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就目前的管理會計研究狀況而言,學者的研究可以根據方向不同分為以下兩大類:其一是注重在企業實踐中總結成功經驗,尤其是管理會計在中外合資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應用經驗,從理論與經驗方面尋找其共性所在,并將之推廣;另一類則是以歐美管理會計發展為中心,推崇歐美國家的學者在管理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從而形成系統評價,以此對國內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進而分析國內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而后提出解決措施。
1.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中的會計假設脫離實際。會計假設是一種邏輯性的命題或者推斷,由于社會經濟環境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這就意味著會計領域中存在于某一時期內無法驗證或者尚不能確定的事項,會計人員在面對這些事項時需要以正常情況下的客觀實際或者發展趨勢為依據,作出會計假設。會計假設同樣存在于在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中,包括貨幣時間價值、變動成本法以及成本習性分析等假設。然而,部分假設與企業中會計實踐活動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對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以本量利分析為例,若企業對單一產品的產銷,需要假設產量與銷售量之間存在平衡關系;若是企業進行多種產品的產銷時,則需要假設這些產品具有穩定的品種結構,換而言之,即是假設在企業的總銷售收入額中,多種產品的銷售收入所占的比重不便。本量利分析只有在這些基本假設的前提下才能夠順利開展。然而企業行政管理與業務招待等費用沒有準確的開支數額,因而企業每個會計月的固定成本額不是相等的,此外,人工效率、運輸方式以及進貨渠道等因素也會對單位變動成本發生改變。在進行理論研究時,我們能夠做出各種假設,但是這些假設脫離了企業管理的實際情況,對于管理會計方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導致理論與實際脫離。
2.管理會計方法中引入復雜的數學模型后,其可操作性將降低。由于學者在進行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是對于會計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研究人員在管理會計理論中設計了較多復雜的數學模型,為會計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困惑。從實用性的角度看,這些數學模型嚴重缺乏實踐基礎,甚至有故弄玄虛之嫌疑,極大地降低了管理會計方法的可操作性。例如,概率分析法往往在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中用于決策與預測分析,理論研究中能夠將各個事項的概率直接設定,但是在實際的經濟管理活動中,事項的概率難以準確界定。這些問題都會在實際中應用管理會計方法產生不利影響。假如在會計實踐中,會計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數學模型的了解,但是這種定量分析方法難以將信貸利率、市場供求、經濟環境以及國家頒布的方針政策等非計量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因此,決策或者預測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難以得到保障。
3.管理會計不能較好地滿足管理者的決策需求。部分管理會計方法若要應用在企業管理中需要付出較大代價,這些經濟性較低的方法難以在會計實踐活動中應用,還有部分方法與企業管理者的決策需求相關性較低,這都導致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積極性不強。就目前情況而言,管理會計教材多是將工業企業作為編寫范例,而在金融保險和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商品流通等企業以及其他非營利性機構與服務行業中,大多數管理會計方法難以較好地滿足管理者的決策需求。例如,理論上對于最優質量成本的確定,應當是單位質量的損失成本與檢驗成本、單位預防成本相等時存在。而在實際操作中,對于單位質量損失成本、檢驗成本以及單位預防成本的計算十分復雜,最優質量成本的確定知識在理論上存在可行性,但是缺乏實際操作性。就算是按照以上方法確定了最優質量成本,理論上能夠保證企業的質量成本最低,然而對于最佳合格率不能保證是100%,這是由于企業若要滿足質量上的高要求,則需要增加成本投入,這種做法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不具有經濟性。
二、管理會計理論前瞻
對于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方向的探討,應當從會計實踐出發,提高管理會計理論方法的實際操作性,尋找理論方面的原因,不斷進行改進,而不應尋找客觀原因或借口進行開脫。因此,在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中應當始終堅持以實踐需要為向導,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理論對于會計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
1.規范化研究。規范化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主要是保證管理會計方法在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其主要內容是規范化管理會計理論以及方法體系、管理會計與其他學科劃分以及管理會計教學內容。從哲學角度來看,實踐決定理論,因而管理會計規范化研究是把以往會計實踐中的成功經驗進行匯總,將之以系統化的理論形式表現。
2.提升管理會計方法的實際操作性。對于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應當改變以往過度重視學者而忽視會計工作者的參與,應當提高會計工作者在研究中的參與性。為提高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實際操作性,應當始終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創造機會是理論研究人員進入企業進行實踐驗證,在理論研究人員與會計工作人員的共同工作中,以實際調研結果結合理論研究成果,明確管理會計方法體系中經過實踐驗證、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加以推廣。
3.完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在不斷完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工作中,應當首先確定明確的管理會計目標,以此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的經營活動始終處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中。同時,還應該不斷完善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基本原則以及方法與智能等內容。除此之外,在進行完善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理論服務與實踐的原則,明確對“理論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的認識,切實發揮在實踐活動中管理會計理論方法的指導作用。
三、結語
【關鍵詞】管理會計 假設前提 原則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短短幾十年時間管理會計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較大的成就。但管理會計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畢竟不長,尚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尤其是管理會計假設前提與原則理論研究有待深入,有待于我們積極探索,建立相對成熟、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原則。
一、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
假設前提是基于事實的一種假想,它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管理會計理論與進行管理會計實踐的前提條件。下面我將從主體假設、時間假設、計量假設、其他假設等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作為開展會計工作的前提 ,對于會計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敝黧w假設是對管理會計對象運行空間的一種假設。管理會計的目標決定著管理會計主體,管理會計主體是為目標服務的,它要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它的一切規劃、預測等活動都要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管理會計的主體可以假設為整個企業與各個責任中心。
知識經濟帶來企業生產模式重大變革,企業經營模式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信息的順暢改變了企業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形成多個分散的生產點與生產小組。管理會計細化為戰略與戰術管理會計,企業總的戰略策劃由經營者進行,企業具體戰術策劃由各生產點與生產小組負責,會計主體形成多個主體層次。
(二)時間假設
時間假設是對管理會計對象運行方式的基本規定。受知識經濟因素影響,企業存在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略管理會計需要持續經營假設,將生產經營等活動進行無限期的延續,使管理會計方法能夠保持有效性與相對穩定性;戰術管理會計似乎使得持續經營假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企業各生產點與生產小組服務于企業時是企業的責任中心,當相應的任務完成后,其工作也就不存在了。這決定了管理會計的時間跨度具有靈活性特點,要從企業生產經營與管理實際進行合理分期,從而更好的為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
(三)計量假設
