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1: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階段劃分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直拍橫打;歷史沒革;發展階段;打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46
1.前言
直拍橫打技術最先產生的年代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我國直板打法在與歐洲運動員對抗中始終沒能占據上風,對付歐洲運動員的近網球,反手位底線大角度的搓球,以及反手位的對攻或者無論是調右壓左,還是調左壓右的戰術一直都很困難,因此直拍橫打應運而生。直拍橫打技術從產生到今天將近2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直拍橫打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創新,技術得到了的不斷完善與充實。從我國乒壇大滿貫得主劉國梁,到“世界杯先生”馬琳,到三獲奧運會亞軍的王皓再到今天的后起之秀許昕,是直拍橫打造就了這些世界冠軍,也是直拍橫打讓中國的傳統直拍打法得到一脈相承,綿延不斷。
2.對直拍橫打的定義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后發現,目前學術界對直拍橫打的定義沒有一個統一和明確的定論,如北京體育大學教授蘇丕仁認為:直拍反面進攻技術就是直拍橫打,具體包括平擋、快撥、快帶、快撕、挑打、拉球、反拉和貼弧圈等[1]。后來蘇丕仁又在《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創新的啟示》一文中指出直拍橫打的最通俗含義即直拍選手在打反手位球時使用球拍反面,而不是用傳統的球拍正面擊球[2]。本文作者在參考了多種定義之后對直拍橫打的定義是:直拍橫打是指直板運動員利用球拍反面擊球的所有技術動作總稱,是從防守到進攻,從相持到反攻的一套可以連續使用的技術體系,當然這個技術體系是指乒乓球基本擊球技術的體系,是從微觀角度出發形成的體系。同時直拍橫打還包括直板運動員在用球拍反而處理正手位的球如“反手擰拉技術”等。直拍橫打跟運動員在哪個位置擊球沒有關系,一種技術動作是否用反面擊球,這是判斷某項技術是否為直拍橫打的惟一的標準。
3.直拍橫打的歷史階段劃分和模式界定
本文根據時間的演進,在先人研究的基礎上,把中國乒壇四位優秀的直板運動員根據他們各自的技戰術特點將直拍橫打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同時縱向研究將四個階段總結為直拍橫打的兩種打法。這四個不同階段是:初創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再發展階段。兩種打法模式是:“推擋結合橫打型”和“純直拍橫打型”。
3.1直拍橫打的初創階段及其打法主要特點。
我國直拍選手在與歐洲橫拍弧圈球對陣時,吃虧總是在反手位,對方反手位有拉、沖、打,而我方只有單一的推、擋、搓,難以側身搶攻[3]。直拍橫打能充分發揮手指手腕、手臂力量,動作合理,擊球質量高。且技術比較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增加了對方判斷、回擊的難度。直拍選手利用直拍橫打技術的重心移動范圍較小,突然性較大,有利于下一板球的進攻。直拍橫打技術與傳統的反手快攻技術比較,具有對球的摩擦增大,球速加快,攻擊力強,動作小、隱蔽性大,站位中近臺等特點。[4]于是從八十年代末國內乒壇開始大規模試驗直拍橫打。這一時期的歐洲橫板技術日益復興,直拍橫打技術的最初構想是從對付歐洲選手“撇”和“晃接”這一接發球開始的。主要解決的是發球后第一板上手的問題。由于處在初創階段,劉國梁的直拍橫打技術穩定性不夠,而且技術種類單一,因此導致劉國梁在許多關鍵球時還是不敢使用。此時直拍橫打只是反手推擋的補充,雖然比較新奇,使對手難以適應而丟分。但由于變化少,時間長了對手就能容易對付。因此直拍橫打的發展空間在剛開始時也充滿著很多未知數。該階段直拍橫打屬于“推擋結合橫打型”且反手是以推擋為主,直拍橫打為輔的打法。
3.2直拍橫打的發展階段及其打法主要特點。
自劉國梁、馮哲、王飛等一些優秀的直拍選手開創直拍橫打后,直拍橫打漸漸發展到了以馬琳、閻森、秦志戩為代表的發展階段。馬琳的反手背面拉在旋轉性質上又多了一個左側旋,而且運用得更加自如。并在運用時機上將其融入到了直板單面拉所特有的技術組合中。同時馬琳的直拍橫打技術比劉國梁更又更豐富多樣,既有反手臺內擰拉,還有中遠臺的相持。在戰術配合上馬琳能把直拍橫打技術與其他技術有效組合,加大了反手的攻擊性。在打法特點上,直拍橫打的發展階段在手段上比直拍橫打的初創階段要更豐富多樣,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直拍選手回接弧圈球后被動變主動的能力。同時在這個階段對反手臺內球的處理有了新的突破,可以直接接發球接擰拉上手,為下一板進攻制造機會,甚至是直接得分。相比直拍橫打技術里的進攻性技術,直拍推擋只是又一過渡性且是己方處在被動情況實施防守的一項防御性技術。該階段同屬于初創階段的“推擋為主,直拍橫打為輔”的打法。
3.3直拍橫打的成熟階段及其打法主要特點。
直拍橫打經過初創與發展兩個階段的淬煉,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隨著直拍橫打的領軍人物王皓的橫空出世,對直拍橫打的研究也漸漸成為對直板打法的研究的焦點。從打法上看,王皓從小開始練習直拍橫打,他在反手技術上放棄了直拍推擋這一傳統技術,不僅避免了直拍橫打與推擋的難以取舍的矛盾,同時增加直拍運動員在反手位的殺傷力和得分能力,特別是與之產生的撥、拉、打、帶、挑、撕等創新技術使直拍反手位獲得了生機,以致在反手位與橫拍選手的相持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王皓的反手技術在速度、力量、旋轉等方面趨于完善,已能在近臺發起兇狠的進攻,甚至在中遠臺面對弧圈球也能進行相持和反拉。這一時期直拍橫打打法基本成熟,在與橫拍對手的反手對峙時,直拍橫打打法并不會處于明顯的下風,反而突顯出自己的特色與優勢,該階段是“純直拍橫打型”。所謂“純直拍橫打型”是指直拍選手在處理反手位的來球時全部用直拍橫打打法進行回擊的打法即反手無推擋。
3.4直拍橫打再發展階段及其打法特點。
許昕的打法是左手直板兩面反膠弧圈打法。作為新生代直板反膠打法的代表,許昕吸取了馬琳和王皓的優點。許昕的直拍橫打與馬琳有所區別,展現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許昕的直拍橫打處在一個再發展的時期。從打法上看,該階段的直拍橫打與發展階段相似但是不同的是,該階段的反手相持大大提升了,同時在接發球上面更強調主動進攻。因此打法更具侵略性,但是由于處在發展期,該階段直拍橫打的使用穩定性和質量還要更加走向成熟。盡管“橫打為主結合推擋”的打法有一定的和中遠臺都具備一定的進攻實力,但是近臺變化穩定性差一些,同時該打法尚年輕,橫打技術為主結合推擋的打法更符合乒乓球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更具潛力并將成為直板打法中的主流打法。
參考文獻
[1]蘇丕仁.乒乓球運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向導.論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在青少年訓練中的發展方向[J].藝體教育,2007(10)
關鍵詞:殘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現代意義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紀德國等西方國家在盲、聾啞、智力落后教育訓練成功后,在19世紀初成立的異常兒童專門教育機構,出現了“特殊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本文擬立足特殊教育之狹義上的殘疾人教育,以歷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內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內涵的歷史根源揭示
當前,對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個似乎不證自明的結論,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認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無法發揮其完全功能的自然產物或教育進步的表征”。然而,通過對特殊教育產生的根源考察發現,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醫學/心理學和基督教的深厚始發性根源。從源頭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體系,而是隨著政治思想進步和基督教、醫學/心理學發展,與普通教育 結合而理性化的產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權崛起,具有體現殘疾人的尊嚴、保障其平等權利的政治蘊涵
