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特色小鎮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7)02-0054-05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之一,2016年初,國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與此同時,我國的特色小鎮建設也在迅速發展。2016年7月21日,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既是特色小鎮,就具備發展旅游服務業的潛質,當前,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創建的許多特色小鎮,同時也是旅游小鎮。因此,特色小鎮建設如何與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創新發展,需要深入研究。
一、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有助于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相結合,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從供給側來看,特色小鎮為全域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等127個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這些特色小鎮形態各異,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很多都具備發展旅游業的先天稟賦。從目前已經創建的浙江省級特色小鎮來看,夢想小鎮、云棲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常山賞石小鎮,已經形成產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帶動上下游多個產業發展,實現收益上的乘數效應,為全域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①。
從需求側來看,全域旅游為特色小鎮帶來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旅游產業涉及110個關聯產業和部門,其中關聯比較密切的有29個產業和部門。據統計,旅游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達八成,對民航、鐵路、汽車客運業的貢獻率達九成。全域旅游由于各行業和各部門的融入,居民共同參與,發展全域旅游將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體形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區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我們發現大多數特色小鎮都可與旅游業在不同層面結合起來,歷史文化、城郊休閑、資源稟賦、生態旅游型的特色小鎮通過發展文化交流、景點觀賞、休閑娛樂為主的旅游業,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金融創新等可通過產業旅游,直接或間接創造經濟效益;時尚創意型特色小鎮可創造綜合效益。除上經濟效益,全域旅游還有助于特色小創造品牌效益,傳承傳統文化,讓特色小鎮的地方文化、民俗風情、商業價值、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推進特色小鎮的文化創新。
(二)有助于資源整合共享,形成可持續發展
特色小鎮通常為“產業、文化、旅游、社區”一體化的復合功能載體,以產業為特色,當地居民生活、居住、休閑集聚,各種配套設施基本齊全。全域旅游的題中之義,也是居民共同參與,其核心是全行業中全要素的整合,全過程、全時空的旅游產品的供給,以及全方位的游客體驗。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使得當地的資源要素能最大程度地優化整合運用,而且隨著全域旅游的推動,能倒逼特色小鎮的資源配套完善,進而改進當地居民的生活。
從旅游的時空延展來看,大多是長時間、多景點的時空轉換。一個特色小鎮的全域旅游,多數時候將延伸到下一個特色小鎮或者特色景點。因為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一個功能復合型的新型聚落區域。它既可以是大都市周邊的小城鎮,又可以是較大的村莊,還可以是城市內部相對獨立的區塊和街區,所以其中部分資源可以和城市共享,利用全域旅游把一定區域內不同的特色資源串連起來,促進資源在更寬廣的區域統籌發展中充分流動,最優配置,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為未來特色小鎮建設注入活力
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鎮建設,有助于豐富特色小鎮的內涵,以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圈的視角,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打開新的思路。到目前為止,特色小鎮創建不到200個,距2020年的創建目標,還要建設近800個特色小鎮。由于全域旅游產業的綜合性比較強,關聯度比較大,產業鏈比較長,涉及并交叉滲透到多個行業、多個部門,如農業、工業、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科技、生態環境、建筑等領域,以全域旅游的思路來規劃特色小鎮,將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較高的起點,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云棲小鎮為例①,云棲小鎮主要發展以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產業,目前已經集聚了一大批云計算、大數據、APP開發、游戲和智能硬件領域的企業和團隊。除此之外,云棲小鎮還注重會展旅游,創建了服務于草根創新創業的云棲大會,目前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云計算以及DT時代技術分享盛會,“2015年杭州云棲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2萬多名開發者以及20多個國家、3000多家企業參與。
二、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路徑
(一)以全域旅游理念把傳統專業鎮提升為特色小鎮
專業鎮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有的一種發展模式,是以鄉鎮為基本單位,通過開發一兩個產業或產品,帶動多數農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即鄉鎮企業),他們主要從事的是工業制品的加工、裝配和制造業,科技水平及附加值較低。江蘇、浙江和廣東等地區是傳統專業鎮比較發達的地區。不可否認,當前已有一些發展較好的傳統專業鎮已經或正在建設成為特色小鎮,但仍有許多傳統專業鎮,需要創新發展思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比如廣東現有300多個省級專業鎮①,涵蓋家具、陶瓷、燈飾、家電、花圃等產業,在市場上掌握了不少話語權。但根據廣東省發改委提出的相關發展目標,到2017年要建成30~50個獨具嶺南魅力、環境優美、形態多樣的省級特色小鎮,到2020年建成100個左右省級特色小鎮,包括智能制造小鎮、綠能科技小鎮、海洋特色產業小鎮、互聯網+小鎮、時尚小鎮、工藝小鎮、文化創意小鎮、生命健康小鎮、旅游休閑小鎮,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吸納就業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高,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②。換句話說,廣東到2020年建成的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很有可能從現在的300多個省級專業鎮中發展而來。
把傳統專業鎮提升為特色小鎮,既是傳統專業鎮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但這絕不僅僅是概念的轉變,或者產業的升級,而是要以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為特征,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平臺,重新規劃打造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型發展空間。在這個過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全時、全域、全民參與,將有助于“特色產業”和“體驗旅游”實現最大程度的統一協調發展。
(二)將特色小鎮建設融入區域旅游業整體布局
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最關鍵的是要把特色小鎮建設融入區域旅游業整體布局。
