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54: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經濟的具體表現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實現財政職能、執行國家預算重要手段的預算會計,不僅過去而且現在,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一是為鞏固人民民主,保證國家政權安全正常運轉方面;二是為社會主義建設籌集資金,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面;三是正確安排有效使用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經濟效益方面;四是如何實現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保證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偠灾?,預算會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絕對不可輕視。
但目前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在會計核算領域里,發生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會計信息失真,如假憑證、假帳簿、假報表、假決算、假評估、假審計等不良現象都已出現;二是私設小金庫,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化大公為小公,不按有關規定納入預算內、外管理,而放在帳外,私存私放,任單位隨意開支的各種資金也已出現;三是違規經營,偷漏應交國家稅金,有意騙取國家出口退稅,大挖國家墻角;四是企業和單位領導不聽財會人員的正確意見,獨斷專行、決策失誤,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五是金融系統出現了數額較大的不良資產,造成很大潛在的經濟風險等等。
這些都直接沖擊和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秩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后果,對此,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二、加強預算會計管理,努力實現三個統一
第一,要加強職業培訓,不斷教育提高單位領導和財會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樹立敢于堅持原則的職業道德,堅決抵制和杜絕各種有意造假的不良行為。
第二,要進一步擴大會計委派制試點范圍,逐步改變財會人員歸單位、部門所有制的隸屬關系,以免財會人員同本單位領導同流合污,共同造假現象的發生。
第三,要廣泛發揚民主,加強內外監督,開展經常性的檢查,發現問題,公開曝光,嚴肅處理,以便殺一儆百,震懾造假歪風,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四,要組織學習考察團組,到國內外學習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及做法,并結合本行業單位的實際,認真推廣和應用,使好的經驗在更大的范圍內開花結果。
[關鍵詞] 信息化產業融合產業結構
一、 產業融合的理論
1.產業融合的涵義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通訊技術的革新(光纜、無線通訊、宇宙衛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處理技術革新的迅速展開,推進了通訊、郵政、廣播、報刊等傳媒間的相互合作。由數字技術的出現而導致的產業交叉,引起了人們對產業融合的關注。對于產業融合的內涵及其界定,研究者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代表性、有影響和比較多被引用的,如:尤弗亞(yoffie,1997年)將產業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來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歐洲委員會“綠皮書”把產業融合規定為“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融合”。格林斯騰和卡恩那(greensteina&khanna,1997年)將產業融合定義為“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者消失”。我國著名的中青年經濟學家周振華則提出“產業融合(convergence)是在信息化進程中發生的一種新經濟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廣泛運用,特別是互聯網的形成與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在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部門出現固定化產業邊界的模糊與消失的融合現象。”以上論述的側重面雖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都認為產業融合是一種新的經濟現象,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的發展;同時,產業間相互滲透具有內在成長性,正在促使現有的產業邊界重新劃分。
2.產業融合的類型
產業融合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從發生融合的產業或行業的角度分析,產業融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高科技產業間的交叉融合。具體表現有生物芯片、納米電子、三網融合等。
(2)傳統三次產業之間的延伸融合。具體表現有融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工業中的服務比例上升;工業旅游、標準化農業、觀光農業等。
(3)傳統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具體表現有農業內各子產業間的融合;工業內部上下游關聯產業的融合;金融證券保險的混業經營等。
