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時間:2023-09-19 18:55: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處在社會當中,其心理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特別是文化環境的影響。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文化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革,當代大學生置身于文化環境當中,必然會感染到當代文化環境的教化,其心理必然會發生變化。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現代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化,并且利用文化途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更好的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內容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的黃金階段。大學生心理發展方面的表現是由未完全成熟向成熟過渡。如今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個方面:
環境適應問題。環境適應問題,主要是指大學生對新的校園生活及環境不能從心理上很好地適應。從長時間依賴父母和老師的幫助面臨的環境,生活方式,學習新的特性,依賴和自我矛盾的形成將產生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焦慮。
學習心理問題。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自主學習。學習不適應和學習成績不理想是引起大學生焦慮的主要原因。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
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優秀的人際交往關系是大學生很好的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個體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仍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敏感問題。進入準社會團體,獨立學校,學生的社交圈,許多人缺乏人際交往技能,或內向孤僻,常常出現溝通障礙和自閉癥心理貧困。
戀愛及性心理。傳統的教育觀念對早戀為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青年人的身體發育的需要。對大學生的心理準備不足。成熟的,神秘的,特定恐懼交織在一起,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擇業心理問題。高校擴招之后,大學生普遍工作壓力大,乃至呈現困難,由此引起的心理情緒問題更為突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存在,但在大四畢業生更突出。
自我發展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接近成熟,已明確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及價值,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要求更為強烈。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會產生過分追求完美、期望值太高等不良心理。假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引起一系列心理情緒矛盾。
二、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表現
網絡文化的影響?!霸趥鹘y文化中的網絡文化的表現是不同的,網絡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娛樂文化,文化的媒介符號?!?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自我認識的挖掘和自我情感的宣泄都有影響。在有利于大學生個性發展,拓寬視野,培養創新勁射以及增強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如紊亂價值取向、淡化人文精神、缺失道德人格等不利影響。
競爭文化的影響。“文化在無形中影響且塑造我們的行為表現方式,所面對的心理問題的性質,并左右我們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包括對困難的適應模式,以及遭遇挫折或生病時的反應與處理方式?!?競爭文化無疑是與大學生最為密切的文化之一。在提升危機意識,強化大學生成就動機,培養大學生進取意識以及提高心理素質的同時,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由于過度競爭和情緒障礙,在個人利益第一的競爭而導致削弱他們的合作意識。
大眾文化的影響。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相對于獨立的文化范例。因其大眾化、通俗化而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大眾文化通過信息、影視、流行音樂等方式,能容易讓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遣和娛樂,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同時還提供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以及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娛樂性,使大眾文化迎合了人的趣味,尤其是迎合部分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其傳播途徑的多樣性與復制性,使大眾文化過度泛濫,從而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三、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文化途徑
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多,既然心理問題是由文化問題引起的,那么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從文化入手,尋求文化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方法。通過文化調整由于各種文化給大學生心理造成的消極影響,通過文化路徑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創造優良的文化環境。人處在一切社會環境中。文化環境對影響著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高幅度沖擊下,營造一個寧靜的文化環境,對于調節人的心理健康意義重大。近年我國加大了對文化管理的力度,響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旋律文化得到獲得發揚,顯現大眾文化與主旋律文化共同繁榮的局面。 這是人民希望看到的現象,對于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打造有實力的文化品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用的新思想,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到抓住網絡空間,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通過QQ、郵件、微信、微博等新型網絡途徑和大學生進行平等而個性化的交流,幫助大學生解決具體情況,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而又意義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用高雅的文化引領大學生的休閑活動。休閑文化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努力提高休閑文化檔次,用健康文明的休閑文化來啟迪教育大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積極地建立大學生休閑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式,開設特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利用休閑服務組織,為大學生參與休閑活動提供平臺;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為激勵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很好的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 高校 心理咨詢 認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6
