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現狀 應對措施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不是大學生的自身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受到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重點關注。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其肩負建設祖國的重擔,大學生就業與國家經濟建設、綜合國力等方面息息相關。因此,一個國家很好的解決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盡量使得每個大學生都學有所用,是整個社會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闡述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高等教育也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如此一來的益處是使得更多的青年擁有受教育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建設以及發展提供專業型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浮出水面,社會工作崗位不能滿足所有大學生就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辦公機械化,各企業都在精簡辦公人員,最終導致社會對人才需求量的減少。因為我國高校眾多,高校的層次水平參差不齊,不同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以及培養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是名牌大學畢業生會遭到用人單位的爭搶,而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則會出現多個人爭搶一個崗位的現象。在未來的幾年內甚至更長的時間,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業面臨的壓力以及挑戰會更大。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市場面臨的壓力愈加大,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實際上,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僅是我國才有,歐洲許多發達國家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只是我國的問題比較突出。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綜合性原因分析
(一)國內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受到嚴重的陳舊思想
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的失業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也在不斷攀升,國內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經濟的增長便不能行之有效的推動的大學生就業。盡管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呈良好的態勢發展,但是我國的就業率呈現下降的趨勢。國內的整體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無形之中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在大部分人眼中,大學生是祖國繁榮昌盛的希望,是美好家庭生活的開始,特別是在國內有名大學學習的大學生,他們被家長給予了厚望,畢業后找到一份福利待遇都很好的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福利待遇很好的工作在家長眼中就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較好的單位。家長的陳舊思想影響了大學生在畢業時的擇業,任何一個用人單位都會達到自身用人的飽和度,因此不能保證所有的大學生都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將目光集中在好的單位,就業難度自然會增加,就業問題自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二)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設計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近幾年中,我國教育部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招生人數逐年遞增,同時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向大眾化轉變,都使得我國高等教育的步伐邁的過快。有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數量由1997年的四百所左右變成到今天的三千多所。有一部分學校為了追求較高層次的教學,沒有對學校準確定位,將社會的實際需求置之度外,進而造成這一類院校的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都希望提升學校的在本地的地位以及知名度,想方設法將學校從??圃盒I秊楸究圃盒?,不斷地去爭取更多的碩士點和博士點期望成為培養研究生的重點院校。第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開設的專業以及課程體系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去甚遠,較為盲目,沒有科學分析當前的社會需求,最終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
(三)大學畢業生對自身認識不夠,價值觀偏離
大學生對于自身有較高的評價,期望值也較高,不能完全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甚至都不能了解到自身的能力,認知方法通常是錯誤的。此外,大學生在校期間對于社會有太多美好的幻想,認為任何事情都如想象中的那般簡單,不能完全認識到影響就業的各方面的因素。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逐漸淡化,較為重視本行業中個人價值的體現,無視行業的社會價值,只關注個人利益得失。有些畢業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工作穩定就好,將福利待遇作為擇業的首選條件,無形中限制了就業范圍。
三、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綜合原因提出解決措施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協作,只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首先,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創造較好的就業環境。政府部門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推進大學生就業,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和西部偏遠地區就業,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
其次,我國高等院校需要進一步進行內部改革,根據市場需求改變專業結構,注重基礎學科的建設,在教學質量上狠下功夫,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在給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步入社會時更加得心應手。
