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1: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淺談公民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改革事業的進一步深化,民主政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和轉型,提高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有識之士所關注的焦點。當代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基礎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各部門的共同關注。
一、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沒有一個獨立的課程體系,通常是滲透在德育中“兩課”的教學中進行的,學生對公民素質的應有學習不系統、不完整。而且高校普遍存在重專業課輕公共理論課、重技能培養輕做人修養的傾向,對于“兩課”學生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
1.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社會基本制度及各項重大政策需要人們積極的參加。公民需要具有各類政治能力,如對權利和利益的認識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妥協能力等。這些能力是公民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最為重要的能力素質,也是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當代大學生最為需要培養和具有的公民素質。
2.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要求
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是培育和構建法治社會的迫切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構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更需要具有高素質的現代公民。只有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供各種機會和平臺鍛煉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使法律常識、法治理念、法律制度轉化為其生活準則和信念,才能使大學生確立起對法治的信仰和提升參與實踐法治的基本能力。
3. 大學生缺乏公民素質的現象普遍
大學生在大學前的生活和教育中,公民素質教育的水平良莠不齊,致使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大學生群體中缺乏公民素質的現象屢見不鮮。首先,缺乏法律觀念,公德意識淡薄。大學生對社會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能力,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潮和反面行為的影響,變得缺乏主觀意識和獨立辨析的能力。其次,部分大學生只注重專業的學習,而忽視了書寫能力、交際能力、鑒賞能力的培養,審美情趣不高,沒有健康的業余愛好。學生跨學科學習、交流不夠,導致知識面狹窄。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社會科學知識欠缺;而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自然科學知識欠缺。
二、培養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途徑
1.重視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
在我國現階段,高校設置的“兩課”課都包含有公民教育的內容,但要注重內容和方法上的創新。內容上突出國家觀念教育,責權意識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使青年學生明確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在國家中的權利和義務,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增強青年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方法上,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和需求狀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青年學生的公民素質。
2.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必修課,不僅可以保證公民素質教育的課時需要,而且也可以保證公民素質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此外,通過專業課和選修課提高公民素質,高校專業門類齊全,通過各專業的融合有助于對公民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通過政治學的研究,可以對公民、公民社會、民主與法制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在倫理學中,可以對公民的道德進行深層次的探討,了解公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格素質;在教育學中,可以從教育的層面就公民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途徑展開研究。最后,是通過加強教師素質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良好品質和高尚的人格,會直接作用于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教師適應社會環境的優秀心理品質,愛崗敬業、抵制消極墮落思想侵蝕的堅強心理意志,可以影響和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
3.在實踐中鞏固公民素質教育成果
現在我國在校大學生超過2000萬人,更有數以十萬計的班級和學生社團,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參與班級和社團活動,使其成員由歸屬感發展到認同感,由認同感發展到榮譽感,由榮譽感發展為對集體的責任感,親身體驗到集體活動的樂趣和集體的力量,從而能夠增強集體榮譽感,進一步認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全局的觀念;通過認可班級和社團的章程,能使大學生自覺地規范自我,培養公德意識,領悟做人道理,從而促進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班級和社團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實踐活動,可讓學生自己去接觸實際問題并通過參與集體討論,學會表達和交流個人觀點,以修正提高自己的認識,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 提高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使大學生自覺地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增強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在活動中,大學生公民才將個人責任與共同義務的觀念。內化,才習得自愿的控制,這對于做一名真正負責任的公民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師素質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學校在慢慢轉變教學觀念,漸漸地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提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各個學校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思想品德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培養的主陣地。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有“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三大板塊主題。每個板塊有機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教育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但要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教師先弄明白需要注意的問題,知道問題后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課堂。下面就對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提升學生素質所要注意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
