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
時間:2023-09-19 18:55: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形勢 原因 對策
自從本世紀初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跨上了一個新臺階,愈來愈多的高校學子得到了進入高校學習與深造的機遇,對大學生群體的培養從精英化教育模式轉化為大眾化教育模式。但是,鑒于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直接引發了其后而來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猛增的狀況,再加上前些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形勢變得十分嚴峻,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一、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分析
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加,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情況。每一年,由我國教育部所公布的數據均顯示高校畢業的人數不斷上升,而就業率卻在持續下降,這就表示每年都有大量高校畢業生處于失業困境之中。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到其個人,而且還是關系到各個家庭、高校以及社會建設等諸多關系是否和諧的熱點話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表現為:一是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增加過快,每年都有數百萬高校畢業生走進就業市場,由市場來配置大學生的就業,然而,就業市場卻未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如今,中國人才市場與畢業生就業市場尚不夠完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供需通道不夠暢通等大量問題。二是目前經濟發展具有不確定性,隨著產業、技術與政策等的持續變化與調整,導致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建設較為滯后,教育方式、專業配置、教學內容等均缺乏對于就業市場以及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之了解,導致一些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適應現代就業市場之需求。三是大學生及其家長對于大學生群體就業的期望值太高。如今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十分優厚,因而極度缺乏吃苦精神,大量畢業生在就業時只看到沿海發達地區的高收入行業,而不愿到貧困地區就業,導致了就業難狀況的發生。
二、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剖析
(一)大學生培養機制不夠完善
鑒于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進,我國高校教育體制的弊端也在逐步顯現。因為受到以往長期封閉式辦學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計劃色彩太過濃郁,造成專業劃分與設置過窄,一部分專業的設置脫離了現實社會需求,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內容離開了社會實際。
(二)大學生就業渠道不夠暢通
如今,大量高校畢業生存在就業渠道不夠暢通的狀況。大學生們不僅會受到目前的戶籍、人事檔案、社會保險等方面的約束,而且從民營企業到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流動存在大量困難,造成大學畢業生不愿到非公企業就業。同時,廣大基層盡管需要大量高等教育人才,但是因為配套政策與制度支持力度不夠,大學生群體到基層就業的途徑也不夠暢通。
(三)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間缺乏有效溝通
大學畢業生生于用人單位的選拔標準、崗位理解等和用人單位各項具體要求之間具有比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群體的薪酬期望大大高出用人單位的預期;大學生們更加傾向于從知識層面來提升自我,以求擁有更大的競爭實力,而企業則十分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調整上;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對于就業應當具有的素質、能力上缺乏足夠的溝通。
三、改善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幾點對策
(一)引導大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成才觀與擇業觀
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們不斷完善自我,引導其積極參與到動手實踐之中,讓其充分認識、把握與完善自我,從而提高個人素質及能力,并且針對不同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分別實施各不相同的教育。要通過對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用人單位用人需求趨向等進行的分析,切實幫助大學生們準確地估量自我、認識自我,從而降低就業的期望值。從大學生一入校起,高校就應明確要求其在發展綜合能力上多大工夫,形成先就業、后擇業或創業的成才觀與就業,進而提升個人的就業競爭實力。
(二)積極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識
如今,一部分大學生依然沿用精英教育思想來看待自身的就業,因而出現了定位不準、期望值過高的狀況,在進行擇業時過于看重自身的經濟待遇,卻忽視了良好的人文環境;過于注重大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卻忽視了富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城市;過于青睞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卻忽視了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有鑒于此,大學生們非常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創業意識,走出一條創業之路。
(三)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現在的用人單位均十分注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與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各所大學均應積極為大學生們提供到用人單位實習的機會。通過安排大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切實提升其實際動手能力,并為供需雙方提供彼此選擇的好機會。隨著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能夠切實提高大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其在畢業之后更快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高等院校就業機構應當提供經常性的招聘服務,通過舉辦高校校園現場招聘面試等各類活動,方便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和本校畢業生進行面談,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應當引導其更加理性地看待當前就業形勢,不應一味將眼光緊盯經濟發達城市和高薪單位,而是應當將眼光放得更遠,在基層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尋找就業機會。同時,要幫助大學生們提高競爭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從而樹立起找好工作的強大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李志霞,陶冶.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
[2]趙北平.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應該堅持標本兼治[J].教育與職業,2007(5).
