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21: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的核心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鄉村兒童;美育;創新課程
一、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戰略意義
黨的報告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鑄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面臨著資源流失、“空心化”的價值困境,鄉村文化的“失落”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文化的渴望與需求。在此現實境遇之中,大力發展鄉村兒童美育,促進鄉村美育復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第一,促進鄉村兒童本真發展。囿于傳統價值理念的思維桎梏,我國中小學教育進程之中普遍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而對美術、音樂這種所謂的副科則置之不理,這種情況在鄉村學校尤甚。此種價值理念的異化衍生,嚴重阻礙學生素質的全面、本真發展。“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在反思傳統“分數至上”價值理念的基礎之上,在鄉村學校大力推進美育課程的創新實施,其在促進學生美育素養提升的同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第二,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城市教育和鄉村教育目前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具體來看,城市的學校美育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在教學資源等方面,均是鄉村美育無法比擬的。由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開發的“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以“愛”之名,以美術教育為載體,運用先進的課程理念建構課程體系,通過培養新鄉村美術教師,提高鄉村學生的美術素養。它的實施與推廣,對于振興鄉村兒童美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實踐困境
(一)應試主義理念盛行致使鄉村美育缺失立足點
在傳統功利主義、應試主義價值理念的影響與制約之下,學校舉全校之力發展與“應試”相關的教學科目,是以將多數教學資源仍集中到語文、數學、英語等所謂的“主科”,而忽視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課程的發展。此即造成美術課程被所謂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學校也是對此種現象司空見慣、置之不理。此種重應試輕素養、重形式輕內容價值理念的異化衍生,造成鄉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二)職業地位致使鄉村美育教師隊伍缺乏著力點
美術教師的稀缺是鄉村學校長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2016年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頒布的《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師資狀況分析報告》指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共有美育教師占全部專任教師總數比例達6.5%,但美育課程的課時量應占全部總課時的9%至11%。若要滿足最低標準開課目標的需求,全國尚缺美育教師45566名,美育師資的絕對缺額主要分布在鄉村學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為鄉村美育教師的職業地位相對較低,從而造成鄉村美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受限。
(三)辦學條件致使鄉村美育教學資源缺乏突破點
教育資源匱乏且不平衡是鄉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應試主義在中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盛行,致使多數學校將并不充裕的教學資源投入到所謂的主科課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鄉村學校很難再將教育資源投入到美術教育之中。此即造成鄉村學校很難設置專門的美術教室。同時,教學教具和繪畫材料時常面臨短缺的困境。此種境況的長期存在,嚴重阻礙鄉村美育的長足發展。
三、新時代振興鄉村兒童美育的實踐探索
“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是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組織專家研發而成的創意公益活動課程方案?!皭鄣膯⒚伞眱和烙齽撔抡n程以“愛的啟蒙”兒童美術教學實踐活動為核心內容,面向義務教育階段6-15歲兒童,優先關注教育資源匱乏群體,尤其是鄉村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美術模塊課程。該課程由“我愛生命”“我愛家園”“我愛生活”“我愛夢想”四大主題共十六個單元構成,并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水平分為初、中、高三個課程階段,對應和涵蓋整個小學階段(見圖1)。該課程方案力求通過美術學科教學手段,以主題式教學為特色,以美育工作為核心,以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側重兒童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心靈教育。培養具有積極情感、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的新時代接班人。為充分落實國家政策,促進鄉村兒童美育發展,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積極探索落實國家美育戰略的實施方案,策劃與運營“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實踐公益項目。具體來看,基金會積極為項目合作學校無償提供創新活動方案,提升鄉村美育課程的豐富性、多樣性與創新性。并在此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了解藝術、接觸藝術與學習藝術的機會。通過美術教育的載體,促進鄉村兒童美育的發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會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教育和體育局合作,在區內5所鄉村小學引進“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活動,進行試點教學。同時,基金會還為這5所小學建設藝術教室、培訓美術教師。通過雙管齊下,提升鄉村學校藝術教育的軟、硬件條件。另外,基金會還配合鄉村美育以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基金會為試點學校舉辦“藝術之旅”“藝術家進校園”等主題藝術活動,引領學生接觸最經典的繪畫、舞蹈、音樂、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截止目前,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進行的鄉村美育公益活動,累計受益學生人數已經達1,600人次,并受到了廣泛好評。
