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社會和社會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經濟社會學;理論視角;分析研究
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來源于社會網絡分析,學術的傳承涵蓋了不同的知識領域,新經濟社會學通過經濟的方法來對社會進行研究,而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人。社會人是在經濟問題逐漸復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在社會生活中擔任重要的角色,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有利依據,避免了人們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經濟社會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新經濟社會學主要通過網絡理論研究及組織理論研究來研究社會發展趨向,在連接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上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新經濟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經濟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中期,但是社會經濟學以一門學科的形式出現是在20世紀初,通過學者們的研究與討論而形成。西方的新經濟社會學不能夠把離散的經驗研究成果有效地結合起來,只是一味地注重經驗研究。伴隨著西方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活動的復雜性逐漸表現出來,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反思新古典經濟學的主流地位,主要從研究社會方面對經濟學進行擴展。經濟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理論以及方法來探索經濟行為和經濟體系的一門邊緣學科,是一個新生的學術流派,許多特性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是一門研究社會經濟問題的社會學。新經濟社會學伴隨格林蘭諾維特發表的標志性論文“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同時誕生,主要是指用組織理論、網絡理論以及文化理論來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社會學取向。新經濟社會學得以迅速地發展,與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發展以及學科之間的融合趨勢是分不開的,新經濟社會學的逐漸興盛是結合了社會學與經濟學等多門研究成果。當今社會,教育、婚姻、犯罪等領域逐漸受到人們關注,許多領域的研究導致研究者忽視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分歧,新社會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核心的主題上,關于經濟生活中的其他領域還沒有受到人們高度重視。這種現象表明,我們還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經濟社會學的發展要不斷吸收與借鑒政治、文化等學科的思想,為了主題研究獲取全新的發展動力。盡管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學術興趣與研究視角,所持觀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對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勢必會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新經濟社會學所研究的領域
1.網絡領域研究。新經濟社會學中的網絡理論認為,經濟行為是嵌入到社會網絡中的。網絡理論分析認為,個人的行為與決策是與社會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須用嵌入來說明社會現實與個人行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并且針對行動者的真實行為背景進行解釋。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懷特在新經濟社會學中最早運用網絡方法,通過網絡方法的運用對市場進行研究,了解信任在經濟中的作用,以及經濟制度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新制度經濟學緊急運用效用理論來對制度的形成進行分析,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社會結構才是理解現存制度的關鍵。格拉諾維特研究了信息網絡在人們尋找工作時的有效應用,并在最新的研究中明確指出,即使大多經濟互動都發生在網絡中,但經濟制度的推動力是不同的,經濟制度的形成由網絡促進,經濟制度只要成型,就會存在于單一的制度模式中。2.市場研究。新經濟社會學對市場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對新古典經濟學市場理論的批評,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是商品及勞動的交換,各種各樣的社會結構都是未來獲得高效的產出而形成的,市場才是真正的資源配置方式。網絡學派認為,市場的結構是為了效率而構建的,市場上的各種社會關系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改進市場效益。近幾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關于市場研究的經濟社會學著作,包含了金融市場、勞動市場等多個領域。新經濟社會學對金融市場的研究表明,社會網絡也滲透在市場中,并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表現在對證券交易所產生的影響。新古典經濟學忽略了社會網絡在市場中的作用,所以,對經濟市場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問題的洞察力比較欠缺,對勞動市場的研究分析過程中,參與研究者估價了分層理論,挖掘出位于表面之后的機制,并且對百姓收入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3.文化領域研究。在20世紀中期,就有一批文化人對經濟生活進行了研究,最終文化研究能夠成為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主題還要歸功于扎利澤等人把研究方法代入到經濟社會學的領域。