(4)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具體表現有農業高科技化;生物和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電子商務、網絡型金融機構等。從產業融合的程度和市場效果的角度來分析,產業融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完全融合。原來的兩個或多個產業完全重疊,新產業逐漸替代原來產業的市場需求,使原來產業的市場空間不斷縮小,直至完全消失。在產業融合歷史中,電氣技術產業與傳統的機械、紡織、鐵路等產業的融合,就使得以蒸汽機為基礎的制造產業完全消失。
②部分融合。原有產業之間出現了部分的重疊和交叉,融合的新產業部分地替代原有產業的市場需求,與原有產業之間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補的關系。比如E-book只能部分地替代傳統的紙質書籍。
③虛假融合。由于產業融合只是發生在本產業的邊界內部而沒有發生在產業的邊界處,雖然出現了融合的產品形態,但是融合的產品并沒有替代原來的市場需求或創造大量的新的需求,因而真正的產業融合并沒有實現。例如,幾十年來,計算機和通訊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是數字融合在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致20世紀90年代都沒有真正實現,沒有融合的計算機、通訊和視像產品都無法改變已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二、產業融合和信息化
1.信息技術的特點
(1)創新性。20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領域的幾項重大突破(如半導體、衛星通訊、計算機、光導纖維等)都體現了其高強度的創新型,并推動各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不斷重組與調整。
(2)滲透性。滲透性是信息技術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滲透性的基礎是技術的通用性和開放性。每一項信息技術產生之后,都存在著應用到更廣泛社會經濟領域的可能性,信息技術的滲透性使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成為可能。
(3)倍增性。信息的生產成本很高,但是復制成本卻很低,這就決定了信息產品生產過程的低邊際成本、高產出和高附加值的特點。信息技術倍增性的特點使信息產業得以低成本擴張,迅速開拓新的業務和市場,加速產業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4)識密集性。信息技術涉及高技術前沿研究,它以大量的知識背景為依托,處于知識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領域,因而在信息技術領域集中了大批科技尖端人才,形成了高智商高素質的人才群體。
(5)產業關聯性。有研究計算顯示,信息產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產業感應度與帶動度都很高的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部門的感應度在我國37個國民經濟部門中列第9位,說明信息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
2.信息產業的產業融合
(1)信息產業的滲透融合。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擴散、發展和融合,帶動了一系列關聯產業的產生與變化。信息技術、信息產業融入傳統產業之后,傳統產業紛紛出現分化、解題和重組,不斷催生新興產業,如光學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等,創造了大量產值與需求。
(2)信息產業的交叉融合。信息技術與其他高技術產業如生物、航空、海洋等產業的融合,產生了新興的邊緣產業如生物信息產業、航空電子信息產業、海洋信息產業等,創造出了新的產業門類。通過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和延伸,這類融合賦予了原有產業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
(3)信息產業的重組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內容對載體的依賴大大減少,電子書籍、數字電影、網上音樂、圖片和聲音等數字化信息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信息資源的認識。針對這種變化,“內容產業”應運而生。所謂“內容產業”,根據歐盟“info2000計劃”所做的界定,是指涉及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其范疇涉及各種媒介上的印刷品、電子出版物、音像傳播(電視、錄像、廣播和影院)。“內容產業”的概念很好地概括了信息產業的全面重組融合。信息產業內部的子產業圍繞“內容”展開重組,使原來相互獨立的子產業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
三、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
1.傳統的產業結構轉換理論