管理會計多樣化職能決定了它除了運用貨幣進行計量外,還應重視其他計量單位,比如質量計量單位、市場占有率等。在決策過程中要考慮到幣值的變量,認識到計量不變的假設是非正確的。所以我們要進行科學的計量假設,認識到貨幣的期間特性,在不同時期價值不盡相同,這樣才能進行更合理、更科學的決策。
(四)其他假設
與其他會計學不同,管理會計不具有統一性、強制性等特點,存在其他不同的假設。管理會計是為了服務于管理會計目標,所以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不同主體實行針對性較強的單一假設,也即依據不同主體,采用不同的方法與原則。
二、管理會計的原則
(一)信息質量原則
(1)相關性原則。相關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收集、處理等能夠滿足用戶需求,能夠有助于信息用戶進行決策;反之就不具有相關性。要使管理會計信息能夠有助于信息用戶管理與決策,需要信息具有及時性、適應性等。管理會計要及時將相關信息提供給用戶,便于經營者及時進行管理與決策;信息要滿足信息用戶需求,協調用戶開展企業活動。
(2)真實性原則。真實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能夠真實的反映現象與問題等。要客觀反映企業現狀,對未來的預測要有依據;要經得起核算,不同個體運用同一計量方法進行計量,保證得出的結果相同;管理會計信息不能包含個人因素,對所有信息用戶要客觀公平。
(3)連續性原則。管理會計對于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方法在一定時期內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為不同期間的信息比對提供可能,能夠區別出他們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相同與差異性等特征。當然連續性原則不是絕對的,它適用于一定時期,因為長期決策需要豐富多樣化的信息,這樣才能使決策更科學合理。
(二)信息獲取與處理原則
(1)效益原則?!惫芾頃嫴坏獮槠髽I提供如何提高內部生產效率的會計信息,而且要提供如何實現這些產品價值的會計信息?!毙畔⒂脩羰褂眯畔⒌淖罱K目的是為企業創造最優效益,所以管理會計信息要能夠為企業創造效益,而且創造的效益要遠遠大于信息產生的成本,否則管理會計取得的信息是沒有價值的。
(2)有利性原則。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對管理者的決策等活動產生重要影響,有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必須要依據有利原則進行信息處理。
(3)民主性原則。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圍繞目標管理,要適用于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全員參與,體現民主,做到“以人為本”,激發員工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員工的潛力。
1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思路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最主要、最直接的3個理論來源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受托責任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因此,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應主要考慮這3個理論的特點,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論框架。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精髓在于用戰略管理的觀點來看待政府的一切現實的和潛在的活動。對外將其他組織和社會公眾看成其提品和服務的對象,對內通過協調來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簡言之,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強調的是一種對外和對內的合作和協調關系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服務價值最大化的思想。
傳統的管理會計建立在傳統的管理思想基礎之上,將政府各個業務活動人為地割裂開,而且很少考慮政府外部的影響因素,導致傳統的政府管理會計缺乏整體、長期和協調的觀念,從而影響了管理會計工作的績效。而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建立在新公共管理、受托責任理論和戰略管理的基礎上,其理論框架的構建應該吸收這3個理論的合理內核,這一吸收過程應該體現在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所有方面。具體而言,在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下應體現以下一些觀念:
(1)新公共管理的觀念。早期的政府管理模式為傳統的行政式官僚管理模式,該模式存在關注內部、短視行為、官僚作風等不足,越來越不適應政府管理的需要。20世紀末,新公共管理運動推進了全球的政府管理改革,它強調結果導向和“3e”、重視學習工商管理技術和市場化。
(2)受托責任的觀念。由于公共資源支出規模擴大和政府管理職能的膨脹以及政府管理變革運動引發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促使受托責任理論從受托財務責任過渡到受托管理責任。在受托財務責任階段,委托方更為關注受托資產的安全性,關注公共資源的使用是否遵守立法程序。政府財務會計就是為了滿足此要求,提供真實、完整、準確的政府財務會計報告。而受托管理責任要求管理和應用公共資源的受托方充分履行自己的責任,各級委托方不僅要求公共資源得到妥善保管,符合各項法規,而且要求了解政府組織、項目和服務經濟、高效地實現在其批準時所制定的目標。政府管理會計的工作重點,轉向評價和改進公共資源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戰略管理的觀念。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對戰略的要求很低,審視的、前瞻性的計劃根本未被落實或以極其有限的方式加以落實。實際上,各種戰略都可以被看成是戰略性的。公務員是行政性的,是執行那些獨立制本文由收集整理定戰略并對其負責、提供戰略洞察力的政府官員的命令。行政沒有戰略意義,沒有優化資源去達到目的的概念,喪失了對外界熱點的關注而盲目地執行命令。傳統模式喪失了長期觀點,只關注具體的過程,通常忘記了政府更大的目標和整體目標。新公共管理的出現,以及政府比以往更關注長期戰略,能一定程度克服傳統模式的不足。戰略思維通過組織的外部環境對組織加以考察;它旨在描述清晰的目標和目的;它試圖脫離常規的管理任務,而以系統的方式審視組織變化前景的長期情況。戰略側重于一種根本性的觀點,即給組織以正確的定位,以面對未來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
2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整體構架
理論框架應具備完整性、邏輯性、明晰性和一致性等特點,各個組成部分應該緊密圍繞一條主線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主線進行闡述,以最終達到這一理論的目標并指導實踐。戰略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是指人們將從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各種理論及其理論基礎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機結合而成的用于指導會計實踐的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理論系統,是由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原則、方法、程序等構成的有機知識體系。它可以用來解釋、預測、指導和改進會計實務。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是政府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戰略管理的角度,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效益和效果為目標,為政府經濟與管理活動全過程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責任考核評價等提供會計信息服務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這一定義指出了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質,對這一定義的系統詮釋,需要搭建一個系統的理論構架并詳細闡述各個組成部分的含義。
筆者認為,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包括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對象、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與方法體系等幾個部分。該理論框架是由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出發所形成的一個具有邏輯性的框架,該框架始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終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是基本概念,包括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假設、信息質量特征、原則、對象等幾部分。
2.1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
目標是組織預期要求達到的目的或結果。政府管理會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而期望達到的境界或結果。政府管理會計目標是整個政府管理會計系統的邏輯起點,決定了管理會計技術的選擇,指引著政府管理會計系統的供需輸入、運作和輸出的方向,也是制定管理會計規范的重要依據和事后對政府管理會計工作進行評價的標準。故政府管理會計目標對政府管理會計系統極為重要。政府管理會計,必須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政府管理會計的定位可從提供和利用管理會計信息兩個方面考慮,這是確定管理會計目標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環境、技術和人員等因素。美國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政府管理會計應有助于政府履行公眾受托責任以及幫助使用者評價此受托責任;有助于使用者評價政府當年的運營成果;有助于使用者評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和到期履行還債義務的能力。
