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1: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污染引起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建筑施工;環境污染;防治策略
1建筑施工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分析
1.1噪音污染問題
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會引起眾多的實際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其中最為突出而且最會引起民憤的問題還是噪聲污染問題。在工程項目施工的每個過程中,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噪聲污染問題,噪聲污染問題影響周圍群眾,同時對施工人員本身也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正常情況下,施工過程中的噪音來源主要有土石方的挖掘、推土機以及挖掘機等其他機械噪音、打樁機發出噪音等等,當然每一個過程都會用到機器,只要使用機器基本都會產生噪音污染,噪音來源都是多方面的,也是施工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代表,噪音問題能否切實防治,將會給工程周圍群眾帶來極大的便利。這個問題要充分引起施工單位和施工人員的足夠重視。
1.2大氣污染問題
大氣污染問題也是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施工材料的來回運輸以及攪拌過程、砂石料的攪拌等等都會造成一定的灰塵,這些灰塵就會隨著氣流向周圍擴散,如果時間過程,則周圍就會形成強烈的粉塵大氣污染,粉塵污染也是導致施工人員職業病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時也會給周圍群眾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不便。另一方面,如果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涂料,涂料中含有很強的氣味或是有毒氣體向周圍散播,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和處理,其危害是巨大的。
1.3水污染問題
建筑施工造成的水污染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施工設備的清洗過程帶來的水污染問題,這方面還表現在水資源的浪費上面,另一方面是由施工原材料方面帶來的水污染,很多原材料需要經過清洗或者混合,廢水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處理,很容易將重金屬等對土壤或者地下水物質排出,從而引起環境污染。1.4固體垃圾處理問題固態垃圾我們也稱之為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廢棄物,建筑垃圾的及時處理也是施工企業的重要管理內容。固體垃圾如果不能及時處理,不僅會占用施工單位很多的空間,縮小施工有用區域,同時如果處理時間過長,很多的固態垃圾會產生不良氣味或者有害物質,進而影響環境。
2更好的解決建筑施工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
第一,建筑施工噪音污染防治首先要確定好噪音產生的源頭,從源頭出發才可以更好的發現噪音源頭,進而更好的針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為了有效的對施工過程中的汽車、機械產生的噪音進行控制,可以在建筑工程色周圍設置專門的隔離帶和隔離墻,起到良好的隔音作用。而對于一些打樁、鉆孔等噪音可以通過改良施工方式進行控制,比如打樁可以采用靜力壓樁的方式進行,不僅可以很好的降低噪音,同時還可以以提高壓樁的質量和效率。對于噪音控制問題,施工企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噪音問題的存在會大大的加大附近居民對施工單位的投訴率,影響施工單位的形象。第二,對建筑施工中的大氣污染的問題進行解決。在施工中,對施工中的粉塵問題解決,就要能在施工現場進行設置一些保護措施,在防塵的處理工作上加以完善化實施。在運送過程中避免從人群密集的地方經過,在運輸的路線選擇方面要能優化。在施工中遇到天氣比較干燥的問題,就可通過在施工現場進行灑水的方式。在對泥漿進行攪拌的時候,可通過防塵罩加以應用,這對粉塵污染的問題也能得到有效解決。第三,建筑施工中的廢水污染問題的解決要科學性。在建筑施工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上,就要能注重對廢水處理之后再進行排放,保障廢水的水質達到可排放的標準??梢酝ㄟ^化學絮凝劑的應用,對污染物進行沉淀,以及在有害物質上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消解??傊?,只有達到廢水排放的標準才能進行排放,嚴格的按照排放要求實施。第四,對于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固體垃圾處理要及時有效無污染。很多固體垃圾的長時間堆放會產生有害氣體或者滋生有害物質,遇到大風天氣還會加深大氣污染,所以施工過程中的固態垃圾要指定專人負責,制定相應的處理計劃,及時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做好廢物再利用的同時也要科學有效的降低固態垃圾的污染程度。
3結束語
建筑施工項目的增多也會帶來更多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不能對這些建筑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和控制,那么會給環境污染的擴大帶來隱患,影響施工企業的形象,也會給最終的工程驗收帶來問題。在解決施工環境污染問題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不切實際,要注重科學的應對策略,處理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同的問題解決措施的制定都要行之有效。同時也希望本次問題分析可以對建筑施工企業一定的啟示。
作者:林哲宇 張寶全
參考文獻:
[1]杜培龍,郭子雄.實施綠色施工:管理與技術雙管齊下——基于ISO14001的建筑企業環境因素及管理措施[J].建筑,2003(12).