[3]顏秉,尹延彥. 當代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其對策[J].企業導報,2010(9).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4-0100-01
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大學生逐年增加,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并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高校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要努力尋求畢業生就業的新對策,及時采取求真務實的新舉措。
1 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供求不平衡,就業形勢嚴峻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形勢不甚樂觀,中國的經濟呈現下行趨勢,有效市場需求不足,很多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瀕臨倒閉,企業招聘崗位數同比下降,就業壓力增加,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高校畢生猛增,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大量的失業人員和農民工涌入城市人才市場,在這種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更加突顯出來。同時,由于高校專業設置的雷同,社會對人才需求結構與高校人才培養結構的差異,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出現了人才結構性失衡,導致結構性失業。
1.2 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大學生對社會認知不夠,對人才市場缺乏了解,對用人單位選才標準不清楚,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擇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存偏差。寧到東部爭搶崗位,不到西部發揮專長;寧到大城市屈才,不到小城市高就;寧到國企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民營企業當骨干。這致使大學畢業生擇業預期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錯位,使得就業市場中出現了“很多人沒事干,很多事沒人干”的怪象,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機會的喪失和就業形勢的嚴峻。
1.3 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是高校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關系到學生的未來,關系到社會發展與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走向市場化,畢業生就業的數量、質量及就業層次成為衡量高校就業工作好壞與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成為展現學校社會形象的重要窗口,關系到高校的地位和聲譽。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成為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
2 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措施
2.1 提高自身素質與業務水平,加強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無論是理論水平還是實踐能力,對就業指導工作者的要求都很高。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要明確工作定位以及所擔當的角色,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業務素質與知識能力,努力探索新的、科學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成為一位知識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老師,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
2.2 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
高校就業指導者要積極開展擇業觀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要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擇業觀,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放下“驕子”的虛榮,客觀地看待大學生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既不要擺著高高的架子輕視基層工作,也不要因碰壁而對就業產生畏懼和自我懷疑。讓高校畢業生明確就業方向,認真、客觀地審視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結合專業特點,明確就業方向,消除迷茫。引導大學生樹立強烈的就業自信心,提高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打破“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通過教育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指導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立足,后立業”的擇業觀。
2.3 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應僅限于畢業前夕,應貫穿于大學的全過程。要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大學生入學后就規劃好自己的未來,并依據這一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項準備工作。開發利用各種職業測評體系,鼓勵大學生做職業測評和職業傾向測評,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和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找出自身的優勢與差距,揚長避短,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彌補個性的缺陷或改變不適宜的個性,主動適應職業的需要。
2.4 傳遞就業信息,提升學生就業技能
高校就業指導者要根據本校大學生的需要,采取多種形式將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信息介紹給學生,引導大學生結合社會需求與自己的個性特點,強化相關理論和技能學習,練就過硬的技能,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使大學生走出校門后能很快適應社會。要指導大學生做好個人簡歷,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用人單位特點對簡歷進行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做好面試準備,掌握面試技巧。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舉行“模擬招聘會”,通過筆試模擬面試和試講等,為學生順利通過面試創造條件。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要以企業的需要為目標,從大學生的需求出發,提高大學生工作技能和職業素質,教會大學生就業的技巧,使之成為就業的強者,并全面展示新時代大學生的才華。
參考文獻
[1]賈新華.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0,(05).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期望;心理誤區;調適對策
1 引言
就業不僅是大學生人生中的重要選擇,也是影響全社會、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就業是成長和成熟的重要轉折點,是機遇更是挑戰。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形勢變化快且多樣化,現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壓力,而學生就業期望和現實環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學生極易走入心理誤區。因此高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調節,適應新形勢下的就業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2 大學生就業現狀
