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2: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轉向城市,于是產生了新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這一群體的數量不斷增加,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導,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令人擔憂。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術界一般將“留守兒童”界定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孩子。根據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我留守型;“單親”留守型;隔代監護型;他人寄養型。[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認識模糊
道德情感是隨著人們的認識、信念、世界觀的產生和形成而發展豐富起來的。[2]父母外出打工,與子女聚少離多,親子之間互動頻率降低,導致親情缺失。傳統意義上的雙親教養模式改變,各種形式的家庭教養結構出現,使留守兒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產生不良變化,繼而引發心理問題,無形之中造成他們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時,父母長期缺位,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認識方面缺乏正確的認知,道德認識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覺執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克服困難和障礙時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3]擁有堅強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觀條件,克服困難,實現目標,反之相反。留守兒童處于心理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撫養,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志。[4]大多數留守兒童長期和祖輩們生活在一起,他們認為對孩子的監護責任就是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缺乏對孩子進行道德和精神層面上的教育。這種溺愛的監護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強的留守兒童任意妄為,道德行為失范。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農村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拉大。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實質上是三農問題的表現,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從家庭、學校兩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過親子關系、家庭互動等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但是,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不完整,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的偏離。同時,他們大多由祖輩們照看,祖輩們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處于缺失狀態。
(二)學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學校作為專業化的教育機構,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課堂,學校在留守兒童德育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就在于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生產、生活經驗,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其逐漸社會化。”[5]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學校一直把成績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貫徹落實,這種現象在農村的教育中更為突出。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同作用。
(一)發揮農村中小學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來說,農村學校教育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沒有寄宿條件,為此,學校要積極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寄宿條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成長狀況,定期與學生溝通,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等,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跟蹤教育。學校在保證基本課程的前提下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和愛。
(二)加強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
除了發揮學校、家庭的作用外,社會組織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社會組織要綜合整治農村中小學學校周圍環境,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學??梢蚤_展一些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留守兒童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鍛煉留守兒童的意志力,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安撫他們孤單的心情,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責任心。
(三)強化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盡量陪伴孩子的成長。迫于壓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定期與他們見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情況。同時,父母也要經常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全面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變化,對于他們的心理變化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教育指導。
作者:高萍 單位:濟南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曉瑩.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考[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3):6.
[2]肖祥.論道德情感與感動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3]陳敏.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6).
關鍵詞: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解決對策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剩余勞動力憑借自身的優勢外出打工,孩子就與隔代親人生活在一起,調查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為4000多萬人【2】。他們是一個需要社會關注的特殊群體。