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交通發達,特色小鎮數量多,相距不遠,而且產業關聯性強或者景區風貌類似,所以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應與區域的旅游業整體布局融合,用好用足區域旅游資源如基礎設施規劃、線路規劃、景區風格、客源等,切實把特色小鎮的產業和旅游結合起來,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一些特色小鎮,特別是中西部的特色小鎮,離城區較遠,旅游潛力大但基礎不好,亟須融入周邊地區或中心地區,借勢發展,以自身特色形成虹吸效應,把這些地區的人流、金融、旅游資源、產業資源等導入到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帶動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全域旅游本質著眼點就在于利用更大時空和更多元化的旅游資源。一些特色小鎮擁有獨特的產業,觀光交流、學習訪問、會展洽談的外地游客較多,而當地居民在該產業中的就業率高,相對地從事住宿、餐飲、運輸等服務業的人就少,勢必造成服務供給不足,水平不高。從區域的視角來規劃特色小鎮配套資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如在周邊另外的特色小鎮建設時,適當減少研發制造產業,更多地規劃服務業,區域間特色小鎮在特色產業、服務業、旅游業中相融共生,互利共贏。
(三)推行“產業+旅游+”戰略,積極探索融合創新
從全國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鎮來看,一半以上都側重于產業特色,如金融創新、新興產業、高端制造、電子商務等。全域旅游與特色小鎮的融合,也可先從產業著手。由于旅游業最大的特點是跨越不同產業、市場和空間,市場無邊、產業無界、創意無窮。旅游業主動與其他產業融合,將形成更強的產業競爭力??梢酝菩小爱a業+旅游+”戰略,積極探索融合創新的路徑,延伸主導產業相關的旅游,如工業旅游、體驗旅游、會展旅游、學習考察旅游等。如深圳蛇口上世紀80年代的舊工業區,通過整治更新成為建筑設計、文化創意的集聚地,吸引了國內外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廈門元祖食品公司把糕點、糖果等食品加工制造環節向公眾開放,游客不僅可以親眼看到食品的制作過程,而且還可以參與體驗制作,獲得滿足感;珠海一年一度的中國航展,原來也是航空航天產業的專業展覽,如今已經打造成為集會展旅游、學習考察旅游的國際品牌。
三、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需注意的問題
(一)根據旅游資源稟賦,理性推進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
特色小鎮的發展并非一日之功,全域旅游也不是萬能藥。當前,首要的是推動政府、社會、企業和當地居民充分溝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理性推進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防止出現運動式造城,盲目投資,千鎮一面。為此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著重研究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要客觀評價旅游資源稟賦,充分調研旅游市場,衡量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以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主的特色小鎮發展全域旅游,由于開發建設的不可逆,需要冷靜、全面地評價當地旅游要素能否滿足最基本的要求和條件,防止硬干、蠻干,造成資源破壞及浪費等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以特色產業為主的特色小鎮發展全域旅游,應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強化主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優,然后瞄準附加產業,逐步推進,切忌一哄而上,全面開花。發展會展、論壇、體驗旅游時,還應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齊心協力,強化開放的心態,建設開明公正的政府,引導民眾開放創業,培養市場化競爭意識,共同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二是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應設立負面清單。一些特色小鎮所發展的產業,雖具一定特色,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或者影響人體健康的產業,這類特色小鎮應列入負面清單,禁止發展旅游業。一些特色小鎮從傳統專業鎮提升而來,城鎮環境和營商環境差,居民素質不高,政府服務意識不強,也不宜馬上發展全域旅游。一些地處偏遠的特色小鎮,交通極不發達,安全風險大,發展規?;糜问袌?,投入太高,建議也不宜提倡發展全域旅游,但不排除散客或者個人自駕游。
(二)注重頂層設計,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鎮規劃建設
一是建立部門合作機制。由地方政府牽頭,旅游、交通、經貿、信息、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門聯合組成“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辦公室”,建立順暢高效的合作機制,實行線上線下聯合辦公,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統籌協調當地產業發展、工商服務、旅游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各種問題。
二是基礎設施規劃要先行。建議推行“大交通”規劃概念,不僅在特色小鎮的規劃中,先規劃主干道、公共停車場、慢行交通、污水垃圾處理、公共廁所、商業服務、醫療服務、綠地公園等基礎設施;還應從旅游線路科學合理規劃的角度出發,把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規劃納入到區域旅游布局當中,融入區域主要交通樞紐,規劃以網格為基礎的道路體系,打通斷頭路,為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奠定基礎,避免特色小鎮變成“特色孤島”。
三是要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展融資渠道。除了政府撥款、銀行借貸之外,還可針對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主要可考慮:PPP模式,主要面向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綜合開發。待特色小鎮發展相對成熟后,PPP還可向環保、養老、醫療、旅游等領域不斷拓展,實現PPP投資主題多元化。引入社會資本,既可出讓全域旅游特許經營權,亦可聯合成立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基金,PE/VC等,促進產業發展,完善旅游綜合服務。大力挖掘私人Y本,特色小鎮的建設本身也是家鄉建設,可通過宗族血脈關系,向有實力的鄉賢以股權、期權的形式籌措建設資金,共建美好家園。
(三)適當調整階段性發展策略,以人為本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針對不同的特色小鎮發不同的發展階段,應靈活調整階段性的發展策略,更新工具包,同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積極主動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以特色產業為主的特色小鎮,應根據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未雨綢繆,提前做好相應的規劃調整。具體來說,在特色小鎮建設初期,可著力建設產業基礎設施,引入一批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建立健全服務平臺體系,打造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解決就業,創造經濟效益。中期,可圍繞產業拓展相關的高端服務,如論壇、會展、文化節慶、體驗娛樂等,此時應及時完善提升相關配套水平,如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品牌宣傳、服務品質等。后期的發展策略,可以產業創新發展與全域旅游并重,或以全域旅游為主,推出不同的舉措。
同年8月,中央要求各省上報首批特色小鎮推薦名單,32個省市區共計159個名額。最終,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共同認定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特色小鎮迅速推廣,多地開花。由于地域遼闊,各地經濟背景差異,特色小鎮在不同省份、地方又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
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更多指向了新興業態
特色小鎮建設是創新推動“產、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徑,并為破解空間資源瓶頸、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進入,召喚創業者落戶以及吸納勞動力就業,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和一哄而上。我認為,建設特色小鎮的核心關鍵在于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而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更多指向了新興業態。