按照傳統的產業經濟理論,產業結構升級是通過產業優勢地位的部門替代這種結構轉換來實現的。由于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所對應的需求變化與技術進步速度差率不同,從而在產業部門之間就出現了“生產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長”的現象。因此在任何一個時點上,總是同時存在著低增長部門、高增長部門和潛在高增長部門三種類型的產業組合。由于部門之間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資源在產業間的流動就表現為從比較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不斷向比較勞動生產率高的部門轉移。比較勞動生產率高的部門不斷擴展,而比較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相對收縮。因此從時間系列來講,這三類部門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新的高增長部門取代增長減速部門原來所占居的主導地位,在遞次發展進程中,潛在的高增長部門又成為新的高增長部門取代原來高增長部門的位置。產業結構轉換主要表現為產業間優勢地位更迭的運動狀態,即具有更高收入彈性、生產率上升率和產品替換率的產業部門不斷取代衰退產業部門的過程。傳統產業結構轉換的關鍵在于“產業增長減速”的必然性,即原有高增長部門出現增長減速,其產業優勢地位才被高增長部門所取代,或者將被潛在的高增長部門所取代。這主要是與傳統實物經濟及產業分立的特有屬性有關。由于產業技術的專用性增強,其技術的產業擴散十分有限,而專用技術的日益細化,實際上使產業技術更加分立。在此基礎上,不同產業部門呈現出不同的技術進步周期和不同的技術進步速率,總有一些產業部門處于技術進步速度減慢的狀態,而另一些產業部門處于技術進步速度加快的狀態。庫茲涅茨曾用邏輯曲線和Gompertz曲線擬合了幾十條不同產業部門產量和產品價格的長期趨勢線,證明了產業增長減速或多或少是有規則的。
2.產業融合的產業結構升級
在信息化的產業融合條件下,產業間相互滲透具有內在成長性,促使產業邊界重新劃分,產業結構轉換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已不再是單純的產業優勢地位的部門替代了。因為產業融合是在工業經濟時代高度產業分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產業部門日益細化、產業關聯復雜化、部門間交易規模龐大且交易量大增為前提條件的,并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固定化邊界進行一定程度調整的結果。這種調整打破了各種產業邊界,導致產業之間更多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如上文所述,信息產業的滲透融合表現為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延緩了自身的生命周期。新舊產業跨越固定化的產業邊界的限制,通過技術、產品、市場和管制的創新和融合來改造衰退的產業結構,并成長為全新的產業;而信息產業的交叉融合和重組融合則體現為高科技產業之間通過相互融合,不斷拓展生存空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任何產業和企業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高科技產業波動速度快并且生命周期短,在衰退期到來之前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將獲得更持久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結構轉換已經不再是一種線性的新興部門對衰退部門的替代關系,而是多元新興部門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產業增長減速的規則性,在信息化的產業融合中發生了變異:在信息化的產業融合條件下,產業部門之間“生產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長”的程度將大大下降。因為信息化的產業融合,其基礎是數字融合,是數字技術在各產業部門的廣泛運用。而在數字融合這一點上,各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周期基本上是同一的,并具有相同的技術進步速率。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在各產業部門的運用,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改變其專用技術的生命周期及其階段性,從而延緩和減輕技術進步速率下降的程度。這就意味著導致產業增長減慢的技術因素被削弱了。總之,信息化進程中的產業融合大大推進了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到資本密集型為主再到技術、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演進過程。
3.推動我國產業融合及產業結構升級的措施
(1)技術創新以及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最主要原因,沒有技術的迅速發展,就談不上技術的融合。而沒有技術的融合,產業融合將很難發生,也就無法利用產業融合來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因此,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促進信息技術的滲透、融合。政府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基礎技術的研究,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加快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產業融合化的進程。
(2)政府應該相應地放松管制,制定新的管制規則、法律及政策,為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寬松的宏觀環境。目前,中國存在著大量的行政壟斷和部門分割現象,傳統產業分立的多重管理體制將不再適應產業融合的發展要求和規則。必須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單一管制。在產業融合的事實面前如果不打破個部門的既得利益、繼續采取傳統的管制框架,必將阻礙資源的自由流動,制約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開發,不利于產業融合的深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3)產業融合必然要求現代化的金融體系支撐。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技術產業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關鍵是如何使風險成本社會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即是通過資本市場來分散高新技術風險成本,其中一個重要的資本載體就是風險投資公司或風險投資基金。