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6:0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心得體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區域經濟學 研究性教學 教學改革
1.引言
近年來,地方性院校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撰寫課程論文與畢業論文時,所展現的理論基礎,資料搜集,處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經濟學邏輯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指導教師的預期相差甚遠。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傳統的課程教學方式不無關系,以單向性“傳道、授業、解惑”為特征的傳統教學方式缺少對學生經濟學思維與分析能力的訓練,偏重于以卷面考試的方式檢驗教學效果。在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下,促使教學方式向研究性教學的轉變勢在必行。
區域經濟學是綜合性與應用性很強的經濟學分支學科之一,它以經濟地理學為基礎,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分析方法,開展經濟活動空間規律及資源的空間有效配置研究。然而,當前大多數的區域經濟學教科書中用太多具有不同體制和文化背景的事例來解釋或實證某一理論,難免會使學生對理論的解釋或應用產生脫離現實的影響[1]。因此,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目標不能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式與能力。通過研究性教學不僅可以實現上述教學目標,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科學地理解區域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實踐。
2.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分析
2.1理論體系龐雜,教學內容繁多。
迄今為止,理論界對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理論體系尚未達成共識,教材的編寫者基于個人的理論偏好及研究熱點形成各自的理論體系。不僅如此,始于企業選擇生產區位的微觀分析,區域經濟學不斷拓展它的研究領域,使得其研究內容十分廣泛。為了能讓學生對區域經濟學理論有一個全貌的認識,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往往傾向于將區域經濟學所涉及全部理論甚至研究方法納入其中。一門課程的教學時間屬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稀缺資源,采用單向性的知識傳授教學方式難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2分析工具多樣,教學難度增加。
現代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視角、參照系和分析工具[2]。區域經濟學由于缺少明確的參照系,分析工具顯得五花八門,克保羅?克魯格曼教授稱之為成了其他學科的“工具收集箱”。更重要的是,區域經濟學的許多分析工具涉及計量模型甚至GIS等空間分析軟件,這些分析工具不僅需要占用教學時間進行介紹與演練,而且只有不斷地反復強化訓練,才能讓學生實現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靈活運用的目標。因此,教學難度較一般課程要高,傳統教學方式難a以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2.3授課方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
區域經濟學是分析經濟活動空間規律及資源空間有效配置的一門學科,以經濟地理學和經濟學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但是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任課教師一般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時間的約束條件下,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研究方法的訓練。這種授課方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與學之間缺少應有的互動,學生僅僅滿足于記憶和理解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很少關注這些基本原理的運用及實踐結果。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研究方法訓練,學生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提出問題、搜集資料,以及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導致其對布置的課程論文無從下手。
2.4考核模式固定,方式單一陳舊。
當前,大多數院校的區域經濟學課程依然延續“背結論、考結論”的閉卷考試這一考核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已有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掌握程度,忽視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相關路徑與方法的能力。在這種考核方式的導向下,學生的目標就比較傾向于在平時背理論,考試時將理論要點默寫在試卷上,達到合格成績并獲取相應的學分,這既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研究性教學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3.1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結合學生的理論認識的儲備狀況及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搜集與整理文獻,處理與分析數據,以及互動交流等活動探索新知識,實現啟發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實踐型和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因此,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言,研究性教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它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以課題或研究性問題等形式為載體,通過探索與研究,注重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而掌握基本的學術規范和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其次,它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學相長和互動交流為特征,區別于以往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基礎,設置研究性問題或課題,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儲備,找出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與路徑選擇并發現新知識,然后通過研討交流的方式服務于教學活動。
最后,它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融合了教師的研究性講授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而且體現了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立足教材講授基本理論與超越教材廣泛閱讀相結合,以及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特點,真正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3.2區域經濟學應用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
