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透鏡成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培養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歸納、動手、創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養了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所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與發光置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2.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和學生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幻燈)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疑問,請把你的疑問寫下來,然后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②為什么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么時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成縮小的像?……)
當然,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今天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幻燈)課題:凸透鏡成像有什么規律
提出猜想
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么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么?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為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我們必須干什么?(做實驗)
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照相機的使用。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一下老師。
現在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對著大家)我這樣拍,能拍到他的臉嗎?怎么辦?
②(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景物、鏡頭和膠片必須誰在中間?
③(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么辦?
④(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好,現在老師學會拍照了。(拍下一張照片)同時,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設計好本次的探究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上的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先把物體放在u>2f處,然后放在2f>u>f處,最后放在u<f處。這樣,由遠到近,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紹:大部分同學也許不了解光具座,它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儀器。另外,本次實驗我為大家準備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③實驗具體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30cm、15cm和5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
插入:在這里,老師有一個疑問,當物距為5cm時,會不會像我們剛才使用照相機一樣,在光屏上看不見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c、實驗完成后熄滅蠟燭并整理儀器。)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及時記錄數據……)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
(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回指導)
好!實驗結束,請同學們把蠟燭熄滅。我們請一個小組匯報一下實驗結果。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介紹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是否相似?
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從這張數據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根據上表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小結: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茖W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當然,相信同學們還有其他許多的問題,同學們課后可以相互討論,也歡迎同學們與老師來共同探討。
附件:學案
一、引入新課:你透過凸透鏡看物體后,有哪些疑問?請把它們寫下來:
1.
2.
……
二、猜想:凸透鏡成像情況不同與哪些因素有關?你猜想的根據是什么?
三、制定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③實驗具體步驟:
④你認為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么?
四、進行實驗。
五、探究實驗記錄表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質(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虛實
u>2f
30
2f>u>f
15
U<f
5
可不填
六、結論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一、激發學生進行創新的興趣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的引導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進行創新的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當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只是簡單地把物理知識傳輸給學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教育必須逐漸改變這種教學方式。物理學科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具體來說,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主要方式包括:第一,幫助初中生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夯實物理知識基礎。吃透物理知識是學生進行創新的基礎,只有完全理解物理知識,學生才有進行創新的能力;第二,在講述物理知識過程中,教師應該配合習題讓學生學習如何利用物理公式以及物理理論等;第三,初中學生對故事的興趣比較濃厚,故事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物理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興趣。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物質的液化、凝固、升華、凝華等物態變化之前,應該在開始新課之前幫助學生復習舊課,即物質的三態:固態、氣態、液態,同時也幫助學生復習溫度測量的步驟、技巧以及注意事項等。在復習完舊課之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三種物態,進而當教師講授新課時,學生能夠很快理解,不會出現困惑,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復習舊課,在學習物態變化時,學生很可能已經忘記了固態、氣態、液態具有什么特征。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做書上的練習題,如果發現學生學習情緒并不高漲,則可以講述一些小故事,如講述自己小時候舔覆蓋著冰霜的籃球架,舌頭被凍住的故事。這些授課流程能夠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同時學習情緒也會比較高漲,對于學生進行創新非常有幫助。