所謂新興業態,是相對于傳統業態而言的,具備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商業形態,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新興業態帶來了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區域分工及企業組織方式的變革。在巨大的消費市場推動和有利的宏觀政策引領下,文旅產業也正迎來黃金發展期,成欏笆三五”時期引領中國“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根據最近幾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旅游收入總和由2013年的2.6萬億元,上升到2014年的3萬億元,2015年已經達到4萬億元的水平。未來十年,中國文旅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0萬億-50萬億元,相當于2015年GDP(67.67萬億)的73%。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融合,給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和活力。
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形成集聚性產業平臺
以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為例,時尚智造小鎮、生命健康小鎮、智創小鎮、財富小鎮、肯恩小鎮……該區建設的一個個特色小鎮令人耳目一新。在實際工作中,該區重點培育文化創意、生命健康、信息經濟等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時尚+”、“文化+”等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致力于推進規劃、招商、建設,著力形成多個集聚性產業平臺。
時尚智造小鎮,著力引進一批高端工業總部項目,產業定位以打造服裝、鞋革等時尚產業為主,集聚高端定制、云定制的企業總部,將成為“中國紡織服裝品牌中心城市”標志性的時尚產業基地;
生命健康小鎮,加強與溫州醫科大學、溫醫大附一院聯動謀劃,啟動益醫綜合研究試驗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綜合體建設;
智創小鎮,聚焦電商、文化、時尚等元素,以發展信息經濟為主,適度發展智慧健康、文化創意、商業服務等業態,著力打造一個宜業宜游的特色眾創空間;
財富小鎮,引進并培育滿足貿易金融發展需求的融資租賃、商業保險理財、金融倉儲、消費金融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著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集聚地;
肯恩小鎮,利用麗岙僑鄉資源優勢和花卉產業優勢,在小鎮內打造一批溫馨、美麗、樸素、祥和的旅游項目。
綜上,中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在業態融合上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色,把發展經濟和當地特色有效結合,形成當地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因時制宜,結合國家政策,響應國家號召,合理把握時機,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針,推動經濟發展;要因人制宜,整合當地人力資源,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和利用,重視相關人才的培訓。
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融合重新定義了特色小鎮
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關鍵在于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集聚或集群升級為經濟新常態下的聚創新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融合;將創新和綠色發展、人文和開放等理念融合,通過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產業;通過集聚相關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通過整合歷史人文因素,提升產業內涵,優化區域發展,使區域產業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經濟得到進一步增長。
在致力于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的融合中,特色小鎮的建設部門需要特別關注小鎮定位與自身區域稟賦的匹配與協調。有些特色小鎮、特別是定位于高端技術產業支撐的小鎮,其持續長遠發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的集聚。如果這類小鎮規劃建設在相對偏遠的地域,在工資福利等待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娛樂等基礎設施以及資源配置方面較一、二線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吸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軟硬件條件不夠,就會造成人才和技術的短板,導致這類小鎮的發展不可能持續。
旅游產業融合分類
旅游產業的融合分為兩大類:旅游業與其他服務業的融合(如教育旅游、體育旅游、醫療旅游、獎勵旅游、會展旅游、修學旅游、房地產旅游、公務旅游、節事旅游、文化創意旅游)和旅游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如工業旅游、觀光農業旅游)。這些產業之間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產業或改造原有產業,給特色小鎮定位的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豐富了小鎮的功能與情感價值。
筆者所在的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曾參與策劃的四川成都新都區軍屯鎮打造“中國紫薇小鎮”的實踐就是如何推動傳統產業與文旅要素相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
軍屯鎮共有15473畝耕地,多用于栽種苗木,喬木樹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森林資源豐富,綠化覆蓋率高達50%,其中連片的紫薇花多達2000余畝,是新都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獲得“國家級生態鎮”榮譽稱號。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潛力,打造與眾不同的特色小鎮品牌是當地面臨的重要問題。
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經過科學細致的調研分析,完成了“軍屯鎮紫薇文化旅游區文創業態規劃”。規劃從總體思路、餐飲工程、住宿工程、交通工程、觀光工程、娛樂工程、購物工程、經濟規劃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并從規劃范圍、發展現狀、現存問題、項目定位、l展目標、發展思路、規劃原則、文化主題、文創產業鏈、業態展望、產業鏈格局、品牌形象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策劃和創意,有效指導了小鎮的建設。比如,規劃強調要積極探索花卉苗木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引導花卉苗木經濟向賞花經濟轉變,以賞花為媒,大力發展生態和休閑旅游產業;以紫薇花為亮點、農耕體驗為特色、多樣節慶為切入,分點引爆,力爭實現“產業搭臺+旅游唱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顒訃@“觀花、游田、樂水、品村”四大特色主題,打造“四川省最美紫薇花觀賞地”――“中國紫薇小鎮”,讓游客領略紫薇花海,品味軍屯美食,享受農耕生活,體驗古風穿越,從動覺、聽覺、嗅覺、味覺、視覺都對軍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天津市政府辦公廳的《天津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推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將創建10個市級實力小鎮、20個市級特色小鎮,在現代產業、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商業貿易、自主創新等方面競相展現特色,建設一鎮一韻、一鎮一品、一鎮一特色的實力小鎮、特色小鎮、花園小鎮。
重慶市的《關于培育發展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具有較好城鎮化基礎和潛力的地區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小鎮,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成30個左右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小鎮示范點,推動形成一批產城融合、集約緊湊、生態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鎮。