區域經濟學為經濟學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本科階段一般安排在高年級開設。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專業基礎課,掌握了一定的經濟學基本理論,初步形成了經濟學思維。同時,學生學習了數學、統計學,以及計量經濟學等方法論課程,接受了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訓練。此外,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問題和問題區域的出現,為區域經濟學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教學科研并重的大學定位要求教師既要完成相應地教學任務,又要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區域經濟學課程的任課教師一般會圍繞基本理論與所在區域的熱點問題展開相應的科學研究,并形成相應的學術研究方向。教師對區域經濟學的相關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便于將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學中,服務于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青海大學區域經濟學教學團隊依照比較優勢原則,圍繞三江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資源型產業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城鎮化與區域協調發展、財政金融政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四個方向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學術研究成果,并及時將這些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納入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研讀案例的過程中了解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路徑。
3.3區域經濟學應用研究性教學的探索。
研究性教學在不同院校和不同課程的實踐是有差異的。青海大學區域經濟學先后被確定為青海省的重點學科和精品課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緊跟教學改革前沿,積極探索和應用研究性教學,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成果。
一是研究討論型。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安排若干研究主題,學生則依據自己的興趣組成學習研究小組,在學期內或者約定的時間內,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完成研究主題范疇內的某一具體問題研究,并提交小組的研究過程記錄材料和研究報告。在課程結束之前,任課教師組織匯報與交流會議,并邀請相關研究領域的老師擔任評委與點評嘉賓,研究小組匯報研究報告的思路、內容、方法和結論,以及研究的心得體會,在圍繞研究報告展開質疑與辯論的基礎上,評委老師和點評嘉賓對研究小組的工作與研究報告作出評價。這種類型的研究性教學讓學生在研究和比較中學習,既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學術研究規范,又在交流與比較中發現了差距,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專業素養。青海大學區域經濟學課程設置了區域經濟論壇,學生以生源地組成學習研究小組,以自己的家鄉為研究對象,圍繞著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城鎮化,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影響等主題展開相應的研究,并在課程論壇上展示研究成果,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體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區域經濟學課程的熱情,促進了教學效果的增強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是自主研究型。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源于理論的推演或者現實生活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提出相關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確定相應的研究課題,然后圍繞課題制訂研究計劃、查詢文獻、搜集數據、應用軟件分析與處理數據,最終完成課題報告的撰寫。在青海大學區域經濟學的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非常有興趣用青藏高原的經濟發展實踐檢驗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的適用性,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開展相應的研究活動,在取得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功申報了多項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與此同時,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承擔的各項課題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獨立完成由課題分解的子項目研究。這些都讓學生完整地體驗了學術研究的全過程,接觸了學科前沿動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4.區域經濟學應用研究性教學的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日益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區域經濟學課程應用研究性教學要想取得預期效果,還需要有相應的保障措施同步跟進。
4.1樹立和普及研究性教學理念。
不僅任課教師要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推行研究性教學,而且教學管理部門要普及研究性教學理念,營造研究性教學氛圍,為區域經濟學課程探索研究性教學創造條件和制度供給。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主動參與到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發現新知識的途徑,獲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4.2創新教學管理制度。
當前的許多教學管理制度構成了開展研究性教學的約束條件,因此,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是成功實施研究性教學的保障。具體而言:一是改革評教制度,將教師的教學研究、教改嘗試、課程內容開發,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引入評教范疇,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將評教過程轉變為引導教師反思教學方法和強化教學效果的過程;二是改革作業制度,根據區域經濟學綜合性和應用性強的學科特點,安排文獻閱讀與述評、課程論文、讀書報告、社會調查,以及口試等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三是改革課程考試制度,突出平時考核,強調過程評價,增強考試的靈活性和綜合性,探索閉卷與口試相結合的考試方式。
4.3借助教學科研團隊推動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教師,每一位教師均有自己的研究偏好與學術專長,同時區域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因此,應組建區域經濟學教學科研團隊,體現術業有專攻的學術合作,充分挖掘區域經濟學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此外,教學科研團隊的組建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提高團隊成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科研經驗豐富和能力強的教師才有可能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啟迪和思考,進而推動研究性教學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殷存毅.區域發展與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5.
[2]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
[3]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5-28.
[4]何云峰.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發展路向及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81-83.