二、營造課堂進行創新的環境
想象力是學生進行創新的基礎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v觀在物理學科中具有創新成果的物理學家,都進行過大膽的猜測,可見大膽的猜測對創新何等重要。在授課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大膽地提出問題,客服學生的恐懼心理,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探索。首先初中物理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心態,把初中物理課堂中師生關系改善為合作型的關系。教師不要以主宰者的心態和方式與學生相處,而應該是以引導和溝通的方式與學生合作,營造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共同完成物理知識的傳授和學習。例如,在學習光的性質與透鏡時,教師在講授完光的折射、反射、漫反射等基礎知識之后,會帶領學生學習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的成像原理。教師不要直接把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的成像原理告訴學生,而應該是提問一些問題,如問學生對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的成像過程和成像原理是怎么認識的,一些學生可能會說是因為光的直射,一些學生會認為是光的反射,也有一些同學會分不同情況來理解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成像過程。教師應該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論學生說得對或者錯,教師都不應該嘲笑。同學們說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一探究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的成像過程和成像原理。
三、利用生活實際進行創新的支撐
(一)該規律成為教學難點的原因分析
1.從規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實像和虛像,放大和縮小。規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條件下所成像的性質不同。
2.從學生的思維特點找原因:初二年級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分析數據歸納規律的能力不強。而理解并熟練掌握該規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歸納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從教師的教學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師自己做演示實驗,只讓學生觀看,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成像規律。有些教師也使用探究式教學,但由于引導學生分析的方法不當,最后只能由教師包辦說出規律,失去探究實驗的意義。有些教師不能深入研究新教材,對探究凸透鏡成像實驗前教材中要求學生做的一些成像實驗重視不夠,如小孔成像。
(二)教學策略的理論根據
新學習的物理概念、規律將進入學生的物理認知結構,引起認知結構的擴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順序使認知結構的發生改變的方式也不同。根據奧蘇伯爾的命題學習理論,新的學習內容同認知結構中的原有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分為下位關系、上位關系和并列關系三種類型。
(三)講究教學策略,化解教學難點
1.重視小孔成像規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實像的概念。
在蘇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光的直線傳播》的課后習題中安排這樣一道習題: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釘子敲個小孔,蒙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就制作一個針孔照相機。利用它觀察窗外的景物,你看見了什么?記下所成像的特點,并試著加以解釋。
與舊教材中有關小孔成像直接告訴學生相比,新教材這樣處理小孔成像現象有它的絕妙之處。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先讓學生課后制作好實驗裝置,觀察遠處景物,記錄看到像的特點,在課堂匯報、展示實驗成果。由于觀察窗外景物時,物距大于像距,學生只能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實驗如果到此結束只能算完成一個階段。應該用燭燃代替景物,讓學生繼續探究小孔到燭燃距離不同時像的特點,最終歸納出像的特點和物距、像距的關系。學生通過這個探究實驗建立描述像特點的概念:如實像、放大和縮小、倒立等,認識到像不總是縮小。為以后探究凸透鏡成像做好上位知識準備。
2.做好平面鏡成像的探究,通過比較認識實像與虛像的不同。
平面鏡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實驗。把該探究實驗孤立看只不過是平面鏡成像特點,但從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分析,該實驗使學生第一次知道虛像概念,認識比較實像與虛像的方法,為以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又準備了一個上位知識點。
3.讓學生用凸透鏡進行課前預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認識。
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沒有感性認識,讓他們直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
4.精心設計《凸透鏡成像規律》教案,為課堂探究做準備。
物理規律的教學適宜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是長期困擾初中物理教師的難題。為讓學生能順利探究出此規律,教師要全盤考慮前后概念的聯系,還要在新授課前進行教學設計,主要考慮以下幾點:如何創設提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采用什么實驗裝置?如何用器材進行探究?探究時需要觀察、記錄哪些數據和現象?如何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歸納出規律?其中提問題和分析數據是最易被忽視的教學環節。如上文所述,學生在探究此規律前應該知道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這樣提問題能使學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導學生尋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問方法效果好。
當學生得到許多實驗數據后,老師這樣問學生:“凸透鏡究竟能成幾種像呢?”引導學生先把像的種類分析出來,共有四種。繼續追問:“在什么條件下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呢?”激發學生進一步分析數據的興趣。其余類推。
由于此實驗得到的數據量大,數據規律不是明顯的正比或反比定量關系,數據中蘊藏的規律屬于界定范圍的定性規律,學生從來沒有遇到,所以分析數據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出數據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關鍵一環。教師如果直接讓學生分析,學生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5.深入分析,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學生初步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加深對該規律的理解。