因此我國應當加強風險投資創新,這對于改善投資體制、增加民間投資、實現高新技術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企業是產業融合的主體,要順應產業融合的發展,要求在觀念上進行革新、戰略上事實轉變,從多方面推進產業融合。企業要從研究需求出發,推進技術的創新融合。無論新舊產業都有開展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將通過混合兼并、戰略聯盟等形式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在技術和市場開發方面共擔風險。在社會協作過程中,有些科技企業處于一定壟斷性質的行業中,長期被鎖定在一定的經濟運作方式中,企業首先要克服“惰性”,克服傳統運作慣性,轉變核心能力的剛性,使得企業基于不同技術創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各種形式的兼并、重組給企業戰略管理的實施帶了不穩定性,企業要重新設計適應產業融合的戰略和制度。
參考文獻:
[1]周振華:信息化和產業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馬健:產業融合識別的理論探討[J].社會科學輯刊,2005(3)
[3]吳穎等:產業融合――突破傳統范式的產業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需求不足是短期現象,還是中期甚至長期因素所導致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幾年,西方國家利率長期保持在零利率水平,經濟復蘇疲軟,從去年大家就開始預期美聯儲今年上半年加息,但一直到現在,這個時間點還在不斷往后推。此外,近日,歐洲央行又進一步給市場作出了一個引導,歐洲央行可能要加大政策寬松的力度。這些跡象說明,現在的需求不足,可能不是短期問題,其背后有著中長期因素。
中國也是如此。去年中國GDP增長7.4%,今年上半年增長7%,三季度增長6.9%。其實,看數字,GDP增長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但是如果再分析更加詳細的數字,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經濟當前的下行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我們不妨比較一下總需求和GDP增長,總需求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總需求名義增長只有3%,名義GDP增長約為6%。也就是說,我們的總需求增長只是GDP增長的一半左右。
中國總需求疲軟,其背后有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其中,中期因素是指金融周期的因素。與經濟周期不同,金融周期更加注重金融體系自身的周期性波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連接的重要紐帶是房地產和銀行信用。這種情況導致銀行體系的擴張和房地產天然地聯系在一起,好的時候,大家都好;而到了某個時間點,社會債務負擔太重后,就可能同時出現向下的調整;一旦一個發生拐點,另一個的下行壓力也會增大,持續的時間也會很長。
判斷金融周期一個拐點的發生就是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由此帶來企業的去杠桿,而去杠桿只有兩個途徑,降低實體投資,或者降低消費。這兩個都會導致總體需求疲弱。
在金融周期的某個時間點,出現利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在繁榮階段,經濟需求旺盛,通脹壓力導致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另一個是監管機構擔憂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導致銀行信貸擴張速度放緩。美國的金融周期在2007、2008年為拐點,中國則是在2013年,以“錢荒”為標志。
如今,美國經過過去幾年的痛苦調整后,這一兩年已經顯示金融周期企穩,形成新周期的起點,具體表現為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銀行信用開始復蘇。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金融危機下半場的調整都是非常痛苦的,持續時間比較長。這里面需要重點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實體經濟總需求疲弱,二是需注意防范金融風險。
怎么應對金融周期下半場“去杠桿”的調整所帶來的實體經濟或者需求下行壓力和金融風險,我將其總結為:總體宏觀環境要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緊信用”是因為在金融周期上半場,銀行體系過度擴張,房地產也過度擴張,到下半場需要調整。這種情況下,支持總需求、控制金融風險,就需要財政政策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財政政策需要融資,為了配合財政政策,則需要“松貨幣”。
此外,總需求疲弱,長期因素也需要關注。長期的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人口;第二個是貧富分化;第三個是現有資源和資本存量的使用效率。
【關鍵詞】糧食企業 統計 改革
一、糧食企業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糧食放開經營以后,糧食市場得到全面拓寬,以廣西區糧食局臨桂糧食儲備庫為例(以下稱臨桂糧庫),臨桂糧庫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局直屬單位,屬國家政策性企業,始建于1974年,在糧庫2003年三項制度改革以來,企業的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統計工作由于諸多方面原因,工作方式方法等主要還是沿襲計劃經濟時代模式,以全面報報表為主,而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參考作用還是未能得到發揮,或者說并未得到重視。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糧食企業領導對統計工作的重視不夠。在很多糧食企業的領導班子里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即認為統計僅僅只是將實際生產的運作數字簡單抄錄、匯總上報而已。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普遍忽視統計工作、出現統計崗位被撤銷或合并或者人員變動較頻繁的情況,甚至在很多廣西區糧食局其他直屬糧食企業里“統計員”都由財會人員兼任。這種對于統計工作的模糊定位,極大地限制了糧食企業統計作用的正常發揮。