山東省在《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洼地、休閑養生福地、觀光旅游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您提出的“關于保護特色老舊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議”的提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目前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搞得熱火朝天,我市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更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此您提出“關于保護特色老舊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議”表明您對我市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發展的關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意義深遠,值得我們去認真的謀劃。
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院落閑置廢棄,傳統建筑損毀、優秀文化傳承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使傳統村落走向衰敗,造成了大量固定資產閑置和土地資源的浪費,成為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瓶頸。我市這種閑置的老舊房屋幾乎村村都有,正如您所說這些老舊房屋“年代久遠、樣式不一”,有的青山綠水環繞,有的隱于大山深處,將這不可多得的資源融于當前的特色小鎮建設中定會發揮價值,促進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文化是小鎮的內蘊力,生態是小鎮的吸引力,旅游是小鎮的輻射力,將鄉村老舊房屋融入當地文化,結合山、水、林、田特色,建設旅游特特色小鎮是鄉村發展及精準扶貧的最佳選擇。
二、堅持規劃現行,注重旅游規劃的引領作用。農村老舊房屋屬于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為了挖掘、打造這一資源必須制定系統的規劃并把這一規劃列入全市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中,以閑置的老舊房屋復活為抓手,積極引進項目建設,切實打造生態良好、生活富足、基礎設施完善、富有鮮活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特色的美麗鄉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鄉村旅游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可持續、可復制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根據鄉村地域性、自然性、專業性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發獨特的鄉村旅游項目,把旅游產業貫穿鄉村生產中。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規劃鄉村旅游發展。全域旅游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的戰略的再定位,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的科學的系統旅游,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全面推動產業建設的有效手段。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便捷的交通等優勢條件,通過租賃村中散落、閑置的古舊住宅,對其進行科學創新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在盡可能保持鄉土建筑風格的前提下,對院落實施主題式景觀塑造,對房屋進行修舊如舊的除險加固,對房間進行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改造和富有傳統農家特色的裝修裝飾,使其在有效傳承農村傳統和特色文化的同時,成為富有現代氣息,能夠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活體驗、休閑度假、養生健身等多種需求的古民居客棧、院落式鄉村主題酒店、鄉村會所等新型業態。在充分挖掘生態之美,傳承文化之韻,塑造產業之特,提升服務之優的基礎上,打造集鄉居休閑、有機果品采摘、民俗文化和傳統美食體驗等多種業態為一身的鄉村生活服務綜合體,使市民與村民和諧共處、和睦為鄰,充分體驗和分享優秀的農村傳統文化和原生態的田園風情。
散落在村內的閑置古舊院落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租賃給企業改造經營,迅速變廢為寶,其文化價值、居住價值、建筑美學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掘和有效利用,成為吸引都市人群體驗傳統村落文化和傳統鄉居生活的鮮活載體。打造“一戶一院、一院一景、連點成片”的園林式特色鄉村體驗區。
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外樸內雅的精致民居,為都市人群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的田園雅舍。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民居風格和對農村生活場景的全景體驗,吸引大批游客來參觀體驗。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鑰匙,是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色擔當,是人與自然、人與歷史融合的體現。本刊將開設《特色小鎮》欄目,助力這一新型產業的發展。
2016年10月8日,國家發改委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ǔ牵╂偨ㄔO的指導意見》指出,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鎮“特”在何處?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意義何在?近日,《經濟》記者就特色小鎮相關問題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區域合作與開放研究所所長景朝陽。
《經濟》:在您看來,應該如何定義特色小鎮?
景朝陽:特色小鎮并不是一個行政意義上的城鎮,而是一個大城市內部或周邊的,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發展的,具有特色產業導向、景觀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項目集合體。特色小鎮的“特”,首先是內涵“特”。特色小鎮不同于傳統工業園區和傳統鄉鎮,其定位在集約化、高水平的產業發展――空間“小而美”、環境“綠凈美”、產業“高精尖”、人員“高知尚”、社區“宜樂創”。特色小鎮是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創新創業家園,是有生命力、高顏值的高水平新興經濟體。特色小鎮的“特”,還在于產業“特”。特色小鎮是特色產業平臺,小鎮的生產力優勢來自于“特色”――產業聚焦。小鎮產業發展目標是要成為“特而強”的行業單打冠軍。此外,特色小鎮還具備功能“特”。小鎮圍繞產業定位展開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四大功能疊加聚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都要從特色產業中去挖掘、去延伸。特色小鎮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經濟》:特色小鎮的建設意義何在?
景朝陽:我認為,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具有五大戰略意義。第一,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能夠有效擴大投資。第二,特色小鎮有助于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讓小空間有大作為、讓小平臺有大發展。第三,特色小鎮可以推動經濟產業的融合、創新和升級,引領經濟新常態。第四,建設特色小鎮能夠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第五,特色小鎮可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
《經濟》:建設特色小鎮有哪些新思路?
景朝陽: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鎮,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培育成為休閑旅游、商貿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傳承的專業特色鎮,如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培育特色小鎮,主要是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建設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經濟》: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哪些政策創新?
