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與心理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禪學,是佛教禪定之學的通稱,包括禪宗之學在內。禪定在佛教修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小乘“戒、定、慧”三學實際上是以禪定為中心,禪定貫徹三學中最重要的定、慧二學,大乘六度中禪那、般若二度,禪宗“見性成佛”與密乘“即身成佛”之道也無不是統攝于禪。佛教認為,通過“禪”的修習,可以“探究身心世界之奧秘,認識自己,開發本性潛能,激發出般若智慧,解脫以生死為中心的一切系縛,解決人本性中絕對自由之追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達到常樂我凈的彼岸,從而凈化人心,莊嚴國土”。
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廣義而言是指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提高人類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和改造能力。
探討佛教禪學和心理健康之關系,首先要區分兩個問題:第一,佛教禪學對心理發展有什么樣的作用,其發生機制又是如何;第二,能否把佛教禪學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作為預防、治療各種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
禪定對心理發展的影響
佛教一向重視“心”的作用,《華嚴經》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被視為佛法心要的高度概括。在佛教看來,我們內在身心乃至外在山河大地,無非都是因為心所造的業力所成。大乘經總結為“萬法唯心”,宣稱世間三界五道、出世間的聲聞、獨覺皆是由心而生。然而,包括人類在內的三界,一切眾生的心都被無明所覆,產生貪、癡諸種煩惱,而有生老病死等無盡的苦果。在這種認識背景下,佛教提出了“自知其心”、“自宰其心”、“自凈其心”的心理發展路線,而達到解脫的終極目標。禪定正是佛教知心、宰心、凈心的具體實踐。如大乘《解深密經》卷三說:“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所得之果。”通過禪定的修習,人可以如實了知心的體性、本質、各種功能,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心靈,將之凈化,最終達到常樂我凈的解脫境界。
為什么禪定能有如此大的力量來改變心靈呢?按佛教的解釋,這種力量是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的,禪定只是用來激發這種力量的工具。這種力量,佛教解釋為“般若”,即出世間的智慧,分為聞、思、修三種。其中最重要的修慧,就是通過禪定的修習而證到的如實智、自然智。只有激發出出世間的般若智慧,才能真正證得“心”的本性,進而自凈其心。小乘三學、大乘六度,乃至禪宗定慧一體之禪,無不是圍繞這點展開的。
禪法在心理健康中的運用
心理學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人們對自己心理探索的渴求,此時人們突然發現,早在人類古老的過去,東方就流傳著心靈鍛煉和探究的特殊方法。東方的瑜伽、氣功、禪等散發出神秘誘人的氣息,吸引著空虛繁忙的現代人。于是,一些學者試圖把佛教禪法應用于心理保健中,從東方古老的智慧中尋求現代人心靈保健的良藥。
佛教的禪法有其嚴整次第的體系,在修習禪定之前還應具備種種條件,并不是人人均可修習?!缎蘖曋褂^坐禪法要》中說,修習止觀(禪定)的人,要先具備五種條件:即持戒清凈、衣食俱足、得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梢岳斫鉃榫邆渖硇牡慕】?、一定的物質基礎、安靜的修習環境、充足的修習時間、真正懂得禪法的老師指導這五個條件。在當今時代,其中很多條件都不易滿足?,F代社會的緊張繁忙,使人們難得擁有安靜的心理環境和充足的時間?,F代人的身心健康狀態也不容樂觀,環境污染、人炸、不良的生活嗜好,造成種種身心疾病的泛濫。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禪定的修習,如何能指導別人修習呢?從這些條件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佛教禪定的修習以最終覺悟人生為目標,因此它的起點就很高、很嚴格。而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治療心理疾病、維護心理的健康、提高現代人的心理適應能力。二者的目標雖然都是提升心理層次,都是向內的探究,但畢竟仍是有質的差異。從現代心理保健角度看,心理的健康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理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在佛教看來,這些正是修習禪法的基本條件,而且僅僅是高樓大廈的基礎而已。
關鍵詞:心理評估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衛生 健康心理學
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本世紀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二戰后,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的時代,已經由以前的精神病人轉向了正常人群,也就是所有人的心理保健,心理干預和心理矯治,培養現代人完整的心身系統以及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其基本宗旨為:“完全從事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致力于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強對精神疾病與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增進全人類的幸?!保ǖ谝粚脟H心理健康教育大會,美國華盛頓,1990)。其中,伴隨著心理學科的高速繁榮,心理狀況評估工作者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也研制了各種系統的評估方法,從生理、心理和社會諸方面了解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為開展評估心理狀況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統性科學依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更具科學性。
