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英語教學的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誤區;目標;教學質量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學方法的一些誤區
雖然我國的素質教育觀念已經人盡皆知,但在實際教學上教師還是在很多方面不得不顧及到我國應試教育考試模式地限制而在教學上有很多地教學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學觀念上的誤區
多年來,語法為綱,翻譯為方法的教學模式,使相當數量的中學英語教師仍舊以自己為中心,一言堂的教學習慣,以及多講,細講才是“有水兒”的教學觀念。學生的主要課上活動就是聽講,記筆記、偶爾回答一些問題,但完全處于被動的位置。 新教材要求以學生為主角,交際為中心,操練為重點。它不要求所有第一次出現的語法現象都講,目的是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先會用。見多了,用多了,感性認識加深之后,教師和學生再一起總結,這是典型的歸納性教學觀念。也是許多英語教師仍舊習慣于演繹性教學方法,大講特講語法,覺得不講就不叫上課,心里不踏實。
1.2 教學方法上的誤區
教師教學觀念上的守舊必然在教學方法上反映出來。有些教師課上仍以講解詞匯、領讀課文、分析語法和翻譯課文為主,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很少。有些教師不明白,語言是工具,學習語言不像理科學習一樣,以理解為主。一個外語教師絕不是講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能控制自己的講解時間,做到少講、精講,適可而止,把時間讓給學生,心甘情愿地把主角的位臵讓給學生,以他們為中心。既能做導師,又能做合作者,又能當配角的教師,才是交際英語教學所需要的合格教師。
1.3 教學管理上的誤區
新教材使用過程中也有一些教學管理上的問題。有些教學管理人員也因循守舊,認為新教材語法比較簡單,沒有什么好講的,主張開快車。本應該每節課學習一課書,卻要求教師講兩課書。第一冊本應該學習一年,但是,實際上僅僅學了半年,即一個學期。在他們看來,教學進度不是以學生是否會用所學過的知識為尺度,而是以教師有沒有值得講的語法內容為尺度。這實際上仍舊是語法為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一方面抱怨學生聽、說能力差,一方面又要求教師開快車,趕進度。
二、初中英語新目標教學初探
2.1 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知識與技能、策略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知識的來源,注意深化和拓展知識,更應該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熱愛學習的情感和態度。教師必須認真思考教學的引導方法對每一堂課都充滿熱情,給予學生愛心與關注,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2 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活躍的成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初一新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教師應根據這一特點,多開展一些會話表演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真正動起來。比如:表演動作,猜單詞,同學們都積極參與,興趣濃厚,不論他們說的對錯,動作表演的如何,首先應鼓勵他們大膽開口,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把要學的單詞記住了,濃厚的興趣也調動了學生回家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反復循環,營造了一個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學生變得喜歡學、樂于學。
2.3 組織小組互動,提高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組織班級按小組互助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創造個性的有效途徑。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采取輪流制。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誠心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認真分析分階段有哪些看法與自己的相同或不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加入到各個小組中,有時作為裁判,有時作為引導者,有時作為參與者,同時把學生的問題收集起來,開展全班大討論或直接講解,為學生查漏補缺。通過小組討論,捕捉學生有獨創性的閃光點,將討論引向深入。
三、運用激勵機制,能提高教學質量
3.1 目標激勵,能喚起學生探求目標的興趣與求知欲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師生共同活動的指向。我們教師應首先使學生明確學習的具體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求知欲。初中學生往往對篇幅較長的課文缺乏應有的耐心,難以認真研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細心鉆研教材時,認真思考如何設計教學目標。例如:在教JEFC Book 3, Lesson 10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一課時,教師可以問:"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make our world beautiful?"先讓學生展開思維進行大膽想象、回答,然后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去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為了保護環境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麗,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不應該做什么。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就產生了探求目標的動機與興趣,這就是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
3.2 質疑激勵,能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創新意識
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角度、多方位設置多種思考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發散思維,使學生不單單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的表層,而且能夠利用現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創造、探索,培養發散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如在學習"Asking the way"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看圖片或幻燈片, "Where is …?" "Which is the way to …?""How can I get to …?""Which bus shall I take?""Where is the bus stop?"鼓勵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文/盧黎紅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高職英語學科教學又是高職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緊跟時展步伐,引入現代教學理論與方法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本文從通識教育理論視角入手,以實證分析的方式,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以期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可用于實際操作的方案。
關鍵詞 :高職教育?英語教學?課程改革?通識教育理論?實證分析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高職英語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人文性以及教學目的的人文性方面的意義,遠大于英語學科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工具性。就高職英語教學的本質要求而言,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教學內容包含社會、人文、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在必須為學生提供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超越語言內容而提供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空間。在這種背景下,通識教育理論為高職英語學科教學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用通識教育理論來推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對更好地培養高職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一、通識教育理論概述
1.通識教育內涵及范疇界定
通識教育的概念來源于英語“general education”的直觀翻譯,是對教育目的的一種表述,其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到目前為止,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尚未有明確、統一的概念界定,但通常來說,在教育理論界的相關研究中,對通識教育內涵的界定通常從其性質、目標和內容三個方面進行。從通識教育的性質來看,其是一種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高等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的大學理念,實質是對自由和人文的繼承;從通識教育的目標來看,通識教育在學生生活、德育、情感、理智、學識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要求,其本質目的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成為全面素質的人;從通識教育的內容看,通識教育涵蓋了生活各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有非專業性、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顯著特點,涉及內容廣泛而全面。