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要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保持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完成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國家和社會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積極發展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但是,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態度還存在問題,表現在對心理咨詢缺乏了解和信任,對心理咨詢的工作還存在抗拒的情緒。作為高校的教育者,要積極研究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解決相應問題的對策,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心理咨詢
對心理咨詢的解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咨詢是包括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檢查和心理測驗;狹義的心理咨詢則不包括后面三個內容,只局限于咨詢師通過書面或語言等媒介了解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并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的過程。
2 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認知不足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認知還存在一些問題,對心理咨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認識還不足,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高校心理普查工作缺乏了解
有些同學對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第一,對心理普查工作不了解。本文以大學生心理普查工作舉例說明。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通過心理普查發現的,而在高校的心理普查工作中,能夠認真對待普查工作的僅占全體學生的三分之一,有接近半數的大學生是敷衍了事,還有五分之一的大學生不參加普查工作。
2.2 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缺乏了解
不了解學校所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在一個對心理健康課程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只了解心理健康課程的課程性質和能獲得的學分,只關心是否能順利通過,或是否可以獲得學分,對課程的內容和重要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等同于普通的選修課程。
2.3 對心理咨詢的保密性原則有懷疑
大部分同學對他人主動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表示理解,但是當自己遇到心理壓力或者有煩心事的時候,能夠主動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的同學比例還很低,通過了解他們不去進行心理咨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怕別人知道自己做過心理咨詢,會認為自己有心理疾??;第二,怕自己的秘密被別人知道;第三,不好意思將自己的心理問題與心理咨詢師交流。這幾方面的問題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對心理咨詢中的“保密性”原則不夠信任,這也間接反映了高校有關部門對心理知識的普及不夠深入。
2.4 沒有正確認識心理咨詢的作用
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作用有懷疑,有些大學生認為心理咨詢工作就是陪人說說話、談談心,不會有什么實際的效果和幫助。這些情況都反映了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缺乏正確認知。
3 解決高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認知問題的對策
3.1 設立心理咨詢開放日
可以利用每年5月25日“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1]或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2]等標志性的紀念日,設立高校的心理咨詢開放日,邀請大學生群體或大學生代表走進心理咨詢室參觀,與心理咨詢師接觸,通過這第一次接觸,增加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認識和了解,改變大學生對心理咨詢敬而遠之的態度?!??25”的諧音即為“我愛我”,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核心內容是:關愛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己,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愛別人,愛社會。
3.2 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隊伍建設
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人的因素,在大學生咨詢的過程中,首先接觸的就是咨詢師,咨詢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工作的認知。在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中,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還比較少,大多數是兼職的,或者其他崗位人員通過再培訓上崗的。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要把人才建設擺在戰略的高度,增加專職人員的數量,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心理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注重強化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強化咨詢技術的培訓,通過專題培訓提高咨詢工作者的業務能力。
3.3 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心理咨詢的效果
一些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心理咨詢的作用,他們認為心理咨詢是萬能的,只要參與了心理咨詢就能快速、徹底的解決任何問題,很多咨詢者都希望通過少數幾次咨詢就可以解決自己問題,而往往經過幾次咨詢之后,沒有出現期望的顯著效果就不再參與咨詢了,這種想法是不正確也是不公正的。心理問題和其他身體疾病不同,心理問題非常復雜,產生的原因也是很復雜的,而且心理問題是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產生的,與大學生的家庭環境、生活經歷和個性特點都有關系。要消除這些因素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非常復雜的,有些問題的消除或改善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參加咨詢的大學生一定要正確對待咨詢的效果,要對心理咨詢工作有信心。
4 結束語
研究大學生對高校心理咨詢的認知情況,有利于幫助心理咨詢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學生特點,在實際工作進行調整,能夠更好的把握心理咨詢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對心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和依據。
注:
[1]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即為“我愛我”,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是2000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團總支、學生會倡議,隨后十多所高校響應,在2004年由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共同決定將5月25日定為“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節”。
[2]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在1992年發起,將每年10月10日確定為“世界心理健康日”。
參考文獻:
[1]趙杰紅.基于學生視角的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9):20-21.
[2]胡偉國.地方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0,(3):75-77.