扎利澤等人反對經濟社會學把所有都歸于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網絡,反對只用文化術語來解釋社會經濟現象,隨著對價值觀的關注,在其中融入了定性的歷史資料,所以給新經濟社會學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許多學者認為,文化因素存在于經濟行為當中,在市場研究中如果不考慮到文化,這樣的研究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在新經濟社會學中運用文化來解釋社會經濟現象,未來的發展還不夠清楚。但是,新經濟社會學研究過程中引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并且對經濟人類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借鑒,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新經濟社會學在國外的學術界中掀起浪潮,但是在我國,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界對新經濟社會學還很模糊。我國處于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新經濟社會學的觀點對分析變革時期的經濟現象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新經濟社會學對社會研究領域有了重新的界定,在構建理論時持有獨特的方法,對我國社會學研究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4.組織理論研究。組織是新經濟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經濟社會學對組織的關注主要體現在盈利方面,新組織社會學越來越著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組織理論一直關注經濟組織,在工業社會學領域衰落期間,美國的組織理論吸收了工業社會學的許多觀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組織的理論都是對可用資源依賴理論、交易理論。格蘭諾維特提出了關于經濟組織的社會學問題:經濟組織與個體之間都受到社會關系網的限制,企業之間的聯系與交流不能夠通過規范的經濟交易來達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關系網來完成的,企業內部的制度也會被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所取代。社會學所關注的重點是企業間合作所運用的非正式關系,長期的合作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同樣會促進各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易行為的產生。在企業內部,員工的晉升、部門間的協作甚至企業中沖突的協調都會運用到非正式的社會關系。
三、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視角
1.市場過渡理論研究。關于市場過渡理論,存在著兩個基本的假定,首先是以中央集權化科層指令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協作體系,其次是以供需關系來主宰價格定位、貨幣與所有權為特征的市場協調體系。維克多尼針對中國的經濟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可以把社會市場經濟改革制度看成是一個過渡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濟體制逐漸向市場經濟轉變,過渡的重要后果是領導的權力逐漸被削弱,在集權化科層的協助下,領導的角色舉足輕重,為交易的降低成本造成捷徑,由于權力向買賣雙方轉變,所以,人力資本隨著過渡的實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在我國,這種過渡進程不會是單向的,盡管這樣,仍然會出現局部改革的現象。在過渡時期的中間階段,指令協作與市場協調相互共存,領導的權力依然存在一定的作用。市場過渡理論的研究表明,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起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關于交易模式、所有權等與市場經濟不符合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過渡性表現。2.地方性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地方性市場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經濟體制的變化、政治意識與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社會文化的地方性根源等幾個方面的差異造成了社會主義改革的現實狀況,地方性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市場及地方調節的因素對其進行了揭示,地方協調的角色至關重要,地方內部社會資源的管理不遵循理性的相關規則。為了達到目的,社會上的子系統會做出一定的讓步,地方性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經濟市場競爭的原則。在我國,不會走西方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道路,而發展模式的變化會隨著地方性力量的強弱而不斷改變。地方性協調的構建基礎是當地的關系網,主要表現在家族親屬之間,指令的側重點會以地方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取向,對于關系網的存在,將伴隨著機會結構而不平等地分布。
四、結語
新經濟社會學者把市場當作社會結構,對于市場構建的基本機制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人認為是網絡機制,有人認為是制度機制,新社會經濟學的誕生使經濟學與社會學在微觀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社會網路正確地引進到經濟社會現象的分析中,有效地對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進行補充,為社會關系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可能性。新經濟社會學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推動了社會學與經濟學在當代經濟社會中的融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萌.新經濟社會學的價格理論論析[J].才智,2015,(24).
[2]孫濤,胡慧河.“經濟社會學”抑或“社會經濟學”?———芻議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對視與溝通[J].理論學刊,2015,(9).
[3]劉米娜,丘海雄.市場是什么?———新經濟社會學視野下的市場研究:派別理論比較研究及啟示[J].河南社會科學,2013,(2).