一、應試教育阻礙素質教育的發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教師平時以課本為主,只是教會學生怎么做題,以幫助學生取得理想成績,不能內化為行動,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就可能因此變得無關緊要。當然,升學考試對于選撥更好的人才來說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也存在其合理性,但我們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人才,而不是應試教育下產生的機械人才。同時,思想品德教學偏于標準化,部分知識需要學生去記,雖然也經過課堂討論,但往往提前設定了答案,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向自己所需的答案引導。時間一長,學生明白了教師的意圖,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因此,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是教師將自己的觀點隱形強加于學生,學生并沒有情感體驗。教師只是完成了教學,學生沒有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就無從談起。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應該是只注重升學,而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也當做重點。思想品德課要善于圍繞學生生活與成長主題組織教學,教師應該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積極引發討論和思考,創設條件幫助學生積累正向的情感體驗、豐富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釋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每個青少年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擁有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水平,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僅僅是標準化的流水線式培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一花開放不是春,百花開放才是春。
二、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影響學生最大的無非是家長和老師,單就校園環境來說,應該讓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讓教師隊伍貼上高素質的標簽,這是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不必是美德的典范,但必須用行動證明他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教師的潛移默化作用不可替代。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而對于中學生來說心智尚未成熟,就越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加以引導和幫助,讓學生能在心中建立一桿秤。教師必須專業知識過硬,熟悉學科內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也要擔負起傳授馬列主義等理論知識,更要在傳授這些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思想品德老師要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要善于學習,不斷地學習,在教學中樹立榜樣,要有良好的教師品德,成為一位素質型、立體型的教師。
三、重視教材知識與時政熱點的結合,開闊學生的視野
課本內容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相對于時政熱點、社會熱點,課本內容確實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師應注重把時事新聞材料與教材基本理論知識相結合,突出對學生理解、分析、運用等能力的綜合考查與教育。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關心時政的,對國內外比較熱門的問題還是很感興趣,時政熱點反映出社會百態,教師可以對此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
對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教師應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鼓勵學生多看新聞,多看時政內容,讓學生發現政治學科的價值,教師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長此以往,通過這樣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可以獨立地對某一事件進行判斷、思考,才能明辨是非,這既是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學校就需要明確轉變教育觀念,必須由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同時還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自身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一任重而道遠的長期工程,要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開展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袁瑩.淺談初中政治素質教育[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0(3):196-198.
關鍵詞:回族聚居區;師范類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331-02
近年來,公民教育越來越受到我國教育決策者、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重視,并且公民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因特殊的國情而呈現中國特色。但截至目前公共教育依然停留在部分省市部分學校部分教育工作者那里,公民教育不僅沒有普及,反而碎步不前,時續時斷。在經濟和教育都相對落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更是空白。
本文以回族聚居區師范類高校——寧夏師范學院為樣本,進行現代公民教育現狀調查研究,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也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約36%。固原又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聚居程度較高的地區,有150余萬人口,回族人口67萬余人,占到總人口的44%左右。寧夏師范學院生源主要來自寧夏南部山區,回族學生約有23%。與其他綜合性大學不同之處,在于學校培養的都是中小學及幼兒教師,學生們走出校園后將肩負起培養祖國下一代的偉大使命,人的教育馬虎不得,所以學生的現代公民教育尤為重要。
一、回族聚居區師范類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1.問題提出