作者簡介:信實,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疾病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075-01
大學生是時代驕子,但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往往忽視心理健康狀況以致出現心理疾病并導致各種不良后果。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大學生中16%到25.4%的人有心理障礙,其中因為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總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占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而且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人數正在逐年上升。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往往使他們心理扭曲,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甚至引發諸如校園暴力、自殺等各種極端事件。而在目前的大學生中,新生、畢業生和貧困生是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的主要群體。
一、三類學生群體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一)新生的心理疾病主要產生于生活不適。學生在中學時期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邊,很少與外界接觸,缺少獨立生活的經驗,進入大學之后,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學生在自我認知、同學交往、生活環境、學習競爭等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調整和適應,在這個時候,一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較弱的學生就會出現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這些問題的存在會使這些學生因為不適應新環境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而導致休學、退學;因為不善社交而使個性變得孤僻、冷漠,嚴重的會患上抑郁癥,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二)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產生于就業壓力。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 “大眾教育”,社會上技校生、“海歸”派、進城務工人員和下崗工人的不斷增多,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形勢。盡管學生們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勢早已熟知,但嚴酷的現實仍然超出他們的想象,這讓畢業生的失落感增強,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此時會做什么、能做什么、將來想要干什么。嚴峻的就業壓力使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自卑膽怯、信心不足、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等心理問題。
(三)貧困生的心理障礙主要產生于經濟困難。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這類學生在生活上會與其他同學有著明顯的差距;由于交不起學費和缺少生活費,他們必須為獲得收入而奔波,所以,貧困牽扯了他們更多的精力,造成沉重的身心負擔。經濟上的重負,使貧困生在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貧困,他們會在同學面前感到痛苦和羞愧;因為貧困,他們會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封閉,獨來獨往;因為貧困,個別貧困生還會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做出極端的行為。
通過對三類大學生群體心理疾病產生原因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高校和學生個體的前途和發展,也影響著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和建設,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三類學生群體心理疾病的解決方法
(一)新生心理疾病的解決方法。在對待新生生活不適應和社交困難的問題時,新生應盡快把自己的疑惑告訴老師,尋求老師的幫助。而老師則應該在新生入學后及時通過開班會或者個別談話等形式讓學生懂得進入大學的學生們即將開始的生活是與以往不同的: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的呵護和溺愛,面對的是如何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獨立行動;面對的是如何與同學相處、與老師相處、與社會相處;面對的是在沒有人鞭策著學習的情況下如何學會自覺學習。老師要告訴學生,每個大學生都是這樣從不懂到懂,從無所適從到應對自如的。學生懂得了這幾點,有了心理準備,就能很快的適應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以全新的姿態、嶄新的面貌、向上的精神迎接新的生活。
(二)畢業生心理疾病的解決方法。在解決畢業生因就業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時,要充分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大學生一要著眼現實,不盲目攀高;二要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具體說來,在畢業生找工作之前,學校應通過講座、召開班會或模擬招聘等形式讓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嚴峻的就業狀況,正確認識被自己認為是優勢的含金量以及被自己認為是缺點的正面效應,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這樣,學生在真正擇業時才會做到心中有數、應對自如,有目的、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做出正確選擇。另外,畢業生還應該把擇業看作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以這種準確的定位和平和的心態去應聘,相信定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心理問題 解決方法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環境原因
1、家庭