思想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們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種政治活動、政治現象及其各種政治關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為核心的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特殊教育萌芽、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4~16世紀,自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思想運動以來,包括殘疾人在內的人的權利、平等、自由、尊嚴、價值備受推崇,荷蘭政治思想家格勞修斯提出與生俱來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權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理論。在國家政治建設中,1775年美國《獨立宣言》對“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理論予以強調和保障;1874年法國《人權宣言》集中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的人權理論。18世紀中葉,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歐洲開始了對殘疾人的教育訓練,一些卓越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哲學家、醫生、教師,開始開辟特殊教育的新時代。盧梭在《愛彌兒》中,從他的自然人性的觀點出發,以人生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觀念提出,教育要遵從兒童天性,適應兒童的發展,并論述了盲人與聾啞人感覺器官代償問題。狄德羅還專門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談盲人的書》和《供健全人參考的論聾啞人書簡》,論述殘疾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問題。裴斯泰洛齊還親自創辦了特殊教育機構。可以說,文藝復興以來,平等、自由的人權思想,為殘疾人獲得平等社會地位奠定了基礎。殘疾人開始具有受教育的資格和權利。隨著人權思想在國家政治地位中的凸顯,1789年法國政府承認了萊佩的聾人教育機構,并予以國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紀,西歐各國在政治文明進程中,紛紛建立國家行為的特殊教育學?;驅€體行為的特殊教育機構并予以國家承認。可見,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權崛起,具有體現殘疾人的尊嚴、保障其平等權利的政治蘊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醫學/心理學康復訓練與缺陷補償等屬性特點的科學主義蘊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雛形出現在16世紀末的醫學訓練。醫學解剖學的發展,以客觀的生物學為依據,指出了殘疾的原因與實質,為殘疾人教育訓練提供了依據。1614年,瑞士醫學教授菲普拉特杰爾就曾對殘疾作出分類。16世紀末荷蘭人阿曼,在醫生工作的基礎上,對聾人開始語言訓練,出版了《說話的聾人或先天聾人可會說話的途徑》,1770年著述《關于言語的論文》對歐洲聾人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8世紀末法國精神病醫生皮內爾,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態;依塔爾第一次用實踐證明了智力落后兒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對野男孩維克多,采用設計環境、感官訓練、醫教結合等方法進行訓練,其成功經驗成了19世紀前半葉整個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礎。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爾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兒童學校;法國人謝根1846年發表了影響巨大的經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兒童的教育、衛生和道德訓練》。洛克、孔狄亞克的感覺論提出讓兒童學看、學聽、學嗅、學嘗、學觸摸,
為感覺訓練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洛克的認知理論和心理學觀念改變了人們對殘疾人的態度,殘疾人獲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論基礎。這時,特殊教育實質上是醫學/心理學醫療訓練的性質和意義,主要由醫生實施對殘疾兒童的分類,以醫學/心理學的醫療手段為主,開展醫療訓練。法國人謝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校命名為生理學學校,認為自己的教育訓練是屬于生理學的0。但醫學/心理學的醫療訓練畢竟具有了教育的雛形,鼓舞了醫生、教師開展教育的熱情,醫學模式與思想深深影響著特殊教育發展,至今許多國家仍然使用醫療教育學的概念。
一戰后,醫療康復的概念正式進入了特殊教育領域,力求以教育訓練的手段使殘疾人被損害的機能盡可能達到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著力點是關注殘疾人病理學的根源、行為特點及其矯正補償方法。其假設是,殘疾是由個體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夠測量和診斷的,采用醫學訓練是能夠治療和補償的??梢姡@種醫學模式特殊教育以實證/經驗主義為認識論基礎,在西方科學文化中被廣為重視,并迅速推廣,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特殊教育源起于醫學/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醫學/心理學康復訓練與缺陷補償等屬性特點的科學主義蘊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發展,具有平等、博愛、仁慈的道德蘊涵
西方特殊教育與宗教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浇套鳛槿祟惿鐣囊环N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形態,必然影響著特殊教育的產生。在歐洲中世紀以前,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無法科學解釋殘疾問題。對殘疾人的產生,多從先驗的神性之學給予解釋,’認為是報應、魔鬼、撒旦等。盡管在基督教早期,殘疾人仍被拒絕成為教會成員,拒絕對基督教的信仰,拒絕參加教會慶典,拒絕向上帝贖罪。但到11世紀中葉通過對舊教會制度的改革,教會思想逐步深人社會,并影響了社會政治制度。殘疾人的教會教育開始作為個例不斷出現,在早期殘障人教育中,教會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16世紀末,西班牙修道士德樂翁成功地以小班級的方式教會聾童說、讀、寫。法國人萊佩在1729年至1930年獲得羅馬天主教士的第一個學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義至上主義,認為救濟人類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1771年創辦世界第一個聾人公共教育機構。至今歐洲一些宗教舉辦的聾校還以《圣經》馬太福音中耶穌治好聾啞病人的故事作為教育思想與方法的經典表述。