從通識教育的范疇界定來看,中國學者余凱、李曼麗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等,均明確指出外國語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學者劉少雪在對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進行了分析研究后,認為語言、交流、寫作等都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因此,從國內外相關院校開展的通識教育課程來看,英語語言學科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并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據突出的地位。
2.通識教育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內涵界定
教學目標是影響高職英語教學走向的關鍵,是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不同的時期,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于社會需求、教育理念、政策指引等因素。結合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以社會需求現狀,在通識教育理念下,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內涵主要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從面向未來與面向社會方面來看,通識教育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以英語語言為主導的全面素質,而非單一的職業準備;第二,培養高職學生全方位的知識文化素質,使其擁有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第三,在大的框架內培養高職學生以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為主的基本能力,使其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能力框架;第四,培養高職學生豐富高雅的情趣。針對于高職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而言,在通識教育視角下,主要包括邏輯推理能力、定量與定性分析能力、語言文化理解與鑒賞能力、甄別與判斷能力。
二、通識教育視角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實證分析
1.實證資料介紹
從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現代教育理念之間的關系來看,無論是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還是教育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與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路均存在諸多矛盾,為明確通識教育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影響,以及驗證基于通識教育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對師生的積極作用,并結合實證研究結果對教學改革方案進行針對性的完善,為改革技術方案的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筆者選取本校2012-2014年在校期間的學生與英語教師為實證研究對象。實證研究樣本涉及17名英語教師與20個自然教學班級;實證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780份,回收有效問卷754份,有效率96.67%,發放教師問卷17份,回收有效問卷17份,有效率100%;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高職英語教學的看法、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看法、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看法、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和手段的看法。
2.學生對高職英語學習的認知與看法
該項問卷調查主要涉及5項內容,包括學生對高職英語課程學習必要性的看法、學生對高職英語課程學習重要性的看法、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學習英語的收獲、學習英語的喜好態度。統計結果詳見下表。
從問卷統計結果可看出,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重要性、必要性認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在目的、收獲方面卻存在較大差異,分散性較大,表明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并不明確。在喜好程度方面則能明確地表現出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問題,接近一半的學生并未表現出對高職英語學習的熱愛,這說明當期的高職英語教學效果不佳??傮w來說,從該部分調查可看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應注意的方面:學習功利性較強;高職英語語言技能收獲有較大提高,但實際運用的綜合素質不足;對高職英語學科的熱愛程度太低,急需提升。
3.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認知與看法
該部分的問卷調查涉及師生雙方的7個方面的12項調查,調查內容分別針對通識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目標內涵,包括高職英語教學是否顯著提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高職英語教學是否顯著提升文化修養、高職英語是否顯著提高英語綜合素質與能力、高職英語是否有助于提升其他學科學習效果、高職英語是否應注重方法的傳授、高職英語是否有必要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等。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英語教師還是學生,對于高職英語教學應該完成哪些教學和學習任務的認識是一致的,并且具有較高的認知度。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師生均認為高職英語教學應著重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綜合素質、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應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學習方法和為人處世的道理。調查結果還顯示,雖然教師與學生都認識到了高職英語教學應設置的目標,但實際教學中目標的實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4.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認知與看法
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認知方面,調查內容主要涉及7個問題,包括高職英語課程類型、高職英語課程的豐富性、高職英語教材、高職英語精讀教學等方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0%以上的學生對技能實踐類英語技能的教學內容較為關注,有約40%的學生對文化修養與實用類高職英語教學內容較為認可;教師方面,有約60%的教師對綜合英語類、實踐技能類、文化修養類高職英語內容較為認同,對實用類英語認同的教師比例約為35%。此外,超過90%的教師與學生對高職英語多元化、豐富性的教學內容較為認可。在教材方面,超過半數的教師與學生對當前的高職英語教材認同度較低,希望進行改革和完善。
5.師生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和手段的認知與看法
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課堂教學效果,在本部分的問卷調查中,主要涉及以下問題:高職英語課堂活動教學、課堂小組合作教學、多媒體及網絡英語教學、自主性學習等。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更傾向于小組討論、辯論賽、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等教學模式與方法,這些也同樣反映在教師的認同方面。由此可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參與性、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與方法無疑更加受到學生和教師的青睞,并在實際運用中獲得的教學效果亦相對較為明顯。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可知,互動交流型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興趣、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這也指明了高職英語改革的方向,同時也展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和觀點。
三、從通識教育視角解釋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結合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內涵,以及上文的調查統計分析結果,通識教育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內容應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設置有多元化的高職英語教學課程,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群體,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第二,促進跨文化的高職英語教學,加強高職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文化性,改變傳統的功利性與工具性的教學模式,雖然實用性英語教學在短期內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高職學生更應該著重培養更高水平層次的綜合素質。第三,豐富教材內容,突出人文特色,高職英語教材形式與內容的設計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征與高職教育的特色。高職英語教材的編寫應著重以下主要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內容、拓寬知識面、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內容等,因此教材內所選文章的內容不僅要注重英語知識,還要兼顧人文類、科普類、歷史類、民俗類等內容,以人文類為主流。第四,加強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的隱性課程,利用多媒體及網絡創建網絡教學平臺,創建有利于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鄭佳.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對通識教育的促進作用[J].才智,2015(2).
