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事業管理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19-02
自1999年以來,作為開設只有十余年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發展很快。據調查,目前國內大約有四百多所高校以新建和重組、合并的方式,開辦了本專業。由于開辦時間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許多高校都存在專業定位不明確、培養計劃不規范和特色不突出等問題。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方向定位和培養目標
1.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方向定位。教育部在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中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規定該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校專門人才”。這一規定體現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的一般要求,為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普通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必須從自身辦學條件和所處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考慮專業定位,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就在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必須確立“面向地方、強化特色、培養實用、目標多元”的辦學理念。浙江萬里學院所在的浙江省寧波市,城市發展較快,經濟發達、社會進步。該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在法學院,因此,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校實際,選擇專業定位于城市管理和社會工作方向。結合行業特點和區域實際,該校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先后定位于公共關系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并緊密結合社會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目前正在向公共安全預警與應急管理方向發展。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浙江萬里學院將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表述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立足于省內先進水平,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具有公共事業管理業務知識及操作技能,能在各類公共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特別是從事城市管理、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中國計量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掌握現代管理學和應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受到管理人員所需基本素質和能力的訓練,能在市政、文化等公共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政府部門、企業、社區從事公共事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完善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該按照“穩固中間,強化兩頭”的專業培養思路,即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公共管理理論、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早期學生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感性認識和后期公共管理業務模擬操作與綜合應用環節,構建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素質拓展課程三大體系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方案。而能夠體現專業特色的主要在于專業方向課程和模塊課程的設置上。
1.浙江萬里學院的專業培養方案特色分析。該校專業培養方案的理論教學體系有四個層次組成。一是普通教育課程,為大學各專業學生提供通識教育;二是專業基礎教育課程,包括管理學原理、社會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公共行政學、組織行為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理論基礎課;三是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包括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政策學、公共關系學、公共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四是以管理實務性課程為主的城市管理、社會工作和人力資源管理3個方向模塊為主的選修課程,為本專業的學生今后適應公共事業管理三個主要領域的實際工作提供進一步深化的業務知識,這部分課程是以學生就業和興趣選擇為導向的,也是體現專業特色之所在(主要課程設置如表一所示)。
表1 浙江萬里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安排表
2.中國計量學院的專業培養方案特色分析。該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2010級始調整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畢業生去向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事務、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或參加公務員招考到政府部門工作;或報考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管理等專業研究生進一步深造。以此為導向,設置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方向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課程,各占10個學分,在第5~7學期開設(如表二所示)。目前,該校正在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積極開展專業調研,不斷調整和完善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
表2 中國計量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安排表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凝練與改革方向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應用型本科專業,需要構建并不斷完善以教學、科研與產業合作“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緊緊抓住教學、科研、產業合作三個重要的基本點,將這三個支點有機融合。以此為基礎,形成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導向的服務型教學體系,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努力形成專業建設特色。今后,專業建設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強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和適應性。在教學體系建設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加強核心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模塊課程的重點課程建設、專業選修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繼續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在校外實習實訓方面,通過校外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逐步拓展本專業學生與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居民社區、中介機構等)的聯系與協作,著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和適應性。
2.根據專業定位,不斷打造雙師型的專業師資隊伍。公共事業管理作為應用性的新專業,師資隊伍中年輕的碩士、博士所占比例一般較高,雖然其潛力較大,但教學及科研經驗特別是社會實踐經驗較為缺乏。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打造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選聘專業教師時,特別關注教師的行業背景、科研水平和實踐經驗。一方面聘請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專家作為外聘教師,另一方面鼓勵專業教授攻讀更高層次的學位,到國內名校進修和公共部門掛職鍛煉。
3.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凝練專業特色。學科發展要緊密圍繞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主線,確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并且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調整專業方向,堅持以學科建設拉動專業建設。加強與地方政府機關、社區組織和事業單位的密切合作,在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中,不斷鍛煉和提高本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責任意識,進而不斷凸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特色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燕凌,唐玉鳳.100所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分析與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3,(6).
[2]何云峰,李長萍,趙志紅.基于發展性評價理念的“五維一體”學生評價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1,(2).