最后,建立健全高校就業服務管理體系。高校的就業指導不應該僅僅是學生畢業前幾個月,而要貫穿整個大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科學合理的將大學生活分階段,設計每個階段要完成的目標和工作內容,使得就業指導全面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建設的棟梁,對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全體,國家務必要重點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未來幾年中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客觀認識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使得大學生可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對家庭和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文教資料,2011(7).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研究熱點與趨勢;CSSCI;關鍵詞分析;核心作者群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特別是1999年以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高等教育出口不暢的問題逐漸凸顯,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研究的視野在延伸,研究的領域在擴大,研究的成果不斷豐富,研究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已有研究者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做了回顧總結。如姜繼紅通過中國教育網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間有關畢業生就業的文章有1114篇,但這些研究大多籠統地分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而沒有注意運用有關理論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產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與對策等進行研究。[1]藍潔和唐德?;仡櫼延械难芯砍晒l現不同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有不同的焦點,多學科復合視角的高等教育就業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理論演繹及問題解決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現諸多不足。多學科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趨勢將在學科視角的切入、多學科復合視角的交叉領域、理論演繹、實證研究成果的理論提升等方面尋求新的研究思路和發展。[2]賴德勝、孟大虎等指出,與國外文獻相比,國內已有的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給―需求分析工具所進行的總體研究基本沒有;二是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初次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而緊縮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對已就業多年的大學畢業生、對其他青年群體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狀況有何影響,缺乏系統的分析和討論;三是對于當代中國這個典型的轉軌經濟體來說,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復雜,來源更廣泛,但國內已有研究在分析視角上仍顯得不夠豐富,無法對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前面透徹的把握。[3]范圍和高耀明以CNKI中國引文數據庫(新)收錄的1979―2008年間“高等教育專題”論文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論文研究主題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將“就業及就業指導”作為二級主題置于一級主題“高等學校教與學”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間共有就業及就業指導的高被引論文153篇,占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題高被引論文數量的9%。[4]
運用CSSCI所提供的論文關鍵詞的頻率、變化趨勢以及論文的被引次數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5]順承這一思路,運用CSSCI數據庫統計出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標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論著(標引4次及以上),通過對高頻關鍵詞和高被引論著的分析來揭示大學生就業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另外,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里的作者發文和作者被引情況來統計出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活動可以反映出該研究領域的基本態勢。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分析
關鍵詞體現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從理論上講,高頻率的關鍵詞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常規研究指向或某一階段內的學術熱點;高被引論文在學界有兩層含義,其一預示著該論文的質量較高,其二說明該論文在學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程度。[6]因此,將從高頻率的關鍵詞和高被引論文兩個方面來分析2001―2008年間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的研究熱點。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論文中標引5次及以上的關鍵詞23個;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被引達4次及以上的18篇論著。
表1 2001―2008年論文中標引5次及以上的關鍵詞
從表1可以看出,在23個關鍵詞中,“教育”和“指導”遙遙領先,總標引次數達121次,表明大學生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視野的不斷開闊,對大學生自身的關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表2中“就業能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觀念”、“性別”等與大學生自身有關的關鍵詞標引達78次。與此相應,在高被引論著中,僅在篇名上與大學生自身相關的就有5篇,這些論著總被引頻數高達31次。
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持續關注的另一個熱點是就業環境。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大學生就業也經歷了從分配到擇業的轉變,就業的環境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表1中與此相關的關鍵詞比較多,如“就業市場”、“勞動力市場”、“政策”、“就業政策”、“對策”等。從表2來看,與這一主題相關聯的論著有5篇,這些論著總被引頻數高達61次,遠高于其他的研究熱點。
三、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趨勢分析
通過對表1和表2的解讀,不僅可以了解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還可以大體上認識研究熱點、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變化,了解變化的基本趨勢。
從表1關鍵詞標引次數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焦點逐步轉向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和宏觀的就業環境的關注。
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的關注,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是研究者的視線逐漸回歸到高等教育的主體――學生個人身上。從表1可以看到,“就業能力”、“社會資本”等關鍵詞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高被引論著的篇名中出現“就業能力”和“社會資本”的更是多達5篇。而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綜合素質、學校的培養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體現在其“就業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序號 作者姓名 發文量 被引量 作者機構
1 曹殊 5 5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2 池忠軍 5 5 中國礦業大學
3 楊偉國 4 11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4 胡解旺 4 5 嘉興學院
5 李家華 3 16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6 姚裕群 3 6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7 馮華 3 5 北京師范大學
8 賈利軍 3 4 南京師范大學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11 周濟 2 10 教育部