[2]秦屹,熊俊梅.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視角下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牛淑敏.通識教育視角下高職英語課程的重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10).
關鍵詞:初中英語;新課改;學習渠道;教學活動
初中英語新課改為傳統的英語教學注入了諸多活力元素。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如何積極轉變自身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促使其與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實現完美的契合呢?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與認識。
一、優化資源,擴寬英語學習渠道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倡導教師積極利用音像、多媒體等豐富資源,拓寬英語學習渠道。
我將新課標的這一理念靈活運用到了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當中,收獲了來自學生的積極回應與反響。例如,在教學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o.這部分知識時,在上課伊始,我為學生播放了幾首經典的英文歌曲,然后鼓勵學生和著音樂節拍舞出優美的動作。如此一來,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經典的英語音樂曲目,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英語單詞資源,為其日后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倡“任務型”的英語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切身體驗等方式更好地感知具體的英語知識點,從而實現學用結合的最終教學
目標。”
新課標的這一指示對教師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如,在講解完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這章內容的主要知識點之后,我要求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并有效構建對話,但是他們的對話要點必須包括自身應對考試的技巧與方法。如此一來,既可以大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實際口語表達水平,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對話過程,還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點,真正落實了“做中學”的教學目標。
初中英語新課改為傳統的英語教學注入了諸多活力元素。以上是我對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的粗淺看法,希望廣大英
語教學同仁能多多指正,促進初中英語教育事業的更好發展與
進步。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對部分高師畢業生進行調查,對目前高師院校公共英語的教育模式進行分析,以就業為導向,對高師院校學生、教師以及公共英語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材、課堂教學等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師院校 公共英語 教育模式
近20年來,我國高師的公共英語教學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也要看到高師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目前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發展。一些學生雖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但仍然無法用英文進行交流,無法用英文寫簡歷,甚至不能用英文進行自我介紹。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葛道凱博士在《如何彌補高師教育和社會需求的差距》中提出:高師院校要根據以就業為導向這個原則,重新審視和規劃自身的專業設置和每一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要加快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制度等的改革進程。目前,全國高師院校正以就業為導向,積極地探索實施各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筆者對部分高師畢業生進行了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為高師院校的教學改革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
一、對高師公共英語教學的調查情況及分析
為了了解目前高師院校公共英語的教學現狀,我們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5份,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
1.學生對公共英語學習的看法
表1中1-4個問題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開設英語課是非常必要的,也認識到英語課的重要性,但也有相當部分同學態度不是很明確。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1%的學生喜歡上英語課,這說明在當今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英語的重要作用。同時必須看到當前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學生對公共英語教學目標的看法
從表1中5-7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有助于提高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英語教學無法提高他們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可以看出,學生大部分都否定或不確定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學習,近半數的學生否定或不能肯定教師是否注重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表2可以看出只有33.5%的學生肯定英語教學有助于學生文化修養的提高,大部分人無法確定目前的英語教學是否有助于文化修養的提高。
3.學生對目前公共英語教學使用教材的看法
你喜歡你使用過的公共英語教材嗎?為什么?35%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太多、太難;21%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陳舊過時;20%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太理論化,不實用;17%的學生認為太簡單,教材內容太少;只有少部分人認為所選用的教材合適。在問及喜歡教材中哪一類文章時,學生的興趣集中在專業類、人文類和科普類這三方面,分別占33%、31%和30%,喜歡其他類型文章的人只占6%。由于目前教材里的文章也主要是這三類,所以,這也說明學生對文章的傾向性不是非常明顯。首先,學生對英語教材的滿意程度很低,原因在于目前的教材內容陳舊,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其次,英語教材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有關課文的題材,最受歡迎的是專業類,其次是人文類,最后是科普類。
4.學生對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的看法