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對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所以評估的范圍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視健康的評估。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評估任務包括如下方面:1)描述個體或人群有關疾病的特征,主要是從疾病的行為表現或精神病理學水平進行評估,協助臨床診斷分類,作為研究病人人組標準,尋找各類疾病的特征性表現。2)描述個體或人群的健康狀況,全面地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對構成健康的諸要素進行評估,為研究增進各種人群的健康機制和方法提供依據。3)評估日常健康行為習慣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4)評估疾病發展中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行為、社會、情感等各種心理過程。5)評估心理、社會等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過程中的作用。6)評估個體對不同應激刺激的反應,主要指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觀察個體對各種應激事件的心身反應性質和程度。7)評估疾病康復過程中的各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及其與心理、社會等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8)評估生活方式對防治疾病和增進健康的影響。9)評估個體或人群的社會經濟狀況對健康的影響。10)評估衛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種衛生保健設施和方法對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進人的健康工作,其服務對象有各種各樣的人群(population),也有具體的個人(individual)。對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了解,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提高人群健康計劃,防治疾病措施的重要依據。對個體的服務可能是病人(patients),也可能是來訪者(clients)。前者是生理上或精神上有障礙,需要治療;后者只在情緒或適當環境上遇到困惑,需要幫助。在幫助或治療前,就要全面了解他們的心身狀況;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正是在這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代的醫學模式已逐步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過渡。生物、心理和社會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四個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內容涉及了這全部的四個方面。
當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圍遠遠超出了傳統醫學界限,并冠以健康心理學這一新的名稱,更加重視人類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及各種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并涉及了與人類健康有關的所有領域,已經走向各種健康保健單位、學校、工廠、農村等等。在這些領域,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告訴我們,盡管疾病的發生可能是物理原因引起的,但疾病的危險因素,癥狀的嚴重程度,它的時間過程和預后卻與各種各樣的心理因素有關;我們可以通過健康教育,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心理因素和行為習慣可能會積極或消極地影響人類的健康;這些健康教育也讓人們避免那些高危的行為,從而減少對疾病的易感性。作為人們健康保健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心理健康教育評估與診斷正在為人類的健康提供各種有力的服務與支持,它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質量與生命的數量是一樣重要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評估,第一能使我們全面了解了某一人群或某一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進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或者對個體作出診斷,制定治療方案,向來訪者提出忠告或建議等。第二能使我們形成對個體的印象,評估的第二個意義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對來訪者或病人的印象,這具有個別化意義,印象正確與否,取決于評估時獲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其形成后常很牢固。研究表明,三次晤談后形成的印象與第三十次晤談時的相關極高。社會心理學家也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有“貼標簽”的作用。第三它能使我們核實假說,任何科學研究或者臨床醫學診斷都是不斷地修正假說、核實假說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正是作為其中一種方法而發揮作用。比如心臟病“A型個性”的關系就是很好的例子。