2.2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假設
與傳統會計假設相比,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假設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創新。
(1)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對會計管理活動中計量、控制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的界定。由于戰略管理會計是從政府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出發,尋求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務,因此,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必須從政府內部和外部環境入手。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主體具有靈活性,既可以是一級政府,也可以是各政府部門。有人認為,政府戰略管理會計要提供宏觀經濟情況和整個市場的信息,會計主體已經不復存在,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這些只是會計主體形式的改變,會計主體的內涵并未不復存在。
(2)計量單位假設。作為一種主要服務于政府決策的管理活動,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將一切有利于決策的信息納入會計核算和分析體系,其中包括不能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的信息,如公眾滿意度等。這些非財務性因素不能用財務數據來表達,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尤其在政府這種非營利導向的環境中,很多服務本身就難以衡量,但管理會計人員必須時刻關注這些非財務性因素。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運行的必要條件是建立政府范圍內的、具有及時性和共享性的信息系統,這一信息系統包含大型數據庫,并具備強大的數據分類與整理功能,從而使貨幣化信息和非貨幣化信息可以并存。
(3)會計分期假設。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實時評價,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服務提供的過程,并對細分的各項活動做出判斷。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生命力在于為決策制定提供實時信息,會計信息的呈報模式已從傳統的年報、季報和月報轉化為實時呈報,從這一角度說,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模式下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會計分期問題。
2.3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
傳統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存在一個悖論,即不能同時獲得可靠性和相關性,它們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產生這一悖論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會計的計量模式是一維的,對于同一會計事項,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之間只能取其一,而歷史成本強調可靠性,公允價值強調相關性。人們對公允價值的不信任致使會計信息嚴重不相關,財務報告正在加速喪失其作用。而以信息系統為支撐的政府戰略管理會計通過采用多維計量方式,將徹底消除這一悖論,可靠性和相關性將實現統一。這種多維計量方式將產生多維的會計信息,綜合地反映政府服務提供的情況。
2.4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原則
從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和假設可以推出其原則,用以指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運行機制的設定和實施。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表達了戰略管理會計工作及其產生的信息應達到什么樣的質量標準,才符合人們對它的要求,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重要性原則。這是指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對戰略管理決策將構成重要的影響。通常確定重要性的標準,抑或是能定量的數據(視金額大小),抑或是信息本身是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可理解性原則。這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對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能夠理解,能弄清其所要表達的含義,以便正確使用。
(3)及時性原則。信息是有時效的,為了有效、及時地把握機遇,戰略管理會計必須及時地提供和利用這些信息。因為政府的內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如何抓住機遇更好地提供服務是政府提高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4)適應性原則。這是指戰略管理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及所使用的有關確認、計量的方法要適應戰略管理對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的要求。
2.5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對象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對象不局限于資金運動,而是以由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組成的集合體為載體的價值增值活動,將管理對象由一維變為多維,從而拓展了會計管理的范圍,增加了用于決策的會計信息的信息含量。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能否順暢流動,將直接影響到政府管理目標能否實現。因此,對它們的流動過程進行實時管理和控制是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核心職能之一。
一、研究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意義
1.有助于指導管理會計實踐。在會計界有人認為管理會計還是一門不成熟的會計學科,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認為這與管理會計尚未形成前后一貫的理論有關。要想更好地開展管理會計工作,需要我們有準確系統的管理會計理論來加以指導。因此研究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對于指導管理會計實踐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2.有助于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的建設。翻開中外各種管理會計教材及專著,雖然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內容,但各自的體系還是有許多的差別,這與過去人們對管理會計的傳統認識有關,似乎就應該如此。其實,這也是由于缺乏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進行系統研究造成的,這樣長期下去,不利于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的建設。
3.有助于制定較為合理的管理會計原則,規范管理會計行為。管理會計原則是管理會計理論與管理會計實踐的橋梁,同時也是管理會計理論的重要延伸。只有通過深入研究管理會計理論結構,才有可能制定出前后一貫,自成一體的管理會計原則。如果對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缺乏研究,那么制定出來的管理會計原則必然是片面的,甚至是違背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的,其生命力及影響就會受到限制。
4.有助于對管理會計理論各要素作出科學界定。在人們對管理會計理論要素認識尚不明朗,對管理會計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認識不一致的情況下,系統地研究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從內涵到外延上對各管理會計理論要素加以界定,便于人們更準確地應用,同時也促進管理會計理論的發展。
二、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
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是指構成管理會計理論的必要因素。其內容有哪些,說法并不統一。第一種看法認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包括:1.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基礎,2.管理會計的本質,3.管理會計的目標,4.管理會計的對象,5.管理會計的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損益、現金流量等,6.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注:宋獻中《中國管理會計——透視與展望》,《會計研究》1995年第11期。)第二種看法認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包括:1.起點理論層次,具體指管理會計理論基礎、管理會計對象理論。2.基礎理論層次,具體指管理會計原則理論。3.管理會計核心理論層次,具體指管理會計原則理論。4.管理會計實務理論層次,具體指管理會計程序方法理論,管理會計具體實踐。(注:勞秦漢《論管理會計》,《財會審論壇》1995年第4期。)第三種看法認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包括:1.管理會計的目標。2.管理會計概念,具體指計量、傳送、信息、系統、規劃、反饋和成本性態。3、管理會計原則。4.管理會計技術。(注:陳今池編著《西方現代會計理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02—303頁。)