12 鄭潔 2 9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3 吳慶 2 7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管理系
14 李穎 2 6 華南理工大學
15 黃敬寶 2 5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經濟系
16 趙立衛 2 4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宏觀的就業環境比較復雜,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加以研究,但從整體趨勢上來看,對就業環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后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曾湘泉的專著《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4: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和學術論文《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5年間被引頻次達到了47次,就說明了學者們對就業環境的持續關注。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趨勢還可以從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進行分析。從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論著主要采用了經濟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視角,分別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實證居多,采用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的高被引論著達10篇。這說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轉變。
四、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群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也產生了這一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利用CSSCI操作平臺,檢索出2001―2008年間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發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這65人為初選名單,統計他們發文的被引次數,將被引4次及以上的統計在內,統計結果如表3。
以表3來看,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因為一方面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領域發文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們的論著被引頻次較高,說明有較強的學術影響。以數據為例,這16人論著總數達到47篇,占5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論著總量663篇的7.09%;16人論著總被引次數為129次,占5年間大學生就業問題論著總被引次數773次的16.69%。由此可見,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顯著。
在16名作者中,屬于高等院校的有13人,占總數的81.25%,體現出高等院校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主力軍作用。從核心作者機構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北京、浙江、廣東等地。
五、結論
通過運用CSSCI數據庫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的熱點、趨勢以及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研究的熱點來看,大學生就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視野的不斷開闊,對大學生自身的關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就業環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
第二,從研究的趨勢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焦點逐步轉向對微觀的大學生自身和宏觀的就業環境的關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轉變。
第三,從核心作者群來看,16人構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他們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顯著,主要來自高等院校,并且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參考文獻
[1]姜繼紅.社會資本與就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7-8.
[2]藍潔,唐德海.多學科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5(5):85-88.
[3]賴德勝,孟大虎.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7.
[4]范圍,高耀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主題: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5]蘇新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98-212.
論文摘要:目前對就業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對畢業生擇業方式、擇業觀念、擇業行為、高校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上,而從傳播學的信息傳播角度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的則不多,也尚未提出一個較為有效的就業信息傳播模式。本文提出建立就業信息傳播模式并通過理論研究探討其合理性。
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經有較多的著作,在中國期刊網(CNKI )中以“大學生就業”為檢索題名,時間范圍為2000-2009年10年時間,共搜索到4700篇精確匹配的期刊文獻,132篇精確匹配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文獻,2篇精確匹配的博士學位論文和52篇精確匹配的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文獻。在中國期刊網中以“大學生就業信息”為檢索題名,搜索到18篇精確匹配的期刊文獻,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文獻、博士學位論文文獻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文獻均為0篇??梢姡壳皩蜆I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對畢業生擇業方式、擇業觀念、擇業行為、高校就業指導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上,而從傳播學的信息傳播角度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則不多,也尚未提出一個較為明確有效的就業信息傳播模式。
1.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現狀
當前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從文獻性質角度劃分,大致可分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文本和工作報告、高校就業指導和服務部門的工作總結、專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
1.1大學生就業形勢。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的夏魯惠認為,從勞動力市場供需分析,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整體上是與勞動力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規模相適應的。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區域化發展,勞動力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也呈現出區域化特征。同時,本科畢業生的規模偏大,而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連續數年保持增長。但全國高校畢業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研究員曹殊在《新世紀初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國就業市場將出現買方市場的情況,社會發展快引發的社會需求變化加劇,以及高校的人才培養滯后性將誘發結構性供需失衡,導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擠占本科生、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就業崗位的擠占效應將加劇;高薪職位難求、整體職位層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將出現;畢業生求職總成本將增加。