A型個性或稱A型行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學對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貢獻,長期以來醫學界認為誘發心臟病的原因是高血壓、血清膽固醇、吸煙等,但這些因素解釋或預測不到心臟病的半數。后來心理學提出易患心臟病的人有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稱為A型行為模式。早先人們只是通過自然觀察或其它一些渠道得來的信息,形成了成功型的管理人員與心臟病具有某種聯系的初步假說,通過采用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法作了大量研究證實“A型個性”與心臟病具有肯定的關系,后來進一步研究表明只是某幾種“A型個性”行為特征(如敵意、攻擊性等)與心臟病關系密切。A型以外的行為模式稱為B型行為模式?,F在在臨床上用是否為A型行為模式預測心臟病具有很高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繼志.心身疾病簡介[J].臨床醫學,1988(01)
一、馬哲主義的批判思想與批判心理學的聯系
心理學的可能性與心理學上的臨近點這兩個觀點最先是由馬克思提出的,同時還對此觀點進行了實踐和批判。什么是批判心理學。學者們的回答也是不盡相同,事實上并不是一個統一的體系,換句話說,并沒有規范的概念,心理專家認為這種概念只能模糊的對人們進行控制、預測或描述。在國內對其研究的主體便是將它看作是新的心理知識來研究。令人在意的是在復雜的批判心理學中有種可以感覺到的相似性,使其可以在批判心理學下共存。同時,批判心理學也并不是獨立的術語,是由馬哲思想提煉而出的。在心理學上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理論顛覆了以往的傳統,從根本上解放了想象力。同時,其他學者也批判了傳統理論,由此促進社會前進。這也預示著日后傳統與批判兩者之間的相對立場。
二戰之后,在政治混亂的環境下,更是出現了對傳統心理學批判反思的言論。這說明心理學的發展路線不會按照客觀的規律發展,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不是客觀知識的產物,而是在歷史中不斷變化中的產物。到了60、70年代,西方陷入運動熱潮,在外來的思想沖擊下開始對價值中心反思,欲使資本社會正當化。于是批判心理學出現。
二、馬哲主義的兩大特性與批判的相關性問題
批判心理學站在傳統學的對立面,一是認為后者是對研究對象抽象化地研究,二是將人視作變量,由此將問題變成了人類與社會的變化多樣轉化成數學變量的關系。但是可依賴的概念準則缺少,不能完全準確的實施到社會。
(一)相關性解放的問題。面對此問題,批判心理學把相關性的問題作為討論的起始點之一。在批判心理學觀點中,人不僅僅能夠在某種情況下生活,同時也可以創造出某種情況。批判心理學也對人類存在兩面性進行了厘定,確認了兩者之間的互相構建的關系。站在無產階層角度對資本階層批判方式下,社會發生與自然領域運動相似,由經濟主導的現象。傳統心理學是從實證理論的方向出發,希望從這一現象中發現規律。傳統的心理學具備意識形態的功能,只從客觀度向主觀講相關性的解放考慮進去,才可能批判心理學。從客觀立足度向主觀這才是批判心理學的邏輯演算,由此可知,有主觀向客觀為意識形態,相反則為唯心理論。
(二)具體與抽象的關系。批判心理學指出了傳統心理學中有抽象和具體顛倒的關系存在。心理專家發現,這個結果并不是由于學者個人的想法而導致,根本在于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對個體的抽象事物研究并不能取代總體,無數的個體研究也不能代替整體的狀況。人的根本屬性并不是固定的相加,不能離開社會的總體判斷。通過單獨的變量研究人,實際上才是最抽象的事。
判斷心理學注重的是具體與抽象的辯證關系問題。面向復雜的社會,傳統的心理學通過實驗的結果來減低這種復雜的情況,來保證問題在方法上是可行的。但是變量是沒有規則性的東西,想要在心理學上解答描述是很難控制的。
三、批判心理學與馬哲理論的解放議論過程
理論和對象取決于范疇,而范疇決定了從哪一方面來研究對象。傳統的心理學無法抓住人們的精神本質。預設主題之后研究,就導致了問題服從方法。所以在研究問題上必須抓住研究對象的本質。在研究上,批判心理學的方法更注重問題本身,超越了以往了的研究方式,還針對可能會出現的客觀問題,提出新的見解。
心理學約束日常生活,并將心理學理念供應到全球,直到人類會用心理學來重塑自己。由此可見,作為生產性實踐的心理學,其產生了意圖研究的客體及規律。此后學者又將科學事物進行心理學化。
實際上,解放議程當中馬克思將人類的全面發展建立在經濟政治的條件上,由此可見,全方面的發展才具有現實可能性。馬克思的言辭適用于目前心理學在社會的分布狀況,以積極的心理學作為代表推翻消極的心理學觀念,其是馬克思很早就批判了觀念解放。
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之下,文學也逐漸走向邊緣化。在消費的刺激下,人們的欲望不斷膨脹,文學也被異化泛濫成了迎合人們欲望的消費品,使文學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復存在。
古往今來,眾多的心理學流派對文學價值的發現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們為文學價值的發現與確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據。主要的有三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榮格,馬斯洛。首先,弗洛伊德對文學的貢獻是他發現了個人心理中的“潛意識”層面。弗洛伊德認為支配一個人的行為的是一種潛在的、盲目的、混亂的本能沖動。在這些方法中,審美活動與文學藝術的加入都會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榮格對文學的貢獻是他提出了“原型”這一概念。榮格關注的是對于“人類集體智慧”的開鑿與揭示。榮格認為文學藝術是種族乃至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的象征與呈現。他認為真正的文學作品蘊藏著神秘的內涵,是“原始情境的發生”,它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和無可替代的啟迪作用:“藝術的社會意義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時代的靈魂,憑借魔力召喚出這個時代最缺乏的形式。藝術家得不到滿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無意識深處的原始意象,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補償了我們今天的片面與匱乏……”[1]
