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就業能力;結構維度;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205-01
國內學者們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定義過程中,也對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進行了剖析。現將維度區分標準總結如下:
(一)二維度結構
鄭曉明認為在就業能力的構建元素上,可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時勘、劉長江、張淑華、于文明指出外在、內在兩個因素共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困雷騰提出高師院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兩個維度。沈建紅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體現在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兩方面。
(二)三維度結構
李穎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為“內在素質、處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領導能力”三個維度。汪懌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分為基礎技能、個體管理技能和團隊工作技能。劉學林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可分為三大部分,應聘求職能力、工作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肖云、杜毅、劉昕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三個要素構成,并具體指出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是具備基礎實踐能力,關鍵是具備知識拓展能力,核心是具備創新能力。
(三)四維度結構
鄒奇清通過應聘單位調查研究指出: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專業知識結構水平程度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前四項能力。崔影慧、魏娟歸納出就業能力包含人格品質、知識、技能、應聘能力四個層次的內容。王苑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個體可靠性、溝通合作和自我意識四個因素。陳社育認為大學生核心就業力的構成具有基本工作能力、專業社會實踐能力、尋求職業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四個維度。
(四)五維度及其以上
張麗華、劉晨楠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思維能力、社會適應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五個維度構成。張永生、彭志華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提出五維度以上能力模型的研究較少,陶曉霞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了大學生一般就業能力的七維度模型,包括實踐執行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智慧勝任能力、個性適應品質、自主發展能力、印象管理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在已有研究中,沒有發現六維度模型。
學者們對就業能力結構展開的上述研究,雖然在構成因子數量上沒有形成達成一致的標準,但是在共同因子的探討上還是形成了一定的共識,比如“專業能力”、“個人素質”、“適應能力”等基本為大家所公認。就業能力結構研究豐富了就業能力的內涵,也為就業能力模型構建提供了依據。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途徑
(一)個人因素
大學生是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主體。就業能力是大學生職業選擇和成功就業的核心條件,大學生個人是任何外部因素和政策措施作用于其上的主體與內因,必須要對自己的就業能力負責,要有自我學習、自我開發的意識與行為并進行長期的投資積累。
(二)學校因素
1.引導大學生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大學生職業定向,可以引導大學生認真剖析自我,充分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與各種職業的要求,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努力方向,從而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對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性
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組織形式與主戰場,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方而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就要使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方法改革,使教學方法盡快從注入式轉變為啟發式,形成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創新型教學模式。
3.開展多樣化實踐能力培養活動
據麥可思公司對我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生認為高校教育最應該改進的方而是實習實踐①。這說明大學生就業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實踐能力。如果知識不能轉化為技能,技能達不到熟悉程度,知識與技能不會靈活地運用于新的情境或解決實際問題,大學生實踐能力就小能形成。
(三)社會因素
1.用人單位引導大學生就業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能夠被公司或組織雇傭,是其職業生涯的開始,也是成功就業的起點。因此,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信息,尤其是崗位技能標準和對大學生能力、業績的評估、反饋信息,是直接引導和影響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
2.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
政府作為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者,具有規范勞動力市場及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重要職能。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與開發,政府層面的協調、導向、扶持和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注釋:
①麥克思研究院.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7.
參考文獻:
[1]吳御生,羅三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01(5).
[2]王培軍.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09(11).
[3]李恩平,牛沖槐,董國輝.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維度探討與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10(3).