一、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其生長,學習,生活等環境的特殊性有著自身特有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政治觀念淡漠
農村留守兒童對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等政治理念概念不清,愛國主義情感薄弱,他們對于國家政策方針等方面的學習只是為了達到現今應試教育的要求,這是在于形式上的傳承,思想上沒有足夠的認識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念出現偏差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做事大多隨波逐流,對于自己的人生毫無規劃,時間在毫不自知情況下流逝了。更為嚴重是他們中的有一部分人掉入了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的謎譚中。
(三)農村留守兒童有著諸多的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是與自己的隔輩生活在一起,自身的心理狀況很少受到關注,因此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并且斤斤計較,心胸狹窄,不理解別人,愛鉆牛角尖,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自然、甚至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等心理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產生有諸多原因。結合我國的國情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和學生父母之間的聯系不及時,父母無法隨時獲知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因此在遇到問題時,雙方無法配合解決。另外一方面,留守兒童學校大都在農村,環境閉塞,外面世界的變化對此影響不大,加之很久以來受國家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分數太過看重,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方面教育不重視,學生理想與信念方面沒有正確的引導。
(二)社會方面,一方面因為留守兒童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蝕,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嚴重,且留守兒童大多生活不發達地區,容易受到影響。另外一方面,國家對于網絡資源監管力度較小,各種消極消息屢禁不止,許多娛樂場所監察不力,青少年容易混跡其中,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
(三)家庭方面,首先,留守兒童父母多在外地工作,不能隨時給予孩子關愛,許多家長就選擇了金錢彌補的方式,過于溺愛自己的子女,有求必應。容易使孩子產生唯我獨尊等錯誤思想。在另外一方面,留守兒童多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生活在一起,監護人受身體,學識等方面的限制,孩子學習遇到問題時,不能給予幫助,而當非留守兒童在父母幫助之下解決問題時,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長此以往則會影響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四)留守兒童自身方面。留守兒童每天和隔輩親人生活,父母對其管教很少,留守兒童為未成年,自控能力較差,心智尚未發展成熟,不能抵制錯誤思想和行為的誘惑,并且留守兒童處于一個生理心理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之下,容易走上彎路。
三、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的國民素質水平的提升,解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已迫在眉睫。解決此問題的話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學校方面,孩子大多時間在學校度過,學校是影響其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留守兒童大多為未成年的學生,此現象更為明顯,因此學校要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一個充分,正確的認識。并且切實付諸實踐。其次,學校不能一味重視應試教育,對于學生的政治覺悟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以及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重視起來,學校的老師和領導要以身作則,為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再次,要建立健全家校聯系制度,設立家校聯系手冊,以保證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與家長及時取得聯系,積極配合,使學生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二)國家社會方面,國家首先要重視對于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其次在認真分析留守兒童的情況后采取對應措施。例如國家可以建立扶持鄉鎮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就會減少,其次國家應該加強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力度,糾正人們對于價值觀的錯誤認識,努力糾正社會上拜金主義的不正之風。再次,國家應該提高對于網絡資源的監察力度,加強對于娛樂場所的管理力度,使得留守兒童有一個健康的網絡以及現實生活的生長環境。
(三)家長方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留守兒童的家長要做到與學校積極的聯系,隨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嚴格要求,配合學校有錯必究,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家長要認識到用金錢彌補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解決,比如多給孩子打電話等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方面,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不要流于形式,要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找到一條正確實現自身價值的道路,堅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要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判斷力,做到能夠明辨是非,堅定自己的信心,堅決抵制不良思想和行為的侵蝕。
近年來 , 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國內外中小學道德教育呈現出的共同發展趨勢之一,加強德育工作是全世界家庭、學校、社會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 小學生 思想道德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很重視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農村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嚴重阻礙小學生形成優良的文明習慣及思想品質。本文秉持著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的基本原則,提出幾點利于加強農村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緊抓發展契機,合理整合資源