一、關于公共事業管理課程設置研究綜述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個新興學科,理論和實踐都處于不斷建構發展中。研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評價及重構,必須首先了解這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2]。當前,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基本概念,國內外有著較為統一的認識,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專業。其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是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在較高層次上的交叉、綜合運用的一門管理專業。這就要求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具有開拓和創新能力,具備全面的管理才能。
(二)關于課程設置問題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關于課程設置理論方面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大致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從課程的定義上來看,普遍觀點認為,課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間互動的媒介和核心要素,是在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系列計劃方案和活動。二是從課程設置的內涵上來看,以往,人們把課程設置狹隘地理解成學科課程的開設。目前,在中國的各個學習階段的課程計劃中,主要包括學科類課程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兩種??偨Y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可知,當前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包括開設課程、開設順序合理、課程之間銜接有序,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另外,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規律、符合方法論的要求、反映學科主要知識以及現實和未來時代的發展和前沿。
(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研究
公共事業管理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有較長的歷史,而有關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個學科的命名最早應該是在國內,國外則大多以公共管理或非營利組織管理命名。國外學者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的研究時,其側重點及所采用的方法相較國內均有所不同。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科的專業分類方面,分成環境保護機構管理專業、衛生機構行政管理專業、體育機構管理專業以及社會保險機構管理專業等,并輔以相應的背景知識訓練與培養,以真正培養專業化人才。國內學者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研究的出發點和分析的維度不盡相同,但總體可以反映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闡述。一是從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看,張曉燕等(2014)提出制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程體系不合理,基本上沒有建立規范的專業平臺,在基礎課和主干課的設置上也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專業平臺。這些都不利于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及進行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3]。二是在探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上,廖宇航(2013)通過對首屆畢業生做“您對目前的專業課程體系滿意情況評價”的問卷調查顯示,滿意度僅為24.3%,不滿意的達到44.2%,這說明目前國內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滿意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其原因歸結為:課程繁多,結構不合理;專業課程開設與就業需求有差距;課程設置未考慮文理兼收的生源特點等[4]。三是從構建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的作用和工作方向上看,周湘蓮(2011)提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搞好實踐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從目標、內容、保障和考核等方面建設與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增強實踐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可以促進專業發展,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5]。龍興武(2011)則認為區域地方性大學應抓住國家教育改革的歷史機遇,結合地方公共事業發展需要,重點設置有地方特色的科學課程體系[6]。
二、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評價分析
(一)福建農林大學公共事業管理課程
體系改革歷程
2002年,福建農林大學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迄今已連續招生13屆,培養9屆共690名畢業生。自開辦以來,本專業培養方案經歷了多次修訂,課程體系亦隨之多次調整。其中,較大程度的調整原因在于專業方向的設置或改變,先后設置過社區管理方向、環境管理方向、技術經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與績效管理等多個方向,開設過107門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或專業選修課,其中僅46門課程保持相對穩定,7屆及以上的年級保持開設;而其他61門課程變動較大,甚至還有38門課程在13年的培養方案中只出現過一次。同時,部分課程定位由專業基礎課調整為專業核心課或由專業核心課調整為專業選修課??偠灾?,福建農林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穩定,多數時間處于變動調整狀態。
(二)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現狀調查
為了解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對課程體系的看法,本文面向福建農林大學本專業首屆(2006屆)以來共9屆所有畢業生以及2012—2015級在校生開展問卷調查,實際回收畢業生有效問卷203份,在校生有效問卷287份,總數為490份。其中,調查學生在不考慮各個教師授課情況下,僅從課程本身和個人實際出發考慮,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所列舉的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及專業選修課的相關看法,并著重兩個方面探討課程設置的問題,主要包括“哪些課程是最有價值的”和“哪些課程是最應刪除的”。
統計選擇頻數顯示,從最有價值到最應刪除的專業基礎課、核心課、選修課排序如圖1、2、3、4所示??偠灾瑥膶I基礎課、核心課評價來看,學生認為一些管理、經濟等通用類的課程相較于具體方向類課程更有價值。而從專業選修課的總體評價來看,學生認為一些管理類等通用類的課程相較于具體方向類課程更有價值。從考慮課程刪除的原因來看,學生對于課程的選擇首先從實用性角度出發,比較功利;其次是專業方向的考慮。
于其他課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的基礎課程,如“公共政策學”安排靠后的學期上課。同時,各學年課時安排不合理,大二課程多大三課程少,課程設置不均衡,部分時間課程安排過滿,出現一天12節課程的現象,超負荷學習影響學習效果。另外,教學資源形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實際操作性差。
(四)課程設置與就業需求不符合
法學類課程、應用文寫作、秘書學類課程被安排在選修課環節,學時數及相關考核要求也較低,不利于強化學生的法律體系思想建設與提高寫作能力。此外,課程設置未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相結合,“厚基礎、寬口徑”辦學方向指導思想下設置的課程體系,看似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但實際情況卻并不樂觀,龐雜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無所適從,感覺學而不精,同時給用人單位一種“此專業學得太寬太泛”的印象,導致學生就業困難。
(五)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正是課程體系設計偏重理論,而疏于應用,缺乏足夠的實踐環節補充,以至于課程考核,基本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在“規范教學”、“評估不出事”的要求下,大部分教師多以常規題型出卷,甚或部分教師在課程結束前復習答疑時,給學生圈定背記范圍。大多數學生只需在期末一個月根據教師圈定的范圍,復印學習委員的課堂筆記,進行突擊沖刺復習,考試通過一般是沒有問題的,甚至還能拿獎學金。由此,被學生們調侃為“課上憋得慌,考前背得慌,考后全忘光”。同時這也造就了課程學習“陰盛陽衰”的現象,因為女生總體比較勤奮,也更善于背記。由此,在每一屆畢業綜合測評中,前幾名的基本是女生,保送研究生的更是如此。
四、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重構的思考
(一)根據學科特色明確專業方向
從高校調查情況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口碑較好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依托高校本身資源優勢,如985或211院校、師資強、生源充足,如上海交大、中山大學等,這樣的先天優勢并非所有高校都可以具備,因此很難模仿。二是設置的專業方向好,或與學院其他專業形成優勢互補,或是社會較熱門方向,就業情況較理想。如河南理工大學,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制定了以特色強專業的方針,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確定了應急管理與安全社區建設方向,實現與公共安全管理專業相互借助,主要培養初步掌握應急管理知識體系,能夠在各級政府應急管理專業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共管理并擅長風險評估、預案編制和應急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目前,在安全示范區建設、安全文化與安全社區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
福建農林大學作為省級重點農林院校,具有較強的農林專業優勢。因此,在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方向時,可以考慮拓展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研究,其中重點在于搞清楚農村公共組織的概念和特征、明確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范圍和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學的學科特點等。只有這樣,才能借助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研究整體科研成果,依托農林院校的基礎學科優勢,有針對性地發展本校公共事業管理優勢專業方向。這里有三個方向供參考:一是農村公共人力資源方向,一方面是因為該方向與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脈相承;另一方面是該方向市場需求量大,政府部門與企業同樣適用。二是農村公共財政方向,目前我國村一級的財務人員需求量大,而公共財政方向正好滿足需求,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可體現農大特色,同時該方向市場需求量也大,而且不影響考公務員考研。三是鄉村環境治理方向,該方向是社會熱點,可突出農大特色且學院在師資上具有優勢。在確定方向后再進行相應的課程設置,會更加科學化和具有針對性。
(二)科學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按模塊分類設置課程
一些高校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多雜,課程過泛,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嘗試通過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不同模塊的方式,按照不同模塊開設不同課程,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大一基礎課和公共課學習的基礎上,大二或大三開始分方向培養。這種按模塊分類設置的方式,可以讓專業集中師資優勢突出特色。另外,該模式也使學生術業有專攻,學習目標更明確,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按模塊設置需高度重視學生就業技能的提升,同時,需要精準把握目前就業市場的動向和未來五年就業需求,以此來有目的地設置模塊,使學生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習真正有所所獲,也為地區社會發展輸送急需人才。對福建農林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分模塊的設置同樣需要結合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本院本系師資優勢。如社會管理模塊、公共人力資源模塊、環境治理模塊等。
參考文獻:
[1]徐金燕.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考
[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
[2]米艷玲.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對策研究[D].哈爾
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
[3]張曉燕,孫振東.論教育的民生功能[J].教育發展研究,
2014,(5).