本文以2003-2013年中國30個省份(不包括)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運用門檻回歸方法,分析了環境污染與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污染對健康支出具有顯著性影響,兩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公共服務變量的引入,對環境污染的健康支出產生了門檻效應,并且不同公共服務對環境的健康支出影響產生的門檻數各不相同。其中,教育產生的門檻數為三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產生的門檻數均為一個。
關鍵詞:
環境污染;公共服務;健康支出;門檻效應
一、引言
我國現今擁有將近14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GDP增長速率持續24年保持在7%以上(1991-2014)。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共同刺激下,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問題表現得極為突出,各類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污染隨處可見,不少城市常年處于空氣污染超標狀態。有關水污染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河流已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類水質已經占到了41%,城市河段中的90%以上已達到了嚴重污染的程度[1]。而對于固定污染體現出的危害為大多數城市正面臨“垃圾圍城”的困擾。這些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不言而喻。其中,損害健康最直接的污染是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這兩種污染的相關物質分別通過呼吸道和飲食進入人體,致使人體自身調節功能出現紊亂,免疫力下降,給人體造成健康風險、疾病甚至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并測算得出,我國環境污染引起的健康經濟損害占居民疾病負擔的21%,每年過早死的人數中有30000人源于室外空氣污染,而因室內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每年達420000人,并且居民疾病中環境因素所占的比重仍呈上升趨勢[2],甚至有研究者認為我國80%~90%的癌癥病因與環境因素有關[3]。環境污染的嚴重化提高了疾病產生的風險,激發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從而引起了健康支出的增加。根據清華大學與亞行聯合的《中國環境分析(2012)》報告顯示:我國平均每年因大氣污染引起的健康經濟損失已達到GDP的1.2%。由此,環境污染對健康支出的影響具有顯著性,但在不同地區,尤其在公共服務水平存在差異性的地區,其影響的顯著性存在差異,據有關學者研究顯示,公共服務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抵御環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風險和降低健康成本。對于公共服務水平供給不足的地區,其所面臨的環境健康風險問題更加嚴峻[4]。因此,為有效降低居民健康成本和增強地區間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大公共服務投入成為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本文改變以往學者通常從環境科學和醫療衛生的角度分析環境健康效益的方法,轉而運用經濟學的手段,加入公共服務因素探討如何提高環境的健康效用,降低居民的健康支出。就理論上而言,公共服務具有增強居民抵御環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風險的功能[4],能夠滿足人們對健康最基本的需要,也有助于環境污染的改善,延緩健康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損害,甚至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盡管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的影響存在累積效應或時滯效應,即:公共服務(教育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及環境治理投入等)在供給初期,由于受供給數量不足和自身“折舊”的影響,導致其影響范圍有限,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有當其供給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并超過其“折舊”影響時,公共服務才能夠顯著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從而達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實現降低健康支出的目的。同時,公共服務供給的增加與健康支出的降低之間有一個傳導過程,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效應。因此,為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政府需要了解并把握公共服務的累積效應和時間滯后效應。與此同時,由于受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加之各級政府沒有有效界定個人與政府的社會責任,導致公共服務供給在我國表現得極為不公平。如:我國農村環境一直以來作為城市環境污染的消納方,致使公共服務建設在農村存在奇缺性[5]。鑒于此,本文一方面將倡導各級政府重視公共服務建設;另一方面揭示并驗證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關系影響的內在機理,為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提供依據。
本文以中國2003-2013年各省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運用門檻回歸分析方法,探究了環境污染與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的影響,以及區域間公共服務的差異性對環境的健康效用影響,倡導政府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的同時,應注重其結構的調整和效率的提升。其中環境污染主要指空氣污染。
二、文獻評述與假設
早在20世紀初期,國外便已經開始了環境方面的健康研究。開始時,研究者們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分析大氣污染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如:早在1964,MedaliaNZ做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大氣污染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他認為,由于大氣污染會刺激到眼睛、鼻子與喉嚨,降低能見度,因此這些污染物一直都不受人們的歡迎[6]。隨著研究的深入、理論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環境健康方面的定量研究開始產生,并逐步取代了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首先,定量研究側重于環境污染與健康兩者間關系的分析。根據NeidellMJ指出的一氧化碳對1-18歲的兒童哮喘發病率的上升有促進作用的觀點[7],由亞行專業團隊和環境研究領域的專家聯合完成并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國家環境分析》(2013)報告指出:大氣污染導致了人體肺功能的下降,提高了支氣管炎、肺心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帶來了醫院就醫人數的增加,甚至引起了居民過早死亡人數的上升。該研究對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但并沒有對空氣污染造成的影響程度進行詳細的解釋與說明。其次,定量研究演變為環境污染與健康相關變量間的探討。如: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和環境污染與健康經濟損失。此兩者可以概括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微觀包括個人與家庭,宏觀為社會與國家。在微觀層面,環境污染中不論是大氣污染、水污染或者其他污染,都會損害居民的身體健康,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4][8][9][10][11]。ChristopherL.Ambrey等采集了澳大利亞家庭、收入和勞動力方面的數據,并用空氣污染模型測得的MP10值作為空氣污染指標,以調查昆士蘭東南部居民對生活滿意度的方式測算PM10引起的健康成本,得出污染導致平均每個家庭降低了5000澳元的收入[12]。在宏觀層面,環境污染對健康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11][13][14]。趙曉麗等(2014)以計量反應模型為基礎,將溫度、濕度和飲食模式引入模型之中,并用人力資本法估算了北京市2011年中大氣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人數所產生的經濟損失。結果表明: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04億元。其中,心血管疾病損失值為4.27億元,呼吸系統疾病損失值為1.77億元[15]。這些研究探討了環境污染與收入、環境狀況、健康存量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側面反映出健康支出的產生不僅受環境污染的影響,還受其他相關因素的制約,為環境污染影響健康支出的研究拓寬了思路。第三,定量研究轉變為環境污染、健康或健康支出與其他變量間三者關系的研究(現今的研究狀況)。根據前人的研究與經驗分析,環境污染與健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如何降低環境的健康風險以及探討環境的健康風險與其他因素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了研究者們探討的中心問題。環境的健康風險問題并非是簡單的兩者間關系問題,相反通過引入其他視角分析環境的健康影響,不僅豐富了環境健康方面的研究,而且讓研究更趨于現實狀況,對現實更具有指導價值。