筆者認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要能體現以下基本思想:第一,要有時代特色。管理會計自產生到現在不過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但它的內容變化很大,今后還會不斷更新。因此,在理論上要有時代特色,而且能預示其變化,在一定時期內能容納下其發展。第二,要前后一貫,具有邏輯性。要避免傳統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不嚴密、前后一貫性差、邏輯性不強的毛病。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與方法,對各要素按照其內在邏輯進行排列組合,而不是任意湊合。第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管理會計是一項世界性的企業管理語言,因此其理論結構的要素應能夠包容得下各個時期中外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的要素有以下一些內容:1.管理會計的本質,即管理會計概念,2.管理會計對象,3.管理會計職能,4.管理會計目標,5.管理會計任務,6.管理會計環境,7.管理會計假設,8.管理會計原則,9.管理會計道德,10.管理會計哲學,11.管理會計文化,12.管理會計程序,13.管理會計方法,14.管理會計行為。
1—5項我稱之為基本的管理會計理論要素,它闡明管理會計是什么,干些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要完成哪些任務。
6—9項我稱之為規范的管理會計理論要素,它說明管理會計是在一定的環境下、一定的假設條件下、一定的規范約束下開展活動的,它是基本的管理會計理論要素的延伸與發展。
10—14項我稱之為行為的管理會計理論要素。管理會計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管理會計哲學的指導下進行的,而且脫離不了管理會計文化的影響。管理會計程序雖然多變,但每一項具體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基本程序的,管理會計方法是管理會計實踐的有力工具,管理會計行為是一切管理會計理論的充分體現。
構造管理會計理論結構要素的邏輯起點,我認為應當是管理會計的本質。上述列舉的三種觀點均不以管理會計的本質作為邏輯起點。因為只有管理會計的本質才是該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要素。只有從管理會計的本質出發,才能把其它管理會計理論結構要素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構造出一個具有邏輯性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只有科學地揭示管理會計的本質,才能真正將管理會計與其它管理活動區分開來。管理會計學之所以能成為一門科學,就在于它把揭示管理會計的本質作為自己研究的根本任務,管理會計理論結構中的其它要素難以起到這一統率作用。
只有科學地揭示管理會計的本質,才能知道管理會計的性能和發展方向,對管理會計本質認識的正確與否,必然會對管理會計其它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及整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構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利特爾頓教授在研究空間理論結構時,首先從會計的本質開始。(注:利特爾頓著《會計理論結構》,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這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研究管理會計理論結構,也應從管理會計的本質作為邏輯起點。
管理會計理論的核心,應當是管理會計目標,但管理會計目標是由管理會計本質決定的,而不是管理會計目標決定管理會計本質。這一點必須明確,在構建管理會計理論結構時應擺正這一關系。
管理會計本質是管理會計本身所固有的,決定管理會計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決定管理會計發展的那種基本規定性。我認為它至少有以下三層含義:它是一個以提供經營管理信息為主的會計信息系統,它是現代會計的新發展和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項最能動的會計管理活動。市場經濟越發展,管理會計越重要;科技水平越高,管理會計越成熟;經營管理越復雜,管理會計的內容越豐富。
三、管理會計理論結構要素的定性描述
1.管理會計本質(概念)。管理會計以現代經營管理學為理論基礎,廣泛利用會計部門提供的會計信息和其它部門提供的經濟信息,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產生出許多新的管理會計信息,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并直接參與經營管理。
2.管理會計對象。管理會計的對象是什么,眾說不一。我認為管理會計對象是向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提供經營管理所需的管理會計信息,協助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經營管理好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3.管理會計職能。管理會計職能是管理會計的內在功能,即它能發揮什么作用。管理會計職能隨著管理會計工作和理論的演進在不斷發展。我認為目前管理會計職能主要是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規劃經濟活動,控制經濟過程,分析經濟效益,考核經濟責任,反饋經濟信息,參與協調組織等。
4.管理會計目標。管理會計目標是管理會計運行系統的目的,以及所需達到的基本要求。它對整個管理會計系統的有效運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管理會計目標是管理會計本質的能動體現。管理會計目標既有總的目標,也有具體目標。目標要定得科學合理,要讓管理會計人員爭取能夠達到,要對企業經營管理確實能有所貢獻。
5.管理會計任務。管理會計任務是管理會計人員應完成的工作,應負的責任。管理會計任務是由管理會計職能和目標決定的,管理會計任務是否合理,對于管理會計目標的實現,對于管理會計職能的發揮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管理會計任務應結合企業實際,要具體明確,盡量量化,做到可以考核,以便激勵管理會計人員開展工作。
6.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是指對企業管理會計活動及其發展產生各種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客觀條件和狀況。主要是指管理會計的社會環境。它主要受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科技發展水平、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企業領導者及員工的素質、管理會計人員自身的素質、以及企業管理會計制度的完備情況的影響。
7.管理會計假設。管理會計假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管理會計工作的前提條件或制約條件,是對客觀情況合乎邏輯的推斷。管理會計假設主要有:管理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責任主體、相關范圍、貨幣時間價值、投資風險價值、會計信息的近似性、幣值可變化、計量多變性、方法靈活性、重置成本計價、未來可預計、機會成本、未來收益與成本的確認與配比等。
8.管理會計原則。管理會計原則是管理會計工作中應遵循的各項基本準則,是規范管理會計活動的指南。管理會計原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一般的管理會計原則和具體的管理會計原則。管理會計原則的制定受眾多因素的影響,要在對管理會計有全面認識的基礎上來描述其各項原則。
9.管理會計道德。管理會計道德是管理會計人員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它體現著管理會計人員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管理會計道德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它具有豐富的內容,是管理會計原則的必要補充,是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精神境界的重要營養。管理會計道德著重解決管理會計人員所面臨的各種利益沖突,協調好管理會計工作中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身心靈世界的關系,求得一個最佳的平衡。
10.管理會計哲學。管理會計哲學是從管理會計學自身發展過程中“生長”出來的,但它又是超越管理會計學而上升到更高理論層次的實踐哲學。管理會計包含著哲學,管理會計需要哲學。因為它使人們對管理會計的認識形成了更高的理論概括,進而為管理會計實踐提供更高的理論指導。
11.管理會計文化。管理會計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企業管理會計人員的長期培養和倡導,在長期的管理會計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現形態的總和。管理會計文化反過來影響管理會計工作及管理會計人員的行為。管理會計文化建設對管理會計活動將產生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12.管理會計程序。管理會計程序是指開展管理會計工作所采取的步驟??梢苑譃榭傮w的管理會計程序和具體的管理會計程序。總體的管理會計程序即管理會計循環,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循環相配合。具體的管理會計程序即管理會計工作的具體步驟,因工作內容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要結合企業具體實際加以確定。
關鍵詞:中國管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management,ManagementAccountinghasbeenpromoted,andappliedandadvancedinoverseas.ButChina’sManagementAccountingAdvancedEducation,asshowedbysomeresearches,hasfartrailedthedemandofthemanagement.Thearticle,fromtheanalysisofstatusquoabouttheManagementAccountingAdvancedEducationinchina,researchhowChina’sManagementAccountingAdvancedEducationreform,andputforwardsomesuggestion.