一、搞好前階段學習,做好知識鋪墊
整個光學部分,教育者應有全局一盤棋的思想,重視教學策略的研究,從總體上把握前后概念、規律之間的聯系,杜絕將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孤立化的傾向,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開來。
1、重視小孔成像規律的探究,初步建立實像的概念。新教材處理小孔成像現象有它的絕妙之處。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先讓學生課后制作好實驗裝置,觀察遠處景物,記錄看到像的特點,再課堂匯報、展示實驗成果。由于觀察窗外景物時,物距大于像距,學生只能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應該用燭焰代替景物,讓學生繼續探究小孔到燭焰距離不同時像的特點,最終歸納出像的特點和物距、像距的關系。學生通過這個探究實驗能建立起描述像特點的概念,如:實像、放大或縮小、倒立等,認識到像不總是縮小的,為以后探究凸透鏡成像做好知識準備。
2、做好平面鏡成像的探究,通過比較認識實像與虛像的不同。平面鏡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實驗。把該探究實驗孤立看只不過是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從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分析,該實驗是學生第一次知道虛像的概念。本節通過著重比較實像與虛像的方法,為以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又準備了一個知識點。
二、讓學生用凸透鏡進行課前預習探究,形成初步感性認識
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沒有感性認識,讓他們直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所以應做好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前的預備實驗。教師最好把凸透鏡發給學生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使學生認識到放大鏡屬于凸透鏡,凸透鏡不總是成放大的正立像,還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縮小的倒立像,使學生對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認識。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目的明確,有針對性,環環相扣,就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研究過程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叭绾伪容^像與物體的大???”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對新問題的探究情境中?!叭绾斡^察虛像?”既復習了實像和虛像的區別,也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掃清了障礙?!皩嶒炛校阋^察什么現象,記錄什么數據?”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實驗過程中應記錄的數據。
四、巧妙利用凸透鏡成像時的光路圖
(1)教師可以利用一塊板展示常用測量長度的工具,如刻度尺、米尺、游標卡尺和卷尺等,讓學生觀察每一種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測量范圍等,并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測量對象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教師以動畫形式展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并引領學生用刻度尺進行實際操作,如測量書本厚度、測量鉛筆長度等,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長度的認識,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2)教師在雙板上將教學內容進行和針對性習題進行展示,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回顧和練習,進一步鞏固教學成果.
通過電子雙板的應用,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直觀的認知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師的講解和電子雙板的展示上,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二、電子雙板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
物理試驗是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驗現象聯系起來的最直接途徑,讓學生通過實驗演示和觀察實驗結果,加深學生對物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物理演示方法主要是教師演示示范和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演示,兩者存在諸如師生溝通交流不足或者教師指導分身乏術等問題,而電子雙板環境下的物理實驗教學,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些不足,從而更好地體現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價值.以“生活中的透鏡”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雙板,引導學生掌握透鏡的成像特點,并學會制造簡單的透鏡,理解和記憶其中的物理原理.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PPT展示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見到應用透鏡的一些實例,如游人利用照相機進行攝影、教師利用投影儀教學、老人利用放大鏡看書看報等,并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透鏡的事例以及它們成像的原理;然后,教師再利用PPT展示不同照相機的構造,并講解其功能和原理,讓學生依據展示和講解,自己制造簡單的照相機;緊接著,教師用一塊板演示學生所制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和成像效果,另一塊板以Flash形式,通過變換物距和像距,讓學生觀察其中的變化和思考其中的規律,引導學生發現透鏡成像的規律,并依此規律制造簡易的投影儀和放大鏡;最后,教師將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操作演示所總結歸納的透鏡成像規律和實際應用進行展示,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和記憶,將教學內容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師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電子雙板,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會到實驗操作和知識探究所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讓教師在引導學生操作和思考的同時,增強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多方面和多層次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一、“三線”的涵義及特點
“三線”即三條“特殊”的入射光線,分別為平行于主光軸、射入凸透鏡中心、從焦點出發(或經過焦點)的入射光線.其特點為:平行于主光軸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經過焦點,過透鏡中心的光線經折射后傳播方向不變,通過焦點的光線經折射后將以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射出.具體如圖1.