一、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偏好
首先,在社會經濟發達地區供給主體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偏好。從效用角度看,社會經濟發達地區在進入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較高層次以后,所需要消費的國有林區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固有已經存在的國有林區公共產品的生產、消費方式已經可以大大增加社會福利。相對于落后的經濟社會地區而言。其實施國有林區公共產品發展體系效用較高而成本較低。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的公眾越來越多地強調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生態良好功能、社會保障功能、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功能作為衡量效用水平的標準,消費可持續性產品的偏好逐步增大??梢哉f,到了這個階段。國有林區公共產品的精神層次和可持續發展層次作為一種社會需求已經顯化。從成本角度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效用,成本固然要有所增加,但由于社會經濟發達地區積累并具有了技術、法制、投資等優勢資源。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的成本不僅大大低于落后地區的水平,而且還可以使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差額為正值,上述兩個方面上的低成本促使社會經濟發達地區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精神性和發展性形成偏好,促使其將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目標偏好重點定位在可持續發展觀基礎上的生態型、精神性和全面發展性。
其次,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地區供給主體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偏好上看。由于經濟社會相對發展落后地區社會生產力水平仍處于較低的層次,其判斷和關注的福利主要標準仍在物質需求方面,而不能以追求可持續性為主,歷史給他們的選擇范圍很有限,生存問題是林區的“近憂”,而生態型、精神性和全面發展性作為“遠慮”只是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因此。如果以經濟社會發達地區作基準。發展落后的地區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需求偏好常常面臨低效用的局面,從落后地區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成本而言。由于技術、制度、觀念、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弱化。例如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的不順、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資金投入的弱化、林區居民對于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保護和發展觀念的落后等。這些對落后的林區來說都是難以承擔的成本。因此,在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定位和戰略選擇中,落后的林區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可能是忽略或者弱化,既使提供,也將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目標偏好更多定位在生存性、物質性和片面發展性,而其更多的是關注林區的經濟增長,甚至以消耗最大的生態公共產品――森林資源為代價。
二、一個博弈分析框架: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偏好到供給和非供給
結合上述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和對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需求偏好,這里??梢越梃b博弈論思想用一個博弈模型來說明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在不同林業地區的現實狀況。為此。把整個林區分成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和經濟社會落后地區兩個區域類型,它們又都有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和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兩種選擇,這樣就可以產生四種不同的結果:(1)兩類地區都選擇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不供給的發展戰略,則兩類地區在這方面的凈收益均為零。同時也沒有這方面的成本。(2)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單獨實行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發展戰略,假設其成本為3個單位,獲得的總收益為7個單位,由于國有林區公共產品具有正的外部性,發達地區不能占有國有林區公共產品的全部收益,假設其中發達地區得到4個單位總收益。而其最終得到凈收益為1個單位。剩余的3個單位作為正外部效應擴散給了落后地區,而落后地區由于其沒有供給成本,這也是其凈收益。(3)經濟社會落后地區單獨實行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發展戰略。由于其供給成本高,假設其成本為6個單位,獲得的總收益為7個單位,其中假設落后地區也獲得收益4個單位。凈收益為-2。其余的3個單位擴散給發達地區并作為其凈收益。(4)經濟社會發達地區與經濟社會落后地區同時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戰略,結合(2)和(3)的分析,發達地區獲得的總收益是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戰略獲得的總收益和落后地區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戰略擴散轉移過來的3個單位收益,共計7個單位。凈收益為4個單位。同樣,落后地區獲得的總收益是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戰略獲得的總收益和發達地區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戰略擴散轉移過來的3個單位收益,共計7個單位,凈收益為1個單位。我們把這些數據構造成一個博弈式矩陣模型表述如下:
在上表中,數字每欄中前者為林區經濟社會發達地區的凈收益,后者為林區經濟社會落后地區的凈收益。我們看到。不論經濟社會發達地區采用什么樣的戰略。經濟社會落后地區的選擇只能是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發展策略,因為其凈收益的比較都是3>1和0>-2,其境況總比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更好:而在經濟社會落后地區的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策略條件下,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只能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策略,因為其凈收益4>3,選擇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策略則會使境遇變得更好。所以在沒有其它約束的情況下,只有(1,3)點才是一
個均衡點,即經濟社會發達地區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戰略,而經濟社會落后地區采取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發展戰略。這就從博弈論的角度說明。由于不同地區成本收益關系及發展水平的不同,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的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確會有不同的偏好和供給策略選擇定位。
三、色譜模式: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策略
如前所述,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并不排斥局部的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發展,在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問題上,不必有絕對統一的標準,它可以是一個動態的組合。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類型地域與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模式上,可以有國有林區公共產品非供給發展及供給發展兩種,它們之間的不同是很明顯的,并在其中形成一個色譜模式的過渡性供給模式。本文把基于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供給主體偏好,通過不同層次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的組合而實現的總體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稱為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發展的色譜模式策略。即在國有林區公共產品供給
上對于某一特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供給發展類型定位,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劣化供給型發展、劣化減緩供給型發展、持續供給型發展、強化供給型發展和可擴展供給型發展五個層次的發展模式。見下圖。
