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助力經濟社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去年7月,《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在北京正式,引發了積極的社會反響,數十家媒體爭相報道,對我國高職教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其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價值給予了中肯的評價,尤其是“近三年來全國800多萬家庭出現了第一代大學生”這樣的字眼,確實非常有助于社會去發現高職“不一樣的價值”。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專門批示充分肯定該報告,認為報告內容全面深入,對于成績、效果以及面臨挑戰的描述都相當完整、準確,并建議《中國教育報》全文轉發該報告;魯昕副部長也批示肯定該報告的體例、結構、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報道高職質量報告成果,同時還親自策劃了《2012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自此,國家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制度的建立開始走上完整、系統、規范、制度化的軌道。今年7月,《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又如期,進一步推出了各地區高職學生學雜費負擔、生均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等評價排序,以及培養質量“計分卡”,期待能夠更客觀地描述高職教育發展狀況,如實反映新的一年來高職教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人才培養質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質量報告,兩份高職質量年報是受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和教育部職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作為第三方研究機構聯合調研編寫的。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樹超研究員作為主編之一,指出從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宏觀視野出發,高職院校必須主要定位于服務高等學校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的基礎層面,面向以往那些難以為高校所顧及的廣大低端服務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特色和優勢,才能接地氣、聚人力、助發展,實現地方與學校共生共長、合作共贏的全新局面,為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新四化”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撐,報告中有很多生動的案例都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馬樹超,1953年5月生,現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職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科研項目規劃工作小組常務副組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顧問,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協作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副會長、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世界銀行中國職教項目短期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教短期專家顧問。他多次應國務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請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咨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紀職業教育走向抉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高等職業教育——跨越·轉型·提升》《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等學術專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勵,曾獲得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頒發的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新四化”聯系最直接的職業教育,更應該接地氣。近年來,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作用逐步顯現。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具有地區分布均衡的優勢,超過50%的院校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能夠扎根基層、深入一線,接地氣、助發展,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協調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已初見成效,成為高等教育為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臺。
一、助力地方產業結構提升
國家著力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要求各地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區域特征十分明顯的高職教育,在地方政府和產業部門的統籌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間。不少高職院校的辦學與區域產業布局對接、教學與行業用人單位對接,很好地滿足了地方產業升級在人力資源規格與規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區的四川省德陽市,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計劃投入6億元,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建設“德陽重大裝備技術制造業產學研示范園”。德陽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體制障礙,在非其所屬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機械工業電氣、數控、焊接技術應用與培訓中心,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等,有效提升了高職教育服務德陽重大裝備制造產業的能力。高職院校對接產業的示范引領,也使得德陽地區集聚了更多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市長陳新有說:“如果沒有各類職業院校培養的成千上萬的技能型人才,德陽的工業經濟,特別是重裝基地建設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發展?!?/p>