[4]廖宇航.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探析
[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5).
[5]周湘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
[6]龍興武.基于區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學應用型公共事業管
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1,(2).
[責任編輯包玉紅]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獨立學院;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2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和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最早產生于18世紀的德國,而快速發展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列入公共管理專業下的二級學科,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成為招收該專業學生的最早的兩所大學。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各高校相繼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專業取得了快速蓬勃發展,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500多所高校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然而,就在該專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同時也暴露出來。如:專業方向特色模糊,社會認可度不高,畢業生市場競爭力差等。許多高校開始出現生源減少,甚至開課難的困境。公共事業的發展似乎進入到一個瓶頸中。究其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方面。按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該專業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該專業的主要培養對象為公共部門和公共組織,但是我國雖然在公共管理領域取得了進步,但客觀的說公共管理的核心即公共管理組織并沒有出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發展的情況,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工作依然是由政府和事業單位來承擔。目前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大部分還是統一考試招錄的老模式,人員始終還是“只進不出”,無淘汰機制,流動率低。
第二,學校方面。自從我國設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該專業發展迅速,但我們也應理性的看到,這種速度是一種非正常的速度,是一種盲目擴招。很多高校在開設這門專業時并沒有做好準備工作。首先表現在師資力量薄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缺少專業對口的教師現象較普遍,很多該專業的老師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專業如:思政、歷史、行政管理等轉來。而專業教師從外引進也不容易,因為全國高校中仍然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博士點。其次,表現在專業建設投入不足。所以只能通過高校自身的努力為學生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或者盡可能利用經費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室,利用情景模擬來達到目的。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專業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專業教學必需的實驗室、實習基地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問題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動手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學生本身對該專業滿意度、認可度和學習興趣總體不高。
第三、課程設置方面。其中問題最突出方面表現在課程設置個性化問題與同質化問題并存。這似乎是一對矛盾的問題,但在公共事業專業的課程中可以同時看到這兩個現象的存在。首先是個性化問題,開設該專業的高校由于性質和類型的不同,在進行師資力量、學校特色、優勢等多方面的考慮,因此在專業設置上體現很大的差異性。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是根據2012年由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來進行設置的。但該目錄只是規定出了各專業的主干課程,而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實踐課程等并沒有做硬性要求。加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又在不同高校體現不同專業方向,如: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公共體育管理、藝術事業管理、教育事業管理等。因此在課程的數量、性質、分布等方面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2]。雖然同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但培養的學生知識體系差別很大。其次是同質化問題。這個問題是針對公共管理類其他專業,尤其是行政管理專業、社會保障專業而言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與這幾個專業體現很多的重復,甚至很多學校將這些專業混同。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定位寬泛,反而缺乏特色。
二、獨立學院的發展和問題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教育產業化”的產物。一般認為,我國獨立學院產生于1999年,中國第一所獨立學院是浙江大學與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創辦初期,其被統稱為“二級學院”,后期則稱為“民辦二級學院”或“獨立二級學院”。對申辦高校即母體高校的“依附性”是獨立學院與生俱來的基本特征。而在2003年,教育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簡稱教育部“8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獨立學院”的概念,并對獨立學院的性質有了明確的認定。2008年,教育部頒布《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對獨立學院的身份有了明確的定位。截至2014年,全國獨立學院共有283所,其中江蘇省25所,湖北省24所,浙江省22所,為獨立學院數量最多的3個省份[3]。
應該說,獨立學院的創建之初是有改革先行的目的的,有向美國私立高校學習的意圖,甚至有些民辦學院直接打出“創辦中國的哈佛”這樣的口號。作為民辦本科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夠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領域,緩解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本身體制機制更加靈活高效,市場反應更加靈敏,自主辦學權更加充分,沒有行政化的束縛,沒有公辦高校機構龐大、效率低下的沉疴痼疾。獨立學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四分之一強的席位,然而問題與爭議也一直層出不窮。主要在這幾個方面。