表2顯示公共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但從學生的興趣角度來看,43%的學生更希望課堂上增加學生練習、活動的時間;但在問及“是否喜歡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方式”時,又有48.3%的學生希望是教師講解為主。這一對矛盾說明很多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態度不是很明確。因此,教師應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多下工夫。
表3顯示教師常采用的課堂活動的形式是“回答問題”,其他依次是小組討論、演講,辯論賽在課堂中使用的比較少。而調查顯示,學生并不是很喜歡“回答問題”這種形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共英語上課人數一般較多,采用個別回答問題的形式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是一對一,容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所以,目前公共英語教學的模式有待進一步改革,要增加聽說內容,采取多種活動方式,使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活動中學習英語,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學生對公共英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看法
調查顯示,目前多媒體和網絡已被較廣泛地運用于公共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使用多媒體及網絡進行教學也比較感興趣,他們認為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對英語學習更有利。訪談中,學生認為多媒體及網絡的輔助教學,有利于直觀、生動、形象地學習英語知識。因此,對教師而言,如何更好地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將是今后努力探究的方向。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高師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發生錯位
《高師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于2000年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思想,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對“三教”從總體上規定統一要求,明確提出高師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長時間以來,大部分高師院校公共英語在教學上采取的是應試教育,一味追求三級、四級、六級考試的合格率,很多用人單位也以是否具有英語等級證書來確定畢業生的英語水平。這就導致了公共英語的教學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是為了激勵學生如何去掌握各種應試技巧,最終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單一,語言應用能力低下。
2.教材尚不能全面滿足各方面的需求
近20年來,公共英語教材經歷了多次改革,雖然有不少教材能體現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但還是不能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我們還是應努力編寫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適合本專業發展的教材,增加教材的多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
3.高師院校學生對學習英語興趣不是很高,學生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
高師院校學生雖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們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對學習英語興趣不是很高,這仍然是提高高師院校公共英語教學質量的一個難點。
4.教學模式有待改革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公共英語大部分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成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客體,缺乏主動參與、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以至于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習者應該作為教學主體的因素,而將英語作為純知識對學生進行“灌輸”,這違背了語言習得的自然規律。學生雖然從課堂中獲得了大量的語言知識,但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這種教學模式違背了高師公共英語教學目標,需要進一步的改革。
5.公共英語教學環境需要改善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與母語的語言環境、應用情景環境完全不同,因此應該創造良好的物質及心理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從調查看,目前大部分高師院校教學設備、實訓基地尚不能滿足高師教育發展的要求,因此,應該普遍增加網絡、多媒體、語音室以及微格教室等設備,充分發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功能,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感覺上的享受,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使學生愿意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參 考 文 獻:
[1]薛永.“高師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及特點 [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4).
[2]唐世龍,彭志忠.以就業為導向創高師特色[J].學術研究,2005,(11).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 需求分析 非英語專業 學術英語
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大學英語課程是非英語專業的公共基礎課。此課程通常在大學一、二年級四個學期連續講授,總課時在240左右,學分在16左右,這突顯大學英語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學校對該課程的重視。但是,大學英語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上是千校一面;教學目標也是不分學校類型和專業區別,均定位為聽、說、讀、寫、譯五項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在這種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拼命教,學生拼命學,教學計劃安排的學時加之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時間足夠多,課程考核通過了,四、六級英語證也拿到了;但是,大學生英語質量的實際情況卻是,英語水平只適用于考試,應用英語的能力不高,尤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究其原因,造成此結果的影響因素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單純從教學方面分析,不區分不同專業的對英語的具體需求,學目標,學模式,材的這種通用大學英語教學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是否可以根據專業需求不同和學生質量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的教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以此為目的,本研究針對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進行調研和訪談,根據他們在工作中應用英語的具體情況,從社會需求出發,分析在大學期間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ESP國內外現狀