世界高鐵看中國,中國高鐵看華東。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鐵路同行,服務華東地區高鐵與地鐵發展,取得突出成效。學院與上海鐵路局實施戰略合作,共建全國一流的高鐵綜合實訓基地,培養復合型的高鐵技術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實現鐵路現代化;與各鐵路企業合作建成真實設備、仿真運行的國內首家高鐵教學站場,擁有與鐵路正線對接的1200米線路和2個車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學、培訓、鑒定、研發和服務水平。學院與南京地鐵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地鐵學院,在為其輸送員工的同時也為長三角其他城市地鐵公司培養人才。學院發展贏得了國際聲譽,是歐亞(太)交通高校國際聯合會副主席單位,成為著名高校韓國交通大學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農”發展
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直面農業、深入農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校涉農類專業能否服務“三農”,畢業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關系到縣域經濟轉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2010年,畜牧類技術人員中具有??茖W歷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長幅度在一產和二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領先,反映了高職院校畜牧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具有較好的對口率、穩定率和服務“三農”貢獻率。
江蘇農牧職業學院服務現代農牧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學院與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資3.3億元在農業綜合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醫藥高新區分別打造了江蘇現代畜牧科技園、倍康藥業有限公司和中藥科技園三個產學研基地,培養現代畜牧業技術技能人才。由教師、學生、行業技術骨干組成六大科技創新“混編”團隊,實施“品種+基地+技術”服務模式,僅2011年就推廣“蘇姜豬”種豬4366頭、銷售商品豬21.2萬頭、“蘇牧1號”白鵝62.9萬只。近3年來,學院為畜牧行業培養和輸送了12000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率平均在98%以上,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生1/3來自銅仁,1/3來自省內其他地區,1/3來自省外,專業教學內容對接當地產業發展,80%的畢業生留在銅仁,為當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學院通過開設農技“120”服務、“惠農快車”廣播電臺欄目、“農民之友”手機短信等,搭建“立體”農業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通過舉辦種植和養殖技術、茶葉加工技術及家政服務技能等短期培訓,培養了一批產業大戶、種養能手和創業致富典型。學院一批專業教師受聘縣鄉政府和企業任“技術幫手”“技術總監”和“技術顧問”等,發揮了科研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學院實施“一師一班一村一品”服務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近三年選派500多名師生開展進村服務活動,協助創建省、市和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48個,例如松桃苗族自治縣水竹村得到學院服務工程助力,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600元增長到2011年4260元,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三、助力高質量城鎮化建設
高質量城鎮化將是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高職院校落戶中小城市、落戶小城鎮甚至鄉村辦學的人口集聚效應,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納、人才回哺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使高職教育成為新時期高質量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力量。
辦在寧安市橋頭村的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堅持鄉村辦學不進城,堅持直接服務“三農”,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持續貢獻力量。學院畢業生劉彩華回鄉創建大型農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產糧3600噸,創效益1000多萬元,成為全國五大種糧標兵。學院發展促進了當地鄉村發展,形成了高職校區、人文社區和科技園區“三區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動溫春鎮整體搬遷至學校所在地橋頭村,以吸納農村人口為主形成8萬人的規劃規模;而依托學院發展的新鎮,則將成為聯結牡丹江市與寧安市之間同城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助推區域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德陽市的羅江縣引進民辦高職學院,成為縣城社區發展的重要基地。該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把支持民辦的四川工業管理職業學院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將其放在縣域經濟社會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戰略中加以謀劃??h政府與學院簽訂政校合作協議,投入2450萬元在學院內共建圖書館、體育館、體育場等,既為師生所用又向市民開放;為優化學院周邊環境投入1700萬元修建了大學路、濱河公園,并開通了城市公交車;2012年縣校共建四川省級“羅江高職教育園區”,縣政府協調解決建設難題并給予稅費優惠,如僅以拆遷成本四分之一的低價提供學院建設用地。