如:葉小青、徐娟(2014)從人口結構的角度分析了環境質量與健康支出之間的關系。得出老年人所占比重與健康支出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而兒童所占比重與健康支出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同時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對健康支出的增加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6]。齊良書(2008)通過構建經濟、環境與人口健康聯立方程模型,研究得出:工業污染對居民健康和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而經濟增長對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相反,健康水平的提升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貢獻并不顯著[17]。葉小青、李先玲(2013)通過構建相關面板數據模型,從居民收入角度分析了環境質量與醫療健康支出之間的關系,并就區域間醫療健康支出產生的差異性進行了說明與解釋。結果表明:環境質量的惡化會引起居民醫療健康支出上升,而收入水平的上漲能夠顯著的改善居民的健康狀況,同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支出上漲壓力的下降具有促進作用[18]。通過對上述研究和其它相關研究進行分析顯示,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之間的關系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如:人口結構、居民收入、經濟發展水平等。這些影響因素對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只有將這些因素剖析出來,才能夠真正理解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之間的關系,為政府提供真實有效的政策依據。本文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分析環境對健康支出的影響,運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結合中國自身的情況,根據公共服務供給對環境的健康影響會產生門檻效應[4],以及健康狀況與健康支出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分析了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之間關系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公共服務供給累計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環境污染對健康支出的影響會出現顯著性下降,即產生門檻效應。具體表現為:第一,中國經濟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和國有企業為主導的發展方式仍未改變,國有部門的產業布局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19],其中第三產業偏重于工業增加值高的部門,而對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環境、醫療衛生和教育等的投入仍處于較低水平;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人民的健康和社會的福利效用為代價,居民的健康支出在為政府買單。第二,中國的市場化仍處于較低水平,行政審批過多,極大的束縛了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阻礙了國有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同時將民營企業阻擋在門外,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公共服務供給數量與供給效率,從而增加了居民健康支出上升的風險。第三,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引起了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加之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偏重于經濟發達地區,致使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兩極分化嚴重,總體水平難以上升。當然環境健康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仍處于初始階段,研究空間巨大,如:從公共服務結構角度分析環境對健康支出影響,或者引入政策因素、地理環境、氣候變化以及產業結構等變量。如果條件允許,環境健康方面的研究不僅僅存在于三個變量之間,而應擴展為多變量間的研究,因為環境對健康影響和環境對健康支出影響受多重因素干擾。綜上,本文圍繞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關系的影響為核心展開研究,提出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于健康支出關系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務對環境的健康支出影響產生的門檻效應不同。針對以上問題與假設,本文首次以2003-2013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實證基礎模型和門檻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影響的門檻值。
三、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與變量解析通過對ChayK.Y.,JosephP.Newhouse和葉小青等文獻關于收入、健康與其他因素之間關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文的特點,探討環境污染、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的影響,構建的面板數據模型??刂谱兞?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健康狀況。為有效探究環境污染、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影響的關系,需要對影響健康支出具有顯著性的因素進行控制,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健康狀況對健康支出影響較大,需要將其作為控制變量,yit是i地區t時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deathit為i地區t時期居民的死亡率,根據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死亡率與健康狀況的關聯性,文章以死亡率來表示居民的健康狀況。核心解釋變量1:以PM10、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為變量的大氣污染狀況。環境污染的惡化對健康支出上漲的影響并非是直接的,兩者之間還存在健康水平這個隱含的影響因素,環境污染先導致了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之后,疾病的產生引起了健康支出增加。由于污染程度一般體現在污染物成分的濃度上,而非量上。同時各省省會城市一般作為各省經濟、文化與政府治理的中心,其城市的面貌對各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各省省會城市年平均PM10濃度表示各省環境污染狀況,即PM10it。為提高并保證環境污染指標的解釋力,文中以sm與so作為輔助變量引入模型之中,分別為煙粉塵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心解釋變量2: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根據公共服務的特點,本文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分別為教育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狀況與環境治理投入。教育作為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人體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系,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健康的多產者[20][21][22],教育通過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與偏好而影響人們的健康,比如抽煙、嗜酒和熬夜等,同時教育對于改善人們的健康具有顯著的正效應[23][24][25],本文選擇普通高校師生比來代表教育供給水平,用eduit表示。Protect與in-fra分別表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比重。由于我國農村環境基礎建設極其匱乏,同時鑒于環境基礎建設存在外溢性以及農村環境基礎建設投資數據的不可得性,本文分別以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比重代表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情況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模型中c為常數項,β1~β9為各變量前的回歸系數值,uit為擾動項。