本文以回族聚居度最高的寧夏固原市為研究對象,以回族大學生占比最高的師范類高?!獙幭膸煼秾W院為研究視點,旨在通過在回族聚居地區師范類高校開展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大力培養師范生的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擔當未來基礎教育的教育者,通過自身現代性公民角色扮演指導義務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深化落實素質教育,為當前民族地區公民教育培養師資隊伍,也為當前國內碎步不前的公民教育另辟新途徑。我們自編回族聚居區師范類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現狀調查問卷,以期多維度、多學科綜合地對回族聚居區師范類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狀況進行調查。
2.研究對象
抽取寧夏師范學院11個院系1200名學生,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09份,有效問卷1107份。其中漢族774人,回族330人,其他少數民族3人,來自城市266人,農村841人。
3.研究材料
文獻:國內外民族地區現代公民教育
數據:《回族聚居區師范類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現狀調查問卷》
4.研究結果
5.問題誕生
調查進入2013屆畢業班學生所在的實習學校,以固原市四縣一區、同心、鹽池、大武口、紅寺堡、利通區等地為主,通過隨堂聽課和訪談中小學生方式,調查回族聚居區中小學現代公民教育情況。統計顯示寧南回族聚居區廣大中小學,均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主要以品德課代替,甚者學生在課堂問老師什么是人民,什么是公民的概念時,近七成的教師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二、分析與討論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培養公民意識,履行公民義務,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也作為十二五期間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健全社會管理格局的主要內容。回族聚居區師范類高校開展大學生現代公民教育,大力培養師范生的公民意識,使他們能夠擔當未來基礎教育的教育者,通過自身現代性公民角色扮演指導義務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深化落實素質教育,為當前民族地區公民教育培養師資隊伍意義重大。
1.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有力武器
少數民族往往更易于強化民族認同、族群認同、地域認同、認同,彰顯特殊性,回族亦然,尤其集中在受到高等教育的群體之中。很多敵對勢力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滲透,侵蝕我們的公民教育陣地。在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如果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就會造成國家分裂的潛在危險。如果地域認同高于國家認同,也會影響國家內部的團結和完整,如果族群認同和地域認同超越國家認同,那么任何國家都會分裂成相互競爭的碎片。為了維護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必須加強國家認同,把公民教育“放在首位”,培育公民意識。國家認同必須高于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也必須高于地域認同,國家認同同樣必須高于的認同。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尤其要特別指導大學生深刻理解公民內涵,樹立現代公民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超越狹隘的地域認同,真正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合格公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地以各種規范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并將其轉化為自覺建設法治國家、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動力。
2.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
黨的十報告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公民教育正是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培養合格的公民,因而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環節。我國社會現在提出的每一個口號都與公民教育有關,如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都是針對需要建立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社會領域和突出問題。一個現代公民社會正向我們走來!作為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在后改革時代樹立起責任,消除那些慌亂的表情。我們能做的就是——推動公民教育!①公民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應當通過高校公民教育幫助處在人生發展重要階段的大學生達到身心發育、學業發展、人格完善,教會學生做學問更要做人,使大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這是在國家、社會、公民的角色逐漸從混沌走向明晰之后的必然選擇。
3.為寧夏回族地區基礎教育培養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和能力的師資隊伍
2008年奧運會之前,公民教育曾一度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許多專家學者也呼吁利用奧運會契機提高公民素養,但此后,這種公民教育的呼聲卻漸漸弱了下去,2012年5月之后,香港的公民教育又成為熱門話題。我國公民教育的現狀是名與實不符,寧夏回族地區學生公民教育更是一片空白。目前我國尚未具備完整的適合民族地區的現代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公民教育的部分要素也只是當作思想政治課程的附屬。對許多學校的領導來說,公民教育仍然是個令人心存疑慮的話題,可以從理論上研究,但還不能真正引入課堂。如何在目前的情況下,培育公民教育的土壤?筆者認為從師范類高校入手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當下中小學都以升學率和高考作為指揮棒,提出多年的素質教育從未真正實現,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也不會馬上扭轉。但在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類高校沒有升學壓力,課堂教學環境適宜,高校教師本身對公民教育認可度高,能形成良好的公民教育團隊,民族地區的民族性、地域性更能突顯公民教育不同于通識教育課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回族聚居區師范類高校開展系統的公民教育可行性更大。這些接受公民教育的未來教師走上工作崗位,必會將公民意識潛移默化到實際教學中,營造充滿呵護權利、鼓勵協商、充滿民主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的良性循環中,培育公民教育的土壤。最終能培養認同、理解、遵守與維護國家憲法,關心及參與公共事務,具有獨立思考與敢于承擔責任的公民,對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有歸屬感的現代公民,即具有權利意識、義務意識、自主意識、程序規則意識、法治意識、納稅人意識、道德意識、生態意識、科學理性精神的現代公民。②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公民教育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趙暉.社會轉型與公民教育:中國公民教育目標與內容體系的建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4]譚瑩菲,蘭志偉.淺談全民信教地區的國民教育[J].福建宗教,2007,(6).