[5]別敦榮.研究性教學及其實施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12(8):10-12.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對策
1引言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和管理專業的必修課,本校以高鴻業第六版《微觀經濟學》教材作為授課教材,書中有較多以數學公式和曲線圖形,比較抽象難懂,這一現象決定了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效果不好,會使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為了提高《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方法,試圖用案例討論式教學讓復雜的內容通過在案例中的應用得以生動呈現,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而且也調動了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積極性。案例討論式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教師篩選過的、符合章節的典型案例進行討論教學。具體來說案例討論式教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學生借助典型案例的討論理解微觀經濟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其次,運用所學微觀經濟學定理和規律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物流專業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通過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增加了同學們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的協作能力。但是,微觀經濟學案例討論式在教學過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案例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和效果
2.1案例討論式教學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教師確定討論案例:尋找知識點案例,例如消費者選擇行為分析,結合“受歡迎的自助餐”的現象和“互聯網對消費者影響及其給消費者選擇帶來哪些好處?”的熱點和前沿問題,與學生討論上述案例對消費者和生產者有哪些影響。第二,確定討論形式。首先進行課堂討論時,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6人進行分組討論,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討論問題打印在A4紙張上在上課的時候分發給每組,在紙上寫組長和組員姓名,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用。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中間來回走動,啟發誘導學生運用理論進行思考,簡單解答學生問的問題,但是不要細講,讓其自己討論。第三,小組展開討論。首先每組討論在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點的基礎上對討論的案例題目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其次根據需要(筆者講授班級人數均在100人以上),抽取3~6組組長或組員進行匯報發言,每組進行討論的時間為10~15分鐘,回答時間大約4分鐘,在此期間其他組可以與之互動。第四,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和點評:小組分組討論結束后,筆者對學生的整體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對同學們新穎的觀點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對錯誤的觀點予以引導,還要對學生的疑問做解答,最后以每組作業的形式上交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標準。
2.2案例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其原理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和現實經濟問題。目前教師授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不僅不符合現代教學理念,而且不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采用案例討論式教學模式一方面打破了現在課堂師生互動較少的被動局面,這種方法可以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討論中并且積極發言;另一方面,通過案例討論式教學方法,教師還能夠了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且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知識的興趣。
3提高《微觀經濟學》案例討論式教學效果的對策
3.1根據所授的知識和教學經驗選擇案例
案例的選擇不僅要具備問題性,而且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以期能激起學生討論問題的熱情和興趣,并讓學生在看到問題后,能夠主動的思考,根據教師的教學內容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課堂中選用的案例要貼近現實生活。比如在講授機會成本的概念時,讓學生知道在他們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如大學畢業時面臨就業時在“自己創業”和“就業”這兩種選擇時從經濟學理論“機會成本”的角度做出決定,才能做出選擇。要取得良好的案例討論式教學效果所選的案例要根據教師的目標來設計,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案例有多個解決方案。學生能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探究辯論,從多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確保案例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3.2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案例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在筆者教授物流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總結的心得體會,案例討論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是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為主,相互探討和交流。那么學生的參與程度高低直接影響其教學效果。在案例討論時有的學生難以進入狀態,有的學生不善于表達有“搭便車”的成分,有的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和討論,有的同學無所事事,只是觀望與等待,或者在討論過程中會出現冷場的場面。因此教師在討論時的駕馭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的討論氣氛。比如,討論:(1)什么是谷賤傷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2)谷賤傷農的不利影響有哪些?(3)如何克服“谷賤傷農”現象。這要求同學們對彈性理論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能運用到實際中。因此,設計的問題應為結構良好的問題及熱點問題,同時,在討論中設置搶答環節,對能夠不在教師指定回答,能夠主動搶答的小組在平時成績核定上給予加分,這樣會更能激發同學們討論的積極性,此時自然就會形成激烈的討論場面,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3微觀經濟學成績的評定方式和考試內容應進行改革