四、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積極探索鄉村兒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時代的價值理念開發出“愛的啟蒙”兒童美育創新課程方案,并在鄉村學校進行了積極的推廣與運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為振興鄉村文化、促進鄉村兒童成長、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進路。
參考文獻
一、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作為國家戰略,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文化振興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鄉村文化以其獨特的社會意義和精神價值必將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源動力。因此,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以各種方式推動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1、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延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文化藝術深植于中國大地,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沉淀,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寶藏,同時在社會的發展中又不斷創新,形成了許多富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鄉土文藝。各類文藝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傳播著中華文化的文脈。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動人的故事,以及一種貼心的民俗除了其本體的感染力、技藝的嫻熟性,文化內涵上也總是貼近民眾接地氣,讓人深刻體會到文化淵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響一個地方的生活形態和社會風俗,引導人們向往信仰之美、心靈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個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藝助力鄉村振興,對于維系民族精神、弘揚優良品德、傳播主流價值體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2、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鄉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翱吹靡娚?,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所在。鄉村振興不僅在“形”,更應在“魂”。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鄉村發展與文化藝術建立了更為緊密而積極的互動關系。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傳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徑,同時為文化語境下的鄉村發展提供了優化產業結構、尋求文化認同、共筑“美麗鄉愁”的戰略基礎,更是加速鄉村轉型發展、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3、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精神動力。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有利于提升鄉村主體的文化素養、道德情操、認知能力,可以促動他們從被動的參與鄉村建設到主動的投入鄉村振興,由此產生積極的內生動力推進鄉村振興。因此,鄉村文化振興將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二、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和有效路徑
從世界上一些鄉村發展富有特色的經典案例來看,英國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傳統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鄉村;德國的施雷勃田園被譽為童話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已成為世界當代藝術的大型國際基地。借鑒這些國家鄉村發展的經驗,因地制宜、特色化、藝術化是我國當前鄉村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
(一) 推進升級版“三下鄉”,精準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1、推進智力下鄉,助力鄉村謀篇布局。鄉村文化振興,統籌規劃是關鍵。必須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為基礎,以更高的視野和長遠發展戰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鄉村文化項目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缺乏規劃、缺乏整體推進的現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無端建造洋項目、重復建設風情區等。因此,急需文化藝術專業人士參與項目的規劃與設計,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地推動鄉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使命,上下結合,梳理鄉村的文脈和文化基因,關注和把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推進作品下鄉,挖掘內涵創特色。鄉村文化振興要強調個性、強調特色。要尊重村莊的歷史、尊重當地的資源環境、尊重村民的發展愿望和需求,還要關注鄉村的未來和設計的可持續性。就目前農村的文化團隊而言,他們無法完成作品的創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藝術界專業人士有針對性的進行創作,完善后進行植入。如通過輸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藝展演、民藝展示) 充實鄉村文化舞臺,美術與設計人才去從事村莊美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項目(包括景觀) 的打造,從而形成民俗風情與產業特色突出、個性語言鮮明的鄉村文化。
3、推進人才下鄉,提升內生動力,形成長效機制。鄉村振興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臺,讓各方力量聯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建設的合力。推進文化藝術人才下鄉,有效發揮各專業的特長和優勢,多渠道著力推進文化建設。文藝的生命之源是創新,廣闊的鄉村大地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無盡的源泉。通過實踐,為藝術家開闊視野與思維提供無限可能性;通過實踐,也可以發揮村民自主性,激發源動力,從而提升鄉村振興主體持續的內生動力。在此基礎上關注村民的需求與亮點的展示,挖掘特色項目,培養專業人才,建立有效運行機制與載體,從而建立鄉村文化振興長效機制。