(二)門檻回歸模型的建立環境質量對健康的影響存在基于公共服務水平的門檻效應,當公共服務供給的累積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的程度會出現下降[4]。據此,本文以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為基礎,通過建立門檻回歸模型,驗證并得出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影響產生的門檻值。“門檻回歸”模型是Hansen于2000年最先提出的。本文以Hansen(2000)構建的門檻回歸模型為基礎,結合本文研究的內容與特點構建了如下門檻回歸模型。在分析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與健康支出之間產生門檻效應的過程中,本文從公共服務的教育水平(普通高效師生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GDP比重)和環境保護情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三方面分析了公共服務對環境污染的健康支出影響是否存在門檻效應。
四、估計結果
(一)基本回歸文中數據主要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為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本文對相應數據進行平減處理(以2003年為基期)和相應的變換,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共獲得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03-2013年的面板數據(不包括)。表1為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了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為解決變量間多重共線性的問題,本文選擇spearman檢驗方法,檢驗結果每萬人擁有衛生人員數(m)、二氧化硫排放量(so)與煙粉塵排放量(sm)等變量。為驗證模型適合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文中采用hausman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F統計量為0.000,即: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比隨機效應模型更合理,驗證結果如表2。Fe與Re對應的表格數值為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下各變量的參數,根據表(2)結果可知,PM10與健康支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PM10濃度的上升會引起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增加醫療健康方面的支出。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投入,但收入水平的日益改善對醫療健康支出占消費支出比例的影響甚微,甚至兩者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表明健康的消費呈邊際效用遞減趨勢。同時教育資源的投入,對健康支出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當教育投入增加時,健康支出的數額在不斷增加,其所占消費的比重在逐漸下降,由此可知:教育的投入有助于人們對健康的理解與重視、生活習慣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相應地,公共服務中環境治理投資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分別占GDP的比重對健康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的影響顯著性偏弱,兩者之間分別呈正相關關系,其表現出的結果與前文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需要注意一點,我國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工業產值仍然對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城市化建設仍然在不斷的加速,同時環境污染問題顯得更為嚴峻,因此,我國現階段處于發展、維護與污染三者同時并存的矛盾體中,這便不難理解環境治理投資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分別占GDP的比重與健康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呈正相關關系。
(二)門檻回歸本文基于上述理論對模型進行門檻分析,采用自抽取法得出相應的P值與F值,其中對單一、雙重和三重門檻抽樣次數均為100次,結果如表3以及門檻圖形1、2和3所示。由上表數據可知,當門檻變量為edu時,其單一門檻、雙重門檻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并通過檢驗,而三重門檻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同時三重門檻估計值并非位于單一門檻和雙重門檻的置信區間內,因此以教育代替公共服務的模型存在三重門檻特征。對于以protect為門檻變量的模型,其單一門檻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而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門檻估計值均位于單一門檻的置信區間內,因此,以protect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門檻模型存在單一門檻,但通過圖1可知,其中的臨界值大于LR值,表明所得到的門檻值可能為無效門檻值。同理分析,以infra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門檻模型存在單一門檻。五、結論本文基于2003—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研究了我國環境污染、公共服務對健康支出的影響。結果表明:其一,環境污染對健康支出影響顯著;其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夠改善人體健康,當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環境的健康支出影響表現顯著,即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對環境的健康影響存在門檻效應,但其對健康支出的具體影響并不能確定,因為不同種類的公共服務或者同種公共服務的不同供給水平對健康支出造成的影響各不相同。教育的供給能夠改善人們的健康,同時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并且區域間教育水平的差異對健康支出影響的顯著性和正負相關性也存在不同。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而言,其供給水平具有促進居民健康狀況改善的效果,但會因此而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加重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負擔。據此,本文得出的結論所具有的政策含義有:第一,環境、公共服務與健康支出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相關政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三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不應單獨或者片面的考慮部分因素。第二,公共服務的供給對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政府應加大公共服務的供給,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水平。第三,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同時,應調整好公共服務供給的組成結構,注意哪些公共服務會導致健康支出增加,而哪些公共服務會降低健康支出。第四,教育投入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政府應重視對教育的投入。
參考文獻:
[1]林海平.環境產權交易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30-131.