專門用途英語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ESP教學從種類,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方面都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國際上將外語教學分為普通英語(EGP)教學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兩種,普通英語指中小學英語教學和我國目前開設的大學英語綜合英語教學;專門用途英語是指根據學生專業學習需求開展的英語教學。針對ESP,國際上有不同的分類方法:ESP教學中,Hutchinson I.和 Waters A.(1987)提出ESP三分法,ESP可以分為科技英語(EST),商貿英語(EBE),和社會英語(ESS),以上三類又可以再各自細分為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Jordan(1997)從不同角度提出二分法,將ESP分為職業英語(EOP)和學術英語(EAP),學術英語中再細分為專門學術英語(ESAP)和一般學術英語或稱通用學術英語(EGAP),前者側重特定學科(如計算機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等) 中的詞匯、結構語篇和體裁以及交流的策略和技能培養;后者特指教授學生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學術英語能力,即如何聽英語講座、查找和閱讀文獻、撰寫論文和在國際會議上與外國專家進行交流。
Jack. C. Richards在其“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提出“語言課程必須和學習者在這個真實世界中學習外語的目的一致起來”。上海復旦大學的蔡基剛教授分析了海內外多個知名大學的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適合我國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應該由語言強化課程,學術技能課程和專門用途課程所組成。蔡基剛(2003)在針對上海大學生所作的ESP需求調查中發現,被調查的學生中69%的學生有用英語讀本專業的文獻和文章的需求,62.9%需要用英語聽英語講座的需求,58.1%有出國留學的需求。簡言之,過半數的被調查的學生有學習專門學術英語的需求。因此,蔡基剛提出將學術英語定為必修課,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由普通英語為核心向以學術英語為主導的逐漸轉型,以滿足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需求。然而,受地理位置,地區經濟條件,學校師資和學生不同的制約,這個報告的數據不能直接照搬到地方高校。
二、ESP需求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開展抽樣調查最重要的是研究對象的確定。大學教育的效果顯現有一定的滯后性,英語這門課程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未來工作、生活的影響是在校大學生所不能預測的。對于對英語學習的看法,除了立志考研和出國的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需求外,畢業后就業的學生們對于未來工作中英語的使用情況一無所知,往往是人云亦云,不知所云,這就造成了針對在校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調查結果,其實用性和指導意義大打折扣。相較而言,最理想的被調查人群應該是已經工作若干年的畢業生。但由于該群體已離開校園,工作性質、工作與生活條件各異,加之調查內容與他們所關注的關聯不大,被調查者能否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從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這也是合理選擇研究對象時應注意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選擇在職MBA班的學員作為調查對象,原因如下:第一,MBA的學生都是有若干年工作經驗的,對于英語對其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有親身感受;第二,MBA學生本科第一學歷涉及工科,理科,文科各個不同專業,所從事的工作也涵蓋政府公務員,企業白領,公司技術人員等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第三,作者擔任MBA學員班的英語教師,當面布置調查任務,學員礙于師生關系,比較重視老師布置的任務,并能夠客觀、實事求是地表達個人的看法和建議,提供可信度高的信息。
2.研究問題。研究問題是:(1)地方院校畢業生在工作中的英語使用情況?(2)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態度?(3)Υ笱в⒂锝萄У囊餳和建議?
3.研究工具。研究采取大范圍的調查問卷和小范圍的一對一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有抽取一定數量的受訪者通過微信,QQ等社交媒介保持長期聯系,跟蹤調查,交流英語教育方面的思想、觀點。涉及李克特五分量表這類問題會禁錮了受訪者的思維,問卷調查以開放式問題為主。訪談的對象選擇代表不同行業的7名學生,分別從事新聞傳播,銀行金融,酒店管理,教育教學,政府公務員,人力資源管理,工程技術。
4.數據收集。自2014年6月始到2015年11月,共與145名畢業生進行了課堂交流與調查內容說明,完成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厥沼行柧砉?37份。統計了全部問卷答案,萃取答案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行了分析。
三、ESP需求研究的分析結果
1.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受訪者工作背景:如圖1所示,137名受訪者中,從事新聞傳播(包括電視臺記者,廣播電臺工作人員)工作的共12名,從事銀行金融的13人,從事酒店管理共6人,從事教育教學的6名,從事政府公務員的共57名,從事企業內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文職工作的共18名,從事企業工程管理,技術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共25人。
(2)工作中英語的使用情況:如圖2所示,12名從事新聞傳播的受訪者中有2人表示在出國采訪中用到了英文;13名從事銀行金融的受訪者中4人表示在工作中會用到英文,比如國際部和外方的業務往來或是幫助外國人辦理銀行業務;6名從事酒店管理的受訪者中在涉外酒店工作的2人表示工作中會用到英文;從事企業內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文職工作的18名中3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為上司翻譯英文資料等,25名從事企業工程管理,技術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共10人表示在工作中需要閱讀英文文獻,調試全英文標識的操作設備以及與外方技術人員溝通。表示在工作中用不到英文包括從事教育教學的6名受訪者,從事政府公務員的57名受訪者。137名受訪者中在工作中有機會使用英語的共21人,占受訪者總人數的15%。在這21人中,62%的受訪者會用到口語,聽力,閱讀等綜合能力,38%的受訪者會用到專業文獻閱讀能力。所用英語內容和所從事工作相關,涵蓋新聞,酒店,銀行,文秘,機械制造,測繪工程等不同領域的專門用途英語。
(3)英語水平高低對個人晉升的影響:除了6名從事教育教學和10名從事企業工程管理、技術管理的受訪者表示英語職稱考試是晉升的必備條件,其余受訪者均表示英語水平高低對其個人晉升沒有影響或影響不大。