(二) 拓寬與完善文化藝術下鄉的有效路徑,全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1、整體謀劃,多種路徑全面推進文化藝術下鄉,繁榮鄉村文化藝術。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文藝團體、藝術機構、高等院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推進文化藝術下鄉;利用鄉村藝術舞臺、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送電影下鄉等平臺全力推動文化藝術下鄉、志愿者下鄉、大學生藝術實踐,幫助農民全面提升文化藝術素養。通過鄉村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載體開展常態化的文化惠民活動,立足鄉村文明,挖掘鄉村文化潛力,培育良好的鄉風文明,繁榮鄉村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下鄉的形式可以是項目合作、配合鄉村文化活動、定點長期對接等方式開展。
一、村情基本情況
**村國土面積42.29平方公里,轄 5個村民組、5個自然寨,434戶1947人,其中貧困戶99戶377人,目前已全部脫貧,居住布依族、漢族等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99%,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服務業(餐飲及便民店)、養牛、豬、禽和種植西瓜、芒果等經濟作物為主,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體經濟189萬元。
**村是全鎮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區位優勢十分突出,素有“望謨南大門”之稱,是南盤江和北盤江相互交匯點,依托珠江黃金水道和區位優勢,以“港”為核心,以臨港產業為支撐,力爭把以**港為代表的港口(碼頭)群建設成為集內陸現代港口,臨港有旅游、產業、工業3個園區功能和濱水居住城市三位一體的綜合經濟開發試驗區,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貧開發、生態移民與災后重建相結合試驗區,建成內陸山區對外開放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試點區。
二、工作開展情況
**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加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青檸檬產業為產業基礎,采取農旅結合模式,以觀光、旅游、采摘為市場導向,打造生產、生活、生態同步,休閑、文旅融合的現代特色村寨。
(一)持續改造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圍繞“村級組織、鄉村治理、產業發展、補強公共設施”為主要建設內容,抓實抓細**村環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礎設施及公路沿線綜合整治工程,對閑雜亂地進行清理,配套種植青檸檬、三角梅、芒果等,為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種植池300平方,種植池回填土800m3,36個種植池開挖及池基夯實和檔土墻建設,青檸檬種植、三角梅等綠化1000㎡,累計完成120萬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實產業興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實實在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青檸檬產業的豐富經驗,立足本土、聯結群眾,合作規劃開發“貴檸田園綜合體”,傾力打造集青檸檬種植、旅游等融合發展農旅一體化產業,落實好貴檸田園綜合體石漠化配套項目建設,創建“農業觀光區、魚家博覽區、紅色文化區、農耕體驗區、生態養生區、民俗風情區”的六大主題功能園區,形成一、二、三產業相結合的經濟型產業鏈,引領全鎮鄉村振興工作走上新臺階。目前已完成4600畝青檸檬種植,配套的檸檬加工廠、道路設施、灌溉設施等已完成建設或啟動建設。
(三)創新致富模式,不斷發展壯大富民產業。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圍繞“兩江門戶、山地水鄉”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發展思路,打造農業觀光旅游和紅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品牌。打造就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運行模式,推進**村中志檸檬種植園石漠化治理項目建設,有效拓寬周邊移民群眾創收渠道和壯大村集體收入。石漠化治理項目目前產業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計完成141萬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打算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對苗年開始期待,還和鄰居們討論到底會有多少游客來到寨子一起吃長桌宴。他家的民宿從春天路邊野花盛開,一直忙到國慶稻米收割,過去幾十年從來沒有這么多人來到過龍塘。
穿過山中薄霧進村,吃過龍塘魚醬的人,都說“龍塘不錯”。
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進駐幫扶,2019年全村脫貧成效檢查通過,2020年幫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創宣布繼續支持龍塘鄉村振興工作。曾經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壯年流失到廣東、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敗、年關冷清的百年老寨,復活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圖景實現。
融創中國之前積極參與了13省21村的幫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并從龍塘的鄉村振興實踐中總結經驗,在重慶中益鄉、延安萬莊等大量幫扶項目開展中進行補充迭代,歸納了基于企業責任和自身資源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文旅切入,實現“四推動、五振興”,切實助力鄉村在產業、組織、文化、人才、生態維度上全面振興。
1
以文旅帶動一產、二產,打牢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窮,是因為產業弱。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偏高水平,意味著我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產業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戶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進一步削弱了鄉村的產業基礎,尤其是在偏僻地區。
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成為改變鄉村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創在龍塘村的幫扶過程中發現,此前因為交通閉塞,龍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資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風貌和苗族的人文環境,具備做文旅鄉村的基礎。