[2]王春霞,朱利中,江桂斌.環境化學學科前沿與展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79-680.
[3]徐曉勇.衛生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02.
[4]盧洪友,祁毓.環境質量、公共服務與國民健康:基于跨國(地區)數據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3,(6):106-118.
[5]楊妍,孫濤.農村公共服務與生態環境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43-48.
[6]MedaliaN.Z.Airpollutionasasocio-environmentalhealthproblem:Asurveyreport[J].JournalofHealthandHumanBehavior,1964,5(4):154-165.
[7]NeidellM.J.Airpollution,health,andsocio-economicstatus:Theeffectofoutdoorairqualityonchildhoodasthma[J].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04,23(6):1209-1236.
[8]苗艷青,陳文晶.空氣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man模型的應用[J].世界經濟,2010,(6):140-160.
關鍵詞: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基于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一種商業保險行為,是以排污單位發生的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標的的保險。在這種保險機制中,排污單位作為投保人,向保險公司預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費,保險公司則根據約定收取保險費,并承擔賠償責任,即對于排污單位的事故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害,直接向第三人賠償或者支付保險金。隨著現代工業的蓬勃發展和科學技術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正常的生產作業也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而環境污染責任的認定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就形成了污染企業對受害人的侵權之債。但由于環境污染損害往往會造成近天文數字的賠償金,侵權企業常常無力負擔,為了適當轉移和分散這種污染賠償責任,從而既使污染受害人能夠得到補償,也確保生產單位的經營活動能夠繼續進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機制應運而生。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支持
1.環境污染侵害由私法救濟到社會化救濟
由于當代社會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不論是侵權行為法遇到的理論困境還是現實問題,都導致在解決糾紛、填補利益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就必須超出“損害要么由加害者承擔,要么由受害人自擔”的狹隘眼界,構筑環境損害賠償社會化制度,即環境侵權所產生的賠償責任不再由加害人獨自承擔,而是還要由國家、社會、法人組織或者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來分擔賠償責任,使“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的社會責任原則下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將環境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與責任保險、社會安全體制等密切銜接,從而使環境侵權損害的填補不再是單純的私法救濟,既及時、充分地救助環境受害人,又避免環境加害人因賠償負擔過重而破產。
2.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
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需要有效地解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沖突。國家通過環境法來為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設定可以容忍的限度,其目的即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然而在追求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污染的發生不僅頻繁而且后果嚴重。單個污染企業承擔責任的能力有限,致使污染受害者和公共環境損害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賠償。為分散企業環境污染賠償責任,最大限度地保護受害者。盡量減少社會和國家的損失,有必要探索建立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更加抽象的社會正義。
3.和諧社會實現的保障
發展保險業是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社會的構建著眼于方方面面,對于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實現是其追求基本價值之一。如前所述,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就是對復雜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的一種合理機制。這一制度的構建不僅可以分攤污染者的賠償責任,避免他們因無力賠償而即將面臨的悲慘命運,而且可以使被害人在損害一發生時就及時向保險人提出請求,迅速獲得理賠,以填補其遭受的損失。這樣既節省時間和金錢,又避免了求償無門的情形,還能減輕司法訴訟量,及時解決法律糾紛,從而實現高效訴訟的價值目標,最終達到雙贏的局面。
二、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承保范圍需明確的問題
(一)關于持續性環境污染事故能否納入承保范圍
目前在各國理論和實務中,對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屬于承保范圍已成定論。難點在于對于漸進性或累積性污染事故是否應該承保的問題。
1.從理論上探討對于持續性污染是否屬于可保風險的問題。
依照我國保險法律和保險實務,“可保風險”以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為其根本特征。持續性污染,從無限制的長期來講,污染積累到一定程度,污染事故必然爆發,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合同與一般的保險合同一樣,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會在合同中約定保險責任期間。在該期間保險事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危險的發生并非保險人和投保人在訂立合同時完全可以確認的必然事情,因此,符合“危險的發生存在可能”的特征。同時,累積性污染事故發生的時間也是不確定的、事故造成的后果嚴重性程度也是不確定的,這符合可保風險的偶然性特征。
2.實務中將累積性污染事故納入中國環境責任保險的范疇是否可行