1.2從就業政策的層面,部分學者也通過國內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結論成果。楊偉國(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分析了歐美國家的就業促進措施,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通過就業激勵措施等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滿足需求的關鍵則是鼓勵創業和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大學生就業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完善大學職業指導體系。這三個方面相關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業咨詢與配置服務、英國牛津大學的職業服務處、美國的免除學生的貸款等具體措施是這些國家解決就業問題的辦法。
于偉和郭慶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針對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他們認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業指導基本實現了機構專門化,提供了就業保障;其次,機構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員配備、辦公條件、經費保障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從而提升了畢業生的整體競爭實力;再次,西方國家有非常成熟的就業指導模式,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的、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李宏和譚遠發總結了我國的解決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吸納和穩定大學生就業。同時也提出了通過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改革教育體制、轉變二元制度、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形成良性的“大循環”長效機制。
1.3從高校時學生的培養這一微觀角度出發,研究者們都提出了構建“全程指導”的就業工作模式。羅開禮通過對西南農業大學的全程指導模式的解讀,為高校的就業指導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楊靜和張慶亮通過比較中、美、德、英等國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認為,目前我國的就業指導處于邊實踐邊改革的階段,在機構設置,經費投人,人員隊伍建設,就業指導工作理念、方式、途徑等方面都明顯滯后,不能適應目前的就業市場變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對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黃洽賓則提出了在高校的平臺培養模式中構建全程就業指導體系的理論。平臺培養模式將大學教學內容按照人才知識結構和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劃分成四個平臺,這四個平臺既有漸進性又有針對性,是一種獨具特色、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四個平臺的教學結構,積極探索和推進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大學生的夢想,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2.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相關研究
目前,就大學生就業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沒有,而是從信息傳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仍然很少,從已有的成果看,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2.1在大學生就業信息收集、篩選、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業信息收集的途徑和渠道分析中,學者們的意見比較一致,認為大學畢業生主要通過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人才交流會、雙選會等畢業生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市場,各種社會關系、媒體,實習、社會實踐,網絡渠道等途徑來獲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學院政治系副教授季榮臣則根據以上方法總結了地毯式訪問、連鎖介紹、中心開花、供需見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種信息收集的方法。從信息傳播的視角,余彬和潘烈認為,大學生就業信息傳播方式呈現群體內部信息傳遞和外部輻射兩個方面,并主要從內部信息傳遞闡釋了就業信息的獲取渠道。
在就業信息的篩選和利用方面,學者們的觀點比較一致。蘇靜在對湖南省三所高校畢業生的調查研究后認為,畢業生篩選信息的主要依據有:薪酬待遇、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而對專業對口、單位發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對于單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確程度,已就業和未就業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論;在個人各方面與市場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數畢業生比較自信,但也認為自己缺乏工作經驗。一般來說,通過信息渠道獲取的就業信息是比較雜亂的,畢業生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個全面的篩選,選取對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榮臣則提出了科學篩選就業信息的方法:善于對比、掌握重點、了解透徹、適合自己等。 2.2在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化建設方面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對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的研究比較具體,成果較多。就業工作的信息化和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是根據高校自身要求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現狀所提出的,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寬就業工作發展空間,是目前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理論界,關于這方面有很多的理論研究與案例研究。韓偉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體”的就業服務信息化平臺。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和政府主管部門構成系統的四位,外部環境則是整個社會,共同作用于大學生就業這個整體。構建一個“四位一體”的系統服務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協助高校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實現個性化服務,為學生、學校、用人單位、政府間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動平臺。余菜花等通過對河北省就業服務信息化的研究提出,雖然目前河北省的就業服務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一些問題,比如在線招聘求職信息傳遞不暢、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地區差距大、勞務輸出管理問題突出、“就業服務網”建設落后、就業信息搜集缺乏主動性、加工深度不足、就業信息服務方式主動性不強、就業培訓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并給出了對策,如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就業服務信息化投人、統一規劃建設就業服務網、主動收集就業信息、提高就業信息質量、主動推送就業服務信息、科學構建勞動保障網站、大力發展在線培訓服務、培育企業化的大型在線勞動力市場等。