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問題是我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所面對的重要問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主旋律的把握,是新聞傳媒與社會經濟之間相互促進的必經之路。[1]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要素,經濟的和諧發展是發展國家經濟效益的保障性因素。市場經濟的活躍度是社會發展情況的主要衡量指標。市場經濟的分配不均是公民之間利益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與人有關的因素成為了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從科學發展觀的有關內容來看,全面協調可持續成為了我國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建設和完善,是促進經濟環境、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發展的重要措施??茖W發展觀的全面性和協調性要求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要對各個方面的發展進行協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可以被看作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合理性的主要表現。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國家未來的發展需求。[2]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新聞媒體需要對現代社會的真實情況進行反映。信息宣傳和傳播任務是新聞傳媒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承擔的主要任務,對和諧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從新聞傳媒的發展情況來看,維護公平正義、堅守社會道德,是新聞宣傳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二、和諧社會經濟發展與新聞宣傳的共生關系
(一)和諧社會經濟發展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支撐作用
新聞傳媒是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重要連接紐帶。新聞傳媒的宣傳導向作用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新聞傳媒需要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要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進行播報。[3]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環境下,新聞媒體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互聯網行業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載體。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可以為新聞傳媒的資金因素和資源要素提供一定的保障。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可以為新聞傳播工作提供更為廣闊的信息發展渠道。因而,和諧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和社會大環境方面。
(二)社會經濟對新聞宣傳工作發展的制約作用和引導作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是傳媒業的整體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與新聞傳媒業的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一種正相關性的關系。[4]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生產力水平是新聞傳媒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的主要影響因素。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可以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基本條件。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分工的細化和生產部門之間聯系的強化,讓人們開始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信息進行關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讓信息加工條件和信息采集條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為了使產品的生產成本、交換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廠開始向道路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集中,這就為工業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我國新聞傳媒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受眾市場、資本市場、廣告市場和新聞來源市場在相關報紙媒體的新聞宣傳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5]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市民階層是在社會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個社會階層,他們可以為報紙媒體提供一個廣闊的讀者市場;市場經濟繁榮,可以為新聞媒體提廣告市場;城市生活所表現出來的豐富和多元化特點,為社會新聞、文體娛樂新聞提供了來源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則為新聞傳媒提供了投資市場。于是,新聞來源、讀者群體和投資市場成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要素。這樣,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成為了新聞傳媒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大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來,我國專業財經媒體的紛紛創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改革開放初期創刊的《市場報》可以被看作是我國當代財經類傳媒的開端。20世紀80年代末創刊的《中華工商時報》等刊物則是國家出于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而創建的財經傳媒,其后《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國際商報》等報紙和廣播電視財經頻道的出現,讓財經媒體在專業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進入新世紀后,《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和在互聯網興起以后所出現的一些門戶網站、新聞網站中的財經證券頻道,成為了宣傳財經新聞的重要載體。傳媒的產生與發展,是市場經濟全面推進的產物,也是在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過程中產生的。
(三)新聞傳媒及宣傳對社會經濟進步的主要影響
新聞傳媒自身具有一定的價值。由于新聞宣傳工作的功能與社會經濟現象傳播過程中的輿論導向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因而對新聞宣傳工作經濟價值的量化分析工作并不是對其最終價值進行衡量的有效方式。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和社會大眾的需求聲音是新聞媒體關注的三大重要內容。新聞媒體對一些熱點事件的持續關注,可以讓這一事件得到有關部門的妥善處理。新聞宣傳工作是對居民生活需求進行轉播的重要方式,可以讓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得到有效提升和拓展,從而發揮新聞媒體的引導作用。新聞傳媒的廣告傳播行為可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就讓新聞宣傳工作給企業帶來的積極影響成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新聞傳媒業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行業。社會民眾對傳媒產品的消費情況和企業廣告的支出情況也可以被看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因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傳媒產業經濟的繁榮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傳媒產業經濟的繁榮也會讓新聞宣傳工作表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在現代經濟領域,廣告可以被看作是傳媒產業發展狀況的反映。因此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新聞媒體的廣告總額也表現出了高速增長的特點。信息溝通在社會經濟系統的整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財經新聞宣傳對經濟信息的傳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可以在經濟領域對市場經濟所涉及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要素產生積極影響。新聞宣傳機制對社會經濟的熱點和焦點的傳播工作有著積極的影響。一些與社會熱點有著密切聯系的經濟報道是促進傳媒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和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只要新聞媒體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新聞宣傳工作往往可以達到相對較好的傳播效果。針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敏感問題,新聞媒體的新聞傳播工作可以發揮出信息預警的功能。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企業也可以對經濟活動的未來進行了解和預判,進而在對自身發展戰略進行調整的基礎上,提升經濟效益。傳媒產業與地域經濟系統之間的融合,可以為某一區域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與新聞宣傳有關的傳媒組織和一些與新聞媒體相關聯的創意組織已經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表現出了集群現象。從我國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這種集群趨勢在我國也已經有所體現。對于與新聞宣傳有關的傳媒業和文化產業而言,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和物資流之間的交叉和滲透,是這些產業進行自主創新的動力因素。基于地緣因素的信息體系與知識因素和資源要素之間的融合,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區域內各個產業相關要素之間的不斷作用與融合的過程,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傳媒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融合,既可以為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一定的幫助,也可以在對區域空間的契合度進行提升的基礎上,推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三、新聞宣傳推動和諧社會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對新聞傳媒發展模式進行創新