1.辦學質量不高。獨立學院以實現“高水平民辦大學夢”為目標的。然而一些院校辦學理念不清晰、定位不準確,教學質量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骨干教師流失嚴重等問題比較普遍存在。
2.與母體院校之間的關系不清。根據教育部2008年頒布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來獨立學院“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將宣告結束,教育部對獨立學院給出了考察驗收、轉設為民辦本科、終止辦學等出路。然而時間過去八年了,真正走向“獨立”的獨立學院并不多。在失去依托母體高校的紅利后,能否走出自己的道路依然不確定[4]。
3.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2014年2月,國家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這次高等教育的改革大潮獨立學院必受影響。作為民辦本科高校,上有應用技術型轉型的公辦高校的壓力,下有高職高專的追趕,還要面臨300多所同類型本科院校的激烈競爭,所以要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發展方向和道路是首要問題。
作為目前已經存在于各個獨立學院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必須找到一種主動的方式來自己謀求發展和生存。那么嘗試利用獨立學院的特點進行該專業的特色課程設置不失為一種見效快、成本低的方法。
三、獨立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課程設置
首先有必要在課程設施原則上進行探討。
(一)專業課程設置原則
1.特色性原則。這應該成為進行課程設置的首要原則,因為不論是對獨立學院而言,還是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而言如果不進行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突出特色將難以在高校之林生存。
2.就業導向原則。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今年全國就業率低的十五個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在其列。雖然很多學者反對將大學教育與就業聯系過緊,大學不能淪落為職業培訓學校,然而每年就業的壓力是個不可能回避的現實問題,專業的就業狀況會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生存。
3.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是應2014年國家提出的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要求。應用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向應用轉變實施就是想更多的實踐課程、實踐環節的轉變。這也是將專業與社會相連接,學生與社會相接觸的重要手段。
4.科學性原則。課程設置要符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同時又要做到課程合理組合。通識課程、主干課程、選修課程、實踐性環節課程,在課程的開始內容上、開設比例上,開設時間上要科學合理。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課程設置的設想――以文化事業管理方向為例
1.設計思路
目前絕大多數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架構主要包括三大塊:第一公共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一些基礎課程;第二專業教育,這部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第三實踐教育。在這三大模塊中,公共通識教育模塊不論是在課程內容還是在課程比例上已經比較固定,主要課程是任何一個專業學生都需要學習的公共基礎課程,所以對這部分的設計余地非常有限。因此特色的課程設置主要需要圍繞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這兩塊來進行[5]。
2.具體設置
(1)公共基礎課群。主要課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英語、大學語文、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組成,這部分所占總學時一般為25%左右。
(2)專業基礎課群。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把握好“特色”與“底色”的關系,而專業基礎課應該成為該專業的“底色”,所以這個課群要緊緊抓住公共管理這個大方向來進行設置,畢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屬于公共管理大類。這部分的設置可以參考教育部公共管理學科本科教學指導委員在2004年對公共管理類學科的課程體系提出八門主干課,即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以及公共事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這部分所占總學時一般為20%左右[6]。
(3)專業核心課群。這部分課程一定要體現出特色性。這里的特色性包括所開設專業的獨立學院特色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兩方面。所以這部分課程首先可根據學院自身特點開設課程,如財經類可開設經濟學、會計學財會課程;醫學類可開設醫學、衛生學等;農林類可開設林業、農業類。其次要開設本專業的特色課程,特色課程一定要反映公共事業管理與其它管理專業的不同特點,所以課程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建議開設公共管理學、公共關系學、公共事業管理、社會保障學、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等課程,占總課時的15%左右。
(4)專業方向課群。這部分課程要根據所定方向開設的同時兼顧就業性和專業興趣性。以文化事業管理方向為例,首先應開設文化管理學、文化產業學、文化政策學等文化方向課程。但是方向課程的效果應建立在專業興趣上,所以只開幾門綜合性的課程并不能打好專業方向的基礎,建議應開設一些所定方向的基礎課程如:美學、文化學、人類學、宗教學等。此外,要根據專業的就業方向開設如:圖書館學、會展管理、申論、行政能力測試等多門課程。這部分課程占總課時的15%左右。
(5)實踐課。作為實踐課關鍵是所占課程比例和實踐的效果以及實習基地。首先在所占課程比例上要加大,不能低于總學時的30%。其次,實踐課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專家作報告、社會調查、課程實驗、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但實踐的效果要想好實踐內容一定要與專業方向和就業結合在一起,而且要真正的將實踐坐扎實,相應的指導、監督、考核都應嚴格、科學、合理。最后,實習基地實踐課的重要支撐,但也是眾多學校的難題。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最理想的實習基地當然是公共部門事業單位,但情況確實是讓這些單位接受大量實習生不現實,所以實訓基地應該重點考慮由一些社會組織和企業來擔當;另外很多實習基地其實可以做到不同專業的資源共享,如旅游管理專業、圖書館專業、人文藝術類專業的實習基地完全可以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叉使用,可以節省大量成本。
參考文獻:
[1]陳琳琳.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理論綜述[J].人力資源管理.2014(6).
[2]孫孝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原則及其方法[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1(3).
[3]闕明坤.獨立學院能實現“高水平民辦大學夢”嗎[N].光明日報.2013.12.11(16).
[4]李劍平.獨立學院難“獨立”[N].中國青年報.2014.4.14(01).