(二)現糧食企業普遍存在統計方法單一、統計分析簡單等情況,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的需求。以臨桂糧庫為例,目前糧庫統計工作主要以搜集、整理內部糧油流通數據為主,即主要為“事后統計”;統計指標是上級領導單位根據需要而定,談不上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簡言之,目前糧庫的統計工作就是數據的簡單登記與匯總。統計分析也僅僅是對統計數據的簡單說明,缺乏對市場競爭對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綜合分析,不能通過統計分析讓糧庫決策者掌握市場總體的宏觀狀況,無法為糧庫的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三)現糧食企業統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現代化企業統計的要求。“統計”實際上是對專業人員素質有很高要求的學科,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對統計工作的日趨重視,統計地位更加凸顯。但現在糧食企業的統計人員整體素質與統計工作不相匹配,具體表現在:大部分統計人員缺乏綜合分析能力,工作就是把上級下發的報表簡單累總上報,基本發現不了表中問題,更談不上找到表間關系里面蘊含的經濟規律,那就無法從統計角度提出對企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且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糧食企業統計人員還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復合型人才,有些甚至連計算機尚未會使用,糧食企業統計的自動化水平普遍還處于低層次階段。
二、完善糧食企業統計工作的建議
(一)糧食企業領導應轉變傳統觀念,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和糧食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決定了糧食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不斷確立?,F糧食訊息瞬息萬變,過去傳統以報表記事統計為主,單純服務于宏觀管理的統計工作模式已遠不能適應當今糧食企業經營機制的新要求。企業領導要意識到有關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營銷狀況、科技創新能力等信息都可以從統計部門里獲悉。只有企業領導對統計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這樣才可以促成企業統計方式的轉變:由半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由單純為上級服務,轉變為既為上級服務,更為本糧食企業提供有觀點、有數據、有分析、有建議的統計分析資料,切實轉變為糧食企業經營管理、領導決策服務。
(二)在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糧食企業統計工作要跳出原來固有的條條框框,必須要建立以企業負責人牽頭,形成企業的統計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一整套從搜集、核算、審核、上報、存儲、使用的,且與本企業經營管理相匹配的統計核算系統和統計制度。具體可為:糧食企業統計應以企業糧油經營活動為主體以充實其內部調查內容,在報表中增設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統計指標,建立企業各類工作人員的實績指標;糧食企業統計應搜集、積累與本企業經營有關的外部訊息,加強市場調查與糧情預測,積極掌握糧食市場動態;有的放矢地、及時地為企業領導送上統計分析報告,以求抓住糧食信息的時效性,為領導的科學決策添磚加瓦。
(三)切實提高糧食企業統計人員素質。統計工作實際上綜合型很強,需要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糧食企業統計人員不僅需要有過硬的統計專業知識,還需要熟識糧食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工作流程和各部門工作職能。在計劃經濟時代,糧食部門的統計人員主要工作僅僅是填報報表,工作相對簡單,故許多糧食部門也安排些業務素質欠缺的人員擔任統計一職;但自糧食部門改制以來,糧食部門變成了活躍在市場經濟中主體,但由于固有習慣的沿襲,使得糧食部門改制成為企業后,統計人員并沒有因此“改制”。
提高糧食企業統計人員素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可優化用人機制,盡量引進具有統計管理、統計分析與對糧情預測以及有較高計算機水平的人才來充實企業隊伍;其次是要堅持以崗位培訓教育為主,以學歷教育為基礎,抓好崗前培訓,嚴格執行持證上崗制度;再次就是要逐步建立完善統計人員的業績考評機制,鼓勵有糧食專長的統計人才的成長,充分調動其的主觀能動性。
三、小結
綜上所述,糧食企業的統計工作實際上涉及到整個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大到企業的長遠規劃,小至基礎糧油數據的核算,統計工作提供的數據無不體現為糧食企業的經營管理出謀劃策的重要作用。筆者愚見,必須強化對糧食企業統計工作的認知,積極探索適合本企業統計工作運行方式,科學設計糧食工作統計指標,加強糧食流通信息化建設,切實提高統計人員素質;通過準確的統計判斷,深刻的統計分析,在糧食經營管理中充分運用統計信息、咨詢與監督職能,爭取當好管理者的好參謀,為糧食企業的生產經營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曉冀.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現代企業統計改革[J].統計與決策,2008(15).