新聞傳媒發展模式的創新主要設計到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聞宣傳硬件設備的更新;二是新聞宣傳內容的創新;三是新聞傳播方式的創新。新聞宣傳工作中,媒體的硬件設施設備的更新,可以讓新聞信息的宣傳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對和諧社會的經濟傳播要求進行充分的了解,可以讓新聞宣傳在時展要求下進行內容和形式的不斷轉變。值得重視的是,新聞傳播形式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是新時期新聞傳媒的重要傳播媒介,應加以有效利用和善于利用。
(二)對新聞宣傳的自身價值進行重視
新聞價值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和諧的社會聲音可以為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輿論保障。新聞宣傳就是發揮這一保障作用的重要方式。從新聞傳媒的宣傳價值來看,它可以在借助新聞宣傳向人們傳遞多方面信息的基礎上,發揮出對普通百姓的思想進行引導和保障的作用。在對我國媒體行業的現狀進行探究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對新聞傳媒自身價值的重視,可以讓新聞宣傳成為對各種價值進行協調的工具,這就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遵循國家政策要求的基礎上,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成為了新時期新聞宣傳中所要遵循的原則。[7]
(三)對平民情懷進行展示
在新聞媒體領域,平民情懷主要指的是新聞媒體在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進行關注的基礎上,對廣大普通民眾所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平民情懷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必須秉持的工作態度。在自身利益的影響下,不同階層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會表現出差異性的特點。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對不同階層人民的聲音的傾聽,可以讓國家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自身利益。新聞傳媒是對平民階層的信息進行傳遞的重要機構,新聞宣傳工作也是對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進行展示的主要方式。平民情懷的展示,對新聞傳媒的長遠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維護人民的利益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出發點。新聞宣傳在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在充分了解新聞傳媒及宣傳工作與和諧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開展新聞宣傳工作,對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謝國勇 單位:萬州區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許琳.論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經濟發展的共生關系[J].新聞傳播,2016(01):110-111.
[2]孫見泰.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經濟發展共生關系探討[J].中國報業,2016(14):22-23.
[3]潘駿暉.新聞傳媒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J].科技資訊,2014(32):210.
[4]孫超.基于和諧社會視閾的新聞宣傳創新路徑探究[J].理論月刊,2007(09):85-87.
[5]姚江龍.論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6):51-53.
關鍵詞:電子政務;社會經濟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C9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特別是電子政務的建設和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并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以及民主進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府辦事力度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持,在經濟和信息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情況下,一個信息化的政府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主要競爭力要素之一,也是一個國家爭得經濟和社會發展“先機”的關鍵。
一、電子政務的概述
電子政務是指公共管理組織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辦公管理的一種政務管理活動。政府部門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和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以便于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流程透明并且符合國際化水準的管理與服務。
電子政務作為一種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其內涵包括:1.它是借助于計算機硬件系統,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以及相關應用軟件技術為一體的信息服務系統;2.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權力的行使相聯系,是政府處理公開事務和內部事務,以及包括立法,司法部門和其它公共組織事務管理系統;3.電子政務作為先進的政務管理系統,并不是簡單地將政府管理事務搬到網絡上,而是要對政務信息進行組織結構的重組和業務的重新管理,與傳統的政府管理有著明顯的區別。
二、電子政務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
政府信息范圍廣泛,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以往人們主要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形式了解相關的政府信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政務將政府的具體政務職能以信息化的手段來實現,從而形成電子政府,電子政府隨時向公眾政府工作信息,使得廣大公眾隨著互聯網普及應用,對政府信息的了解也逐漸增加。電子政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加強政府與社會公眾的溝通與交流方面,與其他方式相比有十明分顯的優勢,它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開性、透明性和規范性,對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接受公眾的監督,改善政府和公眾的關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對政府工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了經濟社會管理能力
政府作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的管理者和服務參與者,管理和服務的水平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提供服務的質量的是否讓公眾滿意,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標。
電子政務促進政府辦公實現自動化。辦公自動化系統作為電子政府建設的前提,對政府工作的發展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本人在日常工作中對辦公系統的使用具有深刻的了解,辦公系統自動化使電子政府利用快捷的電子流轉方式按照政府工作一定的順序和流程進行,代替了以往傳統的紙質辦公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工作成本和工作時間,并對每個運轉的流程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監督。
電子政務還可以促進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整合。電子政務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政務信息互聯互通,使各種信息資源實現共享,減少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不僅節約管理資金,也節約了時間,從而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電子政務還可以通過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實現政府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