2.1 影響大學生擇業的因素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趨嚴峻。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總體需求與畢業生供給不均衡,例如工科社會崗位需求量遠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術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崗位。另一方面是畢業生層次的提高,具有碩士和博士學歷的畢業生在逐漸增長,而本科畢業生與之相比不具有競爭力。第三方面則是由于畢業生自身期望與就業形勢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質跟不上企業職位需求等。面對這些多方面就業壓力,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易出現心理錯位和自我認知失調等心理問題。
2.2 大學生就業期望
根據對我所帶年級的調查,大學生在擇業中的期望如下:約80%的學生想在省會城市、一線城市工作,僅20%的學生愿意在二級及以下城市工作;約90%的學生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僅10%左右的學生愿意從事其他行業或不限行業的工作;約60%的學生意愿到大型國企或業內知名企業工作,僅20%的學生表示對工作單位性質沒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幾乎所有學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約20%的學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3 擇業中存在的現實矛盾
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多方面的現實矛盾。例如求職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別要求),同類專業設置過多,自身能力有限,專業沒有優勢,就業機會太少,不清楚自己適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長要求與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區或艱苦地區工作,或戶口不能解決等矛盾。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生在就業環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
3 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
3.1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況
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同齡群體中,具有高素質,高學歷的優勢。目前高校畢業生主要為90后,從社會環境及家庭成長環境來說,當前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心理期望過高等問題,而他們習慣把擇業困難的原因歸為外因,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求職心態致使眾多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處于被動局面,總希望需求單位能滿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則增加了自身就業的難度。由于缺乏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學生對于社會形勢、行業發展狀況、就業前景等認識不夠,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迷茫或從眾心理。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在擇業過程中過分依賴父母的建議,缺少自主性。
3.2 心理誤區分析
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可分為兩類,即自我認知失調和心理定位錯位。
自我認知失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焦慮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夠成熟,很多學生對現實和未來表現出困惑、迷茫、憂慮、焦躁等情緒;二是攀比心理,由于專業不同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差別,學生簽約單位在待遇、區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學之間容易相互比較而導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學生對自我認識不夠,自我評價過低,不能正視自身的能力和優點,擔心自己適應不了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臨多項選擇的時候,學生易產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在初次求職失敗后極易產生強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錯位主要表現在盲目從眾,缺乏主動性等。有很多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盲目從眾,追逐熱門,而忽視了自身條件與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的符合性;還有一些學生缺少主動求職的積極性,表現為只在企業來校招聘時去應聘,而不去主動尋求求職途徑。
4 心理調適對策探討
幫助大學生做好就業心理調適,避免學生走入心理誤區要從加強就業指導,創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正確認識自己,認清就業現實等多方面來實施。
4.1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應從學生大一進校開始,引導他們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理想,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和成長過程,把就業工作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優勢和性格特點,還能幫助學生盡早確定求職目標,避免在擇業過程中出現選擇迷茫、盲目從眾等心理。同時可利用課程為學生詳細介紹有關服務西部、基層就業、自主創業、考研、留學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4.2 加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
學校可針對畢業生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詢工作,對大學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常見心理問題給予分析及調適指導,并加強對學生就業風險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對于求職受挫的學生,給予積極暗示和鼓勵,幫助學生排解就業中產生的不良情緒。
4.3 拓展教育空間,提升學生素質
重視社會實習和社團活動,學??舍槍獙卯厴I生拓展素質教育空間,通過開展多項素質拓展訓練、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比如采用模擬求職活動、與企業聯合培養實習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經驗、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4.4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對于就業期望過高的問題,需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環境調整期望值,拓寬就業方向。尤其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應引導其適當降低期望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競爭,形成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正確認識。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國家出臺的就業政策和具體措施,在就業過程中注意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以便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孫鑫.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及對策[J].現代閱讀,2012,(12)