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觸及到人的靈魂,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系統才能加以實施。一方面,農村小學校應該將培養并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貫穿于小學教育全過程,構建與時俱進的小學思想道德課程體系,及時改進相關教學方式與形式,采用小學生熟知并感興趣的方式授課,并將知識傳輸與陶冶情操相結合,培養其實踐與創新能力,切實減輕小學生課業壓力,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接班人。另一方面,學校應緊抓課改契機,充分發揮整合后教育資源的作用,積極開展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活動,使得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從學校的單一教育中脫離,形成立體化、多渠道及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從而提升小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并對社會及家庭精神風貌產生正面影響。
二、把握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提升教育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行為與習慣是道德概念通往道德信仰的起點,孩子的這些行為與習慣飽含深切情感并含有其對自身所做的事及周遭事物的個人觀念?!彼?,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應將把握小學生道德心理的發展規律視作關鍵,從而提升教育時效性。
首先,農村小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偏低,對社會的復雜認識淺薄,取舍力及判斷力較差,也就是說,其思想道德意識還介于“前道德水平”及“原則水平”兩者之間,容易對新事物感興趣也容易被誤導或蒙蔽,所以應將道德理論傳輸視作教育重點。其次,小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所以理論傳輸應由淺及深,并用理論引導其深入實際生活,通過對生活中人事物的觀察來領悟思想道德理論的真諦。再次,小學生情感豐富,形象的、直覺的道德情感占據優勢地位,所以應重視榜樣效用,將情感激發視作思想道德教育重點,形成以“情”促“德”的教育模式。
此外,農村小學生多對思想道德活動感興趣,但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常常出現行為錯誤。因此,教育者應將道德行為指導視作教育關鍵,以制定具體目標和要求來培養其對每一種道德行為的深刻認識,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增強參與道德活動的信心。
三、強化教師職業道德,注重言傳身教
馬克思指出“科學的入口就像是地獄的入口,在這里必須斷絕一切猶豫和怯懦?!睙o論是科學的入口,還是道德養成的入口,都是身教重于言傳。小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而教師是小學生在學校的道德榜樣,所以強化農村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至關重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應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熱愛學生,以情動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領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全面發展。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應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完善班主任制度,以調動教師及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在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方面的主軍力量。
四、凈化教育環境,陶冶道德情操
學校是小學生及教師重要的生活環境,每一個個體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學校環境及精神文化的熏陶,從而形成影響學生道德文化發展的特殊“文化場”。首先,校園是經過許許多多教育工作者在精心設計及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教育作用及意義的物質環境,校園的校貌及景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道德文化建設。所以,整體規劃學校物質環境時,應該將學生的多樣性考慮其中,使得校園環境審美、使用及教育等功能能夠和諧統一,并與校園文化相協調,從而產生濃厚的教育氛圍。其次,學校的精神文化彌漫整個校園,其對構建整體精神生活的影響不可磨滅,所以學校還要著力構建精神層面上的校園環境,通過辦學思想、理念、目標及宗旨來引領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和默化,從而達到理想的道德文化建設成果。
五、重視社會、學校及家庭三方的有機結合
《學會生存》中指出,兒童人格在現代教學中被分裂成兩個互不相關的世界,即“在其中一個世界里,兒童主要從事學習,如同現實之外的傀儡;在另一個世界里,其通過與某種教育活動背道而馳來實現自我滿足?!边@是社會、學校及家庭三方相互脫節所造成的現象。所以,要及時形成三方合力,最大程度地發揮道德教育作用。家庭是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基礎,家長在為孩子樹立榜樣,做到言傳身教的同時,時刻關注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與學校保持密切的協作關系。學校應積極拓寬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途徑,開放課堂甚至整個學校,讓學生勇于面對現實生活,并在真實的社會互動中領悟道德教育真諦,做出真確的認識及辨別,自覺抵制并戰勝環境中的不良影響,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梢劳邢嚓P政府,組織社會性質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大力推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讓小學生參與其中,親身感受社會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所在,從而深層次領悟思想道德文化的實質。
結束語
不可否認,能夠有效強化農村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具有的探索價值及意義十分重大。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應該主動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以尋找農村小學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出更加可行,效果更加顯著的建設途徑。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讓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走在時代的前列,從而促使我們完成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劉艷萍.淺談農村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J].華章,2010,(28):129-129.
家庭對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應該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終身的,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墒情L期以來,我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只著重于智力開發與知識學習,卻忽視了家長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人。目前中職生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有很大一部分中職生來著農村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還有一些中職生則是上高中考大學無望,出去工作則年紀太小,父母大多希望孩子有個地方讀書,由學校先管著,不至于犯大錯。我國家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比較注重居家與處世,也就是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而不是簡單的學習語文數學英語之類的知識教育。盡人皆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素質會影響中職生的成長,大量現實案例也表明,父母的言行舉止,家庭的氛圍環境,都會潛移默化地對中職生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父母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緊密聯系著的。