[關鍵詞]中小企業;會計;失真;對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18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2-0027-01
會計信息質量也會被稱為會計信息質量衡量標準,我國財政部已頒布相關內容對其進行明確規定。一般情況下,會計信息質量都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這主要在于可以體現出會計信息質量真實性、準確性、可比性以及即時性等特征。但是中小企業由于受到自身實力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其會計信息方面始終存在一定失真問題,如果不加以及時解決將會阻礙中小企業的壯大和發展。
1 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分類及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原始憑證失真、賬務管理不清楚、會計報表弄虛作假以及收入成本等沒有真實的表現等四種。
在原始憑證失真方面的主要問題在于,當前有許多中小企業原始憑證的填寫缺少完整性和規范性,更有嚴重的甚至采取一些違規非法的行為將一些非法支出“過濾”為合法支出。此外,還存在許多票據為合法票據,但反映的業務內容卻與實際不相符的現象。此外,許多中小企業在會計賬簿的設置和會計科目的利用上都沒有嚴格按照財務部的相關規定來進行,這使得會計的核算工作不具備系統性。為此,企業在制定和使用賬簿方面,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嚴格遵循相應的標準和規范。會計報表弄虛作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體現,這類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為沒有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報表數字的填充,更嚴重的甚至存在編報兩套報表的行為。在這兩套報表中,一份負責向外提供,另一份則自用。這兩套報表在內容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向外提供的報表在一開始的編制目的就不是為了讓人們真實的了解情況,所以使用者將不會根據這類報表得出任何的有用信息。最后,收入以及成本資產等初始信息的失真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截留和坐支收入等是收入失真的主要體現,而成本失真則是由于人為的緣故而產生的。費用失真是指企業在生產成本上以及費用的資金上管理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最終造成了賬實不符的現象,進而還會影響到正常的財務工作。
2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原因
2.1 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由于起步晚先天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我國在會計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會計準則中規定的滯后性,就為中小企業會計事項的確認和計量帶來了很大的彈性,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契機??茖W的會計制度是能夠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使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能夠自覺地遵守這種約束。我國當前的會計制度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會計制度中陳舊不足的部分正在不斷被完善和補充,新的制度還在醞釀和發展的過程中,在這樣的條件下難免會出現一些缺陷之處,這也使得中小企業將不可避免的遭遇會計失真問題。
2.2 會計從業人員的因素
會計計算信息在會計人員的核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對客觀經濟活動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估計、判斷和推理,但中小企業會計人員在經驗上和專業知識的掌握上不可能做到一致,專業能力較差的人員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將會使產生的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外界的誘惑都在吸引著會計人員,這是對會計工作人員職業道德操守的一種考驗;但在種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下,許多會計人員都沒能做到堅守職業道德,受個人利益驅使做出了違背法規和職業操守的事情。
3 關于中小企業會計失真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建立健全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法律體系
就目前而言,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咎于會計規范建設上的不足,具體表現在現行會計準則的不足和法律體系存在的漏洞。因此,首先,要加強會計規范建設工作,致力于建立健全符合我國中小企業會計工作的會計規范體系,為中小企業的會計工作建立法律屏障,創造出良好的法制環境;其次,要規范會計政策的選擇工作,積極推行“問責制”,強化對會計工作者的管理工作。
3.2 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強化與培訓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會計信息的質量需要憑借法律保護和信譽維持。相對于法律而言,信譽機制的成本更低,能夠有效彌補法律在會計工作中的不足。中小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最終歸結于會計工作者的操作,因此,需要注重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為中小企業的會計工作提供信譽保證。首先,明確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強化,才能不斷培養會計從業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注重職業道德培訓的重要地位,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培訓工作的基礎內容,并將其與各種組織考核、晉升和續聘工作相關聯,督促和激勵會計工作人員的學習;再次,要制定具體的會計從業者崗前培訓計劃,將會計人員誠信教育工作具體劃分,依照時間表開展定期培訓工作,引導會計工作者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使其能夠自覺掌握和遵循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
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雖然個體實力不足,但是基于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的龐大,使得其信息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國經濟發展走向。會計信息質量不僅關乎到自身利益,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因此,政府、中小企業自身以及行業組織一定要共同努力,切實解決中小企業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人民幣相對于歐元出現貶值,這將有利于保持中國對歐元區的出口勢頭,特別是在人們普遍擔心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區消費能力的情況下。
歐元區加息節奏仍需觀察通脹率情況。目前,歐元區通貨膨脹率達到2.8%,創2008年10月以來新高,也遠高于歐洲央行2%的目標。推動歐元區出現通貨膨脹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不過,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費價格的核心CPI仍然保持在低于1.5%的水平,與歐洲央行的目標一致。
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在不同國家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很多國家提高了本國的增值稅水平,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應對財政赤字問題,使得這些國家面臨更嚴峻通脹挑戰;二是歐元區各國在經濟表現上有著巨大的差別,這也使得它們在通貨膨脹程度上產生了巨大的不同。
通常來講,油價等能源價格上漲會導致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給其他產品帶來通貨緊縮的壓力,最終壓低核心CPI水平。有趣的是,我們現在卻看到能源消費價格指數和核心CPI都在上升。這意味著,除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因素之外,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在累積。