而融創自身在文旅產業方面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為龍塘鄉村振興的第一落點。融創依據龍塘自然人文資源,定制了觀光游+苗鄉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多層次文旅產品體系。
常年在雷山縣城打工、老房閑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貧困戶的房子被融創與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整體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糧倉樓,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帶動了村里15戶村民相繼自發改造了自家老房子,開起民宿和商店。
融創又聯合知名設計師孟凡浩建造了“龍塘山房”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產品錯落搭配。大體量民宿形成配套,龍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設施也得到規劃、修整和升級,龍塘也具備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條件。
改造好“硬件”,經過企業自身資源和平臺導流,大量游客涌進龍塘和村民們一起過上苗年、魚凍節。預計2021年全年,龍塘接待游客數量將突破萬人,為龍塘帶來三百萬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產業建立之后部分青壯年回歸,龍塘的產業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礎上,融創聯合友成基金會又對龍塘村產業進行了調優升級。一方面,支持龍塘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通過消費扶貧方式,打通推廣渠道,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產品的市場化運轉,形成可持續模式。
農村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像龍塘這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具有數百年歷史,還保有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文化習俗。因此,融創在龍塘挖掘苗鄉非遺文化,通過技藝、技能培訓打造“繡娘團”和扎染、苗繡等文化特色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增加龍塘產業體系的立體性和體驗感。
建立產業體系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抓手。通過文旅切入帶動一產、二產,龍塘形成了旅、農、文鄉村“新三產”的跨界深度融合,用產業化思維推動了龍塘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產業帶動,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打造經營性收入、工資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多樣化增收體系;另一方面,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安居樂業的鄉村新生活方式;此外,還通過產業化運作,增加了公益觸點,拓展了公益場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2
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可持續運營
2018年12月,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遠勝看到村里的新變化之后,決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遠勝的父母強烈反對,但他自己則異常堅定。
合作社組織開展了生態稻米種植和銷售試點工作,文遠勝和另外6名村民積極響應。今年他們種植的 6.9畝紅米,5.4畝香米,預計產值可達11.7萬余元。除了村里的經營性收入,種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著家人孩子,文遠勝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組織村民開展生態稻的種植和銷售試點,推動農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之外,融創和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還以合作社為基礎,帶動成立了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非遺工坊成立的時候,在外打工的潘曉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龍塘。她很快成為非遺工坊第一批參加培訓的“繡娘團”成員。她們的蠟染、苗繡產品,現在已經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產品。潘曉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開始培訓更多年輕女性成為“繡娘”。
沒有產業引不來“金鳳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鄉村的痛點?,F在的龍塘有了產業體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沒有成長空間、愿不愿意留下來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龍塘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在融創和友成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為示范,引導村民自發組織了各類經濟、技能培訓、文娛、公益小組。幫扶項目組還展開了一系列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了餐廳和民宿的運營管理、蠟染和苗繡的技藝技能學習、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市場推廣、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合作社等小組的管理知識和龍塘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項機制等等,逐步培養提升龍塘村民的運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合作社資金互助小組也在融創與友成基金會的推動下成立。通過資金互助的方式解決村民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資金問題,同時又將利息收入歸還于龍塘,用于敬老社員的生活改善。