最后,馬斯洛則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榜R斯洛和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同伴們要做的是:在西方高度發達的科技社會,商業社會,物質社會中,尋回失落已久的心靈美德,尋回人的天真、質樸、正直、善良,尋回人的自尊、自信、理想、信仰,尋回人的愛的能力,審美能力,尋回人的創造精神,獻身精神,尋回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2]。
“基本需要理論研究”與“高峰體驗”?!独首x者》是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長篇小說。對于小說的女主人公漢娜形象的分析可以對馬斯洛的這兩個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對文學價值的發現做一個解釋。本文就以漢娜心靈的衍化過程為中心,從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解讀漢娜這個藝術形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夢想、人生價值、挽回做人的尊嚴,實現自己的靈魂救贖,從而實現真正的人性回歸。
81 屆奧斯卡獲獎影片《朗讀者》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用動態的影像世界闡釋了對納粹發動慘無人道戰爭的質詢、漢娜和米夏之間一段忘年之戀,更著重塑造了漢娜這一進行靈魂自我救贖的道德自覺者的形象。在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論”中,超越型自我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主要是指更經常意識到內在價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更豐富超越體驗的人。他們更重視高峰體驗的意義,更關心人類的命運,更尊敬他人,能更平等地對待人,更重視精神生活。
馬斯洛曾由衷地寫道:“音樂,在我內心深處是毫不猶豫地被接受的,因為對我來說,它是最高的藝術,是我生存的緣由之一。它甚至同愛,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相提并論――在音樂中,我找到了最基本的根基――音樂充滿了我的生活,它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重要的一份禮物?!盵3]《朗讀者》中“朗讀”于漢娜而言也同樣具備如此巨大的魔力和動力,使她能超越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需求矢志不渝的追尋“朗讀”這一終極目標。
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之下,文學“邊緣化”現象愈發明顯,文學被異化泛濫成了迎合人們欲望的消費品,文學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復存在,‘文學性’已經在整體性的娛樂化中被消解或轉化了。心理學的介入是文學的價值重新得到肯定,為文學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以上的分析就是心理學的介入對與文學的影響,更是心理學的介入對于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對于重建人和社會新形象的貢獻。文藝心理學,讓我們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尋回失落已久的心靈美德,尋回人的信仰,愛人的能力,尋回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注釋:
[1]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頁。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戳诉@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纯催@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關鍵詞:廣告歷史;心理效應;廣告創作
中圖分類號:J5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0-0219-02
1 廣告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廣告心理學,萌芽于本世紀初,從本世紀六十年代起便發展迅速。1900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蓋爾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寫成《廣告心理學》一書。1901年1月,美國西北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斯科特最早提出心理學的原理可以應用于廣告與銷售技術;1903年,他出版《廣告論》,試圖將心理學知識應用于廣告宣傳。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對廣告學的理論背景起到了支持的作用。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敏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學與經濟生活》一書,研究了工業心理學的諸多問題。其中,明確提出了廣告效果、櫥窗陳列等因素與消費心理緊密相關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動機研究的興起又為廣告學提供了新的思想動力。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廣告心理的研究,把廣告心理學視為一種“說服大眾購買商品和勞務,為促使其采取購買行為而研究其心理與行動的學問”,或當作一種“為促使大眾購買而將所研究的心理與行為的結論付諸實施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廣告的實際運用中大量使用了心理學原理和模型,為了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提供了值得信賴的理論依據。
2 心理學策略