[4]賈利軍,管靜娟.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研究[J].教育與發展研究, 2013(Z1).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F241.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就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率已經成為高校普遍關注的最現實問題。就業能力的高低是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直接體現,關系著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是社會穩定發展和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更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過程中有效利用人才資源的戰略問題,也是我國高校教育部門進行專業設置、辦學水平評估、招生規模的重要衡量指標。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首次提出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這一概念,研究者在當時主要關注下層民眾(心理有殘疾或生理的人群)的就業能力,還未涉及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我國學者對就業能力概念界定沒有達成統一,如就業力、可雇傭能力、關鍵能力等概念都曾是個體的就業能力。本文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踐活動與理論學習逐步形成的,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應聘和求職的過程中獲取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并能夠勝任工作的能力,以滿足社會和實現人生理想的需要[l]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1.專業能力不足
專業能力是指畢業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系統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且能夠應用于社會實踐當中。當前,部分高校按專業進行招生和人才培養,出現偏專業課程,而輕基礎課程的傾向,部分專業的劃分和設置過于狹窄,課程開設存在諸多的不合理,培養方案不停的作調整,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際,使得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脫離了市場的需求,導致部分大學生的理論功底不扎實和技能不精通的現象。同時,部分高校缺乏以市場為向導的理念,致使高校的部分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相脫節,最終導致學生所學的專業技能不精,許多學生只是“學”不“用”,或者重“學”輕“用”,出現理論與實際脫節相脫節的現象。
2.實踐能力不強
實踐能力是指畢業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就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正逐步向多元化轉變,尤其在進行人才招聘的過程中要求應聘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希望招聘來的大學生能馬上投入到工作中。然而,近幾年我國畢業生當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他們具有依賴性和個性較強的特征,實踐能力相對較差。
3.職業規劃意識弱
學生擁有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關系到將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更關系到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當前,我國高校的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不太關注自己的中長期職業生涯發展設計與規劃,缺乏自我規劃意識,對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就業形勢等缺乏足夠的了解,部分學生在心理上還產生一種成功感和放松感,對自我評價過高,不能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沒能給自己設立奮斗的目標和生涯規劃,導致這部分學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等到畢業時就只能匆匆忙忙選擇就業。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1.優化課程結構,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能力
第一,高校要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機制,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二,重視學科內在的邏輯發展,倡導學科交叉,拓寬學科基礎,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系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三,對于從事技術含量高、專業型工作的學生,專業課程的設置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強調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和難度的適度性,除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就業軟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混合型應用人才。
2.創造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可以直接和社會各階層人員打交道,有利于學生學習團隊精神、如何分工協作、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為將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高校要必須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切實加強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合理、科學的制定實踐教學方案,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地開展實踐教學,避免實踐教學的形式化,切實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最后,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廣泛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為大學生參加社會調研提供平臺和機會[2],進一步完善在校生的見習和實習制度,積極組織教師帶課題和學生到用人單位進行社會實踐和崗位實踐,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3.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強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在大學期間進行合理規劃,分步實施。合理、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引導學生做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規劃,確立自己人生的奮斗目標,提高就業成功的幾率。第一,做好大學四年的規劃,通過對自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白在自己應該學習什么、學什么,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二,做好課程學習規劃,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個性,積極探索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環境和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明確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職業定位后,根據職業要求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合理規劃大學生活,以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l]劉學林.大學生就業力現狀及其提高[J].職業時空,2005(14):18-20.
[2]薛進文.大學生擇業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64-178.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行為指導