龍塘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了組織協作體系,過去農戶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狀況被改變,村民之間再也不是“小散”關系。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培訓、職業技能培養、資金互助,龍塘的村莊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體系中找到位置,發揮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在中益鄉,融創捐贈建設初心學院,聯合清華大學開展黨建引領、組織振興工作。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重慶石柱遠程教學站、清華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初心學院掛牌,面向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舉辦高層次教育培訓,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學院探索“黨建引領”,不僅讓中益鄉實現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教學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鄉和校企資源的長期聯結路徑,形成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融創認為,鄉村振興模式中,產業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人則是一切的基礎和源點,通過人才培養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和治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關鍵。
3
改善人居環境,復活風俗風貌,推動人文宜居生態
鄉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體現在現代化程度上,但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獨特性,大量民風民俗和建筑風貌還帶有文化的傳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這是融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原則性前提。
例如,龍塘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全村285戶中有苗寨吊腳樓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建筑就有9座。村里還有大量古樹和一口古龍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龍塘人都會去古井挑水取一個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縣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是土家文化的傳承地。融創聯合清華大學設立了非遺研培點,啟動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針對本地百姓和相關愛好者提供技術培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文化是鄉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內容和身份認同。融創認為,尊重鄉村風俗風貌,才能達成鄉村振興的真正意義,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因此,融創在鄉村振興模式中,會先對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進行摸底和系統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標準化設計,不建“歐洲村”,不盲目推進現代化,重點做人居改造和歷史人文特色景觀帶的打造。
在被幫扶之前,龍塘村委會主任文沖有一個心愿:改造之后的龍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不走過于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龍塘幫扶建設期完成并運營迄今的一年內,文沖的愿望實現了。龍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被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苗年、魚凍節、吃新節等重要節日比以前更加熱鬧,游客們來到龍塘和村民一起跳蘆笙、抓魚、斗鳥、拔河、賽苗歌、斗牛,還喝上了村民自釀的米酒。住吊腳樓、深度體驗龍塘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最吸引游客們的旅游項目。
在重慶中益鄉,融創根據村里的生態和歷史文化,捐贈打造初心學院、畢茲卡里、中華蜜 蜂谷、伴鄉原宿四大項目,帶來了中益鄉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綿延 6 公里的景觀谷地在“鄉村地文化渲染+旅游產業喚醒”理念中,復原了中益鄉的土家文化和鄉村文化,同時融入紅色主題游,打造旅游體驗和文化教育復合功能空間,讓它成為了被激活的中國傳統村落人文宜居新樣本。
通過鄉村振興復活傳統村落和文化,提供一個區別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樣本,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看到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4
做好教育幫扶,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推動下一代看見美好
鄉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差距卻顯而易見。因此,教育幫扶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創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讓龍塘的未來煥發生機,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資源,打造“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長線地為龍塘等鄉村的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針對鄉村學校教育設施、教學器材等硬件和課程落后、信息“軟資源”鴻溝兩大方面的不足,融創一方面通過捐贈教學器材、改善學校設施,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募集網上名校精品課程,搭建英苗書屋,邀請部分師生代表走出大山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師生視野,建立信息獲取渠道和意識;此外,融創還通過教育基金方式給具備特定條件的學校、學生提供更多維度支持。
通過教育幫扶,讓鄉村的孩子親身體會到愛心的溫暖,發現更美好的世界,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的一點心愿。
一、住房安全保障工作
我局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以貧困人口“農村住房安全有保障”為工作核心,嚴守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工作原則,聯合相關部門群策群力,扎實開展,穩步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2016年以來全縣共開展農村5類重點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殘疾人困難家庭戶、邊緣戶)房屋安全鑒定3萬余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6351戶,(其中,4類重點對象4985戶、一般戶1366戶,邊緣戶694戶進行住房鑒定),發放危改補助資金1.18億元,實現了農村危房改造全覆蓋。2021年危房改造工作任務主要是動態新增跟蹤到底,危改動態分為兩大類:一是人員動態,二是房屋動態,(如意外、災害等原因成為五類人員和房屋受損嚴重)。發現以上問題的將根據具體情況納入危房改造對象,確保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