如果歐元區的通貨膨脹水平長期保持在2%以上,就會增加提高勞動者工資的壓力,并引發工資和通貨膨脹率的螺旋式上升。由于歐洲央行已經展示出加息對抗通貨膨脹的決心,因此出現上述風險的可能性并不大。現在看起來,目前的通貨膨脹還是由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的暫時現象,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還不足以引起太多憂慮。
為了抑制通脹,歐洲央行在4月7日將利率提高至1.25%??梢钥闯?,歐洲央行正在努力將利率正?;?。此次加息25個基點的影響是十分微弱的,對經濟的影響也十分有限――通常來說,加息100個基點會削減0.2個千分點的經濟增長。歐洲央行當前的舉措仍然很謹慎,不過在幾次加息之后,歐洲央行的政策將足以控制通貨膨脹率。
歐洲央行也很清楚,他們當前采取的政策是非常溫和的。如果經濟增長水平保持甚至略微高于預期水平,且通脹率也高于歐洲央行預期水平,相信會有進一步的加息政策出臺。歷史上,歐洲央行曾經以每兩個月一次的頻率進行加息。我們預計歐洲央行此輪加息的頻率會稍微放慢一些,大約保持每三個月一次的加息頻率。如此一來,在2011年底,歐元區的利率將達到1.75%,并在2012年年底達到2.75%的水平。
但是,市場普遍擔憂加息會對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這些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帶來更大的負擔。在銀行監管方面,歐洲央行的權力僅限于為成員國提供信息、咨詢和建議,銀行監管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各成員國的監管當局手中。因此,歐元區各國可以自行調節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應對這一困境。
對于希臘這樣的國家來說,也許加息帶來的壓力已經并非決定性的了。歐元區的GDP相當于全球的20%。希臘的GDP只占全球GDP的0.5%,其債務違約不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太大影響。真正的風險是,希臘的違約可能影響其它國家,步其后塵,還可能會引發歐洲的銀行危機,就像雷曼兄弟倒閉后發生的那樣。
當然,從歐洲傳來的也并非都是壞消息。到目前為止,今年歐洲經濟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達到了1.0%,超出了市場預期――雖然這種總體的經濟增長在各成員國的具體表現是迥然不同的。我們此前估計,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8%,高于調查得來的數字。現在,歐元區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表明,我們之前的估計可能也略微謹慎了些,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幅度有可能達到2.0%。
經濟表現強勁的國家包括德國和法國。特別是德國,3月份出口額增長到983億歐元,創造了195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德國出口的良好表現對歐洲經濟整體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這表明德國又回到了它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地位,其他國家都將因德國的復蘇而受益。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環境相互關聯的具體表現。對于農村信息化的歷史定位,可以從“信息化”的角度來認識,也可以從“農村”的角度來認識。
(一)從“信息化”的角度考察農村信息化的地位考察思路可以循著“農村信息化—信息化—經濟現代化—現代化”的邏輯關系展開。從上述概念界定已知,“農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明確了二者的種屬關系,信息化包含著農村信息化,農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化的地位也就決定了農村信息化的地位。所謂信息化就是指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的轉變過程。目前,尚沒有完全實現信息化的國家。也就是說,信息化是20世紀中后期發端于發達國家的超越工業化的革命性社會變遷過程,在21世紀處于蓬勃發展之中。由于近幾十年的信息化過程大體上屬于原生形態,是一個內生的、自然的過程,它已給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但已經引起人們特別是理論界應有的足夠重視。從歷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產業演化過程中新興的信息產業逐步占居統治地位,進而引起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過程。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現代化是具有階段性的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經濟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過程的核心內容。經濟現代化的主體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近現代以來,現代化從生產力角度可劃分為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階段。在當代,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再信息化,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戰,不得不將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進行[1]。但無論現代化水平和進程如何,信息化作為當代經濟現代化的主體,不可避免地擺到了世界各國面前。可見,農村信息化作為整個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現代化的主體之一。由于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時代,包括農村信息化在內的整個信息化,在當代現代化過程中處于軸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時代驕子和歷史寵兒。
(二)從“農村”的角度認識農村信息化的地位這里主要是考察農村信息要素與其他要素的相互關系,實質上是考察農村信息化在整個農村發展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首先,農村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稗r村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兩個概念之間是交叉關系,它們通過“農業信息化”被密切地聯系在一起。農業信息化是農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現代化一般規律和后發優勢支配,我國的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呈現出“重疊”、“結合”的特征:從現代化的核心即經濟現代化看,由于發達國家是先工業化之后再進行信息化,其農業也是先實現農業工業化之后再進行農業信息化;我國則是工業化與信息化“重疊”、“結合”進行,農業工業化和農業信息化“重疊”、“結合”進行??梢?,農村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二者互為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已進入網絡和信息化時代,信息化引領工業化,農業工業化也需要農業信息化來引領,農村信息化便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處于核心要素的地位。其次,農村信息化在農村經濟增長和新農村建設中處于引領地位。中國農科院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其一,農業和農村信息化要素改變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彈性,進一步強化了人力資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為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產出的重要因素,從而全面地轉變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式;其二,農業和農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規模報酬率,已經成為農業和農村規模經濟的源泉”[2]。從整體上判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已經對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信息經濟特征。