[5]李維.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105.
[6]朱軍.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少數民族公民教育的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09,(3).
[7]龍花.法國公民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8]李寶斌.學校公民教育的隱性缺位與補位對策探究[J].浙江教育科學,2011,(5).
[9]黨的十報告[R]2012-11-03.
>> 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忠誠培養模式探析 職業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與發展 論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潛流失”和職業忠誠度 創新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檢視與反思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院校學生行為規范管理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探索 高職院校學生財經職業行為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完善 基于學生職業能力的高職院校教育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 高職院校學生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利器” 公民教育的檢視:困境與突圍 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與創新 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缺失與對策 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認識與實踐 基于價值哲學的高職教育質量與評價標準的檢視 加強公安院校學生忠誠教育的探索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理念教育與語文能力的培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4]喬西亞?羅伊斯,J.忠的哲學[M].紐約:麥克米蘭出版公司出版,1908.
[3]楊艷紅.淺談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傳承與學生事務管理文化創新[J].高校輔導員,2014(4): 12-16.
[5]段立國.蒙田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01- 105.
[6]石明忱,王淑楨.論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過程中學生個性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15-117.
[7]張軍.談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忠誠度[J].現代企業教育,2012(21):112.
[8]弗雷德里克?F?賴克爾著陳紹鋒等譯.忠誠法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9]李游.組織忠誠環境:概念、結構及其結果變量的實證研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10]宋春光.關于高校實習與用人單位合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83-84.
Insp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Jia Hong
Abstract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and is also one of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exist in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narrow education concept, one-sided education content, occlus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ingle education for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loyalty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innovate education concept, broaden education contents, reform education form, further highlight education subject and optimize education environment.
[關鍵詞]語文 素質教育 主體
素質教育這個概念提出很久了,實質上這一概念是把我們的教育方針中的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概括為提高素質。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質教育強調個性。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創造適合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而非選擇適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兒童。素質教育把人的發展視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若干個相互區別、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有機集合體。人與人之間在基本素質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個人在先天稟賦、環境影響、接受教育后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千差萬別,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時,必然更具有無限豐富、紛繁復雜的個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這對矛盾的統一體,在這對矛盾中,個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因為共性存在于諸多個性之中,離開了個性,共性便無從談起。從另一層意義上說,個性的發展不僅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梢赃@樣講,個性是一個民族的財富,有個性的人往往能獨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的意志和行動的能力。個性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作為人的發展,是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協同發展的過程,是其獨立人格逐步形成的過程。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不能離開知識能力的發展,但也不是簡單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識、能力的發展。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些學者主張一個人知識的數量是重要的,而他獲取知識的愿望與能力可能更為重要。由于知識更新速度極快,作為認知主體,學習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別是信息篩選能力便顯得格外重要?!靶畔⒏挥姓摺迸c“信息貧乏者”的主要區別,不是個人已擁有的信息數量多寡,而是獲取有用(要篩選)信息能力的高低及獲取速度的快慢,這中間有知識能力問題,更重要的是態度、價值觀、方法問題。為了實現中國人民幾代人的理想,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青少年形成與歷史發展趨勢一致、與國家民族共同目標協調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念,這不但是新時期中國人獨立人格意識的本質特點,也是保證新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們必須追求人的德、智、體諸方面協調發展。