作者簡介:郭興玲(1982—),女,漢族,重慶市北碚區人,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助教,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界定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習能力為基礎上發展的與崗位工作能力相關和職業發展相關,并嵌入在個體心理的一種綜合能力。對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個人獲得成功就業、維持就業以及獲得晉升的能力,個人擁有可以隨時獲得成功就業的相對機會;對組織而言,就業能力能夠滿足組織發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認識近似,實際上,“就業能力”內容中除了含有‘實踐能力’外,還包括就業者的學習能力、思想能力、應聘能力、適應能力等多方面。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原因探析
1、學生“能力”鍛煉途徑
競選班團委、參加社團是高校學生在校園鍛煉實踐能力的較普遍的形式,有意愿的學生參加競選,而這僅占學生總數的15%左右。課后兼職、志愿者服務、寒暑假打工等是學生校外鍛煉能力的幾種方式,但這也只是部分學生的選擇,仍缺乏專業指導及相應的考核標準,因此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明顯。
2、課程設置
目前高校本科“專業課程”理論偏多,與之對應的“實踐環節”過少甚至缺乏、滯后,所學理論得不到及時消化,而實踐“練手”時印象模糊,理論與實踐“錯位”,使得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及時的鍛煉?!巴ㄗR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通用性技能及內在素質,是就業需要的“軟技能”,目前高校通常以公共課、選修課形式進行,而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學生不夠重視、上課狀態不好,教師授課比較吃力,上課情況跟課程設置的初衷相距較遠。“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多數高校確實是按教育部統一部署實施,一般以公共課進行,但仍然沒有引起學生重視,甚而有學生認為這個課“沒有意義”。
3、輔導員工作方式與重心
目前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工作還主要是“管”住學生,僅僅抓重點、處理“突發”事件,日常重心主要在培養學生干部的能力上,對其他學生關注較少,對于怎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督促學生鍛煉個人就業能力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4、學生自身
現在高校校園缺少了為學習忙碌的身影,部分學生時常感到大學生活過于“清閑”,沒有確切的目標,時間就花在了游玩上,由于對社會了解不夠,難以體會到大學畢業將面臨的“嚴峻”就業形勢,當然也就沒有意識去加強個人就業能力的鍛煉。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措施啟示及借鑒
1、高校應將“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放在突出位置
有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核心、有專門部門督促指導且有階段性目標考核體系的切實的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案??山梃b英國紐斯卡爾大學的做法——從大一新生開始,就將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學生俱樂部活動、工作經歷和志愿者服務等多樣的校園教育與學生活動之中。學校統一設立“職業生涯開發模塊”幫助學生利用工作經歷、兼職工作機會全面發展,同時要求學生一學年內修完相關內容,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評定學分;學校設立“學期計劃”,要求學生在3~4個月期間內根據課程表靈活安排,從事100小時的“付薪”工作;設立“暑期計劃”,要求畢業生從事10周的全職付薪工作,學生完成學期計劃和暑期計劃都可以分別獲得相應助學金或學分,這種半強制半鼓勵的方式有助于推動學生就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2、“課程設置”目標指向“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1)“專業課程”接“地氣兒”,教學過程緊貼實際,配備相應的“實踐環節”,學生“體驗式”學習專業理論,從而及時、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可借鑒英國紐斯卡爾大學的做法——學校始終保持與雇主(用人單位)的“密切”聯系,學院設有“雇主”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參與學院的課程設置討論,學院邀請雇主定期到學校開展講座和實踐課討論,雇主也提供學生工作經歷的機會,使學校教育活動培養的學生能力與實際工作需求基本“吻合”。
(2)“通識課程”設置,可借鑒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做法——學校對學生的“通識教育”高度重視,設定“通識教育項目8個領域”作為大學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礎,并設立“通識教育委員會”及相關執行機構統籌各方面的工作,師資方面由該領域有名望的教師擔任,教學方式上普遍采用教授授課、小組討論、研習發表、獨立研究等多種方式,形成嚴格的教學組織管理。
(3)“就業指導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念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的主渠道。授課內容既有通用性的知識,同時也要貼近學生所學專業,跟進行業形勢,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是“有用”(有意義)的。該課的授課老師,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可以讓授課內容更加貼近實際,也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課堂上傳授書本以外的內容有利于活躍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授課方式可以根據專業學生的特點調整,對于類似藝術類較活躍的學生,可以采取互動性授課方式,如課堂討論、角色模擬等方式;對于類似文學類較“安靜”的學生,可以增加案例講解穿插視頻播放進行。
3、高校應完善輔導員引進機制,充分發揮輔導員在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督促作用
(1)高校引進輔導員時應側重其個人能力、社會經驗及閱歷,不應僅求“高學歷”。輔導員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力能較好“管”住學生,有著較豐富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則會因其個人對社會的深刻了解及體驗而能預見性的“引導”學生的行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學生順利就業所需的職業素養。
(2)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僅是“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是日常鍛煉、逐步積累的結果,輔導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應是從大一進校開始,結合學校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總體規劃分階段進行。日常工作中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關注所帶學生專業的社會行情,督促學生合理規劃大學時間、多途徑地加強鍛煉個人的就業能力,積極為畢業就業做好準備。
(3)輔導員個人應與時俱進加強理論學習、關注社會熱點,不斷提升個人素養。輔導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個人的見識、內在修為影響著個人的工作作風、思路及方式方法,其個人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心理尚未成熟的學生的言行。因此需要隨時跟進理論學習、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動態,不斷增強個人的“內力”,以個人的親身實踐為學生做好榜樣,同時,要根據所帶專業學生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實引導、督促學生加強個人就業能力的鍛煉,為畢業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自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個人就業能力鍛煉
學生進入大學后自身要主動熟悉大學生活,要認識到大學畢業將面臨的是“就業”,競爭激烈,要合理規劃大學生活,充分利用好大學時間,既要學好文化知識,奠定理論基礎,又要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動態,了解本專業社會行情,在了解自身特質的基礎上,明確人生目標,有意識地鍛煉個人“就業能力”,為畢業就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王雅榮,著.基于企業、雇主視角下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4.