1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國外高校并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此相應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門管理”、“第三部門管理”等所謂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而其設置的本科專業,一般只在大學的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或管理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1]。
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教材建設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有中山大學教授王樂夫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以及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云南大學崔運武教授的相關課題。南京農業大學整合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各個專業資源,成立了高等農業院校中的第一個“公共管理學院”。從國內主要研究結果來看,爭議最為突出的是高等學校培養該類專業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模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1“變異”與“超前”論
認為我國所謂的公共事業管理是從國外“第三部門管理”研究中嫁接過來的,是針對中國特有的事業單位而展開的專門研究,具有“變異”特征。雖然國外早有“第三部門管理”研究熱潮,但由于我國“第三部門管理”并不發達,受體制因素制約,事業單位改革進展緩慢,因而大興“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特別是大規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與人才實際需要相比,實屬“超前”。該觀點主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主要培養以“考研升學”為主要目標的“知識發展型”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國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中沒有“公共事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經濟與管理等相近專業,因此培養知識發展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存在著“考研升學”障礙。
1.2“準公務員”論
認為我國大規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就是以培養進入“公務員”隊伍的準公務員為主要就業目標,這是適應轉型時期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也是適應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需要。一些學者對我國現有公務員隊伍進行調查后認為,目前公務員隊伍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不足20%,且多沒有管理類專業背景。
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出現分流現象,不是政府不需要這類人才,而是我國事業單位改革和公務員制度建設滯后的體現,是體制性問題。但事實上,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進入公務員隊伍的規模并不引人注目。我國公務員考試中并未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門檻,考試中行政管理專業比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更具優勢。這樣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準公務員”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1.3“泛管理人才”論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可以比較寬泛畢業生在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經濟管理等領域尋找就業機會,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它反映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基礎的寬廣性。但從多數高校實際運行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來看,由于缺乏工商管理、企業管理或經濟管理等專業領域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訓練,該類專業畢業生在這些領域內的專業技能不強,因而其就業率受到明顯影響。所以,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成為適應眾多管理領域的“泛管理人才”,從專業角度而言,是不適合的。
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針對以上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在當前和未來的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上,應注意以下幾點培養要求。
2.1注重公共事業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應該至少能夠“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工作,這些部門所涉及的行業,工作崗位就已經十分廣泛,在學生四年的大學教育培養中已經很難成為這么多領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該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專業化教育,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和專業水準。
2.2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
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只有著眼于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才能有目的推動學生身心的積極發展,喚起學生不斷追求新目標的需要、興趣和意向。在發展、變化的思想指導下編制的教學目標,應能體現“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能級轉換、梯度漸進,不斷開掘更新的“最近發展區”,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大限度的發展[2]。學生進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個平臺之后,首先是學生認識、了解這個專業,在這個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深入、潛心這個專業,最后才會熱愛這個專業。
2.3滿足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創新的特征落實到教育環節上就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處理好教學的公共性和培養的個性化的矛盾,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公共事業管理本身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專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的個性與教學相結合是公共事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個性的發展也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滿足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
現在各個高校都在強調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奥殬I生涯”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個體的特別性;強調教育過程的終身性;要求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整體性;面向教育個體的全面性,避免歧視;突破傳統,注重培養實際性的職業能力;注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發揮[3]?!奥殬I生涯”教育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是針對受教育個體的特殊性,這與我們國家傳統倡導的“因材施教”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2.5滿足用人單位選擇的需要
面對“千人一面”、“廣譜抗菌”的培養模式,用人單位早已經提出了自己的異議,同時這樣一種培養模式也給用人單位招聘選擇時帶來了很大的選擇成本。
突破這樣的培養模式,讓大學重現自由發展的時代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尤其是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專業,本身就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更加應該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多元化地凸現個性,也給用人單位更加豐富的選擇。
3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迄今未能對其專業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形成共識,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多次召開相關高校專家學者討論,也一直未能形成較為規范的專業課程體系,這給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上有必要確定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利于高校根據自身教育資源優勢,培養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
3.1確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公共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與我國公共管理部門改革進程密切相關,應針對各種公共管理部門人才需求的實際要求,加強專業能力訓練和公共服務能力培養。同時要增強學生對管理類相關專業課程的選修自由度,提供更豐富的專業實踐機會,以適應更廣泛的就業需求。各辦學單位要在充分進行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例如,由文化事業管理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文化事業管理類),可將文化傳播學作為學科基礎,主要培養文化事業管理型人才,充分發揮教學經驗成熟、就業定位明確、教育資源充足的優勢??萍碱惛咝R劳屑夹g優勢,主要培養面向科技事業領域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這種培養方式也有其發展空間,符合當前我國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時代要求,且有利于辦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方向。
3.2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完整的教學保障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建設是基礎。高校應努力在課程模塊設計、主干課程規范、校本課程開發及課程建設等方面打造特色。教學保障體系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當前最困難的是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尤其需要充實具有在公共部門特別是事業單位工作經驗的教師充實到該崗位,以實際經驗指導學生理論學習。在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方面,既要重視校內教學實驗室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要重視與事業單位、政府機關或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學實習基地。
3.3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
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應充分把握機會,總結教學經驗,避免學生的實踐目標不明確,學生參加積極性不高,抵觸接觸社會的心理。: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重要性教育與引導,使之高度重視,樹立實踐思想意識,積極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動手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強調課程實習是專業實習的前提和基礎,建立制定實習計劃與實綱——實習指導書——制定實習模塊、計劃構架——具體分工——實習方案——實習材料——成績評定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責任明確,任務清晰,組織管理到位。
地方院校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地方院校順應時展、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有利于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當前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課程難以體現專業特色、課程體系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課程設置的規范化、社會化與本土化,是地方院校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
