情感”對自助行為地強化、調節、感染等功能。
第一,情緒體驗由感性向理性轉化。個體對事物的看法直接影響到個體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高中生具有沖動、感性等特點,任何事情的發生,高中生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以合理的信念替代不合理的信念,在接納的過程中不反對帶有負面的情緒,而是強調對事件的評價與認識適當化,情緒反應適度化,不能絕對化。個體在具備合理情緒的基礎上,還應該學會強化自身積極情緒體驗和培養自身如感恩、寬恕、智慧和樂觀等積極人格特質,有利于減少不良情緒的困擾,促使個體以積極心態開放地接納任何事情,并實現高中生情緒情感體驗的良性循環。
第二,支持系統由靜態向動態轉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維護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自己、朋輩同伴、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學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以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等,而在通常情況下,高中生的心理自助主要是發揮自身的能力,較少主動將其他層次的幫助納入自助體系,其他層次的處于靜態,只有在學生心理問題外化為行為問題時才施加干預。高中生個體可以通過心靈游戲“我的重要他人”、“我的支持系統”進行自我探索,明確自己的支持系統,主動激活支持系統,根據自身問題選擇適合自己性格、能力和反應習慣的支持系統,有利于樽約禾峁┪鎦手г、精神支持、經驗知識幫助等,提高對自助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自助效果。
(三)明確需要,引起動機,激勵自我――為“自助”設“意”
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下引發的”,因此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的“意志”要素要依托人的需要、動機和目標,才能使自助行為在困難中得以持續進行。
第一,動機驅動由外部向內部轉化。大部分高中生尚處于依賴性自尊和自控力不強的階段,需要外部給予強化和激勵才能產生行為動機,而依靠外部驅動無法產生可持續的行動力,只有激發內部動機才能為行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依據自身興趣、愛好、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需要,高中生學會設置誘因驅動內部動機,例如全方位地為自己行為目標找出完成它的至少5條以上的理由,并且盡量使每一條都能讓自己心動,從而激發自我擺脫心理困擾的渴望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斷激勵自己,挖掘自我的潛能,改善自身心理問題,獲得自我成長和發展,提高自我幸福水平。
第二,目標設置由模糊向清晰轉化。目標設置理論認為外來的刺激(如獎勵、工作反饋、監督的壓力)都是通過目標來影響動機的,而且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高中生心理發展存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設置目標常出現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操之過急的心理,目標大而模糊,常在行動過程中困難重重,目標目標設置應從自身客觀實際出發,例如對自身各項自助資源的客觀評估和可挖掘潛能的預測,同時通過目標倒推法,以時間或事件為線索,將行為目標細化為清晰的、可操作性強的小目標,有利于減少心理挫敗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激勵自己朝著每一個小目標不斷前進。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高中生心理自助模式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個性化的循環模式,遵循“行動與體驗”、“反饋與反思”、“調整與再行動”的螺旋上升的思路,從“知、情、意、行”層面提升高中生個體自助的內核力,從而推動高中生自主構建適合自我的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自助模式。
參考文獻:
[1]肖漢仕,中小學生心理自助、互助意義與要求探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1).
[2]廖正峰,略論實施心理自助疏導法的原則[J].基礎教育,2002(1).
[3]廖正峰,試談實施心理自助疏導法的技法[J].教育理論探索,2002(3).
[4]王通訊,積極心理學的成功藝術[J].中國衛生人才,2006(10).