當然,將所有的環境侵權行為都納入責任保險的范疇無疑是最理想的。但一項法律制度的實際效果,既與其法律規范的完善程度有關,更與其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程度,以及在程序上的可執行程度有關??紤]到中國目前環境責任保險所依托的相關法律規范并不完善,而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也需要一定的進程,再加之中國保險業特別是責任保險還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將累積性污染事故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范疇條件尚不具備。
(二)關于生態損失是否應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所涉及的損失賠付范圍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所涉及的損失賠付范圍有以下幾種:第一,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第三人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壞、滅失而產生的損失;第二,因環境污染事故而產生的救助費用和訴訟支出,以及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第三,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被保險人的財物損失;第四,因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生態破壞而引起的損失。一般來說,對于第一種損失列入損失賠付的范圍是毫無疑義的。從我國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對于第二種損失列入損失賠付范圍也是有法律依據的。我國《保險法》第42條第2款規定: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痹摲ǖ?9條規定:“保險人、被保險人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痹摲ǖ?1條還規定:“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給第三者造成損害的保險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訴訟的,除合同另有約定外,由被保險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訴訟費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但是,對于第三、第四中損失是非應當乃如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范圍呢,目前尚未有定論。
三、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的思考
(一)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的思考
環境污染的發生形態有突發性和持續型兩種。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在發生前沒有明顯的征兆,一旦發生損害立刻顯現,受害人的受損程度的認定也較為容易。持續性環境污染事故侵權持續時間長,侵權原因復雜,往往是多種因素復合累積的結果。受害人對侵權行為的存在往往缺乏深刻的認識,以至對侵權行為何時發生、侵權人為何人都不知曉。因此,對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害進行救濟是較為困難的。
環境責任保險作為對環境污染損害的救濟方式,將所有環境污染損害都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無疑是最為理想的。但鑒于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環境污染的現狀及相關民事法律的完善程度,目前僅將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納入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是較為適宜可行的。待條件成熟后,再將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納入承保范圍。這類似于法國“分步走”的做法。當然,擴大承保范圍是大勢所趨。但這勢必會增加保險公司的風險,使它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有可能不愿承保。所以為了避免和鼓勵保險公司承保持續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對此中國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做法:(1)注入保險基金;(2)由政府主持成立由多家保險公司組成環境責任保險集團以分擔承保的風險;(3)效仿法國的做法,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環境責任保險的機構;(4)建立一個法定的環保監測部門,專門從事對有關環境責任保險承保范圍內的環境侵權行為的監測,分擔保險公司在辨別、確定理賠范圍時所花費的時間、費用及人力等資源,減輕保險公司的業務負擔,使其成為保險公司的一個隸屬部門專為環境責任保險這項保險業務服務,發揮其良好的補充減負之功效。
(二)中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賠付范圍的思考
對于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種損失”,筆者認為,根據責任保險的特征原則上應該屬于除外責任,比如因污染而引起的被保險人自己所有或照管的財物損失,以及由于環境事故而導致工廠全部或部分停產而引起的損失,被保險人自己的損失不是我們這里所要討論的問題,可以從企業財產保險的險種設計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對于自有場地污染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實踐及其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歷程納入到損失賠付范圍之內。美國的判例一般認為公眾的健康與安全較保險單的任何明示約定更為重要,當被保險人污染了場地而又無力治理時,損害的又會是公眾環境權益了,所以從環境法的公益性出發應該將自有場地污染納入到環境責任的賠付范圍當中。
至于生態損失,筆者認為目前尚不宜納入損失賠付范疇。當然,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法律體系的滲透,以及人類對于生物多樣性、環境權的日益關注,生態損失的賠付將會成為法律所無法回避的一個難題。當然考慮到我國目前環境責任保險才剛剛起步,不顧及實際情況將所有損失不加區分都納入賠付范圍很容易引發保險人因資金缺乏而無力支付巨額賠款的支付機制惡化,這不僅使環境責任保險無以為序,而且也極容易引起保險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的混亂。所以對于生態損失的保險賠付要依托于相關理論的進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高度發達的保險業。
參考文獻:
[1]周珂,楊子蛟.論環境侵權損害填補綜合協調機制[J].法學評論,2003,(6).
[2]CodeofFederalRegulation,Title40,Chapter1-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SubchapterI-SolidWaste,264.140.