【關健詞】 女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擴招數量不斷增加,女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逐漸成為一個弱勢群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己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傳統社會文化觀念影響女大學生就業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下,在人們的頭腦中已形成:女人只能夠做家庭中諸如洗衣做飯的輕活,其余工作只能依靠男人的思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女性自然會對某一些行業和崗位的選擇有偏好,而對某一類行業在心理上進行排斥,進而造成女性擇業行業類型少、范圍小,從而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男強女弱的思想,輕視女性的社會偏見,使大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就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
2、女大學生自身特點影響就業
男女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別,是造成女性在擇業競爭中處于不利情況的主要原因。以現有中小學制算,女性高中或大學畢業后,從一般規律看基本處在婚育年齡,結婚、懷孕、哺乳期,養孩子、照顧老人,在時間上無法保證工作的延續性。還有,我國目前沒有建立完善的女性生育福利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福利一部分要由用人單位承擔,加重了用人單位的社會負擔。因此,長期以來“用女不如用男”的心理在決策者、甚至是女性領導的潛意識當中,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另外,女性在心理上,容易情緒化,承受壓力的能力差,在實踐活動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夠堅強,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女性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自身的就業。
3、當前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急速推進,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已成為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響了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吸納能力。高校某些專業的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使畢業的學生不受市場青睞;高校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使畢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較低,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造成“有業不能就”的尷尬局面。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企業紛紛裁員以求自保,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建立健全就業政策與法規
現階段要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會實際的就業法規,制定和出臺鼓勵女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引進激勵與制約機制,對經營性單位招收女大學生就業達到一定比例,予以減免稅等獎勵,逐漸消除用人單位重男輕女的偏見;同時通過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減少消除性別歧視,實現女大學生公平就業的權利。對受到歧視或處于不利地位的女大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2、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別優勢,揚長避短
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與男生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女大學生也具有自身的優勢。如:女生普遍具有溫柔、賢惠、細膩的性格;感知能力較強,形象記憶較好,想象力較為豐富;尤其在語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優勢,女性一般學習掌握語言較快,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另外,在外語、閱讀、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籌。這些都是女大學生的優勢所在,關鍵在于如何發現、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才華,把握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地區和單位,從而獲得擇業成功。
3、高校應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強化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功能,明確中心的指導作用。一方面,對女大學生在就業技巧、形象禮儀、自身權益、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另一方面,逐漸與用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及時掌握對女生的需求數量,建立女大學生人才庫,舉辦女大學生就業講座、專場招聘會,加大對女大學生的推薦工作,拓寬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選拔范圍,確保女大學生就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女大學生自身素質
女大學生作為女性中的佼佼者,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顯自己的實力,就一定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要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同時要多涉獵專業方面的前沿知識,拓寬知識視野。其次要注重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女大學生在校時應當多參加實習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還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再次,女大學生要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就業觀,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克服自卑膽怯的心理,以熱情、端莊、大方的儀態面對用人單位的面試,充分展現自身的才華。最后,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5、專業設置要緊跟市場導向,打造品牌和特色專業
改革教育模式,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設置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加大對教學實踐環節的投入,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化其綜合素質的提高。二要因“女”施教。根據女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調整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可通過選修、輔修等方式盡量為女大學生拓寬知識渠道,多給女大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以提高其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總之,要徹底改變現狀,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需要政府、學校、個人共同努力,全社會齊心協力。當然,社會不公是客觀存在的,傳統觀念由來己久,要徹底改變仍需時日。女大學生要勇于面對現實,端正心態,自信自強,不懈奮斗,用自身的智慧去爭取屬于自己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馮祥斌.論女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及實踐途徑[J].中國青年政 治學院學報,2006,(4).