2.3在大學生就業信息與就業指導關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論界對信息與就業指導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曉靜就分析了就業信息渠道與大學生就業信息的關系,為就業指導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經過研究,她認為,人際傳播渠道和互聯網若能滿足大學生的求職信息需求,將增強他們對自身的就業信心,而傳統媒體渠道的信息滿足,將增強他們對宏觀就業形勢的信心。但研究還發現,信息渠道的使用與滿足之間的差異性—使用各種信息渠道可能對大學生的求職信心產生負面作用。招聘會、中介等組織傳播方式并不能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湖南師范大學李權分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得機制過程中的心理,他從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得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著手,采用追蹤調查和電話訪問的手段,提出關于就業心理的四條假設,分別是:大學畢業生對整個就業形勢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學畢業生對個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學畢業生中普遍存在“讀書無用論”、大學畢業生對自己就業相關的個人因素認識不足,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畢業生對自己就業相關的個人因素認識不足、大學畢業生對職業穩定性認識不足,大多數贊成“先就業再擇業”。這些對大學畢業生心理的研究能夠促進各個層面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上的發展。
3.從傳播學視角建立就業信息傳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討
3.1從傳播學的角度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更加豐富。自從傳播學這門學科形成以來,無數位傳播學先輩們總結、提煉、發展了許許多多的傳播模式,從拉斯韋爾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紐科姆的對稱模式、韋斯特利—麥克萊恩的過程模式等,傳播模式逐漸完善、復雜,考慮到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多伊齊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種明顯功能:組織、啟發、預測和測量在不斷的研究中,傳播模式被許多行業引用,但是,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構建一個合理的就業信息傳播模式,卻很少為業界人士所使用。這可以使大家從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將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更加系統的整理,可以提高人們對這一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另外,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無疑都會收集或者接收相關的就業信息,因此,構建一個就業信息的傳播模式將使信息更加具有實效性。同時,這也可以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討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思考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探析 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究 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 女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當前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實證分析 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研究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貧困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工科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基于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分析 基于博弈論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基于女大學生自身方面關于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 女大學生就業為什么這樣難? 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周飛.女大學生就業急需政策引導[N].中國教育報,2012-12-03.
③閔維方,等.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8.
④黃敬寶.提高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52-53.
參考文獻:
[1]應屆畢業生求職網.《女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調查報告》[EB/OL].(2012-12-28),.
[2]周飛.女大學生就業急需政策引導[N].中國教育報,2012-12-03.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003-03
高校為祖國發展培養著各式各樣的儲備型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大學生輸出量日益增加,導致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下,一些貧困大學生常常會表現出焦躁不安,易陷入對“自己否定”的困境,產生對社會的失望、對尋找工作的抗拒等負能量。認真分析、解決這些問題使貧困大學生順利找到工作已成為當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析
從1999年各大高校擴招開始,大學生的數量急速增長。圖1顯示,2013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在700萬左右,比2012年的680萬增加了20萬左右,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縱觀全表,2004年全國才280萬大學畢業生,可見其人數增長幅度之快。
此外,從我國歷年高校就業率統計的結果發現,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呈下滑趨勢,60%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完全沒有就業意向。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已成為近年來需要解決就業崗位的首要考慮因素。
2005年,陳至立指出,在數量龐大的大學畢業生中,貧困大學生大約占20%,2009年占23.06%,其別困難的大學畢業生占總數的7.27%。在這個就業率不樂觀的狀況下,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將逐年趨于嚴峻。
眾所周知,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大學生,認真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刻不容緩,且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穩定,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也是每個大學生自身的經濟大問題,若不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必將會導致各種不必要的矛盾,最終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貧困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研究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調查