微觀經濟學是管理學院物流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能夠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本校的微觀經濟學最終成績評定是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因此在最終成績的評定上,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所占的比重,增加日常案例討論成績的比重,比如各占50%等等。還有期末考試試卷也要進行改革,試卷中不能只考理論知識,如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等,要增加案例分析試題,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此部分應該作為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案例討論的積極性,有助于案例老師教學的順利開展,并達到案例討論式教學的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8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六版[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礫,譯.經濟學原理(第七版)微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關鍵詞】土地估價方法 實踐 意見
一、 運用市場比較法需注意的意見
市場比較法是根據經濟學的替代原理,以土地的市場交易價格為導向,將待估土地與在較近時期內已經發生交易的類似土地交易實例進行對照比較,對有關因素進行修正,得出待估土地在評估時日地價的方法。
運用此方法的關鍵是找到近期與估價對象在同區域類似地產的成交案例和對影響因素的進行準確全面的分析,否則,就不能很好的進行估價,比如在同一區域類似的兩個商住開發地塊,若在開發規劃中限定的商住面積比例不同、容積率不同,兩個類似地塊的價格會相差蠻大。
市場比較法一般用于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因為這兩者的土地市場比較成熟、發達,而且市場競爭比較公開公平化。評估工業用地時,則視情況而定,如果工業用地位于開發園區、工業園區等成片的、工業類型相對統一的區域,也適宜選用此方法;比較單一零星的工業用地,則不適宜選用此方法。而且工業用地的有償獲得常常由于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因此不同案例的土地使用價格也會因為使用對象的不同、土地獲取時間不同而差異較大,這也是工業用地估價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 運用收益還原法需注意的意見
收益還原法是利用經濟學的預期收益原理,在估算土地在未來每年預期純收益的基礎上,以一定的資本化率(還原利率)將評估對象在未來每年的純收益統一折算為評估時日收益總和的方法。
此方法適用于評估有收益的土地使用權或具有潛在收益的土地使用權,運用此方法時有二個難點,一是難以確定純收益,二是難以確定還原利率。
確定純收益亦有二個難點,方法中提到的純收益是未來幾十年的預期收益,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這是確定純收益的難點之一。我們平實所要評估的土地大都是有地上或地下建筑物而共同產生的總收益,要從總純收益中準確的分割出由土地產生的純收益比較困難,這是確定純收益的難點之二。
目前,通常確定還原利率有三種方法:①安全利率+風險調整值法;②純收益與價格比率法;③內插法。三種方法看似簡單,但在實際運用中,如果確定一個合理的合適的還原利率是比較困難的,但確定還原利率還須慎重,因為在作業評估時,僅還原利率取值不同,估價結果就會不同,有時會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
三、 運用成本逼近法需注意的意見
成本逼近法是運用了經濟學的生產費用價值論及等量資本應獲取等量收益的投資原理,以開發土地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為主要依據,再加上一定的利息、利潤、應繳納的稅金和土地增值收益來推算土地價格的方法。
運用此方法的關鍵就在于準確的確定土地開發費用和土地增值率,但在實際中土地的價格大部分取決于土地的效用或者說土地所能產生的收益,有時開發費用很多,但因土地的用途單一、位置偏遠等因素影響,土地價格并不高。相反,土地開發費用少,但因土地區位好、區域發展前景好等因素的影響,土地價格也許會很高。
因此,由于此方法的局限性,在實踐中,僅在土地市場不發育、土地成交案例不多、無法采用其他方法時才選用。比較適用于土地資產清查、土地資產處置、土地資產抵押等方面的評估。
四、 運用剩余法需注意的意見
剩余法又稱假設開發法,是在預計開發完成后不動產正常交易價格的基礎上,扣除預計的正常開發成本及有關專業費用、利息、利潤和稅收等,以價格余額來估算待估土地價格的方法。
此方法主要適用于具有投資開發或再開發潛力的土地估價,也可以運用于以下情形:①待開發成房地產或待拆遷改造后再開發成房地產的土地估價;②僅將土地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估價;③現有房地產中地價的單獨評估。它適宜有交易地區、且地產有開發或再開發價值的宗地評估。
運用此方法的難點是在房地產總價中剝離房產的價格,通常的做法是以房屋建安開發成本或房屋重置價×房屋成新度計算房屋的價值。個人覺得,這樣計算房屋的價格沒有體現房屋所帶來的未來收益,與運用收益法遇到的尷尬如出一轍。
五、 運用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需注意的意見
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也是運用了經濟學的替代原理,以利用基準地價和基準地價修正系數表等評估成果,就待估宗地的區域條件和個別條件等與其所處區域的平均條件相比較,并對照修正系數表選取相應的修正系數對基準地價進行修正,進而求取待估宗地在估價期日價格的方法。
現在,大多數城鎮都已普遍推行基準地價系數修正法進行土地估價?;鶞实貎r是一個特定時點的價格,是一個區域某個用途的土地平均價格,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在實踐中本人感覺到,有的現行的基準地價體系不能較好地反映現有的地價水平。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個區域有重點規劃出臺或重大工程實施后,影響土地級別高低、價格高低的因素也隨之發生變化,而制定出臺新的基準地價體系又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六、在土地估價工作中幾點體會
1.在實踐中,因為估價目的的不同,估價對象的不同,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不同,對估價結果的要求也不同,但在估價作業中,都應該遵循以下估價原則:①合法原則; ②最高最佳使用原則; ③替代原則; ④預期收益原則; ⑤供需原則; ⑥報酬遞增、遞減原則;⑦估價時點原則;⑧多方法相比較原則。
2.土地估價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相當緊密的工作,不僅要求估價師有全面的理論知識,還要求估價師有豐富的估價實踐經驗。而且土地估價是個區域性的工作,比如上海的資深估價師因對天津土地市場不熟悉,他在短時間內就不會很好的從事天津的土地估價業務,因此一個優秀的估價師應該對當地的市場行情十分熟悉,同時還要不斷獲取房地產市場信息、積累土地估價經驗。
3.土地估價是一份科學嚴謹的工作,又是一種中介服務工作,估價師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才能客觀、公正、獨立的從事估價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估價作業方是被委托方,合同的乙方,時常處于被動地位;又因為從土地估價的方法體系、原則來看,具體的執業過程中評估方法的選擇有較大空間,造成了有的評估機構為了迎合委托方要求而故意選擇有利于評估對象的評估方法達到操縱評估結果的目的。希望我們的行業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大家應該抵制并杜絕此類現象。