[關鍵詞]心理健康 職高生 普高生 自尊應對
[作者簡介]黃素蓉(1968- ),女,四川武勝人,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教育;張妍(1981- ),女,四川攀枝花人,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學;高曉東(1961- ),男,四川綿陽人,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校教育。(四川 綿陽 62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2013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流行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YB231)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0-0070-02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欠缺。職高生面對復雜的自身問題和社會環境,容易產生較強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高中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不穩定,他們很容易受到內、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問題。加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應對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比較普高生與職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教育工作者掌握普高生與職高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做此調查研究。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尊和應對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因此,我們從自尊和應對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調查。自尊(Self-esteem)是個人要求社會、集體和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榮譽的心理傾向。應對是個體在面臨壓力時為了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努力的過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個體在應激環境或生活事件中,對該環境或事件做出的認知評價,以及認知評價之后為平衡自身的心理狀態所采取的措施。有研究表明,自尊與應對方式之間是一種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復雜關系,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關聯。個體自尊水平的高低對應對方式的選擇有著極大的影響 。國內有大量關于青少年自尊與應對方式的研究 ,但對普高生與職高生的比較研究還很少。本研究對職高生與普高生自尊、應對方式的情況進行比較,為兩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依據,對于促進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了四川地區5所職業學校、3所普通高中高一、高二、高三的學生共125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被調查者集中,統一發放調查表,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調查者自填量表,統一收回。剔除無效問卷,有效被試普高生616名,職高學生526名。
2.研究工具。一是自尊量表采用SES量表。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被試者直接報告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分五級評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二是應對方式測量采用肖計劃等人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共有62個條目,6個分量表。分為6個因子:解決問題、求助、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在6個因子的基礎上又分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種應對方式,成熟型應對方式包括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包括自責、幻想、退避3個因子,合理化為混合型應對方式。
3.統計方法。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二、研究結果
1.普高生與職高生自尊與應對方式及各因子的差異顯著性檢驗。T檢驗表明,普高生(35.22±5.16)的自尊得分高于職高生(32.51±5.41),差異顯著(t=8.651,p
2.普高生與職高生自尊與應對方式的性別差異。T檢驗表明,普高男女生自尊分數顯著高于職高男女生,除了在幻想和求助應對方式上女生無顯著性差異外,職高男女生應對方式各項得分都高于普高男女生,都存在顯著差異(見71頁表1)。
3.文、理科普高生與職高生自尊與應對方式的差異。T檢驗表明,文、理科普高生與職高生在自尊與應對方式各個因子上都有顯著差異。文、理科普高生的自尊得分均高于職高生,文、理科職高生的解決問題、求助應對方式得分高于普高生,但同時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低于普高生(見表2)。
4.城鄉普高生與職高生自尊與應對方式的差異。T檢驗表明,城鎮普高生自尊得分顯著高于城鎮職高生,除了在幻想和自責應對方式上鄉村普高生與職高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外,各項應對方式職高生的得分都高于普高生(見表3)。
普高生與職高生自尊與應對方式的比較分析表明,除了鄉村普高生自尊得分低于職高生外,男女、文理普高生的自尊得分都高于職高生。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長處、價值、重要性等方面總體上的評價。這說明相對于職高生來說,大多普高生對自身認識和評價較為積極、樂觀,比較自信。因為成長環境的因素,鄉村普高生與城鎮學生相比,會產生自卑心理,使他們對自我的認識不足,自尊得分較低。
應對方式的使用與自尊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大量研究發現,自尊較高的人更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他們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較善于處理各類事務。從總體上看,雖然普高生的自尊得分高于職高生,但是職高生的問題解決、求助應對方式得分高于普高生,但同時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低于普高生。而黃希庭等人對中學生被試進行的研究結果認為,高自尊的學生較少采用自責、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而傾向于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成熟型的應對方式。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重視普高生、職高生自尊的培養。自尊關系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個體自尊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其行為、認知和情感狀態。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的優點,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缺點,能夠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學??梢酝ㄟ^開展課余活動,或者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來提升學生的自尊,增強其自我價值感。尤其對于職高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而言,更有必要通過應對方式的訓練提高其自尊水平。
2.開展應對方式的心理訓練。高中生處于心理的“第二次斷乳期”,社會的高考改革、學校的應試教育、家庭中父母的期待、同伴的友誼與競爭等,這些學習與生活、個人與家庭、生理和心理、現實與理想等方面的問題給高中生帶來了很多心理壓力。此外,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又會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如低年級的入學適應問題、中年級興趣發展和學業定位問題、高年級升學與就業問題,都需要高中生去應對。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時期,這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以后的求學、求職、求偶等。因此,面對這個發展中的群體,教師、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細致入微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學生所處的心理沖突氛圍中,訓練學生面對壓力、挫折時使用問題解決、求助等積極應對策略;在實際生活中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自我調適;同時,也要訓練學生如何在特定的情形下,正確使用發泄、幻想、退避、忍耐等應對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和調適。
[參考文獻]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黃希庭,余華,鄭涌,等.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1).
[3]肖計劃,李晶.青少年學生不同個性的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6(5).