二、學校是中職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
開展發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加強和改進中職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職學校應該引導中職生們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梢砸虻刂埔说卣归_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引導中職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在實處。其次,要加強和改進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中職學校在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同時,應該修改課程設置,將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上日程,尤其應該教育中職生如何做人。新生報到后,安排入學教育課,加深學生對中職教育的認知,穩定情緒,認知自我。不少中職生都是中考失敗者,容易自暴自棄,要引導中職生正確認識,了解職業教育是一座橋梁,可以為自己成長提供多條道路,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深刻內涵,形成奮發向上,提高自身素質的動力。中職教育者應該依據中職生的認知規律、品德形成規律,循序漸進地安排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中職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其它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滲透其中。第三,加強中職師資隊伍的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班主任,他們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能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直接作用。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應該踏踏實實地執行好職責和義務,用崇高的人格魅力、誠信的作風去教育和影響中職生,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特別是注意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把中職生的思想工作做細、做活、做實。
三、社會是中職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土壤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張泰來(1972-),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理工學院政治學院,副教授。(湖南 岳陽 414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項目編號:EEA100382)、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XJK011BDY00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4-0127-02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相對于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移動通訊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包括博客、論壇、手機短信、網絡媒體等在內的新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深受青少年的青睞與喜愛。以當前傳播最受關注的新媒體形態之一的微博為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6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量達到1.95億,半年內增長超過兩倍,增長率為208.9%。網民使用率從13.8%迅速提升至40.2%,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互聯網應用。調查同樣顯示,微博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影響越來越大,已漸漸成為其交流與獲取信息資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微博群體占網民總數的57.2%,其中青年大學生群體所占的比例為72.3%。①開放、互動且信息混雜的虛擬新媒體環境極大地改變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常規學習方式,并給予其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以極大的影響,也嚴峻地拷問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及其效果。
一、從封閉走向開放: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的模式轉型
青少年的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教育首先是一種涉及受教育個體多種心理因素的內向傳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過程,既需要受教育個體對外界“灌輸”的思想道德規范信息進行選擇性接受、理解和記憶,也需要將其內化為一種自省、自律的自覺思維,從而形成個體的思想和道德品質。這種思想的成長和道德的建構同時也應該是一種人際傳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過程,在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間進行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傳遞、情感交流和思想溝通,從而建構起二者之間的一種理解和協作的積極關系。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傳統模式則是一種的單向度的側重機械“灌輸”的封閉性的信息傳播,教育者以理性說教的方式將相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抽象的傾向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呈現給尚處于思想成長和道德型塑階段的受教育者,在忽略其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思想傾向等的情況下企圖通過直接“灌輸”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以達到思想疏導和道德培養的目的。這種單靠講課、談話和報告式的填鴨式教育的集中性、機械性、強制性和缺乏受教育者相關信息反饋與循環的單向度教育模式極大地消解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這種缺乏創新的、近乎“真空”的封閉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同學?!罢y”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間橫亙著一道阻隔和損毀教育效果的“鴻溝”。