4.因房地產轉讓、抵押等出具的《土地估價報告》經常會被應用在主管部門的登記資料中,因不同部門,甚至同市不同區的同一部門,對資料存檔的要求都不同。因此,在工作實踐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滿足客戶需求,出具的《土地估價報告》除了滿足《土地估價規程》的規范格式外,還應考慮不同部門對的《土地估價報告》的格式要求和特點。
5.中國的土地估價事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擁有了一大批估價隊伍,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估價的理論和實踐要求也同樣在與時俱進,因此,土地估價師應該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實踐探索,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行業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鎮土地估價規程》,2002年4月第一版,中國標準出版社,GB/T18508-2001;
2.廣東省土地估價師協會 估價師資訊網,《全國土地估價師資格考試法律法規新編》,ISBN7-80728-418-8/D.112;
3.胡存智,《土地估價理論與方法》,地質出版社
作者簡介:
[關鍵詞]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58 — 02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逐漸上升,同時受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經濟運行規律,掌握世界經濟知識的專門人才。為了適應這種發展,高校開設了《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特點
《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是逐漸在中國開設的。20世紀60年代,陸續有一些中國高校把《世界經濟概論》作為財經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階段的專業課。隨著中國不斷改革開放以及逐漸融入世界,國家教委1998 年在高校課程設置目錄中,把《世界經濟概論》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同時,其他經濟類專業也將《世界經濟概論》作為基礎課。這大大促進了該課程的教學和研究發展。
《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綜合經濟學課程。該課程主要是借助于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運行規律以及發展趨勢,并運用馬列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考察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轉軌國家經濟特點,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分析戰后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該課程涵蓋的內容很廣,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世界不同發展模式、世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等。它向學生展示了世界經濟的整體脈絡和走向,客觀而辯證地透視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而這些內容所涉及的理論都非常豐富,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也錯綜復雜,需要學生深入探討,這使得該課程的學習難度比較大。不僅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各國越來越對外開放,世界各國在商品、勞務、技術、資本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經濟概論》逐漸成為一門開放性很強的課程。
高校開設《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明確世界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開設這門課程也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助于為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對外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客觀依據。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十分重要,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陳舊。世界經濟經常發生變化,甚至瞬息萬變,新事物、新現象更是層出不窮,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的更新速度遠遠跟上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較著重于世界經濟一般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教材著重當代資本主義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21世紀的教材重點則放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性問題上。即便進行了更新,教材內容仍落后于世界經濟的實際發展。比如,絕大部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都沒有包含歐債危機、人民幣國際化等最新內容。不僅如此,時至今日,各種社會信息和信息傳播渠道飛速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識途徑的選擇面越來越多。這使得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過程中,教師如果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及時更新,不斷調整,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將無法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學術水平不高,對教學內容缺乏研究,沒能及時補充新知識,致使傳授給學生的都是陳舊的知識。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現象嚴重。在大學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學生是教學中的被動者,《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亦不例外。很多教師是課堂的唯一表演者,經常唱獨角戲。這集中表現在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課堂氣氛沉悶,討論和實踐環節較少甚至沒有。滿堂灌使學生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嚴重的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還機械地照本宣科,語調單一,講解枯燥無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這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和情感相聯系的,它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積極的心理成分,是學習動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如果人們對某事物有興趣,那么興趣就會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他們,促使他們排除干擾,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的潛能。