2.1 注意理論
根據引起注意時目的明確性與努力的程度??蓪⒆⒁夥譃殡S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兩類。
不隨意注意是指既無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商場中大大小小的招貼海報,由于鮮艷的色彩,巨大的版面等原因從而引起了顧客的注意,導致了顧客的購買行為。另外,在電視節目中突然插播某條廣告,也可以引發消費者的不隨意注意。
隨意注意是一種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當一個消費者決定購買某種商品后,他就會有意關注相關的廣告,進行學習,對于出售此類商品的賣場、商店也會表現出更加積極的關注。
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廣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問題,是廣告產生效應的首要環節。廣告以聲音、文字、色彩、圖畫等刺激引人注意,可以從增加刺激物的強度,充分利用對比關系,增加刺激物的新穎性等方面來喚起消費者注意。總之,只有充分運用好注意的心理功效,才能讓消費者對商品有所了解。并產生積極的認同。
2.2 記憶理論
記憶,就是指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是對于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對于廣告信息的記憶,是消費者作出購買決策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在人們接觸廣告與日后產生的購買行為之間可能有相當長的時間間隔,這就要求強化廣告在消費者心中的記憶。
與記憶相反,遺忘是指識記過的內容不能再認、回憶或者提取時有困難。遺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擾,次要原因包括衰退、壓抑以及提取失敗等等。在廣告學習中,干擾是指消費者在廣告學習和回憶的這段時間內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影響。
因此,如何避免遺忘,排除干擾,迅速并長期記住廣告,就成了廣告創作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具體做法有:廣告制作要簡潔明了,減少廣告材料的識記數量-廣告信息要適當重復,便于消費者鞏固并加強記憶;設置鮮明特征,完善廣告內容等等。
2.3 思維聯想理論
在想象的心理范疇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聯想。它反映了人腦對于不同事物間的聯系。例如。某個鐘表廠商將自己標榜為“時間”的生產者,而并非是“鐘表”的生產者,就是運用了鐘表與時間之間的關系,讓消費者產生浪漫、高雅的產品聯想。
因此,在廣告宣傳中,必須有意識地運用聯想這種重要的心理活動,充分利用事物間的聯系,形成各種聯想,方能起到增加廣告創意,引起消費者注意,提高廣告記憶效果的作用。
3 消費者的心理效應
3.1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是指人們往往會喜歡那些經常出現的事物。如果刺激頻頻呈現并因此越發受人喜愛,被人接受,曝光效應就產生了。如果某一個商品在廣告中經常出現,那么消費者常常會對該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動化的偏愛反應。即使人們對某一種商品沒有特別強烈的感情,但僅僅通過簡單的重復,也可以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產生積極的正性情緒,從而增加商品的銷量。
3.2 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是把對于特定對象的某種情感遷移到與該對象相關的人或事物上來,通常表現為“人情效應”、“物情效應”和“事物效應”。這些效應在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人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就是這個道理。利用歌星、影星、體壇名將等社會名人代言其公司的產品,就是利用“名人效應”,設法把公眾對名人的情感遷移到自己的產品上來或者遷移到自己組織的知名度上來,這是公共關系活動常用的手段,也是一種典型的移情效應。
3.3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人們看問題時,就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征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很多廣告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都強調是自己是“中國名牌”、“質量免檢”,為的就是標榜自己的產品質量上乘。從而提升品牌形象。
3.4 紫格尼克效應
紫格尼克效應是指人們對已完成的工作比較健忘,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里縈繞不已?,F代社會心理學之父,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即“心理張力”。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系統,決定著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如果中斷了滿足需要的過程或解決某項任務的進程而產生了張力系統,就可以使一個人采取達到目標的行動。例如,旁氏七日凈白的廣告就采用了類似于劇集的方式先后播出。分七集講述了一個故事,并將產品融入其中。當消費者觀看到第一集廣告片之后,尚未結束的故事就驅使著消費者以后更加關注這個廣告,因此帶動了該產品的銷售。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 研究 熱點與重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18-01
一 新形勢下管理心理學發展的方向