[4]岑延遠,鄭雪.大學生成就需要、自尊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2).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6]沈曉紅,黃麗,祝一虹.大學生應對方式的若干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
一、健康情感培養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情感體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逐漸趨向成熟,但又有明顯的文飾、內隱、曲折的性質。情感特點由初中生的半外露、半隱蔽狀態轉向“閉鎖性”狀態,不輕易吐露真情,自我意識、自我表達能力明顯增強,美感更加豐富,理智感發展較快,同時,心理發展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很大。在目前形勢下,社會上各種不正之風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悲觀厭世人生觀、權力意志人生觀無時不在影響著他們。調查表明,高中生既有迫切要求發展個性的現代意識,又有國家意識淡化、集體主義精神減弱的現象;既有講求實效的務實精神,又有缺少人生遠大目標和理想的問題;在前途和職業的選擇上,相當部分學生希望“能上名牌大學”“將來能出國留學”“工作輕松、效益好”。針對高中生的情感現狀和心理特征,我們有責任通過積極有效的途徑,向學生灌輸科學的人生觀,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良好的品德,提高對不良影響的抵抗能力。
二、健康情感培養的策略和途徑
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健康情感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完善教師形象,重視表率作用
班主任要成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中學階段的學生喜歡學習,善于模仿,而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頻繁,其言行對他們影響最大。因此,班主任必須確立美好的自我形象,起好表率作用,以崇高的敬業精神、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熱愛學生的真摯情感以及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用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去征服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卑嘀魅我宰陨淼那楦行摒B、良好的行為和美的情趣去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創造一個情感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敞開心扉,吐露真情。在師生關系融洽的前提下開展健康情感培養的教育,才會達到預期目標。
2.加強傳美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道德情感是組成品德結構的心理成分之一,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其核心就是社會責任感。中學階段是道德感、自我意識逐步成熟的時期,但發展不夠平衡,從社會環境來看,也是矛盾重重。在校接受集體主義、傳統美德的教育,在社會上受不正之風影響,在家庭中不少家長對子女教育與自身言行也有較大反差。
筆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把黨和國家對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人生觀等方面的要求,加以科學地組織,通過一定的教育形式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要求,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理想,引導他們確立適當的抱負,逐步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教育實踐中,結合“感動中國”的英雄事跡,進行人生價值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人生目的有崇高、進取與平庸、卑鄙之分,從而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結合“希望工程”捐書、捐款活動,開展“獻愛心”的教育,讓學生體驗由關愛他人、幫助他人而產生的愉悅情感;利用軍訓、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為社會盡責的愉悅,從實踐中理解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3.利用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
高中生有一種積極向上、自我完善的心理狀態。但由于人格發展尚未成熟和完善,在情感上往往表現為積極和消極的雙重性。班主任應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心靈的火花,點燃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們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其內在的積極性。剛進高中時,學生在學習上、思想上、情感上還沒有完全適應。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出現了“紅燈”。在這種時候。我們及時召開學生大會、班會、家長會,請有關專家進行初高中銜接教育,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弘揚正確的生活態度、積極合理的為人處世方式、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班內將全班每一位同學最光彩的一點“定格”在教室“閃耀之星”的欄目里,向同學展示。向家長匯報,使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處于一種積極的情感交流氛圍中。在這樣的氣氛中,師生一起總結,樹立榜樣,分析不足,提出目標,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
4.創設美的情境,陶冶美的情操
美感是一種審美情感。運用藝術的美,再現我們所要實施的教育內容,通過音樂、舞蹈等多種手段,寓教于美,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藝術欣賞中接受教育。筆者首先結合班級文化建設,精心布置教室環境:講臺上方是莊嚴的國旗,兩旁是簡潔易記的班訓,墻上是給人啟迪的名言警句、書法作品,后墻是榮譽園,桌上是統一制作又體現個人特點的座右銘及奮斗目標,使整個教室環境優美、整潔、寧靜、高雅。人們一進入教室就有一種催人奮進、令人愉悅的感受。其次,利用班會課進行書畫講座、音樂欣賞、攝影展覽,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利用節假日、春游、秋游,組織學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愛祖國、愛自然的情感。再次,結合“丁中形象大使”的評選,推進禮儀規范教育,使語言美、體態美、服飾美形象化,增強感染力,讓學生在美的感受、美的熏陶中產生追求美、創造美的情感。通過多種渠道,潛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靈。
5.豐富情感經驗,提高耐挫力
現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呵護中成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感情脆弱。但是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體驗快樂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傷感、羞恥感、痛苦感,豐富學生的各種情感經驗。如:在運動會、藝術節等學校大型活動后及時開總結會,為取得成績的同學慶功,讓他們感受進步的快樂、成功的自豪,特別是為集體拼搏的榮耀感。當然,也有同學體驗到失敗的痛苦、挫折的悲傷,此時,班主任特別要注意正確引導。
6.調適不良情感,糾正錯誤觀點
在健康情感培養過程中,還要幫助學生分清“自尊心”與“虛榮心”、“自豪”與“自傲”、“羨慕”與“妒忌”、“友情”與“義氣”等不同心理品質的是非界限,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涵養謙遜的品德,學會多角度、全方位看問題,學會用理智駕馭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對學生中出現的片面的、過激的、消極的不良情感,如:“追星現象”“早戀現象”“網癮現象”“校園大款(佬)現象”,要善于疏導,通過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認識、審美情趣,使學生以自己適度的節制和升華來消除不良情感,而不是靠簡單的禁、堵。
總而言之,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只有通過教育者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成為符合時代要求、具備健全人格的一代。
參考文獻:
[1]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與輔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8.