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由于經濟上的貧困,貧困生在音樂、體育、語言、外語、計算機、知識面等綜合素質上落后于家庭優越的學生,他們還存在大學畢業后自主擇業的壓力,再加上家庭社會關系薄弱,沒有父母可以依賴,也沒有金錢作為后盾,自身在風度、言談、氣質等方面還有不足之處,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神經質等問題。[1]
2、社會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現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有錢的人揮金如土,而貧困山區的孩子卻連學也上不起。強大的貧富差距使貧困大學生在心理上感覺到壓力時時存在,社會上的一些不公正現象也使貧困生感到,在現實生活中金錢具有重要作用,金錢決定人的地位,沒有金錢,也就沒有地位,由此導致心理失衡,總認為自己經濟不寬裕、穿戴不時髦、被人看不起,以致產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3、學校
進入大學校園,隨著接觸的同學增多,貧困大學生面對著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變得不知所措,由于經濟的窘迫,思維的封閉,他們不能很快融入學校環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融洽,造成人際交往和溝通的困難。貧富差距對貧困生不僅在物質方面有影響,在精神上也有深刻的影響。生活上的落差給貧困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這種貧富懸殊的差距直接影響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加重了他們的自卑感,從而產生壓抑、煩躁、嫉妒、悲觀等心理狀況。
(2)自身原因
有些貧困學生對貧困的認識不正確,還不能充分意識到,家庭經濟貧困是由于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能力等多種因素造成的,而是錯誤地把貧困視為恥辱。他們不愿承認自己貧困,認為這是很丟臉面的事,即由經濟貧困導致心理貧困。還有些貧困生把貧困當成接受學校資助和大家照顧的正當理由,當自己得到的關心和照顧沒有別人多時,各種煩惱、哀嘆、憤怒的不良情緒便會隨之而生,有的貧困生還把貧困當成挫折,不能積極主動去克服困難,并由此產生悲觀、焦慮嫉妒等心理問題。[2]
二、高校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焦慮心理。貧困大學生深知父母掙錢的艱辛,自己身處遠方,卻總是為家里的情況擔憂。在焦慮的同時,他們既要應付繁重的學業,又要忙于業余打工貼補自己在校的生活之需,這更增加了他們的焦慮程度[3]。心理長期焦慮過度或過于持久的焦慮體驗,損害了正常的心理活動,從而嚴重地影響學習和正常生活。
2.自卑心理。貧困生常常以悲觀消極的態度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一味看到自己的短處與不足,自覺比別人低一等,做事缺乏自信,甚至懊惱自己的不夠優秀,痛苦不堪。
3.抑郁心理。許多貧困生背后大都有一個不幸的家庭,巨大經濟和精神壓力,使貧困生感到既無助又無奈,時間一長,產生抑郁心理。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校應該注重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貧困生認識到城鄉有差距、貧富有差別,貧困不是恥辱,要做到人窮志不窮,讓貧困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價值,感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深切地體驗到社會的支持,從而消除經濟困難可能給貧困學生帶來的精神上的消極影響。并通過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使貧困生認識到貧困不僅是命運的挑戰和磨礪,更是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從而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目標。
(二)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搞好心理衛生宣傳,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實踐證明解決心理障礙與心理沖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心理咨詢。學校要組織訓練骨干,采用個別咨詢與團體咨詢相結合的形式,逐步擴大心理咨詢的范圍,使心理咨詢成為貧困生“排憂解難”的有效工具。大學心理咨詢應積極尋求多種有效的心理咨詢方式,要切實能給學生解壓。學校應建立健全學生心理調適與疏導機制。
(三)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困難
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或多或少都與貧困有關,及時給貧困生物質的幫助,是對他們心理引導和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適的基礎。目前國家為幫助貧困生,采取了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和特殊困難補助以及學費減免等多項政策措施,簡稱“獎、勤、貸、補、減”, 高校應充分利用好這個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輔導員老師要深入仔細了解貧困生的實際情況,使最需要資助的貧困生獲得最大的幫助。同時學校應開設合適的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光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可以爭取社會的資助。
(四)開展有益的校園活動并鼓勵貧困生參與
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有利于貧困生自覺地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要積極地多開展一些促進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的積極、有意義的活動,讓貧困生切身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通過活動,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了解;輔導員應多了解學生,找到貧困生的一些自身優勢,組織活動時給他們進行適當的分工安排,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這樣有助于他們以后更積極地參與活動,表現自己。[4] 充分發揮共青團和學生社團在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校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主動地占領校園文化陣地,為廣大貧困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樣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 張婭靖.淺析高校貧困生心理現狀與對策[J].岱宗學刊, 2008,12(1):98-99.