廣義的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之一,也是新的人的發展觀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質教育注重每一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關于人的發展學說提倡的是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為每個人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它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教育過程,使每個人在原有素質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完善。素質教育不求人人升學,但要個個成為合格的公民。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為合格加特長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分層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個個體的提高,還有賴于對個性和共性這對矛盾的正確認識。對共性的研究有賴于對個性的認識,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賴于每一個性的健康發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極的、無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過來作用于個性,促進每一個性的進一步優化,因而,要達到“個個成才”的目的,集體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視。在人的發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堅持實事求是,不僅承認人與人的差別,而且以科學平等的態度來看待一切有差別的人。在人的發展目標及評價標準上,不要強調過分劃一、沒有彈性、包羅萬象的目標系統,而應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方向的條件下,通過不同榜樣與典型的示范,樹立多種類、多層次的目標建議,開拓多樣化的發展道路,使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走出符合個人特點的成功之路?!皹诵铝悺笔巧鐣l展的動力因素,是社會發展蓬勃興旺、生動活潑的反映。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以寬容的態度,給每個青年以“標新立異”、表現幼稚的機會,努力促成在個人發展上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局面。
關鍵詞:傳統文化;禮儀文化;和諧社會
禮儀文化使人類的社會交往在一定規范內進行,使社會關系更趨和諧。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方面來看,禮儀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無論是從禮儀文化的本質還是從其發揮的功能來看,以“和”為中心的禮儀文化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并構成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的形勢與社會背景下,禮儀文化建設既要汲取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同時也要尋求創新性的發展。
一、 禮儀文化的本質是一種和諧文化
所謂禮儀,是指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時所借助的某種原則和方法的綜合,它與一定的社會風俗、習慣相聯系,反映著社會文明風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種穩定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又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慣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國幾千年的“和”文化思想?!昂汀弊鳛橹袊糯軐W的重要范疇,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基本狀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形成了繁多的儀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區別尊卑等級、協調人際關系的禮節規則,有了內容比較完備的禮儀體系。透視這浩翰的禮儀體系,無論是做人之道、從業之道、治國之道,還是日常行為的規范、人際關系的協調、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包含著最為關鍵的要素,即“和諧”。
二、建設禮儀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禮儀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是一個國家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禮儀文化標志著社會的文明進程。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禮儀文化的內涵是不斷豐富與發展的,這一方面取決于物質文明的進步程度,同時禮儀文化又不斷地被總結、提升、傳承和發展,反過來成為經濟社會前進的動力,促進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趨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禮儀文化作為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變革。古代傳統禮儀以“致中和”為主體,推崇仁敬、正義、誠信、辭讓、慈孝,在此基礎上,新型的禮儀文化更為注重民主與文明。一般而言,禮儀文化的內容有三個來源:一是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傳統禮儀文化資源;二是當代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F代禮儀文化既要繼承中華禮儀傳統,同時也要在與其他文明的學習交融中不斷推進。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利益矛盾、價值觀沖突、道德失范等問題,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發展,現代禮儀文化及觀念的樹立,將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多渠道推進禮儀文化建設
中國是“禮儀之邦”,重視禮儀教育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禮儀是有關社會交往的行為規范與準則,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通過禮儀教育,引導公民自覺遵守當代道德規范和禮儀形式,不斷提升公民素質,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傮w而言,公民禮儀素質教育需要從不同層面、不同渠道來進行,通過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推進。
1.家庭教育是禮儀文化的啟蒙階段
我國歷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極為重視,將禮儀教育視為少年兒童的必修功課。孔子就曾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不學禮,無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須知》中從禮服冠履、言行步趨、灑掃涓潔、寫字讀書等方面對兒童禮儀作出過嚴格規定,明代王陽明也將學習禮儀列為兒童每日的必修課程。雖然當代對于青少年兒童的禮儀教化已不及古代社會繁瑣和嚴格,但禮儀教育仍然是家庭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并滲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禮儀文化教育的重要階段之一,推進公民道德教育,要求從兒童啟蒙階段抓起,將禮儀內化為個人素質的一部分。
2.學校教育是禮儀文化教育的規范化階段
學校教育培養符合社會規范的個體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不僅要在學前階段和中小學階段注重禮儀教育,同時也應將其列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禮儀文化教育不僅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從其適用性來看,各種各樣專業化的禮儀文化,如商務禮儀、公關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應用性課程的開設,也為其今后步入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修養和素質。