為了研究貧困大學生無法就業的問題作了相關問卷調查,問卷共發出500份,回收472份,最終的有效問卷有460份。經調查數據顯示:有18.2%的貧困大學生因為過高的期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而未能就業;有24.8%的貧困大學生不能較理性的看待第一份工作,在選擇應聘崗位時,過多注重薪酬、就業環境、舒適度以及工作地點是否方便等,并沒有衡量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未來的發展;有21.7%的貧困大學生沒能清楚認識到自己錯過了就業良機,這類大學生不能清楚認識自己的能力,不能清楚認為自己適合什么職業或者自己喜歡什么工作再或者自己能夠勝任何種性質的崗位,而是一味地觀望,期待工作“自動”到來;有35.3%的貧困大學生不能承受壓力,過于自卑,不敢出門為自己的目標邁出第一步。
(二)自我否定的心理問題
當前社會難免存在一些“拜金”現象,時?!捌吹?、“靠山走后門”等行為正慢慢“侵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猶如傾盆大雨,極易澆滅貧困大學生找工作的積極性,造成他們盲從看待自己,認為自己輸了背景,意味著輸掉前程,以至于在求職過程中,經常產生較多的負面想法,也不能自信堅強的去面對、克服一些問題。例如,有的貧困大學生接到面試通知時會產生顧慮,認為自己怎么能如此簡單的就獲得了面試機會,是不是有陷阱,于是就放棄面試機會;有的在即將與公司簽約時,臨陣棄槍,放棄就業機會;還有的在處于崗前培訓期時,滋生很多不正確的想法,無法踏實開展工作。上述均是貧困大學生內心不自信的表現,即自我否定的心理問題。
(三)焦躁不安的心理問題
從幼兒班到大學差不多十六七年,這么多年的努力拼搏就是為了在大學畢業時找份有前途的工作,因為這里面不僅有自己寒窗苦讀的心血,更有親朋好友所寄托的希望。貧困大學生通過奮斗堅持到現在,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付出的回報,想要快點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常言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迫于現實所需,窮人家的孩子是不得不早當家。富人子弟有父母可以依靠,而窮人家的孩子所能得到的資源卻少之又少。在處于人生擇業的十字口時,貧困大學生往往認定要靠自己撐起整個家族的未來,容易想得太多,急于獲得成功,最終產生焦躁不安的心理問題,導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不正確的求職思想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適合一個人,找工作其實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陷入了一些羨慕他人、盲目跟從等誤區,這在貧困大學生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他們寒窗苦讀到城市,總覺得要在城市闖出一番天地而不想回到家鄉,然而城市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沒有一定的工資保障是無法生存的。因此,對薪水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卻無法正確考慮自身的能力。
三、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大學生就業問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漸露端倪,近幾年成為突顯的社會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勢。從2003年至200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每年增加量超50萬,而每年畢業大學生一次就業率在70%左右,未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從2006年開始,未就業人數已經超過100萬。據統計,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10萬,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似乎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對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
目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普遍遇到三難,即落實用人單位難、專業對口難、正式上崗難。最近幾年對外公布的初次就業率一直維持在70-75%之間。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影響到高校穩定、社會和諧和人力資源作用的充分發揮等,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有識之士的更多關注。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就業問題的縮影,很多國家都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但是中國目前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為了盡量滿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勢必會造成大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就業問題日益嚴峻。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創造不了如此多的就業機會,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需求。
2.1大學生就業遇上嚴峻的“大環境”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一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狀況。導致就業難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的擴大所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難處于“兩難”境遇:一邊是畢業生想去的地區和單位不要畢業生或畢業生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另一邊經濟發展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貧困山區及鄉鎮長期招收不到應屆大學畢業生。二是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三是就業競爭激烈,市場達超飽和。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然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等,使他們在求職擇業競爭中處于劣勢。
2.2大學生就業面臨困惑的“小環境”
從“小環境”看,一方面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滯后于社會發展,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主動調整,往往依據自身師資條件等,專業設置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失衡。同時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對于實用性強的技術崗位招聘,很多單位在通過與學生面試中反映,高校部分專業課程設置無法與單位實際需求相適應。再次,很多高校連續擴招后,教師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應付事務性的工作,沒有時間補充新知識,缺乏職業生涯指導的專業研究。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標準,條件要求也愈加苛刻,文憑已經不再是走向理想職業的唯一“通行證”,除了崇尚高學歷,要求畢業生具有好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多數應屆畢業生往往不能夠完全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為許多用人單位所“嫌棄”,不少招聘單位的廣告明確地寫明“只限男性”或“男士優先”,性別上存在歧視。再者,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是“80后”的獨生子女,而社會對“80后”這一代評價褒貶不一,用人單位認為“80后”大學生員工普遍存在著散漫、忠誠度低、責任心弱等缺點,使用人單位招聘時有所顧忌。
2.3大學生畢業生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