但在《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些學生經常逃課,即使上課的學生也不集中精力聽講。盡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教師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僅如此,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不重視情緒、動機、興趣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促進作用,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需要改革。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及時補充新知識。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時,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和新資料。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課本中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內容比較陳舊。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告訴學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教材在敘述歐盟成員國時給出的數據是2004 年5月1日的,當時只有25個成員國。老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歐盟成員國到2007 年1 月1 日增加到了27個,到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加入后則會變成28個。在講到全球經濟危機時,教師不僅要講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還應補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歐債危機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又如,教材在談到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時,中國經濟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中國的GDP在2010年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這些補充能大大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從互動效果來看,討論式教學可以引起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擴大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渠道,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了一個網絡結構,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學知識,而且也可以從同學中學到知識。老師根據教學安排,可以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及早將要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課后查閱資料。在討論時,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組,每個組都要參與討論,甚至提出問題。在討論結束后,先讓每個組進行歸納總結心得體會。然后,老師再就相關的知識和學生的表現進行講解和點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一個更直觀、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討論時,學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在討論主題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選擇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的題目。這既能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第三、實施案例教學。在《世界經濟概論》學習過程中,經常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學生認為這是一門純理論課,和實際沒有多少關聯。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案例讓學生明白《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理論和實際聯系非常密切的課程。例如,在講授匯率一節時,教師可以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實行的是一種什么匯率制度?中國為什么不愿意讓人民幣大幅升值?1985年的廣場協議對人民匯率變動的啟示是什么?又如,在講到貿易保護主義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列舉中國最近幾年遭到的反傾銷調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師有針對性的采用案例教學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從枯燥的理論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案例要真實可靠,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二是案例要具備生動性,可激發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補充影音資料,增加感性認識。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許多老師現在都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這種多媒體其實就是單純的PPT,僅將書本上的知識復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較死板的知識。如果只是按照這種PPT授課,學生沒有實地調研,很難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認識。因此,對一些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補充影音資料來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度。像《大國崛起》、《貨幣戰爭》、《經濟制高點》、《金磚之國》、《華爾街》等都是極佳的輔助材料。教師可以將其中最主要的內容融合到PPT相關章節里播放。這樣的教學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聽講集中度,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王鈺.《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探索
〔J〕.經濟研究導刊,2011,(08).
〔2〕 管延芳.《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04).
〔3〕 趙梅等.關于改進《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12,(02).
〔4〕 張燁.如何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淺談《世界經濟概論》的教學思路〔J〕.科技資訊,2008,(21).
〔5〕 關立新,等.世界經濟概論教學效果反思〔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0).
〔6〕 易先橋.世界經濟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9).