二、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
農村房屋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湘政辦明電[2020]53號)文件精神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20年12月20日前,基本完成對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摸底排查工作。二是2021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對未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和農村非自建房的摸底排查工作,基本完成用作經營且存在安全隱患的農村自建房的集中整治工作。三是2023年12月底,基本完成農村各類房屋安全隱患的全面整治工作。目前全縣共排查15.3513萬戶,下步將針對排查情況進行整治工作。
三、鄉村振興推進情況
一是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建檔立卡脫貧戶已實施過危房改造房屋質量問題進行重點排查,現已全部排查整改到位,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牢良好基礎。
聚焦群眾所需所盼提升群眾幸福感
二七區以打造“三個二七”為切入點,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統籌抓好提升城市品質、強化社會保障、加強基層治理等工作,確保服務意識越來越強、黨群關系越來越密、群眾幸福感越來越高。
聚焦“中優典范”,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顯著變化。堅持把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全過程,讓城市品質優起來、靚起來、強起來。一是以二七商圈有機更新引領老城區城市復興。圍繞產業、形態、文化等方面,統籌推進7大類38項重點工作,對1.23平方公里區域內的每平方米都精雕細琢。七一前,實現以“千秋二七”陳列布展為引領的二七紀念堂保護提升工程建成亮相,周邊6條道路實現有機更新;2022年底前城市復興基本完成。二是以核心板塊構建城市骨架。高強度、大投入加快推進25個重點項目,把健康產業板塊打造成為“醫、護、康、養、住、游”為一體的南部醫療康養中心,鳳湖智能新區打造成為西南部“文化水岸、智慧新城”,華僑城文旅板塊打造成為歷史文脈、時尚創意、地域風貌和人文魅力于一體的文旅融合新標桿。三是以三項工程、一項管理重塑高質量發展空間。提升“三路一園”“路院同治”等工作成效,6月底前完成道路綜合改造三期工程,年底前完成17條區管道路改造、打通14條斷頭路。高標準推進486個老舊小區改造,高品質提升3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四是以“美麗鄉村”帶動鄉村振興。抓好櫻桃溝社區、申河等4個市級精品村建設,帶動10個示范村規范村建設,實現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全域景區化。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加快推進櫻桃古寨、長安古寨、櫻桃溝奇幻王國等項目建設。
聚焦“一老一小”,讓每個小家感受到“大家”的溫暖。實施“溫暖二七”新三年行動,啟動養老助老、美好教育、等民生項目,加快建設110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升53個老年中央配餐中心服務品質,讓老人收獲穩穩的幸福。增加優質學位4.76萬個。推進“名校+薄弱?!薄懊?鄉村?!薄懊?新建?!蹦J?,打造隴西小學等19個教育集團,實現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做優中小學午餐供應、課后延時服務,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聚焦社會治理,讓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精準對接群眾利益訴求和所想所盼,把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作為重點攻堅工作,深化“一領四單、五聯共治”模式,建立聯席會議、民主協商、聯系群眾等制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體系建設,推動職能委局、綜治巡防、城管執法等力量下沉社區;常態開展“千人大走訪、服務樹形象”“五員進社區、為民辦實事”等行動,做到志愿服務向樓院延伸、矛盾化解向社區延伸、政務服務向街區延伸,打造全國社區治理服務創新實驗區。
1發展生態農業對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性
從振興鄉村經濟的角度來看,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拓寬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傳統農業主要以種植基礎農作物及養殖禽畜為主,由于結構發展不合理,經濟效益得不到保證,一旦受到自然天氣變化及突發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民收入就會大幅度降低。生態農業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同時引入農業信息技術,幫助農民獲取到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培育農作物新品種,豐富家禽養殖種類,拓寬農村經濟產業結構,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1]。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優化農村經濟資源配置。在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難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資金,影響農民收益。而生態農業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整合資金、技術等要素,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控制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民收入。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擴大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下,農作物和其他農副產品只能通過線下銷售的形式對外流通,收益率較低,市場占有份額也較小。同時由于宣傳不到位,沒有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生態農業更容易獲得消費者關注,同時在現代物流技術的支持下,銷售范圍更廣泛,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完善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生態農業對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機制、金融服務體系、網絡化服務平臺等。生態農業模式的發展會倒逼這些服務體系進行升級與完善,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與發展[2]。
2鄉村經濟振興背景下生態農業發展路徑