根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家蒂奇諾(P.J. Tichenor)的“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在現代信息社會,接觸媒介多的人比接觸媒介少的人具有更快地獲取更多信息的優勢,隨著信息的流動加速與增加,兩者之間的知識格差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加上個體的傳播技能、知識儲備、社會交往、態度性選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知溝”也隨之加深。②要打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單純教育主體對相關信息內容的“壟斷”式傳播,暢通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流通的渠道,使抽象、刻板的傳統思想道德說教鮮活起來,富于生活性、參與性、互動性、實踐性和滲透力與影響力,建構一種開放性的教育模式才是縮小和彌補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知溝”和“信息溝”的一種有效途徑。這種開放式模型不僅要求教育過程突破校園的限制延伸到課外,突破教育者的主體權威地位而還原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還意味著教育工具和教育媒介由單一的書本、文件等向多媒體多介質的擴展。由于新媒體具有鮮明的交互性特點,通過新媒體,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不再明確,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完成,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都是受眾。新媒體中,“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是雙向的,參與個體在信息交流過程中都有控制權”。③“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新媒體事實上已經為傳統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克服封閉性缺陷提供了充分的補償與延展的機會及條件。新媒體因可交互和可搜索等特性,成為傳播知識的最好地大眾媒介。④這無疑對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有著積極的意義,不僅有利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知溝”縮小,也有利于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受教育個體之間以及教育者、受教育者與社會環境之間形成一種開放、民主和平等的交流信息與溝通思想的對話和互動。因此,正視當前迅猛發展的新媒體環境和青少年新媒體閱讀與新媒體交往行為的日?;瑒訂T新媒體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與潛力,為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道德發展建構一種開放的教育模式,將成為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趨勢。
二、化被動為主動: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的方式轉換
新媒體不僅具有開放和民主的革命性傳播優勢,更為網民們提供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張揚個性的廣闊舞臺。新媒體不僅為主體生產出對象,也為對象生產出主體性。這里的主體性是指新媒體使用者的主動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當新媒體對廣大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道德發展帶來現實的巨大影響之時,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主體的“把關人”角色便在新媒體使用者主體性彰顯和詮釋中被極大地消解,青少年群體作為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傳播的受眾,對新媒體傳播內容和傳播過程掌握著相對的控制大權,他們可以對網上病毒式傳播的信息進行自由的選擇、過濾、改制、解釋和傳播,其作為被動受眾的自我意識被即時、鮮明地凸現出來,歷史性地獲得了保護自身獨立和尊嚴的手段。正如英國文化批評學家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指出的,“網絡的文本生產具有雙重性,即傳播首次打破了從傳者發出到受者接受的直線行為模式,傳受之間的隔閡蛻變為一個自由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⑤以網絡、微博、博客等為主要形態的新媒體一度成為青少年最受歡迎、最體現自我的互動樂園,其“我”的生命表現和對自身全面本質的占有在新媒體上愉快地綻放著,其自主性和自我性通過自己對新媒體中對象性關系的管理而成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對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身受規制的被動現狀形成一種無形的抵制、排斥與厭倦。
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信息傳輸方式相對于青少年受教育個體來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施動與受動的關系,這種單向、直線式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顧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質,受教育者基本處于信息傳播的被動接受端,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這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難以使其形成對思想道德知識的主動消化和內化的教育目標。從教育的理論邏輯和實踐理性來看,青少年的思想成長與道德發展的動力體系是多元化的,其中受教育環境以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發揮又是影響教育效果的兩大主體性因素。當前的新媒體環境雖然是一種虛擬的環境,但這種虛擬性只不過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展的產物,在拓展環境邊界和延伸人的活動方式的同時,仍然表現為通過符號對真實生活復制和再現,因而也是一種真實的鏡像和虛擬的現實,虛擬環境中的虛擬交往往往可以在不考慮個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條件下而順利進行,主體的主體性可以以傳統教育中受教育者難以體會的民主和平等的姿態出現。新的新媒體環境已成為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延伸,且這種環境前所未有地將廣大青少年從傳統的被動受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來并賦予其極大的主動性發揮的空間和思想成長的平臺,因而,順應德育環境的變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規律,尊重青少年的主動性和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內化,將為當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長與道德培育開創新的局面。
三、變抵制為利用: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的載體變遷
傳統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載體單一、“千人一面”的大眾傳播活動,教育者充當著權威的把關人,對流向受教育者的信息預先進行嚴格的把關、篩選、過濾,甚至按照特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進行修改和控制,從信源上可以確保德育內容的“綠色傳播”,但這種把關式德育缺少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與要素之間的系統分析與考慮,教育活動和內容缺乏趣味性、滲透性和感染性,其信息傳播速度、內容的豐富多元和形式的靈活性等方面都無法與新媒體的強大信息優勢和傳播效率相比。當新媒體作為數字技術革命催生的新事物以信息的海量、混雜、粗糙性及傳播的虛擬、隱匿和分散性而出現并對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道德培育形成滲透和合圍之時,青少年對網絡等新媒體的依賴乃至上癮以及教育者的談“網”色變兩種態度便一直處于較量和博弈之中,引發了人們之于新媒體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發展潛在的消極影響的關注、反思、批判與抵制。