[2] 逄宇池,夏爽.淺談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商 業文化(學術版),2008(1):206.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問題
近年,許多學者采用各種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著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而這一切也讓有關專家憂心不已,楊叔子院士曾經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多變,具有獨特性,其引發原因多種多樣,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應全面細致地分析其誘因,以便對癥下藥,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已經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從歷史文化方面。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封建歷史影響,使中國人在骨子里有一種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內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心理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造就了西方人張揚個性,提倡人權的特點。然而,進入新紀元后,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驕子們的思想中匯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立的文化特點,使大學生在人格與道德方面倍受沖擊,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使許多人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無所適從,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壓力,產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醫,甚至不敢去就醫。
2.從學校環境方面。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與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學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問題,只重視升學率。而將學生的生活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的培養,品德的教育等問題放在次要位置,有許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心理素質培養,品德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這種高中教育的現狀,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當受到過這種中等教育的學生升入大學后,角色、地位及學習和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著極大的改變。必然對大學生活產生極大的不適應;而中學生中又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由于聰明、學習好,受到老師及親友的過多關注。進入大學后,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這個年齡段正處于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愛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他們也必然會對大學的生活感到很不適應。第一,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獨立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學生以前在家里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第二,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條件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他方面較差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功課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降級甚至遭遇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中主要是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進行學習,與以往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很不一樣。使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樣進行學習,而感到茫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3.從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終伴隨人類從嬰兒,少兒一直到成人時代的重要外在因素。眾所周知,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較開朗,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孩子的脾氣也趨向于暴躁。而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點。很多大學生家庭的不幸福,會使他的心理產生陰影,在日后的生活學習中逐漸顯露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過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問題。
根據上面所述情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解決:
1.從歷史文化方面,轉變思想,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外來文化仔細篩選,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讓兩種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融會貫通。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即將產生的,或者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咨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和學校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