三年來,學院在校生達到11000人,實現全縣3.5萬人次農民工培訓?!翱h校一體,共建共享”,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隸屬蘇州市的太倉是一個東部發達地區縣級城市,戶籍47萬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0萬,卻聚集了過百家的技術密集型德資企業。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發達的高職教育已成為太倉市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資企業入駐。市政府堅持“瞄準產業設專業,建好專業促產業”的辦學思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并根據眾多德國企業在太倉的聚集和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本地優秀技工的實際情況,主動出擊打造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滿足德企需求的同時也走出了一條依托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城鎮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發揮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等教育資源的優勢,強化社會培訓,拓展國際合作,為高質量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均衡,一批民營小微企業異軍突起,但其技術技能人才匱乏、技術創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也逐步顯現。高職院校主動對接產業,調整專業結構,強化技術研發服務,培養緊缺人才解決企業難題,有效幫助化解了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2012年,全國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約三成,成為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廣東的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一鎮一品一專業”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為“地方產業升級發展的給水泵”。學院圍繞全市15個省級產業鎮、2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把發展之根深植于鎮區、企業的沃土,在專業鎮區建立“南區電梯學院”“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小欖工商學院”等產業學院,緊貼地方產業需要優化專業、培養人才。學院96%以上畢業生在本地中小微企業就業,被企業稱為“能干活、留得住、善創新”,為中山市改革開放初期依靠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持。
甘肅的武威職業技術學院優化專業結構、服務地方經濟取得成效。學院圍繞地方新興產業,新增光伏發電技術及應用、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應用、設施農業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15個新專業,優化專業結構,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就業做到“雙九十”,即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本地生源畢業生留本地就業的比例超過90%,服務企業發展,助力武威市“城鄉融合”“工業強市”和“生態立市”戰略,形成與區域發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態勢。
浙江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當地經濟主戰場,主動服務中小微企業,與民營經濟互動,與行業企業共贏。學院與當地35個行業協會、307家民營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設有省輕工機械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市服裝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省、市和院級研發服務機構38個,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和轉型升級,為中小微企業服務,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學院還與永嘉縣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學院、瑞安學院,助力縣域經濟轉型,服務縣域經濟發展。
我們堅信,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熱情關懷,有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奮斗。嫩江城鄉一體化發展,一定會闊步前進;嫩江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美好明天!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按照黑龍江省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戰略部署,黑河市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指導意見,嫩江縣在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中,注重解決“三農”問題,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努力打破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實現區域內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和可持續發展,讓全縣人民群眾共享現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縣雙山鎮,確定為與農墾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鄉一體化全省試點。我們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敢于創造,先行先試。投資7,3億元建設28個重點項目。規劃與建設同步實施,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同步推進,產業培育與社會事業同步發展。加快了基礎設施、居民新區、產業項目、社會事業“四項建設”,實現了耕地向墾區、產業向園區、農民向社區、勞力向非農“四個轉移”,推動了農業現代化、鎮域工業化、農村社區化、經營市場化“四化進程”。破解了體制、資金、土地流轉、農民進城社會保障“四個難題”,在雙山鎮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搬遷、大拆遷、大建設的“造城運動”。實現了耕地向農墾轉移,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實現了產業向園區轉移,推動了鎮域工業化;實現了農民向社區轉移,推動了農村社區化:實現了勞力向非農轉移,加快了經營管理市場化。雙山鎮城鄉一體化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