[2]崔娜,吳暇,著.國內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科技視界,2013.
2.建構性別平等的勞動力市場。用人單位作為社會關鍵主體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會受到性別規范的影響。他們把“性別刻板印象”推廣到每個女性求職者的身上,即將女性的群體特征推斷為每一個女性的個性特征,這是不公平的行為。用人單位應該考慮到女大學生群體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充分認識到女大學生本身具有的知識儲備和人力資源發展潛力,重新評價她們對組織所能創造的價值。高學歷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合理配置是組織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建構一個性別平等的勞動力市場對于穩定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3.營造公平的社會就業環境。傳統的社會性別規范制約著女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和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應該加大力度推進就業領域內的性別平等,嚴厲抵制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行為,要求企業在兼顧組織利益和經濟效率的同時,更要關注社會性別公平。大眾傳媒也應加大對知識女性的宣傳,通過教育弘揚先進的性別觀念,利用多種渠道引領社會對性別的正確認識,使全社會都了解知識女性對社會發展的具體貢獻,為女大學生的就業創造積極的社會輿論環境。
用人單位拒絕錄用女大學生的又一原因是因為女性要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這將嚴重影響用人單位錄用女大學生的積極J陛。政府制定兩性不同的退休年齡,是出于保護女性權利的目的。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工作已逐漸從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尤其對于財經類工作,工作人員多是從事管理、服務等,而非技術型勞作。因此,政府可以延長女性退休年齡,實行男女同年齡退休,這樣可以使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就業資本,同時能夠提高女性在工作中提干和培訓的機會。
在提升女性就業能力方面,家庭和生育也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點。用人單位在招聘女大學生時,難免會考慮她們因為生育、哺乳等因素退出勞動力市場或因為照顧家庭牽扯太多精力不能全心工作,導致人力資本的雙重折舊。因此,政府還必須解決女大學生因為照顧家庭和撫養小孩產生的后顧之憂。首先,政府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托兒所建設,以宏觀手段增強對我國托兒所的管理與監督,使幼兒的托管工作得到有力保障,讓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人到工作中。其次,政府要從各方面引導和扶持家政服務業的發展,給予家政行業更多的優惠政策,同時也要加強對家政行業的監督和管理,并對家政行業的發展做出引導,規范家政服務業,使家政服務業可以標準化和規?;_@樣就可以為女大學生解決好對家庭的擔憂問題,使其解放自己的家務勞動力,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參與工作,以此提高就業竟爭力。
4.不斷提高女大學生就業能力。從女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應該更加努力提高自身就業能力,培養自我優勢。在校期間,女生應該在積極完成課程作業的同時,更加努力夯實專業知識基礎。雖然高校的有些課程設置可能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和行業狀況存在一些脫節,但專業課仍是學生基礎、系統并規范地掌握基本專業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同時,女大學生應該利用在校時間考取相關行業從業證書等必要證書,為今后就業增加籌碼。
學習生活之余,女生應更加積極參加各項校園實踐活動,通過參加各種校園活動可以完成自我評價的過程,從而對自身特點和能力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找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當然,校外實習也是有效促進大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女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狀態有初步了解,為日后工作做好準備。
關鍵詞專業能力 培養 提升 大學生 就業能力
1 就業能力
國際勞工組織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①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②國內最早較為詳細論述“就業能力”的鄭曉明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③可見,廣義上的就業能力就是一種與就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個人能夠獲得、保持以及晉升職務所需的能力。狹義上的就業能力就是指獲得競聘職位,實現就業的能力。
就業能力作為一種與就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其內涵豐富。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將就業能力分為5個類別: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效果、影響能力等。④就業能力是多種能力綜合發展的結果,其基礎和關鍵是基本勝任力的獲得。對于大學生來說,其基本勝任力的獲得主要來源于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形成的專業能力,它是大學生獲得競聘職位、勝任崗位工作的基本條件。所謂專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是勝任職業崗位要求并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專業能力包括專業方面的一般能力,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可分為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及表達能力等。⑤所以,高校要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解決就業問題,必須以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基礎。
2 專業能力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專業的社會適應力有待提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日新月異,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受時間、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其對市場需求反應存在相對滯后性和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同時,有的學生可能因個人原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影響其專業能力的培養,就業能力養成也相對較弱。