2.學校教育方面,第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高校課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徑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強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縛,走到學生當中去,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做細,做實,做好,給學生們更多的心理關懷。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以便于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第二,輔導員在加強心理教育這個工程上,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數同學們的心目中輔導員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人,輔導員是他們心靈中的依靠,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所以,輔導員來做學生們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輔導員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貼近同學、了解同學,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現,及時疏導,及時解決,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調適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0-0099-02
愛情是個亙古而又常新的話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都會對愛情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當下大學生們對這個話題也早已不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過去,大學生談戀愛很講究東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戀愛處于“地下活動”狀態,常常鮮為人知。而時下,在大學校園,不管是圖書館,還是操場和教室都隨處可見親密的情侶。而戀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可能對人格的健康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戀愛心理,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行為,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主要從這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入手,提出解決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以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建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
一、大學生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1.從眾心理。一些大學生雖暫時沒有談戀愛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學談戀愛,看到人家親親熱熱,自然會激發起戀愛意識和行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或沒有人向其求愛,孤獨感、危機感、失落感就會涌現,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另外,有些人對戀人的看法缺乏主見。別人說好自己就覺得好,別人說不好則會覺得不好,往往因隨波逐流而斷送了自己的愛情。
2.攀比心理。大學生因為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在決定做事之前往往缺乏慎重考慮。對待愛情也是一樣,常常為了攀比,滿足虛榮心而行動。同宿舍的幾位同學,一旦有人戀愛了,其他人也不示弱,陸續談起來,忘了考慮是不是真正的愛情。
3.嫉妒心理。在戀愛中產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當得知自己喜愛的人同其他異性關系密切時,一種難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頭,這便是嫉妒。愛情必須相互信任,而嫉妒是對信任的蠶食與傷害,甚至會破壞雙方關系,最終導致感情的破裂。
二、大學生戀愛心理問題的調適
針對大學生戀愛中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地尋求積極交往的方式和合適的解決方法,培養健康的戀愛觀。
1.正確認知愛情
只有正確地認知愛情,才能更好地面對愛情。愛情是相互給予而不僅僅為了得到,戀人之間彼此分享快樂、幸福和悲傷等。愛是責任,所有的愛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責任,這種責任不是義務,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內心的自覺,即為自己所愛的人承擔風險,而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悅與寂寞時的陪伴。愛是彼此尊重,真誠的愛是建立在雙方平等與理解基礎上的。
2.正確對待戀愛
大學生要正確對待戀愛,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即愛情與學業、愛情與友誼、愛情與道德責任。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常見的戀愛心理問題大部分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愛情與學業。青年學生進入大學后,專業方向基本確定,未來的事業逐步開始清晰,他們所面對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學業與愛情的關系。他們贊成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大學階段應以學習為主,愛情應當服從學業;或者希望學業和愛情雙豐收,既渴求學業有成,又向往愛情幸福。但是我們發現也有不少同學一旦墜入情網就不能自拔,學習同樣受到嚴重影響。有的大學生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語中;有的大學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點談戀愛,致使上課時倦意甚濃,無精打采;有的大學生干脆逃課,一心一意談戀愛,成為戀愛“專業戶”。愛情逐漸成為生活的唯一追求。可見,擺正學業與愛情的關系,是大學生難以控制而又必須正確處理的問題。擺正愛情與學業的關系。大學生應該把學業放在首位,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于談情說愛而放松了專業學習。
(2)愛情與友情。人際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隨著人際交往的深入,有的異性之間會產生友誼,有的異性之間的交往會產生愛情。這都是正常的結果。但是有的人會將愛情誤認為是友情,有的會將友情誤認為是愛情。作為大學生們應該了解愛情與友情的區別,處理好愛情與友情的關系。否則可能既丟了友情,又沒找到愛情。愛情和友情是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雖然有相同之處,但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友情是同事、同學或朋友之間在相互了解和信賴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親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誼關系。友情是個開放的系統,我們希望像這樣的異性朋友越多越好。而愛情是一種彼此相互傾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專一而排他的感情。在愛情中雙方都希望是彼此的唯一,一般比較排斥在其中摻雜了第三者或者更多的人。彼此間有著共同的責任和義務要去承擔,自覺地為雙方的未來打拼和努力。只有區別了愛情和友情之后,既能感受到友情的溫暖,也能體會到愛情的甜蜜。