圖1
二、幫助解釋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材中通過探究方式研究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并得出結論,如u>2f,倒立縮小實像,,為了便于學生記憶,教師也會編制一些順口溜,如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兒跟著物體跑,較為形象詼諧,對于學生理解運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有些學生有時也會出現混淆不清情況,作為教師,在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后,教會學生運用幾何作圖方法,結合“三線”特點予以分析規律,可以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u>2f時的成像性質,v情況通過作圖一目了然.
同樣,對于凸透鏡成像的其他規律,也可通過作圖來加深理解,在學生獲取實驗的感性經驗基礎上,借助于實驗的直觀性和形
圖2
象性,通過“三線”特點進行理性分析,進而為學生運用“三線”特點來解決疑難問題打下扎實基礎.在凸透鏡實驗后,教師可作為課外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每一種情況,運用數學方法,結合三線特點,用圖2的形式表示出來,并在課堂內組織學生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方法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讓優秀學生結合“三線”特點,來逐個分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情況,并向其他同學介紹講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加深對三種儀器原理的理解.
三、幫助解決凸透鏡疑難習題
在各類物理習題及“中考熱點”中,有關凸透鏡知識往往作為區分度較大的題型出現,許多學生經常為在此類習題中失分而苦惱,現舉例1是上海市2010年初中物理競賽復賽試題.
例1教室里用投影儀放映課件時,銀幕上出現了正常畫面,若有只小蟲正好落在投影儀的鏡頭上,此時對畫面的影響是( )
(A) 畫面變得模糊
(B) 畫面稍微變暗了一些
(C) 畫面上出現該小蟲清晰的像
(D) 畫面上出現該小蟲的像,但不清晰
解析:投影儀原理為2f>u>f時,成倒立放大實像,其成像原理是物體發出的無數條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圖3
形成的實像.為分析簡便化,該題可選擇典型的三條光線,如圖3,
假如不透明的小蟲子落在鏡頭A點上,則擋住了入射光線SA,而另兩條光線仍通過小蟲子以外的部分凸透鏡而成像,只是透過凸透鏡光線減少了,因此所成的像變暗,故選(B).
對于此類型習題,教師也可適當作拓展深化,多問幾個為什么?如問若落在O點或B點又會怎樣?由此可引導學生歸納出一般規律: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若只擋住一部分,則仍能成像,但由于光線減少,像的亮度會變暗.通過該題,對學生也很好的進行了歸納思維方法的訓練.
圖4
例2(2012年營口)如圖4所示,MN為凸透鏡的主光軸,AB為蠟燭,A′B′為蠟燭所成的像,請用作圖法確定凸透鏡及一個焦點F的位置,并將它們畫出.
解析:從像與物體比較而言,得出此時成像性質為正立放大虛像,聯系凸透鏡成像規律,此時u
圖5
通過此圖分析,如圖5可知物點A、像點A′、凸透鏡中心在同一條直線上,并且凸透鏡中心在主光軸上,也即凸透鏡中心為A′A連線的延長線與主光軸的交點,作出中心為O點,再根據凸透鏡中心,即可確定凸透鏡的位置.
要確定焦點F的位置,過A點作一條與主光軸平行的入射光線AC,分析發現焦點F就是A′C連線與主光軸的交點,綜上所述,就可用作圖法確定凸透鏡及一個焦點F的位置.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讀圖作圖能力.
圖6
例3如圖6所示,F1和F2是凸透鏡的焦點,S是放在凸透鏡前的點光源,S′是S經凸透鏡所成的像.當光源S沿平行主軸的方向向透鏡移動時(始終保持u>f),像S′遠離透鏡移動的情況是( )
(A) 沿平行主軸方向遠離透鏡移動
(B) 沿O與S′連線方向遠離透鏡移動
(C) 沿F2與S′連線方向遠離透鏡移動
(D) 沿F1與S′連線方向遠離透鏡移動
解析: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已經初步知道物和像同側運動,但物移動時,像具體運動軌跡究竟如何,學生不是十分清楚,為此,運用“三線”特點,即能解決此疑難.