大學生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就業觀念陳舊,期望值過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適的工作環境,不愿去老少邊窮地區、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等等;另一方面,過分看中單位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標鎖定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外企上。擇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腳踏實地從基層開始干起的精神。二是自身素質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大學生的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的差距較大,部分畢業生“心比天高”,過高估計自己的素質和能力,但綜合能力又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要求。相當多的用人單位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他們認為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較差,缺乏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有些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還存在種種缺陷。三是缺乏創業意識。傳統的就業擇業觀制約了大學生成功就業,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創業精神和自主創業意識。在面對當今市場巨大的創業平臺,高校畢業生寧愿成為現有就業市場廉價的替代者與競爭者,也不愿意實現對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創業之路。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3.1多管齊下,優化大學生的就業“大環境”和“小環境”
政府及社會應對大學生擇業就業難應有所作為。第一,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增強吸納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第二,應擴大畢業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這既有利于提高軍隊素質,也為社會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為未來國家競爭力儲備力量。第三,鼓勵經濟相對優越的畢業生到發達國家深造學習,學成歸國后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第四,鼓勵各類中小企業、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條件和相應服務。第五,對企業跨地區聘用的高校畢業生,省會以下城市要認真落實有關政策,取消落戶限制。第六,完善有關人才及勞動法規,使用人單位、高校、大學畢業生都在能人力資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單位要放低門檻,尋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業單位在目前畢業生數量龐大的情況下,把錄用人才的門檻抬得過高,本來是本科生可以勝任的工作崗位,卻要聘用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標準虛高,使得相當一部分人難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資源浪費。因此,要動員用人單位改變用人觀念,多注重高校畢業生的整體素質,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學歷。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民企、私企單位,為規避繳納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責任,不與就業者簽訂勞動合同,侵犯了就業者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自己公共形象,進而造成大學生不愿意到這些單位就業,人為地促成了“就業難”。
高等院校需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就業指導體系。一方面,高校應根據整個經濟環境來預測未來的人才需求狀況,合理調整專業結構,確定招生的專業和規模。在課堂教學方面,高校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把從片面注重專業知識教育轉移到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軌道上來,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從學生入學時起,高校就應在不同階段對學生進行相應職業課程的指導,逐步進行職業規劃,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導力度。
家庭要承擔起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責任。首先,隨時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注意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時給予指導,使孩子少走彎路,更快成長。其次,督促孩子畢業后盡快成功就業。再次,不要強求學生絕對專業對口就業。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學生喜歡,只要學生肯努力,不管在哪個行業、哪個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業。最后,家長要轉變就業觀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的流動越來越普遍,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整個社會充滿了競爭,現在沒有一包到底的“鐵飯碗”,單位都實行合同制。畢業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立足。
3.2努力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力
大學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學生不能總是盯著“熱門”職業。隨著社會的變遷,舊的行業在不斷消失,新的行業也不斷產生。過去被人視為“低賤”的工作,反而更能鍛煉人的本領,發揮個人的潛力。另一方面,樹立多元化就業觀,不能等到畢業時才決定是考研、出國還是工作。有的學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敗后轉而去找工作,這些都是漫無目標的行為。只有早做準備,在大學期間才能形成一個明確的擇業目標,才能夠在畢業時不會感到迷茫。要強化機遇意識,牢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大學生在校期間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的根本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做人”的素質。有些大學生意識落后,只重視對學校所安排課程的學習,不注重對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造成畢業時就業核心力低,不能達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大學生應成為“T”型人才,“豎”代表專業基礎知識,而“橫”則要求大學生通覽各方面的知識。:
大學畢業生強化創業意識。大學生應努力培養創業意識,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以創業帶動就業,對改善目前就業難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畢業生創業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減輕就業壓力,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隨著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進入高峰期,大學生創業不但可以改善畢業生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可以為社會上其他的待就業人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達到創業帶動就業的理想境界。然而創業帶動就業需要來自社會、高校、學生個人幾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會應該給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規保障制度;高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學生個人應該具有勇于拼搏、大膽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穆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擇業與就業,2008(4).
[2]姚裕群.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演變與近期發展趨勢[J].人口學刊,2008,(1):10-14.
[3]邵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14-15.