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地方院校都把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作為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定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許多地方院校開設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也是一個自1998年才開設創辦的較新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國家層面而言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現代公共精神,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化、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公用行業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公共部門從事業務管理和綜合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钡胤皆盒5娜瞬排囵B一般是為促進地方發展服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普遍選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創辦十余年,但經過這十幾年的摸索,目前這一專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專業開設的效果與其開辦的設想與初衷相去甚遠,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面臨著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實踐教學開展不夠、學生就業競爭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認真探討這些問題,進一步確立培養目標,明確專業定位,完善課程體系,對促進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應用型人才是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在人才培養中強調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專業社會實踐,注重提高知識應用能力,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各地方院校高度重視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該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地方院校實施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體現進入21世紀,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三種類型:以通識教育為主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教育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蛾P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根據社會實際需要,以培養面向基層的技術應用、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各類應用型人才為宗旨。而教育部早在《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也從就業的角度指出,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些文件都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與質量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這些對高校學生培養總體目標完整而科學的表述,充分體現了新時期對大學生能力的綜合要求。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正是順應了這些要求,是對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與實施。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社會領域日益擴大,社會事務日趨繁雜,公共事業已不再局限于原來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早已擴展到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社會救助、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公共領域。其服務的對象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公眾。這些都要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寬口徑、厚基礎、多方向”的應用型人才。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強,就業好,能滿足社會發展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社會對地方院校乃至整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會有較高的評價,從而推動地方院校公共事業專業的發展。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涵蓋科、教、文、衛、體等眾多領域,是一個需要眾多領域管理知識作支撐的應用性強的專業。而這也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而緊迫。只有運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進行建設,加大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地方院校要根據自身的類別與層次以及所在的地區現狀,主動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需要,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公共事務為中心,開設地方特色課程,為地方培養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實踐能力較強的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人力資源是發展的源動力,人才資源只有與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結合才能發揮其巨大效應。公共事業管理人才不僅給地方帶來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推動地方教育、科技、衛生、藝術、體育等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
二、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問題是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目前大多數院校,無論重點院校還是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公共基礎課,管理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組織學、公共部門危機管理、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會計學、應用統計學、財務管理、公共行政學、行政法學、公共關系學、市政管理學、管理定量分析、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等專業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對地方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而言,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課程設置難以體現專業特色目前許多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趨同化現象,造成“人有我也有”的局面。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曾經提出公共管理類學科課程體系的四大平臺課程為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四小平臺課程為公共事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許多地方院校根據這些核心課程來制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卻忽視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專業特色。公共事業管理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涵養了文教、科技、衛生、市政管理、社區管理及社會保障等,如何把課程設置與相關學科結合起來而又不致失去自己的地方院校特色已成為該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內容,這樣龐雜的課程設置體系,由于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基礎課的關系沒有理順,不利于學生把握專業方向。此外,課程門類之間在結構比例方面也不合理,有的課程開設過多,有的開設過少。比如目前管理學的課程包括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危機管理等等,管理課程設置過多,沒有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開設不同的管理學課程。而有的專業課程如財務管理方面既有會計學又有財務管理學,對專業的針對性不是很強,畢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并不是著重培養財務方面的人才。
(三)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該是應用型的,是能夠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對其要求的。因此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并且必須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但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只看到其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而看不到其實踐的部分。理論性課程設置過多,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造成社會不清楚本專業的學生究竟能干什么,學生自己也不明確自己能做什么,教學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同時,由于公共事業管理的公共性,會涉及到一些保密工作,也使得一些單位不方便接收實習生。這樣就更增加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實習實踐的難度,即使能夠找到實習、實踐單位,也只能是“打雜”,達不到實習、實踐的目的,無法真正學到相關知識與經驗。
三、完善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建議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能否搞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關系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設置的成敗。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力服務地方,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其專業性、應用性。
(一)課程設置規范化公共事業管理作為教育部規范設置的一個應用型專業,其課程設置要在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的基礎上,遵循規范化原則,各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干課程應包括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組織財務管理、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課程。還要將課程設置與培養方向聯系起來,嚴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課程,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側重不同的課程,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處理好主干課程與輔修課程、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使專業課程設置更加規范化,進而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
(二)課程設置社會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必須突出應用性,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密切聯系社會,與社會接軌。教研人員要定期進行市場調查,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及時增設市場急需的應用性課程學習,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同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地方院校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有學者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應該包括四大類:公共理論課群(約占總學時的15%)、人文基礎課群(約占總學時20%)、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群(約占總學時25%)、能力和方法培養課群(約占總學時40%)。各地方院校要加大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實踐的投入力度,包括各種實踐實驗設備、調研資源、基地建設等的投入,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在實踐課程設置上,調整增加模擬教學、沙盤演練、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直接參與實踐等環節的內容。