(2)專業知識的延伸及應用能力欠缺。目前,學生往往過份重視學分而忽視對專業本身的深入學習,所學專業知識還較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知識的延伸性不夠,實踐能力不足,這也導致大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一旦招聘單位的專業考察脫離書本,學生往往無所適從。
(3)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不足。大學生大多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態度。對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缺乏學習的欲望與動力;對待工作的態度樂于實施,疏于創新。學習形式過于單一,多局限于課堂和書本,缺乏在實踐中學習的經驗,不能舉一反三,只能執行不能創新。
(4)無明確的職業目標。有些大學生由于分數或者調配的問題就讀了所學專業,導致了對就讀的專業不感興趣,對日后職業的選擇意向在現實和自己的興趣面前猶豫不決。若再遇學校不重視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職業生涯指導,就會導致部分大學生職業方向與目標不明確,最終影響其就業。
3 強化專業能力培養,提升就業能力
專業能力的形成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它還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同時,專業能力的形成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整合運用相關知識才能形成特定的專業能力。
(1)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人才需求的多樣化發展,大學應該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拓寬專業口徑,按照“重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原則設置專業,培養能力型人才。同時應結合自身條件,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專業和新知識,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2)重視專業知識與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專業能力。首先,設置的課程在保證學科功能的前提下,重視其社會功能。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實踐教學,融入相關能力的培養,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避免證書很多卻無真正一技之長的尷尬。再次,教師要不斷學習,及時吸納新的科研成果,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現狀與學科前沿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知識的習得并不意味著自學能力的自動養成,靠死記硬背獲取的知識往往缺乏生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會缺乏適應性和靈活性。因而,在教學中不僅要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還要考慮自學能力的養成。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式的引入,促使學生在探索中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在解決各種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知識與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4)搭建大學生與企業互相了解的平臺。讓學生進入企業,全程參與企業各項業務運作,實踐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幫助其轉化為自身能力。同時,讓大學生親身體驗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運作和對員工的具體要求,讓其對照自身實際情況調整、學習和提高。也可將用人單位請進大學校園,對在校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分行業的人才培訓,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總之,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業能力是隨著個體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不斷養成的。高校要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關鍵在于在其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過程中融入就業能力的培養,根據專業和自身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專業知識與實踐教學,并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中都能培養相應的能力,在其提高專業水平和能力的同時提升就業能力,使其最終獲得應聘崗位,實現就業。
注釋
①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②④王穎.基于高等教育影響的個人就業能力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大學生 企業要求 就業能力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發展的中間力量,所以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畢業生今后的自我發展,更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但是從歷年數據統計和現實狀況來看,隨著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涌入社會,就業人數的增加,就業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的背后,卻是很多企業打著高薪的燈籠卻找不到滿意的畢業生,或是很多中小企業招不到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素質和企業所要求的能力存在的差距。也就是大學培養出來的某一階段的產品和企業無法對接。因此,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企業需求
在當今畢業生中,去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大約能占到60%左右,所以針對企業需求進行研究是一項必要的工作。企業在越來越廣的空間內正面臨著革命式的挑戰,而人才是決定這一成敗的關鍵所在。企業主認識到,能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就是企業急需的人才。那么,企業究竟具體看中的是什么呢?