〔7〕 汪瑾.《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1).
[關鍵詞] 工程型 電子商務 創新 教育模式
我國電子商務在近年來迅速發展,電子商務領域具有典型的發展性、應用性、創新性和不確定性,電子商務教育模式也應該具備與之相應的特點。要體現創新的精神,就要通過創新教學機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一、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簡介
電子商務專業是新興的復合型專業,涉及到商務、管理、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擁有電子商務學院的大學只有3所,分別是華南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大部分高校是根據自己原有的專業背景和辦學特色把電子商務專業放在了經濟管理類學院或是計算機類學院的旗下,使得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側重點各異。因此,可以簡單劃分為經濟管理型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和工程型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調查結果也表明大部分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在實際辦學中偏重于對經濟、管理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對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鑒于我們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是設立在計算機學院,為了揚長避短,依托學院學科背景,發揮專業優勢,因此定位為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按照常規電子商務專業的教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的話,就會存在不少問題:例如設置計算機類的課程過多,就逐漸變成了計算機專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經濟管理類的課程,對電子商務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如果兩類課程各占一半,又失去了工程型的意義,并且沒有突顯自身專業的競爭力;另外如何突出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工程特點和以及進行差異化培養等等。因此需要對工程型電子商務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培養既具有專業技術,又具有多元化知識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形成工程型電子商務自身的辦學特色。
二、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創新教育模式設計的原則
1.培養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來對教育模式進行定位,才能夠有的放矢。工程型電子商務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學習計算機網絡、工商管理以及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掌握現代計算機網絡、管理科學基本原理,具有大型電子商務系統的開發能力,適應網絡經濟時代、滿足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對電子商務專門人才的需要,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電子商務系統開發、現代企業的計算機網絡管理和現代經濟商務管理的高級跨學科綜合型人才。
2.指導思想
針對工程型電子商務的特點,確定了“重視基礎,以工為主,工管交叉,強化實踐,產學研相結合,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
按照人才培養內涵發展模式的要求,從電子商務學科的知識組織結構出發,通過分析和整體上把握學科發展的現狀、趨勢、特點、內在規律及其對專業教學的影響,按照學科知識組織的層次結構和分類科目構建專業課程體系。該教育模式寬口徑、厚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貼近社會經濟形勢發展需求,符合我們師資和教學條件的現狀和發展,在若干方面具有明顯理工特色。
三、建立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創新教育模式
1.建立創新的課程體系
(1)課程整合。電子商務專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跨學科專業。在對工程型電子商務專業進行課程設置時,不是將商務、管理、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主干課程簡單地疊加,也不是一味地強調技術類課程,而應從以下方面對專業課程進行系統地優化和整合:
①合理配置課程。從技術、商務、管理類課程全局角度出發,注意計算機、商務、管理三方面的知識搭配、跨學科內容的交叉和安排,理出專業課程的主干部份,分清課程間的關系,特別是互相間的鋪墊關系,確定課程間的開出先后關系,以保證知識體系的聯貫性,并在此基礎上注重體現工程型特點,合理配置技術類課程。從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需求和培養目標來看,工程系列課程的安排主要是圍繞對電子商務系統的分析、設計和研究開發能力的培養來進行的,因此,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知識,特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中的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編程技術。專業課設置中還確保學生能比較系統地掌握電子商務的專業知識,設置相應經濟管理類的課程,使學生能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為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②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由于電子商務專業沒有非常成熟的教材,所以各門課的授課內容沒有定論。因此應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各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并制定成課程教學大綱,供日后教學實施提供依據。目前許多院校的電子商務畢業生給社會的印象是“萬金油、學而不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在講授不同學科課程時自成系統、相互割裂。如果希望畢業生以完整的方式運用所學的知識,就必須以完整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淡化學科邊界,實行科目整合。如在講授數據庫技術、Web設計等這些工程系列課程時,不應只單純介紹基本理論和技術技巧等,還應該結合商業邏輯設計內容如考慮消費者心理需要、如何提高可用性、如何提高客戶忠誠度等方面來介紹課程內容。
(2)課程拓展