Keywords: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AdvancedEducationReform
管理會計在中國的運用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興起而展開的,其歷史并不長。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都知之甚少,企業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管理會計在中國并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以迅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將使得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然而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會計落后于時代要求,為適應當今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需要,管理會計教育的創新與變革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一、中國管理會計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國的約翰遜和卡普蘭兩位教授,他們在1987年合寫了一本轟動西方會計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了——管理會計的興衰》,對西方管理會計的知識體系提出了許多批評意見。這兩位美國教授在該書中認為:近年來的西方管理會計實踐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目前的管理會計體系是幾十年前研究成果的產物,甚至管理會計現在必須要從屬于財務報告,從而對管理人員所進行的規劃與控制的決策已不再具有相關性(孟焰1999)。這種與決策不相關性的現象在我國仍十分突出,調查顯示,我國管理會計教育主要側重于對管理會計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論傳授上,忽視對管理會計實務的分析,普遍缺少對本國管理會計經典實務的分析,與我國管理會計實際聯系較少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會計界對實踐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顯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歸納總結,到目前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統的研究與總結。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樣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報告,是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學內容陳舊
為了促進西方管理會計的發展,卡普蘭教授(1998)對西方高級管理會計內容進行了調整,在其《高級管理會計》(第三版)一書中,強調了作業成本法和作業管理的理論與實務方法的重要意義,并將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標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為戰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對傳統的以凈利潤或投資報酬率為主的經營業績衡量指標與方法進行了重大的變革,提出以經營業績平衡表來考核企業經營業績的四項綜合指標:財務經營業績指標、為顧客提供服務的業績指標、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業績指標、員工學習、產品創新與成長的業績指標;同時為了便于理解與操作,將該書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線性規劃模型、回歸分析模型等全部刪除,從而將數學方法的應用降至最低點,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長數學方法的卡普蘭教授在開展管理會計研究中的重大變化(孟焰1999)。實踐表明卡普蘭教授的改革是對的,在他與他同事的倡導下,西方管理會計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體現在對原有的管理會計知識體系進行了改造,而且還產生了管理會計的一些分支學科,如作業成本管理會計、適時制生產系統、制造資源計劃、質量成本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增值管理會計、社會責任管理會計、資本成本管理會計、國際管理會計等以及人理論、組織行為學、信息經濟學等相關科學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我們曾經的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管理會計教材中,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預測分析、短期市郊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標準成本和責任會計等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約77.82%)(張海濤張琳李安琪2003)。實際上根據歷史資料編制預算或計劃、標準成本控制、存貨的經濟批量模型、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的最優化決策等內容和方法都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了(黃曉波趙紅娥1999)。
(三)教學方式亟待改革
我國傳統會計教育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幫助學生掌握現有的會計規則以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上,故其狹窄的內容和僵化被動的形式遠遠落后于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這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是十分不利的。調查顯示,“講課+討論”是中國管理會計教學的主要方式,這是一種相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師生缺少互動,學生不僅不能主動發現和發掘問題,即使有問題,教師也未必知曉并做出回應。調查顯示,在管理會計教學中,大約四分之三的課堂時間系“教師講、學生聽”,7.2%的課堂時間用于公開討論課后作業中的習題與問題,有6.7%的課堂時間用于討論課后作業中的案例,約4%的課堂時間用于考試(周齊武等2005)。
二、管理會計高等教育之變革
在工業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是一個相對穩態結構,產品生產表現為大批量、標準化,市場需求變化周期較長、個性化特征較少,競爭主要體現在市場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業經濟時代,生產方式經濟的主要特點表現為:以資本和勞動力為核心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契約化、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大型化和組織結構垂直化。與此相適應,傳統管理會計把目光聚集在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動作上,注重通過控制產品生產成本來完成管理會計的目標,并以產品成本作為定價的基本依據,較少關注風險管理,以制訂標準成本和預算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利用經濟批量原理進行采購決策(黃曉波趙紅娥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識,產品的非標準化,生產規模的小型化等為基本特點。因此,企業管理會計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市場變化研究,具體包括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更新、培養目標更新和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論更新
管理會計視野的拓展和管理會計人員角色的轉變,對管理會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管理會計主要研究企業內部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業績評價,旨在提高企業內部效率,其立足點在企業內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管理科學的創新,管理會計有必要拓展其視野,關注和研究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機遇和威脅,為管理決策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信息。相應地,管理會計人員的角色也發生了深刻的轉變?,F行管理會計理論一般地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市場的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在這個市場中人們取得信息是沒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費用,不存在市場障礙,市場價格由低要求決定等。上述假設與客觀實際已經是越來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會計中的許多市場預測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設的基礎之上的。而技術不變假設和邊際收益遞減假設等更是支持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基本假設,而基于此假設的管理會計在提供決策依據時,就難免出現決策的失誤。