在西方,基督教是終其人一生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堅固的精神模子。特殊教育是與基督教有著深厚的淵源的。首先,西方人認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終極存在?;浇瘫旧砭褪钦J識世界的一種哲學思維,同科學一樣是人們與世界交往的兩大思維方式之一,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存。19世紀哲學家赫胥黎稱宗教與科學是不可分的雙生姊妹,牛頓認為世界的兩本書是“自然之書”和《圣經》,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可見,科學與基督教是密切聯系的,但它們分屬于彼此不同的領域。科學認識只能限于現象世界,發現與回答“事實”,而基督教指向對人的終極存在的關切,給予和回答“意義”。正由于科學對解釋人的終極存在的無能為力,而基督教以超自然、超自我的終極意識,使人超越理性和經驗,憑借對上帝信仰獲得終極關切。如同科學將理性內在于人性一樣,基督教也將“上帝”內在于人性,最主要的就是給予道德的終極依據??档玛U發的道德律(實踐理性),就將道德生活與上帝至善的終極存在的性質聯系起來,認為“上帝的概念是一個從起源……屬于道德學的概念”,“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涂爾干對道德機制的考察發現,對上帝的信仰,使得人們對世俗的東西和自我利益有疏離或放棄成為可能。為了維護共同的上帝,人們否定自我而關照他人,融人上帝信仰的群體,從而使人具有利他精神,這就具有了道德意義上的博愛、仁慈??梢?,基督教孕育、增添著人們向善的人性光輝,從而也使得殘疾人教育得以沐浴在人性光輝之中。其次,西方人認為上帝是最神圣的、至高無上且無所不能的。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皆是上帝的饋贈。人類對上帝既恐懼又敬畏,既熱愛追求又保持距離,人既不敢僭越上帝,又不能放棄上帝。上帝的博愛、仁慈或懲罰是平等的,不會因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和財富多寡而有所差別。也就是說,在上帝面前,沒有只升天堂不入地獄的特權階級,也沒有只人地獄不升天堂的弱勢群體。于是在唯一的上帝面前,給最底層社會群體的殘疾人帶來與優勢群體一樣的平等地位——無論貧富、強弱、智愚,都同等地受到上帝的庇護、享有平等的權利,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費爾巴哈認為,“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這在一定意義上指出了基督教對弱勢群體的庇護作用。基督教認為人人有原罪,不能自救,人人需要在上帝面前懺悔、救贖罪過。上帝拯救人類、憐憫人類,要求“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馬太福音第二
十二章三十七節),這里蘊含著博愛的基本教義,即人應當自我完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寬容忍耐。同時,還指出“人生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是要服侍人”(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節),所以要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用對他人的愛和自身的修行,取得靈魂的最終解脫??磥恚浇淘诮o予人精神安慰和庇護、促進社會整合的同時,也帶來了平等、博愛、仁慈的精神因子。殘疾人弱勢群體正是籍著這些精神因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殘疾人教育開始以傳教士個人行為的個案出現。傳教士一方面代替上帝向殘疾人博愛施恩,救贖他們的罪過,另一方面把殘疾人作為救贖自己罪過的途徑,通過對殘疾人的救濟或恩惠拯救自己的靈魂。因此,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化身之一。同時,由于靈魂的畈依是漫長的,是某種彼岸的永恒的渴望。因此,博愛、仁慈作為人們靈魂皈依的自由之路也是漫長的。在16一19世紀漫長的歷史時期一直是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當然,隨著基督教的世俗化,平等、博愛、仁慈逐漸脫離基督教,開始成為抽象的精神存在,深深植根于人們的精神意識里,進入到社會倫理。特殊教育也開始了理性化進程,開始向社會主流教育轉移、結合,在組織形態上、觀念上、技術方法上日趨理性化,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特殊教育學校等教育機構??梢?,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發展,具有平等、博愛、仁慈的道德蘊涵。
基督教、醫學/心理學、政治思想進步是西方特殊教育產生的三個起源,蘊含著豐富的特殊教育內涵。通過對西方特殊教育起源的歷史考察發現,特殊教育中的康復訓練、缺陷補償、平等權利、博愛仁慈等核心價值,在漫長的特殊教育發展長河中積淀下來,傳承下來,成為特殊教育傳統的內在基因,體現出穩定性、內隱性、可傳承性、難以改變性等特點,這已成為特殊教育內在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展現著特殊教育文化風貌,反映著特殊教育文化心理性格。
二、西方特殊教育內涵的發展過程分析
西方特殊教育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又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通過對特殊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能更清晰揭示其內涵。
(一)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融入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特殊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
關于西方特殊教育發展歷程階段劃分,有許多不同的標準。有的以人類歷史階段劃分為古代特殊教育、現代特殊教育、當代特殊教育,有的以認識論為標準劃分為醫學/心理學視角的隔離制特殊教育,以社會學為視角的融合教育或全納教育,等等。筆者認為劃分特殊教育的階段應以其核心的本體論視野來看,因為本體論是對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從概念上的精確描述。從本體論視野看,特殊教育存在與發展的本體內在根據主要有三個,即以宗教/醫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以教育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以社會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這樣,特殊教育發展可描述為經歷了兩次轉向、三個階段。兩次轉向為:由宗教/醫學向教育學轉向,由教育學向社會學轉向;同時,相應帶來的三個階段為: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融入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這每一個階段不同的本體存在的根據,反映出每個階段的內涵和屬性特點。在這里,三個階段的劃分不是時間和空間概念,而是思想認識的概念,體現的是特殊教育的本體存在根據,但由于思想的存在總是具有一定的傳承、交叉,所以上述三個階段往往也是存有相互交叉,同一時空內可能不同程度地同時存在,無法嚴格區分。
宗教/醫學為主的前現代階段。特殊教育表現為傳教士個體自發行為的“傳教士教育”或“教會教育”,以及醫生自發的“醫療訓練教育”?!皞鹘淌拷逃被颉敖虝逃敝饕越虝桃帪橹饕枷牒头椒?,在提供宗教的精神慰藉和庇護同時,嘗試用普通學校的方法教授聾人說話以及讀、寫、算等基本知識。學生不多且多來自收留的殘疾人,也有貴族子弟。學生除學習外,有的還要從事教會的勤雜工作。這時的教育尚未形式化,沒有專門的固定的場所和教育體系、機制。如西班牙修道士德樂翁曾在貴族家中教授聾兒。醫生個人自發行為舉辦的特殊教育,多是在博愛思想影響下,結合自己的醫學知識,對殘疾缺陷進行醫療訓練和康復等活動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感官訓練,提高感官機能。這一階段的特殊教育本體上是以宗教/醫學為存在的內在根據。在認識論上,把殘疾人看作為身體病態的弱勢群體,并以教育幫助作為救贖殘疾人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徑。一是樸素的上帝博愛、仁慈的救贖觀,將對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博愛,作為渴望上帝寬容、接受上帝恩惠,救贖罪過,畈依靈魂的途徑。二是基于科學(醫學)/經驗主義視角,認為殘疾是身體的病態,是能通過醫學來測量和診斷的,把對殘疾人的醫療訓練、康復補償作為提高殘疾人生存能