同樣的電子政務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國信息產業、IT企業快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應用軟件產業的發展。如工商管理軟件、財務軟件、政府采購軟件應用開發,需要靠我國的IT企業來承擔制作,在帶動IT產業及應用軟件的開發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通過電子政務,加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監督,如針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財務管理工作混亂從而滋生腐敗的現象,電子政務可以通過應用軟件的開發,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堵塞財務管理漏洞,從源頭防治腐敗,增強對財務的監督和管理以及財政宏觀調控能力,更好地保障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
(三)推動了我國的民主化進程
電子政務的發展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的民主化進程,為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化建設逐漸受到關注。電子政務一方面可以為參政議政提供新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民主監督,使政府行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政府網站是一個良好的政府服務平臺,電子信箱、在線服務平臺和留言板這些功能的開通,增加了公眾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和交流。通過政務公開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工作的動向,以加強民眾對于政府工作的監督促進政府工作的改革和完善。
三、電子政務的實施也要注重經濟效益
電子政務所關注的社會效益是政府及其公共部門所承擔的職責決定的。但電子政務也應該考慮經濟效益。電子政務的建設需要花費巨大的資金,建成之后還需要投入運行維護和管理的費用。這就要求電子政務建設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采取合理的投資決策并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利用市場化運作模式減少政府財政投入。通過電子政務投入運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水平,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或廣大公眾帶來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以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并減少財政支出。
【關鍵詞】學院;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
地方高職院校是由當地地方政府興辦的高等職業院校。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是由鶴壁市人民政府興辦的第一所地方高職院校,自建院以來,學院秉著“立足地方,面向市場,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在服務鶴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經濟等重大職能。高職院校服務社會功能的發揮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調查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現狀與成效,分析了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思想、制度、服務能力以及服務深度等層面上探索了高職院校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現路徑。
第一,學院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視為自身的責任。
教育部周濟部長在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必須把滿足社會需求作為發展的動力,滿足社會需求包括科研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但最基本的還是通過人才培養促進就業和提高就業水平。必須看到,今后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觀愿望,而是社會需求。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有競爭力,學校的社會聲譽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資就更多,學校的發展就更快?!?/p>
作為一所高職院校,首要任務是教育教學,其次作為職業院校,應具有職業教育的特點,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最后作為一所地方院校,它的發展依賴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建院以來,學院明確了“特色、質量、服務”的辦學定位。通過準確的辦學定位、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學研產一體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途徑,實現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在辦學類型上,堅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方向,凸顯高職特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質量、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堅持為鶴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
訂單培養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在學院內短期設置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用人單位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這種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用人單位招不來人的難題,使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訂單式教育一方面準確把握市場脈搏,依據市場辦教學,圍繞市場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另一方面,從專業設置與調整、教學計劃制定與修改、教學實施、實習實訓直至學生就業等方面,充分發揮企業和用人單位的作用,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培養人才,把這些企業確定為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結合教學開展實踐技能的培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辦學”“雙元合作”,促使產學研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架起了一座穩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橋梁”。
2014年,鶴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與東方領航教育集團簽訂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協議后,民航專業招生形勢頗好;同時與飛鶴集團簽訂協議,招收飛鶴集團預備員工學習營銷與策劃相關課程;與永達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聯合辦學,開設“永達班”,招收學生學習營銷與策劃相關課程,學業完成后進入永達公司進行實習和就業。2015年,經管學院又與北京商鯤集團開設了高鐵服務專業,僅參加單獨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就已經超過了指標。校企合作解決了公司招不來人的難題,也給在校生營造了就業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第三,專業設置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做法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
按照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注重分析和研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要特別關注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本專業領域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使人才培養目標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鮮明的特色,要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技能為著力點,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導向,進行專業及課程教學環節設置。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在2014年底進行了開設雙專業的學生問卷調查,2015年,各專業積極開設“輔修專業”“第二專業”“雙專業”以及系列實用課程等,允許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自主選擇學習,以靈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職業技術人才。
目前,2015年新開設的高鐵服務方向非常適用于鶴壁地區的經濟發展。2012年,鶴壁地區高鐵服務站建成并通車,在鶴壁地區帶動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高鐵專業包含有高鐵服務方向、高鐵技術方向,涵蓋了高鐵站所有的服務需要,對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推進作用。