全國各地經驗和雙山鎮試點實踐告訴我們,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破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難題的根本出路。是推動城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的根本舉措,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
4月24日,交通銀行總行于亞利副行長在昆明會見云南省副省長丁紹祥。于亞利介紹了交通銀行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發展情況,回顧了銀政雙方合作的成果,感謝云南省委、省政府長期以來對交行的關心支持,表示交行將充分發揮綜合化經營平臺、國際化服務網絡的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橋頭堡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加大對云南基礎設施項目和云南對外開放的支持力度,支持云南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丁紹祥介紹了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感謝交行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等所作的貢獻,希望交行繼續加大對云南鐵路、公路、機場等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對云南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總書記對云南提出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大戰略定位,抓住發展機遇,傾斜信貸資源,創新金融服務,支持云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民生事業發展。
云南省交行助力滇企走出去
云南省交行近年來利用國際化的優勢,總分行聯動、海內外聯動、離在岸聯動,加大與海外分行及海外行的合作,緊緊圍繞客戶國際化的融資需求,加快業務創新步伐,為滇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支持和保障。據統計,一季度,該行共為全省外向型企業辦理2.6億美元的表內外融資,國際結算量完成17.07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完成10.4億元。
在經濟轉型期如何提升我國物流系統的承載能力和服務質量,已成為業界和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全社會范圍內在考察資本循環可知,基于G-W-G`的邏輯結構下,提升綜合交通運輸能力將有助于縮減G-W和W-G`的流通時間,特別在當前以外包形式為特征的生產中也能壓縮生產環節W的時間。不難知曉,這樣一來極大的增大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
然而在考察各地在建構綜合交通運輸平臺時發現,許多地方在不顧自身需求和資源承載能力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交通系統,這樣不僅嚴重侵蝕了地方財政寶貴的資金資源,也形成了使用后的浪費現象。因此,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與綜合交通運輸變動之間的規律,則應成為業界和學界需要關注的課題。也正因如此,本文將在這一范疇下進行一定程度的探索。
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 經濟社會發展與交通運輸的內在關聯分析
在研究商流與物流的關系時都知道,物流為商流服務,而商流成為了物流發展的路徑指向。把這一關系具體到本文中,那么商流就可以代表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而物流則構成交通運輸的內容。為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
1.1 交通運輸體系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
斯密在論及分工時有一個核心思想,即分工造就了市場的形成,而市場的不斷擴大又促進了分工的延伸。馬克思在考察了英國自由競爭時代的商業經濟環節后指出,資本的逐利性釋然將推動商品流通打破區域界線。這些經典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若要發展,便需要時刻與區域外的經濟體系進行能量交換,這里的交換不僅體現為商品交換,也包含著勞務輸出在內的交換活動。為此,交通運輸體系便支撐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那么商流與物流到底誰決定誰呢。從歷史唯物主義觀出發可知,應是商流決定物流。從而,交通運輸體系應能動的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1.2 經濟社會發展為運輸發展提供導向
正是因為商流決定物流,而物流需要能動的適應商流的變化,就概括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為運輸發展提供導向”的命題。就我國交通基礎建設的承擔主體而言,其更多的體現為政府部門。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現實困境應構成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問題導向,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綜合交通系統的建設和優化。這里也包含著一個潛臺詞,若一味的追求政績和區域GDP的增速,那么很可能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嚴重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
2 分析基礎上對運輸變動規律認識