顯見的是新媒體之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如雙刃劍。新媒體通過快捷、直接乃至無處不在的傳播途徑,將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想傾向以各種兼融的形式在網上廣泛地擴散、傳播和滲透,形成一種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和各種娛樂信息、專業信息甚至是詆毀和排斥思想道德教育的垃圾信息并存的尷尬局面,使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道德發展的生態環境日益復雜化,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傳播面臨難度和挑戰。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使新媒體流通的信息內容缺乏自覺的思想道德主導性,極易造成青少年的主體性消解和價值成長方向迷失,并可能由此引發阻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系列思想和行為問題。新媒體受眾的互動不僅僅是通過新媒體自己的信息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表現為受眾與媒體之間的互動,而且還通過微博直播、QQ及MSN等聯系、論壇討論和及時傳呼等,表現為受眾之間的互動,受眾作為傳播的中心和節點而存在,新媒體此時“只是為受眾視聽提供平臺”。⑥新媒體之于受眾僅僅只是其互動與交往的途徑、渠道和載體,因而是可以被適度控制并合理利用的。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和時空的無限制性等特點可以被用來構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網站、開辟新媒體德育模擬社區、開發新媒體德育論壇等,以此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長的渠道、延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空間和豐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系,并同現實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密切協作與合流。因此,正視新媒體的存在,增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向新媒體的滲透,探索新媒體德育的新途徑,充分利用新媒體為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道德發展創造條件,將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豐富和教育效果的改善。
四、從沖突走向合作: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的理念革新
沖突與合作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個體之間的一對矛盾關系。沖突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基于自我意識和自我形象的建構而對外部信息簡單強制性輸灌的一種否定與抵觸行為。合作則是教育者針對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的特質因勢利導,與受教育者進行情感交流、思想溝通而建構起的二者之間的一種相互信任的和諧互動的人際傳播關系。人的思想的成長和道德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既同外界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也與個體的積極參與及主動內化行為緊密相連。在新媒體環境的裹挾和強力沖擊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及時卸下強制性權威說教的教育架勢和直線式硬性灌輸的教育理念,理性考量新媒體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長的系列影響因子,合理挖掘利用新媒體之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積極資源,變教育者主體地位為主導角色,變受教育者受動角色為主體地位,建構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的一種和諧的人際傳播關系和內向傳播關系,在交流和溝通中化解矛盾和沖突,在互動、內省中走向理解和合作。
沖突止于交流,合作源于互動。教育哲學家杜威曾指出,“思想道德教育同存在的事實密切相關,這種道德基礎的事實來源于人們相互之間的密切合作,來源于人們在愿望、信仰、滿足和不滿足的生活中相互關聯的活動的結果。⑦美國道德認知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也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構起來的,個體是一個不斷思考道德問題的哲學家,對于善的傳授是一種喚起而不是教導”。⑧青少年對新媒體環境中個人意見觀點自由表達的平臺和個人形象虛擬建構的功能有著一種天生的敏感、熱衷和認同,但新媒體環境中充斥著虛擬的、娛樂化、感官化、商業化、功利化甚至極端主義和誠信缺失的信息,也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長面臨污染和侵蝕的危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其主導性和把關性的角色作用,將教育環境和教育空間主動向新媒體拓展和延伸,利用定向建構的微博、博客、網站、E-mail、QQ、MSN(即時消息軟件)、社區、論壇等豐富多元的德育平臺,引導青少年進行適時新媒體交流和互動,這不僅符合青少年對體驗式、參與式、娛樂性的時尚新媒體學習互動的興趣與需求,利于激發青少年的德育感知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可以適度弱化教育者說教的權威,利于幫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礙,以合作的方式同教育者和其他新媒體德育主體交流感情、表達意見和溝通思想??梢姡谛旅襟w環境下,積極轉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傳統思維和邏輯理念,化解德育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一切矛盾和沖突,發展一種合作交流的德育學習新范式,重構教育者新媒體德育把關人的角色,對青少年接觸的新媒體信息進行傳播內容和傳播價值的道德評判與分析,通過與青少年的合作交流適時監控和把握其思想動態,幫助青少年從紛繁復雜的新媒體中分離出虛偽、歪曲等有害的成分,整合和還原一個真實、客觀和公正的現實世界,從而引導青少年自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長。
注釋:
①調查顯示:微博漸成大學生交流與獲取信息主渠道[N].人民日報,2011-09-13.
②P.J.Tichenor.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of Knowledg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4):158-160.
③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④葛進平.浙江農村大學生大眾傳媒接觸及其影響實證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⑤[英]斯圖爾特?霍爾,徐亮.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旨實踐[M].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78.
⑥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3.
⑦[美]杜威(Dewey,J).民主?經驗?教育[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⑧[美]勞倫斯?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1.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蔣青.新媒體征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美]斯蒂夫?瓊斯.新媒體百科全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 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思想教育
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和外界的聯系也愈來愈廣泛,愈來愈深入,這就使我們面臨著一個如何引導學生步入正常軌道的嚴峻問題。因此我們在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如且要聯系語文課內容的實際,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