[3]汪勁.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環境污染;霧霾;成因;環境法治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斷被提高,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的霧霾問題也越發嚴重,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造成的影響不斷在擴大。霧霾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這也使得霧霾問題的治理逐漸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如何從立法層面解決霧霾問題、治理霧霾問題必須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一、霧霾天氣的根本成因
在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霧霾天氣的根本成因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由于受到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且這種現象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尤為明顯。利用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去發展經濟,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資源利用率也較低,以至于大氣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加,從而導致嚴重霧霾問題的出現。第二,能源結構不合理。F霾問題屬于大氣污染問題,而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燃煤排放。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總量中占得比重較大,大氣污染物排放也較為嚴重。第三,機動車污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機動車使用在生活中也越來越普遍。機動車行駛所排出的污染物,不僅會導致嚴重的城市灰霾,也會造成光化學煙霧污染,同時排出的有害物質,也會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
二、基于霧霾問題的環境法治措施
在我國環境污染下,為解決霧霾污染問題而實施的環境法治措施應包括下述幾方面:環境立法、環境執法與環境守法。
1、加強有關環境立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變得越發嚴重,特別是霧霾問題。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這也使得環境污染治理逐漸受到了國家的重視。為了更好地治理環境,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霧霾問題,我國正逐步加強環境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環境立法仍然有所欠缺,導致環境立法和我國環境發展現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環境立法無法滿足環境治理的要求,而要想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加強環境立法,并逐步完善關于環境的法律法規,健全環境法治體系,以便確保環境治理和污染問題的處理能夠有法可依,進而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霧霾問題。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霧霾污染問題,從國家層面應當重視立法工作的開展,健全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并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各個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程度,制定符合地方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將地方立法融入國家立法中去,以便更好地解決霧霾污染問題。事實上,由于地方政府對霧霾問題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國家相關立法,而對地方立法不夠重視,以至于國家立法無法全面解決地方的環境污染,從而影響到環境污染防治的效果。在環境立法中,由于立法溝通較少,導致不同地區環境立法規定、法律等方面存在區別,無法做到全面銜接,以至于影響到環境立法的實施。針對這種現象,環境立法應做到全面統籌,全盤考慮,對不同環境部門審查、監督的范圍進行明確,加強立法間的協調性,以便對環境立法進行完善。此外,對環境立法的宣傳和教育也應予以重視,要加強對人們群眾的普法工作,讓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環境立法的重要性,以便確保環境立法能夠在霧霾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2、強化環境治理執法力度
環境治理尤其是霧霾污染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環境立法來解決,還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法院與其他環境執法機構應依據相應的環保立法對其進行懲處,以便更好地治理環境。環境污染問題的處理效果不佳,不僅僅是因為環境立法存在不足之處,也是受環境執法力度不夠的影響,人們對環境污染問題不夠重視,導致環境執法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與權威,進而影響到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究其原因,環境執法難度大是因為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問題缺乏硬性規定,導致環境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缺乏公信力和威懾力,以至于環境行政執法力度較弱,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環境行政執法機關缺乏強制執行力,無法對違法、污染企業進行強制執法,以至于污染企業對環境執法視若無睹,污染行為有恃無恐。針對這種現象,環境執法機構應加大執法力度,并且相關法律法規也應賦予環境執法機關特定強制執行權力,以便更好地震懾污染企業,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從而更好地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霧霾問題。
3、培養環保意識,營造遵守環境法的氛圍
環境法治的實施不僅要依靠環境執法機構,企業和個人也應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做到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以便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部分地方政府因為過度追求財政收入,對經濟效益高但造成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懲處較弱,只是簡單的以繳納污染罰款作為懲處手段,很難形成震懾作用,也造成了企業環境保護意識較為薄弱。針對這種現象,環境立法應對污染環境的懲處方式進行明確,提高環境污染的執行力度,促使企業或個人對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行培養,以便使其自覺遵守環境立法的相關要求,確保霧霾問題能夠從根源上得到解決。
三、結束語
霧霾污染問題是近年來我國所遇到的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在我國中東部地區。針對霧霾問題,要想從根源上解決該問題,應重視環境立法、環境守法和環境執法,對環境污染和保護予以明確法律規定,提高環境行政執法部門的威懾力,提高企業或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便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 魏宏彥.霧霾背后環境法治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6(25).
[2] 穆治霖.應對霧霾污染的法律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1).
[3] 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論分析[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4(2).
[4] 張杰.我國霧霾污染防治的法律淺思[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4(4).
[5] 劉思含.霧霾治理法律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5(19).