力的根本。這一階段的特殊教育多稱為“醫療訓練教育”、“教會教育”,不具備現代教育意義上的實質。在近代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主義思想影響下,一方面由于面向身體生理機能的“醫療訓練教育”,無法對增強人的主體理性能力,如創造能力、實踐與生產能力、認識能力等知識理性能力及道德、意志、審美等實踐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上帝、教會本身已成為批判的對象,于是宗教/醫學為主的殘疾人教育開始向教育學轉移并媾和,為成為一個教育學概念設下了前提性的邏輯必然。
融人教育學體系的現代階段。特殊教育秉承了博愛、平等、仁慈宗教精神和康復訓練、缺陷補償的理性精神,開始由宗教/醫學向教育學轉向,在與教育的媾和中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教育學概念,即教育的分支或屬概念。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形式,成為徹底的“顯學”。還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點和屬性要求,具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外在工具價值和促進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內在價值,體現出社會化要求和個性化要求的特點。外在表現為國家行為的特殊學校教育形式不斷確立,且不斷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對特殊教育做出了法律規定,體現了國家意志,明確了教師、管理、財政、教育機構等基本要素,劃分有關權利和義務,指出各自的培養目標、指導思想、培養體系、發展格局和基本途徑等,特殊教育有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并成為一種專業活動,理論與實踐有了相對固定和完整的體系、范疇和基本根據,特殊教育開始成為一個日趨完整的學科體系,現代特殊教育正式誕生。這時,特殊教育在形式上和思想上與宗教、醫學開始分離并轉向教育領域,在辦學主體上由個體自發轉向國家意志。在認識論上,經驗科學分化獨立后,如心理學、生物學及其他與殘疾人相關的病理學的進步為認識殘疾人和進行科學主義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得以運用經驗學科的新成果進行檢驗。從科學主義出發,秉承了殘疾缺陷為病態的觀念,更重視面向殘疾人的殘疾缺陷為本質的教育,并以盲、聾啞、智力落后、肢體殘疾、問題行為矯正等更精細的分類、更專業化的學科理論建設、更相對分離的專門教育實踐組織形態等,將殘疾缺陷用社會分工分類的社會學方法予以常態化、體制化、社會化,從而也不斷強化和夸大了他們的殘疾缺陷,并視之為區別于健全人的本質不同。在安置形態上,注重采取隔離制特殊學校教育的做法進行特殊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從本體上看,現代特殊教育是以教育學為主要存在的內在根據,是教育領域的教育學概念,與普通教育相對立,具有現代教育的科學理性精神等功能屬性。但正是由于教育屬性功能的加入,同時帶來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社會分層機制,使得殘疾人的社會分層分化加劇,從而產生社會歧視等效應。同時,面對工業大生產對教育培養人才的壓力和教育對殘疾人培養的某些無奈,以及殘疾兒童培養難以適應大生產需要等實際,使得特殊教育面臨著轉向而與教育學分離的危機。
全納教育的后現代階段。特殊教育在教育理性帶來知識經驗體系、推動學科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加重了他們命運的不幸,帶來了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和主流社會現實生活的隔離、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隔離。從后現代主義視角看,殘疾人生存境遇的窘迫和局促及其生命意義的工具化、飄渺化、片面化,正是特殊教育追求理性化的惡果。這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價值秩序的位移,即人的生命價值被實用價值的僭越;同時,也是以健全人為主導的社會群體的價值選擇對殘疾人弱勢群體的壓迫,是普通教育話語權對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面對教育學對解決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無能,特別是對回答平等問題、人的尊嚴問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無能為力,逐漸受到人本主義的質疑和批判,于是特殊教育開始由教育學向社會學轉向、求解。在與社會學的媾和中,特別是經過高漲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洗禮,于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狂飆全球的全納教育思潮,并迅速蔓延到整個教育領域。作為對現代特殊教育隔離制的回應,全納教育以激揚高漲的后現代話語和思維,將殘疾人的缺陷視為人的正常差異。反對基于殘疾缺陷的醫學/心理學的實證科學理性,反對隔離。在價值論上將博愛、仁慈、平等、人權、尊嚴、價值張揚到極致,高度彰顯了人本主義的關懷。主張以社會學的視角,用民主、群體、合作的價值理念和方法論對殘疾人進行教育,并提出構建全納社區和全納文化,通過社會資源和力量進行殘疾人教育。從本體上看,全納教育是力圖將特殊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學體系的概念,側重用社會學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教育學的方法解決殘疾人的發展問題,體現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會意蘊和價值屬性特點。
(二)繼承與超越:特殊教育發展賦予的新內涵
面向人的差異并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差異的內在蘊涵。由西方特殊教育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從前現代特殊教育階段開
始,人們從科學(醫學)主義出發,認為殘疾人是“身體病態”的;到現代階段,以隔離制教育等體制化的做法進一步擴大了人的差異,把殘疾人視為異質的“另一類人”;再到后現代的全納教育階段,將殘疾看為是“正常的”,殘疾人是人類正常差異中的“同質人”,特殊教育的發展始終圍繞對殘疾人的缺陷差異認識這一核心。由此可見,面向差異并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差異,是特殊教育內涵應有之義。正確理解殘疾人的差異,就是既要堅持殘疾人群體存在的差異為客觀事實的科學理性態度,又要堅持殘疾人類存在的共性是主體的人、目的的人、自由的人的人本精神,實現二者的統一。尊重運用殘疾人的差異,就是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差異普遍存在的社會,并把殘疾人差異的多樣性作為促進他們之間、與健全人之間、與教師之間等進行合作、創造的重要源泉,特別是把促進他們超越自我、實現潛在價值與“新自我”作為教育的新視野、新命題。無論制度安排、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活動設計等,都體現和順應這一特點。當前,全納教育提出尊重人的差異和尊嚴,維護所有人的人權,正是尊重殘疾人差異的一個進步表現。正確理解和尊重、運用殘疾人的這些差異,始終是特殊教育變革緊緊把握的一個主題。