(二)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更新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狀況報告第1號——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提出,會計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學生具備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所必備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能終生學習,并主動適應職業要求的變化,具體內容為:①技能。包括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智力判斷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②知識。包括一般性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會計專業知識。③專業認同。指會計專業畢業生應該認同會計專業,樂于掌握作為會計專業人員所必備的學識、技能和建立相應的價值觀念,熟悉會計職業道德準則,能進行價值判斷,隨時準備探討與會計人員專業誠實性、客觀性、適應性及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問題??梢?,管理會計教育必須正視管理會計人員的這種角色轉變,改進教學以使學生適應環境的變化。管理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想勝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外,還必須學習和發展商業管理、戰略分析、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三)管理會計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體現在正視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將管理會計教育的重心轉向學生能力的培養,其課程開發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慮多元化知識和現有課程的融合、彼此間的接觸、作用和相互滲透以及對現有課程的補充、拓展、加深等。我國不少高校的本科會計專業,專業課時幾乎占總課時的1/4,在??茖哟紊?,這個比重更高。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會計專業學生缺乏的是企業經營管理、中文寫作、財務管理、電子計算機、外語、生產管理等知識,會計核算知識并不缺乏。因此,管理會計的課程體系在囊括會計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應涵蓋相關專業知識,如稅收、金融、管理學、法律、工程技術等。
孟教授(1999)根據自身的體驗認為,總的來看,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發展前景是令人振奮的,新的研究領域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管理會計在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但就管理會計教學本身而言,絕大多數管理會計老師(89.7%)采用中文教科書為教材,有4位(約占10%)采用英文教科書,有3.6%的教學資料選自英文學術期刊,2.08%選自英文實務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選用的中文教科書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會計實務或制度,否則它們對于西方管理會計創新的全面介紹仍然有限。當然,本文的觀點并非主張中文的管理會計教科書必須涵蓋所有西方管理會計技術或制度。
三、關于我國管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設想
于1996年結束的美國管理會計協會(IMA)的調查表明美國的企業高層經理對管理會計師期望的變化(J布洛切愛德華,H陳康,W林托馬斯2002):經理們希望管理會計師不僅要關注短期財務成果的管理報告,而且能夠整理并解釋有助于企業成功的信息,包括為企業高層決策者制定和實施成功的競爭優勢戰略提供關鍵因素的信息。為了推動管理會計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項四步行動計劃,以促使教育界對會計課程進行修訂,使主修管理會計的學生畢業后能滿足企業對他們提出的技能和素質上的要求。具體措施包括:(1)舉辦企業界與教育界的交流會,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發起的會計教育改革小組定期會晤,以敦促會計改革項目的開發以及實施;(3)由IMA負責的“管理會計的實證分析”;(4)促進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當然,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由于我國沒有一個將學術界與實務界都包括在內的管理會計職業組織,學術界與實務界溝通的機會不是很多,這就為開展管理會計的典型案例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這表現在,學術界特別是大學的研究人員很難有機會深入到企業中開展調查研究,因而對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的情況缺乏了解;而實務界對學術界發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論性太強,與企業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中的實際問題。所以中國管理管理會計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辦法,也不能等中國建立起管理會計師協會和開設管理會計師資格考試再動手,有據于此,本文根據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幾點改革設想:
(一)、管理會計內容的調整與拓展
新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要求我們轉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視角。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產品的價值將更多地取決于產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識,這些信息有技術上的、也有市場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以及對市場的掌握在企業增值中占較大的部分,生產制造則占增值中相對較少的部分。產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業為確保長期競爭優勢,不得不在信息、知識發展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產品的生產制造成本相對其開發和市場調研支出顯得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成本管理的重心應當逐漸從生產制造成本轉移到產品研制開發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轉移到成本計劃。
(二)、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發展與改進
進入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學術界大力倡導實證研究方法。早期的實證會計主要是對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的關系問題研究,后來又轉向研究會計選擇的動機及考慮的因素,到70年代末實證會計研究興盛起來,80年代即已成為會計研究的主流學派。目前我國會計界對實證會計方法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這里既存在人們的認識問題,也受客觀事物規律性暴露得不夠充分的影響。積極響應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的配合下,發起了“中國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經驗總結與研究”的活動。開展“中國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經驗總結與研究”的活動,將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開拓性嘗試。
參考文獻:
1、周齊武,杜榮瑞,王斌,肖澤忠.中國管理會計教育現狀分析[J].會計研究2005,7
2、黃曉波,趙紅娥.經濟形態變革與管理會計創新[J].會計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J].會計研究1999,10
4、張琳,周建偉,李安琪.管理會計應用環境與中國管理會計教育[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張海濤,張琳,李安琪.關于我國管理會計教材質量的調查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論來源主要有3個,即新公共管理理論、受托責任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因此,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應主要考慮基于對這3個理論的分析,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論框架。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本質在于用戰略管理的眼光來看待政府的一切現實的和潛在的活動。對外將其他組織和社會公眾看成其提品和服務的對象,對內通過協調來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傳統的管理會計建立在傳統的管理思想基礎之上,將政府各個業務活動人為地割裂開,而且很少考慮政府外部的影響因素,導致傳統的政府管理會計缺乏整體、長期和協調的觀念,從而影響了管理會計工作的績效。而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建立在新公共管理、受托責任理論和戰略管理的基礎上,其理論框架的構建應該吸收這3個理論的合理內核,這一吸收過程應該體現在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所有方面。具體而言,在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下應體現以下一些觀念:
(1) 新公共管理的觀念。早期的政府管理模式力傳統的行政式官僚管理模式,該模式存在關注內部、短視行為、官僚作風等不足,越來越不適應政府管理的需要。20世紀末,新公共管理運動推進了全球的政府管理改革,它強調結果導向和“3E”、重視學習工商管理技術和市場化。