(4)對大學階段英語教學的看法:無論受訪者在工作中是否使用英文,所有受訪者都一直認為大學中進行英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本科英語教學的提出建議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集中在“實用”,“交流”和“文化”這三個關鍵詞上。受訪者提出大學本科非英語專業應根據專業不同適當增加專業性內容,強化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加強口語,聽力訓練,增強學生英語交流能力;適當加大英、美等西方國家風俗文化內容。
2.訪談調查結果分析。為了較全面了解畢業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看法。選取了在不同行業工作的7名受訪者作為代表,讓他們針對上述問題搜集、整理本行業信息,并一對一訪談。
(1)從事新聞工作的受訪者表示,渴望在大學期間能打下良好的專業英語基礎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在談及幾年前在英國報道奧運會時,嘆息英語水平不夠,和國外同行交流存在困難。言語之中流露出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應加強口語訓練的期許。
(2)從事銀行、金融業的受訪者表示,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對本行業從業人員,特別是中高級職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工作中需要與外方進行商務談判等,不僅需要專業英語,還要求一定的商務英語。受訪者建議在大學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加強金融、管理方面的專業英語內容,特別是合同文本翻譯等內容的學習訓練。
(3)從事酒店管理等服找檔氖芊謎咴蛺岢觶大學階段應加強和專業相關的英語的實踐訓練,模擬情景對話,有條件的可以到相關行業現場觀摩,實習,這都會對學生的未來就業起到很大的幫助。
(4)教育界的受訪者表示,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不同、教授課程不同,與英語的關聯度不盡相同,但是需要進行英語的職稱考試,所以工作后也不能放松英語學習,不然會對晉升有影響。
(5)從事公務員工作的受訪者表示,實際工作中很少有機會使用英語,因此,英語水平的高低和晉升也沒有必然關系。當被問及大學英語教學是否有必要,受訪者表示肯定,并提出英語是一種必備的個人技能,需要長期的學習。
(6)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受訪者表示,工作中英語口語的使用機會不多,但有時需要翻譯資料,總的來說,英語水平對工作的影響不明顯。但是,受訪者同時又指出因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大多源自西方國家,良好的英語基礎能夠幫助自己進修,充電,接觸最新的資訊,更新知識,為做好工作及個人晉升提供幫助。
(7)從事工程技術的受訪者表示,地方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振興民族工業技術力量,大多工作在生產一線,主要解決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中的問題。進口設備的調試、維護以及與外方專家間的技術交流是經常的事。因此,畢業生不僅應具備良好地基礎英語知識,而且應具有良好地專業英語知識以及較強的英語交流能力。受訪者建議在大學中應加強科技英語,特別所學專業的專業英語的學習,并具備基本的口語交流能力。
另外,部分受訪者還談及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尷尬,如有的學員講述了自己出國旅游與外國人交流時的窘困,感覺外國人用詞準確、簡單,課堂所學不實用;有的學員給自己孩子輔導英語時不自信,不敢開口等等。建議大學英語教育要從實際生活出發,重在應用,而不要太過強調外語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
四、結論和建議
根據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地方高等院校的非英語專業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是必要的。受訪者不論年齡,性別,本科專業,現任工作與英語的關系有何不同,都普遍持這一觀點。
2.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實用”,“交流”和“文化”三個層面,即呼吁摒棄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教材,講授和學生專業相關的專門用途英語;加強口語訓練,提升學生英語交流能力;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的風俗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未來的中西方交流。
3.在教學內容上,從未來工作實際出發,精選專業英語知識,加強閱讀專業英語文獻、聽英語講座、撰寫英文報告等實際應用的訓練;著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在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方面,應充分利用互聯網、MOOC等信息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
另外,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旅游,子女教育等生活上的英語需求也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傊?,如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培養出能適應社會,并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責任和義務。為完成這一任務,高校英語教學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任重道遠。但堅持普通英語(EGP)教學到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逐漸轉型思想,深入研究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的內容、模式以及條件,不斷探索、改革,大學英語就一定能更好地滿足應用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I.&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New York: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胡文仲.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專門用途英語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上致辭[R].北京,2011-05-07.
[3]陸偉成.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設計原則,程序及教學指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45-148.
[4]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31-33.
[5]李紅.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和專業英語合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1):39-40.
[6]蔡基剛.誤解與偏見:阻礙我國大學ESP教學發展的關鍵[J].外語教學,2013(1):56-60.
[7]蔡基剛,陳寧陽.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3-9.
[8]蔡基剛.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發展回顧,問題和任務[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68-72.
[9]w珂,王志軍.大學英語轉型專門用途英語的課程設計及實踐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2):67-72.