[3] 周華珍.關于當前我國女大學生就業弱勢問題的思考[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2).
本文是200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女性就業困惑與應對策略問題研究》課題編號:HB08BSH016的階段性成果。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 政府 責任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據統計,2015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數將達到749萬人,比2014年的727萬人再增加22萬人,成為又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3-2013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以前大學生就業率普遍保持在76%,而2008年以后的大學生就業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下滑到68%左右。 2014年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提到,2013級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為80.6%,與2012和2011年相比都有所下降,而根據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的調查,高職高專、本科、碩士研究生的簽約率為 32%,35%和 26%,都低于 2012 級大學畢業生的簽約率。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正面臨著就業難的嚴峻挑戰。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高校擴招背景下,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我國自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開始實施高校擴招政策,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展,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也急劇增加,然而許多高校沒有及時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的多為理論型人才,而缺少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造成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2)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推動,這些產業吸收的勞動力主要是較低文化程度的勞動者,而相對來說為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提供的崗位較少,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這樣也相對限制了大學生的就業范圍。
(3)政府的就業政策不完善
我國政府目前實施的就業政策還不夠完善,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缺乏有效的政策調節大學生的就業傾向,緩解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就業壓力;在鼓勵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中,也常常出現有關部門的協調出現問題,導致大學生難以享受到應有的創業優惠政策。同時政府也缺乏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的宣傳,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就業政策的關注較少。
(4)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存在問題
目前的90后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的生活環境也相對優越,因此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過于挑剔的情況。同時,許多大學生受過去的就業觀念的束縛,在找工作時傾向于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以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這些都是導致大學生觀念性就業難的原因。
不可否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之所以如此嚴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樣,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上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二、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上責任缺失的表現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重要人力資源,對于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政府作為公共資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應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實施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促進大學生的就業。
所謂政府責任,指的是政府在享有社會管理權力的同時應對社會問題承擔相應地責任。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過程中,政府責任缺失的情況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的宏觀調控責任缺失
我國政府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宏觀調控政策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由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社會處于轉型升級期,常常面臨著適應新形勢的宏觀調控政策尚未出臺,出現宏觀調控政策滯后,宏觀調控方式單一,政策的宣傳落實不到位,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問題。
(二)政府的行政監督責任缺失
政府的行政監督責任的缺失是由于政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缺乏對實時情況的及時把握,以及對于所實施政策的盲目自信等原因造成的。在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現狀下政府的行政監督責任缺失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就業中戶籍歧視、性別歧視以及存在的不公平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規范,對于用人單位與大學生簽訂不平等勞動合同以及不落實三險一金的繳納等現象的監督糾正力度也明顯不足。
(三)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缺失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大學生就業權益,降低大學生失業風險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缺失,如大學生的就業權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大學生失業登記制度不健全等。在福利保障制度方面,私企民企的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難以保障大學生的權益。