景朝陽:特色小鎮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特殊政策區,應圍繞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建立起與其發展相適應,設計出能激勵相應產業、資金和人才進駐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機制。我認為,十分有必要結合各地實際,認真研究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政策重點。
一是從政策根本導向上看,是要走創新與綠色的發展道路。特色小鎮,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創新空間,形態業態功能新、規劃建設手法新、投資運營方式新等。這種創新的空間,又以非鎮非區的“小鎮”作為形態,強調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優、小而強,圍繞綠色、集約、節約謀求發展。
二是從政策組合的方式上看,是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體系。從政策層級來看,有省、市各類政策。從政策涵蓋內容來看,有組織協調、人才引進、財政金融、土地增減、產業項目等涉及發展各個方面的政策。從政策類型上看,既講發展,也講改革。從政策目標上看,是要推動特色小鎮產、城、人、文、景多位一體的發展,做到宜居宜業宜游宜樂。這些政策縱橫交錯,形成了支持特色小鎮發展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
三是從政策支持的前提條件看,是要“看得見”與“行得通”。各地選擇優先支持上述產業類型時,實際上貫穿著一個“看得見”的原則,也就是過去的基礎看得見、現實發展水平與需求看得見、未來發展前景看得見。因為“看得見”才能“行得通”,特色小鎮才有真實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其他省市在支持促進特色小鎮發展時,一定要立足于當地實際,立足于特色小鎮發展的基礎條件、現狀與可能的未來前景。“看得見”應該是政策支持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地方財政;特色小鎮;對策建議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時期供給側改革的全新探索,特色小鎮為現代創業群體提供了個性化的創業需求供給,亦為不同的客戶提供了有效的需求供給。特色小鎮既有個性化的特色,又能促進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因此,特色小鎮建設正受到各地的大力支持。而地方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其實質是公共資源配置的體系與機制,既與公共權力主體的系統化改革高度相關,又與整體資源配置改革息息相關,研究地方財政如何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現狀述評
地方財政對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亦有諸多學者關注地方財政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公共事業發展的關系與影響。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政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
顧國豪(1999)分析探究了地方財政的相關職能,認為財政調控作為宏觀的經濟政策,能夠依靠財政貼息、整費減負、扶小搞活等手段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王玉波(2013)采用案例實證研究的方法對1991—2010年土地財政收入與GDP、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區面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仔細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土地財政是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成因,而且土地財政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了一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的建成區面積(王玉波,2013)。與此相關的,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地方經濟增長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土地財政與地方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等方面的研究亦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辛波等2010,劉玉萍等,2012)。相關的研究均表明,地方財政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有著較高的正相關。
(二)財政與公共事業發展
財政對公共事業的發展依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相關學者的研究亦證實了這一方面。黃忠民等(1998)從農業品牌戰略的角度探討了財政對農業品牌的推動作用。卜紫洲等(2006)提出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緩慢可以考增加財政投入來解決,并提出了具體的財政相關措施來推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如加大農業資金的投入的整合力度,改革投融資體系等(卜紫洲等2006)。孫健夫(2009)認為財政能夠調節社會的資本機構,能夠推動農村養老保險的制度建設,為農村養老保險的制度建設提供保障。湛志偉(2016)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探討了財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綜上所述,財政與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公共事業發展等都具有較強的正相關,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作用在上述研究中得到了論證。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對財政推動特色小鎮的研究尚十分鮮見,而當前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著,其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從財政的推動作用著手,探討如何利用地方財政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不但能夠豐富財政推動作用的相關理論內容,同時亦能夠對當前的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些許指導。
二、浙江省TX市財政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新實踐
(一)產業政策扶持促進特色小鎮產業集聚轉型
結合浙江省TX市近年來對特色小鎮產業集聚區重點建設,財政基金一方面及時調整“浙江省TX市整體區域資源配置”布局,利用一系列配套獎勵政策,引導特色小鎮產業集聚創新發展。包括對工業生產性投資項目、企業規模升級和“機器換人”的獎勵;另一方面通過搭建平臺的方式通過政府引導——財政扶持政策“浙江省TX市工業發展平臺補助”對特色小鎮的創業創新中心進行建設補助,對入駐小鎮重點商務樓宇的生產業企業和文化產業企業,實行分檔稅收減免。
(二)配套補助推動公共服務體系與重點文化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利用財政資金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給予配套補助,引導創建省級、市級文化強鎮,體育特色鄉鎮和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區)。二是實施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根據考核結果區分檔次,給予財政補助。三是推動特色小鎮的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建立文化產業園并采取競爭性分配方案予以財政補助,鼓勵影視制作產業集聚發展,助推原創文化產品制作,為浙江省TX市文化產業發展創設氛圍、打造平臺。
(三)專項資金催生旅游業及互聯網