促進殘疾人超越有限障礙、敞開無限發展可能的內在蘊含。西方特殊教育產生、發展無不立足缺陷補償、康復,提高身體機能這一中心,體現了對自然存在缺陷的超越和對無限發展、實現自己價值的向往。然而殘疾人生命體器官缺損或資質、能力的不足這一特殊性的“非正常狀態”,使得本源于面向人的普遍特點的教育出現不適。教育與殘疾人的差異有著先天的隔閡和距離。由此使得殘疾人生命體器官缺損或資質、能力的不足這一特殊性與教育成為矛盾體。這是殘疾人作為群體和個體存在的特殊性與作為類的存在的普遍性的矛盾運動的產物。但正是這對矛盾體的對立統一運動。構成殘疾人及其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動力系統要素。無論通過科技解決缺陷補償,還是通過教育滿足其身心健康成長的發展性需求,減少自身自然存在的缺陷對發展的制約,始終是教育的一個核心的因素。西方特殊教育正是基于此不斷自我調整、自我改造,能動地適應和改變著殘疾兒童少年的特殊性,而對特殊性的適應、改造又不斷豐富、提升和推動著教育的進步,同時也彰顯出特殊教育的獨特本質,即把殘疾人從受制于和被動適應于自然存在的缺陷,提升到超越自然存在的缺陷之上,使外在世界和自身內在的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向殘疾人本身無限敞開,并能自由地把握世界和自己。從西方特殊教育發展的思想基礎看,經過科學主義特別是近代以來與殘疾人相關的心理學、生物學等經驗科學的檢驗,以及人本主義等社會科學特別是生物哲學的影響,殘疾人作為“自然人”與“文化人”統一的社會存在,特殊教育不但要立足殘疾人自身生物學意義上先天不足,彌補自身器官缺損等生命體機能缺陷的不足,還要面向更廣闊的文化世界,用知識、經驗、理性等進行文化補償,即教育。文化補償和缺陷補償及其矛盾運動是特殊教育存在與發展內在動力與活力系統的一個要素。同時,殘疾人在社會實踐與社會關系中,作為對象性存在的“能動”與“受動”的矛盾統一,通過特殊教育促進殘疾人超越障礙缺陷而趨向潛在價值的實現,使得生命活動變成自己的意志,展示了其作為人所具有的能動性這一本質力量;而尊重自然存在缺陷障礙這一客觀事實,使得特殊教育獲得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具體存在和科學理性。當前,全納教育提出的平等參與、回歸主流,也預設了必須超越自身障礙這一前提,將促進殘疾人超越障礙作為殘疾人教育的題中之義??梢哉f,促進殘疾兒童少年有限超越障礙、敞開無限發展可能是特殊教育獨具的人性光輝。
滿足殘疾人發展性需要、提升其人本價值與意義的內在蘊涵。其實,這是特殊教育以教育學和社會學為本體存在依據的邏輯必然。從西方特殊教育發展歷程看,自從特殊教育向教育轉移、媾和開始,教育一直是特殊教育的本體存在而成為內在本質屬性?,F代特殊教育階段,由于教育屬性的本質存在,使得特殊教育已不再僅僅停留于提高殘疾人身體器官機能、滿足其生存需要,而更重要的是面向和滿足殘疾人的發展需要。一者,從根本上看,教育本身是以知識經驗傳遞和人格培育為主促進人提高主體能力的實踐活動,特殊教育滿足殘疾人價值實現、創造成長等能動的發展性需要。是其作為教育事業存在的真諦之所在。再者,隨著社會大生產的社會競爭的加劇,滿足殘疾人主體能力發展提高的需要,是生產關系、生產力之于殘疾人成長內在規定的本質所在。第三,進入到后現代特殊教育以來,隨著教育和社會的進步,不但特殊教育的教育屬性極大豐富,而且特殊教育的社會屬性也空前凸顯。殘疾人已不僅僅滿足于主體理性能力提高,全納教育中對自由、平等、人權、尊嚴、個性、價值、意義等精神家園需要的滿足等人的目的性價值的捍衛。已開始成為特殊教育的內在要求。對殘疾人發展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實現內驅力的
世界是平的,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因信息而緊密、便捷的互聯世界中,全球市場、勞動力和產品都可以被整個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實現。
2000年以來,全球競技場變化是如此劇烈,企業想在抹平的世界中成長繁榮,最好學會如何順應時勢自我改變、自己調適。
許多企業的決策者――無論是何種行業、企業大小、經營者或創新者――都在重復講同一句話:“就在這兩三年,就在這兩三年。”
“就在這兩三年”,他們做了本來做夢都沒想過可以做的事,或者是做了本來做夢都沒想過必須做的事。
我相信他們講的“就在這兩三年”都是針對三大匯流:
第一匯流就是2000年左右,由于政治、經濟、科技、管理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聚集起來共同起作用,創造了一個全新且更為平坦的全球競技場。有了全新的競技場,為了好好利用,企業和個人開始采用新習慣、新技術、新程序。本來是垂直式的價值創造,許多都改咸水平式。新場地和新方式結合起來,這就是第二匯流,把世界抹得更平。最后,感謝世界是平的,感謝新工具,十幾億人中有好多能馬上加入競爭與合作,形成第三匯流。
2000年以來,競技場變化如此劇烈,想在抹平的世界中成長繁榮,最好學會如何自我改變、自己調適。我認為,今日成功的企業都是那些最懂得三大匯流的企業,它們都發展出自己的應對之道,而非加以抗拒。以下是他們的成功法則。
[成功法則1]世界被鏟平,當你也感受到鏟過來的那股力量時,千萬別寄希望于筑墻來防御,正確的方法是:找一把鏟子,向自我的內在挖掘潛力。
吉爾和肯夫婦25年前在明尼蘇達州創辦了格利爾多媒體公司,專門拍電視廣告,也為商品目錄拍照。公司經營得不錯,有40多名員工,算是個中型企業。
但到2004年4月時,肯被生意搞得心事重重。他很清楚:世界已經被抹平了,他所面臨的競爭及價格壓力是前所未見的。
格利爾從前的競爭對手都是規模、產能相當的公司,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來做類似的事。
如今則完全不同了:格利爾公司不僅要跟一直以來的對手競爭,還得跟大公司競爭,因為現在的大公司變成大中小項目都可以處理了。此外還有自己接項目的“SOHO”族,他們憑借現代化的科技與軟件,理論上也能做與格利爾公司一樣的事情。
在客戶看來,大公司雇個年輕人坐在電腦前,肯的公司雇個年輕人坐在電腦前,還是年輕人坐在自家的電腦前,設計的東西有什么不同嗎?科技與軟件賦予個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家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了。于是,肯有好幾個項目輸給了個人工作室。
20年來,格利爾只做攝影的美術面:配色、構圖、質感,讓模特兒在鏡頭前感覺自在?,F在,公司的各個層面都承受到類似的鏟平力量:公司采用了最新的數碼攝影設備,市場跟科技逼他們自己做剪輯、影像合成、音效,還要自己做DVD壓片。以往這些都是包給不同公司做的。現在整個供應鏈抹平了,壓縮進工作者桌上的電腦機箱之中,而且客戶還拒絕支付額外的費用。
原來的專業變成一種大眾商品。隨著三大匯流,變成大眾商品的專業技能越來越多,跨越所有產業。愈來愈多的作業變成數字化、虛擬化、個人化,變成標準化,就有更多的技能變簡單,變得人人可上手。
當大家都一樣,供應充裕,客戶有太多選擇,選誰都沒差多少,這時,你就成為一種大眾物資。你變成了再普通不過的“香萆”。
很幸運,格利爾的應對之道是唯一的正確選擇:鏟子,而不是墻??细匣锶送诰蜃约旱膬仍冢i定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作為推動公司在抹平的世界向前走的動力來源。肯說:“我們現在賣的,是洞見、直覺和靈感。我們賣有創意的解決方案,我們賣個性?,F在我們專心做那種不能被數字化的事情。”
以前許多公司是“藏在科技背后”。你可能很棒,但不必是世界最棒,因為你不會想到自己要跟全世界競爭。遠處有地平線,人眼是無法超越的。但只在短短幾年間,我們的競爭對手就從隔一條街變成隔半個地球。三年前都沒想過的競爭對手,現在我們遇到了。現在大家都有著同樣的工具,也看得見別人在做什么。你必須成為最棒的,做最有創意的思考者。
香草已經不配上桌了,你得拿出一些有獨特口味的東西。從前的重點是你能做什么,現在的重點則是創意與個性。想象力最重要。
[成功法則2]小應該做大。小公司想要發展,就要學會做大。關鍵就在盡快學會怎么利用新工具,參與全球競合,把事業搞得更遠、更快、更廣、更深。
1982年,約旦人法迪跟朋友合伙,創辦了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家本土快遞公司Aramex,在中東搞快遞。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只有DHL一家全球性快遞公司。法迪去找當時在中東沒有設點的美國公司,如FedEx和Airborne Ex-press,說可以當他們的加盟商。
阿拉伯人的公司最懂中東,曉得如何克服中東特有的種種不便。Airborne有正面反應,法迪就利用這一點建立業務,把一些貨運小公司購并或進行結盟,由埃及到土耳其,一直到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創造出自己的地區網絡。
Airborne不像FedEx那么有錢,可在全球設點,所以Airborne聚集大約40家像Aramex的區域供貨商,組成一個虛擬的全球快遞網。加盟商取得的是全球快遞網中的一席之地,有可以跟FedEx或DHL一較長短的電腦化查詢系統。當時他們靠自己是不可能有這兩樣的。
一切運作順利,Aramex主宰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快遞市場,生意興隆。1997年,Aramex在納斯達克上市,成長到年營收近之億美元,員工3200人,業務全是來自民間,這在阿拉伯世界是極不尋常的。
2002年,法迪找了一家迪拜的私募基金,把Aramex私有化。他當時不曉得做這一步的同時世界也正在抹平。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不僅有能力做新的事情,還必須做以前做夢都沒想過的事。
法迪第一次感受到“世界是平的”是在2003年。Air-borne居然被DHL收購了。Airborne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本來的加盟伙伴便不能再使用它的電腦查詢系統了。再會了,大家自求多福吧!