管理心理學于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正式誕生,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萊維特首次提出。他首次以“管理心理學”命名出版了他的專著,而之前都是以“工業心理學”命名研究心理學的著作,將工業心理學更名為管理心理學,標志著工業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是對工業心理學的有效突破。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工作環境中個體、群體和組織等層面的人的行為以及其影響因素,管理心理學強調人的因素在管理環境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為:領導行為、管理決策、組織變革與發展、團隊建設、溝通、激勵和跨文化管理等諸多問題,要求能從個體差異的角度研究職務分析、人員選拔、培訓、績效評價和薪酬分配等理論和方式。在全球競爭不斷加劇的社會形態下,在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背景中,管理心理學需要得到不斷的發展,需要不斷研究新問題,在物質資本作用不再突出,而人的因素作用不斷加大的情形下,人力資源已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只有把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好,才能在科學管理和決策中促進社會更快地發展,管理心理學需要不斷提供人如何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知識,不斷研究新的管理問題中的心理問題,才能有效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促進人自身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1.研究組織變革
20世紀90年代以后,組織變革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組織變革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科技的發展帶動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促進社會心理的演變,社會組織只有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化的平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對企業重組、進行戰略管理、跨國公司或是國際合作企業管理的研究成為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管理心理學也開始從對個體理論研究的層面轉化為對整個組織層面的研究,只有從整體角度考慮問題,才能使企業進行有效的機構調整,進行科學的管理決策,提高員工適應性,實現跨國公司管理組織文化的發展提升。
2.研究領導行為
管理心理學要研究領導行為,通過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采取的領導行為的研究,以及對不同領導行為對職工不同影響的研究,有效發展領導行為理論。雖然在領導行為研究領域出現過不同的理論,但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費德勒提出的認知資源利用理論。這種理論強調,決定領導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認知資源的利用條件,在組織變革中,管理決策因素是關鍵,對于組織結構的挑戰,具有很大的影響。目前,研究領導行為比較重視在決策和判斷中所采取的認知策略和判斷決策問題,分析不同背景下的決策模式,研究權力結構,研究參與體制,研究如何加強決策技能的利用。
3.研究激勵問題
管理心理學是在研究激勵問題的基礎上誕生的,激勵問題是研究最多的領域,是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所謂的激勵,就是激發人內在動機和活力的各種內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能始終保持興奮狀態,促進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近年來,人們對激勵理論的研究沒有很大的突破,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和對工資報酬制度的設計依然有很大的實際價值。公平理論提出,要對職員進行工資報酬分配時要重視合理性和公平性,使之能獲得公平感,這對職員工作積極性的發揮有著重要意義。影響職員工作積極性的更大因素是相對報酬,也就是受到他人收入和自己收入相對比例的影響。
三 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問題
我國管理心理學是在借鑒西方的基礎上,在1979年正式誕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工作動機與激勵理論、工作態度與價值取向、領導心理與行為、管理決策與組織變革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而有效的研究,獲得了有效的發展,但目前還處于探索學習時期。
我國的管理心理學由借鑒而來,但這種借鑒而來的理論與我國的國情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管理心理學要不斷調整研究方向,不能全盤西化,要能面對中國現實問題,面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及經濟政治轉型發展的新情況,創新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思維方向,探究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內容,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中國特定管理問題的分析上,在中西對比中,努力探索適合我國管理心理學發展的理論經驗和研究方法,不斷主動追求個性化研究,使我國心理學研究得到有效發展,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經濟政治發展服務。
總之,管理心理學在當今社會上的價值是顯著的,對于經濟發展,全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鑒西方的管理心理學理論研究時,也要能依據中國國情,創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管理心理學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