①可以借鑒國外高校的經驗,對電子商務課程進行擴展。除了技術和商務的基礎課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電子商務意識,以及引導學生關注電子商務經濟、政策和社會戰略環境,可以開設電子商務戰略環境的課程以及電子商務將來發展趨勢、電子商務改革的選修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讓學生擁有一個戰略的眼光,能夠加深對電子商務的理解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的經濟趨勢。還可開設人機交互課程,主要介紹應用到電子商務的人機交互,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研究和設計能力。
②增加創新思維能力培養課程的開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由于電子商務本身的快速發展,在教學中有許多內容只有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應在教學領域內對學生實施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如結合課程內容開展發散思維能力訓練、創新技法訓練,采用智力激勵法、5W2H法、TRIZ等創新方法和理論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是TRIZ理論,對指導如何實現發明創新“自動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理論認為,創新并不是靈感的閃現和隨機的探索,它存在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和原則可以告訴人們按照什么樣的方法和過程去進行創新并對結果具有預測和可控制性。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創新并能預測創新。如果掌握了TRIZ理論和方法,也就掌握了一種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有效的工具,這對于開闊思路、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創新能力將會大有益處??梢园鸦赥RIZ的創新理論作為學生的選修課或講座,重點介紹其支持創新活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應用該理論在工程實踐中解決問題的實例。
2.建立創新的實踐體系
現有的電子商務理論很難對日新月異的電子商務活動進行卓有成效的指導,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要突出實務性特征,要使電子商務人才能夠迅速理解、適應和進入電子商務實務環境,能夠熟練操作和運作電子商務活動,具有從實務中學習和進步的能力。傳統的實踐環節以驗證、模擬操作為主,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因此需要建立一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強調綜合素質、突出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和工程能力培養為特點的具有不斷自優化功能的實踐體系。
我們把課堂教學與實驗室實驗組織在一個教學計劃當中,培養學生編程能力和系統設計、分析能力。在課程體系中,給大部分專業課程設置了實驗內容。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實驗課程的教學大綱,從整體角度來整合實驗教學內容,以適應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要求,體現實驗教學內容的現代化、信息化、綜合化。同時充分注意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驗教學內容中以及實驗教學內容與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結合、延伸。
通過驗證性、設計性、創新性的各類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實驗課程結束時,要求每位學生對自己所訓練的內容、完成的情況、心得體會、課程改革意見等進行總結,并寫出報告。另外,設置了商務調查實習和電子商務系統設計,使學生能夠親身接觸社會,獨立完成系統的、高難度的、大訓練量的綜合課程設計,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體系中融入創新思維理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把智力激勵法和5W2H法的運用與網站開發課程設計結合起來,在豐富網站的功能、提升其服務的同時,在創新思維、創新技法的訓練方面,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程設計中提出一些實際的創新問題,指導學生應用TRIZ方法完成任務。重點在于使學生能夠理解TRIZ理論的意義以及與工程實際問題的結合,使他們能夠初步熟悉科學的、規范的創新活動流程,從而提高學生應用TRIZ方法解決創新問題的體驗,有目的地、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工作習慣。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可以讓學生的創新活動與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或研究興趣結合起來開展各級各類創新項目。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成才平臺。
3.建立創新的考評體系
創新的教育模式強調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有創新的考評體系與之相適應,以推動電子商務課程教學向開放、理論實踐并重、產學研一體化方向發展。根據教學培養計劃,其考核內容既要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又要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閉卷考核體系只能促使學生死記硬背,不能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質做出綜合考評。因此。電子商務課程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析、評述、論文、實驗、開發等方面能力的考評,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的能力。下表為創新的考評體系參考方案,各門課程可根據各自的具體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來進行相應調整。
四、結語
創新是電子商務的靈魂和核心,也是電子商務生命力的體現,今后在工程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中還需不斷創新,建立起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循環,以真正適應社會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韓青青鐘鳴文:探索本科生創新培養模式――浙江大學的案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 2007. 3
[2]畢凌燕牟小勇:國內高校電子商務專業課程培養體系調查與分析.商場現代化[J].2007.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