結束了高中生活進入大學,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和新的校園,感覺一切都是新的、陌生的。環境的新舊交替,情緒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波動,這時他們心理上最需要的是使情緒盡快穩定下來,去適應新的環境,進入新的角色。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適。一是營造熱情周到的人校環境。學生一踏進校門就能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到來作了精心周密的安排,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從而消除因陌生所產生的不穩定情緒。二是重視與學生的第一次接觸。第一次交談或接觸時一定要和藹可親.坦誠相見,使學生(家長)從老師有聲或無聲的語言中,聽出或看到希望,感受到學校的關愛、老師的熱心。三是認真組織好人學教育。如學校情況介紹、校紀校規學習、專業介紹,軍訓、參觀、校園勞動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熟悉學校,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從而消除孤獨感。四是開展新老同學聯誼活動,了解校園生活,感受到學校生活的融洽,積極向上。五是開展談心活動。老師要和新生談,同學與同學談,談學習,談理想,談人生,談未來,包括談校園生活等,通過談心,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的思想距離,可以使同學之間增進理解,增進友情,從而使新生思想情緒穩定、輕松,以便更好
地投人學習和生活。
二、樹立理想和目標的需要
考上大學是每一個高中生夢寐以求的事,這也是他們的一個理想,但這一理想更多的是為實現人生自身價值和更遠大的理想打基礎作準備。學生升人高中學校后,其理想也會相應地進入較高的層次,對人生目標、人生價值的追求更趨于具體化。但由于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差和矛盾:有的或是為沒能進人更滿意的重點中學而苦惱,或是因自己學習為家庭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而感到不安,這就表現出了他們對樹立理想、確立目標的需要。針對這一需求應進行有效的調適。一是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三觀”、“三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了解他們的“難點”、“疑點”、“興奮點”,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二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加“青年志愿者”行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祖國特別是自己的家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知識科技對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社會對掌握知識技能的人才的迫切需求;感受社會充滿愛的溫暖,從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組織討論會、演講會、報告會,使他們從中接受教育,受到啟迪,矯正認識,學會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判斷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樹立起遠大的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三、增強自我意識的需要
獨立意識迅速發展,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急切地要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理解是高中生較為普遍的心態。當他們顯露出這種需要時,老師一句及時的問候和鼓勵,他們會激動萬分,進而進發出更大的熱情。相反,則易產生消沉、冷漠的意識。因此,學校和教師要盡可能地多給他們創造機會和條件,以滿足他們正常的、健康的自我發展意識增強的需求。一是為學生提供認識自我的舞臺和機會。如舉行詩歌朗誦、講故事比賽、辯論賽等,讓他們盡情地展現自身的才能,看到自己特長,發掘自己潛在的能力。二是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如語文課設課前三分鐘演講,政治課對同學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三是積極支持和指導學生創辦各種社團、協會組織,放手大膽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維護自尊心的需要
高中生由于當前所處的特定時代及自身發展所處的特定階段,決定了其在入學之初往往會面臨如下困惑。
(一)人生價值理想選擇的困惑
理想與人生價值的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傳統的單一價值觀和理想選擇因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面臨挑戰?;诖?,廣大高中新生在諸如“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我未來要做什么樣的人”等理想、價值問題上面臨困惑。
(二)因缺乏自主力而產生孤獨無助的困惑
當下高中生大多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前中期,且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學到初中,為了升學進入重點學校,進而以后進入名牌大學,家長們包攬了幾乎所有的家務,許多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步入高中后,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離開父母、寄宿學校,生活上便沒有了依賴,遇到小小的生活問題,往往就會束手無策。另外,由于升學或者分班的緣故,此前在初中時期建立的師生關系和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必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環境和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面孔,這同樣會使他們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三)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于高中新生在入校后必將面臨如上所說的位次上的“重新洗牌”,許多新生自然地會出現自我定位的困惑。如果老師(嚴格地說是班主任)不加以疏導解惑,就將會嚴重影響部分同學的學習生活,因此應引起新生班主任的足夠重視。