2.1加強農村環境治理,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當地政府應加強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深入分析當地生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并從建設生態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動自覺性,加強環境治理,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在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態農業科技投入,提升農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應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完善網絡管理平臺制度,引入管理設備,并通過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其次,提高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農業廢棄物也具備一定的開發價值,加強對廢棄物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能夠增加生態農業資源投入,更能夠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針對農藥化肥造成的水污染問題,應加強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完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的布局,提高污水處理效果,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環系統,推動農村沼氣轉型升級,讓農業廢棄物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完善生態補償制度。例如針對已經遭受到環境破壞的農業用地,應積極采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生態移民等措施,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到位的區域給予相應補償,激勵農民主動保護生態環境,并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最后,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圍繞生態農業發展目標,細化工作細節,例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處理等,打造美麗鄉村,夯實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3]。
2.2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生態農業的經營與發展需要與市場相銜接。因此,當地政府應為企業與農戶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生態龍頭企業,推進生態農業走上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第一,促進企業與農戶之間溝通合作。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工業和服務業的大力支持,而農民長期脫離市場,很難主動融入市場,應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強政策引領,為企業與農戶創造政策環境。例如農產品加工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些具有影響力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共同探索產業化發展模式。這樣不僅能夠讓農業生產符合市場需要,更能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率,帶動生態農產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態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當地政府應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特色資源,建設生態農業基地,將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藥材、特色水果、特種水產、農業休閑等特色產業,并利用工業反哺及服務業的運行模式,開發農業發展潛力。整合自然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模式,在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過程中提振鄉村經濟[4]。第三,培育生態農業龍頭企業。在培育龍頭企業的過程中,應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潛力的生態農業企業使用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實力,采取政策保證企業和農戶形成穩定的利益關系及購銷關系,在雙方共贏的過程中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完善農業管理運行機制,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特色化農產品品牌。
2.3整合發展要素,推動生態農業創新發展
創新是驅動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生態農業在發展中應加大人才、技術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創新發展能力。加大生態農業人才引進力度。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新型農民的支持,而具備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技術能力且熟悉市場的專業人才能夠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智力保障。當地政府應依托國家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培養并集聚人才,打造優秀創新生態農業人才團隊,并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專業的人才力量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同時注重對農民的培養,選拔具有一定潛力的新型農民,促使其從傳統農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轉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進生態農業新技術推廣。加大對農戶的農業技術培訓力度,例如組織免費培訓班、開辦農民學校、與農業技術學院簽訂培訓計劃等,讓農民獲得再教育的機會,提升農戶農業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提升生態農業創新發展能力[5]。
參考文獻
[1]楊竟藝.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鄉村振興視域下秦皇島撫寧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0(7):30-31.
[3]黃志華.發展生態農業對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性[J].南方農機,2020,51(10):66.
[4]朱進勇.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