產業發展動力為促進旅游業和互聯網產業發展,浙江省TX市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6000萬,對景區、酒店客棧、鄉村旅游、旅游新業態、旅游景區提檔升級等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對于新引進注冊資本5000萬以上且二年內到位的,并經認定的互聯網企業給予注冊資本3%,限額500萬元的獎勵。為互聯網眾創空間平臺提供資金、信貸支持等扶持政策,并安排專項資金鼓勵引進和培育軟件及智能制造產業,補助互聯網企業參加內外重要互聯網產業專業展會,以及在浙江省TX市舉辦的專業展會及論壇等。充分利用種子資金資助、稅收獎勵等優惠政策為旅游業及互聯網產業發展助力。
(四)人才政策助力多層次人才引進加強人才儲備
出臺《浙江省TX市多層次人才體系政策實施意見》,對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實施配套獎勵。對申報入選的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和由各類創業領軍人才領銜創辦的企業實行項目規模獎勵,銷售發展獎勵和培訓貢獻補助,打造分階段目標性考核獎勵政策,為特色小鎮建設加強人才儲備和創新項目引進。針對特色小鎮引人才易留人才難的局面,大力實施資金獎勵范圍與額度,保障引入人才的全方位的生活服務體系。
三、地方財政推進特色小鎮發展之困難
(一)基層財政財力相對薄弱
特色小鎮的選址一般在城鄉結合部,而目前基層鎮(街道)經濟發展欠平衡,城鄉發展極不平衡,基層鎮街道的財力積弱,使得基層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難以滿足城鎮居民中高端消費需求。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是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產物,但是建設特色小鎮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對基層鎮(街道)來說根本承擔不起,發展特色小鎮要鎮、街道財政出資更是難上加難,而市級財政如何合理分配、扶持鎮、街道財政又存在著諸多難題。
(二)特色小鎮建設具體領域的財政投入分配難以把握
財政投入可取得回報的周期預測困難較大,難以形成轉型升級的循環動力模型。特色小鎮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重要載體,可以通過對高端要素資源進行重組,同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方面尋求發力點,以提供高端要素資源。而地方財政面臨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剛性保障支出增大的雙重壓力,縣級財政有心無力,無法有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同時對于財政投入的特色小鎮建設的具體領域較難以把握。
(三)引入實力投資建設主體,挖掘適宜主體耗費大量資源
特色小鎮的發展主體需要明確,但基于目前基層財政可用財力無法滿足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引入市場主體的發展方式、主體種類、合作內容等都面臨難題。特色小鎮建設除了集聚產業發展,還兼具人文、環境等軟環境建設,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如何區分市場化發展和公共物品供給,打造市場主體和政府部門的有效合作模式還需要探索,同時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全新規劃的發展總要求,不可避免的帶來從發展規劃到建設生效之間的投資周期較長,挖掘到適宜的主體是件難事。
(四)政府投資基金、社會資本的投入與運作困難
設立特色小鎮“政府產業基金”,市級層面的政府母基金需要很大的一塊資金。市委市政府在政府產業基金的運作過程中提出了“招商基金”“基金招商”的理念,針對以往招商選資范圍狹窄、針對性不足,存在缺乏專業能力的判斷。同時財政投入方式上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上有所欠缺,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存在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上的缺陷,在政策引導扶持上尚需改進,這導致撬動社會資本用活政府投資基金的運作上存在諸多困難。
四、財政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在特色小鎮建設資金的籌措上要創新方式多渠道并舉
一是集中有限財力直接扶持,對經申報列入特色小鎮創建試點的,返還部分繳納稅收,并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后進行獎勵補助,并對特色小鎮規劃空間范圍內的土地出讓收入等進行返還,專項用于特色小鎮建設。二是構建“特色”推進市民化進程體系,建立試點特色小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三是增加改善人居環境、經濟環境投入的預算,關注投資總量更關注投資結構。四是創新籌資方式,積極采用股權眾籌、PPP等路徑,支持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二)在財政投入特色小鎮經濟建設
發展的具體領域上要目標明確、提高針對性財政部門要把握新形勢,順應新要求以加強監管為重點,著力構建放管結合權責清晰、規范透明、公平競爭、監督到位、嚴格問責的工作機制,財政資金繼續以貼息方式為主,以獎為輔,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入到特色小鎮的符合產業政策優勢的項目上。采用“多層次思維模式”,針對特色小鎮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目標確定需要財政投入的具體領域,建立財政支持政策,改變產業轉型升級滯后于市場升級和消費升級,有效供給不足和消費需求外溢的狀況。
(三)要堅持企業為主體,推動市場化運作
通過政府組織召開項目對接會和產品推介會,將符合市場規律和產業集聚的部分推向市場,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特色小鎮建設,注重改革創新,形成特色小鎮市場化運作機制,選擇符合發展定位、實力雄厚的投資主體,由投資公司統一承擔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厘清產業集聚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清單,明確特色小鎮建設主體,以企業為主推進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引導和服務保障,做好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項目監管、生活環境保護等。
(四)設立“政府產業基金”,放大政府投入效應,建立股權投資引導體系
關鍵詞:SWOT模型;無錫;特色生態小鎮;戰略環境分析
中圖分號:TU9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2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發展一直立足自身歷史和資源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尤以蘇南模式為甚。隨著改革深入,傳統經濟模式暴露出資源開發與利用簡單粗放、產業低端、缺少創新等問題,無法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特色小鎮”戰略應運提出。
一、特色小鎮的內涵
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人口密集的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的空間平臺。具體表現為三個特征:(1)產業強勁。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必須明確,定位最有基礎、特色和潛力的主導產業,尋求可持續發展[1]。(2)功能多樣。特色小鎮主張產業、城鎮、人居、文化“四位一體”,產業、旅游、社區、文化等多種功能聚合發展,有機統一[2]。(3)機制靈活。特色小鎮建設應堅持市場主導,政府重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以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城鎮成長的需求,推動小鎮開展改革創新實驗和試點。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的同質化競爭和一哄而上的局面,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
二、特色生態小鎮的界定