(三)課程設置本土化地方院校最核心的優勢資源在于其地方性,地方院校的生命力就在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院校主要由地方財政撥款供養的,所以其辦學定位通常以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為目標,為地方培養人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地方發展的現狀,專業方向設置應緊密與當地的發展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就業方向,開設與之相應的課程內容,設置地方特色專業限選課。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積極轉變觀念,理性分析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充分發掘自身優勢,主動適應地方社會公共事業發展需要。地方院校應組織力量,加強對本生正規教育。他們的創業教育主講請個體戶或剛畢業不久創業成功的大學生,他們的經歷強調操作性,更有實踐意義。總體來看,國外有效的創業教育有兩大特點:一是強調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并且這個過程從中學乃至小學就開始了,而不是我們在大學課堂上這樣照本宣科。二是他們的老師都有實踐經驗,課程也有實踐性。同時,他們的創業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善于用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自己去創辦企業。一個人有了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的創業,成功率就高了許多。無論他創業與否,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極大的好處。相反,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缺乏企業家思維方式,即使創辦企業也會磕磕碰碰,難以成功。針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課老師缺乏實戰經驗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通過把企業家請到知名大學講課,采用MOOC等開放模式,可以更大規模、更廣泛的把最好的教育資源進行推廣,并通過QQ討論組等方式進行在線討論,通過創業課打開學習者的視野,這種教育模式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三)注重創業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實踐相比純粹理論課程在培養企業家中更實在也更有效。作為大學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充分的準備,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些學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做什么。即使要創業,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干哪一行,也不了解自己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就縱身跳入商海,這樣的創業成功率當然極低,浪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另外,創業課也不是培訓所有人都能成為企業家,更多的是讓學習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讓天生有創業能力的同學更好的認識自己。可以通過先練習,先行動,再聽講,通過行動定義自我,發現自己到底是否適合創業,如果確實不適合創業的學生就不要再浪費太多的時間在自主創業上。比如,準備從事科研創新方面的在校學生,在研究的進行過程中可能會發現科研領域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參與的,這部分學生更需要走出校園,邁向社會,去接受社會教育,比如參與機器人科普教育等,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太擅長科研、有較強活動和組織能力的同學可能會很適合服務類,這樣他們的活力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積累人脈和經驗,有了這些前期創業準備,以后走向真正的創業路,其成功的概率會提高很多。有鑒于此,對于大學生創業來說,在沒有多少資金,也沒有多少經驗積累的情況下,最后從現有的行業大類中去進行細分,看這些細分后的傳統行業中有沒有通過適當的創新就能開辟的新領域,這個領域要是自己比較了解并能夠駕馭得了。如果有這里就有創業機會,就是自己的優勢所在。另外,最好是選擇從啟動資金不多,人手配備要求不高的項目做起,慢慢地積累經驗,這樣更容易成功。如果能去企業實習或打工幾年,先積累相關的管理和營銷經驗就更好了。
參考文獻:
[1]李遠煦.社會創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2]王左丹,侯永雄.大學生創業教育認識的不足及其路徑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譚立章,錢津津.以創業實踐為載體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258-0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是個舶來品,它緣起于西方國家的公共事務(管理)專業。1998年,教育部(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隨后,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于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試點開辦,自2000年向全國推廣,至今已有近12年的時間。這期間,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持續增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招生人數和畢業生數也不斷增長。截至目前,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高達400多所。有人甚至把如此快的增長速度稱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觀”。但隨著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迅猛發展,招生規模和人數的不斷增加,該專業畢業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該專業卻陷入了學生“就業”的困境。有人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困境稱之為“出口不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出口問題直接影響到該專業的社會聲譽和可持續發展,而就業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本文在剖析就業難問題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的基礎上,以職業化改革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就業難問題
(一) 就業難,且對口就業更難
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有雙重表現:一方面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對口就業更難。就業難意味著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找工作很難;而對口就業更難則意味著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找到與本專業適合的工作崗位就更難。根據教育部有關統計數據,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就業率較低,2004—2010年,該專業總體就業率在75%左右(表1),而其他管理類專業如管理科學、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就業率都在B+(大于或等于85%)以上。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規定,公共事業
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由于缺少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直接對應的崗位和部門,真正能到公共事業部門工作的畢業生非常少。大多數學生只能通過考取研究生的方法來尋求更好的就業出路。由于就業部門和崗位少,就業渠道狹窄,導致該專業真正能夠從事與自身所學專業有關的工作的畢業生人數極少,從而進公司企業工作的畢業生逐年增加。
(二)專業認知度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一個舶來品,其社會專業認知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作為從西方引進的事物,人們對其賴以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了解得較少;二是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是一個新生事物,作為一個新興專業,社會對它的認識和了解還很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專業其研究的內容是什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社會上哪些行業相聯系?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能干什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優勢是什么?這些問題是困擾目前該專業發展的核心,普遍地,社會、企業乃至很多高校對這些問題都沒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甚至就連本專業的高校教師及其科研工作者對此類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認識分歧很大。
(三)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表現在:第一,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相互脫節;第二,在完成大學學習任務后,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課程設置上,當前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多數學生在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后感覺自己什么都學了,但什么都不會,可謂“樣樣通,樣樣都不通”。課程設置上多數專業課內容龐雜而不精,這使得學生畢業時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脫離較大,給招聘單位和人員一種“雜而不精”的錯覺。
二、解困分析:職業化缺口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出口問題已不容忽視。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困境?我們認為造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化模式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外部職業環境還遠沒有形成,這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業化缺口很大。一方面是不斷快速增長的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數目、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缺乏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的教學體系以及吸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環境。這具體表現在許多方面。
第一,目前中國招收研究生的專業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只能報考與此相近的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甚至報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相差較遠的其他專業的研究生,這挫傷了該專業學生本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身并不招收碩士研究生,因此學生只能考取管理類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直接跨專業考研,這也給考研學生增加了很多困難。
第二,根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國外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的實踐及經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和政府部門以及公共組織管理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考取公務員應是該專業學生的重要就業出路和對接就業方向。但在中國目前公務員招錄統一考試中,沒有反映公共管理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考取公務員沒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和傾斜,相反反而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公務員崗位少之又少。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化改革