在空間范圍內在認識運輸變動規律,則需要選擇代表性區域來作為載體。筆者結合當前國民經濟“西進”的態勢,就西部地區的運輸變動規律展開認識。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2.1 極化效應下的運輸變動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延續著非均衡發展模式,這在小平同志的“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講話中就已呈現。因此,把優質資源先集中投放到相對優越的地區,也構成了西部大開發中的經濟發展路徑。在學界把這種經濟能量向一個地區集中流動的現象稱作:極化效應。西部首位城市中的成都、重慶(主城區),就明顯存在著這種效應。為此,在物流為商流服務的原則下,極化效應下的運輸體系表現為以中心城市為極點,通過繞城環路的修建而逐漸擴張開來。同時,在支持首位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上,建立起了以公路、鐵路為主導的交通運輸平臺。
2.2 涓滴效應下的運輸變動規律
正如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指出,極化效應將可能導致大城市病,從而在成本壓力和環境壓力的促使下,慢慢使得中心城市(區域)的經濟能量向四周輻射,進而客觀上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心城市已出現大城市病的特征,因此發展經濟區范圍內的中小城市便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這就意味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的調整,綜合運輸也應進行適應性變動。主要指向,鏈接中小城市與中心城市的物流交通平臺的建立,如遂寧——重慶、遂寧——成都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以公路為主導的綜合物流系統的初步搭建。
2.3 網絡效應下的運輸變動規律
依托成都機場作為國際航空港的區位和職能優勢,此時也在網絡效應下推動著區域運輸變動的展開。這里主要體現在,支撐商流的聯式運輸系統的建立。即,將航空運輸、鐵路運輸為代表的干線運輸系統,與以公路運輸為代表的支線運輸系統相聯系,從而推動西部經濟社會與域外經濟社會的交往。當然,此時仍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之中。
3 認識引導的區域交通運輸系統優化模式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認識引導下,關于區域交通運輸系統優化模式的構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展開。
3.1 深化對商流與物流關系的認識
從政府部門職能來看,主導交通系統搭建的部門為交通部門,而該部門并不直接考察區域商流的發展現狀,而是以本地區交通建設的5年規劃為藍本進行平臺構建。這樣一來,就可能背離經濟發展的規律,而出現上文所指出的資源浪費現象。因此,區域政府黨委應組織各部門聯合對商流與物流之間的關系進行認識,并明確商流決定物流和物流服務于商流的價值判斷。相對于物流來說,區域商流環境更顯得混沌,因此需要組織專家進行研判從而為交通設施的建設提供前瞻性指向。
3.2 基于歷史視野的區域交通認識
這里十分強調發展觀和歷史觀的融合,首先來說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一定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思想,其應成為交通平臺搭建的原則導向。對于歷史觀來說,需要知曉區域所在范疇下的交通系統的形成具有歷史積淀性和慣性,并在商流與物流的辯證關系下逐漸形成了區域范圍內的商業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自覺,因此在完善和優化區域交通系統的建設上應重視歷史傳承的力量。十三中全會后,對于城鎮化建設已經明確要求突出“鄉愁”。這就意味著,交通系統和走向的變更并能隨意破壞當地人文生態環境。
3.3 遵循先極化后涓滴的適度趕超
遵循非均衡發展模式,必然需要遵循先極化后涓滴的路徑。但與此同時,還應在交通系統的建設上進行適度趕超。究其原因可歸因于,相對于交通平臺的搭建時間而言,是遠遠滿足不了資本流通所要求的及時和靈活性要求的。因此,目前沿海、沿江城市已逐步減少了進關手續,從而在制度上助力資本的流動。而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則需要實施趕超戰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物流不適應商流的問題。關于這一點,四川省做的就比較出色,作為西部省份其高速公路里程數已處于全國前列。
3.4 整體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
網絡化效應下的交通變動要求,最終還應建立起聯系全國乃至全球的交通系統來。因此,針對經濟轉型期的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以及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需要,交通大部委還應從整體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隨著旅游經濟的興盛、電子商務經濟的蓬勃發展,未來還需要從客運和貨運的運輸質量上下工夫,并強化互聯網信息平臺與交通平臺的嵌入程度。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誠然,對于本文主題的討論還可以從時間維度上進行探討,但基于空間維度的規律研究更適用于我國當下的需要。
4 問題的拓展
以下再從微觀層面對本文主題的進行問題拓展,從而幫助我們全方位的審視交通變動的應對措施。
4.1 建立精細化管理的激勵機制
在固定資產投資過程中,不但將產生會計成本;還將產生較大的沉淀成本。這樣一來,就弱化了各企業在提升產業結構的意愿。為此,各級政府部門應通過建立激勵機制,來鼓勵企業開展上述工作。同時,針對沉淀成本來說,各級政府應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或組織,開展生產設施設備的租賃業務。通過該業務的開展,將有效降低產業結構升級的沉淀成本。
4.2 削弱行政區壁壘對產業運營的影響
受到交通運輸業運營特征的影響,在業務開展中一定的經濟交通距離,是企業獲得利潤的先決條件。因此,各級政府之間應建立協商機制;并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愿景下,給予對方交通運輸企業,在路政收費以及暢通度上必要的支持。惟有這樣,通過交通運輸業的物流體系,才能支撐起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所內在的商流體系。
4.3 有效降低交通運輸業的燃料消耗成本
國內交通運輸業主管部門應聯動能源生產部門,采取燃料差異化定價的措施。從而,在一定時期穩定交通運輸業所需燃料的價格。并且,通過優化供應鏈系統、大力開展共同配送等工作,也將從技術層面,降低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國內油價,以及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5 結論
本文認為,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與綜合交通運輸變動之間的規律,則應成為業界和學界需要關注的課題。通過關聯系分析和對變動規律的認識,應在深化對商流與物流關系的認識、基于歷史視野的區域交通認識、遵循先極化后涓滴的適度趕超,以及整體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等方面進行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和優化。