特色生態小鎮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歷史文化傳統,以生態產業為基礎,市場消費熱點為導向,注重鄉鎮經濟建設的系統性,構建定位清晰、特色明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生態產業體系,是種植、養殖、旅游、休閑、文化一體的生態產業群。特色生態小鎮建設,是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于一體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三、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的戰略環境分析
SWOT模型是結合內外部因素的戰略分析模型,從內部的優勢、劣勢,外部的機遇、威脅四個方面,對戰略進行分析。本文將借助SWOT模型,對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進行戰略分析。
1.無錫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的外部機遇
(1)政策引導積極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格局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同年10月14日,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公布,江蘇省7個小鎮上榜。據報道,住建部還將研究探討金融扶持政策,為深化改革培育新興產業,打造創業創新新平臺,到2020年,努力實現小城鎮承載能力、居住人口、鎮容鎮貌都有較大幅度提升[3]。
2016年7月,江蘇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提到,2020年前,力爭形成100個左右特色鮮明的小鎮和100個左右富有活力的重點中心鎮,推動小城鎮多元特色發展。
(2)產業轉型需求
改革開放初期,無錫首創蘇南模式,鄉鎮政府主導資源組織與配置,集結農村剩余勞動力,創辦鄉鎮企業,推動工業化進程,至1989年,蘇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占到了60%,這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1.0。1995年起,蘇南鄉鎮企業迎來了產權制度改革,對大、中、小、微、盈、虧企業進行轉制,改制后的私有化和股份制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2.0。而當前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技術的多方面綜合轉型,資源存量在產業間的再配置,將是無錫地區經濟發展的3.0版。
地區經濟產業轉型升級,要突破以往簡單粗放、產業低端、缺乏創新力的局限,而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將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居民生活緊密聯系,“產城人文”一體,謀求可持續的長遠發展。無錫特色生態小鎮建設,是基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區域發展新動能、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選擇,從本質上看,也是順應無錫經濟發展演變、優化區域產業生態系統的內在要求。
(3)城市病對社會發展的困擾
城市病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具體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擁堵治理損耗資源;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加大生活壓力,降低幸福感和自身價值感,城市負擔加劇、居民健康受損。
發生城市病的大多是單中心、并且中心城區人口集聚程度較為嚴重的城市,這些城市競爭力雖強,但城市病也同樣嚴重。最新的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無錫列為Ⅱ型大城市,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106》,將無錫列為2015年度十大宜居城市,但2016年以來房價上漲、交通擁堵較以往明顯加劇。
探索中小城市培育、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通過城鄉統籌發展、完善城鎮功能,能有效緩解大城市人口和資源壓力。
(4)先進的科技支撐
推進特色生態小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源整合。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有效地促進了信息流動和知識共享,民眾獲得先進技術和新知識的成本降低,普通民眾在農業資源開發中開始借鑒和使用先進工具和技術,并積極進行跨地區甚至跨境交流,為生態小鎮建設準備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互聯網+”的提出,使互聯網從促進發展的外在工具,成為創新的核心動力,與工業以及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全面融合,推動了產業的重新整合。特色生態小鎮建設作為產業、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有機載體,在先進技術推動下能獲得更好的效益提升。
1旅游總規解讀
新城區旅游總體規劃通過“產業集聚、資本聚集”的核心戰略和“精品驅動,總量增加”的總體發展思路,建設集文化體驗、生態觀光、健康運動、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城市旅游新區,努力構建世界文化中心、未來城市創新實驗區與呼和浩特市新增長極(見圖2)。旅游總規提出,提高和強化旅游產業作為新城區支柱產業的定位,以旅游核心吸引為引擎,重點發展旅游六大要素產業,努力發展文化休閑、高效農業、會展博覽、景觀地產、高端體育、商務娛樂、康療養生、創意設計等產業的聯動發展,使旅游產業成為新城區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產業”、“支柱產業”。根據新城區空間資源配置,規劃形成“一核、一帶、八區”的空間結構,整個旅游區東西向拓展,南北聯合(見圖3)。本次草原旅游小鎮規劃,其實是旅游總規的實施支撐與發展探索。草原旅游小鎮緊鄰產業集聚核,是山前休閑產業發展帶上的主要鏈接點,是南北合力、東西聚集的重要節點,承擔著區域旅游集散與綜合服務等職能。結合規劃前期分析研究,本次規劃擬從發展機遇、現狀研判、目標定位、路徑指引、業態組織、效益評估幾方面著手,貫徹“宜業、宜居、宜游”的規劃理念,科學謀劃草原旅游小鎮未來發展。
2現狀研判
2.1區域發展條件
呼和浩特距離首都北京約440公里,對外交通便捷,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發達,有“塞外樞紐”之稱。作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統領呼包鄂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中心城市,是連接蒙古、俄羅斯的對外開放門戶城市,經濟增長穩健,城市配套健全,發展前景廣闊,客源市場寬廣。草原旅游小鎮所處的大青山前坡就位于城區北側,是呼和浩特市整體旅游資源軸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呼和浩特歷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越野旅游的重要節點,這里自然資源品位優良,整體風貌景觀極高(見圖4)。
2.2基地區位環境
2.2.1交通區位——青山門戶草原旅游小鎮緊鄰京藏高速與機場高速出入口,南與大學城接壤、臨近中心城區,是城區進入大青山的門戶,交通可達性極強。
2.2.2景觀區位——觀山攬綠草原旅游小鎮地處大青山前坡的中央地帶,主于討思浩村,部分位于古路板村,北面仰觀宏偉大青山脈,南面坐擁萬畝生態農田,東面是建設中的草原馬會與萬畝草場,生態環境與景觀資源條件極佳。
2.2.3文化區位——大漢驛站“討思浩”是蒙古語,意為“迎接處”。阿拉坦汗曾在此設驛站,專事迎接從京城來歸化城的官吏。清代,本村蒙古族明二厚祖先,始居于此;后有山西“走西口”的劉、陳、楊姓人家先后租地定居,逐漸形成村落,仍以”討思浩”命名。
2.2.4基地認知——新城窗口大青山前坡是呼和浩特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草原旅游小鎮正好處在中心城區城市核、大青山生態景觀核、總規旅游產業集聚核這“三核”的中心位置,位置特殊而敏感。本次規劃立題為草原旅游小鎮,就是要將呼和浩特悠久的傳統人文歷史與大青山絕佳的生態景觀資源進行完美交融,并以暫新的面貌、高端的品質,為蓄勢待發的新城區旅游開發建設提供“示范模板”,成為展示呼和浩特與新城區形象的創新窗口和品牌名片(見圖5)。
2.3旅游客源市場