同時,還要學會處理好愛情對象與對象的朋友之間情誼的關系,別在對方的友誼里出現了誤解和嫉妒的不必要煩惱。
(3)戀愛與道德。戀愛是一對男女之間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同時也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活動。在大學校園中隨處可見戀愛中的情侶,在公共場所、在大庭廣眾之下,旁若無人,作出各種過分親密的舉動,似乎覺得“我的眼中只有你”,完全忽視了周圍存在的其他人。情侶之間在私下場合舉止親密一些是無可厚非,但是在公共場合還是應該盡量考慮周圍他人的感受,遵守相應的社會公德。不要做出太過違背道德規范的事情。另外,戀人之間在相處的過程中也應該懂得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不要完全依附于對方或者讓對方完全依附于自身。有些人認為因為當初是自己追的對方,因此就應該對對方言聽計從。有些人認為既然是你來追的我,那我自然就應該比你高一等,你就應該完全對我百依百順。但是在戀愛中如果完全失去了自我,彼此之間也就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愛情是很難長久的保存。
3.戀愛挫折的調適
對于愛情,每個人都希望在經歷甜蜜的戀愛之后,有個幸福的結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會有預期收獲,能夠走到天長地久。在戀愛中也會有坎坷,有挫折。在戀愛中大學生們應該要學會去應對和調適戀愛中的挫折和坎坷,培養和提高自己愛的能力。戀愛挫折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1)單戀。在愛情中如果只是一方傾慕于另一方。而另一方完全不知道,或者對方完全不予理睬,那么這種感情就不能稱之為愛情,只能成為是“單相思”或單戀。單戀并不能稱為愛情,這樣的感情只會讓自己平添煩惱。單戀有時是自己的一時沖動,所以首先要冷靜下來,理性地思考自己的這種感情。同時細心地觀察對方對自己是什么感覺,如果對方完全沒有愛情的意思,那就應該學會讓自己對對方的感情進行轉移,比如說轉移到學業上,轉移到其他的人際交往中,或者其他的目標上去。以另一種可能成功的活動來代替,從而獲得成功的心理快慰。
(2)多戀。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它一般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在戀愛的過程中需要雙方都能夠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同時有相應的道德約束。如果一個人同時喜歡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異性并保持戀愛關系,或者同時接受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異性的追求,就是“三角戀愛”或“多角戀愛”。有的大學生把多角戀愛視為自己能力的展現、魅力的釋放而引以為榮;也有極個別同學視愛情如游戲,以滿足私欲或達到報復個人的目的。面對這樣的狀況,作為大學生們應該要保持高度的冷靜和理智。傲慢和自卑、懷疑和妒忌、諷刺和狡詐,都不是正確的態度。要慎重地審視自己與對象之間的戀愛關系。當自己的戀人對他人產生了戀情,盡管很痛苦,但應該學會與對方坦誠交談,作出抉擇。另外,在必要的情況下要懂得“急流勇退”。如果發現自己闖進了別人的情網,或者發現與所愛的人的關系不可能發展下去,應該鼓起勇氣,積極地退出來。這看似消極,實為解決多戀關系的一種積極策略。
(3)失戀。有戀愛就有可能失戀。當戀人因為社會現實、他人干預、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時,失戀的挫折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學習活動。從熱戀關系中斷裂出來,一下子失去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痛苦的。失戀者經常表現為逃避現實,縮小人際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響旁人的情緒,有人甚至向戀人進行行為或心理上的報復。失戀的創傷有時會帶來嚴重后果,如自殺、傷害他人等心理。其實愛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不能為它耗費所有精力甚至拋棄生命。失戀者可以向他人傾訴自己的內心煩惱,傾吐內心的郁積情緒,緩解失戀的傷害。另外也可以適當應用心理保護機制,進行心理的轉移,從而減輕痛苦。比如把熱情投入到學業中去,在緊張的學習中逐漸減輕失戀對自己的影響。
總之,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將是解決大學生戀愛問題的根本所在。我們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的意義所在。對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教育的好壞,是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也是為社會文明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擁有健康的戀愛心理。
參考文獻:
[1]申繼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江遠,張成山.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白曉玲.大學生戀愛問題心理探詢[J].教育藝術,2007,(3).
[4]鄧桂蘭.大學生戀愛問題及教育引導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9).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短期咨詢 模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195-01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且有上升的趨勢。
大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變時期。一方面,從未成年到成年,自立的緊迫感當然會產生壓力。另一方面,即將面對的就業問題,常常使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這些矛盾沖突存在過于強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種刺激(如人際挫折、學習挫折)時,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更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急速的轉型時期,中外文化的撞擊、價值的多元化,令一些大學生無所適從。尤其是貧富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更是使同校、同班甚至同舍的同學在生活、觀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強烈的反差常常導致多種不健康心理,比如家富者驕狂,家貧者自卑;對學校的學習生活產生厭煩心理;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出現偏差;情緒高低起伏失控,心態失衡。一遇到學生和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正確面對,甚至出現傷害他人及自我傷害的過激行為。