世界的抹平讓Airborne這個大塊頭可以變平一點,也讓Aramex這個小塊頭可以往上一步,取代大塊頭。在Air-borne宣布接受購并,解散聯盟時,法迪就召集主要加盟伙伴在倫敦開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新聯盟。Aramex保證研發新的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查詢系統,在Airborne的系統關掉以前就會建好,開始運作。
這等于是宣布,Aramex這個小鼠要取代大象了。法迪的小公司不僅可以在阿曼做Airborne能在西雅圖做的相同的事,還會去找更多的全球伙伴,填滿Airborne留下的洞。法
迪在招商時說,他聘用約旦的人才做一切后勤,成本只會是聘用歐美人才的零頭。Aramex不是聯盟里最大的公司,但卻取得了主導權。
如何反應這么快,靠三大匯流。
首先,約旦年輕一代的軟件與工業工程師已經成長起來,步入鏟平的競技場。他們發現,一切可以用來做大事的合作工具,他們手邊都有,跟Airborne在西雅圖的完全一樣。工具要怎么用,全憑他們的精力與想象力。事實上,通過互聯網為加盟伙伴做后勤,比大家各自與西雅圖連線有效率多了。像Airborne那種中央管理式的架構,要改成與互聯網連接,反而吃力。
其次,Aramex沒有舊時代留下來的過時系統需要更新,可以直接上網,運用最新的互聯網科技。大公司花幾百萬美元做出來的龐大系統,Aramex花小錢就能做出來。加盟商都可以通過Aramex的系統在網上建立自己的客戶資料庫,進行自己的追件和查件,做這個新的虛擬全球貨運網的一分子。如今,Aramex有了40多家加盟伙伴。
[成功法則3]大應該做小。大公司要在抹平的世界里蓬勃發展,就要學會讓客戶做大,自己則做小。
最聰明的大公司了解到:三大匯流允許企業跟客戶之間全新的方式合作。這樣企業可以做到很小很細致的服務。做小的方式并不是鎖定每個消費者提供個別服務。那是不太可能的,也太貴。聰明的大公司是把業務盡可能變成一張自助餐臺,也就是創造出讓每個客戶自己服務自己的平臺,依他們自己的方式、步調、時間、品位選擇。等于是把顧客變成員工,同時還要讓顧客掏錢買消費的樂趣!
比如星巴克,根據它的點選單,可以調制出1.9萬種不同風味的咖啡。換句話說,星巴克讓顧客依自己的喜好設計自己要喝的飲料。星巴克選擇跟顧客合作,讓顧客做大,自己做小。
“以大做小”的另一范例是網上券商E*Trade。這家公司的CEO卡普蘭解釋說,E*Trade之所以能提供細膩的服務,就是當初認識到,互聯網泡沫再破滅,整個喧囂的背后其實有很重要的事情發生,就是網絡創造出“企業與消費者接觸的全新平臺”。
留意趨勢的企業都了解,自導型消費者(self-directedconsumet)已經誕生。網絡等抹平世界的工具已經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可以依自己喜好的價格、經驗、服務,量身訂做產品。大企業只要在科技及流程上做好調整,給自導型消費者更大的自由,讓消費者做大,企業自己就能做得很小。企業可以讓消費者感覺:每一項產品或服務都貼近他的特別需求,是專為他一人定制的。事實上,企業只是擺出一張數字化自助餐臺,讓消費者自己來選擇。
在金融業,這種做法已帶來深刻的改變。過去,金融業是由大銀行、大券商、大保險公司主宰。業者告訴你,你會得到什么,如何得到,何時何地得到,該付多少。顧客雖然不喜歡銀行對待自己的方式,但也別無選擇。但世界抹平了,有了網絡,消費者感受到他們可以擁有更大的掌控權。消費習慣越調整,從書店到金融業者的各種廠商也越需要改變,需要提供掌控的工具給消費者。
卡普蘭說,網絡股大跌時,E*Trade也不能幸免。但私底下,消費者已經嘗到權力的滋味。一嘗到就不一樣了,從本來的企業掌控消費者行為,變成消費者掌控企業行為。做生意的規矩變了,你不加以回應,不提供顧客想要的,別家就會提供,你就會出局。
金融業者曾努力做大,現在則都努力做小,讓顧客去做大。E*Trade并不自視為銀行、券商、融資等不同金融服務的集合,而是為自導性最強的金融消費者服務的一種整合體驗。三四年前,客戶上E*Trade的網站,會發現證券戶在一頁,融資戶在另一頁。如今,客戶在同一頁就可以看見自己的所有賬戶。
[成功法則4]最好的企業將是最好的合作者。在抹平的世界中,愈來愈多的任務都必須通過企業內外的各種合作來達成,道理很簡單:未來的價值創造,無論是科技、營銷、生物醫藥、還是制造,都會變得復雜之極,絕非單一部門或單一企業就能掌握。
下一波創新一定會交又用到許多不同專業的先進知識。每一個領域的最尖端都越來越專業化。大部分的情況,一家公司或一個部門的專業都只對業務或社會挑戰的很小一塊兒有用。所以,有價值的新突破一定要融合許多小顆粒的專業。合作才會如此重要。
舉個刺激點的例子:電玩。長久以來電玩的配樂都是外包的。后來業者發現,配樂如果配得好,不僅電玩可以賣得更多,配樂還能單獨出CD或提供下載。所以有些電玩大廠就自設音樂部門。有些藝人也認定,要宣傳音樂,給電玩當主題歌要比電臺播送有效得多。
抹平的世界連接的知識庫越多,專業就分得越細,將不同專業重新組合而產生的創新就越多,管理跨業合作的能力就會越重要。
也許,要說明這種“典范轉移”之中企業該如何應對,最好的例子莫過于勞斯萊斯。
實際上,勞斯萊斯早就不制造汽車了,它的汽車部門己于1972年授權給德國的寶馬。目前它50%的營收是來自服務。1990年的時候,它的員工還都在英國,但今天已有四成員工是在英國以外。今天,勞斯萊斯的核心競爭力是以渦輪發動機為代表的動力系統。它把約七成五的組件外包給它的全球供應鏈,其余約二成五的關鍵技術組件部分則自己制造。
勞斯萊斯公司CEO約翰?羅斯認為,勞斯萊斯還有一項核心競爭力就是結盟的能力,在生產與服務領域都結盟,跟大學也跟同業結盟?!澳惚仨氂屑o律,才能清楚盟友可貢獻什么,我們又該貢獻什么?!毖邪l、供應商、產品都有結盟的市場,公司必須具備一個可以應對的架構。
勞斯萊斯對于世界抹平應對得這么好,它的做法將會是愈來愈多新創企業的準則。假如今天你去硅谷找創業投資基金,說你打算成立新公司,但不考慮外包或離岸生產,他們會馬上送客。
如今,創投業者要知道你打創業第一天,就準備利用三大匯流,就能在全世界找最聰明、最有效率的人才合作。所以,在抹平的世界中,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一誕生就是全球性公司。
印度WIPRO的總裁保羅說:“以往,創業時可能會想,希望在二十年內成為跨國公司。今天則要想,創業第二天就要成為跨國公司?!爆F在,很多30人的新創公司是20名員工在硅谷,10名在印度。如果公司的產品不止一種,有些制造可能會在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有些設計在中國臺灣,后勤支援在印度與菲律賓,工程在俄羅斯及美國,這便是所謂的微跨國公司,也是未來的潮流。
[成功法則5]世界抹平后,第一流的公司會定期照胸部X光來保持健康,并把結果賣給客戶。
在抹平的世界里,利潤空間變成“香萆”的速度很快,所以今天第一流的公司都會定期照胸部X光,隨時界定自己的利潤空間何在,并加以強化,把“香草”包出去。
給公司照X光,就是將公司的業務拆成大小組件,投影到墻上的大屏幕,供你研究你們公司的骨骼。每個部門、功能都放在方塊中剖析,標示為成本或收入的來源,還是兩
者皆有一點:是獨特,還是別家公司也能做的香草,可能還做得更便宜更好。
通常一家公司會有四五個個組件,照X光就是要回答:你為每個組件花多少錢?你的強項是哪些?哪幾項是獨特的?哪幾項是和別家一樣的,哪幾項是你雖然有能力,卻不確定是否能勝出,因為要花很多錢?