[4]陳永昌.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路和對策[J].北方經貿,2008(9).
【關鍵詞】扎根理論;就業取向;就業引導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今社會的普遍問題,說到底是人力資源的分配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是把掌握專業知識的學生如何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問題。本文引入扎根理論研究法,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取向,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評價分析。
一、淺談扎根理論
扎根理論是在系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歸納的方法對收集到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整理,通過經驗概括法提煉出反應該現象的概念,并發展范疇以及范疇之間的關聯,最終提升為理論。扎根理論來源于資料的收集歸納和整理,這就要求研究者對社會現象保持敏感,具有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研究者要熟練掌握分析歸納的方法,善于在資料與資料之間、理論與理論之間的對比和歸納中,抽象出全新的概念或觀點。扎根理論不同于量化研究方法,它通過謹慎、科學的研究程序對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歸納分析,運用分析、對比、檢驗的方法發現普遍現象的核心內涵,從而建立新的理論。扎根理論經過幾代學者的完善和發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等重要學科。實踐證明,扎根理論是理論本土化構建的有效途徑?;谠碚搹V泛的適用性和強大的包容性,本文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取向。
二、大學生就業取向調查
(一)數據采集。本次調查研究采用訪談法收集數據,通過以下6個步驟確定訪談題目,保證訪談題目的質量。具體如下:(1)文獻回顧和文獻討論,確定研究的切入點;(2)與部分在大學從事就業指導的老師交談,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取向;(3)走進高校,對在校學生進行隨機調查;(4)收集網絡上有關大學生就業取向的信息;(5)檢索CNKI進一步歸納整理大學生就業取向的有關資料;(6)最終確定“你的就業取向是什么”為無結構式訪談的題目。
(二)樣本抽取。本次調查研究分別在15所高校隨機選擇10名2015屆畢業生進行無結構式訪談。選取的15所高校涵蓋本科、??频炔煌霓k學層次,隨機選取的150學生涵蓋了文、史、理、工、法等不同的專業,所抽取的樣本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
(三)歸納編碼。整理采訪者的回答,挑選并整理出有效語句,進行開放式編碼標簽。通過對標簽的反復整理,最終形成5大類,分別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其他企業和自主創業。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一 大學生就業取向調查表
編號 類別 概念 所占比例
1 政府機關 公務員;政府合同工 25%
2 事業單位 教師;事業編;公益性崗位 14%
3 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國家控股企業 20%
4 其他企業 外企;中外合資;民營企業 36%
5 自主創業 自我發展 5%
(四)結果分析。本次調查研究顯示,39%的大學生在就業時更傾向政府事業單位,原因是這些單位用工穩定、薪酬待遇好,是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近年來,國有企業接納高校畢業生人數呈增加趨勢,原因是國有企業除了具有政府事業單位工作穩定、薪酬待遇好的優點外,更重要的員工工資與企業效益掛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渴望進入國企,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高薪。選擇進入企業工作學生首選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原因是這些公司大品牌、盡管工作壓力大但發展潛力大、升職空間大、收獲頗豐。反之,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則在高校畢業生爭奪戰中遭到了無人無津的尷尬局面。近年來,國家不斷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解決就業問題,一些思想活躍、積極肯干的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本次調查中,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占總數的5%。
三、加強大學生就業取向引導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盡管多數大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及時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制定合理的就業規劃,通過多種渠道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找工作還存在著目標模糊、盲目自大、攀比炫耀等問題,這需要我們從學生、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就業取向加強引導。
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認識到就業環境的嚴峻性,不應該盲目樂觀或過于悲觀。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當代大學生應該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市場的需求,積極充實自我。通過提高綜合素質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誠實守信,踏實肯干,培養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學校應該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開設社會實踐和就業指導的有關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傾向,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建立完善的就業渠道,廣泛收集就業信息,為廣大學生提供便利。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政策,如組織召開招聘會、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等。鼓勵大學畢業生去中小企業、基層單位去工作,大學生村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不平衡性,維護大學生的就業利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四、結語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對于學校來說,畢業生成功就業是學校育人的根本,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于社會來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對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