具體而言,區域政府黨委應組織各部門聯合對商流與物流之間的關系進行認識,并明確商流決定物流和物流服務于商流的價值判斷;交通系統和走向的變更并能隨意破壞當地人文生態環境;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則需要實施趕超戰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物流不適應商流的問題;交通大部委還應從整體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
作者簡介
馮鳳玲(1965—),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產業創新與管理,交通經濟。
河北古為燕趙之地,內環京津,外環渤海,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正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居全國第六位。河北沿海和港址資源十分豐富,依托沿海經濟隆起帶,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
當前,國家把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作為重大戰略舉措,2006年,河北省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的戰略目標,487公里海岸線為燕趙大地帶來無限希望。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如今擁抱海洋、加速發展,成為燕趙兒女全力追逐的藍色夢想。助力這藍色夢想的實現,海關人責無旁貸。
石家莊海關成立于1989年,下轄5個隸屬海關和1個辦事處,其中秦皇島海關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關,秦皇島港年吞吐能力逾兩億噸,散貨吞吐量居世界散貨港口第一。2004年,牟新生署長為我關題詞,提出了建設“燕趙雄關”的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關區上下深受激勵和鼓舞,隊伍及業務各項改革和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把關服務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石家莊海關的發展從此駛上了快車道。及時轉變觀念,找準定位,全面提高把關服務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主動融入和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石家莊海關人的新使命。
面對新的使命,我們需要沉淀歷史、轉變思維、乘勢發展。為此,我們狠抓機關作風建設,提出了“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的領導班子建設目標,和“思想領先,制度跟進,管理育人,紀律殿后”的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以各級領導班子作風建設帶動關區整體工作作風的轉變。我帶領關領導集體下基層,帶頭貼近實際、貼近基層、貼近一線,深入開展了“多方溝通,問計獻策”活動,全面了解基層海關的管理狀況、隊伍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了關領導與各關各部門雙向對話工作機制、關領導聯系隸屬海關制度、網上關長信箱制度。同時,通過專家授課、座談會、開設關區論壇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關員轉變滯后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強化沿海意識,秉持 “人本、法治、誠信、和諧、創新”的治關理念,高揚“樹正氣、講團結、把國門、促發展”的主旋律,努力創建風正、人和、事業興的新局面。
為發動和依托群眾力量,豐富黨組智慧,實現民主科學決策與管理,全關區開展了“當明白人,明明白白做事;做清白人,清清白白做人”活動,并成立了“明白人咨詢組” 和“清白人監督組”兩個小組,兩個小組下設各業務分小組,目前已有近百名關員報名參加。今年以來,結合崗位練兵活動,已安排關員培訓1500余人次,開展各類業務研討100余次,提出合理化建議15類100余個,關員把關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面對新的使命,我們致力于進一步整合各方面資源,完善業務運行監控機制,全面優化海關監管效能。我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業務建設是立關之本、職能管理是業務建設之本”的意識,牢牢抓住“以綜合治稅統籌業務工作、以風險管理統籌業務改革和整合、以準軍事化建設統籌隊伍建設各項工作”三個工作統籌,緊緊圍繞“提高業務運行質量和效率”兩大目標,確定了12項日常監控的主要業務內容,全力打造“日常即時性監控與階段綜合性監控相結合、業務監控與考核評估相結合、職能部門監控與基層自我核查相結合”的運行―監控職能管理體系。今年來,關區業務運行質量和效率持續向好,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口應稅商品價格水平繼續保持在綠色區間,比去年更趨近于最優水平;通關效率進口提高了近10倍,出口提高了近4年倍;進出口貨運量4860萬噸,同比增長36%,稅收入庫38億,增長106%。
一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國家憲法規定: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委、市政府“孝德工程”建設工作,明確要求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農村老年人享受到經濟社會進步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各單位要以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為目標,高度重視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群體的養老問題,積極完善集體補助政策。加大措施,積極工作,推動農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人人享有老有所養。
二、工作目標和任務
全鎮投保收費工作從年3月18日開始,年年4月28日前結束。各單位要抓緊落實,積極發動。投保面要達到100%,確保完成分配的投保人數任務。年人均投保額達到767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為全面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工作,各單位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各單位首先要認真研究投保辦法,組成得力工作班子,做好輪次投保和日常性管理工作。集體補助是引導農民繳費,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也是落實市委“孝德工程”建設要求,為民辦實事的具體體現。各單位要加大集體補助力度,認真落實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確保補助政策和服務工作雙到位。