回答完這些問題,找出四五個“熱點”。一兩個可能是核心競爭力,別的可能是你本來不知道可以好好發展的技能。其他熱點卻可能是重疊了五個不同部門的功能或服務,包出去可能更好更便宜,如果包出去所造成的不便是可以克服的,就應該包出去。
一般的公司只要有25%是核心競爭力,是有戰略意義的,是獨特的,那就很不錯了。
2004年2月25日,惠普宣布贏得印度銀行1.5億美元的外包合同,為其750家分行做好核心電腦系統的安裝及管理。印度銀行做的是所有跨國企業都做的事,將不算核心競爭力的功能外包出去,將自己不可能做到最好的功能也包出去,只是將此包給一家美國公司讓人奇怪。
惠普相關負責人表示,惠普不時招待客戶來訪,很多客戶都對在178個國家擁有業務的惠普應對世界抹平的能力刮目相看?;萜赵卸噙_87條供應鏈,每一條都是垂直且獨立管理,如今壓縮到只剩5條,分管500億美元的業務,而會計、賬務、人力資源等功能都由全公司統一處理??蛻舳挤浅8信d趣惠普是靠什么系統做到有效整合。
惠普看到客戶對自己的內部系統這么有興趣,有一天終于自問:“嘿,干嗎不把這個拿去賣呢?”這就成了惠普企業流程服務的核心。它幫自己照胸部X光,發現這個過程也有別人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商機。
[成功法則6]第一流公司外包是為了致勝,而非縮編。外包是為了更快、更便宜的創新,是為了成長,為了取得更大市場,為了請更多不同專長的人才,而不是為省錢而炒更多人魷魚。
LRN公司專門提供法律、規范、倫理的在線課程給大企業做在職訓練,也幫企業主管及董事做企業責任方面的咨詢。2004年,LRN與印度的MINDTREE簽下外包合同。LRN負責人賽德曼解釋說:“我把業務包出去是為了致勝,不是省錢。上我們網站看看吧。我們現有30多個職位空缺,都是知識工作?!?/p>
賽德曼的經驗正是大部分外包的重點。外包是為了取得人才,為了加速成長,不是為了省錢縮編。在安然事件后,很多企業對企業倫理教育的需求激增。賽德曼意識到,LRN和E*Trade一樣,都需要更整合的平臺,一個一次性購足的[化界面,所有公司治理與倫理的解決方案都在里面――過去LRN給員工訓練的軟件是一套,給董事會的倫理咨詢又是另一套。
所以,他面臨的是雙重挑戰:既要讓LRN在線上法規教育的市場占有率繼續成長,又要為現有的客戶設計一個全新的整合平臺,這是需要一次科技的。而和MINDTREE合作,等于讓賽德曼有兩組團隊,一組在美國,全力守住并擴張核心業務,另一組包括LRN的印度顧問,全力做LRN成長所需的科技。
毋庸諱言,單純想省錢而把工作外移的企業是現在和未來都會有,省下的錢也只會分給股東與管理階層。只有才會以為沒有。但是,這種企業畢竟是少數。第一流企業會利用印度最好的,結合美國最好的。
英文“外包”(outsourcing,直譯為資源自外部取)這個單詞,實在該退休了。更好的單詞是sourcing(取資源)。這就使世界抹平變成可能的,也是世界抹平后所要求的。最會“取資源”的企業市場會變大,各地員工會變多,而非市場變小,員工減少。
[成功法則7]把工作包去海外的,不僅僅是那些不愛自己土地的人,有理想的人也在做。
近年世界舞臺上出現一類公益創業家,他們胸懷改善社會的大志,而且相信古人所說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三大匯流及世界抹平對他們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杰瑞米?哈根斯坦本來走的是一條年輕人都想走的路,念哈佛,進麥肯錫。后來他卻跟一位同事走向另一條路:決定創辦一個非贏利事業,專做美國公司包出去的資料輸入,地點選在全世界商業環境最不友好的地方:柬埔寨。
世界抹平了才會有這種事!