(四)政府健全法律法規的責任缺失
我國在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法規方面存在責任缺失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以及對于政府責任的法律界定不明確,導致在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府責任方面缺乏法律的監督和制約。而在關于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階段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方面也存在較大的滯后性,缺乏明確法律法規的界定。
三、政府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方面的責任擔當
(一)積極履行政府宏觀調控職責
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經濟增長,全面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改變我國目前以第一、二產業為主導的局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將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轉為技術密集型。同時政府也需要從宏觀層面調節高等教育體制,推動高校管理體制創新,促使高校在發展規劃、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等方面的調整,給予高校更多的自,增加高校的靈活性,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目前,大學生傾向就業地區仍然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導致這些地區職位緊張,而基層、邊遠地區卻存在嚴重缺乏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因此國家需要出臺和完善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邊遠地區就業的政策措施,如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對于已經實施的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要落實到位,切實維護大學生的權益。政府通過積極出臺基層就業鼓勵政策,以逐步消除就業區域不平衡,實現人才的合理流動。
(三)進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現行的人事制度和戶籍制度是限制我國人才流動的重要原因,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以及人才的合理流動,政府需要進一步改革人事、戶籍制度。同時政府還應該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針對到西部、基層就業的大學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適應基層工作大學生的醫療、養老保險等制度,有利于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
(四)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督機制
要保障大學生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的權益,就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首先,政府應根據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現實情況,修訂不符合當前形勢的法律條款。其次,政府需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保障大學生就業權益。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保護大學生就業權益的在大部分情況下主要還是依靠《勞動法》、《合同法》等,難以細化。因此,政府需要制定專門保護大學生就業權益的法律法規。最后,我國目前的保護大學生權益的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方面都還不夠嚴格,阻礙了大學生權益的維護。政府需要在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兩方面嚴格把關,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利益。
(五)政府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生的觀念性就業難,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固有的就業觀念。首先,應當鼓勵大學生基層就業。特別是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地區就業,政府給予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優先錄取等鼓勵政策。其次,鼓勵大學生到中小企業就業,給予積極招聘大學生的中小企業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最后,國家應出臺更多措施和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提供政策傾斜,資金幫助,搭建創業平臺,扶植大學生自主創業。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陳鳳鸞,毛.政府責任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1.
[3] 張留祿.大學生就業中的政府責任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5):97-98.
[4] 鄭鈞屏,李劍翔.大學生就業問題中的政府責任[J].湖南農機,2013(7).
[5] 劉遠柱.大學生就業中政府責任的定位、缺失及對策[J].理論月刊,2011.
【關鍵詞】020模式;就業;求職路徑
獨立學院作為教育改革的新產物,其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標志與特點,O2O模式則為市場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應運而生的具有信息時代標簽的新模式.然而,隨著O2O模式的發展及廣泛被運用,O2O模式也必將廣泛應用于獨立學院大學生求職路徑選擇,并且成為主流模式,從而解決大學生求職渠道單一、供需匹配難等問題,從根本上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主要求職渠道
根據筆者的調研以及查閱數據報告,目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求職渠道主要有以五幾種,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不同,往往選擇的途徑也有所不同,選擇的方式、順序也有所變化。
(一)校園招聘會 學校邀請企業深入校園開展校園招聘會及校園招聘宣講會,企業資質經過學校審核,相對而言,無論企業的規模還是提供的招聘崗位,都較為好,學生對來校招聘單位的信任度與好感度都較高,所以,這種方式往往是學生優先選擇的求職渠道。
(二)人才市場 一般而言,地方人才市場舉辦的招聘會場次較為頻繁,一周都會有4-5次招聘會,但招聘單位招聘對象層次涉及各個層次,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專場招聘會場次不多,往往提供的崗位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往往跟學生匹配程度不高。
(三)網絡招聘 目前,作為主流的信息來源,各類的主流招聘網站應運而生,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求職者身邊。信息時代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陷阱,求職者往往容易上當、走彎路。