(一)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
從高等學校來說,要建立健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從培養公共事業管理的純學術型、純理論型人才逐漸向職業實用性人才轉變,以適應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人才的新要求。
第一,這要求對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增加包括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職業性內容和職業性技能的課程所占比例,在教學內容上和學制改革上,向職業教育傾斜,凸顯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明顯職業傾向性。
第二,讓職業界人士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活動。在具體制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及課程教學內容時,吸收職業界代表人士參與高校課程體系的設計,派代表參加具體課程計劃的制訂,派實際工作者參加課程教學活動。
第三,將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入課堂。要求各大學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將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入課堂,克服純粹理論教學的傳統做法。同時,教學內容上增加實踐技能型教學的比重,為就業打好基礎。
第四,改革學時和學制。要求各高校規定在總學時上不能低于一定數量小時的職業和技術就業課時。在學制上,嘗試把學年制教學改為學段式教學,將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段。每個學段都結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一些職業性課程。
第五,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學校與企業在教學、管理、實習等各個環節上緊密合作的方式,培養企業需要的公共事業管理實用人才。
第六,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實踐和實習能力培養鍛煉。在錄取新生時,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應有一定時間量的社會實習經歷,使大學生在工作之后減少崗前培訓環節,具有初步實用的專業能力。
第七,建立校企伙伴關系。促進工商企業直接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工作,以加強高等院校與企業雇主之間的伙伴關系,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富有企業創業精神的大學畢業生。
第八,構建雙向參與機制。注重“雙向參與機制的建立”,即高等學校參與社會,為社會服務,同時,社會參與高等院校的辦學與管理和高技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其結果是促使了高等院校與工商企業的緊密融合。
(二)構建職業化人才就業體系
在高校進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要建立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化就業體系。
第一,國家要積極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法律制度,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大學生就業。這些法律體系包括“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權利與義務”、“雙向選擇與就業市場”、“就業指導與服務”、“違反協議的處罰”等項內容。
第二,實現職業化人才準入制度。借鑒國外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的相關經驗,建立起中國政策分析師、計劃評估師職業制度。具體在包括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開始實行政策分析師和計劃評估師制度,并賦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優先進入這些職業領域的權利。
“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1]。由此可見,實踐教學越來越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科技素質的一個重要部分。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再次明確了雙創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改革中的引領作用[2]。因此,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必須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培養雙創型應用人才,促進專業發展轉型。
一、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我校于2008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原專業培養方向定位為文化事業管理方向,主要實踐性教學開展是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
2014年結合我校轉型發展需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尋求專業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發展之路,在實踐性教學設置上依托校企共建項目――新道創新創業平臺,將新道創新創業平臺融入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當中。
新修訂的2015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教學體系主要由通識教育實踐、專業教育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踐組成。其中:通識教育實踐中以集中實踐教學和社區工作綜合實踐為核心;專業教育實踐以人力資源綜合實踐、先天特質沙盤、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和辦公室綜合運作實訓為核心;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以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就業創業實踐為核心;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踐則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
由我校2015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結構及學分分配表可知,目前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占總學分比例為17.5%(詳見表1),學分占比有所提升:
二、我校公共事I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培養面向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人事及行政部門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然而,近年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三低”問題嚴峻:即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率低、就業滿意度低。在對賀州市八步區民政局2013級實習生情況調研的過程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工作中突出的問題表現為:文字寫作功底弱、辦公系統軟件操作不熟悉、人際交往能力不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缺乏,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教學結構不合理
2013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以文化事業管理方向為培養目標,以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見習實習、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實踐為主。學生大一至大三學年主要以在校內理論學習為主,未能在此期間積累實踐工作經驗,第四學年才安排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見習實習,由此造成學生到單位實習期間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和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
(二)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性不強
在對2013級專業學生回訪的過程中,普遍反映在校期間實踐課程內容偏向于理論知識內容的講授,學生缺乏對實際崗位工作內容的操作訓練。比如從事行政崗位工作的學生,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與各種人的接觸、各種事務的辦理、各種公文的處理,同時還要面臨很多會議活動組織協調、來人來客接待工作等,如會場布置、人員接待、會議流程規劃等,這些工作通常是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的緊急事務,不能依賴于簡單的實踐教學來掌握的工作技能。
(三)實踐教學平臺和資源缺乏
實踐教學重在檢驗學生對實踐操作能力的掌握,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沒有專門的校內實踐教學實訓室,缺乏實訓環境和設備資源,學生缺乏對工作開展流程環節的實際操作機會,導致在實習工作中處處碰壁,造成用人單位對學生基礎工作技能和工作執行能力滿意度低。
三、基于新道創新創業平臺的公共事業管理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該貫穿大學四年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我校新道平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是:“知自我、懂管理、熟業務、強實踐”。將新道創新創業平臺嵌入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中,能夠解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的困境。
(一)實踐教學課程設置
大一學年開展《創業就業心智體驗實訓》,即先天特質沙盤課程。該課程總計16學時,主要通過模擬沙盤,以老虎、海豚、企鵝、蜜蜂、八爪魚五種動物屬性,培養學生從大一開始了解自我和行為標準,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先天特質;知曉不同個性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撲克桌游、情景表演、案例分析等,讓學生能夠根據人的不同特質,找到最合適的溝通方式實現因人而異溝通,提升學生處理職場人際關系的能力。大二學年開展《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該課程總計40學時,融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公室綜合運作訓練、社區管理實踐和人力資源綜合訓練。學生可以通過在虛擬的市場環境、商務環境、政務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中根據現實工作業務內容、管理流程、單據,從事不同職業崗位“工作”,讓學生掌握職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大三學年開展《VBSE-創業實訓》,該課程總計40學時。通過創業教育教學,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將大一到大三的實踐教學通過新道創新創業平臺與大四畢業見習實習有效銜接。
(二)實踐教學活動開展
通過開展豐富的創新創業教學活動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相融合,教師和學生利用新道平臺進行實踐教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例如2016年全國“互聯網+”大賽,從院級到區級到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獲得國家級銅獎和自治區級金獎榮譽,這也是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教學活動中取得的最高榮譽,同時也可以納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案例。由此,以新道創新創業平臺為載體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三)實踐教學師資團隊打造
我校轉型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注重創新創業教育,也需要教師從教學和科研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政策和行動上,都鼓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從企業引進“雙師型”或注重教師“走出去”向雙師型培養,使教師成為學生創新創業的榜樣,也為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和競賽指導提供較強的師資。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資薄弱,教研室目前僅有4名專業教師和1名外聘教師開展教學。其中,參與新道創新創業全國培訓教師2名,獲得新道創新創業全國認證講師1名,指導創新創業類團隊獲獎教師1名?!半p創教育”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打造專業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鼓勵更多的青年教師以“雙創教育”為內涵,向“雙師型”教師轉型是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