因此,大力做好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當前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引起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千變萬化、多種多樣,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疾病和問題的方法、手段與渠道也必須要有一個立體的支持系統。學校、班級、家庭是學生心理干預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圖書館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彌補高校專職心理咨詢師人數不足、機構單一的情況下,立足圖書館所占有的信息資源優勢上,以聚焦于問題解決的短期咨詢模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方式,不失為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聚焦于問題解決的短期咨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簡稱SFBC)是近20年來形成的“一種與來訪者個人及家庭共同合作,指向幫助來訪者解決發展歷程的短期咨詢模式”它是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婦及其同事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密爾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療中心發展起來的,目前它已經走出國界,已被廣泛應用到了多個領域,并且在學校教育領域也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另外,高校圖書館在學生心理需求方面,在信息資源方面,在咨詢人員配備及學生對圖書館的情感方面,都具備了SFBC的條件。
目前在高校學生中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圖書館可根據下列這些情況,組織立體的短期心理詢咨網絡,幫助學生尋找最佳的心理發展方向。
1 人際關系問題
渴望友誼和情感交流是當代大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很多大學生都是初次離開父母來到學校,強烈的社會交往欲求與復雜的社會環境及學生單純的心理之間的矛盾,對自我、社會的正確認定性的不全面,會使他們常常在交往中受挫,從而產生負面的自卑、抑郁、羞怯、狹隘、急躁、孤獨的情緒。
2 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階段的學生生理發生顯著變化,身體的急劇發育和性成熟,處于“暴風雨時期”,由于閱歷較淺,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有時深刻,有時膚淺,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刺激,出現心理偏差,導致過激行為,喜怒無常,還容易形成一種群體性的負面情緒,在一段時間群體情緒失控,制造事后后悔不迭的校園事端。
3 學業問題
大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學業的成績是他們關注的重點,目前社會就業競爭的激烈,為提高自身的技術才能,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自身專業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還自修一些社會急需的課程,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學習生活處于超負荷狀態,產生焦慮情緒。
4 戀愛與性的問題
大學生已進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識增強,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經驗不足,產生性生理與性心理的不同步發展,因理想化的戀愛觀與現實的具體問題發生沖突矛盾,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不能自拔,甚至產生輕生的行為。
根據圖書館的內部組織模塊,可以構成一個多端口的咨詢模式,以讀者咨詢部、圖書采編部及信息技術支持部為主要網絡,結合圖書流通部及圖書閱覽部,多方位,多部門,以培養心理健康高校學生為己任,構造高校新型完善的心理健康培育機制。
(1)高校圖書館在讀者咨詢部,可以構建一個學生心理問題咨詢平臺,在進行讀者咨詢工作的同時,開展對學生心理咨詢的工作。
在高校圖書館,讀者參考咨詢是一項業務性強、涉及知識面很廣的一項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有廣博的知識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這些人員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對新知識有不斷探索的精神,他們既熟悉圖書館的館藏內容及分布,又熟悉高校學生的心理情況,與學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這類人員經過一定的培訓,可以擔當短期咨詢模式的心理咨詢員,或者作為學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的助手,接待學生的心理咨詢,在短時間內了解學生的心理癥結,然后指導學生積極尋找解決此類心理問題的最佳方式。用小的改變行為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發展模式。
(2)高校圖書館的采編部,在采集、分類編目館藏圖書的同時,注重收集整理各類有助于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信息。
高校圖書館在采編工作中,要有意識地采集及梳理針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法的信息,以一定的非線性次序組織起正面的、有積極向上的咨詢理念的信息模塊,開拓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必要的資源支持他們著手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引起自身心理一系列變化,加強正確的自我意識,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掌握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有效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取得個體心理的和諧發展。
(3)信息支持技術部
隨著計算機網絡在圖書館中的充分應用,信息技術部在圖書館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構建圖書館信息傳遞體系及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同時,信息技術部可以通過學生常用心理問題及其正向的解決問題事例的鏈接,來貫穿整個短期咨詢過程,幫助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及學生以盡快的科學的方式找到解決心理問題最適宜的方法。
圖書館信息技術部還可以根據部分學生有了心理問題,羞于或者不善于向旁人吐露的特點,在圖書館計算機網絡中設立專門的通訊即時工具如MSN、QQ等,或者是設立專門的郵箱,使學生在打消顧慮的同時,可以暢所欲言地與咨詢人員在另一空間溝通。并且圖書館心理咨詢人員也可以從這些網絡技術中得到更便捷的方式,與學校專業心理老師保持溝通,取得更強有力的專業技術支持,從而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
(4)流通部與閱覽部
流通部和閱覽部的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長期面對面的接觸機會,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及時收集學生當前產生的心理問題信息,反饋給其它部門,并且可以及時地與學生溝通,即時發現且及時解決當前可以解決的一些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