(2) 受托責任的觀念。由于公共資源支出規模擴大和政府管理職能的膨脹以及政府管理變革運動引發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促使受托責任理論從受托財務責任過渡到受托管理責任。在受托財務責任階段,委托方更為關注受托資產的安全性,關注公共資源的使用是否遵守立法程序。政府財務會計就是為了滿足此要求,提供真實、完整、準確的政府財務會計報告。而受托管理責任要求管理和應用公共資源的受托方充分履行自己的責任,各級委托方不僅要求公共資源得到妥善保管,符合各項法規,而且要求了解政府組織、項目和服務經濟、高效地實現在其批準時所制定的目標。政府管理會計的工作重點,轉向評價和改進公共資源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 戰略管理的觀念。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對戰略的要求很低,審視的、前瞻性的計劃根本未被落實或以極其有限的方式加以落實。實際上,各種戰略都可以被看成是戰略性的。公務員是行政性的,是執行那些獨立制定戰略并對其負責、提供戰略洞察力的政府官員的命令。行政沒有戰略意義,沒有優化資源去達到目的的概念,喪失了對外界熱點的關注而盲目地執行命令。傳統模式喪失了長期觀點,只關注具體的過程,通常忘記了政府更大的目標和整體目標。新公共管理的出現,以及政府比以往更關注長期戰略,能一定程度克服傳統模式的不足。戰略思維通過組織的外部環境對組織加以考察;它旨在描述清晰的目標和目的;它試圖脫離常規的管理任務,而以系統的方式審視組織變化前景的長期情況。戰略側重于一種根本性的觀點,即給組織以正確的定位,以面對未來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
二、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整體構架
理論框架應具備完整性、邏輯性、明晰性和一致性等特點,各個組成部分應該緊密圍繞一條主線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主線進行闡述,以最終達到這一理論的目標并指導實踐。戰略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是指人們將從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各種理論及其理論基礎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機結合而成的用于指導會計實踐的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理論系統,是由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原則、方法、程序等構成的有機知識體系。它可以用來解釋、預測、指導和改進會計實務。
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是政府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從戰略管理的角度,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效益和效果為目標,為政府經濟與管理活動全過程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責任考核評價等提供會計信息服務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這一定義指出了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質,對這一定義的系統詮釋,需要搭建一個系統的理論構架并詳細闡述各個組成部分的含義。
筆者認為,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包括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對象等幾個部分。該理論框架是由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出發所形成的一個具有邏輯性的框架,該框架始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終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是基本概念,包括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假設、信息質量特征、原則、對象等幾部分。
1、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
目標是組織預期要求達到的目的或結果。政府管理會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而期望達到的境界或結果。政府管理會計目標是整個政府管理會計系統的邏輯起點,決定了管理會計技術的選擇,指引著政府管理會計系統的供需輸入、運作和輸出的方向,也是制定管理會計規范的重要依據和事后對政府管理會計工作進行評價的標準。故政府管理會計目標對政府管理會計系統極為重要。政府管理會計,必須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政府管理會計的定位可從提供和利用管理會計信息兩個方面考慮,這是確定管理會計目標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環境、技術和人員等因素。
2、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假設
與傳統會計假設相比,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假設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創新。
(1)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對會計管理活動中計量、控制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的界定。由于戰略管理會計是從政府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出發,尋求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務,因此,政府戰略管理會計必須從政府內部和外部環境入手。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主體具有靈活性,既可以是一級政府,也可以是各政府部門。有人認力,政府戰略管理會計要提供宏觀經濟情況和整個市場的信息,會計主體已經不復存在,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這些只是會計主體形式的改變,會計主體的內涵并未不復存在。
(2) 會計分期假設。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實時評價,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服務提供的過程,并對細分的各項活動做出判斷。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生命力在于為決策制定提供實時信息,會計信息的呈報模式已從傳統的年報、季報和月報轉化為實時呈報,從這一角度說,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模式下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會計分期問題。
3、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原則
從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和假設可以推出其原則,用以指導政府戰略管理會計運行機制的設定和實施。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基本原則表達了戰略管理會計工作及其產生的信息應達到什么樣的質量標準,才符合人們對它的要求,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重要性原則。這是指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對戰略管理決策將構成重要的影響。通常確定重要性的標準,抑或是能定量的數據(視金額大小),抑或是信息本身是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 可理解性原則。這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對政府戰略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能夠理解,能弄清其所要表達的含義,以便正確使用。
(3) 及時性原則。信息是有時效的,為了有效、及時地把握機遇,戰略管理會計必須及時地提供和利用這些信息。因力政府的內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如何抓住機遇更好地提供服務是政府提高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4、政府戰略管理會計的對象
管理會計的理論框架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管理會計的目標、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其中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又包括技術方法體系和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研究方法體系。(見圖1)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
正確界定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研究一門_學科的基石,管理會計也不例外,如果不正確解決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那么整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就會如同散沙。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會計學科本質的高度總結,規定了管理會計的性質、內容及范圍。
學術界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現金流動論,該觀點認為在預測、控制、預算等管理會計的各個環節都貫穿著現金流動,并且通過現金的動態流動,可以及時、全面、系統地反應企業經營的主要過程,具有很大的敏感性。筆者并不贊同這個觀點,管理會計的本質并不是現金流動,因此現金流動只是管理會計學科的表象。第二,經濟活動及其信息論,持有這個觀點的學者將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研究對象等同起來,認為能控制和反應的經濟活動及其信息是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筆者認為這個定義太過寬泛,缺乏可操作性。第三,價值差量論,管理會計中的“差量”,既包括價值差量,又有勞動差量和食物差量,前者是綜合,后者是基礎。對于這種觀點,筆者認為管理會計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價值差量,研究對象顯然并不能等同于研究方法。