3.社會教育是禮儀文化教育的深化與踐行階段
可以通過政府、大眾傳媒、單位以及社區予以引導推進。政府在禮儀文化的傳播普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將為禮儀文化提供正確的導向,地方政府應加強引導,將禮儀教育列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
此外,大眾傳媒作為現代社會最為重要的社會化單位,在宣傳禮儀文明、建立良好風氣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刊發或播出有關禮儀教育的公益廣告及節目,使禮儀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單位和社區是進行禮儀教育的基本單位,可以組織職工或居民進行禮儀文化的學習,以及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和評比活動,將禮儀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董建華.儒家文化與秘書[J].當代秘書,2003(4).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環節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節好課就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如何上好一堂小學英語課,是每一位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下面是我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感受:
一、確立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要確立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這種目標,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德育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通覽教材的的基礎上,對每一節課的教育點、知識點、能力點進行認真地挖掘, 把實現這三方面的目標作為課堂教學的任務,精心安排到教學的內容中去。例如,在教“Excuse me.”,“Sorry.”,“Thank you.”,“You’re welcome.”這些句子時,應該確立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的德育目標;在教“Don’t spit on the floor.”“Don’t draw on the wall.”是確立的德育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健康的道德風貌。這是作為一個公民應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在教“Can I help you?”時,應及時地滲透助人為樂的品行教育,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和關愛。所有這些,都是一個社會公民基本素質的最具體的體現。我在每一課的教學中,都安排對學生進行一個方面的公民基本素質教育,而且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確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然后再圍繞教育點,從不同的側面展開提問、操練、會話表演等,使知識教育、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二、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環節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盡量地利用各種教學方法銜接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而課堂導入是新課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新授課的序曲和前奏,它不僅要給學生帶來親切、新鮮的感受,還要能誘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求知識的欲望,進入“我要學”的最佳學習狀態。因此,課堂導入的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直觀導入法、音樂導入法、表演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但不論是何種導入法,一定要是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有趣。例如,以安徽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為例,我利用啟發式的“Guessing game”游戲導入法,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上節課所學的a shark, a dolphin, a crab, a turtle等海洋動物身體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海洋動物,然后再讓學生根據畫面猜一猜這是什么地方,從而引出新授詞aquarium, 再導入到新授句型Where’s Jia Ming? What’s he doing? 從而水到渠成地將整個會話文本呈現給學生。這種將復習舊知與導入新課緊密地銜接在一起的導入方法,使學生在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憶后,又對本節課的新知產生好奇心,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隨著教師的設疑、提問,展開聯想,進行思考。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游戲導入法不僅可以將教學過程中的“復習”與“新授”兩個環節緊密地銜接起來,還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而完整。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取決于教師整堂課每一環節的設計是否科學,每一環節的連接是否緊密。一位好的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應該把它當做一個劇本來編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時,應該把自己當做一位導演來指導;在給學生做示范練習時,應該把自己當做一位演員來為學生做示范表演。因此,一位優秀的小學英語教師,應該是集編劇、導演、演員于一身的一專多能型的教育工作者。
三、在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習慣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動力定型。正如申斯基所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存放著一生都享受著它的利息。”
習慣有著主宰人生巨大的力量。學生最初接觸到英語時,往往只是憑借一時的興趣。但學習如果單憑這一時的興趣則很難維持長久,所以只有把一時的興趣變成習慣之后才能長期穩定而激發學習的動機。英語教學之初,教師就應根據教學條件和情況,有計劃、持續性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上課習慣、記憶習慣、自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這些習慣都能幫助學生把英語知識進行內化。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使之貫穿于學生的終生。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施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開發學生的智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為培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新學,唐雪梅.學前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烏申斯基著,鄭文樾,張佩珍,馮天向譯.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黃賀明.淺談如何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