(一)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學習潛力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行各業所需專業知識逾來愈專、愈精。因此,專業知識及工作能力已成為企業招聘人才時重點考慮的問題。但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教育訓練、自行培養人才的趨勢下,新進人員是否具備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已不是企業選擇人才所必需具備的條件,取而代之的是該人接受訓誡的可能性,即學習濳力如何。
(二) 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工作態度
近來,對企業用人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工作態度及敬業精神,是企業遴選人才時應優先考慮的條件。對企業忠誠和工作積極主動是企業最歡迎的人,而那些一山望比一山高,內心中總想著跳槽,不安心工作的人,則是企業雇主最不歡迎的人。如很多的外企公司,他們的老總在面試的時候經常會問起應聘者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另一家外企的薪水比我們的企業高,你去不去”。回答去的和反應之后再回答的人,會立刻被拒絕。所以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腳踏實地,忠誠的員工。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穩定才能發展的道理。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針對企業對大學生就業的需求標準和當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提出以下培養方式;以長期和短期方式進行培養:其中長期培養方式包括: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經驗和特長的培養;學會掌握更多的資源培養。而短期的培養方式是:學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和掌握市場及企業的動向,做好定位,以實戰和模擬積極準備面試。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大學階段應不斷地培養愛心,信心和責任心。善待周圍的人,講求文明禮貌,注重儀表,氣質和細節。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具有責任心。并能夠向周圍的人表達出來。具備了這樣的素質在求職面試的時候,就會與眾不同。要積極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在參與社團活動以及整個社團工作的組織過程中,都會涉及到與社團內其他人員的溝通問題。積極擔任學生干部,很多企業在面試和需求的時候都會問及是否為學生干部。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數能擔任學生干部的同學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時具有踏實肯干,愛崗敬業的作風。并且在參與大型活動時,培養了組織,協調,合作的能力。
(二)大學生經驗和特長的培養
現今企業更多的是需要有工作經驗的人才加盟。而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所以在校期間不但要積極從事實驗和實訓工作?;蚴窃跇I余時間進入企事業單位,了解單位工作狀況,掌握實際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還能夠加強他們的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而且學生還能夠在返回課堂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而特長的培養更是在就業時的一個籌碼,比如人們時常說的符合型人才。據了解,美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是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第一、二年度接受通識教育,主修和輔修專業教育之外服務與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教育,逐漸具備學科內交叉、跨學科交叉的基礎知識結構;從第三年開始,強調文理學科交叉滲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更科學、更合理地選擇方向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位。在國內很多高校也鼓勵學生深造第二學位。成為兩面手。企業更希望花同樣的錢,雇傭到能夠創造兩個人的價值的員工。還有就是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獲得更多的資格證書。
(三)學會掌握更多的資源
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學校強不強,要看校友強不強。所以很多高等學府就業很好,就是因為畢業生在社會上做的出色。給學校創造了品牌。所以學生在校期間不但要完成文化知識的學習,還需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認識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資源。據很多剛剛畢業的學生介紹,在他們找工作過程中,是因為很多校友的推薦和幫助,讓他們很輕松的尋覓到了合適的職位。所以要通過不同渠道認識和了解更多的校友同學等。除了學校資源,可能還有家庭資源以及社會資源。所以對大學生來講,要積極的掌握更多的資源,已被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而對于短期的培養就是,積極了解近一年或是幾年來企業需求以及企業用人的標準。有方向的培養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以適應企業需求。積極準備面試,了解企業面試的技巧。掌握不同行業的面試規則。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總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需求為根本,通過長期和短期的培養模式,一定會不斷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作者單位:沈陽藥科大學)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能力培養;就業服務市場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一)大學生就業服務市場混亂
市場運行缺乏保障。大學生就業服務屬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工作的一部分,對于其地位和作用,沒有明確的法規進行闡述,也沒有統一的管理。除此之外,市場運行過程中就業主體及招聘方不可避免會出現違反規定的行為、發生糾紛之后的仲裁行為以及雙方的權益保障問題,這些都缺乏明確的法規政策來鑒定參考。
