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簡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時間:2023-09-20 18:2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簡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孔子;教育;藝術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0-01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最具有代表教育思想家 ,作為一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對“樂”也特別的喜愛并有很深的造詣,他不僅會唱歌、器樂并且還善于譜曲,據記載孔子曾創作過的作品有《閑居樂操》《歡樂操》等??鬃舆€將“樂”運用至教學當中,六藝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六門教學科目即禮、樂、射、御、書、數。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中音樂居于第二位,可說明孔子十分注重“樂”的教育作用。
一、關于孔子的“禮”與“樂”
孔子很重視樂教,經常禮樂并提,在《論語·泰伯》中提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興,起開始的意思,修身當先學詩;禮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其表示的是教育學生修身的過程,學詩學禮,猶未完備,尚須學樂以成之。通過“禮”與“樂”的結合教育培養有道德修養的仁義之人。禮教狹義上講是禮節,是同于現代的德育,孔子教育弟子講禮一方面在于修身養性,另一方面在于維護和調節人的社會秩序。樂教是狹義上講是文藝、音樂、舞蹈的教育,是審美的教育,孔子把樂融入教學之中,用樂來豐富人們的生活。
二、藝術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禮樂為孔子一生所追求,禮樂教育其根源在于培養弟子的仁德修養?!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泰伯》)?!叭省辈粌H包含著德,又同拽著禮,脫離了仁,禮樂也就失去了意義??鬃訉ⅰ叭省弊鳛榻逃某霭l點和歸宿,把“仁”作為教育過程中的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準則。藝術教育必須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提高育人的目的。 在當代藝術教育中,我們在培養學生藝術專業知識和藝術修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將德育滲透到藝術教學過程中。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廣大的受教育者,他們正處于認知階段,非常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塑造性。例如,授課的內容是講述我國抗戰時期表現人民對侵華日軍的強烈憤慨,激起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內容時,在教學過程里播放《保衛黃河》的歌曲,歌曲中的音符的氣勢所表現的黃河的洶涌氣勢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理解其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給受教育者心靈的震撼,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藝術教育與德育相結合使受教育者開闊視野并豐富情感體驗,在掌握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也激發了受教育者的愛國熱情,從而實現了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也能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三、樂教“知行合一”
孔子在藝術教學中一貫倡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現“知行合一”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名符其實的言傳身教??鬃幼陨韺σ魳肪陀兄芨叩脑煸劊约旱囊魳纷髌芬舱宫F了他音樂實踐行為。他強調教育的實踐性,反對脫離現實的教育。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將“知行合一”運用到當代藝術教育中就是要注重實踐,藝術的教育目的是通過“藝術行為”所呈現出來的,代表著一種活動的思想,一種活動的形式。在當代藝術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在教受藝術知識的同時應該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習方式,積極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啟發的教學方式傳授藝術知識,鼓勵受教育者積極的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
將藝術實踐活動既與藝術課堂教學相互聯系,又具有與學科教學相區別的獨特的教育價值,藝術實踐可以進一步促進想象、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造精神,激發受教育者探求藝術的熱情,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也得到了加強,尤其是受教育者學習的目的有了提升,由娛樂逐步調整為接受教育,由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參與。在藝術實踐的活動中受教育者通過親自參加音樂活動和親身體驗音樂所帶來的美感享受,來加深對音樂美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使自身的音樂技能得到提高,使自身學會獨立思考,張揚個性,不斷地挑戰自我。由此,音樂的實效性就在受教育者的親身參與中得到體現與升華。在很大程度激發了受教育者的興趣,調動了其自身的積極性,使他們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加深對藝術的理解和喜愛,從而使藝術的實效性得到提升。
四、結語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重視樂教,推行樂教,對藝術教育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孔子的藝術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的理論。發展當代藝術教育,與孔子藝術教育思想的精髓相結合才能有助于我國藝術教育事業得到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蔡尚思.孔子的思想體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論文摘要:作為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董仲舒是中國儒學發展史和中國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后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承前啟后,有選擇地借鑒到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且有利于搞好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急需在思想文化領域中進行創新,以滿足社會發展對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加速發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穩步推進。但是,思想文化的創新并不是憑空就能實現的,必須有所繼承,才能發展,而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恰是我們思想文化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和精神財富。
一、關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繼承先秦儒家傳統的“天”的哲學、“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并對其家里改造,從而形成了適應時展和需要的新儒學。關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應論.吸收先秦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并作了揚棄和發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而完備的新仁學思想,他賦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愛別人為根本法則,否定了只愛自身的思想;關于義,董仲舒對“義”從新的視角作出了新的解釋:從人與我的角度提出了“義以正我”的法則;關于仁義之分,董仲舒認為仁與義的根本區別在于“仁之于人,義之于我”,同時還強詞指出了仁義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義所在。認為仁義所針對的對象是千萬不能混淆、顛倒的,只有明于仁義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實現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關于義利觀,董仲舒在明于仁義之分的基礎上對義、利關系的闡述,是其仁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其德治思想主張最直接的理論依據。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陰陽家及秦漢方士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提出了“天人感應”說,吸收了法家“三綱”思想及先秦正名學說,提出“大一統”論,吸收了先秦人性論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論,提出“性有善質”論及“性三品”說。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類