可根據兩條入射光線(一條平行、一條射入凸透鏡中心),分別作出點光源S的像為S′,當點光源移動到A處
圖7
時,作出它的像點為S″,由此比較,即可得出當光源S沿平行主軸的方向向透鏡移動到A點時,像的移動情況是沿F2與S′連線方向遠離凸透鏡移動到S″,如圖7所示,因此答案為(C).
例12010南京市第20題
如圖所示,小明用蠟燭、凸透鏡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⑴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當燭焰在圖示位置時,移動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 的實像.在照相機和投影儀中,成像情況與此類似的是 .
(2) 實驗中,蠟燭越燒越短,光屏上燭焰的像(選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動.
解析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識圖能力――讀刻度尺,了解物距u介f、2f之間,相距v大于2f. (2)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根據物距判斷此時成的像為倒立、放大的實像.此題也可以直接觀察像距比物距的長,判斷出呈倒立、放大、實像. (3)考查了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實際的實驗操作能力.當蠟燭變短時,相當于物體下移,光屏上呈現的倒立的實像上移.
例22010年武漢第10題
小明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 如圖所示,為了測出凸透鏡的焦距,小明同學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側,改變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 的光斑,就可以測出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2) 請在圖中畫出凸透鏡的主光軸.
(3) 小明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高調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燭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4) 實驗一段時間后,蠟燭變短了,要使燭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將光屏向 移動.
分析考查的知識點有(1)平行光經過凸透鏡后會聚于凸透鏡的焦點,所以屏上出現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就是焦距.這一實驗考查的目的是如何利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的焦距.其實在實驗室中我們還經常用物象等大法測焦距.(2)利用焦點,光心在主光軸上這一知識,再利用數學上的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即可完成畫圖.(3)考查了實驗時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體通過透鏡成虛像(物體放在焦點上或一倍焦距以內).(4)光屏上成的像都是實像且都是倒立的,由于蠟燭變短,相當于物體下移,像上移,要使燭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應該將光屏向上移動即可.
例32010年南昌市第25題
探究名稱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問題小明通過前面物理知識的學習,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活動課中,他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手指(圖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觀察遠處的房屋(圖乙),看到房屋 的像.(選填“放大”“等大”或“縮小”).
他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進行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 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
小明在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與透鏡間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結論與應用
(1) 分析數據可知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同時發現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就越 .
(2) 小明班照畢業照時,攝影師發現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這時攝影師應使照相機 同學(選填“靠近”或“遠離”),同時還應 照相機的暗箱長度(選填“增長”“縮短”或“不改變”).
分析本題意在考查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主要表現在(1)凸透鏡呈虛像特點的考查.(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考查實驗數據的分析能力.(3)根據結論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的考查.
答案:放大;縮?。晃锞嗷蛳嗑嗟?;大;遠;遠離;縮短.
從2010年部分城市的物理中考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凸透鏡成像規律”復習時需掌握的知識點有:
(1) 測焦距的方法
(2) 實像和虛像的區別(實像是光線通過透鏡后折射光線實際會聚的點,能呈現在光屏上;虛像反之)
(3) 凸透鏡成像規律(附:凸透鏡成像情況表)
(4) 部分知識總結:
A. 兩個分界點2f是大、小像的分界點,f是虛、實像和正、倒像的分界點.
B. 成實像時,當物體由遠處靠近凸透鏡時,像則遠離透鏡,像逐漸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當物體由遠處靠近凸透鏡時,像則靠近透鏡,像逐漸變小.(物近像近像變?。?
C. 由物距u和像距v大小的比較判斷呈放大像和縮小像.U=v,等大像;u<v,放大像;u>v,縮小像.
(5) 注重實驗課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驗素養.只有親自動手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得出實驗結論后要及時總結實驗規律,加強記憶,方能輕松解題.此外在實驗過程中需注意實驗細節的處理.如:成像不在光屏中央的處理辦法.
(6) 加強在真實情景中應用實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投影儀成像太小如何解決,近(遠)視眼的糾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