隨著現代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市民休閑時間的增加,呼和浩特及周邊的包頭、大同、集寧等短程游客休閑度假需求迅速增長,特別是團體、親朋、家庭、情侶、單身結伴等外出旅游需求日益增多。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市旅游接待人數占全自治區旅游接待總量的比重已經達到30%。2011年,呼和浩特市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605.44萬人次,同比增長22%,其中國內過夜旅游者931.9萬人次,一日游游客663.31萬人次,入境旅游者10.23萬人次(見圖6)。從旅游市場分布看,草原旅游小鎮區位優勢明顯,緊鄰客源市場,如何開拓相應的健康休閑旅游產品,滿足本地市民及區域游客近距離游憩的需求,是擺在草原旅游小鎮開發建設面前的重點問題。
2.4規劃應對策略
通過對區域發展條件、基地區位環境及旅游客源市場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規劃提出相應的草原旅游小鎮發展策略,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見圖7)。
2.4.1核心功能草原旅游小鎮作為統領大青山前坡區域旅游發展的一個中心,絕不能孤立發展,應該按照相互拉動的思路,同時具備旅游、行政、文化三大核心功能,拓展和完善產業體系,構建一個功能復合化、品質高端化的綜合型城鎮。
2.4.2特色塑造在空間格局與風貌形象上,草原旅游小鎮應該凸顯其門戶地位和山水園林特色,通過對自然本底的利用和與周邊片區的有機串接,合理組織空間,支撐產業布局,形成景觀優美、特色鮮明的標志性區域。
2.4.3可操作性草原旅游小鎮對于新城區及大青山前坡旅游開發的引領作用非常明顯,其內部的業態組織與項目布局必須做到目標明確、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控制好保護與開發、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3目標定位
規劃首先對草原旅游小鎮的區位環境和內在職能進行了綜合考慮,草原旅游小鎮未來應該兼具居住、旅游、集市與行政四大職能,可以簡稱為旅居集鎮(旅游、居住、集市、鎮治)。在職能梳理的基礎上,規劃提出了指導草原旅游小鎮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并細化為主題定位和目標定位(見圖8)。
3.1主題定位青山古驛、新城之光。傳承和延續草原旅游小鎮自阿拉塔汗皇家接待處開設以來的文化傳統和歷史風韻,進一步強化區域文化交流,推動區域旅游聯動,建設生態宜居住區,打造大青山南麓休閑度假新天地、呼和浩特新城區旅游開發新地標。
3.2目標定位以大青山前坡山水生態景觀及草原風情、民族文化等為依托,以旅游集散、休閑度假、游憩娛樂、鎮村安置等為主要功能的特色山水文化旅游城鎮。努力爭取把草原旅游小鎮建設成為省級旅游度假區與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4路徑指引
通過參考借鑒國內外優秀案例,規劃選擇運用大區小鎮產業復合型發展模式和綜合驅動模式,推動草原旅游小鎮產業延伸及跨越發展。
4.1發展模式“大區”是指大的景區或旅游區,“小鎮”是指距離“大區”較近、有地方風情和文化特色的小型城鎮或度假區,將“大區”和“小鎮”一并納入規劃,以“大區”帶動臨近“小鎮”建設,兩者互動互補形成全新業態,是旅游業和其他產業完美結合的新型模式。就本次規劃而言,大青山前坡旅游區就是“大區”,草原旅游小鎮就是“小鎮”,通過延伸產業鏈,相關產業互動,推動草原旅游小鎮產業轉型和升級(見圖9)。
4.2驅動模式通過借鑒和分析核心驅動力模式、文化驅動模式、生態驅動模式、休閑驅動模式等四種模式,規劃采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驅動模式,通過山岳、生態、文化三位一體,形成多元生態、多元文化、高端品質的產品特征(見圖10)。
5業態組織
5.1產品體系緊扣產業轉型升級主線,依托產業導入和多元互動策略,實現旅游產業和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相互促進的產品體系。以歐亞之星、青山古驛、新城之光三大項目集群為龍頭,組織相應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配套設施及居民安置點建設(見圖11)。
5.2業態布局根據功能需求與基底空間環境,形成“一脈三核,群組相生”業態布局,打造青山生態綠脈與公共生活、生態文化、旅游集散三個中心核,布局生態空間與旅游接待、核心功能、服務配套三大板塊。其中旅游接待板塊配套建設分時度假、酒吧、購物街及居民安置點等;核心功能板塊配套建設度假酒店區、康體養生區、文化展示區、休閑購物區、運動拓展區五個主題功能區;服務配套板塊依托討思浩居民安置點,以行政服務中心為核,配套高尚生活區及智能養老社區(見圖12)。
5.3開發時序
5.3.1開發初期階段利用土地資源、交通優勢,啟動歐亞之星、旅游集散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發展溫泉旅游和養生養老旅游,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巧妙借助周邊景區知名度,實現自身提升,同時積極進行旅游產業平臺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5.3.2市場擴張階段重點拓展休閑度假市場的市場份額,基本完成旅游重點項目的建設,樹立草原旅游小鎮旅游品牌,實現旅游功能的迅速提升,讓草原旅游小鎮的運動拓展、文化、健康、休閑等要素深入人心。
5.3.3旅游目的地形成適時進行城鎮改造和旅游地產的建設,加快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完善的旅游目的地體系,同時應大力規范市場秩序,確保品牌和區域競爭力持久增長。
6效益評估
6.1直接經濟效益草原旅游小鎮整體運作需要10年完成,總投資約9.31億元,經營性收入約12億元,物業銷售收入約9億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為5.5年,靜態投資利潤率為18.1%(見圖13)。
6.2旅游綜合效益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結果,旅游業收入增加1元,可帶來相關產業增收4.3元。草原旅游小鎮一期項目旅游經營收入約為60億元,可帶來254.5億元的綜合效益,實現22.65億元的直接稅費收入,并吸引大量投資,帶動相關行業增長。
6.3社會環境效益草原旅游小鎮開發能夠促進整體環境改善,提高農業生態品質和效益水平,并在涵養及凈化水源、生態保護等方面產生有利影響。草原旅游小鎮開發,將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公共環境和基礎設施的長期改善能力,促進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草原旅游小鎮開發,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一期工程建成后,直接從事旅游區經營、服務與管理的就業人數可達3200余人,可以帶動本地區新增就業崗位1.6萬個,將有效緩解本地農村及城鎮居民就業問題,切實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7案例分析與總結
7.1科學制定產業發展方向作為郊區型小城鎮,草原旅游小鎮選擇旅游產業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是基于對基地資源、交通、政策、區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獲得良好預期收益。說明主導產業的選擇要與自身的地理位置、環境資源和市場條件相匹配,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增加產業的持續發展力。同時,主導產業的選擇還要注意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以對其他產業起到帶動作用。
7.2注重吸納人口旅游小鎮現狀以農業和農村人口為主,如何有效引導農民參與到旅游小鎮建設與發展中來,合理安排農民再就業,是本次規劃重點考慮的問題。把旅游產業作為基地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是實現農民安置和再就業的有效舉措。因此,在經濟不發達地區,要確定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可以優先考慮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將有利于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增加小城鎮的人口聚集度。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及時調整或更新主導產業,使產業與市場的需求動態協調,增加小城鎮的持續競爭力。
7.3注重生態保護大青山前坡良好的生態資源,為打造草原旅游小鎮提供了天然的生態基底,反過來,草原旅游小鎮在項目設置和業態選擇上,也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為此,在確定主導產業上,要注意保護小城鎮的生態環境。
8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