關鍵詞:小學生;英語書寫;計劃培訓;創新活動
《英語新課標》指出:小學階段應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對于語言的學習,聽、說、讀、寫是必然的四部分,它們之間既關系緊密,又不可或缺。早已有專家指出,英語教學中加強寫的指導,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單詞、句子的理解,更容易記住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為了能讓小學生在接觸英語之初用最少的時間達到要求,筆者從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出發,針對英語書寫的習慣養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提高認識,嚴格要求
小學生在學英文書寫前,已學會漢字及漢語拼音的書寫,且已養成一定的書寫習慣,這對學習英文書寫有利也有弊。就書寫而言,二者有相同之處,但更有不同之點。對于書寫的坐姿,握筆方法,兩者要求相同。而漢字與英文在書寫上差異很大。即使漢語拼音與英文斜體行書在書寫上也風格各異。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利用學習正遷移,防止學習負遷移,對學生英文書寫進行嚴格的訓練。學生在書寫時,應要求學生注意手、書寫工具的整潔,以及保持作業本的書面整潔與美觀。
二、有意識培養,有計劃培訓
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會自然生成,而是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形成的。英語書寫也不例外。
根據教材安排和教參要求,筆者在三年級教學字母的發音時就開始著手字母書寫的指導:在板書時注意規范自己所寫的字母和單詞以及書寫的速度,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書空練習,期末復習階段安排機動時間利用與教材配套的英語抄寫本,要求學生先將抄寫本上標有筆順的描紅部分的字母按正確的筆畫順序進行書寫,再進入模仿書寫部分。
其中教師的示范書寫,對提高學生的書寫技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范寫時用彩色粉筆標注字母筆順,利于孩子觀察字母筆順、在四線三格中的占位及傾斜度。“師者,人之模也?!睍鴮憣W生而言是一塊樣板,教師的示范性書寫不僅要體現在新授課的板書之中,同時要體現在一切展現給學生的材料之中。
三、創新活動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英語有一句諺語:“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須是有趣的)。愛因斯坦也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背晒Φ慕逃龖撌乔擅畹丶ぐl、引導、保護、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寫字教育也同樣如此。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寓教于樂,將豐富多彩的活動融于寫字教學之中。
關鍵詞:漢語思維 正遷移 二語習得 英語教學
一、關于漢語思維模式負遷移的困惑
任何一位學習過英語的人,都已經感受到漢語對二語習得所帶來的影響。漢語口音對英語發音所造成的影響即為明證。在日常口語交流中不乏有中國式英語口音。其深層原因也就是母語漢語的表達習慣甚至是漢語思維對于英語學習者的影響。比如我們可能常常聽到有英語學習者將跑車發音為run car,將百貨公司翻譯為department company 等等,類似情況不一而足。這些表達完全不符合英語固有的表達習慣。在傳統語言學家看來,正是母語漢語對于英語這門外語學習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抑或說,是母語漢語干擾了英語這門外語的“二語習得”。誠然,母語漢語的思維、教育模式對于英語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然而,漢語的思維模式是否只對英語教學起到純粹的負面作用而無正面的借鑒作用?答案肯定為“否”。但從現有對“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影響”的論述研究看,學界對“漢語思維模式負面影響英語教學”的著墨頗多,而對于“漢語思維模式正面助推英語教學”的論述卻頗為少見,未有顯性成果。漢語思維模式負面影響英語教學的看法誠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未能全面、客觀揭示漢語思維模式與英語教學之間的互動作用,也沒有闡明漢語思維模式與英語教學這兩者的內在聯系。從表面而言,母語漢語確實對外語的學習交流產生了影響。但從語言之間的相通性這一本質管窺,漢語其實是在深層次上助推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中級這兩個階段,鑒于英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與英語水平之間的懸殊差異,在學習包括日常交流中借用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或者漢語思維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必然規律,也可以在另一層面更好促進英語學習成效,獲得較為迅速的學習顯性成果,滿足正常的英語交流溝通。進言之,英語教學借用漢語思維、漢語教育模式實際上是二語習得中的一門策略,也是英語這門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有鑒于此,不能刻板、片面認為漢語思維只對英語教學起負面作用或消極影響,而是應全面客觀地評估漢語思維對英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是要著重并持續地關注漢語思維對于英語教學所帶來的促進作用及正面影響。
二、重新認識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縱觀世界的語言門類,可謂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000至8000多門語言,[1]這些語言分別屬于各異的語族、語系及語支。即便這些語言各自存有程度不同的差異,但從深層上看,語言作為人類溝通交流思想的工具及載體,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的。這與人類的思維具有極為密切的關聯,作為人類表達、再現其思維的語言之間也必然帶有一定的相同屬性。換言之,基于人類思維的某種共通性,傳遞其思想的工具――語言也將帶有相通性。正如語言學家Rodman所提出的,語言學專家們一旦對世界上所存有的數千門語言所做的調查研究越多,越極力地闡明解釋這些語言之間的差異,就會更加驚訝地發現這些語言之間的差異越是有限;語言之間的普遍現象基本上涉及幾乎所有語言的語法部分,關乎這些語言的相互關系,甚至是語言之間的語法規則再現形式。[2]進言之,語言之間的普遍現象其實是世界每一門語言所特有的語法的根基與前提。