市場行為不規范。由于就業市場制約機制不完善,主體雙方在市場行為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企業用人單位主要表現在招聘行為不規范這一方面。例如,很多求職同學關注的企業單位的詳細信息及待遇,就往往會遇到片面夸大單位規模效益的企業。在待遇上,信息時有很多優厚的條件,吸引大批求職者,但是到真正簽約或者工作之后并沒有兌現承諾。這些問題,不但削弱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發揮作用,而且會擾亂就業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不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健康的發展。
(二)人才培養機制模式不合理
培養機制過于剛性。大學課程因校因專業有異而大不相同,但是在課程總量上,都有個共同點―課程內容多、課時量大。多數同學的時間耗費在聽課及準備考試上。大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老師的講授內容過多,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很少。一些興趣愛好廣泛的同學,在選擇其他院系專業的課程進行學習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或者基本不能學習其他學科的課程。
培養模式滯后。學校的培養,更多的是進行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僅僅是紙上談兵時的意氣風發,在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時,并不能很好的將具體的知識轉化成處理問題的能力?;蛘咧R面單一,當涉及到多方面的復雜情況時,無法聯系其他的條件進行解決問題。
(三)校企共建實踐基地積極性不高
學校作為學生培養的主要環境,在學生的理論知識、人格素養及其他方面的培養中占據主要地位,起著主體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大學生就業制度的變革,社會及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在實踐課堂及場所提供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且遠不能與社會的實際工作環境及條件相比較。我國企業無論在提供實習基地方面還是在與高校合作培養學生方面,積極性都不太高。一方面是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的內驅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實踐教學基地管理難題呈現。
二、提高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理順就業服務市場問題
一方面需要掃除大學生就業市場制度障礙。勞動力市場問題的改革,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得到認可及展現的保障。只有建立合理的勞動力市場,大學生培養的就業能力才能打破政策以及制度,得到充分發揮發展的機會。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補償企業的利益,招用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
另一個方面是建立健全提升社會支持體系。首先,進一步完善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的政策措施,對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符合公益性崗位就業條件并在公益性崗位就業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其次,職前培訓服務體系要建立起來并進一步完善。對畢業生實施職前培訓,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激勵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以此確保大學生職前培訓規范、有序和可持續地開展。最后,加大對畢業生創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設立更多的創新實踐項目,搭建更多的創新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證。
(二)全面改革學校的培養目標
培養工作的改革要圍繞教育質量的提高進行。培養工作改革首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定位培養目標,以培養就業市場需要的大學生為目標。大學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在就業環境中其他一些軟性技能的培養。例如工作環境所需要的基本就業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影響能力等,這些都需要列入培養目標中。因此,培養目標要以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各項技能為目標,在此基準范圍之內培養適合當今市場需求企業需要的人才。
改革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訓練、能力培養和人格養成。讓學生們置身于好似真實的案例中,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上,鍛煉自己創造性思考的能力,加強自己人際溝通的能力,最后得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養成。在實踐訓練上,搭建各種實習平臺,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
(三)企業加強與學校聯合培養
一方面需要加強與學校合作的責任意識,提高參與性。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主動走出校園,尋找實習機會。大學生具有更多的實習經歷,就意味著其具有更大的求職祛碼。因此,企業要加強與學校合作的責任意識,在與學校合作建立實踐基地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除此之外,企業還要加大對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的力度,使學生有真正實踐的條件,企業本身不僅可以在此過程中考察具有潛力的學生,以作為后備人才,還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提供有利的輿論。
另一方面是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管理,改進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平臺。對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在實踐教學基地中展開。實踐教學基地為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等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獲得的能力,提供了培養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管理,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魯長明,郄艷麗.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探析[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