2001年2月,哈根斯坦跟幾位麥肯錫同事去金邊,他們驚訝地發現,金邊有許多網吧和英語補習班,人們補習完英語卻找不到工作,即使勉強找到也不是好工作。哈根斯坦成立了一個叫Digital Divide Data的機構,在金邊設一家小小的打字行,請當地人將美國為了方便存取搜查而想要數字化的印刷品輸入電腦。印刷品會先在美國掃描進電腦,上網傳來金邊。先是請印度人幫忙訓練兩位柬埔寨的經理人;接著雇傭第一批20名的打字員,購進20部電腦,租下每月租金100美元的網絡專線。
2001年7月,Digital Divide Data開張,第一筆生意來自哈佛的學生報《哈佛深紅報》。打字員每天工作6小時,每周6天,月薪75美元,是柬埔寨最低工資的兩倍。
成立4年后,Digital Divide Data擁有了170名員工。除了《哈佛深紅報》,生意的最大來源就是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有許多關于健康、家庭、勞王現狀的研究,也都需要數字化。所以第一批員工已經有人離職出去創業了,去幫那些在做研究的非政府組織做資料庫設計。他們在職的時候,發現一些非政府組織需要數字化的資料,由于沒有先標準化,沒辦法迅速數字化。這些柬埔寨人就看出,供應鏈的前端還有一些有價值的工作可做,不是打字輸入,而是設計標準化的格式。
哈根斯坦說,這些在柬埔寨進行的工作沒半個是從美國移去的。這些打字工作老早就被包到印度及加勒比海去了,如果有剝奪哪里的就業,也是印度及加勒比海。10年前是不可能在柬埔寨做這種事的,近幾年才變成可能。
附:商業就是回應人類基本需求
王育琨
全球化3.0之個體全球化,是商業本原傳統回歸的時代。
作者簡介:王育琨,首鋼企業研究所所長
歷史上傳統文明的延伸往往伴隨著劇烈沖突,日益深入的全球化,正逐漸把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人們融合到一個體系中來。
每一個人都是復雜的,每一個事件都是立體的,每一個思想都是隱秘的。在紛紜復雜的“商業長隧道”中,那束能夠照亮隧道中的黑暗與曲折的“光明”,就是人類福利層次,用更通俗的語言說就是性價比。
全球化的世界是平的
當年哥倫布環球旅行,回國后向國王與王后報告說,世界足圓的,并且以這個發現而名垂青史?!都~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同樣做了一次從西方到東方的旅行,回家后他低聲告訴夫人:“親愛的,我認為世界是平的?!?/p>
在9.11以后,反恐戰爭使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失去的影響力成為熱門議題。2004年,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大張旗鼓地抨擊那些“叛國總裁”將工作機會外包――突然間,外包這個議題爆炸性
地登上世界舞臺。
弗里德曼想換個視野透視一下這個現象。然而在印度,一個受訪者冷峻地望著他說:“湯姆,我得告訴你,全世界的經濟舞臺正在被夷平,而你們這些美國人并沒做好準備?!?/p>
這句話深深震撼了弗里德曼,他改變了采訪計劃,上交了休假請求,于是2005年有了《世界是平的》?!妒澜缡瞧降摹氛故玖嗣绹鴮谧骷覍π率挛锏拿翡J和對歷史階段劃分的敏感。弗里德曼在書中提出了三個版本的全球化概念:
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國家的全球化。從1492年至1820年,這一輪全球化將世界從“大號”縮到“中號”。那個年代的全球化是由國家帶領的。國家進行全球化的原因是因為掠奪主義、力量、自然資源,那個年代的改變動機是國家。
2.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公司的全球化。從182()年到2000年,這段時間的全球化是由公司全球化所帶領的。全球化讓世界從“中號”縮到“小號”??鐕髽I進行全球化是為了市場,為了勞動力,在這個全球化階段中,公司是全球化動機。
3.O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個人的全球化。弗里德曼宣告,從2000年開始,世界從“小號”被縮為“極小號”。這一階段的驅動力是軟件和網絡,主體則是個人,因此是個體和小團隊的全球化。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與全球化2.0和1.0都不同,將不會只有一群西方的白人群體得以參與。這一輪將會是由各種膚色、能夠隨時連上網絡的個體和人群來參與。
從國家行政疆域的擴展,到公司架構的廣域化,最后到了個人和團體參與的無邊界,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類社會的壯闊藍圖。這個新時代獨特的地方,就是這些個體和小團隊必須越來越主動以全球化的視野思考,并將自己主動置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后知后覺的中國公司
那句震撼弗里德曼的話也深深震撼了我。以這種新的視野透視中國,我們發現一大批中國企業家超越自己所需,敢想敢為,已經匯集成了一股強勢的中國力量。
大公司的全球化,是一國經濟全球化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顯現。美國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史蒂芬博士指出,“一旦中國企業開始大舉海外并購,必將引起世界整個產業鏈的連鎖反應,中國企業的并購實力讓整個投行界震撼?!?/p>
震撼也夾帶著缺憾。在一些并購行為中,依然有著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和思維模式。TCL并購施耐德電視、湯姆遜彩電與阿爾卡特手機,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TCL收購之前是蹲在那里仰視,被它們的品牌、技術、渠道耀花了眼。并購后,更是一如既往地高擎著收購來的品牌,很有點揚眉吐氣的滋味??墒?,市場反應卻不那么樂觀。
2002年TCL收購施耐德生產線迄今一直處于嚴重的虧損狀態。還在收購之初,德國著名的《經濟周刊》總編輯、經濟學家巴龍先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若要借施耐德進入德國市場,TCL還不如用自有品牌。因為施耐德在德國的社會形象是一個保守的、不斷破產轉賣的私人企業,產品還不如TCL先進。如果把TCL的超薄高精尖電視機貼上施耐德的品牌到德國去賣,德國人不可能接受。可惜這樣的聲音沒有被TCL的團隊聽進去,結果又接連收購湯姆遜彩電與阿爾卡特手機,同樣的錯誤一再重復。
聯想的轉變比較快。收購IBM公司PC業務之初,對IBM公司PC業務團隊和技術的莫名崇拜統攝了聯想上下的心理。很快,聯想高層看到了出M公司PC團隊技術創新的乏力、運作的不經濟和營銷手法的單一。
對于商業基本問題的重新檢視,使得聯想高層獲得了品牌運營的新視角,并最后下決心換帥,以重新調整公司的戰略方向。調整的直接效果是:聯想的東西便宜,又嫁接了有技術含量的Thnkpad,聯想的筆記本把高性價比的福利帶到了美國市場。
從單純品牌經營的角度上講,聯想的“去出M化”、以我為主的經營思路,與TCL的泛國外品牌化相比,有著明顯優勢。聯想品牌的全球化經營已然在“切割”中跳躍,且顯露出盡早“獨立”出IBM的征兆。在聯想去IBM化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性價比這個人本價值的回歸。今日之聯想,已經不是社科院計算所之聯想,而是已經踏上了全球化的軌道、受國際資本價值觀左右的聯想。人本價值的回歸,是聯想品牌經營的最大進境。
全球化3.0的人本情懷
時下有一種語言泡沫,言必稱創新、變革、速度、新趨勢,好像不如此就難以展示創新思維的風采。這是一種誤解。無論是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還是公司主導的全球化,都是對個體的一種異化。全球化3.0之個體全球化,是商業本原傳統回歸的時代。
商業其實就是對人類基本需求的回應。我們記得“為客戶節約每一個銅板”,這樣最樸實的思想,一下子抓住了客戶的心,在富饒的美國一舉把一個街頭小店沃爾瑪塑造成世界最大的商業帝國?!耙蚰愣儭?,這種簡單透徹的理念,使得郭士納這個外行,得以去除IBM的贅肉,使藍色大象輕盈起舞。
杰克?韋爾奇的《贏》,更是訴諸人類情感的最明顯的標本。在韋爾奇看來,構成管理基礎的是四個基本原則:使命感與價值觀、坦誠精神、區別考評制度、尊重每個人的發言權。而能夠把這些基本原則貫穿起來的,是他這樣一個信仰:“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發言權和尊嚴,而且應當得到。”
這種回歸人類基本情感的管理理論,很能打動人,以至于沃倫?巴菲特認為,“有了《贏》,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