鑒于上述可知,重新定位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以及正確認識漢語思維模式對于英語教學的正面促進作用極為關鍵,語言之間的共通性正是二語習得獲得良好成效的前提與基礎。任何一個外語學習者,在其熟練掌握學習母語知識后,不論其是否有意注意到,都會不自覺地將母語的習得包括思維模式運用于外語的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也不外乎如此。在英語學習者對于語言之間的普遍現象有一定的掌握后,其將通過了解事物的個性以認識事物之間的共性。英語學習者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都會采用將母語的思維模式運用于英語的學習這一策略,不管這種策略的應用是下意識的還是無意的。而該學習策略必將提高英語教學的成效。鑒于此,漢語的思維模式、教育模式為英語教學以及整個英語學習過程都奠定了一定根基。人類語言之間的共通性(即語言之間的普遍現象)對于二語的習得具有重大的正面助推影響,漢語思維模式著實對英語教學產生了關鍵的促進作用。
三、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教學的正面作用機制
漢語思維模式的正遷移于英語教學主要體現為認知層面,滲透于英語學習者對英語這一目的語的理解甚至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一門語言,是否理解直接關乎學習的成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該門語言。倘若完全無法理解,則對目的語所獲得的信息則好比為一連串亂碼,顯得二語的習得毫無產出。進言之,唯有(最好是大部分)被解碼的語言信息才得以經大腦對之進行深入加工。理解故而作為語言生成以及產出的根基。而英語理解的前提基礎也正來源于所掌握的漢語的能力、經驗、知識以及智力,尤其是對于成年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其智力上的發展已基本趨于完善穩定,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所學的大抵是單詞、語法、表達方式以及英美文化風情,而不再拘泥于概念的學習。概念的掌握早已通過漢語完成(不包括專業知識)。無論概念、語言以何種方式儲存于人腦,不管是融合為一套系統,抑或是分立為兩套系統,漢語皆為語言學習的第一位載體。理解,即對所感知的語言信息賦以意義。
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上才算真正掌握該門語言。而所謂基本理解,特別是在語言學習的初步基礎階段,其所掌握的目的語信息量尤為有限,不得不借助母語作為首要步驟。故而言之,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中無論采用單語教學抑或是雙語教學,其中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隱性或顯性地利用漢語進行二語轉換的必經過程,并且這個過程也將歷經一段較長的時間。桂詩春先生對此也發表了深刻看法,對于二語目的語的學習并非是零起步,相反,其是建立在以母語即我們的漢語的基礎上出發。[3]漢語所掌握的知識儲備、漢語思維正是促進英語學習的關鍵因素。一方面,漢語思維為英語學習者理解、轉換信息提供了必要根基。正是因為以漢語思維為轉介媒體,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理解的速度才得以加速。舉個例子,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第一學期只能是簡短的單詞、簡單的語段對話理解,而在學習的第三學期就可以借助漢語思維有效理解有關英語風土人情、英語社會、人生等方面較為難以理解的語篇,并對問題開展針對性思考、發言討論,而在學習的第四學期即可以完成較為順暢的英語聽說讀寫流程。[4]如若沒有漢語比較扎實的知識儲備以及漢語思維所提供的智力幫扶,在短時間是難以達到這樣的學習成效的,故而這也就是為何成年人學習英語的速度要遠比兒童進展快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看,英語學習者已掌握的漢語知識、漢語學習模式以及漢語思維等的差異也造成英語學習成效的差別。漢語知識掌握更為牢固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時其阻力更小,理解英語語篇的難度也更小,對目的語的掌握速度更快,成效更佳。母語的知識儲備量對于英語的成績有著直接的必然聯系。從既有觀察研究看,漢語表達水平更為出眾的、邏輯能力更為上佳的、語言應對能力更為敏捷的英語學習者往往也取得更為良好的外語學習成績。進而可以推測出另一結論:第一目的語表達能力越好的,在學習第二目的語時其阻力也將更小,成效也更為明顯。所有這些都歸因于母語漢語思維的正遷移功能。
在上述漢語思維的認知層面助推于英語學習的前提下,英語教師如何將之運用于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才是實現從應然到實然的真正過程。曾有學者撰文談及如何過渡性地使用漢語思維轉換為英語的實際傳授,其采用漢語母語夾雜著英語的雙語教學,逐漸提高英語詞匯的比重,直至最終擺脫漢語,實現全英語教學。實踐也證明這種借用漢語思維的教學模式起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其科學獨到的效果皆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至少是適應我國當下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現狀的。[5]而趙秀英也提出將對比的學習方法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采取分階段分對象的教學模式,適時地對目的語英語及漢語進行針對性地對比,分析兩者的異同進而強化英語學習者的理解記憶能力,進而提高英語學習的優化率。德國學者也曾著文介紹了雙語教學模式,通過要求學生使用目的語以及母語兩種表達轉換方式,對照學習語言的異同,重點借用母語的正遷移功能,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表達轉換能力,提高記憶效果,增強對目的語的敏感度,擴展目的語的儲備量,改善目的語的表達能力,在最小的期限內實現目的語的最大學習產出。
上述這幾種方法都可為我國英語教學采用,其皆可將英語學習者已掌握的漢語資源包括漢語思維作為知識儲備資源,進而針對性地開發這種已有資源優勢,擴展目的語英語的正遷移。尤其是考慮到英語課時的有限性、練習機會的明顯不足,應更加側重有效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而漢語的正遷移正體現為學習主體所掌握的漢語資源的可利用性,抑或可以說是英語教師如何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適時開發學生對該種資源的開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漢語的負遷移作用影響目的語的學習成效。
結論
漢語思維的正遷移極大助推英語教學之成效,其主要體現在認知層面上,英語教師應著力于針對性地開發學生已有的母語漢語的知識資源優勢,切實發揮漢語思維的可利用性,才能最終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成效的生成及產出。語
參考文獻
[1]韓孟奇.傳統語文教學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4(12).
[2]于秀華.論高校教學中語文教學方法對英語教學方法改革發展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4(05).
[3]郭銘華.論母語在外語課上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