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取了許多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不少非常適宜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藤野先生》、《驛路梨花》、《背影》等等。
2 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語文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聯系課文的主題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如通過對《驛路梨花》主題思想分析,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學習《藤野先生》可啟發學生學習魯迅學到本領報效祖國、熱愛祖國的精神。
研讀朱自清的《背影》可引導學生從“父親”那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充滿愛的動作中體會到偉大的父愛。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要讓學生懂得現在是法制社會,要教育學生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形成“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交友記,造成打架鬧事輕率失足的嚴重后果。
3 思想道德教育要有針對性
甘肅省莊浪縣南坪中學賈武
一、課題研究
2010年9月-2012年4月承擔莊浪縣南坪中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省級課題之《中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通過詢問教導處干事、翻閱資料和詢問學生以及發放調查問卷進行了一系列調查活動,并撰寫了《中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的論文。
通過對教導處干事的詢問和翻閱資料后知道,學校對于開設勞動技術課在認識上與上級教育部門的方針政策相一致,也按規定開設了勞動技術課,配備了任課教師,并對教學情況進行指導和評估。但受中考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專業教師的缺乏、實驗設備和實踐基地的缺乏,以及社會對勞動者的認可程度的影響,勞動技術課的教育教學只停留在書本水平上,絕大多數學生也無暇顧及或者沒有興趣學習它,所以教育教學效果十分差。
同時,進行了學生個人訪談,了解學生對勞動技術課的態度和認識。通過談話和跟蹤調查的情況看,筆者認為你才初級中學勞動技術課的內容選擇,除了我省現在選擇的《科學種植》、《科學養殖》、《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用技能》、《農產品貯藏與加工》、《農戶經營與管理》等教材外,還應該增加一些電器修理、縫紉技術、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內容供學生選學。同時,還需要政府部門提供資金、配套設施、選派相關的專業教師實施教學。另外,在勞動技術課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勞動者,而且有利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做大的改進,不能只是簡單地灌輸,而要深入地研究探索適合農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實施途徑,切實提高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然后,下發了調查問卷,收集到198份問卷。根據數據統計,作如下分析:
1.學生對在勞動技術課中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接納性:學生對于在勞動技術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認可的,希望得到教育。
2.學生對勞動的態度:農村中學生在心理上并不排斥勞動和勞動技術課,只是學校、家庭、社會給予他們的機會太少,沒有給他們提供很好學習和鍛煉的平臺。
3.學生對于今后職業選擇的態度: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教師職業,由此說明學生受到現階段社會對于職業的認可、待遇和教師的影響而確定職業取向,尤其是害怕教師看到自己的選擇后而責備他們。學生不愿意選擇個人、農民、服務員等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表明我國對這類職業的待遇太低,學校對勞動技術課的實施比較薄弱,同時也說明在勞動技術課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的不夠。
最后,并撰寫了《中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研究》的論文,論文的主要內容是:作為一名勞動技術課教師,除了搞好勞動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外,還必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作為重要任務,教書必先育人。作為初級中學的老師,擔負著一群思想品德正在形成的學生的教育重擔,在《勞動技術》課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內容,把育人與教書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勞動知識技能與思想品質培養的有機統一,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勞動光榮的思想,培養學生具有和諧心態和勤儉節約與環保意識,形成尊重勞動和感恩他人的情感。
現在,整個課題研究已經結題,上報省教育廳評審。
二、教研教改
2010年11月參加莊浪三中舉行的區域研討活動,聽了蘇良貴同志的一節生物課,并進行評課活動和參加區域研討活動總結大會。2011年3月參加莊浪縣水洛中學舉行的課堂講賽活動,獲得第四名。2011年6月參加莊浪縣盤安中學舉行的“同課異構”授課活動,上了一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的復習課,受到聽課人員的好評。2012年3月參加莊浪縣萬泉中學舉行的“同課異構”活動,聽了韓店中學劉澤龍老師和趙艷蓉老師的《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并進行評課活動。
通過校際間的課改交流活動和校內的課改教研活動,我體會到以下幾點: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聽了同學科和不同學科老師的課后,我深情地感到,每一個老師均有各自的優勢和長處,這就是我應當學習的方面,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別人好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策略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課堂效能。
2.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積極地合作探究、表的交流
以前,我在課堂中為了體現新課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堂堂必有“小組合作”,但往往是華而不實,課堂上學生討論的轟轟烈烈,在學生反饋舉手時時確實寥如晨星。也只是幾個好學生一言堂的天下,大部分學生仍然沒有行動起來,甚至是多數情況下是我點名讓學生回答,學生的表達交流沒有真正實現,反而浪費了好多時間,知識仍然沒有學得扎實,收效甚微。通過教研教改,我學習了他人的方法,情況大為轉變。如采用拼盤式,以四人一組為最佳,每個小組按照好中差的學生進行結合,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每個小組是一個整體,加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讓每位孩子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小組成員都進行編號,每次交流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從C號開始,進行順時針交流”、“請每組的B號起立回答”等等,在這樣的合作中,好學生不再成為“麥霸”,人人參與,機會均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再者,采用小組捆綁式評價,讓學生明白“我自己學習好不算好,整個團體好才是好?!睂W會“抱團取暖”,組組之間進行競爭,每個成員都會盡最大努力去表現,為小組增光添彩。
3.設計好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