第四,目前學院服務鶴壁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是辦學初具規模,但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仍顯不足;二是師資隊伍已形成,但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專業設置面廣,但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仍需加強;四是合作辦學模式取得可喜成績,但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習、實訓基地有待擴大。改變現狀的途徑: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高職院校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度;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高高職院校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廣度;三是增強企業的認同度,提高高職院校服務鶴壁地方社會經濟的高度;四是加大學院改革的力度,提高高職院校服務鶴壁地方經濟發展的精度。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地方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院在地區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轉目前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過多強調學科性的傾向,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靈活設置和調整專業方向,對不符合市場、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專業要予以撤銷。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和特點,借鑒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經驗,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進理論教學和改革教學方法,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以及實踐教學。針對高職教育生源多樣化的趨勢,研究制定適應不同生源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方案,或在同一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考慮不同生源的實際需要,充分適應地域、行業或產業結構長期變化和發展的趨勢,真正做到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職教育改革。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可以通過強化服務意識,明確辦學方向;積極參加職業培訓,擴大辦學影響;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加大校企合作辦學力度等途徑來實現。
參考文獻:
[1]《走特色高職院校路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吳應江,《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年 第03期
[2]《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益探索――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服務鶴壁經濟發展為例》,成銳航 李雪梅 楊利 雷東輝,《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3年 第09期
[3]《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探索》,《教育與職業》 2010年 第27期
[4]《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途徑與方法》,黃快林,《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 第04期
[5]《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陳燕飛,《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年 第04期
[6]《東北振興視域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窒礙與突破》,白廣申 閆艷,《船舶職業教育》 2015年 第01期
關鍵詞:水資源;提高認識;加強管理;合理規劃
中圖分類號:TV2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237-1
0 前言
水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而又無法替代的物質資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年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也逐步加劇,生態環境趨向惡化,水資源大幅度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如何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十年來從事水利工作的經驗,淺談自己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辦法。
1 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考慮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保護好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為此必須要增強思想意識,調整工作思路,合理規劃,實施管理,真正把水資源作為寶貴的經濟財富和經濟資本,在政策制定、發展經濟、開發項目等多方面工作中,把保護水資源放在首要位置,維護好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長久發展的目標,既發展經濟建設又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進一步發展生產、使我們的生活富裕、而且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發展,真正得到進步,人類文明與財富的進步。
2 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實現全社會節水
不僅要讓人意識到節水只是節約日常用水,還要意識到工業、農業、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節水:
2.1 工業方面
在工業方面,根據企業實行用水所需量進行定量,為他們安裝磁卡水表,提倡廢水再利用,把用水指標、保護水質等各項指標納入年終考核,該獎就獎,該罰就罰,并且獎罰力度要大。
2.2 農業方面
在農業方面更要加強節水理念。采用先進的思路,采取先進的辦法進行多方位的節水工程建設:(1)在灌溉方面,修渠道,減少水在灌溉途中的損失,過去農民澆地,好多的水都滲到水渠里,修好渠道,減少半路滲水可以大大地節約水,并且農民也減少了經濟損失;(2)在科學栽培方面,減少水在地里的蒸發量,如可以進行大盆種植,既可以提高產量,又可以減少水份蒸發;另外也可以發展抗旱農業,選育高產耐旱優良品種,減少地下水的作用量;(3)在蓄水方面,有條件的地區要因地制宜修建水池,水窖等,利用大自然的降水,把水積蓄起來用于農業灌溉。
2.3 生活用水
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鎮供水方面多實行了統一管理,但在農村用水方面也應實行用水制度,進行統一管理,進行合理收費,使農民也加強節水意識,在廣大農村多數用水是不收費的,這樣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識中沒有節水意識,所以這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
3 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是重要的水利工作方針,也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根本方法。必須堅持地表水、地下水統籌,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開源節流保護并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實現水資源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首先要考慮本地區水的利用不能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資源能夠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并能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同時,在用水秩序上應以人為本,先生活后生產。通過水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保證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改革創新,把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 建立以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水價體制
利用水價杠桿,合理配置水資源,防止過度開費,達到階段性水資源供需平衡,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5 搞好工程建設,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恢復植被,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運用市場經濟思維模式,從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深入研究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資源有償使用的長效機制和全民節水機制,以轉變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對生態資源的索取,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促進水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6 要強化管理的意識
“重建設輕管理”一直是水利事業上存在的老大難題,雖然曾經也有過很多有識之士呼吁要改變這個局面,但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此,要通過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以達到水利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目標,水利管理的內容不僅是水利本系統的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更要著重于管理和協調整個社會經濟同水的關系,要通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工作,科學地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7 做好長期規劃