二、大學生求職現狀及成因
從筆者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大學生就業狀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求職成功并且找到滿意工作的占少數人群;一類是在目前崗位工作,但不滿意現狀,伺機尋找更合適的工作機會;還有一類是在求職時處于迷茫狀態,不知所想,不知所需。盲目的面試,盲目的跳槽,頻繁的處于求職狀態中。筆者分析,大學生求職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節 導致大學生就業求職困難主要是因為企業需求與高校辦學培養銜接存在斷裂。
(二) 大學生職業生涯模糊,好高騖遠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課程已然在很多高校開展,貫穿于大學四個學年,課程教會學生,首先要了解自我,對自身有清晰的人認知,并準確定位適合自己并感興趣的職業,之后要了解到從事該職業所需資質及技能,努力打好專業基礎,有目的地接觸就業機會,在走出校園前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增強自身綜合素質,以在求職時具備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競爭力。然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大學生把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僅僅作為一門普通課程,學習也是為了考試合格,對于課程開辦的目的不了解,并未切實有效的規劃自身職業生涯,對自身定位不準確,對市場形勢及就業趨勢漠不關心,對于薪酬沒有了解,好高騖遠的追求高薪高酬,對社會市場變化關心度較低,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以致于在求職時到處碰壁。
(三) 盲目擇業現象嚴重,就業心態浮躁 由于對自身預估不足,對求職市場沒有清晰的認識,盲目攀比嚴重。自我定位太高,就業要求和薪酬期望太高,工作地點只選擇大城市,不愿意到較為不發達城市工作,盲目跟從,四處碰壁。這樣,就使得“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共存,部分大學生的擇業觀存在問題。
三、從O2O視角下打造大學生就業求職最佳路徑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模糊、求職路徑傳統、擇業迷茫、心態浮躁、求職陷阱等等眾多問題擺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面前,切實有效的給予大學生合理的就業指導、培養其良好的實踐能力、為其提供豐富多元的求職路徑設計等措施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根本。筆者認為,可以結合02O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 改革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提高職業規劃學習的能力 傳統的職業生涯課程往往采用課堂式教學,理論培養重于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容易導致學生一學就忘,無法應用到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中去。高校應將職業生涯課程采用線上理論教學和線下實踐操作。在大學初期,注重理論培養,線上教學,并及時更新就業形勢分析及行業職業需求方面的信息植入,讓學生能夠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最新的行業態勢信息及職業需求信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應該做什么。在高年級時代,主要線下實踐操作能力培養,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解決學生職涯規劃困惑,及時知道學生如何準備并應對激烈的求職市場,最終使學習活動達到預期目的。
(二)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高校培養與企業需求接軌 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高校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
(三)校園招聘線上線下開展,雙管齊下拓寬就業路 高校的校園招聘活動應不再束縛于線下單一模式,應利用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傳統的校園招聘會,由校方組織舉辦,對于來校招聘的單位學生不能參與,學生只能從來校招聘的單位中被動的選擇企業,選擇職位,往往活動效果收效甚微。高校可以嘗試結合O2O模式,開放網絡選擇系統,對于申請來校招聘的單位在網絡上投票選擇,選出大學生真正喜歡的企業和職位來校招聘,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得到極大的發揮,求職的熱情也隨之提高,線下的招聘活動的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求職迷茫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大學畢業生是社會人力資源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全社會都應該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途徑,更應該幫助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以實現更好地就業。
【參考文獻】
[1]閆彥.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1(7)
【關鍵詞】 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心理;就業壓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地位、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痹趪掖罅Φ某珜?,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重大改變。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神速”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的問題。通過對陜西師范大學的調查研究,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一、陜師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
在對師大1000名不同專業、年級、性別的學生進行調查訪問之后,發現師大學生就業心理表現如下:
1、急于就業且就業期望值高
根據調查結果,49.73%的同學表示應先就業再擇業,39.24%的同學表示要先擇業再就業。由此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先就業,而待業以及考研都只是在不能找到合適工作時的選擇。在回答“您認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存在什么問題”時,居首位的是“就業期望值太高”,占到56.22%。
2、看重工作發展前景、工資及待遇
調查結果顯示,43.03%的同學會選擇行政事業單位,31.46%的同學則會選擇國企,5.73%的同學選擇民營企業。由此可見:學生的就業趨向是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看重的是它們較好的福利待遇和較強的穩定性。
3、就業過程中焦慮心理突出
調查發現,師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焦慮,占到45.0%。被調查的學生中68.22%的認為面對就業情形有一定壓力,17.08%的人認為面對就業會感覺迷茫或不知所措,僅有11.24%的人會對自己的就業前景很自信。調查顯示,有超過調查人數一半的同學表示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造成自身就業壓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他們就業過程中焦慮心理的原因之一。