本文認為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是成本——效益。理由如下:首先,傳統管理會計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內容:成本計算會計、決策會計、控制與評價會計,這三塊內容是以成本——效益為基礎形成的融為一體的知識體系。其次,以成本——效益為研究對象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加強與改善。
(二)管理會計的目標
管理會計的目標是管理會計期望實現的結果,不同目標的確定,是依據所要研究的問題所定的。筆者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企業目標、管理會計對象、管理會計信息等多重因素認為管理會計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是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以此使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是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以便為企業內部提供管理和決策所必需的信息。
第一,關于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的論述。對經濟效益的強烈追求是會計的基本目標,雖然管理會計是會計的一部分,但是把會計的基本目標定為管理會計的目標則顯得太過寬泛,因此筆者提出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是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以此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理由是成本管理、決策成本、控制成本信息的提供是管理會計工作的重點,而且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從性質上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和會計的目標很接近,然而從內容上卻又有所區別。管理會計目標的確定使得管理會計從根本上區別于其他會計分支體系。
第二,關于管理會計具體目標的論述。國內關于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大致有兩類觀點:第一種觀點將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和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結合起來,認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等具有不同的管理會計具體目標,第二種觀點將管理會計的基本目標與管理會計的職能相結合,提出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包括預測目標、控制目標等。本文比較贊同美國管理會計公告中關于管理會計具體目標的描述。1986年,美國的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發表了《管理會計公告——管理會計的目標》,在這個文件中提出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有兩個:一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二是參與企業管理。
(三)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
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狹義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是指一個有機整體,它是由管理會計各技術方法相互聯系形成的,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建立在成本性態分類基礎上的比較傳統的管理會計方法,如標準成本控制、本一量一利分析法等;二是與新領域息息相關的管理會計方法,如平衡計分卡等。
本文更傾向于廣義的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它不僅包括狹義的技術方法體系,還包括研究方法體系??v觀管理會計9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實務還是理論管理會計均出現了許多問題,究其原因是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有待探討。實用主義的S潮自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學者之間蔓延,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也轉向了實證研究,規范研究自此得不到重視,這便造成成功的案例無法被發掘推廣。與之相反,中國學者重視管理會計的規范研究,而對實證研究則不熱衷,這便造成了中國的管理會計研究的實踐性偏差。
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體系呈現以下幾個點:一是模型模擬方法在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中得到普遍應用。管理會計的模型模擬研究方法是運用數學方法對管理會計進行加工、改造,并進行精確計量,找出不同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為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將現實的情況抽象化、單純化,有助于對管理會計的本質的認識,它的缺點是模型模擬方法常常會由于研究的需要人為的設定一些假設,這些假設在大部分情況下會和實際情況有出入,另外模型逐漸變得復雜,難以為使用者所掌握。二是以人為中心的行為科學研究方法應用于管理會計的研究中。該方法有別于模型模擬方法,它將研究的方法由數學模型的定量分析法推進到個人、群體乃至組織的行為因素。它將行為科學的“社會人”假設替代了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將人看做是積極的、主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社會人’并且它以滿意為準則,替代了經濟學上的最優化準則,使決策模型得到改進,實踐性得到提高。
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一)回首中國管理會計發展歷程
管理會計包括執行會計和決策會計,其中責任會計又是執行會計的組成部分。我國早在建國初期就己經有了責任會計的思想。此時在實踐上,計劃經濟時代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我國在企業中廣泛推行“班組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這便是責任會計思想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60年代的大冶鋼廠的“五好”小指標競賽便顯現出“平衡計分卡”這種先進理念的精華。與美國的“標桿制度”很接近的“比、學、趕、幫、超”思想應用在成本管理的過程中。在理論上,1951年汪慕恒先生的《固定支出與變動支出》明白介紹了成本與利潤的關系,可惜當時沒有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黨的后,關于西方管理會計的譯作開始在我國大量出現,這為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生根發芽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這時一些工廠、企業開始著手研究管理會計的理論并嘗試吸收管理會計的理論將之運用于實踐。在這期間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廠內經濟合同制、責任價格控制法。比較成功的做法有:吉林的場內銀行、邯鄲鋼鐵集團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等。上述的實踐是理論的延伸,是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踐,又在實踐中使理論得到了升華,使得我國管理會計的內容大大豐富。
近年來,有調查顯示,我國采用本——量——利模型的企業占55.4%,使用敏感性分析模型的為13.2%,其余31.4%不采取任何模型,這是在短期經營決策時管理會計的運用情況,與之相對應的長期經營決策的模型則比較多,主要有內含報酬率法、凈現值法等。
(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措施
1. 建立專門的管理會計的管理機構
管理會計在西方有很大發展,在我國卻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我國沒有專門的管理會計機構。這一機構主要做兩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指導性的管理會計規范,頒布并且監督其實施。管理會計不像財務會計既要服務于企業的內部更重要的也要服務于企業的外部,管理會計主要用于企業的內部,因此它所受到的法律規范不必像財務會計那樣嚴苛,同一的管理會計制度也顯得沒有那么必要。第二,設置專門的管理會計師考試,為管理會計的推廣和發展儲備專業性人才。
2. 創新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發現中國管理會計理論的實踐起步較早,但是大規模的理論研究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們國內研究的側重點則是對國外管理會計理論的翻譯介紹,沒有結合中國的實踐、歷史、社會文化環境進行系統的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因此本文建議創新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盡快形成中國自己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比較可行的做法是:規范——經驗——規范。事實上我們有大量的從西方引進的管理會計理論,這是規范研究的一部分,將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并行,并讓它們相互促進,讓實證研究檢查規范分析的有效性,讓規范分析更加深入的解釋和升華實證研究。規范^~經驗——規范模式中規范研究具有抽象性、發散性、創造性的特征,經驗研究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的特征,將兩者結合既彌補中國規范研究實踐性差的缺陷,也彌補西方不重規范研究的不足;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又對管理會計的長足發展大有裨益。
3.采用戰略性的思維進行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