摘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是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后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環境的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無時無刻不在危害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怎樣才能解決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呢?現在,生態環境危機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直接威脅,成為我國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從而,環境工程也將成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高新科技之一,也是改善惡劣生態環境的必備條件。本文針對環境問題,淺談我的幾點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生態危機 對策及預防 環保工程 存在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經濟發展到現階段,保護環境同樣重要,針對環境問題,我提幾點看法及建議。
一、目前生態環境情況分析
空前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如果任由危機蔓延和加劇,那么在不遠的將來,人類有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成為地球上滅絕物種之一。
(一)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人類活動對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能源緊張、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減少、森林減少、野生動植物滅絕等現象。人類從未停止過身大自然的索取,不管是在古猿時代還是在已經進入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不停的過度開采能源,過度砍伐樹木,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斷加劇。
(2)由于人類活動,將污染物過度排放,且不斷擴大污染源,造成嚴重的水體、空氣、土壤等污染。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步伐不斷加快,化工廠的建立越來越多,對其污染物處理不當,導致污染性加大。
(3)由于相關應用技術失控或濫用引起負效應,如核技術污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經遠遠高于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白色垃圾、農藥等等污染也在迅速向農村蔓延,有的飲用水源也遭受污染,多數地區仍未采取相應措施;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加之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所以環境污染仍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國城鎮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污染迅速向農村轉移。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綠色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二、生態環境危機對策及預防
“地球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是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當今世界,保護環境和生態安全,爭取可持續發展,是最具全球性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國的形勢來說,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也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做到這些,我們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解決過度開發和利用的問題。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防止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過度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防止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造成破壞和影響。對于已經過度開發和利用的,要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通過環保工程進行處理,種樹栽草,甚至還原原始地貌,使過度開發的區域逐漸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
(2)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要對排污量大的工業生產進行停業整頓,制定相關規章規范管理,促進企業轉型,提高生產效益;另外,對于農村污染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宣傳、教育等途徑使人民群眾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對于已經被污染的領域,要通過環保治理工程,及時對水源、空氣、土壤進行科學凈化,且應該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3)要控制核技術、轉基因技術、電子技術等帶來的污染,有計劃地開展實驗及試驗。避免該技術的濫用與污染,并盡快研究出更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環保工程方式應對生態危機。
三、環保工程的存在意義
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經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怎樣才能有效地減少及避免更多的環境問題出現呢?環保工程在這一角色中的意義何在呢?
環保工程的定義是:指特定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工程,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而以某種設想目標為依據,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一群人的有組織活動將環境污染問題去處理解決的一些工程。內容主要包括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工程,以及噪聲控制工程等。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境工程是在目前生態環境背景下的重要工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環保工程,這一系列的環境污染防治及處理等相關工作將會是怎樣?當我們身處在一個即將被污染而無相關防治工程或是已經被污染而又得不及處理的環境當中時,我們的生活是怎樣?
經濟活動決定了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排放的積累效應最終決定了環境質量,因此經濟發展決定了環境質量。Grossman在對空氣懸浮物和SO2的排放變化與人均收入之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后發現,環境質量或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與人均收入之間呈倒U形的曲線關系,也就是說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既是一種互斥關系也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一般稱這種關系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EKC)。就像食物鏈一樣,環環相扣,每一環節都會影響到周圍環節,從而影響到整個食物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食物鏈勢必崩塌。人類活動和環境也是一樣,彼此依賴而且又互相制約,沒有誰提出來,也沒有誰能說明白,冥冥之中兩者之間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種規則,也許這就是和諧。從最初的農業開始到現在的機器工業為止,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投入的材料也越來越多,相應的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更多,我們經常所說的“三廢”污染也就會越嚴重。然而,經濟發展必定引起經濟結構的改變,當然經濟結構改變必定影響到污染的程度,由于經濟的發展需要,工業必定成為主導地位,而且,人類生活中一些必需品必須有一些高污染工廠制造,這樣一來,污染在所難免。同時伴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不可再生資源被大量開采,同事由于大自然、技術、設備的制約,又有大量材料在運輸和生產過程中被浪費,從而加重環境污染,使環境自我恢復能力不斷下降,然后導致環境處于無法恢復的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惡性影響。然而,人類要進步,要生存,經濟發展還要進行,所以污染也將繼續上演,只是我們可以從技術上的升級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污染,所以我們必須控制高污染的中小企業的開設,提倡科技革新,另外,我們必須拋棄先發展后治理的思想,要深刻認識到環境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環境污染現狀
我國環境污染主要分為農村污染和城市污染。對于農村來說,前幾年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產需要,例如:秸稈焚燒、開荒造田等引起的生態失衡問題,然而今年來由于退耕還林等政策和法規的出臺,農村在這方面有所改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生活垃圾也開始成為環境污染的一大問題,因為沒有特殊的規定,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就隨處亂倒,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再說城市,可謂是最大的生活垃圾制造廠。同時城市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輻射污染等。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度PITI指數名列前十的城市為寧波、東莞、青島、深圳、揚州、北京、廣州、杭州、重慶、溫州,得分都超過70分;最末十名城市為鄂爾多斯、錦州、陽泉、張家界、吉林、長春、克拉瑪依、咸陽、大同、棗莊,其平均分為19.6,墊底的棗莊僅得12分,同時數據還顯示了2012年度各省市區PITI平均分,僅北京、重慶、上海、浙江四省市的城市達到及格線,其余省市區均在60分以下(該數據來自中國日報)。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工業企業的不斷增多,城市環境壓力不斷增加。
三、結語
其實,在地球上沒有絕對的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循環利用。但是人類的介入,使這個循環出現了偏差,出現了不能循環的東西。比如早些年的發泡飯盒。如果這樣的話,那么,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地球的資源就會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險了。保護的措施應該是盡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環。預防應該是多做些“遠視”,不要老是盯在經濟目標上。應該從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發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后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