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最后,農村信息化對于城鄉一體化發展來說是一條可行之路。我國正處在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代現代化的引領和樞紐。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架起信息化的橋梁,是落實“四化同步”戰略的重要任務。農村信息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是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發展農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進農村和城市生產要素、經濟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雙向流通。農村信息化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來說是一個核心要素。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進而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榮的根本途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信息化是農村現代化的軸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可行之路。
二、農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決定著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體現。因此,農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說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決定的。農村信息化作為當代農村現代化的軸心,主要具有引領、支撐、橋梁、推動四大作用。
(一)農村信息化的引領作用“引領”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農村信息化的引領作用主要表現為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引導著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方向,引領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路徑。科學技術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現為引領作用。信息化的引領作用源于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不斷推動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信息化過程中,必須把最新的信息技術成果應用到“三農”領域,可以看作是一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將現代信息最新技術和智能工具全面運用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和農村經濟、社會、技術、生態發展的各個領域,就是農業的科學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過程,也是鄉村治理科學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過程。在當前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農業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引領[3]。就農村信息化而言,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具有集成化和專業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實用化和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實踐證明,通過農業信息化來撬動農業現代化,進入跳躍式發展,積極追趕發達國家,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如韓國、墨西哥、巴西等國,之所以較快地接近老牌發達國家農業的水平,是與其超常發展的信息業分不開的[4]。
(二)農村信息化的支撐作用“支撐”是引領作用的直接延續和深化。農村信息化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撐手段。從理論上講,沒有農業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的信息化就沒有農村的現代化。特別是在目前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農業的工業化要求以信息化為引領,農業生產要走精準化、集約化、智能化、規?;?,需要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推廣和推動;農村生活和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農村社會和組織方式的變革,也離不開農村信息化的支撐和保障。發達國家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實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融合發展的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迫切需要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不論是發展科技農業、精準農業、集約農業、智能農業等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還是推進農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設,推廣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提升農民生活質量,都離不開農村信息化的發展予以支撐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條件下,農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鎮建設等改革和發展,也需要農村信息化建設予以配套推進[5]。
(三)農村信息化的橋梁作用“橋梁”也稱“紐帶”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農村信息化的橋梁紐帶作用,主要是指它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橋梁和紐帶,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現產銷對接,在農業生產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在現實生活中,“增產不增收”、“農產品銷售難”等現象比比皆是,長期困擾著廣大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完全消除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發揮農村信息化的橋梁紐帶作用,開發農產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統平臺,掌握市場供需狀況和價格走勢,促使農產品實現由產品向商品的轉變,幫助實現產銷對接。特別是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視手段和物聯網平臺,實現產銷的直接見面,具有廣闊前景。二是通過各種信息服務,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架起橋梁。毋庸置疑,從數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樂章。信息化和網絡時代,本質上要求資源共享,農村與城市間的數字鴻溝必將不斷縮小,全面現代化實現之時,也就是城鄉鴻溝消除之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建設“多網合一”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和平等發展機會,不僅能夠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而且有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三是通過開展農村遠程教育,在農民和優質學習資源及市場就業機會之間架起橋梁。在信息化和網絡時代,在幅員遼闊的廣大農村,遠程教育和網絡培訓大有作為。通過建設各種農村信息接收終端,開發農村遠程教育系統,制作和提供網絡培訓課件,就可以為廣大農民提供各種各樣的技術培訓、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這不僅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就業創造了條件,而且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