規劃是任何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如何科學地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應從本流域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同水資源的密切聯系出發,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水資源供給的關系,協調好社會各經濟部門的用水關系,處理好供水與排水的關系,防御洪澇災害與保障水資源供給的關系,并制訂出符合這些要求的工程建設布局、管理運行規劃及社會管理法則(包括水管理機制、機構、法規制度等)。
關鍵詞:中職院校 服務 地方經濟 途徑和機制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高低不僅是中職院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標準,更是衡量一所中職院校辦學水平質量的標志。中職院校應最大程度發揮中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促使中職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一、服務地方經濟是中職院校的基本職能之一
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是目前公認的中職院校的三項基本職能。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中職院校要在辦學理念中牢固樹立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要把握好中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以理性的態度,遵循方向性、科學性、現實性的原則,各自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地方辦學特色的名校。
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職院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國家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與持續升級。中職院校的人才和科學實驗設備設施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地方經濟提供科技服務。地方中職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這是地方政府舉辦中職教育、扶持中職教育的根本動力。
職業院校發展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事實上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和地方經濟的建設是密不可分的,職業院校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主動參與到地方經濟建設中,為地方經濟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反過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為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壞境,從而實現地方經濟和學校自身的雙贏。
二、中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途徑和機制
1.要堅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產學研結合作為建設創新性國家發揮中職院校的科研優勢,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無疑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中職院校,應該主動深入企業調研,了解生產經營狀況,開展科技攻關、技術開發和推廣等活動,促進校企合作,建立實驗實訓基地,推動人才培養、科技服務和文化傳承工作。一般中職院校,由于科技力量弱,應該更多的把目光瞄準本地中小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升級等小型項目上。有條件和實力的學校還可以借助自己的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發揮整合作用,上引下聯,將政府、企業商戶吸引到自己周圍,建立技工貿、產學研聯合體,為知識、技術的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一個可靠的平臺。中職院校通過搭建這種產學研平臺,使學校有限的資源發揮出倍增、放大的作用,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將產業、工學結合落到了實處。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中職院校遵從職業教育規律、凝煉發展特色、提升辦學水平、增強育人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中職教育發展的共同取向。中職院校要樹立主動適應發展的服務觀,主動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需要和走向。通過校企合作,職業院校一方面可以為企業提供高素質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當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的現狀下,為職業院校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基地,實現了雙贏。
2.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做到緊貼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按照用人單位需求培養人才。要通過探索建立“校中企”、“企中?!钡热瞬排囵B模式,進一步改善實訓實習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同時努力改善辦學環境,提升辦學層次,擴大辦學空間,打造和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從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出市場需要緊缺的專業技能人才。
3.創建中職院校與地方合作共贏的機制和平臺。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可以利用各自的資源,合作共享、優勢互補,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搭建良好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中職教育要首先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走到經濟建設的前沿,了解經濟建設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企業、政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中職院校要堅持面向社會開放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的同時,為社會提供服務,學校與企業之間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進行聯姻。學校有先進的科學試驗儀器,企業有生產實踐車間;教師理論水平高,企業的科研人員實踐能力強;學??梢越⒖萍紕撔聢F隊,企業能夠捕捉市場的需求和科技攻關的方向。學校與社會之間,中職院??梢愿鶕W校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多渠道、全方位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像各中職院校的圖書館、體育場都是當地的示范性建設項目,學校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面向社會開放,可以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提高社區人民的體質。同時,中職院校還可以利用優質的師資和設備,對社會和企業進行各種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開展科技服務等。這些,都將強化社會與中職院校的聯系,增強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對中職院校的好感,成為中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4.注重職業中職院校的地方特色。地方中職院校辦學特色應主要體現地方特色,即體現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區域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體現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綜合要求,鼓勵行業辦學、部門辦學。中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必須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緊密圍繞地方重點行業發展。要堅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重點打造地方特色專業,緊密聯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設置、調整專業的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發展,不斷開發改造新專業,淘汰落后的老專業,優化專業結構。專業建設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建設一批定位明確、社會適應性較強、就業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專業,逐步形成以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鏈和專業群。
結束語
中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既是中職院校的辦學使命,也是時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職院校必須立足現實,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效用和功能,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發展方向,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