4、免費師范生的就業心理
相對于非師范的同學,免費師范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有著自己的特點。
(1)在職業的選擇上,免費師范生的就業目標比非師范的同學更加的明確,在擇業的過程中盲目心理相對較??;
(2)在就業地域的選擇方面,免費師范生從哪里來回哪去,跨省有條件的原則下大多數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樣就業過程中的焦慮心理也會有所緩解;
(3)在薪酬的考慮上,由于職業的確定,免費師范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考慮更多的是學校各方面環境的好壞,對于薪酬待遇不做太多的考慮,就業期望值明顯小于非師范的同學。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就業形勢的影響。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一次性就業難度不斷加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許多用人單位提高學歷錄用標準,增加畢業生求職的難度,無形中給畢業生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2)高校師資不健全,課程設置和機構不合理是影響畢業生就業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招生的規模擴大了,師資、教學設備就日趨緊張了,全日制高校師生的比例逐漸擴大,專任教師的缺失嚴重。加上在擴招之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壓力也在增強。就業心理指導缺乏系統性、實效性。
2、內部因素
(1)認知能力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或盲目自信或保守怯懦。 其二,對就業形勢分析的欠缺。不能準確把握機遇。
(2)自我調適能力不同。從調查結果來看,就業心理與個人性格有很大關系。有些畢業生性格外向,遇到問題能及時發泄,得到調整;而另一些則因為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調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期望值高”、“焦慮”等心態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當人們想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出現這樣的心理。然而當這些“期望值”和“焦慮”的程度達到一個值的時候,就顯得不合適了。這些心理若是等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帶來長久的負面情緒從而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師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調適對策
1、自我調適為主
(1)樹立正確就業觀,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社會需要出發,把社會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主觀需要。所謂大學生就業難,是難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時也跟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大學生要想順利實現就業,需要從社會需求出發,當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區和一些小單位。要處理好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關系,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生存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
(2)調整自我,保持心緒平衡。遇到工作難找,受挫折的情況,需要大學生接受客觀現實,保持心緒平衡,及時調整因就業受挫而引發的心理失衡問題,及時進行自我調適。一方面要冷靜對待。要認識到就業形勢嚴峻的普遍性,增強自信,用心理暗示法進行自我調節,尤其要認識到自己的優勢、特長;另一方面要適度宣泄。找家人、老師、同學朋友傾訴,宣泄不良情緒,放松自己的心情。
(3)對于免費師范生而言,應該加強自身的教師教育修養。堅定從教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的決心。培養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就業心理。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解決的主要途徑是要依靠大學生自身調節,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所能做的也就是引導了。
2、高校調適為輔
(1)將就業指導、就業心理納入必修課,實現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把就業指導作為年級的必修課程,重點做好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做好職業規劃。
(2)拓寬心理咨詢和指導的渠道。 一方面,通過電話、網絡心理咨詢;另一方面,與學校的校報等其它報刊合作開辟就業心理健康專欄??梢越榻B畢業生心理咨詢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分析和點評;也可以邀請輔導員或心理研究人員針對學生當前遇到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說明和排解等。
(3)給予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以必要的支持。學校應該從政策上和師資上對心理咨詢和就業指導提供必須的方便,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確保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有序、有效地開展。
3、社會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在就業的過程中需要社會給予一些必要的關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基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變革而導致的社會環境的變化。政府應嚴格執法力度,加強大學生就業市場良好環境的建設,統一當今存在的各種性質的招聘會,提高就業的效率。用人單位要建立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因為高校培養的人才是為用人單位服務的,而這不單純是高校本身的事,所以用人單位也應成為大學生培養的主體,更多地為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幫助其提高實際的操作能力,并積累工作經驗。
四、結語
現今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凸顯并不是由某一個原因引起的,它是隨著個人成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只是其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撇開其他因素不談,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加劇,我們應該更加明確高等教育大眾化并不是簡單的數量擴張,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條件作基礎,要有高度完善的高等教育自身體系作保證,更要形成尊重個人,敢于張揚個性,個體平等發展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