董仲舒的德育學說是以“獨尊儒術”為指導思想,以“三綱五常”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并且提出必須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顯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價值激勵法。丁欽波闡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并且為我們簡述了董仲舒關于德育原則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三品說,德育的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并且簡要的介紹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明道重志、行道養志”、“必仁且智”等。孫文勝主要從董仲舒“三綱五?!崩碚撝械摹拔宄!奔慈?、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論述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啟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關的道德教育方法。游慶國、崔華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為四個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環境育人法,這樣就從不同的角度更為詳盡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為代表的漢代教育的基本特點,把教育與德政、人性論、天人感應、實踐等結合起來,也論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對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對于封建王朝的發展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統治地位,鑒于秦王朝對人民實行“嚴刑峻法”而迅速滅亡的教訓,主張實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學內容也完全的儒學化了,他主張以“六藝”(《詩》、《書》、《禮記》、《樂》、《易》、《春秋》) 培養人才,這雖然有利于人們思想的統一和儒學的繼承和發展,但同時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其他學術的傳播和發展。以為人性是“天”所賦予人的一種先驗素質,這種素質具有向善或惡的兩種可能,教育則就是要通過人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認為,一個國家的興廢治亂都應取決于禮樂教化,對于教育的社會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統”,大一統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統和思想上的大一統兩個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統,指的是“以人隨君,以君隨天”,把君權至上作為統一的關鍵。思想上的大一統即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學從顯學而成為官學。書中也簡要闡述了董仲舒的治國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論述,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來,“王者”只有實行“仁政”,“愛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現,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實現統治的長治久安。賴紅衛指出董仲舒為了強化統治者的廉政意識,他對上至最高統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為都進行了批評,他說:“使諸有大俸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業,乃天理也。”提出“不與民爭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視內在仁義德性的覺醒和培養。任“德教”是對秦王朝“嚴刑峻法”的批判,認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實現是通過思想的一統,從而形成—個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同時還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倫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認為天賦予了陰陽五行道德屬性,因此,他把德、刑、愛、樂、嚴、哀等等這些本來是社會現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屬性硬加到陰陽、五行、四時等自然現象上去,從而把一個至高無上的天描繪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東西了。同時董仲舒用儒家倫理思想神化君主,將君權神授理論化,從而為漢朝統治的合理性提供論證;以天人關系為根據把三綱五常進一步系統化,把儒家倫理由家族倫常貫穿到政治領域;董仲舒還著力借用陰陽的一切知識來構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體行為準則,董仲舒把倫理關系中的貴賤尊卑原則提到了專制的極端,春秋戰國時期倫理觀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內容在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倫理思想核心:“大一統”。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以政治一統為核心,以君權至上為關鍵,以文化一統為保證。所謂“君權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權天授說的基礎上展開的,其重點:一是神化君權,維護君主在國家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二是約束和規范君權,使君主的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同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提出了“三綱五?!闭f,使儒家倫理真正發展為政治倫理,并被封建社會統治者所采納。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質而實際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發展人性,使之成為善人。他的這種教育其實就是相當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書中并沒有涉及到董仲舒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原則等等與之相關的內容。唐國軍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統”理論為武器,倡導思想政治、倫理道德的統一,以“三綱五?!钡睦碚擉w系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漢武帝采納了“獨尊儒術”的提議,“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成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開端。
參考文獻: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影響[J]. 河北學刊2010(4).
[2] 黃釗. 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
[3] 張彬, 周谷平.中國教育史導論[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 2007.
[4] 孔穎.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辦教育研究, 2008(5).
[5] 丁小萍. 中國古代政治智慧[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