電力是基礎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供電企業正處于加快創新提升、推進電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階段,要想實現更高層面的發展,就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以弘揚國家電網公司統一的企業文化為重點,用足文化凝聚力,提升發展軟實力,不斷增強電網保障能力,全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統籌兼顧,優化文化發展環境
一要做好科學規劃。要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緊緊圍繞文化發展要求,結合企業性質和發展目標,以凝聚人心、服務發展為主線,科學定位文化價值,理清文化發展思路,認真研究制定企業文化發展規劃和階段性實施方案,納入企業發展總體戰略,做到與生產經營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細化實施步驟和管控措施,形成完備的文化建設體系,為企業文化持久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要強化機制建設。牢固確定“文化就是發展動力”的思想意識,建立長效機制,構建黨委統一負責、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調聯動的企業文化發展格局,層層量化任務,分解責任,營造良好氛圍;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為文化機理研究、活動開展、環境建設、人員培訓等提供資金支持;建立過程指導機制,定期分析企業文化發展動態,對企業文化建設全程指導,促進企業文化發展繁榮;建立效果評價機制,落實考核制度,加強績效管理,定期評價文化建設成果,改進不足、總結經驗,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三要創新文化載體。以建設堅強電網、助力經濟發展為載體,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以強素質、提能力、履責任、講奉獻為主線,創新載體,筑牢平臺。以深化讀書活動、提升綜合能力為載體,把文化建設納入員工日常學習和行為準則,增強學習力,拓寬知識面,著力提升員工思想素質、專業素質和文明素質;以環境建設為載體,精準應用國家電網品牌標識,傳播國家電網公司統一的企業文化,營造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環境,陶冶思想情操,加強道德修養;以文明單位創建活動為載體,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主義、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文化引領風尚、教育員工、促進文明、推動發展。
二、以人為本,加快文化發展進程
一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堅持的指導地位,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實的信仰基礎。堅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與吸納外來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以科學的態度、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批判自主地吸收外來文化成果,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上的優良傳統,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二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機關、進基層、進班組活動,在全體干部員工中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等,強化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等價值理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著力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打造廉潔高效發展環境。
三要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誠信、責任、創新、奉獻,是國家電網公司企業文化的精髓,是規范員工思想行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綱領,體現了企業的奮斗目標、前進方向和價值追求。要把國家電網公司企業文化“五統一”(統一價值理念、統一發展戰略、統一企業標準、統一行為規范、統一公司品牌)要求,融入每位員工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員工積極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努力打造誠信文化、責任文化、服務文化、創新文化,構建濃郁的文化發展格局。加強行為引導,把企業文化建設滲透到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員工思想,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把核心價值追求變為自覺行動,為企業文化的發展繁榮營造良好環境,積極營造講誠信、講責任、講創新、講奉獻的文化氛圍,不斷增強文化的凝聚力、推動力,形成以文化繁榮促進科學發展的生動局面。
三、塑造品牌,服務科學發展大局
積極實施落地、傳播、評價“三大工程”,教育和引導黨員干部和員工,秉承企業價值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全面樹立國家電網的品牌形象。
一要提升為民服務能力。秉承國家電網公司統一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立足為民、便民、幫民、富民,利用政治學習、主題討論、思想引導等方式,強化為民服務意識,做到思想上“一條線”、行動上“一盤棋”。以比學習、比進步、比技能為重點,深化對標定位、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勞動競賽活動,并通過以強帶弱、以老帶新和業績展示等多種方式,構建廣闊的能力提升平臺,不斷增強員工為民服務本領。積極推進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廉潔型、節約型、和合型“六型”機關作風建設,用機關作風的轉變帶動企業作風面貌的持續好轉,形成為民服務的合力。
二要提升電網保障能力。緊緊圍繞企業文化發展戰略,積極發揮文化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立足“十二五”電網發展規劃,大力弘揚企業精神,在時間、方法、標準上努力超越,在安全、質量、管理上追求卓越,全面提速電網建設,著力打造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形象工程,以經濟高效、運轉靈活、適度超前的統一堅強電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