(四)心理上的困惑
高中新生處于青春期,其心理素質發展變化迅速,自我獨立意識、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明顯,但高中新生的學習生活恰恰不利于這種轉變的順利進行。許多同學學習的自尊心極強,卻偏偏遇到強手;許多同學自我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卻偏偏被學校和老師“牽著鼻子”走;從部分同學自信心的確立方面看,因城鄉素質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在進入城市中學后,感覺自己許多方面的素質遠遠不如城市同學,這使他們往往在擁有諸多特長的城市同學面前自慚形穢,從而出現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以上諸因素的存在使許多高中新生出現明顯的心理困惑。
二、班主任應該注意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一般而言,新生的班主任通常是對新生進行個體教育的最恰當人選,這主要是基于班主任所擔任的角色和工作性質而言的。首先,新生班主任通常是新生進入校園見到的將與其高中生活密切相關的第一位老師,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很容易對這個“第一位老師”產生信賴感,形成新環境下的親和力;其次,許多學生家長往往在語言、行動上表露出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托付給班主任管理的意愿,因而學生往往會從家長與班主任的互動與交談中產生對班主任權威的心理認同。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體會,我認為做好新生班主任工作有幾點共性的東西,即行動上的兩個“務必”和方法上的兩個“抓手”。
(一)兩個“務必”
1.務必盡快融入新生群體,以幫助學生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斷乳”。這是一個不算新的話題,但很重要。入學初,班主任應盡快了解和研究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身體狀況、思想品德等基本情況,如可利用新生入學班會了解學生行為表現,通過學生履行報道手續的辦理過程觀察其做事的能力,通過直接與學生接觸了解其思想狀況,等等。班主任應經常走進教室、宿舍與學生交流,關心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開學后的1―2個月,要多到班級、宿舍和學生交談,以了解他們的冷暖、心理的波動,及時化解心中的困惑,從而拉近與同學的距離。這種了解與距離的拉近很重要,了解了學生,便可因人而異開展教育。班主任對新生熟悉與近距離接觸,新生往往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消除孤獨、提防、無助等不良感覺,在心理上去除對父母、原有老師、同學的依賴,從而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斷乳”。
2.務必使新生做好人生價值定位,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從初中到高中不僅是學生學業的轉折,而且是其人生的一次跨越。進入人生發展的新階段,明確方向很重要。班主任應讓每位同學都知曉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對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除了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會獨立生活、注意心理調適等常規外,還應努力幫助學生做好人生的價值定位。這里,尤其應注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引領學生,幫助學生在思想中剔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讀書無用論”等頹廢思想。有了正確、宏大目標的引導,相信新生會慢慢學會面對現實,確立新的學習目標,投入新一輪的競爭中。
(二)兩個“抓手”
1.盡早打造班級特色文化。對一個班級而言,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每個師生的個人行為就都將與文化中內蘊的共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逐漸合拍,進而可逐步形成班級的特定作風和精神。班級文化中內蘊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雖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樣的“剛性”,卻有柔中帶剛的特點,它的柔軟性只是形式上的,具有一種無形的“促逼”力量,使人們內心有一種緊迫感、柔性壓力感實現共同的集團目標。基于此,新生班主任應及早與學生一道打造班級特色文化,并努力使這種文化引領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力避因班級文化的缺失而使學生出現行為、價值“失范”現象。這種做法勝于枯燥地說教,強于剛性的紀律管束。
2.在班級管理中確立師生平等理念。高中新生在剛進校時,由于環境的“突變”,以及自身心理的階段特點,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心理困惑。高中生的年齡層次和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不僅需要管教型的老師,而且希望能有一位與自己平等相待、坦誠相見、彼此尊重的班主任,這樣的班主任“介乎師友之間”,可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學生自然會向其吐露心聲,遂得其指導。平等的理念包含諸多內容,如對所有學生平等的思想,不僅體現在寬厚對待優秀的學生上,而且體現在對待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及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平等理念還體現在班主任對待犯錯誤學生所表現出的態度方面,學生犯錯誤時,班主任要有包容的心態,心平氣和地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與學生一起商討如何改進與發展,讓學生從內心反省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